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方剂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
中医药学中君臣佐使的含义
君臣佐使出处《黄帝内经》:“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
”释义:『清张志聪』上品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益气延年轻身神仙者,本上品;中品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有毒,无毒,斟酌其宜,欲治病补虚羸者,主中品;以下品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除痼疾者,本下品。
示例开中药处方时,要安排好各味药的~关系。
介绍“君臣佐使”是中医的组方原则。
这种组方原则最早见于《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元代李杲在《脾胃论》中再次申明:“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
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清代吴仪洛进一步解释说:“主病者,对症之要药也,故谓之君。
君者味数少而分量重,赖之以为主也。
佐君以为臣,味数稍多,分量稍轻,所以匡君之不迨也。
应臣者谓之使,数可出入,而分量更轻,所以备通行向导之使也。
此则君臣佐使之义也。
”方剂学术语方剂学术语,是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
《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君一臣二,制之小也。
君二臣三佐五,制之中也。
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组成方剂的药物可按其在方剂中所起的作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称之为君、臣、佐、使。
君指方剂中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指辅助君药治疗主证,或主要治疗兼证的药物。
佐指配合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或起反佐作用的药物。
使指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诸药的药物。
以治疗伤寒表证的麻黄汤为例,麻黄发汗解表为君药,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表为臣药,杏仁助麻黄平喘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一方之中,君药必不可缺,而臣、佐、使三药则可酌情配置或删除。
具体含义一、含义所谓“君臣佐使”,即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
君臣佐使(执业药师中药学辅导精华)
君⾂佐使主要内容如下:
1.含义:所谓“君⾂佐使”,即从多元⽤药的⾓度,论述各药在⽅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
它⾼度概括了中医遣药组⽅的原则,是七情配伍的进⼀步发展,对学习研究中药成⽅和指导临床合理⽤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内容
(1)君药:即对处⽅的主医`学教育搜集整理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的药物。
它体现了处⽅的主攻⽅向,其药⼒居⽅中之⾸,是⽅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2)⾂药:意义有⼆:⼀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的药物。
(3)佐药:意义有三:⼀为佐助药,即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为佐制药,即⽤以消除或减缓君、⾂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为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与君药药性相反⽽医`学教育搜集整理⼜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的药物。
(4)使药:意义有⼆:⼀是引经药,即引⽅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是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使其合⼒驱邪。
高频考点之君臣佐使
药考证,找润德,医药培训第一品牌
高频考点之君臣佐使
本文由润德教育整理
所谓“君臣佐使”,是指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
它是七情配伍的进一步发展,高度概括了中医谴药组方的原则,也是组方的原则。
①药力大小顺序:君药>臣药>佐药>使药。
②君药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③不是每一种意义的臣、佐、使药都具备。
④不是每药只任一职。
【相关考题】
(2017A)依据方剂组方原则,下列关于使药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引诸药直达病所
B.消除君臣药烈性
C.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
D.直接治疗次要兼证
E.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
【答案】A
【解析】使药意义有二:一是引经药,即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
故选A。
(2015A)依据方剂的组成原则,关于佐药的说法,错误的是()
A.直接治疗兼病的药
B.减缓君臣药毒性的药
C.减缓君臣药烈性的药
药考证,找润德,医药培训第一品牌
D.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
E.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
【答案】A
【解析】佐药的意义有三:一为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为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为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故选A。
方剂学之 方剂基本结构 君臣佐使
方剂学之方剂基本结构君臣佐使方剂学之方剂基本结构君臣佐使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第二节方剂组成原则与基本结构一、方剂的组成原则方剂的组成不是药物随意的堆砌,主观的选择,而是必须遵循一定的组成原则。
组方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针对病因病机,以药物的性味、归经、功用为依据,所用药物与其病证的病机丝丝入扣,使药物配伍后的综合效用与所立治法高度统一。
所以,方剂组成的原则可概括为“依法选药,主次有序,辅反成制,方证相合”。
遣药组方既要重视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还应重视药物配伍与病证的针对性,做到以法统方,方中有法,药证相应二、方剂的基本结构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成方。
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偏,通过合理的配伍,增强或改变其原有的功用,调其偏性,制其毒性,消除或减缓其对人体的不利因素,使各具特性的药物发挥综合作用,徐灵胎说:“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即是此意。
“方之与药,似合而实离也,得天地之气,成一物之性,各有功能,可以变易气血,以除疾病,此药之力也。
然草木之性与人殊体,入人肠胃,何以能如人所欲,以致其效。
圣人为之制方,以调剂之,或用以专攻,或用以兼治,或以相辅者,或以相反者,或以相用者,或以相制者。
故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
操纵之法,有大权焉,以方之妙也。
”方剂的组成不是药物随意的堆砌,主观的选择,而是必须遵循严格的原则来组合。
中医将方剂的组成原则归纳为“君、臣、佐、使”,借以说明方剂的组织形式,和各药之间的主次关系。
“以法统方”和“君臣佐使”理论的关系,前者是遣药组方的原则,是保证方剂针对病机,切合病情需要的基本前提;后者是组方的基本结构和形式,是体现治法、保障疗效的手段。
只有正确把握上述两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加之熟练的用药配伍技巧,才能组织好理想的有效方剂。
北医说最早源于《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方剂的基本结构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方剂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的组成基本结构的理论,最早是见于《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提出了“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何伯斋他提出来:“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
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
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
”君药,这条标准针对主病和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作为臣药来讲,它就有两个涵义。
第一个涵义,臣是辅助君药的,加强治疗主病、主证作用的药物。
臣药的第二个涵义,是针对重要的兼病和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第一类叫佐助药。
这个佐助药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的这种药物。
佐助药还有一个涵义(是)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第三类,反佐药。
第一是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拒药就是临床出现这个现象了,高热情况热极,吃的药吐出来;或者里寒很甚,寒极,吃了药,药病格拒,拒绝接受,吐出来。
这个时候配用少量,这里要注意量是少的,与君药性味相反,和君药性味相反,那就和病证性质相同。
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那治疗当中它起作用,什么作用?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
使药一般涵义有两个,第一个是引经,又叫引经报使。
引经报使这个理论直接提出应该说是张元素,他在归经理论的运用方面有很大贡献。
这引经药是引领、带领,引领方中诸药到特定病所的药物。
太阳经的羌活、藁本;阳明经的白芷、葛根;少阳经的柴胡、黄芩;太阴经的苍术;少阴经的细辛;厥阴经的川芎、青皮。
这是一般比较公认的。
使药里边还有一类药是调和药。
调和药(是)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应该说矫味剂、赋型剂都是属于使药,都是属于次一等的使药的地位。
这样,君药是一个定义,臣药是两个定义,佐药(是)三个定义: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
使药,现在这里一般是分两个:调和药、引经药,如果加上矫味药、赋型药,赋那就四个了,那就一、二、三、四,君、臣、佐、使。
在君、臣、佐、使的运用上,有哪些注意问题?第一个,君药不可缺。
中医药学中君臣佐使的含义
君臣佐使出处《黄帝内经》:“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
”释义:『清张志聪』上品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益气延年轻身神仙者,本上品;中品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有毒,无毒,斟酌其宜,欲治病补虚羸者,主中品;以下品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除痼疾者,本下品.示例开中药处方时,要安排好各味药得~关系。
介绍“君臣佐使”就是中医得组方原则。
这种组方原则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元代李杲在《脾胃论》中再次申明:“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
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清代吴仪洛进一步解释说:“主病者,对症之要药也,故谓之君。
君者味数少而分量重,赖之以为主也。
佐君以为臣,味数稍多,分量稍轻,所以匡君之不迨也。
应臣者谓之使,数可出入,而分量更轻,所以备通行向导之使也。
此则君臣佐使之义也.”方剂学术语方剂学术语,就是方剂配伍组成得基本原则。
《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君一臣二,制之小也。
君二臣三佐五,制之中也。
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组成方剂得药物可按其在方剂中所起得作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称之为君、臣、佐、使。
君指方剂中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得药物。
臣指辅助君药治疗主证,或主要治疗兼证得药物。
佐指配合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抑制君臣药得毒性,或起反佐作用得药物.使指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与诸药得药物。
以治疗伤寒表证得麻黄汤为例,麻黄发汗解表为君药,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表为臣药,杏仁助麻黄平喘为佐药,甘草调与诸药为使药。
一方之中,君药必不可缺,而臣、佐、使三药则可酌情配置或删除。
具体含义一、含义所谓“君臣佐使”,即从多元用药得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得地位及配伍后得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医遣药组方得原则,就是七情配伍得进一步发展,对学习研究中药成方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极其重要得意义.二、内容1、君药:即在处方中对处方得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得药物.它体现了处方得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就是组方中不可缺少得药物。
中药方剂中君臣佐使的基本含义
中药方剂中君臣佐使的基本含义### 中药方剂中君臣佐使的基本含义大家好,我是中医的忠实粉丝。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中药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这个概念。
你们知道吗?这可是咱们中医里非常讲究的一个部分。
我们来聊聊什么是“君臣”。
在中药方剂里,“君臣”就像是大老板和小伙计,一个负责主心骨,一个负责执行任务。
比如说,如果有一种药叫做“人参”,那它就像是“君臣”中的“君”,因为人参是主要的药材,起着主导作用。
而“甘草”呢,就像“臣”,虽然不是主角,但也是不可或缺的。
再来说说“佐使”。
它们就像是配角和助手,有时候起到关键作用,有时候则是辅助性的。
举个例子,“茯苓”可能就是“佐”,因为它能帮主药更好地发挥作用;而“陈皮”可能就是“使”,因为它能让整个方剂的味道更好。
那么,这些药材是怎么配合起来的呢?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病情来选对了。
比如,如果一个人身体虚弱,那“人参”和“黄芪”就可能是很好的搭配,因为这两种药材都能补气。
但是,如果这个人有痰湿,那就需要用“半夏”和“陈皮”,因为这两个药材能帮助消化、化痰。
所以,通过这样的配伍,我们就能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最适合他们的药方。
这就像是给病人量身定做衣服一样,既要合身又要舒适。
这个过程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因为每个人的体质都是不同的,而且疾病的种类也有很多种。
这就要求我们在选药的时候,不仅要看药材本身的特性,还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做到既有效又安全。
总的来说,“君臣佐使”就像是中药方剂里的乐队,每个药材都有它独特的位置和作用。
只有当我们明白了这些角色,才能更好地发挥它们的潜力,为患者带来最好的治疗效果。
我想说的是,虽然现在有很多高科技可以帮助我们做这些事情,但我觉得,中医的精髓还是在于人的经验和智慧。
毕竟,我们的身体是我们自己的,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怎么调理。
所以,大家还是要多学习中医知识,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治疗疾病的钥匙。
中医君臣佐使的概念
中医君臣佐使概念解析与应用一、引言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其中,君臣佐使是中医方剂学的基本原则,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围绕中医君臣佐使的概念展开讨论,阐述笔者的观点,并通过具体例子来支持论点,以期提高读者对中医方剂学的认识和理解。
二、君臣佐使的概念君臣佐使是中医方剂学中的基本原则,来源于《黄帝内经》等经典古籍。
君臣佐使是指在一方中,君药为方剂中的主药,针对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臣药为辅药,协助君药治疗主病或针对兼病进行治疗;佐药为协助臣药治疗兼病或调和药性;使药为引导药物到达病所,具有调和诸药的作用。
三、君臣佐使的意义君臣佐使原则在中医方剂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理念,通过针对主病进行治疗,达到调和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
其次,君臣佐使原则能够增强方剂的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最后,君臣佐使原则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帮助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药物配伍。
四、具体例子分析以麻黄汤为例,麻黄作为君药,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主治风寒感冒;桂枝作为臣药,协助麻黄解表散寒;杏仁作为佐药,协助麻黄平喘止咳;甘草作为使药,调和诸药,缓和药性。
整个方剂针对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喘息等症状进行全面治疗,体现了中医君臣佐使的用药原则。
五、思考与判断在理解和应用中医君臣佐使原则时,我们需要具备深入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首先,我们要明确君臣佐使原则的核心是针对主病进行治疗,同时兼顾兼病和药性调理。
其次,我们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药物配伍,确保方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最后,我们要注重对经典古籍的学习和研究,挖掘其中蕴含的宝贵经验和智慧。
六、结论中医君臣佐使原则是中医方剂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并应用这一原则,我们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剂君臣佐使的基本含义
方剂君臣佐使的基本含义自古以来,中医药学术体系中就有“方剂君臣佐使”的说法,它是一种独特的药物配伍理论。
所谓方剂君臣佐使,是指在复方药物中,各种药物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达到治疗疾病、调整身体机能的目的。
一、方剂君臣佐使的定义与来源“君臣佐使”这个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在古代,君主、臣子、佐助和使者分别代表着不同地位和职责。
将这一概念引入中医药领域,旨在说明方剂中各种药物的作用和地位。
其中,君药为主,臣药为辅,佐药协助,使药调和。
二、方剂君臣佐使的作用与特点1.君药:是方剂中起主要作用的药物,能够针对病因、病机发挥治疗作用。
君药的药力较强,用量较大。
2.臣药:辅助君药发挥作用,增强疗效。
臣药的药力较君药为弱,用量较小。
3.佐药:协助君臣药以增强疗效,或针对兼证、并发症进行治疗。
佐药的药力较弱,用量较小。
4.使药:调和诸药,起到矫味、减毒、引经等作用。
使药的药力较弱,用量较小。
三、方剂君臣佐使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在中医药实践中,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药物性能,巧妙地运用君臣佐使原则进行组方。
通过合理搭配药物,使方剂具有较强的治疗作用,同时又减少副作用。
这种个性化、精细化的组方原则,体现了中医药个体化治疗的特点。
四、现代医学对方剂君臣佐使的认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方剂君臣佐使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许多研究表明,方剂君臣佐使的药物配伍原则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现代医学通过实验研究、药理作用和临床观察等方法,对方剂君臣佐使的作用机制、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五、总结与展望方剂君臣佐使作为中医药独特的药物配伍理论,历经千年检验,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对方剂君臣佐使的研究将更加深入。
中药君臣佐使的解释意思
中药君臣佐使的解释意思
中药的君、臣、佐、使指的是不同种类的药材在同一方药中的角色和作用。
君药:主要指方剂中起主要疗效的药材,称为君药。
君药的种类和用量一般比其他药材更多,常用于治疗主病。
臣药:主要指方剂中辅助君药,协同治疗病症的药材,称为臣药。
臣药的药效和数量一般较君药稍逊。
佐药:主要指方剂中起调和君、臣药之功,化解毒邪,增强药效,同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的药材,称为佐药。
佐药的种类和用量一般比其他药材更少。
使药:主要指方剂中起到协调、引导、增强或减弱各药性的药材,称为使药。
使药的种类和用量因方而异,通常是为了引导其他药材的药效到达病灶或是缓解药物的不良反应。
中药的君臣佐使的角色和比例在配方中的搭配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搭配可以发挥药物的最大疗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成药的组方原则中君臣佐使的含义
中成药的组方原则中君臣佐使的含义哎呀,你们说说,中成药的组方原则中君臣佐使是个啥玩意儿?别看它好像很深奥的样子,其实咱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嘛!今天我就来给大家好好讲讲这个君臣佐使的含义。
咱们得明白什么是君臣佐使。
君臣佐使是中成药里面的一种重要概念,它是指中药里面的各种成分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中,“君”就是指那些主要的药物成分,它们的作用比较重要;“臣”就是指那些辅助的药物成分,它们的作用比较次要;“佐”就是指那些调节药物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药物成分,它们的作用比较微妙;“使”就是指那些增强药物功效的药物成分,它们的作用比较直接。
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比例来组合中药呢?这是因为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种器官和组织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如果我们想要治疗一个疾病,就不能只关注其中的一个方面,而是要从整体上来考虑。
这样一来,就需要把各种药物成分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当然啦,这个比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同的疾病需要用到不同的药物成分组合,而且同一个疾病在不同的阶段也需要用到不同的药物成分组合。
所以说,中医师在开药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药物成分的比例,才能够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中成药的组方原则中君臣佐使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它告诉我们,只有把各种药物成分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所以啊,大家在用中成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个比例哦!。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君臣佐使法
⾄真要⼤论云:有毒⽆毒,所治为主。
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应⾂者为使。
⼀法,⼒⼤者为君。
凡药之所⽤,皆以⽓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换⽓。
⽓薄者,为阳中之阴,⽓厚者,为阳中之阳;味薄者,为阴中之阳,味厚者,为阴中之阴。
⾟、⽢、淡中热者,为阳中之阳,⾟、⽢、淡中寒者,为阳中之阴;酸、苦、咸之寒者,为阴中之阴,酸、苦、咸之热者,为阴中之阳。
夫⾟、⽢、淡、酸、苦、咸,乃味之阴阳,⼜为地之阴阳也;温、凉、寒、热,乃⽓之阴阳,⼜为天之阴阳也。
⽓味⽣成,⽽阴阳造化之机存焉。
⼀物之内,⽓味兼有,⼀药之中,理性具焉,主对治疗,由是⽽出。
假令治表实,⿇黄、葛根;表虚,桂枝、黄芪。
⾥实,枳实、⼤黄;⾥虚,⼈参,芍药。
热者,黄芩、黄连;寒者,⼲姜、附⼦之类为君。
君药,分两最多,⾂药次之,使药⼜次之,不可令⾂过于君,君⾂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如《伤寒论》云: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
以芍药之酸,于⼟中泻⽊为君;饴糖、炙⽢草⽢温补脾养胃为⾂。
⽔挟⽊势亦来侮⼟,故脉弦⽽腹痛,⾁桂⼤⾟热,佐芍药以退寒⽔。
姜、枣⽢⾟温,发散阳⽓,⾏于经脉⽪⽑为使。
建中之名,于此见焉。
有缓、急、收、散、升、降、浮、沉、涩、滑之类⾮⼀,从权⽴法于后。
如⽪⽑肌⾁之阳不伸,⽆⼤热,不能⾷⽽渴者,加葛根五钱。
躁热及胃⽓上冲,为冲脉所逆,或作逆⽓⽽⾥急者,加炒黄柏、知母。
觉胸中热⽽不渴,加炒黄芩。
如胸中结滞⽓涩,或有热病者,亦各加之。
如⾷少⽽⼩便少者,津液不⾜也,勿利之,益⽓补胃⾃⾏矣。
如⽓弱⽓短者,加⼈参,只升阳之剂助阳,尤胜加⼈参。
恶热发热⽽燥渴,脉洪⼤,⽩虎汤主之;或喘者加⼈参。
如渴不⽌,寒⽔⽯、⽯膏各等分,少少与之,即钱⽒⽅中⽢露散,主⾝⼤热⽽⼩便数。
或上饮下溲,此燥热也;⽓燥加⽩葵花,⾎燥加⾚葵花。
如脉弦,只加风药,不可⽤五苓散。
如⼩便⾏病增者,此内燥津液不能停,当致津液,加炒黄柏、⾚葵花。
如⼼下痞闷者,加黄连⼀、黄芩三,减诸⽢药。
中医的用药原则:君、臣、佐、使
中医的⽤药原则:君、⾂、佐、使“君⾂佐使”是⽅剂的组⽅原则。
最早见于《内经》。
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应⾂之谓使。
——《素问·⾄真要⼤论》元代李杲在《脾胃论》中再次申明:君药分量最多,⾂药次之,使药⼜次之。
不可令⾂过于君,君⾂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清代吴仪洛进⼀步解释说:主病者,对症之要药也,故谓之君。
君者味数少⽽分量重,赖之以为主也。
佐君以为⾂,味数稍多,分量稍轻,所以匡君之不迨也。
应⾂者谓之使,数可出⼊,⽽分量更轻,所以备通⾏向导之使也。
此则君⾂佐使之义也。
在《神农本草经》中:上药⼀百⼆⼗种为君,主养命;中药⼀百⼆⼗种为⾂,主养性;下药⼀百⼆⼗种为佐使,主治病;⽤药须合君⾂佐使。
清代张志聪加以集注:上品⼀百⼆⼗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毒,多服久服不伤⼈,欲益⽓延年轻⾝神仙者,本上品;中品⼀百⼆⼗种为⾂,主养性以应⼈,有毒,⽆毒,斟酌其宜,欲治病补虚羸者,主中品;以下品⼀百⼆⼗种为佐使,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破积聚除痼疾者,本下品。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的药物,在⽅剂中不可缺少。
剂量相对其作⾂、佐、使药时较⼤。
⾂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的药物,或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的药物。
佐药分为佐助药、佐制药和反佐药。
佐助药:配合君⾂药以加强治疗作⽤,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
佐制药:消除或减弱君⾂药的毒烈之性。
反佐药: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伍少量与君药性味或作⽤相反,⽽⼜能在治疗中起相反相成作⽤的药物,以防⽌药病格拒。
使药分为引经药和调和药。
引经药:引领⽅中诸药⾄特定病所的药物。
调和药:调和诸药,特别是在⽤⼤⾟⼤热,⼤苦⼤寒之品或药⼒较猛的药物时,往往配伍⼀些⽢缓之品以调和之,减轻或消除各药配合之后的不良反应。
中药方剂中君臣佐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
中药方剂中君臣佐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
《黄帝内经》将处方用药的基本结构形式概括为君、臣、佐、使4大方面。
所谓君药,就是在处方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
君药在处方中起决定性治疗作用,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
臣药主要是协助君药发挥治疗作用。
选用臣药性能最好与君药主治病证一致,同时还能治疗君药尚未兼顾到的病证表现。
佐药含义有3个,一是协助君药、臣药发挥治疗作用,旨在提高君药、臣药治疗效果;二是根据处方用药适当配伍消除毒性药的药。
假如处方用药有毒性的药,就必须配伍纠正毒性药的药,以使有毒性药尽量发挥治疗作用而不出现毒性反应。
三是根据病情需要配伍与君药、臣药性能相反的药,以制约君药、臣药在发挥治疗作用时出现的偏性。
如病是大寒证,治疗必须选用散寒药,因散寒药常常是温燥药,而温燥药则有温燥伤阴之弊,所以要酌情配伍寒凉药,防止温燥药伤阴。
使药含义有2个,一是引经药,如治疗心病证应当配伍入于心经药,治疗肝病证应当配伍入于肝经药。
所谓引经药,就是为了使处方用药更好地更快地发挥治疗作用。
二是调和药。
所谓调和药,主要是配伍甘味药,如甘草、大枣、蜂蜜等,使药性和缓而易于服用。
处方用药基本结构形式主要有4大方面,而从4大方面中则又涉及到7个方面。
每个处方用药是否都要涉及到7个方面,那是不一定的。
如君药、臣药既是治疗中的主药,又具有引经作用,所以就不需要再配伍引经药;再如君药、臣药没有毒性,那就不必要再配伍消除毒性的药。
处方用药结构形式是可变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方剂的基本结构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方剂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的组成基本结构的理论,最早是见于《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提出了“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何伯斋他提出来:“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
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
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
”君药,这条标准针对主病和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作为臣药来讲,它就有两个涵义。
第一个涵义,臣是辅助君药的,加强治疗主病、主证作用的药物。
臣药的第二个涵义,是针对重要的兼病和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第一类叫佐助药。
这个佐助药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的这种药物。
佐助药还有一个涵义(是)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第三类,反佐药。
第一是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拒药就是临床出现这个现象了,高热情况热极,吃的药吐出来;或者里寒很甚,寒极,吃了药,药病格拒,拒绝接受,吐出来。
这个时候配用少量,这里要注意量是少的,与君药性味相反,和君药性味相反,那就和病证性质相同。
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那治疗当中它起作用,什么作用?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
使药一般涵义有两个,第一个是引经,又叫引经报使。
引经报使这个理论直接提出应该说是张元素,他在归经理论的运用方面有很大贡献。
这引经药是引领、带领,引领方中诸药到特定病所的药物。
太阳经的羌活、藁本;阳明经的白芷、葛根;少阳经的柴胡、黄芩;太阴经的苍术;少阴经的细辛;厥阴经的川芎、青皮。
这是一般比较公认的。
使药里边还有一类药是调和药。
调和药(是)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应该说矫味剂、赋型剂都是属于使药,都是属于次一等的使药的地位。
这样,君药是一个定义,臣药是两个定义,佐药(是)三个定义: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
使药,现在这里一般是分两个:调和药、引经药,如果加上矫味药、赋型药,赋那就四个了,那就一、二、三、四,君、臣、佐、使。
在君、臣、佐、使的运用上,有哪些注意问题?第一个,君药不可缺。
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
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每一首方剂的组成,固然必须根据病情,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妥善配伍而成。
但在组织不同作用和地位的药物时,还应符合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即“君、臣、佐、使”的组方形式。
这样才能达到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提高疗效的目的。
关于“君、臣、佐、使”组方基本结构的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其后,金人张元素有“力大者为君”之说。
李东垣说:“主病之为君,……兼见何病,则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又说:“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
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治病也”。
明代何伯斋更进一步说:“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
主治者,君也。
辅治者,臣也。
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
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
综上所述,无论是《内经》,还是张元素、李东垣、何伯斋,虽对君、臣、佐、使的涵义作了一定的阐发,但还不够系统和全面。
今据各家论述及历代名方组成规律,进一步分析归纳如下: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有两种意义。
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有三种意义。
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列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有两种意义。
①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至病所的药物;②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综上所述,说明一个方剂中药物的君、臣、佐、使,主要是以药物在方中所起作用的主次和地位为依据。
除君药外,臣、佐、使药都各具两种以上的意义。
在遣药组方时并没有固定的程式,既不是每一种意义的臣、佐、使药都必须具备,也不是每味药只任一职。
中药君臣佐使
中药君臣佐使中药方剂中的君臣佐使是怎么回事?中药方剂中的君臣佐使是中药方剂配伍的一种形式,是根据单味中药在方剂中的作用而确认的,君是主的意思,君在方剂中常常是一味起主导治疗作用的中药。
如四君子汤是用以治疗脾胃气虚而引起的饮食减少,大便溏稀,小便清长,腹胀、面色苍白或萎黄,语言低弱细微,四肢软弱无力,脉细或沉细等症的,其方剂是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中药组成,而人参具有良好的补气、健脾、助阳作用,百食欲不佳、大便溏稀、面色苍白、四肢无力、脉细等诸多证候皆是因脾胃气虚所引起,因此补益脾气则是治疗脾胃气虚的重要原则。
人参在四子汤中起君的作用。
白术也是健脾良药具有良好的温脾补脾作用但效果不如人参而且补气力弱,是一味臣药,佐药则指茯苓,茯苓具有渗湿利尿作用,同时能健脾安神,中医认为脾喜燥怕湿而茯苓能渗湿利尿,因此,此方中佐以茯苓则健脾作用更强。
甘草是四君子汤中的使药,能协君药人参、臣药白术、佐药茯苓的治疗作用,同时还可将诸药引导到所需治疗的脏腑和经络,这样使治疗作用更有针对性,也有些方剂中,如六一散、白虎汤等,不一定按君佐使的原则进行配伍,但其总的原则也是主药和辅药的关系;具体药方如何配伍,应由医生根据病情辨证而定。
什么是药物的相使辅佐?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为了增强疗效,医生在开方用药时常常是在开主药的同时佐以辅助治疗药物,将具有主要治疗饔玫囊┪镉敫ㄖ?瘟谱饔玫囊┪锱浜嫌τ茫?狗郊聊芄淮锏礁?行У闹瘟颇康模?饩褪侵幸┑南嗍垢ㄗ簟?lt;BR> 运用相使辅佐的原则治疗疾病是中医从整体出发针对不同病机,按照脏腑表里,阴阳气血或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选用适当的主药和辅药以达到以预期的治疗目的。
如根据脏腑的相生相克关系在治疗脾胃虚寒及肝邪侵脾而引起的腹痛,腹泻时分别选用附子理中汤及痛泻要方为主方,两方中均以白术为健脾主药,而附子理中汤中以附子温肾为辅,痛泻要方中以防风舒肝为辅。
虽然同是健脾需要治疗腹痛泻,但前者辅以温肾暖中而后者辅以舒肝解郁从而分别达到了治疗效果。
中药方剂里的君臣佐使
中药方剂里的君臣佐使君、臣、佐、使,是中医组方基本结构的理论,最早见于《皇帝内经》,是根据相应的病情,在辩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妥善配伍的组方形式。
《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为君,辅君之为臣,辅臣者为佐,应臣者为使。
其中,方剂中君药用量独重。
臣药次之。
佐、使药,更次之。
不过君臣有序,相与宣摄。
古语云:“上医医国,其次医疾”,仿佛政治与医药有着天然的联系,而治病和治国确实又存在着本质的相似。
东汉思想家王符真正把治国治身等同起来:“夫人治国,固治身之象。
疾者,身之病;乱者,国之病。
身之病待医而愈,国之乱待贤而治。
夫治世不得真贤,臂犹治疾不得良医也。
”药在处方,正似官居朝廷,方内诸药的角色配置,最能体现施政者的用人之道。
所以,国有帝卿官吏,药分君臣佐使。
主药如君。
一国之君,尤其是开国立业之君,夙兴夜寐,南征北战,功勋卓著,如白虎汤中的生石膏,清热泻火,主宰沉浮。
白虎汤辅药如臣,辅弼之臣,如汉高祖时期的萧何、唐太宗时期的魏征、宋仁宗时期的范仲淹,尽职尽责地充当左膀右臂。
君上殚精竭虑,臣子鼎力相助,上下同心,国焉能不治?病焉能不愈?又或者君临天下,主持大局,小处疏漏难免,臣子为之弥补,“匡君之不逮也”。
前者如麻黄汤用桂枝,旨在加强麻黄的辛温解表,后者如小青龙桂枝汤用干姜、细辛为臣,意在治疗咳喘痰多而稀之兼证。
一朝之内,即便文臣善谋划,武将骁勇善战,也不能事必躬亲。
臣药力所不及之处,佐药便有了用武之地。
麻黄汤中以杏仁消咳平喘,这是麻黄、桂枝君臣所办不到的。
佐药还有另一种妙用,即制约、抵消某些君臣药的烈性或毒副作用。
小柴胡汤中臣药半夏止呕和胃,功劳不小,然非生姜不能制其毒。
麻杏石甘汤中,君药麻黄易发汗太过,人们采用辛寒的石膏来抵消一些,疗效最佳。
小柴胡汤使药则如现代国际交往中的外交大使、婚礼中的傧相、活动的主持人。
功用之一就是引领君、臣、佐诸药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与之相关的经脉,如独活寄生汤中,牛膝引药下行,以补肝血,壮筋骨,祛风湿。
中药学知识|考点(3)方剂组成.君臣佐使
中药学知识|考点(3)方剂组成.君臣佐使君臣佐使多种药物配成的处方,称做方剂。
方剂的组成有一定的法度,称做方制。
所以,方剂是用单味药物治疗的进一步发展。
它的特点是:具有综合作用,治疗范围较广,并能调和药物的毒性,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
方剂的组成,分君、臣、佐、使四项。
一般处方用药多在四种以上,均按这四项配伍,即使少于四种药或多至几十种,也不能离此法则。
否别漫无纪律,方向不明。
1.君:君是一方的主药,针对一病的主因、主症能起主要作用的药物,即《内经》所说:主病之谓君。
君药不一定一方只有一个,也不一定猛烈的药才能当君药,主要是看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决定的。
李东垣曾说:假如治风,则用防风为君;治寒,则用附子为君;治湿,则用防己为君;清上焦,则用黄连为君;清中焦,则用黄芩为君。
依此类推,即使是比较性味薄弱的药物,如桑叶、菊花、陈皮、竹茹等,都有作为君药的资格。
2.臣:《内经》上说:佐君之谓臣。
臣是指协助和加强君药效能的药物,如麻黄汤中的桂枝就是帮助麻黄发汗解表的,所以它在麻黄汤中是臣药。
臣药在一个方剂内,不限定只有一味,一种君药可以有几种臣药;如果一方中有两个君药,还能用较多的臣药来配伍。
3.佐:臣之下称做佐,佐药就是接近于臣药的一种配伍药。
除了与臣药一样协助君药的作用,还能协助君药解除某些次要症状。
例如,麻黄汤用杏仁为佐,其作用就是宣肺、平咳,帮助君药解除麻黄汤证的次要症状。
另一方面,假使君药有毒性或者药性太偏,也可利用佐药来调和。
4.使:从“使”字的意义来看,使药是一方内比较最次要的药物。
《内经》说:应臣之为使。
可知使药是臣药的一种辅助药。
在临证上一般把使药理解为引经药,引经药的意思是将药力引到发病场所,所以也叫引药,俗称药引子。
君、臣、佐、使等字面虽含有封建意味,但实质上是用来代表主要药和协助药,以说明方剂的组织形式。
几千年来,中医在方剂的配合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无论经方和时方都是遵守这个原则制定的。
中医君臣佐使配伍方法
中医君臣佐使配伍方法中医君臣佐使配伍方法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指通过合理搭配药物,使君、臣、佐、使之间相互配合,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君臣佐使配伍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一、君臣佐使的概念中医药学中,药物被划分为君、臣、佐、使四个等级。
君药是指主要起到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辅助君药发挥作用的药物,佐药是用来增强君、臣药效果的药物,使药是用来调节药物配伍关系的药物。
君、臣、佐、使的药物搭配合理,能够相互协同,发挥最好的疗效。
二、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1. 君药:君药应具有明确的疗效,能够直接治疗疾病的主要症状或病因。
君药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判断。
2. 臣药:臣药是君药的辅助药物,能够增强君药的疗效或调节君药的副作用。
臣药的选择应根据君药的疗效和患者的病情来确定,以达到协同作用的效果。
3. 佐药:佐药是用来增强君、臣药效果的药物,能够提高疗效或减轻副作用。
佐药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进行合理搭配。
4. 使药:使药是用来调节君、臣、佐药物之间的关系,使其协同作用更加明显。
使药的选择要根据君、臣、佐药物的作用特点和患者的体质等因素来确定。
三、配伍方法的应用1. 药物相克:某些药物之间会产生相互抵消或削弱作用的现象,如黄连与白术相克,不宜同时使用。
2. 药物相顾:某些药物之间能够相互增强作用,如川芎与当归相顾,能够提高活血散瘀的疗效。
3. 药物相伴:某些药物之间能够相互协同作用,如人参与黄芪相伴,能够提高免疫力和抗疲劳能力。
4. 药物相宜:某些药物之间搭配使用能够产生更好的疗效,如麻黄与桂枝相宜,能够增强发汗散寒的疗效。
5. 药物相互制约:某些药物之间会产生相互制约的作用,如大黄与决明子相互制约,不宜同时使用。
四、举例说明1. 治疗感冒:以麻黄为君药,配合桂枝、杏仁为臣药,炙甘草为佐药,大枣为使药。
麻黄发汗解表,桂枝散寒解表,杏仁化痰止咳,炙甘草调和药性,大枣增加药物的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或主因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
臣药:①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②或直接治疗次要兼症的药物;③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④反佐药,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①引经药,即能引导方中诸药达到病所的药物;②调和药,即能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