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与回应:从历史文献看近代中国》

合集下载

费正清“冲击—反应”模式

费正清“冲击—反应”模式

.;.. 费正清认为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19 世纪, 此时它遇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文明一一西方文明。

西方的强大冲击无可挽回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 给中国注人了引起现代化并导致永久性变化的力量。

面对这一冲击, 中国作出的回应是在逐渐引进引起“永久性变化”的要素的同时, 背弃传统的“周期性变化”模式, 走上现代化道路。

这种观点被称为“冲击反应”模式。

“冲击—反应”模式的内容:(l)中西文化的差别与冲突他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内向型的大陆文化,而西方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海洋文化。

西方文化洋溢着勃勃生机,代表了“不可遏制的活力”;而中国文化则充斥着顽固的“惰性”、消极、墨守成规。

他认为,中西文化“冰炭不相容”,一经接触就不可避免地发生涉及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广泛的文化冲突。

文化冲突是费正清提出“冲击—反应”模式的基础和依据。

(2)“西方的冲击”费正清认为, 西方是中国近代转型的推动者, 是西方规定了中国近代史的全部主题。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冲击”儿乎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走向与中国思想主题。

冲击是指来自西方政治、经济、社会、宗教及文化等方面一系列的影响;(3)“中国的反应”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主要表现为中国为适应现代化进程而做出的一系列的改良和革命,勾勒出中国近代史的主要面貌。

(4)“西方中心”费正清在论述近代中西关系时,并没有明说他坚持“西方中心论”,但是实际上,“西方中心”成为“冲击—反应”模式的指导思想。

在费正清看来,传统的中国文明充斥着顽固的惰性。

传统模式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费正清认为,西方资本主义是一个动态的社会,西方文明充满着活力。

因此,中国的传统社会,只有经过西方的冲击,才有可能摆脱困难,取得进步。

他认为近代中国的变化就是最好的证明评价:(一),“冲击—反应”模式的合理性“冲击—反应”模式与中国历史演化的实际情况有相符之处。

中西文化的冲突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

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

这表现在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3.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 B.秦 C.汉 D.唐4.下列关于汉武帝实行的“察举制”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汉朝选举人才的选官制②规定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③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④一种监察检举不法官员的制度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5.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所谓“科学的方式”实质是指A.通过分散相权强化皇权,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提高了办事效率C.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6.某条约规定:“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以下关于该条约的说法,正确的是A.1900年签订的《辛丑条约》 B.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C.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7.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河北省正定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考试

河北省正定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考试

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像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祖先牌位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2.公元前 782 年,周幽王即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表明A.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B.分封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C.分封制下,各诸侯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D.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争霸频繁3.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4.《左传•桓公二年》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与材料中政治制度相关的人生理念是A.“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5.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

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

与此规定密切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B.世袭制C.察举制D.宗法制6.《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

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

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A.郡县制度的发展 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 D.皇帝制度的形成7.“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

高考历史论述题题目详解范例

高考历史论述题题目详解范例

高考历史论述题题目详解范例自主论述题已成为现今高考历史占比分较大的一类主观题,这类题目重在考查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高考历史论述题题目详解范例,仅供大家参考!高考历史论述题题目例、“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 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 10)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高考历史论述题题目参考观点:1、赞成“冲击——反应”模式。

近代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剧烈变化。

2、反对“冲击——反应”模式。

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是近代中国社会内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冲击——反应”模式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夸大了西方冲击的作用。

中国19世纪中期以来的社会变化,虽然有西方的影响,但主要是中国社会自身发展变化的结果。

高考历史论述题各观点解析观点一参考答案赞成“冲击—反应”模式。

近代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剧烈变化。

(或者阐述: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国家加紧侵华步伐,从而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导致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一些封建士大夫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所惊醒,于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惊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清政府面临“外患”危机,为挽救清王朝自身的统治,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开展以“自强”和“求富”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在学习西方技术方面迈出了第一步,开始了中国近代化(工业化或现代化)的进程。

冲击回应模式 费正清

冲击回应模式 费正清

冲击回应模式费正清一、费正清与“冲击—回应”模式费正清是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的开拓者,他早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曾受过英国著名汉学家马士(Hosea B. Morse)的指导,同他进行过深入交谈,③马士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是根据大量英国档案和中国海关史料撰写而成,对费正清决定研究海关档案作为他的博士论文,开始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有很大影响,为他一生从事中国学研究奠定基础。

费正清来中国后又受美国汉学家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和中国历史学家蒋廷黻的影响,拉铁摩尔地缘政治研究的许多新观点“恰好可以和费正清关于“东南沿海的贸易与外交研究”计划互相补充”④。

费正清在中国期间,在蒋廷黻指导下,致力于《筹办夷务始末》研究,以中国档案与英国档案互相堪对,蒋的外交史研究方法在观念上对费正清有重要启发,他在多年从事中国学研究中注重从外部逐渐进入中国史的内层,这对他用“冲击—回应”模式来解释中国近代史进程,无疑是一个自然的发展。

费正清的著作很多,其中《美国与中国》(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条约港口的开放》(费正清博士论文)(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The Opening of the Treaty Ports)、《中国对西方的反应》(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A Documentary Survey,1839-1923),建立了近代中国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模式。

其中“冲击—回应”模式作为一个架构的核心,贯穿他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始终。

无论是《美国与中国》,还是他与邓嗣禹合著的《中国对西方的反应》,对“冲击—回应”模式都作了极为深刻的论述。

在阐述西方侵略对传统中国社会产生灾难性的影响时,费正清认为,这种影响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一系列复杂的历史进程,而且“经过三代人的更替,旧秩序已经改变模样。

冲击反应

冲击反应

2010——2012年新课标高考文综历史第41题解题思路及方法41.(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 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思路点拨】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迁移所学知识,运用史料多角度多侧面辩证思考、论证、评析史学观点的能力。

答案一: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

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冲击”)后,中国人如何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

答案二: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

可以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历史背景入手,注重分析各运动发生时当时中国内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由此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和必然性。

答案三:若认为“冲击—反应”模式存在片面性,则可以从从答案一与答案二两方面综合辩证评析,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从内应角度给予否定。

示例: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忽视了中国社会内部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

从题目所给的材料来看,在1856-1860 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内部做出反应形成洋务派,并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1894 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再次形成冲击,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希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挽救民族危亡;1900 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引起国内革命浪潮高涨,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9 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推动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

是“冲击一回应”还是“中国中心”

是“冲击一回应”还是“中国中心”

美国史学家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的兴起》在中国出版已经十余年了。

这是一本很有分量也很有影响的专著,出版以后,得到了不少积极的回应,他对美国史学界在中国研究中的传统观点的批判颇为论者所关注,甚至于,“中国中心说”流行之后,柯文先生所反对的“冲击一回应”说、“传统一近代”说和“帝国主义说”也渐渐不见提起了,何也?因为柯文给它们贴上了几个标签(我们就不说“戴帽子”吧):“明显的西方中心偏见”、“美国史家思想上的帝国主义”和“冷战思维的产物”。

这么一来,有“美国史家”柯文先生这么深刻的自我批评在上,弄得中国史家也不好意思再提“冲击一回应”或“传统一现代”这些曾经用得很顺手的模式了——那至少会有思想落后、理论陈旧之嫌。

从这一点看,柯文做了一件好事,任何理论模式,一旦被用得太顺手,就有可能带来思想上的惰性。

但,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还得想一想,“中国中心观”现在是不是也给说得太顺口了,它的道理何在,它对于“中国史家”的研究工作的意义又何在? 柯文对过去所流行的这三种模式的批判相当严厉:“这三种取向都明确地(如资本主义模式)或隐含地(如‘冲击一回应’与‘近代化’模式)坚持认为十九、二十世纪中国发生的任何重要变化只可能是由西方冲击造成的变化,或者是对它的回应所导致的变化。

这样,就排除了真正以中国为中心,从中国内部观察中国近代史的一切可能。

”在费正清的模式下,是否一切都“只可能是”以西方因素为主,具体分析中国现实的“一切可能”都不存在,这话恐怕说得有点绝对。

反之,柯文认为,一旦从“中国中心观”出发,人们则可以在研究中发现中国历史其实一直有一条“剧情主线”,甚至于能够“奇妙地发现”,“在1800或1840年,这条主线完全没有中断,也没有被西方所抢占或代替,它仍然是贯穿十九乃至二十世纪的一条最重要的中心线索”。

具体说来,柯文认为“十九、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有一种从十八世纪和更早的时期发展过来的内在结构和趋向。

“冲击—反应论”与“中国中心观”的辨正

“冲击—反应论”与“中国中心观”的辨正

“冲击—反应论”与“中国中心观”的辨正摘要:“冲击—反应论”是西方学者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一种诠释,以费正清、列文森等为代表的汉学家们秉持西方的“冲击”推动了当时中国社会“反应”的论断,他们鼓吹中国近代化趋向是外力推动的逻辑结果。

尔后,以柯文为代表的汉学家们指出,内部的形态结构和发展动力才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因,他们从不同角度来诠释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历程,由此启动了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不同理论研究和对具体实际的探讨。

关键词:“冲击—反应论”;中国中心观;近代中国中图分类号:D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0)02-0052-04(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330013)在西方的中国史研究中,西方汉学家们经过长期的探讨,分析并总结出探索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依据,其中,以费正清、列文森为代表的美国历史学家曾提出了“冲击—反应论”,他们通过长期的研究,认为中国社会发展到了近代,丧失了文化变革的动力而渐趋僵化且无法创新,这种定型模式使近代中国长期处于基本停滞状态。

近代中国社会内部因文化幻觉的“专化”,导致内部缺乏一种变革的动力,从而很难打破长期封闭、保守的思想框架束缚,这就导致了东西方社会的差异。

费正清认为中国要想在社会演变中得到发展,就要用西方社会的动力,来冲击僵化、停滞的中国传统社会,才能使中国走出困境,获得发展。

他的这一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和主导了西方学者对中国社会的分析和思考。

后来,随着学者们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历史的推动,许多学者逐渐对“冲击—反应论”产生了质疑,其中以保罗·柯文为代表的汉学家们意识到并非是西方的“冲击”带来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还认为这是站在西方的角度来阐述和研究中国的历史和价值取向的,是背离史实的,他们主张内部的形态结构和发展动力是社会发展历程中的真正动因,中国内部的因素作用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中国中心观”。

费正清中国史观论析

费正清中国史观论析

费正清中国史观论析费正清是一位著名的美国汉学家,他的中国史观在其学术生涯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费正清的中国史观,分析其观点的内涵、特点及其影响。

在搜集相关文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费正清的学术成果涉及广泛,包括中国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然而,本文将主要费正清的中国史观,即他对中国历史发展和演变的理解和阐述。

在整理思路方面,费正清的中国史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变迁性;二是将中国历史置于全球视野中;三是坚持客观、实证的历史研究方法。

针对这些方面,本文提出以下观点:首先,费正清认为中国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既有传承也有变迁。

他特别强调了中国文化的连续性,认为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基础。

同时,他也指出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变迁,例如秦朝的统一、科举制度的创立等。

其次,费正清将中国历史置于全球视野中,认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是相互、相互影响的。

他强调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以及外部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最后,费正清坚持客观、实证的历史研究方法。

他认为,只有通过客观、实证的研究,才能深入了解历史的真相。

他的研究方法对后来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引用证据方面,本文将主要引用费正清的著作和论文,如《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等。

这些作品详细阐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特点及其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

同时,我们也会引用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验证和补充费正清的观点。

总结归纳本文通过对费正清中国史观的分析,指出了他观点的内涵、特点及其影响。

费正清强调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变迁性以及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同时也坚持了客观、实证的历史研究方法。

这些观点对后来的中国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到,费正清的中国史观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例如,他过分强调了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而忽视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变革和动荡时期。

[整理]历史论述题训练-高二

[整理]历史论述题训练-高二

历史论述题训练(高二)1、写历史小论文,列提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某同学在阅读课文及相关史料后,拟了一份有关辛亥革命的小论文提纲,请你帮他完成空缺的部分。

(12分)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图7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图8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其《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形象指出:“穷则变,但人们认识‘穷’往往是从头破血流的失败开始的。

”就是说,每一次变都是外来侵略推动的产物。

近代中国的思想进化,是“欧风美雨”的产物,是西方催化的结果。

陈旭麓先生还说,如果认为近代中国思想进化只是“欧风美雨”的产物,那是大错特错的。

这个“欧风美雨”对于风烛残年的中国社会是“和风化雨”,注入了生机;但这个“欧风美雨”更是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在这个腥风血雨中,国人自省,国人自强,是推动近代社会进化的内在动力。

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的主要观点。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5、拉费伯尔是美国著名的外交史专家,为威斯康星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威斯康星学派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属于“修正派”中的一翼,是对当时主流史学界“正统派”的反动。

……正统派与美国的官方立场一致,将冷战的爆发与延长归咎于苏联,认为“苏联的行动清楚地显示了它对民主选举政治及其结果的毫无信赖;显示了它意欲把整个中、东欧置于自己的独立的支持者统治下的无情信念;苏联渴望空间、卫星国的人力和武装,外加经济资源以及有利于扩展其影响的机会”。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
犬牙交错:是指有意打破山川地形特征,使 各行政区域无天险可据,防止形成割据。
2024/10/23
2024/10/23
考点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1.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 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等。这其实从 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越来越强 B.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C.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制度
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 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 思想上的科学化、多元化 教育、军事、外交……
思想
2024/10/23
反对: 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并非仅靠外部冲击来实
现,中国社会内部也蕴含着诸多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
1.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在近代之前已经产 生并壮大发展;
2.思想上,反封建民主思想在明清之际已经出 现。(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天下为主君为 客”,“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尚书·禹贡》
九关内州(分山别海关是) 冀河南州(、黄徐河)州 兖淮南州(、淮青河)州 扬梁江岭陇南南右州州(((、、长五陇荆雍江岭山)))州州 和山南豫(州终。南太
华)
2、 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划分规则不同。 说明:唐代的“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
理形势。
山川形便:根据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 划分行政区域。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行政区划面积小
南方经济发展、南北经济趋衡
1.信息:汉代的州多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基本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考点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冲击回应形式[评析]

冲击回应形式[评析]

冲击回应模式一、费正清与“冲击—回应”模式费正清是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的开拓者,他早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曾受过英国著名汉学家马士(Hosea B.Morse)的指导,同他进行过深入交谈,③马士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是根据大量英国档案和中国海关史料撰写而成,对费正清决定研究海关档案作为他的博士论文,开始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有很大影响,为他一生从事中国学研究奠定基础。

费正清来中国后又受美国汉学家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和中国历史学家蒋廷黻的影响,拉铁摩尔地缘政治研究的许多新观点“恰好可以和费正清关于“东南沿海的贸易与外交研究”计划互相补充”④。

费正清在中国期间,在蒋廷黻指导下,致力于《筹办夷务始末》研究,以中国档案与英国档案互相堪对,蒋的外交史研究方法在观念上对费正清有重要启发,他在多年从事中国学研究中注重从外部逐渐进入中国史的内层,这对他用“冲击—回应”模式来解释中国近代史进程,无疑是一个自然的发展。

费正清的著作很多,其中《美国与中国》(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条约港口的开放》(费正清博士论文)(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The Opening of the Treaty Ports)、《中国对西方的反应》(China’s Reponse to the West-A Documentary Survey,1839-1923),建立了近代中国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模式。

其中“冲击—回应”模式作为一个架构的核心,贯穿他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始终。

无论是《美国与中国》,还是他与邓嗣禹合著的《中国对西方的反应》,对“冲击—回应”模式都作了极为深刻的论述。

在阐述西方侵略对传统中国社会产生灾难性的影响时,费正清认为,这种影响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一系列复杂的历史进程,而且“经过三代人的更替,旧秩序已经改变模样。

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略论

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略论

其 实 就 在 英 国人 来 到 中 国 不 久 的 1 9世 纪 中 叶 , 比 费 正
他种种进步的摇篮和发明者,因而西方能够从 自身 的文 明中 力 量 和 自然 资 源 , 从 而 有 效 地 融 汇 传 统 与 现 代 因 素 , 以 迈 完 成近代化 ,而 中 国由于 自身独特 的传 统 ,则只 能借助 外 入 富 强 之 途 。 部 力 量 实 现 近 代 化 ” 费 正 清 在 其 主 编 的 《 桥 中 国 晚 清 。 剑 与十九世纪的 日本相 比,日本成功的实现 了向现代化转 史 》 中 把 晚 清 的 历 史变 化 理 解 为 庞 大 中央 帝 国在 西 方 文 明 不 型 ,而 中国则 不 能适应 这种 冲击 ,在 现代 化过 程 中崩溃 。 冲击 反应 ”说, 中国理应 能够实现 近 断 强 大 的 冲 击 下 被 迫 做 出 的 笨 拙 的 、 充 满 惰 性 的 回 应 , 从 如果 按照 费正清 的 “


费 正 清 “ 击~ 一 反 应 ”模式 的主 要 内涵 冲
大 的影响 。
度 来 理 解 它 。 ”
近 代 中 国 与 西 方 发 生 联 系 、 接 触 到 近 代 化 , 实 际 始 于 清 早 一 个 世 纪 的 约 翰 密 尔 ( o n t a t M l , 1 0 — 鸦片 战争 。然 而 ,在 近代 开始 的前 二十年 ,鸦 片战争 的炮 J h S u r i 1 8 6 1 3)就 曾 经 表 露 过 与 “ 击 一 一 反 应 ” 相 类 似 的 观 点 。 响 ,西方军舰 的一 次次重 重的撞击 ,几 乎没有 引起几个 中 7 8 冲 他 指 出 , 中国 “已变 成静 止 的 了,他 们 几千 年 来 原封 不 国人像费正清描述 的那样的反应。古老的 中国和中国人缓慢 动 ; 而 他 们 如 果 还 会 有 所 改 进 , 那 必 定 要 依 靠 外 国 人 。 的步 伐依 旧。从鸦 片战争 到 甲午 战争 ,历 史给 予中 国有 近 ” 而 费 正 清 在 表 述 其 “ 击 反 应 ”观 的 时 候 , 采 用 了类 似 的 半 个 世 纪 的不 算 短 的时 间 , 帝 国上 下 却 迟 迟 没 有 意 识 到并 适 冲 说法 :“ 西方是 1 9世纪和 2 0世纪震撼全球 的技术进 步及其 时 调 整 国家 的 政 治 、 经 济 、 社 会 结 构 , 重 新 汇 集 新 的社 会

近代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与启示

近代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与启示

近代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与启示近代以来,中国面临了来自西方文明的巨大冲击。

这个冲击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还对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这种冲击也带来了一些启示,让我们对中国自身的困境和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也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首先,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的战败,中国逐渐认识到自身在科技、军事和经济上的落后。

这种冲击迫使中国政府进行改革开放,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对外交流。

西方的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经验对中国的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让中国反思传统文化的局限性。

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中,中国的封建体制暴露出了很多弊端和固有的弱点。

西方文明的进入让中国重新审视传统社会的结构和价值观念,加速了社会的变革和思想的解放。

许多中国人开始思考如何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寻求现代化的途径,同时也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长处和价值。

第三,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提升了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和人权意识。

西方文明强调个人权利和民主制度,这与中国的封建制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对中国知识分子和民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开始追求自由、平等和公正的社会。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中涌现了一批知识分子,他们倡导民主、科学和人权的思想,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同时,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西方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中国成为了西方列强统治的半殖民地,遭受了残酷的掠夺和压迫。

这种冲击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此外,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冲击和冲击。

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和道德观念的根基。

然而,随着西方文明的涌入,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巨大的考验,很多传统价值被冲击和削弱,甚至被否定和遗忘。

英帝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冲突与抵抗

英帝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冲突与抵抗

英帝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冲突与抵抗近代中国的历史上,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英帝国主义的入侵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冲突,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抵抗。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英帝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冲突以及中国人民的抵抗。

首先,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19世纪末,英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之一,开始对中国进行掠夺和割据。

英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贸易港口,瓜分中国的领土,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种入侵和掠夺使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受到了严重阻碍,中国的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受到了严重侵犯。

其次,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国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产生了冲击。

中国的封建社会和儒家思想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人民面临着文化认同的困惑和价值观的混乱。

然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英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所征服,他们通过学习和吸收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不断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此外,中国人民对英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掠夺进行了坚决的抵抗。

中国人民在近代化进程中,积极寻求抵抗英帝国主义的途径。

中国的爱国主义运动和反帝斗争不断兴起,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坚决抵制外国势力的侵略和剥削。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等一系列的抗英斗争,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勇敢。

最后,中国人民通过近代化进程的推进,逐渐摆脱了英帝国主义的控制。

中国人民在近代化进程中不断学习和吸收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国家经济。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不仅使中国人民从贫困和落后中解放出来,也为中国的独立和民族尊严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英帝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冲突与抵抗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掠夺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征服,他们通过抵抗和团结,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最终摆脱了英帝国主义的控制。

历史事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分析

历史事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分析

历史事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分析历史,宛如一条延绵不绝的长河,其中的每一个事件都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这些历史事件并非仅仅是过去的陈迹,它们与当代社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研究和剖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的现状、挑战与机遇。

历史事件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以战争为例,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

无数生命消逝,家园被摧毁,经济陷入崩溃。

然而,正是通过对这些战争的反思,国际社会逐渐认识到和平的珍贵,并努力构建各种和平机制和国际组织,以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如今,联合国的成立以及各种多边外交机制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汲取了历史上战争的教训。

我们明白了战争带来的破坏是巨大的,和平与合作才是人类发展的正确道路。

再看经济领域,历史上的经济危机如 1929 年的大萧条,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和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在大萧条时期,股市暴跌,银行倒闭,失业率飙升,社会陷入混乱。

此后,各国政府开始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来规范市场秩序,防范金融风险。

这些经验对于当代社会应对经济波动和危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例如,在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各国政府迅速采取措施,加大财政投入,稳定金融市场,避免了危机的进一步恶化。

政治制度的发展也是历史事件与当代社会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逐渐显现。

例如,封建王朝的腐败、权力集中导致的社会不公等问题,最终引发了各种社会变革和革命。

近代以来,民主制度在许多国家逐渐建立和发展。

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到美国的独立战争,再到法国大革命,这些历史事件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民主制度的完善。

当代社会,各国在不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在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如政治腐败、权力滥用等挑战,这就需要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不断完善政治制度,提高治理能力。

早期《新青年》杂志中的德国想象

早期《新青年》杂志中的德国想象

中共党史研究2019年第11期!"#$%&'()*+,-./毛 明 超 〔摘要〕五四运动前,《新青年》杂志的对德兴趣最初主要集中于军事层面,德国军队在一战初期的胜势使得军国主义被视为重塑青年与民族救亡的必由之路。

而《新青年》所提倡的个人主义与对传统的批判态度则来源于尼采哲学。

然而,对军国主义与尼采哲学的推崇都建基于社会达尔文主义,其在一战前后的风行引发了警醒与反思。

此外,早期《新青年》还关注德国社会主义政党运动与自然主义文学。

随着一战结束,这种关注最终转化为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

〔关键词〕《新青年》;军国主义;尼采哲学;社会主义;中德关系〔中图分类号〕K2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3815(2019)-11-0064-12TheImageofGermanyinEarlyIssuesofNewYouthMaoMingchaoAbstract:BeforetheMay4thMovement,NewYouthfocusedonvariousaspectsoftheGermanmilitary.BecauseofthevictoryoftheGermanarmyatthebeginningofWorldWarI,militarismwasregardedasanessentialwaytoreshapetheyouthandachievenationalsalvation.IndividualismandattitudestowardtraditioninNewYouthwerederivedfromthephilosophyofNietzsche.However,theworshipofmilitarismandNietzsche’sphilosophywerebasedonSocialDarwinism,andbecausethesewerefashionablearoundthetimeofWorldWarI,theybroughta boutanincreasedawarenessandreflections.Inaddition,theearlyissuesofNewYouthalsofocusedontheGer manSocialistPartymovementandnaturalistliterature.AsWorldWarIcametoanend,theattentionfinallybe gantofocusonanacceptanceofMarxism.一、引 论1915年,因反袁遭通缉而流亡日本的陈独秀潜回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于9月15日在上海群益书店发行第一期,自次年9月第二卷起更名《新青年》。

冲击_回应模式与中国中心观_关于_在中国发现历史_的若干问题_李学智

冲击_回应模式与中国中心观_关于_在中国发现历史_的若干问题_李学智

史 学 月 刊 2010 年 第7 期·史学评论·冲击—回应模式与中国中心观———关于《在中国发现历史》的若干问题李学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天津300387)[关键词]柯文;冲击—回应模式;中西关系;中国中心观[摘 要]美国学者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中有关批驳冲击—回应模式的论述,从对其自身社会的反思及进一步的推演出发,否认近代西方世界与中国之间存在的重要差异,否认西方列强的侵略对近代中国所造成的冲击,对中国近代史和近代中西方关系做了背离史实的阐释,是难以成立的。

其“首次相撞”等概念的使用及论述的逻辑亦存在舛误。

[中图分类号]K091=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10)07-0092-10Impact-Response Mode and China-Centered View:On Several Problems in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LI Xue-zhi(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300387 ,China )Keywords :Kohen;Impact-Response mod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China-Centered viewAbstract :The American scholar Kohen’s retort on impact-response mode in Discovery History in China :AmericanHistorical Writing on Recent Chinese Past ,coming from his reflection on his living society and further analysis ,denies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modern western world and China and the impact on modern China produced by theaggression by western powers.His interpretation on Chinese modern history and modern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and the West ,deviating from historical facts ,does not make sense.Flaws may also be found in the use of such conceptas “initial collision”and in the logic of some of his discourses. 美国学者柯文著《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①一书,围绕“冲击—回应”模式等问题,对如何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认识。

以刺激-反应的中国近代史

以刺激-反应的中国近代史
1860年之后
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地区安全遇到了严重危机。俄国、英国、日本、法国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1864年
英国支持的阿古柏趁机入侵占领我国领土。
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发兵新疆平乱。收复新疆南北两路,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
1883年8月
法国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中法战争打响。
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被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
英法联军率军舰百余艘,陆军金三万人,8月占领天津。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后,进入北京城。
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瑷珲条约》。
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
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为了挽救国家的形势,推行了洋务新政。
道光皇帝特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将英美鸦片商人呈缴的走私鸦片烟土两万多箱,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虎门销烟”
1840年6月
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舰40余舰,士兵4000多名,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战争。
清政府组织了抵抗,这场反击英国侵略的战争,以1842年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而结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
1844年,美国、法国《望厦条约》、《黄埔条约》。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51年
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
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争执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1856年
英国等侵略者未能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冲击与回应:从历史文献看近代中国》
作者:
来源:《决策探索》2019年第15期
作者:邓嗣禹【美】费正清
译者:陈少卿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8月
定价:72.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在“冲击-回应”模式的框架下,试图分析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条重要的线索:面对西方的强势扩张,中国精英阶层如何理解这个陌生的文明,以及如何存续本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

本書通过选取近代历史文献中的部分核心史料和经典篇章,全景式地展现了近代中国几代先锋人物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