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检验基本技术

合集下载

《大学课件: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大学课件: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1
菌落计数
学习使用菌落计数法来估算微生物的
培养曲线
2
数量。
了解培养曲线的特点和分析方法,研
究微生物的生长动力学。
3
生长速率
掌握计算微生物生长速率的方法和相 关参数。
常见微生物的培养和鉴定方法
革兰氏染色
掌握革兰氏染色技术,区 分细菌的阳性和阴性特征。
特定培养特性
了解某些微生物的特定培 养特性,如产气、荧光等。
1 增殖速率
了解细胞增殖的原理和 速率控制因素。
2 细胞计数
学习使用显微镜和自动 计数器进行细胞计数。
3 生物量分析
了解生物量分析的方法 和应用,如干重法和荧 光法等。
无菌操作技术
1
消毒与灭菌
学会对培养皿、培养工具和培养基进
传递培养物
2
行消毒灭菌。
掌握无菌操作技术,避免细菌和真菌
的污染。
3
环境监测
了解微生物实验室的环境监测方法和 标准。
纯培养基的制备
琼脂平板制备
液体培养基制备
学习制备琼脂平板和琼脂斜板, 作为微生物培养的基础。
掌握液体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用于大规模培养微生物。
学会正确的洗手、穿戴实验服和佩戴防护设备等个人卫生常识。
4 废物处理
了解废物处理的规定和流程,保护环境。
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与保护
生物安全级别
了解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 级别分类,确保实验室的 安全性。
防护措施
学习使用防护设备和采取 预防措施来保护自己和实 验环境。
危险物质处理
熟悉处理危险物质的方法 和相应的应急措施。
生物化学测试
学习常见的生物化学测试 方法,如氧化-发酵试验等。

检验科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

检验科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

检验科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完善。

在检验科中,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细菌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等。

本文将针对这些常见的方法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细菌培养法细菌培养法是检验科中最常用的一种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

它通过将患者标本(如血液、尿液等)接种于含有适当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使病原微生物得以生长和繁殖。

然后,通过观察培养物的形态、颜色以及菌落的特征,再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和分析。

典型的细菌培养方法主要有血液培养、尿液培养、粪便培养等。

在实验室操作时,我们需要严格按照标本类型、处理方法和培养条件来进行。

同时,培养过程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以避免细菌交叉污染和误判。

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

与传统的细菌培养法相比,它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DNA测序和核酸探针等。

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快速检测病原微生物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它通过扩增病原微生物的特定DNA片段,从而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此外,PCR还可以进行多重扩增和实时扩增,进一步提高了检测效果。

DNA测序是一种更加精确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

通过将扩增得到的DNA片段进行测序,可以准确地确定其序列,进而进行比对和分析。

这种方法在对未知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和新病原体的发现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核酸探针是一种利用亲核反应原理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的方法。

它通过将已知病原微生物特异性序列的亲核核酸标记上特定荧光物质,通过特异性结合来检测目标病原微生物的存在。

三、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利用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对抗病原微生物的原理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的一种方法。

它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测、免疫组化法、免疫电镜等。

血清学检测是一种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体来判断病原微生物感染情况的方法。

微生物学--细菌检验基本技术

微生物学--细菌检验基本技术
5.指示剂
• 常用的指示剂:酚红、中性红、溴麝香草酚蓝、溴甲酚紫、 甲基红等
一、培养基
(二)培养基分类
1.按成分分类
• 合成培养基:是人工合成,组分明确,都是无机盐和化学 纯物质组成的培养基 • 天然培养基:也称复合培养基。是指含有化学成分不完全 明了或各批物质的成分很难一致的天然物质所组成的培养基, 如蛋白胨、牛肉膏、肉浸液、鸡蛋、马铃薯等。细菌检验常 用
一、培养基
6.灭菌 • 高压蒸汽灭菌
• 无糖:103.4kPa
121.3℃维持
15~20min
• 有糖: 68.95kPa 115℃ 维持
15min
• 间歇蒸汽灭菌法:血清、牛乳、鸡蛋 • 血清凝固器灭菌
一、培养基
7.质量检验 • 无菌试验:将制好的培养基在35℃温箱培养过夜,判定是否 灭菌合格 • 效果检查:按不同的培养要求,接种相应菌种,观察细菌的 生长、菌落形态、色素、溶血及生化反应等特征,判断培养基 是否符合要求
(2)结果 抗酸性细菌和非抗酸性细菌
三、细菌染色标本的检查-革兰染色
三、细菌染色标本的检查
•未脱色细菌呈红色为抗酸性细菌 •脱色经复染呈蓝色为非抗酸性细菌
三、细菌染色标本的检查
3.其他染色方法
(1)鞭毛染色 (2)荚膜染色
第二节 细菌的培养与分离技术
重点提示
• 培养基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 培养基的种类 • 培养基制备的基本程序 • 细菌接种与培养方法 • 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2020/2/28
7
常用诊断流程
• 表解法 区别比较复杂细菌,将各种细菌及其多 种
特性列成矩阵表格,使相互区别点十分明显,便于分析 比较

肠杆菌科初步分属

微生物化验方法

微生物化验方法

微生物化验方法
微生物化验的方法有很多,以下为您推荐:
1.琼脂平板培养法:因培养基不同,琼脂平板法分为选择性培养基检测法和显色培养基检测法。

选择性培养基是在培养基中加入选择性抑制剂来抑制非目标微生物生长;显色培养基是在培养基中加入细菌特异性酶的显色底物,以菌落颜色区分目的菌落与非目的菌落。

2.显微镜镜检法:将待测样品中的微生物富集后,于油镜下直接计数。

显微镜镜检法通常与琼脂平板培养法结合使用,通过琼脂平板培养法对菌落进行定性分析,再用显微镜进行定量计数。

3.微生物测试片检测技术:一般情况下,微生物测试片由印有网格的聚丙烯薄膜和覆盖有培养基和显色物质的聚乙烯薄膜组成。

待测样品经过处理后可直接接种在微生物测试片上,然后放置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使固定在测试片上的显色物质与待检微生物生长产生的特异性酶发生显色反应,形成有颜色的菌落,通过对这些菌落进行计数便可实现检测。

现代微生物学检验基本技术

现代微生物学检验基本技术

现代微生物学检验基本技术随着现代医学及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医学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已深入到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已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得到广泛应用。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利用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准确、快速检验和鉴定临床标本中的微生物,并对引起感染的微生物进行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对感染性疾病诊断、治疗、流行病学调查及研究等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节微生物形态学检查细菌形态学检查是细菌检验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基础,可根据其形态、结构和染色反应性等,为进一步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一、显微镜检查由于细菌个体微小,肉眼不能看到,必须借助显微镜的放大才能看到。

一般形态和结构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内部的超微结构则需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

常用显微镜有如下几种。

1.普通光学显微镜采用自然光或灯光为光源,其波长约为0.4μm。

显微镜的分辨率为波长的二分之一,即0.2μm,而肉眼可见的最小形象为0.2mm。

故用油(浸)镜放大1 000倍,能将0.2μm的微粒放大成肉眼可见的0.2mm。

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用于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的观察。

2.暗视野显微镜常用于观察不染色微生物形态和运动。

在普通显微镜安装暗视野聚光器后,光线不能从中间直接透入,视野呈暗色,当标本接受从聚光器边缘斜射光后可发生散射,因此可在暗视野背景下观察到光亮的微生物如细菌或螺旋体等。

3.相差显微镜相差显微镜利用相差板的光珊作用,改变直射光的光位相和振幅,将光相的差异转换为光强度差。

在相差显微镜下,当光线透过不染色标本时,由于标本不同部位的密度不一致而引起光相的差异,可观察到微生物形态、内部结构和运动方式等。

4.荧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与普通光学显微镜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光源、滤光片和聚光器。

目前大多数使用的是落射光装置,常用高压汞灯作为光源,可发出紫外光或蓝紫光。

滤光片有激发滤光片和吸收滤光片二种。

用蓝光的荧光显微镜除可用一般明视野聚光器外,也可用暗视野聚光器,以加强荧光与背景的对比。

微生物的检测方法有哪些?

微生物的检测方法有哪些?

微生物的检测方法有哪些?微生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生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意义。

而准确、快速地检测微生物是保障环境安全、食品安全和医疗健康的重要手段。

微生物检测技术可分为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法、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随着科研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许多新颖快速的方法也不断涌出,比如阻抗法、免疫磁性微球、电化学基因传感技术、流式细胞术、代谢学技术、自动旋转平板和激光菌落扫描计数法等。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1.传统微生物培养法传统培养法是微生物检测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利用化学培养基和其他条件,将来自感染部位或其他来源的微生物细胞在人工环境中进行培养的方法,并通过形态、染色、生理和代谢特性等来鉴定和分类。

在一定时间后,观察培养基上是否出现菌落并进行计数和形态鉴定,从而得到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信息的一种方法。

传统培养法的优点是成本低、易于操作,能够获取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及药敏信息。

然而,该方法需要较长的时间(3—5天或更长),不能检测异常生长的微生物或微生物的休眠状态,同时在培养过程中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具有一定局限性。

1.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是一种利用生物大分子(如DNA、RNA、蛋白质等)为基础,通过分子水平的技术手段来检测目标物质的一系列方法。

在微生物检测中,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通常是指可以直接从样品中提取微生物的DNA或RNA进行检测,例如聚合酶链反应(PCR)、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DNA芯片以及下一代测序等技术。

其中,PCR是一种最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之一,它可以扩增特定的DNA片段并进行定量和质量分析,适用于微生物数量检测、菌株检验、病原体检测等。

qPCR技术是PCR的一种改进,可以进行实时检测,具有快速、高效、准确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定量分析。

DNA芯片是另一种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方法,在一个小型的芯片上集成多个不同的核酸探针,可以同时对多个微生物进行检测。

常见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常见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常见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微生物检测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室技术,用于确定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常见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包括传统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方法、蛋白质组学方法以及现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方法。

传统培养法是最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之一、该方法通过将样本涂布在含有适当培养基的培养皿上,并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孵化,利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形态特征,进行种类鉴定和数量统计。

传统培养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鉴定准确,特异性强。

但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需要相对较长的孵化时间(通常需要数天到数周),无法培养非可培养的微生物。

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检测微生物的核酸序列来进行鉴定和数量统计。

其中,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PCR是通过引物特异性与待检测微生物DNA进行扩增,然后通过凝胶电泳或实时荧光PCR进行检验。

这种方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因为它能够扩增极小数量的微生物DNA,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并且能够鉴定非可培养的微生物。

蛋白质组学方法是通过分析微生物蛋白质谱图来鉴定和量化微生物。

质谱分析可以通过加样蛋白质提取和分离,并通过质谱仪探针与蛋白质质谱图进行识别和鉴定。

这种方法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优点,并且可以同时鉴定多个微生物。

现代高通量测序技术是一种快速、高效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通过将待测样品中的微生物DNA进行扩增、建库和高通量测序,可以获得大量的DNA序列信息。

将这些序列与参考数据库进行比对和分析,可以鉴定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环境微生物学、医院感染控制以及食品安全等领域。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如流式细胞术、电子显微镜等。

流式细胞术通过检测细胞的生物物理性质,如大小、荧光特性等,来鉴定和计数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是通过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观察样本中的微生物形态和结构特征,从而进行鉴定和计数。

这些方法在微生物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综上所述,常见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包括传统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技术)、蛋白质组学方法、现代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及流式细胞术和电子显微镜等。

微生物检验(完整版)

微生物检验(完整版)

微生物检验(完整版)名解微生物:是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看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种:亲缘关系较近的微生物群体在进化发育阶段上有一定的共同形态和生理特征微生物学: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特性及微生物的进化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规律以及微生物之间与人类动植物自然界互相关系的一门科学抗生素:是由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灭某些其他微生物和肿瘤细胞的微量生物活性物质细菌素:是某些细菌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在宿主体内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不致病消毒:指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灭菌:指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的方法防腐:指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无菌:指没有货的微生物的存在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也是环状闭合的双联DNA分子比染色体小存在于细胞质中可自主复制突变:是指细菌遗传物质的机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所致的变异现象可遗传给后代基因转移:外源性物质由供体菌转入受体细胞内的过程基因重组:供体菌的基因进入受体菌细胞并在其中自行复制与表达或矛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的过程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只能在活的易感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复制周期:病毒的增殖被人为分成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成熟与释放七个步骤的完整过程缺陷病毒:是指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因基因某一点改变而不能进行正常增殖的病毒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若细胞缺乏病毒复制所需的酶能量和必要成分等则病毒无法合成自身成分不能够装配和释放子代病毒的现象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种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人工自动免疫:是将疫苗等免疫原接种于人体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人工被动免疫:是指注射含某种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的免疫血清等一系列细胞因子是机体立即获得特异性免疫干扰素:是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于中性粒细胞成纤维细胞或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致病性:一定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在特殊的宿主体内引起特定疾病的能力半数致死量:在规定时间内通过一定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病原体数量或毒素量急性感染:发作突然病程较短一般是数天或数周局部感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局限就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病变的一种感染类型毒血症: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液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毒性症状内毒素血症: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毒素也可有病灶内大量革兰阴性菌死亡释放的内毒素入血所致培养基:是指人工方法配制的适合细菌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CFU:菌落形成单位细胞病变效应(CPE):是指某些病毒感染组织细胞后正常生长的梭形细胞变圆变性坏死溶解及从培养瓶壁脱落细胞堆积形成葡萄状包涵体: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可在细胞核或细胞质中形成包涵体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在入院前已开始或住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填空●根据微生物的大小、结构和组成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型: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微生物的分类等级与其他生物相同依次为:界、门、纲、目、科、种、属其中种是最基本的分类●细菌的基本机构是由各种细菌共有的节后由外向内依次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细菌L型的只要生物学特性:多形性普通培养不声张可返祖可致病●细菌的繁殖方式:二分裂繁殖以2的N次方数量增长●细菌的生长曲线: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细菌产生的色素有两类:水溶性色素脂溶性色素进行水的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时一般以大肠埃希菌作为水被粪便污染的重要指标通过测定大肠菌群数来判定水源被污染的程度目前我国规定生活饮用水的的标准是:1ml水肿的细菌总数不超过100cfu●空气中的细菌一般以甲链作为指示菌●热力灭菌法又分为:干热灭菌法(包括焚烧烧灼干烤法)和湿热灭菌法(主要高压蒸汽灭菌法间歇灭菌法巴士消毒法煮沸法)●热力灭菌法的原理是:高温加热●影响消毒剂的因素:消毒剂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温度与酸碱度环境中化学拮抗物质的存在●噬菌体的结构:由头部尾部两部分组成头部外壳为蛋白质内含核酸;尾部由尾领尾鞘尾髓尾板尾词和尾丝组成●真菌的变异三种表现形式:真菌形态、机构变异真菌菌落变异真菌抗药性变异●外毒素:具有菌种特异性毒性作用较强具有组织选择性良好的免疫原性不耐热易被酸和蛋白水解酶灭活●细菌全身感染在临床上常见的有下列情况几种情况: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按培养基的物理性状可分为3类: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培养基的制备程序:调配溶化矫正PH 过滤澄清分装●细菌在液体培养基的生长现象:浑浊沉淀菌膜●细菌菌落一般分为下列3种类型:光滑型粗糙型黏液型●HCV的生物学特性:具有包膜的单正链RNA病毒球形对氯仿、甲醛、乙醚等有机溶剂敏感问答1.微生物的特点A,个体微小,结构简单B,比表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C,繁殖快,代谢强D,适应强,易变异,易人工培养E,种类多,分布广,观察和研究手段特殊2.微生物命名国际上多采用拉丁文林奈双命名法,又属名和种名组成,a,属名在前,名词,首字母大写;b,种名在后,形容词,均用小写;两者用斜体表示。

微生物检验(完整版)

微生物检验(完整版)

微生物检验(完整版)名解微生物:是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看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种:亲缘关系较近的微生物群体在进化发育阶段上有一定的共同形态和生理特征微生物学: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特性及微生物的进化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规律以及微生物之间与人类动植物自然界互相关系的一门科学抗生素:是由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灭某些其他微生物和肿瘤细胞的微量生物活性物质细菌素:是某些细菌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在宿主体内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不致病消毒:指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灭菌:指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的方法防腐:指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无菌:指没有货的微生物的存在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也是环状闭合的双联DNA分子比染色体小存在于细胞质中可自主复制突变:是指细菌遗传物质的机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所致的变异现象可遗传给后代基因转移:外源性物质由供体菌转入受体细胞内的过程基因重组:供体菌的基因进入受体菌细胞并在其中自行复制与表达或矛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的过程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只能在活的易感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复制周期:病毒的增殖被人为分成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成熟与释放七个步骤的完整过程缺陷病毒:是指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因基因某一点改变而不能进行正常增殖的病毒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若细胞缺乏病毒复制所需的酶能量和必要成分等则病毒无法合成自身成分不能够装配和释放子代病毒的现象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种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人工自动免疫:是将疫苗等免疫原接种于人体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人工被动免疫:是指注射含某种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的免疫血清等一系列细胞因子是机体立即获得特异性免疫干扰素:是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于中性粒细胞成纤维细胞或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致病性:一定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在特殊的宿主体内引起特定疾病的能力半数致死量:在规定时间内通过一定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病原体数量或毒素量急性感染:发作突然病程较短一般是数天或数周局部感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局限就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病变的一种感染类型毒血症: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液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毒性症状内毒素血症: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毒素也可有病灶内大量革兰阴性菌死亡释放的内毒素入血所致培养基:是指人工方法配制的适合细菌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CFU:菌落形成单位细胞病变效应(CPE):是指某些病毒感染组织细胞后正常生长的梭形细胞变圆变性坏死溶解及从培养瓶壁脱落细胞堆积形成葡萄状包涵体: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可在细胞核或细胞质中形成包涵体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在入院前已开始或住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填空根据微生物的大小、结构和组成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型: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微生物的分类等级与其他生物相同依次为:界、门、纲、目、科、种、属其中种是最基本的分类细菌的基本机构是由各种细菌共有的节后由外向内依次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细菌L型的只要生物学特性:多形性普通培养不声张可返祖可致病细菌的繁殖方式:二分裂繁殖以2的N次方数量增长细菌的生长曲线: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细菌产生的色素有两类:水溶性色素脂溶性色素进行水的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时一般以大肠埃希菌作为水被粪便污染的重要指标通过测定大肠菌群数来判定水源被污染的程度目前我国规定生活饮用水的的标准是:1ml水肿的细菌总数不超过100cfu空气中的细菌一般以甲链作为指示菌热力灭菌法又分为:干热灭菌法(包括焚烧烧灼干烤法)和湿热灭菌法(主要高压蒸汽灭菌法间歇灭菌法巴士消毒法煮沸法)热力灭菌法的原理是:高温加热影响消毒剂的因素:消毒剂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温度与酸碱度环境中化学拮抗物质的存在噬菌体的结构:由头部尾部两部分组成头部外壳为蛋白质内含核酸;尾部由尾领尾鞘尾髓尾板尾词和尾丝组成真菌的变异三种表现形式:真菌形态、机构变异真菌菌落变异真菌抗药性变异外毒素:具有菌种特异性毒性作用较强具有组织选择性良好的免疫原性不耐热易被酸和蛋白水解酶灭活细菌全身感染在临床上常见的有下列情况几种情况: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按培养基的物理性状可分为3类: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培养基的制备程序:调配溶化矫正PH过滤澄清分装细菌在液体培养基的生长现象:浑浊沉淀菌膜细菌菌落一般分为下列3种类型:光滑型粗糙型黏液型HCV的生物学特性:具有包膜的单正链RNA病毒球形对氯仿、甲醛、乙醚等有机溶剂敏感问答1.微生物的特点A,个体微小,结构简单B,比表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C,繁殖快,代谢强D,适应强,易变异,易人工培养E,种类多,分布广,观察和研究手段特殊2.微生物命名国际上多采用拉丁文林奈双命名法,又属名和种名组成,a,属名在前,名词,首字母大写;b,种名在后,形容词,均用小写;两者用斜体表示。

微生物四大基本技术

微生物四大基本技术

微生物四大基本技术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其主要研究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微生物的生理、生态、遗传、进化及其应用等方面。

微生物学中的四大基本技术是鉴定、分离、培养和纯化,下面将详细介绍四个技术及其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

一、鉴定技术鉴别和分类微生物的目的是确定微生物种属的名称和系统学位置,并集成有关微生物的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生化学与人类学等知识。

鉴定技术在微生物分类鉴定和研究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确定食品污染中的病原菌、确定土壤中的益生菌、确定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群等。

二、分离技术分离技术是将混合物中的微生物单元分开,主要包括单菌分离和纯菌培养两个步骤。

单菌分离利用对微生物的生长特点,通过变形培养、酶切和物理分离等手段提取单个菌单元;纯菌培养是将分离出的单个微生物菌单元在合适的培养基上培育,从而获得单一的纯菌培养物。

分离技术是微生物学中最基础、最原始的技术,主要用于检测、分离和鉴定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采用分离技术对微生物进行分离和纯化,可以排除影响微生物研究的干扰因素,从而帮助研究人员更准确地刻画微生物的特性和生态功能。

三、培养技术培养技术是指将微生物体系移植至特定的培养基中进行培育的过程,可分为常规培养和特殊培养两种。

常规培养主要是将微生物体系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进行培育,包括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特殊培养则是指使用特定的培养基和条件对某些微生物进行培养。

培养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获得微生物样品,便于研究微生物的特性和生态功能。

不同类型的微生物需要在不同的营养基上进行培养,通过调整培养条件,可以影响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而研究微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响应机制。

四、纯化技术纯化技术是指将杂质和其它污染物从分离出的微生物单元或培养物中去除,使其成为单一的微生物纯种。

纯化技术主要包括精细过滤、免疫沉淀、离心沉淀、磁珠分离和柱层析等,其中柱层析技术应用最为广泛。

纯化技术对于微生物研究至关重要,可大幅提高微生物的纯度和活性,从而更好地揭示微生物的功能和代谢途径。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微生物学检验教学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微生物学检验教学

《微生物学检验》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0031025课程名称: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总学时:136学时(其中理论68学时,实验68学时)课程类别: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课面向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开设单位:基础教学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微生物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本课程总论部分主要介绍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的基本知识,各论部分主要介绍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染色特征、培养特性、生化反应特点、抗原性和分类,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验的标本采集要求与方法、检验鉴定程序、具体的鉴定方法及鉴定要点和报告方式。

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巩固和加强对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理论、知识方面1.明确微生物学检验的研究内容,学习微生物学检验的目的,认识医学微生物分类的意义及各类医学微生物的主要特性。

2.掌握医学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学性状、遗传与变异机理、理化因素及生物因素对医学微生物的影响。

3.熟悉病原微生物的主要传播途径、致病性及免疫性。

学会对各类病原性微生物感染的常用实验室诊断方法。

4.明确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特异性防治和药物治疗原则。

5.掌握常见的微生物所致疾病的临床症状和诊断指标6.了解对各类病原微生物的防治原则。

(二)能力、技能方面1.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和保养。

2.正确阐述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主要传播途径及引起疾病的类型。

3.掌握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诊断方法。

4.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验操作相结合,熟练掌握各种基本的医学微生物学诊断方法的机理,熟练各种基本实验的操作。

5.能运用学到的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专业知识,对各类临床标本进行病原微生物学的鉴定,及时地发出规范、准确的鉴定报告。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篇微生物学检验基础绪论(1学时)1.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教学内容】(1)微生物与微生物学(2)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3)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基本要求】:掌握:微生物的定义与特点;微生物的分类。

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

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

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
微生物检验是一种使用显微技术对微生物进行观察和测量的方法。

以下是微生物检验的基础知识:
1. 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微小的生物,通常需要使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它们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藻类等。

2. 微生物检验的分类:微生物检验可以分为细菌检验、病毒检验、寄生虫检验和真菌检验等。

3. 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包括直接观察、分离培养、血清学试验、生化反应等。

4. 微生物检验的步骤:微生物检验的步骤包括采集样品、制备培养基、接种、培养、观察和鉴定等。

5. 微生物检验的应用:微生物检验在医学、环境监测、食品卫生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例如,在医学领域中,微生物检验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监测感染情况,并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

在环境监测中,微生物检验可以用来检测水源、土壤等环境的污染情况。

6. 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具有体积小、数量大、繁殖快等特点。

同时,它们也具有广泛的分布和多样的种类,可以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通过以上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对微生物检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如有更深入的学习需求,建议阅读微生物检验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请简述微生物研究的5个基本技术。

请简述微生物研究的5个基本技术。

请简述微生物研究的5个基本技术。

微生物研究是生命科学领域内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

微生物是指一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不被肉眼所能看见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

微生物研究的目的是为深入探究微生物的生态、生理、代谢,进而为人类健康、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支撑。

以下将针对微生物研究的5个基本技术进行简述。

一、培养技术培养技术是微生物研究中的核心技术之一,也是最为常用的技术之一。

培养技术通过通过将微生物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上,通过控制培养条件(如温度、湿度、气氛、营养物等)使微生物不断繁殖生长,从而得到微生物的纯种培养。

通过纯种培养,可以进一步对微生物的形态、生物化学性质、生理特性等进行研究,也为微生物应用研究提供了基础。

二、细胞生物学技术微生物研究中,细胞生物学技术是研究微生物细胞结构、形态、运动、分裂、增殖等方面的核心技术。

细胞生物学技术包括细胞培养、细胞染色、光学显微镜、电镜等技术。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深入了解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从而为微生物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手段。

三、基因技术基因技术是现代微生物研究中的重要技术之一,也是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的核心技术。

基因技术可分为基因克隆、基因测序、基因表达、基因工程等多个方面。

通过基因技术,可以对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度研究,为后续的微生物遗传学和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提供实验支持。

四、生化技术生化技术是微生物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方向。

微生物代谢途径的研究是生化技术的主要方向之一,包括荧光素醇途径、巴布斯龙烷途径、气体吸收途径等。

利用生化技术,可以深入研究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及其调控机制,为微生物代谢工程和微生物药物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五、分子学技术分子学技术包括许多微生物研究领域提到的技术,例如PCR、蛋白质分离和分析、流式细胞术、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谱仪分析等。

分子学技术通过对微生物分子结构和功能进行解析,进一步扩展了微生物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检验科中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检验科中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检验科中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种类、结构、属性、繁殖、传播、生理、生化、遗传、分子生物学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在医学检验中,微生物学检验方法是判断是否存在病原微生物感染、确定感染性疾病种类以及提供治疗方案重要依据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检验科中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一、标本采集及送检微生物学检验的准确性与标本的采集过程息息相关。

标本的采集应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以保证标本的原始性、新鲜性和无污染。

常见的微生物学标本包括:血液、尿液、痰液、脑脊液、组织、分泌物等。

标本采集后,应迅速送到检验科,并严格按照要求填写送检单,注明标本的来源、采集日期、患者信息等。

送检单的填写要准确、清晰,以免给后续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细菌学检验方法1. 细菌培养方法细菌培养是诊断细菌感染和鉴别不同细菌种类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培养基有营养琼脂培养基、巴斯德培养基、大肠杆菌选择性培养基等。

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和氧气浓度等要素的控制。

2. 细菌涂片染色细菌涂片染色是观察细菌形态、结构以及染色性质的常用方法。

常见的细菌涂片染色方法有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尼氏染色等。

3. 细菌鉴定方法细菌鉴定是根据其生理生化特性和形态特征,通过一系列实验,确定细菌的种类和属。

常用的细菌鉴定方法包括氧需求实验、生物化学试验、荧光抗体法等。

三、真菌学检验方法真菌感染在临床上常见,因此真菌学检验方法的正确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1. 真菌直接涂片真菌直接涂片是一种快速简便的真菌检测方法,常用于皮肤、黏膜等较浅表部位的感染检测。

常见的涂片染色方法有10% KOH湿润涂片法、格拉姆涂片法。

2. 真菌培养方法真菌培养对于那些深部组织感染或真菌数量较少的病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常用的培养基有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加酸等。

3. 真菌分子生物学检验真菌分子生物学检验主要通过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检测真菌DNA/RNA,实现对真菌的快速准确检测。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二、染色标本
· 细菌标本经染色后,除能清楚看到细菌的形态、大小、 排列方式外,还可根据染色反应将细菌进行分类,因 此染色标本的检查在细菌的初步鉴定中应用最广,起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一)常用染料:酸性染料、碱性染料、复合染料。 · (二)常用的染色方法:革兰染色、抗酸染色、
荧光染色。
革兰染色
三、生化反应
(一)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试验 1.糖(醇、苷)类发酵试验
原理:不同种类细菌含有发酵不同糖(醇、苷)类的酶, 因而对各种糖(醇、苷)类的代谢能力也有所不同,即使能分 解某种糖(醇、苷)类,其代谢产物可因菌种而异。检查细菌 对培养基中所含糖(醇、苷)降解后产酸或产酸产气的能力, 可用以鉴定细菌种类。
方法:将待试菌接种于葡萄糖磷酸盐蛋白胨水中, 35℃孵育48~96h后,于5ml培养基中滴加5~6滴甲基红指示 剂,立即观察结果。
结果判定:呈现红色者为阳性,桔黄色为阴性,桔 红色为弱阳性。
应用:常用于肠杆菌科内某些种属的鉴别,如大肠 埃希菌和产气肠杆菌,前者为阳性,后者为阴性。肠 杆菌属和哈夫尼亚菌属为阴性,而沙门菌属、志贺菌 属、枸橼酸杆菌属和变形杆菌属等为阳性。
3
革兰阳性菌细胞内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镁盐,可与结
晶紫和碘牢固的结合成大分子复合物,不易被乙醇脱色;而革
兰阴性菌细胞内含极少量的核糖核酸镁盐,吸附染料量少,形
成的复合物分子也较小,故易被乙醇脱色。
2. 染色方法
1 标本涂片、干燥和固定。 2 染色:在已固定细菌涂片上滴加结晶紫染液数滴, 室温作用1min,用细流水轻轻冲洗,甩去积水。再滴 加碘液数滴,室温作用1min,冲洗。滴加95%酒精数滴, 轻轻摇动玻片几秒钟,使均匀脱色,然后斜持玻片, 使脱掉的染料随酒精流去,再滴加酒精,直到流下的 酒精无色为止(约需30s),立即用细流水将酒精冲掉。 再滴加稀释石炭酸复红液复染约30s后用细流水冲洗。 3 标本染色后,晾干或用吸水纸吸干,滴香柏油后 用油镜观察。

微生物通用技术指南

微生物通用技术指南

微生物通用技术指南1. 无菌操作技术
- 正确使用无菌操作台
- 培养基和器皿的无菌处理
- 无菌接种和转种技术
2. 显微镜观察技术
-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和操作
- 制备固定染色和活体染色样品
- 显微镜下观察和拍照技术
3. 培养基制备技术
- 固体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
- 液体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
- 选择性和差异性培养基的制备
4. 菌种纯化和保存技术
- 平板划线分离法
- 连续稀释法
- 菌种冷冻保存和活化技术
5. 生化鉴定技术
- 革兰氏染色
- 生化反应试验
- 自动化生化鉴定系统的使用
6. 抗生素敏感性测试
- 纸片扩散法
- 肉汤稀释法
- 自动化药敏分析系统的使用
7. 分子生物学技术
- 基因组DNA提取
-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
- 基因测序和序列分析
8. 生物安全和废弃物处理
- 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 实验室废弃物的适当处理
- 个人防护设备的正确使用
以上是微生物实验常用的一些通用技术指南。

根据具体实验目的和要求,还需要掌握相关的专门技术和方法。

同时,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范也是非常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检验基本技术随着现代医学及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医学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已深入到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已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得到广泛应用。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利用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准确、快速检验和鉴定临床标本中的微生物,并对引起感染的微生物进行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对感染性疾病诊断、治疗、流行病学调查及研究等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节微生物形态学检查细菌形态学检查是细菌检验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基础,可根据其形态、结构和染色反应性等,为进一步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一、显微镜检查由于细菌个体微小,肉眼不能看到,必须借助显微镜的放大才能看到。

一般形态和结构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内部的超微结构则需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

常用显微镜有如下几种。

1.普通光学显微镜采用自然光或灯光为光源,其波长约为0.4μm。

显微镜的分辨率为波长的二分之一,即0.2μm,而肉眼可见的最小形象为0.2mm。

故用油(浸)镜放大1 000倍,能将0.2μm的微粒放大成肉眼可见的0.2mm。

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用于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的观察。

2.暗视野显微镜常用于观察不染色微生物形态和运动。

在普通显微镜安装暗视野聚光器后,光线不能从中间直接透入,视野呈暗色,当标本接受从聚光器边缘斜射光后可发生散射,因此可在暗视野背景下观察到光亮的微生物如细菌或螺旋体等。

3.相差显微镜相差显微镜利用相差板的光珊作用,改变直射光的光位相和振幅,将光相的差异转换为光强度差。

在相差显微镜下,当光线透过不染色标本时,由于标本不同部位的密度不一致而引起光相的差异,可观察到微生物形态、内部结构和运动方式等。

4.荧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与普通光学显微镜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光源、滤光片和聚光器。

目前大多数使用的是落射光装置,常用高压汞灯作为光源,可发出紫外光或蓝紫光。

滤光片有激发滤光片和吸收滤光片二种。

用蓝光的荧光显微镜除可用一般明视野聚光器外,也可用暗视野聚光器,以加强荧光与背景的对比。

本法适用于对荧光色素染色或与荧光抗体结合的细菌的检测或鉴定。

5.电子显微镜用电子流作为光源,波长与可见光相比差几万倍,大大提高了分辨力,并用磁性电圈作为光学放大系统,放大倍数可达数万倍或几十万倍,常用于病毒颗粒和细菌超微结构的观察。

二、不染色标本检查不染色标本一般可用于观察细菌形态、动力及运动情况。

细菌未染色时无色透明,在显微镜下主要靠细菌的折光率与周围环境的不同来进行观察。

有鞭毛的细菌运动活泼,无鞭毛的细菌则呈不规则布朗运动。

梅毒苍白密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弯曲杆菌等的活菌各有特征鲜明的形态和运动方式,具有诊断意义。

常用的方法有压滴法、悬滴法和毛细管法等。

1.悬滴法在洁净凹玻片的凹孔四周涂上凡士林,用接种环取一环菌悬液放在盖玻片中央,再将凹玻片的凹孔对准盖玻片中央的液滴并盖上,然后迅速翻转,轻压盖玻片,使其与凹孔边缘的凡士林粘紧封闭后置高倍镜下(或暗视野)观察。

2.压滴法用接种环取一环菌悬液置于洁净玻片的中央,在菌悬液上轻轻盖上一盖玻片,注意避免产生气泡并防止菌悬液外溢,静止数秒钟后置高倍镜下明视野(或暗视野)观察。

3.毛细管法主要用于厌养菌动力的检查。

通常选用60~70mm长。

0.5~1.0mm孔径的毛细管虹吸厌养菌悬液后,用火焰将毛细管两端熔封。

并用塑胶纸将毛细管固定在载玻片上,置高倍镜下暗视野观察。

三、染色标本检查细菌标本经染色后,由于细菌与周围环境间在颜色上形成鲜明对比,故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特征(如细菌的大小、形状、排列等)和某些特殊结构(如荚膜、鞭毛、芽孢等),并可根据染色反应性对细菌加以分类鉴定。

(一)细菌染色的一般程序细菌染色的一般程序是:涂片(干燥)—固定—染色(媒染)—(脱色)—(复染)。

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穿刺液和液体培养物,直接在载玻片上作薄膜涂片;尸检或感染动物组织,病变局部涂抹采样的棉拭子直接涂片。

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或菌苔的制片,先用接种环取一环生理盐水置载玻片中央,再用无菌接种环取少量的培养物在生理盐水中磨匀,涂布成1cm2大小的涂面,置室温下自然干燥或远火慢慢烘干。

2.固定目的是杀死细菌,凝固细菌蛋白及结构,便于染色;促使细菌粘附在载玻片上,避免在水洗过程中被水冲掉;改变细菌对染料的通透性,有利于菌细胞内结构的染色。

通常用火焰加热固定,将已干燥的涂片在火焰中迅速通过3次,以手背皮肤接触玻片不烫为佳。

3.染色根据检验目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染色方法进行染色。

染色时滴加染液,以复盖标本为度。

4.媒染凡能增强染料和被染物的亲和力,使染料固定于被染物及能引起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的物质,称媒染剂。

常用的有明矾、鞣酸、金属盐和碘等,也有用加热法促进着色。

媒染剂可用于初染与复染之间,也可用于固定之后或含于固定液、染色中。

5.脱色凡能使已着色的被染物脱去颜色的化学试剂称为脱色剂。

常用乙醇、丙酮等作为脱色剂。

脱色剂可以查出细菌与染料结合的稳定程度,作为鉴别染色之用。

6.复染已脱色处理的细菌或其结构常以复染液作复染以便于观察。

复染液与初染液的颜色不同而成一鲜明对比。

复染不宜太强,以免掩盖初染的颜色。

(二)常用染色法(染液配方见第8章)单染色法只用一种染料染色。

由于大多数细菌胞浆内含有酸性物质,可与碱性染料结合,故常用吕氏美蓝、结晶紫和稀释石碳酸复红等染液。

此法可观察细菌的大小、形态与排列,不能显示细菌的结构与染色特性。

2.复染色法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染料可将细菌染成不同的颜色,除可观察细菌的大小、形态与排列外,还反应出细菌染色特性,具有鉴别细菌种类的价值。

常用的有革兰染色法和抗酸染色法。

(1)革兰染色:①细菌涂片经火焰固定,加结晶紫染液染1min,清水冲去染液。

②加碘液媒染 1min,水洗,甩干。

③用95%乙醇脱色,轻轻摇动约30s,至无紫色洗落为止,水洗,甩干。

④加稀释石碳酸复红或沙黄染液数滴进行复染,约30s,水洗。

⑤干后显微镜下镜检观察结果,革兰阳性菌染成紫色,革兰阴性菌为红色。

(2)抗酸染色:萋-尼 (Ziehl-Neelse)抗酸染色法:①细菌涂片经火焰固定,加石炭酸复红溶液,徐徐加热至有蒸气出现,切不可沸腾。

染液因蒸发减少时,应随时补充,防止染液蒸干。

持续染5min(奴卡菌需要加长时间),水洗,甩干。

②滴加3%盐酸乙醇脱色,不时摇动玻片至无红色脱落为止,水洗,甩干。

③加吕氏美蓝复染液数滴复染1min,水洗。

④干后显微镜下镜检观察结果,抗酸杆菌染成红色,非抗酸杆菌为蓝色。

金胺O-罗丹明B染色法:①细菌涂片固定后加第1液30~90s。

②弃去第1液后加第2液染15min。

③用第3液脱色1~2min,水洗。

④滴加第4液染30s,水洗,⑤干后置荧光显微镜下镜检观察结果在淡蓝色背景下,抗酸杆菌呈红色,其它细菌和细胞呈蓝色。

3.特殊染色法(1)鞭毛染色(改良Ryu法):①玻片的处理将新载玻片浸泡在95%乙醇中。

临用时取出,以干净纱布擦干。

②在玻片上滴蒸馏水1滴。

③挑取培养物少许,轻触蒸馏水滴顶部,仅允许极少量细菌进入水滴,不可搅动,以免鞭毛脱落。

④置35℃孵箱自然干燥,不能用火焰固定,滴加鞭毛染液染1~2 min轻轻水洗。

⑤干后显微镜镜检观察结果鞭毛和菌体呈紫色。

(2)异染颗粒染色(阿尔培托法):①细菌涂片经火焰固定,加甲液染色3~5min。

水洗。

②滴加乙液,染1min。

水洗。

③干后显微镜镜检观察结果菌体呈绿色,异染颗粒呈蓝黑色,用于白喉棒状杆菌染色。

(3)荚膜染色:①奥尔特荚膜染色法:将已固定的细菌涂片滴加3%沙黄染液,用火焰加温染色,持续3min,冷却后水洗,待干镜检。

结果:菌体呈褐色,荚膜呈黄色,此法主要用于碳疽芽胞杆菌。

②Hiss氏硫酸铜法:染液:第一液为结晶紫乙醇饱和液5ml 加蒸馏水95ml 的混合液;第二液为20%硫酸铜水溶液。

方法:细菌涂片自然干燥,乙醇固定。

滴加第一液,微加热染1min。

再用第二液将涂片上的染液洗去,勿再水洗,倾去硫酸铜液,以吸水纸吸干镜检。

结果:菌体及背景呈紫色,荚膜呈鲜蓝色或不着色。

(4)芽胞染色:染液:第一液为萋-纳氏石炭酸复红液,第二液为95%乙醇,第三液为碱性美蓝液。

方法:将已固定的细菌涂片滴加第一液,微加热染5min,冷却后水洗。

用第二液脱色2min,水洗。

加第三液复染1min,水洗,待干镜检。

结果:菌体呈蓝色,4.负染色法背景着色而菌体本身不着色的染色为负染色法。

最常见的是墨汁负染色法,用来观察真菌及细菌荚膜等。

在标本涂片处滴加染液,混合后加上盖玻片(勿产生气泡),轻压。

在低倍镜下寻找有荚膜的菌细胞,转高倍镜或油镜确认,如新型隐球菌可见宽厚透亮的荚膜,背景为黑色。

5.荧光染色法经荧光素染色的细菌,或荧光素标记的荧光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细菌、病毒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在荧光显微镜下发出荧光。

微生物培养与分离方法大多数细菌均可以通过人工方法培养,而衣原体和病毒的分离培养往往需要活组织、鸡胚、特殊细胞株及动物接种。

只有将微生物培养出来才能对它进行研究、鉴定和应用。

一、接种与分离方法根据待检标本的性质、培养目的和所用培养基的种类,采用不同的接种方法。

1.平板划线分离培养法对混有多种细菌的临床标本,采用划线分离和培养,使原来混杂在一起的细菌沿划线在琼脂平板表面分离,得到分散的单个菌落,以获得纯种。

临床送检的标本如痰、咽试子、泌尿生殖道的分泌物和粪便等细菌检验均需要借助琼脂平板划线分离目的菌。

平板划线分离法通常有两种方法:(1)分区划线分离法:此法常用于含菌量较多的标本如痰、泌尿生殖道的分泌物和粪便或混合细菌的分离。

先用接种环挑取标本涂布于琼脂平板1区(占培养基总面积的¼)并作数条划线,再于2、3、4区依次划线。

每划完一个区域,均将接种环烧灼灭菌1次,冷后再划下一区域,每一区域的划线均与上一区域的划线交接1~3次。

一个成功分区划线的平板,培养后分别观察1区形成菌苔,2区菌落连成线,3区和4区可分离到单个菌落。

(2)连续划线分离法:此法常用于含菌量不多的标本或培养物中的细菌分离培养。

方法是先将接种物在琼脂平板上1/5处轻轻涂抹,然后再用接种环或拭子在平板表面曲线连续划线接种,直至划满琼脂平板表面。

琼脂斜面接种法主要用于菌落的移种,以获得纯种进行鉴定和保存菌种等。

用接种环(针)挑取单个菌落或培养物,从培养基斜面底部向上划一条直线,然后再从底部沿直线向上曲折连续划线,直至斜面近顶端处止。

生化鉴定培养基斜面接种,用接种针挑取待鉴定细菌的菌落,从斜面中央垂直刺入底部,抽出后在斜面上由下至上曲折划线接种。

3.穿刺接种法此法多用于半固体培养基或双糖铁、明胶等具有高层的培养基接种,半固体培养基的穿刺接种可用于观察细菌的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