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的爱案例

合集下载

班主任工作案例 李玉华

班主任工作案例 李玉华

班主任工作案例——初中生异性交往异常是在找寻缺失的爱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杨树岭中学李玉华摘要:初中是一个人学习的关键期,而此时他们也面临生理的第二个关键期(青春期)。

萌动着的情感不断地冲出着少年成长的底线。

由于此时期的逆反心理和现代社会家庭温暖的缺失,再加是上父母文化水平的低下,让一个原本成绩优秀的美丽女孩子走向了早恋的泥潭。

一、个案基本情况洋洋,女,1999年出生,是我校九年级学生。

父母都是农村人,家有二层楼房一座,有十几亩蔬菜大棚,经济相对稳定富裕。

父母整天忙于生意,无时间管教孩子,小学到现在都由其姥姥照顾。

一个弟弟,在读小学二年级,父母看上去忠厚老实,因弟弟是男孩子,自小对他偏爱有加,而对洋洋则是要么不管、要么就是大打出手,有时不出三句话上去就是几个耳光。

这个孩子的主要问题是:认为自己是孤独的孩子,家里没人重视,由于“早恋”致使成绩下降。

二、个案问题产生原因的原因分析母亲和父亲都是小学毕业,文化水平低,由于忙于生意,对孩子关心不够,让孩子缺失母爱和父爱,从而对异性的关心十分敏感,出现了所谓的“早恋”,以致学习成绩下降,具体原因如下:(一)个人原因1、洋洋认为:父母喜欢弟弟,因为,他是家里的男孩子,虽然我的成绩优秀,但我是一个女孩子,父母一直认为终是别家的人。

2、洋洋认为:不论如何,我也不能让父母喜欢,与小滕(洋洋的男友)在一起,觉得特有安全感,有人心疼我、爱我,我怎能舍弃呢?(二)家庭影响洋洋出生不久,因此时生意正处于发展阶段,没时间照顾洋洋,父母将她送到姥姥处抚养,父母一两个月探望一次。

直到7岁上学才回到父母身边。

可以说在最需要父母关爱的早期阶段,洋洋没有得到该得到的。

(三)成长中的事件影响在7岁回到父母身边后,她的弟弟刚出生,每天放学回家就要帮父母照顾弟弟,10岁那年的夏天,看着弟弟正在吃雪糕,自己也从冰箱里拿了一根吃了起来,父亲见到一边吼着:“这是给你弟弟解暑的,你这么大了,还偷着吃!”一边打了十几巴掌。

家庭教育指导案例74

家庭教育指导案例74

家庭教育指导案例家庭关爱的失衡,从“吃红领巾”的习惯说起习惯的基本解释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一个孩子的习惯会表现在他的行为上,通过行为还会折射出部分心理过程、内心状态。

小奇平时在家长眼中是个比较乖巧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喜欢听表扬;在学校老师眼里,他也是一个文静的男生。

一年级刚进校时,站起来念拼音念对了,也会眼眶红红的,显得很胆小;当上课回答问题有进步时,老师在全班面前表扬他,会让他很紧张、害羞,很少有笑容。

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常常走神。

经过观察和两年的相处,发现小奇在课余活动时,与同学相处得比较融洽,也不会像在课内那么文静,当与同学发生矛盾时,会动手打人,并且出手比较狠。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面对老师,该生会一边稀里哗啦地哭,一边大声地理论,与那个害羞、文静的男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斌是另一个男生,在课余活动时,爱和同学打闹,欺负自己班的同学,而且隔壁班的“小霸王”也怕他几分。

刚上一年级时,孩子下课后常常抱着我的腿轻轻地问:“我能叫你妈妈吗?”,刚进校在老师眼中,他是胖胖的、可爱的小男生,有时候甚至有些深沉、不爱说话,当然上课也很少听讲,小动作伴随着他的课堂。

两年的相处,孩子拿同学橡皮、本子是常事,打架欺负同学更是家常便饭,老师说的批评、说教、讲理,对他而言,也是耳边风。

进校后的表现与那个抱着老师的小可怜,看上去反差是比较大的。

以上两个不同的孩子,却有一个相同的习惯:吃红领巾。

课上,玩橡皮等仅仅是他们的小动作,一般不离手、不离嘴的就是他们的红领巾。

上课吃、舔红领巾,下课一边跑步、走路嘴里还塞着红领巾,连批作业时也不放过,一边给老师改作业,一边手拿红领巾角吸得津津有味。

一天下来,他们的红领巾的末端总是湿漉漉地。

在这样两个不同的孩子,却有一个相同的习惯的表象,个人感觉很好奇,也很担忧,卫生是小事,会不会有其他问题呢?不同家庭的孩子是否什么原因使他们有这样相同的坏习惯呢?是什么让孩子有这样的表现?一案例基本情况小奇:男,汉族,出生年月:2001.11.22小斌:男,汉族,出生年月:2002.01.12二案例背景小奇的父亲是个体经营户的老板,长期忙于工作,父亲晚上回家时,孩子已经洗好快要睡了,家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母亲和小奇。

用“心”走近 以“爱”感化—留守儿童“关爱”案例

用“心”走近 以“爱”感化—留守儿童“关爱”案例

用“心”走近以“爱”感化—留守儿童“关爱”案例每种色彩都应该开放,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

担任班主任工作的23年里,我所做之事看起来都极为平凡,可它的价值一点都不平凡。

我不是孙悟空,没有三头六臂,也没有金箍棒,但我凭借自己的满腔热血与博大爱心在为农村留守儿童上演着七十二变与绝活,播撒着该有的阳光与雨露。

以下是我工作中有关留守儿童的爱与引导案例和大家进行分享。

案例一:马俊豪、男孩、生于2017年6月17日,于2022年8月24日入园。

特点;对入园有强烈的抗拒情绪,即使被强行留下,也是一个人远远的待着,在教室也不愿意入座,静静地靠墙而立。

刚开始,我点名时,他会看着我,但不出声,情绪一直很低落,我几次尝试走近,他立马会哭闹着喊:我爷爷怎么还不来接我?我们班留守儿童占50%,而马俊豪算是比较特殊的一个,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孩子入园迟,怕生、不合群的现象呢?案例剖析1、亲情的缺失马俊豪自出生不久后,妈妈就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信,爸爸长期在银川打工,一年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只有春节几天,爷爷一直忙于打零工,并饲养了七头牛,只有奶奶照顾他和哥哥,不幸的是,在马俊豪3岁时,奶奶又因病去世,自此照顾马俊豪和哥哥的只有忙碌不堪的爷爷,因为没有时间,精力有限,无法接送孩子入园,导致孩子直到5岁才上幼儿班。

2、入园焦虑症因新入园,孩子离开熟悉的家与信赖的爷爷,一下投入到陌生的新环境,内心紧张、恐惧,处于分离焦虑期。

实际做法1、深入了解,建立信任利用接园离园时间,跟孩子爷爷交谈,从侧面了解,对孩子、家庭生活状况及当前面临的困难进行深入了解,并与村干部衔接,争取最大的政策照顾及临时关照,与家长联手,着手解决眼前的小困难。

2、用“心”走近,示弱求助通过几天的了解及细心的观察,发现这个孩子不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很多时候,他都在观察,无论是孩子们做游戏还是做手工,他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好奇的看着,而我上课或者讲故事时,他对我的关注并不低于其他孩子。

关爱留守儿童典型案例(四方小学)

关爱留守儿童典型案例(四方小学)

四方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典型案例有些家长自身经济受条件限制,在外经商、务工,无法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一起生活,只能留在家里由老人或亲戚照看,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教育”、“隔代教育”、“寄养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使学生成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因长期与父母分离,再加上代管人多为家中老人,隔代教育中的溺爱现象比较严重,学习上、思想上与孩子进行交流较差,因此,这些孩子在学习上、思想上、行为上、心理上容易发生偏差。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做好这些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关爱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能健康快乐成长。

对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我与四年级章水程同学结了对子,他是一个学习成绩中等,性格很内向的小男孩,很少与他人交流,从而养成沉默寡言的性格,上课回答问题也胆小,不敢举手发言,针对这一情况,我就经常请班上活泼开朗的同学跟他一起玩,在班级集体活动时,让他多与同学交流,在课堂上经常鼓励他,我也经常与他交流,这样他就慢慢学会与同学交流了。

二、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章水程同学学习成绩中等,完成作业时常会遇到困难。

我找到班主任和课任老师,针对他的情况,专门拿出方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补缺补差。

他的成绩稳步提高了,在外打工的家长也放心了,还经常打电话和我交流。

三、关爱留守儿童的生活留守儿童的情感波动性较大,对周围的反应敏感性强,他们需要平等友善、关心、理解和尊重。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更容易被宠坏、更容易形成娇气的不好习惯、也更容易在自尊心上受到伤害。

作为教师应当采取措施使留守儿童经常保持乐观、稳定、愉快的积极情绪,使他们获得爱的互助、爱的激励,从而促进其在学校、家庭的学习与生活。

并引发全体同学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帮助我所做的这一切就是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现象,那么,只要留守儿童存在,关爱留守儿童这项活动就必须深入、持久地、有声有色地开展下去。

帮扶留守儿童经典案例两篇

帮扶留守儿童经典案例两篇

帮扶留守儿童经典案例两篇《从心坎沾染》一、案例介绍陈雨飞,男,该同学上课轻易走神,不爱和同学交流,对于大人的话,许多时刻不予理睬。

在他上一年级的时候,对于他我已经有深入的印象,那时我认为他是自闭症孩子。

本学年接这个班,刚开始他也是一句话不说,点名他不答,读课文他也不张嘴,更别说背诵课文了。

他成天少言寡语,眼光愁闷,心事重重的。

在留守儿童中是属于比较特别的。

二、案例剖析1.亲情的缺掉陈雨飞同学的母亲在其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他,父亲长期在外务工,与孩子相处甚少,全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看,对学生关心不够。

2.学习基础差今年二年级我接这个班,我发现他连拼音字母都不熟悉,更别说识字,写字了。

三、采取措施:1.和学生交心,从心坎沾染。

在日常平凡的工作中,我会经常走近陈雨飞,带他一起读课文,一起与他剖析学习的方法,教他写字,勉励他提高。

在此过程中,他的脸上逐渐露出了“柳暗花明”的笑颜。

2.同学的榜样沾染。

为了让孤单、自卑的陈雨飞走出关闭的自我,我先后让班上优秀的同学(包含留守儿童)去主动接近他,与他一起学习、活动。

在思想道德,行动习惯和学习等方面帮忙他,尽力让其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提高。

3.集体的浸染温暖。

温暖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浸染和温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利用班上开展各项运动的机会,让他自动的加入进来,全班同学为其加油助威,既让他感到集体的温暖,又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

让他认为自己其实并不孤单,全班同学都是自己的伙伴、后盾。

四、反思——“爱”的力气有多大?如今的陈雨飞,在课堂上可以发言了,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能背诵下来了,和同班小伙伴们的交流也是越来越多,看到他的笑颜不再是难事。

从陈雨飞前后的变化可以看出:无论是在上课、行动习惯、和同学交流等方面,他都有一个较大的改变,而这一切的改变,应当要归功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爱”,爱可以给枯萎的小草带来全部春天;爱可以给干枯的大地带来勃勃生机;爱可以给孤单的小鸟一个浩瀚的天空。

父爱缺失综合症案例的分析

父爱缺失综合症案例的分析
父爱缺失综合症案例的分析
作者:***
来源:《陕西教育·教学》2011年第10期
通過对青少年学生由于父爱缺失导致青春期或青年期出现的心理障碍案例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家长、老师有针对性地做好父爱缺失综合症孩子的心理疏导方法。
背景:父爱缺失综合症,也叫父爱饥渴症。父爱缺失综合症基本理论,由心理学副教授王国曾提出,其原理基于青少年在幼童年缺少父爱(母爱),在青年初期或成年期出现人格障碍。心理学家发现,没有得到足够父爱的小孩情感障碍突出,出现焦虑、孤独、任性、自制力弱、攻击性强等行为缺陷现象普遍。尤其对于男孩而言,需要与父亲呆在一起,帮助他建立起对周围世界的安全感与自信心,从父亲那里学会做一个男人。孩子出生后,由于父母亲离异、外出打工、出现意外等原因,使未成年人没有与父亲或母亲建立起依恋关系,成长中严重缺失父爱或母爱,造成孩子任性、自私、不守规矩,更重要的是缺乏安全感。
父母在孩子幼童年必须建立起深厚的情感关系,让孩子具有安全感、信任感,以便减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产生。
辅导方法:
1,对父爱缺失的孩子,更要注重父母的情感关怀。以更加细腻地父母之爱去抚慰他们受伤的和缺失的这颗心,让孩子的心情得以宽慰,安静。
2,孩子在成长過程中,由于爱的缺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情感、行为偏差,家长、老师要给予正确引导,发现孩子出现不良行为,要耐心予以引导。特别强调:家长、老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不要给予過多的负性刺激。有些不正确的教育行为、言论、方法都会导致孩子问题的发生。
反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青少年在幼童年阶段,缺失父爱、母爱,造成的父爱、母爱缺失综合症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孩子在成长中发生了行为偏差,而无法自诊自疗。由此,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一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性教育缺失案例

性教育缺失案例

性教育缺失案例1、记者从设立在合肥现代女子医院的安徽省首家少女妊娠救助站了解到,在05年下半年该站接到的意外妊娠的咨询热线中,有40%左右的意外妊娠的女性未满18岁,而去年10月份的数据是18%。

其中有不少少女有过多次流产的经历。

其中一位16岁的女孩在两年内居然4次怀孕,做了3次人流,1次引产。

一部分少女怀孕后采取的“掩饰”等无知做法,使得怀孕后更容易陷入被动的局面。

少女妊娠救助站的妇科医生魏玉叶告诉记者,在合肥市郊区有一个16岁的小女孩,去年9月在和同班的一个男孩发生了性关系后,怀孕3个月。

两人不敢告诉家里人,更害怕被学校知道后开除,便偷偷到学校附近的小诊所做手术。

由于手术不彻底,女孩流血不止,还发起了高烧,幸亏家人及时发现将她送到医院救治,才转危为安。

还有一个少女才15岁怀孕9个月竟毫不知晓。

妇科专家告诉记者,现在到医院做人流手术的少女大多数是学生,在与她们沟通过程中了解到,很多女孩的性知识非常贫乏,有些根本就不知道在有了性行为以后会导致怀孕,更不知怎样进行紧急避孕,有些甚至到临产还稀里糊涂不知是怎么回事。

由于这些少女的年幼无知,又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怀孕后,她们大都选择的是一种不得已、也是伤害性比较大的补救措施——人流或引产。

而在人流或引产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身体的损伤,影响今后的生活。

2、18岁少年看黄碟引发焦虑记者在区医院心理咨询室了解到,国庆长假头三天咨询门诊没有上班。

4日一上班,就有近20个来自全区各地的咨询者要求咨询,其中有9个是学生。

护师邓珍红称,高考前,也是一个学生咨询的高峰时期,不过那时基本是因为学习压力大,大多数学生都处在焦虑状态。

而最近一段时间,针对性的问题,前来咨询的较多。

邓珍红护师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今年9月,她接到一个从横县打来的咨询电话,打电话的是一位18岁的青少年。

在电话中,他说自己上了黄色网站,引起了性冲动,并和同班一位女同学同居了。

今年他参加了高考,被外省一所大学录取,在报到前夕,他感到很焦虑、很抑郁,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孤独的心需要关爱—— 一个离异家庭孩子的早恋案例分析

孤独的心需要关爱—— 一个离异家庭孩子的早恋案例分析

孤独的心需要关爱——一个离异家庭孩子的早恋案例分析摘要本文通过一个离异家庭孩子的早恋案例分析,论述了孤独的心需要关爱。

关键词孤独关爱案例个案生活背景:1、家庭情况:蔡某五岁时父母离异,不久后母亲再婚,其一直跟随外公、外婆生活。

外公是退休教师对其在学业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外婆对其十分宠爱。

他的母亲再婚后,又生养了一个孩子,没有更多的经历去照顾关心他。

他的父亲常年开车在外,很少去看望他,一年也就一两次甚至没有。

继父对他还算好,经济上的要求一切都满足他,也从不责骂他。

2、家庭经济情况:蔡某的母亲和他的继父开了一家物流公司,生意稳定,家庭经济比较富裕。

平时家长给的零用钱也较一般的孩子稍多些。

为满足他的要求,家里给他买了手机与电脑。

3、家庭教育情况:蔡某的外公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外婆在生活上照顾较多,也溺爱最多。

虽说也管教孩子但多以唠叨的形式出现。

继父出于不是自己亲生孩子的缘故,不好多加指责,所以也是一味地迁就他。

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是简单而粗暴的,常以命令式的口吻对他提出要求,母子间隔阂较深。

他的家长极少主动跟学校老师沟通、联系。

案例介绍:男生蔡某在初三时与我校初二的女生叶某,经同学的QQ聊天介绍认识,经常通过手机QQ聊天,不久后开始谈起了“恋爱”。

两人常常在放学后相约一起回家,有时放学后在外面的公园里玩到很晚才回家。

几乎天天晚上通过手机聊天到深夜。

初三的蔡某,上课时常打瞌睡,无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初三开学不久蔡某就出现上课没有精神,常打瞌睡的情况,作业极潦草,甚至不完成作业。

经各任课老师的教育一点都没有改进,反而情况越来越糟糕。

又多次被数学老师发现在课堂上玩手机。

手机被我收缴之后,联系了他的母亲,希望他的母亲能够抽出一点时间多陪陪孩子,毕竟初三是孩子学习的关键期,不要让孩子带手机到校,家里也要控制他上网的时间。

他母亲表示自己公司非常忙,没有时间,而且孩子也不太听他的话,经常跟她顶嘴,手机和电脑也是为了孩子不到外面的网吧去才买的。

孩子成长中父爱缺失的案例

孩子成长中父爱缺失的案例

孩子成长中父爱缺失的案例
都说“父爱如山”,这个“山”不仅仅是孩子童年少年成长时的心理依靠,也是孩子成长时重要的参照物。

父爱与母爱哪一个缺失,都是对孩子健全人格的摧残……
我儿子1998年初生时,我在部队服役,一年难得一见;转业后又离开老家南下深圳开始创业之路,而儿子一直跟随他的妈妈和奶奶生活。

虽然我供应了他经济上的需求,但每年少有的陪伴却弥补不了他爱的渴求。

最终导致他上高中后经常逃学,隔三岔五与同学打架,经常被学校停课七天,为此还被关进了派出所……
现在想想这都是孩子在故意为之,因为只有“作”一下,我才会必须抽空回去处理,他才会见到我。

所好的是,我一直认识到孩子如此这般的原因,从没有呵斥教训过他,而是尽量给他更多的关爱,让他体味到父亲虽然不在他身边,却一直深深地牵挂着他……
父爱似水,深沉辽远。

默默守护着我们,但没有父亲的陪伴,又是不完整的。

父亲带给我们阳光和自信,没有父亲的陪伴,让我自卑与懦弱……。

幼儿园教育案例关于父爱(2篇)

幼儿园教育案例关于父爱(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在家庭教育中,父爱更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工作繁忙、家庭观念等因素,许多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缺席现象。

为了更好地引导幼儿感受父爱,提高幼儿的幸福感,我园开展了一次关于父爱的教育活动。

二、案例目标1. 让幼儿了解父爱的伟大和重要性;2. 培养幼儿尊敬父亲、关爱父亲的良好品质;3. 提高幼儿与父亲之间的亲子关系。

三、案例过程1. 活动准备(1)收集关于父爱的故事、图片、视频等资料;(2)制作亲子互动游戏道具;(3)邀请父亲参与活动。

2. 活动开展(1)故事导入教师讲述一个关于父爱的感人故事,引导幼儿思考父亲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图片展示展示一组父亲关爱孩子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3)视频观看播放一段父亲与孩子互动的视频,让幼儿感受父爱的温暖。

(4)亲子互动游戏组织幼儿与父亲进行亲子互动游戏,如“猜猜我是谁”、“父爱传递”等,增进父子(女)间的感情。

(5)父爱分享会邀请父亲分享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感人故事,让幼儿了解父爱的伟大。

(6)总结与感悟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引导幼儿表达对父爱的感激之情,并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关爱父亲。

3. 活动延伸(1)家庭作业:请幼儿回家后,向父亲表达自己的爱意,并询问父亲是否需要帮助;(2)家园共育:请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与孩子共同度过美好时光。

四、案例反思1. 父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对父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白了父爱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这有助于培养幼儿尊敬父亲、关爱父亲的良好品质。

2. 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必要性本次活动充分展示了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不应缺席,应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3. 教师在家庭教育中的引导作用教师在本次活动中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

通过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引导幼儿感受父爱,提高幼儿的幸福感。

因果报应相关的法律案例(3篇)

因果报应相关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某,男,35岁,已婚,无业。

张某的妻子李某,女,33岁,育有一子。

张某与李某结婚多年,婚后张某经常因家庭琐事对李某实施家庭暴力。

近年来,家庭暴力事件愈发严重,李某身心受到极大伤害。

在一次家庭暴力中,李某忍无可忍,向公安机关报案。

二、案件经过1. 报案李某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指控张某实施家庭暴力。

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立即展开调查。

2. 调查取证公安机关对张某进行讯问,张某对家庭暴力行为供认不讳。

公安机关对李某进行伤情鉴定,鉴定结果显示李某身上有多处新旧伤痕,符合家庭暴力特征。

3. 逮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条之规定,公安机关对张某实施逮捕。

4. 审判法院审理认为,张某的行为已构成家庭暴力罪,依法应予以严惩。

法院依法判决张某有期徒刑三年,并赔偿李某经济损失。

三、因果报应的体现1. 家庭暴力导致家庭破裂张某的家庭暴力行为,使得原本幸福的家庭陷入困境。

李某身心受到极大伤害,母子俩生活陷入困境。

这充分体现了因果报应,即一个人的行为会影响到他的家庭、亲人。

2. 法律制裁彰显正义张某因家庭暴力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是对他行为的合理回应。

法律制裁彰显了正义,让受害者得到了应有的保护,也让社会公众看到了法律的严肃性。

3. 社会风气得到净化张某的家庭暴力案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通过案件的审理,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家庭暴力的危害性,进而引起全社会对家庭暴力的关注和抵制。

这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促进家庭和谐。

四、反思1. 家庭暴力问题不容忽视张某的家庭暴力案件,反映出我国部分地区家庭暴力问题依然严重。

家庭暴力不仅给受害者带来身心伤害,还可能导致家庭破裂、社会不稳定。

因此,全社会应高度重视家庭暴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和制止。

2. 法律制裁需加强张某的家庭暴力案件,虽然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仍有不少家庭暴力案件未能得到有效处理。

这表明,我国在家庭暴力法律制裁方面还需加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执法力度。

案例一有爱,一切皆有可能

案例一有爱,一切皆有可能

案例一有爱,一切皆有可能作者:卞桂花来源:《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2017年第2期案例一有爱,一切皆有可能一、缺爱的男孩小军(化名),男,14岁,小学六年级,155厘米,45公斤,身体健康。

小军一家四口人,母亲在他2岁时离家出走,父亲是一个泥瓦匠,家里还有年迈的爷爷奶奶。

全家住在平房里,经济条件一般。

小军足月顺产,身体健康,1岁之前由父母抚养。

母亲是从云南买来的媳妇,在他2岁时失踪,从此再也找不到了。

父亲在外地打工,常年不在家,基本不管小军的生活和学习,加之性格粗暴,偶尔回来一次也是对小军打骂一顿,造成小军有话不肯跟父亲说的局面,父子之间的关系很紧张。

小军在奶奶的抚养下成长,小学低年级时还能听从奶奶的教导,进入高年级后,奶奶的话也渐渐成了“耳旁风”,慢慢养成了我行我素、自以为是的习惯。

二、缺爱的根源从小军的生活环境和个人经历可以看出,他缺乏家庭的温暖,慢慢形成了内向、孤僻、自卑而又自负的性格;情绪低落,不愿与人正常交往,甚至产生对社会的仇视,经常对同学和老师产生敌对心理。

针对他的表现,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的关键在于:让他从他人的角度推敲自己思维的不合理性,端正认识,重新回到同学和老师中去,消除对他人及社会的仇视心理;端正学习态度,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

主要过程是:建立关系—调整认知—助其行为转变—积极体验。

三、寻找缺失的爱第一次面谈,首先获取来访者信息,与来访者建立初步的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来访者述说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上的症状时,整个人很随意,话语也不是很多。

咨询师没有做过多的询问,而是倾听,让其在述说过程中情绪得到宣泄。

对来访者整个身心状态进行观察:来访者低垂着头,述说着自己的情况,整个人处于一个随意的状态。

排除精神性疾病,来访者有较强的自知能力,脾气有点暴躁,生活起居还比较正常。

第二次面谈,我鼓励他面对现实,从母亲离开的阴影中走出来。

我找来一些单亲家庭的子女面对现实努力学习的文章,让他认真阅读,他慢慢有了静下心来思考的倾向。

缺失的爱

缺失的爱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缺失的爱蒙阴县刘洪中学苏英2010.01.20家庭教育案例分析---------缺失的爱苏英刘洪中学案例:自进入初中以来,我担任七年级二班的班主任,同学们刚刚进入初中,一开始有些不适应,但大家很快就融入到新集体当中,同学之间彼此成了朋友,班级气氛活跃而热烈,我为此感到很欣慰。

但我渐渐发现,我班有一位名叫青青的女孩,她中等个,眉清目秀,总是穿一件米黄色上衣,看上去应该很聪明很活泼,但事实恰恰相反,她总是独来独往,很不合群,没有朋友,上课从不举手,不敢看老师,天天畏畏缩缩,对周围事物没有什么兴趣,班里组织活动从不主动参加,学习更是一塌糊涂,小小年纪,似乎心事很重,她怎么了?作为老师,我应该帮助她。

我找她谈过许多次,她对涉及家庭的话题总是避而不答。

她到底怎么了?她的家庭怎么了?她有怎样的心结?如花似玉的年龄,朝气蓬勃的时候,怎么可以这样度过,我必须帮助她。

一次家长会让我找到了答案,来开会的人不是她的爸爸也不是她的妈妈,而是她的年过七旬,胡须花白的爷爷。

通过她爷爷我了解了一下情况。

一、个案基本情况青青,女,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96年2月二、个案背景青青从刚刚断奶,她的妈妈和爸爸就为了生计在外打工,把她交给奶奶抚养,从呀呀学语到上幼儿园,一直是疼爱她的奶奶陪伴她,给她吃穿,送她上学,每当看到别的孩子都有爸爸妈妈的呵护,她羡慕不已,憧憬不已,她多么多么盼望她的爸爸妈妈也天天陪伴自己,给她温暖,给她快乐,可以肆意的撒娇,呼风唤雨。

可是这一切似乎对她而言都很遥远,她的妈妈也只有在每年的春节才回来住上几天,她会高兴的扑在妈妈怀里一刻也不愿离开,生怕一松手妈妈会跑掉,她还会四处炫耀“我的妈妈回来了”。

这对于别的孩子而言最简单不过的事情,对她而言确是那样的不易。

她多么希望有一天妈妈会不再打工回来陪她,可是从呀呀学语到幼儿园,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盼呀盼呀妈妈还是没回来。

从她的经历里我们可以想象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的不幸,人们都说妈妈的爱是不能替代的,世上怎么偏偏有这样的母亲。

(幼教精选)案例:浅议幼儿爱心缺失现象 - 案例分析 -

(幼教精选)案例:浅议幼儿爱心缺失现象 - 案例分析 -

案例:浅议幼儿爱心缺失现象-案例分析-没有爱心的人才不仅不能对国家和社会做出奉献,反而会成为社会的严峻危害,因此,对幼儿的爱心教育必需加强。

一、背景描述:现在常常能够听到家长们这样谈论自己的孩子:对长辈没有礼貌,不懂得关心体谅家长,也不爱惜公物,经常惟我独尊这好象不是个别孩子的现象,几乎已经成为现在孩子们身上的一些通病!二、案例描述:案例一:据报道,在对某幼儿园幼儿的心理测试中,绝大多数孩子对置无家可归的小猫于死地的方法兴致勃勃;对不留神冒犯了自己的人,约占57.1%的幼儿打算采纳"报复行动;对处于困难中的小伴侣,有一半的孩子表示不情愿供应关心,而且还编出了种种不愿关心的理由。

测试结果使测试者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果:幼儿普遍缺乏爱心、怜悯心。

这个结论,让我很惊异,不禁问自己:孩子们的怜悯心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在如此文明的气氛中会缺失爱心这与当今的素养教育目标是多么的不和谐,这些孩子的行为是否在宣告我们教育实践的某些失误案例二:一次上课时一幼儿起立答复老师的问题,起身时不留神把椅子往后挪了一点,答复完问题坐下时却坐空摔了一跤,全班幼儿便哈哈大笑以此称赞,没有一位孩子主动扶起被摔的幼儿。

三、案例分析与反思:在当今独生子女的爱心教育方面,无论是家庭、幼儿园还是社会都存在着一种先天的缺乏。

作家雨果说过:"人世间没有爱,太阳也会死。

'关爱他人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将来人才的根本素养要求。

那作为幼教一线的我们如何肩负起这种教育的重任呢〔1〕在教育理念上要始终坚持幼儿教育的重心是"做人'教育。

〔2〕幼儿爱心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幼儿园内,他是个系统工程,必需实现多方位立体式的开放。

〔3〕家庭教育是幼儿爱心教育的奠基局部,长期以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行掌握性及非标准性而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加强家庭教育的标准性势在必行。

〔4〕幼儿园爱心教育是幼儿爱心教育的主导力气。

幼儿园是一个公平的集体,孩子们在幼儿园中的生活、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共享与谦让的过程。

[精品]爱能力缺失让王小林变成多余的人

[精品]爱能力缺失让王小林变成多余的人

原文地址:作者:他叫王小林,生于1970年,湖北十堰市郧县杨溪铺镇刘湾村6组人。

他曾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放弃工作,独自居住家中14年,不做事甚至不愿做饭,冬季只吃生蔬菜,像野人一样生存,最终被人发现“宅”死家中,疑是饿死。

3月12日,当邻居再次透过窗口看到他时,他的身体已经僵硬,没人知道他是哪天去世的。

(《长江商报》3月18日)王小林死了,死在一个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的季节。

王小林死得很没有尊严。

一个上世纪9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曾经是全村人的骄傲,正处于如日中天、奋发有为的年龄,却因为极端的自暴自弃,因为超乎寻常的懒惰,活生生地把自己饿死了。

人们叹息于王小林的死,却很少有人同情他,因为这个人身上有诸多“可恨”之处。

那个年代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很少,王小林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县城一所中专教书,相比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家乡父老,这显然是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可他却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卷起铺盖卷回家了,从此游手好闲,再也不愿工作,甚至在与家人争吵中将母亲打成骨折。

母亲愤而离家后,他开始了长达十余年如野人般独居的日子。

王小林之死,某种意义上说,对他自己、对他的亲人、对所有的人而言,都是一种解脱。

这样一个“多余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会对任何人有益处,还会给亲人造成痛苦。

因此,我们的确很难找到同情他的理由。

很多人不能理解,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怎么会把自己的人生过成这个样子。

王小林死了,我们已经听不到他自甘沦为“野人”的真实想法,而我很想知道的是,王小林死之前,会不会对这个世界有一丝留恋?从村民的追忆中,可以看出王小林并非天生就是一个“野人”。

他打牌、下棋“像模像样”,在谈论政治时“有板有眼,有理有据,条理清楚”,这表明他的智商没有问题。

但智商很正常的王小林却不愿像一个“正常的人”一样活着,只满足于动物化生存,这只能说明,他始终没能找到“活着”的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活着?这是一个很大的哲学命题。

于普通人而言,活着是一种需要,需要爱别人和被别人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失的爱
案例:
她是我们班的一个学生,一年级报名时,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小巧玲珑的嘴巴,整个脸看起来是那么的精致,让人看了都喜欢。

她像害羞的含羞草躲在妈妈的身后,用手拽着妈妈的衣服,时不时用她那漂亮的又带点儿忧郁的眼睛悄悄瞅我一眼,她眼神中的那一丝忧伤让我久久难忘,是什么让这个小女孩过早的忧伤,失去了那一份童真呢?
开学了,她果然和其他同学不一样,不爱和小伙伴接触,同学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一起玩,都有自己的玩伴,只有她常常一个人形单影只,躲在角落里偷偷观察着小伙伴们的一举一动,偶尔会因为小伙伴们精彩的游戏而露出一丝微笑。

渐渐的,我发现她的学习跟不上其他同学,家庭作业也不完成,整天上课心不在焉,一双漂亮的大眼睛失神的望着窗外,瞧她那乱蓬蓬的头发,脸上脏的像个小花猫似的,衣服上有很多污垢,这还是那个报名时穿着整齐.乖巧伶俐的小女孩吗?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我得弄清原因,帮帮她。

于是,我把她叫到了办公室,她一副无辜的表情,睁着惊恐的大眼睛望着我,我友好的嘲它笑一笑,告诉她,我不会批评她。

我急于想了解她家里的情况,于是我问她:“你的家住在哪儿,家里有什么人?”,“爸爸妈妈在做什么工作,为什么没有家长来看过你,了解你的学习呢?……”我问了很多问题,想从她的回答中找到答案来帮助她,但
是无论我问什么问题,她都只是摇头,一个字也不回答,到最后连头也不摆了。

我对她的表现很失望,我觉得我的好心为什么她不了解呢?最后我无可奈何,只得让她回到教室,我想我当时的心情有些失落,尽管从她的嘴里什么也没问出来,但我还是不想放弃,她的态度让我更加想多了解她的家庭,因为,从她的表现中我坚信,她的问题出在她的家里,我得了解清楚。

于是我打电话到她家,接电话的是一个陌生女人,自称是她的姑姑,她的姑姑来到学校,我才了解了这个孩子的家庭情况,原来这个孩子两岁的时候,她的父母就离婚了,她的妈妈为了养活她,常年在外面打工,很少时间回来看她,爸爸更是从来没有见过面,她从两岁时就一直寄养在别人的家里,听到这里我很难过,单亲家庭的孩子,连唯一的监护人—妈妈都不在身边,这么多年她是怎么过的,她的心灵该是多么的孤独,多么需要家人的关心.照顾呀!我该怎么帮帮她呢?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常常留心观察她。

上课时,我会主动抽她身边的同学回答问题,激发她想回答问题的愿望,慢慢地,我发现了她的变化,有一次她居然举起了手,一下又缩了回去,我抓住机会鼓励她站起来回答,虽然声音特别小,但她的勇气让我感动,她终于迈出了第一步,我在班上大肆表扬了她,也看到了她眼中的喜悦。

课余时间,我会主动和她谈话,尽管她摇头多过说话,但是她已经开始和我交谈,这不能不让我惊喜,我还会和同学们做游戏,并且主动邀请她加入,在我的带动下,她偶尔也会和同学们玩在一起,有的同学还会主动邀请她一起做游戏,渐渐地,她的脸上笑容多了,她笑起来真好
看!当我感觉到她的变化,能和同学们和谐相处时,我开始了我的第二步计划,我联系了她在外打工的妈妈,告诉她孩子在学校的进步,希望多打电话给女儿,常常鼓励她,多回来看看她,妈妈也觉得对女儿亏欠太多,关爱太少,家庭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孩子性格孤僻,不爱和人接触,她以后会改进方法,多和女儿谈心,和她妈妈的交谈,我踏实了很多。

在她性格有所变化时,我开始关注她的学习,我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帮她补习功课,并且让班上的优秀学生对她“一帮一”,加上她自己的努力,她的学习很快有了进步,经过半学期的学习,同学们觉得她的变化最大,她的脸上再也看不见忧愁,多的是那一份童真和一脸的欢笑。

评析:
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很多因素,缺少家庭成员的关爱,容易养成孤僻.固执.偏激等性格,常常不爱和人接触,生活在家庭的阴影里,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渐渐会产生自卑心理,找不到生活的目标,没有自信。

当遇到这类学生时,老师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记得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老师对孩子不仅要懂得关爱,还要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们。

”理解和尊重必须建立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要想平等,老师就应该放下架子,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想法,和他们真正交朋友,以朋友的身份去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思想的动向,从而真正地帮助他们,让他们健康成长。

案例中,我很想帮助这个小女孩,但我以老师的身份去关心她时,她却置之不理,后来,我改变策略,主动和她交朋友,让她觉得班级是她的家,学校是她的家,老师和
同学都是她的亲人,赢得她的信任后,我积极地帮助她建立自信,回到同学们的中间,并发动同学帮助她,建立了良好的同学情.师生情。

并及时联系家长,充分肯定孩子的进步,建议家长多抽出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让她觉得她不是孤立无援的,还有家人.老师和同学的支持,希望在老师与家长的共同关心下,孩子能健康成长。

经过一步步的努力,我终于看到了孩子的变化,脸上有了灿烂的笑容,家庭留下的阴影在快乐的学习生活中渐渐淡去,自信回到了她的身边,加上她的努力,学习成绩很快就赶上去了,积极地引导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呀!作为老师,我希望在工作的同时,还应该多关注那些需要我们关心.帮助的弱势群体,因为老师是孩子成长的引路人,让他们保持健康的心态,积极向上的思想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