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
浅谈如何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浅谈如何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性学习。
高效课堂,不仅是达成高效率的课堂,更是教育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
品德与社会课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呈现在我们面前。
高效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力求体现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综合性的特点,让儿童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受到道德品质的教育,在实施自主探索的教学方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尽力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那么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归纳了如下几点: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
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
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注重生活真实的体验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来开发出学生喜闻乐见的,即贴近学生生活,又拉近教师与学生距离的活动内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有自己的体验、实践和提高,以切实提高教学的高效。
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充分肯定了情感的巨大作用。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体验,如在教学《随时伸出我的手》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和体会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内心的痛苦,我设计了模拟活动:体验盲人——用红领巾蒙住眼睛、从门口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取东西,体验盲人对阳光世界的渴望。
注重实践,提升学生生活能力。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策略浅析
小 学 “ 德 与社 会 ’ 程 的教 学 策 略 浅 析 品 ’ 课
陈 汉 云
( 江 市教 育局 教研 室 江 苏 ・ 州 24 0 ) 靖 泰 150
中图分类 号 : 2 G6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7 — 8 4 2 0 2 — 7 0 1 2 7 9 ( 0 9)7 1 — 1 6 2
2 选择适 当的合作学 习时机
教 学 的组 织形式 有三 种 , 括集 体 的、 包 个人 的及小组 合作 的。 合作学 习是综 合课程教学 的一 种重要 方式 , 但不是唯一 的方式 。教 师应该 根据不 同的教学 目标 和教学 内容 ,采取 不同 的教学组织形 式 。同时要根据 教学 内容 、 生实际 和教学环境 条件等 , 学 选择有 价
1按照主题 单元统整教学 目标
相对之前 的《 思想 品德》 课程 ,品德与社会》 《 课程更 加注重培养
学生认识社会 、 参与社会 、 适应 社会的能力 。 因此 , 从这个 意义上 说 , 与传统 的学科 课程相 比, 社会课程弱 化了知识 的传授 , 而将教学重
和学习的动机 , 也才 能真正体现合作学 习对 于发 挥学生 主体性的作 用, 进而使学生 的探究 能力和合作能力得 到真正 的提高。另外还应
3发展 非高密度、 快节奏 的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包含 学习活动 。 在其 中, 教师教学计 划得以展开 , 学生 自主活动得 以进行 , 教师、 学生 的思维 和教学 内容不断碰撞 , 不断产 生新的问题 。 这既不是 完全 由教师预先设定 , 也不是 学生 自由取舍 , 而是教师在 已有 的教学 经验 、 对教材 的深入研读 和对学生的准确分
摘
要
Hale Waihona Puke 在小学 阶段开设《 品德 与社会 》 , 代之前 的《 课 取 思想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论文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这门课有它的特殊性,有些交往活动需要走向社会。
所以这门功课非常重要。
我觉得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希能与同行朋友们共免。
一、教学时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的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全面把握了教学目标后备课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二、教学时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
因此,在教学时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有的农村孩子因为胆小、自卑,不愿主动跟人交往,特别怕受冷落,越受冷落越自卑。
慢慢地就越内向,越自卑。
教师要经常夸孩子,和孩子谈心,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和孩子做朋友。
并告诉学生,人与人之间应该交流、交往,相互了解才能有和谐社会。
在与人相处时要谦虚谨慎,要尊重老爱幼,做文明人,做懂礼仪的好孩子。
三、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为此,教师要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游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如何优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浅谈如何优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虽然该课程已经进入二轮课改,但是在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满堂灌”的旧有教学行为: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很难完成课程目标。
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方法,进一步优化《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个人认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必须要基于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创设丰富的活动,从而引领学生参与社会,提升认识,塑造自我,学会做人。
从课堂教学角度讲,我认为应该重点处理好如下三个方面:一、注重课前探究活动,培养资料搜集能力品社教材编排以一个个“范例”、“话题”呈现,几张图片和几句文字说明呈现,只起示范和开阔思路的作用,具有极大的弹性空间。
因此,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资料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学生必须学会围绕“话题”丰富认识,反思提升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把书本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一)课堂中指导,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课前的资料搜集这一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应该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学生的能力较差,信息来源也相对较少。
学生们搜集资料更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布置学生回家搜集资料,但只是只字片语,多数学生搜集不到什么资料。
因此,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培养资料搜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相关教材,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课前准备活动必须做到要求明确,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否则学生搜集资料容易走弯路或者出现文不对题,影响课堂教学的情况。
教材中有些课例比较适合学生搜集信息,如四下《通信联万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指导学生进行搜集资料的培养,引导学生从方法、途径、内容等方面进行讨论、交流,从而让学生明确如何搜集资料。
在对学生进行了明确的指导后,在下一节课的课堂中,学生们搜集到的资料就比较丰富了,有的展示了家中的书信,有的到邮局去进行了采访,详细了解了寄信的过程;家中有电脑的同学,还向家长学习如何收发电子邮件,并在班级中介绍了电子邮件的收发方法等,许多同学还谈到了电视、广播、电话的便捷,资料展示、交流异彩纷呈,再也不是以前的无话可说的场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一
生走近生活 , 去感受周围的人或 者事物 , 并且在此基础上采用各种
节 目、 文化活动来 引导学生参 与到品德与社会课 中来 。 除此 之外 ,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 要求教师做课堂 的引导者 , 发挥学生 的 教师还可 以采取合作学 习的形式 , 提高学生 的集体 意识 , 引导学生
2 0 1 4 - 0 1
方 法 交 流
浅谈小学品德与茬会课 的有 效教 学
文, 彭 昌选
摘
要: 目前, 在小学教学中, 品德与社会课是较为基础的一门课程 , 其可以培养 学生乐于探讨 、 热爱生活的优 良品德。 因此 。 就 小
学 品德与社会课 的有效教学进行 了相应 的探讨。 关键词 : 小学 ; 品德 与社会课; 有效教学
( 0 6 ) .
四、 联 系学生生活 。 充实教学 内容 在品德与社会课 的开展过程 中, 教师应该注重学 生学 习和生
-
( 作 者单 位
・编辑
重庆 市铜 梁县 石鱼镇 小学 )
张珍珍
4 -・ {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寺 ・ 夺 ・ 夺 ・ 夺 ・ 夺 ・ 寺・ ・ 争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幸 ・ 夺 ・ 孛 ・ 夺 ・ 夺 ・ 夺 ・ 争 ・ 寺 ・ 夺 ・ ・ 夺 ・ { ・ 争 ・ { ・ 夺 ・ 幸 ・ 夺 ・ {, ・ 争 ・ 夺 ・ ÷ ・ 夺 ・ 夺 ・ 夺 ・ 争 ・ 夺 ・ 争 ・ 夺 ・ 争 ・ 幸 ・
2 . 充分组织课中教学 学生成为教学进程 的推动者 , 挖掘他们 潜力 , 使 他们在 自主决定 、
自主选择 、 自主组织的过程中享受体育带来 的乐趣 。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小学教学中品德与社会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发展的一门课程,学习做人是该课程的核心理念。
”本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我担任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十年来,对品德课的教学也有少许经验积累,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
它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
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
我们应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一、贴近生活、注重体验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
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
二、走进社会、学会实践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
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品德社会有效教学策略
浅谈品德与社会的有效教学策略摘要:品德与社会教学在教学中对儿童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又是一门必不可少的科目,教师要把好关,给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掌握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把握好教育的重要关口。
关键词:小学教育;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一、创设体验情境,培养真实情感的教学策略人的情感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触景生情”。
同样,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也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创造一种情境氛围,让儿童不知不觉地进入这种情境,从而达到自我感悟、自我升华的内化教学效果。
设置的情境可以是生活的情境、故事的情境、角色的情境、辨析的情境、是非的情境等。
通过这些活动情境,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流畅性、广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等。
二、实施体验性教学策略体验性学习是现代学习策略中的突出特征。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验学习经历呢?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是对它的最好诠释。
即: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操作、去实验、去做事情;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时间——不将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余时间还给他们……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策略理论联系实际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
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必须了解每一位儿童,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主要是从儿童身边的典型事例和现象说起。
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典型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必要的教育。
四、以活动型课堂为主的教学策略教学时空“开放化”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
”品德与社会教学要做到开放化,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教学活动由课堂延伸到社会,要从多个方面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有利的条件,让儿童以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二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活动与其他学科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相互促进,共同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品德与社会》教学与德育渗透的策略
师必须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这些 事例进行描绘 、渲染 ,使其富有情 趣 ,以诱发学生的求 知欲望 ,达到 以情激情 、以情动人 的教 育效果 。 如讲故事 、朗诵诗歌、引用格言警
会 实际 ,努力克服成人化倾 向;三 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 ,在老师的 引导下 ,通过学生 的参与实践逐 步
对 比, 马上引起了“ 尊重生命 ”关爱 “
、
创 设 新 课 导 入 生 活
用开放的动态式讨论 、小组合作形 式 , 学生 的主体得 到充分发挥 。 使
在解决问题 的过程 中,学生有 了更 为真切的情感体验 ,就可使道德认 识 内化为 自觉行为 ,增强其可持续
发 展 的 能力 。
化 。激发 课 堂德育 兴趣
挖 掘 生活 中 的德 育 素材 。如 《 幸福 生活这样来》 一课 ,我展 示
了上世纪初儿童身穿色泽单一 、造 型简单的衣服 ,与现在学生多姿 多 彩 的服装的两张相片 ,以鲜 明的反 差引起学生内心 的震动 ,引导他们 进行讨论。这对提高课堂教学 的真
真实 、亲切 ,能充分参与、积极表
现 。 它 融入 课 堂 教 学 ,比较 自然 主
动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责 任 编辑 魏 文 琦
觉 。可以把思想 品德课的内容与少
义 ,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同时利
性 。因此 , ’ 依据 《 新课程标 准》 的 目 标要求 , 如何结合教材 ,寻找新 途径 ,在 《 品德与社会 》课 的教学 过程中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 ,是德
育教师的重要课题 。
一
书长安南专程来到波黑首都 萨拉热 窝的一家 医院 , 望成 为 ‘ 看 地球村 ’
实性 , 激发学生对幸福生活的珍 惜 ,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策略新课改中,如何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共同发展;如何做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如何成就学生情感的体验;如何健全学生的人格和成熟的价值观?关键在于正确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策略。
笔者通过教学活动的精心设置,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精心设计问题,激发求知欲望新课标要求,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激发学生参与问题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问题情景能启迪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理解和应用知识。
因而我们要精心策划、巧妙设计,使“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维系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纽带。
如在学习“我们的母亲河”前,笔者先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释疑:为什么把长江和黄河称为母亲河?课堂上设置问题:问题一:我们的祖先为什么会选择在黄河、长江流域安家?问题二:长江和黄河现在为我们做出了哪些贡献?再通过媒体情景展示:长江和黄河的对话:“长江!长江!我是黄河!”、“黄河!黄河!我也是黄河!”问题三:我们知道黄河水是黄的,为什么长江说它也是黄河?问题四:如何使长江、黄河水变清?一环接一环,激起学生思维冲突,使学生在问题情景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品德与社会的学习活动中来。
实践证明,在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教学中,当教师提出精心设计的新奇质疑问题时,定会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
2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美国教育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新课程要求教学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教法,为学生充分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到轻松、自由、平等、安全,心理上没有任何的顾虑和压力。
要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教师须把爱心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要语言生动、幽默风趣、激情四射;要有童心、童雅、童趣;要善于激发、赏识、鼓励;要置身于学生中间,增强亲和力、凝聚力,同他们一起玩、一起“疯”,成为他们的“大朋友”和“小老师”。
把握学科核心特点,构建教学实践策略——浅谈《思想品德与社会》“知、情、意、行”教学策略
相 互 联 系 、 互 作 用 。 那 么 , 着 我 国新 一 轮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相 随 的实 施 . 样 才 能 上好 这门 课 ? 怎 明理 品 德 与 社 会 课 首先 要 注 重 明 理 , 给 小 学 生 明理 确 实 不 容 但
一
1 好 《 想 品 德 与 社 会 》 堂 教 学 导行 。 . 做 思 课 2设 计课 外 实践 活 动 导 行 。 . 教 师 要 善 于借 助特 定 的情 境 对 学 生 进 行 行 为训 练 ,激 发 学 生 的道 德 情感 , 化 行 为 养 成 。 如二 年 级 的《 强 学会 过 马路 》 可 以 , 用 儿 歌 配 合 进 行 “ 全 过 马路 ” 安 的行 为 训 练 :横 道 线 内过 马路 , “ 先 看 左 、 看 右 , 灯 停 、 灯行 , 清 车 辆才 可走 。用 琅琅 上 口 后 红 绿 看 ” 的儿 歌 形 式 配合 训 练 , 利 于学 生 接 受 , 在 行 动 中经 常 对 照 。 有 并 四、 意 炼
让学 生 在 问题 情 境 中 乐 于 思考 、 于 求得 问题 的答 案 。 乐 2密 切 联 系 学生 生 活 .
为了 改 变 单 一 的“ 教 ” 可 以使 课 程 内 容 和 学 生 的生 活 实 说 。 际相 关 联 。 小 与 学 生 的 距 离 , 学 生 的 知 行 搭 起 一 座 桥 梁 , 缩 为 使 它们 得 以沟 通 。 3注 重 使用 直 观 教 学 . , ” 运 用 直 观 教 学 的 目的在 于 用 具 体 的 事 实 、 象 的 比 喻 , 析 形 分 蕴 寓 其 中的 道 理 . 后 再 抽 象 、 括 , 入 浅 出 地 讲 明 观点 。 在 然 概 深 如
浅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策略
浅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策略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当促进学生去进行有意义的构建,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问题的生成,促进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使课堂变为学生参与的过程,以及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生完整生命的投入过程,以及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与活力。
要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教师就应当采取以下一些教学策略:一、开放式的教学策略开放式教学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要将课程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体系进行创造性的教学。
开放式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需求作为调整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和完成教案,而是用教材教和创造性教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是适时变化的;二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时空的开放。
过去我们将教学局限于教室,使教学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
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场所不应当只局限于教室,应当让学生走出教室,把学习场所从教室扩展到学生的一切生活领域,从教室扩展到学校、家庭、社区、田间、工厂及其学生的其它生活空间。
让学生更多地去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进行探索和研究,并让学生把在社会生活中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带进课堂进行讨论;三是教学内容和结果上的开放,即教学内容应当是丰富多样的,能满足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选择。
在学习结果上,既可得出统一认识,也可保留多种意见。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非常关注的话题。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门课程,学生不仅可以学习道德、伦理、公民责任等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本文中,我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选择等方面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提出一些建议。
要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某一部分。
课程设置应该注意以学生为中心,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使课程内容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具体的实施中,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游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通过具体的场景和实例来让学生更加生动地理解和掌握品德与社会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方法的运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感、社会责任感和自主学习能力,需要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
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积极参与和活跃思维。
要注意通过多种题材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接触真实的生活案例,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对于教学的有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好的教材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选择合适的教材需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避免过于抽象或者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
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新颖且充满启发的教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为了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注重学校与家庭的配合。
《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论文
《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浅谈【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其课程形态。
针对本课程的教学,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教学:亲近自然,在探究中体验、了解社会在交流中感悟等。
培养学生在自主性学习中体验创新与成功、做到知,行统一。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感悟、历练、体验《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课堂中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教育根本的策略就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真实的生活背景,让他们到这些背景中去活动,去探究,去体验,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行为模式,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体验中获得道德,历练品行。
下面是我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采用的几点做法,与大家共勉。
一、亲近自然,在探究中体验大自然是学生智慧的源泉,是学生最有趣的老师,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基地。
在学习“壮丽的山河”一单元时,我事先让学生利用周末亲临大自然,探究当地的自然风光、山水人文、地域形成特征,用文字记录、用相机摄影抓拍,把探究资料带到课堂之中;搜集自己或家人曾走过的名胜古迹,查阅资料了解国土地域、名山大川,掀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清水秀”、“黄河之水天上来”、“滚滚长江东流去”、“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等成因的“神秘面纱”。
学生们通过自身的经历、图片介绍、资料展示等方式,更进一步了解中国不仅地域辽阔,而且山河壮美,众多的名山大川、优越的自然环境养育着世代炎黄子孙,孕育着华夏子孙。
学生们在探究中理解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了要去关爱大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名山大川的情感。
二、了解社会,在交流中感悟参与社会实践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是亲近社会体验生活的基地,是学习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源泉。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首先,建议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其次,尝试让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
通过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为他人着想、乐于助人的价值,同时也可以加深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
可以安排一些社区清洁、义务劳动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贡献社会的快乐和成就感。
另外,利用校外实践活动开展品德教育。
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社会机构和企业,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慈善机构、环保组织等,让学生了解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让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意识和相关技能。
可以选取一些道德难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辩论,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并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道德问题。
此外,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上,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感人的故事,引导学生对他人的理解、同情和关爱,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最后,提倡与家庭和社会的互动。
学校可以与家长和社会组织共同举办一些品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得到更多的品德教育。
可以组织家长和学生参与家庭义务劳动、社区活动等,通过亲身参与让学生深入体验品德教育的力量。
综上所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应当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小组讨论、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校外实践、培养道德判断能力、情感与品德教育以及与家庭社会的互动等多方面的措施,使品德教育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得以有效地实施,让学生在培养道德、价值观方面获得更全面的教育。
品德教育的实施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各方紧密合作,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和全面成长。
浅谈小学品德课与社会课的教法
x x Βιβλιοθήκη 德 5 会 爨 ■ 李龙起
个 相 应 的 荣誉 称号 , 并且 他 的名 字 还 要 写 到 “ 班级之 最” 光 荣 榜 上 。这 样 , 就 在 班 级 营 造起 了一 种 和 睦相 处、 团结互爱 、 积极 向上 的氛 围。 久 而久之 , 这个班学 生 的情感得到了熏陶, 自信心得到 了增强 , 学 习劲头 更足 了,班上因一点小事而相互吵闹的现 象也就基 本 上 少 了很 多 。 小 学 生 的心 理 比较 脆 弱 , 而 且 师 生之 间的行为方式和人格特质往往会对学生的心理 产生 较大影响。 因此 , 在思品课教学 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因素 , 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快乐 的环境 中学习和生活 , 从某种角度上说这就是对小学生情感的一 种陶冶。
一
人 的情感总是相互感染 的。感染法就是教师不 但 用 自己 的情 感 与 言行 去感 染 学 生 ,而 且 充 分 挖 掘 教材 , 积极促进学生 间的交往 , 使 良好的情感相互感 染, 不 断增 强 。 小学思 品教学不能光 限于书本和课 堂教学 , 要 让 教学产生 良好的效果 ,关键在于教学 内容能在学 明 理 法 生中间产生共鸣 。 作 为教学主体的学生 , 不能仅仅把 小学生心理品质 的形成是 以他们的道德认识 为 他们看成教学灌输的对象 ,特别是在丰富多彩 的家 基础 的。所谓明理法 ,就是注重培养学生 的道德认 庭 和社会生活 中, 学生对某些社会事物的看法 , 往往 识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 会 对其 心 理 发 展 产 生 较 大 的影 响 。 因此 , 在 思 品课 的 和假恶丑现象 , 使他们形成正确 的是非观 、 美丑观 和 教学中 , 要打破传统 的课堂灌输教学 , 努力着眼于对 荣辱观 , 从而培养他们的 良好心理 品质 , 达到心理健 学生的启发和引导 , 运用情景和音像设 备 , 以达到教 康教育 的 目的。 学 目的。 为 了达到理想的效果 , 要先让 同学们预 习该 学生 的心灵是纯洁无瑕 的,教师在思品教学过 课 , 然后让他们运用 网络 、 书籍 和音像制 品等材料 , 程 中 ,着 重 点 在 于 通 过课 程 的教 学 来 塑 造孩 子 美 好 学生的收获远 比老师想象的要多。整堂课 中教师仅 的心灵 , 培养健康 的心理。 小学 阶段是人生的起步 阶 仅作为一名参与者 ,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段,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 , 对学生 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培 四 示 范 法 养孩子 的重 中之重。 如在“ 明礼 ” 教育中 , 有位老师从 青少年模仿性较强 ,他们常常以他人 的人格行 《 中华成语故 事》 的录像带 中挑选《 曾子杀猪》 的片段 为作为 自己的仿效对象 ,然后以特定 的方式在 自己 在课 堂上播放 , 而后让学生讨论有关 “ 诚信 ” 方面 的 身上再现出来 ,并逐步 内化为心理品质 。所谓示范 话题 。这样 , 学生对《 讲信用》 一课 中对做人要“ 一诺 法 , 就是 为学生提 供榜样 , 指导他 们去模 仿 。这些 千金” 和“ 言必信 , 行不正 ” 等有 了较深 的理解 , 也 明 榜样 , 首 先应该是 教师 自身 , 其 次是教材 中涉 及 的 白了人与人之 间, 单位与单位 , 国家与 国家之间如果 领袖 、 伟人 、 科学家和英雄人物 , 再次是学 生平时生 不讲诚信会有怎样的后果。 活 中接触 到的优 秀人物 , 特 别是学生 中间的先进 人 可见 , 在 小学 思 品课 教 学 中 , 通 过 明 理 方 法进 行 物 。 目前在社会 上轻视劳动和劳动者的情况 比较普 教学 , 在提高小学 生道德认识的同时 , 也培养了他们 良好 的心 理 品质 。 遍, 为 了让 学 生 懂 得 要 尊 重 劳 动这 一 教 学 目的 , 老 师 二、 陶 冶 法 、 在教学《 家 乡的美景 、 家乡 的人》 这一课时 , 不要 光从 和谐 、愉悦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 书本 中讲述 , 可 以让学生的思绪从课堂走 向社会 , 探 形成。 陶冶 法 就 是 努 力 营造 良好 的教 学 环境 , 如 建 设 询 自己身边的 、被人们真正尊重而又是普通劳动者 良好 的班集体 、 创设优 良的校风 、 设置成功教育的情 的人和事 ,唤起 学生对每一位在劳动岗位上的人的 境等等 , 使学生的身心 于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 。 尊敬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老师在讨论中可启发学 为了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情 , 陶冶他们 的情操 , 小 生 : 小区里的老伯经常照顾双职工父母 的小孩 , 帮人 学教师在思 品课教 学中应该设法 陶冶学 生的心灵 。 代管代看物品 ;自己下 岗的父母用勤劳的双手起早 位教师在上课时 , 先组织学生看 了一个 小品 , 内容 摸黑做小生意支起一个幸福 的家庭 。这样会使更多 是某同学因一点小事而生气 , 然后让大家讨论 : 生气 的学生 明白 自己身边的劳动者都是值得尊敬的普通 好不好? 为什么? 使大家认识到生气对人 的身体和精 劳 动者 。 神都没有好处 , 经常生气不但容易得病 , 而且还会影 在教学 的基础上 , 我们应因势利导 , 还可 与小 区 将 学 生 带 到 居 民社 区 , 进行卫生 、 帮教 、 响到与别 人的关系 , 老师 、 家长和同学都不喜欢好生 居 委会 联 合 , 气的人。 在课堂教学之余 , 老师积极进行 良好班集体 助 残实 践 活 动 ,从 而 提 高小 学 生 的道 德 认 识 和 心 理 的 建设 , 经常组织“ 班级之最” 的评 选 。凡 是在 宽容 、 健 康水平 。 ( 作者单位 : 河 南省 柘 城 县城 关镇 毛 庄 小 学 ) 大度 、 不斤斤计较等方 面有进步 的同学 , 就能得到一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教案教学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教案教学策略
一、教学理念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学生的发展看作是自我实现和成为成熟、快乐、负责任和积极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我们应该提倡爱护生命、尊重生命、减少暴力和建立友谊的观念,教育学生学会思考、管制情绪、建立自信和协作合作等生活技能。
二、教材选择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教案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材。
我们可以选择以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和案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概念。
三、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和合作。
我们可以通过游戏、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品德与社会知识。
四、教学策略
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教学策略。
具体措施如下:
1、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差异性。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接受外界信息时,不要片面地看待他人,更不能赋予他们刻板化的标签,以免伤害到他人感情。
2、积极引导学生探索真理。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在课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在教材中发现和探索真理。
3、积极引导学生表现良好。
我们应该对学生表现良好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表扬和正向激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4、重视社会实践教育。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会改善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并增进他们的社会意识。
五、总结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不是简单地灌输学生某些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更需要我们把教学当做一种过程。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素质。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策略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策略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内容;情境;活动一、老师应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只注重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却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变化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以至于出现了墨守成规的“唯教材论者”,但是面对国家新课程发展和改革的要求,传统的只注重教材教育的观点明显不可能适应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要求。
因此,教师的作用不仅应该是组织学生学习的领导者,还应该是支持学生学习的坚强后盾,更应该是鼓励学生进取的评定者。
在最终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责任变得更加多元,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教授学生知识,还需要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生活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解惑,及时解决学生在思想上的困惑和生活中遇到的麻烦,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二、利用有效教学方法,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效率1.“生活化”教学法思想品德与生活(社会)课这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活动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需要用大多数学生熟知并具有浓厚兴趣且贴近生活,价值观正确的主题作为课程的着力点。
由此就需要教师们在组织思想品德和生活(社会)课教学的同时,抓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喜欢并且认同课程,才会有更多的积极性与创新精神去参与到课程中去。
例如,教学生《社会呼唤诚信》一课时,可以在课前调动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承诺(如信誉卡、保修卡、合同等)。
随后召集学生把他们收集的相关内容展现出来,跟大家一起探讨其中的故事。
同学们相互讨论,对自己的想法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讲出买到喜欢商品的喜悦;有的学生说出了商家按照保修卡上的协议,上门服务;还有的学生因为商家不讲信誉而增添了很多烦恼。
教师将学生收集到的生活上的实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最后总结出社会生活中离不开信用,社会也呼唤诚信。
这种将知识引入生活,通过身边的事物来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活动教学法思想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中,必然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树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素质。
浅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浅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
如何才能使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
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
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我认为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
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
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
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
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
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
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性教学策略
TODAY思想政治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性教学策略李俊卿(河南省项城市第二实验小学 河南 项城 466200)摘要:在人成长的一生中启蒙教育占据着非常关键的地位,而启蒙教育中的道德品质教育决定着孩子们成长成才未来道路上的重要方向。
想要让孩子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就离不开道德情感的培养,离不开品德品质的榜样。
本文将通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相关情感培养模式对小学道德品质情感培养现状及相关培养策略做出一定的分析探究。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品质;道德情感;培养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17(2020)10-0058-01 1.道德培养的必要性道德情感作为当代小学生体现其道德品行的主要内容,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想要切实有效提高小学生道德培养,就应该以道德情感培养为主体,不断促进学生自身感知品德,从而自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拥有良好的道德情感培养可以不断提高孩子对相关情感的认知水平,在调动孩子们对社会品德理论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中,不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其兴趣,不断对道德社会内容进行自我评价判断。
道德情感能够促进学生对道德的不断认知,学生通过感受自己的情感经验,并且将其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在相关教师的引导下,明白道德准则基础,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规范道德自律。
2.现代小学品德与社会情感培养状况2.1 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如今,小学品德教学使用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内容和形式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但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设计缺失等原因,造成了品德与社会教学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致使学生无法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极其不利的,对此,解决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问题,已经成为教学改革中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2.2 教师对情感到的培养认知缺失。
虽然现在小学不断注重对孩子们的道德情感教育,但实际上在现代社会教育中教师的耐心往往放在对于道德品德社会课的理论知识教学中,许多教师会忽略对学生品德品质教学的基础实践教育,教师并没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品德,社会情感环境,从而影响学生对课堂教育的理解,同时会抱怨听不懂、学不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篇誗方法展示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
吕莉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
一、教师要做到课堂上有效教学
教师如何在教学的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教学呢?首先,教师要在课前精心准备课堂上要用的资料,保证课堂上能够及时地拿出资料和案例来印证自己的教学,其次课堂上,教师要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利用多媒体技术多去播放一些有助于教学的视频来吸引学生课堂上的兴趣,在课堂上要采用提问教学的课堂策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改变自己。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要拿出实际的例子来印证自己的教学,让学生相信自己所说的,同时也要让学生积极地发言,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学到需要去进行补充,最后,教师要积极地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作出评价,对于学生表现好的地方要进行及时的表扬,对于学生做的并不是特别好的地方,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前进,突破自己,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师的教学才能有效果,学生才能真正地学到做人的道理,提高自身的社会发展性。
二、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认识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社会与品德的教学要来源于生活,包含生活并且还要高于生活,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首先,教师所选用的教材案例都是具有普遍意义和教育意义的生活实际发生的案例,教师把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实例摆到课堂上,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看到社会上的现象,并在现象中提高对社会的认识,提高学生自身的品德和社会的发展性。
例如:把社会上一些青少年的先进的事迹做成材料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进行播放,来加强学生们的道德意识,告诉学生做人的道理,怎么做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怎么做才能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再如,教师把每年的青少年犯罪的一些教育视频拿到课堂上,去告诉学生这些人究竟犯了什么错,导致了什么样的后果,从而去教育学生,哪些是社会的底线,什么事不能做,做了会对社会对自身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以此来警醒学生来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三、定期举办教学活动,让学生实际参与进去
社会与品德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旨在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和社会发展性,那么,如何来学好这门课程呢,教师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社会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去接触社会,在社会生活中去提高自身的修养,锻炼自己的品格。
例如: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去跟他们聊天,去帮助那些老人打扫卫生,让学生学会尊老爱幼的品格,教育学生们要关爱老人,关心老人。
也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去孤儿院去关爱那些没有父母的小朋友,同样都是同龄人有的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却很艰苦,让学生关注这些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这样能增加学生的爱心意识,也能使学生感受到这个社会上有那么多人需要帮助,并不是所有人都像自己过的那么幸福,使学生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
四、开展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
在小学社会与品德这门课上,教师主要针对的是小学生的日常社会生活常识、政治法律常识、日常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等方面进行教育,那么,教师可以针对以上的内容开展专题知识讲座,让小学生去了解日常社会生活中会遇到的一些情况,以及应对的措施,真正地做到认识这个社会,提高社会发展性,针对社会上的现象联想到自己身上,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品德和社会意识。
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预防火灾的专题讲座,告诉学生遇到火灾应该怎么做,开展青少年犯罪的案例讲座,引导小学生去约束自己的行为,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也可以开展感动中国人物专题讲座,讲述他们的先进事迹以及对社会的贡献,让学生从小就能学会向他们看齐,提高自身的修养,尊老爱幼,愿意伸出援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些都是品德与社会该教会学生的内容,同时,也是学生自身社会发展中必须遵守和懂得的规则。
在小学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开展中,教师一定要总结,本着以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和社会的发展性为原则来教学,采取不同种类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去认识这个社会,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从而来印证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存在的重要性。
至于教师究竟要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慢慢去研究去思考了。
参考文献:
姜丽荣,王先娟.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策略[J].东方青年,2012(12)
誗编辑王洁琼
摘要: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它担负着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和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两项重要任务。
尤其是在当今独生子女大都在家长的保护下成长缺少对社会的认识,也缺乏独立的能力和品德,所以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让品德与社会的课程产生真正的作用,去提高学生的认识也就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针对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进行一下简单的探讨,看看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社会现象;提高修养
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