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方式_人际交往与移民适应江苏_省略_江343户三峡农村移民的比较研究_风笑天

合集下载

三峡工程农村外迁移民心理适应的特点及对策

三峡工程农村外迁移民心理适应的特点及对策

三峡工程农村外迁移民心理适应的特点及对策作者:邵安银刘嫣来源:《科技创业月刊》 2013年第6期邵安银刘嫣(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荆州434023)摘要:文章通过对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北闸移民村入户调查,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移民的心理适应的特点,根据移民心理适应的现状及其特点,就如何加强农村外迁移民的心理适应性,从国家大政方针、地方政府、移民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促进移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三峡移民;心理适应;移民政策中图分类号:C91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3.06.063文章通过对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北闸移民村入户调查,对移民心理适应的特点以及如何提高移民心理适应的问题进行探讨。

1移民心理适应的特点分析1.1从移民年龄、文化程度看心理适应契合度本次调查的38户北闸村移民,搬迁时间都在一年左右,安置方式属于集中安置。

调研结果表明:①年龄与移民的心理适应性成负相关,即移民的年龄越小,其心理适应性越好,年龄在18-59岁段的移民心理适应契合度明显高于60岁以上的移民。

因为移民的年龄越小,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就越强,年龄越大,其故土情结也就越浓厚,适应能力也相对较差。

②文化程度与移民心理适应性之间呈正相关,移民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心理适应性越强,反之越弱,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移民的适应水平要显著好于初中及小学及其小学以下移民的适应水平。

因为文化程度越高,其看待整个移民工程的心态越积极、对移民政策的理解也越科学,加之思想相对开放,对新生活有较高的渴求,因此更容易接受因搬迁带来的改变。

1.2从移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方面看心理适应契合度通过对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北闸移民村入户调查,从移民主体的角度,在生产条件、生活条件等方面对移民心理适应的状况进行考察,形成的结论是:移民在经济活动方面契合度高,生活方式方面契合度持平。

经济是基础,生产是基础的基础,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是移民在搬迁后面临的最为直接的问题,移民对这种改变是否适应,直接影响到移民对搬迁后生活的主观感受,因而是移民适应研究中最基础的方面。

关于三峡移民的安置的调查报告

关于三峡移民的安置的调查报告

关于三峡移民的安置的调查报告第一篇:关于三峡移民的安置的调查报告关于三峡移民的安置的调查报告推荐举世瞩目的特大型水利工程——三峡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其中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工作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晋江市西滨镇思进村是福建省移民安置试点区之一,我们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对思进村的移民安置工作,作了一个全面深入的调查,其调查报告如下:一、国家对外迁移民的安置政策: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安置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重点与难点,是三峡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这一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

几年来,在全国人民和大力支持下,通过库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努力,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进展顺利。

根据2002年召开的国务院三峡工程移民工作会议和三峡工程库区农村移民外迁现场会议精神,对农村移民要坚持多种方式安置的方针,把本地安置与异地安置,政府安置与自找门路安置结合起来,加大外迁安置力度,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村移民外迁安置。

其中,国家规定了外迁移民安置工作的基本准则:1、不违背政府移民规定2、不损害移民切身利益3、不迁就移民无理要求4、不乱开口子随意表态5、不越职越权相互指责6、不强索优惠歪提条件7、不违反规划突破补偿8、不更改程序漏掉手续9、不忽视资格放走假迁10、不轻视稳定放松管理为了切实做好三峡工程库区农村移民外迁安置工作,党中央、国务院有如下意见和要求:㈠三峡工程库区农村移民外迁安置的任务与进度要求1、调整三峡库区移民安置规划,全库区农村移民外迁安置人数由原规划的83万人增加到125万人,其中以重庆市最多,有10万人。

2、外迁移民7万人,分配给以下省(市)进行安置,四川省9000人,江苏、浙江、山东、湖北、广东省各7000人,上海市、福建省各5500人,安徽、江西、湖南各5000人。

上述11个省市要各选择一个县进行接收外迁农村移民安置试点,每个试点县接收安置150户,约600人。

3、从2001年至2003年上半年,要全部完成外迁移民安置任务。

长江三峡农村移民安稳致富调研报告

长江三峡农村移民安稳致富调研报告

长江三峡农村移民安稳致富调研报告读书人文档频道给广大网友提供最实用的文档资料就地后靠是三峡库区农村移民搬迁安置的主要渠道。

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后,就地后靠移民安稳致富的问题日益显现,已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

这一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关系到三峡工程的成败,关系到三峡库区的长久治安。

本文以分析奉节县就地后靠移民当前的生产生活情况为基础,浅析这一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一些针对性措施。

一、奉节县就地后靠移民的基本情况(一)土地量少质差。

奉节县已累计完成农村移民生产安置人,其中就地后靠安置人,人均耕园地.亩,比安置前人均减少.亩。

而且,安置移民的土地大多数是新开垦的荒地,海拔高,坡度大,熟化程度低,质量差,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条件不好。

(二)收入大幅度下降。

据县农调队测算,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后,农村就地后靠移民农业收入人均下降了—元。

同时,城镇移民收入减少引致农村移民务工机会减少,移民务工收入也急剧下降。

(三)致富难度较大。

除土地质量差、基础设施落后、就业渠道少等客观因素外,就地后靠移民往往还存在思想保守、生存发展能力较弱等问题,短期内难以致富。

这部分农村移民过去大多数居住在长江干支流两岸河谷地带,交通条件相对较好,占尽了发展农业的天时、地利和人和,收入来源主要靠农业,生活质量在全县农村相对较高。

面对搬迁后的艰苦条件,他们短时间还难以适应,感到有些无所适从。

二、原因分析(一)农业生产条件发生重大变化。

奉节县的淹没区是长江及四大支流(草堂河、梅溪河、朱衣河、九盘河)的河谷台地,土地肥沃,雨量充足,日照时间长,交通便利,水源方便。

大部分土地用于种植脐橙、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亩脐橙收入一般在—元之间,一亩蔬菜收入一般在—元之间。

搬迁后虽然也栽种了果树和蔬菜,但土质较差对品质、产量影响较大,收入自然也就减少。

(二)产业结构比较单一。

农村移民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性收入和务工收入。

其中,农业生产性收入一般占农民收入的%。

三峡工程农村外迁移民心理适应性现状分析

三峡工程农村外迁移民心理适应性现状分析

三峡工程农村外迁移民心理适应性现状分析作者:邵安银刘嫣来源:《广西农学报》2013年第01期摘要:移民的心理适应就是移民对于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移民的心理适应不仅与其自身有关,还关系到整个移民工作的成败与否,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本文通过对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北闸移民村入户调查,从移民主体的角度,在生产条件、生活条件、人际关系等三个方面对移民心理适应的状况进行考察,形成结论是:移民在经济活动方面契合度高,生活方式方面契合度持平,社会交往方面契合度偏低。

关键词:三峡工程;移民;心理适应中图分类号:B84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374(2013)01-0064-03所谓心理适应就是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过自我调节,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

三峡农村外迁移民属于非自愿性移民,其搬迁具有强制性,对移民来说,适应意味着生存,三峡移民的心理适应就是移民对于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心理适应属于精神上的,反映的是移民对迁入地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一种并非完全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它在某种程度上更能说明移民适应的实质状况。

要使移民能够真正扎根于迁入地、适应新的生活,必须帮助他们顺利跨越心理适应的各种障碍,认真探索和构建起移民心理适应的机制和条件,只有移民习惯了迁入地的生活方式,熟练掌握了当地的生产劳动技能,并且在心理上已将迁入地看作“我群体”时,他们才在真正意义上适应了迁入地的生活,才真正从心理上在迁入地扎下根[1]。

本文调查对象是近两年从重庆巫山等地迁到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滩桥镇北闸村的移民,属于跨省的远距离外迁,安置方式属于集中安置,共38户,本次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176份,被调查者平均年龄为44.75 岁,60岁以上的有50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8.7%,家庭人口平均数为5人,受调查者中男性占52.8%,女性占47.2%,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其以下的占50.8%,初中及高中的占45.6%,大专及其以上占3.6%。

三峡移民社会融入及文化适应性调研访谈提纲

三峡移民社会融入及文化适应性调研访谈提纲

三峡移民社会融入及文化适应性调研访谈提纲附件三三峡移民社会融入及文化适应性调研提纲一、调研目的建设三峡工程,根治长江水患,并发挥其巨大的电力、航运效益,是国人百年梦想。

但是三峡水库淹没区涉及重庆、湖北两地20多个区县,上百万移民需要避让搬迁、重建家园。

移民能否顺利搬出,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

重庆市江津区龙华镇,作为一个三峡移民的迁入地,当地原住居民与三峡迁入者之间,会有什么样的磨合?三峡移民也将如何去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文化,新的习俗?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峡移民生活吧!二、调研对象(一)三峡移民(二)龙华镇土著人民(三)龙华镇政府人员三、调研方法(一)问卷调查(二)访谈调查(三)资料调查四、调研内容(一)三峡移民生活适应程度(二)三峡移民对迁入地自然环境的感受(三)三峡移民对迁入地人文环境的感受(四)三峡移民对迁出前后生活的对比落差(五)关于三峡移民的政策制度样?15.刚搬迁过来时?和当地居民关系怎么样?这么多年后,与当地居民关系有改变吗?16.搬迁到这边后,如果家里有事一般找谁帮忙?17.感觉自己在人际关系即与人相处这方面的适应情况如何?18.感觉当地的社会风气怎么样?对同居现象有什么看法?19.从思想观念来看,觉得自己和当地居民差别大吗?比如思想开放程度,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等20..怀念在老家的生活吗?有没有产生过搬回老家居住的想法?21.觉得自己现在是不是本地人?把安置地当作自己的家乡了吗?有没有扎根下来的想法了?22.对以后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具体打算?23.搬迁过来后觉得遇到的最主要的适应困难在哪里?六年之后,这些困难现在都克服了或者说有所改善了吗?附件五三峡移民社会融入及文化适应性调查问卷调查地点: 调查员: 调查时间:一、基本情况(1)性别: (2)年龄:(3)文化程度:1.文盲2.小学3.初中4.高中(包括中专)5.大专以上(4)目前所从事的职业:___________________(5)家庭人口数: _________(6)子女人数_____其中有_____个在读书,文化程度最高的是________(7)搬迁前所在地主要从事的职业:________________二、家庭收入情况(1)去年,家庭的总收入大约:1. 6000元2.6001 一10000元3.10001元以上(2)家庭收入主要来源:(按所占收入比重选出排名前三位选项)1.政府补贴2.打工3.种地4.经商5.其他(3)与搬迁前相比,家庭收入:1.减少了2.差不多3.增加了(4)搬迁前,家庭收入主要来源:(按所占收入比重选出排名前三位选项)1.政府补贴2.经商3.打工4.种地5.出租房屋6.服务业7.其他(其中:1打工收入包括工资收入、手工制品收入2经商包括做小本生意)三、家庭消费情况(1)去年,全家总支出大约:1. 5000元以下2.5001 —6000 元3.6001 —10000元4.10001元以上。

生活的移植--跨省外迁三峡移民的社会适应 江苏社会科学 2006年3期

生活的移植--跨省外迁三峡移民的社会适应  江苏社会科学  2006年3期

万方数据
一80~
。7。j衽繁零j鞣,窕
表2 因子分析结果
你觉得当地政府对移民是否关心 你觉得移民政策对你家是否落实 你觉得当地居民对移民是否热情 住房条件比搬迁前更好还是更差 对现在住房状况的满意状况 土地质量与当地居民比较状况 土地质量与搬迁前比较状况 现在是否能够说当地话 现在是否能够听懂当地话 风俗习惯与原居住地有无差别 饮食方面与原居住地有无差另q 新因子命名 特征值 方差贡献率 累计方差贡献率
其次,除了距离远以外,安置方式也发生了
明显的改变。即由过去的一个村几十户移民的 “集中安置”,转变为一个村只有不足十户的“分 散安置”。在分散安置中,又有相x,l-集中安置和插 花安置两种具体模式。相对集中安置是将大约五
至十户移民家庭集中在一起建房安置,即形成一 个小小的移民安置点,这几户移民互为邻里。而 插花安置则是将移民户分得更散,一个村组往往 只有一至三户移民户,并且常常是单家独户地分 散安置在当地居民当中。
这种跨省#1-迁、分散安置无疑会给移民的生 活带来巨大的影响。“跨省#I-迁的农村移民在社
会适应方面,将会面临一些与跨县外迁移民所不 同的困难与问题,其适应过程将会形成一些不同 于跨县近迁的特点。YI=展对跨省外迁移民社会适 应性的研究,应该成为下一段移民研究的重点领 域之一。”(风笑天,2004)
表1
安置地点 江苏射阳市 江苏大丰市 江苏东台市 江苏如东市 浙江海盐县 浙江嘉善县
调查样本构成情况(N=343)
百分比
25.4 12.8 13.4 14.6 14.3 19.5
被访者性别 男性 女性
被访者年龄 30
71.4 28.6
百分比
19.6 65.3 14.1
2006年第3襄

中国水库农村移民安置模式研究

中国水库农村移民安置模式研究

中国水库农村移民安置模式研究中国水库农村移民安置模式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水库建设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被迫迁离故土,进行移民安置。

这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好处是提供了大量的洪水控制、水资源供应、发电和灌溉的机会,但同时也对当地农村居民的生活和生计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水库建设对农村移民安置的模式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经过长期摸索,现已形成多种移民安置模式,包括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两种主要模式。

集中安置是将移民集中安置在一个新的区域,通常是一个新建的移民安置点。

这种模式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在短时间内迅速解决大量移民的安置问题。

政府可以集中投资,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如住房、学校、医院等,以确保移民能够顺利过渡到新的生活环境。

同时,集中安置还可以为移民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例如在新建的工厂、企业或新农村产业链上工作。

然而,集中安置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和资源。

此外,由于移民密集,新地区可能面临工作机会不足、资源过度消耗及社会融合等问题。

分散安置是将移民分散安置在相对原居住区域附近的地方,如周边镇村。

这种移民安置模式可以减少需要建设的新基础设施数量,减轻了财政压力,并减少了对农民生活习惯的剧烈改变。

另外,分散安置也有利于保持原有的社会网络和文化传统,有助于移民更好地融入新的社区。

然而,分散安置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

由于移民分散在不同地区,政府难以集中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

此外,分散安置模式在提供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更多的投入和合作。

在实践中,中国的水库农村移民安置模式多为集中和分散相结合。

根据具体情况,政府会采取不同的模式进行安置。

例如,在一些新建的移民安置点,政府会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但也会鼓励移民去周边地区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

这种模式既有利于解决移民安置问题,又有利于促进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总而言之,中国水库农村移民安置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不同安置方式下移民社会融入研究

不同安置方式下移民社会融入研究

不同安置方式下移民社会融入研究不同安置方式下移民社会融入研究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移民规模的不断增长,移民社会融入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移民社会融入既是移民自身的需求和期待,也是移民目的地国家的挑战和使命。

在移民社会融入过程中,不同的安置方式可能会对移民的社会融入产生不同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安置方式下移民社会融入的研究现状,以及分析其中的利弊和应对措施。

一、安置方式的分类移民的安置方式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

集中安置指的是移民被集中安置在特定的地区或社区,形成相对封闭的移民社群;分散安置则是将移民分散到各个社区,融入当地居民中去。

二、集中安置方式下移民社会融入研究1. 优势:集中安置方式下,移民可以与同胞保持联系并建立社群,互相支持和帮助。

共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有助于移民彼此之间的交流和联系。

此外,集中安置还有利于移民社群保持对原有文化的传承,减少文化冲突和认同困惑。

2. 劣势:集中安置也存在一些劣势。

首先,对于移民来说,长期处于封闭的移民社群可能导致他们与主流社会的脱节,难以真正融入当地文化。

其次,由于较高的移民密度,集中安置可能加重社区的负担,增加了社会的压力和矛盾。

此外,移民集中安置容易让当地居民对移民持有偏见和歧视,限制了移民社会融入的空间和机会。

三、分散安置方式下移民社会融入研究1. 优势:分散安置方式下,移民更容易融入当地社区。

他们可以接触到当地居民,学习当地的语言和文化,建立跨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此外,分散安置有利于移民更广泛地获得就业和教育机会,提高其社会地位和生活品质。

2. 劣势:分散安置方式下,移民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社群支持和认同感。

分散安置让移民失去了与同胞的紧密联系,他们可能面临孤立和社会边缘化的风险。

此外,分散安置也给社区带来了挑战,如就业、住房和服务资源的压力。

四、应对措施1. 加强教育和培训:无论是集中安置还是分散安置方式,提供移民教育和培训是关键。

对三峡农村移民安置的几点思考

对三峡农村移民安置的几点思考
通过对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一些新的安置模式的分析提出了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必须以发展为目的为移民提供致富条件才能使移民安居乐业
对三峡农村移民安置的几点思考
对三峡农村移民安置的几点思考
通过对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一些新的安置模式的分析,提出了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必须以发展为目的,为移民提供致: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重庆,400044 刊 名: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THREE-GORGES UNIVERSITY 年,卷(期):2001 17(1) 分类号:F127 关键词:移民安置 问题 思考

移民安置实施方案

移民安置实施方案

移民安置实施方案1. 移民安置不是一件小事,这可关系到每一个要搬家的人未来的生活啊!就像你要离开住了很久的家,去一个全新的地方重新开始,那种忐忑和期待交织的心情,能理解吧?咱得把各项准备都做好。

首先呢,要仔细调查新地方的环境、资源,得确保大家去了能住得舒服、过得开心。

然后呢,要给大家提供足够的帮助和支持,比如就业指导啦,让大家能尽快适应新生活,不是吗?最后,还得随时关注大家的反馈,有啥问题及时解决呀!2. 移民安置,就像是一场大冒险!你想想,大家要离开熟悉的一切,去面对未知,这得多刺激啊!对于那些即将移民的人来说,这可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啊。

所以呢,我们要充分考虑他们的感受,不能随随便便就安置了。

怎么安置呢?得先选个好地方吧,不能太偏太穷,要有发展潜力。

还要帮大家融入当地生活,组织各种活动,让他们迅速交到新朋友,这样他们才不会孤单呀,对吧?3. 嘿呀,移民安置可真是个棘手的活儿!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呀!比如那些上了年纪的人,他们适应新环境是不是更难呀?这就像让一只老鸟换个新巢,不容易啊!那咋办?咱们得给他们特别的关怀呀。

提供方便的生活设施,找专人照顾他们。

年轻人呢,得给他们创造好的就业机会,让他们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大显身手呀!总之,移民安置得用心去做,不能糊弄,大家说是不是?4. 移民安置啊,可不是把人拉过去就行咯!这就好像种庄稼,得选好地、播好种、精心照顾才能有好收成。

对于移民们也是一样,得给他们创造合适的条件。

比如要有完善的教育资源,孩子们的未来可不能耽误呀!还有医疗保障,谁也不能保证不生病呀!然后呢,得搞一些文化活动,让大家的心能凝聚在一起,像是一家人一样。

这样的安置才是成功的呀,对不对?5. 哇塞,移民安置真的好重要呀!这简直就是给大家再造一个新家呀!想想看,要让大家在新的地方安居乐业,得做多少工作呀!要了解每个人的需求和困难,就像医生看病一样,得对症下药。

然后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各种帮助。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三峡工程库区农村移民安置有关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三峡工程库区农村移民安置有关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三峡工程库区农村移民安置有关政策及移民个人资金发放规定》的通知
【法规类别】农村农场财务管理
【发文字号】苏政办发[2001]58号
【发布部门】江苏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1.05.15
【实施日期】2001.05.1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三峡工程库区农村
移民安置有关政策及移民个人资金发放规定》的通知
(苏政办发[2001]58号)
各有关市、县人民政府,省各有关委、办、厅、局,省各有关直属单位:
《江苏省三峡工程库区农村移民安置有关政策及移民个人资金发放规定》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00一年五月十五日
根据国务院的部署,我省负责7000名三峡工程库区农村移民安置任务。

为切实做好我省三峡工程库区农村移民安置工作,按照国家关于三峡工程库区农村移民安置的有关方针、政策,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如下移民安置政策和规定:
<。

三峡库区后靠移民和外迁至山东省移民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三峡库区后靠移民和外迁至山东省移民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三峡库区后靠移民和外迁至山东省移民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三峡工程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水利工程之一,它不仅改善了长江流域的水利状况,还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了诸多的好处。

但是,由于工程建设需要淹没大面积的土地,所以需要对当地居民进行疏散和搬迁,这也是三峡库区在征迁、搬迁和保障等方面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关键。

在搬迁和迁移过程中,居民的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因为居民需要适应新的居住环境、适应新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

这些变化可能会给居民带来压力和不适,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因此,本文旨在开展针对三峡库区后靠移民和外迁至山东省移民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以期探索解决搬迁问题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和其相关因素,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三峡库区后靠移民和外迁至山东省移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

三、研究内容1. 理论研究根据前期调查发现,搬迁和迁移过程中可能对居民心理健康造成重要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将以社会学、心理学、流行病学等学科为理论依据,探讨和说明迁移过程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

2. 调查研究在研究的初期,本文将结合文献回顾和对搬迁幸存者访谈等方式,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对三峡库区后靠移民和外迁至山东省移民的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并分析结果。

3. 数据分析在数据分析阶段,本文将使用 SPSS 等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因素分析、方差分析等,以揭示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4. 结论和建议本研究将得出初步结论,并给出一些建议以解决类似问题。

四、论文结构•第一章:绪论介绍选题的背景、研究现状和意义。

•第二章:理论框架结合社会学、心理学、流行病学等学科的理论,探讨和说明迁移过程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章:研究方法描述本研究的研究方法、问卷设计、调查对象、数据收集过程和分析方法。

三峡工程就地后靠移民的文化适应——以巫山洋河村移民安置点为例的开题报告

三峡工程就地后靠移民的文化适应——以巫山洋河村移民安置点为例的开题报告

三峡工程就地后靠移民的文化适应——以巫山洋河村移民安置点为例的开题报告摘要: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和完成,数十万移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向内地移民的迁徙。

移民的过程不仅仅是物理层面上的移居,更包含着文化上的适应和变迁。

本研究以巫山洋河村移民安置点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分析,探讨了三峡工程移民在物质和文化层面上的适应与接纳,分析了移民与本地居民在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异同和融合,旨在通过对移民的文化适应与变革研究,为未来移民安置点和内地移民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峡工程;移民;文化适应;巫山洋河村一、研究背景三峡工程作为21世纪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在完成之后带来了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应,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当地居民和移民的生活和文化。

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数十万人从水下土地迁往内地移民安置点,他们不仅仅面临着物理上的迁移,更面临着环境、社会、文化上的适应和变革。

因此,对于这些移民在适应新环境和文化上的经历和实践进行研究,对理解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探讨移民政策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意义2.1. 文化适应的重要性文化适应是指个体在跨越文化界限的时候,逐渐习惯和接受新环境下的文化规范、价值观、生活方式,并把这些规范自觉地融入自己的行为习惯并产生相应的身份认同感。

文化适应是移民在适应新环境和生活方式上的重要过程,直接决定着移民的融入和认同,对于理解移民的状况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2. 政策制定的参考移民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解决移民问题而规划出的一系列政策,对于政策的制定需要对当前移民状况有所了解。

通过对巫山洋河村移民安置点的研究,可以为未来移民安置点和内地移民的政策制定、调整和完善提供多方面的参考。

三、研究目的3.1. 分析三峡移民的文化适应情况通过对巫山洋河村移民安置点的实地调查和文献分析,探讨三峡移民在物质和文化层面上的适应与接纳。

详情分析移民在迁移过程中的文化价值的变化,移民与内地居民在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异同和融合,为研究和谐移民社会提供数据支持。

三峡移民对新生活环境的适应性分析

三峡移民对新生活环境的适应性分析

作者: 习涓;风笑天
作者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
出版物刊名: 统计与决策
页码: 20-22页
主题词: 三峡库区;库区移民;生活环境;适应性;对策
摘要:三峡工程是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其所涉及的百万移民在世界工程移民中也是规模最大的。

三峡移民的安置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

三峡移民从一个世代居住、熟识习惯的生活环境搬迁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之中,他们的生活是否方便、环境是否安全、人际关系是否融恰、生活方式是否习惯?这些问题具体地关系到移民对迁后生活的主观感受和适应情况,因而是三峡移民适应性研究中基础而又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移民们生活环境的改变,内容十分宽泛。

研究过程中,我们将生活环境操作化为生活方式、居住环境、治安环境及人际环境等上方面,又将生活方式具体化为风俗习惯、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

通过比较移民搬迁前后这几方面的情况,考察移民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各方面的适应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水库移民安置方式对比分析

水库移民安置方式对比分析
3水库移民传统安置方式…………………………………………………………………。16 3.1后靠安置方式…………………………………………………………………………16 3.2外迁安置方式…………………………………………………………………………1 8 3.3大农业安置方式………………………………………………………………………19 3.4混合安置方式…………………………………………………………………………20
糍 学位 泛文 作 签轹
入r
瑚% 哆 枷 签字 刚期 : 。

保证人(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加I弓、参、f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有关保管、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特授权华北水利 水电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公开和编入有关数据库提供检索,并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复制、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 门或机构送交论文原件或复印件和电子文档。(涉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resettlement,the understanding and support of reservoir resettlement is one of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contruction smoothly carried out and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management.Pay high attention to the resettlement work of reservoir immigrants is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implement of people—oriente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the new environment.

三峡工程农村移民安置存在的同题及其对策

三峡工程农村移民安置存在的同题及其对策

三峡工程农村移民安置存在的同题及其对策摘要:三峡工程移民安置是国内外广为关心的问题。

根据2001年在三峡库区进行的为期半年的调查以及移民研究文献的回顾,我们对三峡工程农村移民安置规划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应通过综合利用各种移民安置方式、提高移民补偿标准、稳步推进库区退耕还林的步伐、建立和完善移民参与机制等措施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以确保三峡农村移民安置规划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三峡农村移民移民补偿标准移民安置方式可持续发展1 三峡工程农村移民安置的重要地位三峡工程农村移民安置是三峡工程移民安置最关键的部分,它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三峡工程移民安置的成败。

为了确保三峡工程移民安置的成功,国家在三峡工程移民安置过程中实施开发性移民政策,以确保移民在搬迁后生活水平能得到提高和移民安置区能实现长治久安。

为了为三峡农村移民安置积累经验,在开发性移民政策的指导下,有关部门从1985年到1992年在三峡库区进行了长达8年的移民安置试点工作。

三峡工程上马后,长江水利委员会在国家、湖北省和重庆市委托下,会同近百家科研设计单位和高等院校,在总结移民规划试点所取得的经验基础上,依据《长江三峡工程水库淹没处理和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历时两年多,完成了库区分县(市)移民安置规划、分省(市)移民安置规划和全库移民安置规划的编制工作。

根据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规划,农村移民安置在搬迁方式上以后靠安置为主、外迁安置为辅;在生产安置方式上以土地安置为主,同时积极发展二三产业。

79%的移民就地后靠安置,21%的移民外迁。

在后靠安置人口中,大农业安置占62.4%,二三产业安置占23.6%,防护工程人口占7.8%,养老金和其它方式安置占4.1%。

通过开荒建园、低产地改造和土地调整,使从事大农业的移民人均耕园地达到1~1.5亩。

应该说三峡工程农村移民安置规划是比较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

2 三峡工程农村移民安置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三峡工程农村移民安置规划自1993年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145 ** 0 .135 ** 0 .130 **
0 .255 *** 0 .196 ***
0 .373 ***
0 .218
0 .279
0 .337 0 .457
21 .305 *** 19 .227 *** 21 .471 *** 30 .645 ***
注 :*=p <0 .05 **=p <0 .01 ***=p <0 .001
样本的抽取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 。 结合调查要求和实际 情况 , 首先抽取了江苏省安置移民的 4 个县市 , 以及浙江省的 2 个县 市 , 然后在每个县市分别简单随机抽取 2 -5 个安置移民的乡镇 , 接着 对所抽中的乡镇中所有移民户进行调查 , 调查对象主要是移民家庭中 的户主或者其配偶 。 本项研究共抽取了江苏射阳 、东台 、如东 、大丰 , 浙 江海盐和嘉善 , 总共 6 个县市 、19 个乡镇 、343 户移民家庭中的户主或 其配偶 。 两省的调查使用同一份封闭式问卷 , 都是采取派调查员入户 进行结构式访问的方法进行的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 1 。
三 、结果与分析
(一)人际交往变量的因子分析
为了便于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 笔者首先采用主成份法对移民在安 置地人际交往状况的各项具体指标进行因子分析 , 并采用方差极大化 原则对因子负荷进行正交变换 , 对指标进行综合 , 从中提取出概括多个 具体指标的新因子 。 因子分析的结果见表 2 。
表 2:移民在安置地人际交往状况的因子分析
表 1:调查样本构成情况(N=343)
被访者属性信息(性别 、年龄) 男性 女性
被访者年龄 30 岁以下 31 -50 岁 51 岁以上
% 71 .4 28 .6
19 .6 65 .3 14 .1
安置地点 江苏射阳市 江苏大丰市 江苏东台市 江苏如东市 浙江海盐县 浙江嘉善县
% 25 .4 12 .8 13 .4 14 .6 14 .3 19 .5
表 3 中的模型 1 显示 , 对移民社会适应有明显影响的因素只有三 个 , 即住房差别状况 、当地治安状况和政府关心程度 。 整个模型的解释 力只有五分之一多一点 。 当加进人际交往的前两个因素时 , 模型的解 释力略有提高 , 但提高并不显著(提高约 6 %)。而当进一步加进另外 两个与当地居民交往有关的变量时 , 模型的解释力迅速提高 , 分别达到 三分之一和接近一半(分别提高约 6 %和 18 %)。尤其是模型 4 表明 ,
新因子命名
与当地 与移民 熟悉当地
居民交往 交往
语言
特征值
2 .373
1 .585
1 .139
方差贡献率 累计方差贡献率
29 .666 29 .666
19 .808 49 .473
14 .233 63 .706
Ext racti on M et hod :Princi pal Comp on ent A nal ysis . Rot at ion M eth od :V arimax w it h K ai ser N ormalizati on .
(二)人际交往状况对移民社会适应的影响
我们先将前人研究所涉及的对移民社会适应有影响的变量以及性 别 、年龄等控制变量一起放进回归方程 , 得到表 3 中的模型 1(不显著 的变量未列出)。然后 , 将移民人际交往中的“与移民交往因子”和“ 熟 悉当地语言因子”增加进方程 , 得到表中模型 2 ;再将被调查对象所感 受到的“当地居民对移民的态度”变量(虚拟变量 , 感到他们态度热情 = 1 , 感到他们不热情 =0)加进方程 , 得到表中模型 3 ;最后 , 将移民人际 交往中的“与当地居民交往因子”加进方程 , 得到表中模型 4 。 回归分 析的结果见表 3 。
题项 1 您和当地居民来往多吗 ? 2 您经常到当地居民家串门聊天吗 ? 3 您和当地居民交流有困难吗 ? 4 迁到本镇的移民您认识多少 ? 5 您和其他移民来往多吗 ? 6 迁到本县其他乡镇移民您认识多少? 7 您现在会说当地话吗 ? 8 您现在能听懂当地话吗 ?
因子 1 0 .820 0 .791 0 .685 -0 .023 0 .090 0 .117 -0 .082 0 .463
(二)变量及其测量
研究的因变量为移民的社会适应 。 本研究以笔者 1997 年 -2000 年对湖北省宜昌地区三峡移民调查所用问卷为基础 , 进一步补充和增 加了测量指标 , 建立了李克特形式的移民社会适应量表 。该量表由 14 个题项构成 , 内容涉及移民在生产 、经济 、生活 、习俗 、气候和心理等各 个方面的适应状况 。 该量表的内在一致性系数 α=0 .87 。
DO I :10.15992/j .cnki .31 -1123/c .2008.02.00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安置方式
、人际交往与移民 社会 2008· 2
So cie ty
适应
第28 卷
江苏 、浙江 343 户三峡农村移民的比较研究
风笑天
摘 要 :本文依据对江苏 、浙 江两省 6 个县 343 户三 峡外迁 农村移 民的调 查 数据 ,分析了相对集中与完全分 散这两 种不同 的安置方 式 , 以及由 此所形 成 的两种不同的人际交往状况对外迁移民社会 适应的影响 。研究发现 , 从总 体 上看 ,移民在安置地的人际交往状况对移民的社会适应 的影响十分显 著 。 无 论是移民之间的交往 、还是移民 与当地 居民之 间的交往 , 都 会大大 增强移 民 融入当地社会的程度 。 关键词 :三峡农村移民 安置方式 人际交往 社会适应
风笑天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本文为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心重点课题“ 江苏三峡移民社会适应性研 究”成果之一。 研究得到该中心资助, 特此致谢。
· 152 ·
安置方式 、人际交往与移民适应
地缘基础上的人际关系 。 国内现有的移民研究 , 包括笔者以往的研究 , 已经充分注意到了搬
迁方式 、安置地的经济状况 、移民的生产方式等因素对移民在安置地社 会适应过程的影响(风笑天 , 2004 、2006 ;郝玉章等 , 2005)。 但却很少有 研究关注到这种地缘关系的改变所带来的影响 。 正如笔者在另一项研 究中所指出的 :“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交往状况对他们的社会适应具 有重要的影响 。 这一点是以往研究中所未曾注意到的 。它也是跨省外 迁移民的这种分散安置方式所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 。”(风笑天 , 2006) 然而 , 该研究所说的“外迁移民分散安置方式” 只是相对于工程早期那 种省内 、市内近迁移民“成建制集中安置方式”而言的 , 它并没有专门对 外迁移民中不同分散安置方式及其由此所带来的地缘关系的变化对移 民社会适应的影响进行探讨 。 所以 , 该文最后指出 :“我们可以提出一 种假设 :与通常认为的移民集中安置有利于其适应当地社会生活的看 法相反 , 似乎越是分散安置 , 越有利于移民的社会适应 。 当然 , 验证这 种假设将是今后研究的一项任务 。”(同上)
1 根据国务院的安置政策与计划要求 , 跨省外 迁三峡移 民的安置 采取了“ 集 中到县 、乡 , 分散 到村 、组” 的方式 , 但江 、浙两省在“ 分散到村 、组” 的具体做法上则有一些不同 。(转下页)
· 153 ·
社会 · 2008 ·2
相应的地缘关系状况对移民社会适应影响的比较研究来说 , 他们无疑 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
0 .108 * 0 .194 ***
-0 .163 ** -0 .163 ** -0 .162 *** -0 .211 ***
0 .205 *** 0 .192 *** 0 .160 ** 0 .127 **
0 .299 *** 0 .289 *** 0 .227 *** 0 .165 ***
0 .152 ** 0 .142 ** 0 .149 ***
(一)样本与资料
本研究所用资料来自于笔者 2003 年 9 月至 2004 年 7 月在江苏和 浙江两省进行的 3 次抽样调查 。
江苏 、浙江两省同处我国东部沿海的“长三角”地区 , 经济十分 发 达 。 两省在地理位置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具有许多相近和相似 的地方 , 而在移民安置方式上 , 他们则分别采取的是“相对集中安置”和 “分散插花安置”两种不同的类型 。1 因此 , 对于进行两种安置方式及其
(接上页)在江苏 4 个县安置移民的乡镇中 , 大约每乡镇安置 10 -20 户 , 他们又被分散安置到 5 -7 个村 , 每个村大约安置 3 户左右 。 而每个村通常是将这几户移民 再分散安置到 1 -3 个 居民组中 。 这样 , 每个居民组中的移民往往只有 1 -3 户 。 即使是一组中有 2 、3 户移民 , 也常 常是一户一户地分散安置在当地居民群落中 , 这种安置 方式称为“ 分散 插花安置” 。 在 浙江 , 每个安置移民的乡镇则更多的是将移民适当地 、相对地集中地进 行安置 。 其做法通 常是将 3 -10 户移民集中安置在一个村的一个居民组中(而不是分 散在好几 个居民组 中), 并且 通常 是在靠路边或是村边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方单独为他们建 新房 , 这几户移民 住在一起 , 而 不和 当地居民混居 , 这种安置方式称为“ 相对集中安置” 。
一 、背景与问题
在相对传统的农村社区中 , 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及其在这种关系的 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地缘关系 , 是构成农民日常社会生活 以及农村社区社会关系的重要特征之一 。而社区中的邻里交往也是人 们社会支持网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依然是 村民唯一所熟悉 、并加以利用的关系 。”(曹锦清 、张乐天 , 1992)对于跨 省远迁的三峡农村移民来说 , 搬迁对他们所造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影 响 , 就是最大限度地改变了移民的这种地缘关系 。 搬迁将移民家庭与 原有的土地及其原有的地缘关系彻底地分离开来 , 生生地将其置于一 个陌生的生活环境中 。虽然这种农业安置的方式使得移民同样回归到 了与土地的关系之中 , 但此时的土地却已不再是那片生长着熟悉的地 缘关系的土地 。 移民在新社区中的社会生活 , 依然离不开这种建立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