知能提升作业(五) 2.1 八年级物理
2.1《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课堂提升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2.1《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课堂提升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一、选择题1.跳绳是今年体育考试新调整的项目。
下列与之相关的数据,符合实际的是( )A .一条跳绳的长度约2.8mB .学生在1min 内大约能跳500个C .一条跳绳的质量为2kgD .跳绳完毕后学生体温可达38.6℃2.川维中学初二实验小组的一位学生,用同一把分度值为1mm 的刻度尺先后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记录的五次测量结果分别为25.82cm 、25.81cm 、23.83cm 、25.83cm 、25.81cm ,则物理课本的长度应为( )A .25.42cmB .25.8175cmC .25.82cmD .25.8cm3.下列单位换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 .33.75m 375m 103750mm =⨯=B .45.0mm 4500.0010.45m =⨯=C .7766.8410nm 6.841010cm 68.4cm -⨯=⨯⨯=D .588524km 852410cm 8.52410cm =⨯=⨯4.人的身体中藏有很多“尺”(如图所示),可以帮助我们估测物体的长度、身高170cm 的小明,利用自己的身体特征进行了以下估测,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 .单人课桌长3拃(zh ǎ),约0.6mB .黑板长2.5庹(tu ō),约9mC .教室长15步,约30mD .文具盒宽4指,约0.005cm5.为了检验人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是否有差异,选用下列哪种尺最合适( )A .量程15cm ,分度值0.5mmB .量程30cm ,分度值1mmC .量程3m ,分度值1mmD .量程10m ,分度值1dm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多测几次求平均值、使用精密仪器和改进实验方法可以避免误差B.测量时为了减小误差可以多估读几位C.长度测量时在已有的测量工具中都应该选择分度值最小的测量工具D.正确测得某一本书的长为2.570dm,测量时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7.关于刻度尺的使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为了测量操场的宽度,应该选择量程较大的卷尺B.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一端,刻度线应紧贴被测物,不能歪斜C.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前一位D.记录时,不但要记录数值,还必须注明单位二、填空题8.在下列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填单位符号):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为1.75 ,一枚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25 ,一张纸的厚度约为0.19.如下图所示刻度尺能测量的最大长度是,它的分度值是。
八年级下册物理练习册答案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物理练习册答案(人教版)第一章:光的传播1.1 光的直线传播1.见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1.2 光的反射1.见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1.3 光的折射1.见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1.4 光的颜色1.见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声的传播2.1 声的传播1.见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2.2 声的频率和响度1.见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2.3 回声1.见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2.4 声音的利用1.见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机械运动3.1 直线运动1.见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3.2 曲线运动1.见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力和压力4.1 力的作用1.见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4.2 压力1.见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4.3 浮力1.见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4.4 静止平衡和动态平衡1.见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简单机械5.1 杠杆1.见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5.2 轮轴和滑轮1.见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5.3 齿轮1.见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热的传播6.1 热的传播1.见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6.2 热传导1.见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6.3 热辐射1.见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6.4 热对流1.见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电的传播7.1 电流和电路1.见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7.2 串联和并联1.见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7.3 简单电路1.见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7.4 电阻和电功率1.见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第八章:电能的利用8.1 感应现象1.见第八章知识点总结。
8.2 发电1.见第八章知识点总结。
8.3 电的用途1.见第八章知识点总结。
第九章: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测验题本章节为测验题,由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掌握情况提供。
以上为八年级下册物理练习册的答案,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如果对于某些知识点还有疑问,建议同学们与老师或同学一起讨论,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
祝大家学习进步!。
八年级物理上册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后习题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能演练提升能力提升1.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如图所示,这说明了( )A.发声的音叉在振动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快2.在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3.在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时,可以用肥皂膜模拟人耳的鼓膜。
如图所示,当喇叭发声时,肥皂膜将( ) A.振动 B.静止不动C.一直向右运动D.一直向左运动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A.真空不能传声B.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C.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D.喇叭发音时,放在纸盆上的纸屑在上下跳动,说明纸盆在振动5.(2018·山东济宁中考)同学们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下面两种看法,请根据你的知识,对每种看法作出评论。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运动产生的”,评论:。
(2)“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 m/s”,评论:。
6.如图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说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还可以观察到紧挨音叉的塑料球弹起,说明声音是由产生的。
7.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 s以上,现有一根长为8.5 m的铁管,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去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敲击声由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需要 s,你会听到次敲打的声音。
(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在铁中传播速度为5 200 m/s)8.观察下表,试写出两个与声音传播速度有关的结论。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1)结论:(1) 。
(2) 。
探究创新★9.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1)请你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系中作出声速和温度关系的图象。
(2)请你根据所作图象找出温度为-5 ℃时声速为 m/s。
参考答案1.A 解析: 音叉发声时乒乓球被弹起,说明音叉在振动;音叉振动不容易观察,通过乒乓球的运动反映音叉在振动,这是一种实验方法——转换法。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1节,主要涉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具体内容包括:声音的定义、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条件以及声速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定义,掌握声音的产生原理,理解声速的概念,并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速的概念及计算、声音传播的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速的概念及计算、声音传播的条件的识记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振动的弦、声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声音现象,如敲击物体、唱歌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声音的产生原理,讲解声源振动产生声波,声波通过介质(如空气、水等)传播的过程。
3. 实验演示:进行声音传播速度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引导学生理解声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解释为什么在水中说话声音会变大等。
5. 知识拓展:讲解声音传播的条件的应用,如声呐的原理、隔音材料的制作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速的概念及计算、声音传播的条件。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请用所学知识解释。
(2)声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3)声音传播的条件有哪些?请列举实例说明。
2. 作业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速是指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其计算方法为:声速=路程÷时间。
初二物理沪科版八年级2.1动与静教案
教案:初二物理沪科版八年级2.1动与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并掌握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2. 学习参照物的概念,并理解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中的作用。
3. 学习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概念,并掌握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并掌握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2. 让学生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并知道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中的作用。
3. 让学生理解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概念,并掌握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计算。
2. 教学重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三角板,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桌子,提问桌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并让学生说明判断的依据。
2. 概念讲解:介绍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解释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并讲解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3. 例题讲解:讲解一个关于参照物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中的作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一些关于运动和静止的练习题。
5. 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讲解:讲解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概念,并讲解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计算方法。
6. 例题讲解:讲解一个关于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例题,让学生理解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概念。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一些关于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 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重要工具3. 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目:判断下列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能提升作业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1.(2020·盐城中考)如下图,小华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脸颊有震感.那个实验是用来探讨( )A.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D.声音传播是不是需要时刻2.以下古诗句中描述的声现象是由于空气振动发声的是(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B.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3.在敲响大钟时,有的同窗发觉,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绝”.其缘故是( )A.必然是大钟的回声B.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C.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D.大钟停止振动,空气仍在振动4.(2020·青岛中考)以下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 )A.真空不能传声B.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C.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D.喇叭发音时,放在纸盆上的纸屑在上下跳动,说明振动发声5.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以下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A.咱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能够传声B.人在岸上高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几回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二、填空题(此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5分)6.如下图,在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会看到水花飞溅,如此做的主要目的是 .7.(2020·厦门中考)如下图,敲响右边的音叉,左侧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说明声音能够在中传播;还能够观看到紧挨音叉的泡沫塑料球弹起,说明声音是由产生的.8.在探讨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不是与空气温度有关的实验中,科学家记录的数据如表:空气温度-30152025100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313340344346386度v/m·s-1(1)由表中数据可知,空气温度越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若是利用回声测高山与咱们的距离,那么站在同一地址发作声音后到听到回声的时刻距离,冬季比夏天 .三、实验探讨题(9分)9.为了探讨声音产生的缘故,小明和小华一路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高声发言,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能够激起水花.(1)通过对上面的各类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2)小华同窗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专门大的响声,可是他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良方式是:____________.(3)小明、小华等同窗在探讨完上述问题以后,又提出如此一个问题:声音是如何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通过认真地试探,提出了两种猜想: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物质作媒介.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物质作媒介.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如图,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觉电话铃声愈来愈(选填“大”或“小”).由此现象能够推理:猜想是正确的.(4)探讨问题的进程通常有以下步骤:A.提出猜想假设;B.分析归纳;C.得出结论;D.实验研究;E.发觉并提出问题.你以为小明他们的第二个探讨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填字母序号).选作四、计算题(6分)10.如下图,一个人站在两个平行悬崖间的山谷中喊了一声,2 s后他听到由一边悬崖反射回来的声音,又过了4 s,听到另一边悬崖反射回来的回声,求山谷的宽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八年级物理上册2.1声音的传声与传播备课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4.学生作业:通过批改学生撰写的关于声音传播的短文或报告,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生活或科技领域中的实例进行分析。但也有部分学生在作业中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偏差,需要进一步指导。
5.题型五:声音的应用与环保
题目:请列举声音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三个应用实例,并说明如何保护环境免受声音污染的影响。
答案:声音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实例包括语音通讯、音乐制作、声音导航等。保护环境免受声音污染的方法包括控制噪声源的产生、使用隔音材料、采用降噪技术等。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声音传播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声音传播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回声定位、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声音传播的魅力。
简短介绍声音传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给予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并要求他们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但我在点评学生的展示时,过于关注内容的准确性,忽视了对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过程的鼓励和指导。未来,我计划在点评时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过程,并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在课堂小结环节,我简要回顾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强调了声音传播的重要性和意义。但我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声音传播的短文或报告,未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和启发。未来,我计划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课后作业选择,并给予他们更具体的指导和启发,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基础巩固训练(含答案及解析)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基础题(共8题)1.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 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D. 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与的速度光相同2.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这个实验说明了()A. 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B.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C. 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快3.在影视剧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境: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
对此情境以下解释错误的是()A. 马蹄踏在地面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B. 马蹄声可以沿土地传播C. 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播D. 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4.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_而产生的,真空铃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
5.人们交谈时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表明________能够传声。
鱼能被它们喜欢的声音吸引,表明________也能传声。
6.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去,听到的铃声逐渐减弱,这说明声音的传递需要________;宇航员们在飞船内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工作时,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对话,其原因是太空是真空________传声。
7. 2019年2月5日零时,中央电视台的新年钟声准时响起,让全国人民感受到新年的喜悦。
这优美的钟声是由钟________产生的,电视机直播的钟声是通过________传播到观众的耳朵里。
8.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这种研究物理的方法叫________。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转换法”)二、提升题(共8题)9.以下几个实验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A. 音叉被敲击后,以及伸入水中,会溅起水花B. 打鼓时,放在鼓面上的沙粒不停地跳动C. 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D. 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生,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去,铃声明显减弱10.如图所示,中国海军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噪子”,对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
八年级物理上册高效课堂(人教版)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声音的产生原理和声波传播的概念是本章节的重点,需要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往往难以直观感知。
3.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及其相互关系,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运用上存在一定难度。
(二)教学设想
1.关注学生对声音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差异化教学。
2.利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理现象的能力。
4.强化学生对声学概念的理解,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帮助学生化解难点,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5.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八年级物理上册高效课堂(人教版)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掌握声波的基本概念,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如回声、共鸣等,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及其影响因素,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音乐、语音等声音现象。
1.针对重点内容,采用直观演示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利用实物和模型展示声音产生的振动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声音的产生过程。
-通过实验,如敲击音叉、吹气球等方法,让学生观察声波的传播,加深对声波传播概念的理解。
2.对于难点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
-强调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介绍声源的分类。
2023-2024苏科版八年级2.1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教学案
20232024苏科版八年级 2.1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教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主要涉及第2章第1节“物质的三态”和“温度的测量”。
具体内容包括:1. 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2. 温度的概念: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3. 温度测量工具: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特性;2. 使学生掌握温度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三态之间的转化过程以及温度计的使用方法;2. 教学重点:物质三态的特性,温度的概念及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水、冰、酒精等)、温度计;2.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观察生活中的物质三态现象,如冰雪融化、水沸腾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三态之间的转化。
2. 知识讲解:讲解物质的三态特性,固态、液态、气态的特点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3. 温度概念讲解:介绍温度的概念,解释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4. 温度测量方法讲解:介绍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如何正确测量物体的温度。
5.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三态转化现象,练习使用温度计进行温度测量。
6. 例题讲解:运用实例讲解温度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医疗、烹饪等。
7.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物质三态和温度测量的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及其特性;2. 温度的概念: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3. 温度测量方法:温度计的使用步骤及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物质的三态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转化过程是什么?(2)温度的概念是什么?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3)举例说明温度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作业答案:(1)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020年秋沪科版八年级物理随堂练——2.1动与静提升练习
2.1动与静提升练习一、选择题1.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B.卡车和联合收割机收割庄稼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C.两辆赛车在赛道上行驶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D.“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成功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2.如图所示的各种运动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行星转动B.鲜花怒放C.骏马奔腾D.枯叶飘落3.摄影师抓拍了一个有趣的场面(如图):一只乌鸦站在飞翔的老鹰背上休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乌鸦为参照物,老鹰是静止的B.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鸦是静止的C.以老鹰为参照物,乌鸦是运动的D.以地面为参照物,老鹰是静止的4.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拖拉机和收割机以同样的速度、向相同方向前进时,以拖拉机为参照物,收割机是静止的B.站在正在上升的电梯上的乘客认为电梯是静止的,是因为他以身边的乘客为参照物C.站在地球上的人认为地球同步卫星在空中静止不动,是因为他以自己为参照物D.飞机在空中加油时若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5.某同学在公路旁由东向西行走,一辆汽车从它后面向西疾驰而过,则这个同学相对于汽车的运动情况是A.静止的B.由东向西运动C.由西向东运动D.无法判断6.中华传统文化中古诗词词句优美,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我自仰头朝天望,天高月色照我面。
忽然月羞躲云中,原是晚云遮明月。
”其中“月羞躲云中”是以云为参照物B.“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轻舟”的运动是以船上乘客为参照物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的D.“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有力的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坐地日行八万里”是以地轴为参照物7.观察如图所示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向右运动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8.鲁迅的《社戏》中有他乘船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择的参照物是()A.山B.船C.河岸D.流水9.坐在汽车里的乘客、司机和路旁的学生有如图所示的对话.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学生是以汽车为参照物的B.无论以什么为参照物,汽车都不动C.司机说乘客没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的D.画面中的人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能说地球绕太阳运动,而不能说太阳绕地球运动B.汽车驶过一幢楼房,只能说汽车在运动,而不能说楼房在运动C.一幢大楼造好后,因为固定不动,所以房子是绝对静止的D.自然界里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物体二、填空题11.我们确定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选定_________;从早晨到中午,阳光下日晷晷针的影子相对于日晷的盘面是________(填“运动”或“静止”)的.12.舟人最终未能寻到其落水的剑,是因为船相对于河岸是______的,而剑相对于河岸是_______的.13.关于教学楼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若以地面为参照物,教学楼是________的;若以正在走向学校的学生为参照物,教学楼是________的.14.放学路上,小明和小红沿人行道步行,一辆汽车从身旁疾驰而过,如图所示.司机说“你没动”是选定了____为参照物;小红说“车真快”是选定了____为参照物.15.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叫________,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________的改变叫机械运动,简称________.16.战斗机在空中加油时,战斗机与加油机必须保持相对__________,此时战斗机与加油机之间__________发生机械运动(填“有”或“没有”).17.请填写表格中各运动所对应的参照物18.毛泽东、周恩来1960年5月他们在长沙视察时,来到湘江橘子洲,慷慨之余,豪兴勃发,毛泽东即出上联:“橘子洲,洲旁舟,舟走洲不走”,周恩来兴对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诗句中“舟走”是以______为参照物,“洲不走”是以______为参照物,其中“鸽飞”是以______为参照物,“阁不飞”是以______为参照物.19.如图所示把书放在桌上,书上放一支笔,用手缓慢地推动书,使它带动笔沿着桌面向前移动。
2021年物理八年级全册2.1动与静同步练习含解析 沪科版
2.1 动与静一、填空题1.在研究物体做机械运动时,被选来作为标准的物体叫_______,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__________,这就是运动与静止的________。
【答案】参照物参照物相对性【解析】在研究物体做机械运动时,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就叫做参照物,参照物是我们假定为不动的物体;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而言的,这是个相对性的概念,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2.小明坐在行驶的汽车上,以_______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以_______为参照物,小明是运动的,可见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_______。
【答案】汽车路旁树木相对的【解析】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先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则物体静止;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
以汽车为参照物,因为小明坐在车内,与汽车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小明是静止的;以路旁树木为参照物,小明和路旁树木之间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所以小明是运动的;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而言的,这是个相对性的概念。
3.人造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_______的,相对于太阳是_______的。
【答案】静止;运动【解析】以地球为参照物,因为人造卫星与地球的运动状态相同(椭圆运动),与地球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人造卫星是静止的;以太阳为参照物,因为人造卫星与地球的运动状态不相同(椭圆运动),速度大小方向均不相同,与太阳之间的位置时刻发生变化,所以人造卫星是运动的;4.平时所说“月亮躲进云里”是以为参照物,说“乌云遮住了月亮”是以为参照物。
【答案】云;月亮【解析】月亮躲进云里,被研究的物体是月亮,月亮躲进云里,说明月亮是运动的,云和月亮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所以选择云为参照物;乌云遮住了月亮,被研究的物体是乌云,乌云遮住了月亮,说明乌云是运动的,乌云和月亮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所以选择月亮为参照物。
2023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品智能作业人教版
2023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品智能作业人教版一、前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化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和领域中,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全品智能作业人教版是一种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物理学科特点的教学辅助系统。
它基于教材要求,结合学诞辰常学习的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反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二、智能作业的特点1. 个性化学习指导:全品智能作业人教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储备,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练习,帮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提高。
2. 实时反馈和评价:智能作业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练习表现,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3. 多媒体教学资源:全品智能作业人教版提供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视瓶、动画、模拟实验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物理知识,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和效果。
三、智能作业的实施效果1. 提高学习效果:通过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实时的反馈评价,全品智能作业人教版能够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并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实验数据显示,采用智能作业系统后,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2. 提高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运用和个性化的学习指导,使学生能够更生动地感受到物理学科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喜爱和投入度。
四、智能作业的展望和前景全品智能作业人教版的推广和应用,将成为未来高中物理教育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普及,智能作业系统将会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
也将会成为学校和老师教学的得力助手,帮助老师更好地进行学生管理和教学指导。
五、结语全品智能作业人教版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辅助手段,正在逐渐成为学生和老师学习和教学的得力工具。
通过其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实时的反馈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学习成绩和兴趣。
其将是未来高中物理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推广。
八年级物理上册2.1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练习苏科版(1)(2021年整理)
八年级物理上册2.1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练习(新版)苏科版(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物理上册2.1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练习(新版)苏科版(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物理上册2.1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练习(新版)苏科版(1)的全部内容。
一、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知识点1 物质的三态与物态变化1。
自然界的物质存在通常有三种状态,分别是、、。
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作。
2。
下列哪种情况不属于物态变化( )A。
冰化成水B.铁水铸成铁饼C.将铜片放到热水中D。
水变成了水蒸气3.使用酒精灯时,应该用(填“外焰”或“内焰”)给物体加热; (填“能”或“不能”)用一只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盖灭。
4。
雨属于,雾属于,露珠属于,霜属于,雪花属于,冰雹属于,水蒸气属于。
(填“固态"“液态”或“气态”)5.夏天,小明买了一些冰淇淋,为了储存,他把冰淇淋放在冰箱的冷冻室里,此时,冰淇淋是态;在吃的时候,冰淇淋到嘴里后会变成态;如果有一滴水落在地上,一会儿不见了,这时它变成了态.知识点2 温度6。
摄氏温标规定,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水沸腾时的温度为℃.7.我国北方的冬天,气温低达一40℃,河面会结上厚厚的一层冰.假如在冰下有流动的河水,那么在标准大气压下,水与冰交界处的温度是( )A。
4℃ B。
0℃ C. -40℃ D。
略高于-40℃8.1975年7月13日的吐鲁番民航机场观测到目前中国的极端最高气—49。
6℃,读作 ;1969年2月13日,漠河诞生了中国现有气象资料中的极端最低气温记录——-52.3℃,读作。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2.1运动与能量教案
教案: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2.1运动与能量一、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2. 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分类:动能、势能、机械能等。
3. 运动与能量的关系: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能量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理解运动与能量的关系。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分类,能够运用机械能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 教学重点:运动的分类、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斜面、砝码等)。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作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如走路、骑车、开车等。
2. 知识点讲解:讲解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通过示例和图示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运动。
接着讲解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分类,让学生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区别和联系。
3. 实验演示:进行斜面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小车在不同高度和斜度下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理解重力势能和动能的转化。
4. 例题讲解: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例题理解机械能的守恒原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机械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从高处下落到地面的过程中机械能的变化。
6. 知识点巩固:通过小组讨论和问答形式,让学生复习和巩固运动和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分类。
7.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运动和机械能的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运动与能量运动: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机械能:动能:质量×速度²势能:质量×重力加速度×高度机械能:动能+势能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到地面的过程中机械能的变化。
2. 答案: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2.1+光的色彩-2024-2025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实践与练习
实践与练习
1.如图2-7所示,在水槽中斜插一块平面镜,让太阳光
斜射到平面镜上,适当调整平面镜的位置和角度,可以在
墙壁上看到彩色的光带。用手指轻轻搅动槽中的水,你又
会看到什么现象?在自然界和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类似
的现象?
用手指轻轻搅动盆中的水,
彩色光带将消失,因为此时
平面镜上方的水不再相当于
生活.物理.社会
光不仅能使周围变得明亮、温暖,还能帮助绿色植物 进行光合作用,甚至可以用来切割金属(图2-5)…因此, 光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作光能。
通过某种方式或借助某种工具,可以将光能转化为其他 形式的能。如图2-6所示,太阳能热水器将光能转化为内 能,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太阳能路灯 和太阳能电池板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等。
黄
品
青
色
红
色
研究表明,将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 能产生任何一种其他颜色的光,而它们自身却无法用其 他色光混合得到。因此,我们将红、绿、蓝叫作光的三 原色。
活动2.2 观察色光的混合现象
电视机和计算机显示器能呈现彩色图像,就是应用了 三原色光混合的原理。在屏幕上排列着许多由红、绿、 蓝三色发光点组合而成的微小发光单元,发光点在电路 的控制下发出不同强度的三原色光,从而使发光单元整 体产生不同的色彩。
有些物体本身不发光,但能够反射太阳光或其 他光源射出的光。例如下图中的物体不是光源.
光源
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例如,太阳是 天__然__光__源,而电灯是_人__造__光_。源
光源
讨论,试列举出其他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光源
讨论,试列举出其他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光源
八年级物理上册精品课堂(沪科版)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声音产生、传播、特性以及回声现象等知识点。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所学内容,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最后,强调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理解,以及加深对声音特性的认识,我设计了以下几项作业:
-利用家庭物品制作一个能够产生回声效果的装置,记录制作过程和实验结果。
3. **拓展思考与探究**:
-调查生活中噪声污染的来源和危害,并提出至少三种减少噪声的方法或措施,撰写调查报告。
-探究声音在通信中的应用,例如电话、广播等,分析声音在传输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4. **小组合作研究**:
-学生能够运用实验方法,观察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过程,理解回声的形成原因,并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掌握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了解影响这些声音特性的因素。
-学生能够区分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解释这些声音特性的形成原因,了解频率、振幅和波形的因素对这些特性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进行实验验证,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比较、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进行系统总结。
-学生通过比较不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归纳声波传播的共同特点,概括声音特性的影响因素,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3.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并实施有关声音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了解噪声污染的危害,认识到自己在生活中应承担的责任,倡导文明用声,关注环境保护。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时作业+-2024-2025学年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分。
1.“肺活量达人”比赛中,一位达人把一只厚皮气球吹破,同时发出“砰”的一声响,这个响声主要是( )A. 气球被吹大时振动发出的响声B. 吹气时气球内空气振动发出的响声C. 气球破裂时外皮振动发出的响声D. 气球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响声2.2025年我国将实现航天员登月计划,在月球上漫步的航天员须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 )A. 月球上是真空不能传声B. 航天员的防护服阻断了声音的传播C. 月球上声音传播速度快D. 月球上航天员声带无法振动发声3.下列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现象是( )A. 在岸边的人听见河水流动的声音B. 潜水员能听到岸上人的讲话声C. 人们听到雨滴打在树叶上的“嗒嗒”声D. 我们能听到波浪拍击礁石的声音4.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B. 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C. 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几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D.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笛声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5.“舞狮”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狮子”随鼓声在梅花桩上表演,以下关于鼓声说法错误..的是( )A. 鼓声主要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B. 鼓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C. 鼓声以声波的形式传播D. 鼓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6.如图是“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实验,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音叉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小槌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也会发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此实验说明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B.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60m/sC. 若把这个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不能看到乒乓球被弹起D. 该实验用到了控制变量法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分。
7.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开幕式上,小华表演水瓶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知能提升作业(五)
(30分钟 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
1.(2011·盐城中考)如图所示,小华将一只正在发声的
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2.下列古诗句中描述的声现象是由于空气振动发声的是( )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B.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在敲响大钟时,有的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绝”.其原因是( )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C.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D.大钟停止振动,空气仍在振动
4.(2011·青岛中考)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真空不能传声
B.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C.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D.喇叭发音时,放在纸盆上的纸屑在上下跳动,说明振动发声
5.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
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几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二、填空题(本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5分)
6.如图所示,在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正在发声的
音叉轻轻插入水里,会看到水花飞溅,这样做的主要目
的是 .
7.(2011·厦门中考)如图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说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还可以观察到紧挨音叉的泡沫塑料球弹起,说明声音是由产生的.
8.在探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与空气温度有关的实验中,科学家记录的数据如表:
(1)由表中数据可知,空气温度越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
(2)如果利用回声测高山与我们的距离,那么站在同一地点发出声音后到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冬天比夏天 .
三、实验探究题(9分)
9.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2)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他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 ____________. (3)小明、小华等同学在探究完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
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物质作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物质作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如图,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
(选填“大”或“小”).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是正确的.
(4)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
A.提出猜想假设; B.分析归纳; C.得出结论;
D.实验研究; E.发现并提出问题.
你认为小明他们的第二个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 (填字母序号).
四、计算题(6分)
10.如图所示,一个人站在两个平行悬崖间
的山谷中喊了一声,2 s后他听到由一边悬
崖反射回来的声音,又过了4 s,听到另一
边悬崖反射回来的回声,求山谷的宽度.(声
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把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说明发声的物体正在振动,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解析】选D.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和气体.对本题几个选项分析如下:A项黄鹂鸣叫声是鸣膜振动;B项歌声是人的声带振动;C项猿声是声带振动;D项风雨声是空气振动.
3.【解析】选C.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虽然停止了对大钟的敲击,但是大钟仍然在振动,所以仍然发声,故选C.
4.【解析】选C.对题中提供的四个选项逐一进行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选项正确;在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声音在固体中一般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故B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喇叭发音时,放在纸盆上的纸屑在上下跳动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故D选项正确.
5.【解析】选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各种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几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应是通过钢管传来的,因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故选C.
6.【解析】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在探究发声体的振动时,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显示发声体的微小振动,本题通过音叉溅起水花非常明显地显示了发声音叉的振动.
答案: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7.【解析】由题意知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也会发声,说明了右边音叉发出的声音传到了左边音叉,引起了左边音叉发声.根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知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紧挨音叉的泡沫塑料球弹起,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由此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答案:空气振动
8.【解析】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发现:空气的温度越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会越大,所以在通过的距离相同时,冬天所用的时间会比夏天长.
答案:(1)越大 (2)长
9.【解析】本实验探究主要考查如何探究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
(1)分析小明和小华所做的实验可以发现无论是感觉还是观察都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2)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将发声体的微小振动放大,敲击桌子发声时,桌子的振动可以通过在桌面上放置塑料泡沫或乒乓球等来显示.
(3)实验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物质作媒介.故猜想①是正确的.
(4)一般进行实验探究时首先是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提出猜想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归纳,最后得出结论.
答案:(1)发声体在振动
(2)在桌面上放置塑料泡沫或乒乓球等 (3)小① (4)E A D B C
10.【解析】从发出声音到听到被悬崖反射回来形成的回声,左边悬崖所用的时间是2 s,右边悬崖所用的时间是2 s+4 s=6 s,则左边悬崖距离此人
s左=vt1= 1
2vt′= 1
2
×340 m/s×2 s=340 m
右边悬崖距离此人
s右=vt2= 1
2vt″=1
2
×340 m/s×6 s=1 020 m
所以山谷的宽度为340 m+1 020 m=1 360 m. 答案:1 360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