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陈式太极拳的技击性
陈式太极拳的技术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技术特点介绍一、动作缠绕,式式相连就是运动如缠丝,在缠丝运动过程中不得断劲。
断劲有了空隙,失机失势是病。
因此,在运动中一式结束,要用折叠手法转换接下一式,使动作之间没有断续处。
二、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初学太极拳一定要求慢,动作慢了才有建立动力定型和纠正姿势的机会,才能检查出不顺随的地方。
随着动作的熟练,可以加快速度。
转关折叠处要慢,体现出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留恋缱绻,过了转关处,就要加快速度,当运劲到落点时最快。
快慢相间也是人的天然本能,既是保健的需要,也是技击不可少的。
三、对称协调,姿势圆满做到这一点,要注意五个方面一是意欲向下,必先寓下。
二是意欲向左,必先右去。
三是前进之中必有后撑。
四是上下左右,相吸相系。
五是对拉拔长,曲中求直。
四、腰为主宰,节节贯串以上几点是,只有严格做到这几点,才能真正达到练拳保健,健体强身的目的。
练陈式太极拳如何做到周身放松一是从正中求松放松,一定要在身法中正的基础上寻求。
否则容易出现松懈、松斜。
以及跪膝、突臀、幌肩等病。
二是从慢中求松练陈式陈式太极拳的时候,要求快慢相结合,所以初学者在练习的时候,如果无法达到放松,那么就必须要学会慢练。
从慢中才能逐节检查全身各个部位放松的程度,细细品尝放松的味道。
三是从缠绕中求松动作必须注意走顺逆缠丝的螺旋劲,从缠绕之中求放松,因为陈式太极拳的松柔是在螺旋中形成的,所以必须从园活旋转中求放松。
时刻注意四肢的顺逆缠丝。
直来直去的动作则很难育松。
四是从关键部位入手,寻求节节放松比如把松肩与坠肘、塌腕结合起来,做到节节松沉,节节贯串。
从蚕蛹、毛毛虫的蛹动状态中去悟节节松动的规律。
五是从紧中求松陈式太极拳要求全身各个部位松沉,必然加大下盘的支撑负担。
因此,上盘中盘的松沉必须是建立在下盘稳固的基础上。
尤其是在锻炼低势拳架时,下盘就更加吃力。
实践证明,拳走低架最有利于增强下盘的稳固,也只有下盘扎实,才更有利于腰以上各个部位的放松,同时也有利于虚腿的灵活性。
哪种太极拳的实用技击性最好
二、踢脚如开弓
虽然陈式太极拳不提倡轻易抬高腿踢人“脚踢拳打下乘拳,妙手何处不浑然”(陈鑫《官骸十三目》顾留馨:浑,写作混),但也没有放弃这一攻击手段。陈长兴《用武要言》:“足来提膝,拳来肘拨……远便上手,近便用肘,远便足踢,近便加膝。”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起脚、蹬一根,也包括十字摆莲、旋风脚等仍保留着具有实用技击意义的踢脚动作。
震脚实战技击的内容,首先表现在两种实用技击含义:一种就是陈鑫所说的“跺地如金石声,以跺敌人之足“,如“金刚捣碓”。而另一种震脚是步伐进退之间的虚实快速转换,“以引进搏击之术,行于手足中”(陈鑫),如“掩手肱锤”、“指裆锤”。
为了攻击较远距离的敌手,改变自己的不利处境,陈式太极拳采用跳跃的方法接近敌人或化解来敌。为了在跃起后落地时保持随时可以虚实变化的攻击状态,先落地的脚要震脚,这是为了要探明虚实同时身体落地时起缓冲作用,是强调虚实的辅助动作,它只能是单足震脚,绝不会是双足同时震脚。一路拳“双震脚”虽
通常的武术爱好者常常只练习一种姿势的踢腿,而压腿又将腿搁得过高。正确的压腿不求过高,根据自己的能力,但必须身正、敛臀、缩胯、勾脚,这样做是为了拉开韧带,更利于腿在各个方向的“放长”运动。压腿应分斜腿(左脚尖对右耳朵)、正腿(脚尖对鼻尖)、旁腿(侧身,左脚尖对左耳,拉开髋部韧带),踢腿同样应分以上三种姿势,并加内外蹁腿,只有拉开韧带才能避免“强劲”“不稳”“无力”。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8-7-10 09:37
提问者: loemer - 四级
最佳答案
陈氏太极拳
出脚如运掌
陈式太极拳进退讲究“动必进步,进必‘套插”“‘胜在进步,不败在退步”。抬脚进退是陈式太极拳实用技击的灵魂所在。“足踏出,如前有深渊,说回即收回,至虚至灵。”“足运行极其缠绵不直,又能随手运行,不失螺丝缠劲。”“肾藏志,以足从志,亦顺着转圈”“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官骸十三目》陈鑫)这些动作规范说明了一个不为人们重视的规律,就是“出脚如运掌”,左右出脚,同样须有折叠。抬脚逆缠上步则足尖内扣,顺缠迈步则足尖外摆是其中特点之一。如陈式太极拳一路起势金刚捣碓,抬左脚逆缠趟出,与上身双手右捋形成错劲;左脚内扣即可对敌踹其膝盖,勾其脚踝,然后虚变实,实变虚发敌。单鞭、揽扎衣、斜行拗步等都是这种步法。顺缠足尖外摆,则见之于一路拳第十式“前蹚拗步”等。在谈及云手一式时,陈鑫说:“云手:二足更迭转……如右手顺转一圈,前半圈中气由腋里边向外斜缠到指,后半圈自外回来,劲自外斜缠到腋下,左手亦然。至于足,如右足前半圈由腿根内向外缠到指,回来自外向里缠至腿根,左足亦然。”在这里,足与手同样需要走缠丝劲,同样需要“力达指尖”(指:脚趾)。
陈氏太极拳的本质体悟其技击要领
陈氏太极拳的本质体悟其技击要领最终编辑任孝杰俗话说,“十年太极不出门”。
太极拳的确是一种十分深奥并且很难练成的拳种。
现今流传下来的各派太极拳大都是以陈式太极拳为基础发展演化过来的。
其实,各种事物都是万法归一,万变不离其宗的。
只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就很容易并快速地体悟到事物发展的各个方面。
很多人练了一辈子的太极拳都没有得到它的真谛,更谈不上将其用于技击了。
这些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参透太极拳的本质。
如果他们对太极拳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并经过科学的训练,是很有可能在较短时间(两三年)内体会到太极拳技击精髓的。
现以陈式太极拳的本质来谈一谈如何将陈式太极拳的技击练好练成的问题。
一、陈式太极拳的本质——缠丝劲太极拳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太极拳的根本方法,也就是常说的基本功。
由于太极拳门派众多,理论繁杂,多少年来,人们对于什么是太极拳本质这个问题始终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有的人认为练拳要多练习拳架,拳架练好了,就可以健康就可以防身了。
有的人则认为应该站桩,让内气慢慢流动,来练习内功。
还有的人主张只练习推手和散手就可以了……对于初学者来讲,听了这些争论便很容易不知所向,身不由己走上弯路。
其实,以上争论只是看到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并没有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
形意拳、八卦掌是与太极拳齐名的两大内家拳。
它们的本质就很清晰,没有那么多争论。
形意拳的根本方法就是“三体式”。
该拳的各种哲理都蕴含其中,各种动作都是它的演化。
所以,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三体式是万法之源”的说法。
八卦掌的根本方法是“走圈”;八卦掌的核心思想是游击战术,即“走”。
只有练出扎实的基本功,才能使练习者不断提高,才能在技击中体现此种拳法的技击特点。
陈式太极拳素以刚柔相济,四两拨千斤,发劲迅猛等显著的技击特点闻名于世。
要想练出这样的特点,使内功提高,就要清楚什么是陈式太极拳的本质。
陈王廷的《拳经总歌》第一句就写有“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陈鑫的《太极拳缠丝劲论》第一句就说到,“太极拳,缠法也”。
陈氏太极拳技击训练及技巧
陈氏太极拳技击训练及技巧太极拳与其他拳术一样,都属于民族形式的竞技性体育项目,它以增强体质和掌握防身搏斗技巧为主要目的。
它能够培养坚强,果断,机智等优良精神品质,它的动作和优美富于变化,使人有浓厚的艺术兴趣,容易引人入胜;它有良好的医疗效果,于身心都有很大的益处,正是它有多方面的功能,所以久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欢迎。
我在本文中想重点谈谈陈氏太极拳的技击特点,技击基本功的锻炼方法步骤以及在对敌搏斗中如何发挥太极拳的优势。
技击基本功的训练首先,我想根据自己二十多年来的体会,谈谈技击基本功的锻炼步骤及主要内容。
在新式武器(枪炮)出现以前,尤其在古代社会里,因当时生产大斗(如打猎)和社会斗争(战争)的需要,各种武器的用法和徒手搏斗的技巧并行发展着,有的逐步分化成专门的竞技。
如拳击,角力,摔跤,击剑等,有的却综合成为包括各种器械和徒手搏斗的完整的技击方法,如中国的各门武术。
由于各种器械不过是手足的延长以加强致害效果,其动作仍以肢体为主,所以各门武术在锻炼方式中又以拳术为基础,为中心。
徒手锻炼所占比例最大而且主要。
本文范围也就是以此为限。
在锻炼中,为了既要保证效果能够掌握技巧,又要保证安全不致受到伤害,就应该采取一下几个步骤:一,拳式套路的锻炼。
这是最重要的基本功。
首先是各个拳式的练习,因为各个拳式都是搏斗实践中有效动作的总结。
各种拳术最出大多是单独的招式,以后发展成为连贯一起的成套全路。
通过拳式和套路的锻炼,可以初步是自己的动作符合搏斗的要求,手足合于部位,求得劲整灵活,周身一家,用劲正确,重心保持稳定等。
二,推手锻炼。
在初步掌握拳架基本动作以后,还不能马上就直接对敌应用,中间还需要一个锻炼的过渡阶段,这就是推手(擖手)。
通过这个阶段由局部到全部逐渐掌握搏斗技巧。
陈氏推手的方法有单推手,双推手,进一退一大捋,连续进退,进三退三,进五退五以及左右旋转的圆形推手,这是有走向的。
还有不定向的推手,其难度更大,要求在不定向中双方紧紧衔接。
陈式太极拳的健身性、技击性和艺术性
陈式太极拳的健身性、技击性和艺术性[马虹原创]来源:张杰的日志陈式太极拳是祖国武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明末清初,陈王廷创编太极拳时,其拳理、拳法的形成有三个来源:一是以古典哲学《易经》的阴阳学说为拳理的依据;二是以道家的养生术和中国传统医学的经络学说为拳术内功的依据;三是以戚继光的《拳经》等技击典籍为创编套路外功的借鉴。
这样就使这套拳术形成为一个完整而科学、内外兼练、既有健身性又有技击性和艺术性的优秀武术项目,成为一门身心修养之学,是人体生命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陈式太极拳的科学实践价值,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的重视。
陈式太极拳创始于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
在陈家沟,太极拳一向秘不外传。
直到陈氏14世、太极拳第6代宗师陈长兴把拳传给外姓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以后,演化出杨式、武式、吴式和孙式,太极拳才缓缓地流传到全国各地。
但是,长期以来,比较广泛流传的是偏于柔缓的太极拳。
而把保持太极拳之轻沉兼备、刚柔相济、快慢相间、顺逆螺旋等固有特点的陈式太极拳(即陈长兴所传大架),自其发源地河南陈家沟一隅之地传播到北京、南京等地的,是著名太极拳大师陈发科及其侄陈照丕。
在套路的整理和陈式太极拳的推广方面,陈发科贡献最大。
1957年陈发科逝世之后,其后近30年,把陈式太极拳从北京普及到上海、南京、郑州、石家庄、焦作等地的,主要是陈发科之子陈照奎老师。
特别是陈发科的学生顾留馨、沈家祯依据发科公及照奎老师的拳架、拳照所编著的《陈式太极拳》一书问世之后,陈式太极拳才在国内外更为广泛地传播开来,“庐山真面目”方为世人所识。
陈发科是陈长兴的曾孙,陈氏第17世、陈式太极拳第9代宗师,是20世纪上半叶陈家拳的掌门人。
1928年许禹生把他请到北京教拳,并不多作宣扬,所传的面并不广。
陈照奎老师是陈发科幼子,父亲比较宠爱,一直留在身边,把自己年轻时练的家传低式拳架教给他.此架动作编排细腻,难度较高。
陈式太极拳技击方法
陈式太极拳技击方法陈有芹技击是武术的灵魂,无技击功能的拳种不能称之为武术。
武术对抗有其自身特点及规律。
它是通过双方的攻防进退,闪展腾挪,并以配合高低起伏的身法与手法、腿法、摔法,使之有机结合的对抗运动。
武术技击中,力量、速度、技巧、精神意识,构成了对抗的基本要素,这才是武术的本来面目。
以上诸要素是技击能力的综合体现,缺一不可,下面就太极拳技击,试加阐释。
武术技击的第一要素:力量。
力量,在武术运动中是个综合的概念,是练功者绝对力、耐力、意志力的综合体现。
太极拳技击也同样要具备这一基本的要素。
人们为什么对太极技击尚存神秘感呢?这是人们对太极拳理论的片面理解有关。
一提起用力,有些人就会振振有词的指责:太极拳是用意不用力的,用力就不是太极拳。
在他们看来,用力是大逆不道的,对方向我打来,我顺势打飞他才是太极技击的味道,否则就是外家拳的打法。
可是世界上真有意念一动对方即可腾空而出的武术吗?可惜这只是技击神话。
技击中电闪雷鸣,拳脚相加,容得不用力而取胜吗?既然要用力量,那么太极拳论中为什么提出“用意不用力”呢?因为太极拳的用意之说恰恰是为了长力。
正如已故太极名家洪均生先生指出的那样:“应当把“意”理解为合乎拳理拳法的一种思维活动,是一种‘理想’,而非空洞的‘幻想’。
”“应当承认,力是第一个应当具备的条件”。
练功人的劲、力绝非常人的用力方法,它是意识支配下按太极拳的运动规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伸缩产生的一种能量。
此劲具有传递迅速变换灵活,随意性大等特点。
太极拳的用意,用的是合乎拳理规矩的意,并非只讲意而不讲用力,那种单纯求意,不敢用力的认识,是不符合武术对抗规律的。
武术技击的第二要素:速度。
速度,在武术技击中比力量更为重要,它与力量成正比。
速度快、力量也会大,它包含出拳出腿的速度和攻防转换的速度等。
正如《用武要言》所载:“心如火药手如弹,灵机一动鸟难飞,身似弓弦手似箭,弦响鸟落显神奇,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击敌如速雷,雷发不及掩耳。
陈氏太极拳技法的特征
既是因敌变化而变化,那麽首先要瞭解敌人的意图,一句话要瞭解敌情,正如孙子兵法讲的一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太极拳则特别强调这一点。和对方一接触,就要做到“知彼”。所以学习太极拳推手,首要任务是练习“听劲”。我一隻手上有9个力点(五指、大小鱼际、掌心、掌背),双手18个力点:对方双手一旦接触到我身上,也有18个接触点,这些接触点,加上我的眼睛观察、加上上下肢的接触,这所有的接触点上(当然同一个时间不一定点点都接触),都有我的“耳朵”,都有我的“侦察兵”。锻炼推手时,在全身放鬆的前提下,时时刻刻想到这些接触点,以高度的敏感性,充分发挥这些“侦察兵”的作用,仔细听真看清对方力量的动向和变化,以便迅速运用相应的战术以应敌。陈照奎老师常讲:“十个手指头都得干活,象弹钢琴一样,非常灵敏地干活。”所以说,“听劲”是太极交手的第一项基本功。
(四)谁先合,谁能赢
陈照奎老师讲合,实际上是讲拿。“拿”者“合手”也。不一定是*一隻手去拿住对方,而是从总体上控制对方、包住对方、笼住对方。或用一手、或用双手、或用双臂、或用双肘、或用一手一肘、或用肘弯里侧夹住对方、或上下配合别住对方……总之,凡是使对方处于背势者,都属于拿,都属于合。他还强调一个“先”字,谁能先合,谁能赢。即要主动,首先要从精神上控制他、包围他、藐视他,使他处于我的包围圈之内。合住他的目的,是使我双手、或手肘、或手加腿,把力量合到对方的重心线上(即抢夺“大本营”),或是合在他力量的走向上(力点动向)。然后,随他的动向而合力发之,以破坏他的平衡。他一旦失去平衡再如何收拾就好办了。所以,既要顺着他,又要控制他。正如《孙子兵法》中所云:“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说他应敌时,千方百计让他落入我的包围圈之内,用引诱之法也好,用声东击西之法也好,或在同他旋磨打转过程中也好,趁他尚未知所措之时,儘快控制住他,使他不得劲,然后再顺势借他之力将他消化之。陈老师推手时,主张儘量控制对方肩部和大臂(肘关节以上),这样便于将合力加到对方的重心线(又称轴心线)上,便于破坏其平衡。郝月如先生也讲过,推手一搭手即要“以手指敌人中心,手不能用,肩时指之,肩时不能用,意指之。”总之,意气力,都要想法合到对方重心线上,当然,如果无预定的死规则,允许用腿,上下合力则更易奏效。如所谓“小鬼推磨”之法。当然,敌人往往也是千方百计合住你,你就要*自己的“听劲”本事,当他欲合未合住之时,迅速用螺旋式的棚劲破之。决不能让他合住我。爲此,平时练拳必须注意聚精会神的合力之法,做到能开又能合。
太极拳几大派的特点
太极拳几大派的特点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拳种之一,起源于明朝时期。
太极拳的核心理念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同时注重内外兼修、意与气的统一、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太极拳逐渐演化出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支脉,每个流派和支脉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以下是太极拳几大派的特点:1.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最早的流派之一,以其实用性和内功强大而闻名。
陈式太极拳注重舒展、圆滑、连贯的动作,以柔克刚、以曲治直为主要特点。
其拳势缓慢稳健,刚柔相济,力量运用紧凑而刚劲。
陈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陈王廷、陈小旺等。
2.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少有的外家拳的流派,其特点是动作舒展、大开大合,强调身体的自然状态和舒展肌肉。
杨式太极拳的动作相对较大,旋转度较大,动作幅度较大,注重松柔和舒展。
其拳势稳健、刚柔相济,动静相结合。
杨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杨露禅、杨班侠等。
3.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以柔和、流畅、轻灵为特点,动作相对慢,动作范围相对小。
吴式太极拳注重身体的连贯和流畅,动作偏向于曲线运动,注重意念引导和呼吸调控。
吴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吴全旺、吴昌华等。
4.刘家太极拳:刘家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较为少见的一个,其特点是动作柔和、轻灵,融入了较多舞蹈和气功元素。
刘家太极拳的动作简洁、圆滑,注重气功的练习和调节。
其动作以轻灵、舒展为主,体现了中和的理念。
刘家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刘瑞松、刘志勇等。
5.齐鲁太极拳:齐鲁太极拳是以山东为中心地区流传的太极拳流派,其特点是动作简洁、利落、刚劲。
齐鲁太极拳注重意念的引导和身体的协调,身体动作以直线为主,力量运用较为直接。
齐鲁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有于老泉、曹秀清等。
总的来说,太极拳几大派各不相同,但它们都秉持着太极拳的核心理念,即柔克刚、以静制动、以意驭气。
无论是陈式、杨式、吴式、刘家还是齐鲁太极拳,都强调内功、意识和呼吸的统一,注重身体的柔软性和力量的调配,追求内外一体、刚柔相济的境界。
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实用技击
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实用技击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以掤、捋、挤、按手法运用为主,以采、挒、肘、靠手法运用为辅,动作力求柔顺,拳架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手法之变,身法中正自然,具有卓越的技击、健身、养生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实用技击。
欢迎阅读!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实用技击一、千方百计做到“人背我顺”总体来说,陈氏太极拳在技击方面所要求的根本原则就是做到顺劲,而使对手背劲。
什么是顺劲?什么是背劲?简单来说顺劲就是使自己的重心稳定,使自己的动作灵活自如,使自己处于有利形势。
背劲则是平衡遭到破坏,肢体被拿住、被制住,动作不能自如,处于不利形势。
如何做到处于顺劲而不至于背劲呢?这首先应了解人的肢体形状和机能是经过若干万年的长期发展过程为适应生活环境而形成的,有一定的范围和极限。
例如人的手足肘膝只能向一定的方向弯曲却不能反向。
再如肌肉的张、驰,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等,都有一定的绝对限度,这是无法超越的。
又如两臂伸手向前合拢顺劲,向背后则背劲,合不过去。
在技击的练习中,太极拳的各种要领也是有很大的用处的。
为了达到更好的技击效果,我们必须首先掌握太极拳的各种要领,并且能够熟练的掌握与运用。
在技击中,才能够灵活地做出反应,了解用什么招式进行应对。
由于人的肢体各个部分在运动时是密切相关的,是统一的,即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其关键在于腰部的转动,在于丹田部位(枢纽所在,重心所在)运劲的变化。
如果只是肢体部位走缠丝劲,其不动部位必然僵滞而使动的部位被限制住。
如前例,臂肘随腕运动但身躯不动也同样会发现动作的范围、旋转的角度、开合伸展弯曲距离都是有限的。
所以一切动作和部位都必须走缠丝劲曲线。
如果全身动作配合的好,就达到了周身相随,内外相合的地步。
这样就是自己始终保持顺劲,身体平衡,处于有利形势。
二、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在全面掌握搏斗技术的基础上,已根据自己的身材,体力,脑子反应快慢等不同情况,练出一两手独到的功夫。
陈式太极拳竞赛规定套路技术特点优选份
陈式太极拳竞赛规定套路技术特点优选份陈式太极拳竞赛规定套路技术特点 1一、动作缠绕,曲折连贯每个动作都是以螺旋式和抽丝式的运动为核心的、由内及外的圆弧运动。
外形主要表现为:上肢在空间做不同大小、不同形式的圆弧运动,同时上肢自身还要做螺丝形的旋转进退动作(如云手,两臂在体前交互外绕圈的同时,本身还要做内、外旋的转动)。
上肢在做圆弧缠绕运动的同时,全身上下都在和谐地进行着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的圆形动作配合。
加之动作往复之间有“折叠”手法,所以使得动作更加圆活曲折。
在整套太极拳各动作之间的衔接处,不可有明显的停顿,一些技术手法,如“续换”、“折叠”等,是一种劲力的顿挫变换和动作衔接方式,而不是动作的停顿、继续。
二、腰为主宰,以身带臂腰是上体和下肢转动的关键,对全身动作的变化,对调整重心的稳定,对推动劲力达到肢体远端,都起着主要作用。
太极拳的内劲运转,是通过腰脊来带动的,腰力运用得当,可加强发力,提高发力速度。
从用力顺序来讲,做上肢动作时,力要起于腰、行于肩、通于臂、达于手;做下肢动作时,腰催动胯、行于膝、达于脚。
俗语说:“掌腕肘和肩,背腰胯膝脚,周身九节劲,节节腰中发。
”太极拳的虚实变换,关键在于腰侧肌的收缩。
左腰侧肌收缩时,左腰侧和左腿为实,右腰侧和右腿为虚。
反之,虚实互换。
以身带臂,在动作中的体现是:腰胯领先,带动两臂做极为缠绕曲折的进退、屈伸等各种圆弧运动。
如在起势动作中,身体向左前、右后来回摆动,带动两臂、两手做由小到大的圆弧缠绕运动。
然后做金刚捣碓时,左脚向左前方擦出,腰胯领先,使身体前移,带动两臂弧形运动,向前做右虚步撩掌,而后完成金刚捣碓动作。
从这简单的.一例可以看出,陈式太极拳的每个动作,起承转合,处处无不体现以腰为主宰的运动特点。
三、对称协调,圆满灵活在练习过程中,要具有“意欲向上,必先窝下;意欲向左,必先右去;前去之中,必有后撑;对拉拔长,曲中求直”的动作意向。
动作起来,步随身换,手领神随,“一动无有不动。
陈式太极拳技击的重要作用
陈式太极拳技击的重要作用简述中华武术,源远流长,门派繁多,攻防技巧,各有所长,拳打脚踢,谓之一般。
然而陈式太极拳本身所研究的目的就是弱者战胜强者的武术技击,因此就更要讲究技巧。
俗话说:“打铁还得本身硬。
”如果一个人的力量处于绝对弱势,手无缚鸡之力,那么,在实战中,即便有一些技巧,也是不能获得胜利的。
武术搏击中,双方力量差不多,比较弱的一方有可能通过技术技巧战胜相对强大的对手。
作为武术,你必须有一定的力量。
武术就是在具备一定力量的基础上,去斗智斗勇斗技巧的一种技术。
所以太极拳的学习与提升,是讲究智勇双全的。
陈式太极拳不仅讲究入门手法和劲法,同时注重步法的练习,并把步法的习练融入各类缠丝劲之中。
每个肢体的局部自转缠丝与整个身体的公转缠丝连绵运转,使全身一静无有不静,一动无有不动,形成由大及小,由外及内的螺旋缠绕的缠丝圈,撞之不散,击之不破,且能随心所发,随势听用。
从另一个层面上讲,防身可预防突发的意外事故,通过太极拳的锻炼,会使肢体灵活,反应迅速,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应变能力,关键时刻能起到救已于危难之中的作用。
拳法者,古兵家之支流,故《汉书-艺文志》曰:“所谓技巧者是也。
”太极拳主张动作“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有圆有方,有开有合”,运动特点:“缠绕折叠,松活弹抖,蓄发互变”;运动形式:“螺旋式”。
这些运动方式,不仅仅运行于肌肤之上,而且贯穿于全身促使各个关节、肌肉、细胞都得到运动,从而产生内气,发挥技击的效果。
太极拳如此博大精深,可以调节人体的各项机能。
总体上说:“太极拳是武术,必须有一定的功力,要有体力和耐力,离开了这些,它就不是武术。
正因为是武术,所以就离不开武术的规律。
太极拳是在力量的基础上,斗智、斗勇、斗技巧。
所以在练习太极拳的方法及指导思想上与别的武术拳种有一些区别:外家拳以拳打脚踢为主,蹿、蹦、跳、跃,腾、挪、闪、战,攻防含意明显。
而陈氏太极拳则别具特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
关于陈式太极拳的技击性探讨
关于陈式太极拳的技击性探讨贾为华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学院太极文化研究所摘要:本文首先就陈氏太极拳技击性的历史渊源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陈式太极拳技击性的相关内涵,希望能够为从事相关研究的工作人员提供一定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陈式太极拳;技击性;内涵太极拳的技击性实际上很少有人知道,大家所关注的都是太极拳在使用过程中流畅、舒缓的动作,但是基本上没有人对太极拳的“内劲”——技击性有所了解。
实际上,在陈式太极拳当中,技击性是此项拳法的核心点,如果缺少了技击性,那么陈式太极拳就没有了实用性,也就不能被称之为中华武术。
在太极拳练习的过程中,只有做到性命双修、体用兼具,才能实现对该武术技能的有效掌握,并能够应用于实战当中。
这也从一个层面表现出,要保护和继承传统武术文化,除了需要人们对其进行长期的练习之外,开展系统科学的理论研究同样也非常重要。
一、陈式太极拳技击性的历史渊源分析根据相关历史资料和笔者前往有关地区进行考察后均证实,太极拳发明于明末清初时期,起源地为中国河南省陈家沟。
时至今日,太极拳在中国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目前武术界和学术界绝大部分专家均认为陈王廷是太极拳的发明者,即当前太极拳流派中的陈式太极拳,除陈式太极拳之外,还有杨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等多种流派,但这些流派都是基于陈式太极拳进行改良发展后所得的。
从相关历史文献中可以发现,陈式太极拳创立者陈王廷被描绘成武艺非凡,成龙成虎任方便,由此可见,陈式太极拳同样可以被用于实战当中,并且在实战中展现出了较强的技击性。
在此之后,杨班候等人和各大武术门派切磋交手的案例更是数不胜数,太极拳所具有的技击性确实得到了当时越来越多武术门派的认同,综上,可以认为,太极拳和其他中国武术一样,是具有较强技击性的一种武术技巧。
二、陈式太极拳技击性的含义分析很多太极拳练习者认为,太极拳在练习的过程中出拳速度慢,看起来非常迟钝,缺乏技击性,不存在实战的价值,而实际上,太极拳通过自身300多年的不断进化改良,截止到目前,已经成为中华武术当中的一大重要瑰宝,并且在实战演练过程中,展现出了极强的技击性,它能够在短时间内控制对手,出拳劲道十足,一旦命中,将会给对手巨大打击,可以说,太极拳经过自身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攻守兼备的优秀武术类型。
浅谈陈式太极拳的技击性
浅谈陈式太极拳的技击性作者:石榴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4年第06期【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观察法,从陈式太极拳的桩法、套路、推手和技击的关系出发,对太极拳的技击性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对太极拳的教学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陈式太极拳攻击性内涵太极拳的技击性鲜为人知,人们看到的往往都是如行云流水般的动作,但很少有人问津太极拳的“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这股无坚不摧的内劲。
技击,是太极拳的精华,没有技击的功夫,就等于有体无用,就不能称为武术。
练太极拳只有体用兼备,性命双修,才能达到武术之上乘。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太极拳的了解不够深,也体现出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陈式太极拳技击性的历史根源史料和实地考察都证明,太极拳创立于明末清初,源于河南温县的陈家沟,迄今已由300多年的历史,我们现在大多认为陈王廷是太极拳的创立者,也就是当今太极拳流派中的陈式太极拳,除此之外还有杨、吴、武、孙等式,他们都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陈家沟旧本里保留着陈王廷自叙生平的遗词:“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从这段陈王廷自叙中可知其武艺非凡。
那么,其创立的太极拳也必然和技击有关。
后来的杨班候等人与各门派高手较技的确事例更是不胜枚举,太极拳的确技击得到了不得当时社会的广泛认可。
由此可见,太极拳确实有着很强的技击性。
二、陈式太极拳技击性的内涵1.套路与技击的有机融合我们学习太极拳套路(拳架)主要目的大多是为了健身。
毫无疑问,对太极拳了解的越深,拳架动作越标准,健身效果自然越明显。
这要求我们必须知道一定的拳理,如虚实、松沉以及其技击原理等。
而这又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太极拳套路的目的,通过拳架的学习掌握太极拳的技击原理,即“舍招求劲”,是为了掌握太极劲。
陈式太极拳技击法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技击法的特点陈式太极拳内功技击法的特点陈式太极拳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人练习陈式太极拳,想要练好就要掌握陈式太极拳内功技击法的特点。
内功技击法的特点一、顶劲虚领起,气沉丹田,周身放松顶劲领起则精神百倍,气沉丹田,周身放松,避免横气填胸,使身躯放长产生弹性成为棚劲。
整套拳掤劲不能失,失则犯偏。
内功技击法的特点二、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古语讲:“人正不怕鬼敲门。
”身正则不致身体偏斜,已经为人所识,若偏斜即无法运用粘连随的技击方法。
内功技击法的特点三、神气内隐、忽隐忽视、刚柔相济神气内隐则柔,外显则刚,刚柔变换,忽隐忽现,便于交手间劲。
方圆相生、奇正变化、阴阳换劲、内气圆活对方触及已何处,何处即成圈,何处出劲何处即成方,劲由内换,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内气充沛,运用圆活自如。
内功技击法的特点四、虚实兼到、上下相随虚实兼到,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真真假假,人已相参,上下相随。
两手分虚实,两定也要分虚实,阴阳变化,虚实也跟着变化,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内功技击法的特点五、开合相宜、呼吸顺遂、周身配合“以腰为轴,节节贸穿,引动内气,呼吸以逆腹式呼吸为主,呼吸与所作配合顺遂。
”外形在内气的催动下,一动则全身动,静则全身静,动静开合,起落旋转。
当开时则开,合时则合,形、气、身相结合,做到开合相宜,周身配合。
陈式太极拳的优点1.身心合修外功以发达肉体为主旨,盖深信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也。
静坐功以修养精神为主旨,则谓精神充实足以改造身体也。
分而言之,固各有其是:合而言之,则亦各有所偏。
在很久之前,就有很多大家对中国的传统武术进行修炼。
昔达摩大师传易筋、洗髓二经,内家拳主先身后心,皆足证养生之道贵乎身心兼修!陈式太极拳一入手,即从身心两方同时进行,故谓之身心合修。
2.动作缓和剧烈运动见效虽速,然其流弊亦不胜言。
陈式太极拳一切动作,以柔缓随和为主,明足以舒展筋骨.暗足以调和气血,即合修养精神而言,亦最合于体育原则。
陈式太极拳的整体劲介绍
陈式太极拳的整体劲介绍陈式太极拳是众多门派中的佼佼者,练习陈式太极拳可陶冶情操。
如何练习陈式太极拳的整体劲呢?下面就和店铺一起来看看陈式太极拳的整体劲介绍吧!陈式太极拳的整体劲陈式太极拳在中华武术中的一枝奇葩,它不仅有神奇的养生功效,还有独特的技击作用。
有着“掷人于丈外,发人不见形”的独特的技击效果,正如陈式太极拳先辈所云:“挨到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
陈式太极拳如此神威几百年来让无数江湖儿女心驰神往,那么陈式太极拳所展示出的超强功力又是如何练出来的呢?各家拳论各有所云。
练习多年陈式太极拳的人都知道,陈式太极拳的整体劲有超强的功力,其松的开也合的住,这就形成了紧密的整体劲。
有的拳论上讲:“得大松者得大道”,一语中地的说明“松”在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所谓放松,即是指在立身中正的基础上,全身各个关节松开,肌肉全部放松。
拳论上讲“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穿,虚灵在中”。
惟有松才有利于伸筋拔骨,有利于经络活泛气血畅通,有利于腹胸松静气腾然,有利于心气下降,气沉丹田。
可见不会“松”、不能“松”乃拳家大忌讳,“松”在太极拳的修炼中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
但对松的理解要辩证的加以认识,追求松但不是丢,也不是懈,而是能松“开”,一个“开”字其实意味深长,我们说胯要松的开、周身各部位的筋骨关节要松的开。
松开可使全身筋骨有伸筋拔骨、舒展筋骨的作用,开可以使心气下沉、气沉丹田,使劲下沉下去。
但是松的开目的不是为了松塌塌,也不是松懈懈,而是建立在棚劲的基础上,松中有棚不丢不顶、不偏不倚,只有这样才是和谐、才是中庸、才是太极;松开目的是为了有利于各部位的协调和重新组合,充分调动人体的潜能,为超强爆发力一触即发奠定基础。
松的开是练整体劲的前提,通过放松尽可能减少对抗肌的用力,但合的住是整体劲爆发的前奏,合的住才能发的透。
我们谈到“合”时大家最能想到的就是陈鑫《太极拳图说》中提到的内三合外三合之说,所谓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外三合,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内三合,可见合的重要性。
陈式太极拳技击法
陈式太极拳技击法
陈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太极拳流派之一,以其独特的技击法而闻名。
太极拳注重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原则,通过调整身体的姿势和呼吸来实现身心和谐的状态。
以下是一些陈式太极拳的常见技击法。
1. 推手:推手是太极拳中最为重要的技击法之一。
通过与对方进行
接触,练习者可以感受对方的力量和力量的变化,并通过运用自己的力量和身体的动作来应对对方的攻击。
推手要求练习者保持稳定的身体平衡,并通过精确的身体转动和发力来制约对方的攻势。
2. 拳法:陈式太极拳的拳法注重以圆滑的动作来应对对方的攻击。
拳法动作圆润流畅,注重气势和力度的发挥。
拳法中包括直拳、勾拳、摆拳、掌拳等不同的拳法动作,每种动作都有其独特的技巧和应用方式。
3. 腿法:陈式太极拳的腿法注重以稳定的步伐和灵活的踢腿动作来
制约对方的攻击。
腿法包括前踢、侧踢、后踢等不同的踢腿动作,通过运用身体的旋转和腿部的发力来达到出踢的目的。
4. 闪躲技巧:陈式太极拳的闪躲技巧强调以身体的转动和移动来规
避对方的攻击。
练习者通过灵活的身体转动和腰腹的发力,可以迅速地避开对方的攻击,并以此来寻找机会进行反击。
5. 拿法:陈式太极拳的拿法技巧注重以柔克刚,通过对对方的关节进行控制,使其失去平衡和行动能力。
拿法技巧要求练习者保持稳定的身体平衡,并通过精确的身体转动和用力的协调来实施拿法。
总的来说,陈式太极拳的技击法追求柔中有刚,以柔克刚的原则。
练习者通过练习太极拳的各种技击法,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平衡性和协调性,还可以培养出对战斗的敏锐洞察力和应变能力。
陈式太极拳的技法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技法特点每一种拳法都有其独有的特点,所以了解陈式太极拳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其特点才能更好的练习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有哪些技法特点呢?下面店铺为您整理了关于:陈式太极拳的技法特点。
欢迎阅读!陈式太极拳的技法特点技法特点1.虚灵顶劲竖项经络学说中以头为百脉之宗的说法,所以虚灵顶劲竖项是非常重要的,练习陈式太极拳的时候一定要将头顶部百会穴轻轻上提。
技法特点2.沉肩坠肘坐腕练太极拳时在松肩的前提下要求沉肩的坠肘,沉肩坠肘有利于躯干的含胸拔背。
坐腕是腕关节向手背一侧自然竖起,无论在定势动作和运转动作中都须注意坐腕要求。
技法特点3.含胸拔背实腹含胸是胸廓略向内微屈,使胸部有舒宽的感觉。
拔背实当胸向内微含时,背部肌肉往返松沉,两肩中间脊背鼓起上提,同时略向上方拉起,使背部肌肉产生一定张力和弹性。
横膈肌运动所产生的腹式呼吸,使腹部肌肉逐步得到锻炼,腹部渐渐充实圆满,尤其是下腹部的充实。
技法特点4.松腰敛臀圆裆腰部松沉时要注意腰部能直竖,以有利于尾闾中正神贯顶的要求。
敛臀时在松腰的基础上使得臀部稍微作内收,同时和含胸拔背相互作用。
当两胯撑开,两膝有微向里扣的感觉时,就能起到圆裆的作用。
技法特点5.心静体松意注太极拳练习的重要原则是心静意注。
也就说,练拳时思想集中,肢体放松,以意念引导动作的变化和运行。
心静体松注意要求在未练拳之前即肢体放松,端正姿势,思想上摒除其他干扰杂念。
陈式太极拳的拳架要点立身中正是第一要紧的事,应当贯穿陈式太极拳练习的始终。
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做弯腰,旋转等动作。
它是指做到支撑八面,体现陈式太极拳沉稳从容的气度。
这一点可以在推手中得到检验,只有保持立身中正,才能使自己处于以不变应万变的主动地位,才能从容应付对方的各种劲道,不至于手忙脚乱。
另外,从拳架外形美观角度上看,立身中正的拳架能给人一种大不一样的感觉。
具体到身体各部位的要求如下1. 头顶正,不可以歪脖,不要仰脸,也不可勾头。
教你如何在实战中使用陈氏极拳及技击用法
教你如何在实战中使用陈氏极拳及技击用法太极拳是一项非常优秀的健康运动养生项目,也是一项很好的武术运动,现很多人开始练习太极拳主要是因为太极拳具有修身养性的功能,而且太极拳还有一定的技击功能,下面太极拳小编就以陈氏太极拳为列,陈氏太极拳实战用法中展示超强的太极拳,需要学好,就必须要掌握基本功,必先习练腰腿的柔韧性及马步桩功、蹬腿、踹腿等法,然后再练太极拳术。
下面简单的介绍陈氏太极拳技击,希望感兴趣的拳迷一起来练习一下吧!陈氏太极拳不仅健身有法,而且技击奥妙。
中华武术,门派繁多,攻防技巧,各有所长,拳打脚踢,谓之一般。
然而,陈氏太极拳却独树一帜,流传三百余年,仍保持本来特色。
它以掤、捋、挤、按、采、列、肘、靠为中心内容,在沾、粘、连、随的基础上将抓、拿、摔、滑、打、跌、熔为一炉,内外兼练,成为武坛上最优秀的拳种之一。
陈氏太极拳实战习练方法前辈习练太极拳者,在练拳之初,必先习练腰腿的柔韧性及马步桩功、蹬腿、踹腿等法,使腰腿灵活、稳实有劲,再由掤、捋、挤、按等单式,练到腰身腿脚一致,前进、后退、闪避、升降随心所欲,然后再练太极拳术。
1.打拳腰部和腿部的情况直接决定了学习太极拳的成果如何。
没有对腰腿部分进行过专业的锻练,没能掌握一定的技巧,就很难把握太极拳的精要。
太极拳要求圆转自如,形神合一,动作到位,如果不先对腰腿进行训练,就很难达到这一点。
2.发劲发劲手的粘拿只是辅助,其主动枢纽在腰在腿。
拳经讲:一巧破千斤。
3.化劲化劲如仅以手化,既费力又迟钝,终不如用腰腿灵巧。
拳谚有言: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太极拳功夫不精者,须知,多是没注重练习腰腿之原故。
4.伸筋拔骨骨是人之架,筋是骨之束。
筋缩而骨节粘,筋拔而骨节开。
筋萎缩骨质松。
筋又靠气血营卫,靠神经调理,靠血液供养。
支撑人体之骨架有七十二节。
在七十二节中负荷最重的是膝关节,其次是踝关节,还有腕关节。
当然,其它各关节并非不重要。
所以,伸筋拔骨,拉长四肢,腰腿基本功是太极拳中重要的必修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推手以四正为主( 棚 捋挤 按 ) , 四隅为辅 ( 采 捌肘靠 ) 。 清王 宗岳 《 打手歌》 日: 棚捋挤按须认真 , 上下相随人难 进。任他 巨力来打我 , 牵动四 两拨千 斤。引进落空合 即出 , 沽连 粘随不 丢顶。棚 、 捋、 挤、 按、 采、 冽、 肘、
1 . 套路 与技击 的有机融合
的重要性。
一
3 . 推 手 与 技 击 的 巧 妙 契 合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格斗练 习 的一 种基础 方法 , 是 根据 两人徒 手接触 , 以掌握对方劲力 的大小 , 方 向, 并控制 对方重心 , 使对 方失 去平衡 , 同时保 目前 , 太极拳的研究重点是对 套路 和健身祛 病 的确研究 , 一谈到 太极
王 廷 自叙 中 可 知 其武 艺 非凡 。那 么 , 其 创 立 的 太 极 拳也 必 然 和技 击 有 关 。
起来 。在推手之后 , 还要练习单势 , 也就 是“着” , 由招熟 而渐 懂劲 “ 而后从
打手” 了, “ 打手 ” 就 相 当于 现 在 不 拘 形 式 的散 打 , 打 手 后来的杨班候 等人与各 门派高手较技 的确 事例更是不胜枚 举 , 太极拳 心 所 欲 也 就 是 可 以“ 的 确 技 击 得 到 了 不 得 当 时社 会 的广 泛认 可 。 由 此 可 见 , 太 极 拳 确 实 有 着 很 才是 太 极 拳 的最 终 目的 。 强的技击性。 二、 陈 式太 极 拳 技 击 性 的 内涵
一
步 理 解 了 太极 拳 套 路 的 目的 , 通过拳 架的学 习掌握 太极拳 的技击 原理 ,
4 . 内 劲 与 技击 的微 妙 整合 劲力一般分 为缠 丝劲 和 杠杆 劲 , 杠 杆 劲 应 用 最 广 的便 是 借 劲 发 劲 。
即“ 舍 招 求劲 ” , 是为了掌握太极劲。“ 由着 熟 而 渐 悟 懂 劲 , 由懂 劲 而 阶 及 神
我们学习太极拳套路 ( 拳架) 主要 目的大 多是为 了健 身。毫无疑 问, 对 靠 称 为太 极 八 法 。 上 下 相 随 始终 保 持 “ 立 身 中正 安 舒 ” 使重心相对稳 定 , 手 太极 拳了解的越深 。 拳架动 作越标准 , 健身效 果 自然越 明显 。这要 求我们 去步趋 , 身退步撤 , 步随身换, 凡在运动 中。 两脚随攻守之势 而动 , 使人体 中 必须知道一定 的拳理 。 如 虚实、 松沉 以及其技 击原理 等。而这 又让我 们进 心 不 超 过 底 盘 范 围 。
技击 , 是太极拳的精华 , 没有技击 的功夫 , 就等于 有体无 用, 就不 能称 为武 强 内 劲 , 桩 法 与技 击 也 才能 完 美 结 合 。 桩 功 是 在 静 中 求 松 , 打 套 路 是 在 动 术 。练太极拳只有体用兼备 , 性命双修 , 才能达 到武术 之上乘 。这也从 一 中 求 松 。 个侧面反跌 了人们对太极拳 的了解不够深 , 也体 现出保护和继承 传统文化
◆ ◆ ◆
浅谈陈式太极拳的技击性
◆石 榴
( 安徽省铜陵市横港小学)
【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 法和观察法 , 从 陈式太极拳的桩 法、 套路、 推手和技 击的关 系出发 , 对 太极拳 的技 击性进行 了深入探 讨 , 以期 对太极
拳 的教 学有 重要指导意义。 【 关键 词】陈式太极拳 攻 击性 内涵
明” , 招熟 要 求练 习者 将 每 一 式 的 招 法 使 用 练 习到 不 用 想 的情 况 下 就 能 自 “以彼 之 力 。 发彼 之 身 ” , 在 贴 身 中用 摔 比 较 得 力 。 而 缠 丝 劲 将 力 量 通 过 肌 然使 用 , 也 就是 形 成 了条 件 反 射 。 已 腰 部 为 轴 心 行 拳 , 招招一气呵成 。 以内 肉表层可打向内脏 , 有长 劲、 短 劲、 寸 劲等 , 这种 劲打 了让人怕 。而其 力量
太极 拳 的 技 击 性 鲜 为 人 知 , 人 们 看 到 的 往 往 都 是 如 行 云 流 水 般 的 动 劲。只有肢体放松 , 皮肤的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才能灵敏 , 才能做 到意到 、 气到 、 劲到 , 才能 作, 但很少有人 问津太极拳的“ 极柔软 然后极坚 刚” 这股无 坚不摧 的内劲。 节节贯穿 , 唯 有入 静 , 无 神 才能 体 现 , 才能体现 到内气的运 动, 培 本 固元 , 增
等式 , 他们都是在陈式太极拳 的基础 上建立和发展起来 的。陈家沟旧本里 如 果将推手与太极拳的技击等 同 , 就 割离 了太 极拳 的整体 性, 从而 否定 了
保留着陈王廷 自叙生平的遗词 : “ 叹当年 , 披坚执 锐 , 扫荡 群氛 , 几 次颠险 ! 太极拳 的技击特 征。所 以, 要发 展太 极拳 的技 击就 必须重 视关 于太 极拳
蒙恩赐 , 枉徒然 !到 而今, 年老残喘 , 只落得《 黄庭》 一卷 随身伴 , 闷来时造 “ 打” 的 那 部 分理 论 和技 法 , 将 它进 行 科 学 的分 析 、 研究 、 整 理 出符 合 人 体 生 拳, 忙来时耕田趁余闲, 教 下些弟子儿 孙 , 成龙成 虎任方便 …… ” 从这 段 陈 理和运动规律的部分 , 用于指导具 体 的技 击实践 , 使推 手与技 击巧妙 契合
、
陈 式 太 极 拳 技 击 性 的历 史 根 源
史料和实地考察都证明, 太极拳 创立于 明末清初 , 源于 河南温 县的 陈 持 自 身平 衡 的一 种 技 击 方 法 。
家沟 , 迄今已由 3 0 0多 年 的 历 史 , 我 们 现 在 大 多 认 为 陈 王 廷 是 太 极 拳 的 创 立者 , 也 就 是 当 今 太极 拳 流派 中 的陈 式 太 极 拳 , 除此之外还有 杨、 吴、 武、 孙 拳 的技 击 就 会 指 向 推 手 。 推 手 不 是 太 极 拳 的 终 极 目 标 , 而是 练 习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