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力资源开发启示
各国人力资源管理特点2
薪酬福利管理
日本:年功序列工资制。职工的基本工资由资历 工资(年龄+工龄+学历)和能力工资(职务+职能)构 成,在年功序列制下,决定职工基本工资的主要因 素是企业工龄。
。
韩国:1、薪酬结构比较复杂。月工资中的65%是 基本工资,另外的35%则是各种补贴.2、福利包括, 员工持股制度、对员工采取家庭成员式待遇、通过 提供经营情报诱导员工参与企业经营、终生员工。
各力资源管理特点 分析及其比较
二、国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 我国的启示
亚洲
日 本
韩 国
美 洲
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欧 洲
招聘与 配置
培训与开 发
绩效管 理
薪酬福 利管理
劳动关 系管理
招聘与配置
日本:1、终身雇佣制。 保守性和排他性, 有新的 工作需要时, 是尽可能通 过内部调节来满足。2、 职工晋升是年功晋升,一 般都是按工龄和学历进 行缓慢的逐级晋升提拔。 美国:1、自由雇佣 制,对市场依赖性很 强。2、员工晋升提 拔速度快,员工提升 不注重资历而注重能 力。
英国:1、宽松的人才流动 政策,每年都耗巨资去吸 引别国的高科技人才。2、 大量外国人在英国企业供 职。3、政府把甄别人才的 权力下放到全英的跨国公 司和科研机构, 它们可以 拥有自行签发工作许可证 的特殊权力。
培训与开发
韩国:通过建立内 部的研修院或者利 用产业教育机构培 育。重视员工的海 外研修工作。 日本:不十分看重个人的 具体技能,而是强调基本 素质,其基本思想是:高素 质的员工,可以通过企业 自己的培训,胜任所有工 作。
绩效管理
日本:1、有成绩考核,情 意考核和潜能考核。2、 忽视对员工的短期评估, 重视长期评估。3、在人 员评估上,企业表现出 很强的平均主义,多以 集体单位进行考核。重 视集体的业绩。4、把态 度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探析国外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对国内企业的启示
以 解 决本 公司 员工 的 培训和 教 育 的问 题 。
我们 国家 在 员工 培 训上 的 意 识 还 远 远
落 后干 国外发 达 国 家 的水平 , 在 岗位 技 能 上 我所用, 使 我 国 企 业的 人力 资源 管 理 步入 新 在 现 期 和 上 期 的工 作成 绩 反馈 , 涵盖了 和公 基 本 上 还 是 处 于 “ 传帮带” 的 水平 , 员工 的 的 台阶 。 司长 期 发 展后获 得 的股 票 、 期权 方面 的红 利 岗位培 训 和教 育基 本属 于空 白, 员工对 本 岗
垫
Q:
S c i e n c e e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n o v e t i o n H e r a l d
管 理 创 新
探 析 国外 先 进 的人 力资源 管理 经验 对 国内企业 的启 示
何祥成 ( 山东能源临沂矿业集 团有限责任公司
1 运用市场机制建立人力资源配置, 规 范化 、 制度 化 人 力资源 标 准
奖励, 涵 盖 了退 休 后 领 取 的 退 休 金 等 。 日 本 位 的操 作 技 能 不 能 很 好 的 了解 , 还处于 师 模 式 是 包 括基 本 年 薪 、 奖 金 和 津 贴 构成 , 其 傅 教一 点 , 上 岗操 作 一 点 , 下 岗总 结 一 点 的 因此 , 我 们 的 人 力资 源 管 理 部 门 一定 工资 高 低 主 要 是 根 据 年度 其 对 公 司的 贡 献 水 平 。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l 6 7 4 一 O 9 8 x ( 2 0 1 3 ) 0 5 ( c ) 一 0 1 9 6 一 O 1
我 国 国 内企 业 的规 模 随 着 国民 经 济 的 2 探 索 出有 效 的 高 管薪 酬激 励 模 式 ,
美日德韩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模式比较
美日德韩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模式比较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力资源管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因此产生了一定的差异。
在本文中,我们将比较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模式,探讨差异和共性。
一、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模式美国是世界上人力资源管理最成熟的国家之一,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球的其他国家。
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性化管理,二是强调市场化。
个性化管理,主要包括雇佣合同灵活、个性化薪酬、个性化培训和个性化晋升等方面。
这些个性化管理措施主要是考虑到员工的个性和特点,使企业能够更好的发挥员工的潜力。
市场化,美国的企业很注重市场化,因此他们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借鉴了市场经济的理念。
美国企业通过市场来决定员工的工资,通过竞争来决定企业的竞争力。
二、日本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模式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注重员工的发展、企业的稳定性和组织的文化。
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长期的雇佣制度,二是对人才的培养和开发,三是强调企业文化。
长期的雇佣制度,对于日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长期的雇佣能够保障企业的稳定性。
在雇佣期间,企业会提供员工培训、福利等待遇,以此来提高员工忠诚度。
对人才的培养和开发,日本的企业十分注重员工的培养和开发,因为员工的技能和能力对于企业发展和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强调企业文化,这是日本人力资源管理的另一重要特点。
日本企业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这种文化可以形成一种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同时也会强化员工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
三、德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模式德国人力资源管理也有其独特之处,主要是注重员工参与和企业的社会责任。
德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激励员工参与,二是强调企业社会责任。
激励员工参与,德国企业注重员工参与,这种参与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并提高企业的生产力。
德国劳务派遣对的启示
德国劳务派遣对的启示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拥有众多的世界知名企业。
而劳务派遣作为一种雇佣模式,已经成为了德国经济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德国的劳务派遣制度不仅带来了许多经济效益,同时也为其他国家的就业市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首先,德国的劳务派遣制度有效地解决了企业瞬时性用工的问题。
由于企业经营需要,不时会出现对某些技术人员或生产工人的需求增加,而这种人员通常只是短期使用,难以从招聘市场上找到合适人选。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便可以采用劳务派遣的方式,由劳务派遣公司向市场上找寻合适的人选,以短期合同的形式为企业提供服务。
可以说,德国的劳务派遣制度为企业的生产运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其次,德国的劳务派遣制度推动了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劳务派遣公司与本地就业市场联系紧密,不仅及时了解市场上新兴的产业和需求,更能够根据市场现状来及时调整自身人力资源的结构,使得市场需求与人才供给得到有效的匹配。
同时,由于劳务派遣公司把员工视为核心经营资产,因此其会持续提高员工的薪酬待遇、工作条件和培训机会,进而吸引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这些高素质人才不仅充实了德国劳动力市场,也为德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基础。
第三,德国的劳务派遣制度也为其他国家的劳动力市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也开始密切关注德国劳务派遣的实践经验,并尝试将其模式引进本国。
据了解,欧洲联盟成员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在采用德国类似的模式,这种创新性的就业方式成为了对其他国家构建适应性更强的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探索。
总之,德国的劳务派遣制度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它在聚焦企业经营的同时,也保护了员工的权益,提高了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减轻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当然,劳务派遣制度虽然在某些方面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充分考虑员工权益等相关问题,构建更为稳妥和健全的制度体系。
瑞、德、英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特点及启示
第26卷 第4期2008年8月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JO URNAL OF J I AYI N GUN I VERS I TY (Phil os ophy &Soc ial Sc iences )Vol .26 No.4Aug .2008瑞、德、英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特点及启示○翁永卫[收稿日期]2008-06-10[作者简介]翁永卫(1960-),男,广东梅县人,中共梅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组织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
※本文为作者参加中组部组织的中瑞合作项目“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创新专题研究班”赴瑞士、德国、英国学习培训撰写的研究论文。
(中共梅州市委组织部,广东梅州514000)[摘 要]瑞士、德国、英国等欧洲各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重视理论研究与方法论,具有完善的绩效评估系统,加强核心岗位人员培训,以人为本,重视组织文化战略,对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欧洲;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启示[中图分类号]D 0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2X (2008)04-0029-04 一、瑞士、德国、英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特点包括瑞士、德国、英国在内的欧洲各国政府机构、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紧迫感十分强烈,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氛围非常浓厚。
他们认为,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和资本,不管你是政府机构,还是事业单位,你的人力资源最核心的东西,最主要的东西是管理者的综合能力。
组织机构只有将人才的开发利用作为一个系统完整的过程,从经济、生理、心理各方面进行管理、激励和培养员工,才能真正留住人才,使组织机构的人力资源与其他的资源整合后总体的价值最大。
比如,作为瑞士最大的银行和世界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U B S 银行认为,人是银行最重要的资产,员工也是公司的客户。
拥有银行股票的员工,不但是银行的投资人,同时也是银行公众形象的代表者。
第三章 德国企业的HRM
遇。针对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企业的具体做法也不尽相同,如有些企业只
对中高管理人员的报酬进行单独确定,初级管理人员的工资则由劳资谈判来 决定。更多的企业对所有管理人员的工资都单独确定,实行年薪制。年薪的 多少一般取决于以下因素:
企业规模
企业经营状况
员工工作年限
养老金(企业养老金)
第26页
德国企业的HRM
德国公司治理的组织
参与管理制度争论
• 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参与决策制与雇员刚性
➢ 批评者指出, 共决制偏向工会、工会对企业事务干预太多, 劳动委员会 偏向在职雇员利益。Gold 认为劳动委员会使得企业出现雇佣僵化和 雇佣调整成本上升,工人流动率低, 高工资以及技术工人与非熟练工人 间的低工资差别。
• 3、雇佣制度:“自由择业”政策,劳动局提供就业指导。
(一) 员工培训
“双轨制”职业教育 德国政府将职工教育放到战略高度上来认识,实行所
谓的“双轨制”职业教育,即在企业里学习实际操作和在 职业学校里学习理论知识平行进行。把教育体制和就业体 制衔接起来。企业对在职员工的 “再教育”涉及的内容 很广,形式多样。
• 德国劳工局作为一个公益机构,其宗旨是为每一个有需要的人服 务。
• 就业指导的内容:区域人才需求情况,免费提供情报工作,心理 测试
相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令
• 德国的劳资关系明确规定不能突然解雇工人,解雇名 单须在每季度前6周予以宣布,给工人有足够的时间 去另寻职业。
• 企业规定,一般工人只要工作表现突出,可以连续被 聘用10年以上。
第三章 国际人力 资源管理的模式选择
ROUTE 66
Add subtitle here
德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美、德、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美、日、德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总结一、日本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二战"以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为日本的经济腾飞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目前还有许多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仍保持其特性.1.终身雇佣制:终身雇佣制是日本企业管理最突出也是最有争议的政策.这对于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制造业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第一,有助于公司对员工的长期培训;第二,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发展;第三,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第四,也有利于贯彻执行企业的生产营销战略.直到今天,大部分制造企业仍然保持着稳定的就业政策,但是这种稳定的就业政策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企业利润的下降而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2.年功序列制年功序列制的管理方式对于人才的长期培养有很大的好处.老员工的丰富经验为企业在职培训提供了巨大的知识财富,这种体系也有益于企业文化的传播。
日本人还认为,以论资排辈的原则评估员工的工作成就可以去掉许多评估中的不客观的因素。
但这种方式却不利于以白领阶层为主的金融服务行业,论资排辈的管理方式,打击了专业人才工作的积极性,这也是金融业在金融风暴中受到重创的主要原因.3.注重在职培训日本企业最重要的管理方法是对员工,特别是在制造业工作的蓝领阶层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公司文化、统计知识、生产体系及质量管理的培训。
这种培训的过程是工人接收“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也被学者们称为“蓝领工人白领化".由于重视在职培训,工人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和丰富了技术知识,促进了对企业的忠诚,生产力大大提高,这对增进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增加企业的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4.重视通才的培养日本企业与美国不同,更重视通才的培养。
日本企业分工粗放,员工往往接受多方面的知识,并在企业内部不同部门轮班训练。
他们认为这种通才管理方式的优点是能够发挥全体员工在企业中的创造力和凝聚作用。
但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许多日本银行发现这种“重通才轻专家”的倾向直接影响了工作效率。
德国劳动市场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以就业服务政策为重点_熊明宝
经济评论 1999年第3期ECONOMIC REVIEW No.3 1999德国劳动市场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以就业服务政策为重点熊明宝 王 蓓 如何通过劳动市场政策克服失业是当今各国政府所面临的一个挑战;各国劳动市场政策因其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但不论所采取的具体政策有何差别,克服失业总是各市场经济国家政策措施的核心内容。
这一点有下列三点理由可以说明,第一,从劳动者的观点来看,个人的社会身份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从事的职业相联,任何个体都是重视就业的;第二,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与其国内人力资源的运用状况息息相关,在一定人口规模上,人力资源运用充分的国家其综合国力必定很强大;第三,现代社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已经从“国家指挥社会”慢慢转变为“社会驾驭国家”,其根本涵义是指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尤其是政府)的“驾驭”越来越强。
在民主政治社会里,选民是否有工作(或就业机会)决定选民的意识偏好和投票方向。
从上述几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克服失业在过去的几年中一直是西方工业七大国的高峰会议(G7)的热门话题。
和其它市场经济国家一样,我国在实现两个转变的历史变革中,失业问题将始终是一个困扰经济稳健成长和阻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方面。
因此,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将对我国制定劳动市场政策和改善就业状况大有裨益。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论述的劳动市场政策,主要是指狭义劳动市场政策,亦即指劳动市场的体制(如工会和雇主联盟的谈判规则)和劳动市场供需平衡政策(如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
广义的劳动市场政策泛指所有能影响一国劳动市场的政策总和,或者说是所有的国家政策。
一、德国的劳动市场政策德国的劳动市场政策是欧洲各国中比较成熟的。
在东德西德统一前,德国的失业率一直很低。
坚挺的马克、较低的失业率和完善的社会福利一直是德国引以为荣的特征。
和劳动市场政策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相比,德国基本上不存在放任的地下经济,也很少依靠家庭的互帮互助来提供职业介绍及失业补助。
美德瑞人力资源开发经验的启示
一
美国
将来准备上大学。实验中学注重实践课教学, 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有法可依, 提高了人力资源 ( 对教育和人才培训高 一) 度重视。 美国政 以传授技术理论和操作技能为核心。 普通中学 开发的效率, 强了人 力资源 开发工作 的稳 定 加 府对 正规教育的重视主要体现在: 增加教育投 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为主,开设劳工理论课、 性。
个国家为例进行分析, 虽然各国的具体做法不
同, 是都为我们提供 了改革的思路 。 但
一
( 推行双轨制职业教育。德国在 2 世 才、 一) O 人才评价及人才竞争机制方面还有许多值
纪六十年代对教育进行 了全面改革 。 在教育 改 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
革中, 大力调整教育结构, 在初中阶段就开始 ( 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中的立法问题. 四) 德 美国虽然物质资源很丰富 , 但是人力资源 分流。德国的中学分为国 民普通中学、 中 国在人力资源 开发利用方面制 定 的法 律主要 实验 同样 受到很大的重视, 以说美国之所 以成为 学和文理中学三类 。 O 可 8%以上的学生上实验 中 有“ 劳动促进法” 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促 、 “ 、 “ 个科技 强国 , 高度重视 国民教育 、 与其 人才 学和普通 中学 ,只有 20的学生上文理中学, 进法”“ 00 / 、社会福利法” 等。完善的法律体系, 使
引进分不开的。
( 有特色的企业人才培训。 二) 德国的人力 少、 有独创性的高、 尖、 精、 特产品, 通过高附加 科技人才是人力资源中的高级人才, 美国特别 资源开发尤其重视职业培训, 这在世界上也是 值出口获利。 瑞典政府每年投入的科研费用高 重视科技人才的开发, 采取了很多措旌。这些 颇具特色的。企业一般对员工要进行岗位培 达上百亿瑞士法郎, 企业的研发投资远远高于 措施主要有: 制定一系列十分完整、 特殊的灵 训, 培训结束后还要进行严格的考核, 企业内 政府。按人均计算, 瑞士是世界科研投入强度 活政策, 以引进国外杰出科技人才, 使美国兼 部都设有职业培训部。 德国企业界还办有进修 最高的国家。 他们还特别注重智力投入和职业 容并蓄了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 学院, 企业设有各种讲座及训练班, 这些培训 教育,0 70多万人口的瑞士,培养出了2 多位 O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研究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跨国企业或国际组织中。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也有所差异。
本文将对国际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特点和实践经验。
一、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之一,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具有显著的特点。
美国企业注重员工的个体权益,尊重员工的自由和个人价值观。
其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注重绩效导向和市场化,强调激励机制和工资奖励。
此外,美国人力资源管理中还普遍采取雇佣自由、兼职工作和弹性工作制度,为员工提供更多的选择和灵活性。
二、德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德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注重员工的稳定和发展。
德国企业通常采取长期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鼓励员工长期服务雇主。
此外,德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还注重员工的福利保障,如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制度和完善的工会组织。
德国企业还倡导员工参与决策和企业管理的机制,提供员工参与的渠道和平台。
三、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强调集体主义和企业文化。
日本企业倡导员工忠诚度和企业归属感,实行终身雇佣制和稳定的员工发展培训机制。
此外,日本人力资源管理还以团队为核心,注重员工间的合作和协作。
员工参与决策和问题解决的机制在日本企业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四、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不同阶段和地区具有较大差异。
在大部分高速发展的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注重员工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强调能力和业绩导向。
此外,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还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发展,提供广阔的晋升空间和职业发展机会。
在跨国企业中,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通常遵循国际标准和规范。
五、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与挑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际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新的趋势和挑战。
一方面,全球范围内的跨国企业要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法律法规的变化,需要灵活应对。
另一方面,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才的竞争也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对人力资源管理个经典案例的分析与解答
我对人力资源管理个经典案例的分析与解答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对于企业发展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企业经营中,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利润增长。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分析和解答两个经典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
案例一:奥迪汽车人力资源管理奥迪汽车作为德国汽车制造商,不仅在汽车制造水平上享有盛誉,同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
奥迪汽车的经典人力资源管理案例主要包括以下四点:1. 开发优秀人才在奥迪汽车企业中,人才是非常重要的资产,他们提供了企业内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竞争力。
因此,奥迪汽车在招聘过程中,注重挖掘和选拔在技术和专业方面优秀的人才。
鼓励并给予奖励和培训,以便员工能够拓展其技术和管理能力。
2. 建立交流机制奥迪汽车重视员工之间的良好沟通机制。
他们创建了许多员工沟通的平台,以促进沟通和交流。
例如:企业内部创新论坛、技术交流和汽车行业论坛等等。
这为员工之间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提供了重要机会。
3. 建立员工培训与发展机制奥迪汽车注重人才的业务水平和发展能力,因此,他们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培训计划。
在奥迪汽车,员工在企业内部可以参加各种课程,并能够利用自己的技能和经验拓宽他们的工作范围并互相交流。
4. 开展优秀员工评选计划奥迪汽车在企业内部建立了一套优秀员工评选程序,每年都会举行表彰活动,奖励那些业绩突出的员工,以此来充分肯定和鼓励这些员工的工作表现。
通过奥迪汽车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企业需要以人为本,这意味着人才是企业的关键资产之一,在适当的情况下应该进行培训和发展。
案例二:谷歌人力资源管理谷歌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科技企业之一,敢于充分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优势,带领团队共同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谷歌文化。
谷歌的经典人力资源管理案例主要包括以下五点:1. 关注员工各种需要谷歌致力于为员工创造一个愉悦和舒适的工作环境。
除了提供高薪外,还给员工提供了工作和娱乐的多种方式。
各国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
各国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不同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存在许多差异,主要取决于该国的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
以下是各国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1.美国: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自由主义和市场竞争为基础。
在雇佣员工方面,美国企业拥有宽松的招聘和解雇制度。
员工的薪酬基本上是通过市场供求来决定的,工资水平在同等条件下具有较大的差异。
此外,美国的员工福利制度主要依靠市场供应,如医疗保险和退休金计划通常由企业根据市场条件自行提供。
2.日本: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强调长期雇佣、集体主义和员工发展。
日本企业通常更倾向于从内部晋升员工,培养他们的技能和专业知识。
相比于其他国家,日本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入更多。
此外,日本企业注重员工的福利待遇,如对员工和家属提供保险、医疗服务。
3.德国:德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体现了工会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员工参与和协商的重视。
德国企业普遍实行工会制度,员工与雇主的关系更加平等。
工会在企业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企业管理层与工会就员工工资、工时和福利等事宜进行谈判。
此外,德国在员工培训方面也投入较多资金,通过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并保持员工的竞争力。
4.中国: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开放后发生了重大转变。
传统上,中国企业非常注重集体主义和稳定的雇佣制度。
然而,随着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企业逐渐采用了更灵活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中国企业开始注重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的建立,通过薪酬激励和培训来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正变得越来越相似。
比如,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员工的培训和发展,注重员工的福利待遇和福利制度。
另外,全球范围内的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多元化和包容性,推动性别平等、文化多样性和人才多样性等。
尽管如此,每个国家的文化、法律和制度的差异仍然会导致各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差异。
国际企业在跨国经营时需要考虑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文化差异和社会期望,以制定适应当地条件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德国创新政策体系的特点及启示
德国创新政策体系的特点及启示2011年12月13日[摘要]德国很早就注重创新政策体系建设,是世界典型的创新型国家。
德国创新政策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大幅度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推行国家高技术发展战略;铸造产、学、研一体化链条,加速创新知识的产品转化;高度重视企业创新活动,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形成推动创新的收入分配政策,激发人们创新的勇气与潜能;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培训,为创新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关键词]德国;创新政策;创新活动;创新主体[中图分类号]F151.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2-0103-02德国很早就致力于运用政策和法规构筑创新体系,促进创新活动,已建成典型的创新型国家。
目前,德国教育普及率高,高等教育发达,知识传播系统完善,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高,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崇尚科学的传统。
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科技研究和开发,对创新和研发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加,资助渠道宽广,来源多样化,除了公共财政和企业的资助外,还有私人机构及国外的投资。
德国通过建立宽松和完善的法律环境,形成良好的科研运行机制:学术自由,机构自治,政府进行宏观管理和协调。
德国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究实力雄厚,设置合理,协作程度和资源利用率高,成果显著。
德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创新产品商业化程度、科技型创新企业和知识密集型产品比重等都很高。
德国的创新政策体系具有以下主要特点:一、大幅度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推行国家高技术发展战略在2006年德国联邦政府预算中,联邦教研部获得80.26亿欧元,比上年增长4.3亿欧元,增长率为5.6%。
其中,仅项目资助就达到23.3亿欧元,占预算总额的14%,比上年有了显著提高。
预算中还有一栏1亿欧元的“精英大学”专项基金,用来资助慕尼黑大学、慕尼黑技术大学和卡尔斯鲁厄技术大学等首批选出的“精英大学”建设。
德国政府还宣布,未来4年,将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60亿欧元的研究经费,其中40亿欧元归教研部支配,主要用于“精英大学”竞争计划、三大高校外研究机构的科技创新、德意志研究会的项目新增费用、生命科学、安全技术和纳米技术等重点领域的研究。
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及启示
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及启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教育和培训,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技能培训、技术推广、进修深造等,都有一套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
国外发达国家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生产与生活并重,有立法和相应的奖励政策措施,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与足够的经费保证,并且有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发达国家农民已基本扫除文盲,文化科技素质较高,如美国大部分农场主是农学院毕业生;日本农民中大学毕业生占5.9%,高中毕业生占74.8%。
根据各国农业资源条件、地理状况、人口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国外农民教育培训的代表国家主要是日本、德国和美国等。
一、日本的农民教育模式日本是东亚模式的代表国家。
东亚模式是指人均耕地面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很难形成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的农业生产特点,以政府为主导,以国家立法为保障,以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培训主体对农民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多目标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
(一)开设农业高中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日本专门设立农业高中,培养农业劳动力,普及农业知识和技术教育。
日本农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包括自营农以及从事有关农业产业的技术人员,并十分重视两者的兼顾。
1994年日本农业年鉴统计显示,在日本各都道府县中设有农业高中378所。
在日本各都道府县中,设立农业高中最多的是北海道,有32所;其次是千叶县、福冈县、宫城县、福岛县、长野县等。
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提倡全民终身学习、终身教育。
因此,不管从事哪个行业的人,都面临一个如何不断学习和不断提高的问题,农民也不例外。
在日本,为农民提供继续教育和深造机会的机构主要有农业者大学校、农业大学校,民间团体设置的进修设施以及实施国内外留学制度。
(二)国内外留学制度为使务农青年学到广博的知识和科学的经营方法,开阔视野,日本采取了把青年派往国内外先进农家或团体去进修的做法。
派遣工作主要由社团法人全国农村青少年教育振兴会和社团法人国际农业者交流协会负责。
各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各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通过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战略,优化人员配置,提高员工工作效能和组织绩效的管理活动。
不同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下面将介绍中国、美国和德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注重稳定性和长期性。
中国的企业普遍采用以招聘、培训、激励和福利保障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在招聘环节,中国企业往往更加重视求职者的学历背景和工作经验,并在面试中注重判断求职者的稳定性和忠诚度。
在培训环节,中国企业更注重内部培训和培养员工的专业能力,通过内部晋升制度激励员工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在激励机制方面,中国企业注重通过薪资福利、晋升机会和奖励制度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此外,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还注重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
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注重灵活性和绩效导向。
美国的企业普遍采用以能力和绩效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在招聘环节,美国企业更注重能力和素质,例如对求职者的技能、知识和沟通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在培训环节,美国企业更注重外部培训和员工发展计划,鼓励员工通过不断学习和进修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在激励机制方面,美国企业更注重通过绩效评估和奖励机制来激励员工的工作表现,例如通过绩效考核和股权激励来促使员工努力工作提高绩效。
此外,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更注重灵活性和弹性工作制,鼓励员工在工作时间和地点上有更多的选择和自由。
德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注重平等和参与。
德国的企业普遍采用以社会参与和员工参与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在招聘环节,德国企业更注重求职者的个性和团队合作能力,注重人和环境的匹配。
在培训环节,德国企业更注重公司内外培训结合,鼓励员工参与学习和自我提高,并注重员工在组织中的长期发展。
在激励机制方面,德国企业更注重通过参与式管理和利益分享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例如通过员工意见征询委员会和员工持股计划来促进员工的参与和归属感。
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及启示
识和 科学 的经 营方法 , 开阔视野 , 日本 采取了把 青年派 践 。 主要培养企业管理人 才。 毕 业后部 分人 员将成 为国 往 国内外先进农家或 团体去进修 的做法 。 派遣工作主要 家认可 的“ 师傅 ” 或企 业主 , 自己经 营或帮助别人经营 某
由社 团法人全 国农村 青少年教 育振兴会 和社 团法人 国 际农业 者交流协会负责 。 开展这项 工作 的经费 由政府补
助。
一
企业 , 部分学生还 可以继续深造 。
2 . 4高等农 业大 学 高 等农业 大学 是指 专科 大学 和 本科大学 。 德 国目前有农业专科大学十所 , 学制为四年 。
1 . 日本的农 民教育模式
二学期在 学校 学 习时间共 2 0 天 ,其 余时间回企业接受
教育 , 做 一些一般 眭实验 。8月检查 实验情况 , 即理论与 习教 育学 、 心理学 、 市场学 、 农村经 济学 、 农业会计 、 企业 管理 、 法律 、 法规 、 税收 、 农业机械等 。 2 . 3高级 农业专业 学校 农业 专业学校毕业后 , 工作
视两者 的兼顾 。在 日本 , 为农民提供继续 教育和 深造机
年可继续 上高级专业学校 ( 年龄一般在 2 1  ̄ 2 2 岁) , 学
会 的机 构主要 有农业者 大学校 、 农业大学校 , 民 间团体 制一年 。主要学 习企业管理和营销 , 一个班的学生大致 设置 的进修设施以及实施 国内外留学制度 。 为1 0  ̄ 1 8 人, 不超 过 2 4 人。 在一年学 习中 6 0 %的时 间集
国家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注重生产 与生活 并重 , 有
美国、日本、德国、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与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启示
美国、日本、德国、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与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启示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中的一项重要职能,即有效地管理工作中的人,利用人力资源实现组织的目标。
进入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视为企业管理的一项核心职能,并将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与企业的战略相结合,通过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来保障企业战略的实施。
我国人力资源管理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学习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引入西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逐步形成具有中国企业自身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与发展,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日益凸显。
本文从文化背景影响的角度,对美国、日本、德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对比,结合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现状,顺应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潮流,对国有石油化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所启示。
关键词:文化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岗位配置员工培训一、文化对美国、日本、德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一)文化对美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自1776年建国以来,经过200多年的发展,美国形成以基督教为主体的多元文化,“文化大熔炉”是对美国多元文化的形象描述。
受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美国形成了以制度化、规范化和实用性为特征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契约制为前提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企业权利距离小、等级差异小,员工之间依附关系弱化,鼓励员工拥有同等权利;员工崇尚自我意识和个人价值观,自由、自主和理性思维是团队中的主基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美国企业突出以利润为中心,侧重短期收益,导致员工关注职位和薪酬迅速提升的短期效益,员工对企业认同感低,稳定性差,人员流动或更迭速度快。
(二)文化对日本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二战前日本通过国家干预的方式有计划地以集体努力的方式追赶西方发达经济体,政府通过对资源的配置干预行业的结构发展,形成有组织的企业竞争,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技术,利润不是日本企业的重要目的,提高生产率是日本企业的首要目的。
德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德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作者】赵曙明/周姝【作者简介】赵曙明周姝,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编者按]本刊从今年第2 期起将陆续发表南京商学院赵曙明教授组织撰写的专题系列文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包括德国、美国、日本、台湾地区、韩国、新加坡、中国等国家和地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实现增长模式转变的关键是加速科技革命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希望这组系列文章对经济界和企业界开阔思路会有所助益.由于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各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各有其特色。
在德国,贯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是重视人性管理,尊重员工自身价值,给予员工参与管理的权力,强调个人与企业整体的配合。
这在企业雇佣制度、劳资协调体制、员工参与管理制度,以及职业培训制度中有充分的体现〔1〕。
一、德国企业的雇佣制度德国《基本法》第12条第1款规定:“所有德国人都有自由选择职业、工作岗位和培训场所的权利。
"根据这一基本原则,德国长期以来坚持“自由择业”政策.企业主或经理有权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自行招聘或解雇员工。
员工本人也有选择工作的自由。
公司与员工的“双向选择”是德国企业自由雇佣制度的核心内容。
公司与求职人员经过双向选择达成一致意见,求职者填写求职表,体检合格后,就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在企业与员工“双向选择”的过程中最终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避免个人由于客观因素影响主观才能的发挥,德国各级劳动局专门提供就业指导这项服务。
德国劳动局作为一个公益机构,其宗旨是为每一个有需要的人服务,方式多样并尽量做到完全满足申请者的需要。
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在于,一方面应正确地理解申请者的主客观愿望,另一方面还应弄清申请者的身体状况、智力、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以及人际关系等等,与此相关的是弄清在考虑范围内的每一个职业有哪些具体要求,有无发展前途,然后再提供指导。
就业指导的日常工作主要包括全面介绍职业选择中的问题、职业培训的多种途径、各类职业及其发展倾向(即所谓职业方向问题)等.就业指导不负责协助选定职业之后的落实问题,即协助介绍培训岗位、协助处理各种手续等.就业指导有一整套科学的工作方法.首先由劳动局下属的职业研究所对全国的、地区的以及国际劳动力市场和职业流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以便向每一个人提供其感兴趣的职业培训情况、选择职业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人力资源开发启示
德国经济实力居世界第三位,世界贸易量仅次于美国。
二战后,德国完全丧失了海外领地,而且国内市场狭窄、自然资源缺少,但德国人从一片废墟上重建家园,创造了著名的“经济奇迹”,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德国对人力资本的大力投资,通过投资提高了教育文化水平,形成了高素质的劳动者,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的高速发展。
一、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视
德国人认为,对教育的投资会得到比其他投资更大的回报率,所以人力投资总体上呈不断上升趋势。
而且,德国实行六岁到十八岁的义务教育,各公立学校也都实行免费,即使是私立学校也能得到各州政府的资助。
企业也同样重视雇员的再培训,认为企业的竞争力和高效率来源于员工,这种投资是一种战略性的投资,虽然短期内没有显著效益,但长期来看却会带来巨大的收益。
各企业都大力投资职业教育培训,德国就业人口的三分之二都参加过系统的职业培训,德国企业每年的职业培训费用相当于工资总额的4%。
二、科学规范的教育体系
德国通过不断变革完善教育事业,形成了与劳动市场紧密联结、符合市场需求,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为四大支柱的教育系统,保证了源源不断地输出高素质劳动力。
(一)因材施教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德国教育从初中阶段就开始分流学生,将中学分为国民普通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三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最适合的学校类型。
八成以上的学生上实科中学和普通中学,就读年限较短,可以尽早就业。
实科中学注重实践课教学,以技术理论和操作技术技能为核心,适合那些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喜欢动手的学生。
普通中学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为主,开设劳动理论课和劳动技能课,培养学生有一技之长。
另外两成对研究理论感兴趣的学生则选择上文理中学,毕业后可升入大学就读。
在德国最受社会欢迎且就业率最高的不是大学毕业生,而是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而大学毕业生失业者大有人在。
(二)世界闻名的“双轨制”职业教育。
德国的职业培训是其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中最有特色的地方,这一教育模式已在德国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和网络。
在德国历史上,这一培训模式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工业界就开始对青年工人进行大规模的培训。
二战后,为了重建经济,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职业培训的受训专业和考核标准,学徒工的培训对德国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准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正是依靠职业教育体系,才会出现战后的“经济奇迹”。
凡是初中毕业不再升学读书的学生,就业前必须接受两年半到三年的职业培训。
在其培训中,学校、企业各自负有明确的责任,在企业里学习实际操作,在学校里学习理论知识。
企业一般都大力投入对学徒工的培训,大型企业均建有自己的培训中心,徒工在这些培训基地会接受严格的职业训练。
期满后需经过严格的统考,合格者准予毕业,并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企业录用新工人也从经过培训的学员中挑选。
“双轨制”职业教育有以下特点:学校里的理论学习和企业中的技能实践相结合,学生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在校学生,又是工厂里的学徒工;国家和经济实体共同对职业教育的实施负责,联邦政府负责校外的职业教育,职业学校归各州政府管辖,经费由各州政府承担;职业教育内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密联系市场,使供需双方通过职业咨询、合同签约等手段密切联系起来的,使学生在参加双轨制教育前就以合同形式确定双向选择的结果,大大降低了德国青年人的失业率,同时安定了社会秩序。
但这种制度也有不足之处,一是过早的职教定向分流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不平衡;二是学校、企业各分两地,紧密联系难以充分实现。
(三)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
德国对广大就职后的企业员工继续培训也有很大投入,因为这是对企业人力资本的进一步投资,促进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也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对企业长期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大有裨益。
德国人还认识到工业现代化使工作岗位对人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要适应所从事的岗位工作,就得不断地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再培训,以增强就业转业的竞争能力;另外,企业主认识到职工素质的优劣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极为重要,因此他们在对职工进行再培训方面舍得投入。
企业职后继续培训渠道主要有:(1)开展日常在岗培训,着重提高员工适应新技术、新产品发展的岗位适应能力。
(2)企业自办培训中心进行脱产进修培训,培训计划由企业教育培训部门负责制定。
(3)产学合作进行培训,由企业直接向高校投资,高校则按照企业要求培训人才,或者联合举办各种培训班,以培训企业所需的各类人才。
德国的成人教育事业也极为发达,公民每年都有进修的机会,其成人教育的主要特点包括:(1)社会各方面参与成人教育。
(2)经费来自各个方面,包括联邦与州政府、企业界、个人等。
(3)重视实用性教学。
(4)现代科学技术的培训内容不断增加,新技术、新工艺、新科技的出现引起传统职业岗位的变化和工作内容的变化,要求人们进行相关的培训。
其成功之处在于建立起一整套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法律法规,有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及运行机制,还在于他们在企业职工培训方面的许多有效
措施和做法。
整个国民的素质通过继续教育和再培训,整体上很高。
三、德国人力资源开发外部机制和保障条件
(一)发达的人力资源市场。
德国人力资源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动,据统计,每年有700~800万人职业流动。
年流动率高达23%。
其人力资源市场是公开营业的常设机构,无论是职员的择业还是工人择业都统一在一个市场内。
全德各地的600多家人力资源市场上的人才供需信息已基本实现全国联网沟通。
德国职业介绍机构除了在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牵线搭桥之外,还提供培训、咨询、就职服务等各种服务,而且服务范围很大,不仅仅只局限于本州或本地区,而是立足本地、辐射全国。
其中,国家的职业介绍发挥了主渠道作用,国家有责任无偿地为劳动者介绍职业。
此外,德国企业在人员使用上都提倡公平竞争,不少企业招聘用人政策在内部职位竞争、择优上岗后,尚有空缺岗位再向社会招聘,一般有60~70%的岗位能从内部找到员工,从社会上招聘来的主要是大学毕业生、专家等。
(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德国实行社会福利市场经济制度,社会保障的历史由来已久,且有着一整套完整的社保制度。
第一,养老金保险。
法定的养老金保险是德国社会福利保障的支柱,它保证就业者退出职业生活之后能够保持适当的生活水平。
第二,医疗保险。
几乎所有的德国公民都参加医疗保险,保险费由投保者和雇主各付一半。
第三,事故保险。
在发生工伤事故以及职业病的情况下,法定的事故保险提供保护和帮助。
第四,社会救济金。
无力自助与无法获助者可得到社会救济金。
正是由于实施了如此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使人力资源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流动配置和利用,推动了德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三)规范的人力资源开发法规。
这方面的表现有:第一,涉及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主要方面都制定了法律条文,对人力资源的录用、考核、晋升、奖惩、培训、仲裁、工资福利、保护、退休等作了立法规定。
第二,详细确立和规定了与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有关的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法律地位、相互关系及各自应承担的职能内容,同时又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政府行使职能的运行方式,并十分注重职权运行过程的程序化。
第三,建立了一套专业化的司法组织,除设有普通法院外,还专门设立了对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实施法律保护监督的专业法院,以保障整个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规范运作和流畅运行。
四、德国人力资源开发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应该调整教育结构,加大教育分流力度,实行因材施教式教育。
长期以来,中学教育出现清一色的应试教育,使得所有学生不管是否适合上大学,全都往一个“独木桥”上挤,不仅造成了巨大的升学压力,也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学习借鉴德国分流模式和“双轨制”的职业教育体系,不同特点的学生进入不同类型的中学学习,使得理论学习和技术实践并重,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使部分有技术特长的学生及早服务社会。
同时,整个社会也应该转变观念,不能只重视大学而轻视专科学校或者职业技术学校,这样才能使不同类型的人才都能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第二,人力资源培育和配置体制应该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联系,做到有的放矢。
目前,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都没有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许多专业和课本显得相对陈旧,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不成比例,导致大批学生毕业即失业,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另外,要规范人才市场的运作和机制设置,借鉴德国人才市场的经验,在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紧密联系劳动力供需双方,而且要争取扩大服务范围,不仅立足本地,更要辐射全国,使得人力资源能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
第三,尝试建立行会,用以带动职业教育。
当前,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许多产业主管部门已经撤销,但经济与职业教育的紧密联系不会被切断。
所以,可以在政府宏观管理职业教育条件下,进行一批行业协会试点,发挥政府和企业的中介作用;学习和借鉴德国行业协会组织实施职业教育的经验,探索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