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11 集合的概念含解析
人教B版数学高一版必修1学案集合的概念
数学人教B必修1第一章1.1.1 集合的概念1.了解集合的含义,会使用符号“∈”或“∉”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2.理解集合中元素的特性,重点理解其确定性与互异性.3.熟悉常用数集的符号,尤其要注意空集的含义及表示.1.集合的有关概念一般地,把一些能够____的____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____(或____),常用英语大写字母A,B,C,…表示.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____(或____),常用英语小写字母a,b,c,…表示.集合是现代数学中不加定义的基本概念,学习这个概念应注意以下两点:(1)集合是一个“整体”;(2)构成集合的对象必须是“确定”且“不同”的.【做一做1】下列各组对象不能构成集合的是()A.著名的中国数学家B.所有的负数C.清华大学招收的2011级新本科生D.2011年11月第十九届APEC(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将在夏威夷檀香山举行,所有APEC 的成员国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知识点关系概念记法读法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如果____________,就说a属于A____a属于A不属于如果____________,就说a不属于A____a不属于A 元素与集合的联系与区别如下表:【做一做2】已知集合M只含有两个元素2 011a,2 013-a,且2 011∈M,求a的值.3.集合中元素的性质特征(1)______,(2)______,(3)______.在处理集合中有关元素的问题时,求得其中元素(或字母)的值以后,要充分考虑集合元素的互异性与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要进行代入检验,舍去不符合要求的值.【做一做3-1】若a,a,b,b,a2,b2构成集合M,则M中的元素最多有() A.6个B.5个C.4个D.3个【做一做3-2】方程x2-2x+1=0的解集中有__________个元素.4.集合的分类【做一做4】指出下列集合是有限集还是无限集.(1)满足2 011<x<2 013的整数构成的集合;(2)平面α内所有直线构成的集合.5.常用数集及表示符号名称自然数集正整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符号________________ 【做一做5】下列关系表示正确的是()A.0∈N+B.π∉R C.1∉Q D.0∈Z一、集合中元素的特性剖析: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即任何一个对象都能明确它是或不是某个集合的元素,两者必居其一,它是判断一组对象是否形成集合的标准.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的元素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因而在同一个集合中,不能重复出现同一个元素,这一点很容易被大家忽视,在解题中要切记这一性质.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顺序,在表示集合时先写哪个元素都可以.二、特殊集合——空集剖析:我们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空集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集合,只不过此集合中无任何元素,故称之为空集.如“方程x2+2=0的实数根”组成的集合,因为没有适合该集合的元素,故它是空集.要谨防①0={0},②{0}=,③{}=的错误,实际上,①0是集合{0}的一个元素,可记为0∈{0};②表示空集,而{0}表示含一个元素0的集合;③{}表示含有一个元素的集合.三、教材中的“思考与讨论”1.你能否确定,你所在班级中,高个子同学构成的集合?并说明理由.剖析:不能构成集合.原因是对高个子同学高的程度没有确定的标准,所以无法判定哪些同学符合要求,因此不能构成集合.2.你能否确定,你所在班级中,最高的3位同学构成的集合?剖析:能构成集合.因为班里最高的3位同学是确定的(只要按身高从高到低取前三名即可),将他们作为元素放在一起即构成所要求的集合.题型一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例1】下列各组对象能构成集合吗?(1)你所在班级的男生;(2)参加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高大运动员;(3)关于x 的方程ax 2+1=0的实数解;(4)从1988年到2012年举办奥运会的城市;(5)所有小的正数;(6)到两定点距离的和等于两定点间的距离的点.分析:“高大”和“小”没有确定的标准,因此(2)(5)的对象不能构成集合,(3)中的方程可能有实数解,也可能没有实数解,当a 给定后,其方程解的情况就是确定的.反思:看一组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只要看这组对象是否是确定的,即任何一个对象,要么在这一组对象中,要么不在这组对象之中,而没有第三种情况出现.题型二 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例2】由元素3,x ,x 2-2x 构成集合M ,则x 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反思:互异性是集合中元素的重要性质,在解决集合中有关元素的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利用互异性进行验证.题型三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例3】已知集合P 中有三个元素a -3,2a -1,a 2+4,且-3∈P ,求实数a 的值. 分析:利用-3是集合P 中的元素,可列方程求a 的值,最后需验证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反思:在根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解题时,一定要注意最后代入检验,看是否符合题意及元素的互异性等性质.1下列各组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是( )A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x 轴上方的y 轴附近的点B .平面内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三角形C .新华书店中有意义的小说D .π(π=3.141…)的近似值的全体2由a 2,2-a ,4组成一个集合A ,且集合A 中含有3个元素,则实数a 的取值可以是( )A .1B .-2C .6D .23集合A 是由点(2 011,2 012)和点(2 012,2 011)构成的,则A 中有__________个元素. 4设L (A ,B )表示直线AB 上所有点组成的集合,“P 是直线AB 上的一个点”这句话就可以简单地写成P __________L (A ,B ).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1,32,64,⎪⎪⎪⎪-12,12这些数组成的集合有5个元素; (2)方程(x -3)(x -2)2=0的解组成的集合有3个元素.答案:基础知识·梳理1.确定 不同 集合 集 元素 成员【做一做1】A 因为选项B ,C ,D 中所给的对象都是确定的,从而可以构成集合;而选项A 中所给对象不确定,原因是没有具体的标准来衡量一位数学家怎样才算著名,故不能构成集合.2.a 是集合A 的元素 a ∈A 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 a ∉A【做一做2】解:∵2 011∈M ,∴2 011a =2 011或2 013-a =2 011.解得a =1或a =2.∴a 的值为1或2.3.(1)确定性 (2)互异性 (3)无序性【做一做3-1】C 由集合元素的互异性,知集合M 中的元素最多为a ,b ,a 2,b 2,且4个元素互不相等.【做一做3-2】14. 有限集 无限集【做一做4】解:(1)满足2 011<x <2 013的整数仅有2 012一个,故此集合是有限集.(2)无限集.5.N N +或N * Z Q R【做一做5】D典型例题·领悟【例1】解:(1)(3)(4)(6)可以构成集合;(2)(5)不能构成集合.【例2】x ≠3且x ≠0且x ≠-1 由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可得出3,x ,x 2-2x 互不相等,由此可求出x 应满足的条件.即由⎩⎪⎨⎪⎧ x ≠3,x 2-2x ≠3,x 2-2x ≠x ,解得x ≠3且x ≠0且x ≠-1.【例3】解:∵-3∈P ,a 2+4≥4,∴a -3=-3或2a -1=-3,解得a =0或a =-1.经检验a =0时,P 中三个元素为-3,-1,4,满足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a =-1时,P 中三个元素为-4,-3,5,也满足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综上,a 的值为0或-1.随堂练习·巩固1.B 选项A ,C ,D 中的对象不具有确定性,故不能构成集合;而选项B 为,故能构成集合.2.C 代入验证如下:当a =1时,a 2=2-a ;当a =-2时,a 2=2-a =4;当a =2时,a 2=4,所以1,-2,2均不能满足集合A 中元素的互异性,而a =6时,a 2=36,2-a =-4,故选C.3.2 因为点的坐标是有顺序性的,所以集合A 中有2个点,即A 中有2个元素.4.∈5.解:(1)不正确.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必须是互异的,即集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而32与64相同,⎪⎪⎪⎪-12与12相同,故此集合是由3个元素组成的集合. (2)不正确.方程(x -3)(x -2)2=0的解是x 1=3,x 2=x 3=2,因此此集合只有3和2两个元素.。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11 集合 必修一导学案
1 / 9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1.1 集合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课时)【学习目标】1. 学习重点:了解集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能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2. 学习难点:列举法、描述法.3. 学习意义:了解集合在现代数学中的基础作用,初步体会集合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预习导学】(一)新课导入:我们在初中接触了一些集合,请你尝试用合适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1. 自然数的集合 ;2. 不等式73x -<的解的集合 ;3. 圆 .(二)自主预习(预习教材P2―P5)完成该下列问题,不明白的做记号.1.集合的含义与特性阅读下列几个例子,理解其含义,能否构成集合?(1)1到20以内的所有素数 ;(2)身材较高的人 ;(3)方程2320x x +-=所有的实数根 ;(4)广美附中高一所有的学生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 ;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 ;集合具有三大特性: 、 、 ,这是判断语句是否确定一个集合的依据;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称之为两个集合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 集合通常用大写字母,,,A B C 表示,元素通常用 表示,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2 / 9素,就说a 属于集合A ,记作: ;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集合A ,记作: .(2). 数的集合称之为 ;常用的数集的记法:自然数集(非负整数集)记作 ;正整数集记作 ;整数集记作 ;有理数集记作 ;实数集记作 ;3.集合的表示如何表示一个集合?上面我们表示数集可以采用自然语言描述一个集合,除此以外,还能用什么方法表示集合?(1). 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括起来,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 . 请用列举法表示方程2x x =的实数解 ;问题探究:你能不能用列举法表示不等式73x -<的解集?为什么?(2). 描述法如果集合中的元素无法列举,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 , 一般形式为 ,其中x 代表元素,P 是确定条件. 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如果从上下文关系来看,x R ∈、x Z ∈明确时可省略,例如{|21,}x x k k Z =-∈; {|0}x x >. 请用描述法表示不等式73x -<的解集 ;【例题精析】题型一: 集合的性质理解例1.下列语句是否能构成一个集合?如果是请指出集合的元素,不是说明理由.(1)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 ;(2)我国的小河流 ;(3)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4)平方值等于1-的全体实数 .例2. 用符号∈或∉填空:0 N 0 R 3.7 +N 3.7 Z 3- Q题型二 集合的表示方法例3. 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3 / 9方程220x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 .【变式训练】用合适的表示方法表示下列集合:1. 不等式50x -<中所有正整数: ;2. 一次函数3y x =+与26y x =-+的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合 .方法总结:1. 列举法的特点是 .2. 描述法的特点是 .【堂上练习】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高一年级中的高个子组成一个集合B .所有小正数组成一个集合C .{1,2,3,4,5}和{5,4,3,2,1}表示同一个集合D .13611,0.5,,,2244能组成一个集合 2. 给出下列关系:① 12R =;② 2Q ;③3N +-∉;④3.Q -其中正确的个数为A .1个B .2个C .3个D .4个3. 直线21y x =+与y 轴的交点所组成的集合为A. {0,1}B. {(0,1)}C. 1{,0}2-D. 1{(,0)}2-4. 试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方法表示下列集合(1)由方程290x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2)不等式453x -<的解集 .【课堂小结】1.表示集合的主要的方法有 .2. 注意∈与⊆区别 .3. 集合具有三个性质是: .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课时)【学习目标】4 / 91. 学习重点: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于、相等的含义,能识集合的子集;了解空集的含义;2. 学习难点: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空集之间的含义;3. 学习意义:通过学习集合之间的关系,为后章集合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预习导学】(一)新课导入回顾:用合适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1)方程2(1)0x x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2)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实数组成的集合 .(二)自主预习:(预习教材P6-P7)完成该下列问题,不明白的做记号.实数之间有大小关系,两个集合之间有没有关系呢?如:集合{}1,23A =,,{}1,2,3,4,5B =,我们发现,集合A 中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 与集合B 有包含关系.1.子集:如果集合A 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记作: ,读作: ,或 .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这种图称为Venn 图. 用Venn 图表示两个集合间的“包含”关系为:图1-1 2. 集合相等:若A B B A ⊆⊆且,记作 .如:集合{}{}1,2=(1)(2)0x R x x ∈--=3.真子集:若集合A B ⊆,存在元素x B x A ∈∉且,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记作: .4.空集: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记作: .并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 ,是任何非空集合的 . 如:{}210x R x ∈+== . 问题探究:你能用合适的方法表示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空集之间的关系吗?【例题精析】题型:两集合之间的关系理解B A5 / 9例1.已知集合}{}{12,01A x x B x x =-<<=<<,则A. B A > B . B A ⊆ C. AB D. B A 例2. 用适当的符号填空.(1)a {,,}a b c (2)∅ {}230x R x ∈+= (3){0} 2{|0}x x x -=. 例3.写出集合{}1,2A =的所有子集:(1)不含元素的子集有 .(2)含1个元素的子集有 .(3)含2个元素的子集有 .(4)其中真子集有 个;非空真子集有 个. 【变式训练】写出集合{,,}a b c 的所有的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方法总结: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主要有 .【堂上练习】1. 集合}{Z x x x A ∈<≤=且30的真子集的个数为A . 5B . 6C . 7D . 82. 满足M a ⊆}{的集合},,,{d c b a M 共有A . 6个B . 7个C . 8个D . 15个3. 设集合}{{ax x x B x x A -==-=2,01}02=-,若B A ⊆,求a 的值. 【课后作业】(一)基础题1.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 ∅∈AB. {0}∅∈C. {1,2}Z ⊆D. {0}{0,1}∈2. 比较下面例子,用合适的符号表示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1){|(1)(2)0}E x x x x =--= {0,1,2}F = .6 / 9(2){|(1)(2)0}E x x x x =--= {}1,2F = .(3){}3E x x =>- {}2F x x => .3. 设{}2A x x =<,{}1B x x =<,则B A .4. 集合},02{2R x a x x x M ∈=-+=,且φM ,则实数a 的范围是 A . 1-≤a B . 1≤a C . 1-≥a D . 1≥a(二)能力提升1. 设{}2A x x =<,{}B x x a =<,B A ⊆,则a 的范围是 .2. 设{}2A x x =<,{}B x x a =<,B A ⊂≠,则a 的范围是 .3. 若集合{}{}2=1,1A x x B x ax ===,且满足B A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2课时)【学习目标】1. 学习重点:(1)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补集.(2)能使用韦恩(Venn )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2. 学习难点: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并集、补集.3. 学习意义:理解集合的运算,类比数的运算,深刻理解集合思想.【预习导学】(一)新课导入:用适当的符号填空:0 {0}; ∅ {x |210,x x R +=∈}; {}3x x >- {}2x x >. (二)自主预习:(预习教材P8-P11)完成该下列问题,不明白的做记号.1. 并集、交集、补集(1). 由所有属于集合A 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 与B 的并集,记作: ,读作:A 并B ,用描述法表示是: .并集的Venn 图如下表示.图1-2 (2). 由属于集合A 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作A 、B 的交集,B A7 / 9记作 ,读“A 交B ”, 用描述法表示是: ;交集的 Venn 图如下表示.图1-3 (3). 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 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通常记作 .(4). 设集合A ⊆U ,由U 中所有 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这个集合为 ,记作: ,读作:“A 在U 中补集”; 用描述法表示是 .补集的Venn 图表示如右:图1-42. 两个集合的交、并、补的性质.A ∩A = ;A ∩∅= ; A ∪A = ;A ∪∅= ;问题探究1:若A ∩B=A ,则集合A ,B 的关系是什么?试用韦恩图表示出来.问题探究2:若A B= A ,则集合A ,B 的关系是什么?试用韦恩图表示出来.【例题精析】题型一:理解集合的交集、并集、补集运算例1. 设集合{}123456U =,,,,,,{}1,23A =,,{}34,5,6B =,.用Venn 图表示,A B 如下: 则A B = ; A B = ; 【变式训练】设集合{}12x x =-<<,集合{}13B x x =<<,在数轴上表示AB ,A B . 则A B = ; A B = ; R A = .方法总结:一般地说,集合之间的运算,除了可以用韦恩图表示外,若是数集,还可以采用数轴的方法直观表示,体现了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题型二:集合思想的应用例2. 设平面内直线1l 上点的集合为1L ,直线2l 上点的集合为2L ,试分别说明下面三种情况时直线1l 与直线2l 的位置关系?(1)12{}L L P =点 . (2)12L L =∅ . (3)1212L L L L == .A B A U U A 1, 2 3456BA8 / 9 【变式训练】 设全集{}U x x =是三角形,{}A x x =是锐角三角形,{}B x x =是钝角三角形,求A B ,()U A B ,()()U U A B .方法总结:数学有很多的知识可以用集合的思想去理解,集合思想是数学的基本概念之一.【课堂练习】1. 已知集合P M ,满足M P M = ,则一定有A . P M =B . P M ⊇C . M P M =D . P M ⊆2. 集合(){},0P x y x y =+=,(){},2Q x y x y =-= ,AB 3. 设集合{}{}=04,7A x x B x a x ≤<=<≤. (1)若AB φ=,求a 的取值范围; (2)若A B B =,求a 的取值范围.【课堂小结】1.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两个集合的交集,就是 ;并集是 ;补集是2. 我们在解题时,常采用图示法解题,一般的图示法有 .特别要注意分类讨论的方法解题.【课后作业】(一)基础题1. 设{}{}5,1,A x Z x B x Z x =∈≤=∈>那么A B 等于A .{1,2,3,4,5}B .{2,3,4,5}C .{2,3,4}D .{}15x x <≤ 2. 设集合{}1,2,3,4,5,6U =,{}1,3,5M =,则U M =A .{}2,4,6B .{}1,3,5C .{}1,2,4D .U3. 若集合{}=0,1,2,3A ,{}=1,2,4B ,则集合A B =A .{}01234,,,,B .{}1234,,,C .{}12,D .{}04. 设集合2{|20,}S x x x x R =+=∈,2{|20,}T x x x x R =-=∈,则ST =A .{0}B .{0,2}C .{2,0}-D .{2,0,2}-9 / 9 5. 设{|18}A x x =-<<,{|45}B x x x =><-或,在数轴上求A ∩B 、A ∪B .(二)能力提升1. 某校秋季运动会中,若集合A ={参加比赛的运动员},集合B ={参加比赛的男运动员},集合C ={参加比赛的女运动员},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 A B ⊆B. B C ⊆C. B C = AD. A ∩B = C2. 集合{}{}22(,),1,(,),1A x y x y x y B x y x y x y =+==+=为实数,且为实数,且,则A B 的元素个数为A .4 B.3 C.2 D. 13. 设{|}A x x a =>,{|03}B x x =<<,若AB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4. 已知集合}023|{2=+-=x ax x A .(1) 若A 中至多有一个元素,则a 的取值范围是 .(2) 若A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人教版高中数学B版目录
人教版高中数学B版目录第一篇:人教版高中数学B版目录人教版高中数学B版必修第一章1.1 集合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第二章第三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一章第二章1.2 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函数2.1 函数2.2 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 2.3 函数的应用(Ⅰ)2.4 函数与方程基本初等函数(Ⅰ)3.1 指数与指数函数 3.2 对数与对数函数 3.3 幂函数3.4 函数的应用(Ⅱ)立体几何初步1.1 空间几何体1.2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平面解析几何初步2.1平面真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2.2 直线方程 2.3 圆的方程2.4 空间直角坐标系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 1.2 基本算法语句1.3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统计2.1 随机抽样2.2 用样本估计总体 2.3 变量的相关性概率3.1 随机现象 3.2 古典概型3.3 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 3.4 概率的应用基本初等函(Ⅱ)1.1 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 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3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平面向量2.1 向量的线性运算必修五第三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2.2 向量的分解与向量的坐标运算 2.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2.4 向量的应用三角恒等变换3.1 和角公式3.2 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3.3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解直角三角形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2 应用举例数列2.1 数列 2.2 等差数列 2.3 等比数列不等式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3.2 均值不等式3.3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3.4 不等式的实际应用3.5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人教版高中数学B版选修常用逻辑用语命题与量词第一章1.1 选修1-1 选修1-2 选修4-5 第二章第三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1.2 基本逻辑联结词1.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椭圆 2.2 双曲线 2.3 抛物线导数及其应用3.1 导数3.2 导数的运算 3.3导数的应用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框图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证明的基本方法1.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2 基本不等式1.3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1.4 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 1.5 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及其应用2.1 柯西不等式2.2 排序不等式2.3平均值不等式(选学)2.4 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优化的数学模型数学归纳法与贝努利不等式 3.1 数学归纳法原理3.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贝努利不等式第二篇:高中数学目录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 集合阅读与思考集合中元素的个数1.2 函数及其表示阅读与思考函数概念的发展历程1.3 函数的基本性质信息技术应用用计算机绘制函数图象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1 指数函数信息技术应用借助信息技术探究指数函数的性质2.2 对数函数阅读与思考对数的发明探究也发现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2.3 幂函数第三章函数的应用3.1 函数与方程阅读与思考中外历史上的方程求解信息技术应用借助信息技术方程的近似解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信息技术应用收集数据并建立函数模型必修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阅读与思考画法几何与蒙日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探究与发现祖暅原理与柱体、椎体、球体的体积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阅读与思考欧几里得《原本》与公理化方法第三章直线与方程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探究与发现魔术师的地毯3.2 直线的方程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阅读与思考笛卡儿与解析几何第四章圆与方程4.1 圆的方程阅读与思考坐标法与机器证明4.2 直线、圆的位置关系4.3 空间直角坐标系信息技术应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圆必修3第一章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1.2 基本算法语句1.3 算法案例阅读与思考割圆术第二章统计2.1 随机抽样阅读与思考一个著名的案例阅读与思考广告中数据的可靠性阅读与思考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的诚实反应2.2 用样本估计总体阅读与思考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阅读与思考相关关系的强与弱第三章概率3.1 随机事件的概率阅读与思考天气变化的认识过程3.2 古典概型3.3 几何概型阅读与思考概率与密码必修4第一章三角函数1.1 任意角和弧度制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阅读与思考三角学与天文学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1.4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探究与发现函数y=Asin(ωx+φ)及函数y=Acos(ωx+φ)探究与发现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研究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信息技术应用1.5 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阅读与思考振幅、周期、频率、相位1.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第二章平面向量2.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阅读与思考向量及向量符号的由来2.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2.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2.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5平面向量应用举例阅读与思考向量的运算(运算律)与图形性质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信息技术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三角函数表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探究与发现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1.2 应用举例阅读与思考海伦和秦九韶1.3 实习作业第二章数列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阅读与思考斐波那契数列信息技术应用2.2 等差数列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4 等比数列2.5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阅读与思考九连环探究与发现购房中的数学第三章不等式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3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阅读与思考错在哪儿信息技术应用用Excel解线性规划问题举例3.4 基本不等式选修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及其关系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阅读与思考“且”“或”“非”与“交”“并”“补”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椭圆探究与发现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信息技术应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2.2 双曲线探究与发现2.3 抛物线阅读与思考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 变化率与导数3.2 导数的计算探究与发现牛顿法──用导数方法求方程的近似解3.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应用图形技术与函数性质3.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实习作业走进微积分选修1-2第一章统计案例1.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1.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阅读与思考科学发现中的推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第四章框图4.1 流程图4.2 结构图信息技术应用用word2002绘制流程图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及其关系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曲线与方程2.2 椭圆探究与发现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信息技术应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2.3 双曲线2.4 抛物线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阅读与思考向量概念的推广与应用3.2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选修2-2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 变化率与导数1.2 导数的计算1.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1.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1.5 定积分的概念1.6 微积分基本定理1.7 定积分的简单应用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3 数学归纳法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1.1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探究与发现子集的个数有多少1.2 排列与组合探究与发现组合数的两个性质1.3 二项式定理探究与发现“杨辉三角”中的一些秘密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2.1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2.2 二项分布及其应用探究与发现服从二项分布的随机变量取何值时概率最大2.3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2.4 正态分布信息技术应用μ,σ对正态分布的影响第三章统计案例3.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3.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选修3-1第一讲早期的算术与几何一古埃及的数学二两河流域的数学三丰富多彩的记数制度第二讲古希腊数学一希腊数学的先行者二毕达哥拉斯学派三欧几里得与《原本》四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第三讲中国古代数学瑰宝一《周髀算经》与赵爽弦图二《九章算术》三大衍求一术四中国古代数学家第四讲平面解析几何的产生一坐标思想的早期萌芽二笛卡儿坐标系三费马的解析几何思想四解析几何的进一步发展第五讲微积分的诞生一微积分产生的历史背景二科学巨人牛顿的工作三莱布尼茨的“微积分”第六讲近代数学两巨星一分析的化身──欧拉二数学王子──高斯第七讲千古谜题一三次、四次方程求根公式的发现二高次方程可解性问题的解决三伽罗瓦与群论四古希腊三大几何问题的解决第八讲对无穷的深入思考一古代的无穷观念二无穷集合论的创立三集合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第九讲中国现代数学的开拓与发展一中国现代数学发展概观二人民的数学家──华罗庚三当代几何大师──陈省身选修3-3第一讲从欧氏几何看球面一平面与球面的位置关系二直线与球面的位置关系和球幂定理三球面的对称性第二讲球面上的距离和角一球面上的距离二球面上的角第三讲球面上的基本图形一极与赤道二球面二角形三球面三角形1.球面三角形2.三面角3.对顶三角形4.球极三角形第四讲球面三角形一球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二、球面“等腰”三角形三球面三角形的周长四球面三角形的内角和第五讲球面三角形的全等1.“边边边”(s.s.s)判定定理2.“边角边”(s.a.s.)判定定理3.“角边角”(a.s.a.)判定定理4.“角角角”(a.a.a.)判定定理第六讲球面多边形与欧拉公式一球面多边形及其内角和公式二简单多面体的欧拉公式三用球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证明欧拉公式第七讲球面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一球面上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二用向量方法证明球面上的余弦定理1.向量的向量积2.球面上余弦定理的向量证明三从球面上的正弦定理看球面与平面四球面上余弦定理的应用──求地球上两城市间的距离第八讲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一平面几何与球面几何的比较二欧氏平行公理与非欧几何模型──庞加莱模型三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的意义选修3-4对称与群第一讲平面图形的对称群一平面刚体运动1.平面刚体运动的定义2.平面刚体运动的性质二对称变换1.对称变换的定义2.正多边形的对称变换3.对称变换的合成4.对称变换的性质5.对称变换的逆变换三平面图形的对称群第二讲代数学中的对称与抽象群的概念一 n元对称群Sn思考题二多项式的对称变换思考题三抽象群的概念1.群的一般概念2.直积第三讲对称与群的故事一带饰和面饰思考题二化学分子的对称群三晶体的分类四伽罗瓦理论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第一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一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四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第二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圆周角定理二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三圆的切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四弦切角的性质五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第三讲圆锥曲线性质的探讨一平行射影二平面与圆柱面的截线三平面与圆锥面的截线选修4-2第一讲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一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一)几类特殊线性变换及其二阶矩阵1.旋转变换2.反射变换3.伸缩变换4.投影变换5.切变变换(二)变换、矩阵的相等二二阶矩阵与平面向量的乘法三线性变换的基本性质(一)线性变换的基本性质(二)一些重要线性变换对单位正方形区域的作用第二讲变换的复合与二阶矩阵的乘法一复合变换与二阶矩阵的乘法二矩阵乘法的性质第三讲逆变换与逆矩阵一逆变换与逆矩阵1.逆变换与逆矩阵2.逆矩阵的性质二二阶行列式与逆矩阵三逆矩阵与二元一次方程组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矩阵形式2.逆矩阵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探索与发现三阶矩阵与三阶行列式第四讲变换的不变量与矩阵的特征向量一变换的不变量——矩阵的特征向量1.特征值与特征向量2.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计算二特征向量的应用1.Anα的简单表示2.特征向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第一讲坐标系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二极坐标系三简单曲线的极坐标方程四柱坐标系与球坐标系简介第二讲参数方程一曲线的参数方程二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三直线的参数方程四渐开线与摆线选修4-5不等式选讲第一讲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一不等式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基本不等式3.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二绝对值不等式1.绝对值三角不等式2.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第二讲讲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一比较法二综合法与分析法三反证法与放缩法第三讲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一二维形式柯西不等式二一般形式的柯西不等式三排序不等式第四讲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一数学归纳法二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选修4-6初等数论初步第一讲整数的整除一整除1.整除的概念和性质2.带余除法3.素数及其判别法二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1.最大公因数2.最小公倍数三算术基本定理第二讲同余与同余方程一同余1.同余的概念2.同余的性质二剩余类及其运算三费马小定理和欧拉定理四一次同余方程五拉格朗日插值法和孙子定理六弃九验算法第三讲一次不定方程一二元一次不定方程二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特解三多元一次不定方程第四讲数伦在密码中的应用一信息的加密与去密二大数分解和公开密钥选修4-7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第一讲优选法一什么叫优选法二单峰函数三黄金分割法——0.618法1.黄金分割常数2.黄金分割法——0.618法阅读与思考黄金分割研究简史四分数法1.分数法阅读与思考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2.分数法的最优性五其他几种常用的优越法1.对分法2.盲人爬山法3.分批试验法4.多峰的情形六多因素方法1.纵横对折法和从好点出发法2.平行线法3.双因素盲人爬山法第二讲试验设计初步一正交试验设计法1.正交表2.正交试验设计3.试验结果的分析4.正交表的特性二正交试验的应用选修4-9风险与决策第一讲风险与决策的基本概念一风险与决策的关系二风险与决策的基本概念1.风险(平均损失)2.平均收益3.损益矩阵4.风险型决策探究与发现风险相差不大时该如何决策第二讲决策树方法第三讲风险型决策的敏感性分析第四讲马尔可夫型决策简介一马尔可夫链简介1.马尔可夫性与马尔可夫链2.转移概率与转移概率矩阵二马尔可夫型决策简介三长期准则下的马尔可夫型决策理论1.马尔可夫链的平稳分布2.平稳分布与马尔可夫型决策的长期准则3.平稳准则的应用案例第三篇:高中数学目录【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总目录必修一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 集合阅读与思考集合中元素的个数1.2 函数及其表示阅读与思考函数概念的发展历程1.3 函数的基本性质信息技术应用用计算机绘制函数图象实习作业小结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1 指数函数信息技术应用借助信息技术探究指数函数的性质2.2 对数函数阅读与思考对数的发明探究也发现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2.3 幂函数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函数的应用3.1 函数与方程阅读与思考中外历史上的方程求解信息技术应用借助信息技术方程的近似解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信息技术应用收集数据并建立函数模型实习作业小结复习参考题必修二第一章空间几何体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阅读与思考画法几何与蒙日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探究与发现祖暅原理与柱体、椎体、球体的体积实习作业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阅读与思考欧几里得《原本》与公理化方法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直线与方程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探究与发现魔术师的地毯3.2 直线的方程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阅读与思考笛卡儿与解析几何小结复习参考题第四章圆与方程4.1 圆的方程阅读与思考坐标法与机器证明4.2 直线、圆的位置关系4.3 空间直角坐标系信息技术应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圆必修三第一章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1.2 基本算法语句1.3 算法案例阅读与思考割圆术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统计2.1 随机抽样阅读与思考一个著名的案例阅读与思考广告中数据的可靠性阅读与思考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的诚实反应2.2 用样本估计总体阅读与思考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阅读与思考相关关系的强与弱实习作业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概率3.1 随机事件的概率阅读与思考天气变化的认识过程3.2 古典概型3.3 几何概型阅读与思考概率与密码小结复习参考题必修四第一章三角函数.1 任意角和弧度制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阅读与思考三角学与天文学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1.4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探究与发现函数y=Asin(ωx+φ)及函数y=Acos(ωx+φ)探究与发现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研究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信息技术应用1.5 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阅读与思考振幅、周期、频率、相位1.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平面向量2.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阅读与思考向量及向量符号的由来2.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2.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2.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5平面向量应用举例阅读与思考向量的运算(运算律)与图形性质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信息技术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三角函数表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探究与发现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1.2 应用举例阅读与思考海伦和秦九韶1.3 实习作业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数列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阅读与思考斐波那契数列信息技术应用2.2 等差数列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4 等比数列2.5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阅读与思考九连环探究与发现购房中的数学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不等式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3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阅读与思考错在哪儿信息技术应用用Excel解线性规划问题举例3.4 基本不等式选修1-1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及其关系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阅读与思考“且”“或”“非”与“交”“并”“补”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椭圆探究与发现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信息技术应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2.2 双曲线探究与发现2.3 抛物线阅读与思考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 变化率与导数3.2 导数的计算探究与发现牛顿法──用导数方法求方程的近似解3.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应用图形技术与函数性质3.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实习作业走进微积分选修1-2 第一章统计案例1.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1.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实习作业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阅读与思考科学发现中的推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小结复习参考题第四章框图4.1 流程图4.2 结构图选修2—1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及其关系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曲线与方程2.2 椭圆探究与发现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信息技术应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2.3 双曲线探究与发现2.4 抛物线探究与发现阅读与思考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阅读与思考向量概念的推广与应用 3.2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选修2—2 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 变化率与导数1.2 导数的计算1.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1.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1.5 定积分的概念1.6 微积分基本定理1.7 定积分的简单应用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3 数学归纳法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选修2-3 第一章计数原理1.1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探究与发现子集的个数有多少1.2 排列与组合。
人教版新课标B版高中数学所有目录和知识点
人教版新课标B版高中数学所有目录和知识点必修一第一章集合1.1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1.2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章复习与测试本章小结第二章函数2.1函数2.2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2.3函数的应用(i)2.4函数与方程章复习与测试本章小结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i)3.1指数与指数函数3.2对数与对数函数3.3幂函数3.4函数的应用(ii)章复习与测试本章小结第一章算法初步1.1算法与程序框图1.2基本算法语句1.3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章复习与测试本章小结第二章统计2.1随机抽样2.2用样本估计总体2.3变量的相关性章复习与测试本章小结第三章概率3.1随机现象3.2古典概型3.3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3.4概率的应用章复习与测试本章小结必修二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1.1空间几何体1.2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章复习与测试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2.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2.2直线方程2.3圆的方程2.4空间直角坐标系章复习与测试必修三必修四第一章基本初等函数(ⅱ)1.1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3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章复习与测试第二章平面向量2.1向量的线性运算2.2向量的分解与向量的坐标运算2.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4向量的应用章复习与测试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和角公式3.2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3.3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章复习与测试必修五第一章解斜角三角形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2应用举例章复习与测试第二章数列2.1数列2.2等差数列2.3等比数列章复习与测试第三章不等式3.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2均值不等式3.3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4不等式的实际应用3.5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章复习与测试选修二(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与量词1.2基本逻辑联结词1.3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章综合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曲线与方程2.2椭圆2.3双曲线2.4抛物线2.5直线与圆锥曲线章综合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3.2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章综合选修二(2-2)选修4-1几何证明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修4-5不等式选讲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领域1.1导数1.2导数的运算1.3导数的应用领域1.4定分数与微积分基本定理章备考与测试第二章推理小说与证明2.1合情推理小说与演绎推理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3数学归纳法章备考与测试第三章数系的扩展与复数3.1数系的扩展与复数的概念3.2复数的运算章备考与测试报读二(2-3)第一章计数原理1.1基本计数原理1.2排序与女团1.3二项式定理章备考与测试第二章概率2.1线性型随机变量及其原产列2.2条件概率与事件的独立性2.3随机变量的数学特征2.4正态分布章备考与测试第三章统计数据案例3.1独立性检验3.2重回分析章备考与测试每章节主要内容:必修课程1子集1.如何区分φ、{φ}、0、{();}?2.子集的运算存有哪些常用性质与结论?3.对应、态射、函数有何关系?必修课程1函数4.求函数解析式有哪些常用方法?5.判断函数单调性有哪些常用方法?6.函数的单调性有哪些应用?7.判断函数奇偶性要注意什么?判断函数奇偶性常用的方法有哪些?8.函数的奇偶性有哪些性质?9.函数一定存在反函数么?什么样的函数存在反函数?10.如何谋二次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值?11.函数的零点就是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吗?它与方程的根有何关系?12.分数指数幂与根式有何关系?13.指数式ab=n与对数式logon中,a,6,n三者之间有何关系?14.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存有哪些常见问题?必修课程2直线和圆的方程20.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有何关系?21.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有哪些限制条件?22.两直线平行、垂直的等价条件是什么?23.什么是直线系?常见的直线系有哪些?有何应用?24.平面解析几何中常用的等距公式存有哪些?25.求圆的方程常用的方法有哪些?26.直线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如何判断?27.圆与圆存有几种边线关系?如何认定?28.可以写下过两圆交点的圆系方程吗?它有何应用领域?必修课程3算法29.算法有哪些特征?它的描述方法有哪些?30.画程序框图存有什么规则?31.算法有几种基本的逻辑结构?共同点是什么?如何用框图表示?32.基本的算法语句存有哪几种?如何采用?必修3统计――抽样33.直观随机抽样存有什么特点?它存有哪些具体内容的方法?34.系统抽样有什么特点?当总体容量不能被样本容量整除时怎么办?35.分层抽样、直观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存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必修课程3统计数据――样本分布36.样本频率分布直方图与总体密度曲线有何关系?37.什么就是众数、中位数、平均数?这些数字特征在充分反映总体时存有哪些优缺点?38.方差和标准差在充分反映总体时存有什么意义?必修3概率39.频率和概率有何关系?40.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有何关系?如何判断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15.幂函数的图像存有哪几种形式?存有哪些性质?必修2立体几何16.如何证明线线、线面、面面之间的平行和横向?17.四面体中有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18.立体几何中划分与补形存有哪些常用技巧?19.经度、纬度分别指的是什么角?如何求两点间的球面距离?必修2直线和圆的方程20.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有何关系?21.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存有哪些管制条件?22.两直线平行、横向的等价条件就是什么?23.什么就是直线系则?常用的直线系则存有哪些?有何应用领域?24.平面解析几何中常用的对称公式有哪些?25.求圆的方程常用的方法存有哪些?26.直线与圆存有几种边线关系?如何推论?27.圆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如何判定?28.会写出过两圆交点的圆系方程吗?它有何应用领域?必修课程3算法29.算法有哪些特征?它的描述方法有哪些?30.画程序框图存有什么规则?31.算法有几种基本的逻辑结构?共同点是什么?如何用框图表示?32.基本的算法语句存有哪几种?如何采用?必修3统计――抽样33.直观随机抽样存有什么特点?它存有哪些具体内容的方法?34.系统抽样有什么特点?当总体容量不能被样本容量整除时怎么办?35.分层抽样、直观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存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必修课程3统计数据――样本分布36.样本频率分布直方图与总体密度曲线有何关系?37.什么就是众数、中位数、平均数?这些数字特征在充分反映总体时存有哪些优缺点?38.方差和标准差在反映总体时有什么意义?必修课程3概率39.频率和概率有何关系?40.不相容事件与矛盾事件有何关系?如何推论不相容事件与矛盾事件?……必修4三角函数必修4平面向量必修5解三角形必修5数列必修5不等式报读2-1(报读1-1)直观逻辑报读2-1(报读1-1)圆锥曲线报读2-1空间向量、角度及距离报读2-2导数、微积分定理选修2-2(选修1-2)推理与证明复数选修2-3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数据分布选修4-1几何证明报读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报读4-5不等式选讲。
人教版-高一-数学-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知识概括1、集合的概念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 ),通常用小写拉丁字母a,b,c ,…表示。
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 ),也简称集,通常用大写拉丁字母A,B,C ,…表示。
集合如同平面几何中点、线、平面等概念一样,是集合论中的原始概念,只进行描述说明,无法定义概念。
某些教材中对集合的描述是: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
其中,注意理解(1)指定即说明某些对象具有共同的特征或共同的属性,说明已具备判定对象是否成为该集合的元素的判定标准,而不是随意组合。
(2)对象在不同的集合中,应有不同的内涵。
在不同的集合中,元素还可能是人、物、质点或抽象事物等。
(3)全体说明集合是一个整体概念,针对全部对象而言,并且在这个整体中各元素间无先后排列要求,没有一定的顺序关系。
【注】(1)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
(2)构成集合的元素除了常见的数、式、点等数学对象外,还可以是其他任何确定的对象。
2、集合元素的特性集合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三大特性。
(1)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也就是说,给定一个集合,按照该集合的构成标准能够明确判定一个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
如“个子高的同学”这一组对象就不能构成一个集合,因为“个子高”这个标准不够明确,而“身高超过170cm 的同学”这一组对象可以构成一个集合。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或说是互异的)也就是说,相同的元素在一个集合中只能出现一次。
如方程0122=+-x x 的解构成的集合是{1},而不能写成{1,1}(3)无序性集合中元素的排列次序无先后之分,如集合{1,2}和{2,1}是同一个集合。
3、集合与元素的关系元素与集合有属于(∈)和不属于(∉)两种关系。
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 ,记作a ∈A ;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集合A ,记作a ∉A 。
高一数学必修一1.1《集合的概念》典型例题分析(人教版)
16
4.已知集合 A 含有两个元素 a-3 和 2a-1,若-3∈A, 试求实数 a 的值.
[解] ∵-3∈A,∴-3=a-3 或-3=2a-1, 若-3=a-3,则 a=0, 此时集合 A 中含有两个元素-3,-1,符合题意; 若-3=2a-1,则 a=-1, 此时集合 A 中含有两个元素-4,-3,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0 或 a=-1.
解析:0,1,2 ∵3-6 x∈N,∴3-x=1 或 2 或 3 或 6, 即 x=2 或 1 或 0 或-3. 又 x∈N,故 x=0 或 1 或 2. 即集合 A 中的元素为 0,1,2.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及应用 1.已知集合 A 含有两个元素 1 和 a2,若 a∈A,求实数 a 的值. [思路点拨] A 中含有元素:1 和 a2 ―a∈―A→ a=1 或 a2=a 求―a―的→值 检验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
(3)CBA 中得分前五位的球员;
(4)CBA 中比较高的球员.
解:(1)CBA的所有队伍是确定的,所以可以构成一个集合. (2)“比较著名”没有衡量的标准,对象不确定,所以不能构成一个集合. (3)“得分前五位”是确定的,所以可以构成一个集合. (4)“比较高”没有衡量的标准,对象不确定,所以不能构成一个集合.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关系 属于 不属于
语言描述 a 是集合 A 中的元素 a 不是集合 A 中的元素
记法
读法
a∈A
a 属于集合 A
aA
a 不属于集合 A
对元素和集合之间关系的两点说明 (1)符号“∈”“∉”刻画的是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元素 a 与一个集合 A 而言,只有“a∈A”与“a∉A”这两种结果. (2)∈和∉具有方向性,左边是元素,右边是集合,形如 R∈0 是错误的.
高中数学教材人教B版目录(详细版)
数学①必修第一章集合1.1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1.1.1集合的概念1.1.2集合的表示方法1.2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1.2.1集合之间的关系1.2.2集合的运算第二章函数2.1函数2.1.1函数2.1.2函数的表示方法2.1.3函数的单调性2.1.4函数的奇偶性2.1.5用计算机作函数的图像(选学)2.2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2.2.1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2.2.2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2.2.3待定系数法2.3函数的应用(I)2.4函数与方程2.4.1函数的零点2.4.2求函数零点近似解的一种近似方法——二分法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I)3.1指数与指数函数3.1.1有理指数幂及其运算3.1.2指数函数3.2对数与对数函数3.2.1对数及其运算3.2.2对数函数3.2.3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3.3幂函数3.2函数的应用(II)数学②必修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1.1空间几何体1.1.1构成空间几何体的基本元素1.1.2棱柱、棱锥和棱台的结构特征1.1.3圆柱、圆锥、圆台和球1.1.4投影与直观图1.1.5三视图1.1.6棱柱、棱锥、棱台和球的表面积1.1.7柱、锥、台和球的体积1.2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2.1平面的基本性质与推论1.2.2空间中的平行关系1.2.3空间中的垂直关系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2.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2.1.1数轴上的基本公式2.1.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2.2直线的方程2.2.1直线方程的概念与直线的斜率2.2.2直线方程的集中形式2.2.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2.4点到直线的距离2.3圆的方程2.3.1圆的标准方程2.3.2圆的一般方程2.3.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3.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2.4空间直角坐标系2.4.1空间直角坐标系2.4.2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数学③必修第一章算法初步1.1算法与程序框图1.1.1算法的概念1.1.2程序框图1.1.3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和框图表示1.2基本算法语句1.2.1赋值、输入和输出语句1.2.2条件语句1.2.3循环语句1.3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第二章统计2.1随机抽样2.1.1简单随机抽样2.1.2系统抽样2.1.3分层抽样2.1.4数据的收集2.2用样本估计总体2.2.1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2.2.2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2.3变量的相关性2.3.1变量间的相关关系2.3.2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第三章概率3.1事件与概率3.1.1随机现象3.1.2事件与基本事件空间3.1.3频率与概率3.1.4概率的加法公式3.2古典概型3.2.1古典概型3.2.2概率的一般加法公式(选学)3.3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3.3.1几何概型3.3.2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3.4概率的应用数学④必修第一章基本初等函数(II)1.1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1.1.1角的概念的推广1.1.2弧度制和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2.1三角函数的定义1.2.2单位圆与三角函数线1.2.3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1.2.4诱导公式1.3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3.1正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3.2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3.3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第二章平面向量2.1向量的线性运算2.1.1向量的概念2.1.2向量的加法2.1.3向量的减法2.1.4向量的数乘2.1.5向量共线的条件与轴上向量坐标运算2.2向量的分解与向量的坐标运算2.2.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2.2.2向量的正交分解与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2.2.3用平面向量坐标表示向量共线条件2.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3.1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与定义2.3.2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2.3.2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与度量公式2.4向量的应用2.4.1向量在几何中的应用2.4.2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和角公式3.1.1两角和与差的余弦3.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3.1.3两角和与差的正切3.2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3.2.1倍角公式3.2.2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3.3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数学⑤必修第一章解三角形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1.1正弦定理1.1.2余弦定理1.2应用举例第二章数列2.1数列2.1.1数列2.1.2数列的递推公式(选学)2.2等差数列2.2.1等差数列2.2.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3等比数列2.3.1等比数列2.3.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三章不等式3.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1.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1.2不等式的性质3.2均值不等式3.3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4不等式的实际应用3.5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5.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3.5.2简单线性规划数学选修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与量词1.1.1命题1.1.2量词1.2基本逻辑关联词1.2.1“且”与“或”1.2.2“非”(否定)1.3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1.3.1推出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1.3.2命题的四种形式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椭圆2.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2.1.2椭圆的几何性质2.2双曲线2.2.1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2.2.2双曲线的几何性质2.3抛物线2.3.1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2.3.2抛物线的几何性质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导数3.1.1函数的平均变化率3.1.2瞬时速度与导数3.1.3导数的几何意义3.2导数的运算3.2.1常数与幂函数的导数3.2.2导数公式表3.2.3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3.3导数的应用3.3.1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3.3.2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3.3.3导数的实际应用数学选修1-2第一章统计案例1.1独立性检验1.2回归分析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1.1合情推理2.1.2演绎推理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综合法与分析法2.2.2反证法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1实数系3.1.2复数的引入3.2复数的运算3.2.1复数的加法和减法3.2.2复数的乘法和除法第四章框图4.1流程图4.2结构图数学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与量词1.1.1命题1.1.2量词1.2基本逻辑关联词1.2.1“且”与“或”1.2.2“非”(否定)1.3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1.3.1推出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1.3.2命题的四种形式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曲线与方程2.1.1曲线与方程的概念2.1.2由曲线求它的方程、由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2.2椭圆2.2.1椭圆的标准方程2.2.2椭圆的几何性质2.3双曲线2.3.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2.3.2双曲线的几何性质2.4抛物线2.4.1抛物线的标准方程2.4.2抛物线的几何性质2.5直线与圆锥曲线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3.1.1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3.1.2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3.1.3空间向量的数量积3.1.4空间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3.2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3.2.1直线的方向向量与直线的向量方程3.2.2平面的法向量与平面的向量表示3.2.3直线与平面的夹角3.2.4二面角及其度量3.2.5距离(选学)数学选修2-2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导数1.1.1函数的平均变化率1.1.2瞬时速度与导数1.1.3导数的几何意义1.2导数的运算1.2.1常数函数与幂函数的导数1.2.2导数公式表及数学软件的应用1.2.3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1.3导数的应用1.3.1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1.3.2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1.3.3导数的实际应用1.4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1.4.1曲边梯形面积与定积分1.4.2微积分基本定理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1.1合情推理2.1.2演绎推理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综合法与分析法2.2.2反证法2.3数学归纳法2.3.1数学归纳法2.3.2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3.1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3.1.1实数系3.1.2复数的概念3.1.3复数的几何意义3.2复数的运算3.2.1复数的加法与减法3.2.2复数的乘法3.2.3复数的除法数学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1.1基本计数原理1.2排列与组合1.2.1排列1.2.2组合1.3二项式定理1.3.1二项式定理1.3.2杨辉三角第二章概率2.1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2.1.1离散型随机变量2.1.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2.1.3超几何分布2.2条件概率与事件的独立性2.2.1条件概率2.2.2事件的独立性2.2.3独立重复试验分布 2.3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2.3.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 2.3.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 2.4正态分布 第三章例 3.1独验3.2回归分析 数4-5不等式选讲 第一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证明的基本方法 1.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1.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1.2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2基本不等式1.3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1.3.1|ax+b|≤c 、|ax+b|≥c 型不等式的解法1.3.2|x-a|+|x-b|≥c 、|x-a|+|x-b|≤c 型不等式的解法1.4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1.5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1.5.1比较法1.5.2综合法和分析法1.5.3反证法法 第二章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及其应用2.1柯西不等式 2.1.1平面上的柯西不等式的代数和向量形式2.1.2柯西不等式的一般形式及其参数配置方法的证明 2.2排序不等式 2.3平均值不等式(选学)2.4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优化的型第三章数学归纳法与贝努利不等式 3.1数学归理 3.1.1数学归理 3.1.2数学归纳法例 3.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贝努利不等式 3.2.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3.2.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贝努利不等式。
高中数学《集合的概念》教案11 新人教B版必修1
第一课时集合-集合的概念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罗华的手稿1831年1月伽罗华在教具:多媒体个结论,他写成论文提交给法国科、实物投影仪内容分析:1.集合是中学数已证明的一个结果可以说明伽罗华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议科学院否定它1832年5月30日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忙写成后,委托他的朋友薛伐里叶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造福人类1832年5月31日离开了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他死后14年,法国数学家X维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于X维尔主编的《数学杂志》上本章学习的基础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5.教材中例子〔P4〕二、讲解新课: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一〕集合的有关概念: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1、集合的概念〔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在时称属于,即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A ,记作a ∈A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 ∈A 颠倒过来写不在时称,不属于: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A ,记作A a ∉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2、集合的表示方法:〔1〕列举法:在大括号内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个个列举出来,元素之间用逗号隔开,具体又分以下三种情况:①元素个数少且有限时,全部列举;如{1,2,3}②元素个数多且有限时,可以列举部分,中间用省略号表示,列举几个元素,取决于能否普遍看出其规律,称中间省略列举。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1.1.1集合的概念之集合的含义及表示
课堂小结
1.集合的定义; 2.集合中元素的性质:确定性, 互异性,无序性; 3.数集及有关符号; 4. 集合的表示方法;
A.1 B.2 C.3 D.4
例4、已知集合 A={x ax2+4x+4=0,x∈R,a∈R}
只有一个元素,求a的值和这个元 素..
课堂练习
1.若M={1,3},则下列表示方法
正确的是(C )
A. 3M B.1 M
C. 1 M D. 1 M且 3 M
2.用符号表示下列集合,并写 出其元素:
(1) 12的质因数集合A;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视察下列对象:
(1) 2,4,6,8,10,12; (2)我校的篮球队员; (3)满足x-3>2 的实数; (4)我国古代四大发明; (5)抛物线y=x2上的点.
1. 定 义: 2. 集合的表示法:
3.集合中元素的性质:
(1)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必须 是确定的.
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
(1)列举法:
- 例1.写出集合的元素,并用符号 表示下列集合: ①方程x2 _ 9=0的解的集合; ②大于0且小于10的奇数的集合;
③不等式x-3>2的解集; ④抛物线y=x2上的点集; ⑤方程x2+x +1=0的解集合. (2例3。若方程x2-5x+6=0和方程x2- x-2=0的解为元素的集合为M,则M 中元素的个数为( C )
属于集合A,记作a ∈ A;
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 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a A.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必须 是互不相同的.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是无 先后顺序的. 集合中的任何两个 元素都可以交换位置.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 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课件
新知探索
例题讲解
例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2)方程x²=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3 ) 小于100的所有奇数.
注意:由于元素具有无序性, 集合A还有其它列举方法哦,
动手试一试吧!
【解析】(1)设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为A,那么 A={0,1,2,3,4,5,6,7,8,9}.
为__-_1_. (3)若A= {x²+x-6=0},则3___∉_____A.
巩固练习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 {x2,3x+2,5x3-x}即{5x3-x,x2,3x+2} .
(2) 若4x=3,则 x N. (3) 若x Q,则 x R .
(4)若X∈N,则x∈N+.
( √) (√ ) (×) (× )
巩固练习
4、已知集合A={x | ax2+4x+4=0,x∈R,a∈R}只有一个元素, 求a的值和这个元素.
解析:当a=0时,x=-1; 当a≠ 0 时,由于集合只有一个元素,所以 =0,则x=-2.
拓展应用
5、设A是由满足不等式x<6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a∈A且3a∈A,求a的值.
解析:因为a∈A且3a∈A, a<6,
合是不么定义呢的?那概你么念能,,举集数一合学些的家有很含难关义回集是答合什。 一的天例,子他吗看到?牧民正在向羊圈里赶羊,
等到牧民把羊全赶进羊圈并关好门,数学家 突然灵机一动,兴奋地告诉牧民:“这就是 集合”。
新知探索
探究1 集合的含义
观察下面例子,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1)1~20以内的所有偶数; (2)我国古代四大发明 (3)所有的长方形; (4)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d的所有的点; (5)方程x²+3x-2=0的所有实数根; (6)我国从2001~2018年的15年内所发射的所有卫星。
人教B版2019高中数学必修一学案:1.1.1 集合的概念_含答案
1.1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1.1.1集合的概念[学习目标]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关系.2.掌握集合中元素的两个特性.3.记住常用数集的表示符号并会应用.[知识链接]1.在初中,我们学习数的分类时,学过自然数的集合,正数的集合,负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2.在初中几何里学习圆时,说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几何图形都可以看成点的集合.3.解不等式2x-1>3得x>2,即所有大于2的实数合在一起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4.一元二次方程x2-3x+2=0的解是x=1,x=2.[预习导引]1.元素与集合的概念(1)集合: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或集).(2)元素: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3)集合元素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记作∅.(2)非空集合:①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②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4.常用数集的表示符号要点一集合的基本概念例1下列每组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1)我们班的所有高个子同学;(2)不超过20的非负数;(3)直角坐标平面内第一象限的一些点;(4)3的近似值的全体.解(1)“高个子”没有明确的标准,因此不能构成集合.(2)任给一个实数x,可以明确地判断是不是“不超过20的非负数”,即“0≤x≤20”与“x>20或x<0”,两者必居其一,且仅居其一,故“不超过20的非负数”能构成集合;(3)“一些点”无明确的标准,对于某个点是否在“一些点”中无法确定,因此“直角坐标平面内第一象限的一些点”不能构成集合;(4)“3的近似值”不明确精确到什么程度,因此很难判断一个数如“2”是不是它的近似值,所以“3的近似值”不能构成集合.规律方法判断一组对象能否构成集合的关键在于看是否有明确的判断标准,使给定的对象是“确定无疑”的还是“模棱两可”的.如果是“确定无疑”的,就可以构成集合;如果是“模棱两可”的,就不能构成集合.跟踪演练1下列所给的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是________.(1)所有正三角形;(2)必修1课本上的所有难题;(3)比较接近1的正整数全体;(4)某校高一年级的16岁以下的学生.答案(1)(4)解析要点二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例2 所给下列关系正确的个数是( ) ①-12∈R ;②2∉Q ;③0∈N *;④|-3|∉N *.A.1B.2C.3D.4 答案 B解析 -12是实数,2是无理数,∴①②正确.N *表示正整数集,∴③和④不正确.规律方法 1.由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可知,对任意的元素a 与集合A ,在“a ∈A ”与“a ∉A ”这两种情况中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2.符号“∈”和“∉”只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而不能用于表示其他关系.3.“∈”和“∉”具有方向性,左边是元素,右边是集合.跟踪演练2 设不等式3-2x <0的解集为M ,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A.0∈M,2∈M B.0∉M,2∈M C.0∈M,2∉M D.0∉M,2∉M答案 B解析 本题是判断0和2与集合M 间的关系,因此只需判断0和2是否是不等式3-2x <0的解即可,当x =0时,3-2x =3>0,所以0∉M ;当x =2时,3-2x =-1<0,所以2∈M . 要点三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及应用例3 已知集合B 含有两个元素a -3和2a -1,若-3∈B ,试求实数a 的值. 解 ∵-3∈B ,∴-3=a -3或-3=2a -1. 若-3=a -3,则a =0.此时集合B 含有两个元素-3,-1,符合题意; 若-3=2a -1,则a =-1.此时集合B 含有两个元素-4,-3,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满足题意的实数a 的值为0或-1.规律方法 1.由于集合B 含有两个元素,-3∈B ,本题以-3是否等于a -3为标准,进行分类,再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对元素进行检验.2.解决含有字母的问题,常用到分类讨论的思想,在进行分类讨论时,务必明确分类标准. 跟踪演练3 已知集合A ={a +1,a 2-1},若0∈A ,则实数a 的值为________. 答案 1解析 ∵0∈A ,∴0=a +1或0=a 2-1.当0=a +1时,a =-1,此时a 2-1=0,A 中元素重复,不符合题意. 当a 2-1=0时,a =±1. a =-1(舍),∴a =1.此时,A ={2,0},符合题意.1.下列能构成集合的是( ) A.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 B.我市跑得快的汽车 C.上海市所有的中学生 D.香港的高楼 答案 C解析 A 、B 、D 中研究的对象不确定,因此不能构成集合. 2.集合A 中只含有元素a ,则下列各式一定正确的是( ) A.0∈A B.a ∉A C.a ∈A D.a =A答案 C解析 由题意知A 中只有一个元素a ,∴a ∈A ,元素a 与集合A 的关系不能用“=”,a 是否等于0不确定,因为0是否属于A 不确定,故选C.3.设A 表示“中国所有省会城市”组成的集合,则深圳________A ;广州________A (填∈或∉).答案 ∉ ∈解析 深圳不是省会城市,而广州是广东省的省会.4.已知①5∈R ;②13∈Q ;③0∈N ;④π∈Q ;⑤-3∉Z .正确的个数为________.答案 3解析 ①②③是正确的;④⑤是错误的. 5.已知1∈{a 2,a },则a =________. 答案 -1解析 当a 2=1时,a =±1,但a =1时,a 2=a ,由元素的互异性知a =-1.1.判断一组对象的全体能否构成集合,关键是看研究对象是否确定.若研究对象不确定,则不能构成集合.2.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某一元素a 要么满足a ∈A ,要么满足a ∉A ,两者必居其一.这也是判断一组对象能否构成集合的依据.3.集合中元素的两种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求集合中字母的取值时,一定要检验是否满足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1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集合的概念、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与基本运算
解:∵A∩B={-2},∴-2∈A.
又a2+1>0,∴a2-3=-2,
解得a=±1.
当a=1时,A={-1,2,-2},B={-2,0,2},
则A∩B={-2,2},与A∩B={-2}矛盾.
∴a≠1.
当a=-1时,A={-1,2,-2},B={-4,-2,0},
则A∩B={-2},符合题意.
此时A∪B={-4,-2,-1,0,2}.
答案:(1)B (2)28
个子集.
三、集合的运算
1.(1)A∩B={x|x∈A且x∈B},A∪B={x|x∈A或x∈B},∁UA={x|x∈U且x∉A}.
(2)若A∪B=B,则A⊆B;若A∩B=B,则B⊆A.
(3)(∁UA)∪(∁UB)=∁U(A∩B),(∁UA)∩(∁UB)=∁U(A∪B).
2.(1)若U=R,A=(-6,8),B=[0,+∞),求A∩B,∁UA,(∁UA)∩(∁UB).
(2)已知集合A=(2a,+∞),B=[3,+∞),且A∪B=B,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1)由题意,得A∩B=[0,8),∁UA=(-∞,-6]∪[8,+∞),A∪B=(-6,+∞).
故(∁UA)∩(∁UB)=∁U(A∪B)=(-∞,-6].
(2)∵A∪B=B,
∴A⊆B,∴2a≥3,∴a≥
∴a的取值范围是
D.9
)
解析:(1)由集合中的元素满足互异性,知集合M中的元素最多有m,n,m2,n2,
且4个元素互不相同.
(2)∵A={0,1,2},B={x-y|x∈A,y∈A},
∴当x=0时,y分别取0,1,2,得x-y的值分别为0,-1,-2;
当x=1时,y分别取0,1,2,得x-y的值分别为1,0,-1;
2020-2021学年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第一册:1.1.1 第1课时 集合的概念
解析:①能组成集合.其中的元素需满足三条边相等.②不能组成 集合.因为“难题”的标准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故不能组成集合.③ 不能组成集合.因为“比较接近1”的标准不明确,所以元素不确定,故 不能组成集合.④能组成集合.其中的元素是“该校高一年级16岁以下 的学生”.
2.下列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判断正确的是__①__④___(填序号). ①0∈N;②π∈Q;③ 2∈Q;④-1∈Z;⑤ 2∉R.
定 方 向
基础上,用符号语言刻 3.注意“互异性”在集合表示及问题解
画集合.
决中的应用.
3.在具体情景中,了 4.要注意运用抽象的集合语言表达和交
解空集的含义.
流问题,提升数学抽象核心素养.
·
第1课时 集合的概念
必备知识·探新知 关键能力·攻重难 课堂检测·固双基 素养作业·提技能
必备知识·探新知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关系 a是集合A的元素 a不是集合A的元素
记法 _a_∈__A___ __a_∉_A___
读法 a属于集合A a不属于集合A
思考2:元素与集合之间有第三种关系吗?
提示:对于一个元素a与一个集合A而言,只有“a∈A”与“a∉A”这 两种关系.
3.空集
定义 表示方法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 记作___∅__
解析:∵2∈A,∴2=a-1或2=2a. 若2=a-1,则a=3.此时集合A中含有两个元素2,6,符合题意; 若2=2a,则a=1,此时集合A中含有两个元素0,2,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实数a的值为3或1.
关键能力·攻重难
类型 一
典例剖析
集合的相关概念
典例 1 判断下列各组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 (1)2019年10月召开的本校秋季运动会所有的男队员; (2)方程x2-1=0的所有实根; (3) 2的近似值的全体; (4)大于 0 的所有整数. 思路探究:根据集合元素的确定性来判断.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学第一章集合的运算讲解与例题
1.2.2 集合的运算1.符号语言中的“且”是指同时属于集合A 和集合B 的全部元素,也就是说A ∩B 是集合A 与B 的全部“公共”元素所构成的集合.2.当集合A 和集合B 无公共元素时,不能说集合A ,B 没有交集,而是A ∩B =∅.3.“x ∈A ,且x ∈B ”与“x ∈(A ∩B )”是等价的,即由既属于A ,又属于B 的元素构成的集合为A ∩B .而只属于集合A 或只属于集合B 的元素,不属于A ∩B .【例1-1】已知集合A ={0,2,4,6},B ={2,4,8,16},则A ∩B 等于( ) A .{2} B .{4} C .{0,2,4,6,8,16} D .{2,4}解析:观察集合A ,B ,可得集合A ,B 的全部公共元素是2,4,所以A ∩B ={2,4}. 答案:D【例1-2】设集合A ={x |-1≤x ≤2},B ={x |0≤x ≤4},则A ∩B 等于( ) A .{x |0≤x ≤2} B.{x |1≤x ≤2} C .{x |0≤x ≤4} D.{x |1≤x ≤4} 解析: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 与B ,如下图.则由交集的定义,得A ∩B ={x |0≤x ≤2}. 答案:A【例1-3】已知A ={(x ,y )|x +y =0},B ={(x ,y )|x -y =2},求A ∩B . 解:A ∩B ={(x ,y )|x +y =0}∩{(x ,y )|x -y =2}==0,(,)=2x y x y x y ⎧⎫+⎧⎪⎪⎨⎨⎬-⎩⎪⎪⎩⎭={(1,-1)}.图形语言性质 (1)A ∪B =B ∪A ,即集合的并集运算满足交换律; (2)A ∪A =A ,即一个集合与其本身的并集是其本身;(3)A ∪∅=∅∪A =A ,即一个集合与空集的并集是其本身;(4)A ⊆(A ∪B ),B ⊆(A ∪B ),即一个集合是其与任一集合并集的子集; (5)A ∪B =B ⇔A ⊆B ,即一个集合与其子集的并集是其自身.谈重点 对并集的理解 1.A ∪B 中的元素包含三种情况:(1)x ∈A ,但x ∉B ;(2)x ∈B ,但x ∉A ;(3)x ∈A ,且x ∈B . 2.对概念中“所有”二字的理解,不能认为A ∪B 是由A 与B 中的所有元素构成的,是简单的拼凑.若集合A 和B 中有公共元素,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知公共元素在A ∪B 中仅出现一次.如A ={0,1},B ={-1,0},则A ∪B ={-1,0,1},不能写成{-1,0,0,1}.【例2-1】设集合M ={4,5,6,8},集合N ={3,5,7,8},那么M ∪N 等于( ) A .{3,4,5,6,7,8} B .{5,8} C .{3,5,7,8} D .{4,5,6,8} 答案:A辨误区 求并集时应注意的问题注意应用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重复的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防止出现A ∪B ={3,4,5,5,6,7,8,8}这样的错误.【例2-2】已知集合A ={x |0≤x <7},B ={x |x <5},则A ∪B 等于( ) A .{x |x <7} B .{x |x <0} C .{x |5<x <7} D .{x |0<x <5}解析:用数轴表示A ∪B ,如下图所示的阴影部分.则A ∪B ={x |x <7}. 答案:A点评:用数轴来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较为直观,有助于准确、迅速地解题. 3.全集与补集 (1)全集在研究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时,如果所要研究的集合都是某一给定集合的子集,那么称这个给定的集合为全集,通常用U 表示.谈重点 对全集的理解“全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依据具体的问题来加以选择的.例如:我们常把实数集R 看作全集,而当我们在整数内研究问题时,就把整数集Z 看作全集.定义文字语言 如果给定集合A 是全集U 的一个子集,由U 中不属于A 的所有元素构成的集合,叫做A 在U 中的补集,记作UA ,读作“A 在U 中的补集”.符号语言 UA ={x |x ∈U ,且x ∉A }图形语言性质(1)UA ⊆U ; (2)UU =∅,U∅=U ;(3)U(UA )=A ;(4)A∪(U A)=U;A∩(U A)=∅;(5)(U A)∩(U B)=U(A∪B);(U A)∪(U B)=U(A∩B)1.U A包含三层意思:(1)A⊆U;(2)U A是一个集合,且U A⊆U;(3)U A是由U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构成的集合.2.补集的概念具有某种相对性,即只有明确全集,才能确定其子集的补集.【例3—1】已知集合U={1,2,3,4,5,6,7},A={2,4,5,7},B={3,4,5},则(U A)∩(U B)等于( )A.{1,6} B.{4,5}C.{2,3,4,5,7} D.{1,2,3,6,7}解析:(方法一)由题意,得(U A)∩(U B)={1,3,6}∩{1,2,6,7}={1,6}.(方法二)A∪B={2,3,4,5,7},则(U A)∩(U B)=U(A∪B)={1,6}.答案:A【例3-2】已知全集U=R,A={x|x<1或x>6},则U A等于( )A.{x|1<x<6}B.{x|x<1或x>6}C.{x|1≤x≤6}D.{x|x≤1或x≥6}解析:用数轴表示集合A为如图所示的阴影部分,则U A={x|1≤x≤6}.答案:C4.集合的基本运算(1)对于用列举法表示的集合,可以根据交集、并集、补集的定义,利用观察法或借助维恩图直接写出集合的运算结果.这里要注意集合元素的特征,做到不重不漏.例如,已知全集U={0,1,2,3,4,5,6,7,8,9},集合A={0,1,2,3},集合B={3,4,9},根据交集、并集、补集的定义,观察可得A∪B={0,1,2,3,4,9},A∩B={3},U A={4,5,6,7,8,9}.(2)用描述法给出的集合,先明确集合中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其特征性质,然后在确定了集合中元素的前提下,再着手进行集合的运算.否则,就会无从下手或出现错误.例如,集合A ={x|2x+2>4},集合B={y|y2-3y=0},往往错认为集合A中的元素是x,而集合B中的元素是y,则集合A和B没有公共元素,所以A∩B=∅.出错的原因是没有准确把握集合A,B中元素的一般符号的意义:仅仅代表该集合中的元素,也可以换成其他符号.其实,集合A是不等式2x+2>4的解集,则集合A={x|x>1},集合B是方程y2-3y=0的解集,则有B={0,3},所以有A∩B={x|x>1}∩{0,3}={3}.特别地,当已知集合均是用描述法给出的连续“数集”时,常先用数轴表示所给的集合,再借助于数轴的直观性,写出集合运算的结果.例如:已知集合A={x|x<-1或x>3},B={x|2<x<4},则(U A)∩B等于( ) A.{x|-1≤x<4} B.{x|2<x<3}C.{x|2<x≤3} D.{x|-1<x<4}解析:如图所示,∵UA ={x |-1≤x ≤3},∴(U A )∩B ={x |2<x ≤3}. 答案:C【例4-1】集合P ={x ∈Z |0≤x <3},M ={x ∈R |x 2≤9},则P ∩M =( ) A .{1,2} B .{0,1,2} C .{x |0≤x <3} D .{x |0≤x ≤3} 解析:∵P ={0,1,2},M ={x |-3≤x ≤3}, ∴P ∩M ={0,1,2}. 答案:B【例4-2】已知全集U =R ,集合30,=360x A xx ⎧⎫->⎧⎪⎪⎨⎨⎬+>⎩⎪⎪⎩⎭,集合B ={m |3>2m -1}, 求:(1)A ∩B ,A ∪B ; (2)U(A ∩B ).分析:(1)集合A 是不等式组30,360x x ->⎧⎨+>⎩的解集,集合B 是不等式3>2m -1的解集,先确定集合A 和B 中的元素,再根据交集和并集的定义,借助于数轴写出;(2)利用(1)的结论,规范解答 顾问点评解:(1)∵30=360x A xx ⎧⎫->⎧⎪⎪⎨⎨⎬+>⎩⎪⎪⎩⎭,={x |-2<x <3}, B ={m |3>2m -1}={m |m <2}.(得分点) 用数轴表示集合A ,B ,如图.∴A ∩B ={x |-2<x <2},A ∪B ={x |x <3}.(得分点) (2)由(1)知A ∩B ={x |-2<x <2}, 如图所示.∴U(A ∩B )={x |x ≥2或x ≤-2}.(得分点)借助数轴求解比较直观,且易于观察结果,这里要注意端点的虚实.另外本题的结果还可以写成A ∩B ={m |-2<m <2},A ∪B ={m |m <3},U(A ∩B )={m |m ≤-2或m ≥2}.【例4-3】设全集U ={2,3,a 2+2a -3},A ={|2a -1|,2},UA ={5},求实数a 的值.解:∵U A ={5},∴5∈U,5∉A ,且A ⊆U .∴a 2+2a -3=5,解得a =2或a =-4. 当a =2时,|2a -1|=3≠5.当a =-4时,|2a -1|=9≠5,但9∉U .∴a =2. 5.集合的基本运算与方程的交汇问题(1)已知集合的运算结果求方程中的参数值,实质上是集合运算关系的逆向思维的应用.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对集合运算的有关结果准确理解和应用.这些运算结果实质上是给出了集合间的关系或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一般地,有:①若A ∪B =A ,则B ⊆A ; ②若A ∩B =B ,则B ⊆A ;③若U A=B ,则A =U B ;④若A ∪B =C ,则A ⊆C ,B ⊆C .也就是说:若x ∈C ,则x ∈A 或x ∈B ; ⑤若A ∩B =D ,则D ⊆A ,且D ⊆B .也就是说:若x ∈D ,则x ∈A ,且x ∈B .(2)当{x |f (x )=0}=∅时,则说明关于x 的方程f (x )=0无实数解.如{x |mx 2-mx +1=0}=∅,则表示关于x 的方程mx 2-mx +1=0无实根,要注意当m =0时,方程无实根.【例5】设集合A ={x |x 2=4x },B ={x |x 2+2(a -1)x +a 2-1=0}. (1)若A ∩B =B ,求a 的取值范围; (2)若A ∪B =B ,求a 的值.分析:可以利用条件“A ∩B =B ⇔B ⊆A ”及“A ∪B =B ⇔A ⊆B ”求解.解:(1)∵A ={x |x 2=4x }={0,4},又∵A ∩B =B ,∴B ⊆A .①若B =∅,则Δ=4(a -1)2-4(a 2-1)<0,解得a >1. ∴当a >1时,B =∅⊆A .②若0∈B ,则0为方程x 2+2(a -1)x +a 2-1=0的一个根,即a 2-1=0,解得a =±1.当a =1时,B ={x |x 2=0}={0}⊆A ;当a =-1时,B ={x |x 2-4x =0}=A .③若4∈B ,则4为方程x 2+2(a -1)x +a 2-1=0的一个根,即a 2+8a +7=0,解得a =-1或a =-7.由②知当a =-1时,A =B 符合题意,当a =-7时,B ={x |x 2-16x +48=0}={4,12}A ,综上可知,a ≥1,或a =-1.(2)∵A ∪B =B ,∴A ⊆B .又∵A ={0,4},而B 中最多有2个元素,∴A =B ,即0,4为方程x 2+2(a -1)x +a 2-1=0的两个根.∴22(1)=41=0a a --⎧⎨-⎩,,解得a =-1.6.集合的基本运算与不等式的交汇问题(1)求解几个不等式解集之间的交集、并集、补集的运算问题,通常要借助数轴,把集合所表示的范围在数轴上明确地表示出来,通过数轴,直观形象地找出集合的运算结果.(2)当{x |f (x )>0}=∅时,表示关于x 的不等式f (x )>0无解.当{x |f (x )<0}=∅,{x |f (x )≤0}=∅,{x |f (x )≥0}=∅时,也表示相应的不等式无解.如{x |mx -1>0}=∅,则表示关于x 的不等式mx -1>0无解.当{x |n <x <m }=∅时,表示关于x 的不等式n <x <m 无解,此时有n ≥m .如{x |a <x <1-a }=∅,则关于x 的不等式a <x <1-a 无解,则有a ≥1-a ,所以a ≥12.(3)对于含有参数的不等式的解集的运算问题,要结合数轴,通过观察尝试找出不等式解集的端点可能所处的位置,然后列出不等式(组),从而求得参数的值或范围.点技巧 求不等式解集的并集的方法 (1)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2)若不等式的解集的端点含有参数,需根据端点大小进行讨论. (3)取解集的所有部分构成并集.【例6-1】已知集合A ={x |-4≤x ≤-2},集合B ={x |x -a ≥0}. (1)若A ∩B =A ,求a 的取值范围;(2)若全集U =R ,且A ⊆UB ,求a 的取值范围.解:(1)∵B ={x |x ≥a }, 又∵A ∩B =A ,∴A ⊆B . 如图所示. ∴a ≤-4.(2)∵U B={x|x<a},如下图所示.∵A⊆U B,∴a>-2.【例6-2】集合A={x|-1<x<1},B={x|x<a}.(1)若A∩B=∅,求a的取值范围;(2)若A∪B={x|x<1},求a的取值范围.解:(1)如图所示,∵A={x|-1<x<1},B={x|x<a},且A∩B=∅,∴在数轴上,点a在-1的左侧(含点-1).∴a≤-1.(2)如图所示,∵A={x|-1<x<1},B={x|x<a},且A∪B={x|x<1},∴在数轴上,点a在-1和1之间(含点1,但不含点-1).∴-1<a≤1.7.维恩图在集合运算中的应用借助于维恩图分析集合的运算问题,可以使问题简捷地获得解决,利用维恩图将本来抽象的集合问题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的优越性.在使用维恩图时,可将全集分成四部分,如图所示.Ⅰ,Ⅱ,Ⅲ,Ⅳ这四部分的含义如下:Ⅰ:A∩(U B);Ⅱ:A∩B;Ⅲ:(U A)∩B;Ⅳ:(U A)∩(U B)(或U(A∪B)).【例7】集合S={x|x≤10,且x∈N+},A S,B S,且A∩B={4,5},(S B)∩A={1,2,3},(S A)∩(S B)={6,7,8},求集合A和B.分析:本题可用直接法求解,但不易求出结果,用Venn图法较为简单.解法一:因为A∩B={4,5},所以4∈A,5∈A,4∈B,5∈B.因为(S B)∩A={1,2,3},所以1∈A,2∈A,3∈A,1∉B,2∉B,3∉B.因为(S A)∩(S B)={6,7,8},所以6,7,8既不属于A,也不属于B.因为S={x|x≤10,且x∈N+},所以9,10不知所属.因为9,10均不属于S B,所以9∈B,10∈B.综上可得,A={1,2,3,4,5},B={4,5,9,10}.解法二:如图,因为A ∩B ={4,5},所以将4,5写在A ∩B 中. 因为(SB )∩A ={1,2,3},所以将1,2,3写在A 中A ∩B 之外.因为(S B )∩(S A )={6,7,8}, 所以将6,7,8写在S 中A ∪B 之外.因为(S B )∩A 与(S B )∩(S A )中均无9,10, 所以9,10在B 中A ∩B 之外.故A ={1,2,3,4,5},B ={4,5,9,10}. 8.集合思想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利用集合思想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借助维恩图将错综复杂的问题清晰地理顺,使问题得以解答.这在阅读能力上常常有较高的要求,一定要深入而全面地理解题意,然后再动手解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常涉及集合中元素的个数问题.为了方便,我们常用card(A )来表示集合A 中元素的个数.如,若A ={a ,b ,c },则card(A )=3.集合中元素的个数问题card(A ∪B )=card(A )+card(B )-card(A ∩B ).事实上,由图可知,A ∩B 的元素个数在card(A )和card(B )中均计算一次,因而在card(A )+card(B )中计算两次,而在card(A ∪B )中只能计算一次,从而有card(A ∪B )=card(A )+card(B )-card(A ∩B ).【例8】通过调查50名学生对A ,B 两个事件的态度,有如下结果:赞成事件A 的人数是全体的35,其余的不赞成;赞成事件B 的人数比赞成事件A 的多3人,其余的不赞成.另外,对事件A 与B 都不赞成的学生数比对事件A 与B 都赞成的学生数的13多1人.问对事件A 与B都赞成的和都不赞成的学生各有多少人?分析:设50名学生组成全集U ,赞成事件A 的学生组成集合M ,赞成事件B 的学生组成集合N ,则M ,N 把全集U 分成4个区域,其中U (M ∪N ),M ∩(U N ),(U M )∩N 中元素的个数都可以由M ∩N 中元素个数来表示,根据总元素数为50,列方程可把问题解决.解:设赞成事件A 的学生组成集合M ,赞成事件B 的学生组成集合N,50名学生组成全集U ,对事件A 与B 都赞成的人数设为x .由条件知集合M 中有30个元素,集合N 中有33个元素,集合U(M ∪N )中有13x ⎛⎫+⎪⎝⎭个元素,集合M ∩(UN )中有(30-x )个元素,集合(UM )∩N 中有(33-x )个元素,用维恩图表示为:由13x ⎛⎫+ ⎪⎝⎭+(30-x )+x +(33-x )=50,解得x =21,3x +1=8,所以对事件A 与B 都赞成的学生有21人,对事件A 与B 都不赞成的有8人.。
人教版高中数学B版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基本关系》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已知集合 M={1},N={1,2,3},能够准确表示集合 M 与
N 之间关系的是( )
A.M<N
B.M∈N
C.N⊆M
D.M N
答案:D
已知集合 A={x|x 是三角形},B={x|x 是等腰三角形},C=
{x|x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x|x 是等边三角形},则( )
A.A⊆B
B.C⊆B
C.D⊆C
(1)求集合子集、真子集个数的 3 个步骤
(2)与子集、真子集个数有关的 4 个结论 假设集合 A 中含有 n 个元素,则有 ①A 的子集的个数有 2n 个; ②A 的非空子集的个数有 2n-1 个; ③A 的真子集的个数有 2n-1 个; ④A 的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有 2n-2 个.
若集合 A {1,2,3},且 A 中至少含有一个 奇数,则这样的集合有________个. 解析:若 A 中含有一个奇数,则 A 可能为{1},{3},{1,2}, {3,2};若 A 中含有两个奇数,则 A={1,3}. 答案:5
由集合间的包含关系求参数 已知区间 A=[-3,4],B=(1,m)(m>1),且 B⊆A,则 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 由于 B⊆A,结合数轴分析可知,m≤4, 又 m>1,所以 1<m≤4.
【答案】 1<m≤4
1.(变条件)本例若将“B=(1,m)(m>1)”改为“B=(1,m)”, 其他条件不变,则实数 m 的取值范围又是什么? 解:若 m≤1,则 B=∅,满足 B⊆A. 若 m>1,则由例题解析可知 1<m≤4. 综上可知 m≤4.
(1)两个集合是否相等,不能只从集合的形式上看,应该先确定 这两个集合的所有元素,再根据集合相等的定义进行判断. (2)根据集合相等求系数,应从集合相等的概念入手,寻找两个 集合中元素之间的关系.首先分析一个集合中元素与另一个集 合中哪个元素相等,共有几种情况,然后通过列方程(组)求 解.当集合中未知元素不止一个时,往往要分类讨论.求出参 数值后要注意检验是否满足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
人民教育出版社B版高中数学目录(全)
人民教育出版社B版高中数学目录(全)高中数学(B版)必修一第一章集合1.1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1.1.1集合的概念1.1.2集合的表示方法1.2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1.2.1集合之间的关系1.2.2集合的运算整合提升第二章函数2.1 函数2.1.1函数2.1.2函数的表示方法2.1.3函数的单调性2.1.4函数的奇偶性2.2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2.2.1一次函数的性质与图象2.2.2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象2.2.3待定系数法2.3函数的应用(I)2.4函数与方程2.4.1函数的零点2.4.2求函数零点近似解的一种计算方法——二分法整合提升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I)3.1指数与指数函数3.1.1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3.1.2指数函数3.2对数与对数函数3.2.1对数及其运算3.2.2对数函数-3.2.3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3.3幂函数3.4函数的应用(Ⅱ)整合提升高中数学(B版)必修二第1章立体几何初步1.1空间几何体1.1.1构成空间几何体的基本元素1.1.2棱柱、棱锥和棱台的结构特征1.1.3圆柱、圆锥、圆台和球1.1.4投影与直观图1.1.5三视图1.1.6棱柱、棱锥、棱台和球的表面积1.1.7柱、锥、台和球的体积1.2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2.1平面的基本性质与推论1.2.2空间中的平行关系(第1课时)空间中的平行关系(第2课时)1.2.3空间中的垂直关系(第1课时)空间中的垂直关系(第2课时)综合测试阶段性综合评估检测(一)第2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2.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2.2直线的方程2.2.1直线方程的概念与直线的斜率2.2.2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2.2.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2.4点到直线的距离2.3 圆的方程2.3.1圆的标准方程2.3.2圆的一般方程2.3.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3.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2.4空间直角坐标系综合测试高中数学(B版)必修三一章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1.1.1 算法的概念1.1.2 程序框图1.1.3 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和框图表示1.2 基本算法语句1.2.1 赋值、输入和输出语句1.2.2 条件语句1.2.3 循环语句1.3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单元回眸第二章统计2.1 随机抽样2.1.1 简单随机抽样2.1.2 系统抽样显示全部信息第一章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1.1.1 算法的概念1.1.2 程序框图1.1.3 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和框图表示1.2 基本算法语句1.2.1 赋值、输入和输出语句1.2.2 条件语句1.2.3 循环语句1.3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单元回眸第二章统计2.1 随机抽样2.1.1 简单随机抽样2.1.2 系统抽样2.1.3 分层抽样2.1.4 数据的收集2.2 用样本估计总体2.2.1 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2.2.2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2.3 变量的相关性2.3.1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2.3.2 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单元回眸第三章概率3.1 事件与概率3.1.1 随机现象3.1.2 事件与基本事件空间3.1.3 频率与概率3.1.4 概率的加法公式3.2 古典概型3.2.1 古典概型3.3 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3.3.1 几何概型3.3.2 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3.4 概率的应用单元回眸高中数学(B版)必修四第一章基本初等函数(2)1.1 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1.1.1 角的概念的推广1.1.2 弧度制和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2.1 三角函数的定义1.2.2 单位圆与三角函数线1.2.3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1.2.4 诱导公式1.3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3.1 正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3.2 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3.3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单元回眸第二章平面向量2.1 向量的线性运算2.1.1 向量的概念2.1.2 向量的加法2.1.3 向量的减法2.1.4数乘向量2.1.5 向量共线的条件与轴上向量坐标运算2.2 向量的分解与向量的坐标运算2.2.1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2.2.2 向量的正交分解与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2.2.3 用平面向量坐标表示向量共线条件2.3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3.1 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与定义2.3.2 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2.3.3 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与度量公式2.4 向量的应用2.4.1 向量在几何中的应用2.4.2 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单元回眸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 和角公式3.1.1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3.1.3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3.2 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3.2.1 倍角公式3.2.2 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3.3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单元回眸高中数学(B版)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1.1 正弦定理1.1.2 余弦定理1.2 应用举例复习与小结第一章综合测试第二章数列2.1 数列2.1.1 数列2.1.2 数列的递推公式(选学)2.2 等差数列2.2.1 等差数列2.2.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3 等比数列2.3.1 等比数列2.3.2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复习与小结第二章综合测试第三章不等式. 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1.1 不等关系3.1.2 不等式的性质3.2 均值不等式3.3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4 不等式的实际应用3.5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5.1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5.2 简单的线性规划复习与小结第三章综合测试高中数学(B版)选修1-1第1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与量词1.2 基本逻辑联结词1.3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1.3.1推出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1.3.2命题的四种形式第1章综合测试题第2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曲线与方程2.1.1 曲线与方程的概念2.1.2 由曲线求它的方程、由方程研究曲线的性2.2 椭圆2.2.1椭圆的标准方程2.2.2椭圆的几何性质2.3 双曲线2.3.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2.3.2双曲线的几何性质2.4 抛物线2.4.1抛物线的标准方程2.4.2抛物线的几何性质2.5直线与圆锥曲线第2章综合测试题阶段性综合评估检测(一)第3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3.1.1 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3.1.2 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3.1.3两个向量的数量积3.1.4空间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3.2 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3.2.1 直线的方向向量与直线的向量方程3.2.2平面的法向量与平面的向量表示3.2.3直线与平面的夹角3.2.4二面角及其度量3.2.5距离高中数学(B版)选修1-2目录:第一章统计案例1.1独立性检验1.2回归分析单元回眸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单元回眸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2复数的运算单元回眸第四章框图4.1流程图4.2结构图单元回眸高中数学(人教B)选修2-1第1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与量词1.2 基本逻辑联结词1.3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1.3.1推出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1.3.2命题的四种形式第1章综合测试题第2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曲线与方程2.1.1 曲线与方程的概念2.1.2 由曲线求它的方程、由方程研究曲线的性2.2 椭圆2.2.1椭圆的标准方程2.2.2椭圆的几何性质2.3 双曲线2.3.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2.3.2双曲线的几何性质2.4 抛物线2.4.1抛物线的标准方程2.4.2抛物线的几何性质.2.5直线与圆锥曲线第2章综合测试题阶段性综合评估检测(一)第3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3.1.1 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3.1.2 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3.1.3两个向量的数量积3.1.4空间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3.2 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3.2.1 直线的方向向量与直线的向量方程3.2.2平面的法向量与平面的向量表示3.2.3直线与平面的夹角3.2.4二面角及其度量3.2.5距离第3章综合测试题阶段性综合评估检测(二)高中数学人教B选修2-2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 导数1.1.1 函数的平均变化率1.1.2 瞬时速度与导数1.1.3 导数的几何意义1.2 导数的运算1.2.1 常数函数与幂函数的导数1.2.2 导数公式表及数学软件的应用1.2.3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1.3 导数的应用1.3.1 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1.3.2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1.3.3 导数的实际应用1.4 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1.4.1 曲边梯形面积与定积分1.4.2 微积分基本定理本章整合提升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1.1 合情推理2.1.2 演绎推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2.2.2 反证法2.3 数学归纳法本章整合提升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3.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3.1.1 实数系3.1.2 复数的概念3.1.3 复数的几何意义3.2 复数的运算3.2.1 复数的加法与减法3.2.2 复数的乘法3.2.3 复数的除法本章整合提升高中数学人教B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1.1基本计数原理1.2排列与组合1.2.1排列1.2.2组合1.3二项式定理1.3.1二项式定理1.3.2杨辉三角单元回眸第二章概率2.1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2.1.1离散型随机变量2.1.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2.1.3超几何分布2.2条件概率与事件的独立性2.2.1条件概率2.2.2事件的独立性2.2.3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2.3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2.3.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2.3.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2.4正态分布单元回眸第三章统计案例3.1独立性检验3.2回归分析单元回眸高中数学(B版)选修4-1第一章相似三角形定理与圆幂定理1.1相似三角形1.1.1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1.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1.3平行截割定理1.1.4锐角三角函数与射影定理1.2圆周角与弦切角1.2.1圆的切线1.2.2圆周角定理1.2.3弦切角定理1.3圆幂定理与圆内接四边形1.3.1圆幂定理1.3.2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欧几里得附录不可公度线段的发现与逼近法第二章圆柱、圆锥与圆锥曲线2.1平行投影与圆柱面的平面截线2.1.1平行投影的性质2.1.2圆柱面的平面截线2.2用内切球探索圆锥曲线的性质2.2.1球的切线与切平面2.2.2圆柱面的内切球与圆柱面的平面截线2.2.3圆锥面及其内切球2.2.4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吉米拉•丹迪林附录部分中英文词汇对照表后记高中数学(B版)选修4-4第一章坐标系1.1直角坐标系,平面上的伸缩变换1.2极坐标系本章小结第二章参数方程2.1曲线的参数方程2.2直线和圆的参数方程2.3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2.4一些常见曲线的参数方程本章小结附录部分中英文词汇对照表后记高中数学(B版)选修4-5第一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证明的基本方法1.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2基本不等式1.3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1.4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1.5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本章小结第二章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及其应用2.1柯西不等式2.2排序不等式2.3平均值不等式(选学)2.4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优化的数学模型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著名数学家柯西第三章数学归纳法与贝努利不等式3.1数学归纳法原理3.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贝努利不等式本章小结阅读与欣赏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简史附录部分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集合的概念 高中 数学 人教B版2003课标版
3.常做笔记; 4.规范作业;
5.加强交流;
6.反思评价.
为科学而疯的人——康托尔 (1845—1918)
• 格奥尔格· 康托尔(Cantor,Georg Ferdinand Ludwig Philipp,1845.3.3-1918.1.6)德国数学 家,集合论的创始人。生于俄国圣彼得堡(今苏联列 宁格勒)。父亲是犹太血统的丹麦商人,母亲出身艺 术世家。1856年全家迁居德国的法兰克福。先在一所 中学,后在威斯巴登的一所大学预科学校学习。康托 尔爱好广泛,极有个性,终身信奉宗教。早期在数学 方面的兴趣是数论,1870年开始研究三角级数并由此 导致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数学成就——集合 论和超穷数理论的建立。除此之外,他还努力探讨在 新理论创立过程中所涉及的数理哲学问题.18881893年康托尔任柏林数学会第一任会长,1890年领 导创立德国数学家联合会并任首届主席。
(2)要将被动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模式。 高中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在老师引导下,靠 自己主动思考去获取的。学习数学的最佳状态就是积极主 动参与到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来,让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人, 而不是一个看老师“表演”的旁观者。用心,用脑积极思 考、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让自己 的思维在课堂中闪光。
§4 高中数学学习必须防止出现 不良的学习状态
1、因过于依赖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过于依赖老师,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 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 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还有做题时过于依赖标准 答案,稍有不会就翻答案,缺少深刻思考问题的习惯。这都 是同学们在学习中要注意克服的坏习惯。
知识探究(二) 任意一组对象是否都能组成一个集合?集合中的元 素有什么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业分层测评(一) 集合的概念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是( )
①NBA联盟中所有优秀的篮球运动员,②所有的钝角三角形,③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④大于等于0的整数,⑤莘县第一中学所有聪明的学生.A.①②④B.②⑤
C.③④⑤D.②③④
【解析】由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知,①中“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和⑤中“聪明的学生”不确定,所以不能构成集合.
【答案】 D
2.已知集合M中的元素a,b,c是△ABC的三边,则△ABC一定不是( ) 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解析】因为集合中元素具有互异性,所以a,b,c互不相等,因此选D.
【答案】 D
3.下面有三个命题:①集合N中最小的数是1;②若-a∉N,则a∈N;③若a∈N,b∈N,则a+b的最小值是2.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解析】 因为自然数集中最小的数是0,而不是1,所以①错;对于②,取a =2,则-2∉N ,2∉N ,所以②错;对于③,a =0,b =0时,a +b 取得最小值是0,而不是2,所以③错.
【答案】 A
4.下列正确的命题的个数有( )
①1∈N ;②
2∈N *;③12∈Q ;④2+2∉R ;⑤42∉Z.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解析】 ∵1是自然数,∴1∈N ,故①正确;∵
2不是正整数,∴2∉N *,故②不正确;
∵12是有理数,∴12
∈Q ,故③正确;∵2+2是实数,∴2+2∈R ,所以④不
正确;
∵42=2是整数,∴42
∈Z ,故⑤不正确. 【答案】 B
5.给出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 (1)由1,32,64,⎪⎪⎪⎪⎪⎪⎪⎪-12,12这些数组成的集合有5个元素; (2)方程(x -3)(x -2)2=0的解组成的集合有3个元素;
(3)由一条边为2,一个内角为30°的等腰三角形组成的集合中含有4个元素.A.0 B.1 C.2 D.3 【解析】(1)不正确.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必须是互异的,即
集合中的任意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而3
2
与
6
4
相同,
⎪
⎪
⎪
⎪
⎪
⎪
⎪
⎪
-
1
2
与
1
2
相同,故这些数组
成的集合只有3个元素.
(2)不正确.方程(x-3)(x-2)2=0的解是x1=3,x2=x3=2,因此写入集合时只有3和2两个元素.
(3)正确.若2为底边长,则30°角可以是顶角或底角;若2为腰长,则30°角也可以是顶角或底角,故集合中有4个元素.
【答案】 B
二、填空题
6.由m-1,3m,m2-1组成的三元素集合中含有-1,则m的值是________.
【60210002】
【解析】当m=0时,三个数分别为-1,0,-1,组成的集合中只有两个
元素,不合题意;当m=-1
3
时,三个数分别为-
4
3
,-1,-
8
9
,符合题意,即
m只能取-1 3 .
【答案】-1 3
7.设集合A是由1,k2为元素组成的集合,则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解析】∵1∈A,k2∈A,结合集合中元素的性质可知k2≠1,解得k≠±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