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习题2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 光现象》知识点+习题(含答案)打印版
第二章《光现象》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① 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⑴ 镜面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
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⑵ 漫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人教版八年级《第四章-光现象-第3节-平面镜成像》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八年级新教材《第四章光现象》分节练习题第三节平面镜成像【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一个人站在平面镜前,当他离开平面镜越来越远时()A.像越来越小,像离人的距离变大 B.像越来越小,像离人的距离变小C.像的大小不变,像离人的距离变小 D.像的大小不变,像离人的距离变大2.决定平面镜中成像大小的是()A.平面镜的大小;B.平面镜的放置; C.物体的大小;D.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3.如图4-3-1所示,是从平面镜内看到钟表的钟面指针位置,此时的实际时刻是()A.1时15分; B.2时15分; C.9时15分; D.9时45分;4.一平面镜与水平桌面成45°角固定在水平桌面如图4-3-2所示,一小球以1 m/s的速度沿桌面向平面镜匀速滚去,则小球在平面镜里的像相对镜子()A.以1 m/s的速度,做竖直向上的运动B.以1 m/s的速度,做竖直向下的运动C.以2 m/s的速度,做竖直向上的运动D.以2 m/s的速度,做竖直向下的运动5.白天在室内照镜子(窗户朝南开),为了能较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面容,镜子的反射面应该()A.朝北 B.朝南 C.朝东 D.朝西6.池中水的深度是2米,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3.8×105千米,月球在池中的像到水面的距离是()A.2米;B.4米;C.7.6×105米; D.3.8×105千米。
7.平静的湖面所映出的岸上景物,平时常叫作倒影,它是景物所成的()A.正立的虚象B.倒立的虚象 C.缩小的实象D.放大的虚象8.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比平面镜大的物体,不能在镜中成完整的像 B.平面镜所成的像一定是虚像C.在平面镜后面的物体,会遮挡平面镜成像 D.平面镜成的像可能是虚像,也可能是实像二、填空题1.一个人立在平面镜前,当它走近平面镜时,他在镜中的像将______,他看到的像将______,像跟人的距离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蜡烛阅读与答案
蜡烛阅读与答案以下是作者收集整理的蜡烛阅读与答案(共含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蜡烛》阅读答案一盏台灯摆在整洁的书桌上,它头上有一顶粉红的纱罩,腰干健美,亭亭玉立,非常引人注目。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它便发出银白色的光辉,照亮了它自己,也照亮了整个房间。
台灯觉得世界上什么东西都比不上它,就高傲地向被放在墙角的小蜡烛炫耀自己说:“你看我多么了不起,不但长得漂亮,而且很有用。
可你呢?土里土气,在桌上也占地方,简直是废物,有什么用?”蜡烛看了一眼趾高气扬的台灯,谦虚地说:“朋友,我承认你很漂亮,也很有用,可你应好好想一想,你也有短处,怎么能这样高傲呢?”台灯早就不耐烦了,大声喊道;“行了,有什么好想的,我本来就比你强嘛!”一天晚上,台灯又要炫耀自己,忽然闪了三下,就再也不发光了。
刹那间,整个房间被黑暗笼罩了──原来线路出了问题。
这时,人们多么需要光啊!哪怕是一点点,也是珍贵的。
主人把默默无闻的.蜡烛拿了出来,点燃它,立刻照亮了房间,也照亮了自命不凡的台灯。
但是,蜡烛没有为此而卖弄自己,还是谦虚地对台灯说:“我发出的光太暗淡了,的确没有你明亮,我很惭愧,我没有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
”蜡烛说完,便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一直到生命之火熄灭,才悄悄离开人间。
台灯很受感动,心想:“我要学习蜡烛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炫耀、不骄傲,不计较个人得失,踏踏实实为人类做出贡献。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4 分) 谦虚── 黑暗──2.在文中找出三个反映台灯很骄傲的词语,再找出三个蜡烛很谦虚的词语。
(6分) 台灯# # # 蜡烛# # #3.将句子写完整。
(6分) 蜡烛具备的精神是#4.用“‖”把短文分成两段,并写出段意。
(4分+6分篇2:《蜡烛》阅读答案1.骄傲;明亮;2.(2);(1)。
3.高傲;炫耀;趾高气扬;谦虚;惭愧,默默无闻。
4.不炫耀、不骄傲、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踏踏实实为人类作贡献。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蜡烛的变化》习题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蜡烛的变化》第1课时习题一、基础题1.填空(1)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仅仅是____的变化,没有产生____,如____;另一类是产生____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____、____、____等现象表现出来,如____。
(2)蜡烛加热后从__体转化为__体,冷却后从__体转化为__体,只是从__发生变化,没有变成____,属于____变化。
(3)蜡烛燃烧后,生成了__和____,属于__变化。
(4)在燃烧的蜡烛火焰上方罩上一个干燥的烧杯,烧杯壁上生成了一层____,说明蜡烛燃烧有__生成。
2.判断(1)加热蜡烛和点燃蜡烛是同一种变化。
()(2)水在三态变化中,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3)自然界中所有物质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二、综合题1.物质的变化有哪两类?分别有什么现象?试通过举例说明。
2.设计蜡烛的燃烧实验三、提高题收集生活中这两类变化的资料并用学乐师生APP记录下来,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参考答案一、基础题1.(1)形态,新物质,蜡烛的融化,新物质,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2)固,液,液,固,形态上,新物质,物理(3)水,二氧化碳,化学(4)小水滴,水2.×√√二、综合题1.物质的变化常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融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气泡或沉淀、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的燃烧。
2.实验材料:蜡烛、火柴、大烧杯、瓷片实验过程:用火柴将蜡烛点燃,用烧杯扣在蜡烛上,过一会能看到烧杯上有小水滴;然后换一块瓷片放在火焰上,瓷片被熏黑;实验结论:有小水滴说明有水生成,被熏黑说明有烟生成,说明蜡烛的燃烧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三、提高题略《蜡烛的变化》第2课时习题一、基础题(填空)1.水的三态变化︰水→水蒸气,水→冰,无论水是哪种状态,没有生成____,是____变化。
蜡烛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蜡烛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蜡烛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蜡烛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蜡烛》阅读练习题:一、写作活动1.就学校出现的好人好事,写一篇人物通讯,以记叙为主,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2.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改写课文,题目为“你好,老妈妈”。
二、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1.在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了解一下人类历史发生过哪些大规模的战争,重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战争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认识它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2.你也许看过一些表现战争的文学、影视作品,那惨烈的战斗场面,那勇敢的英雄形象,恐怕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讲讲你记得的一个故事,谈一谈某一部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或评一评作品的得失。
以此为内容,开一个主题班会。
蜡烛三、开放性探究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死攸关的烛光A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
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
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B ②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
他们坐下后,一个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军官面前。
C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
“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灭。
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③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
那位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
“晚上这么黑,多点一支小蜡烛也好嘛。
”他说。
④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抱些柴来生个火吧。
”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下夺回烛台。
孩子是懂事的。
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抱回一捆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烛光摇着,发出微弱的光。
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2020—2021学年山东省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一学期期末专题复习:第4章《光现象》习题精选
第4章《光现象》习题精选一.选择题(共17小题)1.(2019秋•巨野县期末)下列四个现象中,与光的反射有关的是()A.日食B.光束C.水中的倒影D.笔在水面处“折断”2.(2019秋•东平县期末)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选用厚度为2cm的玻璃板作为平面镜①选用两个等大的蜡烛是为了探究像与物大小的关系①可以得出像的大小与物距有关的结论①为获得明显的实验效果,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A.只有①和①B.只有①和①C.只有①和①D.只有①和①3.(2019秋•峄城区期末)如图所示,在一个空箱子中,一束光自P点发出,沿与镜面成60°角射向平面镜,经O点反射后,在Q点形成一个亮斑,当入射光线不变时,将平面镜绕O点顺时针转30°,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法线转过15°B.反射角增大45°C.反射光线转过90°D.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120°4.(2019秋•文登区期末)如图所示,人在B处观察到一个彩色玻璃球沉在水池底A处,则玻璃球的真实位置在()A.A处B.A处的偏上方C.A处的偏下方D.A处的左侧5.(2019秋•岱岳区期末)一只小鸟在平面玻璃幕墙前飞来飞去,欣赏它自己在幕墙中轻盈的“身影”。
以下描述正确的是()A.“身影”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B.“身影”到幕墙的距离大于小鸟到幕墙的距离C.小鸟远离幕墙过程中,“身影”大小不变D.玻璃幕墙容易造成光污染,是光的漫反射造成的6.(2019秋•新泰市期末)在湖边游玩的人看到湖水中的鱼,下列光路图能描述这一现象的是()A.B.C.D.7.(2019秋•肥城市期末)有关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其应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①平面镜所成的是等大的虚像①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放在口腔中的内窥口镜是平面镜①平面镜所成的像不能用照相机拍摄,因为这个像是虚像①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通常选用较薄的透明玻璃板进行实验A.①①①①都正确B.只有①①①正确C.只有①①正确D.只有①①①正确8.(2019秋•肥城市期末)以下光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A.水中倒影B.海市蜃楼C.黑板“晃眼”D.小孔成像9.(2019秋•梁山县期末)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的中央安装一只射灯。
2024年《蜡烛》创意教案设计(精选8篇)
2024年《蜡烛》创意教案设计(精选8篇)什么是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蜡烛》创意教案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蜡烛》创意教案设计(精选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蜡烛》创意教案设计1教材简析《半截蜡烛》是九年义务教育小语第十册第12课。
课文生动地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文可分为四段。
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地相当细腻。
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玄。
教学目标目标句有激励,导向功能,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五年级同学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2~3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厄运”、“摇曳”、“镇定”等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小朋友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这些教学目标是在课堂中综合渗透完成的。
教学重点、难点从不脱离教材自身和同学的接受能力考虑,围绕课后练习题,确定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课时布置计划3课时完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教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采用质疑点拨法等自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蜡烛的阅读习题及答案
蜡烛的阅读习题及答案一、蜡烛的起源阅读材料蜡烛是用来产生光亮的装置,一般由蜡、蜡芯和燃烧槽组成。
蜡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代埃及和古代希腊。
最早的蜡烛是由动物脂肪制成的,而后来随着蜡的发现和应用,蜡烛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照明工具。
如今,蜡烛不仅仅被用来照明,还广泛应用于庆典、个人护理和装饰等领域。
题目1.蜡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哪个古代文明?2.蜡烛的组成部分有哪些?3.蜡烛的最早材料是什么?4.蜡烛除了照明外还有哪些应用?答案1.蜡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埃及和希腊。
2.蜡烛由蜡、蜡芯和燃烧槽组成。
3.蜡烛最早是由动物脂肪制成的。
4.蜡烛除了照明外,还可以应用于庆典、个人护理和装饰等领域。
二、蜡烛的燃烧原理阅读材料蜡烛的燃烧原理是指蜡燃烧时发生的化学反应过程。
当蜡烛点燃时,蜡芯开始燃烧,产生大量的热能和光能。
蜡芯的一端吸收热能,在高温下加热蜡,使其融化并向上移动,然后通过蜡芯一端的引火点被点燃,产生火焰。
火焰在蜡芯周围形成一个燃烧区域,燃烧过程中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题目1.蜡烛的燃烧原理是什么?2.蜡芯的作用是什么?3.蜡烛燃烧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物质?4.蜡芯为什么需要引火点?答案1.蜡烛的燃烧原理是指蜡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化学反应。
2.蜡芯的作用是吸收热能,在高温下加热蜡,使其融化并向上移动。
3.蜡烛燃烧过程中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4.蜡芯需要引火点是为了点燃蜡,形成火焰。
三、蜡烛的安全使用阅读材料蜡烛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安全问题,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安全使用方法: - 在点燃蜡烛前,确保蜡烛的周围没有易燃物。
- 使用蜡烛时要放置在稳固的燃烧底座上,以防止翻倒。
- 同时点燃多支蜡烛时,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以免火焰相互接触。
- 在离开房间或睡觉前,务必将蜡烛熄灭,以防止火灾事故发生。
- 不要让蜡烛燃烧到底部,以防止火焰蔓延到蜡烛外部。
题目1.使用蜡烛时需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2.如何防止蜡烛翻倒?3.如果同时点燃多支蜡烛,应该保持什么样的距离?4.为什么要将蜡烛在离开房间或睡觉前熄灭?答案1.使用蜡烛时需要注意周围没有易燃物。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及其变化。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蜡烛的燃烧过程及其变化。
难点: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验证。
三、教学准备:1. 蜡烛多支(长短、粗细不同)、火柴、澄清石灰水、试管、烧杯等。
2. 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的外观特征,提问:你们知道蜡烛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吗?它为什么会燃烧?2. 实验一:观察蜡烛的燃烧(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
(2)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蜡烛火焰的分层、熄灭时的现象等。
(3)学生记录实验现象。
3. 实验二:验证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澄清石灰水滴在蜡烛火焰上方。
(2)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3)学生记录实验现象。
4. 分析与讨论:(1)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蜡烛的燃烧过程及其变化。
(2)学生交流讨论,总结蜡烛燃烧的原理。
5. 拓展与应用:(1)学生思考:蜡烛燃烧还有什么有趣的现象?(2)教师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蜡烛燃烧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蜡烛的燃烧过程及其变化,掌握了蜡烛燃烧的原理。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培养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教学延伸:1. 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蜡烛,尝试进行不同的实验,如:蜡烛浮水、蜡烛吹灭等,记录实验现象,并与家人分享。
2.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蜡烛燃烧的练习题,加深学生对蜡烛燃烧过程的理解。
七、课程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观察现象的准确性。
2. 学生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的积极性。
最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红蜡烛》习题第二课时(1)(精品)
《红蜡烛》习题——第二课时一、基础题1.组词。
闹( ) 散( ) 勇( ) 悠( ) 炸( ) 险( ) 签( ) 柔( ) 钻( ) 缩( )2.照例子写词语。
静悄悄仔仔细细二、综合题读一读,写一写,并选择喜欢的词语造句。
你推我攘小心翼翼欢声笑语热热闹闹安安静静三、提高题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大海边今天,爸爸和我一起到大海边玩。
我在沙滩上走来走去,身后留下一串串脚印。
浪花一波一波地打在脚上,我都快要站不住了。
浪花一朵一朵在海面上开放,美丽极了。
我还看到一群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真是有趣呀!爸爸说:“大海是船儿的道路。
”我说:“大海是鱼儿的家。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一( )小鱼一( )浪花一( )脚印一( )杜鹃一( )工厂一( )山沟2.把短句括号里的词语,准确地加进句子,使它变成长句。
例:海浪打在脚上。
(哗啦哗啦地)海浪哗啦哗啦地打在脚上。
(1)小鱼游来游去。
(摇头摆尾地)(2)浪花蹦蹦跳跳。
(在海面上雪白的一排排)3.大海是什么?照样子,写句子。
例:大海是船儿的道路。
参考答案一、基础题1.热闹分散勇敢悠长炸弹危险签定柔软钻研缩小2.灰蒙蒙火辣辣空荡荡齐刷刷笑嘻嘻顶呱呱臭烘烘泪汪汪慢腾腾亮晶晶二、综合题上课了,同学们你推我攘的跑进了教室,热热闹闹的操场顿时安安静静了。
三、提高题1.条朵串只家个2.(1)小鱼摇头摆尾地游来游去。
(2)一排排雪白的浪花在海面上蹦蹦跳跳。
3.大海是鱼儿生活的摇篮。
蜡烛练习题
蜡烛练习题蜡烛是一种常见的照明工具,也常用于庆祝活动和仪式。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蜡烛,我们还可以通过练习一些蜡烛相关的题目,来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趣的蜡烛练习题,帮助读者在娱乐中提升自己。
1. 蜡烛的数量假设有三根蜡烛,每根烧完需要1小时。
现在你手里只有一个打火机,你如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让这三根蜡烛都点燃?解答:首先先同时点燃两根蜡烛,然后等30分钟后,点燃第三根蜡烛。
这样,第一根蜡烛将会在30分钟后烧完,而另外两根蜡烛还剩下30分钟的燃烧时间。
2. 等长蜡烛有四根蜡烛,每根烧完需要1小时。
这些蜡烛并不是等长的,烧完的速度也不相同。
你如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判断出哪根蜡烛最短并烧完?解答:首先同时点燃两根蜡烛,记为A和B,然后等30分钟后,熄灭蜡烛B。
同时点燃剩下的两根蜡烛C和D。
当蜡烛A烧完时,已经过去了1小时。
如果蜡烛C也烧完了,即可推断出蜡烛B是最短的。
如果蜡烛C还没有烧完,而蜡烛D已经烧完了,那么可以推断出蜡烛D是最短的。
最后,如果蜡烛C烧完了,那么它就是最短的。
3. 不同高度的蜡烛有两根不同高度的蜡烛,分别烧完需要2小时和3小时。
你有一根导火线可以用来判断时间。
如何用这根导火线来测量出最长时间为30分钟的时间段?解答:先点燃两根蜡烛,并将导火线的一端点燃。
由于较短的蜡烛最先烧完,当较短的蜡烛烧完时,导火线的另一端就会熄灭。
这时,开始计时,如果导火线还燃烧了30分钟后,较长的蜡烛就会在此时烧完。
4. 蜡烛塔假设你有八根相同的蜡烛,你想要用它们搭建一个蜡烛塔,每一层需要用到全部的蜡烛,并且上一层的蜡烛比下一层的短。
你最多可以使用几层?解答:首先,我们能够确定塔的最底层一定是用到全部的八根蜡烛。
然后,在第二层,我们需要用到七根蜡烛,剩下的一根作为塔的顶部。
依此类推,每一层都需要少一根蜡烛。
所以,最多可以搭建八层的蜡烛塔。
在解决这些蜡烛练习题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锻炼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还可以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语文园地三》练习题(含答案)
语文园地三一、标准化试题:(提醒:根据拼音或积累,在相应位置书写相关内容.)1.读拼音,写词语:huǒ chái wéi qún kělián jīhūnǎpà( ) ( ) ( ) ( ) ( )nuǎn huo huǒyàn làzhúgào sùlíqù( ) ( ) ( ) ( ) ( )wēn hégǎn jǐn hán lěng tòng kǔqīng chén( ) ( ) ( ) ( ) ( )xīn jiùfùyǒu yòu lěng yòu èděng rén kě lián( ) ( ) ( ) ( ) ( )lǚ xíng yào hǎo zán men cǎo duī zuòshēn( ) ( ) ( ) ( ) ( )dāyìnɡzuòmènɡjiùmìnɡ pīn mìnɡlái de jí( ) ( ) ( ) ( ) ( )xiāo huàdānɡránɡɡānɡ cái zhījuéguāng liàng( ) ( ) ( ) ( ) ( )yǎn lèi dǎsǎo wèi kǒu guǎn lǐdàchīyìjnīg( ) ( ) ( ) ( ) ( )2.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zúzhú)火焰.(yèyàn)可怜.(líng lián)蜡烛..挣.钱(zhēng zhèng)喷.香(pēn pèn)明晃晃..(hǎng huàng)划.火柴(huáhuà)暖和.(héhuo)蜷.着(quán juǎn)潜.力(qián qiǎn)咱.们(zán zén)答.应(dádā yīngyìng)一骨.碌(gū gǔ)蹭.着(cèng chèng)跺.脚(duò dù)处.罚(chǔchù) 稍.息(shāo shào) 细嚼.慢咽.(jiáo jué yè yàn)3.补充下面名言.(1)灯不拨不亮,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走遍天下,____________寸步难行.(3)一时强弱____________,万古胜负____________.4.根据语境补充名言警句.(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时通过辩论,事理会越来越明晰.(2)“一时强弱在于力,____________.”可见,以理服人,是多么的重要啊!(3)“有理走遍天下,____________.”这句话告诉人们:凡事要讲道理,没有道理到哪都行不通.(4)“____________,理不辩不明 .”理,是客观规律,是判断是非的标准.老师常用“一时强弱在于力,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来教育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以理服人.我还积累了一句关于“理”的谚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我认识了_______的小女孩,_______的种子,_______的青头和_______的蚂蚁队长.(填序号)A.命运悲惨B.大公无私C.不顾个人安危、冷静救人D.追求理想6.下面有关童话知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在童话世界里,植物、动物不但有生命,而且和人一样有情感.B.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C.丑小鸭、善良的拇指姑娘、心怀美好的灰姑娘都是安徒生创造的童话人物.7.选择合适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A.申 B.伸 C.界 D.介①小明一()手,弄破了我写的入队()请书.②导游对景点的历史()绍,让我们打开眼().(2)A.棕 B.宗 C.招 D.召①班长()手叫我们过去,兴奋地说,下周要()开运动会.②古老的()祠旁,有一棵高大的()榈树.(3)A.忆 B.乙 C.教 D.孝①爸爸怎么也回()不起来,甲()两方分别得了多少分.②老师经常()育我们要()敬长辈、团结同学.8.阿拉丁为了夺回神灯,救出公主,装扮成( )A.医生B.车夫C.农夫D.佣人9.《渔翁的故事》里渔夫最后一网打上来的是( ), 里边住着魔鬼.A.陶瓷瓶子B.黄铜瓶子吧C.金花瓶子D.瓦罐10.经历了尤其黑暗的一夜,看到了幕幕悲惨的场景,稻草人最后( )A.摇了摇扇子B.倒在田地中间C.依旧站着11.《稻草人》中《眼泪》这个故事,寻找同情的眼泪那个人,最后在( )的眼睛里发现了眼泪.A.拉车的人力车夫B.战场得胜的士兵C.工厂里的工人D.草屋前的孩子12.关于(安徒生童话》中的故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丑小鸭》中的丑小鸭历经磨难,后来变成了一只白天鹅.B.《坚定的锡兵》中的锡兵被冲进了激流中,再也没能回到舞蹈家身边.C.《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在大年夜里5次擦燃了火柴.二、照样子,减一减,变成新字并组词.例:亿——乙 ( 乙方 )界——______( ) 呼——______( ) 璃——______( ) 猬——______( ) 怜——______( ) 绍——______( ) 三、照样子,加一加,变成新字并组词.例:申——伸 ( 伸手 )斥——______( ) 寺——______( ) 自——______( ) 此——______( ) 虫——______( ) 君——______( ) 四.读一读,将下列字归类.(填序号)①啪②啃③咽④嗡⑤喊⑥吱⑦唤⑧叼⑨吵⑩吞⑪呜⑫啼1.这些生字的共同点是: .2.按要求给左图中的生字分类.(填序号)(1)表示“吃”的字有: .(2)表示“声音”的字有: .(3)表示“叫”的字有: .五、读一读下面的字,说说你的发现.江河湖海菜花草莲我发现这些字的偏旁都是________,都和________有关.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交流平台.丽丽:这个单元,我们学了几篇有趣的童话,你们发现童话有什么特点了吗?明明:在童话的世界里,植物、动物不但会说话,而且和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花花:我发现童话中的人物都有鲜明的特征,如《》中的,他的特点是 .君君:童话不但让我们经历了不可思议的事情,还令我们获得了很多启示.如读了《》,我们明白了 .七、试着用修改符号修改下列病句.1.李老师以经走了.2.他穿着一件灰色的上衣,一顶蓝色的帽子.3.菜园里种了很多蔬菜,有土豆、黄瓜、西瓜和西红柿.4.小朋友们唱起了动听的歌谣,欢快的舞蹈.5.校园里屹立着一棵棵白杨树.6.花园里有一群勤劳的小密蜂.7.班会课上,她总是首先第一个发言.8.上课了,陆续走进教室.9.我们已前的校园很小,没有篮球场.10.她穿着-件白色的上衣,一顶红色的帽子.11.花园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红花.12.明明早上起晚了,来不急吃早餐就去了学校.13.放学后的校园十分平静.14.我见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人海浪拍打海岸的声音.15.书架上有故事书、作文书、图书和漫画书.16.蝴蝶停在花朵上,好象在听同学们读课文.17.看着多彩的秋色,香甜的气味,我们知道那秋的大门已经悄悄打开了!18.我们的书包里装着许多文具,有钢笔、尺子、铅笔、童话书和橡皮19.红头高兴得留下了眼泪: “谢谢你……”20.老师要求同学们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21.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和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名胜古迹.22.花园里种着各种各样的花,有月季、番茄、玫瑰和牡丹.参考答案一1.火柴围裙可怜几乎哪怕暖和火焰蜡烛告诉离去温和赶紧寒冷痛苦清晨新旧富有又冷又饿等人可怜旅行要好咱们草堆作声答应做梦救命拼命来得及消化当然刚才知觉光亮眼泪打扫胃口管理大吃一惊2.lián zhúyàn zhèng pèn hǎng huáhuo quán qián zán dāyìng gūcèng duò chǔ shào jiáo yàn3.(1)理不辨不明(2)有理无理(3)在于力在于理4.(1)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2)万古胜负在于理(3)无理寸步难行(4)灯不拨不亮万古胜负在于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5.A D C B6.C7.(1)BADC (2)CDBA(3)ABCD8-12 CBBDB二、介介绍乎在乎离离开胃胃口令命令召召开三、诉告诉等等人咱咱们柴柴门烛蜡烛裙裙子四、1.都含有“口”字旁 2.(1)②③⑧⑩(2)①④⑥⑪(3)⑤⑦⑨⑫五、三点水水这些字都有草字头,都和植物有关.六、一块奶酪蚂蚁队长严于律已、关心弱小《在在牛肚子里旅行》,我们明白了牛肚子里一共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消化食物的七、1.李老师已经走了.2.他穿着一件灰色的上衣,戴着一顶蓝色的帽子.3.菜园里种了很多蔬菜,有土豆、黄瓜和西红柿.4.小朋友们唱起了动听的歌谣,跳起了欢快的舞蹈.5.校园里挺立着一棵棵白杨树.6.花园里有一群勤劳的小蜜蜂.7.班会课上,她第一个发言.8.上课了,同学们陆续走进教室.9.我们以前的校园很小,没有篮球场.10.她穿着一件白色的上衣,戴着一顶红色的帽子.11.花园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12.明明早上起晚了,来不及吃早餐就去了学校.13.放学后的校园十分安静.14.我见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听到了海浪拍打海岸的声音.15.书架上有故事书、作文书和漫画书.16.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在听同学们读课文.17.看着多彩的秋色,闻着香甜的气味,我们知道那秋的大门已经悄悄打开了!18.我们的书包里装着许多文具,有钢笔、尺子、铅笔和橡皮.19.红头高兴得流下了眼泪: “谢谢你……”20.老师要求同学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21.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名胜古迹.22.花园里种着各种各样的花,有月季、玫瑰和牡丹.。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一》(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语文园地一一、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_______________,轻烟散入五侯家。
(2)盈盈一水间,_________________。
(3)《十五夜望月》中委婉表达作者思亲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的同学李明经常以自己还小为借口不好好学习,你会用《长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劝他。
(5)《腊八粥》一文的作者是______,课文主要写了八儿_________和_________两部分的内容。
(6)我国民族众多,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风民俗,就汉族而言,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从民族戏剧来讲,有能演三五天还没结束的__________,有堪称国粹的____________等;古诗里也有对习俗的描写,《寒食》描写的是____________节_____________的习俗。
二.课文内容回顾。
这一单元,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感受到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________画。
北京的春节真是热闹,__________、逛庙会、__________;每当夏季之夜仰望牵牛星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了《古诗十九首》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藏戏呢,更是别具特色,它那______________的脸谱、______________的动作和唱腔,吸引着我们去看一看。
三.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节日名称或诗句。
1.春节:千门万户瞳瞳日,___________________。
2.寒食节:______________,寒食东风御柳斜。
3.___________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七夕节:迢迢牵牛星,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于尾页5.中秋节:_______________,不知秋思落谁家?6.___________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022初二语文上《蜡烛》练习题附答案
2022初二语文上《蜡烛》练习题附答案(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英语资料、语文资料、数学资料、物理资料、化学资料、生物资料、地理资料、历史资料、政治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English material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2022初二语文上《蜡烛》练习题附答案八上语文蜡烛复习练习(新人教版附答案)得分卷后分自我评价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初二语文试题《蜡烛》习题精选(1)
初二语文试题《蜡烛》习题精选(1)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蜡烛作业导航1.感受苏、南军民的情谊2.理解老妇人的形象3.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一、基础部分1.给下列字注音、组词。
砾()_________窖()_________烁()_________窑()_________拂()_________截()_________沸()_________载()_________2.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
(1)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
(2)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
(3)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围巾的颜色有何意味?阅读下列语段,完成3~9题。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
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
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站在坟旁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
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的烛光。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
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
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
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蜡烛练习题及答案
蜡烛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蜡烛燃烧时,其火焰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A. 外焰、内焰、焰心B. 外焰、中焰、内焰C. 焰心、中焰、外焰D. 焰心、外焰、中焰答案:A2. 蜡烛燃烧时,哪个部分的温度最高?A. 焰心B. 内焰C. 外焰D. 蜡烛本身答案:C二、填空题1. 蜡烛燃烧时,首先发生______反应,然后是______反应。
答案:物理;化学2. 蜡烛燃烧后,生成的主要物质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水;二氧化碳三、简答题1. 为什么蜡烛燃烧时外焰的温度最高?答案:蜡烛燃烧时,外焰与空气接触最充分,氧气供应最充足,因此燃烧最充分,温度最高。
2. 请简述如何安全使用蜡烛。
答案:使用蜡烛时,应确保周围没有易燃物品,避免风吹动火焰,不要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点燃蜡烛,使用完毕后及时熄灭。
四、实验题1. 实验目的: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并记录现象。
实验步骤:a. 准备一根蜡烛、火柴和火柴盒。
b. 点燃蜡烛,观察火焰的颜色和形状。
c. 用玻璃杯轻轻罩住火焰,观察火焰的变化。
d. 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
答案:实验现象可能包括火焰逐渐变小直至熄灭,这是因为隔绝了空气,火焰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进行燃烧。
五、论述题1. 论述蜡烛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及其现代替代品。
答案:蜡烛在人类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电力普及之前,蜡烛是夜间照明的主要来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蜡烛逐渐被电灯、LED灯等更高效、更环保的照明工具所替代。
尽管如此,蜡烛在某些场合,如宗教仪式、庆典、烛光晚餐等,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情感价值和氛围营造作用。
结束语:通过本练习题的学习和实践,希望同学们能够加深对蜡烛燃烧过程及其科学原理的理解,同时也能够认识到安全使用蜡烛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保护环境,同时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
二年级韩愈买蜡烛阅读理解
阅读完成练习。
韩愈买蜡烛
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名的文学家,叫韩愈。
他小时候在家乡读书,有一天,老师给每个学生一个铜钱,让每个学生都买一样东西,看谁买的东西能把整个教室装满。
放学以后,学生们都拿着铜钱到集市上去了。
第二天上学,有的学生买来了树苗,有的买来了竹子。
可是,他们买来的东西都不能把教室装满,老师感到很失望。
过了一会儿,韩愈来了,他不慌不忙地从袖子里拿出一样东西交给老师。
老师竖起大拇指连声说:“小韩愈真聪明!小韩愈真聪明!”
原来,韩愈买来的是一支蜡烛。
把蜡烛点着,烛光照亮了整个教室,装满了整个教室。
①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买——( ) 失望——( ) 聪明——( )
②老师给学生出了一道什么题?
③学生们有的买来了,有的买来了,韩愈买了,用装满了教室。
④你觉得韩愈是个怎样的孩子?
①卖满意愚笨
②看谁能用一个铜钱买一样东西把教室装满。
③树苗竹子蜡烛烛光
④韩愈是个聪明的孩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蜡烛》习题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一)
①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②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③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
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
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④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1)第一段中的“还”字是否多余?
(2)第二段中的“揣”字妙在何处?
(3)作者为什么要对那支大蜡烛的来历进行补充?
(4)第2段和第3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老妇人育乞西的黑色围巾,有什么用意?
(5)试从选文中找出表现老妇人虔诚的态度和对苏联红军战士的深厚感情的词语。
(二)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地朝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
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唯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6)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原文空白处,最准确的一项是()
A.站立庄重严肃
B.静立庄严肃静
C.肃立庄严肃穆
D.肃立庄重严肃
(7)妇人为什么对红军战士深深地一鞠躬?
(8)第三段为什么强调“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
(9)文中为什么再次点出那支蜡烛是结婚的红烛,是老妇人唯一珍爱的东西?
(10)文中两个破折号的作用分别是?
(11)为什么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2、中考同步阅读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文后问题
谁与我同行
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实习课。
我家离学校有三里路,白天不觉难,一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怵然了。
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山岭是极惧怕的。
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车行的路,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
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
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桠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亮来,洒在青石路上,行来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偏如兜着一只小兔。
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发毛尽力往后梳,露出亮亮的额头来。
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逐魔。
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有见过。
总之,晚上实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
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汗。
一晚实习回来,刚上山岭时,便见前面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
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惧怕。
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
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
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
莫不是碰上了老人们说的“鬼火”。
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
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
想到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
我多少鼓了些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
但当我放慢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
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回到家中,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
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甚害怕的。
”
以后,我每天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个火把走在我的前面。
我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
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了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
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
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鸟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
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来的。
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
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你父亲的火把。
(1)小说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题目中的“同行”既指______________ __ _,又指
(3)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4)下列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主人公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
B、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我”夜行山路时极度恐惧的心情。
C、对“我”的心理描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D、小说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简洁而有深意。
(5)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听到母亲说打火把的是父亲时,你会想些什么?
3、“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
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
红军战士们“小声地谈论着”。
请展开想像,写一段他们的对话,不少于150字。
参考答案
1、(1)不多余。
“还”字突出德军炮击时间长,老妇人的处境十分危险。
(2)“揣”字写出了老妇人对大蜡烛十分珍惜的情态。
(3)补充说明这支蜡烛的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献给苏联红军烈士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4)围巾的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的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5)示例:耐心地、两臂交叉。
(6)C(注意“庄重”与“肃穆”的不同用法。
前者一般指态度严肃端正,后者一般指环境气氛庄严;“肃立”是动词,指恭敬庄严地站着,与前两个词的词性截然不同,较易区分。
)
(7)是为了表达对红军战士深深的敬意。
(8)这一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出了烛光的背景,控诉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
(9)强调这一点,就强调了红烛不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
(10)表示解释说明;表示提示下文。
(11)烛火象征了红军战士永垂不朽的献身精神,象征了两国人民的战斗情谊,寄托了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所以不会熄灭。
2、(1)为了帮助“我”克服不敢走夜路的胆怯心理,使“我”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父亲一边用语言鼓励“我”,一边在夜间举着火把与“我”同行的故事。
(2)父亲与“我”一起走夜路通过夜间同行帮助“我”成长。
(3)是一个用恰当的话语教导和默默的行动帮助,科学、理智地教育关爱孩子的人。
(4)A
(5)示例:原来是父亲用他默默的行动和深沉和帮助我成长。
我不会辜负父亲的期望,一定会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