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期中试题

合集下载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语文答案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语文答案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每小题2分,共20分)1. C2. D3. B4. A5. D6. C7. B8. A9. D10. C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5分)11.(1)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了他在面对困境时的勇敢和坚韧。

(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生比作一场马拉松,强调了在人生旅途中要持之以恒,不断追求进步。

12.(1)文章通过对比主人公在困境中的坚持和放弃,突出了坚持的重要性。

(2)作者认为,只有坚持才能克服困难,实现人生价值。

13.(1)文章通过描写主人公在困境中的努力和奋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道路的思考。

(2)作者认为,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到达终点。

14.(1)文章通过对比主人公在困境中的表现,强调了勇敢面对困难的重要性。

(2)作者鼓励读者在面对困境时,要勇敢地站起来,坚持自己的信念。

三、古诗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5分)15.(1)望岳(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这首诗通过描写泰山的雄伟壮观,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16.(1)滕王阁序(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这句话通过描写落霞、孤鹜、秋水等景物,表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景色。

17.(1)长恨歌(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3)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和永恒的追求。

18.(1)庐山谣(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这句话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

四、作文(50分)题目:我的青春梦想答案:我的青春梦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教师这个职业,对我来说,既神圣又充满挑战。

它需要我具备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师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在我眼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困惑中找到答案,在挫折中找到勇气。

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闪亮的星星,只要给他们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条件,他们就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箴言(zhēn)恣意(zì)踌躇(chóu)B. 蹉跎(cuō)缄默(jiān)旖旎(yǐ)C. 蹉跎(cuō)缄默(jiān)旖旎(nǐ)D. 箴言(zhēn)恣意(zì)踌躇(chú)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B. 由于他刻苦学习,因此成绩优异。

C.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D. 我们要注意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像一只猛虎下山,勇往直前。

B. 他的心情像天气一样变化无常。

C. 她的声音如同泉水般清澈。

D. 他的行为让人难以捉摸。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太阳从东方升起。

C. 月亮悄悄地爬上了树梢。

D. 星星在夜空中闪烁。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绩优异。

B.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地回春。

C. 他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学习。

D. 他喜欢音乐,喜欢运动,喜欢阅读。

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B. 学习是为了什么?C. 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

D. 我们应该热爱学习。

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难道我们不应该热爱学习吗?B. 学习难道不是为了提高自己吗?C. 我们应该热爱学习。

D. 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

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跑得比兔子还快。

B. 他学习非常认真。

C. 他的成绩很好。

D. 他非常热爱学习。

9.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复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热爱学习,热爱学习,热爱学习。

B. 学习,学习,再学习。

C. 他热爱学习,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川师附中高二期中试卷语文

川师附中高二期中试卷语文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潜移默化摇曳生姿稳操胜券B. 脱颖而出气喘吁吁眉清目秀C. 负荆请罪风餐露宿毛骨悚然D. 倾国倾城鸡犬升天气壮山河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决定增设多种兴趣小组。

B.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使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C.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D. 她的演讲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

B. 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明白了他的心意。

C. 他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演讲,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听着。

D. 那个问题他一直没有回答,这让我感到非常疑惑。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这个问题上,他的看法与大多数人截然不同。

B. 她的文章语言流畅,逻辑严密,令人信服。

C. 虽然他身患重病,但仍然乐观地面对生活。

D.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涉及历史,还涵盖了科技。

二、现代文阅读(4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文章一:人工智能的发展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

从智能家居到自动驾驶,从在线教育到医疗诊断,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隐私泄露、失业问题等。

(1)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分)(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人工智能发展的看法。

(6分)文章二:青春的奋斗青春是一段充满激情和活力的时光,也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我们应当珍惜时光,努力奋斗,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1)请从文章中找出两个体现青春奋斗精神的例子。

(4分)(2)结合你的实际,谈谈如何让自己的青春更加有意义。

(6分)三、古诗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二语文本试卷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这个说法自然没错,但它在强调《诗经》的文学特征时,忽略了它在伦理层面的意义——而后者显然更为重要。

严格地说,《诗经》是一部伦理的乐歌总集,它是华夏先民把自己对于国家、社会、家庭、婚姻、人生、自然等诸多方面的态度与认识,通过自然的歌唱,最诚挚地表现了出来。

所以,如果在概括《诗经》是怎样一部著作时抛弃了“伦理”二字,对《诗经》性质的定义就是不准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

关于这一点,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有很好的说明。

他说:“我们要懂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观点,最好的资料,无过于此《诗经》三百篇。

”近代学者曾经认为从文学角度研究《诗经》,是恢复了《诗经》本来的面貌。

顾颉刚连载于1923年《小说月报》上的大文《〈诗经〉的厄运与幸运》明确指出:“《诗经》是一部文学书。

”当时一批学人,如胡适、郑振铎等,都参加了关于《诗经》性质的讨论,并且达成了共识:《诗经》是文学,不是经。

但是《诗经》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仅仅是一部“诗歌总集”能够概括的吗?显然不能。

我们还必须看到,它是“诗”也是“经”,它是文学与伦理的凝合。

“诗”成就了它的美质,伦理成就了它“经”的地位。

如果我们仅仅把它作为文学对待,我们就会把两千年来研究《诗经》的大著作当作封建的垃圾处理掉,这对前人的成果是一种极不尊重的态度。

最新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最新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最新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礼”的内涵十分丰富。

首先,“礼”强调秩序和规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有相应的礼仪规范,这些规范规定了人们在不同场合下的行为举止,从而维护了社会的秩序。

其次,“礼”注重道德修养。

礼仪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内在道德的体现。

通过遵守礼仪,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

最后,“礼”倡导和谐与包容。

礼仪的实施有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不同的文化和习俗都可以在“礼”的框架下得到尊重和包容。

“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在一个有礼的社会中,人们遵守规范,尊重他人,矛盾和冲突就会减少,社会秩序得以维护。

另一方面,“礼”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它可以培养人的自律、尊重他人和责任感等品质,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在当今社会,“礼”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礼”所倡导的秩序、道德和和谐等价值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礼”的传统,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的建设中,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核心概念,贯穿中国历史发展始终。

B.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礼”只强调外在形式,与内在道德无关。

C.“礼”思想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对个人成长也有积极意义。

D.在当今社会,“礼”已经完全失去了现实意义。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及答案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悲壮(bēi zhuàng)颠簸(diān bǒ)振奋(zhèn fèn)B. 招摇(zhāo yáo)漫不经心(màn bù jīng xīn)调皮(tiáo pí)C. 沉着(chén zhù)摧枯拉朽(cuī kū lā xiǔ)潇洒(xiāo sǎ)D. 妩媚(wǔ mèi)毫不犹豫(háo bù yóu yù)震撼(zhèn hà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精神生活却相对贫乏。

B. 为了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我们必须刻苦学习,否则就不能取得好成绩。

C. 这篇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内容丰富,对于我们了解历史有很大的帮助。

D. 她是一个非常勤奋的学生,每天晚上都熬夜学习,所以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这个关键时刻,他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了责任,展现了他的担当精神。

B. 面对困难,我们不能退缩,而应该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C.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知识,对于我们拓宽视野有很大的帮助。

D. 他的演讲非常精彩,语言幽默风趣,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4.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这座城市的绿化工作做得非常好,街道两旁绿树成荫。

B.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得益于他的勤奋努力。

C.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D. 她的舞姿优美,仿佛在翩翩起舞,让人陶醉其中。

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很喜欢看书,尤其是历史、文学和科学方面的书籍。

B. 他的声音洪亮,仿佛在向人们传递着一种力量。

雁峰区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雁峰区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雁峰区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衡阳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请注意: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无论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还是韩愈的“不平则鸣”都未能得到宋人的呼应,因为这两个命题都含有发牢骚之意,与宋人的中和诗论相左。

但导源于这两个命题的“诗穷而后工"之说,却得到宋人的广泛认同。

这一命题见于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中的一段话:“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它不仅揭示出古代诗人创作的规律,即真正优秀的作品总是出现于诗人屡经生活的磨难之后,而且总结出个人的阅历遭遇(“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与诗歌的情感内涵(“忧思感愤之郁积”)之间的因果关系。

欧阳修所说的“穷"是指一种政治处境,而非“穷饿其身”的经济状况,因此,“忧思感愤之郁积"往往表现为深沉的忧患意识,而非穷酸的牢骚不平。

更多的宋诗人从社会阅历的角度来理解“诗穷而后工”。

他们普遍认为,命运的不幸使得诗人有可能更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扩大观察的视野,并更深刻地体验到现实人生的底蕴。

一方面,“穷于世者"往往将压抑的情绪全部寄寓于诗歌之上,以诗歌作为痛苦人生的镇痛剂,因而能在诗艺上精益求精;另一方面,“穷于世者”相对退到社会的下层,对人生世相有更深刻的体察,对天地事物有更透彻的认识,从而写出符合人情物理,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

真正伟大的作品,很难产生于高坐庙堂或养尊处优的生活。

命运之“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向诗人伸出了幸运之手,使之流芳百世。

宋代还有人从天命角度解释“穷而后工”现象,把“穷"看成是上天对优秀诗人的奖赏或惩罚。

前者是对欧阳修观点的引申,视不幸的遭遇为上天的恩赐,如苏轼在评论杜甫时所说的“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巨笔屠龙手,微官似马曹"等语便是此意,以为上天有意安排诗人经历人间难免之不幸,使他发之于诗,传之万年。

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试卷类型:A 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反复强调,要尊崇历史、研究历史,确立历史思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央政治局安排过多次有关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集体学习,2020年9月就曾安排了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的题目,今天再安排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题目。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出乎史,入乎道。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

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

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泗阳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利用超过1200万相关科学数据验证了人们对道德发展趋势的看法,结果发现,“世风日下”的主观感慨确实不是个别时间、个别地方的现象,而是极具普遍性。

但透过几十年间的调查数据进行较客观的比对,研究人员也确信,这些“今不如昔”的主观感受其实就是一种错觉。

“我确实经常听到人们说现在的人变得越来越自私,越来越不慷慨等等,但并没有客观证据表明道德水平实际上正在下降。

”乔治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阿比盖尔·马什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她自己的一些研究就表明,某些形式的利他行为实际上正在增加,而且一个国家的利他行为与当地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正向关联。

当一个地方物质资源和文化价值从客观和主观条件上都给人以支持,人们自身感觉更幸福的话,利他行为也会增加。

“一些数据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利他行为,尤其是对于距离较远的陌生人的利他行为通常会增加。

这可能是因为幸福感在增加,随着幸福感的提高,利他行为似乎也在增加。

这些研究还表明,在世界范围内,主观幸福感越高的地方,各种利他和慷慨行为的水平也越高,比如更可能向慈善机构捐款、做志愿服务、帮助陌生人、献血、捐献器官和骨髓,以及人道地对待动物。

”阿比盖尔·马什解释道。

而最新研究的发现更凸显了这种关于道德的悖论,一方面,人类社会在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一直在发展,道德方面持续下降缺乏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各个地方的发展程度、文化传统、人的幸福感本身存在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普遍出现的道德沦丧更是不合常理。

参与最新研究的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亚当·马斯特罗亚尼和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分析后认为,两种常见的心理规律或许可以解释这种奇怪的社会现象。

高二期中统考试卷语文

高二期中统考试卷语文

一、基础知识(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瞠目结舌(chēng)B. 翻箱倒柜(dǎo)C. 息息相关(xī)D. 稳如泰山(wě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这场演讲比赛充分展示了同学们的风采,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B.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C. 在这次科学实验中,我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让我们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D. 他的演讲激情澎湃,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深受感动。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他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

B. 这本书对我帮助很大。

C. 我对他的决定感到很遗憾。

D. 这座城市的历史非常悠久。

4. 下列各句中,句式变换正确的一项是()A. 他今天下午要去图书馆看书。

B. 我们学校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

C. 我对他的提议表示赞同。

D. 这本书我已经看过了。

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我喜欢读书,尤其是小说和历史书籍。

B. 他的演讲非常精彩,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C. 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D. 他昨天去了北京,明天要去上海。

二、现代文阅读(40分)【甲】在人类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现象。

其中,文学艺术是一个时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从古至今,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传承了人类的精神财富。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博大精深,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明清小说,每个时期都有其代表性的文学形式。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乙】然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电子书、手机阅读等新兴阅读方式逐渐普及,纸质书阅读逐渐减少。

有人认为,这导致了阅读量的下降,对文化传承产生了负面影响。

事实上,阅读方式的改变并不意味着阅读量的减少。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含答案)

常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查语文试卷2024年4月24日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含有自己姓名、学号信息的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统一上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自发明相机以来,世界上便盛行一种特别的英雄主义:视域的英雄主义。

摄影打开一种全新的自由职业活动模式——允许每个人展示某种独特、热忱的感受力。

摄影师们出门去作文化、阶级和科学考察,寻找夺人心魄的影像。

不管花费多大的耐性和忍受多大的不适,他们都要以这种积极的、渴求吸取的、评价性的、不计酬劳的视域形式,来诱捕世界。

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自豪地报告说,在1893年2月20日,他曾在一场暴风雪中站立三小时,“等待恰当时刻”,拍摄他那张著名的照片《第五大街,冬天》。

这种追求,已成为大众心目中摄影师的商标。

到20世纪20年代,摄影师已像飞行员和人类学家一样,成为现代英雄。

大众报纸的读者被邀请去与“我们的摄影师”一道,作“发现之旅”,参观各种新领域,诸如“从上面看世界”“放大镜下的世界”“每日之美”“未见过的宇宙”“光的奇迹”“机器之美”以及可在“街上找到”的画面。

②日常生活的神化,以及只有相机才能揭示的那种美——眼睛完全看不到或通常不能孤立起来看的物质世界的一角,譬如从飞机上俯瞰——这些是摄影师的主要征服目标。

有一阵子,特写似乎是摄影最具独创性的观看方法。

摄影师发现随着他们更窄小地裁切现实,便出现了宏大的形式。

在19世纪40年代初,多才多艺、心灵手巧的福克斯·塔尔博特不仅制作传统绘画中常见题材的照片,而且把相机对准贝壳、蝴蝶翅膀,对准他书房里两排书的一部分。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北京高二(上)期中语文(答案在最后)2023.11.610:30-12:30本试卷共8页,100分。

考试时长12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作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自己保存试卷,以备讲评之用。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汉以后,先秦诸子百家中,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

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

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彬彬有礼、从容中道、和而不同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

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

新会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新会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新会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参考答案1. C C.“截然相反"错,原文说“完全不同”,两者意思不同。

故选C。

2. C C.“‘直觉’观与‘感兴’观的重要区别在于审美对象……"表述错误,原文说“‘兴’不同于西方美学中的‘直觉’概念,它不是指主体一种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式,而是指主体的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可见两者的重要区别不在于审美对象的特点,而在于审美主体的特点。

故选C。

3. B A.说的是艺术美和自然美的关系,与材料一观点无关。

B.说的是审美活动与人类的智慧和道德的关系,与将美学研究定位于促进人类发展有关。

C.说的是美的典型性,与材料一观点无关。

D.说的是美的创造性,与材料一观点无关。

故选B。

4. ①本文首先提出中心论点:中国美学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范畴体系,集中表达了古代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意识。

(1分)②其次与西方美学进行对比,指出中国的美学的核心范畴不是“美”,不是“艺术”,而是“道"。

(1分)③再次从中国美学的审美对象范畴“象”、审美经验范畴“兴"(“感兴”)、可以描述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气"等三个角度来分析中国独特的美学范畴体系。

(1分)④最后得出结论:中国美学的核心问题不是发现形式美的规律或探讨艺术创作规律的问题,而是人生境界的问题。

(1分)5. ①使人涵养艺术化的生命品格,反思批判种种异化的生命情状,返回精神的家园;(3分)②使人在有意识地追求审美人生的过程中,不断拓宽胸襟、涵养气象,提升人生境界。

(3分)6. D7. C8. ①(内容方面)讲述童年的故事,勾勒出童年夏夜听故事的温馨图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1分)②(结构方面)承接上文对夏夜的描写,引出下文自己第一次看流星的经历。

(1分)③(艺术手法方面)用玉豹伯富有吸引力的故事,衬托后文流星给孩子们带来的强烈新奇感。

(1分)④(情感主旨方面)用真挚自然的语言记述凡人小事,使“流星”首先蕴含着作者对童年人与事的美好回忆。

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南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语文科期中考试试题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苏轼亲笔手书的《赤壁赋》,网友发现帖中原文写的是“渺浮海之一粟”,并不是此前广为流传的“沧海一粟”,疑似是后人抄写笔误,才造成这样的理解错误。

“沧海一粟"是否要被改为“浮海一粟”,一时间引发热议。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此前教育部纠正过一些异读字的读音,比如粳(jīng)米改为粳(gēng)米、确凿(zuò)改为确凿(záo)、说(shuì)服改为说(shuō)服,都把之前大众容易读错的读音认证为了新的正确读音。

后由于一些异读词的拼音打破了大众原本认知,因此有些修改读音已通过,而还有一部分则一直处于审核阶段,仍以原读音为准。

是以正确读音为重还是以大众读音为重呢?从教育部颁布的异读词修订表的底层逻辑来看,显然还是以后者为重。

毕竟,读音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最终还是要为人所用,换言之,文字和词语又何尝不是如此?文字和词语的发展过程会经历很多的变化,非要说存在一个亘古不变或者绝对正确的版本,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真相很可能是,某一时期大众普遍认可和接受什么版本,这一版本就将流传到下一时期。

就像一位网友所说“成语本质上是约定俗成的东西,用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成语,原本的出处是什么已不再重要了"。

原先我们有“沧海一粟”,现在又多了一个“浮海一粟”,在渺小的比喻上加了一层浮萍无根、漂泊不定的寓意,孤独感透纸而出,如果真的适宜人们流传,那么多一个成语又何妨?反之,若人们使用不便,它适用的语境较少,那么成语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摘编自小亢《“沧海一粟”还是“浮海一粟"?不必太较真》)材料二:对照手书本《赤壁赋》来看,现行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中的“沧海”,手书本作“浮海”,此处异文所传递出的信息或可帮助学生对《赤壁赋》一文产生新的理解。

四川省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四川省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四川省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

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

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

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迈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

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

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

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

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

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

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

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

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语文答案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语文答案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20分)1. 【答案】A2. 【答案】B3. 【答案】C4. 【答案】D5. 【答案】A6. 【答案】B7. 【答案】C8. 【答案】D9. 【答案】A10. 【答案】B二、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共15分)11. 【答案】(1)A. 美丽的风景(2)B. 精美的食物(3)C. 丰富的文化(4)D. 深厚的友谊12. 【答案】(1)作者通过对家乡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通过引用诗句和描绘景物,使文章更具诗意和画面感。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13. 【答案】(1)文章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科技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了科技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和挑战。

(3)作者呼吁人们要正确看待科技发展,既要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也要警惕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古诗文阅读(每题5分,共20分)14. 【答案】(1)A. 江南春(2)B. 渡荆门送别(3)C. 江雪(4)D.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5. 【答案】(1)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6. 【答案】(1)作者通过描绘寒山、古寺、落日等景象,表达了对宁静、淡泊生活的向往。

(2)诗中运用了对比、夸张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3)诗歌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四、作文(50分)17. 【答案】标题:《科技的力量》开头: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主体:1. 科技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远程手术等,为患者带来了福音。

2. 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如在线教育、虚拟现实教学等,为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

3. 科技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如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有助于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

结尾: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正确看待科技发展,既要发挥其积极作用,也要警惕其负面影响,让科技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试卷及解答参考(2024-2025学年)

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试卷及解答参考(2024-2025学年)

2024-2025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秋日的私语》作者:李华秋天,总是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在这样的季节里,每一处风景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每一片落叶都有它的故事。

我漫步在这片金黄的世界里,脚下的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大地与天空之间的私语。

远处,山峦层叠,色彩斑斓;近处,溪流潺潺,清澈见底。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诉说着秋的故事。

记得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的就是秋天。

那时候,我们会一起到田野间奔跑,追逐着彼此的身影,在那广阔的天地间尽情嬉戏。

而每当夕阳西下时,我们便围坐在一块大石头旁,听村里的老人讲述那些关于秋天的故事。

那时的快乐是如此纯粹,以至于多年后回忆起来,心中依旧暖洋洋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秋天的感受也逐渐变得复杂起来。

它不再仅仅是收获的季节,更是一段思考的时间。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静下心来,回顾过去一年里所经历的事情,计划着未来。

也许是因为天气转凉的缘故吧,人们似乎变得更加敏感细腻起来,更加容易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今年的秋天特别不同寻常。

因为疫情的关系,许多活动都被取消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

但即便如此,大自然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进着,给予我们无尽的安慰和希望。

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正如这美好的秋季一般,虽然短暂但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题目设置:1.文章开头提到“每一处风景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A. 对自然美景的赞叹B. 对生活变化的感慨C. 对童年记忆的怀念D. 对未来的憧憬2.根据文章内容,“我和小伙伴们”最喜爱秋天的原因是什么?(4分)A. 可以欣赏美丽的秋景B. 能够自由地玩耍C. 听长辈讲故事D. 享受丰收的乐趣3.成长之后,作者对秋天有了哪些新的理解?(6分)A. 秋天只是个收获的季节B. 秋天成为了一段反思过往展望未来的时间C. 秋天让人心情低落D. 秋天意味着结束4.本文最后一段提到了什么特殊背景?这段话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主要信息是什么?(6分)A. 疫情导致活动减少;强调人类面对挑战时应保持乐观B. 自然界的不可预测性;鼓励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C. 社会变革的影响;提醒大家要适应环境的变化D. 季节更替的规律;说明时间流逝的重要性5.请结合全文,简述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

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及答案

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及答案

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B、C、D、2、下列词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弥天大罪如出一辙励精图治凤凰涅磐B、实是求事美琴之献隐约其辞色厉内任C、大相径廷国秦民安碧波万里炯乎不同D、暇思迩想咬文嚼字人心唯危民怒沸腾3、下列括号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固若金汤(护城河)坚贞不渝(改变)孑然一身(孤单的样子)广袤无垠(南北)B、款塞(叩)挈妇将雏(携带)拳拳之心(诚挚恳切)茕茕孑立(孤独无依)C、娓娓动听(谈论不倦样子)溽暑(湿润)冒天下之大不韪(是、对)责无旁贷(贷款)D、从谏如流(听从)文过饰非(错误)矫揉造作(把直的变成弯的)拖沓冗长(闲散的、多余无用的)4、在下列这段文字的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一项是:用词不妥贴,造句不合方法,行文___________ 、___________,就会把意思弄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甚至误解。

A、缺乏条理拖沓冗长含混晦涩令人费解B、含混晦涩拖沓冗长令人费解缺乏条理C、含混晦涩缺乏条理令人费解拖沓冗长D、缺乏条理令人费解拖沓冗长含混晦涩5、依次填入下列这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虚词,恰当的一项是:世界各国发展水平之间的不平衡,_____________表现为一种经济差距和技术差距,同时也表现为一种知识差距和教育差距,___________两者之间日趋表现出互为因果的关系。

缩小和消灭经济差距和技术差距,_______需要从经济本身着眼,_______需要长远的目光,从消灭知识差距和教育差距入手。

A、既并且不仅更B、因为所以不仅更C、既并且如果那D、因为所以如果那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去年1月4日,武汉广场黄金柜台发生一起震撼人心的持枪抢劫案。

B、古今中外能与莎士比亚媲美的戏剧家可谓空前绝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共12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答案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汲,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

自庄子、列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

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孔、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②事实确乎如此。

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事奉季氏。

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藉此行道。

③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

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

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④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

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

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

“孔颜之乐”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

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

究其本义,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视之轻如浮云。

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

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

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

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

为此,儒家士人也就有了“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

⑤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也就是从做官为了“养民”、“爱民”,进而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

于是,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也从高尚的淑世理想,转而变成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意识。

随之而来者,则是官员为官意识、习气的三大转变:一是从“养德”转变为“养态”,士大夫不再为可怒、可行之事而显现出刚正、果毅的德容,而是追求宽厚浑涵,不再任事敢言、忧国济时的俗状;二是从“策名委质”转变为“营营于富贵身家”,士大夫不再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而是营营于富贵身家,将社稷苍生委质于自己,不再认真做事;三是“功名”观念的转变,也就是从做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转乾旋坤,继往开来,转而变为追求富贵。

(选自《中国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周游列国,谋政于诸侯,完全是因为天下有垂死欲生之民,而孔孟又怀抱起死回生之力,希望借此行道。

B. 因为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由做官是为了“养民”“爱民”异化为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

C. 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士人出仕是为了兼善天下的理想,士人和史书中记载的隐士、逸民都希望或者说曾希望通过做官来实践这一公共理想。

D. 士人的“功名”观念转变,是指士人从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转变为将天下国家之事委命于自己。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①②段从文化源头说起,指出“仕”与“隐”分歧的根本是“人”“我”之别,引出文章讨论重点“士人为何必须出仕”。

B. ③④段从原始儒家的观点分析“士人必须出仕做官”的原因,并强调士人阶级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不完全是为了个人利益。

C. ⑤段着重剖析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异化的情况,即士人做官目的、士人依附国家体系的性质、官员为官意识与习气的转变。

D. 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对士人出仕和公共理想异化的原因进行了多方探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原始儒家的看法中,为了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想,积极入仕成为士人的必然选择。

B. 原始儒家所推崇的士人,常常怀抱“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和“仁者不忧”的精神境界。

C. 按照原始儒家的论断,范仲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万民之忧”,是抱有淑世理想的士人。

D. 如果想要纠正官僚寄生意识、重塑士人公共理想,就应该转变官员为官的意识、习气。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石鸣①庹其五是个茶客。

或者说,退休前,庹其五是个老师;退休后,庹其五是个茶客。

退休前,庹其五每周六天去学校上课;退休后,庹其五每周六天到巷子尽头老孙家的茶铺子里坐着喝茶。

②老孙家的茶铺子很小,茶几椅子就摆在院子里。

院里的照壁是早就毁了,站在院外的路上往里看,一眼就能看个通透。

庹其五就坐在通透处的一棵银杏树下。

银杏高四五丈,郁郁苍苍,总有上百的年岁了吧?庹其五有时抬眼望着银杏树,不免感叹一声:“银杏自然是好,要是有这么粗大的一棵茶树立着,不是更佳?”听见的人就把老孙叫过来,对老孙说:“老孙,改天你将这银杏刨了,庹老师说,种棵茶树才更好呢。

”老孙听了,也抬眼看看银杏,对庹其五说:“庹老师,这银杏可算得上是我爷爷辈的了呢。

”庹其五和喝茶的人就笑起来,庹其五对老孙说:“老孙,他们说玩笑话呢。

这么好一棵树,谁舍得刨?”③在老孙家茶铺子喝茶的,多是熟客,认得庹其五的,都叫他“庹老师”,不认得的,互相谈起来,问起姓名,庹其五就会蘸着茶水在茶几上写一个“庹”字,指点着说:“很多人开口就念度,那不对。

这个字念庹,同稳妥的妥一样的音。

”同他的姓难念一样,有时他说的话也让人觉得突兀。

比如,有时候庹其五将装茶叶的小瓶子从口袋里掏出来,将茶叶仔细放进茶碗,看着老孙一柱滚鲜鲜的开水注进去,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说的是陆羽《茶经》开首一句,但和庹其五一道坐着喝茶的人都不知道,所以接着话往下说的人很少。

一道喝茶的人听不懂庹其五说的那些话,庹其五却并不觉得孤单,并没有知音不遇的失落。

自己的心绪能懂自己的话,就够了,所以别人听不太懂的话,庹其五常常是说几句就止住了。

④庹其五来老孙的茶铺子喝茶,是喜欢自己带茶来。

老孙的茶太普通,没有他自己的茶好。

庹其五无儿无女,老伴也走了,生活清淡,钱能做的用途不多,说来算去也就是个喝茶。

庹其五原本也是有个儿子的,上山下乡的时候,儿子到山区插队,一年夏天放牛,走在山沟里,遇上山洪,儿子忙着赶牛,却将自己留在了山洪里。

庹其五和妻子赶到儿子插队的村庄,站在山沟边一阵痛哭,又一阵痛哭,才移动步子,山坡上种下一株远道带来的茶树,又沿山沟向下一路洒了五斤茶叶。

乡里人都奇怪,只以为是城里人在破旧,却不知庹其五是在给儿子安魂。

儿子喜欢茶,若不是来了上山下乡的运动,本是该去农业大学学习,然后去培育他愿望中的优质茶树的。

然而天不假人以时日,庹其五只能让一株茶树在山坡上让儿子凝望。

那株茶树是儿子未下乡前在花盆里试种的,树干树枝上都有他抚摸的痕迹,如今人茶两相望,也算是互为慰藉。

⑤有一段时间,庹其五外出走了一圈回来后,突然开始喝老孙配备的茶了。

这情况以前少见,一同喝茶的人就奇怪。

问,也没问出个所以然。

庹其五说:“喝茶,喝的是心绪,还在乎茶的好坏?”这就让大家不好说了。

谁说喝茶不是喝心绪呢?老孙的茶庹其五一喝竟持续了一年,让人渐渐忘了他有自己带茶的习惯。

⑥大伙儿想起来他有这习惯,是第二年的清明后。

庹其五又自己带茶叶来了,而且给相熟的人每人都送一小包。

茶是新茶,雀舌,一看就是明前的新芽。

问,才知道是庹其五儿子以前插队的那个村寄来的。

再问,才知道庹其五去年到山里看儿子,发现当年栽的那株茶树长得竟好。

村里人依旧穷,庹其五就想着让他们种茶,于是请了他茶研所的一个专家朋友去看,专家说气候土壤都适合,便说动村长引进茶苗,聘了人指导种植和焙制。

村里人家家户户少余钱,庹其五就先垫付了请人的费用,告诉村长茶叶赚了钱再补给他。

一年过去,果然就出了茶来。

茶还是打顶采的,量少,制得也不算好,但庹其五喝着,也是觉得浓郁清爽。

⑦此后每年村里都寄上新茶来。

三年后茶叶开始正常开采,竟是越制越好,渐入佳境。

庹其五带上新茶,看着老孙将水冲进茶碗,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这话,一道喝茶的人都已经听熟了,他们偶尔也重复一下,都以为是庹其五写的诗句。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 第①段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庹其五的身份和习惯,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了他对喝茶的喜爱,为下文情节展开埋下了伏笔。

B. 第②段描写老孙家茶铺子里的银杏树,一方面突出茶铺古朴的环境,另一方面引出庹其五种茶树的议论,侧面烘托出他对茶树的深情。

C. 第③段庹其五对其他茶客解释“庹”字读音,甚至蘸着茶水在茶几上书写。

这一细节有点像鲁迅小说里的孔乙己,使其清高迂腐的性格展露无遗。

D. 第④段运用插叙的手法介绍庹其五儿子的故事,既和小说主题紧密相关,也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5. 小说主人公庹其五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并加以具体分析。

(6分)6. 第②段描写老孙家茶铺子里的银杏树,有什么作用?(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7—8小题。

材料一现在看,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

以某省为例,深度贫困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两高、一低、一差、三重”。

“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

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22%以上;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在15%以上,高于全省贫困县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接近35%,高于全省贫困村平均水平近24个百分点。

“一低”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

深度贫困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650元,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8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28元,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0.7%、36.2%、49.7%。

“一差”即基础设施和住房差。

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中,村内道路、入户路、危房需要维修和重建。

“三重”即低保五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任务重、贫困老人脱贫任务重。

深度贫困地区在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