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
黄帝八十一难经
则悉本《内经》之语,而敷畅其义,圣学之传,惟此为得其宗。然窃有疑焉,其说有
即以经 文为释 者,有悖 经文 而为释 者,有颠 倒经 文以为 释者。”
南京中医学院校
释《难经校 释·前言 》:“《难 经》是 我国古 代医学 著作 之一……全书 以阐明《内经》的
要旨为 主,用问答 的体 裁,辑为 八十一 难。”
的研究探讨,但是若不打破 “《难经》是阐释《内经》旨意之作”这种观念的束缚,总
以为 传统 医 学的 理论 莫 不是 发端 于 《黄 帝内 经》,就 必然 会 限制 我们 对 这 一问 题进 行
更深入的思考。这对于探索早期医学发展的多元化模式,以及更客观的认识《难经》
的价值也都是不利的。
那么 《 难经 》 中之 “《 经 》言”所 指为 谁 ?时 贤郭 霭 春先
枢》、《 素 问 》 也 。”
清·徐 灵胎 《 难 经 经 释·叙》: “《 难 经 》, 非 经 也 。 以 《 灵》、
《素 》之微 言奥 旨引端 未发者 ,设为问 答之 语,俾畅 厥义也 。古人书 篇名 义,非可苟
称,„难 ‟者 辩论之 谓,天下岂 有以 „难 ‟名为 „经 ‟者 ,故 知《 难经》非经 也……惟《难 经》
李 经纬 、林 昭庚《中 国医 学通史·古
代卷》:“关于《 难经》书 名的 含义,历 代学 者有着 不同的 理解 和认识,一种 观点认 为,
以„难 ‟字作 为问 难之 „难 ‟(nan,发 音为 四声 )。清·徐灵 胎《 难经 经释·自 序 》说 : „以
《灵》、《 素 》之 微 言 奥旨 , 引 端未 发 者, 设 为 问答 之 语 ,俾 畅 厥 义也 。 ‟另一 种 观点
《难经》并非解释《内经》之疑难者
传统 观点 认为 ,《难经 》一
难经必背原文
难经必背原文中医理论著作。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
原题扁鹊(秦越人)撰。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
《难经》非经也。
以经文之难解者,设为问难以明之,故曰《难经》,言以经文为难而释之也。
是书之旨,盖欲推本经旨,发挥至道,剖晰疑义,垂示后学,真读《内经》之津梁也。
一、《难经》之论脉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漏水下百刻,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
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
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
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
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
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
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
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
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
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四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也其脉在中。
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
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
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
是阴阳之法也。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
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邪?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
难经(完整版)
《难经》论脉(1—22难)论经络(23—29难)论脏腑(30—47难)论病(48—61难)论穴道(62—68难)论针法(69—81难)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漏水下百刻,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
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
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
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
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
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
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
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
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
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四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也其脉在中。
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
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
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
是阴阳之法也。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
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邪?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
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
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谓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
难经白话文目录及开篇
难经白话文目录及开篇前言《难经》是我国古典医书之一,它的著作时代,虽难确切的肯定,但根据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文中曾提到《八十一难》这一名称,所以一般认为成书于汉代以前。
据史籍记载,相传为秦越人(扁鹊真名)扁鹊所作。
全书是用问答的体例,以阐明《内经》的要旨为主,故以《难经》为书名,内容简明扼要,包括有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
特别是对脉诊论述,尤较具体全面而有一定的发明,历代医家都很重视此书,素以内、难并称,是学习和研究祖国医学的必读古书。
由于原书的词意古朴,文字较深,有不易理解之处,因此,历代医家曾对《难经》作了不少注释,积自孙吴时的吕广,唐初的杨玄操,以迄宋、元、明、清各代,各家注本不下十余种,但因这些注本,都为文言注释,对于现代一般读者,尚难完全看懂,因此,特以人民出版社影印的“佚存业书本”《难经集注》为篮本,采取清.吴澄的分类法,把全书八十一难,按不同性质,归纳为脉学、经胳、脏腑、疾病、腧穴、针法等六篇。
篇首冠以概述,简要的介绍了每篇的重点,然后按照原文,逐句加以语译,遇有较难解的词则另列“词解”以详其义;遇有需要引申的地方,则另加“按语”,以宏其旨。
总的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提纲挈领的全书的主旨,经较深入的领会文义,从而为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整理提高祖国医学遗产,提供一些有利条件。
目录第一篇脉学一、独取寸口的原理十二、虚实误治二、寸关尺的长度与阴阳属性十三、色脉尺肤合参的诊断法三、尺寸脉的太过不及十四、损至脉的病症及治法四、脉有阴阳十五、四季的正常脉和异常脉五、诊五脏脉的指法十六、五脏脉诊与内外证候六、脉象的阴阳虚实十七、脉证相应相反与预后七、四季旺脉十八、三部脉法与脏腑经脉的配合八、寸口脉平而死的原因十九、男女的正常与反常脉九、从迟数脉辩脏腑疾病二十、阴阳伏匿的脉象十、一脏脉象的十变二十一、形病和脉病十一、歇止脉与脏气衰竭的关系二十二、是动所生病与气血先后的关系第二篇经络二十三、经脉的长度与循行二十七何谓七经八脉二十四、阴阳各经气绝的症状与预后二十八、七经八脉的起止和循行二十五、十二经与脏腑的配合二十九、七经八脉的证候二十六、十五别络中的三络第三篇脏腑三十、营卫的生成和循行三十九、腑五脏六三十一、三焦的部位及其主要功能四十、闻臭与内脏的关系三十二、心肺的部位和营卫气血的关系四十一、肝有两叶三十三、肝肺的属性与沉浮现象四十二、脏腑的形态功能三十四、五脏所主的声色臭味及所藏的七神四十三、不进饮食七日而死的原因三十五、脏腑相合四十四、七冲门三十六、命门的功能四十五、八会的部位和主治三十七、五脏与九窍四十六、不寐和易寐不寤的原因三十八、脏五腑六四十七、面部独能耐寒的原因第四篇疾病四十八、脉、病、诊的三虚三实五十五、五脏积病四十九、正经自病与五邪所伤五十六、五脏积病的症状和病机五十、五邪名称和传变五十七、五泄的名称和症状五十一、喜恶与脏腑疾病的关系五十八、伤寒病的类型及其主脉五十二、脏病与腑病的根本不同五十九、狂病和癫病五十三、按五行生克推论疾病的传变和预后六十、厥痛与真痛五十四、脏腑病治疗的难易六十一、望、闻、问、切第五篇腧穴六十二、脏腑井荥六十六、十二经原穴和三焦的关系六十三、井穴为始的意义六十七、募穴和俞穴的治疗作用六十四、五腧穴的阴阳五行属性六十八、五腧穴的主治症六十五、井穴、合穴的脉气出入第六篇针法六十九、补母泻子的治则七十一、营卫的深浅刺法七十、四季刺法七十二、迎随补泻的刺法七十三、泻井刺荥法七十八、针刺押手和补泻方法七十四、因时制宜的刺法七十九、迎随和母子补泻法的结合七十五、肝实肺虚与补水泻火八十、出针、进针与候气七十六、补泻的方法与步骤八十一、虚实症误用补泻的后果七十七、上工与中工的差别第一篇脉学本篇包括第一难至第二十二难,主要是介绍脉学方面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
《难经》原文
难七
。也 意之实虚阳阴是。虚阴盛阳曰故�大实之浮�小损之沉。虚阳盛阴曰故�大实之沉�小损之浮�然 �也谓何�虚阴盛阳�虚阳盛阴有脉�曰
难六
。也重轻曰故。也 部肾�者疾来指举�骨至之按。也部肝�者平筋与�重之菽二十如。也部脾�者得相肉肌与�重之 菽九如。也部心�者得相脉血与�重之菽六如。也部肺�者得相毛皮与�重之菽三如�脉持初�然 �也谓何�重轻有脉�曰
难六十
。也见之衰脾是�漏 下之水如�啄之雀如来。耳见乃衰�见得可不和平其�也州中�者脾。也会要之生死�病变之时四 谓是�本为气胃以皆时四。禀主�海之谷水�者胃。本为气胃以冬。死曰�气胃无石但�病曰�少 气胃多石�平曰�石微脉冬。死曰�石弹如去�索解如来�病曰�曲微中其�属连啄啄�平曰�喙 之雀如滑濡�兑下大上来脉。内在病�及不谓是�微虚来气�外在病�过太谓是�强实来气其�然 �反谓何 。病为者反�石脉冬。本为气胃以秋。死曰�气胃无毛但 �病曰少气胃多毛�平曰毛微脉秋。死曰毛吹风如�索萧之按�病曰羽鸡循如�下不上不�平曰大 益之按�盖车如蔼蔼来脉其。内在病�及不谓是�微虚来气�外在病�过太谓是�强实来气其�然 �反谓何 。病为者反�毛脉秋。本为气胃以夏。死曰气胃无钩但 �病曰少气胃多钩�平曰钩微脉夏。死曰钩带操如�居后曲前�病曰者足举鸡如�数益而来�平曰 玕琅循如�环如累累来脉其。内在病�及不谓是�微虚来气�外在病�过太谓是�强实来气其�然 �反谓何 。病为者反�钩脉夏。本为气胃以春�死曰气胃无弦但 �病曰少气胃多弦�平曰弦微脉春。死曰弦弓张新如�强益劲而急�病曰竿长循如�滑而实益�平 曰叶榆循如�聂聂厌厌来气。内在病�及不谓是�微虚来气�外在病�过太谓是�强实来气其�然 �反谓何 。病为者反�弦脉春�然 �何奈变有如 。也脉之时四此 。石曰故�滑而濡沉�来之脉其故�石如凝水�时之冬盛�也藏所之物万�也水方北肾�者石脉冬 。毛曰故�浮以虚轻 �来之脉其故。也毛毫若�在独枝其�落而秋皆�叶华木草�终所之物万�也金方西肺�者毛脉秋 。钩曰故�迟去疾来之脉其故�钩如曲下皆�叶布枝垂�茂所之物万�也火方南心�者钩脉夏 。弦曰故�长而弱濡�来之脉其故�叶枝有未�生始物万�也木方东肝�者弦脉春 。也脉之时四�者石、毛、钩、弦�然 �也脉病将�耶脉王是。石脉冬�毛脉秋�钩脉夏�弦脉春言经�曰
难经(完整版).
《难经》论脉(1—22难)论经络(23—29难)论脏腑(30—47难)论病(48—61难)论穴道(62—68难)论针法(69—81难)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漏水下百刻,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
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
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
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
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
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
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
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
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
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四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也其脉在中。
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
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
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
是阴阳之法也。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
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邪?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
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
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谓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
黄帝八十一难经
则悉本《内经》之语,而敷畅其义,圣学之传,惟此为得其宗。然窃有疑焉,其说有
即以经 文为释 者,有悖 经文 而为释 者,有颠 倒经 文以为 释者。”
南京中医学院校
释《难经校 释·前言 》:“《难 经》是 我国古 代医学 著作 之一……全书 以阐明《内经》的
要旨为 主,用问答 的体 裁,辑为 八十一 难。”
名声过大,因为受到秦国太医李谧嫉妒而被其害死了。
中医学的一部经典之作
《难经 》相传 为秦 越人所 作,但从内 容上 看应该 是《 黄帝内 经》成书以 后问 世的作 品,
成书于 汉代。其内 容深奥 ,是中 医学 不可多 得的 理论著 作之一 。因 此,古 人将该 书托
名秦越人所著,也表示扁鹊在人们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借其名以示书的重要性,
四难
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 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 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 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 肾肝俱沉,何以别之? 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 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 三阴。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耶? 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浮者阳也,滑者 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所谓一阴一阳者,谓 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 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言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 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各以其经所 在,名病逆顺也。
认为, 以„难 ‟字作 为难易 之 „难 ‟( nan,音同 男, 二声 )。唐·杨玄操 《难 经 注·序》说 :
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传说为战国时秦越人(扁鹊)所作。
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
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中医理论著作。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
原题秦越人撰。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难经》”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
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
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
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
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
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
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消化道的7个冲要部位)和八会(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积,泄痢等病多有阐发,为后世医家所重视。
全书内容简扼,辨析精微,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内经》并提,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
有多种刊本和注释本。
《难经》并非解释《内经》之疑难者传统观点认为,《难经》一书本于《内经》,是解释《内经》中之疑难者。
如明·王九思《难经集注·杨玄操序》:“《黄帝八十一难经》者,斯乃勃海秦越人之所作也……按黄帝有《内经》二帙,帙各九卷,而其义幽赜,殆难穷览。
《难经》原文
《难经》原⽂《难经》简介《难经》为《黄帝⼋⼗⼀难经》的简称,或称《⼋⼗⼀难》。
旧题秦越⼈撰。
⼤约成书于西汉末期⾄东汉之间。
现存较早的版本有明经⼚刻医要集览本、⽇本武村市兵卫刻宋?王九思《黄帝⼋⼗⼀难》集注本等。
历代注释、发挥者约50家。
该书针对《内经》中深奥的中医学理论,归纳为81个问题,进⾏释疑解难。
内容包括脉诊、脏腑、阴阳、五⾏、病能、营卫、俞⽳、针灸、以及三焦、命门、奇经⼋脉等理论疑难问题。
涉及到⼈体正常⽣理、解剖、疾病、证候、诊断、针灸与治疗,以及阴阳五⾏学说等种种疑难问题的论述。
内容⼗分丰富,在阐发中医学基本理论⽅⾯占有重要的地位。
全书共3卷(⼀说5卷;,分81难。
1?22难,主要论述脉学,介绍脉诊的基本知识、脉学的基础理论,以及正常与反常脉象。
⾸先提出了独取⼨⼝的诊脉法,把古代⽐较繁难的三部九候等各种诊脉法统⼀为“独取⼨⼝”,简便易⾏。
确⽴了以⼿腕⼨、关、尺为三部,再分别每部之浮、中、沉为九候的“三部九候”脉诊法。
《难经》在论述正常脉及各类疾病所反映出的病脉在疾病诊断上的意义,各类脉象之鉴别等⽅⾯,均发挥了《黄帝内经》的理论,使学者更易于理解。
23?29难论述了经脉的流注始终、经络的长度、营卫度数、奇经⼋脉、⼗五络脉及其有关病证。
对《灵枢?经脉篇》作了深⼊阐述,主⾔经脉⽓绝之证候。
《难经》集中发挥了《内经》对奇经⼋脉的含义、内容、循⾏部位和起⽌处,以及与⼗⼆经脉的关系、发病证侯等。
30?47难以脏腑学说为主要议题,介绍了脏腑的解剖形态、⽣理功能、营卫周⾏。
对三焦、命门、七冲门(即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胃下⼝为幽门、⼤肠⼩肠会为阑门,下极为肛门;、⼋会理论,皆有阐释。
《难经》关于⼈体消化道由唇到肛门的“七冲门”之论如此精彩,可以说是得益于当时医家在实际解剖所获得的科学数据。
48?61难主要论述疾病。
强调要以四诊⼋纲为基础辨证,以五⾏⽣克关系来阐明疾病的传变、预后。
列举伤寒、泄泻、癫狂、⼼痛、积聚等,作为辨证的范例,并有不少科学的论断。
难经原文和译文
《难经》原文及译文一、原文曰:五脏之积,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然: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
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疟,连岁不已。
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何以言之?肺病传于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
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己日得之,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
久不愈,令人病烦心。
以秋庚辛日得之。
何以言之?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以秋适王,王者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
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
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
以冬壬癸日得之。
何以言之?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王,王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
故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
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
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
以春甲乙日得之。
何以言之?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以春适王,王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
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得之。
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
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
以夏丙丁日得之。
何以言之?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以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
故知贲豚以夏丙丁日得之。
此五积之要法也。
二、译文问:五脏的积病,各有它的名称吗?是从哪月和哪些日子得病的呢?答:肝脏的积病,名叫肥气,在左胁之下,有肿块突出,形状好象复着的杯子一样,上下如有头足。
日久不愈,会使人发生咳嗽气逆,类似疟疾的寒热,连所累月不容易治愈,这种积病是在季夏戊己日所得的。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肺脏的病邪,由肺传变到属木的肝脏(金克木),肝脏本当承接着传变到属土的脾脏(木克土),但脾土在季夏适为当旺的时候,当旺之时,不易受邪的,肝的病邪既不能传给脾,仍欲传回肺脏,肺脏又不肯接受,因此就滞留郁结在肝脏而成为积病了。
所以知道肥气是在季夏属土的戊己日得病的。
难经第八十一难原文和译文
难经第八十一难原文和译文
摘要:
一、引言
二、难经第八十一难原文
三、难经第八十一难译文
四、结论
正文:
一、引言
《难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战国时期扁鹊所著。
全书共分为八十一难,对中医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本文将对难经第八十一难原文和译文进行解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部分的内容。
二、难经第八十一难原文
第八十一难曰:病者,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起居不时,饮食不节,阳受之。
阴受之则入五脏,阳受之则入六腑。
入五脏则瞋恚,入六腑则乐。
瞋恚则病,乐则失常。
失常则狂,狂则不识人。
不识人则危,危则死。
三、难经第八十一难译文
第八十一难说:病人由于饮食没有节制,作息没有规律,导致阴气受损;作息没有规律,饮食没有节制,导致阳气受损。
阴气受损会传入五脏,阳气受损会传入六腑。
传入五脏会使人变得易怒,传入六腑会使人变得快乐。
易怒会导致疾病,过度快乐会导致失常。
失常会导致发狂,发狂会导致不认识人。
不认识人会导致危险,危险会导致死亡。
四、结论
难经第八十一难主要讲述了饮食、作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由此导致的阴阳失衡所引发的一系列疾病。
《难经》原文训释一则
《难经》原文训释一则
《难经》,又名“增一钟经”,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记载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它重要的历史记载。
《难经》最早见于《左传》,是包括礼乐、诗词、歌和其他经述的汇集。
《难经》中的一则:“夫陈腐臭者不为其后,夫湿润臭者不为其前,夫洁净端居者不为其比,夫不仁义者不为其朋友。
”句话很形象地描述了古人对于做人的准则。
其实,这句话说的是,“古人不为腐朽陈腐的人所服从,不为阴郁潮湿的人所爱护,不为污秽不洁的人所比较,不为毫无忠义的人所称友。
”句话说明,古人对于人品和道德有着很高的要求,古人只服从正直正义的人,只爱护有修养的人,只比较洁净端正的人,只和忠义正直的人交友。
古人的这种态度,体现了他们的言行一致性,反映出古人注重仁义的态度,体现了古人高尚的品德。
在古代,这种要求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对于人的品德有着严格的要求,人们称之为“有道者”。
“有道”思想,唤起大家对仁义的怀念,使仁义更加深入人心。
古代文化中有很多经典,《难经》是其中最受重视的一本,学习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人们的思想,还能让我们在今天追求道德更高的境界。
通过一则《难经》的原文,我们可以看出古人的道德观,他们认为人的本性是以仁义为载体的,只有有仁义的人,才能把自身的本性体现出来,才能成为有价值的人。
这句话提醒我们,不管是古人还是现在,要想有价值,就要有仁义,要有道德,要有正义。
我们要做仁义之人,符合道德规范,同时也要做有价值的人,在社会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做一个具有仁义、正直和道德的人,才是成为有价值的人的基础。
难经【古籍精品原文】
难经
《难经》是战国时期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扁鹊,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古代中医学著作之一,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
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
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目录
论脉
∙一难
∙二难
∙三难
∙四难
∙五难
∙六难
∙七难
∙八难
∙九难
∙十难
∙十一难
∙十二难
∙十三难
∙十四难
∙十五难
∙十六难
∙十七难
∙十八难。
难经的名词解释
难经的名词解释一、什么是难经难经是指那些相对较难理解和解释的典籍或经史文献,由于内容晦涩、意境深远或语言形式复杂而被称为"难经"。
二、古代难经的代表作品1.《易经》《易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哲学著作之一,内容包括了六十四卦以及相关的解释和注释。
其中的象辞和文言解释需通过深入研究才能理解,所以《易经》被列为难经之一。
2.《老子》《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著作,主要思想体现在其五千言左右的「道德经」中。
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隐喻和抽象的哲学概念,解读需要对古代道家哲学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3.《庄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所著的一本道家经典著作,内容丰富多样,引用了大量寓言故事和哲学思考。
其中庄子的语言幽默而深邃,读者需理解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才能真正理解。
4.《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并附有简短的解释和注释。
这些笔记的表达形式简洁精炼,而细微的意义和背后的思想需要经过透彻的研读才能理解。
三、难经解读的挑战1.语言障碍难经往往采用古代汉字和独特的文字表达方式,理解这些繁复而古老的文字对今人来说是一大挑战。
需要深入研究古代汉字的用法和语言的变迁,才能准确理解文字的含义。
2. 文化差异难经中存在许多与古代中国文化和价值观联系紧密的概念和观念。
对于非中国文化背景的读者来说,理解这些观念和概念可能需要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3.哲学意义的抽象性难经往往涉及抽象的哲学概念和思考,这些思想的解释和理解需要具备一定的哲学功底。
理解难经往往需要开阔的思维方式和深入的思考。
四、学习难经的意义1.思维拓展学习难经可以拓展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
通过理解其中的哲学思考和抽象概念,我们可以超越现实的限制,更深刻地理解人类思维和人生意义。
2.文化传承难经是中国古代智慧和文化的珍贵遗产,通过学习难经,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华。
3.个人修养学习难经需要通过阅读和深入思考来理解其中的深意。
难经注疏 (2)
未知驱动探索,专注成就专业
难经注疏
《难经注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注疏著作,为注释《难经》的书籍。
《难经》是韩愈所著,是一部经义文集,内容主
要涉及思考、争论、难题等。
《难经注疏》是对《难经》
进行详细解释和评论的书籍,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
解《难经》的主题和观点。
《难经注疏》一书的作者很可能是韩愈的学生或后人,因
为《难经注疏》的成书时间比韩愈晚很多。
这部注疏著作
根据《难经》的章节逐一解释其中的难点和疑问,并提供
了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难经注疏》的注释内容丰富,包
括对词义的解释、对文句的注解、对思想和观点的解读等,以及对《难经》中引用的典故、名人言论等的解释和附注。
《难经注疏》是研究《难经》和韩愈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于深入理解《难经》的含义、思想内涵以及对于中国古
代文化的理解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由于《难经注疏》
是对《难经》的解释和评论,也可以作为韩愈学派、《难经》研究的参考书籍。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一难
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脏无气者,何脏也?
然: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十二难
曰:经言五脏脉已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五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内。内外之绝,何以别之?
然:五脏脉已绝于内者,肾肝气已绝于内也,而医反补其心肺;五脏脉已绝于外者,心肺气已绝于外也,而医反补其肾肝。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十四难
曰:脉有损、至,何谓也?
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再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
损脉之为病奈何?
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脉之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十三难
曰: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己。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
然: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濡而滑。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脉数,尺之皮肤亦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五脏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其不应者病也。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七,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谓也。
二难
曰:脉有尺寸,何谓也?
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三难
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故曰石。此四时之脉也。
如有变奈何?
然:春脉弦,反者为病。
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气来厌厌聂聂,如循榆叶曰平;益实而滑,如循长竿曰病;急而劲益强,如新张弓弦曰死。春脉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曰病;但弦无胃气曰死,春以胃气为本。夏脉钩,反者为病。
五难
曰:脉有轻重,何谓也?
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
六难
曰: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何谓也?
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脉来上大下兑,濡滑如雀之喙,曰平;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病;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死。冬脉微石,曰平,石多胃气少,曰病;但石无胃气,曰死。冬以胃气为本。胃者,水谷之海,主禀。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耳。来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衰之见也。
治损之法奈何?
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
脉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一呼六至,一吸六至;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有呼吸再至。
四难
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
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
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
肾肝俱沉,何以别之?
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
脉来如此,何以别知其病也?
然: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其病。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
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
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沉细夜加,浮大昼加,不大不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
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邪?
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谓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顺逆也。
全书共3卷(一说5卷),分81难。
1~22难,主要论述脉学,介绍脉诊的基本知识、脉学的基础理论,以及正常与反常脉象。首先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法,把古代比较繁难的三部九候等各种诊脉法统一为“独取寸口”,简便易行。确立了以手腕寸、关、尺为三部,再分别每部之浮、中、沉为九候的“三部九候”脉诊法。《难经》在论述正常脉及各类疾病所反映出的病脉在疾病诊断上的意义,各类脉象之鉴别等方面,均发挥了《黄帝内经》的理论,使学者更易于理解。
23~29难论述了经脉的流注始终、经络的长度、营卫度数、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及其有关病证。对《灵枢·经脉篇》作了深入阐述,主言经脉气绝之证候。《难经》集中发挥了《内经》对奇经八脉的含义、内容、循行部位和起止处,以及与十二经脉的关系、发病证侯等。
30~47难以脏腑学说为主要议题,介绍了脏腑的解剖形态、生理功能、营卫周行。对三焦、命门、七冲门(即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胃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肛门)、八会理论,皆有阐释。《难经》关于人体消化道由唇到肛门的“七冲门”之论如此精彩,可以说是得益于当时医家在实际解剖所获得的科学数据。
48~61难主要论述疾病。强调要以四诊八纲为基础辨证,以五行生克关系来阐明疾病的传变、预后。列举伤寒、泄泻、癫狂、心痛、积聚等,作为辨证的范例,并有不少科学的论断。
62~68难主要论述针灸腧穴。重点对五脏的募穴、俞穴的治疗以及五俞穴主治病证深入论述。重视狭义俞穴和一些特定位与经气运行的关系,以及与脏腑的关系等。
八难
曰: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
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九难
曰:何以别知脏腑之病耶?
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七难
曰: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少阴之至,紧大而长;太阴之至,紧细而长;厥阴之至,沉短而紧。此六者,是平脉那?将病脉耶?
然:皆王脉也。
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
然:冬至之后,初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
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脉也,沉细夜死,浮大昼死。
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着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
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呼吸再至)名曰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所以然者,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69~81难主要论针法,如迎随补泻法、刺井泻荥法、补母泻子法、泻火补水法等,以及这些方法的应用、宜忌、注意事项。指出针刺疗法要因时制宜,要着眼于治未病。
《难经》不但在理论方面丰富了祖国医药学的内容,而且在临床方面颇多论述。除针灸之外,还提出了“伤寒有五”的理论,对后世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难经》对诊断学、针灸学的论述也一直被医家所遵循。对历代医学家理论思维和医理研究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十五难
曰:经言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是王脉耶?将病脉也?
然: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
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
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茂,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曰钩。
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
一难
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十难
曰:一脉为十变者,何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