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流模式IAP AGCM4.0对东亚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的模拟及偏差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研究进展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研究进展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研究进展作者:李存霞晏正滨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年第09期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研究工作的若干主要进展,为以后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方向和基本趋势。

关键词:高空急流;高压高空急流定义为围绕地球强而窄的气流。

它集中在对流层上部或平流层中,其中心轴向是准水平的,具有强的水平切变和垂直切变,有一个或多个风速极大值,称为急流带。

通常急流长几千公里,宽几百公里,厚几公里。

按世界气象组织的规定,急流轴上风速的下限为30m/s。

而根据急流产生的原因和位置,可以把急流分为极锋急流,副热带急流,热带东风急流和极夜急流。

我们这里研究的主要是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是影响东亚天气、气候的重要系统。

东亚大气环流的季节转变、季风的进退及雨带的推移都与西风急流位置的南北移动和强度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东亚急流对南海夏季风及江淮梅雨的预测也有指导意义。

下面简要介绍下近几年来对东亚西风急流的研究进展。

一、位置移动(一)南北移动在季节转变过程中,大气环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北进和南退,急流的北进过程伴随着东亚夏季风的向北推进,南退过程伴随着冬季风的向南推进。

而对于东西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北进及与东亚夏季风、降水的关系,前人已做过很多研究。

早在20世纪50年代,叶笃正等[1]研究发现,东亚大气环流的季节转换有明显的突变现象,而突变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北跳和南移。

陶诗言等[2]指出东亚梅雨的开始和结束与亚洲上空南支急流的二次北跳过程有关。

李崇银等[3]指出高空西风急流的北跳为热带环流系统向北推进提供了条件,两次北跳分别发生在南海季风爆发和江淮梅雨起始之前。

张耀存等[4]指出亚洲夏季风爆发的早晚也会影响东亚高空急流的强弱。

(二)东西移动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的季节变化不仅有明显的南北向移动,还存在东西向的突变特征。

从东亚急流中心经度的季节演变过程(图1)中,可以看出1-4月份急流中心逐渐西移,4月份到达135°E,5-6月份急流中心又东撤,最后到达150°E左右。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时间演变特征及其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时间演变特征及其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

强度 的周期性变化与东部局地 降水存 在一定联系 。
关 键 词 : 象学; 气 气候 变化 ; 副热带西风急流 ; 西风急流强度 ; 西风 急流位 置 ; 周期 ; 夏季 降水
文献标识码 : A 中图分类号 :41 P 6
1 引 言
副 热带 西风 急流 是 大气环 流形 势 的重 要组 成部 分 , 的北 跳 和南 移 过程 是 东 亚大 气 环 流 季节 性 突变 的特 征 它 之一 。东亚 副热 带西 风 急流位 置 的北 跳与 东亚 梅雨 期 的起始 、 海夏 季 风 的爆 发 都有 紧密 联 系 , 的二 次北 跳 是 南 它 大气 环 流季节 性转 换 的重 要标 志 __ 12。夏 季 东 亚 副 热带 西 风 急 流 通 过 大 气 环 流 中 季风 、 热 带 高压 、 低 压 等 J 副 热
文 章 编 号 :17 —7 2 2 1 )60 9 —1 6 114 10 1 0 —5 01
东 亚 副 热 带 西 风 急 流 的 时 间演 变特 征及 其 与 中 国东 部 夏 季 降水 的关 系
张 驰 , 范广 洲 , 周 定 文 , 华 维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 02 ) 12 5
摘要 : 为深入 了解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 与中国天 气系统之间的联系 , 利用 1 6 -2 0 9 1 0 7年美 国国家环境 预报 中 心( A NC P 再 分析月资料和 同期 中国 5 6站的降水资料 , NC R/ E ) 9 运用经 一纬 向急 流轴和 区域平 均两种 定义方 法分 析了西风急流 的时 间演变特征及 其与 中国东部降水 型的关 系 , 果表 明 : 1 两种方 法对西 风急 流东西 、 结 () 南北 位置 转折 时段 的分析很接近 , 分别出现在 2 世 纪 8 0 0年代 和 7 0年代 ; 西风急流强 度 、 对 南北 位置周 期 的表 征也很一致 ,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年代际变化对我国降水量分布的影响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年代际变化对我国降水量分布的影响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年代际变化对我国降水量分布的影响摘要利用1983-2011年全国各省市随机挑选出来的气象站点观测的全年日降水资料和同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我国南北方全年降水与同期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位置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分析。

关键字: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国降水;年代际变化;急流轴引言: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一直以来都是气象学家们所研究的重点,它不仅是大气环流形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影响我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天气、气候异常的重要系统之一。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是一条独立环绕副热带地区的强锋带,终年在东亚上空活动,常常出现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部边缘,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北跳和南退是东亚大气环流季节性突变的重要特征,影响着中国天气的变化。

陶诗言等[1]指出东亚梅雨的开始和结束与6月及7月份亚洲上空南支西风急流的两次北跳过程密切相关。

叶笃正等[2]很早就注意到亚洲地区气候的季节变化与6月及10月大气环流的突变紧密相连,并指出这种突变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北跃或南落。

高由禧[3]及丁一汇等[4]的研究则表明高空急流带所引起的次级环流往往导致其南侧出现明显的降水中心。

Krishnamurti[5]分析了1955年冬季北半球200hPa风速场,得出副热带西风急流是围绕着地球的一个连续带,在这支西风急流中有三个波,但未提及其与天气分布的关系。

Liang 等[6]通过对资料观测和CCM3 模拟资料的对比分析研究了东亚季风降水与对流层急流的联系,认为北部的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与南部的Hadley环流是影响东亚区域季风降水的显著系统。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亚洲、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天气、气候变化关系如此密切,对于分析其变化特征和及其地面气象要素可以加深对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理解,对东亚区域气候变化在年代尺度上的认识。

尽管人们在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形成机制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由于东亚地区地形复杂,海陆分布不均,特别是青藏高原的影响,许多问题仍待解决,尤其是对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时空变化特征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及其年际变率的海气耦合模式模拟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及其年际变率的海气耦合模式模拟

4期 蔡琼 琼 等 : 亚 副 热 带 西 风 急 流及 其 年 际 变 率 的 海 气 耦 合 模 式 模 拟 东
重要 原 因。观 测和模 拟 的东亚 夏季 副热 带 西风 急 流位 置 的南 移 多发 生在 E O 位 相 达 到 峰值 之 NS 后 的夏季 , 由于模 拟 的 E O 强度 偏 强 , 但 NS 峰值 多出现在 春 、 夏季 , 能维持 至 翌年秋 季 , 并 因此 , N— E
S 在其 衰减 年 的夏季 , 热 带对流 层 温度 异 常 的加 热作 用 依 然很 强 , 成模 式 中热 带地 区的对 流 O 对 造 层温 度异 常 强于观 测 , 而导致 东亚 副热 带西风 急流年 际变 率模 拟偏 强 。 从 关 键词 : 气候 系统模 式 ; 东亚 副热 带 西风 急流 ; 式评 估 ; NS 模 E O
中 图分 类 号 : 7 2 6 P 3 .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2 34 9 ( 0 1 0 —0 8 1 0 5 -1 3 2 1 )40 3 1
l 引 言
东亚 副热带西 风 急流 作 为东 亚气 候 系统 的 重要
流偏 强 ( ) , 应 春 季 中 国南 部 以及 夏 季 中 国 北 部 弱 时 对
基 金 项 目 : 球 变 化 重 大 科学 研 究计 划 (0 0 B 5 9 4 ; 新 研 究 群 体 科 学 基 金 ( 0 2 0 2 ; 家 自然 科学 基 金 (0 90 4 。 全 2 1C 9 l 0 )创 4819)国 4 8 0 5 ) 作 者 简 介 : 琼 琼 ( 8 )女 , 蔡 1 5 , 江苏 省 徐州 市 人 , 士 研 究 生 , 要 从 事 气 候 模 拟 研 究 。 E malqog in ci ma.a . cc 9 博 主 i:in qog a @ i 1 a. a l p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变化特征及其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关系研究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变化特征及其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关系研究

收稿日期:2019-05-05 作者简介:彭筱(1990—),女,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天气预报。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第 17 期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变化特征及其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关系研究
·147·
急流时,发现急流南移使夏季江南降水偏多;反之,急流 偏北使夏季华北地区降雨偏多。在 2004 年,高守亭等[2] 研究北半球夏季副热带西风急流变异及其对东亚夏季风 气候异常的影响,发现东亚夏风强度偏弱,东亚副热带西 风急流异常偏南,夏季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华南降水偏 多;东亚夏季风强度偏强,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异常偏 北,夏季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华南降水偏少。在 2005 年, 林中达[3]研究了夏季西太平洋急流经向位置异常与南亚 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东亚夏 季高空西风急流偏南,7—8 月南亚高压显著南移,6—8 月副热带高压南移。从以往的研究可以看出:东亚副热 带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的年际变化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地 区降水存在显著影响。因此,本文根据金荣花等[4]人的 研究,定义了急流强度指数为关键区域(30°N~37.5°N, 110°E~130°E)内纬向风平均值,分析急流强度指数的变 化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
总 679 期第十七期 2019 年 6 月
河南科技 Henan Science 急流变化特征及其与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关系研究
彭筱
(兰州中心气象台,甘肃 兰州 730020)
摘 要:本文研究急流强度指数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关系时,发现急流强度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有
Asi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the Middle and

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特征指数表征方法对比分析

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特征指数表征方法对比分析

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特征指数表征方法对比分析闫彩霞;金荣花【摘要】为了能够给科研工作者和业务技术人员合理使用各种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表征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60~2009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714个基准站20时(北京时)降水观测资料,归纳总结了以往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客观定量表征方法,并以2005年6~8月为例,进行了表征方法的数值反演和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表征位置指数的方法有轴线法、EOF分解法、区域风速差法.轴线法定义合理且有明确的物理意义,方法简单易行、意义清晰、表现直观,适用于逐日实时监测和诊断分析.EOF分解法与区域风速差法适用于气候评估和季节诊断;表征急流强度的方法有区域风速法及中心强度法,均适应于逐日实时监测与环流观测,且对华北地区及长江中下游雨量多寡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方法计算简便、意义清晰、指示性好.同时还指出,业务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实际应用时应根据需求合理选择指数或者对指数进行适当改进.%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investigators and operation departments to use a variety of methods to characterize East Asian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 (EASWJ) reasonably. Using the reanalysis data during 1960~2009 from NCEP/NCAR and China 714 stations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Beijing time), taking cases in 2005 for example, characteristic indexes of EASWJ are studied, retrieved numerically and compared based on summary of existing objective, quantitative EASWJ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many methods to characterize the position index such as axis index method, EOF decomposition method and Regional wind speed difference method. The axis index method is defined reasonable, simple, and has clear physicalmeaning and intuitive performance. It applies to daily real-time monitoring and diagnostic analysis. EOF and Regional wind speed difference method apply to Climate Assessment and Seasonal diagnosis; there are two methods, Regional wind speed and the central intensity, to characterize the intensity index. They are fit to daily real-time monitoring and Circulation observation and have good meaning to Rainfall amount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North China. The methods are objective and quantificational, simple, clear meaning, and good indicative. At the same time, we point that based on what merits and demerits of these EASWJ indexes have, investigators and operation departments should apply EASWJ indexes better if they can select compatible one or improve and innovate a method according to there selves practice.【期刊名称】《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7)003【总页数】7页(P285-291)【关键词】大气科学;天气气候;东亚副热带急流;特征指数【作者】闫彩霞;金荣花【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225;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420 引言在南、北半球副热带地区对流层上部各存在着一支强而窄的高速气流带,称之为副热带西风急流,其位置的南北移动以及强度的异常可以引起大范围的环流异常,进而导致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天气气候异常,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季节转换、亚洲夏季风的爆发、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等有着密切的联系[1-8]。

(整理)东亚季风大气环流.

(整理)东亚季风大气环流.

东亚季风区大气环流特征综述Edehane摘要通过分析东亚季风区的大气环流多年平均气压场,得出波槽的位置变化的基本特征,然后对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季节划分,进一步分析大气环流的双元性和季节突变的状况,最后对其产生原因进行说明关键词: 东亚地区,大气环流,东亚季风引言:东亚位于欧亚大陆东部, 具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 东南濒临广阔的太平洋和印度洋。

这种海陆分布和高原地形造成特征显著的东亚大气环流并对全球大气环流和世界气候发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有关东亚大气环流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气象界重视的向题。

东亚地区是比较典型的季风影响区域,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甚为显著【1】。

一、大气环流多年平均气压场的基本特征对平均气压场进行分解。

其中振幅A 。

表示槽脊的深浅, 为了与相对振幅区分, 称为绝对振幅。

初位相表示波的槽脊位置。

相对振幅表示各种波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 亦可看作对总体方差的贡献。

因此, 以下讨论各谐波的基本特征, 实际是对比分析这些特征量的大小及其时空变化特征。

图1,是北半球各纬圈1 , 2 波,波槽位置的年变化,槽的位置是随季节和纬度而异的。

4 0 °N可作为一个分界线, 以北和以南的特点是不同的。

首先,在40°N 以南, 冬季波槽在太平洋的中部或西部, 随后逐渐西移到亚非大陆中部。

夏季各月基本上都稳定在亚非大陆上, 10 月以后又移回冬季的位置。

冬夏位移的幅度, 以30°N 最大。

40°N 以北, 冬季各月波槽基本上稳定于北美大陆上, 4 月以后快速西移, 至7 月移至欧亚大陆中部, 但并不久留, 很快又向回移。

9 月以后, 又恢复到冬季的位置。

冬夏位移的距离, 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50 °N位移了15 0经度左右, 60°N 则增加到2 0 0经度。

图一二、东亚季风区大气环流的季节划分东亚地区春季最早始于中高纬地区的平流层和副热带的对流层中下层; 夏季最早始于中高纬的平流层和副热带、中纬度地区的对流层中上层; 秋、冬季开始最早的地区集中在东亚地区东部和东北部的对流层中低层,以及中高纬的平流层.【2】之后,各个季节环流场从中高纬度的平流层及对流层分别向上向下发展,最终导致整体环流形势的建立,季节也随之推进.从各纬度带和经度带的变化可以看出,季节变化与环流形势密切相关,各层次的季节变化反映了整个大气环流的变化; 且对流层各个层次的夏季和冬季起始时间均有较大的垂直一致性,夏季最从低纬开始然后向中高纬推进,冬季从中高纬开始然后向低纬推进,平流层与对流层各季节起始时间分布有较大的差异性,平流层中层和下层也并不一致.通过对500 hPa 高度层中国华北区域平均起始时间距平的逐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近30 年华北地区出现了6 个起始时间异常偏早的年份,与eino活跃年份相一致.说明海温等外强迫对季节以上尺度大气环流的变化有直接影响,季节起始时间异常偏早或偏晚正好是这种影响的表现形式之一.三、大气环流的双元性和季节突变在季风环流的建立问题中, 竺可祯先生指出:“我国与印度地处毗邻, 冬季同受西伯利亚高气压之箱制, 夏季同受中亚低气压之支配, 宜二地季风之合若符节”。

夏季东亚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季节内异常的环流特征及前兆信号

夏季东亚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季节内异常的环流特征及前兆信号
reanalysis data and NOAA ERSST V3 monthly mea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data from 1979 to 2008.The phy sical
收稿 日期 2018-01—05;网络预 出版 日期 2018-03-12 作 者简 介 张庆 云 ,女 , 1950年 出生 ,研 究员 ,主 要从 事亚 洲季 风 、海 气相 互作 用 、短 期气 候预 测研 究 。E—mail:zqy@mail.iap.ac.cn 项 目瓷 助 国家 自然 科学 基金 项 目41375055,国家 重 点基础 研 究发展 计 划项 目2012CB957803、2014CB954301 Funded by National Nam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Grant 41375055),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G r ants 2012CB957803
摘 要 位于东亚中纬度上空 的东亚高空副热带 西风 急流是东亚季风环流系统 中的重要成 员,我 国夏季 降水雨带
的季节 内变化受 东亚高空副热 带西风急流位置季节 内异 常变 化影响 。根据 1979 ̄2008 年中国降水资料AA ERSST V3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 ,利用统计分析和物理量诊 断方法对夏季 东亚高空
A nom alous Cir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0f Intraseasonal Variation of East Asian Subtropical W esterly Jet in Sum m er and Precursory Signals
ZHANG Qingyun ,XUAN Shouli2,and SUN Shuqing

东亚高层纬向风季节内振荡与盛夏登陆中国大陆热带气旋频数年际变化的联系

东亚高层纬向风季节内振荡与盛夏登陆中国大陆热带气旋频数年际变化的联系

东亚高层纬向风季节内振荡与盛夏登陆中国大陆热带气旋频数年际变化的联系作者:谢洁宏余锦华钱晓蕾叶梦茜叶天来源:《大气科学学报》2021年第04期摘要利用1979—2017年歐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与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Shanghai Typhoon Research Institute,CMA-STI)、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JTWC)整编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资料集,分析东亚高层(200 hPa)纬向风季节内振荡(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ISO)与7—8月登陆中国大陆TC频数年际变化的联系。

结果表明:7—8月中国大陆登陆TC频数与西风急流出口区南侧(北侧)纬向风为显著负(正)相关,南侧显著相关区与北侧的差定义的东亚西风急流指数(East Asian Westerly Jet Index,EAWJI)可定量描述急流经向移动,EAWJI负异常时急流北移、登陆TC偏多,反之急流南移、登陆TC偏少。

急流北移,TC活动区域对流层高层呈偏东风异常,产生异常东风切变,有利于TC登陆过程的维持,使登陆中国大陆TC频数增多。

东亚高层纬向风ISO与年际变化的标准差场、EOF模态的高度相似性说明两者由同一空间主导模态所控制,表明若其ISO偏北偏南振荡发生频率为非正态分布,剩余偏差将改变其季节平均。

TC登陆多年,东亚西风急流指数ISO呈更高频率偏北移动,引起急流出口区南侧ISO尺度扰动涡度通量辐合,使季节平均西风减小,急流位置北移,说明高层纬向风ISO可通过间接调制影响TC登陆的大尺度环流进而与登陆TC频数的年际变化相联系。

关键词登陆热带气旋; 东亚高层纬向风; 季节内振荡; 年际变化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是影响我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系统,其登陆过程给沿途地区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是气象领域的研究热点。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廖琦;肖天贵;金荣花
【期刊名称】《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33)001
【摘要】为了研究东亚副热带地区西风急流随季节变化的急流轴、急流中心以及急流强度的年际变化特征,定义了西风急流位置指数和随季节变化不同区域的急流强度指数,进行数据标准化及小波能量频谱分析处理以便进一步分析其周期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春季和冬季北半球副热带地区稳定存在一个急流带,副热带西风急流强度在夏季最弱,冬季最强.随着年际变化,春季急流轴南移,其他季节急流轴北移,冬季北移最显著;冬季急流中心西移,其他季节东移,秋季移动幅度最大;春季急流强度增强,夏季和秋季急流强度减弱,冬季急流强度稳定强盛.
【总页数】10页(P68-77)
【作者】廖琦;肖天贵;金荣花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225;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225;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34
【相关文献】
1.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及其年际变率的海气耦合模式模拟 [J], 蔡琼琼;周天军;吴波;李博;张丽霞
2.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J], 廖琦;肖天贵;金荣花;;;
3.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变化特征 [J], 王天奇;王鹏凯
4.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季节内变化及其与我国东部降水的关系 [J], 储鹏;姚素香
5.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不同尺度波的特征分析 [J], 龙晴柔;金荣花;肖天贵;杨宁;刘思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个气候系统模式FGCM0对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季节变化的模拟

一个气候系统模式FGCM0对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季节变化的模拟

一个气候系统模式FGCM0对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季节变化的模拟张耀存;况雪源【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年(卷),期】2006(30)6【摘要】对IAP/LASG气候系统模式试验版(FGCM0)模拟对流层上层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季节变化的能力进行评估, 分析FGCM0模拟的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季节变化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的差异及其与对流层大气南北温差的关系.结果表明, FGCM0模拟的冬季和夏季西风急流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季节变化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基本一致, 但FGCM0模拟的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在高原附近地区冬季和夏季都偏强, 沿115°E中国大陆地区上空模拟的急流强度冬季偏弱, 夏季明显偏强.夏季FGCM0模拟的急流中心位于高原东北部的40°N附近地区, 强度偏强, 位置偏东, 而此时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急流中心却位于高原北侧.此外, FGCM0模拟的急流在5月份的北移和8月份的最北位置上与NCEP/NCAR 再分析资料差异较大.分析副热带西风急流与对流层南北温差的季节变化发现, 急流出现的位置总是对应着对流层南北温度差较大区域, 与再分析资料相比, FGCM0模拟的温度差在冬季基本一致, 夏季差异较大.与降水的模拟相联系发现, FGCM0模拟得到的与实际不一致的偏西偏北的强降水中心与200 hPa上的东亚副热带急流位置和强度不合理具有密切关系.相关分析表明, 冬季西风急流强度与日本南部海区的感热通量、夏季与青藏高原地区的地面感热通量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而FGCM0能够较好地模拟冬季西风急流强度与地面感热通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但模拟夏季青藏高原地区感热通量和副热带西风急流之间相关关系的能力相对较差, 夏季西风急流强度与OLR之间却有一定的关系.由于与强降水区相联系的OLR低值区对应着较大的对流凝结加热, 再加上模式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较大的地面感热加热, 增强了对流层的南北向温度差, 进而影响东亚副热带急流强度和位置.因此, FGCM0模拟的夏季副热带急流位置和强度偏差与高原附近地区的地面感热加热、大气射出长波辐射等的模拟偏差具有密切的关系.【总页数】12页(P1177-1188)【作者】张耀存;况雪源【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灾害性天气气候研究所,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灾害性天气气候研究所,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1【相关文献】1.FGOALS模式对梅雨期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变化特征的模拟 [J], 杜银;包庆;谢志清2.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及其年际变率的海气耦合模式模拟 [J], 蔡琼琼;周天军;吴波;李博;张丽霞3.大气环流模式IAP AGCM4.0对东亚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的模拟及偏差原因分析[J], 晏正滨;林朝晖;张贺4.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变化多模式模拟结果分析 [J], 张耀存;郭兰丽5.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季节变化特征及其热力影响机制探讨 [J], 况雪源;张耀存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变化特征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变化特征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变化特征王天奇;王鹏凯【摘要】利用1979-201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心位置、强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偏东偏南、强度最强,夏季偏北偏西、强度最弱.冬半年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南界、北界年际变化的幅度大,夏半年幅度较小.冬季、春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范围较大,秋季、夏季小,一年内,偏大年或偏小年的出现不具有季节的连续性.【期刊名称】《黑龙江气象》【年(卷),期】2019(036)001【总页数】3页(P21-23)【关键词】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西风急流位置;西风急流强度【作者】王天奇;王鹏凯【作者单位】华风集团,北京100081;邹平县气象局,山东邹平 256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8.01 引言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是存在于对流层上部的,独立环绕副热带地区强而窄的气流带。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变化与我国的天气气候演变有密切关系,陶诗言[1]分析了东亚梅雨的起始和亚洲上空急流的移动过程有密切联系。

杜银[2]研究西风急流轴位置变化与国内降水关系得出纬向分布的急流会为华北地区带来较多的降水,而急流中心偏西南时则会带走一些北方的降水。

董敏[3]发现了北半球对流层中部纬向西风的年际变化,其与东亚地区夏季的西风指数与夏季梅雨变化之间也有密切联系。

因此,研究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变化特征可以为天气灾害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将通过分析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心位置、南北界以及范围变化来揭示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变化特征。

2 资料来源采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时间为1979年1月-2013年12月,数据为200 hPa月平均纬向风场、经向风场,水平分辨率为2.5°×2.5°。

3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强度、位置季节变化图1 1979-2013年(a)1月;(b)4月;(c)7月;(d)11月平均200 hPa风速分布通过分析1月、4月、7月、11月200 hPa风速来研究冬季、春季、夏季、秋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变化特征。

夏季东亚高空西风急流气候特征分析

夏季东亚高空西风急流气候特征分析

夏季东亚高空西风急流气候特征分析卫玮;黄卓禹【摘要】利用NCEP/NCAR全球再分析风场资料定义了西风急流强度指数和位置指数,然后利用EOF方法分析了高空西风急流的空间分布特征,从强度和位置两方面分析了西风急流与东亚环流及其与海温的关系。

表明:EOF第一模态反映了东亚高空急流的位置指数,第二模态反映了高空急流的强度指数。

东亚高空急流与对流层大气环流包括南亚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亚夏季风存在着密切关系,其气候变化与热带副热带东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密切相关。

%By Use of the NCEP / NCAR re-analysis data of the global wind field, the westerly jet intensity index and location index was definited, and the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highaltitude westerly jet characteristics was analyzed by the method of EOF.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intensity and loc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st Asian westerly jet an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east Asia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st Asian westerly jet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alysis showed the first EOF mode in East Asia reflected the location of high-altitude jet index, the second mode reflected the strength of high-altitude jet index. East Asian high-altitude jet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ropospheric circulation including the South Asian high-pressure, the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pressure,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There was a close relation between the climate change and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eastern Pacific Ocean, Indian Ocean.【期刊名称】《沙漠与绿洲气象》【年(卷),期】2012(006)004【总页数】6页(P21-26)【关键词】东亚高空西风急流;EOF分析;对流层大气环流;海温【作者】卫玮;黄卓禹【作者单位】陕西省气象台,陕西西安710015;娄底市气象台,湖南娄底41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5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是影响我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天气、气候的重要系统之一,东亚大气环流的季节转换、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气候变化都与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的南北移动以及强度变化密切相关[1]。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影响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影响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影响况雪源;张耀存【期刊名称】《高原气象》【年(卷),期】2006(25)3【摘要】利用NCEP/NCAR 200 hPa月平均风场再分析资料,定义东亚大陆对流层上层不同经度上最大西风所在位置的平均纬度为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轴线指数,该指数能准确反映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的南北变化及其对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影响,并能较好地体现东亚夏季风盛行期间对流层低层与高层的纬向风场变化特征。

分析表明,该指数的时间变化具有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较一致的年代际变化及年际振荡特征。

对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异常年的大气环流差异分析表明,急流异常偏北时,南亚高压偏弱,位置偏北偏西,呈伊朗高压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偏弱、位置偏东偏北;气流的辐合上升区北移至华北一带,而长江流域低层风场为辐散异常,上升气流较常年偏弱,降水偏少。

急流异常偏南时,南亚高压偏强,位置偏南偏东,呈青藏高压型;西太副高偏强、位置偏西偏南;长江流域地区上空低层有较强辐合上升气流,高层有较强的气流辐散,对流旺盛,雨带在此维持,容易引发洪涝。

【总页数】8页(P382-389)【关键词】东亚高空副热带西风带急流;急流轴线位置异常;长江中下游降水【作者】况雪源;张耀存【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2【相关文献】1.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活动与长江中下游梅雨异常关系的研究 [J], 金荣花;李维京;张博;闫彩霞2.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变化及其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分布的影响 [J], 杜银;张耀存;谢志清3.北半球夏季副热带西风急流变异及其对东亚夏季风气候异常的影响 [J], 廖清海;高守亭;王会军;陶诗言4.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变化特征及其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关系研究 [J], 彭筱5.夏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季节内变化及其与我国东部降水的关系 [J], 储鹏;姚素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流层上层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

对流层上层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

对流层上层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况雪源;张耀存;刘健【期刊名称】《高原气象》【年(卷),期】2008(27)4【摘要】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研究冬季对流层上层西风急流的时空变化特征,提出表征急流强度和位置变化的指数,进而探讨西风急流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

结果表明:冬季西风急流强度指数体现了西太平洋与高纬大陆的热力对比,较好地反映了西伯利亚高压与阿留申低压的强度变化,可作为表征冬季风强弱变化的一个定量指标,急流增强(减弱)对应西伯利亚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加强(减弱),东亚冬季风偏强(弱)。

急流强度指数与不同高度冬季风子系统的显著相关表明,东亚冬季风活动异常不只是对流层中低层的现象,而在整个对流层都有明显反映,低层的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中层的欧亚脊、东亚大槽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高层的西风急流是同相变化的。

在此基础上还比较了急流强度指数和北极涛动指数(AO)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急流强度变化体现了欧亚大陆与西太平洋的热力差异,而AO 则主要反映极地与中纬度环状模的反相变化,所以急流强度变化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更为密切。

【总页数】12页(P701-712)【关键词】对流层上层西风急流;东亚冬季风;北极涛动【作者】况雪源;张耀存;刘健【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6;P425.42【相关文献】1.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变化与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关系 [J], 张耀存;况雪源2.北半球夏季副热带西风急流变异及其对东亚夏季风气候异常的影响 [J], 廖清海;高守亭;王会军;陶诗言3.初夏至盛夏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突变早晚与东亚环流异常的关系 [J], 董丽娜;郭品文;张福颖4.对流层上层东半球副热带西风急流与副热带(南亚)高压的关系 [J], 刘杰;况雪源;张耀存5.春季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变异与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活动遥相关特征 [J], 于秀晶;谢今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与地表加热场的耦合变化特征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与地表加热场的耦合变化特征

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与地表加热场的耦合变化特征况雪源;张耀存【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年(卷),期】2007(031)001【摘要】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 采用奇异值分解方法分析200 hPa纬向风场与东亚地表加热场的空间耦合变化特征, 揭示影响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及强度变化的加热关键区域.研究结果表明, 冬季西太平洋黑潮暖流区是表面感热、潜热通量场的大值区, 其加热强度主要影响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强度变化, 当加热增强 (减弱) 时, 急流加强 (减弱).热带和副热带地区地表加热的反相变化对应纬向风的整体一致变化, 且影响关键区在热带地区, 这种耦合分布型主要体现为年代际的变化特征.夏季, 海陆感热加热差异主要影响中低纬纬向风的变化, 而影响急流位置南北移动的加热关键区位于阿拉伯海及印度半岛北部, 这种加热分布体现感热的局地性变化, 可能与高原大地形分布有关.由于夏季降水的不均匀性, 潜热加热与200 hPa纬向风场的耦合关系较为复杂.通过分析加热异常年的环流形势差异发现, 对流层中上层经向温差对地表加热场异常变化的响应是导致高层纬向风变化的原因, 这种地面加热变化导致高层温度场及流场的响应可通过热力适应理论得到较好的解释.【总页数】12页(P77-88)【作者】况雪源;张耀存【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南京,210093;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中心,南宁,530022;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34【相关文献】1.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J], 廖琦;肖天贵;金荣花2.FGOALS模式对梅雨期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变化特征的模拟 [J], 杜银;包庆;谢志清3.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J], 廖琦;肖天贵;金荣花;;;4.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变化特征 [J], 王天奇;王鹏凯5.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变化特征及其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关系研究 [J], 彭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太平洋副热带西部模态水异常与东亚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关系的一些新认识

北太平洋副热带西部模态水异常与东亚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关系的一些新认识

0577-6619/2011/69(4)-0655-63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气象学报 北太平洋副热带西部模态水异常与东亚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关系的一些新认识*常 蕊1,2 张庆云1 李荣凤1CHANG Rui 1,2 ZHANG Qingyun1 LI Rongfeng1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2.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北京,100081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umerical Modeling for Atmospheric Sciences and 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29,China2.Public Weather Service Center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Beijing100081,China2009-08-25收稿,2009-12-02改回.Chang Rui,Zhang Qingyun,Li Rongfeng.2011.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rthwestern Subtropical Mode Wa-ter anomaly and the mid-high latitud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over East Asia.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69(4):655-663Abstract Based on the SODA_1.4.2and NCAR/NCEP monthly reanalysis data from 1958to 2001,the relationship betweenthe seasonal and 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Northwestern Subtropical Mode Water(STMW)and the mid-high latitud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over East Asia-the North Pacific is studied using the P-vector method in this paper.It is showed that:(1)TheSTMW is of significant seasonal variation:its volume increases in April,then gradually weakens in summer and autumn,andeventually shranks to the smallest in December.It is also investigated that the significant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STMW isclosely linked to the seasonal evolution of the sea surface wind stress and net heat flux over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reflecting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asonal evolution of mid-high latitud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ies over East Asia to some ex-tent.(2)Meanwhile,on the interannual timescale,the 3-year-period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oscillation cycles of the ST-MW index averaged from May to July.Besides the ocean dynamic process,the annual variation of the STMW is also controlledby the wind stress curl and net heat flux anomalies,which is relevant to the abnormal configuration of the mid-high latitud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ies over East Asia during the precious winter.When the previous winter monsoon is strong(weak)over East Asia,the wind stress mixing and the net sea surface flux over the formation area of the STMW are enhanced(re-duced),leading to the strong(weak)oceanic mixing process.Eventually,more(less)water mass with low potential vorticitycomes into the thermocline area through subduction,causing the strong(weak)STMW event as time goes.Therefore,the in-tensity of the STMW reflects the integrated features of mid-high latitude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circulations over the East A-sia-the North Pacific during the previous winter,which might impose an effect on the East Asia climate anomaly.Key words Northwestern Subtropical Mode Water,Seasonal and annual variations,Mid-high latitud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anomaly摘 要 根据1958—2001年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海洋同化资料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利用等密度面P-矢量计算法,分析探讨了北太平洋副热带西部模态水(简称STMW)季节演变和年际变化与前期东亚—北太平洋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

盛夏两类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北跳的动力过程

盛夏两类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北跳的动力过程

盛夏两类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北跳的动力过程林中达【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年(卷),期】2011(035)004【摘要】The East Asian upper-tropospheric jet stream (EAJS) jumps northward abruptly in late July with its center shifting from 40°N to north of 45°N in climatology. Year-by-year statistics showed that there are two categories of typical northward jumps: The first is characterized by enhanced westerly to the north of the EAJS's axis and the second is by the weakened westerly in the EAJS's axis. In this study, the physical mechanisms for the two categories of northward jumps of the EAJS a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from 1958 to 2002 and the dynamical process is diagnosed based on the wave activity flux The trough over the high-latitude Far East and the northeastward extension of the South Asia high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together leads to meridional gradient of geopotential height enhancing and then the westerly enhancing over the Okhotsk Sea between them, and results in the first category of northward jump of the EAJS. Actually, the high-latitude trough is contributed by the eastward propagating Rossby wave, which is originated from West Europe and the North Atlantic, along the north edge of Eurasian continent, and the extension of the South Asia high is mainly related to the "Pacific - Japan (PJ) " teleconnection pattern induced by thepositive rainfall anomaly over the tropical western North Pacific. The second category of northward jump, however, is mostly attributed to the Rossby wave along the Asian subtropical jet stream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The eastward propagating Rossby wave is blocked over East Asia and forms an in-situ ridge, reducing the meridional gradient of geopotential height and the westerly over East Asia and leading to northward jump of the EAJS.%在气候态上,7月底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中心突然从40°N北跳到45°N以北.逐年统计分析显示此次急流北跳存在两类典型方式:急流北侧西风强度增强引起的北跳(第一类)和急流中心西风强度的减弱引起的北跳(第二类).本文基于1958年到2002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波活动通量诊断这两类典型北跳相应的动力过程,进一步探讨了其北跳的物理机制.在第一类急流北跳过程中,对流层高层远东高纬度地区形成的低压槽和中纬度南亚高压向东亚地区的伸展导致两者之间的鄂霍次克海上空位势高度经向梯度加强,从而西风增强,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北进;进一步的动力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其中远东高纬度地区的低压槽是由源于西欧和北大西洋上空的波活动通量沿着欧亚大陆北部地区传播到远东地区形成负位势高度异常所致,而南亚高压向东亚地区的延伸主要和热带西北太平洋强降水激发的“太平洋—日本(PJ)”波列导致东亚地区形成正位势高度异常有关.第二类急流北跳主要受到沿着亚洲副热带西风急流传播的波活动影响:东传的波活动在东亚地区累积形成高压脊,导致东亚地区位势高度经向梯度减弱,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减弱北跳.【总页数】14页(P631-644)【作者】林中达【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34【相关文献】1.东亚夏季风活动与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北跳关系的研究 [J], 李崇银;王作台;林士哲;禚汉如2.瞬变波动力强迫对初夏至盛夏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变化的影响 [J], 董丽娜;张福颖3.初夏至盛夏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突变早晚与东亚环流异常的关系 [J], 董丽娜;郭品文;张福颖4.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与东亚—西太平洋夏季风降水异常关系的年代际变化 [J], 胡春迪;林立飞;杨崧5.春季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变异与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活动遥相关特征 [J], 于秀晶;谢今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有重要影响的一种东亚遥相关型

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有重要影响的一种东亚遥相关型

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有重要影响的一种东亚遥相关型濮冰;王绍武;朱锦红【期刊名称】《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年(卷),期】2008(4)1【摘要】利用重建的1880-1950年500hPa高度场资料和1951-2004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年际尺度上东亚地区夏季大气环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夏季在东亚沿岸存在一个明显的自北向南的正-负-正环流模态,即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与副热带高压存在一种同向变化、而它们之间区域的高度场为反向变化的遥相关关系;同时分析了这种大气环流模态与1880-2004年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在年际尺度上,正-负-正的环流模态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的降水有很好的正相关,当夏季的环流处在阻塞高压偏强,且副热带高压偏南偏强、日本及其以东地区上空高度场偏低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降水偏多.【总页数】4页(P17-20)【作者】濮冰;王绍武;朱锦红【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100871;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100871;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100871;Illinois State Water Survey,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Illinois,USA【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34;P426.61【相关文献】1.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变化及其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分布的影响 [J], 杜银;张耀存;谢志清2.三类厄尔尼诺事件对东亚大气环流及中国东部次年夏季降水的影响 [J], 李丽平;宋哲;吴楠3.东亚及邻近地区海表潜热和水汽通量与中国大陆夏季降水量距平的遥相关性 [J], 齐庆华;蔡榕硕;王红光;4.东亚及邻近地区海表潜热和水汽通量与中国大陆夏季降水量距平的遥相关性 [J], 齐庆华;蔡榕硕;王红光5.东亚夏季风活动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关系分析 [J], 张丹;杨洋;陈银东;李文倩;杨承梅;张孝秀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v a l u a t i o n a n d Bi a s An a l y s i s f o r t h e Pe r f o r ma n c e o f l AP AGCM 4 . 0 i n
S i m ul a t i n g t h e Ea s t As i a n Sub t r o pi c a l W e s t e r l y J e t


基于 中国科学 院大气物理所大气环流模式 I AP A GC M4 . 0总共 3 O年 ( 1 9 7 9  ̄2 0 0 8年 )的 A MI P( 大气 环
流模式 比较计划 )数值模拟试验 结果 ,评估 了模式对东亚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的模拟能力 ,分析 了模式模拟偏差
的可能原 因,以及不 同对流参数化方案对模拟 结果的影响。结果表 明,I AP AG C M4 . 0可以较好地模拟 出东亚高空
第2 0 卷 第 4期 2 0 1 5年 7月
气 候 与 环 境 研 究
Cl i ma t i c a nd En vi r o n me n t a 1 Re s e a r c h
V 0 _ 1 .2 O .NO .4 J u 1 .2 O l 5
晏正滨, 林朝晖, 张贺. 2 0 1 5 . 大气环流模式 I A P A G C M4 . 0 对东亚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的模拟及偏差原因分析 [ J ]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 0( 4 ) : 3 9 3 - 4 1 0 .
Y a h Zh e n g b i n ,L i n Z h a o h u i , Zh a n g He . 2 0 1 5 . Ev a l u a t i o n a n d b i a s a n a l y s i s f o r t h e p e r f o r ma nc e o f I AP AGCM 4 0 i n s i mul a t i n g t h e Ea s t As i a n s u b t r o p i c a l
副热带西风急流冬季和夏季 的空 间结构及其季节变化特 征;与 J R A. 2 5再分析资料相 比,模式模拟的急流 强度 总
体偏弱:就急流位置而言 ,模式模拟 的急流位置冬季 略偏 南,夏 季则相对 偏北;模 式可以较好地模拟 出夏 季西风 急流 的季节 内演变特征 ,包括夏季西风 急流位 置逐 月北跳的特征,只是模式模拟的逐月西风急流位置仍偏北。夏 季2 0 0 h P a纬 向风 E OF分解结果表 明, 模式模拟和再分析 资料 的 E O F 一模态空 间型态较为接近, 均 反映了西风
大气环 流模 式 I AP AGC M4 . 0对 东亚 高空副热带 西风 急流 的模 拟及偏差原 因分析
晏正滨 , 2 林朝 晖 1 , 3 张贺
1中国科 学 院大气 物 理研 究所 国际 气候 与环 境科 学 中心 ,北京 1 0 0 0 2 9
2中 国科学 院大 学 ,北京 1 0 0 0 4与评 估协 同创 新 中心 ,南京 2 1 0 0 4 4
Y AN Zh e n g b i n 一, LI N Z h a o h u i 一, a n d ZHAN G He
1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e n t e r f o r C l i ma t e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S c i e n c e s( Z C C E S ) , I n s t i t u t e fA o t m o s p h e r i c P h y s i c s(

we s t e r l y j e t [ J ] . C l i ma t i c a n d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R e s e a r c h( i n C h i n e s e ) , 2 0( 4 ) : 3 9 3 41 - 0 , d o i : 1 0 . 3 8 7 8 / j . i s s n . 1 0 0 6 . 9 5 8 5 . 2 0 1 5 . 1 4 0 9 5 .
经 向温度差 中图分类号
感 热通 量 P 4 6 1
积云对流 参数化方案 文献标识码 A
1 0 0 6 . 9 5 8 5( 2 0 1 5 )0 4 . 0 3 9 3 . 1 8
d o i : 1 0 . 3 8 7 8  ̄ . i s s n . 1 0 0 6 - 9 5 8 5 . 2 0 1 5 . 1 4 0 9 5
急流的年际变化特征 ,但两者 的时间系数相关较 小,表 明模 式对 西风急流南北位置年际变化的模 拟偏差较 大。针
对模式模拟的地表感热通量及对流层 中上层经 向温度差 ( MT D)的分析 结果表明,模式对阿拉伯半 岛东南部、阿 拉伯海西北部及 印度北部 的地表感热通量 的模拟存在偏差 , 影响到对流层 中高层温度场 、 高度 场的模拟 , 使得 I A P AGC M4 . 0模拟 的 MT D强度较再分析资料相对偏弱 , MT D变化最大的区域位置相对偏北 , 且模式模拟 的 MT D年
际变化与再分析资料相 比也有较大偏差 ,从而造成模式对 西风急流模 拟的偏差。此外,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 案
也 可 影 响 对 流 层 中上 层 经 向温 度 差 的模 拟 ,进 而 影 响模 式 对 东亚 高 空副 热 带西 风 急 流 的模 拟 。
关键词 文章编号
大气环流模式
东亚高空副热带西风 急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