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 文化人格(三)臣妾与侠义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的课程,其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基本特点包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文主义和人伦关系,强调和谐与平衡,以及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
二、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和信五个方面。
仁是指关爱他人,义是指公正合理,礼是指礼貌规矩,智是指知识智慧,信是指诚信守信。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诗词、绘画、音乐、戏曲、建筑等。
这些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国文化的传统医学和科技
中国传统医学和科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中包括中医、中药、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
这些传统医学和科技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传承。
五、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主要哲学思想,道家、佛教、伊斯兰教等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宗教信仰。
这些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中国文化概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认真阅读原文,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二、要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传统医学和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三、要注意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文化概论考试
名词解释一、文化的含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
二、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亦叫宗法制度。
三、三纲五常:三纲即“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四、封邦建国:简称封建。
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
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各国,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
五、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六、、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
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七、、四书五经: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答题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对中国文化形成与延续的影响:地域辽阔,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良好,自然资源丰富。
对农耕及农耕文明的影响深远。
农耕自然经济易于发展延续。
中国内陆产生了具有悠久历史的农耕文明,其水平尝一度领先于世界其他民族,令中国文化具有了强劲的影响力与延续力。
农业文明的发达,汉民族对土地的重视和依赖,发展成重农轻商、安土重迁的观念与传统。
重农抑商成为了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
2. 对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影响:地理环境多样,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再加上地理障碍特别是交通运输不发达的影响,各种文化交流相对不是那么频繁,利于保护其独特性。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与简答
免费的文档,希望帮助到有需要的人~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
广义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等均属于此。
9、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每个独特的民族文化,均处于平等地位。
10、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1、上层文化:指宫廷与上层文入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2、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
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3、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版)第三章第二节
2.每个人选出一个能够体现中国传统 文化精神的当代事件,说说你的分析。
3.从你周围人的生活中总结出中国传 统文化特征对他们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 影响,并将你的总结形成文字。
高境界。因此,千百年来,维持家庭 的和谐,追求国家的统一,是传统中 国和中华民族始终不渝的人文理想。
[资料注释]
和合学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和之为美的审美价值的反思,以及对于审美方式、审美结构的思考。从
某种意义上说,儒家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是中和,道家文化和墨家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亦是中和。因此,。和
与中和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精髓。
——张立文
重实际、尚稳定
典型的大陆性农业国家格局,促使中国人倚 重自然规律,四季的有序轮回使得中华民族对于 “恒常”和“变易” 有了极为辩证的认识,纯朴、务 实的人们深谙“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谛,简 单而又重复、朴素而又实际的生产方式,培养了 中国人重实际而黜玄想、重稳定而轻变动的文化 品格,“安土乐天”的文化特点,养成了中华民族 “实用—经验理性”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认为必须 以不变应万变,追求知行统一。当然,这种思维 一旦僵化便会成为不思进取、知足常乐、缺乏创 新的温床。
重和谐、求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重和谐与融合的特 点表现在:首先,体现为人与自然的 和谐,即天人协调,与天地合德,遵 循自然规律,有机地整合、调控人与 自然的各种关系;其次,体现为人与 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张“贵 和尚中” ,并以此为前提,追求“君子 和而不同” 的独立人格,认为“大同理 想”和“中庸之道” 是和谐、统一的最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广义的文化: 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 其涵盖面非常广泛, 所以被称为大文化。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 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 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2.狭义文化: 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 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 所以又被称为小文化。
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本义是以文教化。
3.嫡长子继承制: (课本)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 多妻中有一个是正妻, 即“嫡”, 其子为嫡子, 按照周制, 继承王位的必须是嫡妻长子。
至于这位嫡长子贤与不肖, 不在考虑之内。
如果嫡妻无子, 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 至于被立者是否为庶子最年长者, 也不在考虑之内。
(百度百科)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 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 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 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 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
其目的在于解决劝慰与财产的继承与分配, 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4.封邦建国制: 简称封建, 即分封制, 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 由周人创立。
, 其主要旨意为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 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 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
主要内容为天子建国, 诸侯立家, 卿置侧室, 大夫有二宗。
5.一体石经:东汉灵帝时, 为了正定五经文字, 在熹平四年, 由蔡邕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 刻于碑石上, 作为官方教材, 立于太学, 史称“熹平石经”, 又称“一字石经”。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全部知识点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全部知识点绪论一、“文化”界定1、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的定义2、文化一系列的定义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1、民族文化的定义2、国别文化的定义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1、传统文化的定义2、文化传统的定义绪论一、文化界定1、广义文化:以人类和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人类的长期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存在的总合三个要点:(1)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历史发展的会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历史概念(3)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文化创造的全部2、狭义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着重人的心态部分三个要点:(1)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2)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的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不只关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关注不同阶层,民族,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不只观察共同点)二、各种与文化相关概念的正名1、文化产品: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的社会的可见成品,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只有可见、可感的艺术作品才能称为文化产品,存在于艺术家头脑中的审美观念不能称为文化产品2、文化内涵: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筷子文化”、“扇子文化”,是针对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3、文化现象: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某种外部联系和状态。
律诗盛行于唐代,词盛行于宋代,曲盛行于元代是一个文化现象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方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有文化发展中的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如:原始的巫术,生产领域中的行业禁忌,宫廷服饰以颜色和样式代表等级属于文化事象5、文化思潮: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有的态度和看法,或某一文化事象所表现出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称为文化观念。
中国文化概论 文化人格(二)狂狷与旷达
狂狷人格则喜走极端 狂狷人格是个体本位 狂狷人格要的则是蔑视礼 法、愤世嫉俗的狂人奇士
反依附
本章所评述的六种人格类型,其中忠烈、臣妾,乃 至旷达、侠义的构成,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依附性。 一是对建立在血缘伦理之上的宗族的依附(孝), 二是对皇权为中心的政治权威的依附(忠)。 狂狷者偏偏要向皇权挑战,向族权挑战。狂狷人格 的独立性和反依附性在封建社会中尤为可贵。 (狂狷二例:①东汉严光;②唐代李泌。)
阮籍像(南朝墓砖画 阮籍像 南朝墓砖画) 南朝墓砖画
狂者四相
狂狷人格的行为方式,不仅有着或 狂或狷的区别,就拿狂来说,还有 着各种各样的狂。 ①佯狂 佯狂(阮籍) 佯狂 ②怪狂 怪狂(李贽) 怪狂 ③颠狂 颠狂(朱耷) 颠狂 ④谐狂 谐狂(金圣叹) 谐狂
朱 八大山人 《 牡 丹 松 石 图 》 耷
二、狂狷与旷达
潇湘水云
㈠狂狷人格
1、反中庸,反依附,反乡愿,反世俗 2、“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3、自信与自负,标举与丢失,养气与 伤性
反中庸
中庸,是儒家人格的至上境界,很 难达到。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 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 也》) 狂狷人格的哲学本质就是反中庸。
中庸人格要求不偏不倚 中庸人格是群体本位 中庸人格要的是忠臣孝子
佛之空——万事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道之静——心灵的宁静,自然的和谐,物不扰心,
心不扰物(虚静)
儒之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行于所当行,止于不 得不止”(苏轼)
旷达人格之行为方式
进退自若——与狂狷人格中人为的 进退自若 进与退相比,旷达人格从不强求进 退。可谓进退自若,穷通皆乐。 最典型的代表是苏轼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得核心问题就是人。
2、文化得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得文化(1)广义得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张文化就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得大文化观。
(2)狭义得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得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得文化就是指沿袭传统与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得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得艺术文化。
3、文化得本质就是自然得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得核心问题就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部分:A、人之外得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得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得自然。
即人得“有机身体”(3)自然得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得能动得现实得改造。
B、人自身躯体得全部得感觉(内在自然)发生属人得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与精神需要)得过程。
4、文化得一般特征(1)从文化得形成上来瞧,文化具有超生理性与超个人性。
(2)从文化得内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得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得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得功能定义:文化得功能就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得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与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得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就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与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就是潜移默化得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得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范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与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就是指人得物质生产活动方式与产品得总与(2)制度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得各种社会规范得总与。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12)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12)五伦十教:是孟子对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提出的行为规范:君惠臣贤、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三纲五常:由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表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1)仁爱孝悌;(2)重义轻利;(3)谦和礼让;(4)真诚有信。
此外还有智勇、自强、好学、勤俭、质朴等。
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影响:儒家的这种道德规范体系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既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又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伦理道德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
儒家理想人格的两个层次: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圣贤。
圣贤包括两个层次的人格追求,即圣和贤。
圣指圣王,主要是最高统治者追求的人格目标,其典范人物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贤指道德修养较高的人,是一般士大夫和普通百姓所追求的人格目标。
由于圣王是一般人所难以企及的,所以儒家理想人格更侧重于适合广大民众的贤人。
儒家对君子道德修养的主要要求:心存仁义;智勇诚信;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光明磊落;坚守节操。
儒家倡导君子人格的主要目的:儒家把君子塑造为众人切实可行的效法榜样,激励世人积极进取,朝着理想人格努力奋斗。
第五节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古代教育思想的三大基本特征:(1)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2)强调教育的必要性;(3)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合。
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也就是要求人们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把“明德”发扬光大,使自己始终要保持向善之心;要求人们将向善之心推广开来,去亲爱广大的民众;要求人们不懈地修养自己,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大学》提出教育的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009年01月~2012年10月中国文化概论试题综合 含答案
全国2009年01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 A )绪论-6A.文化内涵B.文化现象C.文化事象D.文化产品2.下列各项中属于文化思潮的是( D )绪论-8A.生产领域中的行业禁忌B.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C.文学史上的建安风骨D.清代的考据学3.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属于中国气候变迁中的寒暖交错期。
这个寒暖交错期上起西周,下迄( D )1-17A.秦末B.两汉C.唐末D.明初4.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是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 C )1-21A.从东南向西北逐渐移动B.从西到东逐渐移动C.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D.从东到西逐渐移动5.在《史记》一书中,较为全面描绘秦汉时期各地区域文化特色的是( C )1-26A.《滑稽列传》B.《秦始皇本纪》C.《货殖列传》D.《游侠列传》6.周人的“贱业”概念指的是( D )2-44A.农业B.牧业C.手工业D.商业7.中国古代普遍使用铁器是在( C )3-116A.夏代B.商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8.在我国手工行业传说中,发明了指南车和乐器的人是( A)3-121A.黄帝B.伏羲C.后稷D.鲁班9.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当时与医学有关的“方技”包括“医经”、“经方”、“神仙”和(B )3-154 A.“本草”B.“房中”C.“难经”D.“四诊”10.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 A)4-159A.伦理政治B.强权政治C.议会政治D.民主政治11.君主专制制度脱胎于原始社会( C )4-162A.前期的禅让制B.前期的母权制C.后期的父权制D.后期的禅让制12.科举考试以考试为主要标准,其考试的主要形式是( B )4-171A.口试B.策问C.笔试D.殿试13.风、云、雷、雨神的祭祀,属于古代的( A)4-192A.天神祭祀B.地神祭祀C.人神祭祀D.四时祭祀14.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审美意识等方面属于( D )5-213A.物质文化B.生产生活文化C.制度文化D.精神文化15.《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1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家国一体2.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伦理道德3.老子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4.契:商人的祖先5.天下有达尊者三:爵一,齿一,德一6.鲁国大夫公孙豹: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君子求道,处士,隐逸,穷而乐7.一般来说传统道德规范或德目有两种:由伦理学家或统治阶级上升为理论的规范;在世俗生活中得到认同的习俗性规范8.尚书皋陶谟把人的美的概括为九项: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9.孟子将母徳扩展为五伦十教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10.管仲则提出四维七体礼义廉耻;(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樽诎,纤强省用,敦蒙纯固,和协辑睦)综合为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孝友睦棩任恤,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11.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12.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爱孝悌13.礼之运作,包含有之德谦和14.老子曾以江海处下为例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15.在中国社会中,是直接贯通的家,家乡,国家16.克己奉公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精神,要求个体服从服务于整体17.中国到的不完全反对私利,关键看是否合乎道德18.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立的精神19.中国传统伦理形成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这种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诸己20.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与主动性21.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先义后利,以义制利22.孔子强调,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准见利思义23.宋明理学在把义利与公私联系的同时,又把义利与等同天理人欲24.孔子把作为重要的德目温良恭俭让25.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以实为标准,反对虚伪虚妄,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以实为价值标准的规范和美德如老实,诚实,踏实,实在26.传统美德在历史上造就了各种道德人格,这些道德人格按照其体现道德理想的不同程度可分为:圣人,贤人,仁人,大人,君子,成人,善人27.西周确立了一个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对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伦理秩序和意识形态,一种伦理政治秩序周礼28.孔子对中国伦理学最突出的贡献,是中国伦理精神由自发走向自觉的标志仁29.儒家伦理精神的运作还需要道家的人生智慧作为结构上的补充30.道家更重视个体,无为,出世31.中国伦理思想继续发展和大一统,封建化的时期汉唐32.秦汉之际,礼记成书,四书伦理体系已经形成33.大学提出三纲领八条目34.大学之道是培养统治阶级理想人格的途径,大学精神就是内圣外王35.儒家伦理成熟的标志;中国封建伦理的真实形态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大学、中庸36.董仲舒以后,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成为不可动摇的名教获礼教37.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是崇拜,其余的有自然神崇拜,动物神,鬼魂38.道教之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独立的宗教是在东汉时期、39.道教在时期有一个较大的发展魏晋时期40、南北朝时,道教最大发展是卑微寇谦之改革五斗道米,创立北天师道41.唐宋之后一些道派逐渐合流,形成正一道42.佛教传入中国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佛教的根本义是神不灭43.魏晋时期,和合流,形成玄学,佛学,六家七宗;六家:本无,心无,即色,识含,幻化,缘会;六家七宗又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派别:心无,即色,本无44.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和成熟期是,此时期的佛教学说的最大特点是隋唐二代;把佛性心性化45.儒家有传统儒家与新儒家之分,但二者都注重用事,有强烈的入世精神46.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提出学说,殷周时期有了原始的观念五行,阴阳47.周易古经以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八卦48.中国哲学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它们的智慧都是人生的智慧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宋明理学49.原始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50.原始儒学的经典有被称为经书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51.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的生命精神创造性52.周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53.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54.儒家的理想是要把仁爱的精神,有爱自己的亲人推广到周围的人,爱所有的人,爱宇宙万物55.儒家精神是一种的精神极高明而道中庸56.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57.道家与儒家殊途同归,都是强调个人与无限的宇宙契合无间58.道家追求的自由是精神的超脱解放,不是指放纵形骸的情欲59.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天台宗,华严宗,禅宗60.佛教启迪人们空掉一切外在追逐,攀援,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性本真61.佛家的成菩萨成佛陀,也是一种道德人格的蕲向62.中国佛教哲学,削减了宗教的意识,更加世俗化63.天台宗的智慧是圆融的智慧64.华严宗提倡开放的心灵65.禅宗主张不立文字,当下自识本心,强调自性是佛,平常即道化平淡于神奇,寓神奇于平淡,张扬了人的主体意识,肯定了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甚至不用语言,“棒喝”66.宋明理学建立了以什么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理气论,心性论67.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68.宋明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道德理性对于与血肉之躯相连的情感欲望的制约69.整个宋明理学讲什么提高为本体,重建了道德人的哲学70.理学的根本精神可以用什么为代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71.古人把什么称作宇、宙东西南北,上下四方之空间;古今旦暮,往古来今之时间72.易传最突出的特点是视变化为创新73.在宇宙精神的感召之下,人类可以与时俱进,创造美好世界74.礼记大学引述尚书和诗经: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周虽旧制,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75.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哲学有主张,也有主张天人合一,天人交胜76.天地宇宙本身及含有价值。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文化:“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在此基础上,“文”又有若干层引申义。
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
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要导出美、善、德行之义。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2.广义文化: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3.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4.文化的四层结构:(一)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二)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三)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四)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5.宗法制:所谓宗法,即宗族之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明确亲疏、尊卑的一种等级制度。
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6.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广义的“长子”是指排行最长的子女,换言之长女也可能包括在内,狭义的则只包括儿子,女儿的继承顺序较儿子后,甚至没有继承权。
一些母系社会中则是由长女拥有优先继承权。
7.封邦建国制:简称封建,即今人所说的分封制。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封建社会背景下的臣妾人格及其成因探析
义” 的忠孝观 , 在汉儒 董仲舒及宋儒 朱熹 的发 展下 , 原产 于家 庭 的“ 孝” 观念在进行了社会性与政治性推衍后 , 形成 了“ 家国 同构 ” 的忠孝 观。 “ 君为 臣纲 , 父为子纲 , 夫为妇纲 ” 的主属地位
的构建使得忠 、 孝、 从的思想在封建社会生根发芽乃 至茁 壮成 长 。忠孝意识为下级对上级 , 幼者对长者 , 妻妾对丈夫 的服从 提供 了生存空间。本质上 , 忠孝意识实则是奴性意识 的外显 。 此外 ,儒家文化所奉行 的积极人世 的人生 观为 臣妾 人格
( 一) “ 臣妾 ” 字形 含 义
在许多文学及影视作 品中 , “ 臣妾 ”一般是古代君主社会 中后宫妃嫔 的谦称 。实则这一词语是 “ 臣” “ 妾” 二字意义合并
后演变的结果 。 据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 : “ 臣, 牵也 , 事君者 , 象
屈服之形 , 凡臣之属皆从臣。” “ 妾, 有罪女子给事之得接 于君
齐家 、 治国 得功名利禄的所有男性 , 包括知识分子 、 大大小小的官吏及市 另一特质一权势意识的形成提供发展空间 。修身 、
平天下一直是封建时代 儒生所奉行 的行为准则 。 人生在世 , 不
能甘 于平 庸 , 志当戎马生涯 , 功成名 就 , 光宗耀祖 。 因此对权 势、 名利 的追逐操控着具秉持人世心态的儒生 。
学者李 建 中在其著 作《 臣妾人 格》 中, 将 臣妾人格 的主体 划分为两类 : 一是 以“ 臣” 之心态为妾 的嫔妃 , 一是 以“ 妾” 之心 态为 臣的官吏 。可见 ,官吏 和嫔 妃是构成 臣妾人格 的主体人
群。 又因臣妾人格在 等级社会 中存在 的普遍性 , 这里所述及 到
的嫔妃和官吏可做进一步 的推衍 :嫔 妃可推衍为一夫多妻制 下所有 为妾者 , 主要 为女 性 ; 而官吏可 推衍为欲 建功立业 、 获 井之人等等 。 在李建 中先生看来 , 不论是以“ 臣” 之心态为妾 的
从臣妾”一词探中国古代文人的政治情结
影响历史进程:文 人通过著书立说、 诗词歌赋等形式表 达对政治的关注和 参与,其思想和行 动有时会对历史进 程产生深远影响。
提升政治素养: 文人通过参与政 治,可以提高自 身的政治素养, 增强对政治的理 解和把握能力。
Part Five 臣妾在中国古代文人政
治情结中的意义
臣妾在文人政治观念形成中的作用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反思政治情结的根源与影响 借鉴古代文人的政治智慧与道德准则 汲取古代文人的人文关怀与家国情怀 倡导现代社会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中国古代文人的 政治情结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XX
目 录
Part One.
添加目录标题
Part Two.
臣妾的起源和演变
Part Three.
臣妾与中国古代文 人政治情结的关联
Part Four.
中国古代文人对政 治的关注与参与
Part Five.
臣妾在中国古代文 人政治情结中的意 义
臣妾作为文人的自称,表达了他们对君主的忠诚和服从。
文人通过臣妾称呼,表达对政治权力的渴望和对国家大事的关注。
臣妾称呼还体现了文人对于政治理想和抱负的追求,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国家繁荣 和民族复兴。
臣妾称呼也反映了文人对于政治现实的无奈和悲愤,他们感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只 能通过臣妾称呼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抗议。
政治情结对文人创作的影响
政治情结是文人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许多文学作品都反映了文人对政治的关注和思考。 文人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情感,同时也借此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
政治情结对文人的创作风格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文人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思想内涵。
臣妾意识与女性人格——古代士大夫文人心态研究之一
作者: 杨隽
出版物刊名: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95-104页
主题词: 士大夫文人;阳刚之美;中国文学;女性人格;屈原作品;一阴一阳之谓道;士人心态;中国文化史;盛唐气象;夫妇之道
摘要: 一、导言在中国文化史上,似乎一切都可以追溯到一个最古老、最本原的命题:“一阴一阳之谓道。
”基于这个命题,万事万物有了秩序,产生了阴柔与阳刚两大审美类型,同时也就规定了两性之间的人格标准——男子之美是阳而刚的,女子之美则需阴且柔。
那么,按照这种社会标准化的两性人格划分,中国文化应当是十足雄性的文化,中国文学则应当是最富有阳刚之美的文学。
因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以男性为本位的文化,中。
从“臣妾”一词探中国古代文人的政治情结
从“臣妾”一词探中国古代文人的政治情结赵盼【摘要】中国古代文人受宗法等级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往往具有极强的忠君意识和政治情结,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他们的命运大都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实现政治理想常常要以丧失自己的人格为代价,体现出极强的臣妾意识。
政治情结下突显的臣妾意识是中国文学一个特殊而引人深思的现象,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创作应该注意的一个现象。
【期刊名称】《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2)002【总页数】3页(P104-106)【关键词】臣妾;臣妾心态;双重人格;政治情结【作者】赵盼【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海西宁8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09对政治的追求是中国古代文人的重大使命,忠君报国则是他们的理想信念,在封建皇权下的仕途生涯中,文人属性与官吏属性的结合产生了文人的臣妾人格,并导致了他们的坎坷和不幸,但在这不幸中他们依然如妾妇般坚守着对君主的忠诚,使得中国古代文人的命运带有挥之不去的悲剧意味。
近年来,在很多的历史题材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嫔妃和皇上说话时,往往自称“臣妾”,其实这是错误的说法,“臣”与“妾”各有各的含义。
“臣”,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臣,象屈服之形”,郑玄注《礼记》:“臣,谓囚俘”,孔颖达疏:“臣,谓征伐所获民掳者也”,这就是臣的本义,被抓获的战俘,男性奴隶。
后来,为了管理奴隶,商代设置了“小籍臣”和“小众人臣”之类的官吏,于是“臣”有了“官吏”的含义。
《礼记·礼运》:“君位危,则大臣倍,小臣窃”,孔颖达疏:“大臣谓大夫以上,小臣谓士以下”。
但从封建社会的本质上讲,臣的地位无论高低,都是皇上的奴仆,尤其是清朝的典章制度规定,满族官员可以自称“奴才”,汉族官员则自称“臣”,不可以称“奴才”,否则就是“冒称”,要受到惩罚,可见臣地位之低下。
“妾”,《说文解字》中说:“妾,有罪女子给事者”,妾的本义是指女性奴隶。
《春秋》云:“女为人妾,妾不聘也”,可见,妾一方面是女奴,另一方面还要充当奴隶主泄欲的工具,被奴隶主看中的女奴就会成为一种比正式妻子地位低贱而又有别于一般女奴的性对象。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臣妾心态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臣妾心态【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臣妾心态先秦之前,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统治者面前有三种选择:师,友,臣。
自从秦皇开了以吏为师的传统,他们在强权面前,再也没了师的光荣。
至于友,也是没影儿的事。
中国帝王们,还没见谁把知识分子当朋友呢,当然,临时做朋友倒是可能的。
比如刘邦起事的时候,萧何、曹参等都是知识分子型官吏,跟刘邦的关系,有那么点友的交情。
可是随着政权的建立,他们就慢慢沦落为臣了。
为臣也不错,如果真应了孔子所谓的“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话。
问题是,中国的强权,或者说政治,就是那么一介武夫,大臣面对他,只能是臣妾的待遇。
基于这个层面,知识分子的学而优则仕,还不如说成是“女大当嫁”。
中国文人被罢官,犹如小女人被休回娘家。
从这个意义上讲,屈原沉河,与其说是爱国,还不如说是殉情!【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怨妇心理与臣妾心理相伴随的,就是怨妇心理。
中国文人最擅长的,就是怨妇文学,也叫弃妇文学。
色衰爱弛,秋扇见捐,长门宫漏,寒鸦日影,文人之所以能把弃妇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不得不承认,他们有共同的心理体会。
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老大嫁作商人妇,门前冷落车马稀,我们现在读来感触并不深,可江州司马青衫湿,你要单以为咱的大文豪是为了小女人的丈夫老不归家而流泪,那就太小看咱的文豪了。
听别人的小曲,浇的是自己胸中的块垒,大文豪在强权面前不再得宠,被贬千里,犹如娘娘被打入了冷宫。
白居易为商人老妇泪洒青衫,还不是一样的心理感觉——失宠?【四】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争宠心理既是臣妾,那么妾与妾之间的这个关系也不好处,大家争宠献媚,免不了争风吃醋的。
我们老说文人无行,文不如妓,就是这个方面的原因。
邹阳在自己的《狱中上书自明》里说:“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
”连豪迈千古的李白都知道“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
”许皇后与赵飞燕争宠,武媚娘套牢李治,这些女人的媚功与手腕,中国的知识分子都会,只不过水平有高有低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俯首称臣
•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臣妾是越王勾 践夫妇。
(勾践)跪尝其粪
以成败 胜负论之
(韩信)跨下之辱
以人格 尊严论之
忍辱负重
Picture
舐痔结驷
越王勾践剑(现存于湖北省博物馆)
Next
胯 下 见 辱 不 怒 不 惊 有 辱 乃 济
汉中拜将台韩信雕塑
忠勇
• 李贽说:“忠臣侠忠,则扶颠持危,九死 不悔;志士侠义,则临难自奋,之死靡 它。” 这便是侠义人格最为闪光最值称 道的“忠勇”。 (例:信陵君魏无忌,金庸“侠之小者, 路见不平;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信陵君招贤图
在襄阳城楼上,郭靖对 杨过说:“侠有大小之 分:侠之小者,路见不 平;侠之大者,为国为 民„„”后来,杨过也 成为一代“大侠”。
“儒以文乱法,侠以 武犯禁,而人主兼礼 之,此所以乱也…… 其带剑者,聚徒属, 立节操,以显其名, 而犯王官之禁。” 《韩非子· 伍蠹》
韩非子
“(侠义)其行虽不 轨于正义,然其言必 信,其行必果,已诺 必诚,不爱其躯,赴 士之厄困。既已存亡 死生矣,而不矜其能, 羞伐其德,盖亦有足 多者矣。”
司马迁
行侠仗义
• 侠义常常出现在儒道“缺席”的地 方。显然,较之朝廷和官府的权威, 侠义的急公好义具有更大的实效性 和感召力。(三段评论)
• 《七剑十三侠》:“天下有这三等极恶之人, 王法治他不得,幸亏有那异人、侠士、剑客 之流去收拾他。”
• 清人李景星:“游侠一道,可以济王法之穷, 可以去人心之憾。”
偏偏遇上武二郎……
(网上漫画——孙二娘)
总结: 六种人格模式之间的关系
• 从哲学思想来看
• 从气质类型来看 • 从死亡意识来看
• 从人生哲学来看
• 从雅俗之质来看 • 从狂慎动静来看
妾者三类
以历代后宫嫔妃为例,妾者有三类。
• 以色事人者——汉武帝时的李夫人 • 独立共享者——隋文帝的皇后 • 欲处阳位者——武则天
Picture
汉武帝妃· 李夫人(邹莉画网)
Next
隋文帝皇后· 独孤氏(邹莉画网)
Next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奴
• 奴即奴性。从心理学上讲,奴性是人 格的扭曲。
纲常与阴阳
• “臣妾”二字合用,最早见于《易经》, 第三十三卦“遁卦”九三的爻辞说: “有疾厉,畜臣妾吉。”(《易》:宇 宙有天地阴阳→人间有君臣夫妇) • 古往今来,纲纪伦理与阴阳哲学合谋, 制造并强化着臣妾们的卑微与屈辱。
臣妾人格之行为方式
• 为臣者有三类——俯首称臣,谲 言曲谏,拟女性设计
骄蛮
• 骄蛮是侠义心态的另一面,任张声势,擅 作威福,落拓骄姿,越检难治,甚至不知 诗书,不懂礼仪,无视法律,走到极端就 是盛气凌人,横行霸道,有点像今天的 “黑社会”。 (例:孟尝君意气之下杀赵国一县之人; 梁山英雄也是随便杀人的,因此有人说 《水浒》是一部反法制的小说。)
Picture
母夜叉,孙二娘, 卖人肉,黑心肠,
三、臣妾与侠义
汉宫秋色
㈠臣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格
• 1、男曰臣,女曰妾 • 2、臣者三类与妾者三类 • 3、奴、忍、错
“臣”与“妾”
• “臣”最早的意思是奴隶、战俘。 《说文》的解释是“像屈服之形 也”。 • 被役使的驯服者→国君所统帅的民 众→为君主效劳的官吏
• 甲骨文中的“妾”意指受刑法之 女奴。《说文》释妾为“有罪女 子给事之得接于君者”。 • 受刑女奴→男子在正妻之外所娶 的偏门
• 明代李贽:“古今天下,苟不遇侠而妄委之, 终不可用也。”
“行”而不“言”
• 侠义人格是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常常是有“行” 而不“言”。(前面评述隐逸人格时曾谈到 “侠隐”,举墨子为例)
• 在侠义之士看来,这些事本是应该做的,不值 得炫耀,也不需要报答,甚至不需要向谁承诺。 (例:北郭骚用生命为晏子开脱之事)
• 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最适于“奴 性”生长的土壤(强大外力的压迫), 而当今社会之所以仍然有奴性,很大 原因是旧时代的“人格遗产”。
忍
• 忍即柔顺忍让。具体而言又可分为忍 气、忍贫、忍贱、忍辱。(对比:六 种人格类型的忍让之别)
• 忍有二义。(“心”分别作心脏和思 想来解。)
错
• 男权文化为两性规定了不同的心理特征: 女子一定要柔顺、忍让、谦卑、安静、简 易,男子则相反。(《易经·系辞》: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 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有别”)
• “带剑之客”、“必死之士” →游侠之士。
谈“侠”说“义”
• 韦尔斯《人类的命运》:“大部分中国人的 灵魂里斗争着一个儒家,一个道家,一个土 匪。” • 胡秋原也说:“儒、道、侠构成了中国知识 分子三大性格要素。” • 最早给“侠”定罪的是韩非子。 • 最早“尚气好侠”的是司马迁,为侠义下 定义
座 上 献 策 知 己 知 彼 好 谋 而 成
谲言曲谏
• 做臣子免不了要谏一谏君王, 强谏者如伍子胥是忠烈人格, 而曲谏者如晏子、触龙则为臣 妾人格。
拟女性设计
• 这是文人表达臣妾心态的一种独特的艺 术的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学写作的 方式。 (例:屈原“香草美人”之喻→司马 相如《长门赋》→曹植“君怀良不开, 贱妾当何依”→辛弃疾“怨春不语”之 作)
杨过(剧照)
疏放
• 重气轻死,不爱其躯。任张个性,崇尚自由。 慷慨至于抹去常态,任情至于矫枉过正,唯 快意恩仇是求。 • 孔子说“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侠义 见贤或可思齐,要他遇不善即去则很难。总 之,他们宁可得罪人也不愿对自己的个性有 所修正。
重名
• 侠义之士十分看重自己的名誉,所谓 “修行砥名,刻意自励”,但他们的 “重名”不同于儒家人格。侠义之重 名,是以见义勇为、不计祸福、慷慨 倜傥、桀骜不羁的风范自励。
• 错即阴阳错位。男子之臣妾心态、女子之 强人欲望,均属于心理错位。
㈡侠义人格
• 1、谈“侠”说“义” • 2、行侠仗义与“行”而不“言” • 3、忠勇、疏放、重名与骄蛮
“侠”与“义”
•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侠”通“夹”,亦通 “挟”,其原义就是挟持大人物并供其役使。
• “义”者,宜也,凡是应该如此的,便是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