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醉翁亭记》
部编语文九上第11课 《醉翁亭记》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图,由
"群山环绕图"领起,仿佛是一个航拍的全景镜 头,然后再逐层拉近,先写"琅那秀色图",然后 写"酿泉飞泻图",最后定格在"溪亭临泉图". 这样层层递进,最后亮出主景,不仅让读者了 解醉翁亭所在的方位,而且通过层层烘托,表 现出了醉翁亭之美,引人入胜.有助于引起读 者身临其境和探胜索幽的兴致.
【二】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 归/而岩穴xué 暝míng,晦huì明/变 化者,山间/之朝zhāo暮也。野芳/发 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 zhāo/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 同,而/乐亦无穷也。
【三】至于/负者/歌于途,行xíng者/休于 树,前者/呼,后者/应yìng ,伛yǔ 偻lǚ/ 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
停止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译文参考:(老老少少的行人) 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的 人们在出游。
钓鱼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到
译文参考:到溪边来钓 鱼,溪水深鱼儿肥,
酿造
清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译文参考:用酿泉的 泉水来酿酒,泉水香 甜而酒水清醇,
野味野菜 山肴野蔌,
野菜 味蔬
名作状,
(“六一”指:一万卷书,一千件金石遗文, 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
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 庐陵郡。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 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24岁登进 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 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 派,屡遭贬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 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又任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 部尚书等职。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 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 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 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 美,清新淡雅。他在史学方面也很有 成就,参与修撰《新唐书》,自撰 《新五代史》。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PPT课件
思考探究
17.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先写醉翁亭秀丽的环境,接着写山间朝暮和四季 的景色,再写太守与民同乐,以此抒发了作者“与民 同乐”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 18.根据以上梳理,你认为文章结构有何特点?
文章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 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提携全篇,而“醉”是表象 ,“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一个 “乐”字贯穿全文: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 乐—太守乐。
思考探究
19.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例如:(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 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醉翁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 潺潺”“峰回路转”表现醉翁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 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 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 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 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 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 “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6.本文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1)写醉翁亭的环境:从远到近;(2)写山间
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 冬;(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思考探究
7.“太守自谓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8.第3段为什么写滁人之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 联系?
?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课文翻译(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醉翁亭记》课文翻译环滁皆山也环绕都是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许多,各个尤其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幽深秀丽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
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在山间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像鸟的翅膀一样靠近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修建造亭子的人是谁呢?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取名,命名给它起名字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就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稍微喝一点儿就醉了,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称呼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情趣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寄托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第二段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雾气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云归而岩穴暝,聚拢昏暗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暗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野芳发而幽香,花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佳木秀而繁阴,茂盛美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天气高爽,霜露洁白。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朝而往,暮而归,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背着东西的人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脊梁弯曲,这里借指老人牵扶,这里借指小孩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答应,老人弯着腰,小孩有大人抱着领着,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醉翁亭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醉翁亭记》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教案1、理解文章从“醉”和“乐”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3、掌握基础的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默写重要句子。
教学重点:掌握实词解释与重要句子翻译,领会课文内容,体验作者心情。
教学难点:领会“与民同乐”的内涵。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准备:一、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24岁中进士,曾任西京留守,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而屡次被贬谪。
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后任官职甚多,世称“欧阳文忠公”。
他领导了北宋诗人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被后世尊称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庆历五年,欧阳修参加了范仲淹的“新政”改革,不久改革失败,被贬为滁州知府。
时值壮年,仕途失意,一时壮志难酬,内心抑郁,但他仍然以积极的态度当好地方官,为百姓办事。
并在滁州有所作为。
工作之余,寄情于滁州风光秀丽的山水之间,抒杯内心的政治抱负。
醉翁亭因此而得名。
二、识字:滁州、林壑、琅琊、潺潺、伛偻、觥筹、野蔌、阴翳三、解词:觥——酒杯翳——遮盖弈——下棋蔌——菜蔬意——情趣临——靠近伛偻——腰背弯曲(驼背)蔚然——茂盛的样子秀——发荣滋长四、课文简析: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醉翁亭记》课文原文及教案
1、由朝到暮,由春 夏 秋 冬。早晚变化之景,四季更迭之景,写出各自特点。 2、先分写后总收,再由景写到乐。 3、分分总,分分总,分分总,分总(由细
1、分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核心) 2、承上由景写到人。由游人的情形写到乐。 3、其热闹场面:
6、解释加点词
而不知人之乐(转折,却)醉能同其乐(大家或他们,代词)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修饰,的)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自己、他,代词) 五、其他问题设计:
1、作者是怎样写出“与民同乐”这一内涵的? “与民同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具体内容。写人只写滁人,不写其他地方人,写人之乐重点用伛偻提携来衬托,游人 兴高采烈,人数众多的原因是生活安定富足,而生活安定富足则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因此,人之“乐”的意义皆不同,禽鸟乐 在安静的环境,游人乐在安居乐业,喜多忧少,太守乐在人们生活安定,表现他的造福于民思想,所以“醉”“乐”的更深刻含义
太守之乐乃是点睛之笔,含蓄抒发了作者复杂的情感。即包含纵情山水排遣郁闷之情,也包含着看到自己的政绩 政 通人和后的欣慰,反映他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总之,文章写醉又写乐。醉是表象,喝多之态,实质乃陶醉之意,是谪守后对励精图治的欣慰;“乐”是“与民同乐”之意,
是政治理想抱负所至,醉和乐是统一的,写醉是为了写乐。
是陶醉,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感情。
2、文章的写法:
写景与抒情的自然结合:范围先大后小,先面后点,一步步奠定抒情基调。写景方式有:
(1)先远景后近景: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到“醉翁亭也”。
(2)从早到晚:从“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到“山间之朝暮也”。
(3)自春至冬:从“野芳发而幽香”到“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24岁中进士,曾任西京留守,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而屡 次被贬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后任官职甚多,世称“欧阳文忠公”。他领导了北宋诗人革新
中考必考古文11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一、文学常识:《醉翁亭记》作者是欧阳修,北宋(朝代)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他自号醉翁,字永叔,晚年号六一居士。
《醉翁亭记》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一个“乐”字,在写作上的一个写作特点是写景和抒情有机结合。
二、字音、字形环滁(chú)林壑(hâ)琅琊(láng yá)潺潺(chán)酿(niàng)泉僧(sēng)辄(zhã)岩穴暝(míng)朝(zhāo)而往伛(yǔ)偻(lǚ)酒洌(liâ)野蔌(sù)射中者(zhóng)弈(yì)觥(gōng)筹交错阴翳(yì)若夫()山肴( yao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翻译1.蝉则千转不穷转同“啭”2.窥谷忘反反同“返”返回四、一词多义(答案见点拨)1.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形容词佳木秀而繁阴草木茂盛,形容词2.从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跟随,动词乃大惊,问所从来由、自,介词3.环环滁皆山也环绕,动词如鸣佩环玉环,名词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动词4.归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动词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动词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动词5.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动词把酒临风对着,动词6.意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动词与君离别意情意,名词目似暝,意暇甚神情,名词7.名名之者谁命名,动词有仙则名出名,形容词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动词题名并篆文名字,名词五、找出句子中古今异义的词语,并分别解释1.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2.至于负者..歌于途古义:背着东西的人今义:失利的一方六、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1.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命名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第一个“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3.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4.杂然而前陈者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面前5.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醉翁亭记》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12、原文: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早晨上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13、原文: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者,滁人游也。
至于:说到那......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译文: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看去,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
是琅琊山。
3、原文: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于:从
译文: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
4、原文: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 霏,雾气 开,消散
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归,聚拢。 暝,昏暗。
晦明变化: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译文:要说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显得得昏暗,朝则自暗而明,暮则
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幻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译文:来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酿酒,泉水香,酒甘醇;山中的野味
野菜各种各样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举行酒宴。
15、原文: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
欢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宴会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酣:尽情地喝酒。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
水落石出:本意水落下去,石头就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大白。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1 《醉翁亭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1 《醉翁亭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第亭的,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参考答案:作者按空间顺序,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图,由“群山环绕图”领起,紧接着,由全景到局部,先写“琅那秀色图”,然后写“酿泉飞泻图”,最后写“溪亭临泉图”。
这样层层递进,烘托主景,引人入胜。
二、课文第2、3、4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参考答案:“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在每段中起领起,引出下文的作用,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归来的一幅幅花卷。
第2段写山中景色和出游的乐趣,第3段接着详细叙写了滁地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第4段则紧接着写太守醉饮而归的情形。
这三段按照写景——游乐——归来的顺序,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
三、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作者的“乐”归納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ꎻ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而喧哗”,太守“颓然乎其间”ꎻ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
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四、本文用了21个“也”字,有的表示判断,有的表示陈述。
朗读下列语句,结合上下文体会“也”字表达的语气。
1.环滁皆山也。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4.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参考答案:1.表示判断2.表示判断3.表示陈述4.表示陈述5.表示陈述6.表示陈述五、《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中有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流传下来,找出来,说说它们的含义及在现代汉语中语义的变化。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1醉翁亭记》课件
拟声词,形容水声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
回环,曲折环绕
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名词作状语
靠近
环绕着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许多山峰, 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 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 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有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 是醉翁亭。
11 醉翁亭记
欧阳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导入新课
秋高气爽,云淡风轻,正是出外旅游的大好时机!今 天我们就跟着欧阳修一起去安徽滁州的醉翁亭阅读一番。
春 景
醉 翁 亭
夏 景
记
秋
欧
意
阳
浓
修
雪 景
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 居士 。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 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背着东西的人
休息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
牵扶,指儿童
应,伛偻 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
应答 弯腰曲背,指老人
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错杂的样子
清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菜蔬
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 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容许。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络 绎不绝的,是滁州的人们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 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清甜而酒水香醇,山中的野味 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
乐亦无穷也。
黄昏云聚拢来,山谷就 显得昏暗了,黑暗与光明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秀丽的树繁茂成_____;秋 高气爽凝霜洁白;水面下降隐石出现;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 ___。早晨上山,黄昏返回,四季的景___不同,而乐趣也是 无穷无尽的。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1课《醉翁亭记》课件 (共44张PPT)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③饮少辄醉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 ⑤云归而岩穴暝 ⑥至于负者歌于途 ⑦杂然而前陈者
陈列,摆放
二、一词多义。
①归: ②乐: 聚拢 云归而岩穴暝: 回家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乐趣 山水之乐: 欢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以……为乐 乐趣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秀丽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茂盛 佳木秀而繁阴: 称号 太守自谓也: 是 太守谓谁: 到 临溪而渔: 靠近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⑤文中有句话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后成为千 古名句,这句话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文中描写山间朝暮景色的句是: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将“醉”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醉能同其乐 ⑧文中“伛偻提携”所指的是两种人是: _________ 老人、小孩 《桃花源记》中则是用“ 黄发垂髫 ”来指代。 ___________
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乐
的叙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
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全文 总结
写景:山
(一)
泉
(由远到近) 亭
(整体到局部)
叙事:作亭者
名之者
自号
山 水 之 乐 乐 亦 无 穷 宴 酣 之 乐 与 民 同 乐
抒情: (破题句,名句。)
记述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是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原文及译文
《醉翁亭记》原文及译文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
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
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又如太阳出来而树林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间早晨和傍晚。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头,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
早晨进山,傍晚回城。
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知识归纳(全面,含答案)
• 泉香而酒洌(清) • 山肴野蔌(野菜) • 弈者胜(下棋) • 杂然而前陈者(错落的样子)(陈列、摆开) • 宴酣(尽兴地喝酒)之乐 • 非丝非竹(音乐) • 觥(酒杯)筹(酒筹)交错(交互错杂) • 苍颜(脸色苍老) • 已而夕阳在山(不久) • 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文中指醉醺醺的样子) • 宾客从(跟随) • 阴翳(遮盖) • 游人去(离开)
• 11、醉翁亭记
•
一、文学常识
• 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 家欧阳修 ,唐宋八大家之一。
• 二、一词多义
• 归:
• ①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归集)
• 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
•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 乐:
• ①山水之乐(乐趣)
•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动词)
• ③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乐”) (后为“乐 趣”)
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
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 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 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 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杂七杂八的摆放在面前的; 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 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 老的老人,醉倒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 四、重点语句翻译
• 环滁皆山也: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山势回 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 开翅膀一样,高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2、【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蔚然,茂盛的样子。
3、【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回,曲折、回环。
4、【翼然临于泉上】(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
临,居高面下。
5、【太守自谓也】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6、【意】意趣,情趣。
7、【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8、【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开。
霏,弥漫的云气。
9、【云归而岩穴暝】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暝,昏暗。
10、【晦明变化】意思是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11、【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芳,花。
12、【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秀,茂盛。
13、【风霜高洁】指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14、【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5、【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16、【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
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提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17、【洌】清。
18、【山肴野蔌】野味野菜。
蔌,菜蔬。
19、【陈】陈列,摆开。
20、【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酣,尽兴地喝酒。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21、【弈】下棋。
22、【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觥,酒杯。
筹,酒筹。
23、【苍颜】容颜苍老。
24、【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
颓然,原指精神不振,这里形容醉态。
25、【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翳,遮盖。
26、【鸣声上下】指飞鸟上上下下鸣叫。
27、【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28、【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后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1《醉翁亭记》课件(66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1《醉翁亭记 》课件( 66张pp t)
积累词汇:
9、此段中有两个成语,请你找出来。
峰回路转; 醉翁之意不在酒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1《醉翁亭记 》课件( 66张pp 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1《醉翁亭记 》课件( 66张pp 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1《醉翁亭记 》课件( 66张pp t)
12、“醉翁之意不在酒”引申义是什么?请 用它造个句子。 比喻行动另有用意,别有企图。
13、哪位同学知道,根据《鸿门宴》的故事 也流传出一个类似这个意思的俗语,叫什 么?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1《醉翁亭记 》课件( 66张pp t)
建造/……的人 的
表判断
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1《醉翁亭记 》课件( 66张pp 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1《醉翁亭记 》课件( 66张pp t)
名 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命名/它(指醉翁亭) 自称,这里是用自称 (醉翁)来命名的意思
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 别号称它的。
得之心而寓之
均指代“乐趣”,后省略“于”, 即“从”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
酒也。
作动词解
喝酒上。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1《醉翁亭记 》课件( 66张pp 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1《醉翁亭记 》课件( 66张pp t)
研讨课文
学习叙事抒情:
4、作者为何要介绍醉翁亭名字的由来? 为了引出 “醉翁”二字。
读出下列词语
林壑 hè 蔚然 wèi 翼然 yì 晦明 huì
部编版八下语文11《醉翁亭记》课件
哪种乐最能引起你的共鸣?为什么?
山水之乐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 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 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变化、丰富、 美好、生机 ……
选择一句展开想象,让我们更加逼真的感受琅琊 山的美景。
例句:野芳发而幽香 画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琅琊山里生意盎 然。你看,山花烂漫,芳草鲜美,色彩绚丽,惹 得蜂蝶忙闹,令人赏心悦目;你闻,野花开放, 幽香飘逸,沁人心脾;你听,溪水潺潺,泠泠淙 淙,一路欢歌。真是春满琅琊山,乐在你心间!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风景不同,而 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提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绝:停止。
自主翻译课文。
提醒: (1)充分利用书下注释; (2)充分调动积累的文言知识及翻译技能,联系 上下文语境去合理估计。 (3)圈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 (4)朗读是很重要的方法。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 秀者,琅琊也。
环:环绕。
诸:各个。
壑:山谷。
尤:特别。
之:调节音节,助词不译。
芳:花。 发:开放。 佳:好。 秀:茂盛。 风霜高洁:就是风高霜洁。指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 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流减少, 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风景。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 穷也。
而:连接状语和谓语的连词,修饰关系。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1 醉翁亭记
者应应,答伛偻
搀扶,带领,这里指代小孩子
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腰背弯曲,这里指代老年人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
野味
错杂的样子
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清
菜蔬
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畅快地喝酒
下棋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
不在于音乐 酒杯
觥 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
5.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乐”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 哗者,众宾欢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流传出一个类似这个意思的俗语,叫: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水落石出:形容事情的真相大白。
本文
•
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 场面。
成语 • 峰回路转: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 村。”意境相似)
• 前呼后应:写文章或做事情考虑周到, 前面有伏笔,后面有照应。
封建社会,很多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 面对社会现实,或愤世嫉俗,退隐江湖,超然世外;或 “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自我排 遣。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或进退皆忧,以天下为己任。
欧阳修、范仲淹的生活态度各是以上哪种?你更欣赏谁? 对以上几种人生态度你有何评价?你更欣赏哪种人生态 度?
根据《醉翁亭记》的内容,完 成下列对联。
11 醉翁亭记
第四段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 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 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 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 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 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不久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 守归而宾客从也。跟从
译文: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 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太 守回去、宾客跟从啊
暗
的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 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连词,表承接
香花
野芳
开放发
而
散发出清幽的香味
幽 香,
树木 茂盛 树荫
佳木 秀而繁阴,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 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 成浓密的绿荫。
连词,表承接
下落
露出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的 四季
山间之四时也。
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水位下落石头露出水面,这是山中 的四季景色。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幽深秀丽
茂盛的样子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 是琅琊山。
特殊句式:判断句(标志词:……者,……也)
沿山路
连词,表承接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
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从
沿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
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
个山峰间飞泻下来的,是酿泉啊。
特殊句式:判断句(标志词:……者,……也)
酿泉
niàng
饮少辄醉 zhé
朗读:注意节奏
• 第一段 • 其/西南诸峰 •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1《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写作背景《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
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
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
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新政,而反对保守的吕夷简、夏竦之流。
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亲戚中有人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
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醉翁亭记》原文及译文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
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
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写作背景《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
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
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
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新政,而反对保守的吕夷简、夏竦之流。
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亲戚中有人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
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醉翁亭记》原文及译文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
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
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又如太阳出来而树林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间早晨和傍晚。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头,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
早晨进山,傍晚回城。
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
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请宾客。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
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
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
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醉翁亭记》是得意而“鸣”?千年名作,魅力持久,在于它内容的丰富性。
而丰富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理解的多层次,正是这种多层次性,每一次阅读,名作都能给我们新的感觉。
《醉翁亭记》正是这样的名篇。
可能很多人认为我们已经把它看懂了,看透了,因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嘛!好像欧阳修已经讲得很清了。
其实,《醉翁亭记》的第一层内容应该是“醉”,是因酒而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醉翁亭记》的第二层内容;第三层是“与民同乐”。
这一层的意思在文中有很明确的文本表现──“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但是,很少有人看到作者秘而不宣的第四层内容。
可是,作者秘而不宣,读者却不能不知:不知你就诵读不出文中的23个“也”字的奇妙韵味;不知,有些疑问你就没有办法解决。
例如,以现代人的眼光读《醉翁亭记》,你可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作为太守,欧阳修写文渲染自己的喝酒、游山,不怕人怀疑他忘情山水,不够勤政吗?一个当官的人,应该是注意形象的;你见过我们的官员宣传自己游山玩水了吗?更何况像欧阳修那样不但作文记玩,而且还清清楚楚地记载着大玩特玩而且喝酒喝到“颓乎其间”的?这可是个态度问题!我们中国人向来可以原谅你笨,而最不能原谅的就是“你很聪明可是你不认真”,即使你做得比笨人要好得多!说到底态度不好,罪莫大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欧阳修简直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韪,更何况他正当贬官下放,政治上失意,一切谨慎还怕人找麻烦呢!他倒好,自扬自丑,简直是活得不耐烦了。
真的是这样吗?不然,欧阳修写《醉翁亭记》不是在自扬自丑,实则是在吹嘘自己的政绩,是自鸣得意。
这不是故弄玄虚。
我们知道对于同一个事物,时代不同或者地域不同都会有不同的评价。
如女人的审美标准几乎每个时代都不同。
“燕瘦环肥”就说明汉代和唐代不一样;而现在则以“骨感”为美,最近听说“骨感”也将要成为昨日黄花了。
同样,考察政绩的标准在不同的时代也是不一样的。
在以求得社会安定为主导思想时,民无事则国安。
汉代的文帝和景帝都是无为而治的皇帝,这个时代考察政绩的标准就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是否什么也不做。
所以当时会有“萧规曹随”的事情发生──前任丞相萧何制定的规章,后任的曹参只是任其自然、照章办事、安享其成就行了;就是这样也没有耽误曹参成为一名好宰相──结果是形成了“太仓之粟陈陈相因……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较”的国富民安局面,史称文景之治。
汉武帝上台以后则相反。
武帝本人雄才大略,伐匈奴,封泰山,求长生,忙碌异常。
所以,在这个时代评价官员政绩的标准就是你做了多少──如卫青和霍去病在战场上斩敌首多少,杀人愈多,功劳愈大。
另外班超有名是因为扩张了西域,李广有名是因为善于打仗。
而很多人不解的是,经过汉武帝的折腾,汉朝不是强盛了而是衰落了,为什么?其实所有的国家或者地方管理者的奔忙,都必然造成一种结果,那就是“扰民”;除非他忙的目的是“使百姓不忙”。
因为,管理者只负责“忙着想”,而他们想到的一切却无不需要百姓“忙着做”。
所以,管理者有“一忙”,老百姓就有十忙、百忙、千忙、万忙。
所以,某些朝代,有一些聪明的统治者就崇尚“政清事简”。
这种思想类似于现在的“小政府,大服务”观。
而北宋正是这样一个朝代。
所以欧阳修才会在《醉翁亭记》里大肆宣扬自己的悠闲,因为“政清”则“事简”嘛。
同样,“事务简约”也就表明“政治清明”。
试想,如果境内盗贼蜂起,民乱频生,离百姓近一点儿,就有可能挨黑砖,太守还能与民同乐吗?即使是不以民生为恤,也要顾及自己的安全。
如果治下一无盗贼,二无民乱,三绝词讼,四境清平,太守不就悠闲了吗?闲来无事,那就游游山、喝喝酒吧!别太多,所以“饮少辄醉”,“饮少”是真,“辄醉”是假;别扰民──“临渊而渔”、“酿泉为酒”,足矣;别腐败──“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即可;别找小姐──“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别霸道,自己玩也要让“滁人游也”。
于是,“禽鸟知山林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太守则乐“民之乐”;于是,滁州境内一时全乐,大乐,盛乐,乐翻了天。
当官当到这个境界当然是值得高兴的。
让百姓轻轻松松地做人,自己也痛痛快快潇潇洒洒地做人,欧阳修当然有得意的资本。
得意则“鸣”,于是,《醉翁亭记》的第四层意思就是“自鸣得意”。
但是,这层意思欧阳修自己不好意思明说,所以,秘而不宣;我们也就不太容易看到。
可是看不懂看不透就会有疑问,就没有办法体会到21个“也”字所传达出的自得自美的妙处;尤其是最后一句:“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谁能如此轻松地把滁州治理得这么好呀?那就是我欧阳修啊!除了我庐陵欧阳修还会有谁呢?哈哈哈,我欧阳修是天下第一能人第一好官啊!朋友,请你以“自鸣得意”的心情把《醉翁亭记》吟诵一遍,那21个“也”字必将给你全新的感受。
略说《醉翁亭记》中的“景”和“情”《醉翁亭记》,写得情景交融,韵味隽永。
含英咀华,颇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要想理解文中表达的感情,当先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本文写于欧阳修贬官滁州的第二年(1046)。
当时,为了使北宋王朝摆脱“四夷不服,中国不尊”,“财匮兵骄,法制不一”(《本论》上)的困境,以范仲淹为首的一些有识之士,曾力图改革朝政,但“更张无渐,规模阔大,论者籍籍,以为难行……由是毁谤寝盛”(《宋史纪事本末》),赞成“新政”的人相继罢官。
为此,欧阳修慨然上疏,为范仲淹等人辨诬、遭到反对派的忌恨和构陷,于庆历五年(1045)被贬知滁州。
如一般士大夫一样,仕途的失意,政治上的挫折,也引起了作者寄情山水、诗酒自娱的抑郁情绪。
但自诩为“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记旧本韩文后》)的欧阳修,又不同于一般的士大夫,虽遭贬谪,而不愿“戚戚怨嗟”,将“穷愁形于文字”(《与尹师鲁书》),仍能泰然处之,与民同乐。
这本是矛盾的心情,在欧阳修身上却显得很自然统一。
而且,在作者看来,当时的滁州“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好一派太平景象,因而“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丰乐亭记》),心境自然更为愉悦安适。
这种心境,为《醉翁亭记》的抒情奠定了基调,并被表现得十分率真和鲜明。
而抑郁的一面,在文中比较隐蔽,但还是可以感受得到的。
如作者写此文时,年仅四十,却说什么“苍颜白发”,并自号“醉翁”,显然是旷达自放、排遣愤懑的表白。
这在《题滁州醉翁亭》诗中就说得较明白,所谓“四十年末老,醉翁偶题篇。
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言”,不是等于说要以醉忘忧吗?文中所说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也是这种优游自乐,借以谴怀的表白。
抒写这种抑郁的消极情绪,在古典诗文中,是屡见不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