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6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C.森林大量减少
D.臭氧层破坏
2.下列关于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的叙述,正确的 是( )
A.加大科技投入,发展集约化乳畜业 B.开展国际合作,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业 C.控制人口数量,发展节水农业 D.兴建水利工程,引进高产水稻品种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区气候较干旱,主要 生态环境问题是过度放牧和农垦导致土地荒漠化。第2题,该 地区气候干旱,经济水平落后,人口较多,所以要采取开展国 际合作、控制人口数量、发展节水农业、合理放牧等措施。
3.我国所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有( ) A.以农村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在迅速蔓延 B.庞大的人口压力 C.自然资源总量少 D.自然灾害频繁 【答案】B 【解析】我国资源总量多,虽然自然灾害频繁,但我国可 通过各种手段控制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面临生存和发展的 巨大压力主要是人口数量多,压力大;我国环境污染是以城市 为核心迅速蔓延。
2.教材第104页 图6.15 留民营村生态农业综合循环利 用关系示意
解读说明:图中为北京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这种农业按 照生态学原理,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大力植 树造林,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图中的生态农 业循环模式中的核心纽带为沼气池。因为沼气池充分利用了生 产过程的废料,实现了清洁生产,减少了浪费和污染,而且很 好地实现了生态循环。
业的可持续发展。
清洁生产过程中不会产生废弃物,符合可持续发 展要求。你对这种说法是如何认识的?
【答案】清洁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但清洁生产是相 对的,是与现行的技术和产品相比较而言的。随着经济发展和 技术更新,清洁生产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清 洁生产过程中也有废弃物产生,只是相对而言废弃物较少。
2019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27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61张PPT)
目录
考点一 环境问题成因及表现
4.环境问题的区域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与人类居住地的 地区 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过分集中,造成污染物的集中 乡村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 资源利用的方式不当或者强度过大 地区 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等 发展 中国 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 家 一般都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 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 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 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 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过度消耗资源
典型案例
水资源短缺 资源 短缺 土地资源短缺 能源短缺
华北平原的春旱 耕地减少、草场退化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 缺
11
目录
考点一 环境问题成因及表现
3.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表现
全球 变暖
臭氧层 破坏
原因
自然:气候的变化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乱砍 滥伐森林 自然:太阳活动 人为: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等酸性气体
目录
考点一 环境问题成因及表现
类题通法----环境问题类型的判断方法
根据各类型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判断: (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2)生态破坏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系统某一组成部分的功能遭到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的影 响,导致系统本身按正常规律运行的能力减弱,异常变化增多,整个生态系统的发 展呈现出越来越不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甚至生存的趋势。
典例或分布
全球气温升高 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 臭氧层空洞
酸雨
世界:西欧、北美、日本 中国:南方地区
考点一 环境问题成因及表现
4.环境问题的区域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与人类居住地的 地区 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过分集中,造成污染物的集中 乡村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 资源利用的方式不当或者强度过大 地区 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等 发展 中国 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 家 一般都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 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 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 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 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过度消耗资源
典型案例
水资源短缺 资源 短缺 土地资源短缺 能源短缺
华北平原的春旱 耕地减少、草场退化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 缺
11
目录
考点一 环境问题成因及表现
3.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表现
全球 变暖
臭氧层 破坏
原因
自然:气候的变化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乱砍 滥伐森林 自然:太阳活动 人为: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等酸性气体
目录
考点一 环境问题成因及表现
类题通法----环境问题类型的判断方法
根据各类型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判断: (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2)生态破坏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系统某一组成部分的功能遭到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的影 响,导致系统本身按正常规律运行的能力减弱,异常变化增多,整个生态系统的发 展呈现出越来越不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甚至生存的趋势。
典例或分布
全球气温升高 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 臭氧层空洞
酸雨
世界:西欧、北美、日本 中国:南方地区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优质课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PPT
(1)说出图中箭头A、B所表示的出现环境问题的两个主要 原因。 答案:A: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 能力;B:人类的经济活动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 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 和生态破坏三方面,请列举常见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 象。 答案:环境污染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 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等。生态破坏主要 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D.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农田土壤
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2)下列污染物与图中②环境问题无关的是
()
汽车排放废气
D.建筑工地扬尘
审题能力培养 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图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
信息提取 人类应对气候变暖的时间即将耗尽,科学家呼吁“别再烹煮地球”,倡导“低碳”理念。
C.人口剧增和错误的认识
解析:第1题,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 是因为资源满足不了人类的需求,此外人类不合理地利用 资源,使资源遭到了破坏,也加剧了这一矛盾。第2题,人类 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一方面是由于人口的剧增,需 要更多的资源来维持人类的生存;另一方面还与人类的错 误认识有关,人类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 答案:1.A 2.C
②表示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 废弃物 。 ③表示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 影响 。 ④表示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 反馈 作用。
2.阅读教材第97页第2段正文内容和图5.3,说明环境问题产 生的原因。 (1)环境的净化能力。 ①在正常情况下,对于人类 合理 和 适度 的索取,自然环境 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 ②对于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自然环境也具有一定的 容纳 、 分解和 清除 等作用。
新教材2023版高中地理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__可持续发展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特色
基础设施
(2)发展绿色经济 ①内容:_经__济__发__展_、环境保护、社会包容,强调_节_能__减__排__、资源高 效利用和社会公平。
能源
碳 污染物
消耗
(3)提倡可持续消费 ①可持续消费的倡议:建立简约适度、_绿__色__低__碳_的生活方式,反对 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干洗
耗能
应季
骑车 合乘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
持续性 原则
限的,人类的经济 活动和社会发展必 须保持在资源和环
境的承载力之内
各国共同参与经济
共同性 原则
发展和环境保护, 地区决策和行动应 该有助于实现全球
整体的协调
人类应做到合理利用一切 自然资源,保持合理的人 口规模,处理好经济发展 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 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 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 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 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 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学法指导】 巧解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重点理解公平性原则、不要把公平 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 而后者强调全球是一个整体。
公平性——人人平等,万物均衡(侧重的是“权利”)。 持续性——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侧重的是“发展”)。 共同性——天下兴亡,人人有责(侧重的是“义务”)。
生态 经济 社会
公平性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政府—企业—公众在可持续发展实施中的关系
监管企业
政策、立法、标准
约束和引导 监督企业行为
2.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消除贫困 ①原因 a.贫困是许多发展中国家_环__境_恶__化__的根本原因。 b.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实现__可__持_续__发__展___的障碍。
基础设施
(2)发展绿色经济 ①内容:_经__济__发__展_、环境保护、社会包容,强调_节_能__减__排__、资源高 效利用和社会公平。
能源
碳 污染物
消耗
(3)提倡可持续消费 ①可持续消费的倡议:建立简约适度、_绿__色__低__碳_的生活方式,反对 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干洗
耗能
应季
骑车 合乘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
持续性 原则
限的,人类的经济 活动和社会发展必 须保持在资源和环
境的承载力之内
各国共同参与经济
共同性 原则
发展和环境保护, 地区决策和行动应 该有助于实现全球
整体的协调
人类应做到合理利用一切 自然资源,保持合理的人 口规模,处理好经济发展 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 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 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 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 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 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学法指导】 巧解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重点理解公平性原则、不要把公平 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 而后者强调全球是一个整体。
公平性——人人平等,万物均衡(侧重的是“权利”)。 持续性——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侧重的是“发展”)。 共同性——天下兴亡,人人有责(侧重的是“义务”)。
生态 经济 社会
公平性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政府—企业—公众在可持续发展实施中的关系
监管企业
政策、立法、标准
约束和引导 监督企业行为
2.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消除贫困 ①原因 a.贫困是许多发展中国家_环__境_恶__化__的根本原因。 b.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实现__可__持_续__发__展___的障碍。
2020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2.6.1人地关系与环境问题课件新人教版
关键能力
能力 人地关系及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分析
(2015·北京)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 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 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 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 3 767 米)。据此,回答下题。
1.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
破坏 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空出现臭氧空洞
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世界:西欧、北
酸雨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 美、日本;中国:
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南方地区
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一般可分为政策、法规性的措施,工程、技术类的措施,
宣传、教育类的措施等,应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分析。具体分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 的协调发展
第一讲 人地关系与环境问题
考纲呈现
考情统计
素养目标
综合思维:从时空综合的角度
1. 人 地 关 系
认识区域环境问题的分布差
思 想 的 历 史 2015·课 标 全 国 异,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区
演变
Ⅱ·T37(3)、(4) 域环境问题的成因
2.人类所面 乌梁素海水污染 人地协调观:结合区域环境问
环境污染 (2018·安徽江淮十校三模)洋垃圾,指进口固体废弃物,有 时又特指以走私、夹带等方式进口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或 未经许可擅自进口属于限制进口的固体废弃物。中国曾是全球 最大的“洋垃圾”进口国,洋垃圾的进口热潮开始于20世纪 末。2017年7月18日,中国正式通知世界贸易组织,从2017年年 底开始将不再接收外来垃圾,包括废弃塑胶、纸类、废弃炉渣
临 的 主 要 环 的原因及措施 题,通过原因分析探究环境问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PPT
中国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
▪庞大的人口压力
人口基数大 人口增长快
1/4的新增产值用来 养活新增加的人口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人口压力大
中国人口=俄罗斯+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 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罗马尼亚+越南+ 澳大利亚+荷兰+葡萄牙+比利时+瑞士+瑞典 +…………(31个国家总人口)
生存权和发展权。代内公平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必要 前提。
“给蛇让道”是有必要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公平性 原则,它包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即人类的发展不应 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人类发展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这种利用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 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要排放到环境中。
——环境的自净能力
2、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表现
(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
①产生: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 生速度。
②表现:a.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 b.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环境污染
①产生: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 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
读P93图6.7“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区粮食不足,单产不高,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扩大耕 地面积可提高粮食产量。
2.人们主要通过围垦湖海、填塘塞河、开垦草场、牧业缩小、毁林 开荒、破坏植被的方式扩大耕地面积的。例如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人口增长较 快,对土地的压力较大,农民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主要 采取了向陡坡地、林地、草地要粮的措施,造成植被的破坏,形成严重的水 土流失。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与发展教学课件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
日本水俣病事件 1953-1961年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
日本米糠油事件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活动 认识过度垦荒带来的环境影响
人类对环境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就会得到环境对人类的相应反馈,例如,人 们过度垦荒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恶化,这种状况又进一步加剧了人地矛盾,甚至使 人类陷入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中。
一、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环境 影响
人类社会
物质
废弃物
能量
影响
环境
讨论:图中外环和内圆分别表示的 是什么?箭头呢?
人类与环境之间形成对立统 一的关系,它们是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的。
A、工业“三废”的排放 C、土地荒漠化
B、洪涝灾害 D、开垦草原
一、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 的再生速度时:
利用资源的方式 不当或强度过大
⑵不同国家环境问题的表现也不同
发达国家 表现 环境污染为主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更加 严峻)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都 很严重
主要 过分消耗资源带来 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
体现 的环境影响
双重压力
原因
发达国家不但消耗了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资 源;将污染转嫁给发 展中国家
①人口快速增长和发展过 程中产生环境问题
北海和地中海的水污染是过量的工业污 染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海洋造成的。 影响:海域水体富营养化;海洋生物多 样性减少;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 破坏海滨旅游景区的环境等
2.图示哪些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 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过度砍伐雨林—二氧化碳增 多—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共79张PPT)
01
板块一 基础全面梳理 主干扫描 自主导学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 的观点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人地关系思 历史时期
想
人地关系
采集渔猎 崇拜自然 原始的平衡关系
农业文明 改造自然
对抗性 增强,环 境遭到破坏
工业文明
全面不协调,人地矛 征服 自然
盾激化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3.黄淮地区冬季霾日数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力之间 的关系是( )
A.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风力越小,霾日数越多 B.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相对湿度越大,霾日数越少 C.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霾日数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 D.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霾日数与风力相关性增强
解析 图中显示,在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冬季霾日 数与风力呈明显负相关,故风力越小,霾日数越多,A 正 确。注意正相关说明变化一致,负相关说明变化不一致, 相关系数绝对值越大说明相关性越大。
2.影响长江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径流量
D.污染物来源
解析 图中显示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夏秋季多、冬春 季少,刚好与长江径流量变化情况一致,说明直接因素是 径流量。
[2016·石家庄一模]霾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 粒(如灰尘、粉尘、盐粒等)或气溶胶粒子(如硫酸、硝酸、有 机碳氢化合物等)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 到 10 km 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能导致空气质量逐渐恶化。 下图示意黄淮地区 1971~2001 年冬季霾日数与降水量、相 对湿度和风力之间的相关系数。据此完成 3~4 题。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不要把公平性原则与 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 而后者强调全球一个整体。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ppt1 人教课标版
第4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活动1(P102):①提升地理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②了 解我国人口政策的三个层次;③感悟正确处理人口、资源、 环境三者关系的重要性。 活动2 (P103): ①提升地理信息的处理能力、分析实际问 题的能力;②了解“清洁生产”或“循环经济”的含义和特 点;③理解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特点。 活动3~6 (P101~107): ①了解不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的相关措施;②提升地理信息的收集与分析能力;③具备分 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7(P107):①认识“从我做起”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有 效途径之一;②形成环保意识。
学 法
区域可持续发展(必修Ⅲ)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 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 2.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 件…… 3.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 局…… 4.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 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5.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 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清洁生产是一种综合性、预防性的环境管理战略,其 目的就是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业产品和服务以及它们 所需要的生产、分配和服务过程中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从 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产 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从厂址布局、温室气体排放到生产 结果都是可持续从观念走向实践的一种体现。
某酒精厂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
落实 达成
b
a a b b
4协调 人地关 系的主 要途径
▲8.转变发展模式 ①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及后果 ②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
▲9.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人类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10.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协调人地关系的四对基本关系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优质课课件
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1.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
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
社会系统 (含人口、科技)
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人的管理调控
经济系统
生态系统 (含资源)
3.三个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同代人之间 代际之间 物种之间 地区之间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教学目的: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 环境问题。了解环境问题的分布,分析其产 生原因 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丰富内涵和原 则。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
阶 时 段 期
崇拜自然
采猎文明
3.三个基本原则 (2)持续性原则
经济活动 社会发展
合理开发和利用 ——自然资源
保持适度规模 ————人口
保持在资源和环境 的承载能力之内 处理好关系 ——经济与环境
3.三个基本原则 (3)共同性原则
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 性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 性问题。 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 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 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⑵生态破坏:
环境问题的表现 —— 环境污染
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 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 交通工具、工业生产等 大气污染(酸雨、烟雾) 水体污染 土壤污染(酸化、盐碱化) 噪声污染
放射性物质的泄漏
生活垃圾大量堆积等
放射性污染(核辐射)
固体废弃物污染
环境问题的表现 —— 生态破坏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经历的四个阶段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江苏省新教材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专题人地协调观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哥伦比亚河流域为鲑鱼、北美西鲱等5种溯河产卵的鱼类提供栖息地,这些 鱼类在淡水河及其支流中产卵,幼鱼在河水中生长1—2年后降河出海并在海中 成熟,然后成鱼再返回出生地产卵,如此循环往复。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哥伦 比亚河大规模开发水电,流域内鱼类数量大幅度减少。
材料二 哥伦比亚河流域等高线地形图
核心素养专题——人地协调观
1.人地协调观:
含义 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
形式
论述对于流域的影响 (2)结合资料,分析影响环境变化的人类活动
2.具体案例: 材料一 哥伦比亚河为北美洲西部大河之一,源出加拿大南部落基山脉,西南流 经美国,注入太平洋。20余座水电工程位于哥伦比亚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斯内 克河上,提供了本地区65%的电力需求,并有防洪、航运、娱乐、鱼类及野生动 物繁殖栖息、城镇及工业供水、灌溉等效益。
材料二 哥伦比亚河流域等高线地形图
核心素养专题——人地协调观
1.人地协调观:
含义 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
形式
论述对于流域的影响 (2)结合资料,分析影响环境变化的人类活动
2.具体案例: 材料一 哥伦比亚河为北美洲西部大河之一,源出加拿大南部落基山脉,西南流 经美国,注入太平洋。20余座水电工程位于哥伦比亚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斯内 克河上,提供了本地区65%的电力需求,并有防洪、航运、娱乐、鱼类及野生动 物繁殖栖息、城镇及工业供水、灌溉等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_______
乙 : ________
丙 : ________
丁:
(2)图中①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2分) (3) 简述黑河地区人地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协调措施。 (4 分)
1. 答题实录
2. 失分分析
(1)第(1)题,考生不能根据事物的变化过程判断识别所表示的是何种因
素。 (2)第(2)题,没有弄清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判断各因素之间的前后因 果关系。 (3)第(3)题,失分原因是审题不细,答题不全面,漏答协调措施。
解答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路
(1)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 首先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资料判断出该环境问题 是什么,属于哪种类型(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它的表现特征、 分布等。每类环境问题都有不同的表现、分布等特征。弄清环
境问题的类型,便容易与自己已有的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结构
进行联系。 (2)成因分析 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 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因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
应 用 提 升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年在北京延庆县试种并扩大新型品种“水 果玉米”的种植。该品种生长周期短,甜度高,农民收益 大。每年7月到10月,大批市民慕名前来采摘,已形成当 地特色的休闲农业。当地政府及农业机构为农户提供种子、 技术、销售服务,推动该项特色产业发展。
材料二
下表为延庆县与北京城区气候资料比较表。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技法点拨
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差异 项目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资源输入减量化,集 约利用 多次利用,利用率高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 合
资源利用方式
资源利用率 废弃物处置 物质流动 结果
源造成的。但也不要忽略自然原因。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
的解决。
(3)后果与危害
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
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 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等。
(4)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针对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一 般可从政策、法规性措施,工程、技术类措施,宣传、教育类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知识必备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在目前以经济发展为重要 任务的阶段,面临更多的压力,更有必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其必然性和途径分析如下。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落实体验
3.[2013·福建文综,1~2]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 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1)~(2)题。
答卷现场系列——考生失分原因例析
【热考秀】 黑河发源于祁连山,流经河西走廊,最终注
入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的居延海。读“黑河流域生态系统结构 模式图”,回答问题。(10分)
(1) 图中甲~丁空格表示如下的内容:用水增加、耕地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入境水流减少,请对应填出。(4分)
甲 : ________
C
)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
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
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3)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A.赤道附近 C.中、低纬近海
C )
B.大洋中部 D.高纬近海
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分析
知识必备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可持续发展
实施的前提是明确其内涵和原则,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2)给出限定条件,比如“与××相比,评价其优势 或者不足”或“从××方面进行评价”或“从××角度说 明”。这类设问分析思路同第一种,但要注意审题,抓住 限定词,是评价利还是弊,是对比分析还是没有限定,是 从哪方面进行评价等,这样就缩小了答题范围。“与×× 相比,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就要先注意前者的优势或 者不足,然后对比分析要评价事物的优势或者不足。
(1)1995 ~ 2010 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其代价有 ( 双选 )
(
AB
)
B.大量排放污染物 D.人口增长缓慢
A.大量消耗资源 C.科教投入不足
(2)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大力加强 (双选)( CD ) A.社会保障建设 C.农业基础建设 B.经济基础建设 D.生态与环境建设
考点三
措施等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
落实体验
1.[2013·大纲全国卷,7~9]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 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 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1)~(3)题。 (1)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B )
A.重金属盐
C.固体废弃物
B.氮、磷营养物
D.泄漏的石油
(2)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材料三
图为延庆县玉米园和养牛场生产示意简图。
(1)依据材料,说明延庆县适合“水果玉米”种植的 气候条件。并简述该地区“水果玉米”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的社会经济原因。 (2)从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说明延庆县发展“水果 玉米”采摘观光业的优势条件。 (3)根据图中所给信息,说出此种农业生产模式对当 地发展的积极意义。
3. 正确答案 (1) 地下水位下降 耕地减少 用水增加 入境水流减少
(每空1分,计4分)
(2)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2分)
(3)问题:在干旱地区,由于人口的增加,对当地生态系统 进行了超过其承载能力的开发,致使各类生态系统向着不利于 营造防护林带、流域内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问题
人类的方向发展,产生了恶性循环。措施: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1)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A.河套平原
) B.黄淮平原
C.辽东丘陵
D.闽浙丘陵
)
(2)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①提高经济效益
促进民居集中 A.①② C.②③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
B.①③ D.②④
【了解意图】
本题通过对循环农业模式图的判读,旨在考查学生对图表信息的提取 及区域农业区位的分析能力。以循环农业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农业 可持续发展意义的解读能力。
粗放利用
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 污染物和废弃物大量排 放 物质单向流动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 来环境问题
落实体验
2.[2013·江苏地理,19~20]《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 告》提出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报告以 1995 年全国可持续 读图回答(1)~(2)题。
发展能力指数为100,下图表示2010年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
和措施各2分,计4分)
第25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015·权威预测 ]
2015年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仍会以区
域图、关联图及文字数据材料为线索,关注环境问题和可持续
发展,考查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型以选择题和综合题并重。
教材基础夯实
知识结构
核心要点研究
考点一 环境问题成因及表现的分析
1.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 2.准确把握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原因) 3.环境问题表现的地域差异
[答案] (1)气候条件: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社 会经济原因:市场需求扩大,政策引导力度增强。
(2)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吸引力强;客源市场大;交 通便利(或交通通达性好)。
(3)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减少化肥的使用,减 轻对环境的污染;沼气给农户,可解决农村的生活用能, 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产品产出,提高农民收入。
【获取信息】
【答案】 (1)D
(2)B
学科素能培优
答题模板 地理评价说明型 方 法 技 巧 评价说明型设问一般有两种情况:
(1)要求直接评价某个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包括评价地理 事象的影响、区位条件或发展条件等。此类设问一般从两方 面进行分析:①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针对 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②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利弊。影响 类的问题可以从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加以分析; 而区位问题或发展条件评价类问题,可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 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乙 : ________
丙 : ________
丁:
(2)图中①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2分) (3) 简述黑河地区人地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协调措施。 (4 分)
1. 答题实录
2. 失分分析
(1)第(1)题,考生不能根据事物的变化过程判断识别所表示的是何种因
素。 (2)第(2)题,没有弄清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判断各因素之间的前后因 果关系。 (3)第(3)题,失分原因是审题不细,答题不全面,漏答协调措施。
解答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路
(1)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 首先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资料判断出该环境问题 是什么,属于哪种类型(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它的表现特征、 分布等。每类环境问题都有不同的表现、分布等特征。弄清环
境问题的类型,便容易与自己已有的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结构
进行联系。 (2)成因分析 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 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因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
应 用 提 升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年在北京延庆县试种并扩大新型品种“水 果玉米”的种植。该品种生长周期短,甜度高,农民收益 大。每年7月到10月,大批市民慕名前来采摘,已形成当 地特色的休闲农业。当地政府及农业机构为农户提供种子、 技术、销售服务,推动该项特色产业发展。
材料二
下表为延庆县与北京城区气候资料比较表。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技法点拨
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差异 项目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资源输入减量化,集 约利用 多次利用,利用率高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 合
资源利用方式
资源利用率 废弃物处置 物质流动 结果
源造成的。但也不要忽略自然原因。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
的解决。
(3)后果与危害
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
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 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等。
(4)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针对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一 般可从政策、法规性措施,工程、技术类措施,宣传、教育类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知识必备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在目前以经济发展为重要 任务的阶段,面临更多的压力,更有必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其必然性和途径分析如下。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落实体验
3.[2013·福建文综,1~2]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 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1)~(2)题。
答卷现场系列——考生失分原因例析
【热考秀】 黑河发源于祁连山,流经河西走廊,最终注
入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的居延海。读“黑河流域生态系统结构 模式图”,回答问题。(10分)
(1) 图中甲~丁空格表示如下的内容:用水增加、耕地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入境水流减少,请对应填出。(4分)
甲 : ________
C
)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
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
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3)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A.赤道附近 C.中、低纬近海
C )
B.大洋中部 D.高纬近海
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分析
知识必备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可持续发展
实施的前提是明确其内涵和原则,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2)给出限定条件,比如“与××相比,评价其优势 或者不足”或“从××方面进行评价”或“从××角度说 明”。这类设问分析思路同第一种,但要注意审题,抓住 限定词,是评价利还是弊,是对比分析还是没有限定,是 从哪方面进行评价等,这样就缩小了答题范围。“与×× 相比,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就要先注意前者的优势或 者不足,然后对比分析要评价事物的优势或者不足。
(1)1995 ~ 2010 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其代价有 ( 双选 )
(
AB
)
B.大量排放污染物 D.人口增长缓慢
A.大量消耗资源 C.科教投入不足
(2)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大力加强 (双选)( CD ) A.社会保障建设 C.农业基础建设 B.经济基础建设 D.生态与环境建设
考点三
措施等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
落实体验
1.[2013·大纲全国卷,7~9]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 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 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1)~(3)题。 (1)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B )
A.重金属盐
C.固体废弃物
B.氮、磷营养物
D.泄漏的石油
(2)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材料三
图为延庆县玉米园和养牛场生产示意简图。
(1)依据材料,说明延庆县适合“水果玉米”种植的 气候条件。并简述该地区“水果玉米”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的社会经济原因。 (2)从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说明延庆县发展“水果 玉米”采摘观光业的优势条件。 (3)根据图中所给信息,说出此种农业生产模式对当 地发展的积极意义。
3. 正确答案 (1) 地下水位下降 耕地减少 用水增加 入境水流减少
(每空1分,计4分)
(2)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2分)
(3)问题:在干旱地区,由于人口的增加,对当地生态系统 进行了超过其承载能力的开发,致使各类生态系统向着不利于 营造防护林带、流域内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问题
人类的方向发展,产生了恶性循环。措施: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1)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A.河套平原
) B.黄淮平原
C.辽东丘陵
D.闽浙丘陵
)
(2)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①提高经济效益
促进民居集中 A.①② C.②③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
B.①③ D.②④
【了解意图】
本题通过对循环农业模式图的判读,旨在考查学生对图表信息的提取 及区域农业区位的分析能力。以循环农业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农业 可持续发展意义的解读能力。
粗放利用
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 污染物和废弃物大量排 放 物质单向流动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 来环境问题
落实体验
2.[2013·江苏地理,19~20]《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 告》提出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报告以 1995 年全国可持续 读图回答(1)~(2)题。
发展能力指数为100,下图表示2010年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
和措施各2分,计4分)
第25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015·权威预测 ]
2015年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仍会以区
域图、关联图及文字数据材料为线索,关注环境问题和可持续
发展,考查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型以选择题和综合题并重。
教材基础夯实
知识结构
核心要点研究
考点一 环境问题成因及表现的分析
1.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 2.准确把握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原因) 3.环境问题表现的地域差异
[答案] (1)气候条件: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社 会经济原因:市场需求扩大,政策引导力度增强。
(2)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吸引力强;客源市场大;交 通便利(或交通通达性好)。
(3)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减少化肥的使用,减 轻对环境的污染;沼气给农户,可解决农村的生活用能, 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产品产出,提高农民收入。
【获取信息】
【答案】 (1)D
(2)B
学科素能培优
答题模板 地理评价说明型 方 法 技 巧 评价说明型设问一般有两种情况:
(1)要求直接评价某个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包括评价地理 事象的影响、区位条件或发展条件等。此类设问一般从两方 面进行分析:①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针对 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②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利弊。影响 类的问题可以从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加以分析; 而区位问题或发展条件评价类问题,可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 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