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中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强度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时空关系研究——以安定区为例

合集下载

论黄土高原区域土地资源利用模式

论黄土高原区域土地资源利用模式

论黄土高原区域土地资源利用模式摘要:定西市土地资源类型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区域类型。

从定西市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现状以及近年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变化分析,近年来,以农业用地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耕地、未利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逐年外流, 耕地每年外流的幅度最大; 林地、居民点、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迅速增加, 林地每年的增加幅度最大;园地和牧草地的变化不明显. 据此认为, 定西市在今后的土地利用过程中, 应加强土地的集约利用,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防止耕地数量减少, 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 保持或增加现有林地, 适当供应建设用地.关键词:定西市土地利用模式模式变化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生产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 面对当前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等问题,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模式的研究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

一个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自然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构状况,对具有类似自然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地区也有借鉴意义。

同时一定时间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在区域空间上的置换与更替, 是实现土地利用动态优化配制的重要前提与途经。

然而在近年来,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尤其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兴起, 人口的增长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 使得对土地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土地利用的逆转性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 严重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因此研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是研究一个地区自然条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区域结构及其优化配制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区域产业布局、土地合理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一、定西市概况1、地理概况定西地处黄河上游,位于甘肃中部,取“安定西边”之意,是一片古老、广袤、神奇的土地。

全市总面积2.033万平方公里,现辖安定区及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漳县、岷县1区6县,119个乡(镇),常住人口293.51万人。

总耕地面积770.2万亩,农民人均2.9亩。

全市海拔1420—3941米,年降水量350—600毫米,年平均气温7℃,无霜期140天。

陇中地区传统保墒镇压法“躟谷”及其思考

陇中地区传统保墒镇压法“躟谷”及其思考

陇中地区传统保墒镇压法“躟谷”及其思考曹娟玲;石小俭【摘要】谷子在陇中地区具有悠久栽培历史,其生育特性与陇中地区降雨特点相吻合,是谷子在陇中地区很早栽培并能够长期扎根的原因.在谷子的种植实践中,陇中民众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壤谷就是一种古老的镇压保墒措施,目前正面临着失传.由此可以得出谷子种植是陇中地区精耕细作的典范、农业发展需要把传统耕作措施与现代科技成果有机结合起来、需要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等方面进行了思考.【期刊名称】《耕作与栽培》【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3页(P39-41)【关键词】陇中地区;躟谷;启示【作者】曹娟玲;石小俭【作者单位】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理系,甘肃定西743000;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理系,甘肃定西743000【正文语种】中文1 陇中地区谷子栽培历史1.1 谷子的特征特性谷子又叫粟,是一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粟的野生祖本是狗尾草,是人类最早栽培的作物之一。

在古代,谷子被尊为“五谷之长”(五谷为粟、豆、黍、麦、稻),古籍中也称为“莠”或“稷”。

我国古代对谷子非常重视,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名词。

现在,谷子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5%左右,仍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之首,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谷子对土壤要求不严,耐干旱和瘠薄,抗逆性和适应性强。

谷子根系发达,能吸收土壤深层水分,叶面积小和渗透压高,利于保水、减少蒸腾和提高水分利用率。

谷子被誉为抗灾救荒作物,籽实耐贮藏,也是备战备荒的好粮食。

谷子去壳脱皮后为小米,由于小米不需精制,保存了许多维生素和矿物质,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高,营养价值很高。

小米粥有“代参汤”的美称,在北方,妇女生育后经常用小米加红糖调养身体。

1.2 谷子的栽培历史“粟在北方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最为普遍,粟的遗存物在甘肃境内出土很多,属马家窑文化的遗址有:甘肃东乡林家、兰州白道沟坪和红古城、永靖马家湾等处。

陇中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分区系统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陇中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分区系统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陇中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分区系统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何宝林(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农业部西北抗旱作物栽培与耕作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70)摘要 以具有陇中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生态类型典型特征的高泉流域为示范区,通过“七五”~“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农业综合发展技术研究”的实施,提出并成功地组建了分区系统治理模式,形成了由荒芜沟坡区—集雨造林种草技术、农田区—集雨补灌农田高效用水技术、村庄道路区—集雨增效发展农村经济技术等组成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

关键词 陇中;半干旱区;分区系统治理;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9)17-08113-03基金项目 甘肃省“现代旱地农业研究”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 何宝林(1965-),男,甘肃天水人,副研究员,从事旱地农业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 2009-03-17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作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在黄土高原地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研究该区域的水土流失规律,探索适合该区的水土保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模式和原则,开发该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技术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为此,国家在位于甘肃中部的定西安定区高泉流域设立专题,组织科技人员进行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定位试验示范研究,旨在为同类型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改善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七五”~“十五”4个阶段的科研攻关,研究人员围绕生态环境建设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实践和理论价值的科研成果。

系统地分析和总结这些科研成果,使之在该区域内大范围推广应用,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将对指导该区域及同类型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减少入黄泥沙、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退耕还林草生态补偿实施现状与问题分析——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为例

退耕还林草生态补偿实施现状与问题分析——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为例

退耕还林(草)生态补偿实施现状与问题分析——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为例牛定炜1白永平1吴吉东1,2张明军1(1.西北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兰州730070;2.北京师范大学 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摘要:为了建立合理的国家生态补偿机制,了解现阶段生态补偿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运用PR A (Part i ci pat ory r ul e apprai s al )即参与性农村评估和传统的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研究区内生态建设补偿措施实施过程中的现状研究、问题分析,发现本区在实施退耕还林(草)生态补偿中的主要问题是仍然没有有效解决生态补偿的三个基本问题:补偿主体、补偿强度、补偿资金来源。

生态补偿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制度化、法律化,有必要在政策、法律层面建立比较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

关键词:生态补偿;退耕还林(草);安定区The Cur rent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Analysis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Central Area of Gansu Pr ovince:Taking Conver sing Far mland to For est orGrass in Anding District of Dingxi City as the ExampleNIU Ding-wei 1,BAI Y ong-ping 1,WU Ji-dong 1,2,ZHANG Ming-jun 1(1.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2.College of Resources Science &Technolog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Abstracts:We have research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Anding district.We nd that the three basic problem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re not still to solve effectively.It is also the subject matters in conversing farmland to forest or grass in our study district.The three basic problems are the subject,intensity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nd the capital source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s at primary stage,system and legal not to take shape in our study district.It is necessary to set up more perfect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n the policy and legal aspect.Key words:ecological compensation;conversing farmland to forest or grass;Anding district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04B JY 016);西北师范大学学术科研资助金资助项目(编号:N W N U -T W -03-32)作者简介:牛定炜(1980~ ),男,甘肃定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管理;白永平(1961~ ),男,江苏南京人,西北师范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出站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管理。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修复模式初探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修复模式初探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修复模式初探摘要: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修复的长期实践证明,生态修复的关键是封禁治理。

围绕封禁,以建促封,从基础上保证封得住;以调促封,从经济上保证封得住;以改促封,,从行为方式上保证封得住;以法保封,从主观意识上保证封得住。

通过封禁治理,使修复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关键词: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修复;自我修复;综合治理2002年,定西市安定区被列为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生态修复试点项目,项目区采取退耕、禁牧、封育等措施进行生态修复。

经过3年(2002~2004)的实施,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同时,探索出一条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综合治理与自我修复相结合的生态修复模式,为同类地区乃至黄河流域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依据。

1项目概况1.1自然概况项目区地处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内,山梁陡峭,沟谷狭长,海拔高度2 051~2 580m。

气候干燥温凉,四季变化明显,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均气温 5.20℃,最热月平均气温18.40 ℃。

无霜期116~140d。

年降水量350~460mm,蒸发量高达1 500mm以上。

降雨在时间上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9月,占年降雨量的68%。

区内水资源贫乏,主要依靠天然降水和少量的地下水。

天然植被以禾本科和菊科为主,人工草以紫花苜蓿、红豆草、沙打旺、草高梁为主。

项目区内无天然林分布,人工林以柠条、新疆杨、侧柏、云杉为主,并伴有少量柳树、榆树、山杏、山毛桃及零星沙棘灌丛。

1.2社会经济状况项目区涉及杏园、东岳、高峰3个乡的11个行政村,总面积104.25km2,农户1 334户,农业人口0.67万人,农业劳动力0.27万个,人口密度为64人/km2。

项目区为典型的雨养农业区。

农作物以春小麦、豌豆、扁豆、胡麻、洋芋、玉米等为主,药材以党参、柴胡、板兰根等为主,洋芋和药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稀疏,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繁,经营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政策与管理研究Policy & Management Research引用格式:傅伯杰, 刘彦随, 曹智, 等. 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3, 38(8): 1110-1117, doi: 10.16418/ j.issn.1000-3045.20230525001.Fu B J, Liu Y S, Cao Z, et al. Current conditions, issues, and suggestions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Loess Plateau.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3, 38(8): 1110-1117,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525001. (in Chinese)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傅伯杰1,2*刘彦随3曹智3王壮壮1武旭同2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2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摘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1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与实施,促使黄土高原生态建设进入了生态治理成效巩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期。

文章系统总结了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和主要问题,从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升、社会经济系统绿色转型、国土空间科学布局、全流域统筹协调治理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关键词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人地系统,乡村振兴,黄土高原DOI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525001CSTR32128.14.CASbulletin.20230525001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北部、黄河中游地区,面积约64万平方千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安定区:昔日陇中苦瘠甲天下如今生态环境变化大

安定区:昔日陇中苦瘠甲天下如今生态环境变化大

达到7 5 c A,卡 水 草覆盖率超过3 5 %,建 成各 类 淤 地 坝 l 5 5 ,形 成 较 为 完 整 的小 流域 坝 系6 条 ,建 成各 炎 小J 拦 蓄 r 程1 . 0 8 万 座 、集 雨 水 窖 1 9 . 2 万眼, 本彤
成了多功能、多 目标 、多方位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
什肃 肯, f , 部,
规划 》 《 安 定 水 土 持 E态 环 境 建 没 规 划 》
黄 土I  ̄ J 1 ] j , 陵 沟 壑J X第 剐 区 ,
总面积3 6 3 8 . 7
k。 u!
《黄土 高 原 地 J 水 土 保 持 淤 地 坝 建 没 姚 划 》 《 安 定 “卜 二 ” 水 土 保 持 发 腱 规 划 》 《 安定I x :
收 ” 的 作 农 、 I 发展之 路 ,允后荣 扶 “ 个 水土保 持, 卜 念环
高 泉 流域 综合 治理
境 建 , J 池 ” “ 全 农 I I I 水利 建 波先进 县” “ 拿I 叫粮食 生
龙 滩 村 退 耕 还 林 和 道 路 建 设 T 程
国家 水 土 保 持 生 态 文 明县 ( 区) 牌
贫l 目 貌 ,新 『 I I 同 成 以来 ,特 刖 足 改 升 放 以 求 ,历 l X _ 委 、l 政 府 始终 把 防 治 水 土流 _ 人 、改 藩基 础 条 f , ' t : 、发 展 特色产, l k f 4 : 为增 强 发 腱 劲 的一 项 战 略性 举 卅 ’I 持 “ 水 俅 、 f ” 浅略 ,大 力推 进 水土 保 持 念 建设 ,经 过 _ r“ 尝 探 索 、综 介防治 干 ¨ 究 蚜捉 ’ 个 阶段 ,通过 抓 L 项 措 施 ,走… J ‘ 祭 “ 修梯 … 、侏水 土 、州结 构 、必 产 I I , 、促增

陇中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陇中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陇中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摘要】本文以定西市安定区为例,对陇中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经济建设这个问题进行初步的思考与探索。

生态脆弱、环境恶劣、资源匮乏、经济落后、发展基础差且后劲不足是当地经济发展现状的基本特征,进行生态经济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发展的现实选择和必由之路。

【关键词】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经济建设;实践1.安定区生态基础状况1.1自然环境恶劣全区山多川少、沟壑纵横,耕作极为不便,农业机械化进程缓慢,大量的劳动力难以从低效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

少雨、多风、干燥是全区总的气候特征,生长期短、有效积温低、降水时空分布与主要农作物需水规律相背,使土地生产力和人口承载力很难得到有效的提高。

1.2资源严重短缺全区水资源奇缺,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11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22,全省人均水平的1/15。

矿产资源贫乏,已探明的矿藏有少量的铁、铜和黄铁矿,开发价值均不高。

生物资源相对比较充足,农作物和地产中药材种类较多,但未形成规模优势。

光能及风力资源丰富,全年日照时数达到2500小时,辐射量达141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风速为1.8米/秒,全年有风日达320天以上;均开发利用不够。

1.3人力资源开发滞后全区人口总量47.4万人,劳动力充裕(总量达224974人)但素质较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比仅为10%;劳动力的劳动贡献率低,全区人均GDP 仅为2100元,零值劳动力占比接近15%;剩余劳动力总量大,占比达到38%以上。

1.4土地利用水平不高全区流域面积3638平方公里,土壤类型以黑垆土为主(占比达到78%),灰钙土次之,黄绵土和潮土面积最少,土质比较肥沃。

但现有土地中耕地仅占32%,林草地仅占23%,荒山、荒坡、荒滩、荒沟及河道占地面积大,土地浪费比较严重。

2.安定人民的实践与探索2.1坚持水保立区,治理生态环境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是安定贫穷落后的总根子。

陇中黄土高原主要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

陇中黄土高原主要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

陇中黄土高原主要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陇中黄土高原主要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林业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陇中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工林则是林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了解该地区人工林的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特点,并为其更有效的养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首先,我们对陇中黄土高原地区主要人工林的植物生长状况进行了考察。

研究发现,在该地区的人工林中,松树是最常见的树种,其他常见的树种还有柏树、云杉等。

这些树种在陇中黄土高原地区可以较好地适应水土条件,能够稳定地生长。

通过树木的样本调查和测量,在人工林中发现了较高的树高和胸径,说明树木具有较好的生长势头。

然后,我们对人工林的土壤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研究表明,陇中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主要由黄土组成,富含矿质和有机质,但土壤肥力较低。

通过土壤样品分析,发现主要养分元素如氮、磷、钾等含量较低。

这是由于黄土地区年降水量较少,土壤中的养分随水分的流失而丧失。

同时,由于不合理的经营管理,土壤养分得不到及时补充和保持,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影响了人工林的生长发育。

为了改善土壤肥力状况和促进养分循环,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土壤保水和保肥措施,通过在种植区域的合理施肥和覆盖基肥的方式,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其次,适时进行间断灌水,避免土壤水分的过度流失,保持土壤湿润,减少养分的流失。

另外,加强人工林的科学管理,定期修剪枝叶和树花,将落叶和枝干等有机物集中进行堆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此外,合理轮作栽植,利用不同树种的生态位差异,促进养分的循环利用。

通过以上的研究和措施实施,我们发现陇中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得到了明显改善。

树木的生长状况得到了明显提高,树高和胸径增加,幼林的幼苗数量也显著增多。

同时,土壤肥力得到了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有所增加。

这些改善表明,通过加强科学管理和养护,人工林的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并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黄土高原土壤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及其时空变化研究

黄土高原土壤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及其时空变化研究

黄土高原土壤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及其时空变化研究作者:邱春霞毛琴琴董乾坤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8年第33期摘要基于 RS、GIS 技术,应用修正后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计算潜在土壤侵蚀量和现实土壤侵蚀量,两者差值得到土壤保持量,再应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和机会成本法从保护土壤肥力、减少泥沙淤积和减少土地废弃价值3个方面来评价土壤保持价值。

探索评估黄土高原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及其经济价值,以期为该区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土壤侵蚀量;土壤保持量;土壤保持价值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8)33-0104-0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條件与效用[1]。

结合遥感数据、气象数据以及地面数据,应用通用的土壤流失方程RUSLE(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对县南沟流域土壤的保持价值进行评价。

1土壤保持价值的研究方法以黄土高原中一个小流域县南沟作为研究对象,对县南流域土壤保持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初步的研究,从而得到县南沟流域土壤保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1.1土壤侵蚀量与保持量估算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用土壤保持量表示。

运用通用的土壤流失方程来估算县南沟流域的土壤保持量[2]。

采用广泛应用的RUSLE来估算流域潜在土壤侵蚀量和现实土壤侵蚀量,二者之差即为生态系统土壤保持量。

潜在土壤侵蚀量为没有植被覆盖和任何水土保持措施时的土壤侵蚀量,即C=1,P=1;现实土壤侵蚀量为考虑地表植被覆盖和水土保持措施下的土壤侵蚀量。

式中,Ap为潜在土壤侵蚀量,单位为[t/(hm2·a)];Ar为现实土壤侵蚀量,单位为[t/(hm2·a)];Ac为土壤保持量,单位为[t/(hm2·a)];R为降雨侵蚀力因子,单位为[MJ·mm/(hm2·h·a)];K为土壤可蚀性因子,单位为[t·hm2·h/(hm2·MJ·mm)];L为坡长因子;S为坡度因子;C为植被覆盖因子;P为水土保持措施因子。

定西市安定区旱作农业发展模式及建议

定西市安定区旱作农业发展模式及建议

定西市安定区旱作农业发展模式及建议作者:陈耀录李继明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14期摘要介绍了定西市安定区旱作农业的发展模式,包括兴修梯田、地膜覆盖、种草养畜、改善生态、循环利用等内容,评价了旱作农业发展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总结了旱作农业发展的主要经验,以供参考。

关键词旱作农业;发展模式;做法;建议;甘肃定西;安定区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321-02旱作农业就是在降雨量不足、没有灌溉的条件下,依靠自然降水进行的农业生产。

它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及其他农业生产。

旱作农业模式又称旱地农业模式,是专门适用于广大半干旱地和半湿润偏旱以降水为主要水源的农业生产模式,包括种植制度的选择、抗旱或耐早作物品种的选育、培肥地力及栽培耕作技术等。

1 安定区旱作农业基本现状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总人口47.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1万人。

总流域面积3 638 km2,耕地面积11.9万 hm2。

海拔在1 700~2 580 m之间,平均日照时数2 500 h,无霜期141 d,年平均气温6.3 ℃,年降雨量380 mm左右,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干旱半干旱地区。

由于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农业生产受干旱影响较大。

粮食生产长期以来低而不稳,单产水平低,人均占有粮少,年际间波动大,严重影响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近几年,按照“生态、优质、健康”的发展理念,为解决温饱和加快发展,安定区大力加强旱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区域范围内全面推广旱作农业,不断引进旱作农业新技术,坚持修梯田、铺地膜、调结构、兴产业,特别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成功推广,大幅提高了粮食产量。

马铃薯产业通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6.5万hm2以上,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县(区)之一。

先后被国务院和国家农业部评定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标兵”。

定西市安定区耕地土壤质量调查报告

定西市安定区耕地土壤质量调查报告

定西市安定区耕地土壤质量调查报告摘要:通过对定西市安定区全区11.48万hm2耕地进行系统的质量调查,并开展了简要评价,提出了加强耕地保护的措施。

关键词:定西市;耕地土壤质量;调查评价耕地是人们获取粮食及其它农产品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加强耕地保护,制定耕地保护措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计。

目前,距第二次土壤普查已经20多年,由于农业生产耕作措施、施肥制度及种植制度的改变,耕地质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为此,根据甘肃省土肥站的安排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项目的要求,在定西市安定区的典型区域开展了耕地质量调查,以便摸清土壤肥力变化情况,为搞好配方施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调查区域结合农业生产区域布局,选择了内官、高峰、称钩、石峡湾、白碌、鲁家沟、李家堡、青岚、西巩、石泉、团结、宁远、杏园等13个乡(镇)开展了典型区域耕地质量调查。

2调查的主要内容与方法2.1耕地质量监测点的设置耕地质量监测点全区共设100个。

并对100个点取100个剖面样进行化验分析,采用GPS定位,同时开展了耕作情况调查。

对100个监测点采取GPS定位,进行土壤剖面样的采集。

各采样点设立在当地土壤类型、分布面积、土壤性状、施肥水平、种植制度等具有代表性的地块上,并结合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有利于生产区域化布局。

2.2耕地质量调查结果2.2.1气候条件定西市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东北与会宁连接,南连陇西、渭源二县,东南、西南角分别与通渭、临洮县相接,西北与榆中县毗邻,南北长82.90km,东西宽73.30km,总耕地面积11.48万hm2,≥0℃积温2 233.50 ℃,≥10 ℃有效积温多年平均值2 239.10 ℃,年均降水量410mm,且年度变化大,降雨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8、9三个月,降水分配有利于秋季作物的生长。

全年日照时数2 500.10h,日照百分率为56%,年光能辐射量141.40千卡/cm2。

定西市安定区土地整治项目水土资源平衡分析

定西市安定区土地整治项目水土资源平衡分析

定西市安定区土地整治项目水土资源平衡分析李国宏【摘要】本文以定西市安定区符家川镇长丰村土地整理项目水土资源平衡分析为例,从安定区的自然条件、作物种植类型以及项目供、需水量的年内总量平衡和季节性平衡进行了科学分析和总结,总结出一套适合安定区土地整治项目水土资源平衡的分析体系和流程,希望对安定区土地整治项目水土资源平衡分析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期刊名称】《农业科技与信息》【年(卷),期】2019(000)001【总页数】4页(P35-38)【关键词】安定区;土地整治;水土资源平衡【作者】李国宏【作者单位】定西市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甘肃定西74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土地整治作为实现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对实现旱作区水土资源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定西市安定区作为典型的黄土高原旱作区,通过对其土地整治项目水土资源平衡准确分析,提出旱作农业节水相关措施,从而达到项目区水土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旱作区蓄水保土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1 案例概况1.1 安定区概况安定区属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地势由南向北倾斜,海拔在1 700~2 580 m。

西南为山地,山地下部为小型内官盆地,北部为丘陵,在丘陵之间有西巩河、关川河及其支流切割形成沟谷阶地之川台地,地形以山地为主。

属中温带半干旱气候区,气候受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响,在时空分布上表现出明显差异,其四季特征:春季风大雨少,冷暖无常,多寒潮;夏季气温平稳,雨水集中,多洪雹;秋季降温快,阴雨连绵,多云雾;冬季多风寒冷,干燥少雪,多晴天。

年平均气温6.3℃。

1月平均气温-8.1℃,7月平均气温20.6℃,年平均降水量425.10 mm,且68%的降水量集中在7—9月,年蒸发量900~1 200 mm,年平均日照时数2 477 h,历年平均无霜期141 d。

主要的气候灾害有干旱、霜冻、冰雹、低温、暴雨、大风等。

1.2 案例选取案例选取以安定区符家川镇长丰村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项目区地貌类型、气候特征以及耕作模式均对安定区有较强的代表性。

定西市安定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定西市安定区2018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计划的通知

定西市安定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定西市安定区2018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计划的通知

定西市安定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定西市安定区2018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定西市安定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8.07.10•【字号】安政发〔2018〕91号•【施行日期】2018.07.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壤环境保护正文定西市安定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定西市安定区2018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计划的通知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省、市驻地有关单位:现将《定西市安定区2018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定西市安定区人民政府2018年7月10日定西市安定区2018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计划为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根据《定西市2018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计划》精神,统筹推进我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切实保障土壤环境安全,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防控土壤环境风险为目标,以保障人居环境、农产品质量和饮用水水质安全为重点,以土壤详查和土壤环境监测为基础,强化重点行业企业环境监管,积极开展治理修复和风险管控,推动建立“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坚决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

二、工作目标总体要求:签订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逐项分解细化目标任务,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完成全区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立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积极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和风险管控,努力保障土壤环境安全。

主要目标:制定完成土壤环境保护方案;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38%,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1%;非重点防控区域与2013年相比零增长。

三、主要工作任务(一)深入开展土壤详查,夯实土壤污染防治基础1.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

对定西半干旱区生态修复的探索与实践

对定西半干旱区生态修复的探索与实践

对定西半干旱区生态修复的探索与实践发表时间:2010-08-16T17:50:05.640Z 来源:《新学术论坛》2010年第6期供稿作者:李军霞[导读]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地区,素有“陇中苦瘠甲天下” 之称。

李军霞(定西市安定区水利水保局 743000 )摘要: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地区,素有“陇中苦瘠甲天下” 之称。

近年来安定区通过恢复植被、退耕还林、兴修梯田等生态建设措施,大规模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生态修复,按照“水保立区”战略思想,充分挖掘生态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在支柱产业开发和扶贫攻坚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

关键词:安定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定西市安定区位于甘肃中部,属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近年来,黄河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在各级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林业、畜牧、财政、科研等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对生态修复项目区进行科学规划、实施封禁管理、推广农技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开发富民产业、建立监测网点、加强科学研究,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总结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经验与做法。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法规制度体系生态修复是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大战略调整,符合安定区“水保立区”的区情,有利于全面向“争创全国水保生态建设第一区”稳步推进。

为此,区委、区政府加强了生态修复的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专门成立了项目执行领导小组,健全了管理机构、配备了工作人员,明确和落实了各部门的责任权属。

同时,制定和出台了《关于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区域实行全面封禁保护的公告》、《黄河水土保持安定区生态修复项目区水土保持封育保护办法》及有关生态修复方面的工程验收、水保预防监督、管护人员职责、封禁管护管理等9项地方性的政策性文件、法规和制度,并将其汇编成小册子,发放到项目区村民手中,户均一册。

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以甘肃省秦安县为例

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以甘肃省秦安县为例

Vol. 24 No. 9 Sep. 2010
文章编号 : 1003 - 7578 ( 2010) 09 - 027 - 06
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 及其影响因素分析3
———以甘肃省秦安县为例
郭晓东 1, 3 ,牛叔文 2 ,吴文恒 4 ,马利邦 2
(1.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 兰州 730000; 2.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兰州 730070; 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4.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西安 100872)
0. 80 0. 24 0. 29 0. 24
1. 3 乡村聚落系统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
分形 ( Fractal)体指的是自然界存在
的具有自相似性 、维数是分数的一类结
构破碎的形体 。此概念由美国数学家 B. M andebrot于 1967年提出以后 ,吸引了众 多学科的关注 。乡村聚落的大小及其等
2 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2. 1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和发展演变的基础 。秦安县地处陇中黄土丘陵区 ,自然因素对乡村聚
落空间分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形条件的限制 、水源条件的制约和农业生产条件的影响等方面 : 1 )在地 形条件上 ,葫芦河流域为黄土丘陵沟壑区 ,破碎的地表和复杂的地形 ,对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具有强烈的 影响 ,导致乡村聚落不但空间分布分散 ,而且规模也较小 ; 2)在水源条件上 ,陇中黄土丘陵区水资源缺乏 , 因而聚落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水源指向性 ,在地表河流与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区域 ,聚落空间分布相对密 集 ; 3)在气候条件上 ,秦安县属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气候温和 ,日照充足 ,虽然降水 较少 (年平均降水量约 500mm ) ,但雨热同期 ,有利于农业生产 ; 4)在土壤条件上 ,秦安县域黑垆土分布广 泛 ,土壤肥力较高 ,农业适宜性较强 ,因而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乡村聚落的空间扩散提供了可能 。 2. 2 人文社会因素

安定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治理成效及经验

安定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治理成效及经验

安定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治理成效及经验贵立德【摘要】2008-2012年,定西市安定区在青石项目区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0.68 km2,新增水土保持措施年减少土壤流失量53.59万t,保水能力增加134.24万m3。

项目区结合“景观廊道效应”理论,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在原来“五子登科”治理模式上突出“五个转变”,呈现出梯度化拓扑镶嵌的生态景观格局。

经过5年的综合治理,耕地基本实现梯田化,生物种类趋于多样化,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期刊名称】《中国水土保持》【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3页(P5-7)【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经验;安定区【作者】贵立德【作者单位】定西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甘肃定西74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2我国从1983年开始,在黄河流域、海河流域、辽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选择了八片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开展重点治理,这是我国开展最早的一项国家级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1],2003年开始更名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属于社会公益性生态项目。

自1983年以来,安定区一直被列入全国八片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先后被授予“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和“黄土高原地区梯田化区”等荣誉称号。

2011年,安定区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标兵”,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2012年,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

根据水利部、财政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2008—2012年规划》(水保〔2008〕133号)文件精神,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东部祖厉河流域的堡子岔、岳家沟、南河、黑沟岔、贾川、庙坪、郭沟川、黑莺8条小流域(青石项目区)被确定为2008—2012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区。

1 项目区概况项目区位于定西市安定区的东部,104°38′02″—104°54′06″E、35°28′19″—35°46′15″N之间,所属8条小流域自西向东连在一起,整体上为一个较大且较完整的区域,自南向北均汇入祖厉河,为黄河水系祖厉河的一级支流,总面积498.8 km2,水土流失面积472 km2。

黄土高原生态功能区土壤保持功能及其价值

黄土高原生态功能区土壤保持功能及其价值

第28卷第17期农业工程学报V ol.28No.17 782012年9月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Sep.2012黄土高原生态功能区土壤保持功能及其价值韩永伟1,2,高吉喜1,2,王宝良1,2※,刘成程1,2,汪军1,2,拓学森1,2(1.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北京100012;2.国家环境保护区域生态过程与功能评估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2)摘要:为深入了解土壤保持重要生态功能区土壤保持服务功能,该研究在RS、GIS技术的支持下,综合应用修正后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和替代工程法,评估了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功能及其经济价值。

结果显示,从1986到2006年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土壤侵蚀量逐步增强,土壤保持量和土壤保持功能总价值明显降低;1986、1996、2006年土壤保持量分别为38956×104、37834×104、34359×104t,土壤保持功能总经济价值分别为230.26×108、223.63×108、203.09×108元。

在土壤保持功能总价值中保持钾素的经济价值最高,占总价值的96.41%,保持土壤有机质的经济价值最低,仅占1.52%。

该区土壤保持功能空间差异性明显,东部地区的土壤保持能力在15000t/km2·a以上的区域面积较多,北部和西南部地区在1000t/km2·a及以下的区域面积较多。

研究结果将为该区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土壤,保持,侵蚀,陇东黄土高原,重要生态功能区,价值评估doi:10.3969/j.issn.1002-6819.2012.17.012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6819(2012)-17-0078-08韩永伟,高吉喜,王宝良,等.黄土高原生态功能区土壤保持功能及其价值[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7):78-85.Han Yongwei,Gao Jixi,Wang Baoliang,et al.Evaluation of soil conservation function and its values in major eco-function areas of Loess Plateau in eastern Gansu province[J].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Transactions of the CSAE),2012,28(17):78-85.(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0引言土壤侵蚀不仅导致土壤退化、生产力下降,而且其携带的大量泥沙易导致河流、湖泊以及河口淤积和污染,对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1-3]。

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研究进展赵艺芳

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研究进展赵艺芳

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研究进展赵艺芳发布时间:2022-02-27T06:07:48.591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30期作者:赵艺芳[导读] 研究目的: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息息相关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太原 030006摘要:研究目的: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息息相关,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关系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参考价值。

本文综述了当前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

研究结果:在对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研究中,国内外主要在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相互关联、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福祉的影响、评估方法等方面有了重大进展。

研究结论:应逐步对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展开研究,明确了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间的互馈与关联,以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并把研究成果运用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为生态系统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撑,并进一步提高人类福祉。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研究进展;发展趋势;综述1研究背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类日渐增长的生产与生活行为,以及对环境资源所进行的过度索取,给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目前,耕地锐减、淡水资源的匮乏、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下降[1],已成为可持续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威胁[2]。

联合国以“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为主旨,提出了“千年生态系统评估”项目,该项目对世界各种自然生态环境体系了系统性、综合性的评价,为世界当前和今后的重大生态建设决策提供了客观可信的理论基础,从而激发了人们积极关注并探索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相关问题[3]。

党的十八大汇报也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位置,并明确提出了我国在新时期间“五位一体”经济蓬勃发展的基础布局布局。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进行研究,可为人类福祉的提高和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9卷第2期2019年1月生态学报ACTAECOLOGICASINICAVol.39,No.2Jan.,2019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2016YFC0501701⁃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1196)收稿日期:2017⁃12⁃04;㊀㊀网络出版日期:2018⁃10⁃18∗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E⁃mail:jgong@lzu.edu.cnDOI:10.5846/stxb201712042187柳冬青,张金茜,巩杰,钱彩云.陇中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强度⁃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时空关系研究 以安定区为例.生态学报,2019,39(2):637⁃648.LiuDQ,ZhangJX,GongJ,QianCY.Spatialandtemporalrelationsamongland⁃useintensity,ecosystemservices,andhumanwell⁃beingintheLongzhongLoessHillyRegion:AcasestudyoftheAndingDistrict,GansuProvince.ActaEcologicaSinica,2019,39(2):637⁃648.陇中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强度⁃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时空关系研究以安定区为例柳冬青,张金茜,巩㊀杰∗,钱彩云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㊀730000摘要:基于土地利用和社会统计数据,构建了 土地利用强度⁃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 多尺度分析框架,从县区和乡镇尺度探讨了定西市安定区1990 2015年土地利用强度⁃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的时空权衡/协同关系㊂结果表明:1990 2015年安定区土地利用强度⁃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关系变化存在区域整体相似性和乡镇局部差异性;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提高了供给服务和生产资料供给福祉,但弱化了调节和支持服务;供给与支持服务权衡主要集中于安定区北部和西南部㊂该区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程度较高,不利于生态系统服务保育和居民福祉的持续提升㊂区域的脱贫致富因立足于提高居民福祉,退耕还林还草㊁发展特色高效产业㊁劳务输出等是实现该区社会生态系统的经济收益与生态效益共赢的有效途径㊂关键词:土地利用强度;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权衡与协同;安定区Spatialandtemporalrelationsamongland⁃useintensity,ecosystemservices,andhumanwell⁃beingintheLongzhongLoessHillyRegion:AcasestudyoftheAndingDistrict,GansuProvinceLIUDongqing,ZHANGJinxi,GONGJie∗,QIANCaiyunKeyLaboratoryofWesternChinaᶄsEnvironmentalSystems(MinistryofEducation)/CollegeofEarthandEnvironmentalSciences,LanzhouUniversity,Lanzhou730000,ChinaAbstract:Researchontherelationshipbetweenecosystemservicesandhumanwell⁃beinginthecontextoflandusechangeishighlightedinsocial⁃ecologicalsystems.AndingDistrictisafragileecozonewithextremesoilandwaterloss,andanecologicallypoorareaintheLoessHillyregion.Increasinghumanactivitieshaveweakenedtheecologicalbenefitsduringpastfewdecades,therebyhinderingtheorderlyimprovementinhumanwell⁃being.Hence,inthisstudy,basedoncorrelationandbivariatelocalspatialautocorrelationmethods,thespatialandtemporaltrade⁃offsandsynergiesamonglanduseintensity,ecosystemservices,andhumanwell⁃beingintheAndingDistrictwereinvestigatedatthecountyandtownshipscalesin1990 2015,toformulatestrategiesforecologicalmanagementandwell⁃beingimprovementaccordingtolocalconditions.Theresultsshowedthat(1)atthecountyscale,thetrade⁃offs/synergiesbetweenland⁃useintensity,ecosystemservices,andhumanwell⁃beingweresimilar.Withincreasedlanduseintensity,theproportionofprovisioningservicescontinuouslyincreased,proportionofsupportingandregulatingservicesdecreasedasawhole,andmanyaspectsofhuman836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39卷㊀well⁃beingimproved;(2)atthetownshipscale,thedecreaseinland⁃useintensityinBailuandincreaseintheregulatingserviceratioinGaofengreflectedthedifferences;(3)theincreasedland⁃useintensityenhancedthetrade⁃offrelationshipbetweenprovisioningandsupportingservicestoacertainextent,andthecompetitionofecosystemprovisioningandsupportingservicesmainlyconcentratedinnorthernandsouthwesternAnding;(4)thetradeoffdegreeofecosystemserviceswashigher,whichisnotinfavoroftheimprovementofecosystemservicesandhumanwell⁃being;regionalpovertyalleviationshouldbebasedontheimprovementofhumanwell⁃being,andawin⁃winsituation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economicandecologicalbenefitsofthesocialecosystemmustbeattained.Returningfarmlandtoforest,developingcharacteristicindustries,andexportinglaborarethemainwaystosolvetheecologicalandeconomicpovertyintheAndingDistrict.KeyWords:land⁃useintensity;ecosystemservices;humanwell⁃being;trade⁃offs/synergies;AndingDistrict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其结构㊁过程和功能直接或间接提供给人类的各种惠益,包含供给㊁调节㊁文化和支持服务[1⁃2],这些服务不仅是区域生态安全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更是居民福祉的重要影响因素[3⁃4]㊂人类福祉是人们对自身生活状态的一种多维度感知,包括维持高质量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质条件㊁健康㊁良好的社会关系㊁安全以及选择和行动的自由等要素[5]㊂土地作为生态系统服务的核心载体,为人类社会提供各种功能,对其功能的多样化利用就是满足人类不同需求的结果,其中伴随着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联系与作用的过程[6]㊂同时,土地利用方式和内部结构也是景观格局的范畴[7],特定景观所具有的能够长期而稳定地提供生态服务㊁维护和改善区域人类福祉的综合能力,即景观可持续性,其核心内容是景观格局和人类福祉[8]㊂那么,如何实现景观格局优化配置和人类福祉的有序提升将亟待解决㊂然而,人类作为社会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在早期 人本主义 思想的驱使下,多数利益诉求者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平衡,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平衡发展[9⁃10]㊂因此,如何在满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生态系统服务的持续供给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11⁃12]㊂随着 可持续发展 第一次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我国相继出台 可持续发展观 和 创新㊁协调㊁绿色㊁开发㊁共享 五大发展理念,认为发展的主体是人,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人的福祉[13]㊂这与扶贫攻坚,协调区域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相一致㊂为此,基于人类福祉,从可持续发展视角,正确认知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并进一步探讨这种关系形成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是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决策的前提,有助于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的 双赢发展 [14]㊂近年来,全球土地计划(GlobalLandProject)和未来地球计划(FutureEarth)的发起,使 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人类福祉 的主线更为清晰[15]㊂基于此,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多集中在大中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影响[16⁃17],且具有尺度效应的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多维度福祉间的时空耦合机制尚不明晰,尤其缺乏对多尺度下不同主体行为(主要为用地类型的选择)㊁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间内在联系的认识[3]㊂就黄土丘陵区而言,杨莉等㊁刘秀丽等综合问卷调查和参与式评估,探讨了该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对人类福祉的影响[18⁃19],但在县区和乡镇尺度上综合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间的时空关系,并针对这种空间差异,从促进发展成果人们共享视角探索居民福祉空间均衡的影响要素,从而依据权衡生态系统服务,制定空间差异化的土地利用策略的研究较少㊂定西市安定区是陇中黄土丘陵区典型的农业区,其农业人口比重高达78.68%,曾先后荣获国家现代化农业示范区㊁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区)㊁全国马铃薯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等称号,但该区土质松散,植被稀疏的底质,加之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已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严重制约着该区的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20]㊂而且近年来人类活动的强化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生态效益,影响了人类福祉的有序提升㊂因此,本研究基于GIS技术开展土地利用强度㊁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的空间制图,利用相关性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探讨安定区土地利用强度⁃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间的时空权衡/协同关系,并初步探讨这种关系的形成过程,旨在为定西市安定区,乃至我国黄土丘陵区社会生态系统的有序改善提供管理依据㊂1㊀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1.1㊀研究区概况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北部(35ʎ17ᶄ54ᶄᶄ 36ʎ02ᶄ40ᶄᶄN,104ʎ12ᶄ48ᶄᶄ 105ʎ01ᶄ06ᶄᶄE),下辖19个乡镇,面积约3638.7km2(图1)㊂区内地势南高北低,海拔为1667 2568m,且沟壑纵横㊁地形高度破碎㊂全区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北部高丘陵沟壑区(相对高差大于150m,植被稀疏,水土侵蚀作用强,农业发展较差)㊁中部丘陵沟壑区(相对高差小于150m,地势稍平缓,适宜农作物生长)㊁南部低山浅山区(相对高差250 500m,坡度较大,植被覆盖较好)和河谷区(如,关川河㊁西巩河流域多为冲积平川,地势平缓,人口密集,农业发展较好)㊂年均温为6.3ħ,年降水量约400mm,蒸发量高达1500mm以上,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㊂目前,水土流失和水资源匮乏是限制该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属生态脆弱贫困区㊂图1㊀研究区概况Fig.1㊀Locationmapofthestudyarea1.2㊀数据来源基于1990㊁2000㊁2010㊁和2015年的LandsatTM/ETM+影像,参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21010 2007)并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目视解译获得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数据㊂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由安定区统计局提供㊂2㊀研究方法2.1㊀土地利用强度人类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并增强利用力度来满足自身对土地供给能力的需求,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㊂众多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强度与自然生态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21⁃22]㊂本研究利用土地利用强度时空变化表征各乡镇土地利用和利用力度变化过程,参考庄大方等[23]土地利用强度分级指数,并结合研究区耕㊁草地比重大,农牧业发展特征,对草地强度进行了微调(表1)㊂公式如下:936㊀2期㊀㊀㊀柳冬青㊀等:陇中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强度⁃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时空关系研究㊀046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39卷㊀L=ðni=1AiˑCi=ðni=1AiˑSiS(1)式中,L为土地利用强度;Ai和Ci分别为第i级土地利用类型的强度分级指数和所占面积百分比;Si为第i级土地利用类型面积;S为土地总面积㊂表1㊀土地利用强度分级Table1㊀Theclassificationofland⁃useintensity土地利用类型Forestland水域Water未利用地Grassland林地UnusedlandLand⁃usetype建设用地Constructionland耕地Cultivatedland草地用地强度等级Land⁃useintensity4.003.002.502.002.001.002.2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生态系统过程和格局具有空间异质性,且区域资源供给能力和社会发展程度影响着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程度和支付意愿[24],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时空效应㊂因此,本研究依据谢高地等[25]制定的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并结合研究区粮食供给能力(研究区农田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与全国农田粮食单产的比值)和社会支付意愿(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作为地区逐年修订系数,同时参考甘肃省各生态系统NPP水平[26],将 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 修订为 甘肃省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 ㊂以2010 2015年全国粮食平均收购价格2.31元/kg作为研究时段的粮食价格[27⁃28],一个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的经济价值量等于当年全国平均粮食单产市场价值的1/7,并结合各年份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计算安定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的经济价值,4个年份分别为441.76元/hm2㊁453.68元/hm2㊁890.31元/hm2和1348.98元/hm2㊂2.3㊀农户问卷调查本研究于2017年6月进行实地调查,共获有效问卷151份,对被调查者性别㊁文化程度等社会经济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见表2㊂调查对象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主,可保证其对近25年生态系统环境变化和生活水平变化判断的真实性㊂问卷包括封闭式和开放式问题,含4部分:①调查对象及家庭的基本社会经济特征(年龄㊁文化程度㊁家庭人口㊁主要收入来源等);②居民个人基本生活状况(住房面积㊁耕地种植和退耕情况等);③居民对乡村基础设施的满意度(饮用水㊁交通㊁教育和医疗等);④居民对生态系统服务和当地生态环境变化的认知㊂表2㊀调查农户的基本信息Table2㊀ThebackgroundofrespondentsinAnding类别Categories分类/人数Classification/amount性别Gender男性/140,女性/11年龄Ageclass18 30/2,31 40/12,41 50/41,51 60/49,>60/47受教育程度Educationallevel文盲/23,小学/39,初中/47,高中(含职高)/34,专科及以上/8家庭主要收入来源Mainsourceofhouseholdincome务农/59,外出打工/81,其他(含经商㊁公职等)/11家庭人口数Familysize/(人/每户)<3/3,3 4/76,5 6/59,>6/13户退耕面积Fallowareaofeachhousehold/hm2<0.5/52,0.5 1/64,1 2/26,>2/92.4㊀人类福祉评价基于MA人类福祉视角,结合问卷结果(除城区外,各乡镇人均住宅面积差异较小,医疗卫生室和学校教学水平相近,自来水㊁硬化道路㊁乡村大舞台等基础设施均在2016年前后建成;除常见性干旱㊁大风外,生态环境无明显变化),考虑研究时间维度及数据可比性,本研究采用统计年鉴中可获得客观指标,构建安定区居民福祉评价指标体系(表3)㊂表3㊀安定区农户福祉量化指标体系Table3㊀Theindicatorssystemofhumanwell⁃beinginAndingDistrict要素层Factorarrangement目标层Targetarrangement指标层Indicatorarrangement年份Years1990200020102015收入与消费Incomeandconsumption收入年人均纯收入/(元)362.740714.773784.8161019.764基本物质需求生产资料持续供给单位面积粮食产量/(kg/hm2)89.18091.590179.730272.300Basicmaterialneeds单位面积载畜量/(头/hm2)1.3440.7250.9571.165安全Safety资源安全人均耕地面积/(hm2/人)0.3200.3020.3140.317人均粮食产量/(kg/人)344.700326.000760.0001219.200人均水窖数/(个/人)0.1540.3220.4080.340文化教育Culture&education职业教育高中及高中以上人口比重/%6.0668.27412.67417.289㊀㊀数据来源于安定区统计年鉴;为减少通货膨胀的影响,年人均纯收入均换算为1990年的可比价3㊀结果与分析3.1㊀安定区县区尺度土地利用强度⁃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变化近25年来,安定区土地利用强度不断增强,由1990年的2.361增至2015年的2.521,且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相应变化(表4)㊂具体而言,随着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生态系统的供给服务比例逐渐增加,调节和支持服务比例逐步减小,文化服务比例波动增长;人类福祉结构中,各福祉要素均大幅度提升㊂结果表明,人类可以通过增强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弱化部分无直接受益的生态功能,从而增加土地等生态系统的物资供给能力,最终满足自身的福祉需求㊂表4㊀安定区土地利用强度⁃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变化Table4㊀Thechangeofland⁃useintensity,ecosystemservicesandhumanwell⁃beinginAndingDistrict年份Years用地强度Land⁃useintensity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例Ratioofecosystemservicevalue人类福祉Humanwell⁃being供给服务/%Provisioningservices调节服务/%Regulatingservices支持服务/%Supportingservices文化服务/%Culturalservices收入Income生产资料供给Productionsupply资源安全Resourcessecurity职业教育/%Vocationaleducation19902.3619.77752.58235.4422.199362.74090.524345.1746.06620002.44910.30052.51035.3681.823714.77392.315326.6248.27420102.49111.16952.28333.7382.810784.816180.687760.72212.67420152.52111.54851.90433.4553.0931019.764273.4651219.85717.289㊀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例为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占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百分比3.2㊀安定区乡镇尺度土地利用强度⁃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变化事物间的关系包含权衡(此消彼长的负相关关系)㊁协同(同增同减的负相关关系)和兼容(无显著关系)等多种表现形式[29],且这些关系具有时空异质性㊂众多研究表明,相关系数的时间变化可识别权衡/协同关系的强弱变化[30⁃31],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可揭示权衡(高低㊁低高集聚)/协同(高高㊁低低集聚)的空间变异[32]㊂此外,多尺度的综合研究有利于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过程和机制㊂因此,本研究基于地貌和土地利用类型选取3个典型乡镇(凤翔镇㊁白碌乡㊁高峰乡)开展对比分析(表5),并利用SPSS和GeoDA对乡镇单元的土地利用强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人类福祉进行统计和空间关联性分析㊂3.2.1㊀安定区典型乡镇土地利用强度⁃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变化对比由表6可知,各乡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例变化趋势多以2000年为转折点,人类福祉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各乡镇收入增速经2000年后变缓,生产资料供给和资源安全也经2000年后大幅抬升)㊂具体来说,为保障城区各类产业发展,凤翔镇土地利用强度最高,增速较快,白碌乡的土地利用强度次之,且在波动中有所下降,高峰乡的最低㊂生态系统服务结构中,3个乡镇的供给服务比例均呈增加趋势㊂2015年凤翔镇供给服务比例146㊀2期㊀㊀㊀柳冬青㊀等:陇中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强度⁃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时空关系研究㊀最高,且增速最快,白碌乡最小,增速次之;除高峰乡调节服务比例外,3个乡镇的调节和支持服务比例均呈下降趋势;高峰乡文化服务比例最高,且各乡镇文化服务比例经1990 2000年下降后均有大幅抬升,这可能是2000年前的开荒种地和随后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等实施导致的㊂人类福祉要素中,凤翔镇收入㊁生产资料供给能力㊁职业教育水平均处领先地位,但资源安全保障逐步落后,这与该镇经济水平高,但人口基数大密切相关㊂此外,白碌乡职业教育水平提升较快,特别是2010年后增长率高达32.60%,而该时段用地强度却有所下降,这与该乡多数农民进城务工㊁陪读致使耕地退耕撂荒,以及追求更高的教育质量等行为有关[33](表5㊁表6)㊂表5㊀安定区典型乡镇选取标准Table5㊀TheselectioncriteriaoftypicaltownshipinAndingDistrict乡镇Towns空间位置与典型特征Spatialpositionandtypicalfeatures凤翔镇地处关川河谷地带,地势平缓㊁水土资源配比较好,利于多种产业发展;同时也是安定区行政中心所在地,人口聚集㊁交通便利,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2000年退耕以来,耕地减少了5.97%,常住人口减少7.22%白碌乡地处北部高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农业发展较差,为加强流域治理,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2000年退耕以来,耕地减少了3.74%,常住人口减少14.42%高峰乡地处南部低山区,地形起伏大,农业生产受限,但森林覆被较好;2000年退耕以来,耕地减少了3.35%,常住人口减少7.38%表6㊀安定区典型乡镇土地利用强度⁃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变化Table6㊀Thechangeofland⁃useintensity,ecosystemservicesandhumanwell⁃beinginthetypicaltownship,AndingDistrict乡镇Towns年份Years用地强度Land⁃useintensity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例Ratioofecosystemservicevalue人类福祉Humanwell⁃being供给服务/%Provisioningservices调节服务/%Regulatingservices支持服务/%Supportingservices文化服务/%Culturalservices收入Income生产资料供给Productionsupply资源安全Resourcessecurity职业教育/%Vocationaleducation凤翔镇19902.5019.84555.11032.4302.615448.000139.528423.4025.65120002.61110.74053.82533.5401.895842.045151.562349.3808.04620102.64211.08153.66932.1943.056932.972192.939439.2189.63720152.78212.02353.20031.5703.2071097.128271.708729.69613.608白碌乡19902.2517.85053.21737.7031.229310.00060.768310.9335.64120002.3448.78352.57437.7610.882640.34151.392312.7797.71820102.3318.97752.46737.3741.182742.733165.0301146.2838.85420152.2399.44851.52236.5062.524985.811245.2361877.32311.740高峰乡19902.05610.56150.02235.0534.364298.00079.627293.1053.65720002.13910.16250.95135.0043.882616.47774.460281.5634.49020102.16910.49250.71734.8663.926695.336164.906717.7716.26020152.25611.57650.13333.7474.545982.095257.4541172.5377.490总体而言,虽然各乡镇的用地强度存在差异,但乡镇尺度上的生态系统服务比例和人类福祉要素变化趋势整体上与安定区区域尺度具有相对一致性,但白碌乡用地强度的波动下降和高峰乡调节占比的整体增加又体现了局部的差异性㊂3.2.2㊀安定区乡镇土地利用强度⁃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的相关性分析基于SPSS的数理统计结果显示:土地利用强度与供给㊁调节服务比例呈显著正相关(前者相关性呈 波峰 状增加,且在1990 2000年增长较快;后者呈 倒S 型波动减小),与支持服务比例呈显著负相关(相关性总体增强);用地强度与收入福祉的正相关性波动减小,并发展为弱负相关性,与生产资料供给能力呈正相关,且相关性经起伏后有所增加,与资源安全呈 波谷 状发展为负相关,与职业教育经波动减弱后变为弱负相关(表7)㊂生态系统服务结构内部,供给服务比例与调节㊁支持服务比例均呈负相关,且与后者相关性更为246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39卷㊀显著,特别是2000年,相关性高达-0.832,可见1990 2000年间的开荒种地对土壤形成与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较为严峻㊂调节服务比例与支持服务比例负相关性呈 波谷 状增强趋势(表7)㊂人类福祉各要素间,1990 2010年间的收入与生产资料供给呈显著正相关,且在2000年相关性最大,2010年后则为负相关;收入与资源安全呈 波谷 状由正相关发展为显著负相关(表7)㊂相关性分析表明,居民收入对土地种植的依赖性逐步减弱,2010年后居民收入趋于多元化,但仍依附农业生产将限制家庭收入的增加[34]㊂收入与职业教育的正相关性波动减弱,表明收入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渐弱, 再穷不能穷教育 的家庭教育理念逐步强化㊂表7㊀安定区用地强度⁃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的相关关系Table7㊀TheCorrelationbetweenland⁃useintensity,ecosystemservicesandhumanwell⁃beinginAndingDistrict项目Projects年份Years用地强度Land⁃useintensity供给服务比例Ratioofprovisioningservices调节服务比例Ratioofregulatingservices支持服务比例Ratioofsupportingservices收入Income生产资料供给Productionsupply资源安全Resourcessecurity职业教育Vocationaleducation用地强度19901Land⁃useintensity200012010120151供给服务占比19900.1851Ratioofprovisioningservices20000.654∗∗120100.700∗∗120150.696∗∗1调节服务比例19900.648∗∗-0.4441Ratioofregulatingservices20000.731∗∗-0.229120100.467∗-0.123120150.607∗∗-0.0411支持服务比例1990-0.432-0.487∗-0.4351Ratioofsupportingservices2000-0.435-0.832∗∗-0.37812010-0.598∗∗-0.594∗∗-0.465∗12015-0.588∗∗-0.661∗∗-0.501∗1收入Income19900.4440.2650.475∗-0.526∗120000.483∗0.3750.611∗∗-0.550∗120100.2400.1350.361-0.595∗∗12015-0.177-0.0750.071-0.3641生产资料供给19900.4090.2400.388-0.630∗∗0.627∗∗1Productionsupply20000.523∗0.588∗∗0.489∗-0.697∗∗0.735∗∗120100.3670.497∗0.003-0.546∗0.501∗120150.505∗0.621∗0.089-0.378-0.0481资源安全19900.3320.0420.381-0.3670.4340.735∗∗1Resourcessecurity20000.2740.2680.233-0.2950.1010.652∗∗12010-0.366-0.385-0.0550.397-0.341-0.2012015-0.373-0.122-494∗0.509∗-0.487∗-0.0561职业教育19900.2800.0680.1250.050.4510.2200.0561Vocationaleducation20000.607∗∗0.579∗∗0.409-0.525∗0.2280.3380.132120100.3550.3460.136-0.3270.2100.059-0.10812015-0.045-0.2010.1490.1030.2280.214-0.1101㊀㊀∗和∗∗分别为在0.05㊁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间,收入与供给服务比例的正相关性波动减弱,并逐渐变为负相关,与调节服务346㊀2期㊀㊀㊀柳冬青㊀等:陇中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强度⁃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时空关系研究㊀446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39卷㊀比例的正相关性波动下降,与支持服务比例的负相关性整体减弱㊂生产资料供给与供给㊁调节服务比例均呈现正相关,且前两者的相关性整体呈上升趋势㊂2000年前,资源安全与供给㊁调节服务比例呈正相关,与支持服务比例呈负相关,但2000年后,相关性发生了逆转(表7),其原因可能是前期生产力水平较低,资源安全受限于物质资料供给和环境灾害的威胁较大[35],之后,随着农业科技等的发展,人口基数对资源分配的影响逐渐突显㊂职业教育与生态系统服务和其他福祉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但就2000年而言,职业教育与供给服务比例显著正相关,与支持服务比例显著负相关,这可能是大面积的开荒种地加大了供给与支持服务间的权衡,但增加了居民收入,从而为教育提供了资金保障;而2015年教育与供给服务比例呈弱负相关,与调节和支持服务呈弱正相关,表明教育理念与环保意识间有协同发展趋势[33⁃34]㊂3.2.3㊀安定区乡镇土地利用强度⁃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的时空权衡与协同上述分析表明,土地利用强度的提高,虽保障了生产资料供给,却加大了供给与支持服务间的权衡,不利于该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保育和居民福祉的改善㊂但数理统计分析并不能揭示土地利用强度⁃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间权衡/协同关系的空间分布,从而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空间管理和福祉均衡㊂因此,选择相关性较为显著且与保障生产资料供给福祉有密切关系的用地强度㊁供给和支持服务比例进行局部空间相关性研究(图2㊁图3)㊂(1)土地利用强度⁃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的时空协同㊀土地利用强度与供给服务比例的高高协同区分布于区域南部,且以凤翔镇为中心逆时针向东偏移(图2),低低协同区集中于区域北部的白碌乡㊁石峡湾乡和鲁家沟镇,且位置相对稳定(图2a 2d);生产资料供给能力与土地利用强度㊁供给服务比例的协同空间较为相似,且变异较大,高高协同区由西南部向东南部转移,低低协同区由东北部向西北部转移(图2e 2l)㊂(2)土地利用强度⁃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的时空权衡㊀支持服务比例与土地利用强度㊁供给服务比例的权衡时空分布较为相似(图3),高低权衡区片状聚集于区域中南部,低高权衡区分布在区域北部(图3a 3h);支持服务比例与生产资料供给高低权衡区经波动后贯穿中北部新集⁃葛家岔⁃鲁家沟一线,低高权衡区由西南向东南转移,且面积呈退缩趋势(图3i 3l)㊂4㊀讨论与结论4.1㊀讨论(1)已有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强度的提升会加大供给与调节服务间的权衡,当用地强度超过一定阈值时,将导致水土和养分的过量流失,降低粮食供给能力,从而影响人类粮食安全福祉[36],而且用地强度的增加会加大景观破碎度,提高生态敏感性[37]㊂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将威胁生态安全,降低提升各类福祉的生态系统服务[38]㊂此外,中国北方普遍缺水,不合理的农业耕种在增加用地强度的同时,还会降低土壤保水保肥和应对气候变化等能力,进一步提高干旱风险[39⁃40]㊂安定区位于中国黄土丘陵区,人类生活生产正面临着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挑战㊂研究表明县区尺度上,土地利用强度⁃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间存在普遍的权衡与协同关系,用地强度的加大在增加生态系统供给服务和提升生产资料供给福祉的同时弱化了生态系统的调节和支持服务㊂这与前人研究一致[37]㊂但研究区水土流失严重和居民贫困的现状不允许人们忽视生态效益,通过高强度的土地供给来提升收入㊂因采取合理的土地监管和水土保持措施应对干旱脆弱性,从而增产增收[40]㊂乡镇尺度上,现有乡镇(2015年)主要为生产型(如宁远镇,表现为土地利用强度㊁生态供给㊁物质生产高⁃生态支持功能低)和生态性(如鲁家沟镇,表现为土地利用强度㊁生态供给㊁物质生产低⁃生态支持功能高)乡镇,两者均为权衡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生产福祉后的取舍结果,不利于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㊂为此,必须提出持续型(土地利用强度低⁃供给与支持协调⁃物质生产高)乡镇管理意见,推进安定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㊁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保障人类福祉持续提升㊂初步建议如下:a㊁基于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在深入调查本区人民需求和水土流失等社会生态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出适合本区精准扶贫㊁增进人地和谐的模式与途径;b㊁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要实现偏远山区(迁出区)土地整治和乡镇地区图2㊀土地利用强度⁃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的协同关系Fig.2㊀Thesynergiesbetweenland⁃useintensity,ecosystemservicesandhumanwell⁃being(迁入区)产业发展的协同推进,使人们主动搬㊁乐意住㊂具体的,迁出区要秉承 山上退耕还林还草保生态,山下治沟造地增收惠民生 的理念,如,种植特色经济果林,改放牧为造地种草,发展舍饲养殖,变贫困山区为城镇地区的 后花园 和 物资源 ;迁入区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延长农牧业产业链,提高农牧产品附加值,同时加强剩余劳动力的技术培训和市场对接,增加居民收入;c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协调土地供给强度㊁土壤质量及水土保持关系,将农业增收建立在品种改善等技术水平上,而不是加大土地的利用强度㊂(2)土地利用强度通过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组分等一系列生态过程来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41];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福祉受土地等自然物资的影响也趋复杂化,特别是现代运输业的发展,改变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间的时空分布和居民收入来源㊂本文仅通过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间供需变化的内在过程,土地利用强度⁃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相互间的作用机制则有待进一步探讨㊂(3)尺度研究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土地利用强度⁃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的时空关系研究需要关注尺度对生态过程的影响㊂结果显示除白碌乡用地强度减弱和高峰乡调节服务比例整体增加外,安定区546㊀2期㊀㊀㊀柳冬青㊀等:陇中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强度⁃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时空关系研究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