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精选案例.doc

合集下载

国培计划----心理健康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国培计划----心理健康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心”病还需“心”药医(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四则)(一)晕针以后有一次,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学校集体组织给学生打预防针。

学生小妍打针后感觉心理难受、浑身发冷,我赶紧脱下外衣给她披上,并马上叫来了医生。

医生却说没什么大问题,只是晕针,是心理太紧张造成的。

结果,小妍躺了整整两个小时才缓解过来。

为此,我也整整提心吊胆了两个小时。

通过多种渠道的了解,我终于找到了她产生这种心理问题的原因:原来,她来自一个婚姻破碎的家庭,父母在她上幼儿园时就离婚了。

父亲外出打工后,她一直和爷爷生活在一起。

不幸的家庭使得她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心理特别脆弱,承受不住来自外界的哪怕一丁点的压力。

这使我又不由得想起了打预防针时的情景:别的孩子都勇敢第捋起了袖子……可轮到她时,她却推说最近身体不好,不想打。

医生鼓励她说不要紧。

无可奈何之际,她只好伸出了左手,可眼睛闭得紧紧的,脸色开始发白……为了对症下药,解决她的这种心理问题,我处处寻找机会和她接触,尽量从一点一滴去关心她、帮助她。

六一儿童节时,孩子们互赠贺卡互相祝福。

我也特意做了一张贺卡送给她,上面写着:“在你的周围有很多人关心着你,关注着你!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快乐,分担你的忧愁,好吗?”这件事对她的触动很大。

从此,在班级里,我们渐渐地听到了说话,看到了她的笑容……教育反思:“晕针”是一件很偶然的事,但是,发生在小妍身上,却是必然的。

家庭的“不幸”造成了孩子的“不幸”。

但这一切不是孩子的错!孩子是无辜的!没有阳光的普照,没有雨露的滋润,没有大地的孕育,没有温暖的胸怀,这样的孩子其实早就有了疾病——心病。

作为老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并给她一份真情,给她一份关爱,用自己火热的心去融化她们。

虽然不能立竿见影,但长期以往,一定会塑造一个个崭新的“小妍”……(二)终于唱出来了因为已经了解到了小菲的父母一直在外打工,她从小就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而且还知道小菲的胆子特别小,今天终算“领教”到了。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2)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2)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2)
目录
• 留守儿童现状及问题 • 精选案例一:四川某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实践 • 精选案例二:河南某初中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实
践 • 对比分析两个案例异同点 • 留守儿童教育策略探讨与建议
01
留守儿童现状及问题
Chapter
留守儿童定义与分布
定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 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 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 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 同关注和努力,学校、家庭、政府和 社会各方面应形成合力。
加强心理辅导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 环节,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和 心理素质。
个性化教育计划是留守儿童教育的重 要措施,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 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
家校合作是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 重要途径,应积极加强家校之间的沟 通和联系。
心理辅导策略制定和实施过程
学校组织专业心理教师团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测评,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和需 求。
根据测评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心理辅导计划,包括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课程 等多种形式。
在实施过程中,心理教师积极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引导他们表达内心感受,学习 情绪调节和应对压力的方法。
实践效果评价及反馈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 乏,留守儿童难以获得优 质的教育资源和辅导。
心理健康问题突
孤独感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 关爱,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遗弃
感。
自卑心理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父母不在身边 等原因,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心 理。
情绪问题
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 绪问题,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 长。
03
精选案例二:河南某初中留守 儿童心理辅导实践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随着破落户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成员之间发生了分离,给孩子们带来了许多不便和负担。

由于家长离开家乡,大多数家里没有人照顾孩子,造成了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出现,这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本案例以A小学的一名留守儿童为例,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析和研究。

该学生姓朱,11岁,现在正在上小学四年级,2018年9月进入学校,成绩一般,有时会闹腾,缺乏安全感,学习成绩也不是很理想。

朱同学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他一直“独自”在家。

从小家里一直没有一个稳定的管教环境,也缺乏父母的温暖和关心。

因此,他更加缺乏安全感,放任自己,不喜欢社会接触和穿衣服,这些都是他的心理状态表现。

在学校的情况下,朱同学的表现很活跃,在课堂上经常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课后也主动参与活动。

但是在一些完成学业的任务上,他表现得比较消极,并不愿意尝试新鲜事物,经常落后于同学。

在日常教育中,学校采取了主动式干预的方法,建立了开放的教育环境,重视和调整孩子的心理状态,通过积极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有很大的提升。

首先,教师在平常的作业量并不大,但朱同学家庭压力大,学习成绩并不理想,教师们及时调整课程安排,给孩子指定一个合理的课程安排,并学习各种技能,及时帮助孩子弥补学习上的短板,以提高他的学业成绩。

其次,学校在课堂外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安排心理老师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充分调动孩子的内心动力,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他们可以安心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放松心情,让他们更好的与外界沟通。

最后,学校在课外组织了一些家庭教育活动,邀请家长参加,分享经验,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帮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观念,完成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有效地促进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总结起来,学校采取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通过建立良好的调整环境和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使孩子们的心理得到很好的跟踪和调整,有效地提高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学生们的成长提供了健康的心理环境。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2024)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2024)
21
家访制度在关爱中作用
了解家庭情况
通过家访,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和成长 环境,为后续关爱工作提供依据。
沟通教育理念
与家长沟通教育理念和方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 的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家校合作共育
通过家访促进家校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共同关注 留守儿童的成长进步和全面发展。
2024/1/27
2024/1/27
20
职业规划和升学指导服务
职业规划课程
学校开设职业规划课程 ,引导留守儿童了解不 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 业观念。
2024/1/27
个性化升学的升学指导服务, 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升 学路径。
实习实践机会
学校积极联系企业和社 会组织,为留守儿童提 供实习实践机会,增强 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竞争 力。
2024/1/27
16
社会资源整合利用
校企合作
与当地企业合作,为留守儿童提 供实践机会和职业规划指导。
社会捐赠
接受社会各界善款捐助,改善学 校硬件设施和教学质量。
志愿服务
鼓励大学生、社会志愿者等力量 参与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提供课 业辅导、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
2024/1/27
17
04 精选案例三:贵 州某高中经验分 享
22
05 总结反思与未来 展望
2024/1/27
23
当前留守儿童教育成果回顾
2024/1/27
教育资源投入增加
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关注度提高,教育资源 投入逐年增加,包括学校建设、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方 面的改善。
心理健康关注度提升
越来越多的学校和组织开始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开展心理辅导和关爱活动,帮助留守儿童建立健康的心 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案例(精选20篇)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案例(精选20篇)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案例(精选20篇)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案例篇1一、问题表现:安某,男,15岁,九年级(5)班学生,父母离异,判给父亲,但父亲在外打工,跟叔叔二人居住。

说话、打架,多动。

二、教育过程及结果: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发现他这怪僻的性格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缺少家庭教育;二是补偿式的父爱,每次父亲回来就是给他生活费及零花钱,对于他物质上的要求尽全力满足,但对于学习基本不提,品德教育从不过问。

三是学习疏于监督,养成了随心所欲,无所谓的习惯。

因此我开始慢慢的观察他,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1)走进心灵,倾注无限关爱。

我真心实意地走进他的心灵,从心灵上关心他的健康成长,驱除他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

我经常找他聊天,聊天的内容不拘限于生活、学习,想到什么聊什么,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消除他的困惑,让他知道我一直在关注他。

生活中有了困难,我会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帮助他。

(2)拒绝训斥,力行宽容教育。

在他犯错误时,及时对其进行帮助教育,心对心、面对面的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追求。

在他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书写潦草,丢三落四,迟到早退,纪律松散的情况下,对其尽量减少训斥,力争能抽出时间和他谈心交流沟通,必要的时候可以宽容他,或将作业量和难度降低。

对他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

(3)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

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让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很有见地,揭示集体教育的巨大作用。

班级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的教育艺术就在于使这个大家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缺乏爱的“留守儿童”,更应该让他们在班级里获得情感体验,让他们对班级产生向往感,友爱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经过家长、我以及同学们的努力,基本消除了对学习的厌恶情绪,上课能发言了,还能常常见到他高举右手迫不及待地想发言,能按时完成作业了,数学作业正确率高了,单词听写能过关了、作文水平提高了,成绩有较大起色。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一、一般资料:陆某,男,十二周岁,六年级学生,身高体重匀称,没有重大躯体疾病历史。

母亲在他十岁时出走,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把他和妹妹留给年过花甲的爷爷奶奶照料。

经详细询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他精神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陆某成绩不好,可以说是班内成绩最差的学生,平时上课不是发呆就是睡觉。

班内几乎没有什么朋友,而且老是被比较强势的同学欺负。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从我记事起,我就知道妈妈和爸爸经常吵架,有时妈妈生气了就会走个一两天,然后爸爸再去把妈妈接回来,可是,这次……我到现在都不愿相信我妈妈会不吭一声地丢下我和妹妹,每次放学回家的路上我都会想:妈妈应该在家正做饭吧;每次睡觉前,我都告诉自己,明天醒来妈妈就会回来了吧;这么久了,妈妈怎么还没消气呢?我和妹妹这么想她,她难道不想我们吗?每天,这些问题就在我的脑子里转呀转个不停……三、观察和他人反映陆某看起来不是很有精神,虽然他一直低着头说话,但能感受到他心里承受着痛苦。

叙述中他暂停了几次,好像是在稳定自己的情绪,压抑着不让自己哭出来。

据陆某同学和家人反映:陆某以前虽然成绩不很好,但也能保持在班级的中游,他酷爱运动,乒乓球在四年级时还获过奖,学校运动会的跑道上也经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现在的他,不爱说话,喜欢发呆,不像以前那么爱玩了。

平时总是闷头闷脑的,你问他为什么,他也不说。

四、评估与诊断评估与诊断:创伤后的适应不良创伤后的适应不良:人类经历过重大创伤事件后,很容易导致社会适应不良问题。

一般创伤性事件可以划分为四类:人为灾难,自然灾难,暴力,其他生活事件。

有些生活事件,虽然没有超出人类经历的正常范围,但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压倒性的和可怕的,这些人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和无助感。

比如失业、被解雇、长期伙伴关系的结束或离婚、审判不供货期人的意外死亡等。

遭受创伤后,可能会在行为、情绪、认知、生理等发面表现出明显的症状。

比如抑郁、悲伤、消极的认知、疏远外界、不思学习等。

一名留守儿童的辅导案例

一名留守儿童的辅导案例

一名留守儿童的辅导案例发布时间:2023-02-02T07:48:32.619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9月第18期作者:聂亚敏[导读] 00后这一代人生下来就衣食无忧,从小与电视电脑相伴,又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全力照顾一个孩子:过度关注、全力满足、包办代替······根据心理学原理,一个人没有了需要也就没有了动机,所以普遍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

聂亚敏渤海大学研究生在读一、个案研究背景00后这一代人生下来就衣食无忧,从小与电视电脑相伴,又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全力照顾一个孩子:过度关注、全力满足、包办代替······根据心理学原理,一个人没有了需要也就没有了动机,所以普遍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

另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当孩子在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都得到满足之后便是追求实现自我价值,而这一需求在社会中无法得到满足时,心理问题就产生了。

而60后70后有些甚至吃都无法得到满足,它们不会追求更高一级的满足。

所以对比60后70后这一代人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虽然每位父母都知道爱护自己的孩子,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父母这个角色。

中国的父母生孩子之前都没有接受过专门机构的培训,并大都沿袭上一代人的教育方式,既与时代脱节、严重滞后,又简单粗暴,由于中国两千年来的孝文化,要求孩子服从、顺应父母。

缺乏对孩子心理的研究,不懂科学育儿。

这一方面跟西方人相比要差很远。

如果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情况就会更加严重。

做为一名中学教师研究家庭教育不但有利于培养自己的孩子,更有利于培养自己的学生,因为我们这所学校的家长普遍素质较低,更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

所以我志愿做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普济天下,拯救苍生。

本人的研究方向是针对0---6岁及青春期的孩子。

二、个案基本情况及主要问题本案例小龙,籍贯:山东省泰安市范镇,性别:男,出生于2001年。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个案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个案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个案五年级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个案(2016----2017学年)今年我担任五年级二班的班主任,刚接到这个班级,了解了班级有几个学生是留守儿童。

我对他们几个就做了特别了解(张桂瑞、高子皓、吕梦冉),他们几个性格上,胆小、自卑。

在交往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不合群,孤独,害怕参加活动。

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即使被老师提问也因紧张而说不完整,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作业经常不能完成,尤其是作文,十次有八次都不会交。

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常年在外。

他们的成绩在班上处于中等偏下,会被一些自以为是的同学看不起,甚至嘲笑。

我先对吕梦冉做了心理疏通。

一、主要心理问题分析通过几个月深入的观察与了解,我发现吕梦冉与人交往时最主要的表现是: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压抑心理。

只要老师耐心地给予她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促使她改掉自卑,忘却孤独,增强自信,促进她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心理逐步健康,成绩也能得到提高。

二、辅导过程(一)老师谈心我选择吕梦冉看起来心情比较高兴的一天,把她请到办公室,请她面对面地坐下来,以真诚的态度与她谈心,让她对我产生信任感。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不失时机地抓住她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并帮助她的树立远大的理想,告诉她,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谈心后,我也随时对她进行关注。

上课时,选择一些她会解答的问题主动请她回答,只要答对就马上表扬她;她的作文有困难,我就单独辅导她,一有进步就夸赞她;平时一有机会就对她嘘寒问暖,百般关注。

(二)家校合作。

通过家访,开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等方式,劝说她的父母多打电话陪陪孩子,和孩子多交流,及时了解她的学习、生活情况。

我把由于家庭经济收入低,孩子多,在家的收入支撑不了家庭生活,所以张桂瑞的父母都出去打工啦,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在家。

经过我长久细心地观察和分析,发现在这个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1、时不时有厌学的情绪出现。

当该生身体有一点不适时,就让他的爷爷请假,不来学校上学,尤其星期一,他的座位经常是空的。

留守儿童心理个案分析1

留守儿童心理个案分析1

留守学生心理教育个案分析一、个案介绍姓名:李元天,年龄:13岁,性别:男。

基本情况:李元天,现在就读于碾盘初级中学七年级,其父母在外务工,该生随奶奶待在家里,由于奶奶不识字,没法监管孩子的学习,所以生活上特别溺爱他,经过走访调查和细心观察、分析,我发现该同学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1、经常有厌学的情绪出现该生学习上有畏难的心理,在学习、生活上对家长过份依赖,注意力老是不能集中。

而平时的作业不想做、懒得做,特别是当作业过多时,就会故意将作业忘在家里不按时交或者只做一部分,其它的说忘记做了或者说没听清楚作业做什么。

实际上是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做作业,加上没有人约束,随心所欲地玩。

最后造成了成绩不理想,有自卑心理,平时少言寡语,与同学、老师交往时,往往显得不自信,在各种班级活动中常常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

2、不求上进,缺乏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在班级、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小到课堂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朗诵、歌唱活动,都显得没有热情,参与意识淡,即使在老师和同学的劝说下也毫无兴趣,不愿意参加,好像班级里的任何事情都与他无关,逃避一切,游离于班集体和同学之外。

3、自卑心理严重,与同学交往困难该生平时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不愿与同学、老师交流,课堂上几乎从不发言,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他会的问题,也不敢回答,自卑心理严重。

偶尔也有想和同学们交往的思想,但显得不知所措,和同学相处困难,所以无论是上学还是放学,还是在其他地方,他始终都是自己一个人,身边没有其他同学。

二、问题分析:1、教育问题。

学生的父母,基本上都进过学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懂得一些教育方法,易与教师、孩子沟通,给孩子的教育带来便利。

而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盲的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学生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学生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

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案例及干预效果评估

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案例及干预效果评估

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案例及干预效果评估1. 背景介绍幼儿园留守儿童是指那些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其他原因,长时间无人照顾的孩子。

他们通常在家长的缺席下,由老人或其他亲戚照顾。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这些孩子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例如焦虑、抑郁和自卑等。

针对这一群体的心理疏导工作至关重要。

2. 案例分析2.1 案例一:小明小明是一名幼儿园留守儿童,由奶奶照顾。

在上学前,小明经常表现出焦虑和孤独,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总是躲在角落里一个人玩耍。

在进行疏导工作后,小明逐渐打开心扉,与其他小朋友融洽相处,并尝试参与各种游戏和活动。

2.2 案例二:小红小红是另一名幼儿园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由外婆照顾。

小红在幼儿园表现出严重的分离焦虑和自卑情绪,她总是担心外婆会无法回来接她,害怕被抛弃。

经过心理疏导与关爱,小红逐渐克服了分离焦虑,敢于和其他小朋友交流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3. 干预效果评估针对幼儿园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需要疏导师和老师的共同努力。

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和评估,可以发现在心理疏导工作中,首先需要建立起对孩子的信任关系,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安全。

利用游戏和绘画等方式进行情绪表达,帮助孩子释放内心的情绪。

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合作,让孩子在家庭和学校都得到支持和关爱。

对于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工作的干预效果评估,可以通过孩子行为的转变和情感态度的改善来评估。

观察孩子是否更加愿意与其他人交流,是否愿意尝试新的活动和游戏,以及是否逐渐恢复了自信和快乐的态度。

同时也要关注家长的反馈,观察孩子回家后的情绪表现和行为举止。

4. 我的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疏导师,我认为幼儿园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需要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疏导过程中,要注重情感的沟通和表达,以及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

也要与家长和老师保持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在实践中,我发现通过游戏和绘画等方式,可以更好地引导幼儿园留守儿童表达内心的情感,并逐渐克服心理障碍。

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案例分享

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案例分享

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案例分享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案例分享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逐渐加大,越来越多的家庭被迫面临由于务工、离异等原因导致的留守儿童问题。

这些留守儿童因为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而对这些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和干预,是当前社会教育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以下是我近期参与的一起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案例分享,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疏导工作。

1.案例背景小明(化名)是一名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他的父母都在外地务工,长期不能回家。

小明只能在幼儿园生活,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

在幼儿园的生活中,小明经常表现出孤独、沉默和情绪低落的状态,老师们观察到了他的异常行为,并及时进行了干预。

2.观察与评估针对小明的情况,幼儿园的老师们首先进行了全面的观察与评估。

他们发现小明在与其他孩子交流时显得非常拘谨,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甚至出现了一些退缩的行为。

这些观察数据为之后的疏导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

3.疏导过程针对小明的情况,幼儿园老师制定了一系列的疏导计划。

他们利用游戏、绘画等方式,帮助小明放松情绪、表达内心。

老师们也多次与小明进行心理沟通,鼓励他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感受。

通过这些努力,小明逐渐展示出了积极的变化,他开始主动与其他孩子交流,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心态也逐渐变得阳光起来。

4.总结与回顾通过这个案例的疏导工作,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老师们的用心与努力。

他们从观察评估开始,逐步制定了有针对性的疏导计划,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这个案例也提示我们,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耐心的沟通,更需要全面的团队协作和家长的积极配合。

5.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工作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孩子们的行为表现,更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只有真正理解并关爱每一个留守儿童,才能有效地进行疏导工作。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案例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案例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案例研究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务工,造成农村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务工,无法与子女共同生活的儿童。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家庭关爱和陪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的有效方法,以期为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案例背景小强(化名)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地务工,他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小强性格内向,在学校里成绩较差,与同学关系紧张。

在心理健康辅导前,小强表现出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辅导目标1. 改善小强的心理状况,降低焦虑、抑郁水平。

2. 提高小强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3. 增强小强与祖父母的家庭关系。

辅导方法1. 心理沟通:辅导老师与小强进行定期心理沟通,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引导他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2. 情感支持:为小强提供情感上的关心和支持,让他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3. 心理疏导:针对小强的心理问题,辅导老师给予专业心理疏导,帮助他调整心态。

4. 家庭访问:辅导老师定期访问小强家庭,了解家庭环境,与祖父母沟通,共同关注小强的成长。

5. 小组活动:组织留守儿童参加兴趣小组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减轻孤独感。

6. 家庭教育: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提高祖父母的育儿观念,促进家庭和谐。

辅导过程1. 初期阶段:了解小强的基本情况,建立信任关系,制定辅导计划。

2. 中期阶段:实施心理沟通、情感支持、心理疏导等方法,逐步改善小强的心理状况。

3. 后期阶段:加强家庭访问和小组活动,巩固辅导成果,提高小强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4. 跟进阶段:辅导结束后,持续关注小强的心理健康,定期回访。

辅导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健康辅导,小强的心理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焦虑、抑郁水平降低。

他在学校里的表现也有所好转,与同学关系更加融洽。

同时,小强与祖父母的家庭关系得到加强,家庭氛围更加和谐。

结论本案例研究表明,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采用心理沟通、情感支持、家庭访问等多元化辅导方法具有良好的效果。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三)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贫困地区城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究与研究》课题组一、基本情况陈云锋:男,1992年11月15日生,居住贵州省大方县理化乡法乐村十三组。

他4岁时,由于家庭所迫,父母前往广东打工,将其丢在云锋的伯父家,从此陈云锋过的是留守儿童的生活,1997年9月,5岁的陈云锋开始了自己的读书生涯……该同学性格粗暴,在校不认真学习,成绩较差,一贯喜欢打架斗殴,逞强不示弱,不服从学校管理教育。

二、个案情况1997年9月,陈云锋就读理化乡慧能希望小学(龙井民校)一年级,当时因为成绩差,在该校一读就是两个一年级,读完第二个一年级之后,升学到二年级,转学大方县理化乡石牛村大土组大土私校就读,2000年9月就读大方县羊场镇羊场小学三年级,由于爱逃课,老师对其怒骂,甚至老师反感他,因此厌学而逃跑,由于不敢回家,就露宿在家乡的坡上三天,其伯父为他四处寻找。

最终陈云锋在羊场小学只读了一个学期都不满,未完成三年级而辍学。

由于其伯父比较注重教育,于是2001年9月再次送陈云锋到大方县理化乡法乐小学就读三年级,才读完三年级第一学期,因在家不做完假期作业,不敢去学校报名,于是三年级又未完成。

2002年9月,又回到大方县理化乡法乐村慧能希望小学就读三年级,终于在该校完成了三年级,升学到了四年级,又因成绩不好,重新又复读了一个四年级,最终在该校五年级、六年级依次升学毕业,最终耗时10年时间,总算完成小学学业。

陈云锋在就读小学期间,主要表现为:不仅爱偷邻居的鸡蛋、还爱乱到人家楼上偷玉米、粮作物等背到街上倒卖,期间还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打架等行为,在果子成熟之际,看中谁家的果子好,就上树采摘,有人叫不准摘的话,就在树上损坏果树,折断树枝,曾经还因此还从树上摔下,导致大腿骨折。

其伯父还多次给陈云锋的父亲写信,要求及时回家带孩子,实在承受不住这个“败家子”了。

2006年7月,陈云锋通过小升初考试,成绩语文、数学加在一起总分为42分,在理化乡的所有学校,由于陈云锋调皮捣蛋,臭名远扬,加之成绩不好。

关于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关于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关于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严重。

儿童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很大的挑战,而怎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分析一个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的实例。

某小学校,在一个留守儿童的家庭中,父母长期不在家,孩子与祖父祖母生活。

孩子性格内向,容易感到孤独,情绪不稳定,长时间上网打游戏,学习成绩下降。

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决定采取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第一步:需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首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和痛点,以便更好的帮助他们。

实施这项计划的第一步是与孩子进行沟通,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和个人情况。

还可以通过家长、班主任和同学等进行跟进,收集孩子的情感状态和心理压力源,并制定相关的调查问卷以更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问题。

第二步:建立一个支持和宽容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孩子经常感到孤独,这是留守儿童的通病。

建立一个支持和宽容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学校建立了一个由心理咨询师、教师和志愿者组成的团队,来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和照顾。

团队成员与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收集孩子积极的情绪,对负面情绪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疏导,并帮助他们建立一个稳定、安全和温馨的环境。

第三步:给孩子提供合适的娱乐和文化活动由于留守孩子可能会缺乏足够的关注和陪伴,会导致孩子缺乏足够的娱乐和文化活动。

学校为了给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资源和机会,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如看电影、唱歌、舞蹈、体育运动等等,让留守儿童能够融入集体,弥补因长期缺乏家庭陪伴而导致的孤独感。

第四步:培养孩子的自信和社交技能留守儿童通常缺乏自信和社交技能。

学校制定了一套关于培养孩子自信和社交技能的计划。

通过情景模拟、游戏、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留守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和自我价值感的提高,增强社交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

总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

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实例分享

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实例分享

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实例共享一、引言幼儿园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长时间不能与父母同住,长期在外地留守的儿童。

他们常常面临情感疏离、心理压力和自我价值感缺失等问题,需要得到关爱和疏导。

在幼儿园教育中,对于这部分儿童的心理疏导尤为重要。

本文将结合实例共享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疏导的经验,并对其进行深度探讨。

二、实例共享小明是我们幼儿园里的一名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地务工,他与爷爷奶奶同住。

在刚入园时,小明显得比其他同龄孩子更加内向胆怯,不爱和其他小朋友交流,总是一个人安静地玩耍。

在课堂上,他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常常选择沉默。

对于这样一位留守儿童,老师们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在疏导中,我们首先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爱和关怀。

在小明入园的最初一段时间,老师们经常给予他很多额外的关注,帮助他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

在课间时间,老师们会选择和小明一起玩耍,主动和他交流,让他感受到和其他小朋友一样的快乐与温暖。

在课堂上,老师们会特别鼓励小明多多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断给予肯定和鼓励。

我们要引导留守儿童树立自信。

在课堂活动中,老师们刻意对小明进行一些表扬和肯定,让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当小明完成一个作品或者回答一个问题时,老师们会特别鼓励他,让他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他也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受到认可和肯定。

我们要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

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我们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学习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幼儿园的活动中,我们会鼓励小明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和玩具,激发他的兴趣,并根据他的特长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三、深度探讨针对幼儿园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以爱心为基础。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来自爱和关怀。

而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老师们要以爱心为基础,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关注和呵护,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幼儿园的温暖和关怀。

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肯定和鼓励。

组合家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组合家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组合家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摘要:作为班主任,我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中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特别是针对我班组合家庭的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促其发展,不把他们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以对其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终于使我班的汤文渊等几个孩子与其家庭成员之间的隔阂明显好转。

关键词:组合家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现代教育的各个阶段。

他们缺少亲情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关怀与爱,他们又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于是出现了逃学、厌学、学习习惯差、人际关系紧张、情感淡漠、性格孤僻、任性、内向、抵触行为、小偷小摸等诸多心理健康问题。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竭尽全力帮助这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材施教,让他们健康地成长、愉快地学习。

现将近几年我就本班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中的学生汤文渊所进行的教育加以分析总结:一、基本情况汤文渊,男,11岁,四年级学生。

性格上冷漠,孤傲,懒散,自尊心极强;人聪明,但上课从不主动回答问题,即使老师提问也表现得不乐意回答;作业马虎,写字潦草,爱跟老师唱反调,乐意和老师对着干。

在汤文渊很小的时候,他的妈妈就去世了,爸爸多在外打工。

汤文渊就是因为长期父母的爱的缺失,使得他内心很孤独、脆弱,人际关系冷漠。

他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对他的教育是溺爱有加,学习上对他的关心和督促很少。

放学后,他一边吃零食一边写作业,甚至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

三年级时,有了一个继母,继母担负起了照顾他的责任,可他对继母的教育爱理不理,甚至翻白眼,还不服气地说“关你什么事”。

出门和同伴玩,或者周末到乡下,从不给继母说一声,继母说也不好,不说也不好。

有一次我找汤文渊的爷爷聊起了孩子的事,他爷爷说,他妈妈说了他,他就不回家了。

听到这儿我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在爷爷的思想意识中是继母对自己的孙子不好。

作为老师,只有给予他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促使他改掉傲气,忘却孤独,增强爱心,友善地与家长、老师、伙伴交往,促进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心理才能逐步健康。

留守儿童心理个案分析案例

留守儿童心理个案分析案例

留守儿童心理个案分析案例学生李某,12 岁,我班中的一名男生。

看似比较懂事,内向,平常不容易被老师和同学发现和注意。

八年级时曾有几次因各种原因背着书包要回家不想读书了。

在未教他之前,本人就对此人有了初步的了解,脾气大,容易做出格行为。

本学期发生的两件事,让我对该生有了更深的认识,一次是将家长给他上交给老师的晚托班费“弄丢”了,死活不承认是自己用作它途了。

另一次是因生日家长未买蛋糕而向任课老师发脾气。

平常喜欢说谎,自然地将所有的错误与不对归结到他人身上,而自己却无错可改。

究其偏激心理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一、家庭因素。

由于李某是独子,他的父母常年在外经商,家中只有大伯平常比较关心他的生活,父母最多的是给孩子钱,以此来弥补所谓做父母的责任。

缺少了家庭教育这一关键要素,缺少了亲人关爱的这一重要情感熏陶,导致学生孤单,生活无目的性,迷恋打游戏机,经常找各种接口向父母要钱。

由于父母对他的关心较少,他就将自己的各种不足都归结到父母身上。

随着心理迁移,在学校里,他就不管自己言行的对与错,自然的将这一切的错误都归咎到同学,甚至老师身上。

缺失了家庭教育和亲人关爱是学生N偏激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二、个人因素。

李某对于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任何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好恶作为判断标准。

由于自己的偏激,导致他的人际关系比较差,这一因素更让其在情绪上表现得更为冲动,以至于做出一些莽撞的行为。

以偏概全,导致错误的结论和做法。

三、他人因素。

由于学生李某的偏激行为的表现,使其他学生对他退避三舍,同学们认为该生气量特别小,看到别人受表扬就揭短,看到别人挨批评就幸灾乐祸;没有朋友,不愿意和他们交往。

所以李某和同学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距离,孤单与无助促使他偏激心理的进一步发展。

任课老师也对他的情况有所了解,所以不愿更多的“管”他,得不到老师的关爱,使其觉得自己更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促使他用更为偏激的行为来引起老师的注意。

他人因素是其偏激心理形成不可忽视的因素。

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案例汇总

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案例汇总

疏导地点:疏导时间:班级:班主任:
疏导地点:疏导时间:班级:班主任:
疏导地点:疏导时间:班级:班主任:
疏导地点:疏导时间:班级:班主任:
疏导地点:疏导时间:班级:班主任:
疏导地点:疏导时间:班级:班主任:
疏导地点:疏导时间:班级:班主任:
疏导地点:疏导时间:班级:班主任:
疏导地点:疏导时间:班级:班主任:
疏导地点:疏导时间:班级:班主任:
疏导地点:疏导时间:班级:班主任:
疏导地点:疏导时间:班级:班主任:
疏导地点:疏导时间:班级:班主任:
疏导地点:疏导时间:班级:班主任:
疏导地点:疏导时间:班级:班主任:
疏导地点:疏导时间:班级:班主任:。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记录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记录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记录引言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分离,留守儿童现象在我国日渐严重。

这一特殊群体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常常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

为了帮助他们克服困境,心理辅导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某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的记录,探讨如何有效地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工作。

一、建立信任关系在开始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前,首先需要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

这是保证后续工作能够顺利展开的基础。

记录中的案例名叫小明(化名),9岁,两年前因父母外出打工而被迫留在农村老家。

1. 欢迎和尊重首次接触时,我以友善和尊重态度迎接小明,并主动介绍自己是来帮助他的人。

同时,我也注意到小明身上流露出了戒备心理。

所以我选择以相对轻松愉快的方式开始交流,逐渐消解他的疑虑。

2. 共同话题我发现小明对篮球很感兴趣,于是我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进一步交流。

通过分享一些与篮球相关的故事和经验,我们迅速建立起了共同话题,让小明感受到我的亲和力和友善性。

3. 轻松活动接下来,我提议我们可以做些轻松活动。

例如玩棋盘游戏,画图或者互相讲述有趣的故事。

这样的活动旨在减少紧张情绪,增加孩子们的参与意愿,并且也为后续心理辅导打下良好基础。

二、关注情绪变化留守儿童常常面临着无法理解和表达自己情绪的困境。

因此,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应特别关注他们情绪上的变化,并积极引导、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

1. 探索内心通过与小明多次交流后,我注意到他在谈到父母时会出现不安定和忧郁的情绪。

于是我决定深入探索他内心深处隐藏的真实感受。

我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例如“你有时候想念爸爸妈妈吗?”或者“当别人都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候,你感觉怎样?”通过这种方式,我帮助他从内心出发去面对自己真实的情感。

2. 情绪导向在小明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后,我不仅仅是倾听他说,并且也积极引导他去理解并接受所感受到的情绪。

例如当他表达了对父母缺席的痛苦时,我告诉他这种痛苦是正常而合理的反应,让他知道有权利去感受这样的情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案例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留守儿童"现象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社会问题,其核心问题是教育问题,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势
在必行。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案例,供大家分享。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案例一
一、学生的情况:
姓名:许爽
性别:男
年龄:十一岁
五年级(1)班学生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学习缺乏主动性。

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

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
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

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4、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

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

5、主要原因是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三、有关资料的调查:
许爽同学今年十岁了,由于频繁转学而成为问题学生。

在家里是独
生子,父母常年外出打工。

从小在爷爷奶奶呵护下长大,由于是男孩,更是得到奶奶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溺爱,谁也不能碰他一下,谁也不能骂一句,,再加上家庭优越的物质条件,使他养成了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表现出逆反心理。

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事,多一点
也不想做,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处于下游。

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
针对许爽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
1、鉴于他从小娇生惯养,被捧为掌上明珠,凡事随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员所溺爱,过于放纵,使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级里,一则年龄大,二则学习成绩不好,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对较难的问题不愿意动脑筋,又不肯问别人,不懂装懂,长期发展下去,知识掌握不牢。

就产生了自卑心理。

认为反正也就这样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凡事总觉得自己对,对自己认识不清,出现情绪不稳定现象。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1 根据许爽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

于是我与其父母
取得联系,让他们勤与孩子打电话交流沟通。

并让他的爷爷奶奶一定要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与老师更好的配合,严格管教孩子。

2. 他经常犯错误,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

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

3.针对许爽惰性强的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值日生工作他认真做,就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经过近一年的了解及教育,许爽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

现在,许爽对教师尊重,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成绩逐步提高。

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值日主动、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

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减弱,他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易放弃,缺乏坚强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较弱,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案例二
一、问题表现:
安某,男,15岁,九年级(5)班学生,父母离异,判给父亲,但父亲在外打工,跟叔叔二人居住。

说话、打架,多动。

二、教育过程及结果: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发现他这怪僻的性格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缺少家庭教育;二是补偿式的父爱,每次父亲回来就是给他生活费及零花钱,对于他物质上的要求尽全力满足,但对于学习基本不提,品德教育从不过问。

三是学习疏于监督,养成了随心所欲,无所谓的习惯。

因此我开始慢慢的观察他,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
(1)走进心灵,倾注无限关爱。

我真心实意地走进他的心灵,从心灵上关心他的健康成长,驱除他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

我经常找他聊天,聊天的内容不拘限于生活、学习,想到什么聊什么,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消除他的困惑,让他知道我一直在关注他。

生活中有了困难,我会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帮助他。

(2)拒绝训斥,力行宽容教育。

在他犯错误时,及时对其进行帮助教育,心对心、面对面的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追求。

在他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书写潦草,丢三落四,迟到早退,纪律松散的情况下,对其尽量减少训斥,力争能抽出时间和他谈心交流沟通,必要的时候可以宽容他,或将作业量和难度降低。

对他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

(3)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

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让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很有见地,揭示集体教育的巨大作用。

班级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的教育艺术就在于使这个大家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缺乏爱的"留守儿童",更应该让他们在班级里获得情感体验,让他们对班级产生向往感,友爱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经过家长、我以及同学们的努力,基本消除了对学习的厌恶情绪,上课能发言了,还能常常见到他高举右手迫不及待地想发言,能按时完成作业了,数学作业正确率高了,单词听写能过关了、作文水平提高了,成绩有较大起色。

原本只在教室里坐着的他,也在下课和同学一起玩了。

在操场上还经常能看到他和同学们嬉戏时活泼的身影,听见他开朗的笑声。

他的变化是令人欣喜的,渐地他的成绩也上升了,他的父亲对此一再在电话里表示对老师们付出的感谢;同时我更欣慰他在性格上的极大转变,在学校组织的运动会中,他为班级也为自己争得了荣誉,最终顺利升入高中。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案例三
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

---------------- 题记
当今社会现状显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外出务工或经商,于是一大批处于认识人生关键时期的孩子,被迫交由爷爷奶奶或亲戚照顾,成为留守儿童。

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心理、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种种问题,使他们成为典型的弱势群体。

作为农村教师,要尽可能地关注他们,走近
他们的心灵,把爱的阳光洒向他们,既要做他们的老师,又要象他们的父母,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下面,我根据自己的班级实际,结合真实的案例说一下我的做法。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一)
一、问题表现:
李某,男,13岁,七年级(5)班学生,父亲在外打工,母亲
有精神病,他与母亲共同生活。

上课发呆、厌学、不完成作业。

二、教育过程及结果:
有一次,没完成作业,当我问及他的父母是否在家检查督促他的作业时,他突然沉默了,开始哭泣,通过他的表现,我知道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不再追问。

后来,联系家长不通。

于是我通过侧面了解到的情况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有精神病,自理能力差,根本照顾不到他,他基本上是自己照看自己。

我决定对他予以特别的关心与帮助。

我经常找他聊,在接触中我发现,他其实是个很懂事的孩子,受家庭环境影响,他学会了做许多家务劳动,动手能力非常强,而且特别勤快,抢着做他力所能及的活,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好,这些生活技能是其他同学远远未能及的,我把这些优点及时在班上进行了表扬,号召全班同学以他为榜样,多学习掌握各种生活技能。

在学习上,对他也特别关心,我经常给他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并让他担任班级的劳动卫生委员,从而使他建立自信,不再自卑,厌学。

通过这些活动,他的自信心倍增,融于了快乐的集体生活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