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度地》全文阅读

合集下载

管仲的水利思想

管仲的水利思想

管仲的水利思想作者:***来源:《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0年第11期管仲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还是著名的治水专家,治水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就是由管仲首次提出。

管仲认为,治水要根据不同水源的特点,因势利导,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兴利除害,使其为灌溉和航运服务。

治理水害必须防患于未然,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管仲的治水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管仲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他的水利思想,主要分布在《管子》一书的《牧民》《立政》《乘马》《水地》《五辅》《度地》《地员》等7篇中,内容涵盖治国与治水、水行政管理、水的哲学、水的自然现象等。

管仲的水利思想,宏观层面涉及国家与地方管理体制,微观细致到水管理者的职责,而治水与治国与社会管理更是充满了哲学思辨。

治国与治水相关论春秋战国时期,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思想文化得到了繁荣,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水利事业也得到了大发展,水利工程普遍兴修,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诸侯国纷纷崛起,争夺霸主地位,首先建立霸业的就是齐桓公。

正是他任用管仲,并采用了管仲对于治水的建议。

正如《管子·度地》所说:“桓公曰:‘善。

仲父之语寡人毕矣,然则寡人何事乎哉?亟为寡人教侧臣。

’”同时,齐桓公也在政治、经济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国力强盛,“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齐国从重视水利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治水到治国,从治国到国家强大,雄踞霸主地位,为春秋战国后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思想和物质的条件,其中水利是重要的条件之一。

《管子·度地》中,通过管仲与齐桓公治理国家的对话,阐释如何治水,并论及两者的关系。

管仲首先立论:“故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

”桓公问何为五害?管仲对曰:“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风雾雹霜,一害也;厉,一害也;虫,一害也。

此谓五害。

五害之属,水最为大。

五害已除,人乃可治。

”即水、旱、风雾雹霜、瘟疫、虫为五害,五害之中,以水害为最大。

管仲--五 辅 第 十

管仲--五 辅 第 十

【五輔第十】古之聖王,所以取明名廣譽,厚功大業,顯於天下,不忘於後世,非得人者,未之嘗聞。

暴王之所以失國家,危社稷,覆宗廟,滅於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嘗聞。

今有士之君,皆處欲安,動欲威,戰欲勝,守欲固,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諸侯。

而不務得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國亡,故曰:人不可不務也。

此天下之極也。

曰:然則得人之道,莫如利之。

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故善為政者,田疇墾而國邑實,朝廷閒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止,倉廩實而囹圄空,賢人進而奸民退,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諂諛。

其士民貴武勇而賤得利。

其庶人好耕農而惡飲食。

於是財用足,而飲食薪菜饒。

是故上必寬裕,而有解舍。

下必聽從,而不疾怨。

上下和同,而有禮義,故處安而動威,戰勝而守固,是以一戰而正諸侯。

不能為政者,田疇荒而國邑虛,朝廷兇而官府亂。

公法廢而私曲行,倉廩虛而囹圄實,賢人退而奸民進,其君子上諂諛而下中正,其士民貴得利而賤武勇,其庶人好飲食而惡耕農,於是財用匱而食飲薪菜乏,上彌殘苟,而無解舍,下愈覆鷙而不聽從,上下交引而不和同,故處不安而動不威,戰不勝而守不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國亡,故以此觀之,則政不可不慎也。

德有六興,義有七體,禮有八經,法有五務,權有三度,所謂六興者何?曰:辟田疇,利壇宅。

修樹蓺,勸士民,勉稼穡,修牆屋,此謂厚其生。

發伏利,輸墆積修道途,便關市,慎將宿,此謂輸之以財。

導水潦,利陂溝,決潘渚,潰泥滯,通鬱閉,慎津梁,此謂遺之以利,薄徵斂,輕征賦,弛刑罰,赦罪戾,宥小過,此謂寬其政。

養長老,慈幼孤,恤鰥寡,問疾病,弔禍喪,此謂匡其急。

衣凍寒。

食飢渴,匡貧窶,振罷露。

資乏絕,此謂振其窮。

凡此六者,德之興也。

六者既布,則民之所欲,無不得矣。

夫民必得其所欲,然後聽上,聽上,然後政可善為也,故曰德不可不興也。

曰:民知德矣,而未知義,然後明行以導之義,義有七體,七體者何?曰:孝悌慈惠,以養親戚。

恭敬忠信,以事君上。

中正比宜,以行禮節。

管子·轻重丁(2)全文

管子·轻重丁(2)全文

管子·轻重丁(2)全文【译文】桓公说:我需要办理的事情很多,只好派官向富商蓄贾和高利贷者征收赋税,来帮助贫民和农夫维持农事。

但若改变这种办法,还有别的出路么?管仲回答说:只有运用号令来改变这种办法才行。

桓公说:具体做法如何?管仲回答说:请把宾须无派到南方,隰朋派到北方,宁戚到东方,鲍叔到西方。

四人的派遣一定下来,我就对他们宣布号令说:你们都去为国君调查四方各放贷地区的情况,调查那里负债的人有多少于家,回来向我报告。

鲍叔驰到了西方,回来报告说:西部的百姓,是住在济水周围、大海附近、草泽之地的百姓。

他们以渔猎打柴为生。

那里的高利贷者多的放债有干钟粮食,少的有六、七百钟。

他们放债,,借出一钟粮食收利一钟。

那里借债的贫民有九百多家。

宾须无驰车去了南方,回来报告说:南方的百姓,是住在山上谷中、登山下谷的百姓。

他们以砍伐木材,采摘橡栗,并从事狞猎为生。

那里的高利贷者多的放债有一千万,少的有六、七百万。

他们放债,利息柑当百分之五十。

那里借债的贫民有八百多家。

宁戚驰车去了东方,回来报告说;东方的百姓,是居山靠海,地处山谷,上山伐木,并从事渔猎的百姓。

他们以纺织葛藤粗线为生。

那里的高利贷者有丁、惠、高、国四家,多的放债有五干钟粮食,少的有三干钟。

他们放债,是借出一钟粮食,收到五釜。

那里借债的贫民有八、九百家。

隐朋驰车到了北方,回来报告说:北方的百姓,是住在水泽一带和大海附近,从事煮盐或在济水捕鱼的百姓。

他们也依靠打柴为生。

那里的高利贷者,多的放债有一千万,少的有六、七百万。

他们放债,利息相当百分之二十。

那里借债的贫民有九百多家。

上述所有高利贷者,共放债三千万钱,三千万钟左右的粮食。

借债贫民三千多家。

四位大臣报告完毕,管仲说:不料我国的百姓等于一国而有五个国君的征敛,这样还想国家不穷,军队不弱,怎么可能呢?桓公说:有办法解决么?管仲说:只有运用号令来改变这种情况才行。

请命令前来朝拜贺献的,都须献来织有枝兰鼓花纹的美锦,美锦的价格就一定上涨十倍。

管仲的著作管子地员篇中有什么记载

管仲的著作管子地员篇中有什么记载

管仲的著作管子地员篇中有什么记载在春秋时期管仲的著作《管子·地员篇》中就有“(三分损益法)”的记载,这是以数学的方法求得五声、七声音阶和十二律的理论。

三分损益法是古代中国发明制定音律时所用的生律法。

根据某一标准音的管长或弦长,推算其余一系列音律的管长或弦长时,须依照一定的长度比例,三分损益法提供了一种长度比例的准则。

中国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创造。

秦以前,中国已创造了乐器和乐曲,发明了乐律。

汉唐盛世,中国音乐以歌舞音乐见长;宋元以后,则以戏曲音乐为主。

当今世界公认的音乐律制,如五度相生律(中国称三分损益律)、纯律及平均律,中国皆独立发明。

三分损益法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管子·地缘篇》,是同关于宫、徵、商、羽、角五音的记载联系在一起的;到《吕氏春秋·音律篇》,又开始与关于黄钟、林钟等十二律长度规范的记载联系在一起。

按三分损益法生律的次序,求上方五度音之律,古代称为“下生”;求下方四度之律,古代称为“上生”。

从一律出发,下生5次,上生6次,便可得出十二律。

但《吕氏春秋》只有生律方法而无具体数据,《淮南子》后者延续这个方法并计算了十二音的数据。

然而这些数据于生律方法不尽相符。

通过分析,可以解释《淮南子》中所呈现的这个矛盾,其实更符合书中所阐释的哲学观。

过去学界认为在自先秦以来浩繁的乐律学文献中,这组数据是
个孤例,1985年发现的天水放马滩秦简,则不仅为淮南律数提供了更早的源头,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已经拥有的乐律学认识。

度地第五十七-作文

度地第五十七-作文

度地第五十七昔者,桓公问管仲曰:寡人请问度地形而为国者,其何如而可?管仲对曰:夷吾之所闻,能为霸王者,盖天子圣人也。

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

乡山,左右经水若泽。

内为落渠之写,因大川而注焉。

乃以其天材、地之所生,利养其人,以育六畜。

天下之人,皆归其德而惠其义。

乃别制断之,州者谓之术,不满术者谓之里。

故百家为里,里十为术,术十为州,州十为都,都十为霸国。

不如霸国者,国也。

以奉天子,天子有万诸侯也,其中有公侯伯子男焉。

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

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郭外为之土阆,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命之曰金城。

树以荆棘,上相穑著者,所以为固也。

岁修增而毋已,时修增而毋已,福及孙子,此谓人命万世无穷之利,人君之葆守也。

臣服之以尽忠于君,君体有之以临天下,故能为天下之民先也。

此宰之任,则臣之义也。

故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人乃终身无患害而孝慈焉。

译文从前,桓公曾问管仲说:请问勘察地势建立都城的工作,应如何进行为好?管仲回答说:就我所知,能成王霸之业的,都是天下的圣人。

圣人建设都城,一定选在平稳可靠的地方,又是肥饶的土地,靠着山,左右有河流或湖泽,城内修砌完备的沟渠排水,随地流入大河。

这样就可以利用自然资源和农业产品,既供养国人,又繁育六畜。

天下的人们,都可以受到他的德惠。

如果加以区划,不够‘州’的叫作‘术,,不够‘术’的叫作‘里’。

所以,百家为里,十里为术,十术为州,十州为都,十都为霸国。

不到霸国规模的,是一般诸侯国。

就拥戴天子的情况来说,天子可以有上万个诸侯国,其中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天子是居于中央的,因为这可以利用全国的自然资源,征收全国的土地财利。

都城建设应当是内修‘城’,外修‘郭’,郭外筑护城壕:地势高则挖沟,地势低则筑堤。

这才配称作牢不可破的城池。

城墙上种植荆棘,使之交错纠结,用来加固城墙。

每年都不断地增修,每季也不断增修,使之造福于子孙后代,这关系着人民生命万世无穷的利益,也是对人君的保障。

管子·度地(3)全文

管子·度地(3)全文

管子·度地(3)全文桓公曰:寡人悖,不知四害之服奈何?管仲对曰:冬作土功,发地藏,则夏多暴雨,秋霖不止。

春不收枯骨朽脊,伐枯木而去之,则夏旱至矣。

夏有大露原烟,噎下百草,人采食之伤人。

人多疾病而不止、民乃恐殆。

君令五官之吏,与三老、里有司、伍长行里顺之,令之家起火为温,其田及宫中皆盖井,毋令毒下及食器,将饮伤人。

有下虫伤禾稼。

凡天灾害之下也,君子谨避之,故不八九死也。

大寒、大暑、大风、大雨,其至不时者,此谓四刑。

或遇以死,或遇以生,君子避之,是亦伤人。

故吏者所以教顺也,三老、里有司、伍长者,所以为率也。

五者已具,民无愿者,愿其毕也:故常以冬日顺三老、里有司、伍长,以冬赏罚,使各应其赏而服其罚。

五者不可害,则君之法犯矣。

此示民而易见,故民不比也。

【译文】桓公说:寡人愚笨,还不知道制服其它四害应怎么办?管仲回答说:冬天若动土工,散发地藏,则夏多暴雨,秋天也霖雨不止。

春天若不把枯骨朽尸掩埋好,不把枯木砍伐掉。

则夏旱就会来临。

夏天有大露和大瘴.凝聚在植物上,吃了就会伤人。

民多疾病而不止,就会恐慌不安。

国君要派出各部门的官吏偕同三老、里有司、伍长等到各里训话,命令百姓各家生火蒸煮食物;地里、院里都要盖井。

并不使毒气沾污食器,防止饮水伤人。

还要注意发生虫灾毁伤庄稼的事情。

大凡发生天灾,治国者谨慎组织预防,十之八九不会死人。

至于太冷、大热、大风、大雨,凡是不合节令发生的,叫作四刑。

有的遇上就死,有的则幸存。

治国者即使谨慎组织预防,也难免伤人。

所以,官吏是应当做好教训工作的,三老、里有司;伍长等人是要做好示范工作的。

做好了防止五害的工作,人民就没有更多要求了,因为要求已经满足。

所以要经常利用冬天训练三老、里有司和伍长们,并最后定出赏罚,使他们有功者必得其赏,有过者也受其罚。

五害不能为祸,国君的法令就无人违犯了。

因为这项政绩显而易见,百姓就不在下面结党营私了。

桓公曰:凡一年之中十二月,作土功,有时则为之,非其时而败,将何以待之?管仲对曰:常令水官之吏,冬时行堤防,可治者章而上之都。

(完整版)管子·度地全文

(完整版)管子·度地全文

管子·度地全文昔者,桓公问管仲曰:寡人请问度地形而为国者,其何如而可? 管仲对曰: 夷吾之所闻,能为霸王者,盖天子圣人也。

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

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写,因大川而注焉。

乃以其天材、地之所生,利养其人,以育六畜。

天下之人,皆归其德而惠其义。

乃别制断之,州者谓之术,不满术者谓之里。

故百家为里,里十为术,术十为州,州十为都,都十为霸国。

不如霸国者,国也。

以奉天子,天子有万诸侯也,其中有公侯伯子男焉。

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

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郭外为之土阆,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命之曰金城。

树以荆棘,上相穑著者,所以为固也。

岁修增而毋已,时修增而毋已,福及孙子,此谓人命万世无穷之利,人君之葆守也.臣服之以尽忠于君,君体有之以临天下,故能为天下之民先也。

此宰之任,则臣之义也。

故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人乃终身无患害而孝慈焉。

【译文】从前,桓公曾问管仲说:请问勘察地势建立都城的工作,应如何进行为好?管仲回答说:就我所知,能成王霸之业的,都是天下的圣人。

圣人建设都城,一定选在平稳可靠的地方,又是肥饶的土地,靠着山,左右有河流或湖泽,城内修砌完备的沟渠排水,随地流入大河。

这样就可以利用自然资源和农业产品,既供养国人,又繁育六畜。

天下的人们,都可以受到他的德惠。

如果加以区划,不够州的叫作术,,不够术的叫作里。

所以,百家为里,十里为术,十术为州,十州为都,十都为霸国.不到霸国规模的,是一般诸侯国。

就拥戴天子的情况来说,天子可以有上万个诸侯国,其中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天子是居于中央的,因为这可以利用全国的自然资源,征收全国的土地财利。

都城建设应当是内修城,外修郭,郭外筑护城壕:地势高则挖沟,地势低则筑堤。

这才配称作牢不可破的城池.城墙上种植荆棘,使之交错纠结,用来加固城墙。

每年都不断地增修,每季也不断增修,使之造福于子孙后代,这关系着人民生命万世无穷的利益,也是对人君的保障。

管子·度地全文

管子·度地全文

管子·度地全文昔者,桓公问管仲曰:寡人请问度地形而为国者,其何如而可?管仲对曰:夷吾之所闻,能为霸王者,盖天子圣人也。

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

乡山,左右经水若泽。

内为落渠之写,因大川而注焉。

乃以其天材、地之所生,利养其人,以育六畜。

天下之人,皆归其德而惠其义。

乃别制断之,州者谓之术,不满术者谓之里。

故百家为里,里十为术,术十为州,州十为都,都十为霸国。

不如霸国者,国也。

以奉天子,天子有万诸侯也,其中有公侯伯子男焉。

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

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郭外为之土阆,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命之曰金城。

树以荆棘,上相穑著者,所以为固也。

岁修增而毋已,时修增而毋已,福及孙子,此谓人命万世无穷之利,人君之葆守也。

臣服之以尽忠于君,君体有之以临天下,故能为天下之民先也。

此宰之任,则臣之义也。

故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人乃终身无患害而孝慈焉。

【译文】从前,桓公曾问管仲说:请问勘察地势建立都城的工作,应如何进行为好?管仲回答说:就我所知,能成王霸之业的,都是天下的圣人。

圣人建设都城,一定选在平稳可靠的地方,又是肥饶的土地,靠着山,左右有河流或湖泽,城内修砌完备的沟渠排水,随地流入大河。

这样就可以利用自然资源和农业产品,既供养国人,又繁育六畜。

天下的人们,都可以受到他的德惠。

如果加以区划,不够州的叫作术,,不够术的叫作里。

所以,百家为里,十里为术,十术为州,十州为都,十都为霸国。

不到霸国规模的,是一般诸侯国。

就拥戴天子的情况来说,天子可以有上万个诸侯国,其中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天子是居于中央的,因为这可以利用全国的自然资源,征收全国的土地财利。

都城建设应当是内修城,外修郭,郭外筑护城壕:地势高则挖沟,地势低则筑堤。

这才配称作牢不可破的城池。

城墙上种植荆棘,使之交错纠结,用来加固城墙。

每年都不断地增修,每季也不断增修,使之造福于子孙后代,这关系着人民生命万世无穷的利益,也是对人君的保障。

韩非子《说林上-管仲》原文及译文【精品文档】

韩非子《说林上-管仲》原文及译文【精品文档】

韩非子《说林上-管仲》原文及译文
注:本文经过精心编辑,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疑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韩非子《说林上--管仲》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
原文
管仲,隰朋(1)从桓公伐(2)孤竹(3),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4)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东居山之阳(5),下居山之阴(6),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7),而隰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8)师与老马与蚁。

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9)之智,不亦过乎![1]
注释
(1)管仲,隰朋: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

(2)伐:进攻
(3)孤竹:指孤竹国,在今河北卢龙。

(4)#from 本文来自九象,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遂:终于,最终(5)阳:南边
(6)阴:北边
解释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

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

”于是(管仲和隰朋)放开老马跟随着它,终于找到了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如果)地上蚁封有一寸高,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

”于是挖掘地,最终得到了水。

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

管子:山至数篇(三)

管子:山至数篇(三)

管子:山至数篇(三)原文桓公问管子曰:“请问国会。

”管子对曰:“君失大夫为无伍,失民为失下。

故守大夫以县之策,守一县以一乡之策,守一乡以一家之策,守家以一人之策。

”桓公曰:“其会数奈何?”管子对曰:“币准之数,一县必有一县中田之策,一乡必有一乡中田之策,一家必有一家直人之用。

故不以时守郡为无与,不以时守乡为无伍。

”桓公曰:“行此奈何?”管子对曰:”王者藏于民,霸者藏于大夫,残国亡家藏于箧。

”桓公曰:“何谓藏于民?”:“请散,栈台之钱,散诸城阳;鹿台之布,散诸济阴。

君下令于百姓曰:‘民富君无与贫,民贫君无与富。

故赋无钱布,府无藏财,赀藏于民。

’岁丰,五谷登,五谷大轻,谷贾去上岁之分,以币据之,谷为君,币为下。

【译文参考】桓公问管仲说:“请问国家的统计理财工作。

”管仲回答说:“国君对大夫经济失去了解,等于没有部属;对百姓经济失去了解,等于没有基础。

掌握大夫经济情况要根据一个县的调查计算,掌握县要根据一个乡的调查计算,掌握乡要根据一个家庭的调查计算。

”桓公说:“其统计理财方法如何?”管仲回答说:“货币流通的标准数量,在一个县须有适合于该县土地的调查数字,在一乡须有适合于该乡土地的调查数字,在一家必须有适合于一家人口用度的数字。

所以不及时掌握郡的经济情况就等于无人相与,不及时掌握县的经济情况就等于没有部属。

”桓公说:“怎样实行?”管仲回答道:“成王业的藏富于民,成霸业的藏富于大夫,败国亡家则是把财富收藏在箱子里。

”桓公说:“何谓藏富于民?”管仲说:“请拿出栈台所存的钱币,贷放在城阳一带;拿出鹿台的钱币,贷放在济阴一带。

国君还向百姓下令说:‘百姓富君主不会穷,百姓穷君主不会富,因此国家不向百姓征收钱币,府库也不积累钱财,把财富都藏在百姓手里。

’等到年景丰收,五谷丰登。

粮价大降,比上年降低一半,就要用这笔贷款收购,使粮食归国家,货币散在民间。

原文国币尽在下,币轻,谷重上分。

上岁之二分在下,下岁之二分在上,则二岁者四分在上,则国谷之一分在下,谷三倍重。

管仲--八 观 第 十 三

管仲--八 观 第 十 三

【八觀第十三】大城不可以不完,郭周不可以外通,里域不可以橫通。

閭閈不可以毋闔。

宮垣關閉,不可以不修。

故大城不完,則亂賊之人謀。

郭周外通,則姦遁踰越者作。

里域橫通,則攘奪竊盜者不止。

閭閈無闔,外內交通,則男女無別。

宮垣不備,關閉不固,雖有良貨,不能守也。

故形勢不得為非,則姦邪之人愨愿。

禁罰威嚴,則簡慢之人整齊。

憲令著明,則蠻夷之人不敢犯。

賞慶信必,則有功者勸。

教訓習俗者眾,則君民化變而不自知也。

是故明君在上位,刑省罰寡,非可刑而不刑,非可罪而不罪也。

明君者,閉其門,塞其塗,弇其跡,使民毋由接於淫非之地。

是以民之道正行善也若性然。

故罪罰寡而民以治矣。

行其田野,視其耕芸,計其農事,而飢飽之國可以知也。

其耕之不深,芸之不謹,地宜不任,草田多穢,耕者不必肥,荒者不必墝,以人猥計其野,草田多而辟田少者,雖不水旱,飢國之野也。

若是而民寡,則不足以守其地,若是而民眾,則國貧民飢。

以此遇水旱,則眾散而不收;彼民不足以守者,其城不固。

民飢者不可以使戰。

眾散而不收,則國為丘墟。

故曰:有地君國,而不務耕耘,寄生之君也。

故曰:行其田野,視其耕芸,計其農事,而飢飽之國可知也。

行其山澤,觀其桑麻,計其六蓄之產,而貧富之國可知也。

夫山澤廣大,則草木易多也。

壤地肥饒,則桑麻易植也。

薦草多衍,則六畜易繁也。

山澤雖廣,草木毋禁,壤地雖肥。

桑麻毋數;薦草雖多,六畜有征,閉貨之門也。

故曰:「時貨不遂」。

金玉雖多,謂之貧國也。

故曰:「行其山澤,觀其桑麻,計其六畜之產,而貧富之國可知也。

」入國邑,視宮室,觀車馬衣服,而侈儉之國可知也。

夫國城大而田野淺狹者,其野不足以養其民。

城域大而人民寡者,其民不足以守其城。

宮營大而室屋寡者,其室不足以實其宮。

室屋眾而人徒寡者,其人不足以處其室。

囷倉寡而臺榭繁者,其藏不足以共其費。

故曰:「主上無積而宮室美,氓家無積而衣服脩,乘車者飾觀望,灸行者雜文采,本資少而末用多者,侈國之俗也。

」國侈則用費,用費則民貧,民貧則姦智生,姦智生則邪巧作;故姦邪之所生,生於匱不足;匱不足之所生,生於侈;侈之所生,生於毋度;故曰:「審度量,節衣服,儉財用,禁侈泰,為國之急也。

齐国的水利工程

齐国的水利工程

齐国的水利工程齐国的水利工程2010年05月06日星期四上午08:502000多年前,黄河、济水、淄水等大河,汹涌澎湃,像一条条巨龙奔腾穿过齐国大地。

她养育了齐国人民,孕育了齐国古老灿烂的文明,但也给齐国人民带来不幸和灾难。

聪明智慧的齐国人民,不断总结治水经验,兴建了大批水利工程,利用滔滔河水造福人民。

春秋时期,齐国就在济水旁筑起了巨大的堤防工程--防门(今山东省平阴县东北);在淄水和济水之间开凿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运河。

到了战国时期,大规模的堤防工程开始筑建。

齐国所建筑的黄河堤防在当时就颇有名气。

当时,齐国和赵国、魏国是以黄河为界的,赵、魏两国在黄河西边,齐国在黄河东边,赵、魏的地势比齐国高。

黄河由于长年泥沙淤积,河床比较高,淤塞现象时有发生。

所以,每当雨季到来,洪峰像脱缰的野马,冲荡着黄河两岸,低矮的堤坝抵挡不住洪流的冲击,洪水滚滚奔向地势较低的齐国境地。

黄河的泛滥,给齐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大片的粮田被淹没,房屋被冲倒,老百姓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他们饥寒交迫,流离失所,背井离乡。

面对泛滥的黄河水,齐国统治者组织了浩浩荡荡的筑堤大军,沿黄河筑起了一条离河25公里地的长堤坝,挡住了泛滥的黄河水。

"人们不仅知道修筑沟渠和堤防必须依据地势,而且懂得采取一再改变水流方向的方法,可以增加水速,把静水转送到远地。

水流方向的改变,增加水速,水的冲击力量加强,可以利用这个原理作深渊。

这时运用沟渠来调节水利的方法已相当进步,人们不但注意水的流通、水的蓄藏。

还注意及时调节水量。

"(杨宽:《战国史》第4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据《管子·度地》记载,管仲对齐桓公说:"水的性质,如从高处往下流就快,以至于把石头冲走;而从下面往上流,就停而不行。

所以,把上游水位提高,用瓦器引导下来,瓦器每尺有十分之三向下倾斜,水就可以急行满49里。

然后使水迂回流到更远的地方,顺应其流势往高处。

【高考语文】传统文化经典素材《管子》精选必背30句

【高考语文】传统文化经典素材《管子》精选必背30句

【高考语文】传统文化经典素材《管子》精选30句管仲作为一名政治家,需要处理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政务,也是先秦诸子中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法家先驱。

其治国理政思想也分别见于《管子》一书的各个篇章中,《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管子》内容博大精深,如《法禁》《任法》《明法》《论法》等篇主要阐述法治思想;《国蓄》《乘马》《轻重》《海王》诸篇阐释经济思想;《度地》《地员》《五行》《四时》等篇阐述生态思想,等等。

《管子》的思想内涵专而不偏,博而不杂,充实而系统,显示了一代名相管仲的高屋建瓴的政治眼光和海纳百川的思想气魄。

本文便从这一角度出发,跳出学派归属的思路,通过分析《管子》中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以史为鉴,期冀能够有助于当今生产生活的发展。

1、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管子·权修》。

树:种植、培育。

【释义】想在一年内获得利益的,不如种植粮食;想在十年内获得成果的,不如种植树木;想终身获取利益的,不如培育人才。

2、爱之,利之,益之,安之,四者道之出。

——选自《管子·枢言》。

【释义】爱护人民,使民得利,使民得益,使民安居,这四点都是道的要求。

3.善人者,人亦善之。

——《管子·霸形》【释义】一个善待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善待你。

《孟子》中也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

4、霸王之形,德义胜之,智谋胜之,兵战胜之,地形胜之,动作胜之,故王之。

——《管子·霸言》。

【释义】称霸天下的形势是:在德义上超过别国,在智谋上超过别国,在军事上超过别国,在地形上超过别国,在掌握时机上超过别国。

因此可以统治天下。

5.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管子·小匡》【释义】人在年幼时就开始学习,用心容易专一,没有别的事情干扰,所以容易学成。

有人说,14岁前是学习的黄金时期,暂不说其中的科学依据,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好奇心、理解力、想象力和创作力正处旺盛期,也是集中学习受干扰少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孩子最佳培养阶段,家长要懂得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仲:《度地》全文阅读
桓公曰:“愿闻五害之说。

”管仲对曰:“水,一害也;旱,一
害也;风雾雹霜,一害也;厉,一害也;虫,一害也。

此谓五害。


害之属,水最为大。

五害已除,人乃可治。

”桓公曰,“愿闻水害。

”管仲对曰:“水有大小,又有远近。

水之出于山,而流入于海者,命
曰经水;水别于他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山之沟,一有水
一毋水者,命曰谷水;水之出于他水沟,流于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出地而不流者,命曰渊水。

此五水者,因其利而往之可也,因而扼之
可也,而不久常有危殆矣。

”桓公曰:“水可扼而使东西南北及高乎?”管仲对曰:“可。

夫水之性,以高走下则疾,至于焓;而下向高,即留而不行,故高其上。

领瓴之,尺有十分之三,里满四十九者,水可走也。

乃迂其道而远之,以势行之。

水之性,行至曲必留退,满
则后推前,地下则平行,地高即控,杜曲则捣毁。

杜曲激则跃,跃则倚,倚则环,环则中,中则涵,涵则塞,塞则移,移则控,控则水妄行;水妄行则伤人,伤人则困,困则轻法,轻法则难治,难治则不孝,不孝则不臣矣。

故五害之属,伤杀之类,祸福同矣。

知备此五者,人
君天地矣。


桓公曰:“请问备五害之道?”管子对曰:“请除五害之说,以
水为始。

请为置水官,令习水者为吏:大夫、大夫佐各一人,率部校长、官佐各财足。

乃取水左右各一人,使为都匠水工。

令之行水道、
城郭、堤川、沟池、官府、寺舍及州中,当缮治者,给卒财足。

令曰:常以秋岁末之时,阅其民,案家人比地,定什伍口数,别男女大小。

其不为用者辄免之,有锢病不可作者疾之,可省作者半事之。

并行以
定甲士,当被兵之数,上其都。

都以临下,视有余不足之处,辄下水官。

水官亦以甲士当被兵之数,与三老、里有司、伍长行里,因父母
案行。

阅具备水之器,以冬无事之时。

笼、臿、板、筑,各什六,土
车什一,雨輂什二。

食器两具,人有之,铜藏里中,以给丧器。

后常
令水官吏与都匠,因三老、里有司、伍长案行之。

常以朔日始,出具
阅之,取完坚,补弊久,去苦恶。

常以冬少事之时,令甲士以更次益薪,积之水旁。

州大夫将之,唯毋后时。

其积薪也,以事之已;其作
土也,以事未起。

天地和调,日有长久,以此观之,其利百倍。

故常
以毋事具器,有事用之,水常可制,而使毋败。

此谓素有备而豫具者也。


桓公曰:“当何时作之?”管子曰:“春三月,天地乾燥,水纠
列之时也。

山川涸落,天气下,地气上,万物交通。

故事已,新事未起,草木荑生可食。

寒暑调,日夜分,分之后,夜日益短,昼日益长。

利以作土功之事,土乃益刚。

令甲士作堤大水之旁,大其下,小其上,随水而行。

地有不生草者,必为之囊。

大者为之堤,小者为之防,夹
水四道,禾稼不伤。

岁埤增之,树以荆棘,以固其地,杂之以柏杨,
以备决水。

民得其饶,是谓流膏,令下贫守之,往往而为界,能够毋败。

当夏三月,天地气壮,大暑至,万物荣华,利以疾砩辈菟D,使令不欲扰,命曰不长。

不利作土功之事,放农焉,利皆耗十分之五,土
功不成。

当秋三月,山川百泉踊,下雨降,山水出,海路距,雨露属,天地凑汐。

利以疾作,收敛毋留,一日把,百日餔。

民毋男女,皆行
于野。

不利作土功之事,濡湿日生,土弱难成。

利耗什分之六,土工
之事亦不立。

当冬三月,天地闭藏,暑雨止,大寒起,万物实熟。


以填塞空郄,缮边城,涂郭术,平度量,正权衡,虚牢狱,实廥仓,
君修乐,与神明相望。

凡一年之事毕矣,举有功,赏贤,罚有罪,迁
有司之吏而第之。

不利作土工之事,利耗什分之七,土刚不立。

昼日
益短,而夜日益长,利以作室,不利以作堂。

四时以得,四害皆服。


桓公曰:“寡人悖,不知四害之服奈何?”管仲对曰:“冬作土功,发地藏,则夏多暴雨,秋霖不止。

春不收枯骨朽脊,伐枯木而去之,则夏旱至矣。

夏有大露原烟,噎下百草,人采食之伤人。

人多疾
病而不止、民乃恐殆。

君令五官之吏,与三老、里有司、伍长行里顺之,令之家起火为温,其田及宫中皆盖井,毋令毒下及食器,将饮伤人。

有下虫伤禾稼。

凡天灾害之下也,君子谨避之,故不*死也。

大寒、大暑、大风、大雨,其至不时者,此谓四刑。

或遇以死,或遇以生,
君子避之,是亦伤人。

故吏者所以教顺也,三老、里有司、伍长者,
所以为率也。

五者已具,民无愿者,愿其毕也:故常以冬日顺三老、
里有司、伍长,以冬赏罚,使各应其赏而服其罚。

五者不可害,则君
之法犯矣。

此示民而易见,故民不比也。


桓公曰:“凡一年之中十二月,作土功,有时则为之,非其时而败,将何以待之?”管仲对曰:“常令水官之吏,冬时行堤防,可治
者章而上之都。

都以春少事作之。

已作之后,常案行。

堤有毁作,大雨,各葆其所,可治者趣治,以徒隶给。

大雨,堤防可衣者衣之。

冲水,可据者据之。

终岁以毋败为固。

此谓备之常时,祸何从来?所以
然者,独水蒙壤,自塞而行者,江河之谓也。

岁高其堤,所以不没也。

春冬取土于中,秋夏取土于外,浊水入之不能为败。

”桓公曰:“善。

仲父之语寡人毕矣,然则寡人何事乎哉?亟为寡人教侧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