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选考标练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优选(全国通用版)课时达标:50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达标(五十)(见课时达标P99)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
”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
过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
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
此安边之策也。
”温彦博以为“徙之于河南兖、豫之间,则乘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
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
”……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沉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
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
上戒之曰:“……今令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扰,非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资治通鉴》(1)根据材料,分别归纳提炼材料中的三种“民族政策”观点。
(2)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解析(1)根据材料“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永空塞北之地”“突厥虽云一国……此安边之策也”“全其部落……策之善者也”“授以生业……何后患之有”进行分析归纳。
(2)从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民族融合、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等角度来回答。
答案(1)观点:①主张强行内迁少数民族于中原的策略,把游牧民族变成农民。
②主张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分散各部,在其旧地设都督府管辖。
③主张采取怀柔政策,对归附者不加歧视,保全其部落,顺从其习俗,教之礼仪。
(2)评价:唐太宗实行的是开明团结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民族融合,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4 能力
能力提升训练(九)(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某某模拟)“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某某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某某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这个宪法”的制定( )A.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造历程B.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C.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推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解析:选C。
据题干中“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某某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可知,“这个宪法”指1954年宪法,该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C项正确。
2.(2019·某某全国Ⅲ卷冲刺演练)1956年8月1日,中共中央指出:“今后《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除了少数中央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数的社论以外,一般地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而且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
”这一表态( )A.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某某B.拓展了文学创作的新领域C.消除了“左”倾错误思想影响D.促进了人民教育不断进步解析:选A。
《人民日报》是党报,材料中“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体现了社会主义某某,故A项正确;《人民日报》是党报而非文学刊物,故B项错误;消除了“左”倾错误思想影响,与材料中“1956年8月1日”不符,故C项错误;《人民日报》是党报而非教育刊物,故D项错误。
3.(2019·某某省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董必武在中共八大上发言时指出:“党中央号召公安、检察、法院和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依法办事。
我认为依法办事,是我们进一步加强人民某某法制的中心环节。
”这一思想( )A.提供了新中国某某政治的法律保障B.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行依法治国的方针C.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形成D.丰富了思想的法学理论宝库解析:选D。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综合训练(七) Word版含答案
专题综合训练(七)一、选择题1.(2018·广州一模,29)1895年,九江口的海关报告称“内地人民有尽用洋棉纱织成土布款式,取其工省,而价值亦较土棉纱为廉,且较买市肆洋布更为便宜”。
这种现象反映了()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扩大B.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C.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民众对外国经济侵略的自觉抵制答案B解析材料所述为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而不是资本输出,故A项错误;材料讲述的是纺织分离,反映的是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故B项正确;材料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民众自觉抵制外国经济的侵略,仅仅是出于价格低的吸引而用西方的洋纱,故D项错误。
2.1877~1889年洋务企业轮船招商局与两家英资轮船公司三次签订“齐价合同”,议定统一价格和货源分配方案,共同垄断中国水运。
此个案反映出洋务运动()A.利用西方技术维护统治B.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D.奠定了制度变革的基础答案A解析轮船招商局(洋务企业)与外商企业签订“齐价合同”,共同垄断中国水运,反映了洋务企业(民用工业)刚刚起步,在与外商企业相比缺乏竞争力的情况下,利用西方技术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故A项正确。
3.(2017·湖南长沙高三期末,12)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金融市场发生金贵银贱变动,西方各国都相继采用金本位制货币,而中国仍采用银本位制货币。
由此产生的影响是()A.中国逐渐脱离世界金融市场B.西方各国开始对华资本输出C.中国出口贸易数量增长D.导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答案C解析根据“19世纪70年代”这一时空概念,可知中国已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错误;西方对华资本输出主要是在甲午战争后,故B项错误;材料说世界金融金贵银贱,而中国的银本位相当于中国的货币贬值,故对外贸易可能会增长,故C项正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国际金融的变化关系不密切,故D项错误。
4.(2018·泉州一模,28)下表所示为中国进口棉纱和棉布的数量。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教版)文档:考点21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Word版含答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考点21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时期 概况商朝 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春秋 战国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秦汉 至隋唐 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隋唐 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宋朝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元朝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明清 (1)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3)出现“商帮”,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易错提醒] 正确区分“柜坊”与“邸店”的职能“邸店”是兼营旅店、货栈的场所,随着商业的发展,又从邸店中分离出柜坊。
“柜坊”是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的场所,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思维拓展] 明清商帮出现的原因和影响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重土亲乡观念的影响;商人借助群体的力量维护商业利益和自身安全。
影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二、市的变迁与古代的对外贸易 1.市的变迁宋代以前⎩⎪⎨⎪⎧(1)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
(2)西汉都城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唐长 安城设东西二市。
宋代时 ⎩⎪⎨⎪⎧(1)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 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3)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著名的 有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
[思维导图] 城市职能与“市”“坊”的发展与演变2.城市的发展⎩⎪⎨⎪⎧(1)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优选(全国通用版)课时达标:3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达标(三)1.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
……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
……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
官员调任他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
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材料二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
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
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解析(1)从材料一中“任免权集中于中央”得出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得出郡级官员分工负责,据“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得出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据“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得出定期实行分级考核。
(2)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可知是郡国并行制;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中“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等几个角度说明即可。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民主革命 第5讲 Word版含答案
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华,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富强进行不断抗争、探索的历史;追求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的近代化,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主题。
线索1近代的列强侵略: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企图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
线索2近代前期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农民阶级提出建立“人间天国”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最终失败;20世纪初,资产阶级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使命。
线索3近代后期的反抗斗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领导并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考纲要求] 1.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4.新民主主义革命。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第5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1.背景(1)世界: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中国:国力渐衰,社会危机严重。
2.概况(1)发动战争战争名称条约内容影响两次鸦片战争①《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②之后条约内容: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军舰“巡查贸易”权、传教士传教权等特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后因俄国干涉未能得逞)、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疑难问答从鸦片战争的结果中我们能得出“落后就要挨打”还是“落后就该挨打”的结论?“落后就要挨打”。
2019高考历史一轮基础复习选择习题4含解析新人教版
人教历史2019高考一轮基础:选择习题(4)1.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人均粮食产量比1913年还要低。
同年,中国各地的粮食供应紧张。
这一时期中苏两国农业出现的问题( )A.制约了中苏两国工业的发展B.导致了市场经济模式产生C.催生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D.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实施解析:选A。
材料中时间信息“1953”年,苏联斯大林模式,中国进行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制约了中苏两国工业的发展,故选A项。
2.在古希腊,人们通过订立契约,自愿组成国家社会。
在这个国家社会里,每一个人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也要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和独立的权利,但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除外。
这反映了古希腊( )A.提倡民主排斥专制B.格外强调个人的权利C.注重法治反对人治D.具有民主与人文精神解析:选D。
根据材料“国家社会里,每一个人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也要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和独立的权利”可知,古希腊政治具有一定的民主性,材料前半部分体现了古希腊的民主,而“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除外”又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特色,注重人性,故选D项。
3.武则天在位期间,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
她还命人撰成农书《兆人本业记》,颁行天下。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A.体现了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B.武则天时期实施重农抑商政策C.唐朝加强对农业的技术指导D.古代农业在唐朝已经基本定型答案 A解析材料信息说明武则天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
“她还命人撰成农书《兆人本业记》”可见体现了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故A项正确;抑商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唐朝加强对农业的技术指导,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古代农业在唐朝已经基本定型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4.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到783.9亿元,超过原定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3%,平均每年增长18%。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四 专题闯关检测(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闯关检测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某某某某模拟)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
在军机大臣之下是32个章京——16个汉人和16个满人,他们轮流值班,一半值昼班,另一半值夜班,负责日常管理和文牍事务。
材料说明( )A.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B.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D.官员权力与皇帝的亲疏成正比答案 B 清朝时,汉人与满人权力并不平衡,A项错误;从军机大臣及章京中汉人的人数可知汉人可以进入中央政府核心,B项正确;军机处的建立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但这并非材料主旨,C项错误;D项材料未体现。
2.(2019某某某某模拟)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
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A.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B.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C.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D.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中央官署答案 C 依据材料中“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和“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可知,清朝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故选C项。
3.(2018某某某某模拟)明朝洪武年间,都察院下设13道监察御史,职纠内外官员。
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
这一官职的设置( )A.以大驭小体现古代政治特色B.开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C.是制约相权膨胀的理性措施D.是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答案 D 根据材料中“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可知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朝之前就已有地方监察体制,例如西汉的刺史,宋代的通判,所以说“开启”不正确,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都察院设于明洪武十五年,是明太祖废丞相后设置的,主要监督地方官员,故C项错误;明太祖废丞相后,六部直属皇帝,皇权加强,而监察官是为皇权服务的,这一官职是皇权加强的体现,是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故D项正确。
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民教育版第四单元考点规范练14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
考点规范练14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1.(2019山东济宁二模)以机器为核心的工厂曾引起了激烈的武装抗议。
1811年至1816年间,英国爆发了卢德运动。
手工业工人认为机器是他们低工资和失业的罪魁祸首,他们结成组织,捣毁纺织机器。
运动在被镇压后很快销声匿迹。
这表明()A.英国工厂制度存在严重的弊端B.工业化进程中阶级矛盾有所激化C.手工业工人不能接受技术革新D.工人们追求建立平等公正的社会2.在《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关注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关注欧洲之外的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东方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问题。
由此可以判断《共产党宣言》()A.可适用于世界任何地区B.以关注全人类为己任C.诞生于对全世界的考察D.主要研究资本主义发展3.(2019山西太原一模)“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
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
”《共产党宣言》中的这段话()A.说明雇佣劳动是工业化的产物B.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性C.揭示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新特点D.批判了工人阶级的分散落后性4.马克思称赞巴黎公社的领导者说:“这些勤务员经常是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的。
”他们“公开地、朴实地做他们的工作……他们光明正大地进行工作,不自以为是,不埋头在文牍主义的办公室里,不以承认错误为耻而勇于改正”。
对以上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A.说明公社领导人的权力制约与民主作风B.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赋人权的思想C.表明国家政权机关已变为“社会公仆”D.体现了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5.约翰·里德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道:“从工厂里,成千上万的工人蜂拥而出;从贫民窟里,倾泻出受尽了苦难的人们,红色的彼得格勒在危险中!……在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城市曾经涌现出这样人山人海的自觉自愿的群众呵!”这说明十月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人民群众()A.对临时政府统治的不满B.对西方列强武装干涉不满C.对沙皇专制制度的不满D.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满6.(2019广东深圳一模)右图是一幅苏联海报。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教版)文档:考点23 新航路的开辟 Word版含答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七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通史坐标][备考指南]最新考纲考向归纳五年真题关联考点新航路的开辟1.14—17世纪东西方对比2017·全国卷Ⅰ·42 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影响2.世界近代史目录比较2014·全国卷Ⅱ·41 新航路开辟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1.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2017·全国卷Ⅲ·40 荷兰的殖民扩张2.世界近代史目录比较2014·全国卷Ⅱ·41 早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1.社会贫富差距加大2017·全国卷Ⅰ·33 第一次工业革命2.钟表的演变2017·全国卷Ⅱ·42工业革命;近、现代科学技术3.19世纪城市人口死亡率上升2016·全国甲卷·33 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4.19世纪60年代美国铁路轨距建设2016·全国丙卷·33 第一次工业革命5.工业生产比例表2015·全国卷Ⅱ·33 第二次工业革命6.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2014·全国卷Ⅱ·33 第一次工业革命命题特点从近5年全国卷试题来看,本单元的命题呈现如下特征:(1)考查方式:近5年全国卷对本单元的考查力度主要集中在两次工业革命上,多以选择题为主,也有非选择题,如2017年全国卷Ⅰ、Ⅱ第42题,2014年全国卷Ⅱ第41题等。
(2)史料形式:以文字史料为主,也包括图表史料,尤其是全国卷的第42题史料形式多样化,既有中外对比,还有古今贯通,还有科技发展公式,其形式之灵活,让人防不胜防,难以把握。
(3)考查知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一直是命题的重点。
复习时注意把工业革命放在欧洲多元化的宏观角度下进行思考,新航路开辟对世界文明交流与碰撞的影响及评价也是重点复习的内容考点23新航路的开辟1.背景(1)原因①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选考达标练
选考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真题演练]1.(2017·高考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 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
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
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
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
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
解析:第(1)问,据材料信息“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可概括特点之一是改变前代严刑峻法,减轻刑罚;据信息“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可概括特点之一是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据信息“删繁就简……‘刑网简要,疏而不失’”可概括特点之一是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第(2)问,结合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内容和特点,从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方面分析。
答案:(1)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2.(2017·高考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
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选考下达标练
选考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真题演练]1.(2017·高考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
整个20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
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
”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趋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
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
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并联系《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签订的影响概括。
第(2)问,结合“欧洲联邦”设想本身的缺陷、法德的矛盾、欧洲各国的利益诉求及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分析。
答案:(1)背景: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
(2)原因:设想脱离现实;法、德历史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维严重存在;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
2.(2017·高考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
2019最新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用 选考部分 选考标练
选考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真题演练]1.(2017·高考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
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作出准确的研判。
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
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
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
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
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
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季札……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
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其父吴王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概括。
第(2)问,根据材料“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从文化传播、扭转认识、加深文化认同的角度分析。
答案:(1)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与经典有精深的理解;挂剑于墓,与儒者重“信”契合;拒绝继承王位,符合儒家礼义观念。
(2)显示出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有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有利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认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考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真题演练]1.(2017·高考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
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作出准确的研判。
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
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
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
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
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
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季札……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
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其父吴王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概括。
第(2)问,根据材料“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从文化传播、扭转认识、加深文化认同的角度分析。
答案:(1)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与经典有精深的理解;挂剑于墓,与儒者重“信”契合;拒绝继承王位,符合儒家礼义观念。
(2)显示出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有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有利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认同。
2.(2017·高考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
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
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
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
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
颜回英年早逝。
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
《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道,兹典自昔……释奠孔颜,乃其时也。
”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颜回……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颜回尊敬老师……践行孔子的学说……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概括。
第(2)问,从孔子对颜回的态度、儒学的地位、统治者的推崇及现实的客观需要等角度分析。
答案:(1)道德品行高尚;天资聪颖,领悟力强;深谙孔子学说,尊师重道;用儒学思想塑造自己的精神;践行儒家学说不遗余力。
(2)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肯定;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统治者的推崇;弘扬儒家道德的现实需要。
3.(2017·高考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
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
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
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
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主要经济思想”结合“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可得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
回答第二小问“时代背景”时可结合材料中三个时期“全国解放后、中共八大、1979年春”对计划和市场的看法,得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不断探索;结合材料中“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可以得出是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和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第(2)问,结合材料中三个阶段“全国解放后、中共八大、1979年春”陈云经济思想的变化,分别从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以及对中国现代化事业和经济建设等方面的贡献思考。
答案:(1)思想: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背景:苏联的经验教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模拟训练]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吾少时,绝无求富贵之心,而颇有树勋名之念。
游(学)东西洋十年(后)……志在变法,在民权,……归见当道者之顽固如此,吾民之聋聩如此,又欲以先知先觉为己任,借报纸以启发之,以拯救之,而伯严(黄遵宪的友人)苦劝之作官。
既而幸识公,则驰告伯严曰:“吾所谓以言救世之责,今悉卸其肩于某君矣!……吾之不欲明与公等(梁启超等逃亡海外的改良派志士)往来者,以为使公等头颅无可评之价,窃贼无可指之名。
昭雪褒示,或者终在吾手,故姑且濡忍以待时。
虽然,弃而不可留者,年也;流而不知所届者,时势也。
再阅数年,加富尔(意大利立宪领袖,宰相)变而为玛志尼(意大利革命党领袖),吾亦不敢知也。
——摘编自《黄遵宪(1848-1905年)致梁启超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前黄遵宪的成长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黄遵宪的政治实践与认识。
解析:(1)据材料“自吾少时,绝无求富贵之心,而颇有树勋名之念。
游(学)东西洋十年(后)……志在变法,在民权”可以得出面对晚清逐渐半殖民地化的形势,开始想直接救国;据材料“归见当道者之顽固如此,吾民之聋聩如此,又欲以先知先觉为己任,借报纸以启发之,以拯救之”可以得出后来因顽固派势力阻挠,用报纸等启蒙民众;据材料“既而幸识公,则驰告伯严曰:‘吾所谓以言救世之责,今悉卸其肩于某君矣!……吾之不欲明与公等(梁启超等逃亡海外的改良派志士)往来者,以为使公等头颅无可评之价,窃贼无可指之名’”可以得出在维新运动的影响下,托付梁启超。
(2)据材料“……吾之不欲明与公等(梁启超等逃亡海外的改良派志士)往来者,以为使公等头颅无可评之价,窃贼无可指之名。
昭雪褒示,或者终在吾手,故姑且濡忍以待时”可以得出作为晚清官员,杰出资产阶级政治家,黄遵宪积极参与维新变法;在变法失败后,期待重返政坛,彻底为维新变法翻案;据材料“虽然,弃而不可留者,年也;流而不知所届者,时势也。
再阅数年,加富尔(意大利立宪领袖,宰相)变而为玛志尼(意大利革命党领袖),吾亦不敢知也”可以得出随着时代潮流前进,认可革命可能取代改良。
答案:(1)变化及原因:面对晚清逐渐半殖民地化的形势,开始想直接救国;后来因顽固派势力阻挠,用报纸等启蒙民众;在维新运动的影响下,托付梁启超。
(2)实践与认识:作为晚清官员,杰出资产阶级政治家,黄遵宪积极参与维新变法;在变法失败后,期待重返政坛,彻底为维新变法翻案;随着时代潮流前进,认可革命可能取代改良。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徐寿,1818年出生于手工业之乡江苏无锡。
徐寿“少好攻金之事,手制器械甚多”。
亦“尝一应童子试,以为无裨实用,弃去”,后遂潜心于科技研究。
徐寿深受欧洲译著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科技思想的影响,自制机械时“必将究察物理,推考格致,始觉惬心”。
1865年,徐寿等人在曾国藩的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未假洋人之手,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黄鹄”号,被赞为“显示中国人具有机器天才的惊人的一例”。
1868年起,徐寿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从事翻译工作17年,首创化学元素的音译方法,新造出如硒、碘、钙、锂、钠等汉字,大大降低科学著作的阅读门槛。
徐寿晚年在上海开办我国第一所科技学校——格致书院,并与英国人傅兰雅合作创办了中文科技期刊《格致汇编》。
1884年卒于格致书院寓所。
——根据白寿彝《中国通史》《大学智慧》整理(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徐寿进行科研活动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徐寿的主要成就及其历史意义。
解析:(1)主要从当时的社会发展进行分析,从当时的政治上政府的支持,经济上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思想上经世致用以及西方自然科学的传入以及徐寿本人对科研的热爱等方面进行说明。
(2)第一小问成就,根据材料“1865年,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黄鹄’号,被赞为‘显示中国人具有机器天才的惊人的一例’”得出研制成功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根据材料中“1868年起,徐寿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从事翻译工作17年”得出翻译一系列西方科技著作,根据材料中“徐寿晚年在上海开办我国第一所科技学校——格致书院,并与英国人傅兰雅合作创办了中文科技期刊《格致汇编》”得出创办科技学校,推广科技教育;创办科技期刊。
第二小问意义,主要从对科技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推动及对人们探索救亡图存的鼓舞等方面分析。
答案:(1)条件:成长于手工业发达的地区,很早接触器械制作;工商业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近代自然科学的传播;洋务运动的开展(或洋务派的支持)。
(2)成就:研制成功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翻译一系列西方科技著作;创办科技学校,推广科技教育;创办科技期刊。
意义:推动西方近代自然科技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中国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转变;推动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鼓舞民族救亡图存运动;提高了民族自信心。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