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导论

合集下载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笔记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笔记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笔记公共政策部分第一讲总论(前三章)第一章绪论(定义+多种定义+二种解释)第一节(研究原因~定义)1、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研究公共政策的缘由主要表现在科学、专业和政治三个方面:(1)从科学角度而言,公共政策原因和结果的分析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域的知识,增进人们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治理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并且公共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可以扩大社会科学的广度和深度。

(2)从专业角度而言,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从政治角度而言,它通过提供政治讨论的素材,促进政治意识的提高,从而完善政策制定过程。

★2、什么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

(1)社会公共权威泛指具有特殊权力、能够制定公共政策的政治实体。

(2)特定情境是指特定的历史使其和环境条件,以及公共政策特定的适用范围。

(3)政策目标是政策的灵魂(4)行动方案是政策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5)行动准则是政策的指导性和原则性。

第二节1.公共空间:是提供给大众使用的,每个人都有权力在这个空间里活动,于是你的权力知识与他人分享空间,而不是独占空间。

2.公共物品:是指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和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3.公共职能:就是建立在集体而不是个人基础之上的、用来满足占社会人口大多数的群体需求的一种活动。

4.公共问题:了解。

★5.公共利益:(育明教育注:2009年考察过简答题)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公共利益。

它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

如果要正确界定公共利益,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准则:(1)公共性:体现公共利益(2)合理性: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期、个人利益与私人利益的权衡。

(3)正当性:听取公众意见、参与公平性:得失相当的公平补偿和合理补偿。

★6.公共权力:一般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公共政策导论

公共政策导论

第一章:绪论掌握要点:一、西方学者关于公共政策的界定:(1)、公共政策的创始人哈罗德认为公共政策是一项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2)、政治学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就是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的分配。

二、公共政策的概念:公共政策是实现公共意志‘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共性理论和公益选择,是规范、引导社会公众的行动指南和行为准则,是由特定的机构制定由社会实施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

三、公共政策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与政治学的关系:(关系是最密切的)联系;第一、从起源上看,公共政策学是从政治学中分化出来的,是政治学发展到行为阶段的产物。

第二、从内容上看,公共政策学是政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别:第一、两者的研究重点不同,公共政策研究的是政策周期的各个环节;政治学研究重点是政治行为主体的活动和政治系统的发展内容。

第二、两者使用的主要概念不同(2)、一般性公共政策同法律科学之间的关系。

法律属于高层次严肃的公共政策。

联系:两者的功能类似,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都是对公共利益进行调节。

区别:第一、制定主体有,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是政府、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法律制定的主体只能是立法机关。

第二,二者的稳定性不一样,法律是具有刚性的,不允许经常更改;公共政策是短期的、暂时的、有弹性的,根据环境的变化而相应调整或修正。

四、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有哪些?(1)、导向功能:行为上的引导,观念上的引导。

从功能的结果上来有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告诉公众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2)、观众功能:目标是进行管理制止,为了避免一些影响社会发展的事物。

管制的主要对象有敌对阶级、统治阶级、统治阶级内部,从形式上看有积极管制和消极管制。

(告诉公众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3)、调整和控制功能(调节利益冲突)告诉公众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此来调控群众行为和个体行为的趋向。

(4)、分配功能五、公共政策的类型:改造型公共政策,翻天覆地的全局革新(一)、性质类型1、调整型公共政策,局部改造局部调整创新型,探索创造2、重申型,重复类似(二)、层次类型:1、原政策:原政策是指用以指导和规范政府政策行为的一套理念和方法的总称,它是关于政策的政策。

公共政策导论

公共政策导论

第一章绪论【本章小结】本章重点阐述了公共政策的概念,通过学习应该明确公共政策的基本含义,理解公共物品、公共问题、公共权力、公共秩序这些与公共政策相关的概念,掌握政治行动的基本理论,了解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的基本观点。

【核心知识点】1.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如何从科学、专业和政策的角度理解公共政策的含义?(2011年简答)]研究公共政策的缘由主要表现在科学、专业和政治三个方面。

1)从科学角度而言,分析公共政策的成因与结果,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域的知识,有助于了解社会与经济、政府与环境、问题与回应、政治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增进人们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治理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从专业角度而言,掌握公共政策的理论与方法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换言之,政策分析能够产生专业性建议,通过问题的分析和描述,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3)从政治角度而言,政策不仅是为了科学和专业而存在,而且在政治领域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它通过提供政治讨论的素材,促进政治意识的提高,从而完善政策制定过程,提供公共政策质量。

2. 公共政策是指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为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3. 应从哪些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含义?1)政治与政策——从政治的角度理解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解决冲突性要求并为合作提供吉利的一种行动模式。

(广义的概念)它表现出两个显著特点:首先,政策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不是单一的或孤立的事件。

其次,政策产生于两种需要的其中一种,或者是协调冲突性要求,或者是为集体活动建立激励机制。

最好的定义是把“公共政策”视为一系列程序化的政治企图,或是为了解决或控制政治争端,或是为了确保一致性目标的实现而提供一种理性激励。

公共政策导论

公共政策导论

简答题:1、基本政策具如下特征:(1) 高层次性:制定和发布基本政策的国家机关规格和级别很高,通常是由国家最高权威机构或其授权机关制定和发布;(2) 广泛性:从范围上讲,基本政策要么覆盖全国,要么覆盖整个领域,其影响面很大;(3) 稳定性:从时间上看,基本政策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特征,除非发生非常重大的政治变动,如政府更迭、意识形态改变等,基本政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般不会发生实质性变化;(4) 权威性:基本政策是具体政策的制定依据,具体政策必须符合基本政策的要求,不能与之发生冲突。

从这一点来看,基本政策具有很强的权威性。

2 、目标群体之所以能够接受和服从某项政策,其一般原因是什么?从制度激励角度看,一项政策如果能够使目标群体获得一定的利益,那么它相对就容易被目标群体所接受。

①政治社会化的影响;②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③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④对成本收益的权衡;⑤对大局或整体的考虑;⑥避免受到惩罚;⑦环境条件的变化3、简述政策环境的构成要素(1)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和公共政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地理环境对政策系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且这种影响不是永恒的。

(2) 经济环境。

社会经济环境对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3) 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影响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不同国家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差异,至少部分地可以用政治文化的不同来加以解释。

(4) 社会变迁。

公共政策必须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地调整其政策目标、内容、执行方式和手段。

(5) 国际环境。

国际环境是指一个国家同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关系以及其它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国际环境对一国的公共政策有着重要的影响(6) 体制或制度条件。

政策是在一定的体制或制度下制定和实施的,体制或制度为公共政策提供外部的组织环境,尤其以政治行政体制和经济体制为主要的环境条件。

4、简述小组意识的特征(1) 一致性思维。

《公共政策导论》课件

《公共政策导论》课件
动因
公共政策创新的动因可能包括社会变迁、科技发展、政府治理需求等 。
特点
公共政策创新具有前瞻性、实验性、动态性等特点,需要不断调整和 完善。
案例
例如,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一种公共政策创新,旨在推动国 际合作和经济发展。
公共政策扩散的途径与方式
途径 公共政策扩散的途径主要包括自 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
总结词
确定方案的实施方式和资源需求
政策方案的评估与选择
总结词
评估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 作性
04
总结词
选择最优方案并作出决策
01 03
总结词
比较方案的优缺点和风险 收益
02
总结词
征求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 建议
政策的合法化与实施
总结词
确保政策的合法性和合规 性
总结词
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和时 间表
总结词
分配资源和责任,建立监 督机制
案例 例如,中国的垃圾分类政策就是 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推广, 通过制定法规、加强宣传等方式 推动实施。
方式 自上而下包括政策制定、发布、 推广和实施等环节;自下而上则 包括问题识别、利益诉求、政策 形成和执行等环节。
影响因素 影响公共政策扩散的因素包括政 治制度、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水 平等。
公共政策创新与扩散的障碍与对策
障碍
公共政策创新与扩散的障碍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僵化、社会文化差异 、资源限制等。
对策
针对这些障碍,可以采取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公众参与度、优化资 源配置等措施。
案例
例如,针对中国的高考改革政策,需要克服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和社会 公平问题的挑战,通过加强宣传和试点推广等方式逐步推进。
01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导论

公共政策导论

第一章9.怎样理解政治与政策的联系?(1)微观政治是指个人、公司和社区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其政策诉求,努力寻求政府采取有利于他们的行动。

(2)中观政治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政策领域内,一些与此相关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利益群体所形成的互动模式。

中观政治在各个公共政策的领域产生,不仅与政府部门的分散性权力和专业化分工有关,而且与人们的愿望和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3)宏观政治史指某些政策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形成了广泛的政策争论。

10.什么是经济自由主义?什么是国家干预主义?二者有何区别与联系?经济自由主义的学术渊源是斯密的经济自由放任主义,现代(经济)自由主义,又称新自由主义,是以哈耶克为代表人物,这一学派认为,市场是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最重要甚至唯一的力量,因而极端崇信自由市场经济、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

国家干预经济是一种手段,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具体说来,经济总量包括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两方面,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要求这两个方面达到基本平衡,且内部结构也必须合理。

区别与联系:1).实用经济学的证实。

纵观资本主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其经济生活史中,国家干预主义经济自由主义交替出现,并占据统治地位,其原因是由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当资本主义处于原始积累时期,需要通过政府干预增加资本积累,重商主义就占统治地位。

当资本主义完成积累以后,具备了自我发展能力和对外自由竞争能力,这时,带有封建残余的政府干预则成了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羁绊,于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放任思潮占据统治地位。

从上述两种思潮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交替占统治地位和发挥作用看,就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的实用经济学。

2).兼收并蓄,互相渗透。

当经济自由主义在经济危机、大萧条面前束手无策之时,国家干预主义应运而生,各有自己的成就和辉煌。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笔记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笔记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笔记笔记:___《公共政策导论》公共政策部分第一讲总论(前三章)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公共政策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研究公共政策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科学、专业和政治三个方面。

从科学角度来看,分析公共政策的原因和结果有助于增加和提高社会领域的知识,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从专业角度来看,研究公共政策可以帮助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从政治角度来看,研究公共政策可以提供政治讨论的素材,促进政治意识的提高,完善政策制定过程。

第二节:公共政策的定义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

社会公共权威指具有特殊权力、能够制定公共政策的政治实体。

特定情境是指特定的历史和环境条件,以及公共政策特定的适用范围。

政策目标是政策的灵魂,行动方案是政策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行动准则是政策的指导性和原则性。

第二节: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公共空间是提供给大众使用的,每个人都有权力在这个空间里活动,于是你的权力知识与他人分享空间,而不是独占空间。

公共物品是指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和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公共职能是建立在集体而不是个人基础之上的、用来满足占社会人口大多数的群体需求的一种活动。

公共问题需要了解。

公共利益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公共利益。

它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

要正确界定公共利益,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准则:公共性体现公共利益,合理性体现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期、个人利益与私人利益的权衡,正当性体现听取公众意见、参与和公平性体现得失相当的公平补偿和合理补偿。

公共权力一般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

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政策主体政策主体是指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各种机构和组织。

这些主体对公共政策的产生和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共政策导论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导论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导论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针对公共问题,为实现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

它体现了政府对全社会公共利益所作的权威性分配。

2.政策过程:政策过程是指从政策问题的确认、政策目标的设定、政策方案的制定、政策实施,到政策效果的评价和调整的整个过程。

3.政策工具:政策工具是政府在执行政策时所采用的方法或手段。

包括强制性工具、自愿性工具和混合性工具三类。

4.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或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

5.政策绩效:政策绩效是指政策实施后所取得的效果和效益,是评价政策是否达成预定目标的重要标准。

6.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指拥有共同利益或共同关心的问题的人们组成的团体,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7.政府间关系:政府间关系是指各级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协调与合作关系,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间的关系等。

8.决策规则:决策规则是指在决策过程中所遵循的程序和原则,如民主集中制、少数服从多数等。

9.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指影响社会成员共同生活、阻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如贫困、环境污染等。

10.政策创新与扩散:政策创新是指政府在解决特定问题时所采取的新方法和新手段,而政策扩散则是指一种成功的政策在其它地区
或国家被模仿或采纳的现象。

《公共政策导论》第1章-绪论

《公共政策导论》第1章-绪论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1.1.1 什么是公共政策?
• 政府的行动 • Public policy is whatever governments choose to
do or not to do. • 广义政府(government)与狭义政府(administration) • 广义政策与狭义政策
1.3.6 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也叫“社会秩序”,是指为了维护社会公共 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 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1.3.7 公共治理 公共治理
是由开放的公共管理与广泛的公众参与 二者整合而成的公域之治模式。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公共物品 ( public goods)是指那些 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 私人物品 ((private goods)是指那些通过市场选择而被 个人消费的物品。
• 曼昆《经济学原理》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THANK YOU!
• 伦理学或道德哲学 • 该做不该做?道德不道德?伦理观:对于伦理问题的根本
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 8种价值取向不同的伦理观:功利主义、义务论、利己主
义、情感主义、直觉主义、德性论、契约论、神圣命令论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1. 什么是公共政策? 2. 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3. 公共政策有哪些表现形式? 4. 如何从公共角度理解公共政策? 5. 如何区分公共问题与私人问题? 6. 公共职能包括哪些内容? 7. 如何界定公共利益? 8. 政治行动有哪些基本类型? 9. 怎样理解政治与政策的联系? 10.什么是经济自由主义?什么是国家干预主义?二者有何区别与联系? 11.如何进行公共政策的伦理分析?

公共政策导论

公共政策导论

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未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公共政策的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政策主体可以被简单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立法机构、行政决策机构(政务官系统)、行政执行机构(文官系统)、司法机构、政治党派、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政策客体即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政策环境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它涉及诸多因素,从人到物,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文化,几乎无所不包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政策评估就是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事实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对政策实施中的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利用这些政策相关信息,对政策的未来走向做出基本的判断。

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变化、政策终结的基础依据政策终结是指在公共政策领域里发生的终结现象。

它是一种人们的主动性行为,是人们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旨在提高政策绩效的政策行为政治与政策的联系:可以从政治的三个层面上去理解公共政策:1微观政治。

微观政治是指个人、公司和社区向政策有关部门提出其政策诉求,努力寻求政府采取有利于他们的行动;2中观政治。

中观政治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政策领域内,一些与此相关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利益群体所形成的互动模式;3宏观政治。

宏观政治是指某些政策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形成了广泛的政策争论经济自由主义包括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公共政策导论第2章公共政策的形式类型特征与作用

公共政策导论第2章公共政策的形式类型特征与作用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管制性政策(例)
• 武汉封城令出台始末:2020年1月23日的武汉封城令, 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因疫情而封闭一座城市的命 令。今天来看,这个命令果断而英明。但在当时,中 国面临的国内外舆论的压力是非常罕见的。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卢梭之问:规模带来的挑战
• 公意与众意:公意指的是所有人共同的意志,是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 ;众意指的是个别意志的总和。比如投票的制度最终显示的结果就是 众意,但这不是公共意志,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偶然的,并且多数人 的意见未必是正确的、合理的,托克维尔讲“多数人的暴政”,就是 指众意并不靠谱。社会心理学的“踏板效应”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卢 梭所说的公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超越了具体的个人意见,是哲学 意义上绝对公正且全民认同的那个东西。
关键词
三权分立 全民公决 直接民主 间接民主 实质性政策 程序性政策 分配性政策 再分配性政策 管制性政策 物质性政策 象征性政策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的形式 公共政策的类型 公共政策的特征 公共政策的作用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第2章 公共政策的 形式、类型、特征与作用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第2章 公共政策的形式、类型、特征与作用
2.1 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 2.2 公共政策的类型 2.3 公共政策的特征与作用
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

公共政策导论

政策终结的障碍:1心理方面的障碍(来自三个方面: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着,社会中的政策受益者)2组织方面的障碍3社会方面的障碍4法律方面的障碍5资源方面的障碍政策终结的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消除抵触情绪2树立新的观念,营造改革气氛3政策过程透明,争取更多支持4废旧立新并举,缓解终结压力5做出必要妥协,降低终结成本6建立政策保质期,政策终结制度化政策终结的形式:废止,替代,合并,分解,缩减政策终结的对象:权利与责任,政策功能,组织结构政策终结的地位:1宣告了旧政策的结束2预示着新政策的启动政策终结的作用: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有利于提高政策效率,有利于政策过程的优化和政策质量的提高政策终结:指公共决策者通过慎重的政策评估之后,采取必要措施,终止那些过时、多余、无效或失败的公共政策的过程。

政策评估的障碍: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政策影响的广泛性,政策资源的混合和相关政策的重叠,政策问题的复杂性,政策主体及相关人员的抵制政策评估步骤:计划与准备(建立评估机构,挑选评估人员,确定评估对象,制定评估方案,落实评估条件)组织与实施,总结与报告政策评估的类型:从评估组织的活动形式看,政策评估可以分为非正式评估与正式评估;从评估机构的权力、地位角度看,政策评估可以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从政策评估在政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来看,政策评估可以分为前评估与后评估非正式评估具体表现形式:领导者的公开视察和微服私访、平民百姓的街谈巷议和公共呼吁、媒体的宣传报道和相关建议等政策评估的积极影响(功能):1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2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未来走向的重要依据3政策评估是合理配置政策资源的基础性工作4 政策评估有利于促进政策的科学化进程5政策评估是缓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政策评估的基本内容:1对目标群体产生的影响2对目标群体以外的群体产生的影响3对近期以及未来产生的影响4直接成本5间接成本6机会成本7物质性影响与符号性影响政策评估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事实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对政策实施中的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利用这些政策相关信息,对政策的未来走向作出基本的判断。

公共政策导论

公共政策导论

公共政策导论第一章1、应从哪些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含义?(疑似答案)①从政治角度理解公共政策:从政治概念的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解决冲突性要求并为合作提供激励的一种行动模式。

广义的政策概念具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首先,政策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不是单一的或孤立的事件。

其次,政策产生于两种需要的其中一种,或者是协调冲突性要求,或者是为集体活动建立激励机制。

②从市场角度理解公共政策。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角度)2、如何从“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①公共空间;②公共物品;③公共职能;④公共问题;⑤公共利益;⑥公共权力;⑦公共秩序第二章1、有哪些价值标准能够影响决策者的行为?①政治价值观;②组织价值观;③个人价值观;④公众价值观;⑤意识形态价值观2、公共政策能够发挥哪些社会功能?①导向功能。

有直接和间接两种作用方式,作用结果有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②管制功能,是对目标群体的约束和管制功能,有积极性和消极性两种。

③调控功能,是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社会生活中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与控制④分配功能。

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

3、公共政策应如何体现社会公正?(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中体现,即分配与公平)第三章1、政策目标群体的含义是什么?其接受和服从某项政策受到哪些因素制约?含义:受到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制约因素:①政治社会化的影响;②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③对政策形式合理和实质合理的看法;④对成本收益的权衡;⑤对大局或整体的考虑;⑥避免受到惩罚;⑦环境条件的变化2、举例说明公共政策与环境的关系。

公共政策和环境二者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

环境决定和制约政策,起主导作用;政策则改善和塑造环境,具有反作用。

首先,公共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其次,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有什么样的政策环境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公共政策。

再次,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

最后,公共政策对政策环境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公共政策导论

公共政策导论

2、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机制不健全
3、政府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缺陷
三、解决公共政策失控的主要对策 1、加强理性与法律权威,使公共政 策执行合法化、民主化、公平化
2、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 政策执行机制 3、强化政治社会化,大力提高公共 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
№4:公共政策分析
一、公共政策分析的涵义
4、改革和完善财政政策Fra bibliotek2:关于公共政策的决策(模式)
一、西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10种理 论模型
(一)组织体制模型 (三)精英决策模型 (五)理性决策模型 (七)理想决策模型 (二)利益集团模型 (四)意识形态模 (六)渐进决策模 (八)博弈论模型
(九)系统决策模型 (十)公共选择模型
二、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结构分析 分析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结构, 撷取四个最有意义的变量:
需要强调五点:
1.公共政策是政府的政策
2.公共政策的本质是要解决利益分配问题
3.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
4.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服从于政府对利 益的追求 5.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过程,是有时间与 空间限制的
二、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与公共政策的 重 新 定 位
二、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与公共政策的重新定位
三、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类型或形式
1、未来的分析(Prospective analysis),也称 事前(Pre hoc)分析或期待(anticipatory)分析。
2、回溯的分析(Retrospective analysis),又 称事后(Post bloc)分析或描述的(descriptive) 分析。
1、Stuart S. Nagel(奈格尔): 2、Thomas R. Dye(戴伊) 3、Edward S. Quade(库德) 4、William N. Dunn(邓恩): 5、Ducan Macrae, Jr.(小麦克雷):

公共政策导论

公共政策导论

公共政策导论
公共政策导论
公共政策导论是指为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经济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可行性政策选择和实施程序,是研究如何通过政府公共政策来解决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的研究方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公共政策导论,尤其是其制定过程、实施程序以及其社会和经济影响。

首先,说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决策者必须清楚地理解当前可行性政策的导航路径,并评估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公共政策在制定的过程中唯一的目的是达到理想的社会和经济收益。

这就是所谓的政策评估,在这项工作中,行业专家必须评估各个政策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和可实施性,以及其可能带来的益处和风险。

其次,谈到政策实施程序,实施程序也有其特定的路径和过程。

政策实施程序必须符合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并以有效的方式将公共政策落实到可行性政策中。

在实施过程中,公共政策还必须综合评估技术、资源和经济的现实状况,以确保公共政策的可行性和真实性。

最后,说明公共政策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有效工具,公共政策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着巨大而直接的影响。

一方面,在解决社会问题时,公共政策可以使社会变得更加安全、公平和正常;另一方面,在实现经济发展时,公共政策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助于经济增长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等。

综上所述,公共政策导论是一种以制定可行性政策和实施程序为目的的研究方式,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实施程序和其社会和经济影响均不可或缺。

因此,有必要加强公共政策研究与教育,以便更好地构建科学的公共政策,为就业和社会保障创造更多机会。

公共政策导论

公共政策导论

公共政策定义:社会公共权威载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公共政策作用: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1、国会立法 3 政策机构的决策2、总统决策4司法决策(最高法院对宪法做出的解释)中国“议行合一”体制下的公共政策:1、党的政策。

A中共中央与国家其他机构联名发布的政策文件B中共中央单独提出政策倡议,国家有关机构据此制定具体的政策方案,并依照法定程序加以通过。

C国家有关机构以党的政策为指导原则制定相关政策2、人大立法。

3、行政决策公共政策的特征1、层次性2阶段性3、功能多样性4合法性5权威性6普遍性7稳定性8公共性:A公共政策以维护实现和发展公共利益为最终目标B公共政策以公平正义和社会进步为价值取向C公共政策过程必须以公众参与、公正政务、公众监督为活动原则D公共政策必须体现社会公益E公共政策的主体必须承担公共责任(法律、道德、政治)F公共政策以公共权力为后盾来实现的公共政策的分类1、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实质性政策会直接给人们带来利益和造成不便,并分配相关收益和支付成本程序性政策可能会有重要的实质性结果。

2、分配性政策、管制型政策、自我管制型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这类政策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政策形成过程中相关方面之间的关系3、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政策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政策主体以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参与者进行划分。

官方决策者是指那些具有合法权威去制定公共政策的人们非官方参与者:不仅包括政治党派和利益群体的成员,而且包括代表个人的普通公民。

主要因为不管他们在各种政策场合有多么或处于何种主导地位,他们自身通常并不拥有合法的权力去做出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

政策主体构成的因素一、官方决策者1、立法机关2行政决策机关3行政执行机关4法院二、非官方参与者1、利益集团: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2、政党:作为利益团体的一种特殊类型,往往以政治联盟的形式出现,其关注的政治范围比一般利益团体更广,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当然也比一般利益集团更大。

公共政策导论第二章 公共政策的性质与类型

公共政策导论第二章 公共政策的性质与类型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分类
一、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政策首先可以分为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将要采取的行动有关,如修建高速公路, 实施福利计划,抓捕恐怖分子,禁止酒精饮料零售等,会直接 给人们带来利益和造成不便,并分配相关收益和支付成本。 ➢程序性政策,涉及怎样采取行动和由谁来采取行动的问题。
➢再分配性政策是政府有计划的积极行动,涉及在社会各阶层 和团体中财富、收入、财产和权利的转移性分配。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分类
三、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
➢根据所要分配的利益类型,公共政策还可分为物质性政策 和象征性政策。 ➢物质性政策是将有形的资源和实质性的权利给予受益人, 或将真正的不利条件强加给那些受相反影响的人。 ➢象征性政策多涉及人们所珍视的一些价值观,如和平理念、 爱国主义和社会公正。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思考题
1.三权分立体制下公共政策具有哪些表现形式? 2.议行合一体制下公共政策具有哪些表现形式? 3.有哪些价值标准能够影响决策者的行为? 4.公共政策有哪些基本类型? 5.公共政策能够发挥哪些社会功能? 6.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分类
二、分配性政策、管制性政策、自我管制性政 策和再分配性政策
➢这种分类方法基于政策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政策形成过程中相 关方面之间的关系。
➢分配性政策涉及将服务和利益分配给人口中的特定部分—个 人、团体、公司和社区。 ➢管制性政策的形成通常涉及两个团体或团体联盟之间的冲突。 ➢自我管制性政策同竞争性的管制政策近似,涉及对某些事物 或某些团体的限制和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公共政策的含义:政策被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
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二.与公共政策相关的概念:1.公共物品 2.公共问题 3.公
共利益
4.公共权力
5.公共秩序
三.政治的三个层面及其与公共政策的关系(选择)
1、微观层次:个人、公司和社区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其政策诉求
2、中观层次:与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利益群体形成的互动模式。

3、宏观层次:某些政策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形成了广泛的政策争论。

四.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
西方:三权分立体制
1、国会立法
2、总统决策
3、政府机构决策
4、司法决策
中国:议行合一体制
1、中国共产党的政策
2、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国家机关体系: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
国家审判机关和国家检查机关)
3、国家行政机关的决策
五、公共政策的特征(选择)
1、政治性
2、多样性
3、层次性
4、阶段性
5、复杂性
6、合法性
7、权威性
8、普遍性
9、稳定性
六、公共政策的类型
1、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2、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
3、管制型政策和自我管制型政策
4、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
5、涉公政策和涉私政策
七、公共政策的作用(选择)
1、导向功能
2、管制功能
3、调控功能
4、分配功能
八、政策主体包括:
一)、官方决策者:1、立法机关
2、行政决策机关
3、行政执行机关
4、法院
二)非官方参与者:1、利益团体2、政党3、公民个人4、大众传媒
5、思想库
九、政策客体:
1、社会问题与政策问题
2、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主义
3、社会问题受价值判断的影响
4、社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
5、社会问题的形成往往具有一个发展过程
6、社会问题往往是系统性的问题
十、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公共政策是政策环境的产物,二者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就其关系而言,环境决定和制约政策,起主导作用;政策则改善和塑造环境,具有反作用。

首先,公共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其次,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有什么样的政策环境,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公共政策。

再次,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

最后,公共政策也不是完全消极和被动的,它对政策环境也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十一、几种重要的政策分析模型
(一)传统理性模型:决策追求最优解
1、既定问题
2、清楚自己的目标、价值
3、能够列出所有达成目标的备选方案
4、预测每个备选方案的可能结果进行比较
5、选择最优方案(步骤:A.确定决策目标B.提出备选方案C.对这些
方案及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D.通过排序选择出最优方案)(二)有限理性模型:决策追求满意解
1、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并定目标
2、决定最低标准
3、选择可行方案并评估
4、根据相同的方法检查其他方案,并最终选择
5、执行方案、参考
(三)渐进主义:新政策是对旧政策的补充和修正
按部就班对过去政策修正,经过变迁获得共同一致的政策(四)小组意识模型:源自凝聚力的群体狂想症
(五)精英理论:政策是精英们的偏好
(六)制度理论:政策是组织的产物
(七)博弈理论:政策市竞争环境中进行的理性选择
(八)团体理论:政策市团体利益的平衡
(九)系统理论:政策市政治系统的输出
(十)过程模型:政策是一个动态过程
十二、社会问题的类型:
1、过失性社会问题
2、结构性社会问题
十三、政策问题的确认(步骤)
1、问题察觉
2、问题界定(方法:类别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假设分析法、层次分析法)
3、问题描述
十四、政策议程的建立
(一)政策议程的类型
1、公众类型和政府类型
2、外在创始型(政府系统以外的个人或社会团体提出)、政治动员
型(政治领袖)、内在创始型
3、实质性议程和象征性议程
(二)政策议程建立的条件
1、公民个人的作用
2、利益团体的作用
3、政治领袖的作用
4、政府体制的作用
5、大众传媒的作用
6、问题自身的作用
(三)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的影响因素
1、内部(国内)内部触发机制
2、外部(国外)外部触发机制
3、突发事件
十五、政策规划中的思维方法
1、经验思维
2、逻辑思维
3、直觉思维
4、创新思维(1、头脑风暴法2、哥顿法3、零起点方法4、综
摄法
5、逆向思维)
十六、政策规划的程序
1、政策目标的确定
2、政策方案的设计
3、政策方案的评估
4、政策方案的选择
十七、政策合法化
1、合法的政策主体
2、合法的政策程序
3、合法的政策内容
十八、政策法律化
1、政策法律化的基本条件
2、政策法律化的形式要求
3、法律的局限性制约政策法律化
4、泛法治主义的批判
十九、政策执行的定义:就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
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
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
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二十、政策执行的特征:
1、对象的适用性
2、执行的灵活性
3、阶段的有序性
4、过程的动态性
5、执行的协调性
6、执行的时限性
二十一、政策执行过程
1、政策宣传
2、政策细化
3、物质与组织准备
4、组织协调
5、选择政策试点
6、政策推广
7、政策监督
二十二、政策执行的策略
1、程序优先
2、权力制衡
3、制度设计
4、政策整合
5、去“积”之弊
6、反馈控制
7、逆反心理
8、阶梯效应
9、“破窗理论”
10、诚信之本
二十三、政策评估的定义: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事实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和
步骤,对政策实施中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进行分析,
目的在于利用这些政策相关信息,对政策结果和政策
未来走向做出基本的判断。

二十四、政策评估的基本内容:
1、对目标群体产生的影响
2、对目标群体以外的群体产生的影响
3、对近期以及未来产生的影响
4、直接成本
5、间接成本
6、机会成本
7、物质性影响与符号性影响
二十五、政策评估的类型(选择)
1、非正式与正式评估
2、内部与外部评估
3、前者与后者评估
要素:1、评估主体
2、评估客体
3、评估目标
二十六、政策评估标准
1、效益(effectiveness)
2、效率(efficiency)
3、充足性(adequacy)
4、公正性(equity)
5、回应性(responsiveness)
6、适宜性(appropriateness)
二十七、政策终结的定义:在公共政策领域里发生的终结现象、二十八、政策终结的形式:
1、废止
2、替代
3、合并
4、分解
5、缩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