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及血脂康的临床应用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高脂血症是指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类物质升高,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一种疾病。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有比较深厚的认识及丰富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多发生在脾胃虚弱、肝气不舒、气滞血瘀等情况下。
故而,中医治疗时要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有效地调理身体的内在环境,缓解症状,预防并治愈高脂血症。
以下是中医治疗高脂血症常用的方法:1.调整饮食通过科学、合理地调整饮食结构,可以降低体内脂肪的生成量,促进脂肪的代谢,减轻高脂血症症状。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患者多属于肝气不舒、脾胃虚弱的身体状态,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饱腹感不强为宜,同时应多摄入一些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2.中药治疗中医治疗高脂血症,常用的中药有枸杞子、山楂、黄芪、茯苓、山茱萸等。
这些中药通过调节人体内环境,增强体质,促进代谢,从而达到降低血脂的效果。
不过,中药治疗高脂血症需要具体辨证施治,不能轻易自荐。
3.针灸推拿针灸或推拿可以直接刺激经络穴位及相关肌肉组织,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身体代谢率,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物质含量。
4.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是降低高脂血症的重要方法。
科学运动可以增加新陈代谢的速率,促进身体内的脂肪分解,从而降低血脂水平。
此外,运动还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高脂血症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调整饮食结构、中药治疗、针灸推拿、体育锻炼等都是有效的方法。
当然,在选择治疗方法时,患者需根据自己的病情选择,同时要遵循正常的治疗,不应盲目自荐,以免不必要的风险。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附经验方药!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附经验方药!导读:高脂血症,是指血浆中的一种或者多种脂质高于正常浓度,它可以直接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胰腺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
高脂血症,是西医的病名,那么中医是怎么诊断高脂血症的呢?有哪些诊断标准呢?有什么经验方药呢?今天就来说说这方面的话题:首先,我们要知道关于血脂的检查,有四个指标,分别是: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根据《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的介绍,当血浆胆固醇>5.72mmol/L(220mg/dl),甘油三酯>1.7mmol/L(150mg/dl),即可诊断为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可分为三类,如果胆固醇升高为主,则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如果甘油三酯升高为主,则诊断为高甘油三酯血症;如果总胆固醇与甘油三酯同时升高,则诊断为混合型高脂血症。
然后,我们要知道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诊断,除了血脂指标数值上的异常,还要有中医概念的诊断。
由于绝大部分血脂高的人群,多是肥胖的,“肥人多痰”,所以中医认为高脂血症多属于“痰湿”的范畴。
另外,血脂高的人群的血液多粘稠,血流速度相当缓慢,这个与中医“血行瘀滞不畅”的观念基本相符,所以中医也认为高脂血症多属于“血瘀、血浊”范畴。
经验方:制首乌30g,金樱子30g,决明子30g,生苡仁30g,丹参20g,泽泻20g,生山楂30g,路路通15g,柴胡10g,郁金10g,茵陈10g,酒大黄6g。
功效:滋阴补肾降火,活血通脉泻浊。
主治:高脂血症,可见眩晕耳鸣,脘腹胀满,肢体麻木,四肢倦怠乏力,或伴胸痹心痛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付,早晚各服一次。
一般首次连用7付。
通过上面的简单介绍,相信大家对高脂血症已有一定的了解。
高脂血症,并不可怕,但需要重视,积极改善饮食与作息习惯,加强运动,避免因为高脂血症而引发一系列的疾病。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高脂血症是指血液中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含量过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生风险增加。
传统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是由于脾胃不和或肝肾阴虚等原因导致的。
治疗的方法是通过中药调理气血,清热解毒,调节脏腑功能,达到降低血脂的效果。
1. 脾胃失和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消化,如果脾胃失常,消化吸收不良,就容易出现胆固醇向血液中转移的情况,从而导致高脂血症的发生。
治疗方法是调理脾胃功能,增进胃液分泌,提高消化能力,适当进行饮食调理,缓慢进食、减少糖分和脂肪的摄入。
2. 肝肾阴虚肝肾阴虚也是引起高脂血症的一个原因。
肝肾阴虚会导致肝阴亏损,解毒功能下降,无法清除体内的毒素和垃圾,从而导致胆固醇等物质在体内滞留,引起高脂血症。
治疗方法是滋肾养肝、润燥生津,如用枸杞子、地黄等中药来调理肝肾功能,增强解毒能力,消除体内毒素和垃圾。
3. 中药治疗中医学认为,中药具有调理气血、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疏肝理气、消食宽中等功效,可以调节脏腑功能,达到降低血脂的效果。
如用丹参、三七、土茯苓等清热解毒的中药可以帮助降低三酰甘油水平;金钱草、苦瓜、决明等则有利于降低胆固醇含量;山楂、薏苡仁、茯苓等可以清脾化湿,帮助降低血脂等功效,可根据个体情况,在选药后进行配伍或加减。
综上所述,治疗高脂血症需要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既要控制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又要通过中药来调节脏腑机能,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降低三大血脂浓度的目的。
同时,也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因症施治,科学用药,透过调理,修复身体平衡,预防高脂血症所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性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性介绍高脂血症是指血浆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增高而引起的代谢紊乱疾病。
它是当今社会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之一,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传统的中医药治疗在治疗高脂血症方面具有一定的治疗优势和临床疗效。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性。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原理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原理是通过调整人体内环境,促进血液循环,消除体内湿气和瘀血,调节脂肪代谢,达到降低血脂水平的效果。
根据中医的理论,高脂血症与脾胃湿热、肝胆郁滞、脾肾阳虚、瘀血堵塞等因素有关,因此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方法主要包括清热利湿、疏肝解郁、健脾益肾、活血化瘀等。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性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主要方法之一。
中药的选择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来确定,常用的中药有山楂、茯苓、草莓叶、决明子等。
这些中药通过多种途径来降低血脂水平:有些能够抑制脂肪的合成和吸收,有些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还有些能够增加酶的活性,促进脂肪的代谢。
多项研究表明,中药治疗高脂血症具有一定的疗效。
例如,某项研究发现,服用茯苓饮片治疗高脂血症的患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明显下降。
饮食调理中医治疗高脂血症还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
饮食调理包括限制高脂食物的摄入,增加高纤维食物的摄入,合理分配膳食比例等。
例如,中医认为多吃些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如粗粮、蔬菜和水果,可以降低血脂水平。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整饮食的时间和方法,例如将一日三餐分为四餐,吃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有助于控制血脂的升高。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之一,也可以用来治疗高脂血症。
针灸治疗高脂血症主要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阴阳,以达到调整血脂水平的效果。
例如,针灸可以刺激足三里穴、中脘穴、关元穴等,促进消化系统的功能恢复,加速脂肪的分解和代谢。
一些研究发现,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患者,可以显著降低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
血脂康胶囊中医临床再评价研究临床观察
血脂康胶囊中医临床再评价研究临床观察血脂康胶囊中医临床再评价研究临床观察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急剧上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高血脂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而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独到的优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血脂康胶囊的中医临床再评价研究,探讨其在临床观察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血脂康胶囊是中华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开发的一种中药制剂,主要成分包括红曲色素、大蒜素、胆酸和熟地黄等。
根据中医药理论,血脂康胶囊具有健脾降脂、活血化瘀的功效。
该药物临床应用于血脂异常患者,以期通过调节血脂代谢,降低血脂水平,从而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在临床观察研究中,我们选取了200名高血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口服血脂康胶囊治疗,对照组患者口服安慰剂。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参数、心血管症状和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
我们通过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血脂参数明显改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同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
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参数变化不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此外,观察组患者心血管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如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减轻或消失。
同时,观察组患者体检指标如血压、脉搏和心电图等也表现出良好的恢复趋势。
相比之下,对照组在这些方面的改变并不显著。
总体而言,血脂康胶囊在治疗高血脂患者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疗效,并且安全性良好。
观察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血脂康胶囊的主要作用机制为调节血脂代谢,促进胆固醇的排泄和代谢,抑制脂肪的合成和提高脂蛋白的合成和转运能力。
然而,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研究样本量较小,随机对照试验的严谨性有待提高。
其次,研究时间较短,长期观察和跟踪数据还不足。
最后,对于不同类型的高血脂患者,血脂康胶囊的疗效差异需要进一步探讨。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高脂血症是指血液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脂含量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疾病。
在中医学中,高脂血症被称为“血脂症”或“脂滞证”,其病因主要与饮食失调、体内运化不畅、脾胃失调等因素有关。
针对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主要包括调理脾胃、祛瘀活血、通络化湿等方法。
高脂血症在中医学中属于“脂滞证”范畴。
中医认为,肝藏血,脾主运化。
高脂血症的发生与饮食失调、脾胃功能失调有着密切关系。
病人多有口味偏嗜、暴饮暴食、饮酒过多的习惯,导致脾胃消化功能不佳,食物无法及时转化为营养物质,从而形成了高脂血症。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主要方法是调理脾胃。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
调理脾胃可以改善消化功能,促进脂肪的代谢。
常用的中药有山楂、郁李仁、薏苡仁等,这些中药都具有健脾消食、化湿利水的功效,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减少脂肪的积累。
祛瘀活血也是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与血液循环不畅有关,而循环不畅又会导致脂肪的堆积。
通过祛瘀活血的方法,可以增加血液循环,促进脂肪的代谢。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等,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脂肪的囤积。
在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过程中,饮食调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中医强调“饮食为先”,因此通过合理的饮食安排,可以达到治疗高脂血症的效果。
中医建议高脂血症患者要少吃动物内脏、油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清淡食物。
还应禁止饮酒,戒烟,保持适当的运动。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脾胃、祛瘀活血、通络化湿等。
通过中药治疗和饮食调理,可以改善高脂血症的症状,并达到降血脂的目的。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高脂血症需要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效果,不能片面追求药物治疗的短期效果,同时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的改善。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浆中的脂质含量超过正常范围。
在
中医学中,高脂血症被归为痰浊内蕴范畴。
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是因为脾胃功能失调导致
湿浊停滞,巨细胞吞噬增多导致脂质代谢障碍,从而导致血液中脂质含量升高。
中医学治疗高脂血症的原则是化痰祛湿,健脾消脂。
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
1.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有瓜蒌蓉、茯苓、泽泻、红豆薯、山楂、甘草等。
这些中药
可以通过增加代谢和排泄脂质的能力,达到祛湿化痰的效果。
2.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高脂血症主要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所以在饮食上要注意调理。
应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煎炸和糖分高的食物,而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
水果、全谷类等。
3.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医认为高脂血症与生活习惯也有关系,所以要注意保持良好的
生活习惯。
合理作息,避免熬夜,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都对控制高脂血症有帮助。
4.穴位按摩疗法:中医认为经络与脏腑相通,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治疗高脂血症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中脘等。
虽然中医在治疗高脂血症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对于治疗高脂血症,西医药治疗是首选。
在接受中医治疗的也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同时采取西医药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液中各种脂质含量升高,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等。
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主要是脾胃湿热和肝胆湿热导致的,其治疗主要包括调节饮食、药物治疗以及中药治疗等。
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包括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体力不足等。
饮食不当主要是指高脂高糖的饮食习惯,长期过量摄入脂肪和糖类食物,导致体内的脂质代谢紊乱;情志失调主要是指长期的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等,容易导致肝胆湿热的产生;体力不足则会导致脾胃不健,湿邪易侵袭。
饮食调理是治疗高脂血症的首要措施。
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主要是湿热内蕴,应以清热、利湿为主,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高糖、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
推荐进食多蔬果、粗粮、低脂蛋白食物,如鸡、鱼、豆类等,限制动物内脏、脑、蟹等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
要注重饮食调养,避免过食辛辣刺激食物,如烟、酒、咖啡等,以免刺激肝胆,加重湿热症状。
中药治疗高脂血症主要是通过清热、利湿、软坚降脂的药物来调理体内的湿热病机。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茵陈、栀子等,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葛根、山楂、桑叶等具有降脂作用的药材,能够调节血脂代谢,减少脂质的沉积。
还可以根据高脂血症的具体病情,选用其他中药进行治疗,如山茱萸、夏枯草等。
针灸疗法也可以辅助治疗高脂血症。
通过刺激相关的穴位,可以调节和平衡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减轻湿热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脾俞、胃俞等,可以结合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除了调节饮食和药物治疗外,中医学还强调锻炼身体的重要性。
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加能量消耗,促进脂肪代谢,调节血脂水平。
常见的运动包括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是基于“湿热内蕴”的病机,主要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软坚降脂。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药物治疗和锻炼身体等多种手段,可以有效地控制高脂血症的发展,降低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风险。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是指血液中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过低的一种代谢性疾病。
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的主要原因是肝脏失调。
肝主疏泄,调节气血,而肝主酸,肝失疏泄函数则容易导致脂肪、体液、精神上的淤积,从而引起加重。
同时,肝与心、胰、脾、肾相互联系,失调则会影响多个器官的功能,从而导致高胆固醇、高三酰甘油等脂质代谢异常现象的发生。
针对高脂血症的治疗,中医药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首先是根据病情和体质辨证施治。
一般而言,高脂血症可归为气滞血瘀、痰湿内阻、肝阳上亢、肝阴虚火等病证类型,因此针对不同的病证,可以采用针灸、中药等多种治疗手段。
其次,中医食疗也是治疗高脂血症的常用方法。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患者应该多吃具有清热、利湿、化痰作用的食物,如苦瓜、莲藕、冬瓜、山楂等,同时少吃或避免高脂食物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另外,还可以适当喝些降脂茶,如山楂、桑叶、金银花等茶水。
最后,中医还强调重视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脏腑功能的调节,加强代谢和消耗多余脂肪,使身体健康。
总的来说,中医治疗高脂血症注重治本,辨证论治,综合运用针灸、中药、食疗等多种方法,从调节机体内部功能入手,达到降脂、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对于有高脂血症症状的人群,务必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是指血液中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升高的病症。
在中医学中,高脂血症主要与体内的“痰湿”和“瘀血”等病理因素相关,治疗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理脾胃、祛痰湿和活血化瘀等措施来降低血脂水平。
下面将详细介绍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和治疗方法。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痰湿、脾胃虚弱和瘀血。
1. 痰湿: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的形成与体内痰湿的积聚有关。
痰湿是一种潴留在体内的湿气,它会阻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导致脂肪无法被有效消化吸收,从而在体内积聚。
2. 脾胃虚弱:中医学认为,脾胃是人体的消化功能中心,如果脾胃功能虚弱,就会导致消化吸收功能减退,从而使脂肪无法得到有效的分解和利用,进而导致血液中的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升高。
3. 瘀血:中医学认为,长期的脂肪积聚会导致血液黏稠,进而引发血液循环障碍和瘀血现象。
瘀血会使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等血脂更难以被排出体外,从而加重高脂血症的病情。
1. 调理脾胃:脾胃虚弱是高脂血症的重要病因之一,治疗高脂血症首先要从调理脾胃入手。
中医认为,脾胃虚弱主要有两种类型:气虚型和湿热型。
对于气虚型的患者,可以使用中药补气益脾的方剂,如四君子汤等;对于湿热型的患者,可以使用清热化湿的方剂,如茵陈蒿合剂等。
2. 祛痰湿: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的形成与体内痰湿的积聚有关,祛痰湿是治疗高脂血症的重要环节。
可以使用一些具有祛痰湿作用的中药,如半夏泻心汤等。
饮食上也要避免过食油腻和油炸食品,以减少痰湿的产生。
3. 活血化瘀:瘀血是高脂血症的重要病理特点之一,活血化瘀也是治疗高脂血症的重要手段。
可以使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如桃红四物汤等。
中医学还提倡适量的运动,可以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来改善瘀血现象。
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的形成与体内的痰湿和瘀血等病理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治疗高脂血症的关键在于调理脾胃、祛痰湿和活血化瘀。
通过中医的综合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血脂水平,改善病情。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及治疗
综述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及治疗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摄食热量的增加及运动的减少,使我国高脂血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脂肪性肝病等的重要危险因素。
因此积极的控制高脂血症的发病,预防心梗、脑梗等致死性疾病,降低总体死亡率有积极的意义。
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医对高脂血症进行了广泛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
现将近年来中医对高脂血症的研究进行总结。
1.血脂与痰浊的关系高脂血症是血液中的脂质超过正常而出现的疾病。
中医古代文献无“血脂”之说,但很早就有关于“膏脂”“脂”“膏”的论述。
《灵枢•五癃津液别》云:“五谷之滓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
”《灵枢•卫气失常篇》云:“人有脂、有膏、有肉。
”并指出各自的特点:“黄帝曰:其肥瘦大小奈何?伯高曰: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
肉者,身体容大。
脂者,其身瘦小。
黄帝曰:三者之气血多少何如?伯高曰: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
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
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
”后世医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论述。
张景岳《类经》亦云:“精液和合而为膏,以填补骨空之中,则为脑为髓,为精为血。
”张志聪《灵枢集注》:“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脂丰满。
”这些论述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血脂和膏脂等的关系,但又不尽全面。
正常人血液中亦有脂质,且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以上所述应当是血脂的一种正常状态。
而对于血脂的异常状态,古代医家在论述在论述膏脂之时往往会提到“肥人”、“气虚之人”,和肥人及气虚之人关系最大的是痰湿。
东垣云:“胃中元气盛。
则能食而不伤。
过时而不饥。
脾胃俱旺。
则能食而肥也。
脾胃俱虚。
则不能食而瘦。
或少食而肥。
虽肥而四肢不举。
盖脾实而邪气盛也。
又有善食而瘦者。
胃伏火邪于气分也。
则能食。
脾虚则肌肉削。
即食伤也。
”从脾实的角度论述肥人之因。
中医中药治疗高脂血症
缺点
疗效缓慢
中医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相 对缓慢,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看到 明显的效果,对于一些急需控制
中医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部分理 论和方法缺乏科学依据,其疗效 也难以用现代医学的方法进行评
估。
标准不统一
中医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标准不 统一,不同医生的治疗方案可能 存在差异,导致治疗效果不稳定。
中医中药治疗高脂血症
•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 中医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方法 • 中医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案例分析 • 中医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优缺点与展
望
01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定义
总结词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是指体内脂质代谢紊乱,导致血脂水平异常升高,从而引发 一系列病理变化。
详细描述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分类
总结词
中医根据高脂血症的症状和病因将其分为痰浊内阻、 湿热内蕴、肝肾阴虚等证型。
详细描述
中医根据高脂血症的症状和病因将其分为不同的证型。 痰浊内阻型高脂血症多表现为形体肥胖、胸闷气短、头 晕目眩等症状,病因多与饮食不节、缺乏运动有关。湿 热内蕴型高脂血症多表现为口苦口干、大便秘结、小便 短黄等症状,病因多与情志失调、肝胆湿热有关。肝肾 阴虚型高脂血症多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多 梦等症状,病因多与年老体衰、肝肾阴虚有关。
中度高脂血症患者。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 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内分泌 和代谢,从而达到降低血脂的目
的。
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效果较为显 著,但需要找到专业的针灸医师 进行治疗,同时需要多次治疗才
能达到最佳效果。
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优点在于无 副作用,对身体的伤害较小,适 用于轻度和中度高脂血症患者。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高脂血症是一种以血脂异常为特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同时伴随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
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主要由于脾胃失运、湿热内蕴、气滞血瘀等多种因素引起。
中医学治疗高脂血症的基本原则是清热利湿、理气和血、健脾化痰。
具体的治疗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饮食调理:应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高糖、高盐的食物摄入,适量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等高纤维食物的摄入。
可以适当饮用一些降血脂的中药茶,如莲子心茶、山楂花茶等。
2. 药物治疗:中医常用的药物有桑叶、山楂、决明子、枸杞子、茯苓等。
其中桑叶具有清凉降脂的作用,可以适量饮用桑叶茶或冲泡桑叶粉末。
山楂可以化湿消食、降血脂,可以将山楂与茶叶一起泡水饮用。
决明子具有泻火明目、降低血脂的功效,可以泡水饮用或煮成粥食用。
3. 调理情绪:高脂血症与情绪紧张有一定的关系,中医认为情绪紧张会导致气机郁滞,从而影响脾胃运化,增加血脂的生成。
适当调理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对高脂血症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4. 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脂肪的积聚。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散步、游泳等,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
5. 针灸疗法:针灸可以通过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改善气血循环等途径,达到降脂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有内关、足三里、太渊、曲池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高脂血症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施治,不能盲目使用中药。
由于高脂血症是慢性病,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患者需坚持治疗并定期复诊,与医生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高脂血症是一种以血浆中脂质代谢紊乱为主要病理生理基础的全身性疾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在中医学中,高脂血症属于“痰湿”、“瘀血”、“气郁”等病机范畴,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与体质失衡、饮食不当、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主要包括调理脾胃、祛痰化痰、行气活血、清热解毒等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一、中医学认识1. 病因病机高脂血症是由于脾胃失调、饮食失节、情志不畅、活动不足等多种因素导致脂质代谢紊乱所致。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的发生与病机主要包括痰湿阻滞、气滞血瘀、肝郁化火等。
首先是痰湿阻滞,即脾胃失调、运化失职,导致湿浊内生,留滞不化而成痰。
痰湿阻滞不仅会导致脂质代谢紊乱,还会阻碍气血流通,加重心血管负担。
其次是气滞血瘀,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易成气机郁滞。
气机郁滞则阻滞气血运行,导致血脂升高,易损伤血管、脏腑,从而形成血瘀。
最后是肝郁化火,肝主疏泄,情志不畅则易导致肝气郁结,郁则化火,使火热上冲,引起内分泌紊乱,易导致脂质代谢紊乱。
2. 中医辨证根据中医辨证体系,高脂血症可以分为湿阻型、气滞型、血瘀型、热盛型等不同的中医证型。
通过对脉、舌、面色、症状等综合分析,确定患者的证型,针对不同的证型采取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
湿阻型高脂血症主要表现为身体困重、口苦、舌苔厚腻等症状,治疗以祛湿为主。
气滞型高脂血症主要表现为脘闷、胁痛、情绪不畅等症状,治疗以疏肝理气为主。
血瘀型高脂血症主要表现为胸闷、心痛、舌质紫暗等症状,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
热盛型高脂血症主要表现为口干、咽痛、脉数等症状,治疗以清热泻火为主。
二、中医治疗中医治疗高脂血症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
1. 药物治疗中医治疗高脂血症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证型,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
一般来说,常用的药物包括健脾化湿药、疏肝理气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等。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健康领域的重要问题。
它是指血液中的胆固醇、三酸甘油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是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和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传统中医药认为高脂血症属于“痰浊”、“痰湿”范畴,初期病人常无明显临床症状,但长期高脂血症可导致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的病因主要有肝肾不足、脾胃虚弱、气滞痰湿、痰浊内扰等因素。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原则是清热利湿、化痰通络、养肝益肾,调整脾胃功能,改善气滞痰湿的病理状态,从而达到降脂、润血的目的。
在中医的治疗体系中,高脂血症属于“痰湿”、“痰浊”范畴,在治疗高脂血症时,重点要清热利湿、祛痰化浊。
治疗高脂血症的中药治疗方案需要结合个体情况,治疗方法有辨证论治、药膳调补、针灸调理等。
辨证中医治疗是根据患者的脉象、舌苔情况、中医体虚证实的情况进行辨证论治,采用中药治疗。
药膳调补是针对高脂血症患者的体质弱弱的特点,搭配一些有助于调理脾胃、益气生津、活血化瘀的药材,通过进补调理体质,帮助患者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
针灸调理采用针刺、刮痧、拔罐等手段,刺激相关的穴位和经络,调理体内气血循环,改善病理状态,增强体质。
除了中药外,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
对于高脂血症患者,中医认为饮食调理极为重要。
建议患者少吃肥肉、油炸、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粗粮杂粮,适量摄入动物性蛋白,适当增加纤维素的摄入,多喝水。
中医还强调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患者调节血脂。
在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配合医生,坚持药物治疗、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患者也需要注意情绪调节,避免焦虑、烦躁、愤怒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对治疗极为重要。
高脂血症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中医治疗高脂血症具有独特的优势。
针对不同的个体差异,可以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也需要患者配合,坚持治疗,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医学对于高脂血症的认识和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方法。
在中医学看来,高脂血症是由体内湿热、痰浊、脾虚等因素所致,导致血脂代谢紊乱,从而引发血脂异常的疾病。
中医学治疗高脂血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脾胃、清热化湿、祛痰通络等。
中医强调调理脾胃,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正常可以促进血脂代谢。
具体而言,中医建议高脂血症患者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过食油腻、辛辣、甜食等寒湿之物,适量摄取粗粮、蔬菜、水果等,保持膳食平衡。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与湿热有关,湿热蕴结可以导致血脂异常,因此需要清热化湿、健脾祛湿。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常用的药物有茵陈、夏枯草、车前草等,具有清热化湿、利水通淋的作用。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还与痰浊有关,痰浊阻滞了血脂的正常代谢,因此需要祛痰通络。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常用的方法有针灸、推拿等,可以通过调节气机、活血化痰来改善血脂异常。
除了中药治疗,中医还强调养生保健对于高脂血症的预防和治疗。
中医认为保持心情舒畅、适度运动、规律作息是预防高脂血症的重要措施。
中医建议高脂血症患者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脂肪燃烧,降低血脂水平。
中医还推崇养生调摄,如按摩穴位、食疗、吃药膳等,可以改善体质、调节内分泌,从而减少高脂血症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学对于高脂血症的认识和治疗是有自己独特方法和优势的。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个体化治疗,强调调理脾胃、清热化湿、祛痰通络等,通过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手段来改善血脂异常。
中医还强调养生保健,通过养生调摄、适度运动、规律作息来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
中医学的特点和优势使其在治疗高脂血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与防治
高脂血症常伴发糖尿病
4
高脂血症常诱发胆石症
5
高脂血症的发病原因
01
高脂血症低龄化的趋势:1)不良的保健 食品;2)西方饮食习惯普及;3)不良的 生活方式,包括不良的饮食习惯及缺乏运 动;
02
原发性高脂血症的病因:1)遗传因素;2) 社会环境因素,如年龄和性别、饮食、吸 烟、专业与运动、体重、季节与天气的影 响等;
中医对“高血脂”成因的认识
(1)饮食偏差。脾胃失调
脾胃受纳水谷,化其精微上注于肺,化为血液,濡养全身,若饮食无度,酗酒过量,损伤脾胃,致脾 胃运化失常,使精微不归正化,水湿内停,聚湿生痰,酿成脂膏,混入血中,加上恣食肥腻甘甜,过 多的脂膏进入人体,输布转化不及滞于血中,而成脂浊不变。
(2)情志内伤,肝胆不利
盖浸泡10分钟,频频饮用。 何首乌粥:何首乌60克,煎汁去渣,加粳米100克,大枣3枚,
冰糖适量,同煮成粥。早、晚温热食用。 海带海藻煲黄豆:海带、海藻各30克,黄豆150-200克,文火
煲汤,少量白糖调味。每日2次,温热食用。 夏枯草煲猪肉:夏枯草20克,猪瘦肉50克(切薄片),文火共
煲汤。每日2次,食肉,饮汤。
目前,高脂血证仍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的元凶之一, 其不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而且给社会、家庭带来经济负担。
血脂组成、存在形式及分类
1
血脂组成:包含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和胆固 醇酯、各类磷脂及游离脂肪酸等;
2
脂蛋白是脂质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
3
4
脂蛋白分为如下四类:1)高密度脂蛋白(HDL) 2)低密度脂蛋白(LDL)3)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4)乳糜微粒(CM)
中医对“高血脂”成因的认识
中医技术在高血脂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技术在高血脂治疗中的应用高血脂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物质水平异常升高。
长期高脂血症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传统的中医技术在高血脂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起到辅助调理、减轻病情的作用。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中医技术在高血脂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脏、经络、精气神等多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中医技术主要包括中药疗法、针灸、推拿按摩、中医养生等多个方面。
在高血脂的治疗中,中医注重调理人体整体机能,提高机体的自身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以下是中医技术在高血脂治疗中的应用:1. 中药疗法中药疗法是中医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使用中草药来调理人体内部环境、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在高血脂治疗中,常用的中草药有山楂、金银花、黄芪等,这些中草药具有解毒、清热、降脂、利水等功效,能够帮助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减轻高血脂的病情。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用针刺激特定穴位来平衡和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
在高血脂治疗中,针灸可以刺激特定的穴位,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功能,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脂质物质含量。
例如,针刺足三里穴可以调节脾胃功能,帮助消化和吸收,从而减少血液中的脂质物质积累。
3. 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是中医的一种传统疗法,通过按揉、推拿特定穴位和经络来促进气血流通,调节脏腑功能。
在高血脂治疗中,推拿按摩可以通过刺激背部、腹部、腰部等特定穴位和经络,调节血脂代谢,减少血液中的脂质物质含量。
这种方法安全、无副作用,适宜长期使用。
4.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通过调整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情志调节等方法来维持健康。
在高血脂治疗中,中医养生强调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摄入。
同时,中医养生也强调情志调节,建议患者保持心情愉快、舒缓情绪,避免情绪过度激动,以降低高血脂的风险。
中医技术在高血脂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技术在高血脂治疗中的应用高血脂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若长期高血脂得不到有效治疗,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西医学中,一般采用药物治疗进行控制。
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技术在高血脂治疗中的应用,因为中医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能够综合调理人体的整体状态,从而为高血脂患者提供更为综合和个体化的治疗方式。
中医技术在治疗高血脂方面主要包括针灸、中药以及饮食疗法等。
其中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经络、气血运行,以达到疏通血脉、平衡血脂的目的。
多项临床研究表明,针灸能够有效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同时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
通过调节内分泌功能、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等机制,针灸对高血脂的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
与针灸相伴的中药治疗也是中医技术在高血脂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治疗注重整体调理,常用的中药有山楂、红曲米、决明子等。
这些草药被广泛应用于高血脂患者的治疗中,其有效成分能够降低胆固醇合成,促进脂肪代谢以及改善血液循环。
临床研究证明,中药治疗高血脂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减少心血管病发生的风险,并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药治疗不仅具有良好的疗效,而且副作用较小,适合长期使用。
除了针灸和中药,中医技术在高血脂治疗中还注重饮食疗法的应用。
中医认为饮食是治疗高血脂的关键,因为不合理的饮食会导致脂肪的堆积和代谢紊乱。
中医饮食疗法强调的是调整脂肪的摄入比例,减少对动物脂肪和油脂的摄入,增加对鱼类、蔬菜水果等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的摄入。
同时,中医饮食疗法还注重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过度饱腹或过度节食,以保持身体的能量平衡,并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取。
需要指出的是,中医技术在高血脂治疗中的应用并不单一,而是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及相关病史,结合针灸、中药和饮食疗法等进行综合调理。
中医如何理解高血脂?
中医如何理解高血脂?导读现代生活胖子多,三高一族逐年增多、年轻化,人们常戏谑,不得个高血脂、高血压什么的,都跟不上时代潮流,本文讲述中医如何理解高血脂,治人不治病,健康是王道,莫让西医名词遮住眼?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胖子特别多,高血脂也慢慢地流行了起来。
对于高血脂,大家都知道要降血脂。
但从中医理论来说,什么是高血脂,吃什么中药才能降血脂呢?我作个分析,相信对于大家正确理解降脂以及找到正确的降脂方法会有所帮助。
目前降脂的药有两大类,一是西药,有大量药物标明可以降低血脂。
二是中药,是按中医的理论来降低血脂。
在此重点分析一下中医中药如何降脂。
中医中药如何降脂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降血脂的方子很多,我列出一个临床常用降脂方,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个方子的组成。
临床常用降脂方法半夏10,陈皮10,茯苓15,山药15,丹参20,薏苡仁20,生山楂20,白术10,泽泻25,何首乌15,车前子15,桂枝10。
水煎服,日一剂,连用月余。
此方当从痰、淤、湿、虚入手,立方稍杂,应该有一定的降脂作用,但绝不是减肥的方子。
况且,高血脂证见效不快,如果辨证准确,尚需守方月余才能有效。
有人认为,中药对此病应该说是整体调节,效果不是很快的。
此方可服用一月后,停半个月再开始继续服用,且认为大部分高血脂患者能调整至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不效的很少。
从痰、瘀、虚、湿立论有人认为,上方从痰、瘀、虚、湿入手,颇切病机,所选之药,悉多为实验证明能降脂者,然思之,若以痰、瘀、虚、湿立论,又何尝不为应证之方呢?其临床诊治,每从辨证而施治,既有用大黄泻之取效者,亦有从运脾化湿得效者,或疏肝、或清化,虽繁琐,却也应证。
习用荷叶、泽泻、柴胡、冬瓜仁、薏苡仁、六君子、肾气等方药。
且其曾就高血脂问题做过科研,认为补肾温阳、健脾益气、滋阴益肾、活血化瘀、运脾利湿、消食导滞、化痰通络、清利湿热,所有方法都有效果,都可以降低高血脂模型组动物的血脂。
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是用到病人身上时还是需要辨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芩、三七、茜草、乌贼骨、蒲黄散瘀止血,去瘀生新。
提高药效还要特别注意炮制与煎煮方法,如延胡索生用,大黄、钩藤久煎,附子、乌头、草乌煎熬不得法等错误或不当的煎服炮制方法,不但使药物失其功效,甚至可中毒害人。
只有熟练掌握药性适应症、禁忌症、配伍的规律、服用方法,临证才能提高用药疗效。
6 量效提高量效。
重视药物剂量及其配伍药物剂量比例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解决量效问题要从几方面入手:首先,主药(君药)的剂量要到位,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脉活络治疗中风气虚血瘀,黄芪(君药)用四两(125g);张锡纯来复汤治疗心气大衰,山茱萸(主药)用60g;张氏还倡用大剂量白茅根(100g以上)治疗急性肾炎。
其次要注意配伍药物之间剂量的比例。
如当归补血汤中黄芪与当归比例为5 1;小建中汤中关键是芍药倍于桂枝。
麻杏石甘汤与大青龙汤中虽然都有石膏与麻黄,但二者的比例决定了处方的不同针对性,前者用于治疗肺热,后者用于治疗表寒实盛而内有郁热。
7 时效提高时效。
强调治疗时间与疗效的关系。
中医学特别注意时间与生命活动,疾病发生、发展、死亡、痊愈,康复的关系。
用药必须顺时。
以季节论,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夏病冬治。
阳虚阴盛之病,每逢秋冬日渐加剧,春夏缓解,春夏时治疗是最佳时机,阴虚阳盛之病春夏加剧,秋冬缓解,秋冬养阴以固其本颇为重要。
以时日论,外感病服药最好在早上8~9时,令病“巳至未上”愈;阳盛热病下午14~15时服药最佳,力争病解在“申至戌上”;壮阳之剂服用选在清晨阳气初升之时最好,而滋阴药服用则选在午后服用最佳。
关注中药一日内服用的剂数、次数、时数、时限等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8 个效提高个体的疗效。
中医辨证论治最终体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诊疗疾病的个体原则。
重视个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治疗,这是中医治病的基本要求。
例如同处在一个环境而有的人感邪患病,有的人就不病,取决于人体正气的盛衰,如正盛则不感邪、正衰则感邪。
又如同一疾病,同一致病微生物,可能由于年龄、气候、季节、地域、个体之异,而表现的性质迥然不同。
再如由于个体差异性,机体对病邪的反应性也各不相同。
青壮年,阳气旺盛,易于从阳化热,一般均见阳热亢盛表现;素体阳虚,寒疫直中,不从热化,而表现少阴病候者。
还有临床上同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从心脾两虚、肝肾不足论治而获效者,也有从瘀热动血、络损血溢而获愈者;同为高血压,有从清肝泻火而取效者,也有温阳补肾而治愈者,虽一补一泻、一寒一温,治法相反,获效则一,贵在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强调并重视个体在治疗疾病中有重要的意义。
河北工程大学医学院中医系(0560029) 陈兆修 赵兰梅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及血脂康的临床应用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有资料显示,富含多种天然他汀的纯中药制剂血脂康,有调节血脂、防治冠心病、降低肿瘤死亡危险等方面的作用。
但对其主要成分中药红曲临床如何辨证用之,尚少见报道。
试就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1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血脂是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类脂(如磷脂)等的总称,是人体内参与能量代谢和合成细胞浆膜、类固醇激素与胆汁酸的重要生化物质。
中医典籍文献中虽无“血脂”、“高脂血症”之称谓,但却有关于“脂”、“膏”的论述。
如《灵枢 五癃津液别》云:“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
”《灵枢 卫气失常论》云:“人有脂、有膏、有肉。
”并根据人的形体不同而分为“脂人”、“膏人”、“肉人”,认为“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张景岳《类经》亦云:“精液和合而为膏,以填补骨空之中,则为脑为髓,为精为血。
”张志聪《灵枢集注》云:“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脂丰满。
”由此可见,中医典籍中对“脂”、“膏”的论述与现代医学的“血脂”、“高脂血症”的特征非常相似。
中医认为,“脂”、“膏”与血脂同类,是“水谷精微”、“营血”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机体脏腑器官的营养和代谢。
通过脾的运化,肺的敷布,肾的蒸腾作用,上通于脑补益脑髓,以助元神;内注于脉充盈血府,以养周身;外达于肤化为淖泽,以润肢节。
以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血脂乃营血之组分,来源于饮食水谷,化生于脾胃。
正如《素问 经脉别论》所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可见血脂的吸收、化生、转运与输布,主要与脾的运化功能有着密切联系。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了以高脂血症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紊乱,进而引起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一系列心脑血管并发症。
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如单纯性肥胖、眩晕昏蒙、体倦嗜睡、气短乏力、胸闷胸痛、口苦口黏、肢体麻木、舌质暗胖、舌苔厚腻、脉弦滑等,概而总之,与中医脾虚痰浊、血瘀气滞的基本病因病机密切相关。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心神的统领下,在五脏六腑的气化疏泄中,水谷膳食必须出入平衡,消长均等。
清者敷布营养,浊者泄利通降。
如若不然,有反常态者,或嗜食肥甘,酿湿蕴痰,阻遏脾运。
或所愿不遂,气结于中,忧思伤脾。
或恼怒忿懑,疏泄不及,肝郁乘脾。
或禀赋不足,脾胃素虚,健运无力。
均可导致脾虚气弱,运化无力,饮食水谷不能化生气血精微,营养周身,反而水化成饮,湿聚成痰,而为痰浊之邪,成为高脂血症之因。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
脾气虚则血行无力,血瘀脉中,加之痰浊痹阻,壅滞气机,亦必血瘀脉涩,痰瘀同病。
因此,高脂血症发生的基本病机还在于脾气虚弱,痰瘀气滞,以本虚标实为病变核心。
2 血脂康的辨证使用血脂康的主要成分是红曲具有除湿祛痰,活血化瘀,健脾消食的功效。
适用于脾虚痰瘀阻滞症的气短乏力、头晕头痛、胸闷腹胀、食少纳呆等症。
适用于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的辅助治疗。
红曲古代称丹曲,是用红曲霉属真菌接种于大米经发酵制备而成的。
对于红曲,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评价道:“消食活血,健脾燥胃;甘、温、无毒;此乃人窥造化之巧者也”,“奇药也”。
高脂血症属中医“痰浊”、“瘀血”、“眩晕”、“胸痹”、“中风”、“消瘅”等病证范畴。
其病位在血脉,涉及脾、肾、肝、心、肺五脏。
病机属本虚标实,脾气虚弱为本,痰瘀阻滞为标。
或虚或实,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因此,血脂康用于高脂血症已然取得了重大成果,临床用之,如能参照其功能主治辨证使用,疗效会进一步提高。
高脂血症既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又常伴随此类疾病同时发生与发展。
中医认为,此类疾病绝大多数是由于嗜食肥甘,心情抑郁,精神紧张,久坐少动,烟酒过度,作息无常等不良生活方式所致,概之为“痰浊”、“瘀血”、“胸痹”、“真心痛”、“中风”等病证,而脾气虚弱,痰瘀气滞乃其共同的病因病机。
因此,血脂康除治疗高脂血症很好的疗效外,对冠心病、脑卒中、肿瘤等疾病的干预作用,无不与血脂康所具有的除湿祛痰,活血化瘀,健脾消食功效。
药理学研究表明,本品具有调节异常血脂的作用,可降低血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脂质在肝脏沉积。
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CCSP S)显示,长期服用血脂康除可有效减少冠心病死亡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降低总死亡率外,还可使肿瘤死亡危险及发生率降低,并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因此,表明血脂康对此类疾病具有综合调理和治疗干预作用。
随着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肥胖症等生活方式病日趋增多,由此引发了心脑血管病患病率与死亡率增加,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以中医诊之,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亚健康状态或厌食症等所谓现代文明病,以脾虚、痰浊、肝郁、血瘀、神伤者居多,治疗当以益气健脾,化痰活血,解郁安神为法,逍遥散、血府逐瘀汤、酸枣仁汤等可酌情用之。
而血脂康乃中药红曲制成,富含复合他汀、脂肪酸、氨基酸、微量元素、甾醇、大豆异黄酮等多种天然成分,现代研究证实,红曲具有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抗肿瘤、抗疲劳等多种功效。
因此,临床亦可辨证用之,当有良效,何况又服用方便。
3 小结红曲在我国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唐代起就已入药。
以后的中医药学家通过不断探索,使红曲的功用得到了很大拓展。
如“健脾益气、温中”(《饮膳正要》)。
“活血消食、健暖胃、赤白痢下水谷”(《本草衍义补遗》)。
“入营而破血、燥胃消食、活血和血、治赤白下痢、跌打损伤”(《本草备要》)。
“能走营血以活血,燥胃消食,凡七情六欲之病于气以致血涩者,皆宜佐之”(《本草求原》)。
根据血脂康所含天然复合成分,参照中医文献记载,如能在脾胃病、心脑血管病、肿瘤、妇科病、产后病、儿科病、心身疾病等诸多方面深入研究,将能更好地造福于患者。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100053) 徐贵成中药寒温并存论 关于中药的寒温并存现象,在古代各家本草著作中多有论述。
本文以古代文献为依据,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1 一药二性并存不悖从文献来看,一种药物出现不同甚至相反药性的记载非常多。
持单一药性论的学者认为,那是由于不同医药学家的不同认识,其中必有正误之分。
客观地说,前人著述中的错误是存在的,古籍文献中就有后人对前人观点的批驳与纠正。
如《新修本草》论丹参云:“时人服多眼赤,故应性热,今云微寒,恐为谬矣。
”然而,这样的批驳也不一定全对。
很可能那药物本身就存在着相反的两性,只是分别被不同的个体认识到而已。
因此,不应过分重视其批驳的言辞,而应着眼其对药性的正面认识。
如果一药二性被同一个体认识到了,那么他当然不会自我批驳,必然会两性兼论而不悖。
如《本草新编》:人参“气温微寒”;麻黄“气寒微温”。
《本草求真》:三七“微寒而温”;僵蚕“辛寒微温”。
《本草经疏》:小蓟“甘温微寒”;荆芥“妙在味辛而转凉,气温而不甚”;络石“气温微寒”;秦艽“气微温,味苦辛,亦可云微寒,阴中微阳,可升可降,降多于升”。
《本草思辨录》:蔓荆子“辛寒而兼苦温,又得太阳本寒标热之气化,用能由阴达阳,以阳化阴”。
《本草求原》:白豆蔻“辛温而又凉,能和寒热之气”。
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古人对于药物的寒温并存现象并不感到惊奇。
2 不同部位药性各异由于阴阳交感产生的事物,在结构上严格遵守阴阳的时空序列法则,所以同一本草的不同部位可以具有相反的药性。
这一点似乎不难理解。
事实上,本草不同部位往往成为不同的药材,具有不同的性能。
如《本经逢原》:“枸杞子味甘色赤,性温无疑;根味微苦,性必微寒”;“麋肉大寒,食之令人阳痿,而麋茸大益阳道,以其阳精都聚于角也”;“西瓜甘寒降泄,子仁甘温性升”。
然而,阴阳之中更有阴阳,所以同一药材或同一部位又有部位差异,又可再分阴阳,也可同具寒热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