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1
高中语文文言文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游褒禅山记宋代: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赏析:该文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七月某日,是作者与他的两位朋友和两个胞弟同游褒禅山后所写。
这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与一般游记不同,独具特色。
《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译文
《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译文1、《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译文《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王安石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高中语文文言文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得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模糊不清了,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上的错误。
原文: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询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怠惰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游褒禅山记》课文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课文原文及翻译《游褒禅山记》课文原文及翻译《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在同年7月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这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游褒禅山记》课文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褒禅山,旧称华(花)山,位于安徽巢湖市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hǒng)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译文及注释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译文及注释1.原文篇一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2.注释篇二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慧褒:唐代高僧。
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
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而:连词,并且。
卒:最终。
之:指褒禅山麓。
以故:因为(这个)缘故,译为“因此”。
名:命名,动词。
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游褒禅山记》原文、注释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原文第一段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①,而卒葬之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③。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④。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⑤。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⑥,其文漫灭⑦,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⑧。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⑨。
注释:①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慧褒:唐代高僧。
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
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②而:连词,并且。
卒:终,最后。
之:指褒禅山麓。
③以故:因为(这个)缘故。
名:命名,动词。
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
褒禅,慧褒禅师。
④慧空禅院:寺院名。
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
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庐:屋舍。
(一说指慧褒生前的屋舍。
)冢:坟墓。
⑤华山洞:南宋王象生《舆地纪胜》第四十八写作“华阳洞”,看正文下句,应写作“华阳洞”。
以:因为。
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
阳:山的南面。
古代称山南为“阳”,山北为“阴”。
名:命名,动词。
⑥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
⑦其文漫灭:碑文模糊,磨灭。
文:碑文,与下文“独其为文(碑上残存的文字)”的“文”不同。
漫灭,指碑文剥蚀,模糊不清。
⑧独:唯独,只有。
其:指代石碑。
文:文字,这里指的是碑上残存的文字。
犹:还,仍。
⑨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花(huā)”字,没有“华”字,后来有了“华”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
(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的huá。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导语】⾼⼀新⽣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信、宽容的⼼态,尽快融⼊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
记住: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不是环境适应你。
因为你⾛向社会参加⼯作也得适应社会。
以下内容是⽆忧考为你整理的《⾼⼀语⽂游褒禅⼭记原⽂及翻译》,希望你不负时光,努⼒向前,加油!1.原⽂ 褒禅⼭亦谓之华(huā)⼭(褒禅⼭,旧称华(花)⼭,位于安徽巢湖市含⼭县城东北7.5公⾥),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hǒng)也。
距其院东五⾥,所谓华(huā)⼭洞者,以其乃华(huā)⼭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漫灭,独其为⽂犹可识⽈“花⼭”。
今⾔“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以上五六⾥,有⽳(xué)窈(yǎo)然,⼊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拥⽕以⼊,⼊之愈深,其进愈难,⽽其见愈奇。
有怠⽽欲出者,⽈:“不出,⽕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好游者尚不能⼗⼀,然视其左右,来⽽记之者已少。
盖其⼜深,则其⾄⼜加少矣。
⽅是时,余之⼒尚⾜以⼊,⽕尚⾜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余亦悔其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之观于天地、⼭川、草⽊、⾍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者少。
⽽世之奇伟、瑰怪、⾮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之所罕⾄焉,故⾮有志者不能⾄也。
有志矣,不随以⽌也,然⼒不⾜者,亦不能⾄也。
有志与⼒,⽽⼜不随以怠,⾄于幽暗昏惑⽽⽆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也。
然⼒⾜以⾄焉,于⼈为可讥,⽽在⼰为有悔;尽吾志也⽽不能⾄者,可以⽆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原文及赏析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原文及赏析《游褒禅山记》文言文原文及赏析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关于王安石的名篇《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赏析一第一部分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王安石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能够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能够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能够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在同年7月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游褒禅山记》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翻译: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游褒禅山记》原文注释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令狐采学王安石原文第一段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①,而卒葬之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③。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④。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⑤。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⑥,其文漫灭⑦,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⑧。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⑨。
注释:①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慧褒:唐代高僧。
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
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②而:连词,并且。
卒:终,最后。
之:指褒禅山麓。
③以故:因为(这个)缘故。
名:命名,动词。
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
褒禅,慧褒禅师。
④慧空禅院:寺院名。
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
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庐:屋舍。
(一说指慧褒生前的屋舍。
)冢:坟墓。
⑤华山洞:南宋王象生《舆地纪胜》第四十八写作“华阳洞”,看正文下句,应写作“华阳洞”。
以:因为。
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
阳:山的南面。
古代称山南为“阳”,山北为“阴”。
名:命名,动词。
⑥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
⑦其文漫灭:碑文模糊,磨灭。
文:碑文,与下文“独其为文(碑上残存的文字)”的“文”不同。
漫灭,指碑文剥蚀,模糊不清。
⑧独:唯独,只有。
其:指代石碑。
文:文字,这里指的是碑上残存的文字。
犹:还,仍。
⑨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花(huā)”字,没有“华”字,后来有了“华”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
(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应读huā,而不令狐采学创作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的huá。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其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其赏析导语: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关于王安石的名篇《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赏析一第一部分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
《游褒禅山记》的原文及译文
《游褒禅山记》的原文及译文《游褒禅山记》的原文及译文《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游褒禅山记》的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分享。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译文游褒禅山记宋代: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高中语文 文言文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得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模糊不清了,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上的错误。
原文: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询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怠惰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原文翻译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原文翻译1.原文篇一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2.翻译篇二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第三段补充注释: 观(于天地……):观察 非常:不寻常 在:动词,表示一种存在。 (罕至)焉:语气词 至于:到达。于,介词,引出行为涉及的 对象。 • (力足以至)焉:代词,那里 • 尽吾志:尽到了自己的心意,尽心尽力 • 所得:得到的,即收获。
• • • • • • • • • •
3 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 第三段: • 第二段 • 夫夷以近,则 • 入之愈深,其 游者众;险以远, 进愈难,而其见愈 则至者少。而世之 奇。…...盖其又深, 奇伟、瑰怪、非常 则其至又加少矣。 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 方是时,余之力 力足以至焉,于 人为可讥,而在己 尚足以入,火尚足 以明也。既其出, 为有悔;尽吾志 也而不能至者,可 则或咎其欲出者, 以无悔矣,其孰能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讥之乎?
• • • • • • •
2 语气词 (1)表示反问的语气 例:“其孰能讥之乎?” (2)表示测度、委婉的语气 例:“其皆出于此乎?” (3)表示希望、劝勉的语气 例:“吾其还也”
; / LED显示屏 触摸屏自助终端机
vjd28wmx
神蛊的封印完成,夜弑天等人收回神力和精神力,各自松了一口气,而夜北冥则陷入了沉睡,原本按照夜北冥无上级的精神力是不会被造梦铃影 响导致昏睡的地步,但谁让刚刚心脏里的一场混战让夜北冥消耗过大呢。第007章 离开前的准备(一)在幽冥城城主的庄园最东边,有一处人烟 稀少但美如仙境的地方,空中飞舞着各种各样的灵鸟和飞虫,遍地都是绿草和各色的鲜花,花叶上还有晶莹的露珠,安静而美好,就在这时,一 道紫色的身影飞快的从空中飞过,破空的气流使花叶上的水珠一滴滴的滑落,只见那道身影飞进了一处山洞,然后落在了躺在白玉石床上的夜北 冥身旁,看着夜北冥闭着眼睛的模样,啾啾的叫了两声,看夜北冥还是没有睁眼,于是伸出自己粉色的舌头舔了舔夜北冥的脸颊,然后睁着它那 双黑曜石似的水灵灵的大眼睛,又啾啾的叫了两声,看着夜北冥没有任何动静,于是将自己软软的小小的团子似的小身子挤进了夜北冥胸前的衣 服,然后转身看着夜北冥沉睡的脸,慢慢的闭上了黑色大眼睛,一人一宠物双双在这处山洞睡着。隐约感觉到胸前有重物的夜北冥睁开了闭了整 整三天的眼睛,眼前还是一片黑暗,夜北冥很淡定的坐起身,精神力一蔓延就发现自己在以前经常修炼的石洞里,自己身下的这张白玉石床是师 傅花玄月在能量原石矿脉里发现的能量晶石,能量晶石比能量原石更为稀有珍贵,一条原石矿脉能有眼珠大小的能量晶石就能遭到世间所有的能 人异士的哄抢,更不要说夜北冥身下这一大块的能量晶石被当做床来使用,能量晶石之所以珍贵受到所有修炼者的喜爱是因为它能源源不断的制 造出供修炼者修炼提升玄力和精神力的能量,夜北冥因为之前体内弑神蛊的封印,精神力和神力消耗过大,于是花玄月让夜弑天将夜北冥抱到她 修炼室里的能量晶石上面进行恢复,再加上因为造梦铃对夜北冥的使用,所以夜北冥最少会沉睡三天三夜,千菱子旭哭着要留在夜北冥身边说要 日夜照顾她,夜弑天看不过去爱夫的眼泪,于是打晕带走,看千菱子旭的样子给夜北冥亲手洗澡的心都有了,就算夜北冥是千菱子旭亲生的孩子, 但再亲生都是异性,夜弑天绝对不会承认她这是吃醋了,笑话,自己的爱夫可从来没有这样对自己掉过如此多的眼泪,虽然自己也舍不得千菱子 旭掉眼泪。夜北冥从自己胸前掏出睡得正香的焱,放在手心摸着它身上光滑的软毛,既然焱回来了,就说明地图也带回来了,自己也是时候从自 己暗中培养的势力中挑人陪同自己到低位面去隐藏起来了,既然敌人在暗中,那么自己也隐藏到暗处去,到时候她们找不到我,自然会浮现出水 面,她们一露头就是我展开报复的时候了,夜北冥如是的想着。揉醒自己手里的宠物,焱睁开睡意朦胧的大眼睛,啾啾的疑问的对
总结文言虚词“其”的用法 • 1 代词 • (1)他 他们 它 •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2)他的 他们的 它的 • 例:“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 (3)那 那些 • 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 “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4)活用为第一人称,我、自己 •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 为什么说“华(hua)山”是“音 谬”?
•
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 篆中写成 ,像花形;“花”是 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 分开,“华”才读“hua”。王安 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 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a”,而 不应该读成“hua”。
• 第二段补充注释: • 侧:名词作状语 • 以:与 “上”“下”“东”“西”连用, 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 • 穷:尽,指走尽洞的深处,走到尽头 • 其进:那向前进(的事) • 其见:那见到的(景致) • 十一:古代分数表示法,即十分之一 • 或:有的人
• 第一段 • 有碑仆道,其 文漫灭,独其为文 犹可识,曰“花 山”。今言“华” 如“华实”之“华” 者,盖音谬也。
结论:要深思而慎取
• 第五段补充注释: • 庐陵萧君圭君玉: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 较复杂。(1)直称姓名(2)称字、号、 斋名、谥号(3)称官名、爵名(4)称籍 贯。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 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 至和元年:宋仁宗登基第一年。古代我国 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 叫年号纪年法。
游 褒 禅 山 记
王 安 石
制 作 者 彭 靖 良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 世称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 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 革政治。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 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 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 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 不足恤”的进步口号。他的诗词文多揭露 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诗 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文雄健峭拔,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思考题: 1 第三段可以分为几层? 可以分为五层: (1)借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引出下 文的议论 (2)以游山为喻,突出“志”的重要。 (3)说明“力”的重要。 (4)说明“物”的重要。 (5)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 2 在志、力、物几方面,什么最重要? 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 有“尽吾志”才能“无悔”、无“可讥”。
本文写作特色
•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 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 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 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 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 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 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 无悔矣” • 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 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 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 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
褒 禅 山 洞 口
• • • • • •
•
• • •
思考题: 1 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 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简介前洞和后洞 第二层:记叙自己游后洞的经过 2 第二层主要突出哪几点意思?为什么? (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3)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为下文的议论打下基础。
• 第一段补充注释: • 舍:名词作动词 • 址:山脚 • 卒:终于,与前文“始”照应 • 名:名词作动词,起名 • 阳:山的南面 (也可指水的北面)
褒禅山(华山)
华山洞 慧空禅院 石碑
褒 禅 山 示 意 图
• 思考题: • 1 为什么文章从洞 的名称和仆碑写起? • 便于下文写游 洞、游洞的感想以 及对仆碑的感想, 它是文章记叙和议 论的基础。
结论:要有志
• 第四段补充注释: • 于:对于 • (古书)之(不存):助词,取消句子独立 性 • 存:保存 • 后世:后代的人 • 谬:形容词作动词 • 传:动词作名词 • 此所以……:表示原因的判断句 • 学者:求学的人
思考题 第四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 第四段 • 悲夫古书之不 存,后世之谬其传而 莫能名者,何可胜道 也哉
游 人 游 览 褒 禅 山
• 学习本文步骤: • 1 阅读课文。 • 2 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 线索。 • 3 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 用法。 • 4 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 5 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 6 背诵。
写作顺序(各段主要内容)
• 1 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 2 记游洞经过 • 3 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 4 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 5 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