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与反思(通用7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与反思(通用7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与反思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
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
读完后,问:这一段讲了什么?二、精读课文。
导入:在这篇课文中,大家都认为重点写的是樟树,那么课文第二段是怎样描写樟树的呢? 1.思考、探究第四自然段。
(1)观察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2)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
(板书:蓬蓬勃勃)(3)再读课文,画出作者用哪些词具体表现樟树的蓬蓬勃勃。
(4)出示第4自然段的句子,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稠密”是什么意思?还可以说什么稠密?在这段话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关联词,找一找,并用这个关联词说一句话。
(5)指导朗读。
(提示:“粗壮、稠密、远远的、四季常青、蓬蓬勃勃”等词语应重读。
)可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评议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6)小结: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作者抓住它“蓬蓬勃勃”的外形特征,按由分到总的顺序描写的。
所以我们以后在写一种物体时,也可按照由分到总的顺序来写。
(7)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2)指名回答描写樟树的句子。
比较句子:而樟树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5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5篇下面是整理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5篇,供大家参阅。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要段落。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读三组词语:粗壮稠密四季常青蓬蓬勃勃养儿育女子子孙孙繁衍后代瞻仰祟敬纪念2.给每组词语归类,教给学生识记词语的办法。
第一组:描写樟树。
第二组:描写石榴。
第三组:人们对宋庆龄的感情。
3.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的方法。
二、设疑导读1.出示课文的第一至三段和最后一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这两个部分分别在讲什么?有什么共同之处?(2)感情朗读。
(3)质疑:为什么宋庆龄舍不得离开两棵樟树?为什么人们总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三、精读感悟。
(一)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看图:说说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呢?2.自由读课文第三段。
通过朗读,说说你感受到这是怎样的两棵樟树呢?你是怎么感受到的?(相机理解词语。
)3.文中的哪一个词语能够把樟树的特点全部包括在内?4.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赞美这两棵樟树?5.试着背诵第三段。
(树干——树叶——无论——总是)(二)学习课文的第四段。
1.樟树的勃勃生机让宋庆龄舍不得,让宋庆龄更难舍的是什么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2.学生自由读,边读边划出描写樟树的句子。
3.交流。
(香气——永久保持)感受表达的.层层递进。
4.感情朗读,感受对樟树的赞美之情。
5.为了让樟树更可贵,作者还写了别的树容易招虫的缺点来衬托。
感情朗读。
(读出对别的树的不屑。
)四、引领提升1.说说为什么宋庆龄舍不得的这两棵樟树的原因。
2.说说人们总爱在宋庆龄的故居的樟树前留影的原因。
3.看宋庆龄的资料和图片。
五、实践活动1.故事会:我心中的宋奶奶2.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22 宋庆龄舍不得蓬蓬勃勃故居的樟树香气永久保持人们也总爱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生正气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2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细读课文,了解樟树的特点。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精选6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篇1毋庸置疑,这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人”的状物类文章。
全文看似写的樟树,其实是为了讴歌樟树的主人——宋庆龄。
一般来说,阅读状物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描写事物的特点。
任何物体,无论是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还是无生命的静物,无不有其自身的形态。
要准确地抓住描述对象的外形特征,阅读时,一般可从文章对物的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的描写入手。
2、注意把描述的层次搞清楚。
阅读时要注意抓住文章中状物的顺序,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先从哪方面写,再写到哪方面,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
3、了解文章运用的修辞方法。
为了将物描写得更生动、更形象,作者常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我们在阅读时应细细体味,好好揣摩。
4、体会作者对描述对象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状物时,总会流露出某种思想感情,或喜爱,或厌恶,或赞美,或憎恨,我们在阅读时应准确把握作者的真情实感。
具体到本节课的教学,又有一些变化。
首先我们可以从1——3自然段层层设疑的写作手法入手:作者为什么“两棵树”——“两棵树”——“两颗樟树”,让学生明白设置悬念的好处,感受这两棵樟树的不同寻常,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然后,简单的来谈一谈宋庆龄的一些资料,知道她所具有的高风亮节,这也是在为后面的人和树的融会贯通做铺垫。
接着我把主要的精力放到对4、5自然段主要内容的概括上。
概括是需要方法的,我们一定要找准状物类的文章的特点,即作者笔下的樟树怎么样?作者又是从哪些角度去介绍樟树的?在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的同时,学会概括状物类文章的方法。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1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描写了宋庆龄故居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课文以树喻人,树与人,形成了本文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
明线是写樟树,暗线是突显人物的情怀。
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读懂樟树,读懂宋庆龄,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呢?教学时,我以“这是两棵 ? 的樟树”穿针引线,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走近樟树,走近宋庆龄。
一、扣词句,感知樟树蓬勃的生命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自读思考:樟树的外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它的外形特点,回答:“这是两棵 ? 的樟树”,重点体会“蓬蓬勃勃”的意思。
再读课文,又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樟树的蓬蓬勃勃?圈画出有关词句。
学生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从“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一句中的“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等词句中感悟到:粗壮中蕴含着力量,这就是蓬蓬勃勃。
从“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一句中的“稠密、发亮”体会到树叶充满了活力,这也是蓬蓬勃勃。
而在“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这一句的品读中则借助拓展想象练习,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意象,从而加深理解。
首先是围绕“四季常青”,教师铺垫说话练习:春天到了,万物复苏,你看,这两棵樟树---蓬蓬勃勃;夏天到了,骄阳似火,烈日下的两棵樟树依然--;秋天到了,凉风习习,这两棵樟树仍然--;冬天到了,大雪纷飞,这两棵樟树还是---蓬蓬勃勃。
其次是借助“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 进行口头说话练习,移情入境,更能深刻领会樟树蓬勃的生命力。
小学语文_16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6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目标1.会读有生字组成的词语,如“瞻仰”“繁衍”等;学会书写“搬”字。
2.理解“蓬蓬勃勃”的意思;学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描写樟树的句子。
理解樟树的特点。
4.初识借物喻人的写法,感受作者对宋庆龄的赞美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1.会读有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书写“搬”字。
2.理解“蓬蓬勃勃”;学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樟树的句子。
难点:1.理解樟树的特点。
2.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打印学生拓展阅读的文章和书写“搬”字的田字格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介绍人物,板书课题1.师出示图片,指生回答图中人物是谁并让学生做简单介绍。
2.师补充资料,引出新课。
3.师板书课题,生书空。
4.指生读课题,师教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师:出示读书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长句子多读两遍。
2.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进行理解。
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语(一)出示词语(注:词语中的红色字为一类生字,蓝色字为二类生字,紫色字为多音字,均不注拼音)1、让学生提出自己不太会读的词语,找会读的同学帮助教读。
2、指生尝试读词语,师相机纠正、评价。
(每人读两行)(二)出示带拼音的词语(生字、多音字均标注拼音)过渡:为了让大家能够读准词语,老师把拼音小助手请来了。
1、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词语。
2、指生领读词语。
3、指生单读词语,师及时作出纠正、评价。
4、齐读词语。
(三)学习“搬”字的书写。
过渡:同学们,请看词语中的红色字,这些字是这篇课文中要求我们会写的生字,其中“搬”字是笔画最多而且容易写错的一个字,下面我们就学习一下这个字的书写。
1、出示在田字格中的“搬”字,指导学生分析这个字的结构特点和它的每个构字部件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情况并找出关键笔画。
小学语文_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材分析】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之美和文章的象征意义。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以樟树品质之可贵体现出宋庆龄的高尚品德,宋庆龄爱樟树的缘由也正是这两棵樟树的可贵之处。
整篇文章,通过对樟树外形美和内在美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生命力顽强、朴实无华和精神可贵的樟树,更是透过对这种品质的赞扬,显示了对高贵品质的一种肯定。
【教学目标、达成方法】1、体会樟树的外形特点以及樟树的高贵品质。
2、对比宋庆龄和樟树的相似之处,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评价设计(习题或表现任务):达成目标1、通过文中的关联词理解、填空得出樟树的外形美和内在品质,从而联系到樟树和宋庆龄的相似之处。
达成目标2、出示宋庆龄的资料和樟树的特点资料比较填空,总结出这种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并补充课外阅读,让学生深化这种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体会樟树和宋庆龄的相似之处。
【学情分析】这是一篇精美的散文。
运用了借物抒情,以树喻人的写法,借赞美樟树的可贵之处来赞美宋庆龄的高贵品质。
以当前学生的认知能力,在第一课时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借助语言文字,学生可以体会到作者笔下的两棵樟树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以及拒虫和香气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但对樟树的象征意义以及宋庆龄的生平事迹和高贵品质却很难理解到位。
因此,树和人融合一体,不可分割的的联系,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ppt为学生提供宋庆龄的事迹,教学难点即可迎刃而解。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要特别重视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
【设计思路】我以“我舍不得这两颗樟树!”为全文的一个引子,整篇课文内容很简单,表面是写樟树,其实是借物喻人,以树喻人,写出了宋庆龄如樟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和可贵的精神品质。
小学语文_《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读本课的生字,学习“繁”的写法,强调竖折横折相交不出头,初步指导学生学会理解词语的方法。
2.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理清课文层次,简单概括段意。
3.学习作者描写樟树外形时的写作顺序和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孙中山破陋习》这篇课文吧,孙中山后来成为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那你们知道孙中山的夫人是谁吗?是她。
(出示宋庆龄简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宋庆龄有关的课文,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书要求(课件出示):(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得地方多读几遍,(2)认读课后生字。
2、出示词语,自读,个别读,齐读。
(1)重点强调词语:“稠密”“繁衍”(2)指导“繁”字的写法(小视频展示)。
3、读了课文,你喜欢这两棵樟树吗?为什么喜欢?看来初读课文,这两棵樟树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快速默读课文,找出:①前面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用一句简练的话说说。
(注意三点:谁?什么事?为什么?)②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樟树?③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解决了以上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成三部分。
三、精读课文,学习写法1.宋庆龄为什么如此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让我们到课文第四自然段中,去看看这两棵樟树的样子。
(1)先自己读一读。
谁想来读?个别读,点拨,齐读。
(2)自己再读一读,读完后,请在这一段中,选几个词语填在横线上,说说“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蓬蓬勃勃)(3)交流这四个词语(前三个词语和第四个词语之间有什么关系?前面三个词语都是围绕着“蓬蓬勃勃”来写的或者说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就体现在这三个词)2.把这四个词语放到句子中,谁想来读一读?指导读好。
3.同学们看这句话是不是有点问题?“四季”本来就已经包括“夏天”和“冬天”,这样写是不是重复了?(看似重复其实并不重复,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樟树一年四季蓬蓬勃勃的特点)4.下面让我们学着作者的写法,用上“无论……总是……”这个关联词,也来赞美赞美樟树吧!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还是,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2023年《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通用6篇)整理
2023年《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通用6篇)整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通用6篇)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力量,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阅历,教学反思应当怎么写呢?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通用6篇),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篇1本文状物怀人,托物言志,构思奇妙,写法别致。
文章的主体内容是对樟树的描写,分别写樟树的形状特征和珍贵之处。
而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则从不同的角度点明并强调了樟树所生长的地方:宋庆龄故居。
这样,文章的布局就显得均匀合度、匠心独具:一方面,首尾呼应,紧扣题意,重点突出,脉络清楚;另一方面,借树写人,以树寄情,文章的旨趣因此而深厚。
课文的最终一段,写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瞻仰宋庆龄故居的时候,总是要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从结构上看,这也是课文的第三部分。
这部分的内容除了呼应开头,再一次点明题意之外,还有一点值得留意,那就是表现角度的变化转换。
假如说课文的第一部分是从故居仆人的角度,来表现宋庆龄与这两棵树的亲热感情,那么,课文的最终部分则是从瞻仰者的角度,来进一步体现宋庆龄与这两棵樟树的紧密关系。
为什么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呢?最重要的就是经受了这么对年的风风雨雨之后,人们已经明白,故居的樟树就是宋庆龄同志名贵品行的最好象征,人们也透过这两棵悄悄无语但枝繁叶茂的樟树,真实而详细的感悟到了宋庆龄同志的崇高人格,表明宋庆龄同志的高风亮节已经在很多人的心中扎下了根。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篇2今日上《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宋特和许多老师给了不少建议与指导,我颇为感动,受益良多,反思有以下几点:一、朗读教学是"短板"。
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主线,重点引导同学抓住关键词语,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尝樟树的勃勃生气与珍贵之处,但是总体感觉同学的朗读不到位,虽然宋特在后来的指导中提到未必要读出樟树的生命力与蓬蓬勃勃的气概,但由此看出我对同学的朗读训练是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_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活动过程: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抓宋庆龄的话,直接导入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文中,宋庆龄这样说到——“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2.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树呢?默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自然段解释了其中的原因。
(第4、5自然段)二、抓关键词,品读樟树的“蓬蓬勃勃”(多媒体出示第4自然段内容)1.学法点拨:学习课文要善于抓住关键词来理解。
(板书:抓关键词)2.找中心词:自由读第4自然段,找一找中心词。
(板书:蓬蓬勃勃)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樟树蓬蓬勃勃呢?组织交流、讨论:外形特点——(1)枝干:粗壮、多(四面八方)、长(远远的)。
(引导体会:枝干越粗越壮,越多越长,就越能体现樟树的蓬蓬勃勃。
)(2)树叶:稠密、绿得发亮。
(引导体会:树叶越密,绿得越亮,就越能体现樟树的生命旺盛。
)(3)生长特点——四季常青(引导体会:樟树不惧严寒,不畏酷暑,四季常绿,生命力强。
)作者就是抓住了这些关键性的词语,写出了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
指导读出这种特点。
3.背诵积累:好句子,要学会背诵。
指导学生按作者的写作思路练习记诵。
4.小结过渡:正因为樟树蓬蓬勃勃,所以宋庆龄才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回顾一下,咱们刚才是如何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抓关键词)对,抓关键词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除了抓关键词,有时候,咱们还可以抓(板书)关键句来学习。
比如说第5自然段就有这么一句话——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
三、抓关键句,品读樟树的“可贵之处”1.引导质疑: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自由读一读这段话,找一找。
(相机板书:香气永存)2.引导朗读:是啊,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精选5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精选5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精选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1有幸参加了我区今年的青年教师教学评比,心里几分激动几分担心,为能参加评比高兴,又担心课上不好。
经过一天半的忙碌,我结束了此次教学评比。
这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
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
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
文章表面上来看是写樟树,可其实是借物喻人。
因为是第一课时教学,所以我让学生通读课文后,再分别让学生读,边读边和学生边简单分析,避开了传统的先以生字词教学为主的模式。
文章的四五两段是本文重点,第四段充分让学生朗读,体会樟树的蓬蓬勃勃,第五段让学生领会通过对比写出樟树的“树品”,为下一课时由“树品”引导到“人品”打下基础。
这节课我完成了教学目标,整堂课的结构感觉自己把握的也不错,也经历了一次很好的锻炼,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没能了解卫岗小学上课开始情况,课堂调控和应变能力不强。
当时铃声响起,?夜兰平崾就开始上课,中间铃声停顿,我误以为结束,所以提前一两分钟上课,导致最后多出一点时间,只能临时应变,显得有点慌乱,当时我带着手表,如果能在学生其他互动方面深入,就能弥补这个不足了。
其次,对学生估计过高。
因为是第一课时教学,读读简单说说,觉得没有深层次的挖掘,学生应该会积极响应。
谁知连最基本的读课文举手的人也不多,整节课积极发言的就那几个。
如果按部就班学生先自读课文,然后出示生字词读,再按顺序开火车读课文,可能学生的反应会积极一些?第一次参加这类评比,本来就是去学习的。
有得有失,经历了一次很好的锻炼。
小学语文_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比较等方法理解“稠密”“繁衍”“瞻仰”等词的意思,积累词语。
2、抓住关键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外形特点和能驱虫的可贵之处。
通过搜集的资料领会樟树和宋庆龄崇高人格之间的联系,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
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3、用“无论……总是……”“只要……就……”等关联词造句,练习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重点:以读促悟,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
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宋庆龄的相关资料。
学生:搜集、筛选有关宋庆龄的资料进行阅读。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2课时):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齐读课题。
(生齐读)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前三小节,知道宋庆龄女士对故居的两棵树是有特殊的情感的,她说:出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生齐说)出示:这是两棵——樟树(生齐说)师:爱思考的同学会在这句话中读出自己的疑问,你的疑问是什么?生:这两棵樟树长什么样子?……过渡: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呢?(出示:这是两棵的樟树。
)这节课我们先一起探究这个问题。
二、体会樟树的“蓬蓬勃勃”师:首先,请同学们默读第四小节,画出有关词语。
(生默读课文思考。
)交流展示:师: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生:这是两棵枝干粗壮的樟树。
生:这是两棵枝叶稠密的樟树。
……师:你从哪句话里读出来的?(生读)师:发现了吗,这段话中有一个词,最能说明樟树的特点。
生:蓬蓬勃勃。
师:把这个词重点标记下来。
现在我们找出了四个词语来说明樟树的特点,分别读一下。
(生读词)其中最能表现樟树特点的词是——蓬蓬勃勃(生说)。
师:我们通过具体句子感受一下樟树的蓬蓬勃勃。
先读第一句。
(生读第一句。
)师: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师:用你的朗读表现樟树的蓬蓬勃勃。
小学语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年级:四年级下册学科:语文(苏教版)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执教人:【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 22 课【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 5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2 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
3. 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略樟树的象征意义,体味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4. 学会借物喻人、对照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引导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略樟树的象征意义,体味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宋庆龄的资料,预习课文。
2.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请大家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教师:“龄”是生字,左边齿右边令。
“居”被包围的部份要稍微伸长一些才好看。
请大家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大家就知道了,课文是写什么的?说具体点,是写哪里的樟树? (大家看,通过读课题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3.同学们,你们对宋庆龄有哪些了解? (出示宋庆龄故居的图片和樟树图片) 请看,老师这里也有一段宋庆龄的资料,自由阅读,你会有更多收获。
(课件出示宋庆龄的资料) 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这就是宋庆龄在上海的故居(出示图片),旁边的就是这两棵樟树。
当年周恩来总理觉得这个房子小了,劝宋庆龄搬个家,可宋庆龄说了这样一句话,读, (课件出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 这到底是怎样的两棵香樟树呢?下面请大家再把课文子细读一读好吗?边读边思量,注意读准字音。
二、检查预习:1.课文我们读完了,咱们检查一下词语掌握情况。
先两人小组合作自由读一读。
谁想自己读一读?大家当小老师。
还有谁读?大家齐读。
2.重点指导:“瞻”是生字,看怎样写好这个字?这是一个形声字,右边黑色的部份也是一个字,读 zhan,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左边的“目”表示这个字意思,“目”与什么有关?那“瞻”是什么意思?“瞻”表示向上看或者向前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写“庆、庭、劝、搬、孙、寄、具、质”等生字,体会“无论……总是”“只要……就”两组关联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并会用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关键词句品读课文,感受樟树顽强的生命力和香气永存、能拒虫的可贵之处,领会它的象征意义,了解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体会作者和游客对宋庆龄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现以读为主的原则,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了解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体会作者和游客对宋庆龄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学习《16.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1.听写训练:庭院、搬家、子孙、寄生、家具。
2.纠错,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3.提炼问题,明确目标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宋庆龄和游客们对这两棵樟树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对这两棵樟树,宋庆龄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表现在——当周恩来总理劝她搬家的时候,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
对这两棵樟树,游客们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表现在——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2)为什么宋庆龄舍不得它们,游客们又为什么要在树前留影纪念呢?
(二)读一读,感受樟树外形美
1.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这两棵樟树?
2.出示第四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
读后交流:“蓬蓬勃勃”
什么叫蓬蓬勃勃呀?
指导学生从“蓬勃”两字出发感受樟树旺盛的生命力,体会叠词的用法。
3.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樟树旺盛的生命力?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第四自然段(读后交流)A.枝干粗壮(出示图片)
B.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出示图片)
C.四季常青
师:真是生命力旺盛的樟树,在这句话中,作者为了表现樟树的生命力,还用了一个准确的关联词语,你找到了吗?
生:无论……总是……
师引读:是啊,无论(),它们总是()。
4.练习句式
多么顽强的樟树啊,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下,什么天气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让我们想象一下,小组交流彼此的看法。
出示句式:无论(),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瞧,一个“无论……总是……”写出了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蓬蓬勃勃的樟树,谁能用这个关联词造个句子呢?
5.引读,回归问题
师:樟树是那样蓬蓬勃勃、充满生机,它的生命力不仅旺盛而且无比顽强!难怪,当周恩来同志劝宋庆龄搬家的时候,宋庆龄不肯,说-------
生: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师:难怪,人们怀着-----
生: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
6.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读好这段话。
7.练习背诵。
(三)比一比,品味樟树内在美
1.这两棵樟树除了生命力旺盛,还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五自然段,在这一段中找找答案。
香气永存、能拒虫。
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2.樟树的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
即使……仍然……
只要……就……
师总结:“只要……就……”这个关联词告诉我们,只要具备了“木质存在”这个条件,就会有“虫类怕它”这个结果。
谁能用“只要……就……”造个句子
3.引读,回归问题
师:樟树不但生命力旺盛而且具有香气永存、拒虫的可贵之处,难怪,当周恩来同志劝宋庆龄搬家的时候,宋庆龄不肯,说-------
生: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师:难怪,人们怀着-----
生: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
4.探究“对比”写法
(1)在第五自然段中,作者除了写樟树外,还写了什么别的树木?有什么特点?
(2)这是什么写法?(对比)
(3)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指导朗读(男女合作读)
(四)品一品,感悟人树相同之处
过渡:学到这里,谁能说一说宋庆龄和游客们喜欢这两棵樟树的原因是什么?
1.师:那么宋庆龄和游客喜欢它们,有没有更深层的原因呢?宋庆龄和这两棵樟树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走近樟树的主人-----宋庆龄,了解这位伟大的女性,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2.出示宋庆龄的资料,学生寻找人树的相同之处
3.老师还为同学们搜集到了一些外国友人对宋庆龄的评价(课件出示),指名读。
师:这就是宋庆龄,她的名声,不仅在中国大地上传播,而且香飘过洋,她的品德像樟树一样飘洒着永远的芬芳。
4.了解了宋庆龄,你现在认为宋庆龄喜欢樟树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5.出示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你对这段话又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6.“借物喻人”的写法,举例子理解。
(五)说一说,表达内心感情
学习了这么多,你的心里一定有很多话想要对宋庆龄奶奶说,此时此刻,假如你就站在宋庆龄奶奶的塑像前,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更多关于宋庆龄的资料,把你想说的话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16.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树:生命力旺盛香气永存拒虫
人:革命热情一身正气敌人害怕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学情分析这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运用了借物抒情,以树喻人的写法,借赞美樟树的可贵之处来赞美宋庆龄的高贵品质。
以当前学生的认知能力,在第1课时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借助语言文字,学生可以体会到作者笔下的两棵樟树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以及拒虫和香气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但对樟树的象征意义以及宋庆龄的生平事迹和高贵品质却很难理解到位。
因此,树和人融合一体,不可分割的联系,需要老师适时点拨、启发、引领。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效果分析《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整篇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
教学时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揣摩文本语言的无穷魅力,积极为学生建构与文本、作者对话的时空;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的人格魅力和高贵品质。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围绕“宋庆龄和人们对樟树的感情”这一线索展开,以樟树的两大特征展开讨论,一是外形特征---蓬蓬勃勃、生命力旺盛,让学生自由品读第四自然段,并且从此句中体会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抓住“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发亮”“四季常青”等词语,并配以语言文字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得更加扎实。
大量的说话练习让学生在无形之中体会到了樟树旺盛的生命力。
另一特征为内在品质----香气永存、拒虫,让学生品读句子,寻找表现香气持久的词句,通过对比的写法,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
从品读樟树的可贵,进而启发“树与人”的关系,这是本科的难点。
我通过出示宋庆龄的资料,让孩子们找“树与人”的相似之处,感受宋庆龄的人格魅力和高贵品质,从而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总之,这节课还比较理想,能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材分析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课文。
本篇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香气永存、拒虫的可贵之处。
文章语言简洁,借由樟树写宋庆龄,表达了作者对宋庆龄的怀念,以及对宋庆龄那高贵品质的赞扬。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本课的重点是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我从品读樟树的可贵之处,进而启发学生将“樟树——故居主人”紧密地联系起来。
如何让树与人之间架起桥梁呢?怎样引领学生找出樟树可贵品质和宋庆龄高尚品质的相似之处呢?由于学生平时对宋庆龄的了解毕竟很浅显,文中也没有做详实介绍,因此对人物形象较为模糊,更不用说具有怎样的伟大品格了。
教学中,我借助收集的有关宋庆龄的图片和资料来唤起学生对宋庆龄高尚品质的感受,感受宋庆龄与樟树的相似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是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正确理解教科书编者的意图,科学有效地用好文本,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感悟,习得合宜的阅读策略,内化文本语言,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这是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