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第一出《标目》英译本的翻译批评与赏析

合集下载

从《牡丹亭》英译本看译者的翻译心理

从《牡丹亭》英译本看译者的翻译心理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22期总第618期从《牡丹亭》英译本看译者的翻译心理摘 要:翻译心理学是以译者为主体,主要研究其翻译过程中各阶段的心理活动,如认知心理活动、审美心理活动和文化心理活动等,注重研究翻译过程而非翻译结果的跨学科研究。

译者的心理活动在翻译过程中非常重要,将直接影响译作的质量。

本文选取汪榕培、白之和许渊冲三个《牡丹亭》的英译文进行对比,探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其影响,旨在对《牡丹亭》译作进行更全面的解释。

关键词:翻译心理学;牡丹亭;英译本研究作者简介:齐晓天,张轶前,华北理工大学。

齐晓天 张轶前一、我国翻译心理学研究现状我国翻译理论分为两个派别,即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

两个学派翻译理论多是研究译作或者研究原文和译文间关系,却很少研究翻译过程,比如研究过程中的原作或译者的心理,因此心理学角度的思考对于翻译研究很重要。

翻译心理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傅斯年先生最早在20世纪初提出“翻译心理学”的概念。

翻译心理学的启蒙时期是1987年至1999年。

1999年方梦之将译者的工作心理分为完善自我、表现自我和实现自我,使关于译者心理的研究得到了关注。

武景全则对前期的翻译心理学研究进行了总结式的思考,指出了今后翻译心理学研究的目的、课题和方法,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前瞻性和指导意义。

在这个时期,对翻译的研究引入心理学概念,从个人经验和体会出发,研究译者或作者的审美心理、民族、文化心理。

在这个时期,研究并不是很成熟,只是研究的初步阶段,而且并没有完全与心理学理论相结合。

1999年至今,翻译心理学研究快速发展。

随着国内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和跨学科研究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人对此感兴趣,翻译心理学研究也随之迅速发展,主要研究作者创作心理,译者工作心理以及读者受众心理。

研究体裁也越来越广泛,起初以研究文学体裁为主,发展到各种体裁的翻译心理研究。

翻译心理学研究开始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于其未能将翻译学与心理学真正结合。

功能对等理论下_牡丹亭_英译本赏析

功能对等理论下_牡丹亭_英译本赏析

1奈达与功能对等理论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工业与科技的高度发展,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产生的文化碰撞愈加激烈,翻译理论在文化碰撞的火花中蓬勃发展,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而现代语言学的引入使翻译成为了基于符号学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

埃米尔里厄(E.V.Rieu 1887)于1953年提出了对等原则,尤金奈达(Eugene A.Nida 1914)以此原则为基础,将其不断发展。

奈达于上世纪60年代初首先提出了“形式对等”理论,即译文与原文在形式上应尽可能保持一致,但基于“形式对等”理论的翻译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存在很大的不足。

1964年,在其《翻译的科学探索》中奈达又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

按照奈达的观点,一部好的翻译作品,译文读者的反应和原文读者的反应应该基本一致。

“动态对等”可以很好的弥补“形式对等”在的不足。

在此基础之上,奈达于1986年在其著作《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将“动态对等”发展成为“功能对等”(避免“动态”一词所带来的歧义,即动态代表改变,而其理论本身并不改变原文的意义),并为它赋予了新的概念:所谓翻译,是在译文中用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来再现原文的信息。

“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的内涵和主旨基本相同。

2白之与《牡丹亭》白之(Cyril Birch 1925)是美籍英裔著名的汉学家,1960年至1991年间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系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翻译的《牡丹亭》是这部戏曲最早的完整英译本。

该译本一经出版立即得到西方汉学界的广泛认可,1981年被评为美国杰出学术著作,并成为多所高校东亚古典文学的必修课程。

白之曾说,翻译不是刺激和折磨,翻译是一种目标严肃、有意为之的冒险,是在创造性和准确性之间达到微妙平衡的过程。

白之的该译本以忠实原文为目的,尽可能的保留源语中隐喻中的意象,不去破坏源语的美感和异国独特的风味。

3功能对等理论在《牡丹亭》英译本中应用的赏析依照奈达的理论,翻译应注重功能对等而不求形式对等。

《牡丹亭》翻译----第一出标目

《牡丹亭》翻译----第一出标目

《牡丹亭》翻译----第一出标目原文欣赏:第一出标目[蝶恋花](末上)忙处抛人闲处住。

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

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

玉茗堂前朝后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

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汉宫春]杜宝黄堂,生丽娘小姐,爱踏春阳。

感梦书生折柳,竟为情伤。

写真留记,葬梅花道院凄凉。

三年上,有梦梅柳子,于此赴高唐。

果尔回生定配。

赴临安取试,寇起淮阳。

正把杜公围困,小姐惊惶。

教柳郎行探,反遭疑激恼平章。

风流况,施行正苦,报中状元郎。

杜丽娘梦写丹青记。

陈教授说下梨花枪。

柳秀才偷载回生女。

杜平章刁打状元郎。

----------------------------------------------------------------------------------湘儿翻译:第一出标目[蝶恋花(戏曲的创作缘起)](年纪较大的男人扮演作者汤显祖上场)离开繁忙的官场来到清闲的地方居住。

百般思量,没有一个能让自己心情欢畅的去处。

白天看书时细细品味那些哀怨断肠的句子,觉得人世间只有情最难诉说。

在玉茗堂看书写文章,不觉已从早上到了红烛迎人的傍晚。

这里优美的景色使我的文章也为之生色。

只要相思不相负,定能迎来牡丹亭上的再世姻缘。

[汉宫春(剧情梗概)]杜宝太守家有位小姐叫丽娘,在踏青时做了个梦。

梦见一个手拿柳枝的书生,竟然相思成疾。

留下一幅自己的画像就死了,凄凉地葬在梅花道院。

三年后,有个叫柳梦梅的书生来到梅花道院,梦见和美女杜丽娘欢好。

然后杜丽娘死而复生,和柳梦梅定了婚配。

柳梦梅带杜丽娘到临安应试时,淮阳有流寇作乱。

把杜太守府团团围困,杜丽娘惊惶失措。

叫柳梦梅前去探望,反遭杜太守疑恼。

正当柳梦梅被杜太守绑了用刑的时候,捷报传来,柳梦梅高中了状元。

杜丽娘梦写丹青记陈教授说下梨花枪柳秀才偷载回生女杜平章刁打状元郎。

牡丹亭原文与解析

牡丹亭原文与解析

牡丹亭原文与解析《牡丹亭》原文与解析牡丹亭,是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文言戏剧,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剧之一。

该剧以爱情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主人公杜丽娘与柳梅花之间跨越生死的爱情故事。

下面将给您详细解析《牡丹亭》的原文内容及背后深层意义。

Act I, Scene 1:(牡丹亭外。

天阴。

)(杜丽娘、女儿)杜丽娘:柳梅花,倩影来时泪点珠。

女儿:天气阴沉沉,愁云密布。

杜丽娘:惜别难留住,泪水终将无数。

女儿:愿娘保重身,常祈庇佑。

杜丽娘:劝君莫分手,思量尔后会相逢。

此段原文为牡丹亭开场,描述了杜丽娘与她的女儿正在亭外欣赏梅花。

通过杜丽娘和女儿的对话,展现了她们的思念之情。

柳梅花出现在场景前,杜丽娘心中掀起了涟漪。

这段开场揭示了杜丽娘对柳梅花的爱慕之情,表达了她渴望与柳梅花再次相见的心愿。

Act III, Scene 2:(庭院中。

天阴。

)(刘阿宝、杜二娘)刘阿宝:杜十娘,你可千万别冤枉我。

杜二娘:你不要再骗我,你心里已有别人了。

刘阿宝:二娘啊,我心里只有你,别听别人的谣言。

杜二娘:你只会说谎,我再也不相信你了。

这一场景发生在第三幕,刘阿宝与杜二娘的对话中,展示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和误会。

刘阿宝试图解释自己被诬陷的情况,但杜二娘已经失去了对他的信任。

通过这一场景,表达了人与人之间信任和沟通的重要性,同时揭示了剧中角色情感冲突的发展。

Act V, Scene 1:(柳梅花枯死之景。

)(杜丽娘、柳梅花)杜丽娘:柳梅花啊,你已经枯死了吗?柳梅花:杜十娘,我花枯心却在,永远爱慕你。

杜丽娘:可惜我们注定无法再相见。

柳梅花:即使身躯销毁,我们的爱依然长存。

在第五幕的开头,通过柳梅花的枯死,象征着牡丹亭爱情的无望。

杜丽娘和柳梅花的对话中,承载着两人之间深深的爱意和无奈。

他们明白,尽管身体已经离别,但他们之间的爱情会永远存在。

这一场景传达了爱情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力量,以及永恒的美好之情。

通过以上解析,我们可以看到《牡丹亭》中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爱情的坚贞与无畏,并探讨了命运和宿命的力量。

《牡丹亭》两个英译本中典故翻译的对比研究

《牡丹亭》两个英译本中典故翻译的对比研究

《牡丹亭》两个英译本中典故翻译的对比研究作者:向鹏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35期摘要:本文在分析典故的定义、分类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举例,从典源、典面和典义三要素的角度对比分析了《牡丹亭》两个英文译本中典故的翻译。

研究发现,伯奇译本在典故翻译时多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力图在翻译中充分展现典故所蕴含的源语文化。

汪榕培译本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让译文符合戏曲的舞台表演性。

关键词:《牡丹亭》;典故;翻译《牡丹亭》是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汤显祖的代表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巅峰之作。

自从《牡丹亭》诞生以来,其动人的爱情故事及优美的文字不仅让无数中国读者为之折腰,而且,当其传播到国外后,也在外国读者中获得赞叹无数。

据统计,《牡丹亭》在国内外已经具有各类译本二十多个,其中全译本有三个,分别为伯奇、张光前和汪榕培的译本。

其中在国内外影响较大是伯奇和汪榕培的译本。

在国外,伯奇的译本受到了众多知名汉学家的称赞,宣立敦称其为“里程碑式的翻译”(Strassberg,1982);芮效卫说伯奇译本是“对杰作的杰出翻译”(Roy,1982)。

在国内,汪榕培译本受欢迎的程度丝毫不亚于伯奇译本,孙法理、郭著章、张政等都撰文评价过汪榕培的译本。

郭著章(2002:56)认为:“汪译从整体上达到了‘传神达意’的目标,成为《牡丹亭》迄今国内外最令人满意的英文全译本。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比分析两个译本对《牡丹亭》中典故的翻译,看看两个译本是如何处理典故这个翻译中的难题的。

一、典故的定义及特点(一)典故的定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典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葛兆光(1989:20)在“论典故——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特殊意向的分析”一文中是这样界定典故的:典故乃是一个个具有哲理或美感内涵的故事的凝聚形态,它被人们反复使用、加工、转述,而在这种使用、加工、转述过程中,它又融摄与积淀了新的意蕴,因此它是一些很有艺术感染力的符号。

白芝的《牡丹亭》英译本序言中的术语翻译解析

白芝的《牡丹亭》英译本序言中的术语翻译解析

白芝的《牡丹亭》英译本序言中的术语翻译解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翻译是一项对于语言进行操作的工作(Catford,1991),而术语是人类科学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冯志伟,1997)。

据1987年的统计,翻译全部时间的75%是花在术语翻译上(Гринёв,2008,见郑述谱,2012)。

出色的翻译,必然要处理好原文中的术语。

国内外语类15种核心期刊(2000-2011年)发表的有关术语翻译研究的文章在整体上呈现递增的趋势,但文学术语翻译研究备受冷落现象极其明显(陈智淦,王育烽,2013)。

随着《牡丹亭》走向世界,国内外学者对其的研究愈加深入,他们之间的交流不畅就愈加明显。

目前西方译者对国外《牡丹亭》研究论著汉译并不多见,国内也只有2013年徐永明和陈靝沅合作出版的《英语世界的汤显祖研究论著选择》(译文集)等少量实践。

为了促进国内外学者对汉学研究的交流,笔者选用西方汉学家白芝的《牡丹亭》英译本(第一版)序言为研究题材,探讨国外汉学研究论著中的术语汉译。

一、术语的定义和术语类型的特点1.术语的定义。

加拿大学者Rondeau(1985)认为:所谓“术语”在本质上就是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所定义的语言符号,由能指和所指组成的语言统一体。

英国术语学家Sager(2004)认为:术语可表示构成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知识空间中特定概念实体、属性、活动或结构关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0112—959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规定:术语是专业领域中概念的语言指称。

从以上术语的定义可以看出,任何一个专业领域的文章都会涉及到该专业领域特有的概念,这些概念的语言指称往往是由特定的语言词汇(即:该专业的术语)来表达的。

2.文学评论术语特点。

汉学家白芝所译的《牡丹亭》(第一版) 著的序言涉及了大量文学评论术语,这些文学评论术语由浅及深,涵盖层次广泛,涉及修辞、题材以及理论三个层面。

《牡丹亭》英译本的比较评析——兼谈戏剧翻译

《牡丹亭》英译本的比较评析——兼谈戏剧翻译
18 - ,女 ,河南洛 阳人 ,河南 科技大学外 国语学院讲师 ,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为翻译理 论与实践。
1 40
了中西古籍文化交流。张光前教授是第一个 独立 完成 牡 丹
亭 英语全译 本的中国译者 ,他 的译本于 19 94年 由旅游教
育出版社出版 。 张光前教授在繁 重的教 学工作 之余 , 时多 历
第3 卷 第9 3 期
21 02年9月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 u n l f n n Unv ri f ce c n n i e r g o r a a i e s yo in ea d E g n e i o Hu t S n
VO . I No. 33 9
S p2 1 e .0 2
众听起来不觉得 吃力 ; 而且还要充 分考 虑到观众 的接受 心理 和文化 习惯 ,“ 既不能对原文 中的双 关语 ,歧义句 以及有关 文化现象进行注释 , 也不能为了保 留原文 的地 方语言特色而 音译某些词语 ” ( wmak18 ) 。 Ne r, 91 对于 小说和诗歌 的翻译 ,国内外翻译界讨论较 多, 而对
务。 剧本是为演 出而写 , 语言必须 E语化 , 且要 有动作性, l 而
安那大学出版。 伯奇的英译 本以流畅的现代英语再现 了原作
的风貌 ,从总体上说是忠于 原文 的。Brh的英译全译本 问 i c 世 以后 , 牡丹亭 在西方世界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推动
收 稿 日期 : 2 1 一O —2 02 6 5
东, 0 )。 2 2 0 ( )戏 剧翻 译 的特 点 二
国明代末年一个富有传奇色彩 的, 具有浓厚 的思想家气质的
伟大文学家 ,戏 曲家 。 其主 要创作成就在戏剧方面 ,代表作

中国戏剧典籍译介研究——以《牡丹亭》的英译与传播为中心

中国戏剧典籍译介研究——以《牡丹亭》的英译与传播为中心

中国戏剧典籍译介探究——以《牡丹亭》的英译与传播为中心《牡丹亭》是元代文学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代表作品,以其浪漫唯美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道德沉思而享誉中外。

然而,由于其古文表达方式与西方戏剧传统的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挑战。

起首,翻译《牡丹亭》需要兼顾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在语言上,古汉语和英语具有根本性的差异。

古汉语追求简练和意象的表达,而英语更重视主谓宾结构和逻辑性。

因此,译者需要在表达方式上寻找平衡点,既要保留原作的意境和风格,又要让英语读者易于理解。

其次,翻译《牡丹亭》需要充分思量受众的接受程度。

西方读者对于中国戏剧典籍的接触并不深度,他们对于古代中国的文化、社会背景以及戏剧表现方式缺乏了解。

因此,译者需要通过注释和补充说明,援助读者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干系和文化内涵,以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爱好。

然而,在对《牡丹亭》的英译过程中,译者也存在一些误区。

有些译者追求忠实于原作,过于保留原文的形式和结构,导致英译版的语义混乱和乏味。

另一些译者过于重视西方戏剧的逻辑性,倾向于删减原文的修辞和想象力,导致英译版缺乏古典戏剧的韵味和魅力。

因此,在《牡丹亭》的英译中,需要译者恰当平衡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干系,既要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和意境,又要满足现代英语读者的阅读需求。

此外,《牡丹亭》的英译在对外传播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英译版的出版,使得西方读者对中国古代戏剧作品有了更多的了解,增进了两个文化之间的沟通。

同时,英译版也为中国的戏剧家和翻译家提供了借鉴和进修的机会,增进了中国戏剧的创新和进步。

总之,对于中国戏剧典籍的译介探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不仅有助于推广中国优秀的戏剧文化,也为中外文化的沟通搭建了桥梁。

《牡丹亭》作为其中的典型作品,其英译与传播历程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

将来,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对中国戏剧典籍的翻译与探究,让更多的人能够观览和了解中国戏剧的魅力综上所述,对于中国戏剧典籍的翻译与传播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

从青春版《牡丹亭》英译本比较看戏曲舞台英译标准

从青春版《牡丹亭》英译本比较看戏曲舞台英译标准

从青春版《牡丹亭》英译本比较看戏曲舞台英译标准《牡丹亭》,一部经典的京剧曲艺作品,出自著名编剧杨锐之手,曾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

本剧讲述了男主角全明珠(殷天正扮演)被爱慕多年、又遭受心机刁难的女侍花黛蓉(程芳扮演)所折磨、最后遭受著名将领陶登(朱自清扮演)和灵慧巧妙的阿Q(胡金铃扮演)偷袭,妙招驰骋、情况反转的故事。

本剧以话剧的形式为基础,融入大量的曲艺,使剧中角色的心理情绪有了强烈的可视化缓和传达,使观众能够领略故事情节。

本剧源于宋代,但在不同时期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

比如增加了大量舞台节目,如场景变换,舞蹈,相声,独角戏,武打,技巧,杂技等等。

由于舞台节目的复杂性,英译本的舞台节目一般采用比较简短的描述,并以普通话为基础,将节目中的摆设转换为英语表达,以表现节目本身的特点。

从描述上看,Tag(舞台节目的简要介绍)的编写更多的有两个方向:其一,以对台词的节选,或名词来形象化地表达出台词中的主要内容,使其与俗语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二,根据台词内容,写出极具特色的短句,使得台词具有一定的韵律。

牡丹亭在英译本里舞台节目的英译展现出缓慢的节奏,音乐的配合十分重要。

电台dialogue的英译有其特定的语言特点,主要以对话的简短,形象化的描写,表现出人物思想诉求,体现出剧本情节,来展现诸台情感风采。

同时,把换装,舞蹈,武打,技巧,杂技,变换等节目采用特别的插入式,展现了舞台艺术的精彩情节。

杂技形式上,重视美感和动态变化,因此英译本中对这些动作的描写有着独特的风格,用消极的描写为读者以直观的表达节目精彩之处。

舞蹈形式更多的是依据普通话,中外文化的一些表现专用词汇,来丰富英文的表达,使语言流畅紧凑。

武打形式则多是采用精美的词句,来忠实的描写出宋词中的武打,使语言更富有表现力。

变换有时以普通话形象地描述,有时则发挥英文的形容性,表达事物灵活变化的状态或特点,使语言更具有生动性。

另外,英译本中舞台节目的描述一般采用元慴化的语言,并且重视一言尽疾,注重耳音效果,尽量表达出节目本身的特色,在保留中国式乐感的同时,又有效地表达出本剧的艺术美感。

《牡丹亭》翻译研究述评(名作欣赏·评论版)(周颜)

《牡丹亭》翻译研究述评(名作欣赏·评论版)(周颜)

《牡丹亭》翻译研究述评(名作欣赏·评论版)(周颜)2022-07-16 02:54周颜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7期关键词:译本牡丹亭英译周颜关键词:《牡丹亭》翻译综述一、引言《牡丹亭》与《长生殿》《桃花扇》《西厢记》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典戏剧,也是唯一入选Daniel Burt 所编《100部剧本》的中国剧本。

自20 世纪,《牡丹亭》受到了西方各界关注。

1929 年,徐道灵最早摘译了《牡丹亭》,译成德语;1937 年,德国汉学家洪涛生(Vicenz Hundhausen)出版了首个《牡丹亭》德文全译本。

至今,《牡丹亭》约有二十三种英译本。

《牡丹亭》英译最早译者是英国学者Harold Acton,改译了一折《春香闹学》,1939 年发表于《天下月刊》。

1980 年,英国汉学家白之(Cyril Birch)出版了第一本《牡丹亭》英文全译本。

1994 年,张光前出版了《牡丹亭》英文全译本。

2001 年,汪榕培全译出版《牡丹亭》。

2009 年,许渊冲、许明父子合译《牡丹亭》舞台剧本。

《牡丹亭》在非英语国家也有一定的翻译与传播。

俄罗斯汉学家孟列夫(L. N. Menshkov)曾选译《牡丹亭》,法国汉学家雷威安(André Lévy)出版了首个法文全译本,另有徐仲年法译本。

《牡丹亭》日译本有岸春风楼、宫原民平。

李廷宰与李昌淑合译了《牡丹亭》韩文全译本。

雷爱玲(Alicia Relinque Eleta)出版了首个《牡丹亭》西班牙语译本。

下文依据国内《牡丹亭》翻译研究论文、专著与国外《牡丹亭》翻译书评,综述《牡丹亭》翻译研究状况,并基于此提出一些相关建议,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借鉴。

二、国内研究论文可视化分析与定量分析《牡丹亭》目前约有二十三种译本,国内外学者都有对这些译本进行研究。

在知网上以“牡丹亭”“翻译”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得到近二十年有关《牡丹亭》翻译的研究文献,在进一步筛选后,得到有效论文二百四十四篇。

《牡丹亭》两个英译本的后殖民翻译理论解读

《牡丹亭》两个英译本的后殖民翻译理论解读
题 ;尤其关注所有类别之 间的差异性 ,而 对在绝 对净化 的基础 上对 复杂问题 采取 简单化的解决方 法表示怀疑 ∞ 。 “ 语言之 间的不平等关系” 是后殖 民主义翻译理 论的一个 核心 问题 。在 后殖 民翻译 理论视角里 ,翻译 是以语言 为工具 ,是强势 文化 对弱势文化进行殖 民统 治、殖 民征服 的一 种文化 手段而 已。然而在传统 的翻译研 究中,认 为不同 文化 问的“ 语言是平 等的” ,以语言 的美感 、意境 等语 言学层面 来分析译 文如何忠 实原文 ,如何与 原文对等 。 自从后殖 民主义理论被运用到翻 译研
C y r i l B i ' r c h 没有做到这一点 ,没有很好 的表达 出“ 伤情 ”在 中国文 化里 的韵味来 。 ( 2 )[ 绕池游] ( 旦上 )梦 回莺啭 ,……剪不
断 ,理还乱 ,闷无端 。
— —
着 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 ,有着捍 卫和 传承 中华传 统文 化和价值观的历史使命 。因此,他在翻译过
程 中总是要挖掘和继承 中国优 秀的中 国文化 ,对 强势 文化 进行 必要的反抗和消解 。 由于 篇幅有限 , 本文 仅从典型的例 子对 其进行对 比解读 。 ( 1 )杜宝黄堂 ,生丽娘 小姐 ,爱踏春阳 。感 梦书 生折 柳,竟为伤情 。
论就是对 “ 西方文化 中心论 ”文化霸权 的解 构和 批判 ,而后殖 民翻 译理论则是在翻译研 究中消解


后殖 民翻译理论
2 O 世纪8 哞 代 中晚期,翻译研究领域萌生 出

“ 语言是平等 的” , 试图为挖掘语 言背后的文化 因
素பைடு நூலகம்
个全新的视角—— 对翻译和帝 国的研究 。 “ 后
要做到促进东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 ,还要努力探

《牡丹亭》英译本中文化专有项翻译的比较研究

《牡丹亭》英译本中文化专有项翻译的比较研究

2512019年48期总第488期ENGLISH ON CAMPUS《牡丹亭》英译本中文化专有项翻译的比较研究文/李亚芬之处。

1.译者翻译背景和目的。

白之于1954年获得了中国文学博士学位,长期教授汉语课程,潜心研究中国古典小说与戏剧。

他研究和翻译《牡丹亭》等中国戏剧,完全是出于自己的一腔热情。

主动将《牡丹亭》这一典籍译入英语世界,他的目的在于让更多英语世界的读者们接触到这一灿烂的文化。

作为一位中国学者,汪榕培则是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积极将中国典籍译出国门。

其译本于2000年完成出版并收入《大中华文库》。

该工程是我国历史上首次重大的国家出版工程,目的在于系统、准确地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翻译成外文,编辑出版,介绍给全世界。

2.制约因素影响下的翻译策略。

作为一位热爱戏剧文化的汉学家,白之不仅自己对《牡丹亭》等古典戏剧有着相当的了解,还希望凭借一己之力将这一灿烂文化引入英语世界。

因此,他在翻译文化专有项时,一般采用语言解释、文内解释、文外解释等方法,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文化内涵,给英语世界的读者带来最直观的感受。

然而,中西文化差异使他对某些文化专有项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

而汪榕培作为国内学者,对文化专有项的理解相对更加来说深刻和精准。

但他的翻译目的在于传播中国文化,因此翻译时首先考虑的是要让英语世界的读者能够接受自己的译文,达到“传神达意”的目标。

所以,汪榕培的翻译策略以删减和转换拼写法为主,特别是在对待人名、地名的翻译时,以音译来避免给读者带来过重的阅读难度和负担。

四、结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历来是中国典籍英译中的难点,关乎译本质量的好坏和读者接受度的高低。

《牡丹亭》等典籍的对外传播,与国内外译者的出色译作密不可分。

在面对文化专有项这一难题时,美国学者白之和国内学者汪榕培受翻译背景和目的这两大制约因素的影响,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也得到了不同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1]Birch, Cyril, Tr. The Peony Pavilion [M].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0.[2]范祥涛.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及其制约因素——以汉语典籍《文心雕龙》的英译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6): 61-64.[3]蒋骁华.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于适应性选择——评《牡丹亭》的三个英译本[J].上海翻译,2009(4):11-15.[4]汪榕培.牡丹亭[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引言明代戏剧作家汤显祖在中国乃至世界戏剧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其代表作《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不朽杰作。

《牡丹亭》中文化含义词的英译处理

《牡丹亭》中文化含义词的英译处理

《牡丹亭》中文化含义词的英译处理作者:刘玉玲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09期[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5-0062-01本年度有幸拜读了曼瑟尔·奥尔森经典之作之一:《集体行动的逻辑》,这本书是“制度性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之作,就像奥尔森本人所说“尽管我只是一个经济学家,但这一研究所做出的结论不仅对经济学家是有用的,而且对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也同样有用。

”我打开这本书,就像遇到了磁铁,一下就被吸引了。

它语言精练、易懂,虽没有晦涩的词句修饰,但清晰的逻辑、深刻的分析,就像白居易的诗句,平易浅畅,但意味深长。

奥尔森所著的《集体行动的逻辑》理论分析的前提是“理性的经济人”假设和集体目标公共性。

观点的提出基于对传统的集团理论的批判。

在批评已有集团理论的基础上,奥尔森对有组织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基础进行了完全不同的解释,提出并论证了他的观点。

他力图证明的集团的目的是提供“公共物品”,但“公共物品”本身具有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导致集团成员“搭便车”的可能性极大,因此,理性的经济人宁愿不享受公共物品也不愿付出成本实现集团目标,所以理性的个人不会产生理性的集团行动。

但是集团规模的不同,导致集团行动的结果也不同。

小集团(人数、规模较小的集团)由于经济激励(成本与收益比较小)和社会的激励(去获取声望、尊敬、友谊以及其他社会和心理目标)的存在,而更具有凝聚力和有效性。

潜在的集团由于不具有小集团的优势,一般不会组织起来,除非像工会中运用强制或集团作为“副产品”而存在或像商界游说疏通团体具有“特殊利益”。

在对这本书的理论有个整体感觉和印象前,某个别的论证引起我一些遐想与思考。

在论证小集团的凝聚力和有效性一节时,他引用并论证“‘我们发现当你期待行动时,委员会应该小一些,而当你希望听取观点、反映时,委员会相对就应该大一些’这一情况显然不只限于银行。

众所周知,美国国会和州立法机关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掌握在委员会和小组委员会手中的。

《牡丹亭》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评析

《牡丹亭》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评析

《牡丹亭》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评析郑意长【摘要】明代戏剧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戏曲,尤其是昆曲的一朵奇葩。

问世400多年来,《牡丹亭》的译介与传播经久不衰。

通过研究《牡丹亭》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情况,评析其在此过程中的得失利弊,以便于以《牡丹亭》为代表的昆曲及中国戏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期刊名称】《英语教师》【年(卷),期】2015(000)019【总页数】3页(P81-83)【关键词】《牡丹亭》;英语世界;译介;传播【作者】郑意长【作者单位】300222,天津,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正文语种】中文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宣布中国昆曲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而《牡丹亭》则被公认为最能体现昆曲独特美学特色的代表性剧目。

但海外尤其是英语世界的读者及观众是不是如我们熟知《哈姆雷特》一样,谙熟《牡丹亭》呢?《牡丹亭》是汤显祖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戏曲的瑰宝。

自问世以来,其英译与传播经久不衰。

故事主要讲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两人生死聚散的浪漫爱情故事,奇幻与现实相结合,鲜明而又超前的主体性精神诉求,深厚的抒情气息,典雅的曲文文本,都体现出《牡丹亭》强烈的浪漫主义风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

白先勇认为《牡丹亭》上承《西厢记》下启《红楼梦》,是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付小悦 2005)。

本文将对享有如此盛名的《牡丹亭》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情况进行述评与研究。

《牡丹亭》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日语、德语的译介相比,起步较晚。

但由于英语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强势地位,《牡丹亭》的英译成果却源源不断、蒸蒸日上。

现从英美译者与中国译者两个视角对主要译作进行评析:(一)英美译者的译介1939年,哈罗德·阿克顿(H.Acton)编译了《牡丹亭·春香闹学》,在序言中对《牡丹亭》的情节梗概进行了介绍,并视之为中国明代的文学代表作之一,载于《天下月刊》第8卷4月号,由此开创了《牡丹亭》的英译历程。

《牡丹亭》英译综述

《牡丹亭》英译综述
1触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颂中国古典戏剧典籍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和扬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特的文化特征是我国文化价值的重要承载者但求个性解放的精神作品结构宏大人物刻画栩栩如是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戏剧典籍的译介常生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中国戏剧史上的被国内外翻译界所忽略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籍既 可 用于 阅读 , 也 可用 于 表演 , 但 又不 以可 表演 性
及 所具 有 的代 表性 决 定 的 。《 牡丹亭》 全名《 牡 丹 亭 还魂 记 》 , 与《 紫钗记 》 《 邯郸 记 》 和《 南柯记》 合称“ 玉 茗堂 四梦 ” , 是 明代 杰 出戏剧 家 汤显 祖 ( 有“ 中 国的莎 J - : 比亚” 之称) 的代 表 作 , 全 剧共 5 5出 , 用 唯 美 的 笔 触描 写 了杜丽 娘 和柳 梦 梅 生 死 离 合 的爱 情 故事 , 颂 扬 了反 对 封建 礼教 、 追 求 自由 幸福 的爱 情 和 强 烈 要 求 个性 解 放 的精神 , 作 品结 构宏 大 , 人物 刻 画栩栩 如 生, 具 有很 高 的思想 性 和艺 术性 , 是 中国戏剧 史上 的
B i r c h ) 的《 牡丹亭》 英 译本 时认 为 , “ 如 果 说霍 克 斯 英 译 的《 红楼 梦 》 代 表 了 中 国小 说 的最 高 成 就 , 那么 白
之英译 的《 牡丹 亭 》 则是 中国戏 剧 的里程 碑 。 ” ¨ 3 早期 的《 牡丹亭》 译 本 多 为 节 译 本 和 选译 本 , 以 介绍 为主 , 不 成 体 系 。1 9 3 9年 , 英 裔 意 大利 学 者 哈
剧 与 喜剧 之 分 , 根 本无 法 与欧 洲戏 剧 相 比 , 就 连热 衷 于 中国文 化 的伏 尔 泰先 生 也 认 为“ 中 国文 化 在 其 他

牡丹亭原文和翻译

牡丹亭原文和翻译

牡丹亭原文和翻译
汤显祖
【原文】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
形容传于世而后死。

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

如丽
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
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

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

第云理
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译文】
天下的女子中,有谁能像杜丽娘这样有情呢?她梦见了一个人,就因
此生病,病重到连生命都岌岌可危,直到她亲手画下自己的容貌传于
世间,然后才离世。

她死了三年后,又能在冥冥之中找到她梦中的人
而复活。

像杜丽娘这样的女子,才真正称得上是有情人。

情不知从何
而起,却一往情深。

活着的人可以为情而死,死了的人也可以为情而生。

那些活着时不能为情而死,死了之后不能为情复生的人,都不是
情至极深的人。

梦中的情感,又何必不是真实的呢?天下难道还缺少
梦中的人吗?那些一定要等到同床共枕才成为亲人,一定要等到卸下
官职才成为密友的人,都是只看重肉体的人。

唉,人世间的事情,并不是人世间所能完全理解的。

如果不是通达的人,常常用常理来约束自己。

只是说按照常理必定不可能的事情,又
怎么知道情感上必定会有的呢?。

牡丹亭经典名句翻译

牡丹亭经典名句翻译

篇一:牡丹亭介绍中英文翻译昆曲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world heritage patrimonie mondial始建于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1.皇家粮仓,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始建,比故宫年长10岁,俯瞰明清24代君王,见证民国与1949年后的全部京都历史,是全国仅存、规模最大、现状最为完好的皇家仓廒。

墙体厚1.5米、高9.9米,空间恢宏,声效奇佳。

2.the imperial granary, an ancient storehouse 10 years older than the imperial palace, has witnessed 24 emperors in qing dynasty and seen the entire capital history from the tim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subsequent history to the present, and it is the imperial storehouse that has survived the ravages of time on the largest scale, and is the one with the most intact current condition. this vast and splendid ancient building, with walls 1.5 meters thick and 9.9 meters tall, is in possessionof surprisingly good acoustic effects.3.遥望水榭楼阁的暧昧粉墨,仰视古老戏台的疏离萧索,何种美丽,都是昆曲曼声徐度的寄托所在。

明代的惊情迷梦以一种不曾臆想过的意境,复生于京城皇家粮仓的演剧空间。

4.gazing at the amphibolous colors of the pavilion reflected on the surfaces of the water, looking up at the bleak and dismal ancient drama platform, you will find that melodious kunqu opera lies in all the beautiful feelings and scenes. however, it is an unexpected idea to redisplay the surprising romance of the ming dynasty in the imperial granary in the capital, an unconventional “drama house”.5.昆曲,200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牡丹亭》第一出《标目》英译本的翻译批评与赏析
作者:滕丹丹谢丹
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04期
摘要:本文旨在选取《牡丹亭》的第一出《标目》的英译本,对汪榕培英译本和许渊冲和许明英译本进行翻译批评与赏析,一次来探讨戏曲的翻译理论。

关键词:《牡丹亭》;《标目》;翻译批评与赏析
中国古典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极富魅力的艺术表演形式历来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牡丹亭》是16世纪中国杰出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

该戏曲共五十五出,描写了大家闺秀杜丽娘和书生柳梦梅的生死之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1 《牡丹亭》第一出《标目》的组成结构
明清传奇分“出”,“出”相当于西方戏剧的“场”,也等同于元杂剧中的分“折”,是划分明清传奇的基本结构单位。

《牡丹亭》便有五十五出。

“出”作为一个单位是由出目和戏文组成。

出目为每出的题目,戏文是传奇戏剧文本的正文,由曲词、宾白和“介”三个部分有机地组合到一起。

《牡丹亭》第一出《标目》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蝶恋花]说明了该剧的创作缘起;第二部分[汉宫春]为本剧的剧情梗概;第三部分为四句下场诗。

2 《牡丹亭》第一出《标目》的英译本比较
2.1 曲牌[蝶恋花]的翻译
原文:[蝶恋花]
汪译:(To the tune of Dielianhua)许译:(Singing to the tune of Butterflies in Love with Flowers)
曲牌是曲谱的名称,汪采取音译的方法,将“蝶恋花”音译为Dielianhua,并补译了“To the tun e of”,点出了“蝶恋花”是一曲调。

许采取的是意译加补译的方法,补译了“Singing to the tune of”并将“蝶恋花”译为Butterflies in Love with Flowers,通过首字母大写点明了Butterflies in Love with Flowers是一专有名词,是下面演员演唱的曲调。

汪译和许译的这两翻译方法都能够使读者明白“蝶恋花”是一曲调。

但是如果在翻译“蝶恋花”时,单纯的使用直译的方法译为:Butterflies Kiss Flowers,且不做任何注解,这样一来很容易引起读者的不解,因为下文中既没有蝶也没有花,所以在翻译这中曲牌名时,尽量不用直译的方法,否则必须加注解。

2.2 曲牌名[汉宫春]的翻译
原文:[汉宫春]
汪译:略译许译:(Changing to the tune of Spring in Han Palace)
“汉宫春”这一阕词在原文中是宾白,是念白而非唱词。

汪将“汉宫春”这一曲牌名的翻译省略,取而代之的是将这一阙词的字体改为斜体并添加引号,以区别于唱词。

但这一做法并没有准确体现“汉宫春”与“蝶恋花”的不同。

原文中“汉宫春”与“蝶恋花”有两处不同:一是“蝶恋花”为唱词,唱词用黑体大字来表示;“汉宫春”是宾白,人物的宾白用小字来表示;二是就文字格式、文字格律言之“蝶恋花”和“汉宫春”也不相同,整阙“蝶恋花”为10句长短句,而整阙“汉宫春”为19句长短句。

汪译本通过改变字体形式及增添标点符号只点出了第一处不同,而忽略了第二处不同。

许则将“汉宫春”译为Changing to the tune of Spring in Han Palace,并加圆括号,“changing”一词点出了曲调已进行转换,“Spring in Han Palace”则点出该阙词有别于上阕词“蝶恋花”,是一首新的曲牌格式。

2.3“下场诗”的翻译
“下场诗”也称“落场诗”。

《标目》中的下场诗为:
杜丽娘梦写丹青记。

陈教授说下梨花枪。

柳秀才偷载回生女。

杜平章刁打状元郎。

汪译:Du Liniang draws a portrait true to life;Chen Zuiliang brings about the peace once more;Liu Mengmei meets his resurrected wife;Du Bao gives tortures to his son-in-law.
许译:Epilogue of the Story
The fair maiden died,leaving her portrait fair.Her father freed the town of rebels there.The Dreamer won the fair coming to life again.How could he not of unjust punishment complain?
从形式上来说,汪译本中,下场诗的字体则变为另一种字体,以区别于上文的“蝶恋花”和“汉宫春”。

许译本则在下场诗之前添加了“Epilogue of the Story”,用以说明下场诗的作用。

在句法层次上,汪译本在句法也采用了与原文相同的主语+谓语+宾语的形式,但在词汇上做了些许改动。

原文中的主语分别是“杜丽娘”、“陈教授”、“柳秀才”、“杜平章”,汪将之译为Du Liniang,Chen Zuiliang,Liu Mengmei,Du Bao直接用人物的姓名代替。

对具有源语言文化特色的词“梨花枪”略译,“状元郎”改成了son-in-law。

在许译将第二行“陈教授”,即“陈最良”,实为杜丽娘的老师,错译为“her father”(意指杜丽娘的父亲)。

因此,许教授的翻译没能准确传达作者的原意图。

对比之下,汪译在这方面译的要更好,因为他直接传达了作者的意图。

这四句诗要表达的意思基本表达了出来,且在句末压了韵。

大体上说,根据交际目的不同,戏剧翻译可以分为两大类:用于阅读的文学剧本翻译和用于演出的舞台剧本翻译。

纵观以上两个译本,汪译本注重翻译内容大于翻译形式,而许译本则注重翻译形式大于翻译的内容。

前者是将《牡丹亭》作为文学剧本进行翻译,目的是用于阅读,注重的是准确地传达原作的意思,再现原文的风采。

而许译的《牡丹亭》则是用于舞台表演,要更多地考虑可演出因素。

参考文献
[1]刘重德.2001.《牡丹亭·惊梦》两种译文的比较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6):10-23.
[2]汪榕培.2001.汤显祖牡丹亭[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3]许渊冲,许明英.2009.牡丹亭汉英对照(舞台本)[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