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1.doc0

合集下载

留守儿童服务案例

留守儿童服务案例

留守儿童服务案例留守儿童是指某些父母因工作、生活等原因而长期离家,导致孩子独自留在家中的情况。

这种现象在中国广泛存在,特别是农村地区。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境,如教育问题、情感问题以及安全问题等。

为了帮助这些留守儿童,许多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积极开展了留守儿童服务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下面我将介绍几个有关留守儿童服务的案例:案例一:河北省某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中心这个关爱中心成立于2010年,旨在提供学习、生活、心理和社交方面的帮助给留守儿童。

中心设有图书室、学习辅导室、音乐室和活动室等设施,以提供多元化的教育和娱乐活动。

此外,中心还开设了心理辅导班,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

通过这个关爱中心的服务,许多留守儿童得到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心理支持,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生活质量。

案例二:上海市留守儿童之家上海市留守儿童之家于2007年创办,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教育和心理支持等服务。

除了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外,该机构还设有教室、图书馆和活动室,致力于提供全面的学习和娱乐环境。

此外,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也常驻机构,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

通过这个机构的帮助,许多留守儿童获得了稳定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支持,他们更加健康、积极地成长。

案例三:山西省某留守儿童教育培训基地这个培训基地为留守儿童提供文化课程和职业技能培训。

基地设有教室、实训场地以及岗位模拟训练室等教育设施,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和技能培训的机会。

这个基地致力于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未来发展机会。

通过参加培训,许多留守儿童学会了一门手艺,获得了职业技能的认证,增加了他们就业的机会。

这些案例代表了留守儿童服务的一部分,通过提供学习、生活、心理和职业等方面的支持,帮助留守儿童克服了一系列困境。

然而,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努力来完善留守儿童服务体系,保护他们的权益,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够享受到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留守儿童典型案例

留守儿童典型案例

留守儿童典型案例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长期不得相伴成长的儿童。

他们无法享受到正常家庭生活的陪伴和教育,成长环境非常艰苦,生活困难,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遭受重大影响。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案例。

小明是一个留守儿童,他的父亲和母亲在他两三岁时离开了家乡到城市里打工。

小明被留在了奶奶家中,奶奶60多岁了,身体状况不好,无法照顾他的基本生活。

小明的奶奶每天早上五点就得起床,赶路两小时去托儿所接小明,随后去外地打工。

小明的奶奶是一个农民工,在建筑工地上搬砖,每天辛辛苦苦地工作十几个小时。

到晚上十点多回到家,已经又累又困,却还要给小明做饭、洗澡、照顾他的基本生活需要。

由于疲劳过度,奶奶已经生病多次,却没有钱去医院治疗。

小明的父母打工的城市离家很远,一年只能回来一两次,更多的时间只能通过电话和视频与小明交流。

由于时间的缺乏,无法亲眼看到小明长大的点点滴滴,成为了小明心中的巨大遗憾。

小明的成绩一直不理想,他的成绩总是在班上的倒数前列。

他的老师和同学们都认为他是一个无心学习的孩子,经常缺席也不好好完成作业。

在学校里,小明经常感到孤单和无助,他看着其他同学与父母交流时的笑脸,心里非常羡慕。

他曾经向奶奶诉说过自己的苦楚,奶奶也一直在鼓励他,希望他好好学习,将来能改善他们的生活。

尽管如此,小明还是感到自己无法融入到学校和家庭中。

他常常在寒冷的冬夜里独自哭泣,渴望父母能够回家陪伴自己,安慰自己。

小明的心理健康状况日益恶化,他容易发脾气,封闭自己的内心,不愿意和人交流。

小明的案例充分展现了留守儿童面临的苦难。

他们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生活状况困苦,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儿童成长环境。

这不仅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还会对他们的学业成绩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该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度过困难时期,实现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案例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在班级管理中,有很多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事例,下面就这些进行分析。

案例一:学生简介:李克,成绩还不错,而且个性比较活泼,在班级人缘关系比较好,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威望,篮球也在同龄人中也是打得比较好的.因其好动、活泼及在学生中的威望,在入学时老师也比较器重。

学生不良行为表现:刚开学一个月这几个学生的表现还是比较好的,见到老师很有礼貌的问好;作业能及时、认真的完成;同学之间关系良好,能主动帮助他人;能较快地适应寄宿生活。

鉴于他不错的表现,在班干部选举时裴田亮被选为体育委员。

但是没过几个月,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就开始显露出来:主要有:1、上课不认真。

有时趴在课桌上睡觉、有时做小动作、有时开小差神游万里。

2、因其学习态度不好,老师经常提醒他们,但却引来的是直接与老师顶撞。

3、过分热衷于体育运动。

放学后的课余时间活跃在篮球场上,有时在学校规定外时间打篮球。

学生不良习惯产生的根源 1、家庭因素。

都是家中的独子,因此倍受疼爱。

另外家庭经济状况也是比较富裕,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家长总是尽量满足。

过多的零用钱使他们有了花钱无度的个性,也是他们对什么都不是很在乎,包括成绩。

另一方面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很高,把全部的希望都倾注在他们身上,所以对他们来说压力很大,由此产生了逆反心理。

2、个性因素。

胆子大,任性,对于别人不敢做的他们敢,做事不考虑后果。

听不进规劝,喜欢我行我素。

3、青少年心理因素。

精力充沛,总是喜欢尝试新鲜事物,酷爱标新立异、耍酷、好面子。

学生心理状态分析 1、意志缺失。

这两位同学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进取性,行为自觉性差,需要任课教师、班主任经常提醒才能上课认真。

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

在其他任何班级事物上也是同样漠不关心。

认为班级与他无关、同学与他无关。

我:2、心理疲劳。

表现为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

萎靡不振,做事懒散无力,没有一个青少年应该具有的那种飞扬的神采。

3、消沉。

由于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整天浑混噩噩,不关心自己的学业,消极混世,显得异常颓废。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2024)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2024)

心理健康问题突
孤独感与自卑感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 陪伴和关爱,容易产生孤 独感和自卑感。
情绪不稳定
由于缺乏有效的情绪疏导 和调节机制,留守儿童容 易出现情绪波动和不稳定。
行为问题
部分留守儿童可能出现攻 击性行为、逃学、偷窃等 不良行为。
家庭教育缺失影响
学习习惯差
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和指导,部 分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加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 惯。
关注心理健康
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老师,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 和辅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社会资源整合利用
校企合作
与当地企业合作,为留守儿童提 供实践机会和职业规划指导。
社会捐赠
接受社会各界善款捐助,改善学 校硬件设施和教学质量。
全教育等课程。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如音乐、美术、体育等,促进留
守儿童全面发展。
实施个性化教育方案,针对不同 留守儿童的特点制定学习计划。
家校合作共育模式探讨
学校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定期 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关注留 守儿童成长。
开展家长学校活动,提高家长 教育意识和能力。
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 教学活动,形成家校共育的良 好氛围。
家校合作机制建立
通过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和沟 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尽管教育资源投入增加,但在一些偏远地区和薄弱学校,教育资源仍然匮乏。应进一步完善 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确保所有留守儿童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讲述老师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我想每个老师肯定有很多。

虽没有那么多的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情节,但也有印象深刻和意义深长的故事情景。

去年,当我接手教六年级时,班上有一位这样的小男孩。

他是个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外面打工,一年到头很少回家,一直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

上英语课时,我发现他总是习惯地趴在桌上,手中一直摸索着什么东西,根本就没听课。

我故意叫他起来回答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我用英语说“hi”,你会怎么说,他说“hello”全班都为他鼓掌了,他开心的笑了,他也会回答一两个像这样简单的问题,这一点让我知道了他并不笨,能学好。

这时我发现了新的突破点,那就是随时关注他,让他自己充满自信心。

首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才能提高学习成绩,成绩提高了自然对学习有兴趣。

我经常给他的家长打电话,建议他们多关注孩子的学习,规范一下他的学习行为。

在班上我又开展了‘纪律行为’加分。

根据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加分、扣分。

他听了,重重的点了点头。

没想到这一招一出,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

每堂英语课上,他都积极举手发言,哪怕是回答错了,我都趁机表扬了他,还给他加了10分。

看到他那高兴劲,我的心也高兴得像花儿一样。

紧接着我就测验了单元试卷,发现了他的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又趁机打电话给他的父母。

希望他们一定要配合我一起鼓励他、教育他。

后来,这个男孩好像变了一个人,各种行为习惯变好了,期末考试成绩也提高了许多。

我深深体会到,留守儿童是孤独的,他们的心是在孤独中煎熬出来的;留守儿童是孤独的,他们的情是在压抑中成长的。

老师要做到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注意发现学生身上闪光的品质,心中隐秘的活动,脸上露出的神情,生活中出现的异常行为,这一切就是刚刚露出的端倪,不会引起成人的注意,也应成为老师捕捉的对象,加以因势利导,并用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来影响教育的进程,规范学生的行为。

《爱的教育》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没有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1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1

关爱留守儿童案例江塘完小:钟少云随着经济地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在广大农村地区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而且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他们在学习与心理发展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学习情况不佳、行为习惯不良、人格发展不健全等,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弥补他们缺失的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就我班留守儿童的教育,说说自己的做法。

老师,我来当新学期伊始,我在班级宣布要临时选几个同学担任小组长。

话音刚落,便从教室后传来:“老师,我来当。

”寻声望去,原来是邢欢。

邢欢是我班留守儿童中比较特殊的一个。

他一直由外公和妈妈在家带着。

他特别聪明,可行为习惯却总是不尽如人意。

每一天的衣服不见他穿整齐过;上课时不时摸摸这儿,碰碰那儿,似乎心中揣着一只小兔,总也安静不下来;下课时总喜欢和同学打闹,几乎天天都有学生向我诉说他的不是;作业也不认真完成,总是马虎行事,潦草完工;不管做什么事都是热情有余,坚持不足。

上学期在老师和同学的努力帮助之下,语文、数学均得了93分,这对于他来说已经是一大进步,我知道他到现在还骄傲着呢!如今,他想当组长就给他一次机会吧!于是,我说:“好的,第八小组就由邢欢担任组长。

”接着我给每一个组长提出要求:“组长要严格要求自己,要争取比组员做得好。

首先书写要工整,作业要按时并保证质量,要给组员做好榜样。

接下来的日子就看各位组长的表现了。

”第一天当我看组长的作业时,发现邢欢的作业和以往换了一个模样,字迹隽秀,看上去挺舒服的,顺势夸夸他:“好样的,继续加油!组长就要做好表率。

”他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

但我从心里知道要让邢欢变个样,得长期坚持,不断给予鼓励。

在周五的班队干部竞选会上,邢欢又主动申请担任班队干部。

由于他的体育比较好,孩子们一致推选他担任体育委员,他高兴地接受了。

尽管在检查眼保健操时,邢欢站在台前腰挺得还不是很低直,但我相信有我们大家的信任与鼓励,未来的日子他一定会进步的。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平果县第七小学一(7)班黄玉如一、学生情况介绍基本资料:潘芯芯女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背景资料:家庭组成成员:爸爸、妈妈、奶奶;家庭教育状况:爸爸、妈妈外出务工,他自小跟奶奶一起生活。

奶奶对其百般疼爱、百依百顺,对他的要求从来不说半个不字。

个性特征:潘芯芯是一个长得聪明、活泼,但自信心差,无拘无束,性格执拗,容易动怒。

上课不太听讲,要么去招惹别人,要么自己做小动作,课堂纪律差,常受到老师批评。

与同学的关系较差,大部分都喜欢她这样,她有点小聪明就显得自傲。

二、原因分析1.奶奶的无原则溺爱。

潘芯芯奶奶一味的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他任性、蛮横、不讲道理。

导致后来管不了。

2.父爱、母爱的缺失。

潘芯芯的爸爸、妈妈为了生活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他,到广东打工赚钱,童年的生活少了父母的陪伴与关爱,让他的心理十分自卑,缺乏自信,又很任性。

3 、潘芯芯在家时奶奶由于管不了,经常不认真写作业,写字马虎。

4、一个学期以来,.在同学的交往中常常遭到了同伴的排斥,由于不好的行为表现也会遭到老师的批评,从而加剧了他的易暴易怒情绪。

三、具体教育措施1.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爱护。

我主动和他亲近,和她做朋友。

对她的情绪表示理解。

当她调皮时,不要直接批评,要调查清楚,搞明白是什么原因,然后和她讲道理,让她慢慢的平静下来再探讨原因。

.2.努力改变家长的教育方法。

我和潘芯芯的家长联系,告诉她的奶奶一味的娇纵孩子,已经造成不良后果,要对她的无理要求说“不”,当她犯了错误要注意方法,及时批评教育;让潘芯芯的爸爸、妈妈通过电话经常和她联系,关心她的学习、生活,让她感受到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拥有父母的关爱。

3.教给她一些正确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

通过适当的提示帮助她回想生气的原因。

请她大胆的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

带动班上学生给她找优点、和她做朋友。

4.在集体生活中,多鼓励她与其他同学交流和玩耍,多些机会让她参与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四、初步成效1、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潘芯芯已经有些进步,易怒现象少了,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了。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何玲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在广大农村地区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而且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他们在学习与心理发展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学习情况不佳、行为习惯不良、人格发展不健全等,我对我班上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姓名:刘鑫磊性别:男年龄:八岁一年级学生二、问题及行为表现1、学习缺乏主动性。

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

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

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4、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

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

5、主要原因是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三、个案分析刘鑫磊今年八岁了,在家里有个姐姐,父母常年外出打工。

我行我素,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常常不做,在班级里,一则年龄大,二则学习成绩不好,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1、根据刘鑫磊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

让他的爷爷奶奶一定要与老师更好的配合,严格管教孩子。

2、他经常犯错误,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

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

3、针对刘鑫磊惰性强的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看到他认真劳动时,就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经过近一年的了解及教育,刘鑫磊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

农村单亲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农村单亲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农村单亲留守儿童教育案例近年来,随着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单亲留守儿童问题。

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以一个真实案例作为例子,探讨农村单亲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分析解决方案。

案例背景:小明,一个12岁的农村单亲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照顾。

小明的家庭生活贫困,生活条件艰苦。

由于缺乏照顾和关爱,小明在学业上存在困难,学习成绩下降,同时也在心理健康方面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问题分析:农村单亲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结构的改变密切相关。

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指导,这些孩子往往面临学业困难、心理压力以及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社会应该加强关注,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帮助这些孩子。

解决方案:1. 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同时,培养更多优秀的教师到农村从事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2. 心理辅导与关爱农村单亲留守儿童需要得到心理辅导和关爱。

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训专业心理辅导员,为这些孩子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

同时,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以与学校合作,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单亲留守儿童提供亲情关怀。

3.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父母在外打工是导致农村单亲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强对农村父母的家庭教育指导。

通过开展培训课程,帮助父母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他们在教育方面的能力。

4. 民间组织的参与农村单亲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民间组织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提供资金支持、教育帮助和其他形式的支持。

同时,通过与学校和政府合作,形成合力,为这些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结论:农村地区的单亲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提供心理支持和关爱、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以及鼓励民间组织参与,可以改善这些孩子的教育状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做出贡献。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案例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案例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案例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监护人长期不在家,留守在农村或城市的儿童。

由于长期缺乏家庭关爱和监督,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

下面是一个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案例。

小明是一名留守儿童,他的父母在外地工作,每年只能回家一两次。

他与祖父母一起生活,但由于祖父母年纪大,无法给予他充分的关爱和教育。

小明的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在学校也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

为了解决小明的教育问题,学校与社区合作,组织父母陪读活动。

学校安排了每月一次的家长会,邀请父母回家与孩子共度时间。

在会上,学校提供了一系列的学习辅导资料,帮助父母更好地辅导小明。

同时,学校还与社区协商成立了一个资源库,提供志愿者辅导小明和其他留守儿童的学习。

小明的父母参加了每次的家长会,并在每次会议结束后与小明沟通,了解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他们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每周请一位志愿者辅导小明的学习。

这位志愿者是一名大学生,与小明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他解答问题、完成作业。

在家庭教育方面,小明的父母也积极参与。

他们与小明制定了每天的作息时间表,对他的学习进行日常督促。

他们定期给小明寄送信件,表达对他的关心和鼓励。

同时,他们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小明保持良好的沟通,听取他的心声和困惑,给予他精神上的支持。

通过学校和社区的帮助以及父母的积极参与,小明的学习和行为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的成绩逐渐提高,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

他在与志愿者的互动中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律能力。

小明的家庭教育成为了一个成功的案例,展示了留守儿童如何在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共同努力下获得良好教育。

一名留守儿童的辅导案例

一名留守儿童的辅导案例

一名留守儿童的辅导案例发布时间:2023-02-02T07:48:32.619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9月第18期作者:聂亚敏[导读] 00后这一代人生下来就衣食无忧,从小与电视电脑相伴,又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全力照顾一个孩子:过度关注、全力满足、包办代替······根据心理学原理,一个人没有了需要也就没有了动机,所以普遍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

聂亚敏渤海大学研究生在读一、个案研究背景00后这一代人生下来就衣食无忧,从小与电视电脑相伴,又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全力照顾一个孩子:过度关注、全力满足、包办代替······根据心理学原理,一个人没有了需要也就没有了动机,所以普遍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

另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当孩子在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都得到满足之后便是追求实现自我价值,而这一需求在社会中无法得到满足时,心理问题就产生了。

而60后70后有些甚至吃都无法得到满足,它们不会追求更高一级的满足。

所以对比60后70后这一代人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虽然每位父母都知道爱护自己的孩子,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父母这个角色。

中国的父母生孩子之前都没有接受过专门机构的培训,并大都沿袭上一代人的教育方式,既与时代脱节、严重滞后,又简单粗暴,由于中国两千年来的孝文化,要求孩子服从、顺应父母。

缺乏对孩子心理的研究,不懂科学育儿。

这一方面跟西方人相比要差很远。

如果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情况就会更加严重。

做为一名中学教师研究家庭教育不但有利于培养自己的孩子,更有利于培养自己的学生,因为我们这所学校的家长普遍素质较低,更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

所以我志愿做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普济天下,拯救苍生。

本人的研究方向是针对0---6岁及青春期的孩子。

二、个案基本情况及主要问题本案例小龙,籍贯:山东省泰安市范镇,性别:男,出生于2001年。

留守儿童服务案例

留守儿童服务案例

留守儿童服务案例
社工在走访入户中发现龙山镇芦塬村有一名留守儿童叮叮(化名),今年 8岁,个头中等,皮肤偏黄,性格内向,沉默寡言。

叮叮与爷爷奶奶和两个妹妹5人同住在一起,居住环境较差,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少父母的关心和照顾,导致亲情感和归属感严重缺失,渴望陪伴。

孩子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孩子和父母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爷爷奶奶的溺爱使得孩子喜欢玩手机,刷短视频,缺乏同伴支持。

通过与叮叮接触交谈,发现叮叮有改变自己的意愿,内心深处渴望父母多一点陪伴自己,也非常希望自己的学习有所进步。

叮叮的爷爷奶奶性格开朗,通情达理,非常关心叮叮的生活学习,愿意为叮叮改变现在的现状,使之成为有用的人才。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监护人因经济、就业等原因长时间不在身边,与父母或监护人分离而生活在乡村或城市的儿童。

在中国,由于农民工外出务工,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重化。

下面将通过对留守儿童个案的分析,来深入了解他们面临的困境以及可能解决方案。

个案介绍:小明(化名)是一名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父母都外出打工,长时间不在身边。

小明在农村的爷爷奶奶照顾下生活,但由于老人身体状况不好,无法给予他充分的关心和教育。

小明长时间自由自在地生活,没有固定的学习和生活作息时间。

由于没有父母的关爱和引导,小明在学业上遇到了很大困难,成绩一落千丈。

同时,由于没有人管教,小明的行为逐渐变得叛逆,和同学之间发生了多次矛盾冲突。

分析:小明的案例反映了留守儿童普遍面临的问题:1.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引导:留守儿童往往无法得到父母的关心和教育,缺乏家庭温暖和安全感。

这使他们在心理上更容易感到孤单、焦虑和自卑,进而影响到学习和社交。

2.学业困难: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无法得到足够的支持和指导。

他们缺乏学习习惯的养成,导致成绩下降,学习动力不足。

3.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由于缺乏人的管教,留守儿童容易放纵自己,没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和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这使他们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对有组织的生活产生困惑。

解决方案:为了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困境,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加强对父母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意识。

同时鼓励留守父母尽可能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给予他们父母的关心和支持。

2.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构: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构,提供生活和教育的支持。

这些机构可以提供临时照管服务,为留守儿童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心理辅导和情感支持。

3.开展心理辅导:学校和社会工作人员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工作,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困扰和自卑感。

对于情绪问题较严重的留守儿童,还需要开展个别心理治疗。

4.加强乡村教育建设:在农村地区建立良好的教育资源,提升乡村教师的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环境。

对留守儿童要进行感恩教育(1)

对留守儿童要进行感恩教育(1)

对留守儿童要进行感恩教育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乞丐被饿得昏倒在路旁,一位好心的路人见了将他扶起,用自己行路所剩不多的干粮救助了他,并答应每年接济他一些钱以渡过饥荒。

此后的三年,路人想尽办法兑现承诺。

后来,路人娶了妻子,负担重了。

他便对乞丐说以后可能给不了那么多了。

乞丐闻之很是不悦。

又过一年路人有了孩子,负担更重。

他羞愧的对乞丐说了自己无力继续接济的现实。

乞丐听了竟勃然大怒,指着路人的鼻子吼道“你这人好没道理,怎么能把我的那份给你的孩子呢!”故事当然是虚构的,但谁能说现实生活中没有文中乞丐那样的人呢?前一段时间“今日头条”等媒体上报道的那位老人,因为乘公交时身旁年轻人没给他让座便对其殴大打出手就是一个例证。

一些人有了困难,总觉得别人的帮助是应该的,不帮是大逆不道;接受别人的帮助是天经地义的。

殊不知面对你的困难,人家帮你只是出于道义,不帮是本份。

你得到了人家的帮助怎可毫无感恩之心,甚至得陇望蜀?而得不到帮助便怨天尤人,甚至以怒相向?由此,我想到了身边大量的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因为父母远在他乡打拼而长期缺少了本应属于自己的父爱母爱,思念父母的殷殷之情令人同情。

由此而产生的孤独、内向、忧郁等扭曲的心理乃至性格,着实让人忧心。

无数善良的爱心人士站出来,他们慷慨解囊,把自己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物奉献给了留守儿童。

大量的社会组织东奔西走,想尽了办法募集资金希望更多的留守儿童得到帮助。

我们的各级政府更是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生活上关怀备至,精神上体贴入微。

几年来相继出台的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更是确保了这种关爱的持久、规范。

仅就我所在的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便可见一斑。

孩子学习上遇到困难了有专门的帮扶老师的辅导;学习疲倦了学校专门开设了活动室,室内象棋、军旗、围棋、手工拼图、泥塑等等几乎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思想有圪塔了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耐心帮助;思念爸妈了,学校提供了多部免费电话;情绪压抑了有宣泄室为他宣泄感情。

小学关爱留守儿童案例

小学关爱留守儿童案例

小学关爱留守儿童案例案例一:小雪的故事小雪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

她的父母都在城市工作,只能寄人篱下。

她每天一个人在家,吃饭、照顾自己都是靠自己。

看着身边其他孩子有父母的关怀,小雪感到很孤单和无助。

她在学校成了一个害羞、孤僻的孩子,很少与同学交流。

她的成绩也一直都很差。

一个偶然的机会,小雪遇到了一位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者。

志愿者花时间陪她聊天、辅导作业,还带她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

逐渐地,小雪有了一个心灵寄托,她变得开朗活泼,开始与同学积极交流。

她的成绩也开始有了明显的提升。

通过一段时间的关心和陪伴,小雪的性格逐渐开朗起来,学习也变得积极主动。

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开始参加一些学校的竞赛活动,并获得了奖项。

她的父母也意识到,在家庭中多花时间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并决定更多地回家陪伴小雪成长。

案例二:小明的故事小明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他被寄养在农村的亲戚家。

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亲戚家并不能给予他很好的生活条件。

小明经常在家饿着肚子,能吃到一顿丰盛的饭菜是一种奢望。

他也无法在学校参加课外活动,感到很孤独。

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明遇到了一位善心人士。

这位善心人士了解了小明的困境,并帮助他解决了一些生活上的困难。

不仅如此,善心人士还定期探望他,陪他聊天。

他们共同上补习班,为小明提供了学习上的扶助和鼓励。

逐渐地,小明不再感到孤独和无助。

他开始更加努力地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他还参加了学校的课外活动,并成为了一个优秀的班干部。

在善心人士的关怀和陪伴下,小明的自信心逐渐增强,他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通过善心人士和父母的关怀,小明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他不再感到像之前那样孤单和无助,有了更多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他变得更加自信、乐观,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关爱留守儿童是非常重要的。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困扰和挑战,特别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

只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陪伴,才能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享受健康快乐的童年。

留守儿童案例

留守儿童案例

走进留守儿童内心五龙山小学黄家友据统计,目前,我国有农村留守儿童2000多万,他们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安全等突出问题,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而且关系到新农村的建设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为此,中共中央组织部、全国妇联、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七部门日前联合下发通知,开展联手行动,逐步建立和完善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措施。

促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有效解决。

我校是一个相对偏僻的农村小学,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不少学生的父母双双到城市打工或者做生意,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收入,于是,不得不把未成年的孩子留在家里。

由此以来,在我们农村的学校,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由于这些孩子的年龄小,自制力差,又得不到父母的帮助等因素,以致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心理性格、学习成绩等方面容易产生偏差。

所以我们应该对这些特殊的群体给予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帮助,多一分鼓励。

留守儿童在其内心有一片心灵的空白,那是亲情的缺憾所造成的。

要弥补这一缺憾就需要走进孩子内心,打开他们心中的心锁。

在我班就有那么一个留守儿童古某,家距学校有5、6公里远,每天上学或放学都要走一个多小时。

特别是放学回家,如果在路上再逗留的话,到家时就已经天黑了。

虽然离学校远,但他却很少迟到。

前两年,他的父母远在广州打工,就把他留给了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

其实他的爷爷奶奶更需要别人的照顾:奶奶身患重病,勉强能做一些家务,而爷爷更是瘫痪在床,每天都要像婴儿般精心照顾他。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但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的他却陋习连连。

作业总是经常不认真完成,还以这样或那样的借口来糊弄老师。

教育一次,在短时间还能起到一点效果,时间一长,又变成了老样子。

特别是喜欢从家里偷偷地拿钱出来用。

一开始,还只是少数的几块,十几块。

把从家里偷来的钱或是买东西请客,或是买玩具、打电子游戏等。

在很短的时间里,钱就被他挥霍殆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在广大农村地区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而且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他们在学习与心理发展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学习情况不佳、行为习惯不良、人格发展不健全等,我对我班上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
姓名:刘磊
性别:男
年龄:14岁
高一年级学生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学习缺乏主动性。

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

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
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

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4、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

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

5、主要原因是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三、个案分析
刘鑫磊今年14岁了,在家里有个妹妹,父母常年外出打工。

我行我素,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常常不做,在班级里,一则年龄小,
二则学习成绩不好,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1、根据刘磊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

让他的爷爷奶奶一定要与老师更好的配合,严格管教孩子。

2、他经常犯错误,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

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

3、针对刘磊惰性强的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看到他认真劳动时,就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经过近一年的了解及教育,刘磊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

现在,刘鑫磊对教师尊重,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成绩逐步提高。

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值日主动、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

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他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在班上还很调皮,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有较大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