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看环境保护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及当代启示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环境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与自然界的依存与互动关系。
他认为,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不能超越自然的边界。
他指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并且要善于利用自然,以满足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
他主张人类不能盲目剥削自然资源,否则将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和人类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环境问题有着深远的启示。
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气候变化、物种灭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提醒我们,人类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认识到,自然资源的利用是有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将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的破坏。
我们应当转变发展观念,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也对于我们理解当代城市化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城市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土地开发、水资源消耗、空气污染等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提醒我们,城市化应当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护好自然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我们应当倡导绿色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
我们需要转变发展观念,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环境保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马克思主义深刻理解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提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本文将重点复习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以及对环境保护的理解。
一、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是人类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是在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认为人类需要对自然界进行认识、利用和保护。
马克思主义着重强调了人类的社会实践对于自然界的改造和保护的重要性。
二、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指出,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密切相关,只有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马克思主义对于生态问题的关注也是其独特之处。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动态平衡状态。
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关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对工业化的思考马克思主义关注工业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对策。
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业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但同时也需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五、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强化环境监测和评估,推动环境教育和宣传,加强国际合作等。
这些措施旨在全面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六、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环境保护的关联马克思主义的环境保护思想对于当代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前严峻的环境问题下,我们需要积极借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探索适合当代社会的环境保护路径,推动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环境保护有着深刻的思考与论述。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河南农业2016年第7期(上)NONG YE ZONG HENG 农业纵横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与自然之间联系的中介环节。
在实践中,自然成为劳动的对象,是人们获得生产和生活物资的来源。
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是相互创造、同步生成的过程。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类无限地掠夺和破坏自然,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根本上发生了变化。
因此,在生存和发展中,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去理解、适应和利用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着立法滞后和执法不严等问题,导致部分违法企业或个人交钱了事,违法成本低,不能从根本上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在技术方面,生态环保工作缺乏配套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从事环保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直接影响环保技术的宣传和推广。
(三)文化素质低下,环保意识淡薄从整体来看,无论是普通公民还是公务员,都不能够树立保护生态的主人翁意识,不能认识到建设美好家园是每一个地球人应尽的责进行了报复。
因此,人类在发展经济时,不能忽略环境代价及资源利用情况。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能够深入分析生态治理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正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不以地方政府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发展,推进生态治理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加快技术创新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发展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我国河南农业2016年第7期(上)NONG YE ZONG HENG 农业纵横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厂区经济向园区经济转变。
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循环型农业,推进生态农业和低碳农业发展模式,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要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不仅要保持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要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在发展道路上,要从根本上改变依靠先污染、后治理的生产方式,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创新经济,促进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实现生心协力,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息息相关。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机械学院内燃机六班 2014201045 汤琛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的永恒主题。
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成为全球的焦点。
严峻的生态环境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人类的生存方式,马克思的自然观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和一些新发展,并论述了其对于解决中国生态问题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问题一、自然、自然观的含义自然概念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自然界是指整个宇宙,大至宏观星系,小至微观粒子。
包括生命世界和非生命世界。
生命世界又包括非人类生物界和人类生物界两个子系统。
人类社会及其历史不过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和延续。
“马克思主义更重视狭义的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人类物质生产中的要素。
”糙种狭义的自然界范围小于广义的自然界。
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深入,其范围会由小变大,程度会由深变浅。
只有作为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关、被人打上人的印记的自然界,才在这种讨论中具有意义。
同样,可持续发展、保持生态平衡,首先就是要恢复被人直接和间接破坏了的生态平衡,并且力争不再造成新的危害。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将这种狭义理解的自然观称为人化自然,而可持续发展涉及的自然也正是这种人化自然。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其中主要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的构成,自然界的生成与演变等等,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是贯穿于自然观中的一根主线。
不同的人会根据各自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不同的自然观。
一个完整的自然观应该涵盖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自然界的存在状态,内部构造和演化规律进行科学语意上的描述。
二是对自然观发展演进规律进行哲学语意上的描述,即如何从自然界的角度去理解人和从人的角度去理解自然界。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发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对自然界及其运行规律的认识和观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的命脉和资源宝库。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深刻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规律运行,提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论与实践方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利用应当遵循科学规律,注重保护环境,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掘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启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要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不能简单地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
我们要建立起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基础的生态文明观,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提出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应当遵循科学规律。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要加强对自然界的科学研究,增强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找出环境问题的根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了保护环境,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要积极主动地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环境,如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绿色技术,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等,以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和理论基础。
我们要深入学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不断提高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积极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为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近十年来国内马克思自然观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国内马克思自然观研究综述近十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出了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为基础,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就近十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促进该领域的研究与探讨。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在理论研究方面,一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探讨,比如马克思对自然的辩证法思想、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等。
还有一些学者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当代环境问题相结合,开展了系统的理论分析,为解决当代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国内学者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环境保护领域,一些学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研究,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等理念,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在可持续发展和土地利用方面,一些学者也借鉴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相关理论,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实践工作。
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研究还表现出了跨学科、跨领域的特点。
在理论研究方面,一些学者借鉴了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探讨和研究。
在实践应用方面,一些学者也积极参与到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相关的政策制定、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工作中,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解尚存在局限性,未能充分把握其丰富的内涵和时代价值。
一些学者在实践应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间仍存在一定的脱节。
一些学者在跨学科、跨领域研究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需要更加深入地加强理论和方法的交流与整合。
马克思主义的环境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环境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环境学基本原理是指对环境与社会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思想体系,它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基础上,旨在揭示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本质及其规律。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环境观出发,探讨环境学基本原理,并剖析其重要性和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的环境观马克思主义的环境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制约和影响。
马克思指出:“人类只有在与自然界和谐的基础上,才能够生存下去”。
马克思主义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反对人剥削自然的观念,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马克思主义环境学的基本原理1.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人类社会依赖自然环境的物质基础,而自然环境则受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和制约。
马克思主义环境学通过对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规律。
2.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马克思主义环境学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即在满足当前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必须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确保人类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3. 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不合理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的追逐利益导致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因此,解决环境问题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实现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环境学的重要性和应用1.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环境学的基本原理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
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马克思主义环境学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根源,并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路径和措施。
2. 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环境学的基本原理对于构建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野下的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野下的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作者:刘栋来源:《办公室业务》 2016年第6期文/中共肥城市委党校刘栋【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成为人类社会继续发展的一个巨大障碍。
在当代,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环境;发展一、环境问题是怎么产生的所谓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恶化或生态系统失调,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或灾害。
它主要是由于人类社会的不当活动造成的,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无视人的受动性而对能动性滥加发挥酿成的苦果。
当工业革命胜利发展的时候,恩格斯就提醒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恩格斯不仅肯定了大自然的胜利,又提醒人们要爱护自然。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
然而,现当代环境被破坏的严重程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以往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是局部的、小范围的、暂时的,而现当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是全球性的,在时间上带有久远性,因而影响范围更广。
二、环境与发展关系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包含两层含义。
一方面,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离地联系在一起的。
人是依赖自然界而生存的,人不仅按照外在尺度进行生产劳动,并且人还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正是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
因此,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在生产整个世界。
另一方面,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社会的现实生活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也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
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核心观点之一,它拥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力量的源泉,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中,自然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它不只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环境,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条件和限制。
本文将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来探讨其对人类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无限复杂、无限多样的系统,它是由矛盾和相互作用构成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主动关系,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驱动力。
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对自然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生产关系则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们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界的利用。
3. 自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各种物质资源和能源,并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条件。
同时,人类的社会活动也对自然界产生了显著影响,包括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等问题。
4. 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它认为,人类社会必须建立在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基础上,保护和恢复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人类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充分利用和发展自然资源,提高生产力水平。
它指导着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科学研究和有效利用,推动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环境保护 马哲论文
环境保护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空中到地下,从地面到水面,各种环保新技术的应用,将正在如火如荼举行的上海世博会打造成为一届绿色的世博会.而汇集了各国环保理念的实际行动则让参观者大开眼界。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充满了整个世博园,人们通过对生活态度、理念的思考和畅想,描绘出一幅未来舒适住宅与怡人家居的美妙画卷。
在画卷里,21世纪的住宅、居家、生活新思潮——节能、环保、绿色、和谐,如潮水般汹涌而来。
然而与此相对的却是现实中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08年的雪灾,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台湾88风灾,西南干旱,舟曲泥石流,俄罗斯大火持续肆虐、巴基斯坦持续强降雨、中欧多国暴雨成灾、阿根廷寒流冰冻……在这些自然灾害的背后多多少少都有着人类行为的影子,让我们在用低碳平息地球的不满的同时,也需要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在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与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抽象自然观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十分重视自然生产力,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实质上看就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
由于马克思始终把生产劳动看作是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手段,因此,这就意味着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不能离开生产环节而孤立地谈论如何处理废弃物的问题,而应该从生产活动的可持续性的角度出发,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或者将其转换为有用的资源。
那么,怎样去实现这种过程呢?马克思强调要“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这里,所谓“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就是指社会制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因为这是协调人与自然冲突的两个出路。
从这里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很早就预见并分析了工业革命可能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并对人类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合理控制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很有信心。
2,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思想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环保大会上提出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角下的西部小城镇环境建设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 :2 7 FO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4 4 1 (0 0 0 — 7 — 2 10 - 9 2 1 )9 0 3 0 4 小 城 镇 是 我 国的 基 层 行 政 及 地 理 区 域 , 是 基层社会 的政 治 、 经济 、 文化 中心 。它 的建 设发展相对 于国家是一个 个 “ 细胞 ” 的建设 , 但它 的健康发展却关系到整个 国家的发展 。我 国西部地 区由于地域辽阔 , 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 , 自 经济发展水平落 后, 环境 建设 与保护能力弱 , 由此造成西部地 区小城镇 的环境建设和保护 与全国相 比 存在较大差距 。西部是我 国生态最脆弱的地 区, 西部地 区资 源环境 状况 以及小 城镇建设 对环境的影 响, 要求我们 在西部小城 镇建设 中 , 自觉 要 运用 马克思主义 自然观去分析把 握现状 , 加 以合理 建设 , 马克思主 并 在 义 自然观 的指引下 , 努力实现西部经济 、 社会 、 文化与生态环境 的协调发
《 经济 ̄}00 2 1 年第 9 期
摘 要: 西部地 区经济相 对落后 , 态脆 生 弱。 小城镇 的环境建设与保 护与全 国比存在较 大差距 。西部地 区在 小城镇 建设 中, 需要运 用 马克恩主 义 自然观去分析把握 现状 , 在发展 经 济 的 同 时 , 强环 境 建设 与保 护 , 实现 全 面 、 加 以 协调 、 可持 续 的发 展 。 关键词 :西部地 区 小城 镇 环境 建设
力实现西部小城镇的科学发展。
马克思主义 自然观视角下的环境建设与保护 马克思主义 自然观认为世界有“ 人与人” 人与 自然 ” 和“ 两种关 系 , 这 两种关系是相互制约和不可分割的 。“ 人与人的关系” 是在 “ 人与 自然的 关系” 的基础上生长起来 的;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以“ “ 是 人与人的关 系” 为 其度量 的尺度 的。 这两种关系在总体一致时才能使人类获得基本的生存 和发展空间 。马克思 、 恩格斯在一 百多年前就提 出了一个重要命题 :人 “ 类 同自然 的和解 以及人类本身 的和解 ” 马克思 、 。 恩格斯的生态观把实现 “ 人类 同自然 的和解 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确立为人类社会发 展过 程 中 正确处理人与 自然 、 社会三者关系 的最高价值 目标 。 马克思主义认为 , 人 在 自然 界中具有双重属性 , 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 因此 , 人在 自然界 中 具有“ 双重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一再告诫人们要摆正 自己在 自然 。 界中的位置 , 强凋“ 人是 自然 界的一部分 ” “ , 人本身是 自然界的产物 , 是 在他们 的环境 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恩格斯 的辩证 自然 观 阐释 了人类社会从 自然界生成的必然性 。 一是 自然界 自身的运动演化 并非非 自 然力量推动的结果 。 是 自 界向人类生成是必然 的。 二 然 在物质 由低级 向高级 的运行 中, 自然界的简单 的机械作用 走向人类生命 的运 行, 自 是 然发展不可逆转的必然归宿 。由此 . 较之其他生物 物种 , 作为 自 然运动 的最高形式 的生命运动 , 人类身上确实被赋予 了更 多的认 知和主 动干预 自然的权利 。而且人 与 自然的进一步发展就是 “ 的 自然化” 人 和 “ 自然 的人化 ” “ 。 人不仅使 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 , 同时他还在 自然物中实 现 自己的 目的 ” 。这种生态观的重大价值和现实意义就在 于向我们提供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2019年精选文档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2019年精选文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如今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趋于恶化,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即使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也在不断反思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
这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又一次得到我们的关注。
自然相对于人的优先性、人对自然客观规律的遵循、实践活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等这些思想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很大的帮助。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概念马克思认为的“自然”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原始的自然”,其二是“人为化的自然”。
原始的自然即为最纯粹意义上的自然,没有经过人类活动的加工,具有最初自然的本色;而人为化的自然就失去了最初自然的本色,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自然,这种自然当中具有人为活动的存在,即他所说的人为的“实践活动”。
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对自然进行了划分,并认为二者存在着不同。
反过来,二者虽然不同,但又有相互联系的地方,正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将二者联系了起来。
“外部自然界为实践所中介的含义是人通过自己的物?|生产的实践活动,使外部自然界与人统一在一起。
”[1]人类将自己的行为活动加入原始的自然中,使原始自然有另一番景象。
二、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主要是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究。
一方面,人属于自然界。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2]人必须依赖于自然界这个外在环境。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又是相互限制的关系。
自然具有其存在的客观规律,同时人类在自然界中也不是想干什么就可以的,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探究二者之间关系时,不断给我们以启示,即认识和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自身的客观规律、做到敬畏自然、保护自然,进而使人与自然处于和谐状态。
1、自然的先在性以及人对自然的依赖马克思始终认为人处于自然界中,人是从自然界中进化发展而来的。
也就是说是先有自然界的存在而后才有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摘要:马克思哲学自然观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它内在要求人类实现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其唯物辩证法中涉及的本质和现象的范畴促使人类对自然环境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分析.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也向人们证实了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无所不在,要求人们坚持不断创新的精神,在新的时期制定新的发展战略。
它关于物质世界辩证联系和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在唤起人们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视时,时刻提醒人们对次要矛盾的兼顾和解决.因此,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提供了哲学的指导依据.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矛盾,关系引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两者间互相联系而又互相影响。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两者相互制约,经济的发展要受到环境、资源的约束,同时环境也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如果是掠夺资源式的经济发展,必然要遭到自然的报复。
另一方面,两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经济发展都是以一定的自然资源为基础的,自然禀赋的高低直接影响地域经济发展的快慢。
因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 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 .一、人类与自然关系马克思主义也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人类在与自然界的争斗中,决不是可以无所不为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的各种生产资料是由自然资本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制造业资本及人力资本结合在一起产生的,而自然资源对人类产生的生产资料是效率最高、消耗最少的。
大自然的资源的总优越性对人类生产生存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了自然资源就等于意味着人类失去了生产生存的资本。
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及其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doc
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及其对生态环境的重
要意义-
1、首页
2、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存
3、马克思生态自然观
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频道小编专门编辑了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及其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
自然生态环境的问题是人类社会的和谐的发展密切相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因为全球性的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思想的不断的碰撞之下,全球性生态环境的问题逐渐明显化,也是这种思想的碰撞对解决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源泉。
一、马克思的生态价值观及自然的价值
从发生学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上进行解释: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自然界生物的一部分,从人类产生之初就对自然具有较重的依赖性,人类不可能离开自然。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1〕(P131)因此我们可以明确的说人类与自然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关系。
正是因为自然与人类的不可分的原则,是因为自然具有前提性,也因为自然本身具有的重大价值,也就是说人类对自然的可利用性。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马克思与恩格斯一直认同自然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他们认为人是自然是本身的劳动基础上所产生
的,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1〕(P53)人类的生态文明的不断发展正是以自然与人的二者不可相分离以及自然的可利用性从而保证的自然本身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作为理论前提的。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他的生态自然观对于今日保护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的物质基础,人类只有通过环境与自然的和谐配合才能发展,因此人类不能忽视和破坏自然环境,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保护自然。
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草原和森林法》一文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强调了森林的生态重要性,倡导保护森林,防止开垦土地和大规模进行砍伐。
他认为森林可以防治污染,改善气候,人类应当尊重森林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还包括批判资本主义对自然的摧残和破坏。
他明确指出,资本主义通过追求利润最大化掠夺自然资源,不断的剥夺和破坏了自然环境,使得自然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资本主义所导致的生态危机,使得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加剧了社会矛盾和不平等。
这一观点对于今天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启示意义,证明了生态文明建设是摆脱生态危机的必要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生态平衡”概念也是当代环保的重要思想,生态平衡是指自然界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形成一种度过允许的平衡状态。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态平衡是人类、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石,这一观点提示我们珍惜和维护生态平衡,通过科技手段减缓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避免人类严重依赖对自然资源的剥削。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指出了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方向,他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当代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深刻而全面的意义。
我们需要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奋斗。
浅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浅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发表时间:2020-04-10T08:07:23.254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0年1期作者:陈明仪[导读]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是唯物史观的立足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性.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650500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自然观,它是唯物的、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科学的自然观。
自从自然界出现了人这个物种后,一切都变了。
人类的出现不仅是生物进化的一大飞跃,并且对除了人类以外的自然界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类依存着自然生活,自然也悄悄的在被人类所改变着。
然而现在,无论是我们人类自身生产的过度,还是物质资料生产的过度,都是导致我们现在全球各种生态环境变差的根本原因。
本文通过对这些经典论述的阐释来说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环境一. 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的意义唯物辩证的自然观是唯物史观的立足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性,其表现在于不仅通过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并且确立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以及创立了唯物辩证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的创立,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应用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因此,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在理论上确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完备性,这也是马克思自然哲学的意义所在。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建设现代生态文明1人类困境和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自然界的矛盾早已经存在。
从马克思对“人类生活”的定义中就可以看出:“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界本就是一个物质不断变化的过程,而我们人类生命体的存在对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来说就形成了一种干扰。
当人们的生产能力仅在狭窄的范围内发展的时候,对于自然来说是无足轻重的,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一旦我们人为地物质变化达到了某种普遍的程度的时候,那对自然来说一定是产生了许多干扰的。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人类社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想指导和理论基础,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视角出发,探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我们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类离开了自然就无法生存。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大量的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我国一些地区存在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等问题,严重威胁了我国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们必须认真审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指导下,我们需要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永续的大事,是关系全球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并为后代子孙留下良好的生存环境。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要求。
我们需要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和方式。
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的普及,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政策措施,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和社会生态化管理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协调统一。
略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国绿色发展论文
略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国绿色发展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阐述了人类、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只有三者和谐相处才能求得持续理性的发展。
根据中国目前的发展状态和环境问题,绿色发展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绿色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绿色发展;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二、绿色发展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压力:耕地、饮用水、各种矿产资源等的人均持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无疑给中国未来的发展带来影响。
此外,工业生产的排放污染严重、人们的环保意识单薄、政府的环保投入不足等原因都导致了目前我国生态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更是成为发展中的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所有国家共同面临的难题。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是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发展方式,经济结构不合理,地区间的差距增大,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情况严重。
由此可见,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没有正确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所阐述的观点一样:无视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
只有将自然和人类视为整体求得共同的发展,才会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根据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思想,结合中国国情,为了谋求持续健康的经济发展方式,为了平衡发展和生态问题,中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追求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不仅重视经济的发展,也将人自身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发展的基本原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
根据科学发展观,中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
可持续发展追求长久理性的发展,讲求自然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平衡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必须要在自然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在不损害自然的前提下追求经济发展的最大效率。
根据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绿色发展应运而生。
马克思的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的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其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它所追求的价值理念与蕴藏的方法论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相契合,对于当前生态危机治理、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字:马克思;自然观;生态文明;启示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1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
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就一直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着,它没有为人类的产生而停止发展,也没有因为人类的发展而停止发展,这是自然界的客观性。
人类产生之后,通过不断实践和认识,逐渐认识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类要想生存就必须依赖于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离开自然界人类将无法继续生存,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需的一切都来自于自然,对于人类而言,自然界是不可或缺的。
1.2 实践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实践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实践,实践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特征。
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为了能够更好的生活必须不断地向自然获取,而这个获取活动就是人的实践过程,实践是连接人类与自然的桥梁,缺了这个桥梁,人类会同动物一样被动地接受自然。
人类进行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需求,但是作为自然存在物,人的实践活动必然会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和约束,人的实践活动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在自然允许的范围内发挥主观能动性,否则,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状态将会遭到破坏,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
1.3 人与自然界的异化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应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马克思发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生了异化,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人与自然的根本对立。
资本主义的生产,由于其逐利性,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看环境保护【摘要】现如今,“绿色生活”的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各种环保技术也在高速发展。
然而与此相对的却是现实中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08 年的雪灾,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台湾 88 风灾,西南干旱,舟曲泥石流,俄罗斯大火持续肆虐、巴基斯坦持续强降雨、中欧多国暴雨成灾、阿根廷寒流冰冻……在这些自然灾害的背后多多少少都有着人类行为的影子,让我们在用低碳平息地球的不满的同时,也需要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论述人与自然相处的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实践一、马克思自然观研究的历史沿革目前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论著和论文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这些论著和论文在讨论认识论、实践论、生产关系等问题时都毫无例外地会从各个角度和层面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的国外论著中,对中国学界影响较大的有早期的普列汉诺夫、斯大林、布哈林,后来的法兰克福学派、海德格尔、施密特、岩佐茂和贝拉米·福斯特等;我国学者肖前、李秀林、陈先达、陶德麟、黄楠森、吴晓明、俞吾金、张一兵等从本体论认识论角度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自然理论的评价和发展;许多学者从社会历史角度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地理环境理论,焦凤贵等对地理环境是否属于社会存在进行了讨论,陶富源、郁越祖等就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社会制度、人的身体健康以及历史发展进程起何种作用有什么影响作了探讨,王荫庭、安延明等着重分析了普列汉诺夫地理环境理论的特点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学说的贡献等问题。
在世纪之交,由于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受社会广泛的关注,反映在研究领域是马克思的自然理论、环境理论重新受到学界的重视,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生态主义、女性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等思潮结合,不仅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和人化自然等传统论域中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而且还开辟了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学等全新领域,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到社会历史理论再上升到道德伦理高度,并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不断挖掘出它的当代价值,使之成为真正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以前的研究虽然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存在着种种缺憾,但他们研究问题的方式和价值取向对现今仍具现实意义。
所以不管是在世界还是我国,利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解决人与自然相处的问题都是由来已久的。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具体内容(一)自然界的客观性一般说来,人类是在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上来理解自然的。
广义的自然是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由各种物质运动形式和存在形式所构成的宇宙世界。
它在时空上是无限的,是一个自组织、自演进的巨系统。
而狭义的自然是指人类栖居的地球,它是自然生态状况以及维持地球生存与发展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①对自然的这种界定是十分必要的,它将有利于本节内容的展开,即本节内容是在狭义的基础上审视人类的自然观,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
大量的科学材料表明,自然界的天地万物都有自己产生的客观过程,人类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才出现的。
自然界既不是什么神的意志的产物,也不可能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自然界是客观的。
随着具体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不断得到证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也明白地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
不仅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而且生物的产生和进化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同时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不仅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而且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只有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我们才能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自然界的先在性迄今为止,达尔文的人类自然进化学说,仍是人类来源与形成理论中最完善的一种,也是最科学、最权威的。
正是外部自然环境较长时间内发生的、剧烈程度不一的变化,使一种与其他动物稍有区别的动物演进为人。
可以说,自然界与人的形成都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实际上,马克思也承认了自然界对人而言的优先地位,“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存着,而这一切当然不适用于原始的通过自然发生的途径产生的人们。
但是,这种区别,只有在人被看成是某种与自然界不同的东西时才有意义。
”同时,马克思也没否认人化着的自然物仍有其物质性、内在的秩序和规律,他说:“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
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透过这些早期论著中的精辟论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马克思对自然物相对于人类生活的绝对优先性的承认。
(三)自然界的前提性人必须依赖自然界才能生活,但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
所以人要依赖自然界才能生活,同时也要依赖社会才能生活。
这表明,人在生产或创造自己生活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人与世界的关系,既包括人对自然界的关系,又包括人的社会关系。
这两重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它们一起构成人与世界的大关系,构成人化的自然和社会相统一的现实的人的世界。
也可以说,自然界是人本身的自然与人身外的自然的统一体。
从人本身的自然来看,人的身体是人际交往、互相联系的物质承担者,并且还要使身体处于健康状态,否则,人际交往和互动是不可能的。
从人体外的自然界看,自然界是人际交往的媒介物,自然界和谐的存在不仅维系着当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而且也维系着今人与古人的联系。
所以说,自然界是社会中人与人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其他观点的不同与已往一切旧哲学的自然观不同,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
古代有机论的神化自然观带有明显的神话思维痕迹和物活倾向,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把自然神化,认为自然具有无限的潜能和灵性,人只能怀着恐惧或敬畏的情感,对自然顶礼膜拜。
这种自然观抹杀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近代机械论的物化自然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把自然物化,认为自然是没有生命、也不可能发展的机械物质,人是自然界的主人,强调人对自然的控制、支配和征服。
这种自然观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和征服论倾向,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对立和恶化。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克服了以往一切旧自然观的局限性,从实践的角度去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出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相分离、相对立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中介。
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②四、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意义第一、转换思维方式,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
打破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在主客统一的基础上认识人与自然及二者的关系是有效克服人与自然异化的理论前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提。
人与自然是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对象性存在,任何一方都不具有凌驾于另一方之上的特权,二者是相互作用的。
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通过创造性的劳动不断的使自然人化,自然通过自然规律和自然资源的作用使人自然化实现的。
相互作用并不是单一地以某一方为中心,或单向地对象化,而是指双方的双向互动。
也就是说,在人与自然交往的过程中,单一地以人为中心,即把自然界仅作为人的对象性存在,或单一地以自然为中心,即人类如动物般完全依赖自然而丧失主体性,都是不正常的交往关系。
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人的无机的身体,人则是自然的有机的身体。
人们只有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才‘能学会预见和控制自身行为的长远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后果,才一‘能使人的生活条件和行为同已经被认识的自然规律相协调,使人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减少人类改造对象世界的盲目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二,依靠科学技术,改良耕作,对废物进行加工利用,优化自然环境。
马克思认为,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农艺学和农业技术,通过改良耕作方法,可以保持和提高土地的肥力,从而保持生态平衡。
如采用革新的排灌法,实行合理的轮作制,施用有机肥等,从而达到优化自然环境的目的。
另外,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所带来的严重的污染时指出,依靠科学技术,对废物进行加工和利用是减少污染的有效途径。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专门讨论了废物再利用的问题。
马克思说:“对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的利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扩大。
我们所说的生产排泄物是指工业和农业的废料;消费排泄物则部分地指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马克思自然观研究物,部分地指消费以后残留下来的东西。
在利用这种排泄物方面,资本主义经济浪费很大。
”他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扩大再生产,生产与消费中的排泄物的增多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发现或揭示那些废料的新的有用性质。
“化学工业提供了废物利用的最显著的例子,它不仅发现新的方法来利用本工业的废料,而且还利用其它工业的废料。
例如,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变成苯胺燃料,茜红燃料,近来甚至把它变成药品。
”总之,马克思认为,克服人与自然的异化,科学技术的力量是不可少的。
科技是治理生态危机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可以使人类利用新材料,新能源来解决不可再生性资源下降的问题,可以变废为宝。
第三,调整社会结构,改革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克服人与自然的异化,“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既反映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又制约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要克服人与自然的异化现象,就必须调整和改变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变革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把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建立在贪婪索取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这与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存在着严重冲突。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与合理的生产方式及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推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建立一个真正完善的社会制度才可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生态环境方面的要求,如果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如果没有人类适宜的生态环境,和谐社会就缺乏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资源保障,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就不能生存和发展。
因此,不管是政府或个人,都应参照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在追求GDP高速增长的同时做好环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