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二一轮复习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精美解析版-最新教育
高三一轮复习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精美解析版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选择题,自学自测(本大题共12小题,共12.0分)1.苏共二十大召开前夕,毛泽东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在中央领导集体内提出了“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路”的思想。
能体现这一思想的著作是( )A.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 《新民主主义论》C. 《论人民民主专政》D. 《论十大关系》D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苏共二十大召开时间是1956年,当时中苏关系已经开始不友好,依据材料中“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路”说明毛泽东提出发展自己模式的思路,故选择D项符合题意。
A是1928年,B是1942年,C是1949年,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思想成果·毛泽东思想·《论十大关系》。
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其主旨是( )A.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B. 避免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老路C. 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问题D. 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A略3.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讨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B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发生在1953~1956年,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
因此,①④难以成为双方讨论的主题。
4.毛泽东曾说:“事情很明显,……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如果忽视或者不认真研究俄国革命的经验,不认真研究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并且按照本国的具体条件,有分析地、创造性地利用这些经验,那末,他就会或者陷入教条主义的错误,或者陷入修正主义的错误。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人民版必修2
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十月革命后,为摆脱内忧外患的局面,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结果失败了。
苏俄随后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其影响非常深远。
3.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斯大林模式弊端越来越明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都曾进行了改革,但他们的改革都没有冲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存在的严重问题。
[学习目标]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1.背景(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帝国主义妄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
(3)国内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在各地发动叛乱。
2.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强制劳动: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3.特点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4.影响(1)积极方面: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站稳了脚跟。
(2)消极方面: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
[易混易错]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的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违背了和平时期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具有空想性。
[图解识记]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经济危机: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尤其是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工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人民生活困苦。
2.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的发生以及余粮收集制的强化,引发工农的抗议和士兵的叛乱,使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冲A新方案: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人教必修2)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程标准省考要求考点展示●史论共享1.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广大的农民、工人和士兵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面对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列宁等人改变了经济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调动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教训之后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危机的阴云笼罩时,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是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是,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阻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并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也使经济失去活力,并且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3. 对苏联改革的认识: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它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成效甚微,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由于苏联经济问题积重难返,一系列的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
1991年,苏联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中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
考点梳理考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协约国武装干涉苏俄,妄图推翻苏维埃政权;(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失去的天堂”,在各地发动叛乱。
(3)苏俄面临严峻的经济政治困难,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提出“一切为了前线”。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知识联系与比较: 美国罗斯福新政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1、从新的理论方面来看,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 场理念;罗斯福新政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凯 恩斯主义) 2、从新特点方面来看: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 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 施来维护发展资本主义。
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概念理解: 斯大林模式: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 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它不是社会主 义建设的唯一模式。 知识体系: 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基础 农业全盘集体化
2、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3、如何认识评价斯大林模式
知识讲解
1、苏俄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工业企业经营方式有很大不同。根据苏俄新经济政策和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的区别,我们可以推出,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 A、集中全国的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B、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扩大经营权 C、国家政权和国外、国内私人资本合作 D、重要工业企业归国家所有和由国家经营 2、有人说美国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有人 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这两种 看法的共同缺陷中最根本的是 A、只看到政策引起的直接的、表面的变化 B、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上看问题 C、没有从发展的辨证角度分析问题 D、没有看到政策仅在一定限度内调整
一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 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这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 二是在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实质上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 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1.1973年,由于中东战争,石油价格大涨。
这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大笔财富。
也正是从1973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对粮食的进口依赖越来越大。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苏联丰富的石油储量使其外汇收入逐渐增加B.进口粮食消耗了大量的外汇,造成苏联农业萎缩、外汇短缺C.赫鲁晓夫执政,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调整未果D.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没有更好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贻误了苏联发展的最好时机2.前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
”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较客观地分析了苏联工业化的弊端C.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D.指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3.美国经济学家萨谬尔森说: “各种经济形态大致上分成三个类型:市场经济、指令经济(计划经济)和两者的混合形态——混合经济。
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经济体完全属于两种极端之一。
世界各国大多实行混合经济制度。
”下列历史事件中最早将市场和计划两者“混合”的是()A.英国的工业革命B.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D.苏俄的新经济政策4.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
”与材料所说“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相关的措施主要指的是( )A.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B.国有工业经营方式的转变C.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D.商品货币流通流域的改革5.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地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检测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 专题检测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检测(七)(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广东佛山高一下学期期中)列宁说:“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迫使我们实行的……。
符合这一思想的具体做法是( )A.允许本国、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B.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C.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2.(广东学业水平测试)苏俄某经济政策公布后在党和共青团中引起了反对。
一位俄共领导人抱怨说,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
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
该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大规模工业化政策3.(河北保定高一检测)苏共领导人布哈林曾指出:“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中与之相关的举措是( )A.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B.苏共推行全面的工业国有化措施C.废除实物分配制,允许自由贸易D.开始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4.(北京西城区高一下学期期中)下图反映了19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经济发展的状况(以1913年为100)。
结合所学判断,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A.十月革命的胜利结束了经济持续下滑的局面B.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行C.电煤钢产量大幅增长缘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D.农业集体化的实行提高了谷物和家畜的产量5.(湖北荆门高一检测)1921年,美国青年阿曼德·哈默成为第一个获得苏俄石棉矿特许经营权的外国人;也是在他的推动下,把苏维埃看作“势不两立的敌人”的美国汽车制造业大王亨利·福特的汽车制造进驻苏联。
这表明( )A.苏俄开始重点发展重工业B.新经济政策淡化了苏俄的意识形态色彩C.新经济政策消除了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D.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6.(广东佛山高一下学期期中)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练习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阅历与教训一、选择题1.(2分)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紧急中!”,对此,苏维埃政府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国家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2.(2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的确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接着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试验”。
苏联的“独特试验”是()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开创斯大林模式D.戈尔巴乔夫改革3.(2分)十月革命成功以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做法包括①将企业收归国有②实行新的土地政策③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④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④4.(2分)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斗争B.把革命志向变为现实C.促进生产的复原和发展D.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5.(2分)2019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苏联唯一在世的总统戈尔巴乔夫恰好满80岁。
关于他在上个世纪80年头中后期对苏联进行改革的表述中,下列正确的是()A.其改革走的是自下而上的中国模式B.其改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尝试C.改革的前期就阻力重重D.其改革有宏观的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6.(2分)1970年,苏联闻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等发表了一封《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其中谈到:“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
”据此推断A.萨哈罗夫不满赫鲁晓夫的改革B.萨哈罗夫认国经济改革的前提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C.萨哈罗夫的这一观点成为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D.萨哈罗夫的观点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7.(2分)某作品称:“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旁边村落的农夫,许租给他们运用,而以他们全部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
2018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人民版必修2 精品
2018-2018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必修Ⅱ)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7·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1.(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2题)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2.(2018年上海高考历史29题)一个历史事实可以有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A.经济全球化——西欧一体化——欧元启用B.《王位继承法》——《权利法案》——光荣革命C.苏联的现代化道路——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D.中途岛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3.(2018年广东高考22题)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4.(2018年高考四川文综22题)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
这一措施实行于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5.(2018年海南高考20题)“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7·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1.(2018年江苏高考16题)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0%,-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单选题1.俄国历史学家德米特连科说:“到(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社会几乎所有阶层都无一例外地因无自由而痛苦,经受着心理的折磨。
知识分子想得到完全的民主和个人自由。
大多数工人和职员需要更好的组织和劳动报酬,特别是公平地分配社会财富。
一部分农民指望成为自己的土地和劳动成果的真正主人。
”材料反映出()A.“冷战”影响了苏联社会的稳定 B.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陷入严重危机C.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名存实亡 D.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未取得任何成果2.1919年2月14日,俄共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关于社会主义土地整理和过渡到社会主义农业的措施”的决定,之后大力宣传成立公社和协作社。
许多地方当局通过决定,规定在1919年春过渡到集体耕种土地。
这些决定()A.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持续发展B.直接导致苏俄经济政策发生根本变化C.体现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导向D.反映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迫切心态3.1962年9月,利别尔曼在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上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文章建议利用利润、奖金等经济手段推动企业的生产发展;国家下达企业的生产计划只限于产品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完全由企业自定。
这一文作者旨在说明()A.表明苏联经济体制开始被打破B.表明扩大企业自主权已为苏共中央所认可C.推动了苏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D.推动了赫鲁晓夫在全国推广玉米种植4.苏联“二五计划”规定:“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
“二五计划”实施的结果,轻工业年增长率为14.8%,重工业则高达19%。
材料说明苏联“二五计划”意在()A.实现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 B.尝试调整轻重工业发展失衡C.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D.使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5.十月革命后,苏俄实施的经济政策最符合当时国情和经济规律的是()A.实行余粮收集制B.实行农业集体化C.废除配给制,允许自由贸易D.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6.列宁在总结十月革命意义的时候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它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
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记一记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知识结构填一填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答题术语1.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逐步确立起单一公有制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具有指令性计划经济的特征。
2.苏联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3.苏联模式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却严重制约着苏联经济的发展。
辨一辨1.(1)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运动。
(2)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苏联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国家占有了绝大部分生产资料,作为剥削阶级的富农被消灭;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某某国宪法》,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基本建成。
苏联最终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道路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苏联模式是一种怎样的模式?苏联模式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3.苏联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是什么?(1)经验:①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2)教训:①从长远看,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作用,挫伤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③牺牲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④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思想文化体制的僵化,产生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解析版)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二战结束之后,首先在苏联进行改革的领导人是( )A.列宁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2.列宁说:“内战时一切陷入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
……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
”材料中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A.满足战争的需要 B.恢复发展经济 C.巩固工农联盟 D.实现工业化3.在《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有这样一段: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
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一时之间“ ”成为最时髦的名词。
这里“ ”应填写的是()A.计划 B.法治 C.集体化 D.工业化4.据说,1931年美国的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工人自由快活,美国工人没有民主自由B.苏联工人工资高,美国工人工资低C.苏联工人不用担心失业,美国工人大量失业D.苏联工人剥削农民,美国工人被资本家剥削5.斯大林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是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
苏联筹措工业化资金的主要途径是( )A.借外债 B.调整农业生产关系 C.降低工人工资 D.吸引外国资本家投资6.1934年,一个叫维尔斯的美国作家第二次来到苏联。
他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
现在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
”维尔斯的看法发生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 )A.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西方世界正经历着严重的经济危机C.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的力量D.斯大林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7.下列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是( )A.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D.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8.下图为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
人民版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 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单元复习练习题(有答案)
专题达标检测(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列宁说:“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宣告失败。
”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宣告失败”,即可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D符合题意;而新经济政策是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故C不正确;“十月革命”是成功的,故A不正确;斯大林模式实行时,列宁已经逝世,故B不正确。
答案:D2.1921年春,俄国一些地区发生饥荒。
列宁和中央苏维埃命令宰杀一批马匹,把马肉分配给灾区农民,以便让他们渡过饥荒。
可农民却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的口号,这表明()A.农民从根本上反对苏维埃政府B.农民阶级愚昧落后,思想觉悟不高C.农民要求恢复沙皇专制统治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信息表明,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压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发挥,引起农民的不满,故选D项;A、B两项和材料要求不符,C项错误。
答案:D3.1921年3月,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下列各项,不属于新经济政策影响的是() A.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B.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C.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D.形成了重工业过重、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经济结构解析:斯大林模式形成了重工业过重、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经济结构,故不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4.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这表明列宁()A.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B.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C.已经认识到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不足D.意识到了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解析:材料中列宁认为可以借鉴资本主义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最终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题(含答案)
材料二 “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他们(指反对列宁观点的第二国际和孟什维克)把这个无可争辩的论点,用千百种腔调一再重复,他们觉得这是对评价我国革命有决定意义的观点。
既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追上别国的人民呢?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施 B.推行国家工业化计划
C.推行新经济政策 D.改革苏联经济模式
17.布哈林说:“因为没有西方的普遍革命,我们目前进入这样一个时期,在这里直接通向共产主义制度的道路是不存在的,我们的俄国革命将经历大量的曲折、迂回和转折。”在“这样一个时期”,俄国采取的政策是
A.取消自由贸易B.允许利用外资
(3)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俄开始探索经济发展的道路,列宁时期的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斯大林在农业方面推行了什么运动?请从工业和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这一运动。
(4)赫鲁晓夫上台后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他的改革重点在哪一方面?在这一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5)综合上述问题,谈谈不同国家农业政策的调整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的借鉴价值。
试简要概括上述四个历史元素的“新”之所在。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克思把19世纪称为“现代”,其划分的标准是生产方式的变化。他认为,16世纪以来欧洲发生的社会巨变,导致了大工业的兴起,带来了现代生产方式,这种现代生产方式把单个国家的历史活动纳入世界史性的共同活动。由于“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由于这种新生产方式所揭示的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及其现实的发展趋势,马克思预见到,那些经济落后、工业不发达的国家将会以工业发达国家作为自己发展的未来景象。这也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必然。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总结提升七 含答案 精品
专题总结提升(七)主题一 20世纪苏俄(联)经济政策与改革主题二 20世纪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苏俄(联)、美国和中国的经济改革 1.三种模式(1)苏俄: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2)美国:罗斯福新政。
(3)中国: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
2.三种模式的比较【典例1】(2015·天津文综,9)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
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和苏俄都实行开放的政策,引进外资发展经济,故A项正确;苏俄和中国并不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尤其是在苏俄时期,美国对苏俄是敌视的态度,故B项错误;苏俄和中国是引进外资和发展经济而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材料与哈默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方法技巧】“审——联——比——查”四步完美解决比较类单选题一审,仔细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题干是考查两者的区别,还是考查两者的联系,或者是考查两者的所有关系即包括区别与联系。
二联,联系教材中相关的知识,抽取与题意相关的知识,并进行对比。
三比,把备选项和题干进行联系比较,先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错误,再看备选项观点是否符合题干考查的角度。
四查,审查备选项,只有本身是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备选项,才能最后入选。
【变式训练1】“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摒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
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共同的失败原因是()A.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B.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机C.缺乏勇于变革的精神D.改革没有任何的效果解析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中国的洋务运动也没有突破原有的旧体制,因此选A项。
2018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单元检测卷: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
单元检测卷(七)(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列宁说:“我们用‘强攻’的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下列引言与“尝试”相符的是()A.“应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B.“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义务劳动”C.“不关心个人利益,是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2.瞿秋白(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于1920年到苏俄考察,著有《俄乡纪程》,文中写道:“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立刻可以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这一言论()A.与当时的历史基本相符B.是对斯大林模式的批评C.反映出作者渴望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D.设想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的实验3.“只有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合起来,才能使农村居民摆脱孤立无援的地位。
”苏俄的下列措施中最有助于实现这一点的是()A.余粮收集制B.建立集体农庄C.固定粮食税D.允许自由贸易4.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这表明()A.列宁意识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B.列宁突破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C.列宁已经认识到了计划和市场的本质D.列宁主张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5.下图是《俄国(苏联)实力发展曲线图》。
图中1935~1975年,苏联实力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原有的工业基础和能源储备都比较雄厚B.历次经济体制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C.加强了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控制D.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6.某班举行一场了历史辩论会,以下所示为双方辩手的主要观点。
据此推断辩论会主题是()A.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模式C.赫鲁晓夫改革D.勃列日涅夫改革7.“他们对苏联这项事业先表示怀疑,后表示兴趣。
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检测题: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 (共20题, 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 “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 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A.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实施新经济政策C. 按照五年计划组织经济建设D. 推行赫鲁晓夫改革2.“在经济建设中, 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 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 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必然会导致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下列最能说明此观点的政策是( )A.罗斯福新...........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C.斯大林模...........D.新经济政策3.1921-1927年, 苏联本国生产的拖拉机(按功率计算)只占供应农业的全部拖拉机中的8.3%, 从1933年起, 苏联不再进口拖拉机, 全部国产: 1940年机械动力己占农业动力的77.7%。
苏联粮食年平均产量在1925-1927年期间为7527万吨, 一五期间为7360万吨, 二五期间为7290万吨。
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不利于技术转......B.农业生产严重制约了工业化C.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进行经济封...D.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4.《俄罗斯历史》中写道: “斯大林时代就类似太空中突然喷发出的一颗超新星, 然后逐渐熄灭, 但在它的光辉照耀下把我们向前推进了差不多40年。
”这句话可以用来说明, 斯大林模式()A. 给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只有灾难B. 在俄国的历史上仅仅存在了40年C. 对俄国的贡献主要局限于航天工业D. 曾对俄国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5. “这可能被认为是奇观: 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吗?但是这丝毫也不是奇谈, 而是经济上完全无可争辩的事实。
”最先使“奇谈”变为“事实”的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B.新经济政策C.罗斯福新............D.“斯大林模式”6.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 “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史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 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B.实施新经济政策C.开创斯大林模........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7、如下表据《一个1920~1921 1921~1922 1922~1923 1923~1924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
2018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专题整合含答案
专题整合(一)知识结构认读[认读要领]一大核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两大初期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一大模式:斯大林模式三大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两大结果: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二)重大历史线索1、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1)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人力,战胜了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它作为应战解危的非常措施是成功的。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发展生产力的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是失败的。
2、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1)一个勇敢的调整:3、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1)斯大林探索的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阶级斗争尖锐化。
(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二)20世纪苏俄(苏联)经济政策与改革(因果关系型选择题【题型解读】1、从考查形式上看:有两种,一是题干列出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是“原因是”“是为了”“目的是”等;而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
2、从考查的素材看:多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典型例题】中国1978年底以后的经济改革获得了成功,而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其主要原因是()A、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D、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技法攻略】审题干―→“中国1978年的经济改革获得成功”是因为中国遵循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指导思想,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基础构建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1.历史背景(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政权。
(2)为巩固政权,与德国签定了条件苛刻的《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3)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勾结起来,向苏维埃俄国发动疯狂进攻。
2.主要内容(1)农业方面:实行。
(2)工业方面: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国家取消了自由贸易,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
(4)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得食”。
3.评价(1)它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
它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
(2)但是也出现了很多弊病和错误。
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经济危机(1)原因:长期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2)表现:粮食匮乏,工厂停工。
2.政治危机(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沿用。
(2)表现:农民暴动,工人罢工,叛乱。
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实施背景:面对严重的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情况。
2.开始标志:列宁在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以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3.主要内容(1)农业上,以固定的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2)工业上,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实行。
(3)商业方面:允许商品买卖,实行。
(4)分配制度上: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的工资制。
4.作用(1)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欢迎,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实现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使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5.认识: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1)1925年,苏联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选择题,自学自测(本大题共12小题,)1.苏共二十大召开前夕,毛泽东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在中央领导集体内提出了“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路”的思想。
能体现这一思想的著作是( )A.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 《新民主主义论》C. 《论人民民主专政》D. 《论十大关系》D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苏共二十大召开时间是1956年,当时中苏关系已经开始不友好,依据材料中“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路”说明毛泽东提出发展自己模式的思路,故选择D项符合题意。
A是1928年,B是1942年,C是1949年,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思想成果·毛泽东思想·《论十大关系》。
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其主旨是( )A.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B. 避免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老路C. 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问题D. 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A略3.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讨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B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发生在1953~1956年,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
因此,①④难以成为双方讨论的主题。
4.毛泽东曾说:“事情很明显,……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如果忽视或者不认真研究俄国革命的经验,不认真研究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并且按照本国的具体条件,有分析地、创造性地利用这些经验,那末,他就会或者陷入教条主义的错误,或者陷入修正主义的错误。
”这反映出()A. 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的科学探索B. 表明当时国内“左”倾错误已经泛滥C. 中共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质疑D. 中苏关系处于矛盾僵化状态A题目中毛泽东的话“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如果忽视或者不认真研究俄国革命的经验,不认真研究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并且按照本国的具体条件,有分析地、创造性地利用这些经验,那末,他就会或者陷入教条主义的错误,或者陷入修正主义的错误.”强调的是:对于苏联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要结合本国国情,是正确的思想,故A项正确;第 1 页“左”倾是一种错误的忽视国情的思潮,故B项错误;结合本国国情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非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质疑,只是建设属于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故C项错误;毛泽东的这段话发表时期并非是在中苏关系恶化时期,故D项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的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本题考查的是毛泽东思想,解题的关键在于根据材料“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如果忽视或者不认真研究俄国革命的经验,不认真研究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并且按照本国的具体条件,有分析地、创造性地利用这些经验,那末,他就会或者陷入教条主义的错误,或者陷入修正主义的错误.”分析.5.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也犯过类似的历史错误。
如苏联的肃反运动、农业集体化、片面发展重工业等,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与“人民公社化”“大跃进”等。
这些错误共同的历史经验教训是()A. 社会主义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要按比例协调发展B.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C. 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D. 社会主义建设要不断完善民主法制建设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肃反运动、农业集体化、片面发展重工业等,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与“人民公社化”“大跃进”等出现的原因是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或者没有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结合.归根到底是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故C正确.ABD均只涉及某个方面,均不能完全体现题干主旨,故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中苏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对过类似的历史错误共同原因的总结.本题考查中苏社会主义建设中失误原因的分析,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6.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这个报告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这是因为该报告A. 是在三大改造胜利完成的情况下提出的B. 主要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C. 总结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D. 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C本题考查《十大关系》。
根据材料“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强调中国特色的原因,B项是苏联,错误;D项是影响,错误;三大改造也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经验,A项归根结底也是在说C项的意思。
故选C项。
7.1956年,中国发生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如,中共八大召开,双百方针提出,毛泽东阐述十大关系,“向科学进军”热潮出现等,上述事件的共性是A. 苏联社会主义探索为中国提供经验教训B. 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调动各方面的因素C.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的体现D. 体现出国际局势深刻变化对中国的影响B本题考查对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掌握,考查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中共八大召开,为社会主义建设确立正确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是文化学术领域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毛泽东阐述十大关系,主要是探讨经济建设的问题,还有外交等方面;“向科学进军”是科技领域的探索,所以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故B正确;AD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刚开始,故C错误。
故选B。
8.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论断是正确的。
关于这一论断的说法正确的是()A. 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教训B. 强调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作为主要任务C. 明确了把阶级斗争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D. 强调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B本题考查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中共八大的论述反映了当时的客观实际,所以B符合题意。
AC说法错误;D没有体现。
故选B。
9.1956年4—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的《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这表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共党员()A.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B. 开始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C. 开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路线D. 已经突破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束缚B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旨在考查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
从1956年初开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故C项错误,B项正确。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是指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的。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A项错误,故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故选B。
10.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下列对其评述不正确的是( )A. 它是苏联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B. 它消除了苏联社会的专制与不公平现象C. 它开辟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创新D. 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并且存在着弊端B第 3 页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准确把握重要的历史概念的能力。
依据所学可知,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表现在政治方面是权力的高度集中,在经济方面是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适应了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是苏联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A项正确;但它并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并且存在弊端,D正确;C项“它开辟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符合史实,正确;B项表述错误,该模式没有消除苏联社会的专制与不公平现象。
现有的任何一种制度都不可能消除不公平的现象,只能尽量的减少不公平现象的发生,符合题意要求。
故选B。
11.下列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表述正确的是①面临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②总结了我国和国际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教训③继承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④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落后国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D略12.1956年,毛泽东在探究斯大林犯错误的原因时说,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与实践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在“第二次结合”时期,毛泽东吸取苏联建设的教训强调A.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B. 创造性的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的蓝图C. 我们必须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等十个关系D. 我们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C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的能力。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与题干“1956年,毛泽东在探究”相符,C正确;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与材料中“1956年”不符,A错误;B 为抗战时期毛泽东概括的新民主革命的思想,与材料中“1956年”、“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不符,排除;D与题意和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C。
二、非选择题,自练自提(本大题共3小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25年,苏联恢复国民经济后,进入了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它从1926年到19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