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手语创作新发展及其聋教育启示
美国特殊教育改革对我国启示的若干思考-教育改革论文概要
世界特殊教育起源于欧洲,但却在北美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美国则是特殊教育发展史上的典范。
在考虑借鉴他国特殊教育的发展经验时,我们很自然就会想到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
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简述美国特殊教育改革的部分方面,并结合我国特殊教育的实情进行相应的思考,以期为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一、美国特殊教育的兴起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19世纪,美国大力推行公立学校,并在法律制约下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学校,这种多民族的融合教育在客观上促进了美国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包括特殊教育的发展。
很多特殊教育专家先后移民或学成归来,为美国带来了欧洲特殊教育的先进经验,其中包括特殊教育机构的基本模式、特殊教育所学的设备以及最佳教学方法等,使美国的特殊教育在欧洲已有教育成就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了。
特殊教育专家的到来,也是美国特殊教育很快兴起、发展并使美国迅速成为世界特殊教育中心的原因之一。
19世纪初,美国许多州都建立了盲校与聋校。
为了适应日益发展的美国特殊教育的需要,美国在1914创立了第一所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学校。
美国特殊教育的发展采用了地方与中央并行、聋教与盲教并行、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并行的路线。
二、美国特殊教育的改革(一)特殊教育立法美国是一个法制社会,特殊教育的一切方面都是在法律的指导下进行,并与时俱进。
20世纪70年代,美国主张智障者及其他残疾人每天的生活模式应尽可能接近主流社会,这就是对整个特殊教育产生深刻影响的“回归主流”运动,提出了“瀑布式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和“最少受限制环境”等概念。
1975年美国通过《所有特殊儿童教育法》,是第一部将以往众多关于特殊儿童教育的法律统合到一起的法律,提出了“零拒绝”理念。
1994年在西班牙的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教育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全纳教育的思想,并对实施全纳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这种观念的变化也同样影响在美国的法律中。
《所有特殊儿童教育法》在1991年重新进行修改,改名为《障碍者教育法》,经过若干次修订演化成2004年版的《残疾人教育法》,确立“零拒绝”“正当程序”“非歧视性评估”“最少受限制的环境”“因材施教”等原则和制定,强调应在普通班级内接纳特殊儿童。
美国聋童的“SRP”(共享阅读)及其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启示
美国聋童的“SRP”(共享阅读)及其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启示一、引言2001年,我国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一次明确指出“把幼儿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中”,并提出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各种方式引导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1]综观全球,幼儿的早期阅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我国幼儿的早期阅读也逐渐构成一套完善的体系,同时聋童的早期阅读也开始引起人们的思考。
在调查中发现,针对聋童早期阅读的书籍少之又少,而且很多聋童没有进幼儿园和健听幼儿分享阅读的机会。
大部分聋童的的童年是和家人一起度过的。
在对家长进行访谈时发现,很多聋童的家长对“早期阅读”的概念模糊,更不知道如何指导自己的孩子进行阅读。
健听的家长更多的困惑是无法与自己的孩子沟通。
由于种种困难的存在,因此聋童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进入小学才开始的。
基于此,本文选取了美国加劳德特大学研究机构,对该机构的聋童早期教育模式进行介绍、分析,并探讨对我国聋童早期阅读教育理念、体系与内容的相应启示。
二、美国加劳德特大学研究机构针对聋童开展的“共享阅读”(Shared Reading Project)教育体系1.基本情况介绍美国劳伦·克勒聋教育中心(Laurent Clerc National Deaf Education Center)是加劳德特大学(Gallaudet University)的一个研究机构。
该中心提供了一套针对聋童的“共享阅读”(Shared Reading Project)体系。
这套体系最先由David R.Schleper,Jane Kelleher Fernandes和Doreen Higa于1993年在美国夏威夷创建,1995年Fernandes 和Schleper将这套体系带到加劳德特大学的劳伦·克勒聋教育中心,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浅析手语在聋校教育中的运用
浅析手语在聋校教育中的运用摘要】手语教学,对聋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要解决听觉障碍者的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为他们解决语言沟通的问题。
对听力损失严重,听觉补偿不全的聋童,手指语教学法在早期的听觉障碍教育中,即被用来做为教导听障儿童读唇、发音、说话、笔谈的辅助工具,籍以掌握书面语的规则,克服长期以来聋童书面表达时词语颠倒、语句不通的问题。
我们有必要对手语加以研究与探讨,使手语成为帮助听障者学习与沟通的更有利工具。
【关键词】手语沟通理论基础众所周知,听觉障碍者最大的缺陷就是由于听觉的障碍,不能经由听觉的途径,获得外在的知识与见闻,以致自幼小开始,便缺乏文化的刺激,导致心智发展迟缓。
因此,听觉障碍者自古以来,即被普通一般社会大众比喻为“聋聩”、“昏聩”、“聋虫”、“聋子”等无知或愚昧的对象。
又由于听觉的障碍,无法像普通一般人一样学习语言与说话,藉以与他人从事交谈或沟通,因此容易产生孤僻、自卑、内向、畏缩、猜疑等情绪障碍。
又因为无法与一般人沟通,难以适应社会生活,即使高中或大专毕业后,也很难在社会上找到理想或适当的工作以维生计。
因此,听觉障碍者虽不像视觉障碍者、智能障碍者、或肢体障碍者一样,有显著的生理或心理的缺陷,但仍然像其它身心障碍者一样,成为社会的负担。
要解决听觉障碍者的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为他们解决语言沟通的问题。
语言沟通的问题解决了,其它的教育问题、学力问题、情绪问题、社会适应问题、就业问题等自然迎刃而解。
因此听觉障碍儿童教育的最重要关键,就是如何透过各种语言沟通的方法与学习的途径,使听觉障碍者获得知识与语言。
从事听觉障碍教育的教师或相关专业人员,以及身为听障儿童的父母,如果能了解各种语言沟通法的特性、优点与缺点,以及哪一种方法最适合于听障学生的需要,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缩短教学时间与精力,增进听障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意愿。
听觉障碍者语言沟通法最重要的有:手语法、口语法、并用法(1970 年后称为综合沟通法)三种,其中手语法是听障者平常沟通时最爱用,但这因时间、空间、来源、文化的不同,往往会造成使用上的差异,而造成彼此沟通上的障碍,甚至误解。
世界各国手语的赏析(修改)
趣闻传说: 过去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使用一种语言和文字。 他们从东方迁徙的时候,
在那里发现了一片平原,就定居下来。他们互相商量好,决定开始建一座 城市。经过一年的团结合作,一座城市很快建成了。后来他们不满足现状 又做了决定,要在这座城的中心再建一座很高很高的塔,塔尖能通到天庭。 上帝看到人们团结一心,这么努力地建造这座通天塔。上帝心想:瞧!他 们形成了一个民族,说一样的语言,如今建城建塔,这不仅仅是他们行事 的开端,往后做起别的事情来就没有做不成的了。上帝决心下命令,打破 了他们共同语言的规则,使他们之间的语言变得陌生了。世界一下子大乱。 从此,人们不能相互理解,最终停止了城塔的建设。
因为主在这里搅乱了人们的语言,并从这里使人们分散到世界各地。
由此看来,“通天塔”应该是人类团结的标志和象征,因为塔尖通到天 庭,触犯了上帝,人们遭到了“被搅乱语言”的惩罚。
神话传说的寓意
如果神话是可靠的,那么人类在神话时代是说同一种 语言。天上的神因为害怕巴别塔戳破云端,令人们说不同 的语言,使他们不能交流协作,造塔之举随不同语言的产 生而被荒废。
承认手语地位的国家
宪法: 巴西 芬兰 瑞士 哥伦比亚 葡萄牙 乌干达 厄瓜多尔 南非 委内瑞拉
立法/政策:
澳大利亚 美国
白俄罗斯 芬兰
加拿大 冰岛
哥伦比亚 立陶宛
从“口手”之争到“多元化”——试谈我国聋教育理念的发展演变及启示
自第 一 所 聋 校 创 办 开 始 ,我 国聋 教 育 已经 走 过 了一 百 多 地位 。但 口语 教 学 并 没 有 一 统 天 下 , “ 江 流 域 下 游 由 于师 如 长 年 的历 史 。一 百 多 年 来 , 国聋 教 育 在 探 索 实 践 中不 断 发 展 。 资 问 题 , 造 成 了 启 聪 学 校 手 语 满 天 飞 ” 我 而 『 l , 别 是 受 到 世 特 对 聋 教 育 的理 论 认 识 不 断深 化 。纵 观 一 百 多 年 来 我 国聋 教育 界 聋 教 育 “ 口语 ” “ 语 ” 大 学 派 的 影 响 . 及 实 际 教 学 实 和 手 两 以 发 展 史 , 质上 是 聋 校 语 言 教学 法 的发 展 史 。从 聋 校 语 言 教学 践 的需 要 , 语 在 我 国 的 聋 教 育 也 一 直在 实 际使 用 , 逐 步 形 实 手 并
=冰木 3 I 第 2卷第 2期 c
Vo. 2 No2 13 .
绥 化 学 院 学 报
J u a fS iu iest o r lo uh aUnv ri n y
21 0 2年 4月
Ap 2 1 r. 0 2
从“ 口手’ ’ 之争到“ 多元化’ ’
试谈我 国聋教育理念 的发展演变及启 示
陈建 军
( 阳县特 殊 教育学 校 泗 江苏泗 阳 230 ) 270
摘
要: 聋教 育在我 国的发展 已有一百 多年。纵观一百多年来我国聋教 育发展史 , 实质上是聋校语 言教 学法的发展 史。从
美国手势语功能研究综述
1引言 .
手势语是一种无声 的语言 ,它可以利用有限的手势来表达和理解 出无数的含义 。利用 手势语 , 聋人 可以和正常人一样进行交际。与有声 语言一样 , 不同的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具有不 同的手势语 , 就连美国的 手势语 与英国的之间都有较大的差异。美 国手势语是一种不同于英语 的独特语言 , 它有 自己的语法和句法。在美 国手势语 中, 单词并不是以 英语 的词序来呈现 ,但是英 国的手势语和其语言一样都要遵循追词造 句 的 原 则 世界上的手势语有两种 :i 以正常语言为基础的手势语 。( ) () 2 独立 于正 常语言之外的手势语。相比较 而言, 对于正常人来说 , 以正常语言 为基础 的手势语要 比后者更容易学 习。 但是 , 其缺点在于儿童学 习的难 度较大, 不容易被聋儿所接受。 国手势语是一种典型的独立于正常语 美 言之外 的手势语 , 是近年来语言学和心理 学研究最多 的一种手势语 , 它 可以通过变化手势的速度或重复的频率来表达词的不 同变化形式 , 也 有许多规则制约和表达句子中各个手势之问的关系 。 近十几年来 , 美国 手势语不断的发展壮大 , 手势语 所表示 的新词也不断扩大 , 使得无声世 界增添 了不少色彩 。 2美 国手 势 语 研 究 状 况 . 起初人们对手势语并不能完全接受 ,甚 至有人认为手势语不是一 种真正 的语言。后来 ,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 了手势语的优点 , 手势语才被 广泛使用 , 许多国家的盲人学生开始学习手势语 。在美国, A L为纽 以 S 带, 聋人建立了 自己的社会 , 自己的语言 、 院, 有 剧 并开展了各种活动 。 本人查阅了近 l 0年来国外关于 A L的论文 , S 从中搜索到 l 。 O篇 这 l 篇论文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 A L或其功能 。 0 S 其中 l 篇概述了 AS L的 结构 , 6篇论述了 A L与美国盲人学生教 育之间 的相互关系 , S 还有 2 篇 通过故事的形式说 明 A L给家庭 、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内容贴切 , S 1 篇叙述 了 A L社会群体 的发展 。此外 ,这 1 S O篇论文都是 以 A L为基 S 点, 研究的方法也 多种多样。文体也各不相 同, 阐述事实真理的说明 有 文 , 有 “ 录 ” 的叙 述 文 。 也 记 式 3研 究成 果 .
世界特教史上的又一次新浪潮聋人双语教学”
内容摘要
学习、交流和贸易。因此,为了更好地沟通和交流,汉外双语词典开始出现。
内容摘要
汉外双语词典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当时,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 许多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并开始翻译中国的经典著作。这些传教士为了更 好地理解和适应中国的文化,开始编写汉外双语词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意大 利传教士利玛
参考内容三
内容摘要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语言一直是人类文化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而词典 作为语言的载体,更是记录了人类语言的发展和变迁。在世界汉外双语词典史的 缘起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文化交流和互动,以及汉外双语词 典在推动这些交流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内容摘要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文化差异等原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和文化交 流相对较少。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多。尤其是中 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其文化、经济和政治影响力不断扩大,吸引了越来越 多的外国人前来
内容摘要
窦编写的《葡华字典》,该字典收录了葡萄牙语和汉语对照的词汇,为当时 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内容摘要
到了清朝时期,随着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增多,汉外双语词典的编 纂得到了更多的和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康熙字典》,该字典是中国历史 上第一部以部首分类、字形对照、音义并重的字典,收录了汉字个,为后世字典 编纂提供了重要
内容摘要
的基础。此外,清朝时期还出现了许多专门针对外国人的汉外双语词典,如 《英国话-中国话对照字典》等。
内容摘要
随着中国在近现代的崛起,汉外双语词典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又起到了 重要作用。例如,20世纪初,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现代科学和技术,许多西方科 学家和工程师来到中国工作和学习。为了更好地沟通和交流,中国开始编写和大 量的汉外双语词典
美国聋教育综述
美国聋教育综述1美国聋教育的发展历程美国聋教育的历史开始于19世纪初,根植于法国的聋教育体系[1]。
美国聋教育的建立并不是世界上最早的,起初是从欧洲,特别是从英国和法国引进建立聋人学校开始。
19世纪以前,只有英国和法国这两个国家为聋人办有专门的聋人学校。
在美国建立聋人学校之前,也就是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当时美国一些富裕的家庭会把聋哑儿童送到欧洲的学校上学,学费十分昂贵,教学方法也非常隐秘,只有少数聋人学校选择分享他们的教学方法。
所以只有富裕人家的聋儿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更多的聋儿并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
11美国聋教育的建立美国聋教育的建立离不开Thomas Hopkins Gallaudet和Edwards Mina Gallaudet 这对父子,他们被人们称为美国聋人教育的开拓者。
父亲Gallaudet因为偶然遇到了一个聋人小女孩,产生了在美国办聋人学校的愿望,并前往欧洲学习那里聋校的课堂教学方法。
1817年,父亲Gallaudet成立了美国首个招收聋人学生的专门学校——美利坚聋人学校,最开始是学习欧洲的教学方法,以手语教学为主。
1894年,美利坚聋人学校改名为加劳德特学院,也就是今天的加劳德特大学(Gallaudet University),该大学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所聋人综合性大学。
12美国聋教育的发展在美利坚聋人学校的带动下,美国的聋人教育机构和学校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并且慢慢地受到美国政府的关注。
1822年美国肯塔基州政府主持成立了聋人指导中心,负责本州的聋人教育和训练,这是美国地方政府第一次正式介入聋教育[2]。
此后在美国其他州也建立起了聋人学校,比如纽约聋人学校等,美国的聋人教育得到了发展[3]。
美国聋人基础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美国政府的关注,也依赖于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和哲学思想体系高度发展,作为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延续的高等教育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1965年成立了美国国家聋人工学院(National Technological Institute of the Deaf),这与加劳德特大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加劳德特大学偏重于文科,而随着工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聋人对工科高等院校的需求加大,社会需要的人才也不仅仅是文科性质的人员。
中外手语词典述评及启示
中外手语词典述评及启示作者:赵晓驰来源:《辞书研究》2015年第05期摘要随着手语语言学地位的确立,手语词典编纂的历史、实践和理论理应纳入辞书学和语言学的研究范畴。
从载体和编写方式来看,手语词典经历了传统纸质词典、网络在线词典(也叫手语词汇语料库)两个发展阶段。
所有的手语词典都有一些不同于有声语言词典的共性特点,而其内部差异则主要体现在词典编写的目的、手语词的呈现方式和词条的标注信息等方面。
了解国外手语词典情况能更好地指导我国的手语词典编纂工作和手语词汇语料库建设工作。
关键词手语词典手语词汇语料库历史特点启示一、引言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威廉姆·斯多基(Stokoe W.)首次论证了手语是一门独立的自然语言。
之后,不少国家和地区都从法律层面确立了手语的语言学地位和听力障碍者对手语的使用权。
而早在这之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开展了各种规模各种类型的手语词典编纂工作。
词典学家以词典文本为中心,将词典的编者、研究者、使用者和教师视为整个词典编纂舞台上的“四大主角”。
(Hartmann 2005)然而,对于手语词典来说,一直缺乏“研究者”这一大主角。
若能对手语词典[1]编纂工作进行必要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势必能更好地指导我国的手语词典编纂以及手语词汇语料库的建设工作。
为此,我们不揣浅陋,试着谈谈这方面的问题,希望能抛砖引玉,以引起更多人对手语词典的关注和研究。
一般认为,我国第一部手语词典为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中国手语》,但《中国手语》的前身、我国20世纪50年代发行的《聋哑人通用手语草图》,实际上已可算作我国手语词典编纂的发端。
近些年,我国手语词典的编纂和出版工作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又启动了2012年度重大项目“国家手语词汇语料库建设”工作。
词典和词汇语料库是什么关系?语料库是指经科学取样和加工的大规模电子文本库。
从其语料的采集单位来看,可以分为语篇的、语句的、短语的、词汇的。
威廉姆·斯多基和他的手语语言学研究评介
威廉姆・斯多基和他的手语语言学研究评介国 华33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大连,116029)摘要 美国手语研究之父、手语语言学研究的奠基人威廉姆・斯多基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使手语得到了世人的尊重和认可。
他开创性的研究不仅奠定了美国手语的语言地位,更改变了手语使用者———聋人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况,深远地影响了聋人群体的生活和聋人文化的发展。
文章介绍了斯多基从英语语言研究转向手语语言学研究的过程和他锲而不舍执着追求真理的学者风范;文章也比较客观地评介了他的手语研究和研究思想,力求给我国对这一研究领域感兴趣的教育专家,特别是语言学家以启示和借鉴,以促进国内的手语语言学研究。
关键词 威廉姆・斯多基 美国手语 手语语言学研究分类号 G 762 对于国内许多教育专家和语言学家来说,威廉姆・斯多基和他的手语语言学研究可能还很陌生。
但在美国乃至全世界聋人教育、手语研究领域和语言学界,尤其是对那些深受其影响的聋人群体来说,威廉姆・斯多基和他的研究是伟大而具有历史意义的。
作为美国手语研究之父和手语语言学研究的奠基人,他通过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手语得到了与其它语言一样的尊重和认可。
他的开创性研究不仅确立了美国手语的语言学地位,更改变了手语的使用者———聋人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况,深远地影响了聋人群体的生活和聋人文化的发展,使他们获得了应有的平等对待和尊重。
威廉姆・斯多基的贡献是卓著的,具有划时代意义。
随着近几年来国内对手语研究兴趣的不断增加,对国外此领域的研究状况和成果的了解显得尤为必要。
了解和认识威廉姆・斯多基和他的手语语言学研究就更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力求通过对威廉姆・斯多基作为一个孜孜不倦追求真知的学者的简介,对他一生所致力的手语语言学研究和手语研究思想以及他的研究带给聋人群体的巨大影响的客观评介,让国内的学者对他和他的研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并能从中获得一些对我们有益的启发,从而带动我国语言学和手语研究领域的发展。
美国聋童的“SRP”(共享阅读)及其对我国聋童教育的启示
纵 观全 球 ,幼 儿 的早 期 阅读受 到越来 越 多 的重 视 。 我 国幼 儿 的早 期 阅读 也 逐 渐 构 成 了 一 套 完 善 的体 系 。 同时 聋 童 的 早期 阅读 亦 引 起 了人 们 的 思 考 。在 调 查 中 发 现 ,针对 聋 童 早 期 阅读 的 书籍 少 之 又 少 。而 且 大 部
前 阅读 和前 书写技 能 I l l 。
得到 进一 步 的发展 。 2共享 阅读 (R )的理 念 。 . SP ( )聋 童 阅读 十 五条原 则 [ 1 3 1 五条 阅读原 则就 是 。十 基 于聋 人 家长 和教 师 与聋 童 阅读 的 经验 而 总结 出来 的 。 共享 阅读 紧 紧围绕这 十 五条原则 开 展 。首 先在 共享 阅读 中是 将故 事使 用手语 进行 翻译 。这样 既练 习 了手语 同时
儿 在舒 适 的环 境 下 阅读 ,鼓励 幼 儿 大 胆 讲 出 自己读故
事 的心得 体会 ,自己的想法 ,这 也是 十分 重要 的 。 ( )父母 是孩 子 第 一任 教 师 。家 长 了解 自己孩 子 , 2 也是 最适 合 的教育 者 。家 长对 聋童 的引 导 、教 育直 接影 响其 以后 的成 长 。通 过共 享 阅读 ,既可 以促 进幼儿 与家
谭 张 西 乞
E C R I U M E E 嚣C } W U R C I U R SA }
美国 童的 S ( 阅 及 对 国 童 育 启 聋 “ ” 共享 读) 其 我 聋 教 的 示
陈 晓 .张 文 京
( 重庆 师范 大学 ,重庆 4 0 3 ) 0 0 0
摘 要 :文章 选取 由加 劳德 特 大 学研 究机 构 开展 的共 享 阅读项 目,进行 介 绍 、分析 ,总 结 出该项 目的
聋教育中手语和汉语问题的语言学分析
聋教育中手语和汉语问题的语言学分析聋教育中手语和汉语问题的语言学分析手语语言学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美国创立。
手语是人类语言的认识已成西方学界共识,即聋人手语是真正的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与汉英等有声语言的主要区别仅在于载体(modality)差异及因载体之别而具有的差异。
中国手语是跟汉语地位对等的手势一视觉语言。
将手语视为语言,了解作为聋人第一语言的手语与第二语言的汉语之习得差异,是理解双语聋教育理念的基础,也可认为是理解我国重度聋儿语言教育的语言学基础。
1 手语相关疑问种种目前对手语地位及聋人语言的疑问有三大类:一是有关手语地位:手语无语音不能算作语言;手语词汇贫乏;手语以汉语为基础;手语颠三倒四不合语法;手语不能表达抽象概念。
二是有关手语内涵:中国手语或自然手语是什么;哪里的手语才算中国手语;中国手语语法宜以现代汉语语法为规范;《中国手语》就是中国手语;可边说边打的才是手语;手语包括手势语和手指语。
三是有关汉语及语言教育:聋人不必专门学手语;手语影响汉语学习;聋人教师任教影响汉语教学;手语不应作为教学语言;汉语是聋人的本族语,聋人学汉语岂能比作听人学外语。
上述问题笔者已在2004年以来中挪SigAm双语聋教育实验项目的多次培训中讨论过,部分发言稿也已发表,此处不再逐一细说。
本文先讨论聋人沟通方式,再从语言学角度简析中国手语和汉语以及这两种语言的习得与教学,算作对上述问题总的回答。
2 聋人基本沟通方式2.1聋人沟通方式分类聋人主要沟通方式可分为非语言的和语言的沟通两类。
前者包括家庭手势以及比画和绘画等视觉模拟,后者可分为手语和有声语言两类。
就中国汉语区的聋人来说,前者即中国手语(的各种变体),后者即为汉语的各种形式,包括口语、书面语和手势汉语。
沟通时一方表达(编码发送),另一方理解(接收解码),双方所据的码本是同一套。
非语言沟通手段至少以共同经验为基础。
基本沟通方式可列表如下: 2.2视觉模拟及家庭手势的使用和特点父母若是聋人,聋儿从小具有手语输入,在自然情况下习得手语,如同听人孩子学会讲话一样。
从文化的视角探讨聋人语言教育
从文化的视角探讨聋人语言教育李尚生(泉州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与特殊教育学系,泉州,362000)《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第1期(总第43期) 48-51回顾人类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对聋人的态度经过从鄙视到同情再到关爱的转变,对聋人的安置也经历一个从遗弃到接受再到教育的过程。
残疾人教育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我们不能否认残疾人的教育所体现出来的人道主义精神,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残疾人的教育、康复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脑科学的建立、白内障手术的发展、耳蜗移植术的成功改善了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然而,正当为聋人获得这一切而庆幸的时候,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改变聋人不幸命运的同时,却也在破坏聋人独特的文化;健全人在呼吁聋人回归主流的同时,却也不知不觉在文化上以优等人的姿态企图同化他们。
因此,如何正确对待聋人文化就成了我们必须思考,必须正确对待的问题。
在聋人教育中,语言教育是一个中心问题,如何发展聋人的语言几乎成了几百年聋教育史争论的焦点。
在我国,聋教育界更多的从心理学,生理学和教育学或伦理学的角度来探讨聋人语言和语言教育问题,而导致了当口语教学法一旦走入困境的时候、对聋人的语言教育便出现无计可施的窘局。
我们认为,如果缺少文化学的关照,对聋人的语言教育可能成为教育者一相情愿的空想。
因此,本文将从语言学、文化学的角度,从聋人的语言特征,聋人的文化特征和聋人语言教育的文化思考来探讨聋人语言教育的问题。
1聋人及其文化特征在人类社会中,聋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聋人的生理、心理基础形成聋人独有的思维、语言、行为习惯,构成独特的聋人文化群体。
在美国,聋人被视为“一个独特的聋人文化群体”、“一个语言上处于少数人地位的群体”、“一个亚文化群”①。
泰勒认为,文化“是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及其他能力与习惯的综合体”②。
构成这一特殊的群体的文化现象中,除了有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外,更有聋人鲜明的心理特征、思维习惯和情感价值观,和由此形成的与众不同的社交方式、生活习惯、艺术形式。
美国手语作品创作早期发展探究
收稿日期:2015-05-01作者简介:贾振峰(1982-),男,天津武清人,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
基金项目:2014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年度项目“中美聋人手语诗歌的语言学研究”(14E088)。
贾振峰吕梅刘静徐冬梅美国手语作品创作早期发展探究摘要:美国手语作品创作以美国手语为工具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作品创作,形式多样。
美国手语作品创作的整个早期阶段作品主要包括了聋人用书面英语创作的文学作品,从英语翻译成手语的戏剧作品以及世代相传的手语民间传说、故事等。
但由于受到聋人教育曲折发展的影响,美国手语作品创作发展的环境在早期发生了曲折变化。
以1880年意大利米兰会议为标志,大致分为1817年到1880年美国聋人教育的手语教学期,以及1880年到1957年美国聋人教育的口语教学期两个阶段。
关键词:美国手语;手语作品;早期发展中图分类号:G76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5)10-0031-03(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61)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创作的第一要素。
”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创作[1]。
所有语言和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学,文学使得人们的思想和体验得以传递。
美国手语作品创作是指以美国手语为工具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作品创作,形式多样,包括手语诗、手语歌和手语故事等。
美国手语作品创作也包含了从其他形式翻译成手语的作品,但更多是指美国手语原创的艺术作品。
而美国聋人作品创作是指与美国聋人相关的、以任何语言形式为工具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作品创作。
而聋人作品创作不仅包含了手语作品创作,而且也涵盖了与聋人相关的非手语创作。
美国手语作品创作的整个早期阶段作品主要包括了聋人用书面英语创作的文学作品,从英语翻译成手语的戏剧作品以及世代相传的手语民间传说、故事等。
但由于受到聋人教育曲折发展的影响,美国手语作品创作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所以以1880年意大利米兰会议为标志,大致分为1817年到1880年美国聋人教育的手语教学期,以及1880年到1957年美国聋人教育的口语教学期两个阶段。
海伦凯勒手语 -回复
海伦凯勒手语-回复海伦凯勒手语是一种专门为聋哑人设计的手语系统,以它的创始人、聋哑作家、政治活动家海伦·凯勒(Helen Keller)的名字命名。
海伦·凯勒手语为聋哑人提供了一种通过手势和表情来表达和交流的方式,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解释海伦·凯勒手语的历史和发展,以及如何学习和使用这种手语系统。
一、起源与历史海伦·凯勒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聋哑人之一,她在6个月大时失去了视力和听力。
然而,凯勒并没有因此而绝望,她在老师安妮·沙利文(Anne Sullivan)的帮助下学会了使用手语进行交流。
凯勒的学习经验启发了她在后来设计出一种更高效、易学易懂的手语系统,即海伦·凯勒手语。
二、特点与意义海伦·凯勒手语是一种简单而实用的手势和表情系统,可以让聋哑人通过手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相比于其他手语系统,海伦·凯勒手语更加直观、易学,是一种全球通用的手势语言。
它不仅能够帮助聋哑人与其他人沟通,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学习与使用学习海伦·凯勒手语并不困难,只需要一些耐心和坚持。
以下是一些学习海伦·凯勒手语的步骤:1.掌握基本手势:海伦·凯勒手语主要依靠手势和表情来传达信息。
学习者首先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手势,如数字、字母、常见词汇等。
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教程或参加手语课程来学习这些手势。
2.练习口型和表情:除了手势,口型和面部表情也是海伦·凯勒手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学习者应该学会如何根据不同的情感和语境使用正确的口型和表情来增强交流的效果。
3.进行实践:学习手语最重要的一步是实践。
学习者可以尝试与其他会使用海伦·凯勒手语的人进行对话,或者加入一个手语学习小组以练习和提高自己的技能。
4.进阶学习:一旦掌握了基本的手势和表情,学习者可以继续学习更复杂的手势和表达方式。
中美手语发展历程
中美手语发展历程手语是一种沟通方式,通过手部和身体动作来表达意思的语言。
中美两国的手语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在中国,手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战国策·魏策一》中有关于盲人利用手势进行交流的记载。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涉及到手语的文献记载。
然而,由于中国历史上对残疾人的歧视,手语并没有得到系统的发展和普及。
直到20世纪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了对残疾人权益的重视和保护。
为了满足聋哑人士的交流需求,中国开始推广手语教育。
1987年,国家体委、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中小学聋哑生教育加强与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对聋哑学生进行手语教育的重要性。
此后,各地开始建立聋哑学校,并为学生提供手语教育。
与此同时,美国在手语发展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美国手语(American Sign Language,ASL)起源于18世纪末的法国手语,后来通过盲人学校的交流传播到美国。
19世纪中叶,美国开始建立专门的聋人学校,并采用手语作为主要的教育语言。
美国还成立了国家盲聋人教育学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 Deaf,NAD),为聋人争取权益,并推动手语在社会中的应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手语在中美两国的发展逐渐得到了推动。
如今,中国和美国都有专门的手语教育机构和手语翻译服务,为聋哑人群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和平等的参与社会的平台。
总的来说,中美两国的手语发展历程虽然有差异,但都经历了从无组织的使用到有组织的推广和保护的过程。
手语的普及不仅有助于聋哑人士的交流和融入社会,也丰富了人类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化。
手语文化传播
手语文化传播手语是一种通过手势、动作、表情等非语言方式进行沟通的语言形式。
它是聋人社群的主要沟通工具,也是表达他们思想、情感和文化的一种方式。
手语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促进包容和理解的桥梁,为聋人社群带来平等和尊重的声音。
1. 手语的起源和发展手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在没有发展出口头语言之前,就开始通过手势进行沟通。
在聋人社群中,手语作为主要沟通方式得到了长期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对聋人权益的重视,手语也逐渐被承认为正式的语言系统,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出各种不同的手语。
例如,美国的美式手语(American Sign Language),法国的法式手语(Langue des Signes Française)等。
2. 手语文化的内涵手语不仅仅是一种沟通方式,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手语社群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习俗和艺术形式。
比如,手语文化中有特殊的节日和庆祝活动,有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形式,还有独特的戏剧和表演形式。
手语文化的内涵不仅仅是语言,更是一种身份认同和自我表达的方式。
3. 手语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尽管手语文化在聋人社群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在广大社会中,对手语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仍然存在不足。
许多人认为手语只是一种残疾人的沟通方式,而忽视了手语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大众媒体和教育系统的偏见和片面宣传也限制了手语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手语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大众对手语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4. 手语传播的挑战与机遇手语文化的传播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语言壁垒、社会认同和传统偏见等。
然而,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手语文化也拥有了更多的传播机遇。
人们可以通过视频分享平台、社交媒体平台等方式来了解和学习手语文化,聋人社群也有更多的机会通过网络进行自我表达和交流。
5. 推动手语文化传播的措施为了促进手语文化的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加强对手语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大众对手语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美国大学手语翻译专业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An Enlighten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ign Language Translation Major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作者: 孟繁玲[1]
作者机构: [1]中州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郑州450044
出版物刊名: 中州大学学报
页码: 41-43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期
主题词: 美国大学;手语翻译;启示
摘要:美国高校手语翻译专业已经有了30多年的历史,现有130多所大学开设手语翻译专业。
我国高校手语翻译专业才刚刚起步,为了学习美国高校手语翻译专业发展经验,加快我国高校手语翻译专业发展的步伐,受国际聋人高等教育网络组织"PEN"项目的邀请与资助,2007年4月,笔者随中国聋人高等教育代表团赴美接受了为期一周的培训。
本文通过对培训内容的整理与分析,借鉴美国大学手语翻译专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为我国高校发展手语翻译专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7-09-30作者简介:李凤英(1982-),女,山东潍坊人,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
基金项目:2014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年度项目(14E088)。
美国手语创作新发展及其聋教育启示摘要:美国聋人地位的提升,美国手语语言学研究的深入,以及摄影技术的广泛应用,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美国手语创作和研究的蓬勃发展。
以威廉·斯托克出版的手语语言学著作发表为标志,美国手语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伴随着手语作为一门语言的地位逐渐在聋人和“听人”社会的确立,美国手语原创作品也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这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新时期。
纵观美国手语创作发展新时期,其中诸多方面对我国聋人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国手语;手语创作;聋教育中图分类号:G7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8)01-0049-03(绥化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61)李凤英∗∗∗第38卷第1期绥化学院学报2018年1月Vol.38No.1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Jan.2018一、美国手语语言地位的确立对手语创作的影响口语教学法很长一段时间内在聋人教育和聋人创作领域都处于主导地位,直到威廉·斯托克(William Stokoe)提出手语也是一种语言,美国手语创作发展才有了新契机。
威廉·斯托克是加劳德特大学英语系的一名教授。
校园里聋哑学生和教师的手语让斯托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之后他开始了针对手语的专门研究。
1957年,他的手语研究得到了美国学术协会资助。
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对手语进行资助的研究项目,标志着美国聋教育研究和美国手语文学发展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1960年斯托克在多年研究之后,出版了一本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著作,《手语结构:美国聋人视觉沟通系统概要》(Sign Language Structure:An Outline of the Visual Communication SystemoftheAmerican Deaf )。
威廉·斯托克在书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手语是一门具有复杂句法和语法结构语言,是一门真正的语言[1]。
他的研究颇有说服力地证明了手语同其他任何自然语言一样具有同等的地位,也是一门语言。
这个提法是史无前例的,轰动了当时整个社会。
威廉·斯托克的研究迅速传播,引发了大量学者对美国手语的研究。
1960年聋人诗人罗伯特·帕纳拉(Robert Panara)、塔拉斯·丹尼斯(Tara Denis)和詹姆斯·麦克法兰(James McFarlane )共同出版了一本聋人诗歌和散文作品选集《沉默的缪斯》(The Silent Muse)。
这本书第一次全面收集了19世纪和20世纪的聋人创作作品,表明了当时社会对聋人的关注,不足之处是这本书只收录了聋人作家的书面英语创作作品,没有提及任何关于美国手语原创作品内容。
1967年成立的全美聋人剧团已经开始公开演出,向“听人”观众展示聋人演员为主,“听人”演员辅助的手语艺术剧目。
然而此时纯正的美国手语还没有成为主角。
全美聋人剧团的创始成员之一娄·凡特(Lou Fant )说过,这一时期剧团几乎所有表演的剧目都是通过英文手势语形式展示的,只有演员涉及到俗语或文化体验时,才49使用到纯正的美国手语[2]。
所以说全美聋人剧团的早期作品鲜有纯粹的手语作品,大都还是英文作品的翻译。
至今,该剧团仍然专注于手语翻译剧目。
但是人们应该看到全美聋人剧团的历史贡献不在于促进美国手语原创作品的发展,而在于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手语翻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巨大魅力。
二、摄影技术对美国手语原创作品的发展的影响手语原创作品出现标志着美国手语创作发展的巨大转折。
1971年,全美聋人剧院上演了第一个手语原创作品《我的第三只眼》(My Third Eye)。
整个剧本是创作者用美国手语创作的。
相反,参加演出的“听人”表演者的台词则是对美国手语的英文翻译。
《我的第三只眼》向“听人”观众介绍了聋人文化、美国手语和聋人个体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1973年,吉尔·伊士曼创作的《说吧爱丽丝》(Sign Me Alice)标志着美国手语创作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威尔士人多萝西·迈尔斯(Dorothy Miles)九岁成为了聋人,因此英语是她学到的第一个语言。
到了1957年,她来到加劳德特大学求学时,方才接触到手语[3]。
迈尔斯是第一批用手语进行创作的聋人诗人之一,她的作品《手势》(Gestures)是有记载的第一批原创手语诗歌之一。
然而迈尔斯创作的作品有她自己的特点。
因为她会英语也能利用英语口语诗歌的方法来进行创作,所以她的创作语言同时包括了英语口语和英语语法式的手语。
她的诗歌中不仅一些词语押韵,而且一些手语的手形方面也相同,产生类似韵脚的效果。
1978年,印第安纳人文社科委员会资助开展了“手语诗歌”活动。
该活动旨在“鼓励手语诗歌创作,鼓励聋人与“听人”社团之间的沟通,创建一个文化共享的平台,促进美国手语语言文学的研究,帮助听力受损的人创造接触人文熏陶的平等机会,鼓励所有人都享有自我实现的机会”[4]。
这次活动中收集了大量翻译成手语的诗歌和美国手语原创诗歌作品。
活动中还进行了公开手语诗歌表演以及手语诗歌创作讨论会,其中包括了四个工作坊,一次圆桌讨论会和一次由印地安纳州立大学南岸分校主办的大会。
大会上特邀了知名的聋哑诗人及作家艾拉·梅·朗茨(Ella Mae Lentz)进行了演出,并对会议和朗茨的表演进行了录像拍摄,保存了相关影像资料。
相关会议的报道文章也发表在了《美国聋人》(American Deaf)杂志上。
这次活动极大增强了美国手语创作作品的影响,激发了聋人作家、学者的热情。
摄影技术为手语创作提供了载体,传媒出版公司为美国手语创作作品传播提供了支持。
1979年成立的手语传媒有限公司主要出版聋哑和美国手语方面的作品,也是唯一一家非学院派的录像出版商。
加劳德特大学最初也制作录像带供内部教学研究使用,后来这些录像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DawnSignPress出版了维斯塔学院美国手语教学计划“自然手语”的印刷文本。
1974年创建的D.E.A.F.传媒公司利用录像为聋哑儿童和成人制作教育电视节目。
手语传媒有限公司和其他录像出版商的出现不仅证明了美国手语教育影像资料的经济和市场价值,也为美国手语文学传播提供了有效途径。
1980年尤金·褒曼(Eugene Bergman)和伯纳德·布拉格(Bernard Bragg)用美国手语创作的《俱乐部的故事》(Tales from a Clubroom),深入地剖析了聋人俱乐部作为聋人活动主要场所的作用,也向人们展示了聋人俱乐部里面丰富的聋人文化。
《俱乐部的故事》和《说吧爱丽丝》都有影像资料发布,但是正式出版物却都是转写的书面英语。
同年,手语传媒公司出版了名为《绿皮书中的故事》(Tales from the Green Books)的录像资料,这里面含有各种聋人表演的经典故事、个人轶事、聋人民俗诗等。
这些作品原本出现在美国手语录像系列《绿皮书》的结尾,然而因为其特别受美国手语教师欢迎,所以被重新整理编入了《绿皮书中的故事》当中。
这盘录像带充分表明新的摄影技术手段对美国手语创作和传统保留、传播的巨大作用。
三、美国手语创作的多元化发展新时期美国手语创作与研究自手语语言地位的确立和摄影技术的广泛应用,开始进入一个多元化发展时期。
1984年聋哑诗人克莱顿·瓦利(Clayton Valli)和“听人”英语语言学教授特伦特·巴特森(Trent Batson)在加劳德特大学共同开设了美国手语诗歌课程。
课程首次使用文学批评,而非语言分析手段来赏析、研究美国手语创作作品。
瓦利和巴特森用书面诗歌形式分析美国手语诗歌,研究聋哑诗人瓦利和艾拉·梅·朗茨的录像作品。
同年,聋哑诗人罗伯特·帕纳拉(Robert Panara)和诗人艾伦·金斯堡(Allen Ginsberg)在纽约罗切斯特聋人理工学院的诗歌研讨坊,探索了美国现代诗歌同美国手语诗歌在形式和风格上的共同特质[5]。
帕纳拉和金斯堡一致认为,形象在两种艺术形式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在美国诗歌大背景下,研讨坊对美国手语诗歌特质的探讨,不仅明确了美国手语诗歌创作的萌芽状态,而且有利于让更广泛的受众接触到美国手语诗歌[6]。
1987年罗切斯特聋人理工学院召开了全美首次聋人诗歌创作会议,会议专门对美国手语诗歌创作进行了研讨,会议特邀了彼得·库克(Peter Cook)、帕特里克·格雷50比尔(Patrick Graybill)、艾拉·梅·朗茨(Ella Mae Lentz)、黛比·雷尼(Debbie Rennie)、克莱顿·瓦利(Clayton Valli)五位诗人。
这是美国聋人诗人首次正式齐聚一堂。
研讨会上,每位诗人都展示了自己创作的作品,大家一起对作品进行了探讨。
这次研讨真正解决了不少问题。
这其中包括一个小组讨论关于“两个世界,一个精神”的主题,这个主题主要围绕聋人诗人和他们的手语翻译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这个主题因为牵涉到“听人”观众的参与以及手语翻译的必要性,因此具有非凡的意义。
彼得·库克认为同任何翻译一样,美国手语诗歌作品在翻译过程中必然发生变化,形象可以翻译,但是形式是翻译不了的。
克莱顿·瓦利则认为他对那些英文翻译作品从来都无法感到满意,认为这些翻译曲解了作品的原意,对作品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这次会议解决了诸多问题,为美国手语创作,尤其是诗歌表演创作和研究全面开展铺平了道路。
1988年《动的诗篇》(Poetry in Motion)录像带出版,它是继《说吧爱丽丝》之后美国手语创作的第二个转折点。
《动的诗篇》开辟了美国手语原创作品纪实摄影录像资料保存先河,从此手语创作不再受英语影响,可以作为独立的语言和艺术形式存在。
1991年,罗切斯特聋人理工学院举行了第二次美国手语创作会议。
本次会议是美国手语各种创作作品的一次盛会,学者、作家们在会议上交流彼此的思想、看法,提出了语言结构和文学批评等各种重要的问题。
会议之后美国手语创作以及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呈现出了多元发展的新态势。
四、启示美国手语创作发展历史对研究我国手语创作发展、聋文化和聋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第一,对比美国手语创作发展与研究,我国手语文学研究十分欠缺,相关研究文献几乎没有。
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手语语言研究和聋教育实践,加强我国手语文学发展历史文献整理和相关研究,借鉴美国手语创作发展历史研究,弥补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