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地理 3.7土壤教案 人教大纲版必修上册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土壤(第1课时)示范教案
《土壤》教学方案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目标和要求1.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了解土壤的组成、颜色、质地和剖面结构。
2.运用图文资料,结合观察活动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并据此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3.结合实例,了解土壤的功能和养护途径,体会养护土壤的重要性。
4.通过案例分析,明确人类活动与土壤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及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土壤的合理利用方式。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教学难点】1.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2.说明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
第1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播放视频:【课程引入】土壤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出土地的重要性。
【讲授新课】出示材料:《禹贡》中关于土壤的内容师:《禹贡》中描述了天下九州各地的地理环境,我们节选其关于土壤的描述。
请大家认真阅读材料后思考:1.《禹贡》中为什么要对土壤进行划分?生:(可能的答案)划分土地质量,确定赋税。
2.《禹贡》中的记录是从哪些角度描述土壤的?生:(可能的答案)颜色、粘度、含水量等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土壤的特征。
(板书)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出示资料:土字示意图和“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二象地之上,地之中;物出形也。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回答问题:土字笔画中褐色代表的可能是什么含义?绿色可能代表什么含义?生:(可能的答案)绿色代表生物、植物;褐色代表不同深度的土壤、代表土壤......师:在土字中上面一个褐色的横线笔画代表表土层,下面褐色的横线笔画代表底土层。
绿色笔画代表植物,植物被表土层分为了地上和地下两个部分。
师:在对土字溯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土壤最本质的属性是什么呢?生:(可能的答案)生长植物......师:我们来看一下土壤的定义。
它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由此我们可知,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出示图片:土壤物质组成结构图师:观察图片,思考:土壤由哪些物质组成?生:(可能的答案)矿物质、水分、空气、有机质......(板书)土壤的组成师:土壤的肥力指的是土壤能同时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地理】土壤教学设计(2课时)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土壤》教学设计(2课时)1.教材分析本课选用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第一册中“土壤”这一节的内容进行UbD模式指导下的地理教学设计。
选用“土壤”这一节的原因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旧教材没有将“土壤”这部分内容单独列为一个小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通常也只是简单带过,而在201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土壤”成为单独的一节内容。
基于UbD模式的地理教学设计主要分为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确定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规划设计教学过程这三个阶段。
【第一课时】观察土壤1.导入教师活动:播放一则有关土壤与植物生长的视频,回顾上一节课所教的“植被”这节内容,作为本节课的教学导入。
学生活动:结合视频内容及教师提示展开思考。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植被与土壤密切联系起来,体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新课讲授教师活动:用投影仪展示几张土壤的照片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土壤的概念。
学生活动:回答教师的问题,听教师讲解并在教材上做好批注。
设计意图:让学生给土壤下定义,而不是直接向学生灌输土壤的概念,符合UbD模式所倡导的“追求理解的学习”理念。
教师活动:拿出课前准备的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土壤教具,让学生进行观察并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
学生活动:观察土壤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向学生讲授土壤观察方法。
设计意图:运用直观教具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最直观的感受。
3.活动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教学楼下观察土壤,并做好记录,课后各小组整理好本组成员的观察记录后上交。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到室外观察土壤并做好记录,课后将观察记录交给教师。
设计意图:让学生到室外亲身观察,应用与检验书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4.课堂小结教师活动:请一位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点评。
学生活动: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及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导入教师活动:请一位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土壤》教学设计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3.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评价和建议,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4.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分析土壤数据,为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1.学生对土壤知识的兴趣较为浓厚,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针对学生对土壤资源保护意识较弱的问题,教师应加强引导,培养学生保护土壤、珍惜资源的价值观。
3.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可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4.部分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较为陌生,教师应适时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相关信息处理技能,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8.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网络资源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不同类型的土壤样本,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征。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土壤样本有什么不同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土壤》。
(2)分析土壤分布规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土壤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影响
(1)教师阐述土壤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如土壤肥力、土壤质地等。
(2)介绍土壤侵蚀、污染等环境问题,以及土壤保护的重要性。
土壤 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土壤教学设计一、课题来源《土壤》一节本是人教版第一册第五章的教学内容,恰逢在教学期间遇到每年一度的“世界土壤日”,世界土壤日为每年的12月5日,旨在宣传健康土壤的重要性,倡导土壤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每一年的土壤日主题都不同,旨在通过应对土壤管理中日益严峻的挑战,防治土壤退化,提高土壤意识,鼓励社会改善土壤健康,从而提高人们对维护健康生态系统和人类福祉重要性的认识。
此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官网上发布的一则消息为: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正在迅速流失。
黑土素有“土中之王”的美称,我国东北地区拥有全世界三大黑土之一,广袤的黑土是民生之本,人们通常用一两土,二两油来形容黑土的肥沃。
然而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对于土壤的侵蚀是的黑土层逐渐变薄,土壤肥力急剧下降,粮食产量受到严重影响。
二、教学目标1.常识:学生能够准确地阐释土壤的概念,完整说出土壤的组成成分,了解土壤的颜色和剖面结构,2.学识:掌握观察土壤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说明土壤最核心的特征,了解从母质到土壤的形成过程。
3.见识:使学生理解土壤肥力的大小取决于土壤中各要素协调能力的高低。
4.意识:认识到土壤不仅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还是国家粮食安全和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实验设计1.实验内容实验一:主实验:土壤成分探究子实验:土壤中水分、空气、有机质的探究实验二:土壤质地的测定实验三: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观察与性质鉴定虚拟仿真实验2.实验创新在验证土壤中成分时,利用酒精燃烧土壤,验证有机质成分的存在与多少;利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观察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与性质鉴定。
3.教学方法实地考察、实验探究、虚拟野外实验、问题驱动法四、教学过程提出问题一:土壤中除了土还有哪些成分?你如何验证它们存在土壤之中?探究1:验证土壤成分——空气,观看实验视频并记录相关现象,你观察到了什么?结论:有气泡产生,说明土壤中有空气探究2:验证土壤成分——水分,观看实验视频并记录相关现象,你观察到了什么?结论:烧杯壁出现水珠,说明土壤中有水分探究3:验证土壤成分——有机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上册土壤教案
土壤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土壤的组成及肥力特征,了解生物对土壤肥力形成的作用及人类活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了解土壤肥力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特别是与农业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图,说明土壤肥力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通过野外取土样和课上观察,初步学会观察土壤的方法,了解土壤特征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土壤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热爱土地、保护土地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1.土壤的肥力特征,生物和人类对土壤肥力形成的作用和影响。
2.用图示法表示土壤内部与外部的联系,进而说明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土壤对地理环境的作用示意图。
2.生物对母质改造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前面已学习了四个陆地环境要素,学习中我们特别注意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与陆地环境的联系。
例如岩石是形成地貌的基础,同时又是形成土壤的基础。
今天学习《土壤》一节,在学习中同学们也应特别注意土壤与其他环境要素和环境的联系。
【出示投影片】“土壤概念”。
【提问】教师列举反面例子:有的同学认为土壤就是存在于地表的那一层疏松的表层,所以,除了岩石裸露的地方,地表到处都是土壤。
这种认识是否正确?为什么?据你的常识回答。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强调】具有肥力是土壤本质特征。
所以普通土地与土壤的区别就是有没有肥力特性。
上面认识产生的原因,就是不了解土壤的本质特征,只说出了土壤空间分布特征和结构特征。
如果没有肥力,尽管在地表且疏松也不是土壤。
【出示投影片】“土壤肥力概念”。
【提问】教师列举反面例子:有的同学认为土壤肥力就是土壤能否提供有机质,土壤肥力高低只取决于能提供多少有机质。
所以只要给土壤施肥,土壤肥力就能提高。
这种认识对吗?并说明理由。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强调】土壤有无肥力,要看其能否供应和调节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
【教师提问】比如我们在家里种花,要使花长得好,要采取哪些措施?学生回答:供水、施肥、晒太阳、松土,四项工作缺一不可。
土壤(人教版新教材教案)
土壤教案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壤概念及物质组成;土壤质地分类;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及功能、养护。
2.难点:成土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土壤质地分类。
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材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观察土壤播放视频“种子在土壤里发芽成长”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土壤的物质组成:矿物质:岩石经物理风化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形成有机质:指存在于土壤中的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
水分: 土壤水空气: 存在于土壤孔隙中最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的体积组成大致为:(展示图表)土壤孔隙占50%,内含水分和空气,且水分和空气比例约为1:1;土壤固体占50%,其中矿物质占45%,有机质占5%。
观察土壤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1.土壤颜色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
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如黑土、红壤等。
另外展示我国土壤分布图。
黑土:黑土富含腐殖质,颜色发黑,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
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
黄土:黄土是指在地质时代中的第四纪期间,以风力搬运的黄色粉土沉积物。
它是原生的、成厚层连续分布。
常含有古土壤层及钙质结核层,垂直节理发育,常形成陡壁。
红壤:在闽西地区众多的丘陵和中、低山地带,杉林、竹林资源丰富,并且盛产红柿、蜜柚等成为闽西“靠山吃山”经济形式的重要支柱,这与其广泛分布的红壤有莫大关系。
因富含铁、铝的氧化物而呈红色,展示云南东川的红壤景观。
2.土壤质地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
土壤质地: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成为土壤质地。
“土壤”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
“土壤”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一、教学分析(一)课程标准分析本节课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于本节课标的内容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本节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还可以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人地协调观,形成学生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
(二)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土壤,包括对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三个方面进行观察分析。
第二部分是围绕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如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进行描述。
土壤的成土因素是本节教材的重点,教材从土壤的影响因素出发,介绍了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貌、时间以及人类活动都是土壤形成发育的空间因素。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必修一的前四章内容,系统学习和初步掌握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内外部圈层以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各自的主要现象特征和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学生已经认识到气候、地形、生物等自然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对于本章中的土壤形成因素,知识点比较简单直观,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对于相对陌生的成土母质这一知识点,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和讲解。
(四)教学目标结合各地土壤标本,知道影响该地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区域认知)能够运用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原理,掌握和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发育过程。
(综合思维)观察、识别与土壤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地理实践力)认识土壤对生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树立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土壤发展生产的观念。
(人地协调观)(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土壤的观察、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以及人类活动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一条简短的新闻视频,视频内容为“蟾宫折桂”嫦娥五号完成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科研人员经研究发现月壤不含任何有机养分,不能种菜。
《土壤》教学设计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预学-探究-提升第 3K 页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土壤种子发芽思考下土字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构呢?学生观看种子发芽视频,引起注意和好奇,思考土壤的概念、作用。
通过视频吸引学生好奇心和注意力,引出课题,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土壤的概念思考什么是土壤,土壤的定义是什么? 土壤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思考土壤的概念、作用及意义。
讲解土壤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为后面土壤的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一:土壤观察:颜色、组成及质地观察【展示图片】土壤样本【播放视频】实验视频引导学生运用土壤样本和观看土壤颜色、组成及质地实验视频,分析土壤中分别含有何种物质,比较不同土壤质地差异。
观看土壤组成及质地实验视频,并思考实验现象说明土壤中分别含有何种物质?通过对比不同土壤样本渗水性和黏性的差异,比较不同土壤质地差异。
通过运用土壤样本和室内实验视频,形成直观感性认知,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活动二:说明土壤主要形成因素.【提问】根据活动二材料,对比南方低山丘陵红壤和东北平原黑土的差异,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如何影响土壤形成?结合南方红壤和东北黑土的材料介绍,小组合作交流并完成上述两地区不同气候环境对土壤影响的表格内容,以此进一步分析土壤形成因素。
通过比较两个区域之间的土壤的差异,在区域差异冲突中加深学生对于土壤形成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及综合思维能力。
拓展提升:构建土壤形成因素思维导图【展示图片】成土因素与土壤形成关联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构建各成土因素之间的联系。
学生思考并填写。
构建土壤形成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树立圈层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性意识,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 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土壤属于新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新增内容,知识量以及知识点的难度适中,作为新版新增加的内容预测,他在各类考试的选择题或者主观题上都有可能出现。
二、教学目标1、三大类土壤的性状特征;2、理解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并描述土壤的形成过程;3、从各个方面观察土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难点影响土壤的形成因素四、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早期的欧洲殖民者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发现,当地印第安入在一种与自然土壤迥异的黑色土壤上种植(图5.13)。
据研究,这种黑色土壤是人工土壤,主要成分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在一定条件下制作而成的生物炭。
当地人用生物炭改良贫瘠的土壤,可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亚马孙河流域的自然土壤用于耕作时为什么贫瘠?你能举出改良土壤的其他案例吗?2、新课讲解(一)观察土壤1、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土壤的观察: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
(1)土壤颜色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
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如黑土、红壤等。
(2)土壤质地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
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在野外可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地作出判断。
①砂土砂土成分以砂粒占优势,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而且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但易耕作。
②壤土壤土中所合的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③黏土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高中地理 3.7《第三单元 土壤》教案 旧人教版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3.7 土壤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通过学习土壤的形成过程,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2.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土壤标本或实地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明确人类活动与土壤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土壤这种资源合理利用的方式,逐步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土壤的物质组成教材的第二部分,围绕土壤的物质组成说明土壤的肥力特性,以及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形成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具有肥力特性是土壤对于人类和地理环境最为重要的因素,本段教材重点说明土壤的肥力,由于其肥力与组成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教材从土壤的成分出发,介绍了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和空气,这四种物质分别为固、液、气三相,它们共同构成了土壤这种独特的自然体,教材用一幅扇性百分比图表示了理想土壤各组分的比例关系。
正是这种独特构成,对土壤肥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土壤的物质组成及与肥力的关系:①土壤中每种组分的作用及每种组分与土壤肥力的关系;②土壤中各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土壤的肥力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上,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方面,土壤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没有土壤就没有农业;另一方面,土壤是可更新资源,只要人们合理利用,土壤肥力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不断改良和提高,如果利用不当,土壤肥力就会减退。
土壤的形成由于土壤的肥力特性与土壤的形成过程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教材在第三部分讲述了土壤的形成,这部分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
在土壤的形成中,生物特别是植物和微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肥力的大小起决于生物作用,因此教材着重讲述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和影响,首先教材运用一幅“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说明土壤的形成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阶段,①裸露岩石风化——形成成土母质,释放矿物养分;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形成原始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累积;③高等植物着生——形成成熟土壤,有机质更丰富并经过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
【教学设计】土壤 高一地理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2019)地理1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
根据课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重点落实的内容是“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方法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
本节教材依次安排了“观察土壤”“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土壤的功能和养护”三个标题的内容。
本节教材安排内容切实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展开教学,增强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落实“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突出土壤与自然环境各要素的联系,梳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现综合思维。
关注土壤与人类的关系,体会养护土壤的重要性,渗透人地协调观。
【教学目标和要求】1.认识土壤的物质组成和土壤剖面。
(重点)2.能够描述土壤的形成过程,并理解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重点)3.了解不同区域土壤的类型,学会分析其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难点)【课堂导入】课件呈现“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图文。
学生思考: 图文说明了什么道理?设计意图: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植被与土壤密切联系起来,体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内容】一、观察土壤1.课件呈现土壤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教师强调:具有肥力、疏松表层。
2.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的体积组成:课件呈现“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的体积组成示意图”。
学生活动: 根据示意图,简述土壤的组成?分析水分和空气的关系。
教师小结: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是此消彼长的,其比例变化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很大。
当水分过多时,空气受排挤,造成土壤缺氧和土温下降;而空气过多时则水分减少,造成养分、水分供应不足。
3.土壤的颜色:课件分别呈现“黑土”、“黄土”、“红土”、“紫色土”的图片及分布图。
学生活动: 根据土壤景观及分布图指出不同土壤的显著特征,描述其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师小结: 课件呈现不同土壤的主要特征。
4.土壤的质地:教师讲述: 土壤质地的概念及其分类。
第二节土壤-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二节土壤-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壤的形成和组成;2.掌握土壤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并了解土壤的肥力变化和调节方法;3.了解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1.土壤形成和组成;2.土壤的肥力变化及调节方法。
三、教学难点1.土壤与植物生长的关系;2.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教学内容概述土壤是地球表面的薄层固体物质,由无机物、有机物、水、空气及生物体等构成。
土壤是植物生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
土壤形成和组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自然过程,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方面的作用。
土壤的组成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和空气等四个部分。
土壤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土壤是植物生长的生命环境,植物根系在土壤中生长发育,从中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
不同的土壤类型和性质适合不同的植物生长,土壤的缺陷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土壤的肥力变化及调节方法土壤肥力是指土壤对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养分的含量和可利用程度。
土壤肥力的变化会导致植物的生长和产量的不同。
对土壤肥力的调节方法包括施肥、翻耕以及合理轮作等。
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它参与了植物生长、供水、贮存和转运等过程,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教学方法1.讲解配合板书;2.报告案例;3.班级讨论。
六、教学时间2学时。
七、教学过程1.课前组织学生预习本节课内容;2.讲解土壤形成和组成,重点介绍土壤矿物质、有机质、水和空气等四个组成部分;3.讲解土壤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介绍不同土壤类型和性质适合不同植物生长的情况;4.讲解土壤肥力变化及调节方法,介绍施肥、翻耕以及合理轮作等方法;5.讲解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介绍土壤参与的生态过程,强调其重要性;6.告诉学生如何保护土壤,减少土壤的污染和损失;7.班级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共同探讨。
八、教学评价评价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掌握土壤形成和组成、土壤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土壤肥力变化及调节方法,以及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高中地理高一《3.7土壤》说课稿
高中地理高一《3.7土壤》说课稿《3.7 土壤》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行,大家下午好!今天上午,我上了《土壤》这一内容,现在,就我对这节课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作如下简要的说明。
一、对新课改的认识本次比赛立足于领会“新课改”的精神,着眼于讨论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之下,我们应该如何尝试和适应新的教学方法,落实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其目的在于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经过不断对“新课改”精神的领会,我有一下几点粗浅认识,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不断应用和尝试,不对的地方请各位给予斧正。
1.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诱发主动探究的动机地理课课程标准要求加强教学的过程性、学生学习的体验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教育方式上,更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思想品德的综合知识和学生的亲身体验为载体,不断地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机。
2.加强教与学的合作、创设激发兴趣的学习环境教学应在合作、互助、民主、宽松、开放的课堂氛围中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愉悦的心理状态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能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同时,教师之间亦应加强教学协作,充分利用教师的不同专业特长,对学生进行综合指导。
3.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优化教学过程与组织方式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帮助学生通过自主的、合作的和反思性的学习过程,逐步掌握学习和认识自身生存环境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4.丰富学生社会生活的经验、体验真实的情感和生活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竹篮打水罢了。
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使“赵括”式的书呆子。
土壤 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教案(表格版)
1.课标解读2.导入新课;提问:①不同类型的土壤颜色为何有差异?②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经过这节课的学习,看是否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观测土壤:3.解析土壤的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的厚度一般为数十厘米到两米。
具有肥力是土壤最基本和最明显的特征。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那么它们在土壤中扮演什么角色?a矿物质: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是作物养分的重要来源之一。
b有机质: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作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c水分:存在于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同时还能溶解和输送土壤养分。
d空气:可以促进土壤形成,调节土壤温度和促进根系呼吸作用。
过渡:观测土壤,我们主要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和土壤剖面结构来学习。
首先我们学习土壤颜色。
(1)土壤颜色:a.黑土: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
分布: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
b.红壤是中亚热带,生物气候旺盛的,生物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风化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
分布:主要分布于低纬度地区﹐大致以南北纬30°为限,常见于热带雨林区。
c.黄土是指在地质时代中的第四纪期间,以风力搬运的黄色粉土沉积物。
是在干燥环境下形成的多空隙、垂直节理发育的黄色粉土。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干旱及半干旱地带。
南半球除南美洲和新西兰外,其它地区很少有黄土分布。
d. 紫色土是我国的一种特殊土壤类型,是亚热带地区由富含碳酸钙的紫红色砂岩和页岩上的初育土。
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其他如云南、江西、浙江、福建、江苏等。
练习:(2)土壤质地: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
按矿物质直径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砾、粉粒、黏粒。
而我们主要学习砂土、壤土、黏土它们的性质。
过渡:按土壤的颜色、质地等性质,土壤可以划分层次,而不同的层共同组成土壤剖面。
(2)土壤剖面结构: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土壤
一、观察土壤
1.土壤的概念和组成
02疏松表层。
(1)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01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
(2)组成:矿物质、□03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2.观察内容
1.判断正误。
(1)土壤颗粒由大到小依次是砂砾、石砾、黏粒和粉粒。
(×)
(2)能够生长植物的地表都有土壤。
(×)
2.土壤的物质组成不包括( )
A.矿物质B.有机质
C.水分D.土层
答案 D
解析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土壤剖面构造是由土层构成的。
3.哪些地方易找到土壤剖面?
提示土壤剖面通常由人工挖掘才能出现,修路、开矿或兴修水利设施时易使土壤剖面显露。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判断正误。
(1)土壤矿物养分主要来自于岩石。
(×)
(2)岩石风化速度主要取决于气候。
(√)
2.下列地区中,土壤肥力最高的是( )
A.湿热地区B.冷湿地区
C.干热地区D.干冷地区
答案 B
解析冷湿地区有机质积累多。
3.我国东南丘陵土壤贫瘠,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分解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一地理 3.7土壤教案人教大纲版必修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土壤的四个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2.理解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土壤的形成过程;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人类活动对成土过程的影响。
能力目标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树立对土壤资源和环境的合理利用及保护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形成。
2.人类活动与土壤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土壤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
导学、综合分析与读图分析法相结合,教师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板图或挂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老百姓常说:万物土中生。
生物的生长要靠土壤来提供生存的场所,提供养分和水分等。
所以,土壤在陆地环境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
[讲授新课]
3.7 土壤(板书)
一、土壤及其肥力特性(板书)
(引导)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在我国古书《说文解字》中,就对“土”字有形象的解释。
请大家读3.46图。
土壤不同于土地,二者是有区别的。
1.土壤与土地的区别(板书)
(解释)我们在初中地理中学过土地资源。
土地包含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它不仅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筑用地等类型,还包括沙漠、石山、荒地等目前难以利用的土地。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领土有多大,土地面积就有多大。
如我国领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折合成土地就是144亿亩。
而土壤的范围比土地要小。
它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可见,土壤包含在土地中。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起什么作用呢?(打出投影胶片图3.47并板书)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板书)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然后教师据图分析、讲解)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它处于四大圈层相互接触的过渡地带,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第二,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第三,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并能为植物生长提供肥力。
3.土壤的肥力特性(板书)
(分析)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这是土壤的本质属性,也是土壤与其他地理要素的一个根本区别。
什么是土壤肥力呢?
土壤肥力是一种天然的能力,并非施了化肥才具有肥力。
它是指能同时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肥力有高有低,并非恒定,这与其物质组成有关。
土壤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呢?
4.土壤的物质组成(板书)
(引导学生着重从每种成分的作用以及每种成分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这一点分析)
土壤矿物质--由成土母质风化而成,是土壤的主要成分,与肥力有密切关系。
土壤有机质--集中在地表层,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成分。
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土壤水分和空气--贮存在土壤孔隙中,流动性大。
两者比例随外界气候条件发生变化。
这四种物质的比例达到一个什么程度就称的上是理想土壤呢?图3.48给出了一个标准。
(可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完全按照图中给出的四种物质的比例在实际当中是很少的。
所以,在各种类型的土壤中,凡是与此接近的土壤,就可以认为是肥沃的土壤。
(承转)土壤是为农业服务的。
土壤肥力的高低与农业生产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5.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板书)
(先让学生自己分析,然后教师归纳、讲解)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可从两个方面来说明:
一方面,土壤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即没有土壤也就没有农业;另一方面,土壤是一种可更新资源,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即须合理使用和保护。
否则,会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贫瘠,变成荒漠。
二、土壤的形成(板书)
(引导)土壤的形成,即土壤肥力特性的形成,它是在岩石(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要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其中,生物因素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土壤的形成过程(板书)
(教师依照以下的线索引导学生分析)
这其中包括三个过程或三个阶段:
(1)岩石风化过程--形成疏松母质,释放矿物养分。
(2)低等植物着生过程--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
(3)高等植物作用过程--形成成熟土壤,有机质更加丰富,并形成腐殖质。
2.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土壤肥力的形成(板书)
(打出投影胶片图3.50或在黑板上板图)
(分析)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分布在地壳中的岩石风化后,矿物质分解释放的元素一部分分解被淋失到地壳深处,另一部分通过植物根系吸收到体内。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一些枯枝落叶落到地表,合成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形成土壤肥力,供植物重新吸收、利用,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循环。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包含了两个过程: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承转)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自然因素(尤其生物)对土壤肥力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但长时期的人类活动也有意或无意的参与了成土过程。
3.人类活动参与成土过程(板书)
有利影响--合理耕作经营、重视培育保护,用养结合,可促使土壤不断改良,肥力不断提高。
在人类长期的耕作用和培育下,形成了高产稳产的耕作土壤(也称农业土壤),如我国北方的黑垆土,南方的水稻土等。
俗语说:“人勤地生宝,人懒地长草。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可见,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保持和提高土壤的肥力。
不利影响--会引起土壤退化,肥力下降。
[课堂小结]
当今农民不仅要会种地,而且还要学会养地;不仅要施用化肥,也要善于使用农家肥。
这样,学会用养结合,才能促使土壤不断改良,肥力不断提高。
(课堂活动)根据图3.52,议一议气候、植被和土壤在分布上的关系。
[课后作业]
1.有关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壤是由土和肥等物质组成的
B.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养分
C.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人类活动起着主导作用
D.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
答案:D
2.土壤是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它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的,其中构成土壤骨骼或框架的是( )
A.有机质
B.矿物质
C.水分
D.空气
答案:B
3.成土过程开始的标志是( )
A.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成土母质
B.一些微生物和低等生物在母质上开始着生
C.草本、木本植物的着生
D.人类活动的参与
答案:B
4.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降水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答案:C
5.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主要标志是( )
A.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B.土层的疏松程度
C.土壤颗粒的大小
D.水分的多少
答案:A
6.下列各项中属于耕作土壤的是( )
A.红壤
B.黑钙土
C.水稻土
D.棕壤
答案:C
7.有关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是分布于地球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B.所谓土壤肥力,就是指能够调节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C.矿物质经风化分解能够把原来固结在矿物中的养分元素释放出来,供植物吸收,因此矿物质与土壤肥力有密切关系
D.肥沃的土壤,上层多为粉砂壤质地,比较疏松,孔隙度小,便于通气、透水
答案:C
8.有关土壤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
A.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疏松的成土母质,风化作用是主导作用
B.土壤中每种成分都有独特的作用,它们之间又有密切的关系
C.气候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D.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生物对母质起着改造作用
答案:D
9.读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是组成土壤的A ,B 。
(2)土壤水分和贮存在土壤孔隙中,两者的组成比例常随外界
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彼此消长。
(3)性状良好的土壤,能够调节土壤中的、
和,既能,又能。
答案:(1)矿物质有机质 (2)空气气候条件
(3)水分空气热量通气透水蓄水保温
●板书设计
3.7 土壤
一、土壤及其肥力特征
1.土壤与土地的区别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3.土壤的肥力特性
4.土壤的物质组成
5.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二、土壤的形成
1.土壤的形成过程
岩石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
2.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土壤肥力的形成
3.人类活动参与成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