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比一比 第1课时 比较高矮和长短
比较高矮和长短-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比较高矮和长短-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教师能够让学生掌握“高矮”和“长短”的概念。
2.学生能够通过视觉、比较等方式辨别物体的大小差异,进而学会使用“比较”这一数学方法。
3.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正确使用“高矮”和“长短”的语言表达和计量单位。
教学内容1. 高矮a. 概念导入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站成一排,然后让学生从中间选出最高的和最矮的同学的方式引入“高矮”的概念。
让学生感知、掌握“高矮”这一概念。
b. 比较法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式,学会区分物体的高矮差异。
例如,让学生站在旁边两个相同类型的物品,例如两个笔筒,然后让学生比较哪一个笔筒更高或更矮。
引导学生使用“比较”这一数学方法,学会准确的表达物体的高矮差异。
c. 语言表达和计量单位教师可以通过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学习如何正确的表达物体的高矮,并且学会使用计量单位来描述物体的高矮。
例如,让学生举起手来比较手指哪个更长,然后用“长短”这个概念描述手指的差异,最后使用厘米这个计量单位来描述手指的长短。
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正确的使用“高矮”和“厘米”这两个概念。
2. 长短a. 概念导入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和自己的手指,然后让学生比较哪一个更长或更短的方式引入“长短”这个概念。
b. 比较法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长度的物品,学会辨别和表达物体的长短差异。
例如,让学生比较两个笔杆或两条杆之类的物品,引导学生运用“比较”这一数学方法学会辨别和表达物体的长短差异。
c. 语言表达和计量单位教师可以通过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表达物体的长短,并且用计量单位来描述物体的长短。
例如,让学生比较自己的手指长度和铅笔长度,然后使用“短”和“长”的概念描述它们的差异,并使用厘米和毫米这两个计量单位来描述物体的长短。
教学活动1.教师带着学生观察不同高度、不同长度的物品,让学生用“高矮”和“长短”这两个概念来描述它们的差异,并且学会使用厘米这个计量单位来描述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比一比第1课时比较高矮和长短教案冀教版
第1课时比较高矮和长短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铅笔、粉笔、线绳学习方式:结合具体事物、讨论交流、实践活动教学准备:课件、铅笔、粉笔、线绳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设计:高、矮、长、短教学反思:在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联系较为紧密,而且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高矮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主要体现如下:放手探索,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我把探索比长短、比高矮方法的“任务”交给各组来完成,充分相信学生,做到完全放手。
孩子们积极动手操作、讨论。
然后,向全班同学介绍,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
虽然有的孩子的语言还很稚嫩,还有点结巴,但是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刚才直观的活动,说出比高矮(长短)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方式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交流各组研究成果之中,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欣赏自己的发现,感到“我行”,欣赏本组、全班的成果,感到“我们全班同学都很聪明”。
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还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有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同时还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空间,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方向。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高矮》教案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高矮》教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高矮》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高矮》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高矮》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通过小组活动探讨对比高矮的不同办法。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页、10页,及练习一的第6、8题。
教具、学具准备1、15袋不同的物品。
2、两枝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3、教学所用的实物图。
教学设计教学长短1、引导学生观察。
师谈话:今天,程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精美的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吗?[设计一个悬念,让学生一上课就把注意力集中在纸袋上,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请组长将纸袋中的东西倒出来。
大家看一看,都有什么?[组长带领大家参加活动,促进小组合作交流。
]2、交流、汇报。
a、请各组说一说:你们的纸袋里有什么?b、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两枝铅笔,一枝绿色、一枝花色;两把尺子,一把是蓝色,一把红色,三根彩带,一根是粉色,一根是紫色,一根是白色。
c、要求学生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引导提问:你又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物体有长有短。
(板书:长短)[此处,让学生在分类放东西活动中,通过眼睛看和动手操作,感知物体有长短。
]3、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a、请学生说一说:怎样知道哪个物体长些,哪个物体短些?b、小组合作探究比长短的方法。
[在这里,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各组学生边讨论边动手,从不同角度发现比长短的不同方法。
并给学生交流展示自己探索的成果。
]c、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①看出来的。
数学.《比较长短和高矮》
数学《比较长短和高矮》活动目标:1、使幼儿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大小.长短和高矮的含义,体会比较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和高矮。
2、使幼儿经过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大小长短和高矮的观点,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水平。
活动准备:1、长短高矮不一的铅笔各一支。
2、长短高矮不一的尺子个一把。
活动重难点:重点:1、知道长短、高矮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的思维方法。
难点: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方法。
2、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活动过程:一、复习了解幼儿对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已有的感性理解。
二、新课导(一)、取出一把尺子,问:这把尺子长还是短?(二)、当幼儿说出答案或争论时,再分别拿出比它短和比它长的尺子,引起幼儿对刚才答案的怀疑,从而导入新课。
(三)、出示课题,明确目标。
三、新课教学(一)、明确比较的要求。
(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对单个物件不存有什么比较。
(2)确定什么和什么比较,比较的标准是什么。
(3)比较时,要把两种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再看它们的另一端是否对齐,从而实行比较。
(二)、教学"长短"、" 高矮"。
(1)提问:图中画了些什么?你能说一说吗?(2)比一比让幼儿看图找一找、比一比。
同桌小朋友互相交流。
(三)、练习(四)、小结比较长短和高矮都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单个物件不存有长短、高矮的,比较长短和高矮的方法一样,一定要把一头对齐,才能准确比较出长短和高矮。
(五)、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物,分组实行比较,相互讲出比较的结果。
(六)、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
(七)、作业使用已学的知识,找身边熟识的事物比一比,说一说。
小结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知道每个事物都有长短高矮的区分。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比高矮、长短-冀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比高矮、长短-冀教版教学目标1.学会测量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2.学会比较不同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3.通过比较,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4.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们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1.学生对于高度和长度的概念理解。
2.学生学会使用合适的工具测量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3.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描述性词汇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1.一些有不同高度和长度的物体,如书、铅笔、椅子等。
2.测量工具,如尺子、直尺等。
3.一些卡片和贴纸,用于活动。
教学过程导入1.教师出示几个有不同高度和长度的物体,引导学生讨论它们之间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2.引导学生发现高度和长度的概念,并简单解释它们之间的区别。
呈现1.教师示范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高度和长度,并让学生参与其中。
2.调查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并纠正其中的错误。
讲解1.教师简单讲解比较的含义,并出示一些示例,如“这本书比那支笔长”,“这张卡比那个盒子高”等。
2.使用示例帮助学生理解描述性词汇,如“高”、“矮”、“长”和“短”。
操练1.学生进行比较练习,将一些物体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比较。
2.学生使用尺子等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3.学生将自己的比较结果填写在卡片上,并用贴纸标记相应的物体。
巩固1.学生拿着比较好的卡片,进行合作游戏。
2.游戏目标是寻找三个高的物品和三个长的物品。
3.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比较结果并相互帮助找到符合条件的物品。
作业1.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2.学生记录家里有哪些物体比较高或长。
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如游戏、讲解、测量操练等,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多样化,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游戏的形式,学生们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能够培养合作能力。
3.通过出示不同形态的物品进行比较,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的物品中理解高和长的概念,增强了记忆效果。
4.在课程结束时,学生们对于高和长的概念有了更深、更细致的理解,同时也能够较为熟练地使用描述性词汇进行比较。
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比一比》第一课时教案
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比一比》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比一比》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包括教材第24页的“比一比”部分,通过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大小等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较物体长短、高矮、大小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较物体长短、高矮、大小的方法。
难点:运用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教学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具:学生用尺子、学生图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铅笔、书本、桌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的长短、高矮、大小。
2. 例题讲解(15分钟)(1)出示教材第24页例题1,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比较铅笔的长短。
(2)教师讲解比较方法,引导学生用尺子进行实际操作。
(3)出示教材第24页例题2,引导学生比较桌子的高矮。
3.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合作交流(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比较物体长短、高矮、大小的方法。
2. 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比较实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比较下列铅笔的长短,把结果写在括号里。
(2)比较下列桌子的高矮,把结果写在括号里。
2. 答案:(1)①②③④⑤⑥(2)①②③④⑤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比较物体长短、高矮、大小的方法。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比较方法的运用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在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其他物体的特征,如重量、面积等,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
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3. 小组合作交流的引导和组织。
4. 板书设计的清晰度和逻辑性。
一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1.1 比高矮、长短-冀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1.1 比高矮、长短-冀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高矮、长短的概念。
2.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高矮、长短的概念。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大小的操作。
三、教学难点1.学生需要通过比较,正确地理解高矮、长短的概念。
2.学生需要根据所学的方法,进行比较大小的操作。
四、教学内容1.高矮的概念。
⑴ 通过展示一些具有高矮差异的事物,如人、树、房子等,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高矮的概念。
⑵ 利用小组合作或个人练习等方式,让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如:将一些东西按高低排列等。
2.长短的概念。
⑴ 通过展示一些具有长度差异的事物,如大衣、绳子、鞋子等,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长短的概念。
⑵ 利用小组合作或个人练习等方式,让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如:将一些东西按长短排列等。
3.比较大小的方法。
⑴ 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思考,介绍几种比较大小的方法,如:对比、量一量等。
⑵ 利用小组合作或个人练习等方式,让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如:通过对比两个物品的大小,判断它们哪一个更大/小等。
五、教学方法1.向学生展示一些事物的图片、实物等,让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特点。
2.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或个人练习,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3.利用教师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并引导学生加以思考。
六、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⑴ 利用PPT展示一些具有高矮、长短差异的事物,如树、房子、鞋子等,让学生集体观察,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高矮、长短的概念。
⑵ 让学生将教室内同学按高矮排列,让学生加深对高矮的理解。
2.讲解内容⑴ 围绕高矮、长短的概念,通过课件或者实物,展示一些事物,让学生能够理解其中的差异。
⑵ 介绍比较大小的方法,例如通过对比、量一量等方法。
3.练习环节⑴ 利用小组合作或个人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按照高低和长短的顺序排列物品,以此巩固所学的知识。
⑵ 教师提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组讨论。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高矮比长短
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认识长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比较,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实
践
与
应
用
1、实践活动
师:刚才,同学们学会了比较高矮,现在,我想请几位学生进行从矮到高的排队活动。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高和矮都是相比较而言的。
探
究
与
体
验
1、师:刚才老师和一位同学比了高矮,那么你想和其他同学比一比高矮吗?注意比完后一定要把结果告诉老师。
2、请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与教师的粉笔比较一下,说说哪个长,哪个短。
3、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拿什么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全班学生互相比高矮,全然汇报交流,比较结果。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习方式:结合具体事物、讨论交流、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
境
创
设
情境引入:
1、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比一比高矮,谁想来?
2、教师指一名同学与老师比高矮。
3、提问:老师和这位同学比谁高谁矮?
学生观察并进行判断、交流。
师生比高矮这一活动,即贴进生活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几名学生到前面进行排队活动,然后大家一起来交流和讨论排队的情况。
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全班交流。
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自由回答。
持怀疑态度的学生可亲自验证。
学生直接回答。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排队的实践活动,即能帮助学生体会高和矮都是相比较而言的,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练一练中的题目,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实际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讨论,全班交流,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比长短、高矮》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比长短、高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体验物体长短、高矮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使学生掌握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能够正确地用语言描述物体的长短、高矮。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
2. 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并进行比较。
3. 学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长短、高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并用语言描述物体的长短、高矮。
难点:掌握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运用观察、操作、实践、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 采用激励性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尺子、铅笔、练习本、教学课件。
2. 学具:每人一组长短、高矮不同的物体(如小棒、铅笔等)。
3. 课堂作业:练习册相关题目。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出示一组长短、高矮不同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兴趣。
2. 探究新知:(1)介绍长度单位:米、厘米,并讲解尺子的使用方法。
(2)学生分组测量物体长度,并进行比较。
(3)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长短、高矮。
3. 实践操作:学生自主选择一组物体,进行测量、比较,并用语言描述。
4. 课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用语言描述其长短、高矮。
2. 家长协助孩子测量家庭中的物体长度,并进行比较,培养孩子动手操作能力。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九、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等。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堂练习的准确性、书写规范性等。
最新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比一比 比较高矮和长短》研讨课教案_1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整节课我创设了较多的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了“做”中学,“乐”中学,“玩”中学的乐趣,比较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让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在学生探索比的方法时安排了比长短的游戏,让学生“同桌比比,比手指,比铅笔。这使学生感到新奇,好像在玩。参与活动的兴趣也提高了,并认真地比出长短来。在学会比高矮后,又安排了排队游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学会全力投入比一比的活动中,并体尝成功的快乐。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人。在排队的过程中,我也倍感欣喜,他们个个很投入,一会儿把这个排在前面,一会儿又把另一个调过去,我体会到了他们确实在运用所学的知识,真的感觉很欣慰。
在放手发动学生进行大胆尝试,发散学生思维,评价方式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引导学生结合身边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2、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结合具体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难点:学会比较的方法。
学生自由发言
强化练习
加深理解
四、作业
和爸妈比高矮,搜集家里哪些可以比高矮?哪些事物可以比长短?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高矮长短的认识
第一单元比一比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开始的。
比较的思想和方法是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本单元结合学生的游戏和周围熟悉的事物,通过学生能够理解的一些简单概念,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主要内容有“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等,教学中既要注意加强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书本内容的联系,更要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交流、丰富和提高,使学生体会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比一比"是学生学习认数、计算的准备性知识、教科书共安排了两个内容:一是主题图;二是练一练。
具体编排特点如下:1.创设了“比身高"“比铅笔”等情节,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2.情境图中提供了丰富的“比较”资源、情境图中提供了学生、老师、铅笔、大象、松鼠、西瓜、西红柿等可供比较的资源。
利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身高的比较;铅笔与粉笔的比较;铅笔与铅笔的比较;饼干盒与魔方的比较;大象与松鼠的比较。
建立“高”“矮”“长"“短"“大"“小"“轻”与“重”的含义。
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生活常识基础上,学习用“高矮”“长短”“大小”与“轻重”比较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如此有序地讲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周围,从而对数学产生亲近感。
教学目标1、了解“高矮”“长短”“大小”与“轻重”的含义,会判断并会用这些术语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2。
通过“做游戏”“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将生活中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描述的过程。
3、了解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情况都是数学的内容,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善于考虑的习惯、重点、难点重点:1、明白“高矮"“长短”“大小”与“轻重”的含义。
2、初步明白得比较的思维方法、难点:1。
小学一年级数学《比一比长短》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比一比长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长度概念,掌握长度比较的方法。
2.提高学生观察能力,通过比较掌握长度大小。
3.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为后续拓展埋下基础。
二、教学重点1.掌握长度概念。
2.学会用相等、不相等、比较大小等词语描述长度。
三、教学难点1.熟练掌握长度比较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四、教学方法1.观察教学法。
2.举例分析法。
五、教学内容1.导入环节老师先问孩子们:“大家有没有见过这个?” 然后出示不同长度的物品,如木棍、绳子、铅笔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品的长度。
2.学习内容老师开始介绍“长度”这一概念,向学生解释什么是长度,如何描述长度。
老师分别出示两种物品,让学生比较它们的长度。
让学生用相等、不相等、比较大小等词语描述长度。
3.练习环节老师给学生出示一些物品,让他们通过观察描述出最长的和最短的,并在白板上用图片或文字画出来。
例如:出示三个木棒,让学生将其按照长度从小到大排列。
老师也可以逐渐加大游戏难度,让学生通过观察物品的长度,进行简单的长度计算,例如:“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如果这个物品是12厘米,那么它比这个物品长了多少?”4.总结环节老师让学生总结本次课学习到的内容并加强记忆。
六、教学设备1.视频教材或图片资料等教学材料。
2.几个长度不同的物品。
3.画纸和蜡笔。
4.记事本和笔。
七、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于长度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图形的观察分析能力。
八、教学扩展老师可在课后组织学生到校园外进行实地观察,并教导他们如何观察不同长度的物品,并用比较词语描述出它们的长度差距。
小学一年级数学《比一比长短》教案可以帮助学生在认识长度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为下一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比一比 《高矮长短》说课稿
《高矮长短》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高矮”、“长短”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第一单元中的第一节,是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安排的一个教学活动。
它从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矮、长、短的概念,二是比高矮、长短的方法;同时又为后面的“大小、轻重的认识”做铺垫。
教材以几幅主题画作为教学资源,呈现出人有高有矮,物体有长有短。
通过师生。
生生身高的比较,抽象出高矮两个概念;通过铅笔和粉笔、两支铅笔的比较,抽象出长短两个概念。
练一练的内容是启发学生用自己身边的物体比较,进一步体验比较的一般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在入学前, 在实际生活中,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一些高矮与长短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
因此,这堂课的教学,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也是孩子们尝试将学习方法用来实践的过程---在教学中让孩子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到方法。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本性段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时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高矮”与“长短”的含义。
难点: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
四.说教学方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内容是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
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取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以及多种活动,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多种形式,一方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五.总体设计。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引导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矮、长短;通过活动实践、动手操作,使学生学会比较高矮、长短的一般方法,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1 比高矮、长短-冀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1 比高矮、长短-冀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高矮”、“长短”的概念;2.能根据生活实际,通过比较确定大小关系;3.能够两两比较大小。
二、教学重难点1.能够正确地表达大小关系;2.积极享受数学学习过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 (5分钟)教师出示两个物品,比如一个铅笔和一本书,询问学生:“这两个东西哪个长?哪个短?”“这两个东西哪个高?哪个矮?”要求学生把相应的概念说出来,并拿出实物进行比较说明。
2. 概念讲解 (10分钟)教师使用相应的教具讲解“高矮”、“长短”的概念,要求学生注意听、仔细感受,明确概念。
3. 练习 (25分钟)1.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大小关系,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方法进行练习:教师出示一些实物,让学生两两组合,通过比较发现大小关系,并进行相应的判断与说明。
例如:教师出示两个球,一个大球和一个小球,问学生:哪个球大?哪个球小?2.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游戏,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更加深入地理解大小关系。
例如:教师出示一组大小不同的球,学生拿出自己手中最小的球进行比较,然后选出最小的球进行比较,一直比较下去,最终循环比较出最大的球。
这样,学生就明白了“比较”的含义,也锻炼了自己的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
4. 总结 (5分钟)教师可与学生进行互动,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逐层深入的教学方法,把抽象的“高矮”、“长短”概念通过具体的实物、游戏进行了生动的细致的讲解,让学生在参与、互动中逐渐理解,在学习中获得了愉悦,达到了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数学概念,也锻炼了他们的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1课时《比较高矮、长短》冀教版
1.认识高矮
师:刚才有学生说道排座位是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列的,是这样吗?我们请这一列的小朋友站起来好吗?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反馈:他们是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站的;
xx最高,xx最矮;
……
师:小朋友们发现了这么多的信息呀!现在老师找两位学生到讲台,你们能看出谁高?谁矮?(找两位身高差不多的学生)
重点
掌握比较高矮、长短的方法。
难点
能比较高矮、长短,体验它们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
师: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
播放歌曲:上学歌
师:开学了,我们背着书包走进了学校,欢迎你们正式成为一名小学生。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当我们来到学校,老师首先教会我们什么?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学生独自说一说,然后同桌交流,并展示汇报。
通过不同层次习题的练习,让孩子在熟悉的情境中巩固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事物在比较长短或高矮时,必须一端对齐或站在同一高度比较,才便于得出比较准确的结果。
学生自由说一说。
课后总结是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帮助他们在脑海里建立知识的网络。
板书
简洁有效的板书,可以帮助学生组建本节课的知识系统,让学生明确学习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师:把你们的小手打开,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的物体不一样长,例如:
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一段没有放齐)
师:哪个长?哪个短?
师:你们的答案正确吗?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铅笔、钢笔和粉笔比一比好吗?
师:现在有结论了吗?谁愿意说说你是怎么比的?
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1单元《比一比》(第1课时 高矮、长短)教学建议 (新版)冀教版
《高矮、长短(第1课时)》教学建议教学目标:1、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
2、能结合具体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并能表达比较的结果。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比较的方法。
教学建议:●比高矮1、教师让一位同学到前面与白己比一比,让其他同学说“谁高谁矮”。
注意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表述。
如,老师比某同学高,某同学比老师矮。
2、让全班同学找朋友比高矮。
可让同学们先讨论一下比的方法:背对背比,请别人看,在墙上画线,还可以用一根长的竹竿,等等。
3、让一组同学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队,然后让其他同学说排队的结果。
使学生了解高矮的意思,知道一个人高和矮是相比较而言的。
●比长短1、请同学们拿出一支完整的铅笔和一支用过的铅笔,比较哪支长,哪支短。
交流时,一方面说出比较的结果,另一方面说出比较的方法。
如,竖在桌面比、横放一端对齐比等。
2、拿出一支圆珠笔和一根粉笔,让学生先估计哪支长,哪支短,然后再实际比一比。
3、启发学生选择教室内、校园内或自己熟悉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练一练第1题,回答完书上的问题后,可以让学生讨论图中还可以把什么进行比较。
第2题,(2)题如果学生直接回答有困难,可以利用课件或实物演示一下。
第3题,先让学生观察图,再回答问题。
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第4题,是一个综合性题目。
两棵树可以比高矮,树影可以比长短。
还可以讨论:什么时候才有树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比一比
第1课时比较高矮和长短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学习方式:
结合具体事物、讨论交流、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高、矮、长、短
教学反思:
在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联系较为紧密,而且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高矮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主要体现如下:
放手探索,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我把探索比长短、比高矮方法的“任务”交给各组来完成,充分相信学生,做到完全放手.孩子们积极动手操作、讨论.然后,向全班同学介绍,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虽然有的孩子的语言还很稚嫩,还有点结巴,但是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刚才直观的活动,说出比高矮(长短)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方式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各组研究成果之中,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欣赏自己的发现,感到“我行”,欣赏本组、全班的成果,感到“我们全班同学都很聪明”.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还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有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同时还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空间,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