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一轮历史(岳麓版)练习:第九单元 第18讲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
全国通用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准培优练习(精品解析)
全国通用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准培优练习(精品解析)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精准培优专练一、单选题1.1911年7月,《大江报》因发表两篇鼓吹革命的时评被政府封禁,消息传出,武汉三镇舆论大哗,全国各地报馆纷纷响应支持《大江报》的正义斗争,《大江报》因此声名大振。
该材料可用于佐证A.辛亥革命的思想准备B.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言论自由成社会共识D.维新变法影响深远【答案】1.A【解析】从材料“1911年7月”“《大江报》因发表两篇鼓吹革命的时评被政府封禁”“全国各地报馆纷纷响应支持《大江报》的正义斗争”中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前,革命派从思想上进行比较充分的准备,故A项正确;B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材料中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的背景,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言论自由成为共识和维新变法的影响,排除CD项。
2. 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等。
该守则A.有意贬损中国人道德水准B.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C.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D.与中国传统习俗发生抵触【答案】2.C【解析】材料对人们乘坐交通工具的行为进行具体的规定,有利于人们形成文交通出行习惯,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的养成,C正确;材料与“贬损中国人道德水准”无关,排除A;材料的规则,不只是适用于中国人,也适用于租界的外国人,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贬损中国人道德水准”,排除D。
3.1908年《图画新闻》中载有一份衙门堂审记录:“(女子严阿苏与男子梁海相识,路上相遇,因邀同行,为巡士抓获)官问:何时与梁相识?阿苏回: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问:此事汝母知否?阿苏回: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
官斥二人:汝不凭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居然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8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
考点一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1.原因
(1)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__东__南__沿__海____地区。
(2)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
(1)洋纱取代土纱,“纺”与“织”分离。
(2)洋布取代土布,“织”与“耕”分离。
(3)中国的农副土特产日益__商__品__化___。
3.影响
(1)瓦解着自然经济,但仍占统治地位。
(2)客观上促进了___商__品__经__济___的发展。
K12课件
5
【深化理解】 列强经济入侵的双重影响 列强的经济入侵,一方面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激化了社会矛盾,使中国沦为资本 主义的经济附庸;同时也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促进 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知识点一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受外商企业_丰__厚__利__润__的刺激和洋务派引进_西__方__先__进__生__产__技__术__ 背景
的诱导
19世纪__六__七__十__年代,在东南沿海地区,一些_官__僚__、_地__主__、_商__人__开始投资创办近代 概况
企业
代表 企业
K12课件
11
考点二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及其影响
1.基本概况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___内__忧__外__患___的窘境
目的 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__科__技__,维护清朝统治
口号
师夷长技以自强
代表人物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K12课件
12
2.基本内容
内容
旗号
目的
K12课件
6
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全程复习课时训练:第九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时训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中国服饰逐渐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的重大转型时期是在清末民初。
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C.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解析:A形容清末可以,民初不适合,故排除;B只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C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特点,清王朝的覆灭,中华民国的建立为中国服饰变化提供了契机和内因。
D与题干关联不大。
答案:C2.19世纪末,中国部分地区“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
……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炳烛里谈》)这一记载主要说明了()A.当时西方国家对华以商品输出为主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沉重打击C.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部分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一些中国人对“洋货”的使用和推崇,这反映了部分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A与史实不符,当时西方国家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C与史实不符,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故选D。
答案:D3. 2015·苏州模拟 《民国乌青镇志》卷19《风俗》载:“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始行请示父母,互换饰物,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
”这说明当时乌青镇() A.自由恋爱成为时尚B.仍然遵循传统的习俗C.市民生活新旧交织D.民众普遍接受新生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由材料中“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可以看出是新式习俗;材料中“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是指旧式的习俗,因此材料体现了民国时期市民生活新旧交织的现象。
答案:C4.1928年的《长寿县志》载:村落农民祠祭“拜跪无节,衣冠不肃,等于儿戏,甚者祠堂有款不妨虚糜,强者借以自肥,黠者分其余润,愚懦者每年幸叨一饱,已无他望”。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乡村百姓思想开始解放B.民主革命进程影响乡村习俗C.乡村传统文化渐趋失落D.近代社会生活新旧并存特点解析:本题主要描述的是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的改变,首先,祠祭属于乡村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次从题干中可以看到“拜跪无节,衣冠不肃,等于儿戏”,表明农民祠祭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严谨,祠堂的作用也已经与之前相比发生了改变(强者借以自肥,黠者分其余润,愚懦者每年幸叨一饱,已无他望)。
岳麓版2019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近代史课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基础知识回顾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近代社会生活 (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 房等;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4)习俗
②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2)改革开放后 ①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到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 ②食: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菜篮子工程”丰富了餐桌。 ③住:住房状况得到空前改善,“安居工程”。 ④习俗:休闲方式多样化及新风尚的形成。
基础知识回顾
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④民众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 (2)现代因素 ①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发展水平有限; 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思想解放、对外开放; ③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高考真题例析
外国杂货出现在中国市场上,反映出中 国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
问题可转化为社会习 俗的变革有何进步意 义?可从反封建、民 主、平等等角度回答
据上述材料可知近 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受到了民主革命和 民主思潮的影响
重点知识精讲
2.近代①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②维新思潮、革命思潮、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③社会经济的发展;
3.互联网的兴起 (1)历程 ①诞生: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 ②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被称为 “第四媒介”。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特点 ①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 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②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③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高考历史一轮:第9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真题再现)1.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 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派重视易服的原因。
改制往往会涉及方方面面,但很难说易服更易推行,故A项错误。
题干并没有提及易服是为了外交的需要,或改变中国人的世界形象,因此C项错误。
身着长袍马褂的人不一定就是守旧势力,故D项表述错误。
从材料可看出,维新派主张“易服”是为了“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的需要,因此是为了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故B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B2.下图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
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 )①墙上画作的风格②人物的发型③照明手段④饮食方式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题干要求的是“最能反映社会生活变革”。
墙上画作的风格仍是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作;人物发型由蓄发到短发,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成果;照明手段为电灯,这采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饮食方式并未发生重大变化。
由此可知,②③最能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革,B项正确。
答案:B3. 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
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
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这表明( )A. 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B. 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C. 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 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都市“新少年”对西方生活方式的追捧,《申报》的文章指出了新少年“醉心争购舶来品”“轻利权”的问题,比较理性地分析了这一现象,D项正确。
“新少年”的盲目时尚追求只能代表少数人,不能代表“国人”,也不能说明“着西装已经成为当时普遍现象”或者“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A、B、C三项错误。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训练(2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
课时训练2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中国服饰逐渐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的重大转型时期是在清末民初。
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 ( )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C.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解析:A形容清末可以,民初不适合,故排除;B只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C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特点,清王朝的覆灭,中华民国的建立为中国服饰变化提供了契机和内因。
D与题干关联不大。
答案:C2.19世纪末,中国部分地区“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
……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炳烛里谈》)这一记载主要说明了 ( ) A.当时西方国家对华以商品输出为主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沉重打击C.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部分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一些中国人对“洋货”的使用和推崇,这反映了部分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A与史实不符,当时西方国家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C与史实不符,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故选D。
答案:D3.苏州模拟《民国乌青镇志》卷19《风俗》载:“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始行请示父母,互换饰物,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
”这说明当时乌青镇( )A.自由恋爱成为时尚B.仍然遵循传统的习俗C.市民生活新旧交织D.民众普遍接受新生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由材料中“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可以看出是新式习俗;材料中“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是指旧式的习俗,因此材料体现了民国时期市民生活新旧交织的现象。
答案:C4.1928年的《长寿县志》载:村落农民祠祭“拜跪无节,衣冠不肃,等于儿戏,甚者祠堂有款不妨虚糜,强者借以自肥,黠者分其余润,愚懦者每年幸叨一饱,已无他望”。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 A.乡村百姓思想开始解放B.民主革命进程影响乡村习俗C.乡村传统文化渐趋失落D.近代社会生活新旧并存特点解析:本题主要描述的是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的改变,首先,祠祭属于乡村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次从题干中可以看到“拜跪无节,衣冠不肃,等于儿戏”,表明农民祠祭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严谨,祠堂的作用也已经与之前相比发生了改变(强者借以自肥,黠者分其余润,愚懦者每年幸叨一饱,已无他望)。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教版)(含答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下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A.②③BC.①③④D解析“西式帽”的出现,表明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广告未宣传博士帽的实用功能;帽式差异体现不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答案 B2.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D.解析因为婚姻习俗的总体趋势是删繁就简,旧式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当繁琐。
习俗的演变,城乡差异巨大,B项是正确的推断;C项正确地表达了婚姻习俗演变的历史过程;从材料中“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可以推断出D答案 A3.下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
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A. B. C.“师 D.解析 本题为图片理解题。
第一识别标志是时间,1878年属于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对西方的学习还处于“器物”阶段,故官方发行的邮票不会出现“兴民权”的思想,可直接选出D 项。
图上英文及阿拉伯数字对应B 项,邮政局对应C 项,大清与龙对应A 项,用排除法也可选出D 项。
答案 D4.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 A.1898~1900年B.1901~1911C.1912~1927年D.1928~1937解析 本题为材料理解题。
从材料中多次出现的“新”、“旧”可定位到清末民初这一新旧交替的时代,把答案锁定在B 、C 两项之间。
再根据“新内阁成”联系到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责任内阁制”这一重点概念,从而排除B 项。
2019版岳麓版历史大二轮练习资料: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图文
及时传播 时事 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
的视野。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第21讲
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1.交通的变化
(1)表现
本 讲
①铁路
栏 目
时间
变化或表现
开 关
1881 年
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
到胥各庄铁路通车
1888 年
宫廷专用铁路建成
甲午战争以后
列强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
1909 年
1.原因
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政治上:政府的推
本 讲
动、重大政治文化运动的推动、近代政治经济体制变
栏 目
革的影响;经济上: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开 关
思想上: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
2.特点
(1)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2)随着中国民主
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3)空间、主体(农民和市民)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第21讲
史料一 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 本 不过十之二三”。
讲
栏 史证 史料从社会史的角度反映了以下信息:城市婚俗仍很
目
开 守旧,乡村可想而知;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传
关
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第21讲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社会生活发生巨变。根
本
据建国以来的国情,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看现代中
讲 栏
国的社会生活状况。
目 开
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即过渡时期。此时,农民分到了
关
土地,城市解决了就业问题,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但物
一轮优化探究历史(岳麓版)练习:第九单元_第18讲_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1.“窃以为此其间不如变通办理,易女工而为男工。
夫织布、纺纱、轧花等事,虽似乎近乎妇人女子之事,其实仍是工作,机器或稍笨重,一有脱落等情,妇女即束手无策,仍须借力于男工。
而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
”材料反映了() A.对妇女的关心与尊重B.传统封建观念影响妇女就业C.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完全解体D.妇女不能适应机器生产的要求解析:A项与材料“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不符,故A 项错误;据材料“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可知,男女不平等的封建观念影响妇女就业,故B项正确;C项“完全解体”错误,故排除C项;据材料“机器或稍笨重,一有脱落等情,妇女即束手无策,仍须借力于男工”可知,D项“不能适应”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
答案:B2.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写道:“任何人把1912—1949年的中华民国与在它之前的晚清时期及在它之后的人民共和国作比较,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
”下列史实能为费教授提供论证的是()A.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B.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C.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D.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解析:材料中“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强调西方对中国的影响。
A项中“书玩”“砚筹”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故错误;B项中“张灯作戏”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故错误;C项中“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故错误;D项中留声机属于西方事物,故正确。
答案:D3.同治年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有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
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清政府()A.注重维护国家主权B.在被动地向西方学习C.仍缺乏近代化意识D.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解析:材料中“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不属于侵略行为,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向西方学习,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对近代事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18课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限时规范训练 人民版
第18课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改编题)《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民国光复,罐头之品,番餐之味,五方来会,烦费日增。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人们已完全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部分民众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罐头”“番餐之味”等关键信息,由此可以看出部分民众已经认同西方生活方式,故选D。
A、B、C三项均与史实或材料不符。
答案 D2.(2013·苏北四市模拟)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右图是当时婚礼的照片。
从这张照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出( )。
①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穿西装礼服②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③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摒弃传统婚礼④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服饰及婚姻礼俗的变化。
由婚礼中蒋介石的穿着可判断当时已开始穿西装礼服,由婚礼仪式可知这是西化的“文明婚礼”,①②正确。
③错在“彻底”摒弃上,④中的“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在图中得不到体现。
答案 B3.(原创题)武昌起义后,各地革命党人即动员群众剪辫。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令内务部:“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
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
”这从根本上说明( )。
A.民主共和深入人心B.政体已经发生改变C.专制思想深入人心D.民主政治生活开始解析辫子是专制的象征,脑袋里的辫子不好剪反映的是专制思想的根深蒂固。
故C 项正确。
答案 C4.(2013·盐城摸底)19世纪末,上海“凡物之贵重者时皆谓之洋。
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
……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9.1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调研试题2
9.1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调研试题2热点考题对点即练(Ⅰ)高考真题1.(天津文综)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 200万份。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解析《临时约法》于1912年3月颁布,此时距武昌起义胜利已近半年,故B项不是“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的主要原因。
新文化运动时期才大力提倡白话文,故C项错误。
材料中仅有全国报纸数量和总销售量,D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推翻了中国2 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并且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武昌起义后人们更加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答案为A项。
答案 A2.(江苏单科)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
”这一描述表明()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解析从材料中的“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可知作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要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故B项错误。
材料不能反映专制政府对报纸舆论的控制,D项错误。
故选C项。
答案 C3.(浙江文综)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 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 000份,一年后达到13 000份,最多时销达17 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
这一现象说明()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解析《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的刊物,是为宣传维新变法、开启民智创办的政论性报刊,不是通俗性报刊,A项错误,C项正确。
岳麓版高三历史复习:现代史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测试
岳麓版高中历史现代史-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测试一、单选题11913年1月,《大公报》发文描述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活动的现象:“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
”这种现象反映了()A. 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B. 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C. 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D. 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2. “先生”“同志”这些称呼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普遍采用是在A. 鸦片战争后B.洋务运动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 D.辛亥革命后3. 下列关于照相、电影、漫画等视觉影像与文字媒介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影像伸出的触角,易于满足感官世界,这恰是文字媒介的限制②影像可以化虚构为真实,其传播功能远超过文字,所以文字传播在现代社会已毫无意义③每一种影像纪实的作者,有其主观意念需要解读,文字媒介仍是必要的A. ①②③B. ②③C. ①③D. ①②4.1983年,新华社发表《服装模式宜解放》的评论,提倡男同志穿西服,女同志穿旗袍、西装裙子,服装款式要大方,富有民族特色。
评论表明了怎样的舆论导向()A. 倡导革新服饰推动生活文明化 B.推进思想解放为改革开放开路C.学习西方同时注重维护民族传统 D.促进服装行业适应外向型经济5. 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时间的掌握方式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20世纪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BP机),21世纪看手机。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 我国人民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B.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6. (2019 •豫晋冀高三第二次调研• 10)中国近代奇女子张幼仪在三岁那年(1903年)被迫 缠脚三天,但最终在二哥“现在再也没人觉得缠脚好看了”的劝说下得以幸免。
张幼仪的这 一经历反映了( )A. 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深入人心B.中国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觉醒 C.男尊女卑的陋习被逐渐打 破D.社会习俗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7. 下图是一张侨汇券。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分点突破 岳麓版-岳麓
第九单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序要清][线索要明]在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背后,是资本主义的入侵和西方文明的传入,结果不仅打破了中国经济的封闭性,而且引发了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同时也使社会生活呈现出中西交汇的特点。
具体可归纳出三条线索:线索一: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
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线索二: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
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
线索三: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第17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鸦片战争后,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自然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2)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开端。
(3)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4)辛亥革命的推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中国民族工业获得短暂而迅速的发展。
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押题专练)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1.下表是民国初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据此可知( )学校地点特色中央女校北京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神州女校上海设国文、国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女子法政学堂上海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学宗旨A.辛亥革命后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B.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C.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普遍的提高D.妇女得以从传统文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答案】A2.民国三十六年结婚证上证词:“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
诗咏关雎,雅歌麟趾。
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
同心同德,宜室宜家。
相敬如宾,永谐鱼水之欢。
互助精减,共盟鸳鸯之誓。
此证!”下列对这张西安政府机关刊印的结婚证,评论正确的是( )A.用语明显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B.体现了中国婚姻制度的进步性C.语言文雅遭到日军敌视和查禁D.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颁发【答案】B【解析】民国三十六年为1948年,此为解放战争后期,白话文运动是在1917—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时期,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中国传统婚姻为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仪式为三拜九叩,未有结婚证和婚姻自由,此结婚证即体现了中国婚姻制度的进步,故B项正确;中国抗日战争已经胜利,故C项错误;此时的南京国民政府还未被推翻,故D项错误。
3.19世纪80年代以后,一批来华的传教士中有人首先提倡天足;维新人士更率先反对缠足,主张放足;1901年,慈禧太后下达了劝禁缠足的懿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下令禁止缠足。
这说明( ) A.近代放足运动具有反封建政治意义B.传教士主张男女的社会地位平等C.维新人士反对缠足的态度最为坚决D.女性群体的地位受到社会的关注【答案】D【解析】传教士提倡天足,与反封建政治意义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传教士提出该主张的目的,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推断维新人士反对缠足态度的地位,故C项错误;废除缠足表明女性群体的地位受到社会的关注,故D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1.“窃以为此其间不如变通办理,易女工而为男工。
夫织布、纺纱、轧花等事,虽似乎近乎妇人女子之事,其实仍是工作,机器或稍笨重,一有脱落等情,妇女即束手无策,仍须借力于男工。
而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
”材料反映了()A.对妇女的关心与尊重B.传统封建观念影响妇女就业C.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完全解体D.妇女不能适应机器生产的要求解析:A项与材料“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可知,男女不平等的封建观念影响妇女就业,故B项正确;C 项“完全解体”错误,故排除C项;据材料“机器或稍笨重,一有脱落等情,妇女即束手无策,仍须借力于男工”可知,D项“不能适应”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
答案:B2.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写道:“任何人把1912—1949年的中华民国与在它之前的晚清时期及在它之后的人民共和国作比较,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
”下列史实能为费教授提供论证的是()A.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B.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C.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D.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解析:材料中“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强调西方对中国的影响。
A项中“书玩”“砚筹”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故错误;B项中“张灯作戏”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故错误;C项中“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故错误;D项中留声机属于西方事物,故正确。
答案:D3.同治年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有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
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清政府() A.注重维护国家主权B.在被动地向西方学习C.仍缺乏近代化意识D.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解析:材料中“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不属于侵略行为,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向西方学习,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对近代事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C4.鸦片战争后,经过中西风俗习惯的对比,人们认识到蓄辫习惯不适应近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发辫作为一种政治统治的象征,勿论国内人士,即使是定居海外的侨民,也少有贸然敢将发辫剪除者。
甲午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认识不断提高B.清政府威信的降低C.崇洋媚外之风盛行D.革命派的大力宣传解析:A项是材料“甲午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错误;据材料可知,国人剪辫行动的主要原因是受甲午战败的影响,甲午战败使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清政府威信降低,故B项正确;C、D两项是材料“甲午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D两项错误。
答案:B5.1896年6月30日,上海《申报》上的《徐同告白》登出告示:本园于廿日起,每夜开放至十二点钟止,内设西洋影戏……同时穿插唱戏、“杂耍”和“戏法”这反映了()A.徐同成为中国最早的电影院B.西方电影成为主要的娱乐方式C.西洋电影与传统戏曲互为促进D.娱乐方式日趋多样化解析:仅根据个例不能断定最早,故A项错误;根据一个影院的情况,不能得出电影成为主要娱乐方式,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二者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内设西洋影戏……穿插唱戏、‘杂耍’和‘戏法’”,表明人们娱乐方式存在多种选择,故D项正确。
答案:D6.戊戌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与“万国同风”,民间应者寥寥。
辛亥革命后仅武昌一地,因改穿西式冠履输出白银便达2000多万两;天津在1912年初,一个季度进口洋服洋帽耗资达125万两白银。
这反映了()A.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群众基础B.政治时局对生活习俗的影响C.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D.国人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解析:A项不能反映材料后半部分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戊戌时期……辛亥革命后……1912年初……”反映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民国建立对服饰、风俗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先进习俗取代落后习俗的必然性,故C 项错误;材料仅能反映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可程度不断增加,故D项错误。
答案:B7.1920年,上海政府发布布告,禁止“一切所穿衣服或故为短小袒臂露胫或模仿异式不伦不类”,并称其“招摇过市恬不为怪,时髦争夸,成何体统。
”“故意奇装异服以致袒臂、露胫者,准其立即逮案,照章惩办。
”该布告表明() A.自由开放之风已渐入民间B.五四运动促成国人思想解放C.男尊女卑的旧观念逐步消除D.政府公开反对西方生活方式解析:材料体现政府对开放的西式穿着传入中国的禁止态度,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五四运动与国人思想解放,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男尊女卑的观念,故C项错误;政府禁止开放西式穿着不等同于反对西方生活方式,故D项错误。
答案:A8.“时装”是近代社会才出现的概念,其最大特点是流动性和随意性。
“时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人们可以不受某种人为的限制,随意选择。
“时装”概念的出现,从根本上体现了()A.近代社会的变迁B.思想观念的变化C.西方文化的影响D.制衣技术的进步解析:“时装”属于服饰文化的内容,其变化的根源是社会的发展进步,故A 项正确;思想观念的变化与服饰的变化有关,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制衣技术的变化对服饰有影响,但不是根本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A9.1920年全国报界联合会通过《劝告勿登有恶影响于社会之广告与新闻案》指出:“如奖券为变相之彩票,究其弊端可以凋敝民力而促其生计,且引起社会投机之危险思想。
又如春药及诲淫之书,皆足以伤风败俗,惑乱青年。
此种广告,皆与社会发生极大之恶影响,而报纸登载,恬不为怪。
”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立法整顿,规范广告业秩序B.民族危机加深,报业界抵制外货C.报刊业发展迅速,广告比重加大D.缺乏有效管束,广告业乱象丛生解析: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立法整顿规范报纸广告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该广告宣传抵制外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报纸广告比重的变化,故C项错误;报纸广告中“奖券为变相之彩票”,缺乏有效管束,“引起社会投机之危险思想”“伤风败俗,惑乱青年”,可见广告业乱象丛生,故D项正确。
答案:D10.1922年上海的公共汽车公司在报纸上打出这样的营业广告。
“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
这则广告()A.旨在引导民众正确看待西方文明B.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C.说明新式交通已为广大人民所接受D.体现出了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解析:根据材料“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可知该广告夸大了西方交通工具的作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得出该广告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可知新式交通尚未被广大人民接受,因而打出营业广告,故C项错误;由交通广告得出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
答案:B11.下表为1927年《学灯》编辑部对社会上婚姻观念的抽样调查情况,由表格信息可看出当时婚姻观念()C.保守思想占主流D.淡化了门第观念解析: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27年”和对于解散婚姻比例的增多,可以得出此时受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科学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影响的婚姻观念的主要因素是内因,政局动荡是外因,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比例可以看出:新潮思想占主要地位,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到门第观念,故D项错误。
答案:A12.抗战时期,汪伪政府禁止在报刊杂志上发行不利于“中日亲善、中日提携”和“诽谤南京政府”的内容。
这是因为()A.抗日救亡成为时代主题B.众多大众传媒服务于抗战C.大众传媒引领社会思潮D.报刊杂志可引导社会舆论解析:根据材料,汪伪政权所禁止刊登的是不利于“‘中日亲善、中日提携’和‘诽谤南京政府’的内容”而非有关抗日的内容,故A项错误;“众多”一词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社会思潮”在材料中也同样没有提及,故C项错误;如果任由“中日亲善、中日提携”和“诽谤南京政府”的内容随意刊登,这将对日占区和汪伪政权统治区带来巨大的统治危机和安全隐患,故D 项正确。
答案:D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材料二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明后期小说《醒世恒言》材料三梁启超曰:居今日之中国,而与人言妇学,闻者必曰:天下之事,其更急于是者,不知凡几?百举未兴,而汲汲论此,非知本之言也。
然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请备陈其义以告天下。
……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
……吾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材料四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也因此成为近代妇女解放的代言人。
但历史地看,梁启超的“贤妻良母”也难脱传统女子价值观的束缚,也有把女子的价值划在“相夫教子”的狭小圈子之嫌。
——王美蓉《中国近现代不同类型的女子教育目的之比较》(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婚恋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反映婚恋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妇女教育观的特点。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该教育观的影响。
(3)材料四用什么办法评价梁启超妇女观的?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妇女的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案:(1)婚恋观:材料一遵守礼制(三从四德),坚守妇道;材料二追求个性、婚恋自由。
原因: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明中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
(2)特点:把妇女受教育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或妇女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强弱)。
影响:解放人们的思想;有利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推动女子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妇女救亡图存的使命感。
(3)方法:历史的评价(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辩证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