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功能和对联
徽州古民居厅堂联的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
内涵 , 具 有 规 约 、 育 引导 、 并 教 调节 等 社 会 功 能 。
关键词 : 州 ; 微 古民 居 ; 堂联 ; 厅 文化 内 涵 ; 会 功 能 社
中图 分 类 号 : 0. I 76 2
文献标识码 0 0—040 1 7—2 72 1 )60 7・3
Ke r s Huz o y wo d : ih u;ol ok h u e d fl o s s;Chie e c u et n h l;c l r lc n tto n s o pl s i al s ut a on oa in;s cilf c in u o a un to
楹 联是我 国独特 的一 种 文学 形 式 , 以高 度 概 括 它 的 语言 反映 了多 姿 多彩 的生 活场 景 , 达 了 人 们对 美 表 好生活 的 向往 和对真 、 、 的追求 。楹 联 的种类 多 样 善 美 化, 有胜 迹联 、 厅堂联 、 警世联 、 寿联 、 婚 哀挽联 、 趣联 、 谐 春联 等 , 足 了人 们 精 神 生 活 中 多层 面 表 达 的 需 求 。 满 楹联所 特有 的雅 俗 共 赏 的特 点使 其 成 为 受 众 面最 广 、 最具 有生命 力 的 民俗 文化 的 载 体 , 中体 现 了 我 国传 集 统文化 的丰 富内涵和精神 实质 。 在 风景 秀丽 的黄 山市 有 大 量 的 文化 遗 存 , 徽州 楹 联 即是 一个 典 型 。作 为 一种 纯 粹 的徽 州 文 化 的 载 体 , 古徽 州楹联 反 映 了 明清几 百 年 问 徽州 社 会 的政 治 、 经 济、 文化等方 面的 信息 , 这些 信息 对 于研究 明清社 会 徽 州 地 区的社 会生 活状 况 弥 足珍 贵 。2 0 0 6年 , 为古 徽 作 州文化重 要组成部分 的 徽州楹 联被 列入 安 徽省 首批 省 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 名录 。2 1 0 0年徽州 楹联 作为 非物 质 文化遗产 在上海世博 会展示 , 其影 响面越来 越广 。 徽 州 的园林 祠 庙 、 馆路 亭 、 姓 人 家 , 有 数 量 茶 百 都 众多 的楹 联 , 内容 丰富 , 制多 样 。在 浩 繁 的徽 州楹 联 形 中, 徽州古 民居 的厅 堂 联 尤 为 突 出 , 制 作 工艺 考 究 、 其 内容博 大精 深 。从联 文 内容 来看 , 州 厅 堂 联 大 多属 徽 于宣传 儒 家 学 说 、 导 礼 义 兼 备 之 为 人 准 则 、 情 咏 倡 抒 志、 体现 人与 自然 和谐 相 处 等 范 畴。 以黟 县 西 递村 为 例, 该村 祠堂和 古 民居 里悬 挂有许 多 富有 哲理 、 意深 寓 刻 的木 、 竹楹联 。如履福 堂 中堂联 “ 百年 人 家无 非积 几 善, 第一 等好 事 只 是读 书 ” 出 了徽州 人 的生 存 哲 学 : 道 无论 经商 , 做官 , 都需要 有 知识 , 行 好积 善 , 而 便是 徽 州 人 的处世 根本 。另一 联“ 忍片刻 风平 浪 静 , 一 步海 阔 退 天 空” 即表达 了修身 养性 的根 本是 “ , 出 了徽州 人 忍” 透 历 尽艰辛 后的顿悟 和豁 达 。 这样 的对 联 在西 递 、 村挨 家 挨 户 的 厅 堂 中 随处 宏
春节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
们需求 的折射 ,其作用是其他任何现代手段或方式 所无法替代的。所以 , 经过一年奔波后的人们 , 无论 是何年龄 、 性别 、 地域 , 都渴望在春节来 临之际渐 渐 停息于它那 温馨 的港湾。
正固为此 ,我们 没有理 由不去寻找 春节的文化 意义和社会功能 。
一
、
●节有着浓耳的文化底董 ,它的传说 、礼
除旧岁 . 梅花点点报新春 等都是流传甚广的春联贺 辞。随着时代的发展 ,春联的 内容也不断地得到翻
新 , 了人们 对社会 、 表达 对生活 的新的理解与祝愿。 除此之外,还有 方形或菱形的春联 ,上面写着 “ 福 檬” 寿 “ 等字 , 中大部分都 要“ 贴 , 其 倒 表示。 到 福” 人间。比起 当初 驱鬼的 “ 拂符” 春联更多地表现为 , 积极意义的祝贺或吉样的语句 , 表选 了人们对 自身 、 对社会的深 切关怀 与祝愿 。
属“ 春联” 。春联最初来源于 桃符 是一种用来驱 , 鬼的神像或神名 ,是春节文化底蕴的重要表征 。在 所 有的春联之 中, 贴在 门两边的矩形春联 最为普遗 , 内容也最为丰富,以至于形成 了独特的春联文化。 象 夭增岁月人增 寿, 春满 乾坤福满 门 爆竹声声 、
看到到处都是红色的 “ 桃符” 听到四处传来夸其恐 , 惧的声音, 吓得转身就逃 , 躲到海 里再 也不敢出来 。 人们 回到 了村庄 ,看到村子里的所有东西都安然无
仪、藁忌等向囊们晨示了一幅博大的文化画卷。寻 找春节的文化 意义与社 会功能 ,首先得 了解春节的 来源 。从 文化发生学的角度来看 ,春节 的内涵更接 近民问社 会对它的称呼—— “ 过年” 它起源于民间 , 有关 年” 的传说 。据说 , 年 “ 是一 种生 长在海里的 怪兽 ,每年 除夕之夜它都要上岸来 残害百姓。为了 躲避它 , 老百姓在每年 的这一夜都要离开村庄 , 上山 躲难。可是 ,有一年,当村里人都 上山躲难去了以 后, 村里来了一位穿红色表服的老人 , 他在各 家各 户 的门上都贴上红色的 挑符 ( 春联 ) 并且把竹 子一 ,
对联修辞艺术
对联的修辞艺术浅探摘要:对联是中华文化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对联以其反映灵敏、传播迅速而又简明扼要的特征,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了解对联中所包含的修辞艺术,正确地运用对联修辞,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欣赏、学习、研究和创作对联,使我们民族能更好的沿着其自身的艺术轨道进一步普及和发展,开阔更好更宽的境界。
关键词:修辞艺术修辞手段大众艺术形式文体个性对联自出现以来就以其包罗万象、形式精巧别致、极富对称之美为大众所喜闻乐见,是雅俗共赏的文化瑰宝。
它融会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各种传统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及其各种表现手法的精华,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与感染力。
本文主要探讨对联中所包含的修辞艺术,并对对联文化的发展现状与前景进行初浅的评价。
一、对联是“独立”的对偶句对联是在我国文化领域对偶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备律诗一切特点,并且有独立意义的一种文学形式。
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平仄相谐,文字相别,内容相关,但不能将之与古代诗文中的对偶句划等号。
在对联正式产生之前,诗文中就有大量的对偶句,但都不能称之为对联,因为它们只是诗文中的一个部件,离开了这个整体,就缺乏独立性与确定指向。
即使偶尔从诗句中抽出某些偶句来说明问题,也只是一般的泛指意义,而对联必须针对一种事物,提炼出一个中心,组织上下联,使之成为一贯完整而有独立意义的表述单位。
它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独立性,具有固定的表现结构,是由一个中心,两个侧面组成的艺术整体,既蕴涵着“物生有两,相反相成”的艺术哲理,又体现了“两两相对,平仄相谐”的艺术对称。
二、对联所运用的修辞手法除了匀称的对偶,对联巧妙地运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段,才使其充分发挥社会功能,展示其可长可短可深可浅可骈可散可文可白可庄可谐可雅可俗的艺术魅力。
(一)语句修辞谐音、押韵、叠字、重字、音步相合、平仄协调等各种手段被对联广泛采用,衬音、双声、叠韵等也不时出现,使得对联琅琅上口,读来节奏鲜明、极富音乐之美。
对联文化研究
对联文化研究高一三班组石钰,杨勋辉,鲁伟红,马文博赵鑫我们组的研究课题是对联文化研究,对此作如下:对联,可谓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
历经千年而从未衰老,其魅力不言而喻。
既是文化就有其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
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各类文化相互交融,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
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现代的文化因素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是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种独特而生动的体现。
对联文体充分展示了汉语的对称美和韵律美,而且具有比其它文体更加突出的装饰功能、实用价值和趣巧特征,故特别为广大华人读者所喜闻乐见。
对联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其的研究和调查,有利于我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体味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并了解对联。
通过此次调查,有助于我们了解对联存在的价值以及保护对联传承对联文化的重要性。
并能让我们认识到前辈们的智慧与语言魅力,从对联中去了解古人骚客们所寄发的情感。
从而激发我们对对联文化的兴趣,引发对文字魅力的研讨。
最早的一副对联公元964 年(后蜀广政二十七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画有神像的桃木板,旧时认为可以避邪)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
可是,当群臣们把对句写好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
于是,他亲手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对联种类有1.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
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类即可。
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
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
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2.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
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等若干子类。
对联的种类
对联的种类对联的种类,当前联界尚无统一的论述,各种著作都有自己的划分标准,因此,很难作出令人满意地回答。
如果以表达功能为标准,可以分为叙事联、状物联、抒情联、论理联、勉志联、格言联、讽刺联等;如果以创作方式为标准,可以分为撰联、征联、集联、改联、仿联、嵌名联等;如果以写作方法为标准,可以为正对、反对、串对等;如果按语言特点为标准,可以分为文言联、白话联;如果以对仗宽严程度划分,可以分为工对、宽对、邻对等等,标准还有很多,种类也就更多。
多数人赞成以应用范围作为标准,这样,可以分为春联(含节日联)、婚联、寿联、挽联、胜迹联、行业联、题赠联、宅第联、艺苑戏台联、文艺作品联、杂联等十一种。
(一)春联(含节日联)春联也叫春帖,是对联大家族中最为普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
现在发现最早的春联,应该说是莫高窟出土的唐代的春联(见《对联的起源、产生和发展》一节)。
五代十国时后蜀主孟昶的“新年”、“嘉节”联,是发现时间最久的春联。
北宋时,春联已得到推广和普及,朱熹曾为沧州精舍题春联:一元复始;万象回春元代赵孟頫除善诗书画外,还是元代楹联大家,元世祖召其上殿,他为金殿书一春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明初,“春联”一词正式出现,并且开始使用红纸书写春联。
才子解缙曾书一春联贴于门上:门对千颗竹家藏万卷书。
清代,春联更是盛况空前。
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撰书了大量的春联。
雍正赐给大臣张廷玉一副春联:天思春浩荡;文治日光华。
在皇帝的倡导下,京城百姓也盛行挂春联,文人墨客则看准了商机,在市肆檐下为百姓书写春联,收取一定的润笔费。
有的将店铺改为“书春墨庄”,书联卖钱,可见春联的普及程度了。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翻身做了国家主人,其喜悦的心情也反映到春联上:千家共饮宜春酒;万户同悬五星旗。
改革开放以后,春联的内容又有变化:三阳开泰小康日;五谷丰登大有年。
为适应新的形势,中国楹联学会及各级楹联组织,广泛开展书春活动,把写好的春联送到乡村、街道、部队、工厂。
介绍对联的文字100字
介绍对联的文字100字
摘要:
一、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二、对联的构成与特点
三、对联的分类与应用
四、如何创作一副对联
五、对联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
正文:
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战国时期,历经千年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以简洁、鲜明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社会的感悟。
对联的构成主要包括上联、下联和横批,其特点是字数相等、对仗工整、意境优美。
对联分为多种类型,如喜庆对联、哀挽对联、讽刺对联等,广泛应用于节日庆典、红白喜事、书房雅居等场合。
要创作一副对联,首先要选定主题,然后注意字数、对仗和平衡,力求意境深远、韵味悠长。
在传统文化中,对联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通过对联,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审美情趣和智慧,也能激发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今天,对联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传承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
总之,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对联基础知识
• 2、词性相当 • 上下联句法结构的对应位置,用词的词类属 性要一致。对联的对偶,对于词语的要求,是上 下联相对的词或词组在词性上必须一致,这是对 联的精髓。所谓词性是清朝时从国外引进而遗留 下来的,中国古代不叫词性叫字类,如名词叫名 字,动词叫动字,数词叫数字等。现代汉语中实 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字和量词 六种;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五类。词性相当指的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副词对副词等等,即同类词对同类词,所属范畴 越小,对仗越算精工。如王晓毛题罗甸千岛湖: 雾锁三龙湖,雾散鱼如天上客;云封千里路,云 开鸟似水中仙。
桐木桥九年义务制学校 刘任章
一、对联概述
对联俗称“对子”,简称“对”、“联”;别称“联对”、“联 语”、“联句”;雅称“楹联”、“楹贴”、“贴子”、“偶句”、 “应对”、“对语”等等,是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对联的历史悠久, 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传统的实用文体。 • 与诗的单位叫“首”,文的单位叫“篇”的道理一样,对联的 单位叫“副”,古人用“幅”。 • 对联由两个等量字句组成,前一部分叫上联,也叫上支、上比、 出句或叫对公、对首。后一部分叫下联,,也叫下支、下比、对句或 叫对母、对尾。上下句合称一联,为全联缺一不可。楹联是传统的格 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 称其为楹联。对联的字数与“言”有相应的关系。字数是上下联字数 之和,其中和之半为“言”。比如传统春联“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是八字四言联,居室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是十字五言联; “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是十四字七言联。 • 与对联最密切的是横批,也叫“横联”、“横额”。横批贴在 两个对联中间上面,一般是四个字的。它的作用是把上下联的中心思 想概括出来,有总结和点化作用。
怎样制作对联
怎样制作对联一、动机方面:二、句式方面8、忌节奏不相称(注意“假对”例外)。
三、音韵方面四、字词方面五、结构方面确定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即是平起仄收,平起平收,仄起平收,仄起仄收!是看第一句的第二字和最后一字,还是第一句的第一字和最后一字!!!下面有首诗!大家帮忙划下平仄。
非常感谢!人定(白居易)人定月胧明,香消枕谭清。
翠屏遮烛影,红袖下廉声。
坐久吟方罢,眠初梦未成。
谁家教鹦鹉,故故语相惊1.上联最后一个字一定用仄声,下联最末一个字用平声。
上下联对应的字,上平则下仄,上仄则下平(位于单数位置的字可放宽)。
这是韵律。
2.上下以词为单位相对。
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
更明白实用地说,就是汉语中的十一种词同性词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介词对介词……意思可以相对相反相关,不可相同。
3.工对联即完全合乎上述规则的对联。
如:提问须考虑,回答费思量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第一个字“提”在单数位置,上联平声少,所以用平声完全对。
“提问”和“回答”,“须”和“费”动词相对,词义相关,“考虑”与“思量”意思相近,分别与“须”和“量”结合,结构相同。
可以算工对。
多按上述规则做,越做越熟,理解也会越来越深。
声二声为平声,三声四声为仄声。
对联的基本要求是“平仄相对”,如果上联是平声字,下联就得对应是仄声字。
常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如果不忍破坏对联的意境,那么上下联中的第一、三、五个字的平仄可以不相对,但是第二、四、六个字必须平仄相对,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
比如:大漠孤烟直,(仄仄平平平)长河落日圆,(平平仄仄平)第五个字都是平音,但是意境很好,就可以考虑不是平仄相对声二声为平声,三声四声为仄声。
对联的基本要求是“平仄相对”,如果上联是平声字,下联就得对应是仄声字。
常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如果不忍破坏对联的意境,那么上下联中的第一、三、五个字的平仄可以不相对,但是第二、四、六个字必须平仄相对,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
历代名联300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历代名联300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历代名联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形式和内涵。
它们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精练的语言和巧妙的构思,以及对于意境、韵律和寓意的追求,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想象力。
自古以来,名联一词就已经出现在古人的文献中。
起初,名联是指古代建筑牌匾上的对联,用以表达某种寓意或祝福。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名联的运用逐渐扩展到了其他艺术领域,例如书法、绘画以及诗词领域。
名联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性的文字组合,更是一种以文字表现美的艺术形式。
对于历代名联的发展和演变,可以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得到体现。
比如在唐朝,名联的风格更注重对对联的韵律和韵脚的追求,起到了音乐般的感觉。
而到了宋元时期,名联的表达方式则更为务实,更加注重对联的意境和寓意的传达。
因此,历代名联的风格和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特点。
对于我国文化的发展和推广,历代名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名联以简练、精炼的文字形式,将人们的情感、思想和理念融入到文字之中。
它们往往具有深邃的哲理和感染力,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因此,名联成为了传播思想、表达情感以及传承中华文化的舞台。
随着时代的变迁,名联也在不断地传承与创新。
当代名联既保留了传统的形式和内涵,又吸收了现代的语言和观念,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和思考。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使得名联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和意义。
综上所述,历代名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形式和内涵,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想象力。
通过对历代名联的研究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让名联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整体的组织架构和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本篇长文中,文章的结构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要探讨的主题——历代名联300副,并在概述中简要说明历代名联的背景和重要性。
对联的用途是啥
对联的用途是啥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用一句话表达对联的用途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对联的用途非常广泛,既有实用性,又有审美性,同时还有很强的文化传承和社交交流的功能。
首先,对联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它能够展现出中国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对联要求两句词既要形式上平仄对偶,又要意义上相对应,这就要求对联作家在创作中要具备一定的才情和艺术造诣。
对联不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韵律的美感,通过对联的呈现能够激发人们的审美情趣,增加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欣赏。
其次,对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符号,具有文化传承和表达的功能。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通过对联的创作和传播,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精神传承下去,让后代能够了解和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对联可以通过表达一些警句、警示和教化的含义,引导人们正确的思考和行为。
同时,对联也可以用于庆祝节日和纪念重要历史事件,表达喜悦和悼念的情感。
再次,对联在社交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对联是人们相互送礼时的常见形式之一。
通过送对联来表达祝愿和友好,更加深化了人际关系。
在婚礼、寿宴等重要场合上,对联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它能够增添喜庆的气氛,让人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和祝福。
此外,对联还可以用于宣传和广告,通过对联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和兴趣,传递产品和服务的信息。
对联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在广告、商店招牌等场合,对联可以起到标识和引导的作用,使人们能够更容易地找到目标地点。
在书法艺术中,对联也是一种练习和展示的方式,通过对联的书写和展示来提高自身的书法水平,同时也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优美的书法作品。
总之,对联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既有审美的功能,也有文化传承和社交交流的作用。
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其独特的形式和意义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欣赏,同时也能够传承和表达文化,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公共场合对联大全
公共场合对联大全
公共场所对联大全
公共场所对联是指在公共场所贴上的对联,用以装饰和烘托氛围,
给人带来愉悦和思考。
下面是一些公共场所对联的示例:
1. 灯火辉煌映人间,书香氤氲润民心。
2. 睿智勇敢促发展,和谐共生创未来。
3. 珍爱公共环境,从我做起,万众同心共创文明城。
4. 文明乘车有礼仪,绿色出行禁燃放。
5. 清洁公园留绿色,公益广告宣环保。
6. 家和万事兴,共创美好远景。
7. 人人有责保公共,爱护环境人人行。
8. 温馨提示:文明购物,理性消费,共同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9. 和谐社区,共建美好家园。
10. 文明礼仪传千家,社会和谐美满家。
这些对联既传递了公共场所的功能和使命,又提醒了大家保护环境、共建和谐社会的责任。
希望大家能够在公共场所中共同遵守,营造良
好的社会氛围。
社会科学春联
1. 上联:社会科学研究深,洞察人间百态情下联:科学理论实践广,解析万象规律真
横批:求真务实展宏图
2. 上联:社会科学启明灯,照亮人民幸福路下联:科学理论筑基石,铺就国家繁荣途
横批:智慧点亮未来
3. 上联:社会学理析世事,洞察民生细微处下联:科学精神探究竟,助力国运昌盛时
横批:求索真理为人民
4. 上联:研社会经纬,探人间冷暖
下联:究科学精微,绘时代蓝图
横批:学问致用映春晖
5. 上联:社会科学扬帆航,探索人类文明海下联:科学理论砺剑锋,破译社会发展谜
横批:智识创新谱华章
6. 上联:社会学科聚力行,书写时代新篇章下联:科研实践铸辉煌,擘画民族复兴梦
横批:科教兴国春意浓
7. 上联:社会科学春风化雨,润泽万物生光辉下联:科学理论秋实累累,福泽百姓创盛世
横批:知行合一开新局
8. 上联:探究社会科学,揭示生活百态
下联:运用科学方法,引领时代潮流
横批:格物致知春满园
9. 上联:社会科学播火种,点燃思想之光
下联:科研成果惠大众,增添社会福祉
横批:知识强国春常在
10. 上联:社会学说繁花似锦,展现人文魅力下联:科学理论硕果累累,推动社会发展
横批:百花齐放春满园。
人文社科对联
人文社科对联是一种将人文社科领域的思想、观念、理论等融入对联创作的形式。
以下是一些人文社科对联的例子:
上联:社会变迁观古今,世事如棋布局新
下联:人心向背定兴衰,人情似纸写沧桑
横批:历史见证
上联:文明进步开新局,科技引领未来路
下联:文化传承续古韵,教育培育后来人
横批:时代使命
上联:经济繁荣民幸福,市场活跃商机现
下联:政治清明国昌盛,法治保障民安宁
横批:国泰民安
上联:哲学探索寻真理,思辨启迪智慧光
下联:社会学研究解疑难,实践验证理论强
横批:智慧之光
这些对联结合了人文社科领域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变迁、文明进步、经济发展、政治清明、哲学探索和社会学研究等,通过巧妙的对仗和押韵,表达了深厚的人文社科思想。
它们不仅具有艺术美感,还能够引发人们对人文社科领域的思考和感悟。
学对联“三十六”忌-对联知识
学对联“三十六”忌-对联知识(一)、动机1、忌无决心、无恒心。
对联是文学,不是“笔墨游戏”,而是“做学问”,社会功能极广极大。
三日打鱼两天晒网不行,须持之以恒。
“持之以恒”并非要放弃或削弱本职工作(指在岗和寻觅生活者),意指经常妙巧地抓紧安排“读、想、练”。
想学不想学,不想学又想学的动机难以成功。
2、忌贪快。
决心很大,追求“快”,恨不得“一举成名天下知”,世间哪有那么“便宜事”。
从小学到大学,要十多年;从懂得做对联到出佳作,绝非朝夕工夫,短得要两三载,此亦“恒”也。
别被吓住,朝夕能出精品,这就在于个人基础。
3、忌贪长厌短。
对联一般宜短而精,一味认为“长联易得出名”,非高手反而弄巧成拙。
因为长联易犯“重字”,内部结构对应关系等复杂较难匹配。
4、忌贪奇贪异。
实用对联作法尚未过关,便去搞巧、奇、怪之类的对联,则会失去重心。
5、忌贪多。
懂得对联基础知识后,就年产对联几百甚至千余副,欲以“高产”称著,或者赶时间,急于出集子,操之过急。
正确的方向是“少而精,精后多”。
6、忌骄。
发表几副或一些作品,或得过一两次小奖(一指地区不广,二指含金量不足),便不想钻读报刊上的好作品(包括理论等),守株待兔无益。
“功夫到家”这个话实难结论,在甲次征联获甲等奖,乙次不一定获奖,总有间破的。
(二)、句式7、忌句子长短不一。
古传有这种例子,如“红颜配老翁,妙;知己成佳偶,堪欢。
”这不是“对联”。
有的联书收入它,贻误初学知多少?!8、忌节奏不相称(注意“假对”例外)。
如某书中:“掌握/科学/创/大业;黄土/育出/金和玉”,除了缺乏对联味,上句是二二一二式,下句是二二三式,属对不成。
9、忌把律诗对偶句式与非律诗对偶混谈。
律诗对偶句式是固定的,有二二三(或二二一二)和二二二一两种节奏(音步)。
非律诗句式,每个节奏的字数不能固定,以词、词组语意而定。
总之,音步必在同一“点”上,如周恩来一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于/无字句处/读书。
(三)、音韵10、忌音步平仄不协。
对联的作用
对联的作用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功能。
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和艺术表达方式,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才华和智慧,也体现了观者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对联在中国文化中起到了以下几个重要的作用。
首先,对联是传递思想和价值观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联的艺术表达,可以用简练而精确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传递社会背景下的价值观念和思潮。
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对经典的明清对联,展示了作者对困境的豁达乐观,传达了以信心和勇气迎接挑战的理念。
其次,对联是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
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通过对联的创作和欣赏,可以促进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理解,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对联的创作也需要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积累,从而延续和发展传统文化的特色和风格。
再次,对联是表达美学情趣和审美追求的重要方式。
对联不仅要求语言的艺术性和富有节奏感,还需要表达出作者的创意和灵感。
通过对联的欣赏和创作,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对美的敏感性。
对联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享受美的过程,可以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愉悦与满足。
最后,对联是社会和谐的象征和推动者。
对联的创作和传播,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通过对联的交流和对话,人们可以沟通思想和交流感情,促进相互理解和友好关系的建立。
对联也可以用于社会节日和庆典活动中,增添喜庆的气氛和艺术效果,加深人们对社会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综上所述,对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表达形式和艺术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是传递思想和价值观、保护和传承文化传统、表达美学情趣和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工具和方式。
对联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功能在中国文化中不可替代,对保持传统文化的活力和吸引力,推动社会进步和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便民服务大厅的对联
便民服务大厅的对联便民服务大厅是为广大市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服务的场所。
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以简练的文字和优美的形式,展示了人们对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以下是几组与便民服务大厅相关的对联,用以形容便民服务大厅的功能和特点。
第一组对联:天地育人间,方寸承民需日夜忙归客,笑语闻办事这组对联让人联想到便民服务大厅的繁忙场景和温馨氛围。
第一句意味着大地孕育着众多生命,而便民服务大厅则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桥梁。
第二句形容市民在便民服务大厅办理事务时的忙碌和满足,同时也展示了大厅工作人员周到的服务态度。
第二组对联:春风开万门,便民护平安秋雨沐万户,服务暖人心这组对联以四季更替的自然现象为比喻,展示了便民服务大厅对社会的作用。
第一句中,春风象征着便民服务大厅带来的便利和平安感,万门象征着社会各界人士都能从中获益。
第二句则以秋雨为喻,象征着对人们生活的滋润和关怀,同时也表达了工作人员对市民的服务暖心态度。
第三组对联:繁花重开处,办事得真便万业齐跃进,服务有真情这组对联意味着便民服务大厅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句借助繁花重开,表达了办事便利的感受。
第二句则用“万业齐跃进”来形容社会万事兴旺,工作人员在服务中展现出真情实意。
第四组对联:便民服务大厅,指南针般引路笑语声声地,办事又快乐这组对联表达了便民服务大厅引导市民的功能和快乐氛围。
第一句中的“指南针般引路”意味着便民服务大厅为市民提供各种服务和指导,使人们能够迅速找到目标。
第二句展示了大厅的愉悦氛围和工作人员服务的乐观态度。
便民服务大厅以其方便、高效、温馨的特点深受市民欢迎。
上述对联展示了便民服务大厅的重要作用和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同时也展示了市民的满意和对服务的赞扬。
让我们感受到便民服务大厅如春风、秋雨一般,滋润着市民的生活,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写对联介绍
写对联介绍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也称为对子、对句。
它由两句意义相对应、形式上对称的诗句组成。
对联通常用于春节、婚庆、寿辰等喜庆场合,具有美化环境、祝福祥瑞的作用。
对联的写法非常讲究,要求两句诗句在字数上相等或相近,同时在韵律、意境上呼应。
对联可以通过押韵、对仗、比喻等手法展现语言的艺术美感,并能传递出吉祥、喜庆、励志等寓意。
对联的形式多样,包括平仄对仗、工整对仗、转折对仗等。
对联的内容可以体现对美好生活、社会风气、人生哲理的思考,也可以展示作者的情感与感悟。
对联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还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对联的创作和欣赏过程都是一种享受,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哀挽类对联
哀挽类对联一、哀挽类对联的定义与特点1.1 哀挽类对联的概念哀挽类对联是指在丧葬仪式中或悼念活动中使用的对联形式。
它以悲痛、哀怨的情感为主题,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哀思。
1.2 哀挽类对联的特点•情感激烈:哀挽类对联常常表达强烈的悲伤之情,通过文字的抒发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
•经典化语言:哀挽类对联注重使用经典化的语言,以增强对联的庄重和内涵。
•内容丰富:哀挽类对联的内容通常包括对逝者的赞美和怀念,以及表达对逝者生命的追忆和记念。
二、哀挽类对联的形式与表达2.1 哀挽类对联的形式哀挽类对联的形式通常是七言或五言绝句。
其韵脚律令需平仄相对,以形成对联的整体和谐感。
2.2 哀挽类对联的表达方式•表达对逝者的赞美和怀念:哀挽类对联常常用文字表达对逝者的美德和优点,强调对逝者的深深思念和哀悼之情。
•追忆逝者生命:哀挽类对联希望通过追忆逝者生前的点滴,展示逝者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强调生死观念:哀挽类对联中常常会涉及到对生死观念的思考和表达,强调生命的短暂和人生的无常。
三、哀挽类对联的文化意义3.1 哀挽类对联的文化底蕴哀挽类对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体现了中国人对逝者的敬仰和对生命的思考。
它承载着丧葬仪式的庄重和对逝者的哀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3.2 哀挽类对联的社会功能•安抚亲友情感:哀挽类对联通过表达悲痛之情,可以起到安抚亲友情感、消解悲伤的作用。
•增进社会凝聚力:哀挽类对联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形式,能够带动社会共鸣,增进社会凝聚力。
•传承文化价值观念:哀挽类对联的传承和使用,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著名哀挽类对联欣赏4.1 杜甫《严陵失志》秋草独寻思,徒劳岁月随。
何时敷华发,几许白头时。
4.2 白居易《赠博友》百蛮同愤死,一书白骨休。
愿君开口笑,时有酒且留。
4.3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4 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故事
巧揭贪官
清乾隆年间 ,有个叫吴省钦的人 ,做直隶学政,贪婪 成性,握权受贿,士人恨之入骨。一年乡试,朝廷派他为 主考官。他在考试中贪污受贿,揭榜之日,凡送了厚礼的 权门富豪子弟,多名列金榜,一般贫寒子弟皆名落孙山, 因此,大伙怨声载道,有人愤然在试场门口贴了一副对联:
学校、家庭教育与对联
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联教,自古就有。它不仅在于传 知授业,更用以传道。联教,适用于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
欲除烦恼先无我 历尽艰难好作人 (冯玉祥 勉子联)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郑板桥 题画联) 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 徐特立 赠王汉秋联) 这些联语,或修身警世,或言志抒怀,有劝勉有自励。 能帮助人们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鞭策人们奋发向上 的力量。
光绪十六年(1890),光绪皇帝举行结婚大典,英国 维 多利亚女王送给他一封贺信和一座自鸣钟,钟上刻有一副 用中文写的对联:
日月同明,报十二时吉祥如意; 天地合德,庆亿万年富贵寿康。
社会教育与对联
用对联祝寿,始于北宋末,至清代逐渐流行。 宋庆历年间,进士苏颂(1020~1101)在北宋 名相韩琦逝世后,写了一副挽联,这是我国楹联 史
千秋大业
七步成章
万花齐放
万世奇勋
新对旧,降对升。白犬对苍鹰。春残对夏老, 夜寝对晨兴。千里马,九霄鹏。霞蔚对云蒸。 炉中煎药火,窗下读书灯。
荣对辱,喜对忧。夜宴对春游。燕关对楚水, 绮阁对雕楼。杨柳岸,荻芦洲。四季对三秋。 马迁修史记,孔子作春秋。
眉对目,口对心。素志对丹心。晓耕对寒钓, 虎啸对龙吟。松郁郁,竹森森。往古对来今。 艳红花弄色,浓绿柳敷阴。
对联,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服务时代,反映现实, 以 其艺术形式歌颂光明,振奋精神,增进友谊,针砭弊端, 充分体现了对联的社会教育作用。对联具有以下几种社会 功能:
1、对联可作为庆贺、哀挽的礼物
据考证,从宋代以来,除用春联表示喜庆外,大凡结婚、 祝寿、乔迁、悼亡也用对联作为友情的表示,这个传统一 直沿用至今。
社会生活与对联
总之,对联具有广泛性、公开性、互动性。 可以书写、雕刻、张贴、悬挂;可以撰联、 赠联、征联、集联;可以用于金石书画、 旅游景点、婚丧喜庆、室内设计、舞台道 具、新闻标题、广告宣传、章回小说、文 字游戏;可以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为两 个文明服务。
仿照例子,根据上下联末字声调的要 求,填空。
书须成诵而知化 学到有疑果。
社会生活与对联
千百年来,对联素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随着对联内容的日益广泛,门类日益增多,使用范 围也日益扩大,对联已经成为城乡皆用,四季咸 宜,雅俗共赏的一种大众文体。正如著名红学者周 汝昌先生所说:“我们过年度过节的春联,题解是 举世罕见的、最伟大的、最瑰奇的‘全民性文艺活 动’。贴对联,在我国是一种覆盖面最大、动员人 数最广的群众文化活动。没有哪一样活动,能像贴 对联这样普及天南地北,千家万户,无时不在,无 处不有,没有被遗忘的角落。
社会生活与对联
春信千家传紫燕; 山歌一曲动银锄。
[说明]1992年“农家乐”迎春征联一等奖,作者梁石。 这一联形象地点染了初春时的农村景色,难得的是活动 着的景色。 长沙岳麓山望湘亭联:
西南云气来衡岳; 日夜江声下洞庭。
上联仰首往山脉来处看,同时仰观天文气象。下联低 头往江水去处看,实为俯察水文地理。这种观察实际上 带有想像性质,却更增加了此联的恢宏气势。
学校、家庭教育与对联
联教,更适用于学校教育。把对联悬挂教室,不仅美 化了教学环境,渲染了学习气氛,从不同角度向学生进行 理想、道德、人生价值、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并饱含 对学生的期望、厚爱之情,鼓励、劝勉之意。
人生有限,事业无涯,望诸君从小立志 流水难回,韶光易逝,请列位自今奋勤 求学原无终止境 登山须上最高峰
对联故事
这是什么桥 浙江有一座十佛寺,寺里的老僧写了一个上联挂在佛
殿,请来往的香客对下联。上联是:
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
上联里用了万、千、百、十四个数字,并且依次排列, 又是说的一件事,十分自然。来来往往的人都试着对,谁 也没对上。一天,两个书生到寺里借宿,老僧请他们来对。 两个人夜里想词儿,谁也没睡觉,即使这样,也没想出下 联来。两个人感到很扫兴,又很不好意思,便连夜向老僧 告辞,雇了一条小船趁着月色走了。小船划过一座大石桥 时,一个书生问船夫:“这是什么桥?”船夫一边摇橹一 边说:“四仙桥。”书生喜出望外,马上叫船夫划回十佛 寺。两个书生下船后,一路小跑进了庙里,找老僧要来纸 笔,写出下联:
上的第一副挽联。联曰: 三登庆历三人第; 四入熙宁四辅中。
韩琦在宋仁宗庆历年间曾获殿试第三,在宋神 宗熙宁年间又四次升官,辅佐朝廷。
此联以简练的语言概括了韩琦的政治生涯和功 绩。
挽联亦起源于宋代,盛行于清代,延续至现代。
社会教育与对联
2、对联可作为宣传、激励的号角
譬如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些城镇的店铺,就利用 对联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抗日宣传,
对联故事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 朝,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王专制。为建立自由民主的 共和国,孙中山进行了好多次斗争, 可都失败了,但他的
革命信心没有减弱。他写的一 副有名对联就说明这一点: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横披是:天下为公 这副对联教育和鼓舞了许多革命志士。一九二四年一 月,孙中山在中国 共产党的帮助下,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联俄、 联共、扶助农工” 的 三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孙中山为此十分高 兴,决心打倒军阀统治。不幸的是,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 日,他因病逝世了, 没有亲眼看到革命的胜利。但是,他
激 励人民群众团结一心,击退侵华日军的进攻。
怒火遍中华,歼倭奴为灰烬; 热血献抗战,启国运于光明。(某油烛店联) 百炼于斯,全民成铁汉; 长期抗日,大地是烘炉。(某打铁店联) 月月年年,誓雪中华奇耻; 时时刻刻,不忘民族深仇。(某钟表店联)
社会教育与对联
3、对联可作为自勉、题赠的工具
自勉联在宋代就有了。南宋绍熙年(1194),朱熹自 题书斋联:
少目焉能评文字; 欠金安可望功名。 横批:大口吞天
这副妙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构思奇妙。作者巧把 “吴省钦”三字折开,分析成句,如少目为省;欠金为钦; 大口加个天字为吴,(“吞”字和“吴”字,只要把“口”
字和 “天”字倒过来写)。切人切事,极为自然。一时广为传 诵,弄得那个吴主考声名狼藉。
社会教育与对联
示例:雨对(风) 山花对( 海树 ) 地对(天 ) 绿对(红 ) 苦对(甜) 易对(难 ) 声对(色 ) 终对(始) 暮鼓对( 晨钟 ) 岭北对( 江东 )
风清对(月朗 ) 酸梅对( 苦李 )
下面的对联失散了,请你用线段把它 们连接起来,使之重新变完整。
九天揽月
一柱擎天
十年磨剑
百舸争流
百川归海
四海为家
联)
社会教育与对联
5、弘扬清风正气,针砭社会弊端
社会生活健康向上是主流。写对联,在讴歌光明,歌 颂 四化大业成就的同时,也应揭露矛盾,鞭挞丑恶,为端正 时风而大声呼号。
鱼所、肉所、麻将所,所内者甜,所外者苦 猪公、狗公、乌龟公,公道何在,公理何存
此联如匕首,一针见血刺得多么辛辣,多么深刻。
对万里春光,深怀焦裕禄 望天涯草草,永忆孔繁森 (陈东成 春日感怀)
社会教育与对联
4、歌颂文明进步,描绘时代蓝图
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对联创作的不竭之源。一副副凝聚 人民心声的对联,伴和着时代的大潮,文明的步伐,扬 起图强进步的风帆。
闻鸡起舞 跃马争春 (八一年春节征联获奖联) 两制千秋业 三通万众心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联) 抗洪勇猛直前,三军共挡三江浪 治水齐心协力,万众同修万里堤 (九八年抗洪
佩韦遵考训; 晦木谨师传。 古时佩韦(佩戴牛皮)于身,防止性急。朱熹的父亲 曾 叮嘱朱熹注意佩韦,以防止急躁情绪。朱熹取字“元晦” 意 谓:“木晦于根,春荣华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 头上有青天,作事须循天理; 眼前皆瘠地,存心不刮地皮。(清代某县官自勉联)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有; 疏亲谩友,因财而散世间多。(鄂比赠曹雪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