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叛离的心理分析)
孩子叛逆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应对方法
孩子叛逆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应对方法孩子的叛逆行为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常常出现的一种行为表现。
这种行为可能会给家庭带来困扰,但是了解叛逆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以及采取适当的应对方法,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引导孩子,提高家庭关系的质量。
本文将从心理分析和应对方法两方面进行讨论。
一、叛逆行为的心理分析:1.寻求独立自主: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和自主性,希望得到更多的自由和独立。
这时候,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对家人的反抗和挑战,希望以此来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
2.表达挫折和不满: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遭受到各种挫折和不满,比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
叛逆行为是他们表达这些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
3.寻求关注和认同:有时候,孩子可能会通过叛逆行为来吸引家长的注意力,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同。
4.个人身份建立:青春期是孩子个人身份建立的关键时期,他们会试图找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与众不同之处。
叛逆行为可以被看作是他们寻找自我身份的过程。
二、应对方法:1.倾听和理解:家长应该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尽量避免批评和指责,给予他们合理的表达机会。
2.尊重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家长应该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独特性,同时也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规范。
3.建立积极的沟通渠道:为了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家长可以尝试和他们建立积极的沟通渠道。
这可以通过共同参与兴趣爱好,定期进行家庭会议,或者建立良好的家庭规则等方式实现。
4.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榜样: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良好榜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此外,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应对挫折,是至关重要的。
5.建立积极的奖励机制:对于孩子的积极行为,家长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认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同时,家长也要学会区分孩子的叛逆行为和正常的成长过程中的挑战。
总结起来,对待孩子的叛逆行为,家长应该采取理解并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与他们建立积极的沟通渠道,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榜样,并建立积极的奖励机制。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小学生逆反心理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不愿意接受成人的指导和约束,表现出一种叛逆的心态。
逆反心理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常见的,但是如果逆反心理过于严重或持续时间过长,就需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并适时采取措施。
一、逆反心理成因分析1. 独立意识加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开始逐渐独立,希望得到更多的自由。
当他们感到受到过多的限制和约束时,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2.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有些家长可能会过于溺爱孩子,放任孩子的任性行为,导致孩子产生了不受制约的心态。
而有些家长则过于严厉,严苛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产生逆反情绪。
3. 学校环境的影响。
有些学校的教学环境和师生关系可能不够融洽,甚至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规定和制度,导致学生产生逆反情绪。
4.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良信息和影响,有些小学生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产生了逆反心理。
二、对策1.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家长和老师首先要与小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理解孩子的诉求,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想法,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权利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2. 学会尊重孩子。
家长和老师在对待小学生的时候,要学会尊重孩子,不要一味地强调自己的权威,而是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
3. 适度的约束和教育。
适度的约束和教育是必须的,但是要避免过于严苛的方式,要善于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让孩子从中获得正能量。
4. 提供正面榜样。
家长和老师要做好自己的榜样,不仅要言传身教,更要言行一致,做一个积极向上的正面榜样。
5. 指导孩子正确处理情绪。
人的情绪是复杂的,孩子在处理情绪上尤为脆弱,家长和老师应该指导孩子如何正确处理情绪,让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来发泄情绪。
6. 营造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
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家长和老师要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家庭和学校环境,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应措施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应措施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指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对权威、规则和社会期望表现出的一种抵触和反抗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是青少年独立性和自主性发展的表现,但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对他们的学业、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以下是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应措施。
逆反心理的表现:1.对权威的挑战:中学生可能会对父母、老师或其他权威人物的指导和建议产生抵触情绪。
2.违反规则:他们可能会故意违反学校规定或家庭规则,以显示自己的独立性。
3.对抗性沟通:在交流中,中学生可能会表现出不耐烦、顶撞或忽视对方意见的态度。
4.自我中心:他们可能过分关注自己的需求,忽视他人感受,表现出自我中心的倾向。
5.情绪波动:逆反心理可能导致情绪波动大,易怒、沮丧或冷漠。
对应措施:1.理解和尊重:家长和教师应理解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2.有效沟通:与中学生进行开放、诚实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避免命令式的语气和态度。
3.建立信任:通过一致的行为和公平的对待建立信任,使中学生感到被理解和尊重。
4.设定合理的期望:家长和教师应设定合理的学习和生活期望,避免过高的压力导致逆反。
5.提供选择:给予中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让他们在一定范围内做决定,增强他们的自主性。
6.积极引导:通过角色模型、团体活动、辅导等方式,引导中学生学习社交技能、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
7.专业帮助:如果逆反心理导致严重的行为问题或心理健康问题,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帮助中学生更好地处理逆反心理,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建立更和谐的家庭和学校环境。
小学生逆反心理浅析
小学生逆反心理浅析一、逆反心理的原因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的。
家庭环境对于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环境的和谐与否,父母的教养方式等都会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假如家庭环境不和谐,家长的教养方式过于严厉或者溺爱,都会导致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
小学生在与同学相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同学的影响产生逆反情绪。
学习压力和情绪压力也是导致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
二、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小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学习抗拒。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对学习的抗拒情绪,不愿意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不愿意参加课外辅导等。
2. 表现出懒散消极。
小学生逆反心理还会表现出懒散和消极的态度,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和社交活动等。
3. 不听教导。
小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都表现出不听教导的情况,总是倔强地拒绝遵守规则和纪律。
4. 对父母态度不好。
小学生在家庭中可能对父母态度不好,不愿意配合家长的安排,经常和父母发生矛盾。
5. 逃避责任。
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逃避责任,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三、处理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方法处理小学生逆反心理首先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配合。
对于家长来说,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
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不要过于严格地限制他们的行为,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和权利。
家长还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与支持,尊重孩子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
对于老师来说,要善于引导和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及时发现学生的逆反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进行差异化教育,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处理学生逆反心理的时候,要采取合适的方式和方法,避免过于严厉或者溺爱。
对于学生本身来说,要注重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学会换位思考,提升自我认知和情商。
了解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对于家长和教师来说非常重要。
中小学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应措施
中小学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应措施中小学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权威、规则或期望产生的一种抵触或反抗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可能表现为对家长、教师或学校规定的抗拒,对学习的消极态度,或对同伴压力的盲目服从等。
逆反心理如果得不到适当的引导和解决,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逆反心理的原因: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开始形成自我意识,追求独立和自主,对权威产生质疑。
教育方式:过于严格或缺乏理解和支持的教育方式可能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社会影响:同伴压力、媒体影响等也可能导致学生产生逆反行为。
个人性格:一些学生可能天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独立性和挑战权威的性格特质。
对应措施:1.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通过开放式对话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
2.理解和尊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性,理解他们的成长需求。
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期望,避免过高的压力。
3.积极的引导和教育:通过正面强化和鼓励,培养学生的积极行为和态度。
教育学生理解规则和权威的必要性,以及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表达不满。
4.提供自主性和选择: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做出决策。
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承担责任,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5.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教授学生情绪管理技巧,帮助他们以健康的方式应对压力和冲突。
提供冲突解决的策略,如冷静下来、寻求帮助、协商和妥协等。
6.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家长和教师应当保持一致的教育理念和规则设定。
家长应当支持学校的教育措施,同时提供温暖和理解的家庭环境。
7.专业支持:对于逆反心理较为严重的学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的专业帮助。
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行为,并发展更健康的应对机制。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逆反心理,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同时,也能够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沟通策略。
学生叛逆行为的成因分析与解决
学生叛逆行为的成因分析与解决在当今社会中,学生叛逆行为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很多青少年正处于叛逆期,这可能会导致他们表现出不适当的行为,包括对父母和教师的不尊重、问题行为等。
这些叛逆行为不仅会影响青少年个人,还会影响到整个社会。
因此,研究学生叛逆行为的原因,并采取正确的解决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一、成因分析1.家庭不稳定青少年成长环境很重要,家庭的稳定性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
如果家庭环境不稳定,例如父母离婚或者矛盾激烈,可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巨大影响,导致他们表现出叛逆行为。
2.学校环境不适应学生在学校的规则、制度和秩序中进行刻意地选择和挑战,但如果学校制度不完善,管理不严格,学生容易产生叛逆心理。
3.个人生理、心理特质青少年由于心理因素、生理上的变化。
比普通人更容易影响他们的决策做出,导致不理智行为。
例如,青少年更容易受富二代、独生子女父母等因素影响,自以为是,难以接受别人意见等。
4.社会环境现代社会信息发达,社会价值观多元化。
这使得青少年的价值观比较混乱,容易走偏,被社会环境引导产生一定的叛逆行为。
如果社会道德观不太健康,可能导致青少年仿效社会不正面、不良价值观。
二、解决方案1.建立家庭和谐稳定的环境家庭是影响孩子最直接和最有力的因素。
家长应主动关心自己的孩子,他们的言行应该首先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规范,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同时应多与孩子沟通,耐心的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合理的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2.学校应完善制度和管理学校应从人的管理、实践管理、行为管理等几个角度,加强管理,并采取多种方法预防和治疗学生的叛逆行为。
例如:1)加强师生沟通,及时发现问题 2)多组织有益活动,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等。
3.注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对于青少年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心理健康。
学校和家长都应该注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专家、教育工作者可以定期对青少年进行一对一和小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以此改善青少年自我理解、表达、情感控制等能力。
叛逆学生的心理原因及应对策略
叛逆学生的心理原因及应对策略1. 引言在教育领域,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叛逆的学生,他们表现出不服从、反抗和对权威的挑战。
面对叛逆学生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背后的心理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2. 心理原因2.1 家庭环境叛逆学生的家庭环境往往是影响其行为的重要因素。
家庭的缺乏关爱和指导、过度控制或过度宠溺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反抗心理。
2.2 自我认同和自尊心叛逆行为常常是学生内心自我认同和自尊心的一种表达方式。
他们可能经历了自我价值的否定或被排斥的感受,所以通过反抗来寻求自我肯定。
2.3 社交压力社交压力也可能是叛逆学生的原因之一。
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他们感受到了来自同伴的压力,希望通过叛逆行为来获得同伴的认同和尊重。
3. 应对策略3.1 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是应对叛逆学生问题的关键。
教师应该尽力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并与他们建立互信的关系,为他们提供支持和指导。
3.2 提供适当的关爱和指导对于叛逆学生来说,关爱和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者应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使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和关心。
3.3 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教育者可以帮助叛逆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价值和潜力。
通过鼓励和肯定他们的努力和优点,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
3.4 建立支持网络为叛逆学生建立一个支持网络也是重要的。
学校可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学生社团和活动等,让学生有机会与他人建立紧密的人际关系,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困惑。
4. 结论通过了解叛逆学生的心理原因,教育者可以更好地应对和帮助他们。
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提供关爱和指导、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以及建立支持网络,这些都是有效应对叛逆学生问题的策略。
我们应该努力为叛逆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从心理角度剖析叛逆期孩子的行为变化
从心理角度剖析叛逆期孩子的行为变化叛逆期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它标志着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立性和身份认同。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常常发生变化,充满了挑战和困扰。
本文将从心理角度探讨叛逆期孩子的行为变化,并分析背后的原因。
1. 行为变化的表现叛逆期孩子的行为变化可以表现为对父母的反抗、追求独立性、希望获得更多自由和掌控权等。
他们可能会变得言辞冲击、情绪异常、冒险求刺激、逆反心理强烈等。
他们常常与父母发生争吵,不喜欢遵循规则和限制。
2. 自我认同和身份建构叛逆期孩子行为变化的核心原因是他们正在寻求自我认同和身份建构。
在这个发展阶段,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之处,并试图建立自己的独特身份。
他们渴望获得尊重和认可,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与父母产生冲突。
3. 外部因素的影响除了自我认同和身份建构的内部因素外,外部环境也会对叛逆期孩子的行为变化产生影响。
同伴群体、学校环境、社交媒体等都是外部引导因素。
他们可能由于适应他人的期望和社会压力而改变行为,试图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
4. 理解与支持对待叛逆期孩子的行为变化,父母应该理解并给予支持。
理解孩子正在经历的阶段和内心的挣扎,家长可以与孩子进行积极的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感受。
5. 提供适当的边界与规则尽管孩子追求独立和自由,但他们仍然需要父母的引导和关注。
为了确保他们的安全和健康发展,父母可以为他们设立适当的边界和规则。
这些规则可以是双方协商达成的,以平衡孩子的自主权和家庭的管理。
6. 培养积极的亲子关系在叛逆期孩子经历行为变化的同时,父母需要与孩子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
这包括表达爱和关怀、分享感受、相互理解和尊重等。
通过积极的互动和支持,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度过叛逆期,并促进他们良好的心理健康发展。
7. 寻求专业帮助叛逆期行为变化过于突出或持续时间过长的孩子,可能需要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
心理专家可以通过评估孩子的情况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支持。
深度分析中小学生叛逆的心理原因
深度分析中小学生叛逆的心理原因近年来,中小学生叛逆行为呈现出明显增多的趋势,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叛逆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心理原因,了解并深入分析这些原因,对于有效应对和解决中小学生叛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此展开深度分析。
一、青春期的身心变化引发叛逆青春期是中小学生叛逆行为高发期,这一时期孩子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心理和生理上都面临着许多挑战。
身体的成熟和性征的出现,使得孩子在心理上开始尝试与父母和周围环境独立开来。
这种身心上的变化往往成为中小学生叛逆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之一,家庭环境的不健康或者不稳定,往往会导致孩子产生叛逆心理。
例如,父母在教育方式上的过于严厉或者过于宽松,都有可能导致孩子的叛逆。
此外,家庭中父母间的亲子关系不良,或者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不畅,也会增加孩子叛逆的可能性。
三、学校环境的影响学校作为中小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对于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环境中的压力、竞争和人际关系等因素,都可能成为产生叛逆行为的触发因素。
例如,学业负担过重、班级关系紧张以及教师对学生过于苛刻等,都会给中小学生带来挫折感和压力,进而引发叛逆。
四、社会文化的变迁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中小学生叛逆行为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当代社会中,个人主义、自我意识和消费观念的崛起,使得中小学生更加倾向于追求新潮、个性化和独立思考。
他们通过叛逆行为表达对传统和权威的质疑,试图寻找自我认同感和独特性,这也成为一种心理原因。
五、自我认同需求和探索欲望中小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被认同和肯定,同时也希望发现自己的独特性。
叛逆行为往往是他们在探索自我、寻找身份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方式。
通过叛逆行为,他们试图从传统的角色期待中解脱,展示自己独有的特点,获得对自我的认同和尊重。
六、缺乏情绪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小学生的自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面对外界的压力和挑战时,他们往往无法有效地调节情绪和应对问题。
学生叛逆行为的成因分析与解决
学生叛逆行为的成因分析与解决近年来,学生叛逆行为在校园中越来越普遍,给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需要认真对待学生叛逆现象,更需要思考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和解决途径。
一、成因分析1、家庭因素学生的叛逆行为与家庭因素密不可分。
缺乏父母的具体关注和暖心关怀,常常造成孩子的心理饥饿,导致行为容易偏离正轨。
对于家长来说,不能一味地将孩子交给社会和学校,而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认真规划孩子的成长之路。
另外,孩子的家庭环境会对其智力和情感产生很大影响。
如果家庭生活过于紧张,甚至存在家庭暴力等问题,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恐惧和自卑心理,从而表现出叛逆行为。
2、学校因素在校园中,学校管理和教师的教育和引导都是关键因素。
如果学校管理混乱,班级氛围不佳,教育质量缺乏稳定保障,那么就会让学生失去对学校的信任和归属感,产生排斥和反感,表现为叛逆行为。
此外,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手法也会影响学生。
有些教师缺乏教育方法和智慧,过度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对学生严厉批评和处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表现为叛逆行为。
3、社会环境因素现代社会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如果社会环境负面信息过于多,社会道德标准的失范与混乱,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其产生消极、叛逆的情绪和行为。
另外,与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语言等也会渗入学生内心,影响其心理、思想健康的发展。
二、解决途径1、建立和谐家庭对于家庭因素对学生叛逆行为的影响,需要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充分考虑:建立良好家庭氛围、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多给孩子一些实际的帮助和精神鼓励、让孩子了解世界,接受多元文化。
通过家庭的温馨关怀和最基本的爱的承诺,让孩子在亲情的关爱中茁壮成长。
2、加强学校教育学校的管理要做到严明、规范,教师的教育方法要合理、有序,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师长的关注和爱心,增强信任感和归属感。
此外,应注重教育方法的创新和学生心理辅导,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潜力和能力,让学生产生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小学生逆反心理是指小学生出现对父母、老师等权威人物的反抗和抵触情绪。
逆反心理的成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个体因素:小学生正在个体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处于不断追求自主和独立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渴望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因此会有对权威的挑战和反抗的需求。
二、家庭环境:家庭对小学生的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对逆反心理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家长过分溺爱或过度保护,限制了小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可能会导致小学生的逆反情绪。
三、学校环境:学校对小学生的教育方式和教师的教育态度也对逆反心理有一定影响。
如果学校的教育方式单一僵化,教师对学生没有耐心和尊重,只注重指令和规范,将会引发小学生的逆反情绪。
针对小学生逆反心理,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和责任。
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关系,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选择,同时制定合理的家规,让孩子明确自己的边界和责任。
二、改进学校教育方式: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小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主选择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给予鼓励和正确引导。
三、教育学生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能力: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的培训活动,教育学生如何正确表达情绪、合理解决问题和处理冲突。
通过提高学生的情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逆反情绪的发生和频率。
四、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合作:学校和家长应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互相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意见和期望。
学校可以定期向家长传达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情况,家长可以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和教育,共同关心和教育孩子。
针对小学生逆反心理,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只有在正确的教育环境和引导下,小学生的逆反心理才能得到缓解和改善。
小学生逆反心理浅析
小学生逆反心理浅析小学生是一个处在成长阶段的群体,他们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对世界和社会的认知有限,情绪表达不够成熟,因此在一些情况下会出现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个体对外界规则、权威和社会规范产生抗拒和反抗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常常表现为小学生在家庭、学校等环境中不服从、不听话、不配合等行为。
理解和分析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1、自我意识的萌芽: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萌芽的阶段,他们开始有了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但对自己的能力和权利认知还不够清晰。
当他们在家庭和学校中遇到一些规则和限制时,可能会对这些规则产生抗拒,表现出逆反的姿态。
2、权威认知的模糊:小学生对权威认知还不够清晰,对教师和家长的权威性和话语权存在模糊的认识。
在一些情况下,他们可能会对权威人士产生怀疑和抗拒,从而表现出逆反心理。
3、情绪表达的不成熟:小学生的情绪表达和情绪控制能力还不够成熟,一些负面情绪会影响到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态度和行为。
当他们遇到挫折、失败或不满时,可能会表现出逆反的情绪和行为。
4、自我价值的认知:小学生正处在自我认知和自我认可的阶段,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肯定,对自己的外貌、能力、品质等有一定的认知和评价。
当他们感受到自己受到了批评、质疑或否定时,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采取反抗的行为方式。
1、不服从规则:小学生可能会表现出明知道规则却故意不遵守,甚至违反规则,拒绝听从教师和家长的安排和要求。
2、冲突抗拒:当小学生遇到和他人发生冲突时,可能会采取抗拒的行为,不愿与他人协调、妥协和解决问题。
3、言语攻击:小学生在逆反心理较严重时,可能会采取言语攻击的方式,对他人发表不适当的言论和批评,甚至辱骂和攻击他人。
4、情绪爆发:小学生的逆反心理会导致情绪的波动和不稳定,一些小学生可能会表现出情绪爆发、暴躁和易怒等行为。
1、理解尊重:家长和教育者需要理解小学生的成长特点,尊重他们的情感和行为,不要以成人的角度来要求和批评他们。
小学生逆反心理浅析
小学生逆反心理浅析小学生是一个成长阶段,他们正在经历着身心发育的各种变化和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可能会出现逆反心理,表现出不听话、不配合、甚至挑战权威等行为。
了解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和表现,有助于父母和老师更好地引导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一、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1. 自我意识的觉醒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张,不再像幼儿时期那样盲目听从长辈的安排和要求。
他们会开始思考问题,对一些事情产生自己的看法,并试图表达出来。
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可能导致小学生出现逆反心理。
2. 对权威的挑战在成长过程中,小学生会逐渐对权威产生怀疑和挑战。
他们开始思考为什么要听从父母和老师的安排,为什么他们的要求就是正确的。
这种对权威的挑战,也是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
3. 情绪和压力的释放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导致情绪和压力的积聚。
为了释放这些负面情绪和压力,他们可能会选择表现出逆反的行为,以此来宣泄情绪和压力。
1. 不听话、不配合小学生可能会表现出对父母和老师的要求不屑一顾,不听话、不配合,甚至刻意做出相反的行为。
明知道父母和老师要求他们做某件事情,却故意不去做或反其道而行之。
2. 持续争吵和抗拒小学生在面对父母和老师的安排和要求时,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反抗和抗拒情绪,出现持续的争吵和对抗行为。
他们可能会用言辞或行动与父母和老师进行长时间的斗争。
3. 寻求特别的关注为了引起父母和老师的注意,小学生可能会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表现,比如故意闹情绪、做出激烈的举动等,以此来引起关注和特别对待。
1. 理解和尊重父母和老师要尽量理解小学生的心理和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和想法。
不要一味地强调自己的权威和意见,而是要试图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为什么会产生逆反心理,关心他们的感受和想法。
2. 沟通和引导父母和老师应该与小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叛逆学生心理分析
1,心理特点:由于年龄的关系,这位学生的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
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
表现为与管教自己的人做对。
想让他人接受自己的主见,认识自己懂很多东西。
想离开父母的保护,渴望自由。
2. 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父母太过自我主义,不去了解子女内心的想法,平时交流少。
或者交流内容毫无意义。
父亲工作忙,导致父女之间感情淡。
二是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
或者受到了外界条件刺激,可能来自同学,老师等等。
3.意见:青少年时期有逆反心理很正常没有必要过于担心,如果这个时期的孩子对家长的任何建议都持抵触情绪,那首先要担心的是家长的沟通方式问题。
青少年时期正是建立自身价值观的时期,家长应该首先明白没有哪一种价值标准是绝对正确的,所以应该尊重孩子个人的价值取向,如果你觉得不对也没有必要强行灌输,因为这个时期已经不在是儿童期那样孩子对家长有一种崇拜意识,你应该尽可能的告诉孩子有哪些人持有哪些价值准则,这些人又处于怎样的环境,在告诉他你所持有观点,至于他应该怎么做那是他自己的事情,应该由他自己解决。
观察孩子和自己的沟通方式。
很多时候,父母必须超越自己的角色,从第三者的角度观察孩子叛逆的问题。
也许,问题不一定在孩子身上。
父母一般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自己从前都听父母的,自己的孩子也该听自己的。
孩子不顺从,在他眼里,就成了叛逆。
因此,身为父母的,有时必须谦卑,放弃自己执着的思想,以不同的角度对待孩子,做有限度的迁就。
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相处得更融洽。
和父母相处融洽,孩子当然就不需要叛逆了。
很多时候,对孩子的管教,是要时常改变方式的。
1、造成学习成绩却差距大的原因有三个:第一,学习方法。
学生叛逆问题原因分析
学生叛逆问题原因分析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生叛逆问题在教育领域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学生叛逆具备多重原因,既有个体内部的心理与生理问题,也受到了家庭、学校等外部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学生叛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青春期心理的变化导致叛逆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重要的发展时期,学生在这一时期往往面临许多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
生理上的变化使得他们经历了青春期的焦虑和不安,可能出现反叛、冲动、情绪波动等问题。
二、自我认同与独立意识的产生随着成长,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个体差异,他们开始寻求创造自己的独立空间。
自我认同是一个人对自己身份、特点和价值的认同,而独立意识则是学生对自主独立的渴望。
这种意识的产生,会使学生对传统权威产生质疑,并表现出叛逆行为。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叛逆问题往往与家庭环境存在紧密联系。
一方面,家庭中父母的溺爱或过分严厉,都可能使学生产生叛逆心态。
另一方面,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缺乏陪伴等问题也会导致学生情绪不稳定,产生叛逆行为。
四、学校环境的影响学校是学生重要的成长环境,学校文化、师生关系等因素会影响学生叛逆问题的发生。
例如,学校过于强调竞争,忽视个体发展,给予学生过多的压力,容易造成学生的叛逆行为。
五、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社会文化对学生的叛逆问题也有一定影响。
社会中一些不良价值观的传播,如崇尚个人主义、消极逃避的心态,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模式。
六、压力与焦虑的积累学生生活中的压力来源多种多样,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
当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可能无法有效应付,导致叛逆行为的产生。
七、缺乏对学生心理的关注学生叛逆问题的另一原因是教育者对学生心理的忽视。
教育者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造成学生的情绪波动和叛逆行为。
八、缺乏社会支持与指导社会对学生个体成长过程的支持与指导也是预防和解决学生叛逆问题的关键。
社会需要提供适当的咨询服务、心理辅导等支持机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小学生逆反心理浅析
小学生逆反心理浅析小学生是一个成长的阶段,他们处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面对各种各样的情绪和问题。
在这个阶段,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
逆反心理是指孩子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采取一种对抗的态度。
这种心理现象会给家长和老师带来困扰,因此了解和分析小学生逆反心理对于解决问题是很有帮助的。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自我意识的觉醒小学生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开始有了自我意识。
他们开始渴望表现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当他们的观点和意见得不到重视时,就容易产生逆反情绪。
二、情绪的波动小学生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他们可能因为一点小事而情绪波动,产生逆反的情绪。
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或者受到批评时,他们可能会表现出逆反的态度。
三、社交关系的变化进入小学后,孩子开始接触到更广泛的社交圈子,他们会受到同伴之间的影响,可能会受到排挤和欺凌。
这些负面的社交关系会让他们产生逆反的情绪。
以上原因只是从表面上分析了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实际上还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比如家庭教育方式、学校环境等因素都会对小学生逆反心理产生影响。
我们来分析一下小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一、情绪表现小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情绪上,比如脾气暴躁、易怒、情绪低落等。
他们可能会因为一些小事产生大的情绪波动,并且很难平复下来。
二、行为表现小学生的逆反心理也会表现在行为上,比如抗拒家长和老师的指导和规定,不服从教育管理等行为。
他们可能会违背规定,进行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行为。
三、社交关系表现逆反的小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也会表现出不合群、孤僻、不喜欢与他人交流等情况。
他们可能会因为逆反的性格而导致与他人产生冲突。
一、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家长应该在孩子的成长中,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不要因为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忽略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
在孩子有逆反情绪时,应该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尊重他们的观点,以理性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制定合理的家规,让孩子知道家长和老师的期望和要求。
小学生逆反心理浅析
小学生逆反心理浅析小学生是处在成长期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往往是多变的,有时会表现出逆反的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孩子在面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规则和要求时,产生一种抗拒、反对和不满的心理状态。
逆反心理在小学阶段尤为常见,家长和老师需要了解和分析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以便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孩子。
一、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因素对孩子逆反心理的影响不可小觑。
在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以及家庭关系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了不良的教养方式,比如过分溺爱、过于严厉,或者父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等,都有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家庭对孩子的期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了过高的期望和压力,会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表现出不愿意接受父母的期望和要求。
家长应该在家庭中营造和谐的氛围,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避免过分溺爱或严厉,以及对孩子的期望不宜过高。
二、学校环境学校是小学生除家庭之外最长时间待的地方,学校环境对他们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学校中,教师的教育方式、同学之间的关系、学习压力等都可能成为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诱因。
教师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极大。
如果教师对学生过于严厉或者不公正,会让孩子感到不公平和委屈,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而过分宽容或者纵容孩子的教师也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认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不受限制。
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会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
如果孩子在同学中遭受排挤或者欺凌,会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表现出对社交的抗拒和退缩。
学校的学习压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过大的学习压力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接受学习的要求。
三、社会影响社会环境对小学生的心理也有着较大的影响。
社会的道德风气、媒体的影响等都可能成为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如果社会道德风气不良,孩子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产生逆反心理。
而媒体对孩子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媒体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中小学生叛逆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中小学生叛逆的原因及解决方法中小学生叛逆问题一直是教育界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导致他们产生了叛逆情绪。
本文将探讨中小学生叛逆的原因,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法。
一、中小学生叛逆的原因1.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可能会刺激孩子产生叛逆情绪。
家长过分关注学业成绩、过度控制孩子的言行以及缺乏有效沟通等行为都会造成孩子叛逆。
2. 学校因素学校对学生管理的过严或过松也会导致中小学生叛逆。
一些学校过分注重功利性的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发展,让学生感到压力巨大,从而产生反抗情绪。
3. 社会因素现如今,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中小学生在这个环境下也难以幸免。
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课业负担过重,给孩子们增加了不必要的压力,导致他们情绪反弹,表现出叛逆行为。
二、解决中小学生叛逆问题的方法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关注培养孩子的品德和坚强意志力,而非过分强调学习成绩。
家长应当扮演好孩子的引导者,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理解他们的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权。
2. 学校管理调整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发展,不仅仅注重知识的灌输。
学校应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教育资源和机会,让学生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信心。
同时,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合作,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环境。
3. 健康的教育环境社会应以健康的教育环境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应合理、适度,减轻他们的学业负担。
同时,社会也应提供更多的青少年活动场所和资源,使中小学生能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4. 心理辅导和培训心理辅导师和专业培训师可以提供中小学生叛逆问题的专业指导。
这些机构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自身问题的根源,并提供解决办法。
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也是必要的,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情绪问题。
5. 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中小学生叛逆问题与他们的社交关系密切相关。
中小学生叛逆行为背后的学业压力分析
中小学生叛逆行为背后的学业压力分析现如今,中小学生的叛逆行为在社会上越来越引起关注。
很多家长和教师都感到困惑和苦恼,不知道如何应对孩子的叛逆行为。
事实上,中小学生叛逆行为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学业压力。
本文将分析中小学生叛逆行为的原因,并探讨如何缓解学业压力。
一、中小学生叛逆行为的主要原因1. 学业过重在当今社会,家长和学校都对中小学生的学业寄予厚望,普遍认为学生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重要标准。
因此,学校普遍采取了繁重的课程设置和紧张的学习进度,这让许多中小学生感到压力山大。
长时间的学习负荷让他们没有时间休息和放松,导致叛逆行为的产生。
2. 竞争压力现在的教育体制注重竞争,中小学生往往要面对许多竞赛、考试等评价形式。
他们需要在各个方面展现出优秀的表现,否则就会被淘汰。
这种强烈的竞争压力使得一些中小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表现出叛逆的行为。
3. 家庭环境不良中小学生的叛逆行为也可能与家庭环境有关。
一些家长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和强制要求会压力过大,导致孩子产生叛逆心理。
此外,家庭的冲突、父母离异等问题也会对中小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
二、缓解中小学生学业压力的方法1. 调整教育教学模式学校应该调整教育教学模式,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压力。
可以通过减少课程负担、提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等方式来减轻学生的压力。
学校还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业压力,并给予他们适当的心理辅导。
2. 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应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避免对孩子施加过大的学业压力。
他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和能力,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鼓励。
同时,父母也可以通过多陪伴孩子、开展家庭活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等方式,缓解孩子的学业压力。
3. 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和家庭都应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中小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校可以设置适当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进行身心放松,并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家庭可以提供安静的学习空间,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辅导。
中小学生叛逆期的心理特征与应对策略探析
中小学生叛逆期的心理特征与应对策略探析叛逆期是指人的青春期阶段,也是成长过程中非常关键的心理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常常表现出脾气暴躁、冲动、反抗等行为。
了解叛逆期的心理特征以及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小学生叛逆期的心理特征,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一、中小学生叛逆期的心理特征1.1 自我意识增强在叛逆期,中小学生逐渐形成独立的思想和意识,开始对自己有独立的见解,并且渴望被他人认同和尊重。
1.2 个性发展与探索叛逆期是中小学生性格发展和自我探索的重要时期。
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兴趣、价值观、目标等,并试图找到适合自己的身份认同。
1.3 对权威的挑战在叛逆期,中小学生开始质疑和挑战父母、老师等权威,表现出不愿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指导,追求个人主张和独立性。
1.4 不确定感增强中小学生叛逆期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充满不确定感。
他们对未来的发展和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陷入困惑、焦虑和自我怀疑之中。
二、应对策略了解中小学生叛逆期的心理特征后,我们需要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以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2.1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是中小学生最重要的依靠和支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父母可以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意见,并提供合理的引导和支持。
2.2 鼓励自我表达和尊重中小学生在叛逆期需要尝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父母和老师可以鼓励他们表达,并给予必要的肯定和尊重。
同时,也要教育他们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威。
2.3 提供适当的自主权在叛逆期,中小学生渴望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并开始独立思考和决策。
父母和老师可以适度放手,让他们有机会独立做决策,并从中学习。
2.4 提供积极引导和支持在叛逆期,中小学生常常感到困惑和焦虑,需要得到积极的引导和支持。
父母和老师可以倾听他们的困扰,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2.5 培养兴趣和爱好中小学生在叛逆期对于兴趣和爱好的探索十分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暗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在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对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
那么,从这个解释我们能够看出,如果我们要采用心理暗示来影响孩子的话,就要做到比较自然,同时,让孩子在无意中接受。
总是说:“这个孩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就是对历史特别好奇,越是大部头的历史书,她越看得津津有味。
”其实,这是典型的心理暗示,这个暗示分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于是,孩子对其他功课“都不感兴趣”;第二部分是“对历史特别好奇”,结果,孩子看到历史书就特别起劲。
个孩子比较放松的时间,对她说一句话:“这几天我们都挺紧张,你倒是没事,挺轻松的啊。
”结果,孩子自己也感觉不错,于是,她就真的放松了很多。
罗森塔尔及其同事,要求教师们对他们所教的小学生实行智力测验。
他们告诉教师们说,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者,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老师听。
罗森塔尔认为,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望得到改善。
自从罗森塔尔宣布大器晚成者的名单之后,罗森塔尔就再也没有和这些学生接触过,老师们也再没有提起过这件事。
事实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单,是从一个班级的学生中随机挑选出来的,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著不同。
不过当学期末,再次对这些学生实行智力测验时,他们的成绩显著优于第一次测得的结果。
这种结局是怎样造成的呢?罗森塔尔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老师们认为这些学生,开始崭露头角,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以致使他们的成绩得以改善。
以上仅仅几个简单的例子,至于如何给自己的孩子设计心理暗示,则需要家长朋友根据孩子的一些经验、经历来具体结合。
另外,一个有效的心理暗示往往要有取有舍,这样的暗示效果会更佳。
其中取舍的安排就很重要了,不要像第一个例子,取了历史,舍了其他所有。
另外,要让孩子在无意中接受,最好选择在孩子很轻松的状态下实行。
十一、注重孩子青春期问题孩子一到青春期就会出现一些家长无法预见的问题,可能会让家长措手不及,下面是一些专家针对孩子青春期教育的一些建议。
“我儿子不去上学了,怎么办?”“孩子胸脯越来越高,现在走路都低着头,真叫人着急!”“孩子常常在家偷上不良网站”……连日来,很多读者频频打进本报热线诉苦,针对儿童和青少年在成长当中存有的行为问题,很多家长束手无策。
刚刚过去的10月10日,是第18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它倡导人们“行动起来,促动精神健康”。
相关调查显示,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就全国来说,这部分人群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已接近20%,在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其中单亲儿童、独生子女尤为凸显。
专家指出,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协助孩子顺利走出青春的烦恼刻不容缓。
10月14日、15日,针对家长咨询的焦点问题,本报采访了省内资深的心理咨询师。
现象小小年龄犯“心病”今年9月,家住青年路的市民张海遇到了闹心事。
不知道为啥,刚开学没几天,儿子就死活不肯去学校了,理由是胸口疼!张海着急了,赶快领着看了西医看中医,奇怪的是啥毛病也没检查出来。
大夫背过孩子悄悄告诉他:这是心病!后来找到心理医生,孩子慢慢说了实话:原来他是在一次篮球比赛当中摔倒了,女生围上来关心他,感觉丢了面子,心理作用引发了“胸疼”。
山西省心理学会理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艳说,仅她在今年就接诊了7例拒绝上学的青春期中小学生,他们大多对上学产生了恐惧症,其中不乏学习优秀的学生,且大多表现为身体疼痛。
王艳说,这都是青春期表现出来的症状。
比如,一个孩子的父亲事业有成,开学了就不停对孩子说,你长大有爸爸的成就就行了。
结果,从9月至今,孩子一直身体难受呆在家中。
后来才知道,这个孩子听了父亲的话压力很大,觉得任凭自己怎么努力也无法超越优秀的父亲,产生了厌学情绪。
还有一个案例,一位母亲带着上初一的孩子来咨询,一进门就嚷,坏孩子太多啦,儿子被人打还不让上学!最后一聊,原来是孩子对本班一名女孩动心了,上课总盯着女孩看,时刻想着人家,又觉得自己不应该,最后就不想上学了,回家编了个故事骗父母。
王艳指出,现在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已表现出低龄化特点。
随着生殖器官的迅速发育、第二性征的相继出现,越来越多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不能即时科学地认知自我,表现出焦虑与不安。
因社会、家庭对青春期“性”的问题难于启齿,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注重不够,从而使他们出现越来越多的行为问题,产生厌学情绪、早恋,甚至发生过早性行为,导致意外怀孕。
等到父母和学校发现问题时,事情往往已经很严重了。
原因根源往往在家长“绝大部分案例都说明,孩子‘心病’的根源是家长。
”王艳指出,有的家长不尊重孩子选择、平时又长时间管理失控,有的家长施爱过多而不懂孩子真正需要,都容易造成孩子心理扭曲而进一步演变为对立或其他行为。
“我已经很努力了,但是还得不到他们的赞赏。
”一位孩子接受心理疏导时,提起父母失望地掉下眼泪。
“从来感觉不到父母的爱,他们好像更喜欢邻居家学习好的孩子,让我学习就是为了满足虚荣心。
”而另一个孩子认为父母平时的赞赏很夸大、虚伪。
“妈妈好像说的不是我,是别的好孩子。
”王艳认为,这说明很多家长要切合实际,苛刻的批评教育、过度的赏识教育都等于没教育。
比如赏识教育要具体化,不能说“你可聪明啦”,要说明聪明的理由。
“遗憾的是,家长们往往在教育过程中表现不真诚,经常是外人面前无休止地夸,当了孩子面就批评谁谁比你强。
”这样做的结果,是青春期当中已经有自我认同感的孩子,难以从家长那里准确理解自己的优缺点。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太原市第五十二中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李俊芳说,当前青少年心理咨询的重点集中在人际交往和青春期引发的问题上。
比如,异性交往、青春期变化都是孩子们头疼的问题,这些问题恰恰在家长那里得不到合理引导。
在单亲家庭,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
对策家长应以疏导为主青少年行为问题中最让家长头疼的,无疑就是异性交往、“性”等问题。
“家长应以疏导为主,做贴心的父母,协助孩子走出这段青春期。
”李俊芳说,其实异性交往很正常,家长不必如临大敌。
孩子们的喜欢,是互相欣赏的成分多,应该用欣赏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教孩子准确的异性交往。
青春期孩子一旦因无知做下错事怎么办?李俊芳认为,要理解并把伤害降低到最小水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他举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案例。
有位女生怀孕了,回家告诉了妈妈,妈妈立刻带女儿去做了人流,并且请了病假,瞒住了父亲。
后来,这个孩子以很好的成绩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
另一位女生就没这么幸运了。
她怀孕后,先是试探地问,说我们班上有个同学怀孕了,话还没说完,父亲就拍起了桌子,“要是遇到我,看不打断她的腿!”吓得女儿不得不求助朋友,凑钱做了人流,结果出血感染导致了终身不孕。
“事实证明,在教育孩子上,粗暴的态度会适得其反。
”李俊芳说,“如果实在无法和孩子沟通,家长要学会求助。
”王艳说,特别是求助心理专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千万别等有了“病”再挂“急诊”。
青春期的孩子特别敏感,希望广大的家长朋友掌握好和孩子沟通的方法,防范于未然。
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
十二、给一点空间,让孩子学会学习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
”从以往的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上来看,我们时常会发现很多学生会无精打采,无所事事,甚至昏昏欲睡。
这显然达不到我们教学的目的。
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的效果要比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要好得多。
让学生学会自己读书西安青少年心理咨询读是发展语言的一种最经常的重要手段。
让孩子们多读,目的是把规范的语言模块整体地储藏到孩子头脑中去。
海外的孩子在学中文,说中文时,经常会有着不知怎样用中文去表达的问题,这就表明了孩子在学的时候,缺少“读”。
一个人语言的发展要持续吸收规范的语言图示,久而久之,形成自己的语言结构。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与语言多次面对面地实行接触,让他们在这种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感知语言,积累语言,走进语言。
读着读着,一部分语言现象在孩子头脑中积累下来,一旦用时会自然涌上心头。
让孩子学会多读,同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有着极大的协助,让学生学会自己提问。
学贵有疑,读而能问,这既是学生理解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进而推动阅读持续向纵深发展。
在自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比如学《捞铁牛》时孩子看到题目很自然会想出很多问题,为什么捞?怎么捞?谁去捞?孩子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他已思考过,并且有着解开疑问的欲望。
让学生学会自己说话海外的孩子缺少说中文的机会,在课堂上,老师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材料,创设说话的氛围,充分赋予孩子说的权力,让孩子想说就说,人人参与。
在每次的课上,我都会用前十五分钟的时间,实行说话训练。
比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教师先让学生看课文插图,富有儿童情趣的画面立即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学生有的说乌鸦在树上唱歌,有的说狐狸想吃乌鸦嘴里的肉,正在想办法,有的说狐狸想听乌鸦唱歌。
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即刻被调动起来,就为本课的口语交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创设孩子与书本的对话在课堂中,学完了课文,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让孩子自己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如教学《孔融让梨》,在课文上完后,老师问学生:“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为什么?”然后指导学生按文中的句式说一说,这样一来,不但让每个学生做到了开口,而且也能让他们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在无形中又渗透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
教学完《龟兔赛跑》后,老师留给学生一个问题:龟兔赛跑,兔子输了,但是很不服气,于是它又和乌龟实行一次赛跑。
你想结果变成了什么?”先让孩子自由说一说,再归结起来。
通过学生间的你一句,我一句,互补的形式让学生驰骋想象,既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又给了学生一个开口说话的好机会。
十三、创设孩子与老师的对话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间,老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实现与孩子的沟通。
老师应尽量去创设和孩子交流的机会。
比如:在课下主动地和孩子聊天。
“你们新年去哪里玩了?”。
“老师,我们新年去某某地玩了,我们还爬山了呢”,“老师,我新年去上海了,可好玩了,就是太冷”……孩子们天真可爱,他们原本就有着想和老师交流的欲望,仅仅有点害羞。
老师这样一做,即拉近了和孩子间的关系,又给予孩子开口说得机会。
如此一来,课堂气氛也就显得异常活跃。
孩子们的语言水平、思维水平,交流水平在表达中得到发展与提升。
十四、陪孩子走出青春期风暴心理学家发现,成人的言语态度直接影响孩子对事物的认知,早熟的孩子尤其敏锐,面对正在成长的孩子,父母能够做什么呢?如何与早熟的孩子沟通,很多父母伤透脑筋,甚至想推给学校,认为老师比较懂如何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