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课教师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4课《普罗米修斯》(教案)
《普罗米修斯》(教案)一、教学内容《普罗米修斯》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是一篇古希腊神话故事。
故事讲述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为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为民造福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形式结合资料袋,体会普罗米修斯的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不惜牺牲一切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普罗米修斯的人物形象。
2. 揣摩人物心理,体会课文中人物描写的妙处。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图片展示普罗米修斯,引导学生观察并简单介绍普罗米修斯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词的发音和停顿,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理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段落阅读,梳理课文结构,总结段落大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体会人物形象: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写,通过阅读、讨论、表演等方式,深入体会普罗米修斯的人物形象。
5.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普罗米修斯精神的理解,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普罗米修斯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板书设计《普罗米修斯》1. 故事背景2. 课文结构3. 人物形象4. 精神品质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根据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普罗米修斯的短文,不少于300字。
2. 课后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希腊神话故事,了解古希腊文化。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普罗米修斯的伟大精神。
2024年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第1课时)导学课件(教师版)
獾( huān)
弶( jiàng )
脚踝( huái )
髀( bì ) 愕然( è ) 瑟缩( sè ) 黛( dài )
嗤笑( chī ) 惘然( wǎng )
祭祀( sì ) 寒噤( jìn )
廿( niàn )
二、新课讲解
解释词语
阴晦: 阴沉,昏暗。 萧索: 缺乏生机,不热闹。 鄙夷: 轻视,看不起。 隔膜: 思想感情不相通。 恣睢: 放纵,放任。 展转: 生活不安定,四处奔波。 惘然: 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文章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我” 是作者所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不能 指作者自己。
二、新课讲解
谈谈小说
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中篇
短篇(小小说)
小说三要素:
自然环境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社会环境
人物塑造方法: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二、新课讲解
整体感知
1.结合课文,明确三个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人物: 母亲——“我”——宏儿 闰土——水生 杨二嫂
情节: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
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按 “渐近故乡—— 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组织安排材料。
自然环境: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的故乡
环境:
社会环境:农民生活痛苦,城市平民破产的现实
二、新课讲解
整体感知
2.理清各人物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线索人物,勾连情节
闰土、杨二嫂: 主要人物,凸显主旨
母亲、宏儿、水生:次要人物,寄寓希望
二、新课讲解
整体感知
2.文章所写的“故乡”跨越的时间长度? 20余年
3.从时间概念上看,我们可以把“故乡”分割为几段?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14课 普罗米修斯第一课时 教学课件
描写人生气的四字词语: 气急败坏 火冒三丈 大发雷霆 怒 气冲冲 暴跳如雷 形容人残忍的四字词语: 赶尽杀绝 灭绝人性 丧心病狂 心狠手辣 蛇蝎心肠
描写人连续动作的句子: 1. 他看到普罗米修斯被锁在悬崖上,心中愤愤不 平,便挽弓搭箭,射死了那只鹫鹰,又用石头砸 碎了锁链。
2. 路边有一个老妇人,略微有些驼背,胖胖的,费力地打着伞 在空旷的路上艰难地行走。狂风夹着大雨扑面而来,她使劲向 前弓着身子,抓紧伞,进一步,退半步,踉踉跄跄地向前走着。 3. 她的脚步很均匀,双臂一前一后地摆动着,双脚越迈越快, 身子向前倾斜着,奋力向前奔跑。跑到终点线处,她头一抬, 胸一挺,奋力冲了过去。
坦塔罗斯蔑视神衹,被罚入地狱,永无休止地忍受三重折磨。
思考:你觉得坦塔罗斯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从哪儿看出来的?
坦塔罗斯是一个爱慕虚荣、手段残忍的人; 从他泄露神仙的秘密、偷窃金狗撒谎,杀死 自己的儿子试探众人可以看出来。
潘多拉的盒子
宙斯见人间升起了火焰,大发雷霆,他眼看已无法把火从人类那儿 夺走了,便很快想出了新的灾难来惩罚人类,以便抵消火带给人类的福 祉。他命令以工艺著名的火神赫淮斯托斯造了一尊美女石像,而雅典娜 也因为妒嫉普罗米修斯,对他失去了好意,她亲自给石像披上了闪亮的 白衣裳,蒙上了面纱,头上戴上了花环,束上了金发带。这金发带也是 出自赫淮斯托斯之手。他为了取悦他父亲,悉心制作,金发带造型精巧, 带上饰有神态各异的动物形象。众神的使者赫耳墨斯给这妩媚迷人的形 体传授语言的技能;爱神阿弗洛狄忒赋予她种种诱人的魅力。于是,
直到后来,他吃了苦头,才意识到他招来了灾祸。在此之前,人类 遵照普罗米修斯的警告,因此没有灾祸,没有艰辛的劳动,也没有折磨 人的疾病。现在,这个姑娘双手捧上礼物,这是一只紧闭的大盒子。她 一走到埃庇米修斯的面前,就突然打开了盒盖,里面的灾害像股黑烟似 地飞了出来,迅速地扩散到地上。盒子底上还深藏着唯一美好的东西: 希望,但潘多拉依照万神之父的告诫,趁它还没有飞出来的时候,赶紧 关上了盖子,因此希望就永远关在盒内了。
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 导学案 (教师版)2023-2024学年 初中历史
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一、文艺复兴1.背景:(1)14世纪中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
2.文艺复兴:(1)时间:14世纪中叶开始,延续近300年。
(2)实质: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3)方式:复兴(继承和创新)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4)核心:人文主义。
即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5)意义: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代表人物及作品人物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国家意大利意大利英国地位文艺复兴的先驱,与彼特拉克、薄伽丘并称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与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并称为文艺复兴“美术三杰”文学艺术家代表作《神曲》《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主要思想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表达了市民阶层的情感与理想把艺术创作和科学探索结合起来,创作了许多完美生动的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反映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陋习,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历史解释——探究文艺复兴原因】材料一它在中世纪的欧洲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控制和影响社会所有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强调知识必须服从信仰,反对任何思想自由。
材料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变化,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西欧封建社会渐趋瓦解。
……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
(1)根据材料一,分析文艺复兴出现的原因。
(2分)结合材料二,说出文艺复兴兴起的前提条件。
(2分)答:原因:中世纪的欧洲,罗马教廷和教会控制着精神世界,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条件: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唯物史观——揭示思想运动实质】材料三文艺复兴,从表面上看来,是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4课 普罗米修斯(第1课时)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4课普罗米修斯(第1课时)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普罗米修斯》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一个聪明勇敢的神祇普罗米修斯,他为了帮助人类获得火种,不惜与宙斯发生冲突,最终被惩罚的故事。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学习生字词,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以及引导学生理解普罗米修斯的形象特点。
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 理解课文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
4. 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能分析其作用。
5. 理解普罗米修斯的形象特点,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同情心。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2. 分析普罗米修斯的形象特点,理解其正义感和同情心的内涵。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普罗米修斯》。
2. 生字词卡片。
3. 普罗米修斯的插图或图片。
4. 投影仪或黑板。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图片或插图,引导学生了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背景。
- 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课文-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
3. 学习生字词- 通过生字词卡片,教授学生生字词的读音、书写和意义。
- 学生练习书写生字词,教师进行指导。
4. 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
-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分析修辞手法-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 分析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让学生理解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6. 理解普罗米修斯的形象特点- 通过插图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普罗米修斯的形象特点。
- 讨论普罗米修斯的正义感和同情心,让学生理解其形象特点的内涵。
7. 板书设计- 在黑板上列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普罗米修斯的形象特点。
- 用图表或图示的方式展示课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及教案
渐加大和丘吉尔的轰炸德国的大中城市打击民众士气的政策,柏林市民的正常生活逐渐被打乱直至崩溃。
1945年,苏联军队攻陷柏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文章,概括小说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没有小的时间点,只有大的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地点:一列火车车厢里。
主要人物:老兵、老妇人、两个小姑娘。
事件: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从柏林驶出的列车上的小插曲。
一位老妇人反复地数“一、二、三”,招致两个小姑娘的嘲笑,在老兵的叙述中,大家才知道老妇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而老兵也即将奔赴战场。
2.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尾再进行探讨。
思考:小说既然写的是一个发生在列车车厢里的故事,为什么题目叫《在柏林》呢?
预设:在学生梳理了小说的要素,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之后,对于标题的疑问可能已经浮上了心头。
此时提出疑问,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随时关注,更有利于之后的探讨。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剖幽析微——寻找文章的反常之处。
过渡:同学们在之前的比较中发现这篇文章的篇幅在本单元三篇小说中最短,要在这么有限的篇幅中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表达深刻的主旨,便要创设一些深刻的情节,引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当最后揭开谜底时,才让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那么大家在学习这篇小说时,一定要注意其中的反常之处。
(1)学生细读课文,根据提示寻找反常之处。
(反常的情境、反常的人物。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部编版)
教学设计: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毁灭的经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一篇说明文,通过描述圆明园的辉煌过去和被毁灭的悲惨命运,教育学生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课文分为三部分:总述圆明园的辉煌,介绍圆明园的组成部分,叙述圆明园的毁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的悲剧。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图片、视频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圆明园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圆明园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圆明园的历史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学习。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详细介绍圆明园的历史背景、组成部分和毁灭过程。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抄写生字词,背诵课文,并进行拓展阅读。
六、板书设计:圆明园的毁灭辉煌:圆明园的历史地位毁灭:英法联军的罪行悲剧:祖国的损失教训:振兴中华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2. 背诵课文。
3. 拓展阅读: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搜集相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圆明园毁灭的看法。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然而,在课堂时间安排上,可以更加合理,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
第14课 背影(导学案)(教师版)
第14课《背影》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叙事散文的特点,把握文章内容,感知“父亲”形象。
2.感受“我”的情感变化,理解和体会真挚的“父子”深情。
3.品味质朴而又细致的语言,感受文章语淡情深的风格特点。
【重点难点】1.感知“父亲”形象,理解和体会真挚的“父子”深情。
2.品味质朴、细致的语言,感受文章语淡情深的特点。
【学习过程】知识简介了解作者朱自清(1898年11月—1948年8月),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转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代表作品有散文集《背影》,诗文集《踪迹》等。
写作背景1917年,朱自清的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的徐州榷运局长(相当于“烟酒公卖局长”)职务也交卸了。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便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二人在浦口车站惜别。
本文写于1925年,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于是,作者想起了8年前父亲在浦口车站为自己送别的那一幕,提笔写下了这篇文章。
“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字词积累读准字音:迂.腐(yū)擦拭.(shì)游逛.(guàng)满院狼藉.(jí)交卸.(xiè)簌.簌(sù)蹒跚..(pán shān)祸.不单行(huò)搀.扶(chān)马褂.(guà)踌躇..(chóu chú)不能自已.(yǐ)赋.闲(fù)颓.唐(tuí)琐屑..(suǒ xiè)触.目伤怀(chù)理解词义: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
典,当。
质,抵押。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4课 小狗学叫(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4课小狗学叫(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狗”、“叫”等生字,理解词语的含义,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生能够复述故事,体会童话的趣味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学会通过上下文理解词语,并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故事,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动物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阅读《小狗学叫》,理解故事内容,体会小狗学叫的过程。
2. 生字词学习:学习生字词“狗”、“叫”等,理解字词含义,学会正确使用。
3. 语言表达:讨论故事情节,学习用语言描述小狗的动作和情感变化。
4. 情感教育:通过故事,引导学生关爱动物,培养同理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内容,学会生字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复述故事。
2. 难点: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文投影、生字卡片、教学PPT。
2. 学具:学生自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小狗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新课内容学习:-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讲解生字词。
-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情节。
3. 课堂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故事情节,学习用语言描述小狗的动作和情感变化。
- 学生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4. 课后活动: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复述故事,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课题:小狗学叫- 重点词语:狗、叫、学习、模仿、成功- 故事情节:小狗学叫的过程,小狗的动作和情感变化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回家后向家长复述故事,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2. 课堂作业:用“狗”、“叫”等生字词造句,写在作业本上。
课后反思-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
开学第14课完整版教案
开学第14课完整版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 学生能够掌握本课时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b.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课时的重点句型和语法知识。
c.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2. 能力目标。
a.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目标。
a. 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的兴趣。
b.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1. 掌握本课时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理解并掌握本课时的重点句型和语法知识。
三、教学难点。
1.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四、教学过程。
1. Warm-up(5分钟)。
a.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与本课时主题相关的视频或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b.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本课时的学习状态。
2. Presentation(15分钟)。
a. 教师通过PPT或板书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本课时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进行解释和示范。
b. 教师通过例句的呈现,向学生介绍本课时的重点句型和语法知识。
3. Practice(25分钟)。
a. 教师设计一些口语练习和书面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所学知识。
b.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或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合作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4. Production(20分钟)。
a. 教师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进行书面表达,如写一篇关于本课时主题的短文或制作一份海报。
b.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表达比赛,让学生展示所学知识,提高表达能力。
5. Summary and Homework(5分钟)。
a.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b. 布置家庭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1. 本课时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本课时的重点句型和语法知识。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开学第14课的教学内容展开,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所学知识,并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14课《整理与练习》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14课《整理与练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14课《整理与练习》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加减法运算的意义,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加减法运算的重要性,同时通过练习题的安排,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对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计算错误,对运算定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计算准确性,引导学生理解运算定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能够准确、迅速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加减法运算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能够准确、迅速地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加减法运算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教学设备、学习卡片、练习题等。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学习用品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动物比赛跑速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可以通过加减法运算来解决问题。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加减法运算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加减法运算的规律。
操练(10分钟)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行加减法运算。
第14课 我的学习“发动机” (教学设计)-苏教版心理健康五年级上册
第14课我的学习“发动机”(教学设计)-苏教版心理健康五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动机对学习的重要性,使他们认识到积极的学习动机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动机,学会激发和保持学习动机的方法,以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动机对学习的重要性。
2.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动机,学会激发和保持学习动机的方法。
3.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动机对学习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动机,学会激发和保持学习动机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1. 课件2. 学习动机调查表3. 激发动机的小游戏道具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简要介绍学习动机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学习动机的理解和感受。
二、主题活动1. 学生填写学习动机调查表,了解自己的学习动机。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动机,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动机的重要性。
3. 老师讲解激发和保持学习动机的方法,学生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
三、小组讨论1.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激发和保持学习动机。
2.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四、小游戏1. 老师介绍小游戏规则,学生积极参与。
2. 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总结游戏中的收获。
五、总结1.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学习动机对学习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表示要提高学习兴趣和动力。
板书设计:1. 我的学习“发动机”2. 教学目标3. 教学难点4. 教学过程5. 课后作业作业设计:1. 完成学习动机调查表,与家长分享自己的学习动机。
2. 列举三种激发和保持学习动机的方法,并尝试应用到学习中。
3. 写一篇关于学习动机的感悟,字数不限。
课后反思:1. 学生对学习动机的认识是否有所提高?2. 学生是否掌握了激发和保持学习动机的方法?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4. 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如何?如何提高?5. 作业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动机的重要性,学会激发和保持学习动机的方法,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14课 人人爱护公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统编版
《第14课人人爱护公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统编版2. 爱护公物的重要性(1)教师讲述一个关于爱护公物的故事,如《爱护公物的小明》。
(2)教师提问:“故事中的小明做了什么?为什么要爱护公物呢?” 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3)教师总结爱护公物的重要性,如公物是大家共同的财产,爱护公物可以让我们的环境更加美好,也可以培养我们的责任感和公德心等。
3. 爱护公物的方法(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爱护公物。
(2)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
如不损坏公物、不乱涂乱画、及时报告损坏的公物等。
(3)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让学生学习一些爱护公物的具体方法,如正确使用桌椅、爱护图书、不乱扔垃圾等。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公物、讲述故事和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爱护公物的重要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爱护公物意识。
三、巩固练习(10 分钟)1. 公物分类游戏教师准备一些公物和私人物品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分类,区分哪些是公物,哪些是私人物品。
2. 爱护公物行为判断教师出示一些行为图片,让学生判断这些行为是否是爱护公物的行为。
如果不是,应该怎么做。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和判断行为的练习,巩固学生对公物的认识和爱护公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四、课堂总结(5 分钟)1.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让学生举手回答。
2.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4 课人人爱护公物》。
我们认识了公物,知道了爱护公物的重要性,还学会了一些爱护公物的方法。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自觉爱护公物,做一个有责任感和公德心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和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爱护公物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课后完成)1. 回家后,观察自己家周围的公物,看看有没有被损坏的情况。
如果有,可以向相关部门报告。
2. 在今后的一周内,自己做一件爱护公物的事情,并记录下来。
《第14课 人人爱护公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1. 讲述一个故事:《桌椅的哭诉》。故事讲述了桌椅被同学们乱涂乱画、损坏,它们很伤心,希望同学们能爱护它们。
2. 提问: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感受呢?桌椅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
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桌椅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它们让我们有地方坐下来学习。如果桌椅被损坏了,我们就不能好好地学习了。除了桌椅,其他公物也都有各自的作用。比如,黑板可以让老师写字,教我们知识;体育设施可以让我们锻炼身体;花草树木可以美化环境,让我们心情愉快。公物对我们非常重要,我们要爱护它们。
二、认识公物(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公物的概念,了解公物的种类。)
1. 展示一些图片,如教室的桌椅、黑板、电灯,校园里的花草树木、体育设施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作用呢?
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东西都是公物,它们是大家共同使用的物品。公物有很多种类,比如学校里的桌椅、黑板、体育设施等,公园里的长椅、垃圾桶等,马路上的路灯、交通标志等。公物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便利。
《第14课人人爱护公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教材分析
《第 14 课 人人爱护公物》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公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品德。教材通过图片展示、故事讲述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公物,公物对大家的作用,以及如何爱护公物。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1. 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认知目标
(1)认识什么是公物,了解公物的种类和作用。
第14课《 驱散嫉妒的阴云》教案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2015)初中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驱散嫉妒的阴云》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嫉妒的定义、表现和影响,并掌握应对嫉妒的方法和技巧。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宽容、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嫉妒的表现和影响,掌握应对嫉妒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宽容、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八年级心理与健康第14课《驱散嫉妒的阴云》,学生年龄为13-14岁,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竞争心理和嫉妒情绪。
同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对于嫉妒的认知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嫉妒,培养学生的宽容、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大家好!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嫉妒。
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嫉妒的情况呢?你们是如何应对的?请分享一下你们的经历。
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的经历。
教师:非常好,你们的分享让我们引出了今天的主题——嫉妒。
嫉妒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感,它可以影响到我们自己和他人。
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探讨嫉妒的定义、表现以及它对我们的影响。
2. 讲解嫉妒的内容教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嫉妒的定义和表现。
嫉妒是指看到别人拥有或取得某种优势、成就或物质财富时,自己产生的一种不满、羡慕和对比的情感。
它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比如情绪上的不平衡、对他人的成功感到不满或妒忌,甚至产生恶意的攻击行为。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嫉妒的场景和表现,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除了了解嫉妒的定义和表现,我们还要认识到嫉妒对我们和他人的影响。
嫉妒会导致自己情绪不稳定,产生消极的情感,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
同时,嫉妒也可能破坏人际关系,伤害他人的感情。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嫉妒的危害性,学会正确应对嫉妒情绪。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师版)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一、选择题1.(2024·江苏常州期末)商代许多文告、策命、法典铸刻在青铜器上,被称为“金文档案”;西周时期重要档案都“藏于宗庙,放之天府”,以备查阅和求得祖先、神灵的保佑。
据此可知,商周时期()A.重视文化传承和历史传统B.国家治理呈现理性化特征C.档案得到了有效保存利用D.王权与神权得到有效结合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王朝非常重视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反映了商周时期重视文化传承和历史传统,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传承,无法体现国家治理呈现理性化特征,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商周时期重要档案的保存利用,并非所有的档案都得到了有效保存利用,排除C项;材料中商代“金文档案”并未体现出王权与神权结合的特点,排除D项。
答案A2.(2024·广东湛江调研)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
到元代尽管总的情况仍然是南多北少,但其分布则成明显的北移势态。
北方的书院上升到67所,绝对数比宋代多3.5倍以上。
北方书院占全国总数的比例,由宋代的2.67%上升到22.63%,进步神速。
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经济重心的完全北移B.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C.南方的经济逐渐衰退D.国家政治局势的影响解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政治中心北移到北京,带动了北方教育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北方书院的增多,故选D项;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完全南移到南方地区,排除A 项;南宋时期理学的正统地位正式确立,排除B项;元朝以后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南方地区的经济优势进一步显现,排除C项。
答案D3.(2024·浙江温州期中)下表是宋代书院分布情况表。
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源是()宋代书院分布情况(单位:个)地区河北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数量3411292017C.政府大力提倡文治D.南北分卷制度实行解析据材料“宋代书院分布情况表”可知,江苏、安徽、湖北等南方书院数量较多,明显多于河北、山西、河南等北方书院数量,这是因为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国家的文化中心不断偏向南方,北方文化中心地位优势逐渐消失,故选B项;中原人口南渡主要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宋代人口已有重新分布的趋势,且人口南渡不足以解释书院分布不平衡现象,排除A项;政府大力提倡文治是指宋代朝廷鼓励发展教育,侧重解释的是书院存在的原因,而非分布情况,排除C项;明代实行南北分卷制度,排除D项。
《第14课 人人爱护公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第14课人人爱护公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材分析《第14课人人爱护公物》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的内容。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爱护公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和责任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展示了学校和生活中的一些公物,以及爱护公物的行为和不爱护公物的后果。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教材首先通过展示学校里的桌椅、黑板、图书等公物,让学生认识到公物是大家共同使用的物品。
接着,教材通过图片展示了一些爱护公物的行为,如轻拿轻放桌椅、不乱涂乱画黑板等,以及不爱护公物的行为,如损坏桌椅、在墙上乱涂乱画等。
然后,教材通过儿歌和故事等形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爱护公物的认识,引导学生养成爱护公物的好习惯。
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爱护公物带来的好处,以及不爱护公物带来的不良后果。
同时,教材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设置一些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爱护公物。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小学,对学校和生活中的事物充满好奇和新鲜感。
他们在幼儿园阶段已经初步接触了一些爱护公物的教育,但对于爱护公物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事物;二是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三是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爱护公物的重要性,掌握爱护公物的方法,养成爱护公物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公物,了解学校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公物。
2.让学生知道爱护公物的重要性,掌握爱护公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能够辨别爱护公物和不爱护公物的行为。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公物,了解学校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公物。
第14课《欣赏我自己》(教案)北师大版心理健康六年级上册
第14课《欣赏我自己》(教案)课程背景《欣赏我自己》是北师大版心理健康六年级上册的第14课,该课旨在通过学习来提高孩子自我认识的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尊重自己、自信自爱。
教学目标•学习并了解“自尊”和“自信”的含义,能够正确运用这些概念;•通过反思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重要的是学会欣赏自己;•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了解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和方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自我认识的重要性;•通过欣赏自己的方式提高学生自尊和自信。
教学难点•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欣赏自己的必要性;•教会学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内容•自尊和自信的概念•强项和弱项的认知•欣赏自己的方法•正确表达情感的重要性和方法导入环节教师问学生:“你们对自尊和自信是什么意思?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自尊和自信呢?”然后请一两名学生回答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解释和引导。
学习环节1. 自尊和自信的概念在教师的讲解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自尊和自信,明确二者的不同之处。
2. 强项和弱项的认知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帮助学生理解: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无需将自己与他人比较。
3. 欣赏自己的方法通过让学生列举自己的优点和做好的事情,让他们从内心了解自己的价值,进而学会欣赏自己。
4. 正确表达情感的重要性和方法教师向学生介绍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并教授表达情感的方法,例如正面的态度和言辞、心态的平衡等方法。
拓展练习通过阅读相关文章、解决小组讨论、填写问卷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总结环节教师让学生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反思自己的收获,并通过学习检测,确认自己是否已经掌握了本课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小组讨论以及回答教师相关问题的表现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总结《欣赏我自己》是一门极具实用性的课程,它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尊重自己、自信自爱。
在教学上,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自己的方式提高自尊和自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2.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师版)编写人:曹文俊修订人:齐贵霞、刘小蓉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及必然性。
2.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和意义。
3.掌握多种分配方式的主要形式,区分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
能力目标:
把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内涵、必然性及地位的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增强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
教学难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判断及意义
教法启发法、引导法、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堂活动自
主
学
习
(一)问题设置:
1.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及决定性因素分别是什么?
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二)课堂操作要求:
1.提前精读课本,查阅相关资料独立完成自主学习。
2.课前小组组长检查,教师当堂检查或者收缴检查。
3.课堂中小组代表展示交流,学生补充拓展,教师引导、点拨、梳理、归纳提升。
4.写出自学中遇到的疑惑,或者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1.培养学生
自学能力。
2.培养学生
获取信息
能力和概
括总结能
力。
合
作
探
究
探究活动(一)小西的爸爸是某国有企业的工程师,每月工资7000元,岗位津贴3000元,他的妈妈自己经营一家小卖部,平均每个月能营利4000元左右;
他的姐姐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外资企业做会计,每月收入10000元左右。
讨论:小西家的收入分别是通过什么分配方式获得的?为什么?
操作流程:小组讨论——展示探究成果——小组补充———学生归纳总结(老
师精讲点拨)
答案点拨提示:
小西的爸爸是通过按劳分配获得收入,因为他在国有企业工作,其工资是按劳分
配所得;小西的妈妈是通过按生产要素分配获得收入,因为她通过自己投资、自
己经营、付出劳动获得收入;小西的姐姐是通过按生产要素分配获得收入,因为
她在外企工作,其工资收入是劳动要素参与分配所得。
【课时作业】BBCBC
6、(1)客观必然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
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
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意义:①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
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
1.培养学生
理论联系
实际能力,
用所学的
理论解决
生活中遇
到的问题。
2.培养学生
的合作意
识,言语表
达能力
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是人类历史上分配制度的伟大变革,从根本上否定了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
课堂检测1、企业总经理由于经营得法,年终时获得股票奖励。
这种收入属于()
A.劳动要素的收入B.管理要素的收入
C.技术要素的收入D.资本要素的收入
2. 按劳分配占主体地位,是由于()
A.它在每个社会成员的收入来源中占较大比重
B.公有制企业个人收入来源多样化
C.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D.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3. 李某一家国有企业工程师,去年工资收入36000元,奖金8000元,个人专
利转让收入5000元,家里有房出租,年收入6000元。
去年,李某一家按劳分
配收入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分别是()
A.44000元 26000元 B.36000元 19000元
C.44000元 11000元 D.49000元 21000元
4. 广东某国家控股的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与三位博士合办一家新的有限责任公
司,原公司注册300万元拥有70%的股份,三位博士以无形资产拥有30%的股份,
既实现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又实现了个人技术与国有资产的结合。
这三位博
士取得的收入属于
A.按劳分配所得 B.按劳动要素分配所得
C.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D.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当堂达标】BDCD
1.帮助学生
当堂消化
本课的知
识点,内化
为解题能
力。
2.通过习题
训练巩固
所学的知
识点。
课堂小结本课必背知点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及意义(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知识体系
作业布置1.上交本课课时作业。
2.完成下一课学案的自主学习。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