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哪些是有利于科学精神的或符合科学精神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中哪些是有利于科学精神的或符合科学精神的
这是个大命题,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即使是仅指符合科学精神或有利于科学精神的,也何止千万!所以,就此题作文,只能略述自己所知的一二三,而无法一一穷尽详述。
先正名。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起源于中国,诞生于中国,在中国流传已久的文化,是中国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晶。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孙子兵法》,《资治通鉴》,貔貅麒麟,夔龙凤凰,玉皇大帝,观音菩萨,中秋月饼,大年饺子,秦砖汉瓦,万里长城,四大发明,等等等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瑰宝精华,也有糟泊垃圾。像用兵韬略,治世宝典,优秀诗文,经典著作,笔墨纸砚,笙箫唢呐,音乐舞蹈,敦煌壁画,长城运河,美食香茶,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而相信鬼神,迷信风水,相信命由天定,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拜天地求鬼神,抽签问卦,把自己的命运交付给算命的瞎子求其指点迷津,所有这些行为和思想观念,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不是智慧的结晶,而是愚蠢和无知的结果。
在中国流行的未必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例如佛教,在中国已流行了上千年,几乎与中国文化融合,但它不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释迦牟尼,默罕默德,耶稣基督,真主上帝,统统都是舶来品。玉皇大帝,真命天子,观音菩萨,土地老爷,才是中国人的神。同样,道教儒教虽已在海外一些国家盛大流行,但它仍然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文化。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哪些元素是有利于科学精神或者是符合科学精神的呢?这就需要首先搞清楚什么是科学精神。简单地说,科学精神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探索创新的精神,怀疑否定的精神,精益求精的精神,求真求善的精神,严谨周密的精神,注重实践的精神。可以说,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在这样一些科学精神的指导下产生的(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是这些科学精神的结晶和体现。
例如古典文学中那些优美的诗词歌赋,平仄对仗,押韵合辙,遣词用典,写意抒情,哪一首不体现着作者探索创新,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现仅举几例说明之。
大家都称道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写得好,“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了了四句诗,似乎是神来之笔,得来全不费工夫。岂不知仅仅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一个“绿”字,就数易其稿,经过反复推敲最后才定下这个“绿”字。宋人洪迈《容斋续笔》卷八“诗词改字”条中记录了王安石《泊船瓜洲》诗的改字情况:“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自古以来,这条笔记成为王安石作诗精于炼字的范例。这个“绿”字由形容词“动化”而来,显然比“到”、“过”、“入”、“满”都好,一个“绿”字,把春风过后,江南大地一片绿色的意境像电影镜头一样表达于笔端,凝练而传神,显得诗意盎然!
再说一段故事。据传,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苏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
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旁边的人问道:“依小妹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吟诵玩味有顷,不禁抚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轻风”徐来,“细柳”怎能经得起“摇”、“舞”这样的大动作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细柳弱不禁风,轻风徐来,似乎是伸手扶住了摇摇欲倒的细柳,而不是要去摇动细柳,舞动细柳,一个“扶”字,就把柳枝微微拂动的柔美之态,活灵活现的表现了出来,换任何一个字都产生不了这样的效果。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哪里还显梅花的洁白?在月光照映之下,梅花自然就显得黯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真正是一字生辉,绝妙之笔呀!
古人作文写诗,虽然也不乏一蹴而就的即兴之作,但绝大部分都是作者反复推敲,细细琢磨的结果。那些传世名作,小到一首小诗,大到皇皇巨著,每一篇都是作者呕心沥血的产物。所谓“吟妥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些诗句正是那些作者执着追求辛苦写作的真实写照啊。
所以,古典文学中虽然也有一部分作品的思想倾向含有缩命论啦,及时行乐啦,甚至描写有色情啦之类的瑕疵,但是,从艺术的角度看,作为精神产物,这些经典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无疑是属于符合科学精神或者有利于科学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
文学是,书法绘画也是。书法是文字符号的书写艺术,按理说它与科学精神本没啥关系。但是,当书法演变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以后,书法也就渗透着科学的精神了。因为任何艺术都是表现美的,也是美的表现形式。不论是发现美还是表现美,都离不开艺术创作者的创造性思维,否则,他创造的作品就缺乏艺术性,就没有审美价值,从而也就不成其为艺术了。所以完全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剪纸等等诸类艺术的优秀作品,都凝聚着创作者的创造性思维,都是科学精神的产物。
至于那些究天地穷物理的自然科学著作,像《齐民要术》《梦溪笔谈》《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周髀算经》《九章算术》《金匮要略》《本草纲目》这些书,更毫无疑问是属于符合科学精神的传统文化成就。
先说《天工开物》,这部著作分上、中、下三卷十八篇,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中卷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全书详细叙述了明代各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既有大量确切的数据,又绘制了一百二十三幅插图加以说明。通过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系统的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全面反映了中国明代农业和工艺技术的成就。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它在世界上第一次记载了炼锌方法和用锌与铜两种金属直接熔融炼制黄铜的工艺;它的“物种发展变异理论”比德国卡弗·沃尔弗的“种源说”早一百多年;“动物杂交培育良种”比法国比尔慈比斯雅的理论早两百年;挖煤中的瓦斯排空、巷道支扶及化学变化的质量守恒规律等,也都比当时国外的科学先进许多。尤其“骨灰蘸秧根”、“种性随水土而分”等研究成果,更是农业史上的重大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