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作业标准答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名词解释
1、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区域经济增长
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1、城镇体系
指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的,具有不同职能,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镇群体。
2、基础设施
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
3Leabharlann Baidu核心区
在全国经济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较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通常其人均GDP要大大高于全国人均水平。
4、经济区划
经济区划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基础上,根据特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对全国区域进行分区划片,阐明各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特点和问题,指出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最终为中央政府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企业进行区域分析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P252页
答:核心区是指在全国经济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通常其人均GDP要大大高于全国人均水平;外围区则是指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处于经济技术低梯度上,接受核心区的经济技术辐射而得到发展。核心区与外围区的判断通常用人均GDP的标准化值为标准。计算方法如下:某地区人均GDP标准化值=(某地区人均GDP-全国人均GDP)/各省区人均GDP的标准差公式中,全国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均按加权平均法(以各省区人口数加权)计算。显然,当某省区的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值时,标准化值为正,否则为负。核心区与外围区的判断指标值各有不同,有不少学者将人均GDP的标准化值大于0的省区均视为核心区。①我们认为GDP的标准化值为正,只是表明该地区的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不一定就能够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要成为核心区,需要其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我们根据人均GDP标准化值的大小,将全国戈Ⅱ分为三类地区:核心区:人均GDP的标准化值大于0.5; 外围区:人均GDP的标准化值小于一0.3;过渡区:人均GDP的标准化值介于一0.3~0.5之间。
1、布局指向
是指一个产业区位选择的趋向。
2、区域贸易
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
3、区域经济合作
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
4、城市化
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是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空间的表现。
答:如果说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是产业布局的外生变量,那机制则是内生变量。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来考察布局的机制,可以揭示产业布局变化的规律。
1.目标驱动机制
产业区位选择机制所含的内容,包括其对产业布局活动的约束作用和推动作用两个方面。从其约束作用来看,关键是对布局目标的约束。
2.利益驱动机制
利益驱动机制是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部分。无论杜能、韦伯,还是胡佛、艾萨德的理论当中,所强调的都是如何实现布局利润的最大化,亦即体现了利益驱动型布局的这一指导思想。
3.宏观调控机制
产业区位选择还必须要考虑到国家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有效途径是控制投资的规模和方向。调控的手段主要包括国家的直接投资和财政税收等手段。国家的直接投资虽然目前在社会总投资中的份额较小,但都是投在重大项目上,对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起着重大作用。
4.市场调控机制
市场机制的特点首先是由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所决定的。企业生产的产品、采用的技术、选择的生产地点,都由企业法人来决定。
(一)制度环境中的产权 它们包括土地、水面和养殖场的共同所有权;土地和劳动的用益权;各种工作权;银行、保险业中的互助组织;政府对公共事物的控制权;政府对公有设施的所有权等等。
(二)制度环境中的组织
市场组织理论和治理结构理论构成制度安排的主要内容,其中心的内容是交易成本问题。
1、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1、基础设施的特征有哪些?
答:基础设施在投资、生产、运营和消费上都有自己的特征:
(1)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规模巨大,需耗费巨额投资
(2)基础设施的生产需要能够反映时代技术特点
(3)基础设施经营的经济效益比较低
(4)为了保证社会正常运行,必须保证满足社会对基础设施最低水平的消费需求
2、核心区与外围区划分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2、城市化的内涵是什么?
答:城市化具有如下六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四,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
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六,城市化是农村人lZl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3)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
(四)区域经济政策
(五)区域开发
2、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
答:在主流经济学的分析当中,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分析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正因为如此,制度经济学才能在经济学的殿堂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制度经济学包含了从微观到客观的复杂的制度要素,区域经济学分析中引入制度要素,不可能全部引入。区域经济学属于客观经济的范畴,因此它借助的必然是制度经济学的客观经济部分,主要有两部分内容: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
是对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的设想、思路和谋划。
2、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政策是指政府针对区域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它的着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它的必要性是纠正市场机制在资源的空间配置方面的不足,它的目标是实现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地区形象
是公众对该地区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
4、形象塑造
是对地区形象的科学的总结和设计,是将已经存在的地区特征归纳、总结出来,并设计出一个鲜明的表达
方式,便于区内、区外公众对该区域的认识和了解。
三、简答题
1、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界正在下列几个方面进行潜心研究。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2)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制度创新
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3、区域开发
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1、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区域经济增长
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1、城镇体系
指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的,具有不同职能,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镇群体。
2、基础设施
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
3Leabharlann Baidu核心区
在全国经济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较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通常其人均GDP要大大高于全国人均水平。
4、经济区划
经济区划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基础上,根据特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对全国区域进行分区划片,阐明各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特点和问题,指出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最终为中央政府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企业进行区域分析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P252页
答:核心区是指在全国经济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通常其人均GDP要大大高于全国人均水平;外围区则是指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处于经济技术低梯度上,接受核心区的经济技术辐射而得到发展。核心区与外围区的判断通常用人均GDP的标准化值为标准。计算方法如下:某地区人均GDP标准化值=(某地区人均GDP-全国人均GDP)/各省区人均GDP的标准差公式中,全国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均按加权平均法(以各省区人口数加权)计算。显然,当某省区的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值时,标准化值为正,否则为负。核心区与外围区的判断指标值各有不同,有不少学者将人均GDP的标准化值大于0的省区均视为核心区。①我们认为GDP的标准化值为正,只是表明该地区的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不一定就能够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要成为核心区,需要其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我们根据人均GDP标准化值的大小,将全国戈Ⅱ分为三类地区:核心区:人均GDP的标准化值大于0.5; 外围区:人均GDP的标准化值小于一0.3;过渡区:人均GDP的标准化值介于一0.3~0.5之间。
1、布局指向
是指一个产业区位选择的趋向。
2、区域贸易
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
3、区域经济合作
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
4、城市化
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是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空间的表现。
答:如果说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是产业布局的外生变量,那机制则是内生变量。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来考察布局的机制,可以揭示产业布局变化的规律。
1.目标驱动机制
产业区位选择机制所含的内容,包括其对产业布局活动的约束作用和推动作用两个方面。从其约束作用来看,关键是对布局目标的约束。
2.利益驱动机制
利益驱动机制是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部分。无论杜能、韦伯,还是胡佛、艾萨德的理论当中,所强调的都是如何实现布局利润的最大化,亦即体现了利益驱动型布局的这一指导思想。
3.宏观调控机制
产业区位选择还必须要考虑到国家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有效途径是控制投资的规模和方向。调控的手段主要包括国家的直接投资和财政税收等手段。国家的直接投资虽然目前在社会总投资中的份额较小,但都是投在重大项目上,对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起着重大作用。
4.市场调控机制
市场机制的特点首先是由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所决定的。企业生产的产品、采用的技术、选择的生产地点,都由企业法人来决定。
(一)制度环境中的产权 它们包括土地、水面和养殖场的共同所有权;土地和劳动的用益权;各种工作权;银行、保险业中的互助组织;政府对公共事物的控制权;政府对公有设施的所有权等等。
(二)制度环境中的组织
市场组织理论和治理结构理论构成制度安排的主要内容,其中心的内容是交易成本问题。
1、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1、基础设施的特征有哪些?
答:基础设施在投资、生产、运营和消费上都有自己的特征:
(1)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规模巨大,需耗费巨额投资
(2)基础设施的生产需要能够反映时代技术特点
(3)基础设施经营的经济效益比较低
(4)为了保证社会正常运行,必须保证满足社会对基础设施最低水平的消费需求
2、核心区与外围区划分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2、城市化的内涵是什么?
答:城市化具有如下六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四,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
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六,城市化是农村人lZl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3)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
(四)区域经济政策
(五)区域开发
2、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
答:在主流经济学的分析当中,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分析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正因为如此,制度经济学才能在经济学的殿堂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制度经济学包含了从微观到客观的复杂的制度要素,区域经济学分析中引入制度要素,不可能全部引入。区域经济学属于客观经济的范畴,因此它借助的必然是制度经济学的客观经济部分,主要有两部分内容: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
是对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的设想、思路和谋划。
2、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政策是指政府针对区域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它的着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它的必要性是纠正市场机制在资源的空间配置方面的不足,它的目标是实现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地区形象
是公众对该地区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
4、形象塑造
是对地区形象的科学的总结和设计,是将已经存在的地区特征归纳、总结出来,并设计出一个鲜明的表达
方式,便于区内、区外公众对该区域的认识和了解。
三、简答题
1、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界正在下列几个方面进行潜心研究。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2)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制度创新
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3、区域开发
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