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50题: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版,含解析)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50题: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版,含解析)1.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B.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C.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D.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出现2.商代是青铜文明的繁荣时期。
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常铸有铭文,标明器主的族氏和祭祀对象,记载商王对器主的恩赐,说明器物的用途。
从材料看,商代铸造青铜器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A.强化国家政权机能B.扩大统治区域C.突破血缘组织框架D.完善宗法制度3.明清时期,松江府及其周边地区出现了早期的“工业化”,使农业经济与农家经营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棉花种植超过了传统的稻米种植,甚至达到了“棉九稻一”,乃至专种棉花不种稻米的程度。
这一现象A.助推了当地经济结构的变化B.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C.促进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D.是劳动力市场化的直接体现4.秦汉时期,产生于春秋战国的那些家庭历史的物质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整合和普遍化,成为后来两千多年来持续保持的强固传统。
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夫妇同一个已婚子女组成的直系家庭,成为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家庭形式。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C.铁犁牛耕的出现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5.明万历年间,苏州“城中机户数千”,雇工“数千人”。
乾隆时,苏州东半城更是“专其业者不啻万家”,“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
这反映当时江南地区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民营丝织业得以较大发展C.雇佣劳动趋于普及D.政府鼓励民间丝织业发展6.庄票形成于清朝前期,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上面写有一定金额并由钱庄负责兑现。
庄票都不记名,不论何人持有,凭票即付,不得挂失和止付,所以庄票可以代替现金流通。
这表明当时A.工商业市镇发展B.抑商政策松动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重视商业信誉7.如图是山西浑源县李峪村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发现的春秋后期晋墓出土的青铜牛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牛鼻上有鼻环。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答案及解析1.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
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
对此不合理的推论是A.鼓励垦荒、减税,有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B.大量垦荒,可能加速人口的增长C.禁止官吏勒索,保证了清朝政治的清廉D.过度垦荒,容易造成环境的破坏【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鼓励垦荒,这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可能加速人口的增加,但过度垦荒,容易造成环境的破坏,故ABD项正确;材料中禁止官吏勒索,是为了垦荒,但无法保证清朝政治的清廉,故C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鼓励垦荒2.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
……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
”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A.制瓷业开始兴起B.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C.全员参与瓷器生产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可知当时已经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故本题选B项。
A项不符合史实,东汉早已有制瓷业;C 项从材料无法体现;明朝中后期以后,民营手工业居于主导,但不是占领了整个市场,D项表述错误。
3.《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试题: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检测:试题 含解析
第二单元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安徽合肥二模)“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B.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C.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D.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解析:A 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中国古代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的是自然经济,A项正确;宗法制、外儒内法的思想都属于上层建筑层面,B、C两项错误。
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有一定影响,但不能起决定作用,D项错误。
2.(2018·山东济南一模)光武帝刘秀曾两次下令度田(清丈土地,核实户口),但均告失败。
特别是像河南、南阳等地,度田官都知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根本不敢如实度田。
据此可知光武帝度田( )A.触犯了地方豪强地主的利益B.削弱了中央政治经济力量C.破坏了均田制度的顺利推行D.推动了田庄经济迅速发展解析:A 据材料可知,阻碍光武帝度田的主要是“近臣”“近亲”等地方豪强势力,这说明该举措触犯了其利益,故A项正确。
光武帝“下令度田(清丈土地,核实户口)”目的在于加强中央经济力量,故B项错误。
均田制自北魏开始实行,光武帝生活在东汉时期,在此之前,故C 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中央意在削弱田庄势力,故D项错误。
3.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包子、馒头、千层饼等已出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出现“饮食混乱,无南北之分”的现象。
这反映了( )A.南北经济交往密切B.经济南移趋势明显C.饮食文化日益丰富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解析:B 南北经济交往密切与材料中仅强调江南一带变化不符,故排除A项;根据材料得出唐宋时期南方经济获得发展,土地利用率极大提高,进而出现饮食方面的变化,故答案为B项;饮食文化日益丰富仅为材料现象而非本质,故排除C项;耕作技术不断提高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新人教版(含参考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单元质检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北沧州12月教学质量监测,1)《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
材料反映了()A.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B.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D.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先知稼穑之艰难”表明当政者对农业的重视,故A项正确;当政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C 项错误;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
2.(2018黑龙江哈尔滨三中第三次验收考试,2)“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这主要体现了小农经济()A.稳定性强B.生命力顽强C.基础脆弱D.生产工具简单答案B解析小农经济的稳定性体现在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并以家庭为单位,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的再生产”,这恰恰是小农经济生命力顽强的一种体现,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可知,小农经济的基础是相对稳固而非脆弱,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生产工具尽管具有简单化的特点,但不是材料所强调的重点,故D项错误。
3.(2018内蒙古呼和浩特质量普查调研,4)明洪武元年(1368年),全国产铁总量高达1847.5万市斤。
七年,铁总产量近905.3万市斤,其中官铁占总额的1/2。
二十八年,内库存铁3743万市斤,故明太祖下令官冶停办,对民营铁矿的课税率取1/10。
据此可以推知当时()A.铁矿冶炼水平超过前代B.官营工场规模不及民营C.铁矿经营政策相对保守D.朝廷鼓励民间兴办矿业答案C解析题目中并未牵涉明代与前代铁产量的比较,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涉及官营和民营规模的比较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故明太祖下令官冶停办,对民营铁矿的课税率取1/10”得出明代政府的铁矿经营政策相对保守,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与题目中“对民营铁矿的课税率取1/10”不相符,故错误。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解析
单元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雅安一模)汉代的铁农具在我国东北、西北均有大量出土,陕西还有成批成组的铁农具出土,其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规格统一。
这反映了汉代() A.官营手工业以生产农具为主B.农具生产的标准化和系列化C.铁犁牛耕技术开始普遍推广D.农具种类式样走向完备成熟解析:选B材料强调的是汉代的铁农具种类而非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由材料“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可知农具生产系列化,由材料“规格统一”可知生产标准化,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汉代以后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C项错误;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出现标志农具种类式样走向完备成熟,故D项错误。
2.西汉政府在丝织业发达地区设置官营丝织作坊,如齐郡有“三服官”主管制作“天子之服”,所属“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
长安有东、西织室,汉元帝时,每年花费五千万钱以上。
这反映出汉代()A.丝织业的生产技术高超B.官营生产超过私营作坊C.官营丝织业生产规模大D.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解析:选C“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表明生产规模大,花费多,但没有涉及生产技术高超,故A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没有关于私营作坊生产的情况,二者无法比较,故B项错误;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与史实不符,家庭手工业也生产丝织品,故D项错误。
3.(2019·南宁摸底)下图为汉画像石《纺织》,画面上清晰地呈现出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即一人调丝,一人络丝、并丝,一人踏机织作,图中所使用的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
据此可知,汉代()A.劳动人民勤劳智慧B.棉纺织业水平高超C.发明擀弹纺织技术D.文明程度世界领先解析:选A据材料“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和“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说明汉朝的纺织技术非常先进,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故A项正确;依据所学,棉纺织业兴起于南宋后期而不是汉朝,故B项错误;据材料“一人调丝,一人络丝、并丝,一人踏机织作”可知没有擀弹纺织技术,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汉朝纺织技术世界领先而不是文明,故D项错误。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单元检测: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
单元检测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模拟)更赋,汉制,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边、更卒。
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
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而所出之钱,即谓之更赋。
更赋的实行()A.成了汉朝敛财的重要途径B.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C.反映了汉朝商品经济的发达D.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解析:据材料“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可知通过更赋能够减少对农民的负担,尤其是在农忙时,让农民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
答案:B 2.(2019·合肥模拟)王祯在《农书》中认为农业生产的关键在于对宜、地宜,并详细地论述了开垦、土壤、耕种、施肥、水利灌溉、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业操作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据此可知,我国古代农业生产()A.注重精耕细作B.结构日趋合理C.分工日益细化D.技术领先世界解析: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与材料“开垦、土壤、耕种、施肥、水利灌溉、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业操作的基本原则和措施”相符,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答案:A 3.(2019·济南模拟)下表取自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景帝(前157—前141在位)二年南郡江陵县郑里康簿(土地、赋税等情况记录簿)。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C.自耕小农经济盛行D.土地租佃现象普遍解析:根据表中每户最多耕地54亩与最少耕地8亩可知当时该地每户都拥有一定数量的耕地,自耕小农经济盛行,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郑里户口和耕地数量,无法体现精耕细作,故A项错误;根据表中每户最多田亩数为54亩可知当时耕地分配较为均匀,并未形成田庄经济,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土地租佃现象,故D项错误。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验收评估(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
阶段验收评估(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在古代中国,农业被统治者看作是立国之本。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农业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中国早在七八千年前的黄河流域和珠江流域就形成了农耕经济②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③古代中国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是在春秋战国时期④唐代的曲辕犁能够控制耕土的深浅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2.(2012·肇庆一模)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述:“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
”材料表明( )A.牛耕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B.牛耕在当时开始出现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D.农耕经济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3.(2012·茂名模拟)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
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C.男女分工明确D.田园生活自然悠闲4.(2012·太原测评)古罗马普林尼在其《自然史》中写道:“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材料反映出( ) A.当时中国与罗马有直接贸易往来B.苏州是当时著名丝织业中心C.中国的丝织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D.当时罗马朝廷生活奢侈腐化5.(2012·苏州调研)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
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
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
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工场手工业D.家庭手工业6.(2012·吉林二模)宋史专家赵宝珠认为,“……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考案6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必修2含解析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时间:分钟满分: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计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河南八市测评)据资料统计,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数目则有所减少。
这表明( ).经济发展赖于政治稳定.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解析] 魏晋时期北方经济水平更发达,故水利技术水平比南方高,故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影响社会发展,水利工程数目减少,故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南方水利工程数量增加,不能反映出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故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出现在南宋以后,故项错误。
.(·吉林百校联盟联考)唐代《独异志》(卷下)载:“李衡,江陵种桔千树,赚钱收其利,谓其子曰:‘吾有木奴千头,可为汝业,当终身衣食也。
’”这反映出当时( ).粮食产量已满足需求.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农产品的商品化现象.江淮地区经济最发达[解析]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故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种植桔树可以成为生计来源,不能说明粮食产量已经满足社会需求,故项错误;在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之前,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北方黄河流域,故项错误;从材料中李衡种桔子就能赚钱,可知农产品商品化现象明显,故项正确。
.(·广东惠州一模)明末清初张履祥的《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
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
该方案重在强调(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解析] 材料“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说明在理想状态下的小农经营规划:以粮食、经济作物等复合式的生产结构,进行多种商品化的生产经营,即强调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能为农村家庭消费提供可能性,故项正确;材料“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说明该方案强调的不是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故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农业产业结构,不涉及精耕细作技术,故项错误;材料“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反映了商品化经营,已逐步超出了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的范畴,故项错误。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刷题本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解析)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刷题本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唐代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宋代汴京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
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御街成为主要的商业街。
这说明宋代( )A.主要城市已经不再是政治中心B.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C.城市格局和功能发生重大演变D.工商业市镇在沿海沿江地区兴起2.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A.白银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B.新航路开辟导致国际贸易大发展C.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D.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求3.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
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流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田,采矿淘金。
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 )A.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B.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C.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D.导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4.唐大中九年,卢求在《成都记序》中对扬州、益州进行了比较:“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以扬为首,盖声势也。
人物繁盛,悉皆土著,江山之秀,罗锦之丽,管弦歌舞之多,伎巧百工之富,其人勇且让,其地腴以善熟,较其要妙,扬不足以侔其半。
”下列与“其”繁盛密切相关的是( )A.大运河的开通B.南诏的影响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D.都江堰的作用5.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普天之下,抟心揖志(指专心一致)。
”材料表明重农抑商政策( )A.激发了小农阶层追求社会财富的心理B.体现了商鞅变法采取措施的历史进步性C.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稳定D.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具有片面性6.东汉时期,有些地方很多农民主动离开或抛弃自己的土地,加入豪强地主的庄园进行大规模的工商业生产。
2020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试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
单元综合测试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河北邯郸一模·24]成书于春秋晚期的《考工记》记载,周朝都城采取“左祖右社”的布局,“祖”为宗庙,是供奉周王室祖先的地方,“社"为社稷,是国家举行大典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
这一布局反映了当时( )A.“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统治思想B.森严的宗法等级关系C.“天人合一,时空一体”的哲学思想D.“君权神授"思想萌芽解析:材料中“祖为宗庙”体现宗法制,“社为社稷”体现分封制,“左祖右社的布局”体现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统治思想,故A 项正确;宗法制强调血缘,分封制强调等级,故B项错误;“天人合一”是董仲舒提出的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管理国家的思想而非君主权力的来源,故D项错误。
答案:A2.[2019·福建师大附中月考]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D.男耕女织生产模式确立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大意是亲自率领妻子儿女,竭尽全力耕田种粮,植桑养蚕,灌溉果园,经营产业,以向官府交纳赋税;“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
"大意是自己在垄上耕田,妻子在前面除草;“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
”大意是立春举行耕田仪式,用土堆人像各两人.根据材料可知,其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当时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开始,C项正确。
答案:C3.西汉时期的犁铧比战国时有所改进,有铁口犁铧、尖峰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大型犁铧等;政府曾下令禁止杀牛和盗牛,并在北方边境设苑养马。
这主要表明西汉时期()A.封建政府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B.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C.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了重大突破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支配地位解析:材料并未体现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犁铧的改进,政府“禁止杀牛和盗牛"并且“设苑养马"等信息可以看出西汉政府重视铁犁牛耕,这有利于推动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仍是铁犁牛耕,农业生产技术并未出现重大突破,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小农经济的地位,故D 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检测: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庄子·则阳》篇说:“昔予为禾,耕而鲁莽之,则其实亦鲁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则其实亦灭裂而报予。
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耨之,其禾蘩以滋,予终年厌飧。
”这表明( ) A.战国时期的耕作是隔年轮耕B.战国时期对于土壤种类已积累相当丰富的经验C.耕作技术水平低而导致歉收D.我国农业生产开始由粗放耕作向精耕细作转变2.《管子·海王》载:“今铁官之数曰……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然后)其事立。
”这段材料反映出( )A.铁制农具已为农家所必备B.铁制农具归政府统一管辖C.铁制农具由铁官统一配置D.小农经济发展非常迅速3.右图典型地反映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刀耕火种是主要的耕作方式B.男女分工趋向合理C.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D.国家重视家庭纺织业的发展4.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
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
”这主要说明(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C.体现了“耕者有其田”D.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5.下图是对我国古代经济一次重要转变的描述,这一转变( )A.前提条件是铁犁牛耕的使用B.标志着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成C.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D.奠定了我国古代产业结构的基础6.《汉书·食货志》记载:“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
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
”材料主要说明( ) A.均田制的实行让农民安居乐业B.平均主义导致土地私有现象普遍C.主张恢复井田制下土地授受关系D.小农经济下农民生产生活祥和景象7.形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观念的社会背景是( )A.小农经济盛行B.“闭关锁国”政策推行C.商品流通不畅D.传统手工产量不高8.《汉书》记载:“(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综合检测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
专题综合检测(六)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河北廊坊联考)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发掘的两汉时期铁制犁具、起土农具范出土情况表。
据此可以得出的史实是,两汉时期( )A.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确立B.南方农业经济较为落后C.冶铁业以农具生产为主D.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答案D解析A项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早于题干中的时间“两汉时期”,排除;图表中未提及南、北方农耕经济的比较,故排除B项;C项中“为主”的说法孤证不立,排除;由图表中两汉时期,陕西、山东、河南等地出现铁制农具的现象,可知该时期铁制农具已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故D项正确。
2.(2019·黑龙江鹤岗一中月考)汉文帝时,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
但普通五口之农家,所耕之地不过百亩,全年所收不过100石,根本无600石余粮来换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
这表明当时( )A.纳粟拜爵为选官主要途径B.农民贫困导致政府遏制商人C.重农政策使百姓受益有限D.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答案C解析材料“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的意思是说政府想通过收取一定的粟让老百姓封爵,可是由于百姓收入较低,无法满足,显示出重农政策与现实相背离,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选官制度的变化,故A项排除;农民贫困与抑商政策无关,故B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垄断”。
3.(2019·黑龙江哈三中调研)更赋,汉制,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卒、更卒.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
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而所出之钱,即谓之更赋。
更赋的实行( )A.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成为政府敛财的主要手段C.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达D.促进了汉初经济逐渐恢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可知,该做法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A项正确;更赋是指政府拿到钱后雇人服役,而不是成为政府敛财的主要手段,故排除B;材料强调更赋的实行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不是反映商品经济的发达,故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更赋的实行促进了汉初经济逐渐恢复,而是强调更赋的实行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排除D。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课件新人教版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解析】选A。材料中“百年前”与“如今”雇工待遇 的变化,反映的是明代手工业者地位上升,这与市镇经 济及手工业发展密不可分,故选A。材料反映明代手工 业者社会地位提高,未涉及是否重农,故B错误。“社会 矛盾日益尖锐”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C。随着一条 鞭法出台,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排除D。
经历了由西向东、从北到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 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
农本商末是中国古代长期奉行的经济思想,在明 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环境下,黄宗羲提出“工商 皆本”思想,冲击了农本传统思想
方面 经济结构
经济政策
特点
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封 建经济母体内孕育出了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古代政府大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明清时 期还实施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 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
选项本身 错误
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
4.思想观念因素: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 作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往往对工商业采取压 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 商业。
一、明清时期的市镇经济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
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 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 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 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
【解析】选A。结合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可知, 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仍大体保持领先地 位。具体解析如下:
选 与正确答案 项 的对应度
判断理由
2020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解析)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高频考点呈现】考点一古代农业的发展与繁荣考点二古代手工业的辉煌考点三古代商业的发展与突破考点四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高频考点剖析】考点一古代农业的发展与繁荣[考点回顾]1.耕作方式:春秋战国出现铁犁牛耕;汉代耦犁和一牛挽犁法;隋唐出现曲辕犁。
2.基本特征:精耕细作(1)生产工具:铁农具;翻车、筒车、耧车。
(2)生产技术:牛耕,都江堰、白渠,耕耙耱技术。
(3)耕作方法:垄作法、代田法。
3.基本模式:小农经济(1)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影响: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4.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制。
(2)夏商周:以井田制为主要形式的土地国有制。
(3)封建社会:战国时期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推行的土地国有制。
[考点深化]1.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特点(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使用铁犁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实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5)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情况看:一方面,国家可以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赈灾救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灾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征收的农业赋税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2.古代中国农业发展史给我们的启示(1)现代科学、现代装备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及优势。
(2)稳定的政治局面及合理的政策,是农业发展的前提。
(3)要把发展农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大结构下思考,三大产业结构合理协调发展。
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练习:第6单元单元综合训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
单元综合训练(共100分,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9·湖南永州一模)《汉书》载:“卜式,河南人也……式入山牧,羊致千余头,买田宅。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言陂泽养鱼,一岁收得千石卖也……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
”这反映出汉代()A.传统农牧业的兴旺发达B.出现了大规模私营畜牧业C.土地经营方式的多样化D.生产方式受匈奴影响较大解析:据材料“式入山牧……言陂泽养鱼……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可知,土地利用形式多样化,C项正确。
答案:C2.(2018·安徽淮南二模)《吕氏春秋·审时》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齐民要术·种谷》中也有“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结论。
这反映了古代农业具有()A.和谐统一的生态观B.因地制宜的生产观C.人定胜天的世界观D.精耕细作的发展观解析:“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强调了农业与自然的和谐,A项正确。
答案:A3.(2018·云南一模)明末清初学者张履祥在《补农书》中描述了浙江嘉兴一带植桑的情况:“一亩可养十数筐,少亦四五筐,最下二三筐”,“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一亩之息。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A.桑蚕业是农民基本收入来源B.开始成为重要的丝织业中心C.栽桑养蚕收入已可超过种粮D.经济作物种植超过粮食作物解析:该地区桑蚕业是农民基本收入来源与材料的内容强调植桑养蚕收入超过种粮不符,A项错误;该地区开始成为重要的丝织业中心与材料的内容强调植桑养蚕收入超过种粮不符,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一亩之息”可知,当地植桑养蚕收入超过种粮,C项正确;经济作物种植超过粮食作物与史实不符,因为农民以粮食植物种植为主,D项错误。
答案:C4.(2018·天一大联考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二)唐朝后期,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训练(B卷,含解析)
1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B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农业生产概况比较表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经济重心逐渐转移至南方B .南方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只装订不密封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C.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D.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2.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3.《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A.农耕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4.据《商君书》所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依据上述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上古时期已经出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B.农耕生产方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生活C.神农氏建立了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D.此史料可以作为神农氏真实存在的史证25.如图是汉代徐州画像石。
它反映了A.牛耕技术普及全国B.井田制下的集体劳作C.曲辕犁进一步完善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6.明中叶以后,由于赋役沉重,农民纷纷种植具有较高价值的经济作物或兼营其他副业,一些以经济作物为原料的手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棉纺织业、丝织业成为许多家庭的主要副业。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训练(A卷,含解析)
1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明代时,吴地的富有家庭多将太湖边洼芜土地,因地势改为鱼塘和可耕地,并在田堰边角种植果树、蔬菜,所得收入较一般的单一农作物种植高出许多。
这说明该地区农业 A .出现地域性经营特色 B .坚守男耕女织传统 C .向着商品化方向发展只装订不密封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D.盛行雇工劳动制度2.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
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B.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C.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D.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3.《尚书·禹贡》将天下划为九州,并对九州的土壤进行了鉴定,其中的冀州、豫州、兖州、青州都处于商王朝活动频繁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反映出商代A.统治区域较为集中B.中央集权尚未确立C.农业生产地位重要D.耕作技术有待提高4.《国语周语中》中说:“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意思是说公田埋没在杂草丛中,庄稼熟了也无人收割。
究其根源在于:A.生产力的巨大进步B.劳动者更关注私田C.井田制度日趋衰落D.国君权威一落千丈25.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这说明A.农村小农经济日益解体B.私营手工业得到发展C.农业生产结构有所改变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6.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2020版3年高考2年模拟历史一轮复习山西专版单元检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
单元综合检测一、选择题1.(2019黑龙江哈尔滨质检)汉武帝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
后世的历朝历代,也大都心照不宣地沿用了这一做法。
这主要体现了( )A.历代皇帝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B.汉代经济制度为后代所推崇C.富商大贾与小农之间的矛盾D.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答案 D 材料强调的是后世对汉武帝专卖制度的沿用,说明历代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
历代皇帝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不合题意,故D项正确,A项错误;汉代经济制度为后代所推崇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铸铁器、煮盐者”,即手工业者,没有涉及富商大贾与小农,故C项错误。
2.(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起点考试)汉代田庄主在地方拥有相当大的社会势力,出现了“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的局面,时人有“宁负两千石,无负豪大家”之说。
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政治实力与经济实力开始重合C.豪强大族操控国家政权D.抑制豪强成为社会发展之必须答案 D 据材料“宁负两千石,无负豪大家”及所学,可知豪强实力强大威胁中央,抑制豪强成为社会发展之必须,故D项正确。
3.(2018江西南昌三模)汉唐以来,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经常呈现由北到南的格局,而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开创了由东向西大移民的先例。
上述材料表明( )A.古代后期经济重心有西移之势B.经济格局影响人口分布C.清前期四川的社会局势比湖南、广东更稳定D.集权制度决定移民走向答案 B 清初的这场“湖广填四川”活动,不再是战乱、政权更迭所导致的被动性移民,而是在一系列鼓励性政策支持下的自发性经济移民,把我国人口空间移动的特点、格局和规律表现得十分充分,说明经济格局影响人口分布,故B项正确。
4.(2018课标Ⅱ)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2019黑龙江哈尔滨质检)汉武帝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
后世的历朝历代,也大都心照不宣地沿用了这一做法。
这主要体现了( )A.历代皇帝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B.汉代经济制度为后代所推崇C.富商大贾与小农之间的矛盾D.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答案 D 材料强调的是后世对汉武帝专卖制度的沿用,说明历代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
历代皇帝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不合题意,故D项正确,A项错误;汉代经济制度为后代所推崇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铸铁器、煮盐者”,即手工业者,没有涉及富商大贾与小农,故C项错误。
2.(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起点考试)汉代田庄主在地方拥有相当大的社会势力,出现了“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的局面,时人有“宁负两千石,无负豪大家”之说。
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政治实力与经济实力开始重合C.豪强大族操控国家政权D.抑制豪强成为社会发展之必须答案 D 据材料“宁负两千石,无负豪大家”及所学,可知豪强实力强大威胁中央,抑制豪强成为社会发展之必须,故D项正确。
3.(2018江西南昌三模)汉唐以来,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经常呈现由北到南的格局,而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开创了由东向西大移民的先例。
上述材料表明( )A.古代后期经济重心有西移之势B.经济格局影响人口分布C.清前期四川的社会局势比湖南、广东更稳定D.集权制度决定移民走向答案 B 清初的这场“湖广填四川”活动,不再是战乱、政权更迭所导致的被动性移民,而是在一系列鼓励性政策支持下的自发性经济移民,把我国人口空间移动的特点、格局和规律表现得十分充分,说明经济格局影响人口分布,故B项正确。
4.(2018课标Ⅱ)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 B 材料中“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说明当时小农破产的现象已很严重,表明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故B项正确。
西汉文景时期,政府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
材料并未体现粮价低抑制了当时农民的生产热情,故C项错误。
富商大贾只是操纵物价,其并不能操纵税收,故D项错误。
5.(2018福建三明二模)元朝匠户子孙世袭,被长期“纠集”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工作,而到明朝初年,匠户除在规定时间服役外,其余时间都可以“自由趁作”。
这种变化( )A.表明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B.标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C.说明匠户地位和身份的根本改变D.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兴起答案 D 根据材料“元朝匠户……被长期‘纠集’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工作,而到明朝初年,匠户除在规定时间服役外,其余时间都可以‘自由趁作’”,封建政府对匠户控制的松弛有利于手工工场的产生,故D项正确。
6.(2018安徽合肥摸底)下面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答案 A 根据题图可知,当地工场工人占到苏杭地区居民约三分之一的比例,这表明工场手工业在当地的社会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故A项正确。
7.“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答案 A 从材料信息可知,宋代的镇增加“兼酒税之事”的功能,即在商业繁华地点征收商业税,这客观上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
8.(2018安徽安庆一模)下表为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据此变化可知,当时的北宋(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单位:万两)租税(正赋)收入征榷收入商税收入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997) 2 408.1 1 167.7 400 60∶40天禧末(1021) 2 641.2 2 670.0 1 204 40∶60 熙宁十年(1077)2 021.34 248.4 868.8 28∶72A.传统经济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B.征收重税以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C.赋税多元化改变了政府财政来源D.征收赋税多元化促进了经济发展答案 C 表格来看,赋税的征收不再单一,征收总量在不断增长,故C项正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故A项错误;“征榷收入”“商税收入”没有说明商业的总量,无法说明是否重税,故B项错误;由于材料中没有提及各种税收的征收标准,无法决断是推动还是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
9.(2019河北石家庄一模)17世纪,郑成功所属的郑氏集团从葡萄牙控制的澳门购进丝织物运往日本贩卖,再从日本买进货物运到菲律宾转售给西班牙人;或从中国满载货物运往中南半岛和马六甲等地贸易,再换回苏木、胡椒等。
这反映出当时( )A.国际经济区域的互补性B.中国已经主宰远东贸易C.中国海禁政策逐渐松弛D.地方割据促进经济发展答案 A 由材料“从葡萄牙控制的澳门购进丝织物运往日本贩卖”“从日本买进货物运到菲律宾转售给西班牙人”“从中国满载货物运往中南半岛和马六甲等地贸易,再换回苏木、胡椒”可知经济发展具有区域性,以及国际经济通过海外贸易达到区域互补,故A项正确。
10.(2018福建南平三模)春秋时期,建立国储粮制度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
因为连续多年大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绨,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其他生产。
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这说明( )A.农业具有战略价值B.商战决定争霸成效C.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D.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答案 A 齐国对鲁国进行的商战,主要是通过进口鲁国的丝织品,使得鲁国民众放弃农业的粮食生产,然后齐国再阻断鲁国的粮食进口,最终使鲁国屈服,这体现了农业在此时期的战略价值,故A项正确。
11.(2018山西晋中高考适应性调研)早在明末清初,中国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就先后创办了印局、帐局、票号等金融机构,但遗憾的是他们的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
不仅如此,由于缺乏大规模海上贸易,中国商业丧失了扩大发展的机会。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封建专制制度阻碍社会发展B.重农抑商政策影响资金流向C.闭关锁国国策限制国际交往D.“官本位”思想影响人才走向答案 A “中国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就先后创办了印局、帐局、票号等金融机构,但遗憾的是他们的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
不仅如此,由于缺乏大规模海上贸易,中国商业丧失了扩大发展的机会”其根本原因在于腐朽的封建制度,故A项正确。
12.《史记·货殖列传》说:“孝、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辏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都市人口膨胀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变化B.对外贸易兴盛带来了社会风气的恶化C.城市规模扩大引发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商品经济发展造成了社会观念的转变答案 A 材料反映了咸阳、长安由于其政治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四方人、物汇集于此,造成人多地少,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商业,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3.(2019湖南长郡中学、雅礼中学、长沙一中、师大附中1月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徽州商人无论营业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数与资本,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
其商业活动遍布全国,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徽商的商业成绩与他自身坚持的义利观念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徽商在坚持中国传统重义的大环境下,合理地注入利的成分因素。
徽商的义利观促进了商业活动中诚信观念的形成,对商业活动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他毕竟产生于小农经济时代,根植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土壤中,商品经济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所以他本身就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在徽商经营商业获利之后,也都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信条,把获得的钱财,用于购置土地或者买官。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材料二近代早期(1500—1750年),海道大通打破了地区间闭塞和隔绝的状态,给商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英国抓住机遇,实施重商主义政策,迈入了“商业资本主义”的时代。
商人建立贸易公司,探寻新的贸易路线,积极从事海外贸易等活动,使英国的各条商路大开,英国的贸易触角深入世界各地。
随着商业贸易的广泛开展,商人财富迅速增加,促进了商人资本的积累,商人将商业资本投向农业和工业。
英国商人在城市政权中几乎是一统天下,控制伦敦政权的主要是伦敦12大同业公会的成员及各贸易公司的主要人物。
商人在议会中的总人数在15%~17%之间。
商人在议会中人数增加,就有优势维护自身的阶级利益,并通过种种措施促使议会通过有利于本阶级的议案。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英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徽商的价值观,并对其作简要评析。
(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变迁的视角指出,与明清时期中国相比,英国近代商人群体崛起的不同影响,并分析原因。
(10分)答案(1)价值观:以义为利,讲究诚信;以义取利,肯定利益,义利相通;以末起家,以本守之。
评析:徽商吸收传统思想中“以义为上,诚信为先”的核心价值,并将之作为商业活动的指导原则,推动了徽商的发展与壮大;“以义取利”冲击了传统思想观念,适应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以末起家,以本守之”仍然保留着农本商末的迂腐保守观念,致使商业资金不能更好地运用到商业经济活动中去,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2)不同影响:明清时期的中国商人群体没有成为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英国商人群体有力地推动社会转型。
原因:英国商人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商人将商业资本投向农业和工业,推动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英国商人较大程度地参政,有利于英国较早地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人文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英国商人的思想解放。
14.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对明清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往往做出不同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
……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
……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
……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