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2)
目录
• 留守儿童现状及问题 • 精选案例一:四川某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实践 • 精选案例二:河南某初中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实
践 • 对比分析两个案例异同点 • 留守儿童教育策略探讨与建议
01
留守儿童现状及问题
Chapter
留守儿童定义与分布
定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 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 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 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 同关注和努力,学校、家庭、政府和 社会各方面应形成合力。
加强心理辅导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 环节,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和 心理素质。
个性化教育计划是留守儿童教育的重 要措施,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 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
家校合作是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 重要途径,应积极加强家校之间的沟 通和联系。
心理辅导策略制定和实施过程
学校组织专业心理教师团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测评,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和需 求。
根据测评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心理辅导计划,包括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课程 等多种形式。
在实施过程中,心理教师积极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引导他们表达内心感受,学习 情绪调节和应对压力的方法。
实践效果评价及反馈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 乏,留守儿童难以获得优 质的教育资源和辅导。
心理健康问题突
孤独感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 关爱,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遗弃
感。
自卑心理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父母不在身边 等原因,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心 理。
情绪问题
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 绪问题,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 长。
03
精选案例二:河南某初中留守 儿童心理辅导实践
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
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一宽容播种美丽赏识创造奇迹陈明远今天我想跟大家说说我班的一个孩子——小丽,这个孩子父母都不在家,长期在外打工,孩子就留在老家和爷爷、奶奶在一起,是个典型的留守儿童。
她是个整天头发乱蓬蓬,满身脏兮兮的女孩。
她存在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上课不听讲、经常不做作业、书写差、爱乱写乱画等,学习成绩糟糕透了:拼音不会,最简单的生字都不会写,每次考试只能考二三十分。
刚开始,我是反复批评说教,呕心沥血辅导,可是一点效果都没有。
打电话与家长沟通,家长说她对这孩子早就不寄希望,一种放弃的念头也在我心中萌发。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翻开上次知心姐姐的讲座记录,心里引起了很大的震撼!“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如果放弃一个学生,就全班而言只是几十分之一,就全校而言更是几百分之一,但是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放弃的却是百分之百啊!”是的,我不该放弃,也不能放弃。
学生不是老师的亲骨肉,但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交到老师手中,同时,也就把信任和责任放到了我们的肩上。
小丽,一个叫人头疼的孩子却拥有班里孩子少有的闪光点——爱举手回答问题。
我紧紧抓住这线曙光,给她机会,让她成为学习的主人。
每节课上,都有她第一个高高举起的小手;每个问题里,都留下她自信的笑脸;每一次,我都会把她作为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榜样。
可是每一次她的回答都与我的提问相隔十万八千里,教室里留下的常常是一片哄堂大笑。
慢慢地,慢慢地,这线曙光黯淡了。
一节语文课上,我让同学们交流孔子是怎样拜师的?问题刚提出,小丽又是第一个举起了手,陆续地一双双小手如小树林挺立在我的眼前,此时我想:如果叫她,太耽搁时间了,还是请别的孩子回答这个问题吧。
小丽见我没请她,脸上立即露出一脸的不高兴,小嘴嘟起来都可以挂油瓶了,还一边说:“总不叫我。
”说完,就把头伏在手臂上,一直情绪低落。
当时我并不很在意,继续投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假如你是一位远近闻名的人,你会这么辛苦去拜师吗?”我组织了一个拓展性的练习。
留守儿童优秀教育案例(2篇)
第1篇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跟随年迈的祖父母生活。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小明性格孤僻,学习成绩差,经常旷课,与同学关系紧张。
社区工作人员在了解到小明的状况后,决定为他提供一系列的教育关爱服务,帮助他走出困境。
教育关爱措施:1. 家庭陪伴服务社区为小明联系了一位志愿者,每周定期到小明家中陪伴他,帮助他完成作业,进行课外阅读,增进他们之间的感情。
同时,志愿者还帮助小明与父母视频通话,让他们了解小明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
2. 学习辅导服务社区聘请了一名专业教师,每周为小明提供一对一的辅导。
教师根据小明的学习进度和兴趣,为他制定了合适的学习计划,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3. 心理辅导服务社区心理咨询师为小明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调整心态,树立自信。
通过心理咨询,小明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化解与同学之间的矛盾。
4. 课外活动服务社区组织各类课外活动,如篮球、足球、绘画等,让小明在活动中结识新朋友,丰富他的业余生活。
这些活动不仅让小明提高了身体素质,还培养了他的团队协作能力。
5. 社区实践服务社区定期组织小明参加社会实践,如植树、志愿服务等,让他感受到自己对社会的重要性,激发他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关爱和教育,小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 学习成绩显著提高,从班级倒数变为中等水平;2. 性格变得开朗,与同学关系融洽;3. 主动参与社区活动,关心他人,具有社会责任感;4. 家庭关系得到改善,小明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
总结:通过社区、志愿者、教师、心理咨询师等多方共同努力,小明的蜕变之路得以实现。
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留守儿童教育的可行性和重要性,为其他留守儿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2篇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父母因外出打工而将他留在了家乡。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小明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如学习成绩不佳、缺乏自信、性格孤僻等。
在学校,小明常常感到自卑,不愿意与同学交流,学习成绩也一直处于班级中下游。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12篇)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12篇)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篇1学生的情况:姓名:任东海性别:男年龄:十一岁五年级(1)班学生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规范,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责。
尤其是对处于社会化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而言,学会自我控制,遵守集体的规范,是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重要方面。
留守儿童能否适应学校的规范,形成遵守纪律和规则的行为习惯,关系到留守儿童学业成功和身心健康发展。
下面通过一个留守儿童案例对学校规范不适应问题进行分析。
(一)留守儿童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案例留守儿童任东海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爸爸妈妈由于工作忙,很少过问留守儿童任东海在学校的表现。
最近,老师与他们联系,告诉留守儿童任东海在校的情况,留守儿童任东海常常迟到、早退,在课堂上捣乱,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下等,并且调皮、任性,在情绪上经常表现出烦躁不安,攻击性行为多,经常和同学吵架。
(二)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原因经过调查与分析,留守儿童任东海实际上是对学校纪律与规范适应不良。
这种情况,不仅在新生中而且在中高年级学生身上也会发生。
产生这种规范适应不良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行为上的坚持性和自制力不足留守儿童由于良好意志品质还没有形成,因此,遵守学校规范的坚持性和自制力不足。
有的学生缺少纪律和规范的意识,对学校规范和学习要求不屑一顾,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放任自流;有的学生也想遵守纪律,但是行为上不能控制和约束自己。
上例中的留守儿童任东海,意志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因此,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学校的规范,因而对学校的规范不能很好的适应。
2.不理解遵守纪律与规范的意义有些学生对遵守学校规范的意义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将学校的纪律要求转化成指导行为的自觉原则,只是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受到约束,想要摆脱这种被束缚的感觉。
所以,当面对学校的规范和要求时,有些学生采取消极的态度,违反学校规范,不遵守学校纪律,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
留守学生教育案例小学教育案例
留守学生教育案例小学教育案例留守学生教育案例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在广大农村地区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而且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他们在学习与心理发展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学习情况不佳、行为习惯不良、人格发展不健全等,为此,课题组对我镇部分留守儿童进行了个别跟踪与调查分析,更深入的了解留守儿童的成长状况及存在问题,以便有的放矢的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学校:高坝中心小学姓名:朱耀华性别:男年龄:八岁班级:一年级学生二、问题及行为表现1、学习缺乏主动性。
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
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
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4、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
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
5、主要原因是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三、个案分析朱耀华今年八岁了,在家里有个姐姐,父母常年外出打工。
我行我素,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臵的作业常常不做,在班级里,一则年龄大,二则学习成绩不好,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1、根据朱耀华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
让他的爷爷奶奶一定要与老师更好的配合,严格管教孩子。
2、他经常犯错误,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
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
3、针对朱耀华惰性强的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看到他认真劳动时,就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2024)
心理健康问题突
孤独感与自卑感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 陪伴和关爱,容易产生孤 独感和自卑感。
情绪不稳定
由于缺乏有效的情绪疏导 和调节机制,留守儿童容 易出现情绪波动和不稳定。
行为问题
部分留守儿童可能出现攻 击性行为、逃学、偷窃等 不良行为。
家庭教育缺失影响
学习习惯差
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和指导,部 分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加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 惯。
关注心理健康
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老师,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 和辅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社会资源整合利用
校企合作
与当地企业合作,为留守儿童提 供实践机会和职业规划指导。
社会捐赠
接受社会各界善款捐助,改善学 校硬件设施和教学质量。
全教育等课程。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如音乐、美术、体育等,促进留
守儿童全面发展。
实施个性化教育方案,针对不同 留守儿童的特点制定学习计划。
家校合作共育模式探讨
学校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定期 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关注留 守儿童成长。
开展家长学校活动,提高家长 教育意识和能力。
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 教学活动,形成家校共育的良 好氛围。
家校合作机制建立
通过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和沟 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尽管教育资源投入增加,但在一些偏远地区和薄弱学校,教育资源仍然匮乏。应进一步完善 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确保所有留守儿童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留守儿童教案案例
留守儿童教案案例:《关爱留守儿童,共筑美好明天》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和心理需求,增强关爱留守儿童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二、教学内容1.留守儿童的定义和现状2.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3.如何关爱留守儿童4.案例分析:关爱留守儿童的实际操作三、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留守儿童的定义和现状,让学生对留守儿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留守儿童现象?留守儿童面临哪些困难?2.课堂探讨(1)分组讨论: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有哪些?(1)教师呈现一个留守儿童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关爱这个留守儿童,帮助他解决问题?4.实践操作(1)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如写信、打电话、开展心理辅导等。
(2)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合适的方式关爱留守儿童。
(3)活动结束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2)学生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留守儿童的了解程度2.学生关爱留守儿童的实际表现3.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团队协作能力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留守儿童的定义和现状: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我国现有留守儿童约6800万,他们面临着生活、学习、心理等多方面的困难。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留守儿童现象?留守儿童面临哪些困难?二、课堂探讨(1)分组讨论: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有哪些?(1)教师呈现一个留守儿童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小明,男,12岁,父母在外地务工,与奶奶生活在一起。
小明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一般,经常被同学欺负。
奶奶年纪大,无法给予小明足够的关爱和指导。
(2)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关爱这个留守儿童,帮助他解决问题?四、实践操作(1)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如写信、打电话、开展心理辅导等。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留守儿童是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我们通过调查发现,这些“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学习较差、性格缺陷、缺乏亲情、心理障碍、安全隐患等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从教育入手来帮助他们。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关于《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的文章,欢迎阅读了解!案例一、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刘海燕的转变一、个案档案:刘海燕,女,2000年4月5日出生于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小枧镇河沟村,父亲:刘双林,母亲:,是游仙区小枧置信小学六年级四班的学生,由祖父母监护。
二、问题概述:刘海燕同学上课不够专心,学习和思想状况一般,成天少言寡语,目光忧郁,心事重重,但却尊师敬长,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学习缺乏主动性。
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性格倔强、固执。
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处事情绪化,易冲动。
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
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
在她读三年级的时候父母想要个儿子,生了二胎,结果还是个女儿,这样父母回家的时候更少了,祖父母要带两个孩子,负担更重了。
三资料收集:通过入户走访,刘海燕的祖父母告诉我们,刘海燕父母在她六岁就外出打工,刘海燕一直由祖父母带大,父母只有在过年时才回家,祖父母年岁以高,没有文化,只管好三顿饭,使她养成了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表现出逆反心理。
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事,多一点也不想做,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处于下游。
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1、亲情的缺失:刘海燕的父母在外务工多年,很少与子女相处,尤其是近两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远远超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父母的不闻不问,祖父母的隔代观念,几乎让年幼的她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陪伴她的除了孤独之外,更多的是泪水。
留守儿童思想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
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缺乏亲情关爱的环境中,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自卑、孤独、抑郁等。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教育。
本文将以一个留守儿童思想教育案例为例,探讨如何开展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
二、案例介绍(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0岁,来自我国一个偏远的农村。
父母为了生计,常年在外打工,小明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小明性格内向,学习成绩较差,经常逃课、打架。
在学校,他总是被同学们孤立,成了班级的“问题学生”。
(二)案例经过1. 家庭走访为了了解小明的家庭情况,教师和家长进行了多次走访。
通过走访,教师了解到小明父母在外地打工,每月寄回家一部分生活费,但很少关心小明的学习和生活。
奶奶年事已高,身体不好,无力照顾小明。
2. 学校教育(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小明内向、自卑的性格特点,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他树立自信心,学会与人沟通。
(2)组织班级活动。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汇演等,让小明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增强集体荣誉感。
(3)开展“一对一”帮扶。
学校为小明安排了一位学习优异的同学作为“一对一”帮扶对象,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3. 社会关爱(1)联系当地政府部门,为小明争取政策优惠,如减免学杂费、提供助学金等。
(2)联系爱心企业,为小明提供生活用品和课外读物。
(3)邀请志愿者定期到小明家中进行家访,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
三、案例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取得了显著的变化:1. 性格变得开朗,学会了与人沟通,不再自卑。
2. 学习成绩有所提高,不再逃课、打架。
3. 家庭关系得到改善,小明和奶奶感情加深。
4. 学校和社区对他的关爱让他感受到了温暖,增强了他的归属感。
四、案例总结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
班主任工作案例留守儿童4篇
班主任工作案例留守儿童第1篇一、案例.我曾经接手过一个四年级,班里二十多个学生中,有十几个是“留守儿童”.其中有个学生叫小颜,“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和不良行为习惯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小颜的父母在小颜两岁时就出外打工了,一年只回来一次.小颜交给他奶奶看管.奶奶要干农活,平时都不怎么管他.而且本身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不高,觉得上学了,一切交给老师就行了,对他的学习都放任不管.因此,小颜养成了散漫的生活态度.而且学习习惯也很差,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还编一些谎话骗老师.同学们讨厌他的习惯、做法,看不起他.他也因此经常跟同学发生纠纷,经常跟同学打架.他的父母要是一听说他学习成绩差,就打电话把他痛骂一顿.童年的生活少了父母的陪伴与关爱,还要经常遭到责骂,再加上遭到同伴的排斥,不好的行为表现也会遭到老师的批评,从而让他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心理十分自卑,缺乏自信.他对学习渐渐地失去兴趣,也逐渐产生逆反心理.可以说是班上认为的那种无可救药的讨厌的学生了.很多老师也认为只要他上课时乖乖坐着不吵闹就好了.二、措施.每每看到他“孤独”的身影,我都暗暗发誓,一定要带他回到班级的大家庭里来,一定要让他重拾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因此我开始慢慢的观察他,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1.家校联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虽然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但我们可以与他们取得联系,让他们配合学校的教育,以免发生教育的“短路”.我首先对他进行了家访,通过聊天,帮助家长走出教育误区,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让他奶奶知道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家长也有责任,要求她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同时跟他父母取得联系,告诉他们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好坏,当他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家长也不要以打骂相威胁.还要求他们经常给孩子打电话,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我也经常给他父母打电话或者聊qq,把小颜在学校的表现跟他们汇报,并跟他们商量对策,告诉他们对小颜要多鼓励,少批评.有一次,小颜在作文中写到:“我多么希望我的妈妈也能像别人的妈妈那样呆在我身边.”我知道他想念妈妈了,我特意带他到家里跟他父母视频聊天,看着他们激动地脸庞,听着他们亲切的话语,连我都感动了.2.倾自己之所爱,搭起信任的桥梁.真挚情感是在心灵的沟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发自内心的爱才能达到这种默契.面对这个孤单的背影,面对这张落寞的脸庞,又怎忍心对他横眉立目严加呵斥,即使出现令你不愉快的一幕,又能狠下心来去惩罚他么?我一次又一次的对自己说,“你是他的老师,如同他的母亲,你应该帮助他.”于是,我经常找他聊天,聊天的内容不拘限于生活、学习,想到什么聊什么,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消除他的困惑,让他知道我一直在关注他.生活中有了困难,我会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帮助他.有一次他发烧了,我亲自把他送到卫生院,陪他做检查,打针,倒开水给他吃药.他的生日,我给他送一件他喜欢的小礼物,还请全班同学和他一起过生日.这一天,他流着泪说:“这是我第一次过生日,以前只是在电视里看到别人吃蛋糕,今天我也能吃到蛋糕了.谢谢老师和同学们!谢谢!谢谢你们!”听了这句话,我知道我的努力没白费.我还尽量挖掘其闪光点,努力从赞美中去满足他的心理需求,使他产生欣慰、幸福的内心体验,增强自信心、上进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与内在的动力.上课时,他静静地坐好,我冲他赞许地一笑;当他犹豫地慢慢举起了手时,我对他投以鼓励的目光;当他工整地完成作业时,全班的掌声带给他成功的喜悦;当他犯了错误时,等待他的是老师宽容的面孔.从而让他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成功和喜悦,逐步树立自信.当一个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与动力,他的提高就变得轻松、容易多了.3.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让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很有见地,揭示集体教育的巨大作用.班级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的教育艺术就在于使这个大家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缺乏爱的“留守儿童”,更应该让他们在班级里获得情感体验,让他们对班级产生向往感,友爱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童在集体中自然受到教育.我利用晨会,班会等恰当时机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不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孤立班集体中的任何一员,向学生讲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并号召班干部带头和他一起玩耍,如果他有什么困难,我们要主动去帮助,以此来带动全班学生态度的转变.针对他的情况,我还特意举行了一次班会,主题是:“想对你说……”,我还“偷偷做了手脚”,私底下跟几个同学说好在班会时对他说一些喜欢、他鼓励他的话.从这以后,他跟这些同学特别亲近,在下课或者活动时,常听到他们叫:“小颜,快来呀!”经过家长和我以及同学的努力,小颜取得了可喜的进步.能按时完成作业了,上课还能常常见到他高举右手迫不及待地想发言,在操场上还经常能看到他和同学们嬉戏时活泼的身影,听见他开朗的笑声.作为班主任,更应该经常给他们创造不同的成功机会,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特殊对待这一类学生,要有一些特殊的方法,既要做他们的老师,又要象他们的父母,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爱的阳光能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班主任工作案例留守儿童第2篇我们班里的一个男同学才上七年级就开始吸烟,所以我对他的印象非常不好。
【精品】实验小学留守儿童学困生教育案例
实验小学留守儿童学困生教育案例由于亲情与家庭教育的双重空白,留守儿童在学习和心理层面遭遇了诸多挑战与困境。
据详尽的调研结果显示,我校的留守儿童群体展现出了鲜明的个性轮廓:部分孩子沉默寡言,胆怯畏缩;另有一部分则过于活泼好动,时常触犯纪律;还有些孩子争强斗狠,性情粗犷;更不乏其他种种复杂的表现。
作为发展中的个体,这些孩子迫切需要我们的关注与引导。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将目光投向这一特殊群体,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以下是对我校一名留守儿童——陆同学的深入剖析。
一、案例描述陆同学,男,12岁,留守儿童,是个学困生,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抚养。
这个孩子非常的内向,说话声音很小很腼腆。
成绩很差,书写潦草,个人卫生极差。
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班级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没有热情。
犯了错误嘴硬,不承认错误,反抗心很强。
二、深入剖析问题根源通过详尽的调查、访谈及与家长的电话沟通,我们逐步揭开了该生问题背后的复杂成因:(1)情感空白的深刻影响:陆某的父母因生计所迫,常年漂泊在外,他只能由年迈的祖父母抚养。
这种亲情的长期缺席,让他感受不到应有的关爱与温暖,逐渐对社会产生了冷漠与不信任。
缺乏安全感的心灵,在面对社会现象时,极易走向偏激与极端。
同时,缺乏理性的亲子沟通,更让他的心灵在无形中承受了诸多创伤。
(2)家庭教育的误区与缺失:身处异地的父母,难以履行教育的职责,只能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却忽略了孩子成长中最为关键的精神需求。
他们试图用金钱来弥补情感的空缺,却适得其反,对孩子的学习与心理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
而监护人在知识、精力上的局限,更使得家庭道德教育陷入了真空状态。
(3)学校教育的局限与挑战:学校教育虽致力于教学管理,但在面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心理关爱的缺失、家校沟通的障碍,以及“问题儿童”管理的难题,都使得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问题上显得鞭长莫及。
三、实施有效策略,促进成长转变针对上述情况,我采取了以下措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1. 建立健全家访制度:为每位留守儿童建立详细档案,确保能及时掌握其动态。
留守儿童典型案例(共7篇)
留守儿童典型案例(共7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留守儿童典型案例的资料7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留守儿童帮扶典型案例篇一奇迹在爱心与呵护中诞生——留守儿童帮扶案例个案表现:留守儿童是城市竞争化而产生的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因各种原因这个群体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我的班里也有这样一名留守儿童,他叫朱永杰,是一名十二岁的男孩。
该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四年级时,其父亲外出务工,该生随母亲在家中,在其就读五年级时,他的父母就都出外经商务工,平时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由爷爷奶奶监护,经过我长久细心地观察和分析,发现在这个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1、时不时有厌学的情绪出现。
当该生身体有一点不适时,就让他的奶奶请假,不来学校上学,尤其星期一,他的座位经常是空的。
经过多次的家访和与该生谈心,我发现朱永杰同学的厌学心理成因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上有畏难的心理:首先,该生在学习、生活上对家长有依赖心理,如迟到了一定要爷爷把他送进教室,生病了一定是让爷爷来请假;其次,平时没有亲人检查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养成了他说谎骗家长说作业已完成了,爷爷奶奶均已年迈,除了给予他基本的物质供给之外,很难在精神上鼓励。
(2)懒散的学习心理:该生在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一心想随心所欲地玩。
(3)成绩不理想,有自卑的心理:该生与同学、老师交往时,往往显得不自信,在各种班级活动中常常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
2、竞争意识淡泊,缺乏良好的集体荣誉感。
在班级、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有热情,参与意识淡漠。
3、有孤僻的心理倾向,与同学交往困难。
该生平时沉默寡言,独来独往,偶尔也流露出想和同学们交往的思想,但显得不知所措。
原因分析: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多种方式接近他和他的家人。
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的原因:1、隔代监护出现的溺爱过度,爷爷奶奶对他十分溺爱、大事、小事都迁就该生,不忍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教育,连日常生活小事都不舍得让该生做,甚至连整理书包这些本该孩子做的事都包办了。
留守生成长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选择将子女留在家中,由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照看,而父母则外出务工。
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尤为普遍,形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往往面临着教育、心理、生活等多方面的困境。
本案例以一位留守儿童小明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教育手段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二、案例描述小明,10岁,来自我国一个偏远的农村地区。
由于父母在外地打工,小明自幼便跟随祖父母生活。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小明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学习成绩也一直处于班级中下游。
在学校,小明常常因为学习困难而受到同学的嘲笑和排斥,这使得他的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为了改善小明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开展了以下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三、教育措施及实施过程1. 家庭关爱(1)开展亲情电话活动:学校定期组织留守儿童与在外务工的父母进行视频通话,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2)亲情书信活动:鼓励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表达自己的思念和成长情况,同时让父母了解孩子的需求。
2. 学校教育(1)开展心理辅导:邀请专业心理老师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改善人际关系。
(2)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组织班级同学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让他们学会关爱他人,增进友谊。
(3)开展特色课程: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学校开设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课程,如生活技能、安全知识、心理健康等,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 社会支持(1)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通过举办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
(2)开展志愿者服务:组织志愿者到农村地区开展支教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四、案例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干预,小明的成长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1. 学习成绩:小明的学习成绩逐渐提高,从班级中下游上升到中等水平。
2. 心理健康:小明变得更加开朗,自信心增强,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义务教育公益性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多万,他们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等多方面的困境。
为了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提高乡村教育质量,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公益性工作,积极推动乡村教育改革和发展。
二、案例概述本案例以某乡村小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一系列义务教育公益性活动,关注留守儿童成长,助力乡村教育发展。
以下是具体案例内容:1. 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1)组织教师家访,了解留守儿童家庭情况,关注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
(2)设立留守儿童关爱基金,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帮助。
(3)开展亲情电话活动,让留守儿童与在外务工的父母进行视频通话,增进亲情。
(4)邀请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
2.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1)组织乡村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2)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为乡村教师提供职业发展机会。
(3)开展教师志愿服务活动,让教师深入农村,了解留守儿童需求。
3. 创新乡村教育模式(1)开展特色课程,激发留守儿童学习兴趣。
(2)引入信息技术,丰富教育教学手段。
(3)建立乡村教育联盟,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质量。
三、案例成效1. 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通过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留守儿童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生活、学习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乡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教师队伍稳定性增强。
3. 乡村教育质量得到提升。
创新乡村教育模式,丰富了教育教学手段,提高了教育质量。
四、案例启示1. 关注留守儿童,关爱乡村教育。
政府、学校、社会应共同努力,关注留守儿童成长,助力乡村教育发展。
2.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乡村教育提供人才保障。
3. 创新乡村教育模式。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特色课程,提高乡村教育质量。
4. 加强部门协作。
留守儿童个性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到城市务工,导致大量的留守儿童现象。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某乡村小学为例,探讨留守儿童个性教育的实践案例。
二、案例描述1. 案例背景某乡村小学位于我国中部地区,是一所农村小学。
该校共有6个年级,学生总数为200人,其中留守儿童占50%。
这些留守儿童大多数父母在外地务工,由祖父母或亲戚照顾。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在性格、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2. 案例描述(1)个性教育实施前的状况留守儿童在个性教育实施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性格内向,不善沟通。
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与同学、老师的交流中显得拘谨,缺乏自信。
2)学习积极性不高。
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低,缺乏学习动力。
3)心理问题。
部分留守儿童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逃学、离家出走等现象。
(2)个性教育实施过程1)关注留守儿童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
学校根据留守儿童的年龄、性格、兴趣爱好等特点,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针对性的教育。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邀请专业心理教师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学校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篮球、足球、舞蹈、书法等兴趣小组,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4)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3)个性教育实施后的效果1)性格开朗,善于沟通。
通过个性教育,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得到提升,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同学、老师的关系更加融洽。
2)学习积极性提高。
在个性化教育下,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心理问题得到缓解。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留守儿童是我国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期间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对他们的就要也是重中之重。
你想知道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是什么样的吗?接下来就一起分享学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吧!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一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学校:高坝中心小学姓名:吴会会性别:女年龄:十一岁班级:四年级一班学生二、个案分析她是一位乖巧、听话的优秀学生。
由于先天因素,她长得十分瘦弱,皮肤白白的,穿着比较干净漂亮,梳着细细的小辫。
她的身材比较矮小,只能坐在教室最前排。
该女生学习成绩较好,书写工整,尤其是写作能力很强,常常受到同学的夸奖。
不过,吴会会的胆子特别小,上课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下课后,也不愿意与老师、同学玩耍。
她性格内向,常常一个人站在教室里望着操场发呆。
她的脾气很犟。
今年第二周星期二,她的亲妈妈来看她,她居然躲在教室里不出来,只是不停地哭泣,我与数学老师费尽周折,才把她请出了教室,让她与妈妈见面。
结果,她泪流满面地对我们说:“老师,我恨她。
我不愿意看见她”说完,就迅速地跑回教室再也不肯出来。
我们都感到十分惊讶,一个年幼的孩子,为什么不亲近自己的妈妈?让我们百思不解。
我很想知道其中的原因,于是,决定走访该学生的家庭,了解她在家的具体表现。
在家访中,我们了解到,吴会会是一个特别懂事的孩子。
在她7岁时,父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离婚,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把她交给了年迈的爷爷、奶奶。
从此以后,吴会会在爷爷奶奶的细心照顾下,渐渐长大了,也慢慢地懂事了。
奶奶告诉我们:“她爸爸妈妈没离婚前,吴会会整天笑呵呵地,又会唱歌,又会跳舞,乖得很。
我们一家人都把她当成宝贝一样看待,哎,她爸爸、妈妈离婚后,她好像变了个人似的,不爱与我们说话了,整天默默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孩子心思太重了,她的逆反心理太强,动不动就发脾气。
要不就不吃饭,或者不去读书。
她爸爸忙于生意也很少回家,偶而打电话回来,她也不愿意接电话。
”就在我们家访时,吴会会在一旁默默无声地写作业,写完以后,又帮奶奶扫地、带小妹妹。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留守儿童教育典型案例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留守儿童教育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一:小明是一名小学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外地工作。
在学校里,小明刚开始
适应不良,经常缺席和迟到,成绩也很差。
学校通过多方面的教育措施帮助小明逐渐
改善了情况。
首先,学校与小明的家长积极沟通,了解小明的家庭背景和困境,与家
长共同制定了学习和生活规划。
其次,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关爱小组,由班主任、心
理辅导员和志愿者组成,定期进行心理疏导和关爱活动。
同时,学校教师对小明进行
个别辅导,将学习内容分解细化,并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源,帮助小明提高学习兴趣和
自信心。
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小明逐渐适应了学校生活,缺勤和迟到情况显
著减少,并取得了一定的学习成绩进步。
典型案例二:小红是一名小学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地打工,她由奶奶独自照顾。
开始时,小红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
学校通过多方面的教育
手段帮助她改善了状况。
首先,学校加强了对小红的关爱和照顾,班主任和同学经常
与她交流、关心她的生活情况和学习进展。
其次,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小组,为小红提供个别心理辅导,帮助她缓解情绪压力和困惑。
此外,学校还组织了各种文
体活动,加强了小红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了她的社交能力。
在学校和家庭
的共同努力下,小红逐渐变得开朗活泼,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与同学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逐渐适应了学校生活。
留守孩子教育案例(精选3篇)
留守孩子教育案例(精选3篇)留守孩子教育案例篇1一、问题表现:杨某,15岁,九年级(5)班学生,家境贫寒,母再婚,跟随姥姥居住。
内向,自卑,交往能力差。
二、教育过程及结果:(1)了解杨某的情况,与任课老师及同学分析其个性品质、兴趣爱好、生活状况、学习情况、心理健康水平、身体素质现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寻找突破口,找到开启他心灵大门的钥匙。
(2)采用“情感投资”、“寻找感觉”等方法引导。
安排几名活泼大胆的学生,主动帮助他,与她交谈,让她倾吐自己的心声,及时、真诚帮助、鼓励她正确认识自己,提高他的自信心,找到自己在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位置及感觉。
(3)采用“沟通”、“融洽”法与家长交流与其家长取得联系,树立孩子的信心,并通过民政助学、个人资助的渠道资助她,让他们与学校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指导家长共同做好转变工作。
(4)教师协作,共同教育经常与任课老师交换意见,及时了解杨某在班级、同学中的情况以及学习、行为情况,对出现的新问题及时调整方法和措施,使她逐步步入正道,寻找到良好的感觉。
并通过个别辅导形式,加强对她的学习和心理指导,引导并督促孩子成长。
留守孩子教育案例篇2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孩子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进入人们的视野。
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农民的生存理性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由此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一、我班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监护的方式比较多。
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
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
一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
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
小学关爱留守儿童案例
小学关爱留守儿童案例案例一:小雪的故事小雪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
她的父母都在城市工作,只能寄人篱下。
她每天一个人在家,吃饭、照顾自己都是靠自己。
看着身边其他孩子有父母的关怀,小雪感到很孤单和无助。
她在学校成了一个害羞、孤僻的孩子,很少与同学交流。
她的成绩也一直都很差。
一个偶然的机会,小雪遇到了一位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者。
志愿者花时间陪她聊天、辅导作业,还带她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
逐渐地,小雪有了一个心灵寄托,她变得开朗活泼,开始与同学积极交流。
她的成绩也开始有了明显的提升。
通过一段时间的关心和陪伴,小雪的性格逐渐开朗起来,学习也变得积极主动。
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开始参加一些学校的竞赛活动,并获得了奖项。
她的父母也意识到,在家庭中多花时间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并决定更多地回家陪伴小雪成长。
案例二:小明的故事小明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他被寄养在农村的亲戚家。
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亲戚家并不能给予他很好的生活条件。
小明经常在家饿着肚子,能吃到一顿丰盛的饭菜是一种奢望。
他也无法在学校参加课外活动,感到很孤独。
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明遇到了一位善心人士。
这位善心人士了解了小明的困境,并帮助他解决了一些生活上的困难。
不仅如此,善心人士还定期探望他,陪他聊天。
他们共同上补习班,为小明提供了学习上的扶助和鼓励。
逐渐地,小明不再感到孤独和无助。
他开始更加努力地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他还参加了学校的课外活动,并成为了一个优秀的班干部。
在善心人士的关怀和陪伴下,小明的自信心逐渐增强,他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通过善心人士和父母的关怀,小明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他不再感到像之前那样孤单和无助,有了更多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他变得更加自信、乐观,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关爱留守儿童是非常重要的。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困扰和挑战,特别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
只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陪伴,才能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享受健康快乐的童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导读:本文是关于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希望能帮助到您!
一、案例描述
陆同学,男,12岁,留守儿童,是个学困生,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抚养。
这个孩子非常的内向,说话声音很小很腼腆。
成绩很差,书写潦草,个人卫生极差。
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班级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没有热情。
犯了错误嘴硬,不承认错误,反抗心很强。
二问题分析:
经过调查、走访、电话联系家长等途径,发现该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如下:
(1)情感方面存在缺失。
陆某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抚养,致使陆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
对一切都很冷漠。
离开了父母的关怀,小孩没有了安全感,对社会没有信任感,以后对社会的态度、对他人的态度、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态度就很容易走向极端。
没有父母的呵护,没有理性的沟通,孩子的心灵易受创伤。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父母常年在外,根本谈不上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只是为孩子提供吃饭、住宿,更是谈不上教育。
而父母又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事实上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造成了负面影响。
而其监护人只是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精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职,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3)学校教育鞭长莫及。
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
管理。
三、基于以上情况,我在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并起到一定的效果: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家访制度。
对结对子的每一个留守儿童,我先登记学生的联系方式,发现学生有任何问题,及时与监护人联系。
家访时一定要防止假象,隔代爱,经不起孩子的哼哼,当老师去家访时,监护人禁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见了老师直说孩子在家表现都好等等,敷衍老师,但他们根本不知道这是在害孩子,面对这种情况,我采取方法是:一是询问监护人,二是询问其他学生的家长,三是询问同学。
这个陆某,星期天到同学家里写作业,共两三个同学,陆某偷拿了这家一盒烟,在这个孩子家吸了一根,剩余的装到自己的书包里。
周一时,一个学生在班里说陆某抽烟了。
很快就传到了我的耳朵。
我随即叫来陆某,问其是否抽烟,谁料他大嗓门的喊,我没有,我没有。
我是软的硬的都用了,但他就是不承认。
我只好叫来其他的几名同学,
来个当面对质,最后陆某没办法,只好认错。
我随即召开班会,让其他同学引以为戒。
然后,我给陆某的监护人打电话说这事,但监护人只是说孩子平时挺好的,家务忙,有空再好好教育,让老师多用心。
2、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避风港,家庭的温暖是孩子们成长的必要条件,缺乏家庭温暖的人,往往缺乏集体感;父母是孩子的靠山,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往往感情脆弱、性格懦弱、性情孤僻、行动粗暴,缺乏同情心。
“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呵护,如果这些学生不能洁身自爱,很容易变成一个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体感的“后进生”。
一个孩子的言行举止就代表了一个家庭的教育程
度。
孩子受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孩子在家的时间最长,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由于爷爷奶奶文化水平不高,同时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平时只管吃穿,孩子犯错,不问三七二十一,先打一顿完事。
我有空就和监护人聊,让他们明白孩子现在是受影响的关键时刻,所以,不要溺爱,留心孩子的心理变化,和孩子多交流,多沟通。
同时也和在外地打工的父母联系,让他们有空就回家,抽空给孩子打电话,问问身体,问问学习。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疼爱,自己和其他孩子一样,也是人疼人爱的孩子。
不能过分依赖学校教育。
陆某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该同学比以前乐观了,上课也主动发言了。
老师及时表扬,让孩子明白自己也有优点,帮他们树立信心。
3、班级建立一对一帮扶制度。
让其他同学主动地去和这些孩子
沟通,在生活学习上予以照顾,让留守儿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融入到集体活动中,感受集体的力量。
4、爱心,耐心、宽容。
没有爱的教育就不是教育,真心换真心;耐心换进步;宽容换回报。
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
现在,陆某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
任性、固执得以缓解,逆反心理在减弱。
总之,留守儿童是当今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难题,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高度重视,去研究去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想方设法,寻找策略,用心去关爱他们,用情去感动他们,用爱去温暖他们。
使他们拥有和其他孩子一样明净的天空,在美好的花季放飞理想和希望,最终成为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