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难经条文及释义
《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
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
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
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
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
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
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
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
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
过者,法曰太过。
减者,法曰不及。
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
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
过者,法曰太过。
减者,法曰不及。
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
故曰覆溢,是其真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四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
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
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
浮而短涩者,肺也。
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
牢而长者,肝也。
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
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
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耶?然。
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
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
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言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
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逆顺也。
五难曰:脉有轻重,何谓也?然。
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
《内经》《难经》脉法拾萃
《内经》《难经》脉法拾萃历代医家关于“脉法”的论著及流派,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自《内经》《难经》伊始,至近代为止,各家关于脉法的研究各抒己见,各具特色。
然而,因医者悟性及知识面的差别,涉及的脉法均有所局限性。
笔者在跟师学习过程中,认真研读《内经》《难经》,发现个中所涉及的脉法简明易懂,提纲挚领,临床实用性较强。
现结合吾师所传,归纳两种脉法,以资大家借鉴参考。
1 脉法分类述要《内经》《难经》传世千载,在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实践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其中记载了两种易于掌握又切合实际的脉法,即三部九候法和独脉法。
1.1 三部九候法《难经·十八难》曰:“脉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然。
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
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
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
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后世所创的“三焦脉法”定位与此相似。
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还提到:“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擅中。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
上竞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竞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三部九候法从宏观及微观角度分别勾勒出了切脉基本的法则,并使医者脑海中对脉形成了一种“象”的感觉。
这对以后找准病位做好了铺垫,对明确定位有显著指导作用。
另外,此脉法将五脏六腑、上下、前后、左右、表里、内外涵盖在内,后世所兴起的脏腑脉法、六经脉法等均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此类脉法多从“气”、“势”言之,例如,脉上竞上,胸喉为病,即脉气上移,脉势向上,多出现头部、胸部、咽喉、鼻腔、睡眠及上肢颈椎疾病,至于具体气聚何处当根据下文的“独脉法”去作鉴别。
1.2 独脉法《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难经八十难原文注解及解释
难经八十难原文注解及解释
《难经八十难》原文:
难曰:经言有见如入,有见如出者,何谓也?然:所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者,谓左手见气来至,乃内针,针入,见气尽,乃出针。
是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也。
《难经八十难》注解:
①有见如入,有见如出:见,与现通,即显现的意思。
如,与若、而二字通用,在此处也就是而入、而出的意思。
《难经八十难》解释:
问:医经上说:有见如入,有见如出,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答:所谓有见如入,就是说先用左手压穴,待指下显现出脉气来到时,就随着将针刺入;进针之后,在针下显现出已经得气,就要以出针。
这就是所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的意思。
作品简介: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战国时期成书,古代中医学著作之一,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所作。
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
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内经学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内经学必背条文一、《黄帝内经》1.《素问》九候:___,___。
经脉别:十二经脉,命门俞穴。
形态:形神合一,形体不惰。
出入:出入之道,外邪不犯。
色:五色使人,五官相应。
营卫:卫气为善,志意为害。
脏腑:十一脏六腑,坚固不移。
藏府:盛藏之地,五脏六腑。
阴阳:阴阳之道,处世积善。
病因:病之所生,乃因于内。
妇科:孕产之道,妇女须守。
解人:轻重疾病,人体之象。
2.《灵枢》本原:病有虚实,阴阳二形。
寿命:寿保之道,五实五虚。
季节:四时之气,养生之道。
阴阳:调阴阳气,以平和为首。
五脏:五脏各有位,功能不同。
功用:阴阳之气,运行有规。
经络:十二经脉,气血先行。
把脉:察诊方法,诊断无误。
气化:五味之化,千变万化。
病机:虚实病机,证候不同。
卫气:卫外之气,六腑主管。
五腧:五官之腧,与经相应。
二、《难经》1.《神农本经》药物:芳香助透,药性须知。
编篡:药性成方,功用难忘。
刮痧:刮痧疗法,经络得开。
针灸:针刺疗法,穴位要穷。
药膳:食疗,药食相融。
炮制:药物制法,临床常用。
平词:养生术语,掌握有术。
推拿:经络按摩,寒湿必除。
酒石:炮制良方,剂量恰当。
术语:医学术语,必须熟知。
说明:药物属性,用法要明。
2.《金匮要略》病机:毒邪之邪,病机不同。
脉法:三部九候,寻常所用。
寒热:寒热证候,各具特征。
汤液:汤药煮取,疗效显著。
藏府:脏腑之藏,病机明确。
行针:针灸疗法,手法灵巧。
附方:治疗方剂,临床推用。
动静:调节运动,身心和谐。
病毒:疫病之毒,传染多端。
辨证:辨证施治,确立治法。
食疗:养生良方,食材为主。
三、《外科正宗》1.《外科正宗》疾病:疾病之源,六经饮食。
切治:学疾所治,刀刃对准。
手法:操作技术,熟练得当。
用药:药与手法,互为配合。
医德:医者所宜,操守要端。
外伤:创伤积酿,切勿漫延。
关节:关节病痛,治疗有招。
伤科:损伤治疗,注意不少。
肛肠:肛门病变,仔细观察。
临证:立即诊治,去病求存。
动脉:动脉之脉,要数要准。
《难经》全解丨第一难
《难经》全解丨第一难《难经》全名为《黄帝内经八十一难》。
其作者不详,传说为战国名医扁鹊。
全书汇编的时间似乎在黄帝内经成书之后,伤寒杂病论之前。
全篇以问答形式讨论了81个医学问题,是对内经的补充发挥。
第一篇讨论了取寸口脉的原理。
《难经》论脉·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漏水下百刻,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
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全文翻译为:十二经脉在一定的部位上都有搏动的脉,何以单独切按寸口脉,作为诊断五脏六腑病变轻重及预后良恶的方法,这是什么道理呢?答:寸口是十二经经脉之气的会合处,属于手太阴肺经的动脉。
正常人一呼脉气运行三寸,一吸脉气也运行三寸,一次呼吸,脉气共运行六寸。
人在一昼夜时间,共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次,脉气环绕人体全身运行五十周,营卫气血在白天运行于二十五个周次,在夜间也运行于二十五个周,一日一夜运行五十周次,称为一大周。
所以五十周后,重新会和于手太阴寸口。
所以寸口是人体五脏六腑气血运行的起止点,因此诊脉只要切按寸口就可以了。
本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寸口脉的诊病原理。
第一,寸口属于手太阴肺经。
是肺脉气血盛衰变化最敏感的部位。
第二,寸口为十二经脉汇聚之处,其与全身整体结构密切相关。
且肺朝百脉之气,故而可以代表全身经脉。
第三,寸口五脏六腑气血运行的起点与终点。
这里着重强调了呼吸和气血运行的关系。
《灵枢·五十营》中记载人体经脉。
总长为十六丈二尺。
一次呼吸气血运行0.6尺。
则每呼吸二百七十次,气血绕人体运行一周。
一昼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次次,则气血运行五十周。
气血在经脉运行起于手太阴终于手太阴。
寸口作为五脏六腑气血津液运形的起点和终结点。
因而探查寸口部位就能揣测五脏六腑气血盛衰。
第三课《难经》五难至十三难(二)
第三课《难经》五难至十三难(二)八难曰: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
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
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
一名守邪之神。
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
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这是《难经》首次揭示肾间动气确立了生命之源,这也是《内经》中所没有的,所有的十二经脉,气机运化都是秉生气之源,生气之原在哪呢?就在两肾之间,这是五脏的根本,十二经脉的根本,呼吸的根本,三焦循行运化的根本,又叫守邪之神,但不知道是有错误还是另有所指,受[守]正守真之神都可以,不能讲守邪之神,怎么讲也讲不通。
《难经》后面有论左为命门右为肾,这里又说肾间动气,如果叫真来说是有矛盾的。
关于生命之根,气道讲越是源头越是根越是无象的,不可体察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没有位置的。
有人(民国时候)说肾间动气指肾间的油膜,这都是到了形体的层次上了。
有形的东西都是粗的浅的,不能说有形的东西摆在那说是生命之门,这样就是滑天下之大稽,过于执着了。
所有的生命之根都是无形无象的,只不过借肾间动气来表示一下生命之根这个形象而已,左为命门右为肾是对形体的执着,可以权宜理解为左边阳气多一点右边阴气多一点。
生气之源从里面发出,肾的确是一个根本,肾间有东西但不能说是绝对的根本。
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是气机所化,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根就是气机之根,气指[机]之根是无形无象的,暂寄寓肾间动气。
三焦者,气之所游行出入也,“焦”是平原的意思,也可以理解成道路的意思,上中下三焦嘛!“故气者,人之根本也”,这里的气就是我们讲的气机的气,所以说经典都是在论述气道的概念。
“根绝则茎叶枯矣。
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就是说一个人外面好却死了,一定是里面先绝于内了,祸起萧墙,皇帝先驾崩了或者大臣内争了,一下子突然绝灭。
这一难要理解两个问题:一,气的根本不是那么容易琢磨的;生命之本决定所有气机的变化,所有气机的变化化成了十二经脉,五脏六腑。
中医四大经典原文释义
中医四大经典原文释义中医四大经典是指《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
以下将对这些经典的原文进行释义,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医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
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其中,《素问》集中讨论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问题,《灵枢》则主要探讨了经络、脏腑、气血等方面的理论。
这部经典强调了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出了“阴阳”、“五行”等重要概念,为中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难经》《难经》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经典之一,主要是讨论疾病发生、病机、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问题。
这部经典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提出了“辨证论治”、“治病必求本因”等原则,对中医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经典之一,主要讨论了温病(指传染病)和其他常见杂病的病机、辨证和治疗等问题。
这部经典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提出了“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等原则,对中医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4.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经典之一,主要讨论了内科疾病的病机、辨证和治疗等问题。
这部经典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提出了“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等原则,对中医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5. 《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上古天真论》是《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一篇,主要讨论了人类最初的生活状态和健康的原始状态。
文章中提到了“人参于天地之间,与日月同光”,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为后来中医理论中的“人与自然合一”的观念奠定了基础。
6. 《灵枢·经脉》《灵枢·经脉》是《黄帝内经·灵枢》中的一篇,主要讨论了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
文章中详细描述了经脉的分布、功能和与脏腑之间的关系,为后来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经络理论奠定了基础。
7. 《难经·病能论》《难经·病能论》是《难经》中的一篇,主要讨论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黄帝内经(含注释翻译)
黄帝内经(含注释翻译)《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
《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卷81篇,共80余万言。
《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
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
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
《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至今尚无定论。
从其内容看,非一人一时之作,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战国时期医学理论水平的,基本定稿时期应不晚于战国时期。
当然,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
帝内经》撰成之初,在战国时代可能为《黄帝脉书》、《扁鹊脉书》等20余种单行本。
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校书,始由李柱国等校定为《黄帝内经》十八卷。
到东汉初班固撰《汉书》时,这些医籍的传本仍被完整保存,而载于《汉书·艺文志》。
东汉末张仲景撰《黄帝内经》所引古代医籍。
有《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经脉》《五色》、《脉经》等。
说明在《内经》之前已有许多种医书流传於世。
帝内经》的著成,不仅在中国受到历代医家的广泛推崇,即使在国外的影响也不容低估。
日本、朝鲜等国都曾把《黄帝内经》列为医生必读课本,而部分内容还先后被译成英、法、德等国文字,在世界上流传。
近年来一些欧美国家的针灸组织也把《黄帝内经》列为针灸师的必读参考书。
经络与针灸,在《黄帝内经》中,居于主体地位,继承和发展了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侯》和张家山汉简《脉书》,乃至扁鹊等的经络学说和针刺治疗经验,在针刺治疗上,不仅突破了上述帛简医书和《五十二病方》等只采取灸法的水平,同时也远比《史记·扁鹊传》记载的治疗经验更加具体和系统。
中医四大经典条文背诵版
中医四大经典条文背诵版【实用版】目录1.中医四大经典的概念与意义2.四大经典的具体内容3.四大经典的历史渊源与学术价值4.四大经典的背诵方法与技巧5.四大经典在中医发展中的重要性正文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四部著作,是中医学术体系的基石,为中医学术的发展和中医理论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疾病防治等。
《难经》是《黄帝内经》的补充和发展,它以问答的形式,进一步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方法。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临床医学著作,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他以自己的临床实践为基础,总结了大量的临床治疗经验,为中医的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它记载了大量的药物,为中医的药物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四大经典的历史渊源深厚,学术价值巨大,是中医学术发展的重要基石。
然而,由于其内容丰富,理论深奥,背诵全文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四大经典的背诵方法与技巧。
首先,要理解背诵。
理解是背诵的基础,只有理解了文中的意义,才能更好地背诵。
其次,要分段背诵。
四大经典的篇幅较长,如果一次性背诵,很容易造成记忆疲劳,因此,我们可以将其分段,一段一段地进行背诵。
再次,要反复背诵。
记忆需要反复巩固,只有反复背诵,才能使知识深入骨髓。
四大经典在中医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为中医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原文全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黄帝内经原文全文及译文【译文】古代的轩辕黄帝,生来就异常聪灵,还在襁褓之中便能说话,幼年时期思维十分敏捷,理解事物相当迅速,长大以后为人笃实敦厚,做事勤勉英明,在功德成就之际,得到百姓推奉,登上了天子之位。
在公务之余,便向天师岐伯询问道:我听说上古时期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而且行动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到半百,而行动却已都显出衰老的迹象了。
这是由于时代不同了呢,还是由于人们违背了养生之道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期的人,他们大都懂得养生之道,能够遵守天地阴阳的自然规律,适应四季时令的天气变化,饮食有节制,起居有法度,不过度劳作,因此能够使身体与精神和谐统一,从而尽享自然的寿命,活到百岁才离开人世。
现在的人却不是这样的,把浓酒当作浆汤来饮用,把放纵的行为当作生活的常态,醉酒之后还去妄行房事,在追求嗜欲中使他们的精气衰竭,在纵情声色中使他们的真元耗尽,不懂得保持体内精气的盈满,不能够节制体内精神,一味地追求感官的快乐,违背了生命真正快乐的大道,作息毫无规律,因此活到半百就都出现了衰老的迹象了。
上古时期,对通晓养生之道的圣人的教诲,人们都能遵守。
对于一切乘虚而入使人致病的外来邪气,都能适时避开,思想上能清净淡泊,无所欲求,真气深藏体内而和顺不乱,精神持守于内而不耗散,那么病邪又怎么能侵害人的身体呢?正因为如此,他们神志悠闲,无欲无求,心性平和,无忧无虑,身体虽然要劳作,但不过分倦怠。
真气和谐平顺,每个人都能实现愿望。
因而人们能够吃什么都觉得甜美,穿什么都觉得舒适,喜欢他们的习俗,彼此之间并不介意对方地位的高低,民众都很自然淳朴。
因此过度的欲求不会干扰他们的视听,淫乱邪说也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也无论是贤能的人还是不肖的人,都不去追求酒色的享乐,因而合乎养生之道。
他们都能活过百岁而行动毫无衰老迹象,就是由于他们道德完备而毫无偏颇。
《难经》译文注解
《难经》译文注解《难经》论脉·十五难曰:经言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
是王脉耶?将病脉也?然: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
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
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茂,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曰钩。
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
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
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故曰石。
此四时之脉也。
如有变奈何?然:春脉弦,反者为病。
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
气来厌厌聂聂,如循榆叶曰平;益实而滑,如循长竿曰病;急而劲益强,如新张弓弦曰死。
春脉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曰病;但弦无胃气曰死,春以胃气为本。
夏脉钩,反者为病。
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
其脉来累累如环,如循琅玕曰平;来而益数,如鸡举足者曰病;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死。
夏脉微钩曰平,钩多胃气少曰病,但钩无胃气曰死。
夏以胃气为本。
秋脉毛,反者为病。
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
其脉来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曰平;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病;按之萧索,如风吹毛曰死。
秋脉微毛曰平,毛多胃气少曰病,但毛无胃气,曰死。
秋以胃气为本。
冬脉石,反者为病。
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
脉来上大下兑,濡滑如雀之喙,曰平;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病;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死。
冬脉微石,曰平,石多胃气少,曰病;但石无胃气,曰死。
冬以胃气为本。
胃者,水谷之海,主禀。
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
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耳。
来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衰之见也。
图片:1.jpg第十五难四季的正常脉和异常脉[原文一]难曰:经言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是王脉耶?将病脉也?然: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
《难经》译文注解
《难经》译文注解《难经》论穴道·六十四难曰:《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然:是刚柔之事也。
阴井乙木,阳井庚金。
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
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
余皆仿此。
第六十四难五腧穴的阴阳五行属性[原文]难曰:《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腧土,阳腧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然:是刚柔之事也。
阴井乙木,阳井庚金。
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
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
余皆仿此。
[译文]问:古经《十变》上又说: 阴经的井穴属木,阳经的井穴属金;阴经的荥穴属火,阳经的荥穴属水;阴经的腧穴属土,阳经的腧穴属木;阴经的经穴属金,阳经的经穴属火;阴经的合穴属水,阳经的合穴属土。
阴经和阳经各穴,所属的五行都不相同,这是什么意思呢?答:这是有关阳刚阴柔相互配合的事。
以井穴举例来说,阴经的井穴属于乙木,阳经的井穴属于庚金。
阳经井穴所配合的庚金,在十天干中是阳刚之金,庚和乙相合,也就是乙的刚。
阴经井穴所配合的乙木,在十天干中是阴柔之木,乙和庚相合,也就是庚的柔。
乙是阴木,所以说阴经的井穴属木;庚是阳金,所以说阳经的井穴属金。
其余各穴阴阳刚柔相配的关系,都可仿此类推。
[按语]本难以五行中阴阳刚柔的配合关系,来区别井荥腧经合各穴的属性。
要明了其中的意义,先要了解十天干所属的阴阳,因为十天干分别配合了五行,各有阴阳刚柔的不同,如甲乙属木,丙丁属火。
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其中上一字为阳,下一字为阴,所以甲丙戊庚壬五干属阳为刚,乙丁己辛癸五干属阴为柔。
根据五行相克的规律,在十天干之中,虽各有相互克制的关系,但阳干和阴干相合,反会由相克而成为刚柔互济,只有同属阳干,才会相克。
例如甲为阳木,被属阳的庚金所克;而乙为阴木,反和庚金刚柔互济而相合,其余可以类推。
中医经典——《皇帝内经》和《难经》
中医经典——《皇帝内经》和《难经》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一向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称。
《黄帝内经》、《难经》,阐发医理,为我国现存的两部权威理论医著;《伤寒杂病论》论述内伤外感各证的辨证施治及处方用药,肇启我国临床医学之端;《神农本草经》则载录药物性味功用,被后世奉为中药本草的祖书。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
现一般认为,它不是一个时期、或某一个人的著作,而是从春秋、战国开始,一直到秦、汉几百年间,由许多医书汇集,不断增补而成,其大部分内容形成于战国。
至于托名“黄帝”所作,诚如《淮南子·修务训》所分析的,是由于“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的缘故。
当时托名“黄帝”的书有20多种,《内经》是其中之一。
《内经》集中反映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确立了我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起了奠基和导向作用。
历代医家的著作,有不少取材或取法于《内经》,而历史上各种医学流派的形成和倔起,其学术理论也大都滥觞于《内经》。
所以《内经》是医学之宗,不但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医教学的必读教材,就是现代的高等中医院校也仍将其作为一门必修的主课。
今天中医界遵奉的一套基础理论,主要也是从《内经》中提炼发展而成。
甚至当代医学科学的某些研究课题,如生命科学,气功原理,经络实质,医学心理学、气象学等,也或多或少地可从其博大精深的论述中获得新的发现或有益的启迪。
《内经》包括《素问》9卷和《灵枢》9卷,两部分各列专题81篇,内容非常广泛,逐步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以此渗透、贯穿到中医领域的各个方面,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和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
脏腑经络学说:《内经》在长期医疗实践、活体观察和古代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讨论了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通过经络沟通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论病学说:包括邪正理论、病因、病机、疾病传变和病症5个方面,这些内容占了《内经》大部分篇幅。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及译文一、原文(部分)“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昔在黄帝”:“昔”就是过去的意思,这里说的就是从前有黄帝这么一个人。
黄帝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呢。
“生而神灵”:他一生下来就特别神奇灵异。
就好像自带一种超能力,跟普通的小婴儿可不一样哦。
“弱而能言”:“弱”指的是幼年时期,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能说话啦。
一般的小孩可能要到一岁多才开始咿咿呀呀学话,黄帝很小就可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啦。
“幼而徇齐”:“幼”就是再长大一点的时候。
“徇齐”表示他非常聪明,做事情能够快速地跟别人达成一致,理解能力很强,学东西快得很。
“长而敦敏”:“长”就是长大成年了。
“敦”就是敦厚、诚实,“敏”表示敏捷。
就是说黄帝长大了,为人既诚实厚道又思维敏捷,办事效率高。
“成而登天”:“成”表示黄帝成年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登天”这里有一种成为天子、统治天下的意思,也就是他成为了伟大的君主。
从前有黄帝这个人,他刚生下来就显得很神奇灵异,幼年的时候就能够说话,稍微长大一点就聪明伶俐、善解人意,成年之后既敦厚诚实又思维敏捷,到后来成就了大业,成为了天子统治天下。
二、原文(继续部分)“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乃问于天师曰”:“乃”就是于是,黄帝于是就向天师发问。
这天师可是很厉害的人物,就像那种超级智慧的大师。
“余闻上古之人”:“余”就是我,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啊。
“上古”就是很久很久以前,像远古时代。
“春秋皆度百岁”:“春秋”在这里指的是年龄,就是说上古的人年龄都能活到一百岁。
这可不得了,一百岁还能活得很健康呢。
“而动作不衰”:而且行动、做事的时候身体都不会衰弱无力。
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有些老人,八九十岁还能健步如飞,上古的人一百岁都能这样。
“今时之人”:现在的人。
黄帝这是把上古的人和现在的人做对比呢。
“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现在的人啊,才五十岁,行动做事就都已经衰弱无力了。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注释+译⽂)黄帝内经(原⽂+注释+译⽂)
《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的⼀部医学著作
⼀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我国劳动⼈民长期与疾病做⽃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时,作者也亦⾮⼀⼈。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成的黄⽼著作,⼀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同时主张养⽣、摄⽣、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经典著作之⼀(《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的⽣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问答,对话式医学论⽂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养⾝学说以及天⽂历法等内容,运⽤皇帝宫⼤内保存的历代医学⽅⾯的资料及当时⼈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然——⽣物——⼼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医学技术⼲预的养⾝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活习惯⼲预到⼼理⼲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体解剖、⽣理病理到使⽤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的⼀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难经
《难经》古医学著作《难经》译文一难说:十二经都有动脉,单独切按寸口的脉象,诊断五脏六腑疾病的轻重和预后良恶,这是什么道理呢?答:寸口部位,是十二经脉之气总会合的地方,为手太阴肺经经脉的博动处。
健康人一呼脉气行三寸,一吸脉气也行三寸,一次呼吸终了,脉气共行六寸。
人在一日一夜中,一般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次,脉气共行五十个周次,环绕于全身。
在漏水百刻的时间内,荥卫在白天循行二十五周次,在黑夜也循行二十五周次,这就为一周,所以五十周次重又会合于手太阴肺的寸口。
寸口的部位,是五脏六腑气血循环的起止点,所以诊脉方法可以独取寸口。
二难说:诊脉部位有尺和寸的名称,这是什么意思呢?答:尺和寸的部位,是十二经脉会合的地方。
从关部到尺泽是尺部的范围之内,属于阴气所管理;从关部到鱼际是寸部的范围之内,属于阳气所管理。
所以分开关部以上的一寸向下就是尺部;分开关部以下的一尺向上就是寸部。
阴只取尺内的一寸,阳只取寸内的九分,尺和寸的起止共长一寸九分,所以叫做尺寸。
三难说:脉象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之脉互相乖袭,有下覆上溢,有关闭为格阻,它们的具体情况怎样呢?答:关部前的寸部,是阳脉博动之处,脉形应该长九分而现浮象。
超过九分的,叫做太过;不满九分的,叫做不及。
直向上冲达到鱼部的称为溢脉,这是由于阳气被关闭于外而阴气格拒于内,为阴盛乖阳的脉象。
关部后的尺部,是阴脉博动之处,脉象应该长一寸而现沉象。
超过一寸的,叫做太过;不满一寸的,叫做不及。
直向下行超出一寸,甚至深入尺部的称为覆脉,这是由于阳气被关闭于内而阴气格阻于外,为阳盛乖阴的脉象。
所以说覆脉和溢脉,都有是真脏脉,病人虽然外形没有明显症状,而往往也会死亡。
四难说:诊脉有辨别阴阳的方法,是怎样区分的呢?答:呼气出于心和肺,吸气入肾和肝,在呼气与吸气的过程中间,脾的脉气就包涵在呼吸浮沉之中。
浮脉为阳,沉脉为阴,所以说脉象有阴阳的区别。
问:心和肺都是浮脉,应该怎样区分呢?答:浮而脉形较大且有放散之感的是心脉;浮而脉体较短略有滞涩之感的是肺脉。
中医四大经典条文背诵版
中医四大经典条文背诵版摘要:一、前言二、中医四大经典条文介绍1.《黄帝内经》2.《难经》3.《伤寒杂病论》4.《神农本草经》三、中医四大经典条文背诵方法1.分阶段学习2.制作学习卡片3.结合实践理解4.定期复习巩固四、中医四大经典条文的价值与意义1.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定2.对后世医学发展的影响3.对现代医学的启示五、结论正文: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四大经典条文——《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它们不仅凝聚了古代医者的智慧,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如何背诵这四大经典条文,成为了每一个中医学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首先,我们要了解四大经典条文的内容。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详细论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难经》主要解答了《黄帝内经》中的一些难题,对中医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补充。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论述外感病和内伤病的专著,对中医临床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神农本草经》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详细记载了药物的性能、功效和用法。
其次,我们要掌握四大经典条文的背诵方法。
分阶段学习是提高效率的关键,可以将条文分为若干个阶段,逐步完成。
制作学习卡片是加深记忆的有效方法,可以在卡片上写下关键词和解释,方便随时查阅。
结合实践理解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条文,可以通过临床病例来加深对条文的理解。
定期复习巩固是防止遗忘的重要手段,可以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确保每个阶段的学习效果。
最后,我们要认识到四大经典条文的价值与意义。
它们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这些经典条文对现代医学也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如强调预防为主、个体化治疗等。
因此,背诵四大经典条文不仅是中医学子的基本功,也是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的责任所在。
总之,背诵中医四大经典条文是每一个中医学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通过分阶段学习、制作学习卡片、结合实践理解和定期复习巩固等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些经典条文。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
统功本能经学制说定为中理药论性核味心系统
《黄帝内经》
及制方原则
历
《神农本草经》
代
《难经》
医
《伤寒杂病论》
家
构建中医 辨证论治 临床思维体系
中医理论的精髓是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脏腑经 络,但我们却片面的强调了辨证论治。
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辨证论治不是中医的最 高理论,是在中医理论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方法, 离开了中医基础理论便没有方法来进行。”
《金匮要略》 :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
第七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
十一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
服药后汗出甚透,身热即退,大便通调,口不 渴,小溲浅黄,脉已平静,惟头尚不清,胃纳不 佳,肢体无力。再以上方去大青叶,并将枳实减 去四分之一,瓜蒌减去五分之一,服后即愈。
(张菊人医案)
桑菊饮: 桑叶 连翘 菊花 芦根 薄荷 生甘草 桔梗 杏仁
银翘散: 荆芥 银花 薄荷 连翘 桔梗 芦根 牛子 竹叶 豆豉 生甘草
概念 病——证候 病因病理 71类 症173状9种
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各科
诸淋候 概念: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故谓之为淋。 病因病机:诸淋者,由肾虚膀胱热故也。
若饮食不节,喜怒不时,虚实不调,则腑脏不和 ,致肾虚而膀胱热也。膀胱,津液之府,热则津液 内溢而流于睾,水道不通,水不上不下,停积于胞 ,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 症状:小便出少起数,小腹弦急,痛引于齐。
《难经》译文注解
《难经》译文注解《难经》论针法·七十九难曰: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济之,安得无实,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何谓也?然: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
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
所谓实之与虚者,牢濡之意也。
气来实牢者为得,濡虚者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第七十九难迎随和母子补泻法的结合[原文]难曰: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济之,安得无实,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何谓也?然: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
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
所谓实之与虚者,牢湍之意也。
气来实牢者为得,濡虚者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译文]问:医经上说:运用迎而夺之的泻法,那能不会使邪气由实转虚呢?运用随而济之的补法,又那能不会使正气由虚转实呢?虚症用补法,以充实正气,在于要有若得若失的感觉;实症用泻法,使邪势虚弱,也在于要产生若有若无的感觉,这是怎样解释的?答;迎而夺之的泻法,是按五行的母子关系,在属子的穴位施行泻法;随而济之的补法,也就是在属母的穴位施行补法。
例如属火的心经发生病变时,因火能生土,就当针泻手厥阴心包络经属土的腧穴(大陵),这就是称为迎而夺之的泻法。
因木能生火,针补手厥阴心包络经属木的井穴(中冲),这也就是称为随而济之的补法。
至于正邪的盛衰,在针下的感觉,就是坚紧有力和濡软无力的意思。
在进行补虚时,针下感觉气来坚实有力的是得气;在进行泻实时,针下感觉到濡软穴虚的是气已散失。
所以说,若有所得,若有所失。
[按语]本难以迎随补泻和母子补泻法相结合,说明补虚泻实的作用,以及在针下所出现的不同反应。
因为迎随的针法,是根据经脉的走向,在本经各穴,迎其来势逆取为泻,随其去势顺取为补,其目的,在于以发病的经脉为主,所以并不限定穴位。
本难则以经脉所属的母子穴为主,在子穴迎而夺之,以泻邪实,在母穴随而济之,以补正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难易二⒈【原文】如寇宗奭引《素问·玉机真脏论》黄帝之论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谓之难治。
”又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虚实,以为诊法。
”【白话解】比如寇宗奭引用黄帝的言论说:“治病的一般规律,是先诊察病人的形气怎样,色泽如何,以及脉的虚实,病的新旧,然后才进行治疗,而千万不要错过时机。
病人形气相称,是可治之症;气色浮润,病人是易治愈的;气色枯燥而不润泽,病是不易治愈的。
”又说【注】①形气:《素问绍识》云:“气即气息之气。
元气之盛衰,必征之于脉,又征之于气息之静躁,以与形貌之肥瘦刚脆,互相表里,而为诊察之紧要矣。
其古书于病之系于呼吸着,多命以气。
”②乃治之:“乃”副词,有“才”之意。
③形气相得:王冰说:“气盛形盛,气虚形虚,是相得也。
”④色泽以浮:王冰说:“气色浮润,血气相营,故易也。
”经脉之本三⒉【原文】《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白话解】《上古天真论》记载:女子到了十四岁,天癸发育成熟,任脉通畅,冲脉旺盛,月经按时而行,所以能够生育。
【注】①天癸:指男女之精。
杨上善说:“天癸,精气也。
”②任脉: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
同时又出于会阴部,上至前阴,沿着腹部正中线,通过脐部,上至胸部、颈部,至下唇中央,由此分为左右两支止于眼部。
③太冲脉:太冲脉即冲脉,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
同时由阴部的两侧开始,夹脐两旁而上,到胸部为止。
⒊【原文】考之《痿论》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冲脉者,经脉之海也。
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
”【白话解】考察《痿论》中记载:阳明为五脏六腑的源泉,能够润养众筋,众筋的功能是约束骨肉并且使关节滑利。
冲脉是经脉的源泉,它能够渗透灌溉分肉腠理,于阳明合于众筋。
阴经阳经都在众筋处相聚,再复合于气街,而阳明是它们的统领。
【注】①机关:指关节而言。
②渗灌:渗透灌溉。
③阴阳总宗筋之会:张介宾说:“宗筋聚于前阴。
前阴者,足三阴,阳明,少阳及冲、任、督、跷九脉之所会也。
九者之中,则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冲脉为经脉之海,此一阴一阳,总乎其间,故曰阴阳总宗筋之会。
”④气街:穴名,在横骨两端,鼠蹊上一寸。
经脉诸脏病因四⒋【原文】如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白话解】如经脉别论记载:水液进入胃里,放散精气,上行输送到脾脏;脾脏散布精华,又向上输送到肺;肺气通调水道,又下行输入到膀胱。
这样,气化水行。
散布于周身皮毛,流行在五脏经脉里,符合于四时五脏阴阳动静的变化,这是经脉的正常现象。
【注】①游溢:即放散②上输于脾:姚止庵说:“饮入于胃,其精华必先及脾。
此言水循行而上,无所不至,始于脾而遍于五脏。
经不调五⒌【原文】薛立斋曰∶“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为女子不月。
’【白话解】薛立斋说:《内径》记载:胃肠有病,就会发生严重的心痹症,病人经常感觉大小便困难,如果是女子的话,就会经闭不来。
【注】①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谓胃和大肠二经。
阳明病何以发为心痹?盖阳明属胃,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如胃气弱,则不能化生精微,奉心生血,血不足则脉不畅,故发心痹之病。
②隐曲:杨上善说:“隐曲,大小便。
”按王注对“隐曲”有两种解释:一谓“便写。
”其后说与杨说合。
胃肠既病,不能排除糟粕,所以易生便写之症,此理之易晓者。
崩淋经漏不止十二⒍【原文】《阴阳别论》曰∶“阴虚阳搏谓之崩。
”【白话解】《阴阳别论》记载:阴脉虚,阳脉搏指,在妇人就会发生血崩的病。
⒎【原文】《百病始生篇》曰∶“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白话解】如果伤了阳络,血就外溢而为衄血,伤了阴络,血就下行而为大便出血。
杀血心痛十三⒏【原文】《评热病论》曰∶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
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白话解】《评热病论》记载:妇女月经不来,是因为胞脉闭塞。
胞脉属于心脏,而下络于胞中,现在水气上逆逼迫肺脏,心气不得下通,所以月经不来了。
【注】胞脉:即分布在子宫上的脉络。
⒐【原文】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
其传为风消,其传为风息奔者,死不治。
”【白话解】《阴阳别论》记载:胃肠有病,就会发生严重的心痹症,病人经常感觉大小便困难,如果是女子的话,就会经闭不来。
若是病久传变了,或者形体发热消瘦,或者喘息气逆,那就不可治疗了。
【注】①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谓胃和大肠二经。
阳明病何以发为心痹?盖阳明属胃,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如胃气弱,则不能化生精微,奉心生血,血不足则脉不畅,故发心痹之病。
②隐曲:杨上善说:“隐曲,大小便。
”按王注对“隐曲”有两种解释:一谓“便写。
”其后说与杨说合。
胃肠既病,不能排除糟粕,所以易生便写之症,此理之易晓者。
③风消:陈念祖说:“风消者,风之名,火之化也。
发热消瘦,胃主肌肉也。
”④息贲:陈念祖说:“喘息上奔,胃气上逆也。
”⒑【原文】《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肾脉微涩为不月。
”【白话解】《邪气脏腑病形篇》记载:微涩表示气血不行,肾脉微涩,所以女子月经不来。
⒒【原文】经曰∶“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
”【白话解】《难经》记载:“肺脏虚损,宜补益肺气;心脏损伤,宜调和营卫,调补气血;脾脏损伤,应调节饮食起居,使其寒温适宜;肝脏虚损,宜用甘味药补血缓急;肾脏虚损,当补益精气。
【注】①损其心者调其荣卫:荣卫,即指气血。
心主血脉,血脉运行有赖心气的推动,故心脉损伤,当调和营卫,调补气血。
②损其肝者缓其中:中,即里。
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苦急而喜缓,故肝血不足而致筋脉拘急,或急躁懊恼者,当以甘味药补血以缓解里急。
胎孕类胎脉十八⒓【原文】平人气象论曰∶“妇人手少阴动甚者,任子也。
”【白话解】《平人气象论》记载:妇人足少阴脉动甚的,是怀孕的现象。
【注】脉动甚:妊娠之初,正阴阳凝和之时,气血运行,理应有滞,脉象应之,而不条达,故其形如豆如珠,指下厥厥动摇,因谓之“动”⒔【原文】阴阳别论曰∶“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白话解】阴脉搏击于指下,与阳脉有明显的区别,这是怀孕的现象。
【注】阴搏阳别:《医宗金鉴》卷三十四《四诊心法要诀》:“阴搏阳别者,寸为阳,尺为阴。
言尺为阴之脉,搏指有力。
寸为阳之脉,则不搏指,迥然分别,此乃有子之诊。
”⒕【原文】腹中论曰∶“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白话解】《腹中论》记载:怎么知道妇女怀孕将要生产呢?回答说;诊病的方法,是看他身上,似乎有病,但切不出来有病象的脉息。
【注】①且生:“且”作“将”解。
“生”指分娩之际。
②身有病而无邪脉:姚止庵说:“按帝问怀子之且生,是有二意,而伯答‘有病无邪’,是止解‘怀子’,而‘且生’义,竟无所解,必有脱简。
”数堕胎二十六⒖【原文】故《五常政大论》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
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
”【白话解】所以《五常政大论》记载:生物的生命,其根源藏于内的,叫做神机,如果神离去了,则生化的机能也就停止,凡生命根源于外的,叫做气立,假如在外的六气歇止,那末生化也就随之断绝了。
产后类论产后大补气血四十六⒗【原文】观《六元正纪大论》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白话解】查看《六元正纪大论》记载:妇人怀孕,用剧烈的药品怎样?回答说:如果有症瘕,则病受药,既不伤害母体,也不伤胎。
【注】①故:王冰说:“故,谓有大坚症瘕,痛甚不堪。
”②殒:“殒”与“陨”同。
《淮南·览冥》高注:“殒,坏也。
”王冰说:“无殒,言母必全。
亦无殒,言子亦不死也。
”产后喘促五十二⒘【原文】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正此类也。
【白话解】肝性苦躁急,应该吃甜味药以缓和它妇人梦与鬼交六十⒙【原文】如《刺法论》曰∶“神失守位,则邪鬼外干。
”按:本篇历史中遗失,参考书未载。
癥瘕类论证七十二⒚【原文】《骨空论》曰∶“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白话解】《骨空论》记载:任脉如发生病变,在男子为腹部的七种疝病,在女子为瘕聚病。
”【注】七疝:是五脏疝及狐疝疝张子和曰∶“遗溺闭癃阴痿脬痹,精滑白淫,皆男子之疝也。
若血涸,月事不行,行后小腹有块,或时动移,前阴突出,后阴痔核,皆女子之疝也。
但女子不谓之疝,而谓之瘕。
”气瘕七十五⒛【原文】《难经》曰∶“病有积聚,何以别之?然,积者阴气也,阴沉而伏;聚者阳气也,阳浮而动。
故积者五脏之所生,聚者六腑之所成也。
”【白话解】《难经》记载:积和聚;两种病症如何鉴别?积属于阴血的病症,沉静而内伏;聚属于阳气的病症,浮散而动摇。
所以积是由属阴的五脏所生,聚是由属阳的六腑所成。
【注】:①积:病名之一。
积,蓄也,即血气积蓄,日积月累而成。
②聚:病名之一。
聚,合也,即气行阻滞,一时聚合而成。
21.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白话解】邪气的聚集,必定首先是因为正气的不足。
【注】有“聚“之义,见《文选·仿曹子建乐府白马篇》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