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2)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2)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2)
目录
• 留守儿童现状及问题 • 精选案例一:四川某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实践 • 精选案例二:河南某初中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实
践 • 对比分析两个案例异同点 • 留守儿童教育策略探讨与建议
01
留守儿童现状及问题
Chapter
留守儿童定义与分布
定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 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 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 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 同关注和努力,学校、家庭、政府和 社会各方面应形成合力。
加强心理辅导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 环节,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和 心理素质。
个性化教育计划是留守儿童教育的重 要措施,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 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
家校合作是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 重要途径,应积极加强家校之间的沟 通和联系。
心理辅导策略制定和实施过程
学校组织专业心理教师团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测评,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和需 求。
根据测评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心理辅导计划,包括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课程 等多种形式。
在实施过程中,心理教师积极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引导他们表达内心感受,学习 情绪调节和应对压力的方法。
实践效果评价及反馈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 乏,留守儿童难以获得优 质的教育资源和辅导。
心理健康问题突
孤独感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 关爱,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遗弃
感。
自卑心理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父母不在身边 等原因,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心 理。
情绪问题
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 绪问题,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 长。
03
精选案例二:河南某初中留守 儿童心理辅导实践

留守儿童案列分析

留守儿童案列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2009-11-14 13:29:07| 分类:与专业有关的东西|举报|字号订阅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一、案例二、摘要、关键词、引言三、个人讨论提纲(一)、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1、学业方面。

2、品德方面。

3、人格方面。

4、心理方面。

(二)、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的问题分析1、制度与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2、政策实施的乏力。

3、父母观念的影响。

4、学校、社会努力的缺位。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路四、通过小组讨论的总结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案例】山西省临县碛口镇是一个风景名胜区,现在只要去镇上各历史文化名村旅游就会发现村里人烟稀少,据导游讲说平时驻村的人员被称为是“三八、六一、九九”部队,事实上据我们进一步了解发现妇女也没几个,还是以老人和儿童为主的。

青壮年去外地打工,他们的孩子就变成了我过的新型人群“留守儿童”。

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229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成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

【摘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业、品德、人格、心理等方面。

制度与体制的共同作用、政策实施的乏力、父母思想观念的影响、学校与社会努力的缺位是问题的主要成因。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协调合作,共同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整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引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进入人们的视野。

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农民的生存理性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由此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转型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落差的体现,也是我国发展战略演进与制度转轨的产物。

班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与分析

班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与分析

班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与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无法陪伴的儿童。

他们在
农村成长,常常面临教育资源匮乏、亲情疏离、心理健康问题等困扰。

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进行案例分析和探讨,有助于找到改善他们教
育状况的有效途径。

一、案例描述:
小明(化名)是一名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由奶奶照顾。


学校表现较差,学习成绩低于同龄人,缺乏自信心,经常遭受同学的欺负
和孤立,心理状况较差。

二、问题分析:
1.缺乏家庭关爱与教育指导: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小明缺乏家庭
关怀和教育指导,难以形成健康的成长环境。

2.学习资源匮乏:农村学校教育资源有限,教师和教材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小明的学习需求,导致学习成绩差。

3.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的亲情疏离和孤独感容易导致小明心理健康问题,缺乏自信心、抑郁等表现明显。

三、解决方案:
2.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可以引进志愿者组织、社会资源等,为小
明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活动。

鼓励小明参加各类兴趣班,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心理健康关注:学校可以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辅
导与培训,帮助小明排解焦虑、增强自信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效果评估:
2.学习成绩提高:定期考核小明的学习成绩,比较其与其他留守儿童和正常家庭儿童的差异,评估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措施的有效性。

3.心理健康改善:通过心理健康测试和小明自述情况的记录,评估心理辅导和培训的有效性,比较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12篇)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12篇)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12篇)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篇1学生的情况:姓名:任东海性别:男年龄:十一岁五年级(1)班学生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规范,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责。

尤其是对处于社会化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而言,学会自我控制,遵守集体的规范,是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重要方面。

留守儿童能否适应学校的规范,形成遵守纪律和规则的行为习惯,关系到留守儿童学业成功和身心健康发展。

下面通过一个留守儿童案例对学校规范不适应问题进行分析。

(一)留守儿童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案例留守儿童任东海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爸爸妈妈由于工作忙,很少过问留守儿童任东海在学校的表现。

最近,老师与他们联系,告诉留守儿童任东海在校的情况,留守儿童任东海常常迟到、早退,在课堂上捣乱,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下等,并且调皮、任性,在情绪上经常表现出烦躁不安,攻击性行为多,经常和同学吵架。

(二)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原因经过调查与分析,留守儿童任东海实际上是对学校纪律与规范适应不良。

这种情况,不仅在新生中而且在中高年级学生身上也会发生。

产生这种规范适应不良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行为上的坚持性和自制力不足留守儿童由于良好意志品质还没有形成,因此,遵守学校规范的坚持性和自制力不足。

有的学生缺少纪律和规范的意识,对学校规范和学习要求不屑一顾,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放任自流;有的学生也想遵守纪律,但是行为上不能控制和约束自己。

上例中的留守儿童任东海,意志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因此,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学校的规范,因而对学校的规范不能很好的适应。

2.不理解遵守纪律与规范的意义有些学生对遵守学校规范的意义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将学校的纪律要求转化成指导行为的自觉原则,只是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受到约束,想要摆脱这种被束缚的感觉。

所以,当面对学校的规范和要求时,有些学生采取消极的态度,违反学校规范,不遵守学校纪律,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

教育方面的案例分析(2篇)

教育方面的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本文以某中学为例,分析其教育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某中学是一所位于我国某城市的中等学校,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学校秉承“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也面临着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双重压力。

二、教育公平问题分析1. 资源分配不均某中学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方面,学校师资力量较为雄厚,但部分学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另一方面,学校教学设施较为先进,但部分教室设施较为陈旧。

这种资源分配不均现象导致部分学生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2. 基础设施不足某中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校周边配套设施不完善。

学校附近缺乏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设施,导致学生在课余时间无法充分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3. 家庭背景差异某中学学生家庭背景差异较大,家庭经济条件、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对学生受教育机会产生一定影响。

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能够得到更多课外辅导和资源支持,而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则相对较少。

三、教育质量提升问题分析1. 教学方法单一某中学部分教师教学方式较为传统,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和创新能力培养。

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创新能力不足。

2. 评价体系不完善某中学评价体系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这种评价体系导致学生过分追求高分,忽视全面发展。

3. 课外活动单一某中学课外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对学生兴趣和特长的培养。

这导致学生在课余时间无法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综合素质难以提升。

四、对策与建议1. 优化资源配置学校应加大投入,改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确保教育资源均衡分配。

同时,学校可以与社会各界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

2. 完善基础设施学校应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支持,改善周边配套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问题研究新课程NEW CURRICULUM留守儿童案例分析杨艳春(广西桂林龙胜县龙胜民族中学)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经济飞速发展,农村出现了劳动力剩余的现象,也有的因为想到大城市打工赚更多的钱来改善家庭状况。

很多年轻的父母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双双外出务工或经商,于是就出现了许多的留守儿童。

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表明,50%以上的留守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学习成绩也令人担忧,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值得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个案介绍学生:阳××,年龄:14岁,性别:男。

家庭住址:龙胜县马堤乡东升村。

(现已读大学)基本情况:阳××很聪明,父母是组合家庭,双方都有各自的孩子,他是父母的亲生,哥哥已成人,也在外地打工。

在阳××上五年级时,父母去广东打工,把正需要父母的爱、最容易学坏时候的他留给80多岁的老奶奶,由于奶奶本身都需要照顾,根本没法监管孩子,更不用说辅导他的学习了。

为了弥补对孩子的亏欠,一个学期给孩子3000元的银行卡,由他自由支配,周末回家有时在亲戚家吃点,更多时候根本不回家,经常在网吧通宵。

初中三年,经过调查和细心观察、分析,我发现该同学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1.自由散漫,上课不认真听讲,懒惰,作业不认真。

2.个人卫生较差,同学们都不愿意接近他。

3.贪玩,有时逃课去网吧,甚至还带着班上的一些同学去网吧。

4.调皮、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5.不求上进,缺乏良好的集体荣誉感。

6.自卑心理严重,与同学交往困难,缺乏对别人的爱。

二、问题分析1.家庭教育问题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父母,基本上都进过学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懂得一些教育方法,易与教师、孩子沟通,给孩子的教育带来便利。

而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盲的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当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而逐渐变大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也演变成一个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公共问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供大家分享。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一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而且留守儿童的数量有增无减。

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

下面是我就班上的一名留守生进行调查分析。

一、个案现状学生王某,男,13岁,父母在温州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由外公和外婆照料。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1、行为习惯差,个人卫生差,上、下课都特别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2、懒惰心理。

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只想在家随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

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热情,总想逃避,参与意识淡薄。

二、问题分析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留守孩子王某和他的家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1、长辈关心不当。

外公外婆对孩子是打心眼里爱,但是缺少严格的管教,什么事都依着孩子,导致王某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催促他交作业就抄袭别人的作业。

2、粗暴的教育方式。

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王某自小和家长很少进行情感上的沟通,遇事缺乏耐心,常用一种粗暴的态度来处理事3、内心深处自卑,由于他的成绩一直较差,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害怕竞争,害怕失败,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和他的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三、主要措施1、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他的外公、外婆交谈,同时我对王某提出建议:①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

[最新]留守儿童问题若干典型案例及评析(摘)

[最新]留守儿童问题若干典型案例及评析(摘)

留守儿童问题若干典型案例及评析【案例】安徽太湖一12岁少年祠堂边自缢身亡,留下遗书称想念外出打工的父母,自缢前深情吻别陪伴自己的爷爷。

2008年2月25日是(安徽)太湖县晋熙镇天台联合小学开学的第一天,也是该校五年级学生章杨宇爸妈出门打工的第十天。

然而,就在这一天,章杨宇选择了告别这个世界:在人迹罕至的村祠堂后面一间小屋,他自缢在一根横梁上,裤子口袋里留下一封给父母的遗书。

遗书中,他留下了让所有人都刻骨铭心的一句话:“你们(指父母)每次离开我都很伤心,这也是我自杀的原因……”事发:少年亲吻爷爷后自缢2008年2月25日,天台联合小学校园里非常热闹,同学们都领到了崭新的课本。

当天下午三点多钟,12岁男孩章杨宇跟其他同学都一起放学回家。

不过章杨宇却显得有点异样,他回家时书包空空的,所有新书都放在教室座位的抽屉中。

“爷爷,我可以亲你一下么?”放学后的章杨宇回到家里,看见爷爷正围坐在桌前打麻将,就上前对爷爷轻声说道。

爷爷听到这句话心里还直乐,可他不知道这竟是自己与孙子见的最后一面。

当天晚上,姑父曾与章杨宇约好了要孩子到他家里去住。

可等了好久没等到章杨宇,姑父赶紧给他家里打了个电话,得知也不在家里。

又去电学校询问,被告知学校已经放学了,章杨宇也不在学校里。

大家顿时慌了。

家人发动邻居在屋前屋后展开了大搜索,最后在人迹罕至的祠堂后面发现了他。

被发现时,他吊在祠堂后一间小屋子伸出来的横梁上,已经没了气息。

记者调查:自缢少年口袋留下遗书当天下午,记者赶到太湖县章杨宇的家中。

章杨宇自缢的那间屋子在一座祠堂后面。

这座祠堂傍山而建,后面是很陡的山体。

据当晚发现尸体的一位邻居介绍,章杨宇被发现时吊在绳子上,绳子就系在祠堂后面这间房子伸出来的一根横梁上。

记者看到祠堂后这间房子其实是间土砌房,已经很破烂了,伸出来的横梁也朽坏了很多。

据村民介绍,这座祠堂是祭祀祖宗的场所,平时很少有人到这里来。

章杨宇的尸体被发现后,人们在他裤子右边的口袋里发现了一封遗书,一位知情人告诉记者,遗书写在当天发下来的《社会实践活动材料》封皮的背面。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随着改革开放及人口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所产生的,这一问题也曾一度引起社会及有关专业人士的关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一起来看看吧!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一学校:高坝中心小学姓名:宴冰性别:男年龄:十二岁班级:五年级一班学生二、问题及行为表现1、学习缺乏主动性。

经常不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

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

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

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4、有依赖和惰性心理,有时爱拿家中的钱物。

5、主要原因是由于父亲常年外出打工,母亲文化水平低,仅上二年级,对儿子疏于管教。

三、调查访谈结果通过调查、家访和对其本人的访谈,我了解到他在家里是独生子,父亲常年外出打工。

其母亲是一个文化素质较低,只上了小学二年级,对儿子的管教疏松,也不知如何管教,随着儿子的渐渐长大,一些坏习惯也越来越多,其母亲也感觉对儿子无所适从,也有愿与老师沟通。

由于家庭监督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就养成了他的惰性,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臵的作业能拖则拖,多一点也不想做。

由于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不断滑落。

粗心马虎,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针对张某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1、鉴于他从小娇生惯养,被捧为掌上明珠,凡事随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员所溺爱,过于放纵,使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级里,由于知识掌握不牢。

就极易产生了自卑心理。

认为反正也就这样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加之部分学科的老师对他采取训斥等过激的态度等,使他开形成了逆反的心理现象。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1.根据宴冰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三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三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三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一篇一、问题表现:安某,男,15岁,九年级(5)班学生,父母离异,判给父亲,但父亲在外打工,跟叔叔二人居住。

说话、打架,多动。

二、教育过程及结果: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发现他这怪僻的性格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缺少家庭教育;二是补偿式的父爱,每次父亲回来就是给他生活费及零花钱,对于他物质上的要求尽全力满足,但对于学习基本不提,品德教育从不过问。

三是学习疏于监督,养成了随心所欲,无所谓的习惯。

因此我开始慢慢的观察他,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1)走进心灵,倾注无限关爱。

我真心实意地走进他的心灵,从心灵上关心他的健康成长,驱除他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

我经常找他聊天,聊天的内容不拘限于生活、学习,想到什么聊什么,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消除他的困惑,让他知道我一直在关注他。

生活中有了困难,我会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帮助他。

(2)拒绝训斥,力行宽容教育。

在他犯错误时,及时对其进行帮助教育,心对心、面对面的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追求。

在他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书写潦草,丢三落四,迟到早退,纪律松散的情况下,对其尽量减少训斥,力争能抽出时间和他谈心交流沟通,必要的时候可以宽容他,或将作业量和难度降低。

对他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

(3)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

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让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很有见地,揭示集体教育的巨大作用。

班级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的教育艺术就在于使这个大家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缺乏爱的留守儿童,更应该让他们在班级里获得情感体验,让他们对班级产生向往感,友爱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经过家长、我以及同学们的努力,基本消除了对学习的厌恶情绪,上课能发言了,还能常常见到他高举右手迫不及待地想发言,能按时完成作业了,数学作业正确率高了,单词听写能过关了、作文水平提高了,成绩有较大起色。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优秀篇)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优秀篇)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留守儿童案例分析背景:李静、李涛姐弟俩是典型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很早就去了福建打工,每年只在过年回家一、二十天。

李静在八个月大时开始在外婆家生活,李涛则在一岁时便由爷爷抚养。

这对姐弟俩身上呈现出了留守儿童的一些共同特征。

案例一:夏天到了,外婆家每天都会买上一个大西瓜,然后总是切下最好的部分专给李静吃。

暑假时李静回到农村的爷爷家,爷爷问她外婆平时有没有给她买什么好吃的,她说:什么都不买,连西瓜都不买一个。

过了几天,舅妈带她出去玩时,给她买了一支当时颇受欢迎的悄悄豆雪糕,并细心地帮她剥好了包装袋,谁知她回去后竟对大人说,舅妈自己吃雪糕,吃到一半吃不下了才给她吃。

李静像这样爱背后讲人坏话的例子还有很多,包括对待她最亲密的抚养人外婆,也是如此。

案例二:李涛上一年级时,有一次上课因贪玩被教师批评,第二天便无论如何不肯上学,直到大人答应为他换一个班,他才肯去,可没多久他又要换班,同年龄的几个班都换过一遍后,他又要换学校,闹了很长时间直到大人给他换了学校,并宣布最后通牒后,才逐渐平息下来,只是偶尔还会因不做家庭作业逃学一、两天,到外面玩够了再回家。

分析:由于从婴儿期便开始了与父母的长期分离,所以李静姐弟俩不仅与父母感情淡漠,在与其他人交往中也有猜疑、狭隘、孤僻等负面倾向。

近年来的调查结果显示: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有66%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代管家长、教师和同学说心里话,还有30%留守儿童表示心里怨恨父母。

这其中的原因正如20世纪40年代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是婴幼儿应当有一个与母亲(或一个稳定的代理母亲)间温暖、亲密的连续不断的关系。

这一关系将直接导致一个人信赖和自我信任的形成,并且能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与后代。

他们认为人在生命头两年都会体验到信任与不信任的心理状态,而这种矛盾必须在那两年解决好,否则儿童将会遭受缺乏信任感的折磨,严重的甚至无法与成人相处。

留守儿童法律案例分析(3篇)

留守儿童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许多家庭选择将孩子留在家中,由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照看。

这一现象在农村地区尤为普遍,导致留守儿童的教育、生活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本案例将以一起留守儿童法律纠纷为例,分析相关法律问题。

二、案例简介小明(化名),男,12岁,父母均在广东省某市务工,小明被留在老家湖北省某县,由奶奶照顾。

一天,小明在学校玩耍时,不慎从楼梯上摔下,导致腿部骨折。

学校及奶奶均未及时将小明送往医院治疗,导致小明病情加重。

事后,小明的父母将学校及奶奶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医疗费、护理费等损失。

三、案例分析(一)学校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

”在本案中,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负有责任。

然而,学校未能尽到相应的教育、管理职责,未能及时制止学生在楼梯上玩耍的行为,也未对学生的意外伤害采取及时有效的救助措施,因此学校存在过错,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二)奶奶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

劳务派遣期间,被派遣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派遣的用工单位承担侵权责任;劳务派遣单位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在本案中,奶奶作为小明的生活监护人,负有对其安全的监护责任。

奶奶未能及时将小明送往医院治疗,导致小明病情加重,存在过错,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三)赔偿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出现了劳动力剩余的现象,许多家庭的主要劳动力都外出务工或经商,随之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由于父母角色的长时间缺位,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亲情呵护、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监管。

近几年以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

本文将以班级个别学生为案例,对“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总结出一些对策,希望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所帮助。

一、个案情况:李某,女,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根本无法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该孩子在学校有如下表现:1、思维极端反常,自卑而又自尊,有什么事总是闷在心里,心理负担沉重,导致行为扭曲,有自暴自弃的念头。

2、性格孤僻,很少和同龄人交往,没有一个可以谈心的朋友,甚至与自己的同学发生打架冲突而引起班里其他同学的不满,卫生状况极差。

3、自由散漫、经常迟到、早退,有旷课现象,不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遇到事情不与班主任联系。

学习态度极不端正,作业基本上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甚至不交作业。

二、问题分析: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多种方式接近李某和她的家人,发现她这怪僻的性格主要有三方面原因:1、隔代监护出现的溺爱过度。

奶奶对李某十分溺爱、大事、小事都迁就,不忍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教育,连日常生活小事都不舍得让她做,甚至连叠被子、洗衣服等这些本该孩子做的事都包办了。

2、父母不正确的教育和疼爱方式。

由于该生父母常年在外地务工,在李某的生活中缺少父爱和母爱,在外的父母心里觉得内疚,因此对孩子处处补偿、事事迁就,生怕亏待了孩子,特别是在物质上,他们对孩子是有求必应,但和孩子在思想上的沟通却是极少的,对学习更是不闻不问。

3、自卑使她的性格发生了变化。

小时候的她,性格开朗而又活泼,自从父母外出后,她的成绩一直不太理想,平时很少和老师、同学交流,表扬更是远离了她,这些使李某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内心深处的自卑感使她害怕竞争、害怕失败,宁可逃避一切竞争,将自己包裹起来,并远离集体。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研究一、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村地区的人口占据了总人口的大部分。

在这个庞大的农村人口中,有很多孩子因为父母在外务工而被迫留守在家。

这些孩子通常被称为“留守儿童”。

他们与城市里的孩子不同,他们没有父母和亲人的陪伴,也没有接受足够的关爱和指导。

因此,留守儿童面临着许多心理问题。

二、案例描述小明是一名12岁的男孩,他生活在广西省某个偏远的山村里,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只有偶尔回家探亲。

小明从小就跟随奶奶生活,她虽然对小明很好,但由于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不高等原因,并不能给小明提供足够的教育和指导。

同时,在学校里,小明也没有什么朋友可以交流。

最近几个月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下,小明逐渐地打开了心扉,向大家诉说了自己的心理问题。

他说自己常常感到孤独、无助,有时会偷偷地哭泣,甚至想过要离开这个世界。

老师和同学们非常关心小明的情况,并积极寻求帮助。

三、解决方案为了帮助小明和其他留守儿童,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学校联系小明的父母和其他留守儿童的父母,敦促他们回家照顾孩子,同时提醒他们注意家庭教育。

学校还组织了一些家长会和亲子活动,让父母和孩子之间多沟通、多交流。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邀请专业心理医生来给小明和其他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同时在课堂上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还配备了专门负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工作的老师,并设立了“留守儿童关爱中心”,为孩子们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

3.提供多种活动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多种活动,如文艺表演、体育比赛、手工制作等,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交流和玩耍。

同时,学校还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扩大社交圈子。

四、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的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他不再感到孤独和无助,与同学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

其他留守儿童也逐渐打开了心扉,表达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接受了专业的帮助。

五、结论与建议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

留守孩子教育案例(精选3篇)

留守孩子教育案例(精选3篇)

留守孩子教育案例(精选3篇)留守孩子教育案例篇1一、问题表现:杨某,15岁,九年级(5)班学生,家境贫寒,母再婚,跟随姥姥居住。

内向,自卑,交往能力差。

二、教育过程及结果:(1)了解杨某的情况,与任课老师及同学分析其个性品质、兴趣爱好、生活状况、学习情况、心理健康水平、身体素质现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寻找突破口,找到开启他心灵大门的钥匙。

(2)采用“情感投资”、“寻找感觉”等方法引导。

安排几名活泼大胆的学生,主动帮助他,与她交谈,让她倾吐自己的心声,及时、真诚帮助、鼓励她正确认识自己,提高他的自信心,找到自己在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位置及感觉。

(3)采用“沟通”、“融洽”法与家长交流与其家长取得联系,树立孩子的信心,并通过民政助学、个人资助的渠道资助她,让他们与学校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指导家长共同做好转变工作。

(4)教师协作,共同教育经常与任课老师交换意见,及时了解杨某在班级、同学中的情况以及学习、行为情况,对出现的新问题及时调整方法和措施,使她逐步步入正道,寻找到良好的感觉。

并通过个别辅导形式,加强对她的学习和心理指导,引导并督促孩子成长。

留守孩子教育案例篇2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孩子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进入人们的视野。

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农民的生存理性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由此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一、我班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监护的方式比较多。

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

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

一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

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案例背景留守儿童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为了留守儿童教育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对于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来说,在生活上,他们是和外公、奶奶或外公、外婆住在一起或者单独生活,这种隔代教育最大的不足就是:这些外公辈份们的老人们对孙子辈份的未成年人们宠爱有嘉,在吃、穿的方面尽量改善,而在于学习方面以及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所能想到的却少之又少。

这样,学校不仅仅承担着这些留守儿童文化课的学习教育,更重要的是还要担负着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七年级四班学生徐梅就是众多留守儿童中的一位,他性格内向,不大与同学们交往,上课发言不够积极,作业是经常不完成的,偶尔还会在课堂上睡觉。

文化课成绩不理想,是一位较为典型、略带问题倾向的留守儿童。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必须是一个时刻关注的对象。

案例分析通过平时的家访,对徐梅同学有了一些了解:徐梅的母均在外地打工,父亲一年前意外去世了。

我们老师只能通过电话与其母沟通,关于徐梅同学的学习以及思想教育方面进行了交流。

其母表示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但是由于在外地打工,不能亲自到学校来,只能通过电话让徐梅的外公对学校的工作多加配合,而徐梅的外公是一位老实的农民,不识字,他表示,一定要配合学校的教育,把他学习成绩搞上去,但是他自己却是一个文盲,在家只能督促陈凯完成作业,在吃饭、穿衣服方面会尽量做到最好,可是学习方面却显得无能为力,至于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也是少之又少了,这样也易于滋长徐梅同学的一些不良习惯。

基于此况,我们对一些像徐梅这样的学生作了以下分析:1、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徐梅同学的母亲均长年不在家,而他的外公对其又疏于管教,这样,徐梅在学校之外的空间、时间里也就没有人给予管束,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习惯。

在农村,还有一些不好现象,家长们多半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学校应该做的,做为家长也就给孩子们搞点吃的、穿的就行了;甚至还有的家长认为,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学习成绩与否无所谓,只要平平安安就万事大吉了;也有的家长们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老师就要负全部责任,诸如此类不负责任的话,在家庭教育里是极不可取的。

缺少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这对于徐梅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2、周边的不良社会环境在农村,尤其是近几年,读书的作用越来越让人怀疑。

当人们看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七中还没有毕业的就能外出打工赚钱时,就有了一些偏激的想法:在他们的眼里,谁在外地挣钱挣得多,谁就是英雄,谁家孩子挣钱挣得多,谁家就有面子,在乡里乡亲面前就会抬起头来说话。

还有一些学生家长居然认为:现在的小学没有什么关系,在小学学习成绩不好,等将来七中时,好好加把劲,学习成绩自然会好的;现在孩子还小,不懂事,就由着他们吧,等将来孩子懂事了,也就自然而然的变好了。

这种不良的氛围对未成年的少年儿童们的教育影响是负面的。

3、学校里的德育有待加强在学校里,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

针对个别学生的个别现象,老师们都会尽心尽力去引导,学校里的“留守儿童之家”也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了另一平台。

然而,老师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疲于应付上级检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时就少了一些,这在学生的心目中不易形成良好道德规范准则。

对策:1、针对徐梅同学内向的性格特点,我们采取了蹲下身去,与他交流谈心的方法,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他最终融入班集体、为其他同学所接纳之目的,特别是生活教师在生活上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关心,让他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亲人的爱。

我们还利用学校的亲情电话让徐梅与妈妈经常联系;定时开展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活动,在“留守之家”让徐梅同其他留守儿童一起看电视、读书、交流以、游戏等。

在课堂上,我也专门找一些他能够回答的问题,有意识多给他发言的机会;课外,引导其他同学多和徐梅交流。

慢慢的,徐梅同学逐渐变得开朗起来,与其他同学交往范围也相应地扩大了,找到了自尊与自信,恢复了儿童的天性。

2、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徐梅同学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作业经常不完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采取了多表扬激励的方法,在不写作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徐梅同学不写作业并不是他不能写,也不是他不想写,而是他自己管制不了自己,有时玩过时了,就耽误了写作业,最后干脆不写了。

在课堂上,老师会根据徐梅同学的实际情况,布置了一些难易适度的作业,鼓励他及时完成。

当他偶尔“偷懒”不写作业时,老师便对其他同学的作业予以表扬,让徐梅感到因“懒惰”不写作业而受到老师的“冷落”,这样,他也会为了得到表扬去认真写作业了。

当然,在表扬的过程中,一定要是徐梅值得表扬的事,并且让全班同学都认识到他的确进步了,以此来让他体验学习的成功感,激发其学习动机,增强其学习自信心。

现在,徐梅同学的作业和其他同学一样,都能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了,其文化课的成绩也在逐步提升。

案例反思:近年来,对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日趋加重,对于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更是重中之重。

虽然,国家对未成人的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在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更为迫切。

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性格特点,对症下药,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帮助他们改掉不良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面对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我们不能一味强行灌输,需要的是耐心、方法以及教育策略。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的责任尤显艰巨,而对于他们的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作为农村小学教师来说,我们坚守这片土地,就是这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最为坚强的堡垒。

故事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内地父母涌向沿海城市打工,他们当中很多人将子女留在了原籍,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这群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缺少大人的关爱,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

留守儿童正处于认识人生关键时期,由于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情感的缺失可能会使他们的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事实表明,这些孩子大多存在自卑、孤僻、悲观、我行我素、抑郁性、攻击性强、缺乏安全感等情感障碍,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故事内容:雷慧琳是初一年级的一名女学生,是一个很特别的女孩,这个孩子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缺少沟通,从而养成了性格孤僻,平时总是喜欢独来独往,几乎没有知心朋友,在集体生活中极不合群,在寝室里也总是闷闷不乐,甚至受到同寝室里同学的排挤。

老师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找雷慧琳谈一次心,开导开导她,让她能快乐地融于集体生活中,但雷慧琳不善言谈,一谈到这一话题,便不停的流泪。

我们只好找班干来了解情况,原来班上的几个调皮男生经常欺负她,笑话她是没有爸妈的孤儿,并给她取了一个绰号叫“多余人”。

雷慧琳长期得不到母爱与父爱,得不到亲情的温暖,得不到同学的关心,于是她就封闭自己的心灵,没有可以倾诉的朋友,性格变得特别郁闷,不善与人交流,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本该活泼开朗的花季少女变得沉默寡言。

教育反思:在农村,留守儿童占有相当比例。

他们是一群弱势群体,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的温暖,孤僻、偏执,情感冷漠是他们的通病。

留守儿童大多是问题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习成绩差。

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欠缺主动性、自觉性,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

具体表现在有迟到、早退、上课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较好的完成家庭作业,甚至旷课中途辍学的现象,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学习成绩较班级平均水平低,较自己以往成绩低。

学校对留守儿童旷课迟到等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十分头疼,有的教师干脆放任不管。

(二)行为习惯不良。

存在说谎现象,在家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在校骗老师。

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早退、打架斗殴的现象,在家里好吃懒做,不做一些诸如洗碗、扫地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对监护人不礼貌,时有夜不归家的现象发生。

生活习惯较差,有的形成了早上不洗脸不濑口,晚上不洗脚,长年不理发的坏习惯。

易于沉迷,整天疾迷武侠小说和网络游戏中;易于模仿,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模仿武侠小说拉帮结派,结拜师兄师弟。

(三)人格发展不健全。

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情绪消极,孤独,言语少,不合群,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乃至愤世嫉俗的心理。

教育策略:一、学习上给她多一点鼓励雷慧琳学习成绩很不理想,我对她想了很多办法,但效果不好,老师很着急,有时对她发脾气,总想一下子改变她,但事与愿违。

后来老师逐渐慢下性子,冷静地分析了她的情况,这个孩子缺少家庭温暖,她也很注重自己的“面子”,如果多鼓励她,表扬她,引导她,也许效果会好些。

她经常拖交或不交作业,终于有一次她按时完成了,字也写的比较好。

老师便抓住此机会在班上表扬她,并要求全班同学要学习她认真书写的态度。

在老师的鼓励下,她学习有了信心,作业书写也越来越认真,老师对她说,如果你这样坚持下去,你的进步会越来越快,将来也许会成为一名书法家。

她高兴极了,露出满脸笑容。

二、习惯上给她多一点宽容和理解雷慧琳是住校生,我们的生活教师就像妈妈一样给她关爱和理解课余生活教师就走近她,轻言细语地和她聊天,倾听她的心声。

细心地告诉她,做人要做自尊,自信,自强的人。

并教她应该怎样去自理。

连洗澡、洗衣服、穿衣、做饭我都精心指导。

经过老师的努力,她学会了许多自理的好习惯三、生活上给她多一点关爱雷慧琳的父亲每月给她60元的小菜钱。

托邻居的叔叔代管。

她平时身上根本没有零花钱,但她享受着国家的“两免一补”,享受着每天的营养餐。

现在的她,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