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分配理论的思考

合集下载

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

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

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理论概念,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国家需要在长期的历史阶段内逐步过渡到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社会主义国家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

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以及它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指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

在这一阶段,国家和集体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两种基本所有制形式。

国家所有制是指国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即由整个国家全体人民共同拥有和管理。

集体所有制是指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生产资料,包括农村的集体经济组织和城市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这两种所有制形式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所有制结构。

在国家所有制方面,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国有企业实现对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

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经济基础,是国家履行宏观调控职能的重要工具。

国有企业的利润归国家所有,用于国家建设和社会福利事业,从而实现了资源的社会公平分配和再分配。

在集体所有制方面,农村的集体经济组织和城市的集体所有制企业通过集体经济组织和劳动合作组织实现对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

集体所有制是劳动人民自己的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经济基础,有助于发挥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在所有制结构方面,社会主义国家需要综合考虑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相互关系,做到既保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又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作用,促进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和有效联动,实现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有机结合。

二、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指国家对社会收入和社会财富进行合理分配的制度。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国家需要通过分配制度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和再分配,促进社会公正和社会稳定。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其与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的差异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其与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的差异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其与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的差异[摘要] 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是科学共产主义重要的纲领性文献,第一次对“按劳分配”原则进行了全面阐述,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本文在归纳总结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分配思想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与马克思分配思想的差异,对促进社会公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哥达纲领批判;分配;现阶段;差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全面阐述了“按劳分配”理论,提出的很多科学论断至今仍是指导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依据。

但是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与马克思的设想还有一定的差异。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深刻理解《哥达纲领批判》中分配思想的内涵,对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有关分配的思想马克思在批判《哥达纲领》中关于分配问题的错误根源、实质及其危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分配理论。

(1)提出了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原理。

马克思在批驳拉萨尔“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错误观点时,提出了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原理。

他用社会总产品的概念表述“集体的劳动所得”,并将它分为积累和消费两个部分。

积累部分包括“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

消费部分则分为公共消费和个人消费。

公共消费包括“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

扣除了以上两个部分的社会总产品才能作为个人消费进行分配。

于是,所谓的“不折不扣”变成了“有折有扣”。

而且,由于拉萨尔将社会总产品分配给社会一切成员(其中自然也包括了不劳动的成员),“平等的权利”也只是些“空话”。

(2)区分了共产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分配原则。

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

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

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产物,是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实现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消除剥削阶级的历史阶段。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是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在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是主体,而非公有制经济以及其他形式的所有制则是辅助。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环节和主导力量,是国家的经济命脉。

公有制可以分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全民所有制是指国家所有的经济资源和生产资料,由全体人民共同所有和管理。

而集体所有制是指由农民、工人和其他社会成员共同所有的生产资料,由农民、工人和其他社会成员共同管理。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公有制经济能够保障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通过公有制经济,国家可以更好地调动和利用社会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公有制经济有利于克服资本主义的弊端。

在公有制经济中,生产不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而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宗旨,有力地遏制了投机、剥削和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

公有制经济还有利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而非公有制经济和其他形式的所有制则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补充和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了个体经济、合作经济、私营经济等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增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繁荣。

其他形式的所有制则是指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之外的所有制形式,在一定范围内也可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是分配原则的基础。

按劳分配是指各尽所能,按劳分得,即每个人根据其所付出的劳动量来获得相应的收入和福利。

按劳分配既是对个人劳动成果的公正分配,也是激励每个人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的重要手段。

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

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

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1. 引言1.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处于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国将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政治稳定、经济稳步增长、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基本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发展的起始阶段,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民族复兴的基础和关键时期。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同时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的一个长期历史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

1.2 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性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性十分重要,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探索和建立起适合社会主义国家国情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为后续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基础。

只有通过深入探索和实践,我们才能摸清前进的方向,找到适合自己国家的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探索,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和升华。

只有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才能逐步实现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深入探讨,勇于实践,我们才能走向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未来。

2. 正文2.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指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国家直接领导和控制的经济主体所采用的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所有制形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主要包括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两种形式。

公有制是指国家、集体所有制和劳动群众个人所有制的统一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经济制度。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国家所有制是核心。

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

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

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起来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生产力水平较低,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尚不完善。

在这一阶段,社会主义国家需要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下面我们将重点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

一、所有制结构1. 国有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有制是主要的经济基础。

国家通过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来掌握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国有制的优势在于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推动整体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保障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国有制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国有企业管理不善、效益不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2. 集体所有制除了国有制之外,集体所有制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集体所有制是指由集体农庄、合作社等组织和个体共同组成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在集体所有制中,生产资料由集体组织和个体农民共同占有和管理,实行按劳分配,这有利于激发人民的积极性,提高生产力水平。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一定范围内的私有制。

私有制是指个体和家庭占有的生产资料。

在一定的范围内,允许私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这有利于激发个体的创造性和经济活力,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就业和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二、分配制度1. 按劳分配为主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是分配制度的主体。

按劳分配是指根据个人的劳动贡献来分配收入和财富。

这种分配制度能够激励每个人努力工作,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公平和正义。

但是在实践中,按劳分配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收入分配不均衡、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

2. 福利分配逐步完善除了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逐步完善福利分配制度。

福利分配是指通过国家提供各种社会福利和保障措施来调节财富和收入的分配,以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在发展中国家,福利分配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对分配理论和按劳分配的一些认识——读《哥达纲领批判》有感

对分配理论和按劳分配的一些认识——读《哥达纲领批判》有感

尽 所 能 ,各 取 所 需原 则 ,是 社 会 主 义 国
家分配 制 度 的理 论 渊 源 ,对 分 配 制度 改 革 具有 方 向性 指 导 意义 , 同时 应 以 发 展 专期 I 々已 最、实 践 的观 点对 待 之 ,在 社 会主 义 实践 中既要 坚持 马克 思 主 义 关 于 分 配 制 度 的基 本 原理 ,同时 也 要 结 合 当代 中 国国情加以创新 和发展 。
。。 。
理 费用、社会福利事业费用 、社会保险费 用 等 。 次 , 判 拉 萨 尔 的 “ 平 分 配 劳 其 批 公 动 所得” ,提 出了共产主义两个 阶段 的分
配 原 则 。指 出 , 产 主 义是 一 个 发展 着 的 共 社 会形 态 ,它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是 根 据 _一 - 定

的 客 观 规 律 的 。 共 产 主 义 社 会 在 其 发展 过 程 中 要 经 历 两 个 阶 段 :共 产 主 义 社 会 “ 一 阶 段 ” ( 常 称 为 社 会主 义社 会 )和 第 通 共 产 主 义 社 会 高 级 阶 段 。 共 产 主 义 社 会 发 展 的两 个 阶 段 不 但 生 产 力 水 平 和 社 会 发 展 程 度 不 同 , 而 且 分 配 方 式 也 明 显 存 在 差 别 。 首 先 马 克 思 论 述 了共 产 主 义 的 第 一 个 阶 段 的 基 本 特 征 :“ 不 是 在 它 自 它 身 基 础 上 已经 发 展 了的 , 好 相 反 , 刚 恰 足 刚 从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产 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来 的 , 因 此 它 在 各 方 面 , 经 济 、 德 和 精 神 方 面都 还 在 道 带 着 它 脱 胎 出 来 的 那 个 旧 社 会 的 痕 迹 ” 。 马 克 思 论 述 了 在 共 产 主 义社 会高 级 阶 段 , 生 产力 高度 发展 , 会 产 品极 大 丰 富 ,人 社 民 当 家 作 主 , 会 成 员 都 能获 得 全面 、 自 社 由、 发展 , 劳动成 为人民的第一 需要 , 只 “ 有 在 这 时 候 , 才 能 完 全 超 出 资 产 阶 级 法 权的狭 隘 眼界 ,社 会 才能在 自己的旗 帜 上 写 上 :各 尽 所 能 ,按 需 分 配 ! ”

分配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分配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分配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摘要】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如何进行分配,马克思进行了设想,提出他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理论。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大地上建立起来后,毛泽东和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探索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问题,虽然他们也有过一些失误,但是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分配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分配理论毛泽东邓小平共同富裕一、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分配理论的设想在未来的社会中怎样进行分配?是按照贡献分配还是按照需要分配?这是从工人运动一开始就讨论的问题。

马克思关于新社会中分配问题的论述是同区别共产主义的两个阶段联系在一起的,他把分配关系看作是对“社会生产机体”和“生产者的发展程度”的说明,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刚刚废除之后,两种因素都还没有达到成熟程度,还不能实行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

马克思写道:“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哪个旧社会的痕迹。

所以,每一个生产者,在做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给予社会的一切……他们从社会方面领得一张证书,证明他们提供了多少劳动(扣除他们为社会基金而进行的劳动),而他凭这张证书从社会存储中领得和他所提供的劳动量相当的一份消费资料。

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

”因此,马克思认为,按劳分配原则是以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整个社会关系,首先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决定的。

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如果不是把需要拉平和缩减,则按需分配是以生产力发展到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达到的高水平为前提的;第二,只有克服了从阶级社会因袭下来的对劳动的对劳动的态度和旧的劳动分工,劳动才变成所有的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

这同样,也是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范围内才能达到的。

因此,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对劳动效率进行经济刺激是必要的。

对共产主义的基本认识

对共产主义的基本认识

对共产主义的基本认识对共产主义的基本认识一、对共产主义基本涵义的理解社会主义经过长期的发展,在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而且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

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共产主义是透过消灭私有产权,去消除社会隔阂和阶级,以把全人类从压迫和贫困中解放的思想,并建立没有阶级制度、没有私有产权、没有政府,以及集体生产的社会。

2、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

共产主义社会制度里:没有私有制度和私有观念,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个人利益和个人欲望;每一个自然人都把自己看成是全人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有人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都会为其他人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各尽所能,无私奉献的原则下,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物质资料丰富的程度,实行按照个人生存、发展和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合理分配。

3、共产主义也是一种理论。

共产主义理论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认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只有联合起来,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彻底消灭私有制和私有观念,通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使阶级和国家自然消亡,建立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才能获得彻底解放。

4、共产主义的主体是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被大工业生产所集中,他们是最具组织性的、最集中的,所以社会前进的推动力将由无产阶级所推动。

并且,无产阶级是全世界最受剥削的,最受压迫的,等级在社会当中是最低的,所以他们的要求也是最多的。

因此,满足了无产阶级矛盾的要求,也就等于满足了全社会的要求,解放了无产阶级,就等于解放了全人类。

换句话说,共产主义事实上是关于全人类解放的学说。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

只有在生产力增长起来,在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才能实行共产主义分配原则。

解读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

解读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

解读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2019-05-15[摘要]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哥达纲领》⾥有关分配的思想进⾏了深刻的批驳,并提出了⾃⼰的分配理论。

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主义倡导的劳动所有权理论以及所谓的“公平分配”,认为解决分配问题不能囿于公平范畴。

同时他还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应是未来社会的两个阶段,且在这两个阶段应当实⾏不同的分配原则。

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对于我们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解决分配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作⽤。

[关键词]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分配⼀、马克思对《哥达纲领》中分配问题的批判(⼀)对劳动所有权理论的批判《哥达纲领》⼀开始就提出了“劳动是⼀切财富和⼀切⽂化的源泉”以及“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切成员”。

这⼀观点就是劳动所有权理论。

⽽关于这⼀观点,英国学者洛克在资产阶级⾰命时期就已经提出了类似的看法。

在洛克看来,每个⼈是⾃⼰⼈⾝的主⼈,因⽽也是⾃⼰的劳动的主⼈,享有⾃⼰劳动的所有权,也就是说⾃⼰劳动所得的劳动产品的所有权也就应当归属于⾃⼰。

后来,洛克的这⼀“劳动决定论”被启蒙思想家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传承和发展。

⽽实际上,这种劳动所有权理论的产⽣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它是应推翻封建统治、论证资产阶级私有制合法性的需要⽽提出的。

针对《哥达纲领》中的劳动所有权理论,马克思明确予以了反对:“劳动不是⼀切财富的源泉。

”马克思的这⼀反驳引起了学者们不同的看法,⼤致上有两种:第⼀种是以思想家顾准为代表,他认为马克思批判劳动所有权理论是为了重申异化及其复归思想。

在顾准看来,对马克思这⼀批判的合理解释就是马克思是在为重申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稿》中提出的异化及其复归理论⽽进⾏的反驳。

另⼀种看法则认为马克思的反驳会削弱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根据。

因为劳动所有权理论认为劳动产品是由劳动创造的,因⽽也就是由⼯⼈创造的,那么产品就应当归⼯⼈所有。

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利⽤剥削的⼿段⽆偿占有⼯⼈创造的产品是⾮正义的,缺乏合理合法的依据。

对分配理论和按劳分配的一些认识_读_哥达纲领批判_有感

对分配理论和按劳分配的一些认识_读_哥达纲领批判_有感

现代商业MODERN BUSINESS166按劳分配原则是马克思阐述的共产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在《哥达纲领批判》 一书中, 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这一原则, 并对这一原则作出了全面的, 系统的、详尽的论述, 对当时国际工人运动起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对这一原则也曾有过不同的理解, 实践上还出现了许多失误。

当前, 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仍然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但是, 今天的社会主义现实经济条件与马克思所构想的实行这一原则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很大不同, 因而对按劳分配原则不能作教条主义的理解和套用, 应当对它进行再认识。

一、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内涵马克思的分配理论是在批判《哥达纲领》关于分配问题的错误根源、实质及其危害性的基础之上加以阐述的。

首先,马克思严厉批驳拉萨尔主张的“劳动所得”应当 “不折不扣”地分配给社会一切成员的错误观点时提出了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原理,无论在什么社会,“不折不扣”的说法是完全不切实际的,社会总产品在分配之前只可能是“有折有扣”的,即应当扣除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的基金和后备基金等经济上的必要部分;除此之外还要扣除国家管理费用、社会福利事业费用、社会保险费用等。

其次,批判拉萨尔的“公平分配 劳动所得”,提出了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分配原则。

指出,共产主义是一个发展着的社 会形态,它的形成和发展是根据一定的客观规律的。

共产主义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要经历两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通常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不但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而且分配方式也明显存在差别。

首先马克思论述了共产主义的第一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浅谈对共产主义的认识

浅谈对共产主义的认识

浅谈对共产主义的认识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奴隶社会阶段,封建社会阶段,资本主义社会阶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阶段。

这四个阶段中,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和最高阶段。

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潮流。

通过对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学习和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了解,我对共产主义有了更新的认识和理解:一、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认识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活动主要集中在英、法、德三个资本主义国家,因此,他的理论从批判资本主义世界入手,预测了代替资本主义旧世界的共产主义主义新世界的“特征与本质”。

马克思理论中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总结如下: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的丰富,可以满足整个社会成员的需要;2、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生产资料的战友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3、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消除了“按劳分配”存在着的事实上的不平等;4、彻底消灭了阶级差别和社会重大差别,包括城乡、工农、脑体劳动之间的差别;5、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劳动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者是全面发展的新人;6、国际消亡,那时管理共同事物的机构虽然还有,但它的社会职能已失去其阶级性质。

需要强调指出地是,在马克思关于代替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社会一一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描绘与预测当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一个同义词,是同一社会形态,只不过这一社会形态涵盖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一一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那么,在这两个阶段当中还要不要再划分阶段,以及这两个阶段的特征有什么区别,或者说,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与本质的描绘,哪些内容适合于第一阶段,哪些内容适合于高级阶段,对此,马克思没有作出明确地划分。

从总体上说,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与本质”的论述,是马克思在发达的资本主义条件下总结出来的,也就是说,马克思论述的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基础之上的共产主义的“特征与本质”。

浅析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

浅析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

浅析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拉萨尔错误的分配思想进行了批判,同时对该问题作出经典的论述,呈现出科学的思想。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著作的解读和分析,重点研究了马克思在该著作中的分配思想。

标签:分配;相对;公平很多学者研究《哥达纲领批判》(以下简称《批判》),主要研究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两方面。

写作背景是对这篇著作内容进行系统研究的起点。

在内容方面,过去对本著作中有关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研究较多,近年来,对本著作中的马克思有关分配理论的研究日见增多。

一、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分配思想的主要内容《批判》包含有马克思经典的分配思想。

德国的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在合并之前制定了一个充满拉萨尔主义错误思想的纲领草案,对于刚成长起来的德国工人是个灾难。

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写下了《批判》,对他们错误的观点进行批判,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一)关于生产决定分配拉萨尔机会主义无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在拉萨尔看来,资本主义制度是优越的,遗憾的是分配方式不那么公平。

如果改变现有的分配形式,实现他所谓的公平的分配就好了。

《哥达纲领》提出:“劳动的解放要求把劳动资料提高为社会的公共财产,要求集体调节总劳动并公平分配劳动所得。

”〔1〕马克思指出这是个含糊不清的表述,“提高”包含有这样的含义,就是不变更资本主义的制度,通过和平方式实现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目的。

这也就是拉萨尔所宣传的依靠资产阶级的帮助实现社会主义,把私有制提高为公有制,这是主张“和平过渡”,是典型的机会主义。

而“变为”则是利用革命的方式,实现劳动人民占有生产资料的目的,这就要求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将生产资料从资本家手中夺取出来,实现正真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拉萨尔的说法,暴露出在当时既有的经济关系下实现所谓的公平分配的实质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分配是被生产资料所有制所决定的。

马克思曾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

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划分理论的意义——《哥达纲领批判》学习札记

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划分理论的意义——《哥达纲领批判》学习札记

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划分理论的意义——《哥达纲领批判》学习札记《哥达纲领批判》中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在1875年4-5月写出来的,由恩格斯发表于1891年的一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献。

批判德国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将在哥达的合并会上通过的党纲,阐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原理。

第一次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理论。

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这一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一、《哥达纲领》的写作背景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后,工人运动陷入低潮,马恩转向理论研究。

革命失败的影响:(1)资产阶级在革命中叛变革命,向落后反动的封建势力妥协,最终形成了反动势力占上风的局面,尽管如此,欧洲资本主义却蓬勃发展。

因此,资产阶级革命在各国完成,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2)工人运动陷入低潮,工人阶级独立革命的意识增强,在欧洲各国相继建立第一批工人阶级的政党,都有较强的独立性,有严密的理论性,使得工人运动在世界范围展开。

无产阶级政党获得了理论研究的时机,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广泛的传播发展。

但社会的复杂性表现在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同时,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也都得到传播。

因此,在思想界,工人队伍中都有各种社会主义,例如“假马克思主义”“宗派主义”“教条主义”“改良主义”的传播,严重影响工人运动的发展方向。

19世纪60至70年代,德国工人运动中存在着两派。

一是1863年5月在莱比锡成立的全德工人联合会,拉萨尔担任主席。

拉萨尔是与马克思主义有冲突的工人理论家。

二是1869年在爱森纳赫成立的社会民主工党。

领导人为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按照马克思主义思想建立组织。

1871年,德国在普法战争中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普法战争得影响主要有两方面;(1)使德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扩大,工人运动有了新的条件和环境。

(2)法国国内的阶级矛盾尖锐,直接导致了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后,法国工人运动处于低潮。

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划分的阐述.doc

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划分的阐述.doc

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划分的阐述3300字【摘要】马克思在其晚年所写的《哥达纲领批判》直至今日仍对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尤其是他的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划分的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依据,对我国贯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方针政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共产主义社会;《哥达纲领批判》;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晚年在他的著作《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对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基本阶段做了具体分析,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两个阶段统是互相衔接的不可分割的,马克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划分呢?这种划分对于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启示呢?本文就是对这种划分进行分析,探讨划分两个阶段的意义所在。

一、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来源的论述马克思是一位非常懂得科学的人,他在研究社会制度的更替,是运用唯物史观的,按照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才研究的,得出共产主义社会必然要取代资本主义社会,那么,马克思对这个问题是如何做出的解释呢?在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这个问题上,马克思做了这样的说明: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的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恰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个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这段论述,说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必须经历第一阶段,同时,在这个第一阶段,我们要搞清楚,此时仍有资本主义社会的印记,该阶段是不可逾越的阶段,在马克思看来第一阶段,亦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

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从我国社会主义建立可以看出,是按照了马克思的理论指导。

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列宁指出:资产阶级权利,没有完全取消,而只是部分的取消,只是在已经实现的经济变革的限度内取消,即只是在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上取消。

共产主义价值及现实意义的思考

共产主义价值及现实意义的思考

共产主义价值及现实意义的思考1. 引言1.1 共产主义理念的起源共产主义理念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9世纪初的欧洲。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首次提出了共产主义的基本理念,主张消灭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阶级的消亡和社会的共产主义制度。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对立和剥削,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共产主义的起源还可以追溯到早期的乌托邦社会主义思想家,如托马斯·莫尔和罗伯特·欧文,他们提出了一些关于平等、共有和社会主义的理念,为后来的共产主义思想奠定了基础。

共产主义的起源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批判和对人类社会未来的理想探讨中逐渐形成的。

这些理念的提出为后来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后续的共产主义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共产主义理念的起源对后世的共产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1.2 共产主义的核心理念共产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其主要目标是消除阶级分化和实现人类共产主义社会的愿望。

共产主义认为私有制是导致社会不公平和剥削的根源,主张消灭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共产主义追求的是社会的平等和公平,强调人们应该按需取用而非按劳分配,追求共同富裕的目标。

共产主义理念认为,只有通过消除私有制、建立共同所有的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和公正,消除贫富差距,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共产主义的核心理念是为了实现一个没有剥削与压迫的社会,让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尊严和幸福,实现人类的共同理想。

2. 正文2.1 实现共产主义的难题1.经济体制的转型: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无阶级社会,消灭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行巨大的经济体制转型,包括对生产关系、所有制形式进行彻底改革。

这种转型不仅需要付出巨大的政治代价,还需要解决如何平稳过渡的难题。

2.意识形态的改变:共产主义倡导的是全民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行深刻改造。

共产主义信仰的认识及态度 -回复

共产主义信仰的认识及态度 -回复

共产主义信仰的认识及态度-回复"共产主义信仰的认识及态度"引言:共产主义是一种政治经济理论,旨在实现社会所有制的公有化和财富的平等分配。

自从共产主义思想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首次提出以来,它一直受到世界各地一些人的支持和推崇。

本文将探讨共产主义信仰的定义、主要特点、优点和缺点,以及对这种思想的态度。

第一部分:共产主义信仰的定义和主要特点共产主义信仰的核心理念是消除阶级差别和实现社会平等。

按照共产主义的理论,财产、机会和权力应该归于公有,并由国家或社会集体掌握和分配,而非私有财产持有者。

共产主义主张废除私有制和资本主义体制,而实行无阶级的社会体制。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共产主义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它要求实行集体所有制,以确保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其次,共产主义追求劳动力的平等报酬和社会资源的平等分配。

此外,共产主义还强调人们的团结和互助,认为通过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繁荣和进步。

第二部分:共产主义信仰的优点共产主义信仰有一些显著的优点。

首先,它强调贫富差距的缩小,通过精心的资源分配使更多人能够分享社会福利。

其次,它追求对人的平等对待,鼓励人民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此外,共产主义的理论提倡社会的团结和互助,有助于建立一种充满爱心和互助精神的社会。

第三部分:共产主义信仰的缺点然而,共产主义信仰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共产主义的实施通常需要强大的集权国家,可能导致个人权利的被剥夺和政府的过度干预。

其次,共产主义追求平等的目标,有时会给懒惰和缺乏动力的个体提供庇护,导致经济的低效和创造力的缺乏。

此外,共产主义的理论往往不考虑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可能无视个人的自私和竞争的本性。

第四部分: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态度对于共产主义信仰,我持有辩证的态度。

我认为它的理念是很有吸引力的,因为它试图解决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差距的问题。

共产主义的追求公正和平等的精神也值得称赞。

然而,实际上,共产主义的实施可能存在很大的困难和挑战。

关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分配理论的思考——读《哥达纲领批判》

关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分配理论的思考——读《哥达纲领批判》

关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分配理论的思考——读《哥达纲领批判》《人民论坛》(2013年第8期)朱熙宁【摘要】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深刻批判了《哥达纲领》中的错误主张,同时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如财富的创造、工资制度、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等。

马克思既坚持高远的共产主义理想,也注重其现实操作性,体现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现实维度。

【关键词】《哥达纲领批判》分配理论政治哲学1875年,德国工人运动中的两派(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达成合并的协议。

在制定统一的新党纲《哥达纲领》时,爱森纳赫派的领导人作了无原则的妥协,用社会改良取代社会革命,甚至将德国工人运动引上同普鲁士政府妥协的道路。

马克思认为,原则性纲领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的可供人们用以判定党的运动水平的界碑,决不能用原则来做交易,于是写下《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即《哥达纲领批判》)。

马克思批判了纲领草案中的一些主张,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重要原则,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启示意义。

“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社会发展理念的思考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提出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理论,体现了他在社会发展理念方面的现实思考。

他指出,共产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其发展过程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第一阶段,通常被称为社会主义社会;二是最高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在此基础上,他详细讨论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应该采取的社会管理措施。

马克思的理论生涯的一个主线,是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规律,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作理论上的展望。

在他的多部著作中,都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思考。

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①这奠定了他以后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向,即通过考察社会生产方式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

在写于1845年至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人类社会的四种所有制形式。

论社会主义社会两个阶段之间的过渡——读《哥达纲领批判》的体会

论社会主义社会两个阶段之间的过渡——读《哥达纲领批判》的体会

论社会主义社会两个阶段之间的过渡——读《哥达纲领批判》
的体会
刘克容
【期刊名称】《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3(000)002
【摘要】<正> 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是继《共产党宣言》之后国际共产主
义运动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批判了拉萨尔的假共
产主义谬论,科学地论证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两个阶段的原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
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列宁把这两个阶段称作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本文着重就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总页数】6页(P27-32)
【作者】刘克容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相关文献】
1.关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分配理论的思考——读《哥达纲领批判》 [J], 朱熙宁;
2.科学定位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重温《哥达纲领批判》的未来社会阶段划分思想及其启示 [J], 王格芳
3.论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划分理论的当代意义——读《哥达纲领批判》 [J], 陈
静媛
4.马克思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中国化探析--读《哥达纲领批判》有感* [J], 张惠萍
5.中国梦:马克思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当代运用——读《哥达纲领批判》的一点体会 [J], 陈训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列宁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思想述论

列宁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思想述论

列宁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思想述论20世纪初,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已提上日程。

而作为当时世界经济、政治焦点的俄国无产阶级有可能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担负起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因此,科学阐明行将到来的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发展进程,已成为当时的一项迫切任务。

列宁对此高度重视并作了深入研究。

早在1907年,列宁就指出,马克思主义和其它一切社会主义理论是根本不同的,它能以非常科学冷静的态度去分析客观形势和进行的客观进程。

十月革命前夕的1917年1月至2月,列宁在《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笔记中,分析了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将要经历的三个阶段:I、“长久的阵疼”;Ⅱ、“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Ⅲ、“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这里,列宁提法与马克思基本一致。

在《国家与革命》中,他明确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

这里不仅仅是个提法问题,而是包含了深刻的思想。

一方面,他为经济落后的俄国能够首先单独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理论依据。

因为按马、恩设想,经济发达国家将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进入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但是由于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首先面临社会主义革命的却是经济不太发达的俄国(早在1917年3月底4月初,列宁在《远方来信》中已认为俄国将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这样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虽然还达不到马、恩设想的第一阶段,毕竟已属于社会主义范畴。

因此七月事变后,列宁指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已经“具有最迫切的意义,因为这个问题向群众说明,为了使自己从资本主义枷锁下解放出来,他们在最近的将来应当做些什么。

”另一方面,它为进一步研究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阶段问题奠定了基础。

在该书中,列宁在直接把社会主义社会同马、恩提出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划等号时(共有三处),都在前面加上“通常”一词。

如在批判拉萨尔对社会主义的歪曲时,说:这样的社会制度“通常叫做社会主义,而马克思称之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分配理论的思考
作者:朱熙宁
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08期
【摘要】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深刻批判了《哥达纲领》中的错误主张,同时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如财富的创造、工资制度、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等。

马克思既坚持高远的共产主义理想,也注重其现实操作性,体现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现实维度。

【关键词】《哥达纲领批判》分配理论政治哲学
1875年,德国工人运动中的两派(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达成合并的协议。

在制定统一的新党纲《哥达纲领》时,爱森纳赫派的领导人作了无原则的妥协,用社会改良取代社会革命,甚至将德国工人运动引上同普鲁士政府妥协的道路。

马克思认为,原则性纲领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的可供人们用以判定党的运动水平的界碑,决不能用原则来做交易,于是写下《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即《哥达纲领批判》)。

马克思批判了纲领草案中的一些主张,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重要原则,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启示意义。

“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社会发展理念的思考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提出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理论,体现了他在社会发展理念方面的现实思考。

他指出,共产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其发展过程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第一阶段,通常被称为社会主义社会;二是最高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在此基础上,他详细讨论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应该采取的社会管理措施。

马克思的理论生涯的一个主线,是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规律,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作理论上的展望。

在他的多部著作中,都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思考。

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①这奠定了他以后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向,即通过考察社会生产方式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

在写于1845年至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人类社会的四种所有制形式。

马克思认为,未来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是“真正的共同体”。

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对“真正的共同体”有更明确的表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②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他提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③这种分期理
论,被前苏联的理论工作者归纳为人类社会五阶段论,即人类社会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后都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又从另一个角度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三大形态: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从以上可见,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之前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大多是宏大叙事,很少有像《哥达纲领批判》中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实性描述。

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分配理论的思考
《哥达纲领批判》对分配理论问题的阐述,也体现了马克思对政治哲学的现实思考。

《哥达纲领》非常重视分配问题,要求通过劳动产品的分配实现公平、平等和正义,甚至把分配问题上升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心任务。

马克思认为,不仅“劳动所得”是一个模糊概念,“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也不成立。

如果把“劳动所得”这个用语理解为劳动的产品,那么集体的劳动所得就是社会总产品。

在分配社会总产品之前,必须先从里面扣除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

这种扣除在经济上是必须的。

即使这样,在对剩下的总产品中其它部分进行个人分配之前,还得扣除和生产没有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的基金等等。

马克思经过这样的阐述,就证明了“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是不符合现实的。

建立了共产主义社会、取消“按资分配”之后,应按照什么原则进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呢?按照马克思对成熟的共产主义的理解,在一切领域都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

但他也现实地预见到,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在经济上是不完善的。

在这一阶段,社会每个成员除了他们自己的劳动,大家都不能够提供其他的东西。

因此,消费品在分配上必然要经过一个在个人和社会之间、社会的不同组织之间还要实行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阶段,然后向更高的阶段过渡。

这一分析体现了马克思在社会分配理论问题上的现实思考。

劳动者所得存在的差别,是分配制度的不足,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弊病”。

从资本主义社会的“按资分配”、“不劳而获”,到“按劳分配”、“不劳动者不得食’,这是社会分配关系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分配理论,一直是指导社会主义国家分配制度改革实践的理论依据。

《哥达纲领批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启示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著述生涯中少有地针对特定时期的社会发展进行详细阐发的文字。

其所阐发的社会主义革命纲领,在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目标的前提下,充分注重其在现实社会政治中的可操作性,体现了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的思想;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绝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是一种乌托邦学说,而是充分照顾到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的。

即使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哥达纲领批判》仍然具有十分宝贵的现实指导价值。

首先,《哥达纲领批判》提出的共产主义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理论,实际上是一种过渡时期政治哲学。

过渡时期的政治哲学要求正确处理好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扬弃资本主义和发展生产力三者间的关系。

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后,应当批判继承人类文明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一切文明成果,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美好理想。

但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们对此缺乏全面、清醒的认识,片面强调无产阶级专政和阶级斗争,发展生产力却拒绝借鉴资本主义的成果,由此导致错失了很多历史机遇。

其次,关于分配理论。

改革开放之前,社会过度追求分配公平,甚至于发展到“穷过渡”、“吃大锅饭”的极端平均主义。

改革开放之后,在分配问题上,社会又向着另一极端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贫富分化。

继续“做大蛋糕”还是“切好蛋糕”成为社会争论的焦点。

实际上,这两者并不矛盾。

一方面要坚持发展生产力、做大“蛋糕”,从根本上解决分配公平问题。

另一方面也要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变革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使不同阶层的利益需求获得满足。

第三,要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论及分配时指出,在进行个人消费资料分配之前,应先扣除“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以及“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等。

事实上,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个体所面对的种种不确定、不可预测的因素都会一直存在,个人能力不同和人的自然衰老使得个人劳动力丧失。

因此国家必须通过立法保障对国民收入进行合理的再分配,建立健全各项社会保障机制,对有困难的人给予保障,防止社会公平的缺失。

第四,在保证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我们也应当从上层建筑的改革入手,解决社会公平问题。

在政治上,我们要搞好政治文明建设,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不断提高政府妥善解决好各方面利益问题的能力;在经济上,要改革与现阶段生产方式不相适应的经济制度,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转;还要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法制监督和运行机制,保障好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的各项权利,有效遏制特权、腐败、权力寻租所导致的分配不公问题。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共产主义基本特征与阶段划分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政治哲学意义。

它不仅确立了共产主义这一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原则,揭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可能性,也指明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道路、方式、方法的现实可行性。

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前最大的现实。

一切工作都要从这个现实出发;同时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此引导人们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为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努力奋斗。

【作者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②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6页,第53页,第59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3页。

责编/陈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