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二轮优化重组系列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19
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习题:第1~3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 练案1 Word版含答案
练案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本练案共4页,共12题,共36分,训练时间36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导学号 00774007儒家“情理结构”的哲学价值儒家所关心的“情”始终不离生活,而生活本身也是情理合一的。
需要强调的是,儒家情感哲学从未走向唯情论或泛情论,动物性的欲与社会性的理被交融为一,这就是所谓的“情理结构”。
回归到人类情感的角度,儒家哲学给人们带来的最新启示在于:在人性结构当中,“情”到底会扮演何种角色?儒家的“情理结构”来自孔子的仁学,但“仁”究竟是怎么来的?在孔子那里起码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将外在的“礼”归于内在的“仁”。
周公制礼作乐,规范了外在的礼乐,而孔子则释礼归仁。
但孔子更希望“人者仁也”,也就是每个人要“依仁”而行。
另一个则是仁的“巫史传统”之源头,“巫”被理性化为“礼”,而礼乐当中仍包蕴巫的感性要素。
巫传统不仅可以被视为天人合一的始基,也可以被看作人与仁相交通的基座。
所以,从“巫”到“礼”再到“仁”,更不用说“乐”本身,皆含深情。
孔子之“仁”是一种合“礼”之情,也是一种“理”化之情,在儒学那里,情理始终是合一的。
情理结构的生理根基并不是源自单纯生理的食色情欲,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生发的、向善而生成的深层情感,但这种情感又是被社会化的,是通过人文教化与濡化而成的。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意即每个人从己出发,所要达仁,仁就会来。
孔子重在先有求仁、达仁之心、之志,进而付诸践行,所谓“仁道不远,行之即是”。
这样一来,所欲、所求与所行达至合一,仁自然而然就会来。
而仁之所以能来的前提便是“性相近也”,人人皆有感通而近似的仁之心,而此心就是有“情”的,亦是可以感同身受的。
所以,孔子认为,“克己复礼”、复归于仁,仁就来临,仁与人才合体为一。
孔子的“成己之学”,心理动力就在于“欲仁”,而欲本身也是一种道德的情感动力。
仁并不是从“先验结构”中来的,西方哲学所追寻的理念、天国与物自体是高蹈于虚处的,而仁则是实实在在就在“践履”当中的。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Ⅱ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Ⅱ)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
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
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
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
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五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近9年来,论述类文本一直是高考江苏卷每年必考的内容。
这种文本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
论述类文本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
经过一轮的复习,考生对论述类文本已有所了解,但是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快速地答题也比较困难。
因此,在二轮复习中,考生应把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复习重点放在如何快速读懂选文、准确分析题干要求和准确答题上。
第1讲论述类文本高效读文2步骤论述类文本阅读历年选文都凸显了思路清晰、说理透彻、持之有据的良好文风,要求考生具备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论分析能力以及条分缕析的表述能力,2018年所选文本《中国建筑的希望》更是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如果考生初读文章不能理清文本思路、把握中心论题,建议重新阅读文本,从而确认文章的中心论点,不建议在不理解文章中心的前提下答题,那样可能会南辕北辙、得不偿失。
为使考生能更好地作答论述类文本,我们设计了“高效读文2步骤”,具体如下:一、析文章之“目”——分析标题,揣测文章论述中心考生看到试题文本后,首先要看标题并对标题加以分析,因为标题能或隐或现地显示论述中心。
所选文章的标题有时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有的标题不是,只是选文论述中心的缘起。
因而理解标题,明确文章论述的中心问题与作者的观点态度显得尤为重要。
如2016年江苏卷《成人不自在》,标题就是中心论点;而2017年的考试文本《从脸谱说起》,由标题可知文章论述的中心不是“脸谱”,通读文章后方知:文章论述的中心是“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考生如果能够理解标题,明了文章论述的中心,“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就自然而然地清楚了。
二、理文章之“脉”——把握论点,理清文章论述思路在这一步中,要注意根据论述类文本特征,把握文本中心论题(或分论点),阅读时随手用笔圈出关键句,特别是中心句,最终理清论述思路。
近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题点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点对点练2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体读文)(含近年高考真题)
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题点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点对点练2 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体读文)(含2018高考真题)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题点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点对点练2 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体读文)(含2018高考真题))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题点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点对点练2 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体读文)(含2018高考真题)的全部内容。
题点对点练2 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整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儒家士大夫的社会身份是由“士”与“大夫”构成的,他们需要承担“士"的文化创造和“大夫”的政治管理两个不同的社会职能。
②儒家士大夫首先是“士”,即从事文化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学者群体。
作为学者文人的士,他们往往要从事价值建构和知识创造。
“士”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者群体,并不依附于某一种具体的政治集团,故而他们秉持的思想视角、政治倾向有一定的超脱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群体,他们的政治观念、思想形态往往体现出超现实的甚至是理想主义的色彩.③但是,儒家士人还有一个强烈愿望,就是能够有机会进入权力核心成为“大夫”。
他们意识到,必须参与到“治国平天下”的系统,才有可能实现自己创造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想.所以,儒家士大夫特别希望与封建君王展开政治合作,参与到封建君王主导下的政治体系与经世治国活动中去.而士人一旦分享了封建君王的权力成为“大夫"后,就成为朝廷命官,进而在国家政治上承担起相应的政治治理责任和社会责任.④儒家士大夫拥有“士"与“大夫”的不同社会身份,就需要承担文化创造和政治治理的不同职能。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全国卷用)1
2019届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全国卷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文距我们年代已经久远,文字对于不同的读者来说也已有了不同程度的疏隔,又在什么意义上可以作为鉴赏的对象呢?“鉴赏”按照文艺学理论家的说法,其情况颇为微妙。
从最简单的意义来说,鉴赏总是要求对象中有可以赏玩、可以引发某种人生感想而带来一定愉悦的东西吧,而这种审美主体受审美对象的刺激而产生的精神活动,用马克思的说法,是一种“按人的方式来理解的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
那么,有些东西恐怕是难以“鉴赏”的。
譬如“文化大革命”中住“牛棚”的人们,常须写检讨或思想汇报之类,如果将它们拿给现今的年轻人看,虽然时间相隔不远,文字也容易读懂,却恐怕完全无法理解这东西是怎么写出来的,更不用说“鉴赏”了,因为读者实在难以从这里获得一点点“自我享受”。
相反,有些文章虽然年代相隔久远,却能够被理解和鉴赏。
譬如《孟子》里面关于“齐人有一妻一妾”的短文,写齐国某男子在外乞讨残食,回到家谎称与富贵者同餐,且做出一副了不起的派头傲视自己的大老婆、小老婆。
读者不一定赞同作者借这个故事论说的道理,却能够从文章对“齐人”卑琐可笑的行止的讥刺中体会到对人的尊严的赞美,倘若联想到现实环境中某个整日夸耀自己曾同阔人吃过一顿饭或同大人物握过一次手的角色,不免会会心一笑。
这里分明是有些“自我享受”的意味了。
那么,人的“自我享受”的基础是什么呢?马克思早就指出:“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
不符合这种特性的东西归根结蒂是无法被人接受的,其中也就不可能含有可供人们“自我享受”的因素。
其实,检讨书也是古已有之的,《文选》还收有曹植的《责躬表》(与《责躬诗》一起)。
尽管他“才高八斗”,文章也写得很漂亮,但他这种不得已的自我羞辱、自我贬损,显然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对立物,因而这样的作品仍然使人讨厌。
至于文章能够让人喜爱到什么程度,则取决于它提供给人们由鉴赏而获得的“自我享受”丰富到何种程度。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五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近9年来,论述类文本一直是高考江苏卷每年必考的内容。
这种文本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
论述类文本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
经过一轮的复习,考生对论述类文本已有所了解,但是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快速地答题也比较困难。
因此,在二轮复习中,考生应把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复习重点放在如何快速读懂选文、准确分析题干要求和准确答题上。
第1讲论述类文本高效读文2步骤论述类文本阅读历年选文都凸显了思路清晰、说理透彻、持之有据的良好文风,要求考生具备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论分析能力以及条分缕析的表述能力,2018年所选文本《中国建筑的希望》更是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如果考生初读文章不能理清文本思路、把握中心论题,建议重新阅读文本,从而确认文章的中心论点,不建议在不理解文章中心的前提下答题,那样可能会南辕北辙、得不偿失。
为使考生能更好地作答论述类文本,我们设计了“高效读文2步骤”,具体如下:一、析文章之“目”——分析标题,揣测文章论述中心考生看到试题文本后,首先要看标题并对标题加以分析,因为标题能或隐或现地显示论述中心。
所选文章的标题有时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有的标题不是,只是选文论述中心的缘起。
因而理解标题,明确文章论述的中心问题与作者的观点态度显得尤为重要。
如2016年江苏卷《成人不自在》,标题就是中心论点;而2017年的考试文本《从脸谱说起》,由标题可知文章论述的中心不是“脸谱”,通读文章后方知:文章论述的中心是“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考生如果能够理解标题,明了文章论述的中心,“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就自然而然地清楚了。
二、理文章之“脉”——把握论点,理清文章论述思路在这一步中,要注意根据论述类文本特征,把握文本中心论题(或分论点),阅读时随手用笔圈出关键句,特别是中心句,最终理清论述思路。
2019全国卷II高考语文试题文字版(含答案)
2019全国卷II高考语文试题文字版(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
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
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精品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巩固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晚明时期,商业出现空前繁荣,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通俗文化的兴起。
商业出版的繁荣特别是图书产品结构的变化,既得益于城镇和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的兴起,又反过来促进了市民阶层这一新兴受众群体的增长。
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士大夫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观念以及审美取向和阅读情趣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渐与市民阶层趋同。
这些因素都进一步促进了通俗文化的传播。
虽然早在宋元时期白话小说就已开始兴起,但当时主要是作为说书人的底本而存在,主要依靠说唱进行传播,很少刊刻,即使偶有刊刻,也大都是以单篇形式流传。
从明代嘉靖年间开始,很多书坊开始刊行这类白话小说。
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就是在嘉靖时成书并刊行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虽然成书于元末明初,但其广泛刊行也是始于嘉靖年间。
《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商业出版的巨大成功,刺激了同类小说的创作。
《三国演义》刊刻后,一大批历史演义小说创作出来并很快得以刊行。
《西游记》畅销后,神魔小说的创作和刊刻也出现了一个高峰。
一些书坊还组织编纂和刊刻了三大名著的续本,如《西游补》《续编三国志后传》《后水浒传》等。
除了传统的历史演义小说和神魔小说外,晚明反映普通市民阶层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的世情小说的刊刻更是异常繁荣,其中长篇以《金瓶梅》为代表,短篇小说集则以“三言”“二拍”为代表。
晚明时期,很多知名文人还积极投身小说的编纂和点评工作中,尤以李贽、陈继儒为代表。
文人士大夫的热心参与使白话小说这类新的文学体裁逐渐被社会接受,也使白话小说成为继汉赋、唐诗、宋词之后又一个重要文学体裁。
除了白话小说之外,日用类书的大量出版也是晚明通俗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方面。
晚明时期,随着商业出版的繁荣,日用类书的编纂和刊刻蔚然成风,出版的日用类书几乎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娱乐性。
2019高考语文二轮优化重组系列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1
2019 高考语文二轮优化重组系列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1【一】代文〔9 分,每 3 分〕下边的文字,达成1—3 。
美的中国木偶近期孩子献上了珍的礼品——以古代神“精填海” 本,最新作的目《精奇》。
《山海》里,刻画主人公精〔女娃〕的文字只有寥寥数:“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於海,溺而不返,故精。
常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海。
”睿智地抓住了原故事的三个点,英勇而瑰的想象充了性,用代人的眼光和考虑解出新的、富于欣性的主人公与情——女娃什么会“游於海”?父神〔炎帝〕在女娃和部落人群的久久期望中,并回了黄豆、大麦和黍米的种子,它会被“种下去,出来;出来,种下去”,开辟出解决大家温的耕之路。
但是,蟹等三个作的家伙拔掉了定海神,惹出了海洋泛,淹没地的危机。
女娃了保粮食种子,“游於海” ,去找女天留下的五彩石,堵住海眼,根后患。
女娃什么会“溺而不返” 成“精” ?女娃宁可把自己成一只精,也要用五彩石堵住海眼,父复生,海洋息波,如生命的粮食种子得以在土壤里“种下去,出来”⋯⋯精什么要“常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海”?了同胞平定的耕生活,精〔女娃〕必年年代月,永不断留地返于海山之,用五彩石遏止海洋的⋯⋯睿智地将个神里中民族先民的大造与女娃身上所出来的豪心志和不懈斗的精神融一体。
而一深沉的涵,又重假将其在女娃与神〔炎帝〕的父女关系的主之中,大孕于情的眷,崇敬于年的作,将小孩独有的游性与史神的庄内涵一同来。
《精奇》意味深地将神所代表的先民耕的明与作形象的女娃〔精〕的命运密地合起来,表达一合的歌却又是那么松,浅显,和,甚至能够小众张口和:“种下去 / 出来 / 出来 / 种下去 / 梦想能够相信 / 你我梦想 / 我希望的天堂⋯⋯”而珍和保耕生的感情,表达在中即是由性格阳光的女娃〔精〕与金豆儿〔黄豆种子〕、金芽儿〔大麦种子〕、金蛋儿〔黍米种子〕挚友。
甚至在矛盾生,金豆儿自告奋勇,弄了蟹,保了女娃。
在找五彩石的关刻,又是金豆儿在女娃的前方,成了石。
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提速练一~二(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提速练(一)(时间:30分钟满分:2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并明确提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凸显了党和政府对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高教学水平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凸显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据基础地位,是大学教育的主体组成部分。
本科教育质量是大学办学声誉的重要载体。
因此,一流的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一流本科。
坚持“本科为本”,是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选择。
纵观国外一流大学,普遍将本科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质量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
世纪之交,美国提出“重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推动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改革。
近年来,美国一些研究型大学持续深入推进本科教学改革,斯坦福大学2012年出台了《本科教育研究报告》,开启了新一轮大规模本科教学改革。
国外高水平大学对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做法,对我们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适应新形势、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新形势、新要求。
从世界形势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综合国力竞争越发激烈。
从我国改革发展形势看,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一系列区域、产业发展战略举措;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动力转换、结构调整、方式转变、产业升级任务紧迫。
从教育对象特点看,90后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与上一代学生相比有了很大变化,我们以往熟悉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方式、管理手段等,迫切需要作出相应调整。
2019高考语文二轮优化重组系列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19
2019 高考语文二轮优化重组系列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19【一】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12~ 14 题。
〔 12 分,其中选择题 6 分,每题 3 分,简答题6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 13-15题苏轼的意义李泽厚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可以,异常聪慧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平和喜爱的对象。
其实,苏的文艺成就自己其实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
画的真迹不行复见,就其余说,那么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目也其实不算多。
但是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医生矛盾心情最早的鲜亮人品化身。
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步与退隐的矛盾两重心剪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那么仕、志向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平和守旧立场,以及其余好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
但要注意的是,苏轼留给后代的主要形象其实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
苏一世并未退隐,也从未真切“归田”,但他经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古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要更深刻更深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思绪,已不不过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惧怕悲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 ( 阮籍 ) ,“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 ( 陶潜 ) 那种详尽的政治悲伤( 尽管苏也有这类哀伤) ,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终归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思疑、厌烦和祈求解脱与舍弃。
这自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
前者 ( 对政治的退避 ) 是可能做到的,后者( 对社会的退避 ) 其实是不行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
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烦和感触。
这类感觉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流露出来的。
宋人笔录中传说,苏轼作了《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这首词后睡大觉呢,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 。
2019年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讲义: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含答案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为高考语文试卷的第一题,很多考生谈之色变,避之如虎,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读懂文本是关键,在阅读文本时,我们要具备两遍阅读意识和文本串联意识。
一、泛读,即勾画意识。
圈画观点材料,落实结构层次。
1.圈注论点句。
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时在文章的开头,即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即所谓的卒章显志、篇末点题。
2.圈注论据句。
论据有两类,一类是选用的事例、数据、史实;一类是道理、格言、原理等。
这些往往紧跟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后,起支撑论点的作用。
3.圈注文中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
论述文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有并列、递进、总分等关系,而这些往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
二、精读,即逆向阅读意识。
紧扣绾结,因题读文,找出对应处。
精读是对文章与题目的“绾结处”进行的精细阅读。
这遍阅读,须仔细比对,从试题到文本,确定考题中的每一项在文中的对应处,并在文本中做出明显的标识,并力求找出题目设置的干扰项,确认排除依据。
三、串联,即迅速串联文本大意,理清论证思路。
文本读完后,再根据思考的问题和勾画的关键词句或浓缩的每段内容,迅速串起各段内容,从而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大意,更利于做好论证选择题。
【读文示范】
请利用两遍阅读意识和文本串联意识分析理解2018年全国卷Ⅰ的论述类文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语文二轮优化重组系列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19【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12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题3分,简答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苏轼的意义李泽厚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
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
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它说,那么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
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那么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它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
但要注意的是,苏轼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
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
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
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这种感觉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这首词后睡大觉呢,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
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这个人世大罗网。
也许,只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
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
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
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
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
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
王船山也是如此。
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
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12.以下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A.苏轼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是:他虽然一生未退隐,也未真正“归田”,但他的退隐欲望比任何前人都更强烈。
B.苏轼诗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退隐心绪,不是对政治的退避,也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C.朱熹因为感受到苏轼的思想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所以最不满意苏轼。
D.苏轼在写下《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这首词后居然睡大觉,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主要是因为他已在佛学禅宗中寻得了一些安慰和解脱。
13.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赤壁赋》中所透出的人生感伤和强作慰藉以求超脱的心绪,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表现了苏轼对人生的空漠感,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和无所寄托感。
B.“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这些诗句显露出苏轼想自我安慰,表现出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内心里总有一种想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C.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等诗句正契合了苏轼所追求的平淡质朴的审美趣味和退避社会的人生理想。
D.苏轼诗文中深深埋藏的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是反封建社会的,是超越时代的进步思想。
14.请简述苏轼的意义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6分)【二】〔共12分。
其中选择题6分,每题3分;简答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①近日,两个与富人捐助有关的排行榜的消息让慈善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一个是《中国慈善报告》,另一个是由民政部指导、中国各公益机构参与编排的、即将出炉的《中国大陆慈善家》。
公众关注这两个排行榜,不如说是关注富人们的精神和道德品格。
短短20来年,在我们这个一度是“大锅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迅速地出现了一批身价上亿的大富翁,他们的收入已经远远地超越了普通百姓。
这些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自然也负有更多的社会责任。
他们的精神和道德品格受到民众的关注,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②要想靠两个排行榜来鼓励富人们多捐助显然还不够,而要让慈善完全依靠富人的捐助更不大现实。
在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社会风气,是一种慈善的精神。
这种精神不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
捐多少钱才算慈善?富人捐几千万是慈善,穷人捐1毛钱也是慈善。
在词典中,慈善这个词本身就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为提高人类福利而做的事情;二是表示一种博爱之心。
对我们正在创建的和谐社会来说,精神层面的慈善也许更重要。
③许多国家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完善的遗产税和慈善基金管理制度会有利于慈善事业的发展,但离开了慈善精神,慈善事业也会失去根基。
无论是美国选择慈善作为社会支柱之一,还是西欧更多地依靠全民社会福利,都有着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原因。
但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慈善事业的发展既要有一定的规范与制度,但更离不开全社会以慈善为荣的社会风气。
④一些国家的慈善业比较发达,就是因为形成了全民慈善的良好风气,慈善在这些国家更像是一项全民事业。
在美国,贫困家庭的捐款比例远远高于富有家庭,最慷慨的捐赠人是家庭年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下的家庭,他们的捐款额占美国所有捐款的59%。
美国最贫困家庭每年平均要捐出自己6%的年收入。
普通民众的慈善捐助有时是很难统计的。
在美国和西欧的许多饭店、商店等公共场所里,都设有捐助箱,让大家把找回的零钱捐给慈善机构。
在瑞典,大部分社区都设有旧衣物捐助箱,各社区还经常组织募捐活动;在比利时,中小学的孩子们也常常自发组织募捐活动。
许多家长把养成慈善捐助习惯做为教育孩子的一项重要内容。
近年来,国内有许多年轻人也过起了洋节,圣诞节就是其中之一。
每逢圣诞来临,许多商店就会借机装点一番,营造出颇有洋味的节日气氛。
殊不知,圣诞节并不只是商家赚钱的好时机,更是开展慈善捐助和救济活动的好时机,没有了慈善内容,圣诞节也就变了味。
⑤在一些国家,民间慈善风气的形成受到了一定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且大多与宗教有关。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慈善更是一种精神。
慈善精神需要经过一定历史过程才会成为促进社会平衡发展的积极力量。
从这个角度看,两个排行榜都有着相当的积极意义。
重要的并不在于排行榜给富人的道德指数排了个队,而在于它提倡了一种我们迫切需要的精神。
在我们为现代化的实现而努力奋斗的过程中,慈善理应成为文化重建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提倡关爱之心、追求共同富裕的一种社会风气。
对富人们来说,这种风气一旦形成,也就具有了道德约束和精神引导的力量。
而整个社会形成了以慈善来表达关爱之心的风气,最终也会演化出共同的行为准那么,催生出一种新的道德理念,从而为建立一个更为和谐的社会奠定基础。
〔选自《人民时评》,有删改。
作者:丁刚〕13、根据原文内容,以下关于“慈善精神”阐述不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它不可以用金钱多少来衡量,是慈善事业的根基。
B、它是指社会成员积极投身慈善事业、表示博爱之心的一种精神。
C、一定的规范和制度是社会培养慈善精神的根本保障。
D、它需要经过一定历史过程才会成为促进社会平衡发展的积极力量。
14、根据原文内容,以下表述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在一些国家,因为已经形成了全民慈善的良好风气,所以慈善事业比较发达,更像是一项全民事业。
B、在美国,贫困家庭的捐款比例远远高于富有家庭,这说明,在美国贫困者比富有者更具有慈善精神。
C、在一些国家,民间慈善良好风气的形成大多与宗教有关,所以,我国要形成民间慈善的良好风气,也得发展宗教事业。
D、两个排行榜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它提倡了我们迫切需要的慈善精神,并不在于给富人的道德指数排队。
15、结合全文,谈谈我国该如何发展慈善事业。
(6分)【三】〔12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题3分,简答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也说神话张系国翻遍中国的神话故事,居然找不到一位成功的“反叛者”。
后羿射日,最后连自己的老婆也保不住。
孙猴子自称“齐天大圣”,结果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还被唐僧收伏,保唐僧往西天取经,修成正果。
又如哪吒,几次大闹龙宫,和他的父亲反目相向,他原是一个极成功的小叛徒,最后却也妥协了,加入现存的“统治集团”成为一个小小的神祗。
中国神话缺乏成功的反叛者,和西方神话充斥反叛的英雄,两者构成极鲜明的对比。
希腊神话里的天帝宙斯,本身就是个反叛者。
他率奥林匹斯山众神反叛巨人族的统治,才夺得天帝的宝座。
就连失败的反叛者,也往往能坚持到底。
最著名的如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被罚以脏腑喂鹰,终于为一位人类的英雄所救。
除了反叛的天神外,其他反叛的人类英雄,更是车载斗量。
西方神话故事里的英雄一再为命运所愚弄,却总是执着地向命运挑战。
“人”和“命运”的关系,始终是西方文学的一个主要灵感源泉。
反叛英雄之所以在西方神话里占有重要的位置,也许就是这个缘故。
中国神话没有成功的反叛者,是否因为中国人是“宿命论者”呢?我想不是。
有个很好的例子。
“愚公移山”,最后愚公是胜利了。
但他的胜利,并不是他真的一铲一铲地铲平了太行山,而是因为最后天帝妥协了,派力士将两座山移走。
由于天帝的妥协,表面上愚公是胜利了,其实却剥夺了证明他“比天帝更强”的机会,因此愚公并不是一个成功的反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