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军事的四个世界第一
明代的军事科技:火器与火药
明代的军事科技:火器与火药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其军事科技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明代的火器与火药技术。
本文将以这个主题为中心,探讨明代的军事科技发展。
一、火器的出现与发展在明代之前,中国已经存在一些原始的火器。
然而,明代的火器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明朝初期,火药、火炮和火枪逐渐出现在战场上,并在后来继续不断发展和改进。
1. 火药的应用火药作为最基本的火器材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明代的火药主要由硝石、炭素和硫磺组成,制作方法与之前相比有了一定的改进。
火药的出现使得军队能够利用爆炸的威力攻击敌人,增加了战斗的破坏力。
2. 火炮的应用明代的火炮是中国火器的代表之一。
它们通常由铁制成,形状为圆筒状,能够发射铁球等炮弹。
明朝初期的火炮威力相对较低,但随着技术的进步,火炮的射程、精度和威力都得到了提升。
火炮的出现,使得明军在战斗中能够远程攻击敌方阵地,对城墙等防御设施产生巨大威胁。
3. 火枪的应用火枪是明代军队装备的另一种重要火器。
它是一种类似于枪械的武器,能够发射铅弹或铁弹。
明代火枪的制造工艺与火炮类似,但尺寸更小。
火枪的出现,使得士兵能够在战斗中近距离攻击敌人,增加了战斗的灵活性。
二、火器的影响和作用明代的火器技术对当时的军事格局和作战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1. 增强了攻城能力明代的火炮和火枪在攻城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火炮可以轻松摧毁城墙,火枪则可以清除城墙上的射手。
这使得攻城方能够更快速地攻克敌人的防线。
2. 改变了战争策略明代的火器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战争策略。
以往的战争往往以骑兵和步兵的冲锋为主,而火器的出现使得射击成为了战斗的主要方式。
战斗方式的变化,使得战争更加现代化,也提高了明军的战斗力。
3. 推动了军事科技的进步明代的火器技术在当时来说属于先进水平,是其它国家望尘莫及的。
这使得明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大国之一。
同时,火器的出现也推动了其他军事科技的发展,如炮台、火药车等战争器械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明军的作战能力。
明朝的军事制度
明朝的军事制度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军事制度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的军事制度经过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改革,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体系。
本文将从军制组织、将领选拔、兵员编制、兵器装备等方面探讨明朝的军事制度。
一、军制组织明朝的军制以“兵”为基本单位,主要分为京营兵、边防兵和地方保卫军三大类。
京营兵是由天下诸侯国提交的兵员组成,直接归属于皇帝统辖,负责京城以及周边地区的防卫任务。
边防兵主要负责边境地区的守卫任务,由经过严格选拔的士兵组成,具有较高的作战素质和战斗力。
地方保卫军则是由地方官府组织的,主要负责本地区的安全问题。
这种军制的设置使得明朝能够应对不同地区的安全需求,灵活调配兵力。
在军制层面上,明朝采用了“指挥使制”和“统制制”相结合的模式。
指挥使制是指在军事指挥上设立指挥使,并由其负责具体的作战指挥工作。
统制制则是以大将为首,负责全军的统一指挥。
这种双重指挥系统既能够确保作战的灵活性和效率,又能够保证全军行动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二、将领选拔在明朝的军事制度中,将领的选拔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将领的能力和忠诚,明朝采用了科举考试和官员轮流担任武职的制度。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军事官员,具备较为优秀的文化素养和行政能力,能够为军队的组织和管理提供支持。
而官员轮流担任武职则能够确保将领具备一定的政务经验和治军能力。
三、兵员编制明朝的兵员编制按照军员的来源和性质分为不同类型。
以京营兵为例,其编制包括固定编制和动员编制。
固定编制指的是皇帝直接统辖的军队,其兵员编制相对稳定,拥有一定的规模和装备。
而动员编制则是指根据需要从地方征召的兵员,主要用于临时战时扩充军队。
这种编制的设置既能够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和规模,又能够避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四、兵器装备在明朝的军事制度中,兵器装备的发展也非常重要。
明朝时期,火器的使用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明军的火器主要包括火炮、手铳等,这些火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明军的火力威力和作战效果。
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八位军事家,第三为一代杀神,第一折服全世界
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八位军事家,第三为一代杀神,第一折服全世界在中国军事斗争史上,总是有无数伟大的军事家涌现出来,他们个个英武不凡,功勋卓越。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其中最杰出的八位军事家。
NO.8 戚继光戚继光戚继光是明朝的抗倭名将,也是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
在抗倭的过程中,他创造性的发明了鸳鸯阵,并且大力发展火器,大胆使用火枪火炮,甚至自己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
据说戚继光所率领的戚家军火枪的覆盖率达到三分之一,绝对是一支准近代部队。
不仅如此,在军事理论方面,戚继光也有较高成就,他通过自己的带兵经验,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具有重要的军事指导意义。
NO.7 岳飞岳飞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一。
岳飞他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略”著称。
在其戎马生涯中,他亲自参与指挥了126仗,未尝一败,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还留下了直捣黄龙的典故。
岳飞没有专门军事著作遗留,但其军事思想,治军方略,散见于书启、奏章、诗词等。
NO.6 李靖李靖李靖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出将入相,为唐朝的统一与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的战术继承古典战术体系,并且举一反三,奠基中古时代千年的战术体系:独立骑兵纵队,三列线,长距离索敌战术,行营方阵,交替掩护撤退,三三大队制,纵队突击等,可以说绝对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
NO.5 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冷兵器时代闪电战的代表。
他率领的蒙古骑兵让欧洲的基督教世界、西亚的伊斯兰教世界全部心惊胆寒。
他生平争战无数,灭国百余,兵威之胜无人能及。
他的子孙建立起的蒙国帝国更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国。
人们称他们为“世界的征服者”,而他们在征服过程中杀死的人说更是令人胆战心惊,因为死亡人数高达2亿。
NO.4 吴起吴起吴起,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阻齐拒秦,身披七十余战而未尝一败。
在军事上,他主张兵不在多,但要建立一支平时守礼法,战时有威势,前进时锐不可挡,后退时速不可追的军队,于是他便在魏国组建令列国胆寒的魏武卒。
明朝与清朝两场不同中日之战的比较
明朝与清朝两场不同中日之战的比较.txt1、从敌人(日本)方面比较1592年日本侵朝军队的军力与1893年日本军队的军力相比,有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然而其军事实力在国际上的地位却是大相径庭的。
1592年时期的日本刚刚完成了国内的统一。
丰臣秀吉一直很注重军国主义教育,从执掌大权开始,就将灭亡明朝定为国策,并制定了十年三步走的计划:第一步,三年之内灭亡朝鲜,第二步,五年之内灭亡明朝,迁都北京,第三步,进军安南等国,灭亡印度芝那,称霸世界。
今天很多学者都嘲笑此计划的疯狂弱智。
但从当时的日本军力看,他做出这样的决定还是有一定理由的。
国家完成统一,其政权蒸蒸日上,日本军队其军队总数有三十万人,且长年参加日本内战,作战经验极其丰富,战斗力空前强大,可谓是虎狼之师。
从陆军看,日本陆军装备齐全,特别是出于赢得内战的需要,日本高度重视火器发展,长年从葡萄牙等殖民者处购买火器,其火器的先进程度在某些方面甚至高过了明朝。
根据日本史料记载,侵朝战争前日本装备火器的部队高达六万人,占军队总是的近十分之一。
而日本士兵在丰臣秀吉军国主义思想的鼓动下,士气空前高昂。
同时,日本的骑兵部队也相当强大,部队装备重甲,防御能力强大。
其军官也都是日本内战的余生,作战经验相当丰富,从海军上看,日本拥有各种类型的战船多达一千艘,其炮舰仿制葡萄牙战船,载炮多,火力强大,冲击力迅速。
从当时的世界看,日本这样的军事实力也是令人瞠目结舌的。
当时的欧洲还是小国林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家虽然可以在东南亚地区耀武扬威,但其举国兵力也不过四五万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雄踞中东,可其全国军力也就20万人左右,君士坦叮堡战役土耳其五十万大军多数是各国降兵,真正的土耳其人很少。
到了16世纪土耳其势力衰落,其军力也大为削减,远难与同时代的日本相比。
而同时期英国与西班牙进行的"无敌舰队"与"英帝国舰队"的大海战,两国动用船只的总数还不及日本发动侵朝战争时动用的船只数量多。
中国通史第十六集观后感明朝的军事防御与边疆稳定
中国通史第十六集观后感明朝的军事防御与边疆稳定中国通史第十六集观后感:明朝的军事防御与边疆稳定明朝时期,中国的军事防御与边疆稳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中国通史第十六集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明朝通过一系列的军事措施与边疆管理,确保了国家的安全稳定,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首先,在军事上,明朝采取了一系列的军备建设与布防措施,确保了国家的安全。
明朝设立了武英殿,向武将授予重要职务,以提高军事指挥能力。
同时,明朝修建了一系列的军事设施,如万里长城、边墙等,加强了边防的防御能力。
此外,明朝实行兵员编制制度,并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组织体系,确保了军事力量的有效运用。
这些措施有力地增强了明朝的军事实力,为边疆的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在边疆管理上,明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明朝实行了边防制度,将邻近边疆区域划设为边防使司,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明朝还采取了农耕与屯田政策,鼓励边疆地区的农民在边境地区开垦土地,增加边疆地区的人口和军粮供给。
同时,明朝还通过定期的巡视、派遣官员等手段,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社会秩序与民生稳定。
这些措施有效地巩固了边疆地区的统治,为边疆地区的和平稳定奠定了基础。
此外,明朝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手段,保持了与蒙古、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边界稳定。
明朝与蒙古等国家签署了一系列的和约,确保了边界地区的和平。
同时,明朝还通过外交手段,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了边疆地区的发展与繁荣。
这种外交策略使明朝在边疆地区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局势,为国家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综上所述,中国通史第十六集所展现的明朝的军事防御与边疆稳定是明朝治理边疆地区的重要方面。
明朝通过加强军备建设、边疆管理与外交手段,确保了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为国家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明朝治理边疆的经验中汲取教益,为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提供借鉴。
明代的科技成就和军事优化
明代的科技成就和军事优化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期,在文化、科技、军事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科技成就和军事优化成为了明代最耀眼的一笔。
本文将重点介绍明代的科技成就和军事优化。
一、科技成就1.海洋航行明代海洋航行被誉为中国古代的最高峰,著名的郑和下西洋就是在明朝时期进行的。
郑和下西洋七次,穿行印度洋、波斯湾、红海和非洲东岸,远航达到肯尼亚、马达加斯加等地,开创了新的航海纪录,为中国的海外贸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制瓷技术明代是中国制瓷技术的鼎盛时期,著名的景德镇瓷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明代瓷器的釉料和画花都有了很大的创新,制作技术上更加精细,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瓷器。
3.农业工具明代农业工具的改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铁犁、铁耰、轮耕机等新型农具的发明,提高了农作物的机械化程度,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明代还出现了许多农业专业术语,如:作物分类、品种鉴别、地理条件选择等,为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印刷技术明代的印刷技术又称为“雕版印刷”,是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又一个高峰。
明代出现了以“严泉窑”为代表的新书法,它不仅简洁大气,且透露出一种文化风格。
另外,在国家意识上,明朝的印刷技术又被广泛用于出版历史、文化、美学等著作,成为一种国家文化主张。
二、军事优化1.火器在军事方面,明代军队装备了大量火器,并灵活运用其在战争中,威慑了日本、蒙古、草原贸易商等各个敌对势力,使中国在东北和蒙古地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
2.防御工事明代在防御工事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城墙加固、护城河修整、关隘设卡等措施的出现,有效增强了边防军队的防御能力。
3.统一军队明代是统一军队制度的起源,建立了“官兵分离”、“科举晋升”的制度,使得军队有了一定的体制,士兵之间忠诚度也得到极大提高,为明朝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军事文化在战争中,明朝建立了许多重要的军事文化、战争思维和战争手段。
首先,明代战争思维具有民主化、开明化、文化化和科学化特点,体现了当时中国古代战争思想的一个高峰;其次,明代军队注重文化教育,许多将军都很熟悉《孙子兵法》等军事书籍,使得明朝拥有一支具有才能和文化素养的军队。
军事之最
军事之最最早的弓箭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弓箭的国家。
在距今约2.8万年前的峙峪(今山西朔县峙峪村)人活动的旧石器晚期遗址中,发现过一些加工比较精细的小石镞。
它们是用坚硬而容易劈裂出刃口的薄燧石石片制成的,镞的一端具有锋利的尖头,与尖端相对的底端两侧经过加工,形成镞座,呈凹形,用以安装箭杆。
由于原始社会的弓和箭杆是用易于腐烂的竹、木制作的,难以保存下来,所以这些小石镞便是中国和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弓箭实物。
弓箭是人类在原始社会的一项伟大发明,它已具有马克思所分析的机器的三个要素:(l)动力。
人做的功(拉弦)转化为势能(拉开的弦),起了动力和发动机的作用。
(2)传动。
拉开的弦收回,势能转化为动能,将箭射出,起了传动的作用。
(3)工具。
箭镞起了工具的作用,射到动物身上,等于人用石制工具打击动物。
解放后,在我国山西省桑乾河的支流峙峪河与小泉河汇合的一块面积为1000平方米的小丘地层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块被称作“峙峪人”的枕骨残片,此外还发现了一批文化遗物。
其中有一种加工精致的小石镞,是用很薄的长石片制成的,有很锋利的尖端。
器身两侧的边缘也不十分锋利。
这种石镞明显地符合箭头的三要素:锋利、尖头适度、器型周正。
这三点可以说明它是箭头。
在与尖头相对的另一端(底部)左右两侧有点凹进去,成为一个小把,这显然是用来安装箭杆的。
从这两点可以推知峙峪人已经使用石制的弓箭。
虽然这种石箭在今天看来很不象样,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比它更早的弓箭。
由此我们可以宣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弓箭是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在28000年前制造出来的。
在弓箭出现以前,人类使用的工具是比较简单的。
而弓箭是一种复合工具,它的出现,是原始社会技术显著进步的一个标志。
它射程远,命中率高,携带方便,大大加强了人类向自然界作斗争的力量。
最早的刺刀刺刀又称枪刺,日本人称为铳剑,是装于单兵长管枪械(如步枪、冲锋枪)前端的刺杀冷兵器,用于白刃格斗。
也可作为战斗作业的辅助工具。
解析丨明军三大体系:卫所、边军、京营,军事实权的政治变动
解析丨明军三大体系:卫所、边军、京营,军事实权的政治变动导语:明清两大帝王,军队权利渐渐向帝王过度,在清帝国时期达到了巅峰。
可在这巅峰之前,军权是如何过渡的?明军三大体系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它们是否有着权力之争?又怎样解决调度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窥探下明朝军队的各方势力,以及在各方势力之后隐藏的军政变化吧!明军的顶梁柱:卫所的演变之路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将军的培养。
而在成为一位优秀将军之前,必须率先成为一名优秀的士兵。
士兵的培养难度,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一件头疼的事情。
因为:士兵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着最基础欲望的人!既然是人,就免不了吃喝拉撒,就免不了情绪和主张。
统领十个人,往往还会因为各种缘由大相径庭甚至大打出手,率领千人、万人、十万人就更加麻烦。
一个帝国的常备兵力,往往在二十万左右,并不是说国家人口不足,而是再多的军人和士兵国家就养不起了。
那明朝有多少兵力呢?我们无法做出一个准确的计算,却能算个估值:百余万,只多不少。
明朝之初,北方的蒙古势力,南方的百越势力,西方的蛮夷势力都需要军人驻守。
而明初捕鱼儿海之战,蓝玉率领十万士兵的速度、对帝国的影响力来看,百万军人并不是一个夸张的说法。
至于靖难之役时,根据统计兵丁总人数超过了一百五十万。
如此多的军人、士兵,倒逼明帝国走向了一条奇怪的道路:小军士贵族阶段!什么叫贵族阶段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卫所。
在古代,一位士兵的生活总需求往往需要十个百姓来供应,在战乱时期更甚。
因为这个兵丁有高强度的训练,有高强度的作战计划。
无论是日常营养还是衣食住行都得跟上时代的步伐。
要是不幸牺牲,国家还要给抚恤金;要是升了官职,国家还得按月多发工资。
这些,都是不小的花销。
可是,明帝国最开始的时候没有资本养这些士兵,因为明朝初年百废待兴,土地数量少不说,还到处都是荒凉地(人都被打光了)。
于是,朱元璋需要面两三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并且不能懈怠:其一,军士必须足够多,才能抵抗外来压力;其二:人口必须持续上升,才能短时间内恢复盛世;其三:军人数量的急剧增加,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源来养活士兵。
明朝的军事装备介绍
明朝的军事装备介绍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朝代,其军事装备在当时具有很高的水平和重要的影响力。
本文将介绍明朝时期的军事装备,从武器、盔甲、战车和军事工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武器1. 弓弩:明朝时期,弓弩作为重要的远程武器,被广泛应用于战争中。
其特点是射程远、威力大,尤其是明朝改良后的重弩更为出色,射程可达百步以上,对敌人形成有效的威胁。
2. 剑刀:明朝时期,官方武器主要以刀剑为主。
其中,官府采用的长刀威力较大,适合近身作战;而普通士兵则使用短兵器如宝剑、匕首等。
明朝的剑刀工艺精湛,既注重美观,又强调实用性。
3. 火器:明朝时期,火器的使用逐渐兴起。
火药、火枪、炮等成为军队装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朝的火药制作技术不断发展,火枪的威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火器在军事战斗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盔甲1. 甲胄:明朝时期,甲胄主要由铁、皮、木等材料制成,分为轻甲和重甲两类。
官兵通常使用轻甲,一般由锁子甲和鳞甲构成,具有灵活性和防护性。
而重甲则通常是高级将领或官员使用,由硬板甲构成,比轻甲更为坚固。
2. 头盔:明朝的头盔款式繁多,有的采用铁片或装饰性羽毛制作,有的则更注重实用性,采用重型头盔,保护头部不受伤害。
3. 护具:除了甲胄和头盔外,明朝的士兵还配备有护腿、护手、护肩等护具,以提高自身的安全性,减少在战斗中受伤的可能。
三、战车明朝的战车多采用四轮马车,正常情况下由两匹马牵引。
战车上设有弩箭、刀枪等武器,战斗时充当远程火力支援的角色。
战车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明朝军队的一种重要军事装备。
四、军事工程明朝时期,军事工程得到了重视。
军事工程包括建造城墙、修筑城堡、挖掘护城河等,目的是加强城市和边塞地区的防御能力。
明朝的城墙工程规模宏大,使边疆地区得到有效的防御,并为军队提供了有利的作战地形。
总结:明朝的军事装备在当时具有很高的水平和重要的影响力。
武器方面,弓弩、剑刀和火器成为关键的武器;盔甲包括甲胄、头盔和护具,注重保护士兵的安全;战车成为远程火力支援的重要角色;军事工程则加强了边塞地区的防御能力。
明朝的科技发展
明朝的科技发展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其科技发展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明朝的科技进步涉及众多领域,包括农业、制造业、海洋航海、军事技术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探讨明朝的科技成就。
一、农业技术明朝时期,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命脉。
传统农业技术在此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玉米和土豆的引进。
玉米和土豆的种植在明朝期间逐渐普及,不仅增加了农作物的种类,还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明代的农村渠道灌溉工程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提高了灌溉效率,增加了农田面积。
二、制造业技术在制造业方面,明朝也取得了不少成就。
其中,紫禁城的建造堪称奇迹。
明朝帝王依托丰富的工艺技术和人力资源,修建了这座宏伟的皇家宫殿,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水平的巅峰之作。
此外,明朝还在造船和制瓷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后来的海上贸易和外交活动提供了条件。
明代的瓷器工艺精湛,如著名的景德镇瓷器,不但在国内备受推崇,也远销海外,成为中国制造的象征。
三、海洋航海技术明朝时期,远航海洋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辉煌时期。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海洋航海技术的集大成者。
郑和七次下西洋,不仅开启了中国与其他海洋大国的贸易渠道,还向世界传播了中国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
明朝的航海技术成果不仅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也为后来的世界航海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军事技术明朝的军事技术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火器的出现使得明朝的军队在战争中占据了优势。
明朝开创了火器的制造和应用。
其中,火药的研究和改进是重要的一环。
逐渐改良的火炮、火箭等火器成为军队进攻和防御的利器,对于加强边防和保卫国家领土安全有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明朝的科技发展在众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农业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制造业技术的创新为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海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国际交流与贸易,军事技术的进步加强了国家的防卫能力。
这些科技成就的积累和推动,为中国在明朝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代的军事制度及其重大发明、创新
明代的军事制度及其重大发明、创新一、明代的军事制度二、重大发明、创新明代的军事制度明朝改革元朝军事制度,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卫所制:皇帝独揽军事大权,全国要地设立卫所,军丁世代相继,给养仰赖屯田。
此制在维护明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军队的统辖与卫所制朱元璋统一全国后,采纳刘基建议,立军卫法,在全国建立卫所,控扼要害。
中央设大都督府。
洪武十三年(1380)改为五军(即中、左、右、前、后军)都督府,为最高军事机关,掌管全国卫所军籍。
征讨、镇戍、训练等则听命于兵部。
遇有战事,兵部奉皇帝旨意调军,任命领兵官,发给印信,率领从卫所调发的军队出征。
战争结束,领兵官缴印于朝,官军各回卫所。
这种统军权与调军权分离和将不专军、军不私将的制度,旨在保证皇帝对全国军队的控制。
在地方,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置指挥使,为地方统兵长官。
都司之下,在冲要地区的府(含直辖州)、县(州)置卫或设所。
一般卫由卫指挥使率领,辖5个千户所,共5600人;千户所由千户率领,辖10个百户所,共1120人,百户所由百户带领,辖2个总旗,共112人;总旗辖5个小旗,共50人;小旗10人。
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全国都司、卫所,共设都司17个、行都司3个、留守司1个、内外卫329个、守御千户所65个。
兵额最多时达270余万人。
以中央军事领导机关来说,起义时期,朱元璋以都元帅身份自主行枢密院事,亲自指挥全盘军事,以后,改行枢密院为大都督府,设大都督一人,名义上是“节制中外诸军事”,其实,一切大小军政,包括军官任免、军队调遣、战役指挥、战略考虑等,都由都元帅决定,大都督府不过是主持后勤给养。
军丁军户管理、考绩、马政等日常事务。
大都督当然也要统军作战,但只能奉命进止,不许擅作主张。
当时,朱元璋在行中书省内设户、礼、刑、工四部,独不设吏、兵二部,正说明人事和军事大权不容假借于人。
即使如此,到吴元年(公元1364年)还是对此作了部分的调整,虽然仍保留大都督府,但裁免去大都督一职不设,改设左、右都督、同知都督、副都督、佥都督若干人,均为大都督府的长官。
明清军事的对比
明清军事和文化的对比1.先进的武器装备根据明朝天启年间的《武备志》第116、117 卷之“战船”篇记载,作为明朝水军战船的福船,根据大小分为六个型号,其中最大的是一号福船,吃水二丈(6.6米)。
1633年的明朝封舟封王尚丰和1637年英国建造的当时西方最大的战舰“海上君王”号相当:封舟长66米,宽19.8米,仓深16.5米,吃水4米,海面高度12.5米;而英舰长51米,宽14.7米、深23.17米,吃水6.8米,海面高度16.37米。
满清水师用的船,在明朝水师中仅能排到第5号。
俞大猷(1503-1580年)的《洗海近事》记载:“福船势力雄大……吃水一、二丈”。
而清代封舟一代不如一代:1684年长15丈,宽2.6丈,到1800年长只有7丈,宽2.75丈,深为1.3丈。
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到满清后,英国使团“惊奇的发现中国的帆船很不结实,由于船只吃水浅,无法抵御大风的袭击”,他们由此得出的判断是“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
马嘎尔尼感叹:“中国人首次看见欧洲的船只,至今已经有250年了,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过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
他们顽固地沿用他们无知祖先的笨拙方法,由于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比中国更需要航海技术,因而中国人这种惰性更加令人难以置信。
”20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人,但拥有先进的武器对战争的胜负有着重要的作用。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火药发明之后,西方人用来装子弹,中国人用来放鞭炮。
但至少在明朝,这句话是不正确的。
元末,在朱元璋与陈友谅进行的洪都之战和鄱阳湖水战中,双方就曾使用了火器。
明初军队就装备有火器。
1372年造碗口铳,口径11cm,上有铭文说明为水军装备。
16世纪中叶发明“火龙出水”,箭头上龙头下圆柱,柱体分层装火箭,为当时世界上最早的多级火箭。
1558年造出中国第一批火绳枪“鸟嘴铳”一万支。
而“定辽大将军”铸造技术被誉为可比美国托马斯•罗德曼(Thomas.J.Rodman)军官在南北战争中才发明一种铸炮新法。
历史趣谈你所不知道的明朝军事武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你所不知道的明朝军事武器
导语:明朝当时火器特别发达,而从明朝灭亡后,康熙皇帝宣布军队取消火器,并将所有火器一律烧毁,至此这些火器被永远的记载于史记当中,而这些火
明朝当时火器特别发达,而从明朝灭亡后,康熙皇帝宣布军队取消火器,并将所有火器一律烧毁,至此这些火器被永远的记载于史记当中,而这些火器的模样你又是否知道?
水底龙王炮想像图
作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的朝代,明朝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很多伟大贡献。
但它在军事技术方面取得的四个世界第一,却鲜为人知。
首创“水雷战”击沉日本战舰
早在16世纪,各种类型的水雷就已经成为明朝海军的重要武器。
1549年制造的“水底雷”,可称为世界上第一枚水雷。
该雷用木箱做雷壳,油灰粘缝,下面的绳索连接铁锚,控制深度,人工操纵击发,比西方制造和使用水雷早了200多年。
第一颗定时爆炸水雷是1590年制造的“水底龙王炮”。
该雷用牛脬做雷壳,内装黑火药,用香点火作引信,凭借香的燃烧时间来定时引爆水雷。
第一颗触发水雷是1637年明朝末年制造的“混江龙”水雷,该雷通过与舰船直接接触进行引爆。
据史料记载,在万历年间的抗日援朝时期,明朝海军曾使用“水底雷”一举击沉日本一艘大型战舰,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水雷取得实际战果,比日俄战争(1903~1905)中的水雷战早了近3个世纪。
“火龙出水”是反舰导弹“鼻祖”
网络配图
明朝在16世纪发明的“火龙出水”是一种用于水战的两级火箭。
“火龙”的龙身由约 1.6米长的薄竹筒制成,前边装一个木制龙头,后边装。
明朝万历、崇祯时代有哪些名将?
明朝万历、崇祯时代有哪些名将?作为一个名将,不单军事才能要出众,能打胜仗,而且品德也要优秀,在历史上最好是没什么劣迹的!所以我认为,万历时期的名将主要有李如松、麻贵、刘綎;崇祯时期的名将主要有孙承宗、卢象升、孙传庭和曹文诏!1.李如松,辽宁人,名将李成梁的长子,是戚继光之后的明朝第一名将。
指挥并参与了宁夏之役和第一次朝鲜之役,都取得重大胜利,史称他的作战风格为“悍勇有貔虎之威,狡计有枭狐之谋”。
后与蒙古作战,亲领三千铁骑去捣对方老巢被数万大军埋伏,壮烈殉国,死因有争议。
他死前,后金的努尔哈赤躲在东北的原始森林当“野人”。
2.麻贵,山西人,也是出身将门,大同参将麻禄之子。
和李如松一样都是独当一面的名将,人称“东李西麻”。
参与了宁夏之役和第一、第二次朝鲜之役,多有斩获。
抗倭援朝之后,从大同调往辽东,当时李如松已死,他是去接替李如松的工作。
3.刘綎,江西南昌人,将门之后,晚明第一猛将。
他父亲刘显当过大将军都督,和戚继光、俞大猷一起抗过倭寇,自己本人是武状元,武力值很高。
早年抗击过缅甸入侵云南,参与第一、第二次抗倭援朝战争和平定播州杨应龙叛乱,后转战青海等地作战,立下很多战功,功劳最大。
努尔哈赤在东北坐大时,万历帝把当时最能打的刘綎调往北方,因杨镐(废物兼猪队友)的胡乱指挥,刘綎进入后金的埋伏圈,全军覆没。
刘綎虽出身武状元,当时当时人更盛赞他武文双全,作战智计百出,即使是后来全军覆没,他的军队也是萨尔浒惨败中表现最好的。
4.孙承宗,河北人,明末第一战略大师。
在王化贞、熊廷弼被努尔哈赤打败后,修筑了关宁锦防线,收复失地四百余里,努尔哈赤率兵远遁。
之后提拔并重用了一大批后来的抗金名将,袁崇焕、满桂、赵率教、何可纲……皇太极进攻北京时,孙承宗再次临危受命,解除了京师警报,并成功收复失地。
后来多尔衮攻打高阳时,赋闲在家的孙承宗带领着全城军民抵抗,全族,包括他自己,一百多人遇难,单儿子孙子、侄子侄孙就战死二十一人。
明朝的战略与军事思想
明朝的战略与军事思想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在军事领域有着独特的战略和军事思想。
本文将探讨明朝的战略与军事思想,并分析其对中国军事发展的影响。
一、繁荣的国家政权明朝建立后,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强了国家政权的统一和稳定。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明朝的战略和军事思想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在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提出了“以勇破敌”的战略思想,强调兵力的集中和统一指挥,这为明朝后期的军事战略奠定了基础。
二、边防体系的建设明朝积极进行边防体系的建设,以确保国家的安全和边境的稳定。
明朝规定了严格的边境守军制度,修筑了长城,并在边境地区划设了军事机构。
明朝的战略思想中,边防体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军队的组建与装备明朝充分重视军队的组建和装备的现代化。
他们加大了军队的编制和扩充,注重士兵的训练和素质的提高。
明朝在火药武器、军舰、城市防御设施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
这些措施为明朝的战略和军事思想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反征”思想的兴起明朝时期,一部分思想家提出了“反征”思想,主张减少对外战争,发展内部经济和文化。
这种思想反映出一种反对过度扩张的观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然而,由于历史和地缘的原因,明朝仍然需要进行一些战略和军事行动。
五、优秀的将领和战略家明朝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将领和战略家,他们的军事才能和智慧为明朝的战略思想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明成祖朱棣和施琅都是明朝的杰出将领,他们的战略眼光和指挥才能使得明朝在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六、军事改革与军事道德明朝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其中包括兵员编制的调整、兵器装备的更新以及战术和战略的改进等。
明朝还非常注重军事道德的培育,强调军队内部的纪律和伦理。
这些军事改革和军事道德的要求使得明朝的战争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七、影响与总结明朝的战略与军事思想对中国的军事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明朝的战略和军事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中国古代军事的发展方向,为后世的军事理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明朝科技的辉煌时期世界上第一本大型百科全书的诞生
明朝科技的辉煌时期世界上第一本大型百科全书的诞生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科技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大量的科学家和学者们纷纷涌现,为科技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成就便是世界上第一本大型百科全书的诞生。
本文将对明朝科技的辉煌时期以及第一本大型百科全书的诞生进行介绍。
一、明朝科技的辉煌时期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科技迅速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许多科学家和工匠们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农业方面,明朝人独创了一系列农业技术,如水稻的各种栽培技术、水利灌溉系统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发展。
在医学领域,明朝人积极探索中草药的疗效,并发展了一套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
著名的医学家李时中在明代编著了《本草纲目》,成为了后世中药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此外,在外科手术、针灸等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航海技术方面,明朝有着著名的航海家郑和。
他带领船队七下西洋,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印度、阿拉伯等地。
郑和航行的船队规模庞大,使用了许多先进的航海技术,为明朝开启了与世界各国交流的大门。
在军事科技方面,明朝的火器制造水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明朝火器制造工艺不断发展,造出了洋火、神机火、飞火枪等各种类型的火器。
这些先进的火器为明朝在战争中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二、世界上第一本大型百科全书的诞生明朝科技的辉煌时期催生了世界上第一本大型百科全书的诞生。
这部百科全书名为《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下令编纂的一部全面汇集了当时各个领域的知识的巨著。
《永乐大典》的编纂耗时近两十年,动员了三千多人、融汇百家之言、包含了二万多册的文献。
全书共分为22个大类,9080卷,其中包含了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农业、医学等诸多学科的内容。
《永乐大典》对于明朝时期的科技发展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详尽地记录了当时的科学技术、史学、文学艺术、经济制度、军事战略等各个领域的知识,为后来的世世代代的学者和科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
综合评价历史上明朝24臣,有功臣也有奸臣(全面)
综合评价历史上明朝24臣,有功臣也有奸臣(全面)1.徐达——功高盖世、食鹅疾终的开国功臣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汉族,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民族英雄,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东北)人,农家出身。
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任他为左相国。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
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推翻元朝残暴黑暗的统治。
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今北京),元朝灭亡。
以后又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
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
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死后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
2.刘基——孔明再世、运筹帷幄的开国谋臣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
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3.胡惟庸——奸党魁首、叛逆之臣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
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
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遭朱元璋处死。
4.方孝儒——舍生取义、惨遭十族之诛的明朝大臣方孝孺(1357年—1402年),宁海人,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牵连其亲友870余人全部遇害。
盘点明朝最先进的五个发明,领先全世界
盘点明朝最先进的五个发明,领先全世界本文导读:闲话一句,中国科技重实践不重理论,的确让中国在明朝后期,相比欧洲的蓬勃发展,有些衰落,但依然还领先世界,况且当时中西方交流非常频繁,明朝能够获取和及时运用世界先进科技。
至于中国科技的真正衰落,或许真要归于后来者。
毕竟在明亡之后,中国在科技上,对世界的贡献几乎为零,非常能够说明问题。
第一项,世界首个石油井石油,大家都知道这玩意的重要性。
新中国开发大庆油田的时候,费了极大的精力。
但很少人知道的是,世界上第一口油井是明朝建成的。
1521年,四川嘉州建成明朝首个石油井。
第二项,世界首颗水底雷水雷犹如地雷,是穷人的武器,一旦数量上来了,可以有效的阻碍敌人军舰,当然也阻碍了自己,在近代军事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1549年,明朝制造出水底雷,为世界上最早的水雷。
第三项,牛痘预防天花病在古代社会,人类最大的敌人是什么?天花病绝对是最重要的之一,但被明人攻克了,造福了人类。
1567年,在宁国府太平县试行痘接种方法来预防天花疾病,后来更加传入欧洲。
第四项,火爆法采矿技术工业革命的需要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动力,一是原料。
如果有了蒸汽机,但没有原料,一样白搭。
1596年,明朝发明火爆法采矿技术,让采矿变得更加容易,尤其是煤矿蒸汽机主要粮食等。
第五项,不畏雨的燧发枪1635年,火器研究家毕懋康发明了燧发枪。
这种枪在雨雪天也能使用,这是中华武器史上的巨大革命。
但是随着明朝沦亡,满清的思想局限性,导致了火器发展停滞不前。
实际上,明朝还有非常多的发明创造,在此只是管中窥豹而已,其他的还有很多,比如:朱元璋的后人朱载堉研究出十二平均律“根号2开12次方”,后来传入欧洲;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面,记载了276种无机药物的性质,以及蒸馏、蒸发、升华等科学技术;徐光启《农政全书》对农业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总结;明朝赵士桢的《神器谱》详细介绍了火器制造各个方面,后来被清朝禁毁;被誉为科学“百科全书”的宋应星《天工开物》,却被清朝禁毁。
明朝的军事制度与战争经验
明朝的军事制度与战争经验引言: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军事制度和战争经验对于中国后来的军事发展影响深远。
本文将着重探讨明朝的军事制度以及战争经验,并对其在中国军事史上的地位进行分析。
第一节:军事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明朝的军事制度建立和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首先,在建立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对军队进行了整顿和改革,废除了元朝的募兵制,实行征召制,统一武装力量。
其次,朱棣(明成祖)继位后,进一步加强了军事制度的统一,推行了兵役法、军制法等一系列法令,确立了明朝军事制度的基本框架。
后来,明英宗、明宣宗等皇帝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完善,使明朝的军事制度日趋完善。
明朝的军事制度包括选人征召、编制组织、训练考核、武器装备等各个方面。
选人征召方面,明朝实行世卿世禄制,选拔士兵注重个人能力和品德。
编制组织方面,军队根据兵种划分为步兵、骑兵、炮兵等,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编制体系。
训练考核方面,明朝注重军队的日常训练,通过战术演练、武艺修炼等方式提高战斗力。
武器装备方面,明朝引进了火器、火药等新兵器,并在军队中广泛应用,有效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第二节:明朝的战争经验与战略思想明朝在其历史阶段经历了许多战争,从初期的征服北方诸部,到后期的对外抗击,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
明朝的战争经验主要体现在战略指导、战术运用、军队组织等方面。
在战略指导方面,明朝注重以外交手段解决问题,推崇和平共处的原则。
然而,当面临敌对势力威胁时,明朝的战略思想也非常灵活。
明成祖在对北方蒙古的抗击中,采取了“避实就虚、两条腿走路”的策略,既以强硬手段对抗入侵,又以外交手段争取联合抗敌。
在战术运用方面,明朝的战争经验主要体现在水陆战术的运用上。
明成祖在对倭寇的战斗中,提出了"以水为主,陆为辅"的作战思想,采取水师主攻、陆军辅助的战术,有效地控制了海上战斗的主动权。
在军队组织方面,明朝注重军纪严明,重视将领的素质和能力。
明朝的制度与元朝相比有什么变化
明朝的制度与元朝相比有什么变化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相比元朝,明朝在制度上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和文化制度四个方面来阐述明朝与元朝的差异。
一、政治制度的变化1. 官员选拔制度明朝取消了元朝的世袭制,实行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使得社会地位和功绩成为官员选拔的标准,而不再依赖于家族背景。
这一变化为明朝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了更为公平和广阔的渠道,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流动性和政治的发展。
2. 地方行政体制元朝采用了一元化的官僚体制,任命行省、行台等官员来管理地方事务。
而明朝则进行了一系列的地方政权改革,实行了以州为基础的地方行政体制。
明朝将全国划分为十五个行政区域,每个区域下设行省,由巡按御史监督,从而加强了地方行政的有效性和权力的制衡。
3. 君主集权与内阁制度元朝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政务决策完全依赖于君主个人的决策。
而明朝则逐渐形成了内阁制度,将君主与政务分开,设立了内阁机构,由内阁大臣负责处理政务。
这一制度使得政务决策更加集体和制度化,减轻了君主的压力,提高了政府的运作效率。
二、经济制度的变化1. 私人土地制度元朝实行了集权制度,国家统一收归土地,实行国有土地制度。
而明朝则改变了这一政策,恢复了私人土地制度。
明朝允许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并推行“废丁入保”政策,减轻了农民的税负,激发了农业生产的活力,为明朝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商业和海外贸易明朝对商业和海外贸易的态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明初实行了一系列限制商人的政策,禁止私人海外贸易。
然而,到了后期,明朝逐渐放宽了对商业和海外贸易的限制,鼓励商人的活动,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后来的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打下了基础。
三、军事制度的变化1. 军队组织形式明朝在军事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将军队的组织形式由元朝的蒙古骑兵向汉族步兵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军事的四个世界第一
作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的朝代,明朝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很多伟大
贡献。
但它在军事技术方面取得的四个世界第一,却鲜为人知。
首创“水雷战”击沉日本战舰
早在16世纪,各种类型的水雷就已经成为明朝海军的重要武器。
1549年制造的“水底雷”,可称为世界上第一枚水雷。
该雷用木箱做雷壳,油灰粘缝,下面的绳索连接铁锚,控制深度,人工操纵击发,比西方制造和使用水雷早了200多年。
第一颗定时爆炸水雷是1590
年制造的“水底龙王炮”。
该雷用牛脬做雷壳,内装黑火药,用香点火作引信,凭借香的燃烧
时间来定时引爆水雷。
第一颗触发水雷是1637年明朝末年制造的“混江龙”水雷,该雷通过与舰船直接接触进行引爆。
据史料记载,在万历年间的抗日援朝时期,明朝海军曾使用“水底雷”一举击沉日本一艘
大型战舰,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水雷取得实际战果,比日俄战争(1903~1905)中的水
雷战早了近3个世纪。
“火花出水”是反舰导弹“鼻祖”
明朝在16世纪发明的“火龙出水”是一种用于水战的两级火箭。
“火龙”的龙身由约1.6米
长的薄竹筒制成,前边装一个木制龙头,后边装一个木制龙尾。
龙体内装有火箭数枚,引线
从龙头下的孔中引出。
龙身下前后共装4个火箭筒。
前后两组火箭引线扭结在一起。
前面火
箭药筒底部和龙头引出的引线相连。
发射时,先点燃龙身下部的4个火药筒,推动火龙向前
飞行。
火药筒烧完后,龙身内的神机火箭点燃飞出,射向敌人。
这种火箭已经应用了火箭并
联(4个火药筒)、串联(两级火箭接力)原理。
它用于水战时,可在水面上飞行数公里远。
当飞
向敌舰时从龙嘴发射火箭直按攻击对方舰艇。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从战舰上发射的大型远
程火箭武器,堪称“反舰导弹鼻祖”。
明朝海军也因此成为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支装备和使用反
舰火箭的海军。
最早使用触发式地雷
明代工匠设计制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由钢轮压火击发引爆的铁壳地雷。
明朝陆军广
泛装备了这种地雷,并用它在江浙地区多次重创进犯的倭寇。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实战中
使用非人工引爆的触发式地雷,西方到18世纪以后才有类似的武器。
第一支骑炮兵
明朝陆军曾装备有一种“虎蹲炮”。
此炮首尾长2尺。
炮头由两只铁爪架起,外形酷似一
只蹲卧的老虎,看起来煞是威风。
开火前,先装填5钱重的铅弹或石子上百枚,再用一个重30两的大铅弹或大石弹压顶,发射时大小子弹齐飞出去,杀伤力惊人。
该炮莺量轻,体积小,非常适合骑兵用战马直接驮带,由此便催生了明朝陆军的骑炮兵。
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支
骑炮兵,又领先了西方大约2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