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周测试题(无答案)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双鸭⼭市第⼀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历史期末试题⾼⼆历史期末试题第I卷(选择题)⼀、选择题(本题共30道⼩题,每⼩题2分,共60分)1. 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 宗法制度通过⾎缘关系的亲疏确⽴起了⼀整套⼟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B. 宗法制下的家族等级关系,同时也是政治⾪属关系C. 宗法制的等级系列中有庶⼈,也有奴⾪D. 礼乐制度起到了维护宗法制的作⽤2. 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次是项⽻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次是刘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个⼉⼦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A. 分封制⽇益发展完善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C. ⾎缘政治的深远影响D. 利⽤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段3. 秦朝郡县制是有利于巩固国家统⼀和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A. 郡县官吏必须对上⼀级负责B. 郡县是地⽅⾏政管理机构C. 郡县官吏与皇帝是⾂与君的关系D. 郡县完全由中央控制,官吏不能世袭4. 13. 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段。
与此相关的措施是()A. 秦朝设⽴御史⼤夫和太尉B. 隋唐实⾏三省六部制C. 北宋设⽴枢密使和通判D. 元朝设⽴中书省5.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3年,博⼠淳于越进⾔:“⾂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弟功⾂,⾃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弟为匹夫,卒有⽥常六卿之⾂,⽆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能长久者,⾮所闻也。
”上⽂中的“师古”指()A. 禅让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世袭制6. “三分相权,扩⼤了议政⼈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益的效果。
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提髙了⾏政效率。
”这表明三省六部制()A.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B.具有三权分⽴政治的民主性C.有效的限制了皇权的滥⽤D.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7. “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番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
福建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4月)历史试题有答案
“德化一中、永安一中、漳平一中”三校联考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都曾经是“大一统”政体下的治国理念。
下列按其成为治国理念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儒家一法家一道家B.法家一道家一儒家C.法家一儒家一道家D.道家一法家一儒家2.河南大学李振宏用数据库方法对西汉、东汉时期各10部名著的关键词出现次数进行了数据分析(如下表,单位:次)由此可知两汉强调A国D.外儒内法3.董仲舒在其文章《高庙园灾对》中,用灾异观念解释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庙殿火灾的原因,遭到主父偃的告发,董仲舒差点被杀。
据此可知,董伸舒的灾异观念意在A.借助天来限制君权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C.阐述君权神授思想 D.巩固儒家正统地位4.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理”即是“天理”,强调了它的道德性质,其竭力维护封建主义的“天理”;同时,他又反对思想僵化,大力提倡“致良知”。
后来有些思想家对此作了改造,强调人的理性作用和独立思考。
这说明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B.其观点与程朱理学有本质上的不同C.这种观点包含了强调人的个体意识的因素 D.理学解决了儒学衰微的问题5.胡道静称“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李约瑟也认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
二者的评价主要基于朱熹A.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B.格物致知的方法论C.明道德之善的情怀 D.求科学之真的精神6.隋朝统一后编定了《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
这一做法A. 形成了最早的官方语言B. 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C. 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 强化了北方的政治中心地位7.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李贽与路德确有相通之处”,这主要因为二人都A.敢于公开挑战当时权威思想B.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C.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D.引领了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8.铜活字印书在明代曾盛极一时,大体上是海内外学术界的共识。
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扫描版
原因:中国:中国的君主专制由来已久;小农经济发达;儒家思想占主导。
西方:资阶级革命的兴起并扩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人文主义思想传播。(6分)
37、示例一: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原因:科考的主考官刘三吾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的,充分体现了皇帝的意志;落榜考生怀疑考试的公正性时,朱元璋下诏调查,调查组的人员也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朱元璋突然下诏,罗织罪名,严厉惩处主考官和调查组的官员,一些饱学之士成为替罪羊;朱元璋亲自选定的中榜考生,完全推翻了原来的结论,全部选择北方人。朱元璋非常清楚科考的选拔结果是公正的,可是出于“稳定”的政治需要,不惜以牺牲一些忠心耿耿的官员为代价来平息事端。这个事件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皇帝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
36、(1)内涵: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教的观念抽象化为“理”,建立起理学体系;从哲学的高度赋予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等。(2分)
不同之处: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提出“(天)理”“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主张;完成了儒学的理论化、思辨化和世俗化;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等。(2分,任意两点即可)
38、(1)措施:成立专门机构,清查钱粮;奖惩与德行操守引导相结合;加强对官员的监督.(6分)(2)原因:最高统治者改革决心坚定;改革措施切中时弊;恩威并施.启示:要坚定反腐决心不动摇;要加强立法,健全反腐制度;要加强廉政教育,提高官员素质.(9分,启示3分)
39、(1)反对一切战争;用正义战争抗击非正义战争;消除导致战争的因素。(6BD 11-15BBADB 16-20DACDC 21-25CAADA 26-30CDCDA 31-34DBDC
江苏省南通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17-2018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高二下学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一、单选题:共30题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先秦时期有思想家主张“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人,有能则举之”。
该思想家是A.孔子B.墨子C.老子D.韩非子【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
孔子推崇西周的礼乐等级制度,不能僭越,与材料中提倡“虽在农与工肆人,有能则举之”不符,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的“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人,有能则举之”可知,这是墨子的“兼爱”主张在政治上的体现,故B项正确。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韩非子主张严刑峻法,都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D两项错误。
2.公元前74年,汉武帝之孙刘贺被拥立为帝,在位27天被废。
汉宣帝时被封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隶属豫章郡。
材料信息表明汉代A.全面推行分封制度B.郡国并行弊端凸显C.宗法观念荡然无存D.侯国曾经归郡管辖【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使得王国越分越小,且列侯归郡统辖,分封制度已被削弱,故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关于郡国并行弊端的信息,故B项错误。
宗法观念是民族传统和社会心理的重要内容,不可能荡然无存,故C项错误。
从材料中“食邑四千户,隶属豫章郡”,可以看出侯国是归郡管辖的,故D项正确。
3.下图生动反映了我国古代一项技术发明的工艺流程。
该技术发明A.唐朝末年开始应用于军事B.为远洋航行提供技术支持C.最终成熟归功于北宋毕升D.曾促进西欧文化事业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图片中反映的是造纸技术,唐朝末年开始应用于军事的是火药,故A项错误。
为远洋航行提供技术支持的是指南针,故B项错误。
北宋毕升发明的是胶泥活字印刷术,故C项错误。
造纸术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事业发展,故D项正确。
4.北宋沈辽诗曰:“山田遶(绕)山脚,江水何可作。
车轮十涨围,飞湍半天落。
推荐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油田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第Ⅰ卷一、选择题(共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1.一战前德皇威廉二世对战争的胜利信心百倍,他对即将开往前线的士兵宣布:“叶落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然而在一战爆发当年,德军参谋总长毛奇就向德皇报告:“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
”是()导致德国有如此巨大反差的预测。
A.施里芬计划的破产,让德国陷入难以承受的长期战争的消耗B.美国的参战使战局向有利于协约国集团的方向发展C.德国海上封锁能力不及传统海上强国——英国D.同盟国意大利倒戈2.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发生在A.德俄之间 B.德法之间 C.英德法之间 D.俄奥之间3.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三国同盟正式形成②英俄签订协约③英法签订协约④萨拉热窝事件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4.从发展的眼光看,促成凡尔赛体系不够稳定的最尖锐的矛盾是A.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矛盾 B.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C.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D.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国家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5.德国法西斯头目戈培尔在他的日记中写到:“1939年初,元首有个更大的计划。
这个计划的实施,是《慕尼黑协定》的扩大,将使帝国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这个计划是指A.吞并奥地利 B.割占苏台德地区 C.吞并捷克斯洛伐克D.进攻波兰6.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在评论国际形势时说:“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
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
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
”据此回答: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措施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①树立关税壁垒②保持货币坚挺,树立本国货币的世界货币地位③放弃金本位制,贬值本国货币④转嫁危机到殖民地半殖民地⑤法西斯上台A.①②④⑤B.①③④C.①③④⑤ D.①②⑤7.对1943年二战形势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蒙哥马利率军赢得阿拉曼战役的胜利,扭转了北非战场的形势B.斯大林格勒战役取得胜利,成为二战转折点C.北非战场以盟军的胜利而告结束D.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8.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重新武装的惟一办法”以下各项,体现了希特勒这一意图的是A.发动对苏联的战争 B.进入莱茵非军事区C.建立德、意、日三国轴心D.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9.二战时期,同日本作战的美军在一张传单上这样写道:“日本军部首脑将为挑起的这场战争负责。
中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周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淇滨高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周考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写道:“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
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
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下列能印证“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的史实是()A.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管理国家事务B.以财产取代出身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C.以“陶片放逐法”对付别有企图的野心家D.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2.“为了确保贵族不破坏他的改革,他为平民提供在政府的席位,他放开城邦议事会的任职资格,不再考虑公民的出身和血缘,那些富裕到有闲暇投入公共事务的人都可以进入议事会。
”材料中的“他”是()A.梭伦B.克里斯梯尼C.伯利克里D.苏格拉底3.梭伦改革的解负令、罗马万民法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A.都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B.都保护了自由民的私有财产C.都促进了民主政治发展D.都扩大了统治基础4.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开始民主改革。
政治上,他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分享不同的权利与义务。
由此在雅典确立了()A.宗法等级制B.贵族等级制C.官僚等级制D.财产等级制5.亚里斯多德这样评价某次改革:“采取曾是最优秀的立法,拯救国家”。
因为这次改革() A.初步改变了雅典贵族统治的局面B.在雅典实现了以法治国C.促进了雅典经济的发展D.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6.当梭伦改革实行后,“穷人……只能作为公民大会的成员或作为陪审员来参与国政。
但这两种权利,尤其是后一种权利,到后来却证明是非常重要的,绝大多数的争执最后都要经过这些陪审员来解决,包括高级官吏判决的案件,他们就渐渐成为法律和城邦的真正主人。
”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平民成为城邦的最高统治者B.赋予了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C.贵族在政权中已无足轻重D.雅典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公民民主制度7. “这样,在制度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有财产。
17—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市三中2017—2018学年(二)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1.有学者认为,秦国与匈奴战争期间,每消耗192石粮食才有1石供应到军队,完全可以说“运输决定战争”。
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在征服南越的战事中,秦修建了A.郑国渠B.灵渠C.都江堰D.直道2.西汉《氾胜之书》记载了“强土弱之”、“弱土强之”的办法,即过于坚硬的土壤(强土),可以在开春时犁过,然后再耙,等上面草长起来,再翻一遍,下过小雨之后,又再犁过,使土里不见硬块为止。
据古农书上说:“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材料意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注重()A.因地制宜B.适时播种C.精耕细作D.使用绿肥3.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4.丝织业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下列项中有关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叙述错误的有①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人工育蚕技术②汉代提花技术相当成熟③唐代中期后,官营丝织业作坊兴起④元代丝绸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有学者提出: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头枕三河(河内、河南、河北)面向草原”向“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转变。
下列史实中,可以佐证这一转变的是①南阳太守创制水排②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外销③日升昌票号的创立④粤海关“一口贸易”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文明“象征”,两千年前是丝绸,一千年前是瓷器,五百年前是茶叶。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A.小农经济结构不断变化B.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C.“丝绸之路”始终畅通D.海外贸易的丰厚利润7. 据史料记载:今(唐代)所货木棉,特其细紧者尔。
当以花多为胜,横数之得一百二十花,此最上品。
吉林省长春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初考试试题含答案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前测高二年级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下列选项与宗法制无关的是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B.“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C.“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D.“别子为祖,继别为宗”2.北魏均田制规定奴婢授田与平民相同,耕牛也可授田。
至唐初,唐高祖下令推行均田制,但取消了对奴婢、耕牛的授田。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门阀氏族势力的衰落 B.政府掌握土地的减少C.均田制度的逐渐衰落 D.奴婢社会地位的下降3.朱熹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佛说万理俱空,吾儒说万理俱实。
”他认为“人心”和“理”是一体的,而佛教“人心”和“理”是分离的。
这反映了朱熹A.主张人放弃一切欲望B.吸收了佛教有益成分C.倡导和谐的社会秩序D.反对佛教的禁欲主义4.典故“李广难封”是指曾任右北平太守、前将军的西汉名将李广虽勇猛过人,却因在战场上迷路未能获得足够军功,终生不得封侯,而同时代许多中下级官员都得到了封侯的赏赐,李广为此抱憾终身。
下列各项对这一典故分析正确的是A.西汉选官制度存在重大缺陷B.西汉政治观念仍有先秦残余C.西汉军人社会地位低下D.封侯的存在不利于君主专制5.此表为1895—1911年间,江苏开办的140余家民族工矿企业信息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列强放松对华侵略B.民族工业初步发展C.封建经济占据主导D.民族企业投资多元6.1892年,宋怒向李鸿章量《六斋卑议》初稿,提出以“更官制”“设议院”“易西服”为基础的变法纲领。
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文2无答案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II卷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题48分)1.先秦某思想家主张:“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韩非子D.荀子2.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自于人之自然本性一,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3.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
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礼乐与法制并举C.融合诸子百家思想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4.《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荀子论证的是A.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B.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C.儒家经典的内容分工D.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和完备5.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提道“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
”以下关于“儒道”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董仲舒新儒学没有吸收道家思想 B.隋唐时期道家不受统治者重视C.宋明理学没有体现出“儒道互补” D.李贽认为的“道学家”实际是“儒学家”6.朱熹曾解释过“存天理,灭人欲”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明代李贽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由此可见,李贽的批判主要忽视了A.时代背景的复杂性 B.思想内容的辩证性C.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D.人物评价的特殊性7.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入学试卷
四川省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入学试卷第I卷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总计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
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A。
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B。
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C。
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D。
本质上都赞成天人感应2.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是法家的主张;汉代以后,随着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这一思想才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
这一变化表明A。
儒家力图适应政治需要B。
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C。
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D。
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3.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能够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所接受.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
这种变化反映了( )A.分封制已难以为继B.社会道德水准提高C.民意左右官员行为D.忠君伦理观念强化4.分析我国宋代至清代不同性质书院比例状况表(下表)可知,从宋代至明清,官办书院比例总体上升并超过民办书院。
这一变化可以说明A. 官办书院比例上升制约着古代文化的发展B.封建政府对思想控制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C.书院比例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D.西方殖民侵略导致了明清民办书院的衰落5.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黄宗羲也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这说明他们都( )A。
反对君主专制B。
提倡公平法治C。
以天下为己任D。
反对宋明理学6。
明清之际,思想界及文学界不断强化“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新动向.同时,不少商人结交儒林,真心问学,慨然捐资,与儒士一道共襄文业,同赞义举。
材料意在说明A。
士商互动的社会风气 B.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C.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D.文化变革的经济动因7.中国在隋唐时期就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朝毕昇又发明活字印刷术.但是宋元时代的活字书籍“一本难求”,古代中国并没有实现活字印刷术对雕版印刷术的取代.这主要是因为A。
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无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1、据记载,周武王灭商后进行分封时称诸侯为“友邦君”,到周公再行分封时,出现“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此变化说明西周()A.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 B. 宗法制进一步完善 C.中央集权得到了强化 D.等级制度开始形成2、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这反映了诸子百家A.在理论上求同存异B.有相互融合的特点C.均为稳定统治服务D.最终达到殊途同归3、古罗马地理博物学家普林尼说:“遥远的东方丝国在森林中收获丝制品,经过浸泡等程序的加工,出口到罗马,使得罗马开始崇尚丝制衣服”,“保守估计,印度、塞雷斯(中国)和阿拉伯半岛每年可以通过贸易从罗马帝国赚取一亿银币的利润,这便是我们罗马帝国的妇女每年用作购买奢侈品的花费。
”此材料主要说明A.中国与欧洲各国交往密切 B.丝绸之路将欧亚大陆联系起来C.两汉经济发展,丝织业发达 D.罗马对丝绸的旺盛需求4、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之所以能之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C.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5、董仲舒指出:“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而不能善治也。
故汉得天下以来,常与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也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材料反映出董仲舒A.否定从前无为而治B主张转变治国思想 C.重用大贤方能善治 D.呼吁及时政治变革6、唐朝初年的一份借贷契约记载:“官有政法,人从私契。
两和立契。
画指为信。
”落款有钱主、借银人、保人、知见人等的签名、画指。
《唐律疏议》第48条中有“诸化外人相犯,同类自相犯者,各以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唐律)论”的规定。
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无答案
湖南省张家界市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儿个儿子为藩王。
这种现象说明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C.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D.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2.自殷周以来,中国古代宗族制度经历了先秦典型宗族制、秦唐间世族(士族)宗族制、宋元间大官僚宗族制、明清绅衿富人宗族制这一变化表明,中国古代宗族制度A.社会功能逐渐减弱B.政治功能趋向增强C.主体呈平民化趋势D.始终坚持儒学主导3.有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某一制度:“这好比蜂巢,如果蜂巢只有一个大的棱形,根本就不堪一击。
只有依靠一个一个六棱形排起来,才可能稳定。
即便局部崩溃,但是整体不会崩溃。
”这里评述的是A.分封制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D.行省制4.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但秦朝建立后,面对空前扩大的统治区域,却采用了郡县制。
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A.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B.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C.官员任用原则的变化D.保证了专制皇权的强化5.秦代北方的郡只相当于今天的一两个地区,河东郡就略似今天山西省的临汾、运城两地区;而南方的郡有如今天的一个省或更大,九江郡起初就相当于今天安徽省及江西省的大部。
后来南方政区的幅员越变越小,其政区幅员的变化效率比北方要快。
这种变化表明A.统治疆域的扩大B.北方经济的衰落C.中央集权的加强D.政区细化的趋势6.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是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7.明武宗即位,阁臣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拟旨上,不从,令再拟。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周考历史测试题
成都七中万达学校2012—2013学年下期高2014级周考试题高二(下)历史考试时间: 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2.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对生产关系的变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A.促进了封建剥削方式的产生 B 使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模式C 小农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D 以法律方式确认了土地私有制3.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有利于()①发展封建经济②打击旧贵族的势力③刺激宗室成员立军功的欲望④强化对基层的管理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4.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B.奖励耕种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制度5.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的目的是()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6.商鞅变法时制作“商鞅铜方升”标准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又加刻诏书发到地方,强令各地执行,其主要影响是()A.促进了秦朝经济的发展B.有利于加强集权,巩固统一C.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D.促进秦国的强大7.“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旧俗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8.观察下图,战国时期,秦国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国一跃而成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军事强国,这主要得益于商鞅()A.奖励耕织B.实行县制C.统一度量衡D.推行军功爵制9.“(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半期考试试题
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半期考试试题(80分钟,100分)一、单选题(30题,共60分)1.《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封“帝尧之后于蓟”。
蓟国都在蓟城,在今北京市区西南广安门一带,约公元前7世纪为燕国所并。
蓟国与周天子的关系不包括()A.定期朝见周天子B.按期向周天子缴纳贡赋C.当地长官由周王任免,不得世袭D.周天子承认蓟国国君在国内的世袭统治权2.《左传·隐公三年》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王贰(偏重)于虢,郑伯(即郑庄公)怨王,王曰:‘无之’。
故周、郑交质。
王子狐为质於郑,郑公子忽为质於周。
”这一现象表明()A.宗法制度趋向瓦解B.礼乐制度得以强化C.血缘纽带已被打破D.分封制度遭到挑战3.“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材料所述文化传统,其根源可以追溯到()A.周朝开启的“家天下”时代B.夏、商、周时期宗法制度C.小农经济形成D.孔子提出“仁”的思想4.鲁武公九年,鲁武公带着大儿子姬括、小儿子姬戏到镐京去朝拜周宣王。
周宣王很喜欢小儿子姬戏,就要鲁武公立姬戏为嗣君,做鲁武公的接班人。
结果鲁武公按周宣王命令立姬戏为嗣君,即鲁懿公。
材料反映出()A.当时宗法制已很难得到实行B.姬括会成为当时鲁国的小宗C.周宣王在诸侯王中的威信将会更高D.统治者个人好恶成为立嗣的主要标准5.战国时期魏国与秦国都实行上计制度,即每年诸侯国的地方长官都必须把当年的各种预算数字写在木“卷”上,呈送到国君那里。
国君把“卷”剖分为二,由国君执右卷,臣下执左卷。
年终,地方官要到国君那里报核,国君根据官吏征收赋税等情况,对官吏进行考核。
魏、秦实行上计制度的目的在于()A.增加国家的收入B.更好地考核官吏C.显示国王的权威D.控制地方官吏6.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高二历史第一次周考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第一次周考卷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5.0分,共50分)1.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了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
……在过去几年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这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A.促进了社会生产的进步 B.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C.传播了社会主义的观念 D.促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2.以下是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征兵的歌曲《美国佬来了》的部分歌词:“……我是勇士。
这是勇士之歌,乐战好斗,令敌国焦土一片,跋涉血海,誓要斩尽杀绝……我的影子将是你的死神…… ”结合所学知识,对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说法错误的是()A.美国在战争中保持中立,居中调停,竭力维护世界和平B.战争爆发后,美国向战争双方出售军火物资,大发战争横财C.随着美国与协约国经济联系的加强,美国寻机参战,而德国的“无限制的潜艇战”给了美国参战的借口D.从歌词中可以看出美国的好战、残忍与争霸的欲念3.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了同盟条约。
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三国同盟建立在德、奥、意三国相互妥协的基础之上 B.德国是三国同盟的核心C.三国同盟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欧洲的矛盾 D.同盟促进了法俄的接近4.德意志统一后,为谋求欧洲霸权,其战略重点是离间德国两侧的大国,“时刻警惕他国结盟的噩梦”,但噩梦终究成真。
“噩梦成真”主要是指()A.德意结盟 B.法俄结盟 C.英法结盟 D.英俄结盟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加速大战进程的事件有()①美国对德宣战②俄国爆发十月革命③协约国力量增强,加强对德打击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6.1918年3月,苏德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因素不包括()A.战争带来的困苦 B.苏维埃政权的建立C.德国急于跳出两线作战的泥潭 D.美国参战7.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12月在议会上的演说:“……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
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1)
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1)一、单选题1.在中国古代,“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
这里所评述的制度( )A.加强了中央集权B.使君臣关系趋于平等C.方便了官员升迁D.有利于完善君主专制2.《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干秦。
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
”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3.北宋大中祥符四年殿试进士新定条制:“举人纳试卷,内臣收之;先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用御书院印;始付考官,定等讫。
”“条制”说明宋代科举考试( ) A.首创殿试制度B.规定答题方式C.力求公平公正D.盛行徇私舞弊4.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和起草诏书、是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
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
门下省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
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 )A.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B.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C.消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D.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5.针对“玄武门之变”这一史实,《旧唐书·高祖本纪》中写道: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同谋害己,率兵诛之。
而《新唐书·高祖本纪》中则写道:庚申,秦王世民杀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
两种不同的叙述反映了( )A.文字史料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B.文献记录能够还原全部历史真相C.历史事实是由历史叙述呈现的D.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模糊不滴6.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为“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
如图是明朝仇英的《观榜图》(局部),该图所见证的制度( ) A.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共12个选择题,每个3分,共36 分)
1、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
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2、《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
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3、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
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4、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
5、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
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6、“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7、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
该船沉没的
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
8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
要应用于( )
A.灌溉B.制瓷C.耕种D.冶铁
9、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
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10、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
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
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
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右图中(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1、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12、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
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