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想史作业 区域经济学郜东奇2012651011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推荐书目

区域经济学推荐书目

区域经济学推荐书目:
国内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系统教材——
1、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
2、侯景新,尹卫红.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商务印书馆.
3、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基础与欧盟国家实践.商务印书馆.
4、孙久文.区域经济规划.商务印书馆.
5、付晓东,胡铁成.区域融资与投资环境评价.商务印书馆.
6、陈秀山,孙久文,编.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
王铮,邓悦,葛昭攀,等.理论经济地理学.科学出版社.
藤田昌久,保罗·克鲁格曼,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著;梁琦,主译.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阿瑟·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中信出版社.
周伟林,严冀,等.城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陆铭,陈钊,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丝奇雅·沙森,著;周振华,等,译.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区域经济学专业-区域经济学原理 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专业-区域经济学原理 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原理》课程大纲(Principles of Regional Economics)一、课程目标区域经济学原理是地理科学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在西方经济学、地理学基本知识、原理掌握之后,对区域研究的一个深化方向。

该课程主要介绍区域的基本概念、影响区域开展的基本要素,区域经济开发的模式与方法、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区域可持续开展等内容。

通过学习,让学生全面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理解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任务、特点和方法,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培养运用这些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及实践环节,到达能进行区域经济的初步分析和研究。

二、课程内容专题一:绪论(4学时)主题1:空间问题与经济学主题2:传统空间分析路径的特征与局限主题3:经济空间——均质与非均质的有机统一主题4:区域以及区域经济研究参考: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第1章;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第1章;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第1章。

专题二:区位选择与集聚经济(5学时)主题1:经济区位理论与区位选择主题2:区位选择与集聚经济参考: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2-7章;张文忠,经济区位论(2000);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第3章,第7章;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2:章;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第3章。

专题三:城市体系与城市经济区域(5学时)主题1:中心地理论与城市体系主题2:城市体系的一般均衡分析主题3: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参考: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第7章。

专题四:区域产业结构及其演进(6学时)主题1:区域产业结构配置(模式)主题2: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主题3:区域产业结构评价参考: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第5章;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第5章。

专题五: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6学时)主题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和经济意义主题2: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主题3: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开展机制参考:李小建,第7-9章;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第8章,第10章;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第7章;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第7章7.7。

区域经济讲义简编

区域经济讲义简编

第一讲区域经济学导论二.区域经济学所要回答得基本问题是什么?埃德加·胡佛(Edgar M.Hoover)现代区域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提出区域经济学所面对的三个基本问题:那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该怎么样?(What is where, and why—and so what?)●(1)任何活动(what)(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等等各种类型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展开的(“What is where”),这里where主要指的是这些活动在区位(定位)方面所采取的临近、集中、分散、相似或差异等空间形式或结构问题。

对于where的围可以从不同地理围(site\neighberhood\zone\city\region\country\globbal\outspace)上来考虑,构成了区域经济学的微观、中观、宏观等多个层次。

●(2)why主要指的是由空间的异质性(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开发程度)、有限性(稀缺性)、变动性(从封闭、隔绝到地球村、全球化、网络社会、信息社会)等所具有的经济意义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问题,并探讨和解释空间因素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影响的途径和方式等问题。

●(3)so what指的是利用从现象中(What is where)发现和总结出应用经验性认识(规律、理论)来指导人们的有关区位选择的行为和决策问题。

即从现象(What is where )——理论解释(why)——行动策略指导实践(so what)的过程。

总之,这一系列活动都可以归结为是与空间有关的“稀缺”所引发的。

另外,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认为,空间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经济活动在何处发生?为什么发生?(where econmomic activity take place and why?)三.经济活动、活动的经济目的与活动的空间选择的经济意义;从经济学是研究与人类现实生活中所面对的目标和手段的矛盾关系问题所界定的稀缺性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理性选择行为(如何有效率地利用和配置资源)这一基本认识出发,经济学不仅研究的是通常意义上与商品生产和分配有关的“经济活动”,而且可以推广到与选择有关的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特效版)第9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特效版)第9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四版 高洪深 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区域经济学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 第十二章 国外区域经济案例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四章 国家区域经济 第五章 总部经济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八章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战建 略设 对中 策国 循 环 经 济 的
26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五节 各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实践
2017/2/1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27
第五节 各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实践
2017/2/1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28
第五节 各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第十一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指标体系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
循环经济
题重 点 问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可持续发展理论
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理论与创新分析
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
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
二、具有较大影响的几类可持续发展概念 1.从自然属性定义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寻求
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 使人类的生产环境得以持续 2.从社会属性定义的可持续发展:在生产不超过维持 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3.从经济属性定义的可持续发展:在保持自然资源的 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 最大限度 4.从科技属性定义的可持续发展:是转向更清洁、更 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封闭式”工艺方法,尽 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经济思想史复习纲要

经济思想史复习纲要

经济思想史复习纲要1.经济学历史属性的涵义①表明经济学理论功能主要是解释世界和认识世界,即经济学不过是对历史状况的归纳性判断②经济学属于历史的规定表明它在说明已经发生的事件时有可能真实,它可以在人类思维分析的基础上预测未来,但不属于未来,更不属于未来的真实世界,它也就永远只能在经济实践创造未来的经济活动中产生某种不确定性的启示作用③还表明任何理论和学说都只有相对的真理性,经济学理论生命是有限的,通常只有历史真理的价值。

只有那些历史的阐释了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经济问题与经济现象而形成的历史性的理论,结论才是科学的。

2.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学:在既定的评价标准下,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的某种逻辑关系及其发展趋势做客观的分析,它遵循假定演绎分析的模式,在确定的假设条件下,分析主要的经济要素与结构,理清各种经济要素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关系,在给定初始状态后,构造理想的模型并据此来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至于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不予问津。

规范经济学:考察经济活动的评价问题,从活生生的经济现实或经验数据入手,讨论经济现象的历史发展规律,讨论经济现实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经验性理由与奥秘,理解各种经济制度变迁的社会动力与原因,同是根据历史经验发展的逻辑演绎,推论着人类经济制度与社会发展的前途,解释着经济现实与现象为什么如此存在的状况。

3.任何经济理论和学说都具有相对的真理性4.经济学理论是否科学的判定标准只有那些历史地阐释了一定历史条件的历史经济问题与经济现象而形成的历史性的理论,结论才是科学的5.范式的涵义和功能涵义:范式起源于希腊文,语言学词根、词源。

今指在一门科学里面被人们共同接受、使用并作为交流思想的共同的一套概念体系和分析方法。

功能:①范式为一门科学研究者在相当长的历史是期里提供某种共同的理论信念②范式内在的蕴含着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技术③范式有一套以自己的信念或基本观念为背景的概念和文字表达系统④范式具有组织功能,表现为范式对一门科学的从业者具有感召力6.经济学发展的历史逻辑范式与范式的转换7.最早的经济思想古希腊奴隶主的经济思想8.柏拉图在《理想国》里面提出了所谓跟人类理性相一致的正义的原则组织奴隶制国家。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

吉林工商学院教案区域经济学主讲教师:***吉林工商学院教案(首页)导论教学具体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传统意义上的区域区域:不同学科的不同理解自然地理学:自然区域政治学:行政区域社会学: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经济学:经济学将区域视为由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经济社会综合体不同学科理解的共同点: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某种活动空间分异规律的一种认识。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经济区域特点:1、经济区域首先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2、经济区域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3、任一经济区域都要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经济区域一般说来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国内与国际。

一国范围内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世界经济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

划分经济区域的方法:1.按照同一性或均质性的原则进行的划分2.按照功能划分3.按管理职能的划分十大经济区域东北区(辽、吉、黑)、华北区(京、津、冀、晋、鲁)、华东区(沪、苏、浙、皖、赣、闽、台)、华中区(豫、鄂、湘)、华南区(粤、桂、琼、港、澳)、西南区(川、滇、黔)、西北区(陕、甘、青、宁)、内蒙古区、新疆区、西藏区。

三大经济区域东部地区(12省市区辽、冀、京、津、鲁、苏、浙、沪、闽、粤、桂、琼)中部地区(9省吉、黑、蒙、豫、晋、鄂、皖、赣、湘)西部地区(10省市区渝、川、黔、滇、藏、陕、甘、青、宁、新)三、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四、区域开发❖定义: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影响: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伪科学的、不合理的,就会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学思考题

区域经济学思考题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1、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

同时,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

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

伴随着进入2l世纪的钟声,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空间距离,把世界密切地联为一体。

这无疑使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其经济统治变得更为容易,借助于知识经济的东风,发达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过程,又要追赶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

区域经济学讲义

区域经济学讲义
• (3)假定:“孤立国”。与外界完全 隔绝的社会经济单位。
3、屠能圈理论的含义
• (1)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 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更重要的 是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地 (市场)的距离。
• (2)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 利,完全取决于利润,
利润=产品价格-(生产成本+运费) 即: P = p - (c + t)
看不见的手理论。
二、屠能的农业区位论
• 1、屠能,V.Thünen • 区位理论的鼻祖。 • 1820-1830,初步形成的标志
《孤立国》
2、形成背景
• (1)19世纪初,德国的农业面临由庄 园式向自由式转变,提出了耕作业和畜 牧业的土地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
• (2)屠能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农产 品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理论化模 式。
4、区位经济学的产生
• 艾萨德,把单个厂商的最佳区位扩展为区域的综合 发展,建立区域空间的总体均衡,完成区位论向区 域经济学的转变。
• 经济危机的产生,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开始关注区 域经济问题,探讨经济的区域差异的形成机制。
• 市场作用倾向于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别。 条件优越的地区,还积累有利条件,进一步遏制了 条件较差地区的经济发展。
《工业区位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 本主义理论》。 • 根据19世纪60年代后德国和西欧的工 业发展资料,建立了推理和应用的区位 论体系。
2、理论假设
影响工业区位形成的各类条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因子, 其中只有少数具有普遍意义。
最小费用点的三个指向,
即决定工厂最佳位置的因子主要有:
• 运输成本 • 劳力成本 • 集聚
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 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区域经济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区域经济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区域经济学作业题参考答案作业(1)1、请简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三个基石。

答: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埃德加•胡佛:(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张敦富:(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2、为什么产业部门会在区域之间互相转移?答:(1)按照梯度转移理论,地区间存在梯度高低之分。

处于高梯度的地区其创新活动比较频繁,新的产业部门、新产品和新技术等都不断的产生和发展。

同时,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对新产品需求的增加和旧产品成本的上升使高梯度创新地区在产业的发展上必须有所杨弃和取舍,所以产业部门在区域间的转移有了原动力。

而处于低梯度的地区,往往是处于发展的传统阶段,所能够发展的大多是技术简单、劳动密集的低水平的产业,与高梯度地区存在明显的技术水平上的差距;或者由于资源耗竭而经济停滞,迫切需要从发达地区引入新的产业部门改善部门结构,因此低梯度地区有接受梯度转移的必要性和主动性。

(2)按照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每个产业都要经历的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当一个产业在一定区域走向衰退时,必然促使生产要素空间上的转移,从产业衰退区域转出到处于创新活动阶段的区域。

(3)产业的发展存在着积聚和分散的关系,产业的集聚和分散是实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当一个产业在一个区域过度积聚就会造成经济效益低下,引发产业向周围空间的扩散。

从上述三个方面来看,产业部门在区域间的转移,既是不同梯度地区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产业集聚与发散发展的一种平衡。

3、请简述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标准。

答:(1)成本最低的选择(运费、劳动力)(2)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3)获得聚集效益的选择4、请简述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答:(1)工业化和市场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因。

[经济学]经济思想史 经济思想的成长 导言

[经济学]经济思想史 经济思想的成长 导言

阅读参考书目
1,马克.斯考森:《现代经济学的历程——大思想 家
的生平和思想》,长春人民出版社,2006 2,小罗伯特·B·埃克伦德、罗伯特·F·赫伯特:《经济 理论和方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托德.G..巴克霍尔兹:《已故西方经济学家思想 的新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约翰.雷:《亚当.斯密传》,商务印书馆,1998
一、经济和经济思想
经济是通过供给满足需求以使人类社会 得以延续和发展的行为。
(色诺芬——经济学是家庭理财技术)

需求与供给的冲突
——需求的无限性
——供给的稀缺性
于是产生——
经济问题: 供给约束条件下的需求满足问题。
经济思想:
人类为解决经济问题所进行的思考。 或,经济思想是人类经济行为的思维形式。 经济学说: 系统化的经济思想。 或,经济思想的逻辑形式或理论形式。
斯密的“自由放任”思想——自由 竞争资本主义的发展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思想—— 1929到1933年的“大危机”

“思想从本质上说都是保守的。它
们不会屈服于其他思想的攻击,却会屈
从于它们难以应付的环境的巨大冲击。”
——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
(1)供求矛盾及其解决方式

——经济思想的核心
干年以前的某个学人。我很确信,既得利益之势力
未免被人过分夸大,实在远不如思想之逐渐侵蚀力
之大。……危险的倒不是既得权益,而是思想。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商务印书馆,1983,P330
以傲慢的态度对待过去的经济学家是极 其危险的,但是崇拜他们同样也是危险的。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绪论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 区域的概念和类型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包括经济区域、行政区域、自然区域等不同类型。

区域经济学关注的是经济区域,即具有相对完整性和特定功能的经济活动空间。

2.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西方区域经济学起源于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在1826年提出的农业区位论。

20世纪50年代,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形成。

20世纪6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扩展以及各国政府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方面。

3.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并没有区域经济学科的研究,主要是经济地理专业。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产业布局学的发展,中国的区域经济学逐渐形成。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区域经济学在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开发行动和地域整治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理论体系。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区域发展与区际关系协调,着重于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关系。

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产要素配置、产业聚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区域竞争与合作、国民收入区际分配与政府调控、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统筹、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区域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

3.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宏观和微观分析、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等。

此外,区域经济学还借鉴了地理学、规划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形成了独特的综合性研究方法体系。

三、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1. 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背景,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2. 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包括:空间差异性、集聚性、开放性、动态性、综合性等。

大纲版第6章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大纲版第6章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第三节 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
2.当处在高梯度上的发达地区在极化效应的作用下,经济发展欣欣向荣时,它的投资环境、就业机会也会随之得到改善。低梯度上的贫穷地区存在劣势: 因此,低梯度地区获得的发展机会的大小取决于“扩展 效应”与“回程效应” 的作用力的对比。
劣势
要还本付息 或支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
01
英国经济地理学家埃斯塔尔,根据美国1947—1967年20年间各产业部门职工人数的增长率,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与工业部门在国家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的升降状况,给各个工业部门进行评分,评出衰退部门。
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区域经济学
第二版 高洪深 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重点问题

此处添加小标题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概念
第三节 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第四节 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现代生产布局研究,各国普遍遇到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就需要绘制地区经济发展梯度图。
第四节 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新英格兰地区的改造方针: (1)联邦政府与大公司向新英格兰地区划拨大量研究与发展经费。 (2)帮助当地原有的纺织、制鞋、皮革等老部门中那些设备与技术条件较好的企业转向生产高档产品。 (3)那些确实没有可能通过扶植、改造推出创新产品的传统工业部门,则帮助它们关厂、转产或外迁。
生产新尖端产品,发展新兴工业可能遇到的风险都较大 。
创新产品一般价格昂贵 。 总之,处在创新阶段上的产业及其产品,在布局上主要考虑的是专利保障、技术基础与协作条件、尽可能占有更大的市场。这些正是高梯度地区,特别是其中的大城市的优势之所在。

区域经济学-(一)区域经济学绪论

区域经济学-(一)区域经济学绪论
影响较大是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E.M.Hoover)1970年 “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 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区域。它可以按照 内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
中国学者 “区域为有内聚力的地区。它所包含的区域具 有同质性,经济上有密切的关联性、协调运转的整体性、 相互交叉的渗透性(林德全,1986)。
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有空间就有距离,就会发生 位移,要克服空间距离就要支付距离成本。使得经 济活动只能局限于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
31
4、区域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区域内经济发展、区域间经济关系。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空间和时间,主流经济学
家关注经济时间特征研究,随着经济资源的消耗, 空间区位优势开始显现,空间日益得到重视。
32
5、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兴起
经济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以至工程技术 专家投身到区域经济研究的领域。
各种地区发展战略研讨会的召开。 各大学和机构被邀请参加地区发展规划研究咨
询、评审和研究。 众多地区发展战略、地区规划研究成果的出现。
33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萌芽阶段(19世纪-20世纪初),区域问题引起学 者注意,但当时归结为社会问题,采取社会救济 措施。
➢公共机构(政府)——其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不同区 位的质量,本身也要对政府机构区位选择进行决策,构建 人们共同生活和从事经济活动的政治、社会的框架条件。
14
三者相互作用的关系
15区Biblioteka 的本质特性整体性,由其内部一致性和强烈的联系性决定。区域内部 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如某一区域某种 资源的发现和生产,会影响整个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如 近代上海崛起改变整个长三角城市格局和系统。

区域经济学原理

区域经济学原理

区域经济学原理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地理区域内经济活动的学科,旨在分析地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学关注的是地区内外各种经济活动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对地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

定性分析侧重于对地区内外各种经济活动的描述和解释,通过对地区内部产业结构、人口分布、交通网络等因素的分析,探讨地区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定量分析则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运用统计学和经济学的方法,对地区内外各种经济活动进行量化分析,以预测地区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潜力。

在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中,有几个重要的原理被广泛应用。

首先是集聚原理,即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现象。

这意味着相同或相似的经济活动更容易在同一地区形成集群,形成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效应,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其次是核心辐射原理,指的是城市或地区的中心地位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影响。

核心地区通常具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吸引人口和企业向其聚集,并通过扩大在本地的投资和消费,进一步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另外,还有走廊效应原理,即交通通道或走廊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走廊的建设可以促进地区间的联系和经济活动的交流,带动相关地区的经济增长。

除了以上原理,区域经济学还涉及到其他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理论,如区域竞争力、经济集群、创新系统等。

通过对这些概念和理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地区内外经济活动的发
展和变化,为地区经济的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持。

区域经济学作业_病例分析_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学作业_病例分析_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学大作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二班王凌霄2220121911 王玥2220124154研究对象:辽宁省沈阳市一、区域经济条件:●地理位置:沈阳经济区位于辽宁省中部,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地区,也是东北亚区域的核心地区,还处于环渤海经济圈及东北亚经济圈之上,拥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基础设施完善,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公路、铁路、航空、海运运输发达。

●工业基础:沈阳经济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 工业基础雄厚、工业水平较为发达,拥有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学工业、钢铁工业等优势支柱产业。

沈阳机床集团、沈阳鼓风机集团、沈阳机车车辆有限责任公司、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沈阳金杯汽车制造集团、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本溪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大中型企业集团,在国内外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自然资源:沈阳经济区地处辽宁中部,矿产资源、农业资源、森林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它与著名钢都煤都鞍山、抚顺、本溪相毗邻,形成了一个世界少见的煤钢城市圈,被誉为“东方的鲁尔”,铁、锰、滑石、菱镁、金刚石和玉石等资源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沈阳经济区特有的资源优势也为自身的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劳动力:人才优势和机遇。

强大的人才优势是东北亚区域其他各国所不具备的,沈阳经济区可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弥补区域内俄罗斯、日本、韩国劳动力成本过高、劳动力供给不足及蒙古和朝鲜劳动力素质较低的缺陷。

●政策:当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共识,相关国家积极制定并已经出台一系列促进合作的优惠政策,如东北亚各国签订的《关于建立东北亚和图们江开发区协调委员会的协定》和《关于东北亚和图们江经济开发区环境准则谅解备忘录》、中日韩三国签订的《三国伙伴关系联合声明》等;各个国家还针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制订了一系列发展计划,如俄罗斯制定的东部大开发战略、韩国制定的西海岸开发计划、日本推出的北九州复兴计划及朝鲜的经济改革和逐步扩大对外开放政策等。

区域经济作业

区域经济作业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摘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

许多学者通过不断探索,从多个视角对产业结构优化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研究。

概括起来 ,主要侧重于理解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判别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准,分析制约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因素,探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对策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的定量分析等。

这些成果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打开了后人的研究思路;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研究发展至今仍然存在问题。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Abstract:Key words:产业结构优化历来是经济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根据产业结构的特征,结合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优化升级出最佳产业,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积极、主动、有效的战略行为。

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各地区都纷纷提出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各自的龙头产业。

尤其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之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重点研究课题,很有必要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的回顾,查找出存在的问题,通过系统分析,从而促进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进一步研究。

1.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回顾80年代中期前后 , 佐贯利雄的《日本经济的结构分析》小宫隆太郎等的《日本的产业政策》和沃格尔的《日本的成功与美国的复兴》等国外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表明 , 后起国家可以借鉴先行国家的经验 , 发挥“后发优势”, 通过政府产业政策的积极干预 , 主动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上世纪80—90年代,国内当时主要是介绍、学习和评价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和产业结构政策,笔者查阅到的最早相关论文,是1987年在《调研与信息》上发表的一篇文章。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经济层面的研究是在1996年以后。

为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国家提出的“九五”计划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要大力发展石化、汽车工业,振兴机电及建筑业这四大产业结构之后,各省、市、县在制定“九五”规划过程中,纷纷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各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标,导致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研究的繁荣。

复试—-区域经济学真题

复试—-区域经济学真题

复试—-区域经济学真题(总7页) --本页仅作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05年真题科目:区域经济学一。

名词解释(每题7分,共计42分)1.区域发展的内涵3.环境缓冲能力4.配第-克拉克定律5.地区生产专门化6.人口容量二。

简答题(每题8分,共计48分)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基本内容3.增长极理论的基本内涵4.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5.什么是区域发展硬环境6.城市化过程三。

论述题(每题14分,共计70分)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2.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3.根据点轴开发模式和网络开发模式,阐述某个具体区域的发展过程4.阐述怎样搞好我国西部大开发5.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为例,论述怎样实现产业结构升级06年真题科目:区域经济学一。

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1.地区生产专门化2.点轴开发模式3.经济区划4.可更新资源5.软环境二。

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2.区域发展的内涵3.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4.适度人口战略三。

论述题(每题15分,共60分)1.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标准2.阐述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原因3.当前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和工作重点4.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怎样发展循环经济07真题科目:区域经济学一。

名词解释(5题,每题8分,共40分)1.乘数效应2.收入弹性3梯度转移理论4.保税区5.需求门槛二。

简答(5题,每题10分,共50分)1.用数学公式解释断裂点理论2.用数学公式表述区域产出增长型生产函数3.霍夫曼系数及其变化规律4.威廉姆逊倒U型学说及其意义5.怎样评价某区域综合开发的效益三。

论述(3题,每题20分,共60分)1.怎样判断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2.阐述交通原则、行政原则、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结构3.结合我国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阐述这四大经济区域的发展方向08真题科目:区域经济学一。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区域经济增长2、地区生产产业专业化3、核心区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5、投资环境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第三产业3、商品交换4、创新5、S形6、关联性7、能源生产弹性系数8、区域性原则、效益原则9、资本流量和流向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2、市场因素是对--------影响最大的因素。

3、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的--------活动的总称。

4、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5、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6、城镇体系域城镇群的最大差别体现在---------。

7、一般来说,----------是用来反映能源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互适应状况的指标。

8、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一方面要体现-----------的原则,另一方面要体现----------的原则。

9、投资三要素是指投资主体、资本流向和流量、获利程度,其中,-----------是核心要素。

三、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ABCD2、BC3、A4、A5、D6、ABCD1、中国区域经济跨世纪发展的主要任务是-----------------A 规范政府职能B 培育大型企业集团C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D 实现经济协调增长2、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A目标驱动机制B 利益驱动机制C 市场调控机制D 宏观调控机制3、在下列经济合作中属于水平性经济合作的是-----A棉花生产企业与纺织厂的合作B 为汽车总装厂生产零部件的加工企业C 南南合作D 东西合作4、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是---------A科技进步B 人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C 第三产业的高速增长D 政策的改善与优化5、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A最大的城市B 大城市C 中等城市D 小城市6、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条件是--------------A 应当有很高的区位商B 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有很大的比重C 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 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7、A 8、AB 9、ABCD 10、A 11、ABC 12、ABCD7、对地区的国有企业进行--------,是国有企业改革中改变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是区域经济学应用的具体行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格的形成
----读《国民经济学原理》的思考
摘要:门格尔在《国民经济学原理》中对价格的思考是以两个自由人开始,并没有考虑价格最初形成时期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生产力水平。

因此引发了一些思考,如果考虑社会背景或者生产力水平,商品的价格有可能最开始就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食物量。

关键词:价格工具食物量
一、门格尔对价格产生的描述
对甲来说,假定100单位的谷物与40单位的葡萄酒,其价值正好相等,则很显然,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甲都不愿意以100单位的谷物与40单位的葡萄酒相交换。

因为这样交换以后,他的欲望满足,并未较以前增加。

故若要他同意交换,必须在交换以后,他的欲望较以前有所增进。

如果他能以少于100单位的谷物,换得40单位的葡萄酒,则他就愿意以谷物与葡萄酒交换了。

因此假设我们在这种交换关系之下来定葡萄酒的价格,则我们就可以相信,40单位葡萄酒的价格,将绝不会达到100单位的谷物。

如果乙认为80单位的谷物与40单位的葡萄酒具有相同的价值。

那么,从甲的立场看,40单位的葡萄酒的价格,当然应定于100单位的谷物以下;而从乙的立场来说,则40单位葡萄酒的价格,当然亦应定于80单位的谷物以下。

所以非常明白当甲乙两个人进行交换的时候,40单位葡萄酒的价格,将必然定在80单位谷物与100单位谷物两界限之间,也就是说40单位葡萄酒的价格将必然在80单位谷物以上和100单位谷物以下。

很显然,在上面这种情况下,两人明显还有得到更大经济利益的可能,故两人必将为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努力。

这样,就引发我们日常叫做议价的现象,两个人都尽量利用这个机会,为获得越来越好的经济利益,而要求尽可能的高价。

这样就发生了两人之间的价格斗争。

在价格斗争的情况下,我们假定双方的经济能力及其他情况都相同,则我们就可以树立这样一个一般原理:双方力求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的努力将相互抵消,因而价格将定于离开两极限相等距离之处。

因此,在上面这种情况下,双方最后所一致同意的40单位葡萄酒的价格,无论在何时,都将在80单位谷物与100单位谷物的界限之内。

并且在双方的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价格还将定于90单位的谷物[1]。

以上为门格尔在《国民经济学原理》中对价格形成最简单的情况:孤立交换的价格形成的阐述,但是并没有考虑价格最开始形成时候的社会条件。

普遍认为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

而价格产生于交换,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并不是到奴隶制社会才有。

相信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了交换。

二、将价格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生产力综合考虑
下面就以原始社会的交换来讨论一件物品价格的形成。

首先,假设 1.原始社会以打猎为主,因为在没有储存条件下靠采摘野果很难度过冬天,但这一假设并不代表人类采摘的野果不够食用或者人类认知的野果种类很少。

2.此时的人类
是以聚居的形式生活,所有的生活物品在保证强壮劳动力的情况下尽量均匀分配。

3.此时所使用的狩猎工具为木头或石斧。

再进一步假设在冬季,没有野果可以采
摘,只能靠打猎维持,且猎物充足。

如果一个聚居群体人数刚刚好。

这个刚刚好体现在1.劳动力刚刚好,每次猎获的猎物刚刚好够他们这个聚居群所有成员食用。

2.每次既有出去狩猎的人,也有在聚居地看家或者照顾新生儿的人。

假设在冬季,有10个人外出狩猎,4人在聚居地看护不能捕猎的新生儿。

我们将外出狩猎的10个人进行编号,分别为1到10号,从1号到10号捕猎能力越来越差,即1号捕猎能力最强,10号捕猎能力最差。

如果这10个人一天能够轻松捕获两只鹿,刚刚好够这个聚居群的14个大人和新生儿食用,那么捕获的鹿将会在这14个大人和新生儿中分配,直到每个人都吃饱,如果鹿差一点不够吃,那么他们就平均分配鹿肉。

但是每次狩猎回来都有石斧损坏,需要一把新的石斧。

假设4个留在聚居地的人要看护新生儿或者有其他的事情,不参与石斧的制作过程。

那么,如果是各自制作,无论几号都能在下次外出捕猎出发前制作好,这种情况不做讨论。

如果不能在下次外出捕猎出发前制作好,那么1号至5号中的任何一个留下来继续制作很有可能导致捕猎失败;6号至10号中的任何一个留下来继续制作则对捕猎影响不大。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谁的石斧坏了,都极有可能把10号留下来继续制作石斧。

如果是集体制作,能在下次外出捕猎出发前制作好,这种情况不做讨论。

如果在下次外出捕猎出发前无法制作好,为了不影响狩猎,也是极有可能将10号留下来继续制作(表一)。

无论哪种情况都极有可能留下10号继续制作石斧,这样对狩猎影响不大,也能每次都能有猎物捕获,来满足整个聚居群的食用。

那么留下来制作石斧的


10号,虽然没有参加捕猎活动,也没有像原来的四个人在聚居地进行看护,同样也要食用捕获的猎物。

如果在一个捕猎时间段内10号制作好了石斧,那么10号所制作石斧的价值就体现在他所食用的这一顿肉上,如果在两个捕猎时间段内制作好石斧,那么10号所制作石斧的价值就体现在他所食用的两顿肉上。

如果聚居地的人数越多,那么对新石斧的需求就会也越多,就会有由最不能狩猎的留下来制作石斧,当完全不需要他们出去狩猎时,制作石斧就是他们的任务,他们制作一把石斧所需要的食物量就是一把石斧的价值,也就是一把石斧在这个聚居地的价格,这个价格就用食物来表示。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人类进行农作物耕种的时候,也需要工具的补充,假设这是还是处于聚居状态下,这时的工具的价格仍然定在制作一件工具所需要的食物量上。

这样制作一件工具的价格就是制作一件工具所需的食物量,这个定价方式就会传递下来。

假设进入奴隶制社会,已经有了社会剩余,一个奴隶主加上所拥有的奴隶一
年生产的谷物已经完全够他们食用,那么肯定会有善于生产工具的奴隶生产工具,对于奴隶主来说,一件工具的价值就是一个奴隶生产这件工具所消耗的食物。

因此粮食也极有可能称为聚居地一种硬通货。

当然并不是没个奴隶主手下的奴隶会制作各种工具,因此奴隶主之间也有交换的时候,他们在交换时,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奴隶制作时消耗的多少食物,因此奴隶主在交换时,都拿粮食作为参考进行交换。

那么粮食也极有可能称为各个部落交换的硬通货。

参考文献:
[1]国民经济学原理[M].卡尔·门格尔著.刘絜敖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