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清朝军政大臣贪污如何免死 交纳非法所得即可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雍正是怎样惩治贪官的?具体是怎样实施的

历史趣谈:雍正是怎样惩治贪官的?具体是怎样实施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雍正是怎样惩治贪官的?具体是怎样实施的导语:雍正一朝无官不清雍正的前任圣祖仁皇帝康熙,亲手创造了一个“太平盛世”,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吏治腐败、税收短缺、国库空虚。

雍正接雍正一朝无官不清雍正的前任圣祖仁皇帝康熙,亲手创造了一个“太平盛世”,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吏治腐败、税收短缺、国库空虚。

雍正接手时,国库储银仅八百万两,而亏空的数字却大得惊人。

雍正说:“历年户部库银亏空数百万两,朕在藩邸,知之甚悉。

”又说,“近日道府州县亏空争粮者正复不少”,“藩库钱粮亏空,近来或多至数十万”。

如此看来,则堂堂大清帝国,竟是一空架子。

外面看强盛无比,内里却空空如也。

国库空虚,关系匪浅,新皇帝岂能坐视?然而钱粮的亏空,又不简单地只是一个经济问题。

各地亏空的钱粮到哪里去了?雍正看得很清楚:不是上司勒索,就是自身渔利,而户部的银子,则被皇帝和权贵们在“不借白不借”的心理支配下“借”走了(其实也就是侵吞)。

这么多人来挖国家的墙角,国库还有不亏空的道理?但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的贪污、挪用、借支公款,又确有其“不得已”处。

因为清从明制,官员俸禄极低。

正一品官员的年俸不过纹银一百五十两,七品县令则只有四十五两。

这点俸银,养家糊口都成问题,更不要说打点上司,迎来送往和礼聘幕僚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明清两代吏治的腐败,是给逼出来的。

由此可见,亏空关系到吏治,吏治又关系到体制,这是一个连环套。

这个连环套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含糊不得。

如果说,打江山要靠枪杆子,那么,治江山就得抓钱袋子,所以亏空不能不补。

吏治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所以吏治不能不抓。

两件事既然都与制度有关,则制度生活常识分享。

清朝养廉银制度

清朝养廉银制度

清朝养廉银制度清朝的养廉银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制度创新,其目的是通过提高官员的薪资待遇,以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

本文将详细阐述清朝养廉银制度的背景、内容、作用以及影响。

一、背景清朝时期的官俸相对较低,甚至出现拖欠、停发、和降低俸禄的情况。

这种低下的俸禄无法满足官员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因此许多官员不得不通过非法手段来获取额外的收入。

这导致了清朝官场的腐败和黑暗,许多官员利用职权之便进行贪污受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清朝政府开始推行养廉银制度。

二、内容养廉银制度的核心是为官员们提供比原来俸禄高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薪资,以激励他们保持廉洁。

这种制度的具体实施方式是,将原本官员通过灰色手段获得的收入变为国家认可的、合法的官方收入。

三、作用养廉银制度的实施对清朝官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它提高了官员们的收入,使他们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

其次,养廉银制度减少了官员们贪污受贿的可能性,因为他们的生活已经得到了足够的保障。

最后,养廉银制度的实施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因为国家可以通过这一制度获取更多的税收。

四、影响养廉银制度的实施对清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改变了官员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在养廉银制度实施之前,许多官员为了生计而不得不贪污受贿。

然而,在养廉银制度实施之后,他们不再需要为了生计而犯法,这使得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名誉和声望。

其次,养廉银制度的实施也提高了清朝政府的形象。

这一制度的实施表明了政府对腐败的零容忍态度,也表明了政府对官员们生活保障的关心。

最后,养廉银制度的实施也对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产生了影响。

这一制度为现代中国提供了一个反腐倡廉的历史借鉴,同时也为现代中国的反腐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五、总结清朝的养廉银制度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制度安排,其目的是通过提高官员的薪资待遇来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

这一制度的实施对清朝官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对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究这一制度的历史背景、内容、作用和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生态和反腐斗争的重要性。

古今廉洁小故事

古今廉洁小故事

廉洁小故事清初,陈居官至闽浙总督。

他为官清廉,生活俭朴,临终时仍身着粗袍布履。

他在台湾任职期间,把自己应得的三万两银子全部用于修复炮台等公务。

任闽浙总督期间,应得的银两也分文不取。

他常说:“贪取一钱,即与百千万金无异。

人之所以贪污妄取,都是因为奢侈挥霍,取用无度,不能节制。

我初任知县时,一钱不取也不至于缺衣少食,就是因为重视节俭。

”康熙皇帝称赞他为“清廉中之卓绝者”。

李以俸外为赃清朝人李(音jiào)刚做官时对家人说:“为官者除公家俸禄,任何所得都是不应该的。

你们切忌贪取一文一物。

”县衙内有两株桂花树,他对家人说:“这也是公家的财物,不可采摘。

”有一次外出,仆人在路旁摘了一个桔子,李斥责他坏了规矩,命令他照价赔偿。

李做了三年知县,因为上司向他索取贿赂,他抵制了上司的要求,辞去了官职。

临行时,老百姓恋恋不舍,哭泣相送。

郭琇洗心戒贪欲康熙年间,任湖广总督的郭琇为官清正,但他在做江苏吴江县令时,恋于游玩山川,处理疑案不慎,还有贪污问题。

江南巡抚汤斌准备上书弹劾,郭琇猛然惊醒,他求见汤斌,发誓痛改前非。

被获准后,郭琇回吴江让人用清水把县衙内外和自己的居处洗刷一新,显示他洗心革面的决心。

他说到做到,从此日夜辛勤,政绩显著,深得民心。

任御史、总督时,他不仅自己清廉不贪,而且胆量过人,敢于揭发朝廷大臣的不法行径。

那些结党营私、背公纳贿之徒都非常怕他。

他也因此成了康熙年间的刚正名臣。

悬鹅示众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

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

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立檄拒礼康熙19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

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

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

历史趣谈:雍正高薪养廉 推高官场贿赂价码

历史趣谈:雍正高薪养廉 推高官场贿赂价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雍正高薪养廉推高官场贿赂价码
导语:雍正一朝吏治好转不仅仅因为高薪养廉。

在推行养廉银政策的同时,雍正皇帝也在严厉整饬官场,一年查处的贪官就多达数百。

而鼓励廉洁的养廉银
雍正一朝吏治好转不仅仅因为高薪养廉。

在推行养廉银政策的同时,雍正皇帝也在严厉整饬官场,一年查处的贪官就多达数百。

而鼓励廉洁的养廉银,逐渐被官员视为理所当然的收入。

官员收入的增加,反而推高了官场贿赂的价码。

雍正即位后,山西巡抚诺岷和布政使高成龄提出将山西每年征收的50万两“耗羡银”悉数上缴国库,再从其中拿出30万两发给山西各级官员,作为办公经费以及“养廉”之用。

所谓耗羡,是当时征收税银在计量、转运途中会产生损耗为借口,向老百姓额外加收一笔钱,称之为“火耗”或者“耗羡”。

征收全无一定之规,往往多达正税的四五成,有时甚至比正税还多。

这笔钱多半落入各级官员的私囊。

但对当时的官员来说,这种做法似乎又有不得已之处。

清初官员的薪俸极其微薄。

各级官员的办事、雇员经费,都要从自己的薪水里掏钱,还要迎来送往。

所以,皇帝也默认了这种普遍的非法行为。

康熙年间,曾有御史说,知县从百姓处敛财,督抚向下属收取贿赂,一开始都是因为不得已。

但是天长日久,贪赃财物积累越多,官员自知已经罪大恶极,不如恣肆贪污。

于是越禁止贪污,贪污越严重。

他劝皇帝增加俸禄以止贪。

但是康熙认为官员私下征收耗羡情有可原,但是变成帝国的法律则万万不可。

雍正皇帝则决定将征收的耗羡银全部归公,再给官员们发。

清朝的腐败官员贪污腐化与反腐斗争

清朝的腐败官员贪污腐化与反腐斗争

清朝的腐败官员贪污腐化与反腐斗争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悠久且重要的时期,但同时也是一个充满腐败的时代。

在清朝的统治下,贪污腐化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反腐斗争也逐渐崭露头角。

本文将就清朝的腐败官员贪污腐化问题及反腐斗争进行探讨。

一、腐败官员的贪污腐化在清朝的统治下,官员的贪污腐化现象极为严重。

腐败官员通过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等手段,大大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导致百姓生活困苦。

他们针对税收、土地、赋税等领域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极大地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腐败官员的贪污腐化不仅限于个别人员,而是存在于整个清朝的官员体制中。

这些官员通过贪污私利、权钱交易等行为来牟利,使得清朝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这种腐败现象在清朝最后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尤为突出,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二、反腐斗争的兴起随着腐败官员贪污腐化问题的日益严重,社会对于反腐斗争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清朝的反腐斗争起初在民间秘密进行,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了正式的官方行动。

清朝的反腐斗争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清朝朝廷开始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对贪污腐化官员的打击措施,推行严厉的处罚制度。

其次,清朝政府逐渐加强了财政监督和审计制度,通过加强财务管理来控制官员的贪污行为。

此外,清朝也积极倡导廉洁政风,提倡官员廉政奉公的理念。

三、反腐斗争的成果与不足清朝的反腐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方面,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和监督机制,对贪污腐化官员进行有效的惩处,使得一些腐败分子受到了严厉的打击。

另一方面,清朝政府在改革财政制度、加强审计监督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有力地遏制了官员的贪污行为。

然而,清朝的反腐斗争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官员体系腐败问题根深蒂固,单纯依靠法律手段难以彻底清除腐败现象。

其次,由于清朝政府对反腐斗争的态度不一致,导致一些斗争行动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和推动,反腐斗争的成果有限。

结语清朝的腐败官员贪污腐化问题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但随着反腐斗争的兴起,一些成果也开始显现。

历史趣谈:雍正皇帝推养廉银制度 创清代吏治最好局面

历史趣谈:雍正皇帝推养廉银制度 创清代吏治最好局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雍正皇帝推养廉银制度创清代吏治最好局面导语:人们对高薪养廉这个说法很熟悉,养廉这个词其实来源于清朝的养廉银制度,创建自清朝雍正元年,也就是1723年。

这项俸禄制度本意是想借由高薪人们对高薪养廉这个说法很熟悉,养廉这个词其实来源于清朝的养廉银制度,创建自清朝雍正元年,也就是1723年。

这项俸禄制度本意是想借由高薪,来培养鼓励官员的廉洁习性,并避免贪污腐败发生,因此取名为“养廉”。

清初,各级官员的薪俸非常微薄,一品官员的俸银每年不过一百八十两,二品的总督每年的工资是155两,再往下,巡抚是130两,知府是80两,知县是45两。

这一薪酬标准根本不够官吏开支,加上地方官还需要相应的办公支出,朝廷还不断要求官员们“捐俸”、“减俸”以满足军事行动带来的国家开支,使得官员们入不敷出,生活窘迫。

为了维持其正常工作生活或挥霍性消费,以及迎来送往、打点上司,各级官员除了靠贪污受贿外,还有一种捞钱的措施,就是征收耗羡。

所谓“耗羡”也就是指在征收银粮时,以弥补损耗为由在正额之外加征的部分。

雍正帝即位后,面对社会经济的严峻形势,试图在吏治、财政方面有所振作,在臣僚上书的基础上,迅速拉开了耗羡归公,以及用耗羡银支付各级官员养廉银的序幕,并于雍正五年形成定制。

雍正亲自解释了养廉银的含义:“因官吏贪赃,时有所闻,特设此名,欲其顾名思义,勉为廉吏也”。

实行养廉银制度后,地方各级官吏的个人正常收入比之原来增加了十倍之上百倍。

这一制度的推行,部分解决了官员工资较低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吏治,使雍正在位时期成为清朝吏治最好的时期之一,也使原来漫无成规的加征赋税有了制度的约束。

清朝的养廉银制度把官员收入公开化了,将政府默认的“潜规则”变生活常识分享。

雍正“打虎”:让贪官的后代都变穷人

雍正“打虎”:让贪官的后代都变穷人

雍正“打虎”:让贪官的后代都变穷人作者:来源:《新传奇》2017年第15期雍正治理贪官的时候,采用关门打狗的手段,先让贪官无路可退,然后再算账,最后让贪官陷入死亡之地,甚至连他们的亲属的家也不放过:“把贪官追得水尽山穷,叫他子孙后代也做个穷人,方符合朕的本意。

”满清的皇帝大多都是勤政的,雍正即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君主。

“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若无雍正整饬,满清恐早衰亡。

”日本史学研究者佐伯治如是评价雍正皇帝。

《毛泽东眼中的帝王将相》认为,雍正是一位很有政治头脑和能干的皇帝。

雍正的父皇康熙,缔造了一个太平盛世,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吏治腐败、税收短缺、国库空虚。

雍正接手时,国库储银仅八百万两,而亏空的数字却大得惊人。

为此,他苦苦思索治理贪官污吏的对策,经过调研与反复思考,他终于想出了治理贪官的策略——先堵退路,后算账。

治官用人以“严明”著称“夫吏治不清,民何以安?”雍正治官,素以“严明”著称。

在他手下,不说贪,平庸无为即难混下去。

山东曹县知县王锡,到任一年多虽没有贪赃枉法之事,但既没有审完二十命盗案之一,也没有捕获一名人犯。

雍正认为,不干事即是失职犯罪。

摘了王锡的乌纱帽还不算,雍正还命有司判罚其5年有期徒刑。

《清史稿·世宗本纪》记载,某年元旦,状元王云锦退朝和朋友相约玩牌,几局之后,一张牌不见了。

有一次,雍正帝“不经意”地问汇报完工作的王云锦:“元旦以何事消遣?”王云锦据实一一相告。

雍正笑道:“不欺暗室,真状元也。

”由此他深得雍正的信任,掌修国史。

雍正用人,“宁用操守平常的能吏,不用因循废事的清官”。

雍正曾给山东兖州知府吴关杰颁过一道谕旨,吴关杰把谕旨奉为至宝,先是“挂在卧室朝夕相对,后又一字一字地刻在府衙大堂的屏风上”。

这还不算,他还奏请雍正命各省文武官员一律在大小衙门的屏门上刊刻谕旨。

雍正很反感地说:“你本来就不是什么超群之才,料理好你分内的事就够了,像这种迎合奉承的事朕很不喜欢。

”为彻底消除官员好名的风习,雍正严禁百姓挽留卸任官员及建祠树碑:“嗣后如仍造生祠书院,或经告发,或被纠参,即将本官及为首之人严加议处。

雍正帝反腐的历史故事

雍正帝反腐的历史故事

雍正帝反腐的历史故事 在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都可称为社会发展快,百业兴旺的盛世,这与他们勤政护民的政策分不开,其中雍正帝反贪的决策便起到很⼤作⽤。

⼩编为⼤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编带⼤家⼀睹为快! 雍正帝反腐措施 后世说起清朝最好的时代,想到的⼀定是康乾盛世。

但实际上在康熙和乾隆之间的雍正,也是创造这个盛世不可缺少的帝王。

上承康熙,下启乾隆,便是雍正的作⽤了。

康熙早些年雷厉风⾏,是⼀个开拓之君,但是随着年龄⽼去,渐渐宽容对待亲信⾂⼦。

也正是因为这样,康熙末年贪污腐败严重。

康熙虽然知道情况,但是却有⼼⽆⼒,于是只能交给继任者。

康熙为何在⼀众皇⼦中选中雍正,正是因为他在当王爷的时候就是冷⾯王爷,丝毫不给⾯⼦。

康熙相信,只有这样的君主,才能振作⼤清。

康熙的选择没有错,雍正帝⼀上位就⼤⼒整治官场贪污的风⽓。

在他的治理下,肃清风⽓, 雍正帝⾸先就派遣⼀批清正能⼲的钦差下到地⽅,查办贪官污吏。

这些钦差全都是中央官员和直属中央的官员,尽量避免与地⽅官员有牵扯和利益关系。

除此之外还抽调⼀批州县候补官员辅助钦差,⼀旦查明贪官污吏,即从中抽调同级官员接任。

如此继任官员就不会为前任打掩护,杜绝“前腐后继”的歪风。

除了派⼯作⼈员下到地⽅,雍正帝还在中央成⽴独⽴的监察审计机关。

⼯作内容就是负责审核中央各部钱粮奏销,杜绝地⽅给中央各部官员好处费,⽽掩盖亏空的事实。

最⼤的杀⼿锏,就是⼀反到底,根本不讲⼈情。

前代有贪污官员被查明之后,很多选择在治罪之前畏罪⾃杀,以谋得帝王垂帘,放掉⾃⼰的⼦⼥。

到了雍正这⼉根本不起作⽤,管你有没有⾃杀,⼀旦被查明贪污的事实,就⽴刻抄家问罪。

不仅本家⼦弟,亲戚⼦弟的家也不放过,避免财产转移。

雍正帝曾下诏说过:“丝毫看不得向⽇情⾯,务必严加议处。

追到⽔尽⼭穷处,毕竟叫他⼦孙做个穷⼈,⽅符朕意。

”个⼈认为这句话说的⼗分正确。

不仅是在惩治贪官污吏⽅⾯,雍正个⼈治国讲究务实风⽓,对于那种虚假马屁最看不过。

历史趣谈:雍正从严反腐治贪都用了哪些狠招绝招?

历史趣谈:雍正从严反腐治贪都用了哪些狠招绝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雍正从严反腐治贪都用了哪些狠招绝招?导语:作为康乾盛世的一个奠基者,雍正虽然在帝位上呆的时间很短暂,但他的作为却不容小觑。

经过民间的传谣和历史的演绎,雍正被时人和后世曲解,作为康乾盛世的一个奠基者,雍正虽然在帝位上呆的时间很短暂,但他的作为却不容小觑。

经过民间的传谣和历史的演绎,雍正被时人和后世曲解,甚至被歪解的地方很多。

非议的焦点往往集中在他的心狠手辣和帝位的矫诏承继。

通过金庸、梁羽生等人武侠小说的历史演义及其影视剧的脸谱化塑造,雍正利用血滴子谋篡大位的心狠手辣和诛杀朝臣的残酷无情被刻意地放大出来,并以此遮盖了他的历史本真。

雍正以非正常手段谋逆大位更像是康熙的几个儿子之间竞相争夺帝位而刻意制造出来的政治谣言。

康熙的传位诏书是用满汉蒙多种文字记载的,看似合乎逻辑的传位十四皇子被雍正矫诏为传位于四皇子,根本就经不起明眼人的推敲。

汉文固然有这个纰漏,满蒙文字又岂能蒙混过去。

所以,江湖传言雍正矫诏篡位,无论经过武侠小说怎样的演义,都不过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伪命题。

剥去历史演义、江湖传言对雍正的矮化以及污名化,而还原出他的历史本真,雍正也还真正称得上一个殚精竭虑,忧国忧民、克己勤政的好皇帝。

在君、臣、民的关系上,雍正很多时候都在尝试着孟子的政治遗言,并通过严刑重典惩治权臣大贪对民脂民膏的搜刮盘剥来缓和日趋激化的阶级矛盾,以此延续爱新觉罗家族龙脉的世袭罔替。

康熙末年,吏治腐败,朋党猖獗,民怨沸腾,雍正接手的康熙末年王朝实质上是一个非常棘手的烂摊子,百废待兴,百弊待除。

康熙在生命垂危之际紧握着雍正的手,最想说的也只剩下一句“千斤重担交给你,可真是苦了你啊!”正因为如此,雍正并不把当皇帝看作一件快乐的事,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顺治为何下令太监不许干政 违令者处死

历史趣谈顺治为何下令太监不许干政 违令者处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顺治为何下令太监不许干政违令者处死
导语:自从春秋战国有明确信史以来,太监就已经出现在了历史的大舞台上,他们有人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如蔡伦、郑和等人;有人则把国家推向了灾难,
自从春秋战国有明确信史以来,太监就已经出现在了历史的大舞台上,他们有人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如蔡伦、郑和等人;有人则把国家推向了灾难,如赵高、魏忠贤等人。

然而,相对于对太监的管理措施而言,所有朝代中唯有清朝最为严厉,顺治帝甚至下诏规定对于干政的太监凌迟处死,绝不留情。

《清史稿·世祖本纪》记载:顺治十年六月,顺治帝专门下诏初步规定了太监的责任和义务。

诏书中先是提到了太监的产生和发展史,认为在周代之前的夏、商二朝,没有使用太监。

周朝时才让太监干些打扫卫生和传达命令的杂活。

但是,自从秦汉以来,太监开始有了权力和地位(如赵高被秦二世封为丞相),开始干预和把持朝政,危害天下。

诏书还认为,太监对于君主的忠,只是本分的小忠;但太监所犯下的恶,则是对天下人的大恶。

总体而言,太监的恶,要远远大于他的忠。

最后,顺治帝在诏书中明文规定:本朝使用太监也是宫中的需要,但要严格限制其品级——“级不过四品”;严禁太监随意出宫,“非奉差遣,不许擅出皇城(慈禧身边的大太监安德海,就因此而死在了山东)”;严禁太监结交朝廷及地方官员,如有发现,一律处死(外官有与交结者,发觉一并论死)。

可想而知,朝廷及地方官员结交皇帝身边的太监,肯定没有好的事情,除了想要造反之外,恐怕没有更好的解释了。

生活常识分享。

清朝官员犯错罚款免责

清朝官员犯错罚款免责
奏皇帝。
之罪( 议罪罚银本来就会带动贪污, 乾隆是
揣 着 明 白装 糊涂 ) , 若 因此革 职查 办一 时找
说起来, “ 议 罪银 ” 也不 是谁 都能缴
不到替代 者。从爱惜人 才的角度考量 , 可 以用罚款的方式进行 薄惩 。第三, 罚缴 的
议 罪银 都 留为 地 方 工程 之 公 用 , 以利 一 方
程度 上可 以说 , 白朱 元璋 开始 的有 明一 代, 借 助官方 力量把 封建 文化推 向 了历
史顶峰。
还不 太熟 悉 , 时间长 了 , 怕会 出现不协调
不妥 帖之处 。我请 求聘请一 些精通经书
典故 的有学 问之 士 , 于将 领们每月初 一 、 十五 早朝 后 , 在 都督 衙 门为这 些武 将们 开讲经史 课程 , 希望经过一 番教导 , 自然 而然 地使 武将 们怀 有 忠君 爱 国之 心 , 同
其次, 交 了钱 就 可 以 免 罪 。 受 罚 者
据说 , 广储 司银 库所收罚款 , 每 月都要将
数 目 开 单 呈 报 给 乾 隆 皇 帝 的 大 管 家 和
坤。 开 报 时要 逐 项 列 报 罚 款 人 之 姓 名 , 缴
食 髓 知味 , 会 丧 失对 渎职 违 章 的 警惕 。
么多钱 , 已不仅 仅是对 官员的惩罚 , 而是
刻意搜刮 了。由惩治手段转 换为敛财 目 的, 称 得 上遗 患 无 穷 。
清 朝 官 员犯错 罚款免 责
●被罚的钱都进 了内务府
那么, 被 罚 的 钱 哪 里 去 了呢 ? 如 果
首先, 这 些“ 议 罪银 ” 没有 明确 的数
额, 伸缩性极 大。皇 帝不说 罚 多少 , 受罚 者只 能往 高里报 , 万一报 少了, 皇帝不满

历史趣谈:雍正惩贪 贪官自杀就让他子女家属接着退赃

历史趣谈:雍正惩贪 贪官自杀就让他子女家属接着退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雍正惩贪贪官自杀就让他子女家属接着退赃导语:雍正的前任圣祖仁皇帝康熙,亲手创造了一个“太平盛世”,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吏治腐败、税收短缺、国库空虚。

雍正接手时,国库储银仅八雍正的前任圣祖仁皇帝康熙,亲手创造了一个“太平盛世”,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吏治腐败、税收短缺、国库空虚。

雍正接手时,国库储银仅八百万两,而亏空的数字却大得惊人。

雍正说:“历年户部库银亏空数百万两,朕在藩邸,知之甚悉。

”又说,“近日道府州县亏空争粮者正复不少”,“藩库钱粮亏空,近来或多至数十万”。

如此看来,则堂堂大清帝国,竟是一空架子。

外面看强盛无比,内里却空空如也。

然而钱粮的亏空,又不简单地只是一个经济问题。

各地亏空的钱粮到哪里去了?雍正看得很清楚:不是上司勒索,就是自身渔利,而户部的银子,则被皇帝和权贵们在“不借白不借”的心理支配下“借”走了(其实也就是侵吞)。

这么多人来挖国家的墙角,国库还有不亏空的道理?但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的贪污、挪用、借支公款,又确有其“不得已”处。

因为清从明制,官员俸禄极低。

正一品官员的年俸不过纹银一百五十两,七品县令则只有四十五两。

这点俸银,养家糊口都成问题,更不要说打点上司,迎来送往和礼聘幕僚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明清两代吏治的腐败,是给逼出来的。

由此可见,亏空关系到吏治,吏治又关系到体制,这是一个连环套。

这个连环套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含糊不得。

如果说,打江山要靠枪杆子,那么,治江山就得抓钱袋子,所以亏空不能不补。

吏治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所以吏治不能不抓。

两件事既然都与制度有关,则制度也不能不改。

雍正把这一切看得十分清楚。

因此,清理亏空这件事,在他那里就变成了体制的改革。

不过,事情还得从清理亏空做起。

它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雍正反腐 抄家是杀手锏 死人也不放过!

历史趣谈:雍正反腐 抄家是杀手锏 死人也不放过!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雍正反腐抄家是杀手锏死人也不放过!导语:雍正从老爹康熙手上接过龙袍时,大清朝吏治松弛,贪污腐败,税收短缺、国库空虚,储银仅八百万两,堂堂大清帝国成了一空架子。

雍正认为治理雍正从老爹康熙手上接过龙袍时,大清朝吏治松弛,贪污腐败,税收短缺、国库空虚,储银仅八百万两,堂堂大清帝国成了一空架子。

雍正认为治理国家必须要充实钱袋子,为挽救统治危机,在康熙皇帝去世一个月,不顾乃父“尸骨未寒”下令全面清查亏空钱粮,大张旗鼓进行反腐。

山雨欲来。

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所以雍正从吏治下手。

雍正元年正月,雍正连续下了十三道谕旨,颁布到所有总督、巡抚、布政司、知府、知州、知县、文官武官,告诫他们不许贪污,不许受贿,不许克扣;武官不许吃空额,违者严重治罪。

警钟先敲告诫。

钦差查帐。

铺垫好上一步,雍正派出直属自己指挥的钦差大臣,代表朝廷去各地查账。

还从各地抽调了一大批候补州县人员随钦差到各省一起查账。

查出的贪官污吏,就地免职,然后从钦差团队里选一个同级官员接任。

雍正皇帝开创了监察者接任罢免者之职的先例。

腐败立惩。

不准借款。

借钱借粮来填补亏空这一直是贪官惯用的伎俩。

雍正在派出钦差时,也给地方百姓先发告示:任何人不准借钱粮给官府。

如果胆敢借钱借粮给官府,那钱粮就成了官府的,再也甭想收回。

这一下,没人再敢借钱借粮给贪官们。

弄假则真谁敢。

堵塞漏洞。

雍正成立“会考府”。

会考府是一个独立的核查审计机关,直接听从皇帝的指令。

各地方上缴税银或报销开支,各部院动用钱粮和报销经费,都要通过会考府会考来稽查核实,谁也做不了手脚。

鱼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雍正皇帝是怎样惩处贪官的?对大清朝有何帮助

历史趣谈:雍正皇帝是怎样惩处贪官的?对大清朝有何帮助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雍正皇帝是怎样惩处贪官的?对大清朝有何帮助
导语:康熙年间,官员的贪污现象已相当严重,一些大权在握的大官僚肆无忌惮地贪污公款,收受贿赂,如满族大臣索额图、明珠,汉族大臣徐乾学兄弟、
康熙年间,官员的贪污现象已相当严重,一些大权在握的大官僚肆无忌惮地贪污公款,收受贿赂,如满族大臣索额图、明珠,汉族大臣徐乾学兄弟、高士奇等。

当时的民谣说:“九天供赋归东海(徐乾学),万国金珠献澹人(高士奇)。

”康熙皇帝也觉察到情况的严重,曾经惩办了一批贪官,还大力表扬于成龙、张伯行、张鹏翮等一批廉官,作为各级官员的榜样。

但康熙渐渐发现不但贪污无法肃清,就连自己树的廉洁典型也并不真是两袖清风,像张鹏翮在山东兖州当官时就曾收受过别人的财物;张伯行喜欢刻书,每部至少得花上千两银子,光靠官俸无论如何是刻不了的。

晚年的康熙已是心力不济,不仅不再致力于肃贪,反而认为“若纤毫无所资给”,则“居官日用及家人胥役,何以为生?”此论一出,各级官员自然更加无所顾忌了。

雍正皇帝继位后,决心改革积弊,打击贪污,整顿吏治。

他令各省在限期内补足国库的亏空,对查实的贪污官员严加惩处,追回赃款,抄没家产。

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初一,继位不过40天的皇帝并没有放假休息,而是一口气下了11道诏书,申明官僚职掌及为官之道,历数官场积弊和官吏肆意侵吞的严重罪行,要求采取一切手段,惩治官员犯罪,追补亏空,清查钱粮。

主管钱粮的户部被列为清查重点,结果很快查出户部历年实际亏空白银250万两。

在清查中央各部的同时,雍正也责令各省大张旗鼓地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乾隆年间的议罪银制度 犯官可以通过交钱来减刑

历史趣谈乾隆年间的议罪银制度 犯官可以通过交钱来减刑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乾隆年间的议罪银制度犯官可以通过交钱来减刑导语:乾隆万年仅仅靠贡品,并不能保证皇帝的日子过得足够舒坦。

因为皇帝家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

俗话说,礼尚往来。

通过收受贡品的方式收藏民间乾隆万年仅仅靠贡品,并不能保证皇帝的日子过得足够舒坦。

因为皇帝家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

俗话说,礼尚往来。

通过收受贡品的方式收藏民间珍宝,其过程虽然比一般收藏家轻松愉快,但也不可能不付出任何代价,更何况乾隆是一个面子上特别“讲究”的人,绝不会一味仗势豪夺。

他的回赐除了一些虚衔外,主要是银两。

因为体恤收藏者的不易,也为了显示皇帝的气派,他回赐的数目,不但相当公道,有时甚至是过于丰厚,这就需要大量的钱财。

除此之外,大至宫廷造办处造办各种玩意儿,内务府采办各种物资,小到过年过节给妃子孩子们压岁,无处不所需甚巨。

金山银海中长大的皇帝本性慷慨,手笔很大,眼光又高,凡事精益求精,登峰造极,日常支出比康雍两朝成倍增长。

然而如前所述,祖制规定,皇帝的个人开支不得加重百姓负担,所以这些费用的来源并非国库,必须由内务府自筹,而内务府的财源实在有限。

事实上,为了开辟财源,乾隆曾经动过很多脑筋。

他曾派内务府官员到恰克图采买俄罗斯皮货,贩到内地转卖,想大赚一笔。

但由于内务府官员无能,获利无多,部分皮毛无法高价变卖,只能摊派到各处织造,使皇帝大为生气。

(《清乾隆朝内务府的皮货买卖与京城时尚》)除此之外,皇帝还允许内务府对商人发放高利贷,出售部分特许商品的经营权,以牟取暴利。

但是由于缺乏理财高手,虽然拥有权钱交易的最大便利,内务府的收入还是增加得很慢。

晚年皇帝对财富的渴求越来越炽,也越来越感缺钱之苦。

议罪银制度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由和珅策划出来的。

生活常识分享。

清代如此反腐败:贪官被查处交钱即可免罪

清代如此反腐败:贪官被查处交钱即可免罪

清代如此反腐败:贪官被查处交钱即可免罪导读:清乾隆年间,官场上流行“议罪罚款”制度,说白了,就是官员犯了错,上缴一笔“议罪银”便可免罪。

清乾隆年间,官场上流行“议罪罚款”制度,说白了,就是官员犯了错,上缴一笔“议罪银”便可免罪。

《钦定吏部处分则例》卷四十八明载:“官员承问引律不当,将应拟‘斩’、‘绞’人犯错拟‘凌迟’,及应拟‘监侯处决’人犯错拟‘立决’者,承审官降一级调用,审转官降一级留任,臬司罚俸一年,督抚罚俸六个月。

”罚俸制度开始施行时,目的只是针对一些较小的过错,在尚不足以撤职降职的前提下使用,让官员感到有点肉疼,以便从此更加严谨为官。

但后来事情悄悄发生了变化。

来看当时被罚款的封疆大吏李质颍给乾隆帝的奏疏:“奴才于浙江巡抚任内未行奏参王燧,情愿罚银十万两;粤海关监督任内奏事错误,情愿交银二万两;四十六七两年关税盈余短少,部议赔银三万六千余两;广东盐案不实,情愿罚银十万两。

奴才自四十六年起至本年,交过造办处广储司共银十四万两,其余十一万六千余两,理宜竭力凑缴,按限完纳,庶于寸衷稍安。

但现在变产凑交,一时售卖不及,又恐有误限期。

奴才昼夜惶悚,无计可施,唯有叩恳圣主恩施格外,准于明年起每年作为二季,交银一万五千两,奴才得以设法竭力,及时估变交纳。

”奏疏中,李质颍承认四次工作失误,累计认罚26。

6万两银,但缴纳罚银14万两后,说一时难以凑齐,请求宽限。

尽管奏疏有哭穷之嫌,但动辄数十万两银子,已不止于对官员的惩罚。

目的由惩治转为敛财,其遗患无穷。

首先,“议罪银”没有明确的数额。

皇帝不说罚多少,受罚者自己就只能往高里报,万一报少了,皇帝不满意,给顶回去,那就丧失了缴钱免罪的机会。

没有规矩,而又是惯例,潜规则最终只有败坏纲纪的份。

其次,交了钱就可以免罪。

受罚者食髓知味,会丧失对渎职违法的警惕。

反正花钱就能摆平,那就屡犯屡罚、屡罚屡犯,千锤百炼。

花钱免罪,无疑是犯法渎职这种普世罪恶的包庇与纵容,引发社会对善恶判断的失序。

清代是怎么处理官员贪污的?有哪些办法?

清代是怎么处理官员贪污的?有哪些办法?

清代是怎么处理官员贪污的?有哪些办法?中国历朝对于官员的选拔不断进行尝试创新,以此希望选拔出精英,治国理政,虽然在此过程中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官吏选拔程序,但掌握权力后难免有些官员会“变质”。

为此,中国各朝代都会设立官员监查机构,以减少官员贪污受贿,如御史大夫、御史台、都察院等,与监查机构相配套的则是各种律法。

通过监查机构与配套律法的实施,以期最大程度的防止官员贪污受贿。

《大清律例》经过清代几经修改扩充,最终作为清代的基本法典,其中对于官员的贪污受贿在刑律-受贿一则中作出了详细的处理:一、克留赃物:凡巡铺官吏收缴盗贼赃物不上交官府,处以笞刑四十,若将赃物收归己有,则以枉法罪论断。

若军人犯之,则杖八十,论盗罪。

若胥吏侵吞盗赃,照不枉法律断之,从重处罚。

大清律例二、私受公侯财务:凡官员私下收受公侯财物,若犯之,则处杖一百,罢免官职,发边充军,若再犯则直接处死刑。

若公侯与受贿者再犯,公侯则上书自裁,受贿者处以绞刑、斩首或充军。

三、因公敛财:若没有上司明文规定,官员因公擅自敛财者,则杖六十,若数额巨大,则绞监候。

官员非公务敛财者,以不枉法罪论,无俸禄者则处以杖一百,流放三千里。

若京城或外省衙门私自罚取民间财物,则计赃论罪。

四、家人索贿:官吏不加约束,及家人与借贷者往来,一并治罪。

官吏家属奴仆哄抬物价,收受贿赂,若官吏知情处以同罪,不知者无罪。

五、监察官受贿:凡监察官收受财物,罪不至死。

但若枉法,以及贪赃数额达八十两以上者处以绞刑;若不枉法,贪赃数额达一百二十两以上者,处以绞刑。

官衙大堂六、官吏收受财物:凡官吏枉法不枉事者,罢官,不再起用。

凡出差巡查官吏,在出差巡查地受贿,以婪赃纳贿例治罪,同时,其所在总督巡抚以不查之罪处之。

凡各部院衙门书办招摇撞骗,侵犯国法者,处斩,知情者发配云贵两广。

凡差吏勒索贫民,若赃物一两一下者,处杖一百;若赃物一两至五两,处以杖一百戴伽一月;十两以上者充军至绞刑;若犯有人命不论赃款数额,处斩监候或绞监候。

历史故事:林则徐拒贿拾遗的故事

历史故事:林则徐拒贿拾遗的故事

历史故事:林则徐拒贿拾遗的故事 虎门销烟的故事你⼀定听说过,林则徐的故事⼀定听说过,他是⼀名政治家、思想家、诗⼈、民族英雄。

今天⼩编想给⼤家腿甲关于林则徐拒贿拾遗的故事。

林则徐的故事:拒贿拾遗 清嘉庆⼆⼗五年(1820年),林则徐被任命为江南监察御史,巡视江南各地。

他到澎湖群岛寓所刚歇下,有个⾃称“花农”的⼈献上⼀盆玫瑰花,还说是要请林⼤⼈换个⼤盆栽花。

林则徐⼼知有异,⼀脚踢翻花盆,盆⾥现出⼀个红包。

包⾥是⼀只⾜有半⽄重的⾦⽼⿏和⼀纸信笺,笺上写着:“林⼤⼈亲收,张保敬献。

”林则徐当场将张保⾏贿的⾦⽼⿏没收,上缴国库。

道光⼗九年(1839年),林则徐赴⼴州查禁鸦⽚。

5⽉间,英国商务代表义律请林则徐到他的私邸参加宴会,并将⼀只精致⽅盒捧送给林则徐:“请⼤⼈笑纳我们的⼩⼩见⾯礼。

”林则徐接过来打开⼀看,⼤红软缎衬垫上放着⼀套鸦⽚烟具:⽩⾦烟管,秋鱼⾻烟嘴,钻⽯烟⽃,旁边是⼀盏巧雅孔明灯和⼀把⾦簪,光彩夺⽬,起码值10万英镑。

林则徐道:“义律先⽣,本部堂奉皇上旨意,到⼴州肃清烟毒。

这套烟具属于违禁品,本当没收,但两国交往,友谊为重,请阁下将烟具带回贵国,存⼊皇家博物馆当展品吧!”义律被讽刺得⽆地⾃容,只好将礼品收回。

林则徐1820年赴湖北接任时,由襄阳发出《传牌》,云:“伙⾷⼀切,亦已⾃⾏买备,沿途⽆须致送下程酒⾷等物。

所属官员,只在本境码头接见,⽏庸远迎。

”1830年他离京赴粤查禁鸦⽚,⾏前,从良乡县向⼴东省发出《传牌》,云:“此⾏并⽆随带官员供事书吏”,“并⽆前站后站之⼈”,“所有尖宿公馆,只⽤家常饭菜,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燕窝烧烤,以节糜费。

此⾮客⽓,切勿故违。

⾄随⾝丁弁⼈夫,不许暗受分毫站规、门包等项。

需索者即需扭禀,私送者定⾏特参。

⾔出法随,各宜懔遵⽏违。

” 从《传牌》令可看出,林则徐升任出差途中,⼀不准下属远迎:⼆不准摆酒席;三不准索贿受贿。

林则徐这种廉洁正派的作风,确实值得称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清朝军政大臣贪污如何免死交纳非法所得即可
导语:清乾隆年间,官场上流行“议罪罚款”制度,说白了,就是官员犯了错,上缴一笔“议罪银”便可免罪。

《钦定吏部处分则例》卷四十八明载:“官
清乾隆年间,官场上流行“议罪罚款”制度,说白了,就是官员犯了错,上缴一笔“议罪银”便可免罪。

《钦定吏部处分则例》卷四十八明载:“官员承问引律不当,将应拟‘斩’、‘绞’人犯错拟‘凌迟’,及应拟‘监侯处决’人犯错拟‘立决’者,承审官降一级调用,审转官降一级留任,臬司罚俸一年,督抚罚俸六个月。

”罚俸制度开始施行时,目的只是针对一些较小的过错,在尚不足以撤职降职的前提下使用,让官员感到有点肉疼,以便从此更加严谨为官。

但后来事情悄悄发生了变化。

来看当时被罚款的封疆大吏李质颍给乾隆帝的奏疏:“奴才于浙江巡抚任内未行奏参王燧,情愿罚银十万两;粤海关监督任内奏事错误,情愿交银二万两;四十六七两年关税盈余短少,部议赔银三万六千余两;广东盐案不实,情愿罚银十万两。

奴才自四十六年起至本年,交过造办处广储司共银十四万两,其余十一万六千余两,理宜竭力凑缴,按限完纳,庶于寸衷稍安。

但现在变产凑交,一时售卖不及,又恐有误限期。

奴才昼夜惶悚,无计可施,唯有叩恳圣主恩施格外,准于明年起每年作为二季,交银一万五千两,奴才得以设法竭力,及时估变交纳。

”奏疏中,李质颍承认四次工作失误,累计认罚26。

6万两银,但缴纳罚银14万两后,说一时难以凑齐,请求宽限。

尽管奏疏有哭穷之嫌,但动辄数十万两银子,已不止于对官员的惩罚。

目的由惩治转为敛财,其遗患无穷。

首先,“议罪银”没有明确的数额。

皇帝不说罚多少,受罚者自己就只能往高里报,万一报少了,皇帝不满意,给顶回去,那就丧失了缴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