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上语文3、山中避雨

合集下载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山中避雨》课文全解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山中避雨》课文全解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山中避雨》课文全解内容预览:3.山中避雨【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趋之如归: 很快地走过去, 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样。

趋, 小步急走。

寂寥li o: 寂静空旷。

怨天尤人: 埋怨天, 责怪人, 形容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怨客观条件。

尤, 责怪。

嘈c o杂:声音杂乱, 喧闹。

冗长: (文章、讲话等)废话多, 拉得很长。

这里是持续不断的意思。

工尺: 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各个音的总称。

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 感到无可奈何。

望洋, 仰望的样子。

兴, 发出。

陶冶: 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

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惜别: 舍不得离别。

依依: 留恋, 不忍分离。

萍水相逢: 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乐以教和: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 使人和谐相处的。

二、相关背景:关于作者丰子恺, 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江苏省桐乡县石门镇)人, 生于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十一月九日, 在家排行第七, 上有六个姊姊, 下有一妹二弟, 二弟后皆早夭。

先祖在故乡开了一家染坊, 父亲丰璜, 长于诗文, 是中国史上最后一年及第的举人(光绪八年, 1902年), 科举废除后, 仕途随之断绝, 只得在家设立私塾, 教几个小小蒙童。

丰子恺五岁起, 即由父亲启蒙教授。

可惜父亲庇荫的日子并不长久, 八岁的时候, 父亲因肺疾病故, 享年只有四十多岁, 只得由母亲茹苦含莘地和姊姊们相依为命。

父亲病逝后, 九岁时又进私塾读书, 十二岁进石门湾溪西小学(县立第三高等小学)。

毕业时成绩为全校第一, 母亲为减轻家中生计, 鼓励丰子恺投考公费的浙江第一师范。

当年报考人多, 丰子恺怕考不上, 多报名了省立一中和甲种商业两所学校。

结果, 连中三元。

丰子恺就是在读师范时期, 因为两位恩师的带领, 培育了丰子恺的艺术心灵和认真苦学的精神, 也启发他的文学才华和悲天悯人的胸襟, 奠定一生事业、理想的基础。

这两位恩师, 一位是赫赫有名的艺术家李叔同先生, 一位是教育家夏丏尊先生。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山中避雨》教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山中避雨》教案 语文版

《山中避雨》诵读积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赏析]蒙蒙的细雨落在京城的街道上,光滑得像涂了酥油一样,茸茸的小草,似有若无,正是初春季节所特有的田园风光。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目标导航1.了解作者,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重点)2.准确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弄清文章中心;体会文中运用的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重点)3.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

(难点)写作背景1.题目解说从标题上看,“山中”介绍了事件发生的地点,“避雨”是本文要介绍的事件。

文题给读者留下了未知的故事,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作者名片丰子恺(1898-1975),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浙江桐乡人。

现代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

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里,另外还出版了《护生画集》《子恺漫画集》《音乐入门》等。

翻译作品有《猎人笔记》《源氏物语》《西洋画派十二讲》等。

3.背景资料本文选自《丰子恺随笔精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有改动。

1935年秋的一天,丰子恺同两个女孩到西湖的山中去玩,忽然下起雨来,他们在一座小庙门口的三家村中的小茶店躲雨。

茶淡雨大,正扫兴当儿,茶店主人在门口拉了一会儿胡琴。

丰子恺为给女孩安慰,向茶博士借得胡琴,为女孩拉琴,两个女孩高兴地和唱,山村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

本文就是详写这次避雨时的感受的。

总结探究1.文章主旨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的感染力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之间相处得更为和谐。

2.板书设计3.写作特色(1)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本文叙事、抒情两线并行,且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显得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山中避雨》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山中避雨》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山中避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3)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心情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环境的情感。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3)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心情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的情感。

(2)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词义。

3.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的情感。

4.精讲课文(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生字词。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心情,进行仿写练习。

5.拓展延伸(1)学生展示仿写作品,同学之间互相评价。

(2)教师推荐相关散文,引导学生课后阅读。

(1)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四、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2.写一篇以“雨”为主题的散文,要求运用景物描写来表现心情。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学会了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心情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引导。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

3、山中避雨

3、山中避雨

3、《山中避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丰子恺先生的《山中避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山中避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3篇文章,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意趣幽远的散文。

文章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可以调节人的心情,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

(二)教学目标:本单元的目标就是理清叙事文的记叙顺序,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充溢的真情实感,进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文章所散发出来的美感。

《山中避雨》以诗化的语言为我们呈现出了避雨的过程,并且散发着浓浓的美感。

对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山中避雨的全过程;(2)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本篇文章我分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课前让学生先自己查找资料,了解本文的作者丰子恺先生的生平事迹,并且预习课文;课上让学生默读课文,使学生再次熟悉课文,并一步步的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美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文中所体现出来的音乐美及和谐美。

(三)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

难点:理解并运用本文“运用比较,突出主题”的方法。

二、教法学法新课标告诉我们,教师是学生探求新知的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师要精讲、少讲甚至不讲;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让学生体会到在探求新知过程中的快乐。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制定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为:1.教法:引导法语文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而这种精神享受所带来的美感,又具有个性、不可知性和不可控性。

因此,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体会语文的各种美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2.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能够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

七年级语文山中避雨课件3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山中避雨课件3语文版
的重要性。
结合现实生活案例,让学生认识 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培
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向上心态引导
分析文中人物在避雨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让学生理解面对困境时应保持 积极乐观的心态。
通过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应对挫折和困难,培养他 们的逆商。
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 挑战。
短语解析
重点短语包括“趋之如归”、“ 彷徨无措”等,需要理解其含义 并学会运用。
重点句子结构分析和翻译技巧
句子结构分析
选取本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结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句子成分和语法结构,例如:“茶博士好意留我 们吃茶,我又怎能推辞?”这句话是一个反问句,通过反问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茶博士的感激之情。
翻译技巧
综合艺术表现
结合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 创作综合艺术作品,展现自然与人 文的和谐之美。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他师从李叔同,深受其佛学思想影响,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教文化,以漫画和散文闻 名于世。
丰子恺的漫画风格独特,充满诗意和哲理,他的散文则清新自然,富有童趣和人文 关怀。
《山中避雨》创作背景
《山中避雨》是丰子恺的一篇散文,创 作于1935年。当时,作者正在杭州居 住,某日因雨被困山中,由此引发了对
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不同风格作家笔下的自然之美
陶渊明与王维
陶渊明以田园诗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语言质朴自然;王 维则擅长山水诗,他的诗歌注重画意和禅意,语言空灵悠远。通过比较两位诗人 的作品,可以领略不同风格的自然之美。
苏轼与辛弃疾
苏轼的诗词以豪放洒脱著称,他在描写自然时往往注入自己的情感和人生体验; 辛弃疾则以婉约柔美见长,他的诗词多描写细腻的自然景象和人物情感。通过比 较两位词人的作品,可以感受不同风格的自然之美和人文情感。

第三课《山中避雨》语文版七年级上教案

第三课《山中避雨》语文版七年级上教案

第三课《山中避雨》 (语文版七年级上)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2.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3.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3教法:“整体感知——自主探求——合作研讨——体验活动”四步教学法教具:.课件,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话题设置:如果你和家里人或同学们作好了一切准备,兴致勃勃地到某个地方游玩,不料中途遇到天下大雨,你们不得不停留在某个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干些什么?(学生们就这个问题发言交流)教师.总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课文注解1三、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速读,或师生合作,分工读),要求学生边读边做到:1.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进行圈点批注;2、思考:文题是“山中避雨”,作者单单写避雨吗?请找出文中记叙的中心事件,并概述事件全过程。

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1):1.学生边读(边听),边圈点批注,思考问题。

2.学生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就生字词提出来进行交流,相互帮助解答。

3、讨论问题:“文题是“山中避雨”,作者单单写避雨吗?请找出文中记叙的中心事件,并概述事件全过程。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

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概述课文内容时,注意记叙文的六要素。

五、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2):.课件展示问题:文中除了作者以外,还写了哪些人物,主要是谁,他们对作者的胡琴表演有着怎么样的反映?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

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最后教师.总结(也可以让学生.总结)。

明确:通过对作者、两个姑娘的前后情绪变化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一文章的感情线索。

七年级语文《山中避雨》课文

七年级语文《山中避雨》课文

七年级语文《山中避雨》课文《山中避雨》选自《丰子恺随笔精编》,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意趣幽远的散文。

文章写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游山,忽然遇雨。

在避雨过程中作者体会到了“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而两个女孩却“苦闷万状”。

后来作者借来了胡琴拉了起来,不仅女孩唱起了歌,连三家村的青年们也唱了起来。

《山中避雨》前天同了两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

我们仓皇奔走,看见前方有一小庙,庙门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开小茶店而带卖香烟的。

我们趋之如归。

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

但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不嫌贵了。

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

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

所谓“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于此体会了这种境界的好处。

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闷万状。

我无法把我所体验的境界为她们说明,也不愿使她们“大人化”而体验我所感的趣味。

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

除雨声外,这是我们当时所闻的唯一的声音。

拉的是《梅花三弄》,虽然声音摸得不大正确,拍子还拉得不错。

这好像是因为顾客稀少,他坐在门口拉这曲胡琴来代替收音机作广告的。

可惜他拉了一会就罢,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

为了安慰两个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

“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气地把胡琴递给我。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很欢喜。

“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看。

手法虽生,音阶还摸得准。

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请我家邻近的柴主人阿庆教过《梅花三弄》,又请对面弄内一个裁缝司务大汉教过胡琴上的工尺。

阿庆的教法很特别,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给你听,却不教你工尺的曲谱。

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

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

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

他把小工调、正工调的音阶位置写了一张纸给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门。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山中避雨》课件 (新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山中避雨》课件 (新版)语文版

4.作者在写自己拉琴时,为什么要插入自己以 前学拉琴的经过呢? 为后面“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做了铺垫, 也说明了“我”拉琴拉得特别好的原因。
5.为什么作者在山前小茶店里避雨的感觉特别
好?
视觉美: 山色空蒙雨亦奇 心灵美: 寂寥而深沉 人文美: 乐以教和
1.本文的叙事有什么特点? 2.本文多次运用比较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3.“我和着她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 时把 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句中的“温暖” 和“闹”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4.怎么理解“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 趣味”?
明确: 线索就是记叙的头绪条理,即把材料 贯串起来的脉络。 六要素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 发展、结果)。
明确:前天,“我”和两个女孩在西湖山 中游玩,忽遇下雨,只好在三家村躲雨(发 生)。两女孩怨天尤人,而“我”却觉雨中 山景更有趣,并兴趣盎然地拉起了胡琴, 这琴声不仅感染了两女孩,而且引来了村 里许多人,尤其是引得那些青年们都一起 唱起了歌,一时,歌声把苦雨荒山闹得十 分温暖,更把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拉近了(发 展高潮),所以,当我们离开山村时,竟那 么依依不舍了(结果)。
概抱怨客观条件。
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乐以教和:音乐用来教育人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 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冗 长:(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这里
是持续不断的意思。
1、什么是记叙?
明确:记叙就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情的过程 表述出来。
2、什么是线索?记叙文的六要素又是哪些?
1.“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这句看似不经意的 叙述起到了什么作用? 2.“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为什么“很欢 喜”? 3. 两个女孩为什么说:“你会拉的?你会拉的?” 若改为“你会拉吗?你会拉吗?”表达效果有何不 同?

七级语文上册 3 山中避雨课件 语文(通用)

七级语文上册 3 山中避雨课件 语文(通用)

整体感知:
1. 快速默读课文,请概述山中
避雨的全过程。
2. 用“读了这篇课文,我感受
到了 的
”的句式说说你
我:扫兴——趣味更好——尝到从未 有过的趣味——依依惜别
女孩:怨尤苦闷——欢喜——和唱
三家村:苦雨荒山——青年齐唱 ——闹得十分温暖
探究感受:
“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 般的音乐的趣味。”怎样理解?

15、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2021年5月2021/5/112021/5/112021/5/115/11/2021
• • •
感 谢 您 的 16、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2021/5/112021/5/11May 11, 2021
17、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2021/5/112021/5/112021/5/112021/5/11 9、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2021/5/112021/5/11Tuesday, May 11, 2021

12、世间成事,不求其绝对圆满,留一份不足,可得无限完美。。2021/5/112021/5/112021/5/11Tuesday, May 11, 2021

13、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2021/5/112021/5/112021/5/112021/5/115/11/2021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2021年5月11日星期二2021/5/112021/5/112021/5/11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2021/5/112021/5/112021/5/112021/5/115/11/2021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Lo意re揉m i捏psu。m2d0ol2o1r s年it a5m月et1, 1co日ns星ect期etu二r a2di0p2is1ci/n5g/e1l1it.2F0u2s1ce/5id/1ur1n2a0b2la1n/d5it/,1e1leifend nulla ac, fringilla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第3课:《山中避雨》课件 语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第3课:《山中避雨》课件 语文

说说心曲:
好好想 想吧!
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 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看过类似的 故事吗?
《列子·汤问》说:“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 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志 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 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折弦,终生不复 鼓琴,以为世无复为鼓琴者。
作者平时与这次对音乐的不同感受作比较。 两个女孩前后两种不同心境作比较。 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
为什么“我”会有不同的感受?
这是音乐的力量,也是孩子使 它温暖。音乐能使各个阶层的人聚 到一起,使彼此相处和谐。除了音 乐之外,还有儿童,一左一右欢喜 兴奋的两女孩,村里围拢合唱《渔 光曲》的青年们。因为有与少年儿 童在一起的温馨情感,齐唱《渔光 曲》的美好情怀,加以胡琴所传递 的音乐魅力,“把这苦雨荒山闹得 十分温暖”,才有了“今日般音乐 的趣味”,才让作者体会到和谐的 美感,音乐的感染力拉近了人与人 之间的距离。
乐以教和
合作探讨: 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
进行比较,他想要说明什么?
让音乐走向民间,走向平民,使 更多的人得到艺术的熏陶。
——乐以教和
语言特色:
修辞手法:排比 反问 对比
雨中小茶店
“山色空蒙雨亦奇”的雨 景
《梅花三弄》的琴声
应和的歌唱
——如诗如画的意境,文情、画 意、音乐的感染力,儿童之间单纯美 好的心灵,都在这篇散文中融为一体, 美不胜收。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 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 冰河入梦来。”
•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 张志和《渔歌子》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 杨柳风。 ―――-志南和尚《绝句》 渭城朝 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 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 夜阑 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 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水光潋 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语文版语文七上第3课《山中避雨》ppt课件

语文版语文七上第3课《山中避雨》ppt课件
介绍作者学习音乐的经历,交代了作者对音乐 不仅内行,而且还有很深的造诣,为下文体会 雨中别样的音乐情调做了很好的铺垫。
4、”温暖“一词本身是指人对外界的感受,用它来 形容拉琴唱歌的美妙恰当吗?把文中的”闹“字改为 ”变“或”唱“好不好,为什么?
“温暖”在文中有二层意思,一是指当时的环境 气氛热烈,二是指这种美妙的音乐让人感到内 心暖烘烘的,表现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丰子恺
解释下列词语或成语
寂寥
嘈杂
冗长
仓皇
从容
陶冶
望洋兴叹
萍水相逢
乐以教和
趋之如归
匆忙而慌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比喻给人的思想、品格等以积极的影响。
疏理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游山遇雨 进村避雨
山 观赏雨景 怡然自得
中 遇
店主拉琴 作者借琴
雨 作者拉琴 女孩和唱
辞别青年 依依不舍
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
品味语段
1、在文章第二段里写出了作者心情由扫兴到感到 趣味的变化过程,你能说出这种变化的原因吗?
“闹”字改成了“变”或“唱”不恰当,“闹” 字将当时的气氛的热烈和人们的无拘无束充分 表达了出来,如果改成“变”或“唱”,就显 得毫无生气和活力。
5、作者对高雅的钢琴、小提琴加以贬低,而对 很便宜的胡琴却加以褒扬这是为什么?
钢琴、小提琴很高雅,但是能享用的人却很 少,而胡琴因为它的便宜,使得享用它的人 很多,能够给最普通的人民大众以音乐的熏 陶,利于音乐走向大众化.
6、谈谈你对“乐以教和”的理解?
(1)、音乐可以传达人的心声沟通人的情感 (2)、音乐可以陶治人的情操, (3)、音乐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4)、音乐具有巨大的感染力,音乐的力量 是无穷的,

2016秋语文版语文七上第3课山中避雨word教案

2016秋语文版语文七上第3课山中避雨word教案

3、山中避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整体明白得本文记叙的线索。

二、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进程与方式:通过朗诵,体会本文自然恬淡的语言,朴素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得本文的主旨,体会“乐以教和”的含义。

【教学重点】分析情形的整个进程,体会文中转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明白得音乐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乐以教和”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音乐是没有国界的,音乐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咱们今天就来看看做者是如何通过音乐和一些素不相识的人交流,最后竟有些恋恋不舍的。

二、作者介绍丰子恺,曾用名丰润、丰仁,浙江桐乡人。

现代闻名画家、美术家、音乐教育家、翻译家。

作品要紧搜集在《缘缘堂随笔》。

三、快速读课文,读准字音。

寂寥喧闹冗长弄堂陶冶乐以教和和歌四、朗诵:要求试探记叙文的六要素,预备概述情形的通过,明确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把人物的经历和事情的过程表述出来。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线索:记叙的头绪条理,即把材料贯穿起来的脉络。

五、检查朗诵成效:请两个学生起来归纳复述,然后总结点评。

依照记叙文六要素归纳:前天我和两个女孩在西湖山中游玩,突然碰到下雨,只好在三家村躲雨。

两个女孩怨天尤人,而我更觉山中雨景迷人,并爱好昂然地拉起了胡琴,这琴声感染了两个女孩,而且引来了青年的唱和。

一时刻歌声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更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因此在咱们离开的时候竟有些恋恋不舍了。

六、理清本文的线索情形线索:山中遇雨——各人反映——作者借琴——作者拉琴——乐以教和——依依惜别。

情感线索:作者:扫兴——反感觉有趣味——借琴安慰——拉琴得乐——欣然惜别。

两女骇:怨天尤人——转忧为喜——喜极而歌——难舍难分两线并行,环环相扣,步步推进,条理分明,结构严谨。

六、课后作业抄写字词。

认真阅读课文,预备下节课的讨论。

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朗诵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预备讨论,选取话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3山中避雨教按语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3山中避雨教按语文

3. 山中避雨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进程;2. 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情感进展转变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3.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一辈子活中的作用,深切明白得“乐以教和”的主张。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合作探讨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若是你和家里人或同窗们做好了一切预备,兴致勃勃地到某个地址游玩,不料半途碰到天下大雨,你们不能不断留在某个地址,你的心情会如何?你会干些什么?二、走近作者教师课件展现有关“作者介绍”的图文,出示丰子恺的两幅漫画:一幅是《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另一幅是《瞻瞻底车——脚踏车》。

可先引导学生欣赏,说说有何特点。

漫画的特点是:能寥寥几笔传出人物的神来,一垂头、一转头、一抬头,精神奕奕,栩栩如生,因此对丰子恺的漫画人物,有如此一句赞美:“丰子恺画人——不要脸。

”日本友人评判丰子恺,说他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丰子恺先生是现代闻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

浙江桐乡人,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青年时期从李叔同窗绘画与音乐,从夏丏尊学文学。

要紧作品搜集在《缘缘堂随笔》,还出了《子恺漫画集》《音乐入门》等作品,翻译作品有《猎人日记》《源氏物语》《西洋画派十二讲》等。

丰子恺谈到创作时说:“我关于我的描述对象是‘酷爱’的,是‘亲近’的,是深切‘明白得’的,是‘设身处地’地体验的。

”这对咱们的写作可能会有所启发。

三、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诵课文(或速读,或师生合作,分工读),要求学生边读边做到:1. 对不熟悉的字,不睬解的词语进行圈点批注;2. 试探:整篇课文向咱们讲述了一个如何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进程。

3. 交流讨论后教师明确故事梗概。

前天,我(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山中游玩,忽遇下雨,只好在三家村躲雨(发生),两个女孩怨天尤人,而我却觉雨中山景更有趣,并爱好盎然地拉起了胡琴,这琴声不仅感染了两个女孩,而且引来了村里许多人,尤其是引得那些青年们都一路唱起了歌,一时,歌声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更把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拉近了(进展高潮),因此,当咱们离开山村时,竟那么恋恋不舍了(结果)。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山中避雨》教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山中避雨》教案 语文版

《山中避雨》诵读积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赏析]蒙蒙的细雨落在京城的街道上,光滑得像涂了酥油一样,茸茸的小草,似有若无,正是初春季节所特有的田园风光。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目标导航1.了解作者,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重点)2.准确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弄清文章中心;体会文中运用的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重点)3.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

(难点)写作背景1.题目解说从标题上看,“山中”介绍了事件发生的地点,“避雨”是本文要介绍的事件。

文题给读者留下了未知的故事,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作者名片丰子恺(1898-1975),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浙江桐乡人。

现代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

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里,另外还出版了《护生画集》《子恺漫画集》《音乐入门》等。

翻译作品有《猎人笔记》《源氏物语》《西洋画派十二讲》等。

3.背景资料本文选自《丰子恺随笔精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有改动。

1935年秋的一天,丰子恺同两个女孩到西湖的山中去玩,忽然下起雨来,他们在一座小庙门口的三家村中的小茶店躲雨。

茶淡雨大,正扫兴当儿,茶店主人在门口拉了一会儿胡琴。

丰子恺为给女孩安慰,向茶博士借得胡琴,为女孩拉琴,两个女孩高兴地和唱,山村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

本文就是详写这次避雨时的感受的。

总结探究1.文章主旨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的感染力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之间相处得更为和谐。

2.板书设计3.写作特色(1)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本文叙事、抒情两线并行,且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显得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山中避雨【疑难解析】1.通读全文,本文叙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试理清全文的脉络,看看文章是怎样推动情节的?·第一段写作者山中避雨。

·第二段引出作者和两个女孩因遇雨而产生的两种不同的心境。

·第三段写作者向茶博士借琴安慰两个女孩。

·第四段写作者拉琴,大家齐声歌唱,尝到有生以来从未尝过的“音乐的趣味”。

·第五段写与山村青年难舍难分,依依惜别。

2.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本文的主线,品读全文,说说本文通过音乐引起了人们情绪上的哪些变化?甲生:作者最初因游山遇雨而觉得扫兴,感受到“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后来和大家齐声歌唱,品尝到音乐的趣味;最后与山村青年难舍难分。

乙生:两个女孩因遇雨而“怨天尤人,苦闷万状”,继而因作者借琴而转忧为喜,最后随琴声歌唱而无比兴奋。

3.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试从文中将对比的地方找出来,说说它对表现主旨的作用。

思路:对比手法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抑此而扬彼,起强调突出的作用。

本文中的对比及作用主要表现为:·作者把平时与这次对音乐的不同感受对比,突出“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突出音乐可以使人和谐相处。

·将两个女孩前后两种不同的心境作比较,突出女孩后来和大家融合在一起同声歌唱的快乐心情。

·将胡琴和其他乐器比较,意在说明音乐应走向大众化,使“乐以教和”这一古语具有更为深广的意义。

【重点品析】1.“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

”(“温暖”和“闹”字用得好,好在哪里?)“温暖”既是写环境的温暖,其实也是写作者内心的温暖,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闹”字则写出了当时无拘无束的热烈气氛和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

2.“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

”(作者用排比的句式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作者用排比的句式,点出了具体的地点,让我们具体感受到了胡琴的确到处可见。

此外,连用四个“有之”,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语气显得更加肯定。

3.“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为什么在这里作者要用反问句呢?)作者不用陈述句而用反问句,显得更加有力量,更加肯定,也更有情感,让我们对“乐以教和”的道理深信不疑,也让读者更为之动心。

【课外知识补充】相信读了下面的故事,你一定收获不少!桃李不言汉朝初年的勇将李广,是著名的骑射能手。

他从汉文帝时入伍起,经过景帝,至武帝时代,几乎参加了每一次抵抗匈奴的战斗。

那时,北方的匈奴经常南侵,在边境地区骚扰。

匈奴兵都精于骑马射箭,来去不定,出没无常,很难对付。

李广屡次领兵,深入敌阵,一生身经七十多次战斗,匈奴兵都很怕他,匈奴单于(国王)也很敬畏李广的威名。

可是汉朝却始终没有重用他。

这一次,大军由大将军卫青统率。

李广名义上是前将军,可是卫青怕他立功,不让他正面出阵,故意叫他绕东路。

后因没有向导,迷了路,未能如期开赴指定地点,被借此问罪。

李广气愤不过,自刎而死。

当时全军将士,个个痛哭失声,老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也都不禁流泪。

司马迁赞颂道:李将军老老实实像个极普通的人一样,口才又不好,很少说话。

但是他死的时候,无数认识和不认识他的人,都为他流下了眼泪,可见他一贯忠诚、全心为国的精神,比能说会道的士大夫们要高明得多啊!真是俗话所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这句俗话的意思是:桃李等树,不会说话,从不自我宣传,但是到桃李树下来的人却经常不断,树下的野地也会自然地被踏出一条路来。

【同步达纲练习】一、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工尺________________ 冗长________________ 乐以教和_______________ 2.你知道下列加粗字的含义吗?趋之如归______________ 怨天尤人______________ 萍水相逢_______________3.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尤其是美的音乐更使你陶醉。

或许你有过难忘的欣赏音乐的经历,请你用简洁的文字写出你当时真切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

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

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巅峰和精英。

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为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器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了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

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

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

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

中国文人、隐士多得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道地,做漂亮了。

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任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

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份。

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

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

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

他们清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清除当作了志向。

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

于是,10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深埋进一座座孤山。

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暗淡。

春去秋来,梅凋鹤去,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

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4.读完本文,你认为林和靖与白居易、苏东坡有什么相同与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作者谴责和批判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的文化人“急流勇退”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谈谈你对隐士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提高训练春风林斤澜北京人说:“春脖子短。

”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

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

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这样的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

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是无所不在的。

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

这才草长,花开,莺飞……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

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

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

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

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水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

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

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

清早,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

好不痛快人也。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

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觉着解气。

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8.请你用你认为恰当的两个形容词来形容一下本文的语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北国的春风与江南的春风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你是喜爱江南的春风还是北国的春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认为本文想告诉人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同步达纲练习】1.chě rǒng yuè2.小步急走;责怪;浮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