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2)
目录
• 留守儿童现状及问题 • 精选案例一:四川某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实践 • 精选案例二:河南某初中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实
践 • 对比分析两个案例异同点 • 留守儿童教育策略探讨与建议
01
留守儿童现状及问题
Chapter
留守儿童定义与分布
定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 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 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 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 同关注和努力,学校、家庭、政府和 社会各方面应形成合力。
加强心理辅导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 环节,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和 心理素质。
个性化教育计划是留守儿童教育的重 要措施,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 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
家校合作是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 重要途径,应积极加强家校之间的沟 通和联系。
心理辅导策略制定和实施过程
学校组织专业心理教师团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测评,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和需 求。
根据测评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心理辅导计划,包括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课程 等多种形式。
在实施过程中,心理教师积极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引导他们表达内心感受,学习 情绪调节和应对压力的方法。
实践效果评价及反馈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 乏,留守儿童难以获得优 质的教育资源和辅导。
心理健康问题突
孤独感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 关爱,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遗弃
感。
自卑心理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父母不在身边 等原因,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心 理。
情绪问题
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 绪问题,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 长。
03
精选案例二:河南某初中留守 儿童心理辅导实践
幼儿园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案例分析及启示
幼儿园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案例分析及启示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人口外流,幼儿园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
这些留守儿童通常是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长时间无人照顾,导致他们面临着心理、情感和教育等方面的困境。
针对这一问题,许多地方和机构纷纷开展了各种关爱行动,旨在帮助这些留守儿童获得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些幼儿园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案例,探讨其启示和价值。
一、案例分析1. 乡村幼儿园联合社区资源,为留守儿童提供关爱服务。
在一些偏远的乡村地区,幼儿园通常是留守儿童教育和生活的重要场所。
一些乡村幼儿园积极联合当地社区资源,组织开展兴趣班、亲子活动等,为留守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生活关爱。
通过社区资源的整合利用,留守儿童得到了更全面的成长,也减轻了教师和家长的压力。
2. 非政府组织开展义教项目,帮助留守儿童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
一些非政府组织通过开展义教项目,致力于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
他们组织志愿者到偏远地区的幼儿园进行教学辅导,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帮助留守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
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留守儿童的学习,也提升了当地幼儿园的整体教育质量。
二、启示和价值1. 多方合作,共同关爱。
幼儿园留守儿童问题不是单一部门或个人能够解决的,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
政府部门、学校、社区、非政府组织等应当加强合作,共同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全面的关爱服务,形成合力。
2. 注重教育质量,提升教育水平。
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应当注重提升所在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和师资水平。
通过培训教师、引进更多教育资源等举措,提升幼儿园的整体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
3. 重视心理关怀,关爱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
留守儿童面临着与父母分离的心理压力,需要得到更多的心理关怀和情感支持。
幼儿园和相关机构应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
4. 引导社会关注,营造共同关爱氛围。
通过媒体宣传、公益活动等方式,引导社会各界更多关注幼儿园留守儿童问题,营造共同关爱的社会氛围。
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
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一宽容播种美丽赏识创造奇迹陈明远今天我想跟大家说说我班的一个孩子——小丽,这个孩子父母都不在家,长期在外打工,孩子就留在老家和爷爷、奶奶在一起,是个典型的留守儿童。
她是个整天头发乱蓬蓬,满身脏兮兮的女孩。
她存在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上课不听讲、经常不做作业、书写差、爱乱写乱画等,学习成绩糟糕透了:拼音不会,最简单的生字都不会写,每次考试只能考二三十分。
刚开始,我是反复批评说教,呕心沥血辅导,可是一点效果都没有。
打电话与家长沟通,家长说她对这孩子早就不寄希望,一种放弃的念头也在我心中萌发。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翻开上次知心姐姐的讲座记录,心里引起了很大的震撼!“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如果放弃一个学生,就全班而言只是几十分之一,就全校而言更是几百分之一,但是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放弃的却是百分之百啊!”是的,我不该放弃,也不能放弃。
学生不是老师的亲骨肉,但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交到老师手中,同时,也就把信任和责任放到了我们的肩上。
小丽,一个叫人头疼的孩子却拥有班里孩子少有的闪光点——爱举手回答问题。
我紧紧抓住这线曙光,给她机会,让她成为学习的主人。
每节课上,都有她第一个高高举起的小手;每个问题里,都留下她自信的笑脸;每一次,我都会把她作为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榜样。
可是每一次她的回答都与我的提问相隔十万八千里,教室里留下的常常是一片哄堂大笑。
慢慢地,慢慢地,这线曙光黯淡了。
一节语文课上,我让同学们交流孔子是怎样拜师的?问题刚提出,小丽又是第一个举起了手,陆续地一双双小手如小树林挺立在我的眼前,此时我想:如果叫她,太耽搁时间了,还是请别的孩子回答这个问题吧。
小丽见我没请她,脸上立即露出一脸的不高兴,小嘴嘟起来都可以挂油瓶了,还一边说:“总不叫我。
”说完,就把头伏在手臂上,一直情绪低落。
当时我并不很在意,继续投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假如你是一位远近闻名的人,你会这么辛苦去拜师吗?”我组织了一个拓展性的练习。
班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与分析
班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与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无法陪伴的儿童。
他们在
农村成长,常常面临教育资源匮乏、亲情疏离、心理健康问题等困扰。
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进行案例分析和探讨,有助于找到改善他们教
育状况的有效途径。
一、案例描述:
小明(化名)是一名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由奶奶照顾。
在
学校表现较差,学习成绩低于同龄人,缺乏自信心,经常遭受同学的欺负
和孤立,心理状况较差。
二、问题分析:
1.缺乏家庭关爱与教育指导: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小明缺乏家庭
关怀和教育指导,难以形成健康的成长环境。
2.学习资源匮乏:农村学校教育资源有限,教师和教材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小明的学习需求,导致学习成绩差。
3.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的亲情疏离和孤独感容易导致小明心理健康问题,缺乏自信心、抑郁等表现明显。
三、解决方案:
2.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可以引进志愿者组织、社会资源等,为小
明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活动。
鼓励小明参加各类兴趣班,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心理健康关注:学校可以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辅
导与培训,帮助小明排解焦虑、增强自信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效果评估:
2.学习成绩提高:定期考核小明的学习成绩,比较其与其他留守儿童和正常家庭儿童的差异,评估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措施的有效性。
3.心理健康改善:通过心理健康测试和小明自述情况的记录,评估心理辅导和培训的有效性,比较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
幼儿园孤儿留守案例分析
幼儿园孤儿留守案例分析介绍幼儿园孤儿留守是指是父母或监护人因各种原因无法照顾孩子,导致他们长期在幼儿园生活的一种现象。
这种情况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幼儿园孤儿留守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法。
案例分析案例一:小明小明是一个6岁的男孩,他的父母因为工作原因无法照顾他,于是将他送到一家幼儿园。
在幼儿园,小明无法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他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
他在班上经常与其他孩子发生冲突,自闭和孤僻的表现明显。
案例二:小红小红是一个5岁的女孩,她失去了双亲,由外婆照顾。
由于外婆年龄大,无法长时间看护小红,于是将她送到一家幼儿园。
尽管幼儿园工作人员尽力照顾她,但小红仍然感到孤独和无助。
她经常因为无法与其他孩子建立亲密关系而感到沮丧。
原因分析缺乏父母关爱幼儿园孤儿留守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父母的关爱。
父母的工作忙碌、离异、出国务工等原因导致他们无法亲自照顾孩子,只能把他们送到幼儿园。
这使得孩子们长期无法得到父母的陪伴和爱护,导致他们感到孤独和无助。
缺乏亲密关系在幼儿园孤儿留守的情况下,孩子很难与其他孩子、老师建立亲密关系。
他们的朋友圈和社交网络受限,无法得到足够的情感支持和安全感。
这使得他们更加孤单和不安。
心理压力和困境幼儿园孤儿留守的孩子面临着心理压力和困境。
他们无法获得适当的情感支持和关怀,长期处于孤独和无助的状态下,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这可能导致他们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影响分析低自尊心和自信心幼儿园孤儿留守导致孩子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挫折。
他们无法获得父母的认可和鼓励,无法得到他们应有的关怀和关心。
这使得孩子们对自己的价值感和自信心产生怀疑,对自己缺乏信心。
社交问题幼儿园孤儿留守也会导致孩子们出现社交问题。
由于长期缺乏与其他孩子互动的机会,他们往往无法适应社交环境,难以与其他孩子建立友谊和亲密关系。
这可能引发孤独感、自卑感和不良行为。
学习和发展问题由于缺乏家庭环境的支持和激励,幼儿园孤儿留守的孩子在学习和发展方面也面临困难。
2024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案例
contents
目录
•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挑战 • 成功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 失败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策略与建议 • 社会资源整合与支持体系构建 • 总结与展望
01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挑战
留守儿童定义及背景
留守儿童定义
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 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 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 一起的儿童。
由于长期忽视学业和缺乏有效引导小 刚的学习能力和未来发展受到严重影 响。
04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策略与建议
加强亲子沟通,建立良好关系
定期视频通话
共同参与活动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智能手机、平 板电脑等,定期与孩子进行视频通话 ,增加亲子互动的频率和深度。
尽可能多地参与孩子的学校、社区等 活动,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心和支 持。
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差,父母 外出务工虽然能够增加家庭收入,但也使 得家庭教育投入不足。
02
成功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案例一:积极沟通,建立信任
留守儿童小明,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与爷爷奶奶生活。通过定期视频通话和写 信的方式,小明的父母积极与他保持沟通,分享彼此的生活和感受。
在沟通过程中,小明的父母始终保持耐心和理解,认真倾听他的想法和困惑,给予 他积极的鼓励和支持。
鼓励参与社会实践
鼓励孩子参加志愿服务、 环保等社会实践活动,培 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公 民意识。
关注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
了解孩子心理需求
关注孩子的情感变化和心理需求 ,及时发现并解决孩子的心理问
题。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如有需要,可为孩子提供专业的心 理咨询服务,帮助孩子缓解心理压 力和困惑。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三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三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一篇一、问题表现:安某,男,15岁,九年级(5)班学生,父母离异,判给父亲,但父亲在外打工,跟叔叔二人居住。
说话、打架,多动。
二、教育过程及结果: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发现他这怪僻的性格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缺少家庭教育;二是补偿式的父爱,每次父亲回来就是给他生活费及零花钱,对于他物质上的要求尽全力满足,但对于学习基本不提,品德教育从不过问。
三是学习疏于监督,养成了随心所欲,无所谓的习惯。
因此我开始慢慢的观察他,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1)走进心灵,倾注无限关爱。
我真心实意地走进他的心灵,从心灵上关心他的健康成长,驱除他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
我经常找他聊天,聊天的内容不拘限于生活、学习,想到什么聊什么,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消除他的困惑,让他知道我一直在关注他。
生活中有了困难,我会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帮助他。
(2)拒绝训斥,力行宽容教育。
在他犯错误时,及时对其进行帮助教育,心对心、面对面的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追求。
在他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书写潦草,丢三落四,迟到早退,纪律松散的情况下,对其尽量减少训斥,力争能抽出时间和他谈心交流沟通,必要的时候可以宽容他,或将作业量和难度降低。
对他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
(3)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
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让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很有见地,揭示集体教育的巨大作用。
班级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的教育艺术就在于使这个大家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缺乏爱的留守儿童,更应该让他们在班级里获得情感体验,让他们对班级产生向往感,友爱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经过家长、我以及同学们的努力,基本消除了对学习的厌恶情绪,上课能发言了,还能常常见到他高举右手迫不及待地想发言,能按时完成作业了,数学作业正确率高了,单词听写能过关了、作文水平提高了,成绩有较大起色。
农村留守儿童教学案例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学案例分析案例背景本案例研究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学情况进行的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而长期留在农村的儿童。
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和教育资源的不足,这些儿童面临着许多教育上的挑战和困境。
案例分析本研究选择了某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进行深入调研。
通过实地访谈、观察和资料收集,研究人员了解了这些儿童的生活环境、教育需求和实际研究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普遍面临以下问题:1. 情感孤独感:由于长期分离父母,留守儿童感到孤独和无助,缺乏安全感。
情感孤独感:由于长期分离父母,留守儿童感到孤独和无助,缺乏安全感。
2. 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有限,学校师资力量不强,教学设施落后,无法满足留守儿童的教育需求。
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有限,学校师资力量不强,教学设施落后,无法满足留守儿童的教育需求。
3. 研究动力不足:由于家庭困境和生活压力,留守儿童对研究的兴趣和动力较低。
学习动力不足:由于家庭困境和生活压力,留守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较低。
4. 心理压力过大: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引导,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行为异常。
心理压力过大: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引导,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行为异常。
解决方案为了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学情况,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 改善教育资源:加强农村地区教育投入,提高学校师资力量,改善教学设施和教育条件,确保留守儿童能够接受优质的教育。
改善教育资源:加强农村地区教育投入,提高学校师资力量,改善教学设施和教育条件,确保留守儿童能够接受优质的教育。
2. 心理辅导和关爱:建立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机制,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和关爱,帮助他们解决情感问题并提高心理素质。
心理辅导和关爱:建立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机制,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和关爱,帮助他们解决情感问题并提高心理素质。
3. 家庭教育支持: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支持,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培训,帮助父母更好地引导和关心孩子的研究和成长。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留守儿童是我国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期间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对他们的就要也是重中之重。
你想知道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是什么样的吗?接下来就一起分享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吧!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一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学校:高坝中心小学姓名:吴会会性别:女年龄:十一岁班级:四年级一班学生二、个案分析她是一位乖巧、听话的优秀学生。
由于先天因素,她长得十分瘦弱,皮肤白白的,穿着比较干净漂亮,梳着细细的小辫。
她的身材比较矮小,只能坐在教室最前排。
该女生学习成绩较好,书写工整,尤其是写作能力很强,常常受到同学的夸奖。
不过,吴会会的胆子特别小,上课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下课后,也不愿意与老师、同学玩耍。
她性格内向,常常一个人站在教室里望着操场发呆。
她的脾气很犟。
今年第二周星期二,她的亲妈妈来看她,她居然躲在教室里不出来,只是不停地哭泣,我与数学老师费尽周折,才把她请出了教室,让她与妈妈见面。
结果,她泪流满面地对我们说:“老师,我恨她。
我不愿意看见她”说完,就迅速地跑回教室再也不肯出来。
我们都感到十分惊讶,一个年幼的孩子,为什么不亲近自己的妈妈?让我们百思不解。
我很想知道其中的原因,于是,决定走访该学生的家庭,了解她在家的具体表现。
在家访中,我们了解到,吴会会是一个特别懂事的孩子。
在她7岁时,父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离婚,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把她交给了年迈的爷爷、奶奶。
从此以后,吴会会在爷爷奶奶的细心照顾下,渐渐长大了,也慢慢地懂事了。
奶奶告诉我们:“她爸爸妈妈没离婚前,吴会会整天笑呵呵地,又会唱歌,又会跳舞,乖得很。
我们一家人都把她当成宝贝一样看待,哎,她爸爸、妈妈离婚后,她好像变了个人似的,不爱与我们说话了,整天默默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孩子心思太重了,她的逆反心理太强,动不动就发脾气。
要不就不吃饭,或者不去读书。
她爸爸忙于生意也很少回家,偶而打电话回来,她也不愿意接电话。
”就在我们家访时,吴会会在一旁默默无声地写作业,写完以后,又帮奶奶扫地、带小妹妹。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优秀篇)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留守儿童案例分析背景:李静、李涛姐弟俩是典型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很早就去了福建打工,每年只在过年回家一、二十天。
李静在八个月大时开始在外婆家生活,李涛则在一岁时便由爷爷抚养。
这对姐弟俩身上呈现出了留守儿童的一些共同特征。
案例一:夏天到了,外婆家每天都会买上一个大西瓜,然后总是切下最好的部分专给李静吃。
暑假时李静回到农村的爷爷家,爷爷问她外婆平时有没有给她买什么好吃的,她说:什么都不买,连西瓜都不买一个。
过了几天,舅妈带她出去玩时,给她买了一支当时颇受欢迎的悄悄豆雪糕,并细心地帮她剥好了包装袋,谁知她回去后竟对大人说,舅妈自己吃雪糕,吃到一半吃不下了才给她吃。
李静像这样爱背后讲人坏话的例子还有很多,包括对待她最亲密的抚养人外婆,也是如此。
案例二:李涛上一年级时,有一次上课因贪玩被教师批评,第二天便无论如何不肯上学,直到大人答应为他换一个班,他才肯去,可没多久他又要换班,同年龄的几个班都换过一遍后,他又要换学校,闹了很长时间直到大人给他换了学校,并宣布最后通牒后,才逐渐平息下来,只是偶尔还会因不做家庭作业逃学一、两天,到外面玩够了再回家。
分析:由于从婴儿期便开始了与父母的长期分离,所以李静姐弟俩不仅与父母感情淡漠,在与其他人交往中也有猜疑、狭隘、孤僻等负面倾向。
近年来的调查结果显示: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有66%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代管家长、教师和同学说心里话,还有30%留守儿童表示心里怨恨父母。
这其中的原因正如20世纪40年代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是婴幼儿应当有一个与母亲(或一个稳定的代理母亲)间温暖、亲密的连续不断的关系。
这一关系将直接导致一个人信赖和自我信任的形成,并且能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与后代。
他们认为人在生命头两年都会体验到信任与不信任的心理状态,而这种矛盾必须在那两年解决好,否则儿童将会遭受缺乏信任感的折磨,严重的甚至无法与成人相处。
班主任工作案例留守儿童4篇
班主任工作案例留守儿童第1篇一、案例.我曾经接手过一个四年级,班里二十多个学生中,有十几个是“留守儿童”.其中有个学生叫小颜,“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和不良行为习惯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小颜的父母在小颜两岁时就出外打工了,一年只回来一次.小颜交给他奶奶看管.奶奶要干农活,平时都不怎么管他.而且本身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不高,觉得上学了,一切交给老师就行了,对他的学习都放任不管.因此,小颜养成了散漫的生活态度.而且学习习惯也很差,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还编一些谎话骗老师.同学们讨厌他的习惯、做法,看不起他.他也因此经常跟同学发生纠纷,经常跟同学打架.他的父母要是一听说他学习成绩差,就打电话把他痛骂一顿.童年的生活少了父母的陪伴与关爱,还要经常遭到责骂,再加上遭到同伴的排斥,不好的行为表现也会遭到老师的批评,从而让他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心理十分自卑,缺乏自信.他对学习渐渐地失去兴趣,也逐渐产生逆反心理.可以说是班上认为的那种无可救药的讨厌的学生了.很多老师也认为只要他上课时乖乖坐着不吵闹就好了.二、措施.每每看到他“孤独”的身影,我都暗暗发誓,一定要带他回到班级的大家庭里来,一定要让他重拾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因此我开始慢慢的观察他,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1.家校联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虽然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但我们可以与他们取得联系,让他们配合学校的教育,以免发生教育的“短路”.我首先对他进行了家访,通过聊天,帮助家长走出教育误区,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让他奶奶知道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家长也有责任,要求她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同时跟他父母取得联系,告诉他们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好坏,当他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家长也不要以打骂相威胁.还要求他们经常给孩子打电话,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我也经常给他父母打电话或者聊qq,把小颜在学校的表现跟他们汇报,并跟他们商量对策,告诉他们对小颜要多鼓励,少批评.有一次,小颜在作文中写到:“我多么希望我的妈妈也能像别人的妈妈那样呆在我身边.”我知道他想念妈妈了,我特意带他到家里跟他父母视频聊天,看着他们激动地脸庞,听着他们亲切的话语,连我都感动了.2.倾自己之所爱,搭起信任的桥梁.真挚情感是在心灵的沟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发自内心的爱才能达到这种默契.面对这个孤单的背影,面对这张落寞的脸庞,又怎忍心对他横眉立目严加呵斥,即使出现令你不愉快的一幕,又能狠下心来去惩罚他么?我一次又一次的对自己说,“你是他的老师,如同他的母亲,你应该帮助他.”于是,我经常找他聊天,聊天的内容不拘限于生活、学习,想到什么聊什么,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消除他的困惑,让他知道我一直在关注他.生活中有了困难,我会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帮助他.有一次他发烧了,我亲自把他送到卫生院,陪他做检查,打针,倒开水给他吃药.他的生日,我给他送一件他喜欢的小礼物,还请全班同学和他一起过生日.这一天,他流着泪说:“这是我第一次过生日,以前只是在电视里看到别人吃蛋糕,今天我也能吃到蛋糕了.谢谢老师和同学们!谢谢!谢谢你们!”听了这句话,我知道我的努力没白费.我还尽量挖掘其闪光点,努力从赞美中去满足他的心理需求,使他产生欣慰、幸福的内心体验,增强自信心、上进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与内在的动力.上课时,他静静地坐好,我冲他赞许地一笑;当他犹豫地慢慢举起了手时,我对他投以鼓励的目光;当他工整地完成作业时,全班的掌声带给他成功的喜悦;当他犯了错误时,等待他的是老师宽容的面孔.从而让他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成功和喜悦,逐步树立自信.当一个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与动力,他的提高就变得轻松、容易多了.3.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让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很有见地,揭示集体教育的巨大作用.班级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的教育艺术就在于使这个大家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缺乏爱的“留守儿童”,更应该让他们在班级里获得情感体验,让他们对班级产生向往感,友爱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童在集体中自然受到教育.我利用晨会,班会等恰当时机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不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孤立班集体中的任何一员,向学生讲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并号召班干部带头和他一起玩耍,如果他有什么困难,我们要主动去帮助,以此来带动全班学生态度的转变.针对他的情况,我还特意举行了一次班会,主题是:“想对你说……”,我还“偷偷做了手脚”,私底下跟几个同学说好在班会时对他说一些喜欢、他鼓励他的话.从这以后,他跟这些同学特别亲近,在下课或者活动时,常听到他们叫:“小颜,快来呀!”经过家长和我以及同学的努力,小颜取得了可喜的进步.能按时完成作业了,上课还能常常见到他高举右手迫不及待地想发言,在操场上还经常能看到他和同学们嬉戏时活泼的身影,听见他开朗的笑声.作为班主任,更应该经常给他们创造不同的成功机会,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特殊对待这一类学生,要有一些特殊的方法,既要做他们的老师,又要象他们的父母,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爱的阳光能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班主任工作案例留守儿童第2篇我们班里的一个男同学才上七年级就开始吸烟,所以我对他的印象非常不好。
留守儿童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许多家庭选择将孩子留在家中,由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照看。
这一现象在农村地区尤为普遍,导致留守儿童的教育、生活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本案例将以一起留守儿童法律纠纷为例,分析相关法律问题。
二、案例简介小明(化名),男,12岁,父母均在广东省某市务工,小明被留在老家湖北省某县,由奶奶照顾。
一天,小明在学校玩耍时,不慎从楼梯上摔下,导致腿部骨折。
学校及奶奶均未及时将小明送往医院治疗,导致小明病情加重。
事后,小明的父母将学校及奶奶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医疗费、护理费等损失。
三、案例分析(一)学校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
”在本案中,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负有责任。
然而,学校未能尽到相应的教育、管理职责,未能及时制止学生在楼梯上玩耍的行为,也未对学生的意外伤害采取及时有效的救助措施,因此学校存在过错,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二)奶奶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
劳务派遣期间,被派遣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派遣的用工单位承担侵权责任;劳务派遣单位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在本案中,奶奶作为小明的生活监护人,负有对其安全的监护责任。
奶奶未能及时将小明送往医院治疗,导致小明病情加重,存在过错,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三)赔偿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
教育基础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日益严重。
留守儿童是指在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由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照看的孩子。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某农村小学为例,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某农村小学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学校共有学生500余人,其中留守儿童占70%以上。
学校教学设施较为简陋,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家长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和监护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2. 案例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乏家庭教育和监护,导致他们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部分留守儿童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无法独立完成日常生活;在学习上,由于缺乏家长的监督和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2)心理问题突出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容易产生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他们在学校中可能表现出自卑、胆怯、沉默寡言等心理特征,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学业成绩下滑留守儿童在学业成绩方面普遍较差。
一方面,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和监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得到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无法购买学习资料,导致学习成绩下滑。
(4)安全意识薄弱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安全意识,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例如,由于缺乏交通安全意识,他们在上学、放学途中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在户外活动时,由于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容易发生溺水、触电等意外事故。
三、对策建议1.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1)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2)建立家长学校,定期组织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3)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及时给予帮助。
2. 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1)建立心理咨询室,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3)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应对能力。
留守儿童的幼儿园教育案例解析 幼儿园教育案例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长时间在家由亲属照顾的儿童。
与其他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教育发展需要得到特别关注。
适当的幼儿园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分析幼儿园教育案例,探讨留守儿童的幼儿园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案例背景某地农村的幼儿园开展了一项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项目。
在这所幼儿园中,有一批留守儿童,他们在家长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由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照顾。
这些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资源,面临着心理和教育问题。
二、案例分析1.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由于长期缺乏父母关爱和教育指导,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孤独、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
在幼儿园中,这些问题可能会表现为不合群、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等情况。
2.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留守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可能相对欠缺。
他们在幼儿园中可能与其他同龄儿童存在差距,面临学习和适应园所生活的挑战。
三、解决方法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幼儿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重视心理辅导幼儿园应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干预和辅导。
通过开展心理活动、心理咨询等,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自信、增强社交能力,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2. 个性化教育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幼儿园应开展个性化教育,重点关注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采用小班制教学、个别辅导等,帮助留守儿童逐步融入园所生活,提高学习效果。
3. 家校合作幼儿园应加强与留守儿童家庭的沟通和合作,鼓励家长参与教育过程,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了解留守儿童在家的情况,与家长共同制定正确的教育方案,促进家庭与学校的有效互动。
四、案例效果通过幼儿园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项目,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
他们在幼儿园中逐渐学会了与同龄儿童相处,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和安全感。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生活、学习的未成年人。
这类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情感缺失、教育资源不足以及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留守儿童的案例,探讨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小华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他的父母都在城市打工,而他则留在农村的祖父母家中。
小华今年10岁,正在上小学四年级。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小华在情感上感到孤独和被忽视,这对他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学校,小华的成绩中等,但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和指导,他的学习动力不足,成绩提升缓慢。
在情感支持方面,小华的祖父母虽然给予了他基本的生活照顾,但因为代沟和教育观念的差异,他们无法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持和教育引导。
小华常常感到迷茫和无助,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也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
教育资源方面,小华所在的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落后。
这使得小华在学习上得不到充分的指导和帮助,难以跟上课程进度,也缺乏拓展知识和兴趣的机会。
心理健康方面,由于长期的情感缺失和学习压力,小华出现了焦虑和抑郁的倾向。
他经常感到孤独,不愿意与同学交流,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这种情绪状态对他的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针对小华的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改善他的生活质量和学习环境:1. 增强家庭联系:父母可以通过电话、视频通话等方式,定期与小华沟通,了解他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给予情感支持和鼓励。
2. 提供教育资源:政府和社会可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素质,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3. 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留守儿童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情绪,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4. 社区支持:社区可以组织志愿者服务,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辅导、心理辅导和生活帮助,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学习。
5. 政策支持: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父母就近就业,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同时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家庭存在着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包括孤独感、恐惧感和情感失落等。
针对这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被广泛应用于留守儿童身上。
本文将以“李明”为例,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分析其心理变化及教育对策。
李明是一名留守儿童,早年父母外出务工,长期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自从上小学起,李明意识到自己与大多数儿童不同,家中没有亲父亲母来疼爱他,身边的伙伴也因此与他隔阂重重。
李明的家庭娇生惯养,独生子女的身份给了他超常的期望压力。
他对待学业过于紧张,在考试发挥不佳时,屡屡出现哭闹和自责的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为帮助李明摆脱心理困扰,学校选派专业心理老师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的过程中,老师首先与李明进行心理咨询,听取其内心的价值观和感受。
由于李明缺乏安全感和感情联结,老师注重建立与他的情感连接,以促进其信任感和自尊心的建立。
老师用一些关心的语言来照顾他的情感需求,并用积极的反馈来增加他的自信和努力的动力。
其次,老师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来促进李明的情感交流和自我表达。
通过游戏模拟和角色扮演,李明可以充分表现自己,缓解紧张的情绪,并在游戏中学习如何以积极的方式交往和表达。
此外,老师还帮助李明了解他内心的痛苦,指导他分析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最后,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用行动来带给李明正能量和信任感。
例如,老师鼓励他与同学交往,给他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优点,并关心他的日常生活和情感诉求。
这些努力逐渐改善了李明的心理状态,使他变得安全、自信、创造性和乐观。
在本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者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既关心儿童的心理问题,又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机制。
教育者在教学中的用心和态度,多方面帮助了留守儿童建立心理健康的自我认识,减轻他们的沉重负担,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不断关注和探讨,同时也看到心理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随着改革开放及人口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所产生的,这一问题也曾一度引起社会及有关专业人士的关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一起来看看吧!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一学校:高坝中心小学姓名:宴冰性别:男年龄:十二岁班级:五年级一班学生二、问题及行为表现1、学习缺乏主动性。
经常不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
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
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
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4、有依赖和惰性心理,有时爱拿家中的钱物。
5、主要原因是由于父亲常年外出打工,母亲文化水平低,仅上二年级,对儿子疏于管教。
三、调查访谈结果通过调查、家访和对其本人的访谈,我了解到他在家里是独生子,父亲常年外出打工。
其母亲是一个文化素质较低,只上了小学二年级,对儿子的管教疏松,也不知如何管教,随着儿子的渐渐长大,一些坏习惯也越来越多,其母亲也感觉对儿子无所适从,也有愿与老师沟通。
由于家庭监督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就养成了他的惰性,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臵的作业能拖则拖,多一点也不想做。
由于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不断滑落。
粗心马虎,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针对张某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1、鉴于他从小娇生惯养,被捧为掌上明珠,凡事随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员所溺爱,过于放纵,使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级里,由于知识掌握不牢。
就极易产生了自卑心理。
认为反正也就这样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加之部分学科的老师对他采取训斥等过激的态度等,使他开形成了逆反的心理现象。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1.根据宴冰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守儿童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合山市上塘小学杨燕珍
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了留守儿童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
据调查统计,我校的留守儿童,存在明显的性格特征,有的沉默寡言,胆小怕事;有的活泼好动,经常违规乱纪;有的争强好斗,性格粗暴;还有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
下面是我校的一名留守生进行调查分析。
一、案例描述
陆同学,男,12岁,留守儿童,是个学困生,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抚养。
这个孩子非常的内向,说话声音很小很腼腆。
成绩很差,书写潦草,个人卫生极差。
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班级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没有热情。
犯了错误嘴硬,不承认错误,反抗心很强。
二问题分析:
经过调查、走访、电话联系家长等途径,发现该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如下:
(1)情感方面存在缺失。
陆某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抚养,致使陆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
对一切都很冷漠。
离开了父母的关怀,小孩没有了安全感,对社会没有信任感,以后对社会的态度、对他人的态度、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态度就很容易走向极端。
没有父母的呵护,没有理性的沟通,孩子的心灵易受创伤。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父母常年在外,根本谈不上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只是为孩子提供吃饭、住宿,更是谈不上教育。
而父母又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事实上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造成了负面影响。
而其监护人只是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精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职,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3)学校教育鞭长莫及。
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理。
三、基于以上情况,我在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并起到一定的效果: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家访制度。
对结对子的每一个留守儿童,我先登记学生的联系方式,发现学生有任何问题,及时与监护人联系。
家访时一定要防止假象,隔代爱,经不起孩子的哼哼,当老师去家访时,监护人禁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见了老师直说孩子在家表现都好等等,
敷衍老师,但他们根本不知道这是在害孩子,面对这种情况,我采取方法是:一是询问监护人,二是询问其他学生的家长,三是询问同学。
这个陆某,星期天到同学家里写作业,共两三个同学,陆某偷拿了这家一盒烟,在这个孩子家吸了一根,剩余的装到自己的书包里。
周一时,一个学生在班里说陆某抽烟了。
很快就传到了我的耳朵。
我随即叫来陆某,问其是否抽烟,谁料他大嗓门的喊,我没有,我没有。
我是软的硬的都用了,但他就是不承认。
我只好叫来其他的几名同学,来个当面对质,最后陆某没办法,只好认错。
我随即召开班会,让其他同学引以为戒。
然后,我给陆某的监护人打电话说这事,但监护人只是说孩子平时挺好的,家务忙,有空再好好教育,让老师多用心。
2、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避风港,家庭的温暖是孩子们成长的必要条件,缺乏家庭温暖的人,往往缺乏集体感;父母是孩子的靠山,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往往感情脆弱、性格懦弱、性情孤僻、行动粗暴,缺乏同情心。
“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呵护,如果这些学生不能洁身自爱,很容易变成一个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体感的“后进生”。
一个孩子的言行举止就代表了一个家庭的教育程度。
孩子受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孩子在家的时间最长,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由于爷爷奶奶文化水平不高,同时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平时只管吃穿,孩子犯错,不问三七二十一,先打一顿完事。
我有空就和监护人聊,让他们明白孩子现在是受影响的关键时刻,所以,不要溺爱,留心孩子的心理变化,和孩子多交流,多沟通。
同时也和在外地打工的父母联系,让他们有空就回家,抽空给孩子打电话,问问身体,问问学习。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疼爱,自己和其他孩子一样,也是人疼人爱的孩子。
不能过分依赖学校教育。
陆某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该同学比以前乐观了,上课也主动发言了。
老师及时表扬,让孩子明白自己也有优点,帮他们树立信心。
3、班级建立一对一帮扶制度。
让其他同学主动地去和这些孩子沟通,在生活学习上予以照顾,让留守儿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融入到集体活动中,感受集体的力量。
4、爱心,耐心、宽容。
没有爱的教育就不是教育,真心换真心;耐心换进步;宽容换回报。
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
现在,陆某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
任性、固执得以缓解,逆反心理在减弱。
总之,留守儿童是当今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难题,我们每一位教
育工作者都应高度重视,去研究去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想方设法,寻找策略,用心去关爱他们,用情去感动他们,用爱去温暖他们。
使他们拥有和其他孩子一样明净的天空,在美好的花季放飞理想和希望,最终成为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